变形

2024-05-14

变形(精选十篇)

变形 篇1

一、以神的“变形”揭示人性沉沦

《变形记》围绕诸多主人公的变形展开了系列故事。该书用六音步诗行写成 , 全诗共十五卷 , 包括较长的故事约五十个, 短的或略一提到的约250个神话故事。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 第一部分讲述宇宙的创立及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个时代;第二部分是神话、英雄故事;第三部分为历史故事。故事繁多却不显杂乱, 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变形”,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故事中的人物最后不是变成兽类, 便是变成鸟形, 或树木, 或花草顽石。尤其是大量篇幅描写了神的“变形”, 这些变形表面看来是众神或因故事本身必然的悲剧, 或因神的生活层面偶然的撞击, 但读来却让我们感到故事仿佛是发生在人生边上的事。神的欲望过度、道德沦丧, 恰恰影射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可怕体验, 也即是人性丑陋的阴暗面。

作品中神的种种变形, 演绎了“神性”过度发展带来的异化, 这与其变形背后的哲学基础——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一切都在变异相吻合, 但作者并非仅仅是想说明变异本身, 而是为“人性”寻找替代物。因为作者写作背景是奴隶主统治巩固、内战结束、帝国强盛的时代, 皇帝和贵族正处于极度强势的阶段, 在民主制度并不健全的时代, 这些自视为位居人类之上的所谓神, 骨子里溢出狂妄的变态气味, 他们为所欲为, 荒淫、占有、复仇、嫉妒等沦丧的人性阴暗面暴露无遗。人不再是人, 而是兽性十足的动物, 充满欲望缺乏节制, 这也是作者想要揭示的所在。而当时的时代氛围是不允许奥维德反叛的声音出现, 因而诗人只有换一种描述, 避其锋芒, 化人为神, 一方面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效果, 另一方面达到揭示之目的。例如卷三中写阿克泰翁看见狄安娜在泉边沐浴, 狄安娜一怒, 就把他变成一头鹿, 他又被他自己的猎犬咬死;普洛克涅为了惩罚奸污并割去妹妹舌头的丈夫, 和妹妹一起杀害了自己的儿子并烹给丈夫吃, 结果她变成了燕子, 妹妹变成夜莺, 丈夫则变成了一种名叫戴胜的鸟;受阿波罗追逐的达佛涅不得已变成桂树……

“变形”在奥维德这里并非单纯的神话故事, 而是人性丑恶的揭示。作品主旨不是诠释神性降低, 因为神本来就是虚空, 否则奥维德也不敢公然冒犯神的神圣, 作品中的神其实是罗马奴隶社会的上层阶级, 人性的败坏在这里得到赤裸裸的展示, 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神性道德滑坡的可怕, 更会反思人性自身的自私与残酷。当然作者主要代表受压迫者叩问统治阶级, 质疑人性本身。结合当下思考, 环境破坏、能源匮乏、恐怖袭击、经济危机、问题奶粉、海盗事件……哪一件不是源于人性的堕落鉴于此, 奥维德的《变形记》透过神的“变形”, 人性弱点原形毕露, 具有提醒人们审视自我与质疑人性的作用。

二、人神合一, 方显性格真实

奥维德把天神一个个从他们在天堂的宝座上搬下来, 把“神格”降到凡人的水平, 并且按照罗马统治阶级——皇帝和贵族——的原型赋予天神以性格。[1]这种人神结合的写法使故事不至流于神话本身, 而是在神话的虚构因子中, 糅合进人的思维与性格等, 因而文本除了趣味性和猎奇性之余又多了真实的魅力。也正是这种沟通, 神话故事逐渐逃离虚假本身, 故事中的角色也让读者潜意识里默认为是人自身, 艺术实践彰明, 人神合一, 方能彰显性格真实。

作者围绕着神是如何变形的悲剧展开叙述, 众神的角色都在各显一方神圣的同时, 标识着人性阴暗面的共性, 这些共性经过人——神的变形, 不至于让读者读来只恨而不爱, 更不至于让读者失去心理距离掩卷哭泣。在奥维德的笔下, 所有的神的变形都源于自身的欲望膨胀和仇恨扩张, 这些神可以撕破亲情杀妻弑子, 可以践踏伦理淫乱无常。比如, 朱庇特利用他的地位打动了伊俄 (Io) , 他引诱了卡利斯托 (Callisto) , 骗取了欧罗巴 (Europa) ;日神阿波罗死命地追赶着不愿意爱他的的答佛涅 (Daphne) , 还要假献殷勤。女神雅典娜因为嫉妒阿剌克涅 (Arachne) 姑娘织布比她织得好, 就惩罚她变成蜘蛛。拉托娜女神 (Latona) 因为尼俄柏 (Niobe) 以生了七子七女而骄傲, 就把她的子女全部害死。[1]这些个案都显现出神的丑恶面, 充满着荒淫与残忍。这就让读者对本来信仰敬畏的神产生质疑, 这些神不再显得崇高, 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欲望, 是一些兼具丑恶面的神。于是, 神本来秉承着的公正、仁慈的性格受到根本性的颠覆, 神的世界里多了一些污垢和肮脏, 猥琐的、渺小的、自私的、残暴的、满怀嫉妒的, 一拥而上。有些故事情节中, 对“神性”丑恶面的逼真描写, 会让读者产生唾弃之、捶杀之的冲动, 这也足以说明作品中典型性格的真实性塑造。这种艺术的成功, 源自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人神合一的突破性想象, 神具有了人性, 神的言行举止都映射着人的思想, 因而, 在这种真实的性格呈现中, 神的性格彰显着人的性格, 神的低俗标榜着人性的堕落。

三、颠覆神权, 凸显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四要素的良性互动。这不仅要求实现作品本身的形式创新, 还要求作家在文本中表现出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3]《变形记》中的神话故事就凸显了作家的思想深度和作品应有的批判意义。作家对神做了果断处理, “变形”是作家潜意识层面的渴望心理, 神的变形不是自然现象, 也不是为了说明神的威力, 而是代表着作家对现实中统治阶级的公然控诉和严肃惩处。在这里“变形”成为克制欲望、化解仇恨的手段, 或者说作者要埋葬欲望与仇恨的因子, “变形”是对神的过度“原欲”的终止。

作品中神的力量巨大, 故事情节中笼罩了悲剧氛围。例如特剌刻 (Thracia) 王特柔斯 (Tereus) 淫乱姨妹菲罗墨拉, 并把她的眼睛挖瞎, 因而引起悲剧。美狄亚 (Medea) 因为爱伊阿宋 (Jason) 背叛了父亲, 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 和伊阿宋一起逃走, 又使伊阿宋父亲返老还童, 杀死王位篡夺者, 但伊阿宋又爱上别人, 因而引发美狄亚杀害孩子进行报复的悲剧。又如刻法罗斯 (Cephalus) 不相信妻子对他的不忠实;斯库拉 (Scylla) 爱上敌人米诺斯 (Minos) 不惜割下头发去降敌, 城邦亡了, 但米诺斯仍旧把她摒弃……这显然是破坏的力量。面对这种存在的不合理, 作家并不是甘于沉默, 而是采用超于这种力量的个人想象力——“变形”的方式进行彻底反叛, 变形既是对神性发狂的有力说明, 也是对神权巨大的有形颠覆。

神在史诗中往往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大力量, 这也对应其生活原型——罗马统治阶级——皇帝和贵族的权威, 神权成为至高无上的意志, 而作家却偏要说出神权的丑恶处, 对神权进行批判, 把神的本性拉低到人、甚至动物的本能, 对神的动物性“原欲”进行极致描写。当作家与读者在窥视神性弊端的同时, 二者在文本中达成共识:必须遏制丑恶的一切。此时“变形”自然成了重建的平台, “变形”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毁灭与希望共生, 打破与重构并立, 不和谐状态必然最终向和谐态转变, 这也是“变易”的规律使然。

奥维德敢于大胆的揭示神性阴暗面实际上也是作家本人社会责任感的显现。作家批判性地写神, 窥探并描摹神性的丑恶, 表明他对当时统治者的痛恨, 这种声音是反抗权威的宣言, 因而《变形记》中对神的颠覆, 实际上也是在现实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二元对立中对人性的召唤。至高无上的皇帝贵族们固然象征着神, 是人民崇拜的偶像, 但是权利也应遵循人性的良性发展, 否则只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异化”状态。处于金字塔底端的被统治者们, 也应极力为自己争取“人性”的话语权, 否则处于过分被挤压的状态下, 也会导致“人性”的蜕变。因而二者都应当各自审视, 该节制的节制, 该冲破的冲破, 在不断的打破中才能实现“人性”的重建。社会在发展, 人性也在变, 就当下而言, 和谐社会的建构, “以人为本”的理念, 都需要社会中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更需要人性的中和态发展。因而, 《变形记》中“变易”理论的成功运用, 在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古罗马]奥维德著:《变形记》, 杨周翰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8月第1版, 第5页、第7页

3D深度解析变形控件设置局部变形 篇2

(1)运行3ds max ,打开素材“捕蝇草源文件.max”文件,该文件为一个捕蝇草的模型,捕蝇草的舌头、叶子和茎部分已经创建完成,但还未设置局部的变形和扭曲效果,

(2)首先需要设置捕蝇草的舌头的放样变形效果,当前“舌头”对象的截面型为接近圆形的形状,如果使用默认的缩放变形,只能改变其直径,不能改变其形态,舌头会呈圆柱形,而舌头应该是扁平的,所以需要设置其X、Y轴不同的缩放变形。选择“舌头”对象,进入到

变形金刚 变形广告 篇3

什么是植入式广告呢?有人曾经给植入式广告下了一个很精辟的定义:“什么时候广告不再是广告了呢?那它就是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是指通过把广告植入到电视剧、节目、电影场景、网络游戏等当中,使广告与之融为一体,受众不易躲避的一种广告形式。植入式广告让商家的广告诉求更具诱惑力,表现更直接又自然。

在《变形金刚》中,这种广告的“变形”可谓淋漓尽致。

场景重现:男主角载着女主角在“大黄蜂”车内抱怨车太旧了,这时候这款旧的雪佛兰突然甩下两人,跑出去“变形”了一番,等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雪佛兰最新款的概念跑车了。男女主角像拍汽车广告一样奔向汽车,满脸幸福。

分析:考察植入式广告,首先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品牌必须与剧情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品牌必须在合适的情境下合理地出现,从而创造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在这个场景中,雪佛兰跑车本身就是剧情的一部分,具有令观众接受的合理性,所以不会影响到剧情的开展,也不会造成观众的抵触。在观众看来,片中的汽车一下子有了性格、脾气,更具有幽默感,做出这种改变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也更容易接受这种广告的变形,更感到亲切。

现实案例:本刊曾经报道过的杭州绿盛集团与《大唐风云》网络游戏开发的中国第一网络食品“QQ能量枣”就是这一理论的成功运用。“QQ能量枣”在游戏中,是推动剧情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本身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因此在不动声色中,游戏玩家就逐渐接受了这一概念食品,现实中的产品销量也得到了提升。

场景重现:男主角保存的镜片上记录着能量块的所在地,“汽车人”和“霸天虎”都想要找到他。当擎天柱带领着汽车人突然出现在男主角面前的时候,男主角吃惊地询问:“你们怎么找到我?”擎天柱用电子混合男低音回答:“Ebay!(美国知名的在线交易网站)”

分析:影片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擎天柱说的是“Ebay。”而到中国进行重新配音后,则变成了“易趣”(Ebay的中国公司)。之所以会做出这种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使植入式广告更能本地化,更好地为当地观众所接受。因此,品牌的植入要适应观众心理。从这个角度着眼,影片也需要通过诸如中文配音、增加配套广告传播等本地化形式来进一步彰显品牌赞助的因素。

现实案例:《天下无贼》中也有网站的植入广告宣传,片中黎叔带领的一帮贼扮成旅行团,打的旗子上居然写着“淘宝网”。在这里,“淘宝网”的广告植入就显得有些勉强,不仅和剧情无必然的联系,而且完全没有体现品牌的特点,观众看到这个情节只感觉莫名其妙。

场景重现:影片结尾在淡淡的夕阳下,雪佛兰、GMC、悍马H2、庞蒂克等汽车与人和谐地相处在一起。旁白响起,汽车与人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朋友,人离不开汽车,而汽车也在人的身边默默地观察、保护着人。

分析:这种处理方式对通用汽车的品牌传播进行了一次最高层次的升华。通用汽车的各个品牌车型都通过剧情表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无论是开朗活泼的大黄蜂,还是沉稳幽默的擎天柱,在影片中,他们都不再只是机器,而是成为了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充满了人性味的钢铁朋友。因此,在植入式广告中,品牌要以正面积极形象出现。

变形 篇4

纳米孪晶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塑性以及高应变硬化性能的特点。孪晶面不但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强度,还可以吸纳位错,提高材料塑性。同时孪晶界是共格界面,较高的高稳定性使得金属材料能够保持固有的抗腐蚀性和导电性[1]。卢磊[2]利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出纳米孪晶铜,其屈服强度最高能够达到900 MPa,同时延伸率到13%。赵永好[3]利用高压扭转制备的超细晶铜锌合金块体,由于层错能的降低和孪晶密度的提高,制备出的材料呈现出良好的塑性。孪晶在纳米晶体和超细晶晶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形孪晶一般在大应变、高应变率、低温和低层错能的条件下出现。其中堆垛层错能是材料固有的属性,堆垛层错能越低,扩展位错的宽度越宽,位错很难通过交滑移和攀移进行回复[4]。无论在大应变、高应变率还是在低温条件下,变形都会产生较高的流应力,这说明施加压力会对孪晶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曹阳[5]通过利用高压扭转和冷轧两种不同的变形方式,在低应变速率下,对双相不锈钢DP3W进行了大塑性变形,分析了施加压力对面心立方相孪生变形机制的影响。实验在同一应变量的情况下,利用等径角挤压(ECAP)和冷轧两种不同的变形方式,分析压力对孪晶的影响,目的在于研究粗晶态FCC相在不同压力下的孪生变形机制,以及堆垛层错能对变形后材料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为分析层错能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选择两种层错能不同的铜锌合金,分别为工业单相黄铜H85和H90棒料,其直径为20 mm,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H85和H90的主要质量分数(wt%)

为了能够得到均匀的组织,对H85和H90在7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固溶处理,完成后用车床去除表面的氧化皮,样品直径变为19 mm。

将ECAP实验中所用材料沿轴线方向取厚度为14 mm的片体作为冷轧试样。

1.2 实验设备与试样制备

ECAP成形设备选用YQ32-100型液压机,额定载荷达100 t。等径角挤压ECAP原理如图1所示,其模具由两个等直径通道相交形成,其中外角Ψ为120°,内角Φ为20°。在室温下,选择Bc路径(变形1道次后,按顺时针方向将黄铜棒材旋转90°,再进行下道次的变形,重复进行该操作,便可以得到变形多道次的ECAP试样),对H85和H90材料分别进行1、2、4道次ECAP变形。

图1 ECAP示意图[6]

根据Iwahashi[6]的相关研究,多道次ECAP试样的等效应变量可表示为:

其中,N为挤压道次。计算可得材料经过1、2、4道次ECAP变形后对应的等效应变量为0.64、1.27、2.54。

冷轧设备为普通的二辊轧机,电机的频率为5 Hz,轧辊的转速为10 r/min,轧辊几何参数为D130 mm×50 mm。

冷轧等效应变量[7]可表示为:

其中,R为压下率(R=t/t0)(如图2)。为获得与ECAP试样相等的等效应变,分别取压下率为42%、67%、89%。为了较明显地区分ECAP和冷轧的压力,每道次冷轧成形压下量取0.5 mm,逐步达到目标值。

图2 冷轧参数示意图

1.3 试样分析

对ECAP和冷轧试样,在Y面(如图1和图2所示,Y面法矢垂直于施加压力和挤出方向)上取样进行组织分析。采用Axio CSM 700真实色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组织观察,制样方法为机械抛光,腐蚀液为10 ml盐酸+10 g氯化铁+100 ml水。采用配置OXFORD Channel 5背散射电子衍射的SU1510扫描电镜获得取向成像图OIM,观察前试样在20 V电压下进行电解抛光,抛光液为25%磷酸+25%乙醇+50%去离子水。利用JEM-2000FXII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特征与选区衍射斑点分析,加速电压为200 k V。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变形方式下H90黄铜的微观组织对比分析

图3为H90黄铜在ECAP和冷轧后的Y面组织形貌,其中a、b、c为H90黄铜1、2、4道次ECAP变形后的金相显微组织图。当时,在剧烈塑性变形后,初始的等轴晶粒被拉长,并沿一定方向分布(与剪切方向存在10°左右的偏差)。拉长的晶粒内部存在着近似平行的线带。这些相互平行的线带穿过整个晶粒,形成于某处晶界,终止于另一处晶界,这与孪晶形成在晶粒内部的形成机制一致。Xiao GH等[8]证明这些线带就是孪晶群。当时,晶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与剪切方向平行的板条状亚晶带。晶粒内部的线带不断增多,线带间距减小,孪晶不断增多。除此之外,同一晶粒内部出现相交的线带,呈网格分布,这意味着孪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道次ECAP后,即时,剪切带之间交互作用,将晶粒和孪晶分割成相互交错的狭窄网格,线带变弯曲,孪晶变弯。

图3 黄铜H90在ECAP和冷轧变形后的组织形貌

对4道次ECAP试样进行背散色电子衍射分析(图4),晶粒逐步等轴化,晶粒细化到50μm以下。这主要是因为,随着ECAP挤压道次的增加,位错不断聚集、缠结,并与孪生交互作用,晶粒发生巨大的畸变,组织得到了明显的细化。

图4 H90黄铜在4道次ECAP变形后的取向分布图

如图3(d)所示,的冷轧试样,晶粒得到了拉长,晶粒内部同样存在线带。与图3(d)相比,线带较少。当时(图3(e)),线带被大量的激活,且有规律地排列,类似于位错墙。图4(f)为典型的大变形冷轧组织,纤维分布,存在织构现象,呈暗黑态,晶粒到了明显的细化。对比ECAP和冷轧试样,在等效应变量相等的条件下,由于ECAP过程产生的流应力远远大于冷轧,导致在时,ECAP试样就出现线带,促使孪晶较早形核。ECAP和冷轧的静水压力不同,可认为是静水压力的不同导致了以上差异的产生。

2.2 施加压力对力学性能影响

为明确压力对孪生行为的影响,对的ECAP和冷轧变形样品进行了拉伸力学实验。图5为H85和H90的在ECAP、冷轧变形后的拉伸曲线图。H85、H90原始抗拉强度分别为110 MPa和180 MPa。实验研究发现,在等效应变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不同变形过程产生流应力的不同,导致经过ECAP样品的强度、塑性都高于冷轧样品。

ECAP变形中,材料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冷轧样品,这导致两种变形方式中,材料的变形机制存在差异。与冷轧变形相比,ECAP过程需要施加的压力较大。孪生是一个突变的过程,静水压力越大,越能抑制缺陷的发生,且不发生剪切失稳[9]。特别是对于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黄铜,较大的静水压力保证了在大变形条件下不发生剪切断裂。

2.3 堆垛层错能对变形后黄铜微观结构的影响

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在ECAP变形后,还是在冷轧变形后,黄铜H85的抗拉强度都比黄铜H90要高,而黄铜H85的初始抗拉强度却低于黄铜H90。这是因为H85层错能低于H90,层错能越低,越容易抑制位错滑移,越容易激活孪生变形机制。

图6为黄铜H85冷轧试的样金相显微组织。如图6(a)所示,当时,与黄铜H90相比,H85晶粒贯穿着较多的线带,孪晶密度较高。层错能越低,扩展位错越宽,位错越发生交滑移,位错越聚集,内部应力越集中,孪生越容易形成。随着轧制的压下率不断增加,当时,剪切带变形机制得到激活,剪切带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晶粒和孪晶被分割,晶粒进一步被细化。对此试样进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图6(c)),结果显示晶粒宽度仅为20μm左右,图中线条是分析得到{1,1,1}面上的孪晶。

图6 H85黄铜冷轧试样内部组织结构

图7为黄铜H90和H85经过4道次ECAP变形后的后Y面明场区透射电镜形貌。如图7(a)所示,黄铜H85的组织是由相互平行的板条状孪晶带组成,并沿剪切方向分布,图中黑色区域是位错胞之间激烈缠结的结果。在大塑性变形条件下,对于低层错能材料,位错不断聚集和缠结,不能发生重组相消,促使孪生出现。H85衍射斑点图,是由不连续环组成,为典型的{111}面孪晶衍射斑点图。图7(b)为H90黄铜的TEM形貌,位错缠结比较剧烈,孪晶较少,晶粒开始等轴化。H90衍射斑点图由连续环组成,小角度晶界转化为大角度晶界。在同一变形条件下,黄铜H90首先发生了等轴化,这是由于黄铜H90层错能较高,孪生密度较低,位错易于聚集和重组相消,孪生越难被激活。由透射电镜形貌图中可知H85孪晶密度很高,变形后试样的强度和塑性均比H90的高。

图7 4道次ECAP试样TEM分析结果

3 结语

通过对H85和H90两种黄铜材料大塑性变形行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压力可以促进孪生机制的产生,且可以提高孪生密度。

2)在较大的压力下,H85和H90黄铜的塑性变形机制不是单纯的位错滑移,而是位错和孪生的交互作用,使强度和塑性得到提高。

3)对于层错能较低的H85,较大的压力作用能够使孪生优先形核,在大塑性变形中形成了位错和孪生交互作用的变形机制,材料得到较为明显的强化。

摘要:大塑性变形是获取纳米孪晶材料的重要方法,为研究压力对铜锌合金变形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等径角挤压和冷轧的方法使H85和H90黄铜试样进行发生塑性变形。通过微观组织观测,发现较大的压力下,两种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是以孪生机制为主导的,较低的层错能可以使孪生优先形核,提高强化能力。

关键词:大塑性变形,黄铜,压力,堆垛层错能,孪晶

参考文献

[1]Lu K,Lu L,Suresh S.Strengthening materials by engineering coherent internal boundaries at the nanoscale[J].Science,2009,324-349.

[2]卢磊,卢柯.纳米孪晶金属材料[J],2010,46(11):1422-1427.

[3]Zhao Y H,Liao X Z,Zhu Y T,et al.Influence of stacking fault energy on nanostructure formation under high pressure torsion[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5,410-411,188-193.

[4]Christian J W,Mahajan S.Deformation twinning[J].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1995,39:1.

[5]Cao Y,Wang Y B,Liao X Z,et al.Applied stress controls the production of nano-twins in coarse-grained metals.2012,101(23):1-5.

[6]Iwahashi Y,Horita Z,Nemoto M,et al.Principle of equal-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for the processing of ultra-fine grained materials[J].Scripta Materialia,1996,35(2).

[7]Lee J C,Seok H K,Suh J Y.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s of the Al strip prepared by cold rolling and continuous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J].Acta Materialia,2002,50:4004-4019.

[8]Xiao G H,Tao N R,Lu K.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Cu-Zn alloy subjected to cryogenic dynamic plastic deformation[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9,513-514:13-21.

变形 篇5

1、打开PS,Ctrl+N新建一个500*400像素的画布,点击【确定】,

2、点击左侧工具栏的【文字工具】,在画布中打上想打的字,如图,沫沫打的是【百度经验】四个字,

接下来按快捷键Ctrl+T进行自由变换,变换到合适大小后按回车键确定。

3、接下来点击属性栏【创建文字变形】。

4、再弹出的变形文字对话框中,我们可以对样式、弯曲、水平扭曲、垂直扭曲进行自由设定。

5、如图,沫沫将样式和参数设为以下数值后点击【确定】。

6、展现的最终效果如图。

注意事项

从“变形金刚”到“自变形机器人” 篇6

比较简单的“变形金刚”,例如一个站立着的勇士,凭借他的腿的收缩,腰的转动和头的缩进,手臂的内收等步骤,便可以变形为一辆小汽车,再经过车中部的拉长,车盖的向前翻转及车中部的旋转,又可以变回为一个站立的勇士。除了可变形为汽车外,“变形金刚”还可以变为战车、飞机、直升飞机等等。再复杂的“变形金刚”也都是由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组块连接后,通过平移、伸缩和折叠等基本动作来改变其外形的,而其组块本身并不变化。

“变形原理”源自于自然界生命和动物的活动,例如鸟类就是靠上下扑打翅膀的变形来飞行的;青蛙靠腿部的蹬水,改变腿的位置和形状来游泳的。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动力飞机就是有活动翅膀的变形飞机。现在不少人正在研制节省能源且安全的扑翼飞机。超音速的喷气式飞机的机翼是固定的,高速飞行时阻力大,因此人们发明了机翼后掠的三角翼飞机以减少激波阻力,但却不利于飞机的升降、起降所需的跑道距离太长。于是又发明了“变翼飞机”,起降时用平直机翼,而高空高速飞行时则变为三角翼,较好地解决了飞机的速度和升力间的矛盾,达到不同飞行阶段采用不同形状机翼来适应不同速度要求的目的。对螺旋桨飞机的速度和升力的矛盾则可以用另一种变形来解决。直升飞机战斗机靠旋转翼的旋转产生升力,可以不用跑道垂直起降,但是此时的飞行速度低,容易成为地面敌人火力的攻击目标。因此美国海军发明了“倾转翼飞机”,飞机起降时,将旋转翼朝上,作直升飞机用,升空转为平飞后,旋转翼转向朝前,作推进螺旋桨用。

通过改变组件或部件的位置来实现变形,这就是“变形”发明原理。常用的变形方法是通过伸缩、嵌套、旋转和平移及折叠。折叠可以缩小产品的存放体积,改善产品的性能或达到多用途的目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古代中国就有可折叠的屏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折叠门、伞、眼镜、自行车等等,以及多用的折叠桌椅、婴儿床和沙发床等等。直到高新技术中可折叠的电脑屏幕、键盘和手机等等,还有航天技术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所用的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和折叠式抛物面天线。2003年4月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到达火星后,探测器便从折叠状态伸展开来成为“漫游者”机器人,其外形是一个六轮探测车。

常见的变形汽车是轿车和敞篷车的两用车,它有活动顶棚,一按电钮,活动顶棚移开,轿车就变成了敞篷车,再按电钮,顶棚便移回,又变成轿车。还有一种小货箱轿卡车和轿车的两用车,例如“别克LaCrosse”概念车,轿车会自动把天窗后移,而后挡风玻璃和行李舱后盖会前移到原天窗的位置处,同时后座位靠背内的隔离窗垂直升起以隔离乘客舱,便形成小货厢而变成小货箱轿卡车。

把变形原理的概念从纯机械动作扩展到利用电致伸缩等效应,以及从常观的变形扩展到微观的分子变形和原子排列的改变等,都是创新。例如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实验发明的伞形变形天线,伞形天线的固定杆用镍钛合金丝,通断电流时合金丝会发生伸缩,而且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在接受特定的无线电信号时,就可实现最佳化,提高接收效率达20%。美国西北大学的化学家仿照生物的酶催化时,酶蛋白受“底物”诱导后会变形,变成与“底物”的形状成互补形状的作用原理,发明了含两个锌原子和两个铑原子的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变形催化剂,可以催化醋酸酐和水的反应生成醋酸。还有在微电子学的芯片技术中采用的“变形硅”技术,改变一层硅材料中原子的排列状态,可以扩展晶体管的电子通道,加快电子的移动速度,减少电阻,降低能耗。

爬行动物蛇会随时变形,蜿蜒地前进,在攻击猎物时又会变形,盘成可紧缩的圆环形状。现在人们已仿照它,发明了各种蛇形机器人用于侦察、探险、排险和救灾。

“自变形机器人”,也称“自重构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主变形来适应环境和任务的需要,如完成翻越不规则障碍物等任务。以一种模块化的“自变形机器人”为例,它由许多模块构成,每个模块有能源元、驱动元、传感器和控制元,是一个独立的有计算和通讯能力的智能体。模块的中心体是一个正方体,其六个面都可以绕中心体旋转,两个以轴和孔连接的模块又可以进行伸缩平移和相对旋转,所以这种机器人可以自主变形。

变形 篇7

粉末高温合金具有组织均匀、无宏观偏析、合金化程度高、屈服强度和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已成为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的首选材料[1]。目前,在粉末高温合金制造领域,美国和俄罗斯工艺各异,但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粉末高温合金进行研究,在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虽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涡轮盘材料工艺和结构设计上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3]。在涡轮盘成形方面,美国主要采用:热等静压(HIP),热等静压+等温锻造(HIP+HIF),或挤压+等温锻造(EX+HIF);俄罗斯主要采用热等静压(HIP)。G.I.Friedman,P.Loewnstein和D.R.Carnahan,D.S.Michlin[4,5,6,7]等人对Rene41、IN-100、U-700等合金材料的挤压工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主要采用热等静压+等温锻造(HIP+HIF)的加工方法,并已经成功地研制出直径为尴630mm的FGH95粉末涡轮盘[8]。但迄今为止,对FGH96合金挤压工艺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地展开。

本文对FGH96热等静压合金锭坯进行了挤压变形工艺研究,并对挤压变形后的棒材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获得了FGH96合金挤压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挤压变形,获得了组织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从而为后续超塑性等温锻造成形奠定了基础。此外,本文通过对挤压试样透射电镜观察与研究,得到了挤压塑性变形的主要机理及规律。

2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氩气雾化法制备的FGH96合金粉末,它由热等静压工艺(HIP)制成粉末锭坯,并经缓冷处理后进行挤压。试验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见表1。

试样经机加工,包套,并在高温电炉中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液压机上快速挤压,挤压比R=4∶1。挤压后,利用线切割切取试样,经砂纸磨样抛光后,采用化学腐蚀和电解腐蚀的方法,分别得到合金的晶粒组织和γ'相分布。用徕卡DMLM显微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采用JEM-2010E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挤压试样的塑性变形机理及规律进行观察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显微组织变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挤压后坯料的晶粒得到了显著的细化,晶粒度明显小于挤压前,而且经过挤压变形之后,粉末原始颗粒边界(PPB)得到明显破碎,获得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um(ASTM No.12)。而刘建涛,张义文,陶宇和胡本芙等人[9]在FGH96合金涡轮盘等温锻造后晶粒组织研究中得出:轮缘部位的晶粒尺寸为20μm~25μm,相当于ASTM晶粒度8级,轮心处的晶粒尺寸为10μm~15μm,相当于ASTM晶粒度的8~9级;FGH96经热等静压后,晶粒尺寸约为20μm~30μm,即相当于ASTM7~8级[10];而GERALD FRIEDMAN[11]在对同类材料René41合金挤压后的棒材组织进行研究中,晶粒度达到ASTM11~12级。由此可知,挤压变形可以获得细小的晶粒,其原因是挤压变形是三向受压的塑性变形过程,在变形过程中,通过剪切变形能够有效地破碎粉末颗粒,使其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从而得到细小的晶粒组织;同时,在挤压变形过程中,挤压坯料发生了动态再结晶过程,破碎的细小晶粒在长大的过程中,由于γ'相对晶界有一定的钉扎作用,也有效地阻碍了挤压变形过程中晶粒的长大,从而能够获得晶粒度细小﹑均匀的等轴晶。

3.2 显微组织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挤压件不同部位的晶粒度有一定的差别。从中心到表层的一段区域:大概为3um~10um(ASTM No.12~9),表面部位厚度大约为2mm~3mm的区域内达到10um~15um(ASTM No.9~8),其中间有一段很少的区域晶粒度达到2um~5um(ASTM No.14~12)。章守华、胡本芙、李惠英等人[12]在FGH95合金挤压比为6.5∶1时,得到的挤压件晶粒尺寸为2.82um(ASTM No.14)[13],其原因是挤压变形过程中,表层部位变形量比较大,对晶粒的破碎程度也比较大,所以能够得到比较细小的晶粒。表层部位挤压完成后,在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较快,再结晶晶粒没有来得及充分长大,被保存下来,从而得到了细小的再结晶组织;在中心部位,由于金属主要是沿着挤压方向流动,且塑性变形量相对较小,同时在挤压后冷却速度也比较慢,晶粒有较长的时间和能量长大,从而得到了粗大的晶粒组织;在挤压件的表面部位(约1mm~3mm),由于模具温度比较低,坯料和模具之间发生了较大的热传递,引起坯料温度迅速降低,表面部位挤压变形抗力增加,变形量较小,变形困难甚至在挤压件表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纹,所以得到比较粗大的晶粒。

3.3 γ'相的变化规律

从图3可以看出:挤压变形前粉末颗粒边界析出了较大的γ'相(白色部分),且沿着粉末颗粒边界连续分布,形成了网状或链状。挤压变形后,在晶粒边界析出了细小、均匀的γ'相,呈现出宏观上非连续的网状分布。在晶粒组织内部,γ'相更细小,这是由于在挤压变形过程中,受到三向压应力的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同时,静水压力较高,从而有利于γ'相的破碎,使得较大的γ'相破碎成较小的γ'相。挤压后,挤压件在空气中冷却,冷却速度比较快,产生较大的过冷度,导致基体的过饱和度较大,γ'相形核临界尺寸变小,因此,析出的γ'较小。此外,由于γ'析出相的长大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过程,温度的快速下降和扩散时间的限制,也使得γ'长大受到限制,从而得到了细小、均匀的γ'相。

3.4 变形机理分析

图4是FGH96合金挤压件变形透射电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FGH96合金在挤压变形过程中,有大量的位错运动,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位错运动越来越多,最后形成稠密的位错网(图4a)。而有些位错运动到细小晶粒边界处时,会在晶界处形成堆积,并于细小晶粒周围形成大量的位错堆积网(图4c)。

当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位错在晶界或者细小晶粒周围形成大量的塞积,位错塞积导致了局部应力集中,使应力强度足以克服形核的临界剪切力,位错的微结构也提供了潜在的晶核。当位错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就会形成孪晶(图4b),同时,孪晶也促使了大量位错源发生运动,进而引起更多的位错发生运动。

在有些晶粒中,还发现了亚晶界。在另一些晶粒内,高的位错密度引发了动态再结晶,在晶粒内形成了新的再结晶晶粒(图4c)。同时,有些再结晶晶粒内部又发生了塑性变形,伴有位错的运动,甚至有一定的孪晶产生(图4d)。

在FGH96合金挤压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产生超塑性变形的一个协调机制。在有些晶粒内,位错的不断积累导致位错密度达到足以引起动态再结晶形核的程度,并通过动态再结晶使晶粒细化,松弛局部的应力集中。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这种晶粒细化和因保温而引起的晶粒粗化达到一定的平衡时,将使显微组织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超塑性变形的进行。而且,动态再结晶引起的晶界迁移,可形成许多大角度晶界,这些大角度晶界对晶界的滑动十分有利。

4 结论

(1)FGH96合金经挤压变形后,能有效地破碎原始颗粒边界,得到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

(2)在横断面上,挤压件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区域,其晶粒尺寸存在差异,位于挤压件表层不均匀变形区域内,晶粒尺寸较大,但通过机加工可以去除。

(3)经过挤压变形后,挤压件中的γ'相得到了破碎,并获得了均匀分布且细小的γ'相,这对挤压件的力学性能和后续成形工艺非常重要。

(4)在挤压变形过程中,FGH96合金以位错运动为主要变形方式,同时伴有大量的孪晶产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同时,由于挤压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从而最终形成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

摘要:挤压能够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材料的组织状态,并为后续的变形提供性能优良的坯料。本文通过对粉末高温合金(FGH96合金)挤压变形,获得了组织良好的挤压棒材。采用徕卡DMLM显微镜对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挤压变形后,FGH96合金的原始颗粒边界得到了破碎,再结晶后获得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晶粒尺寸为3μm~10um。通过对γ'相的分布和形貌观察,结果表明:挤压变形后,γ'相得到了破碎,并均匀分布在晶粒边界。同时,采用JEM-2010E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挤压试样的塑性变形机理及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

变形 篇8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目前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 病毒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造成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早期的病毒由于特征码固定, 容易被反病毒软件检测, 为了提高隐蔽性, 许多病毒采用变形技术来逃避特征码检测。比如熊猫烧香病毒就有成千上万种变种, 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变形技术在不改变病毒功能的前提下, 改变主体代码的形态, 从而使其没有固定的特征码。实现变形技术的核心模块是变形引擎, 其功能是在病毒传播过程中对病毒作等效处理, 得到原始病毒的变体, 这种变形病毒能有效地对抗反病毒软件的检测, 提高生存能力。本文在介绍病毒变形技术的基础上对变形引擎作了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一种变形引擎的实现方法, 目的在于给反病毒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变形技术原理与发展

由于早期病毒没有使用复杂的反检测技术, 杀毒软件在查毒时只需简单的确定病毒入口并在指定偏移处扫描特定代码串[1]。这种静态扫描技术对付普通病毒比较有效。为了提高反检测能力, 病毒逐步应用了加密、多态和变形等技术。加密是病毒变形的初级阶段, 它以一个解密器开始, 然后对其后的病毒体加密, 每次加密的密钥发生变化, 但解密代码相对固定, 正是由于解密器不能被加密, 而且解密器的代码大都相同, 所以对于加密病毒, 反病毒软件不需要对其进行解密就可以侦测到。为了隐藏解密代码, 出现了多态病毒, 第一例多态病毒是Chameleon病毒[2]。多态技术是对密钥和解密代码都进行变化, 对解密代码进行等价指令替换、寄存器替换、插入垃圾指令或者随机调换不相关指令的前后位置等变化, 以产生功能相同但是代码截然不同的解密代码[3]。但虚拟机反病毒技术的产生使多态病毒也受到了威胁, 它通过跟踪病毒自身的解密过程来对其进行解密, 得到解密后的病毒体就可以使用特征码扫描了, 于是在多态技术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变形技术。变形技术对整个病毒体都进行处理, 使不同病毒实例的代码完全不同, 不但没有固定的特征码, 而且也无需还原成没有任何变化的病毒体[4]。完全变形技术的出现使得虚拟机即使还原了病毒代码, 也不能通过基于特征码的静态扫描技术有效地检测病毒。

变形技术是通过变形引擎来实现的, 它在不影响病毒代码逻辑功能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代码流程的控制结构、进行指令替换、随机插入垃圾指令等, 使得病毒体的二进制代码在不同的感染实例中呈现出互不相同的形式。

2 变形引擎的实现

变形引擎是实现变形技术的关键, 它决定了变形病毒反检测能力的强弱, 一个好的变形引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毒的反检测能力, 反之, 如果变形引擎设计得不理想, 病毒的变形优势将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也就不能有效地对抗反病毒软件的检测。结合变形病毒的实现原理和实际需要, 这里给出一种变形引擎的详细设计。

2.1 基本结构及流程

该变形引擎以病毒代码在内存中的地址和指令总长度为输入, 输出新的病毒文件, 可分为分析、变形和综合模块3个模块, 分别由Analyses函数、Morph函数和Synthesize函数完成, 各模块之间通过全局变量和堆栈传递输入输出数据。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分析模块对病毒代码指令逐条分析, 获得并记录每条指令的在内存中的临时位置、长度、类型、操作码和操作数等信息, 为变形工作做准备;变形模块则根据分析模块的输出结果对病毒代码以指令为单位逐条通过变形算法随机变形, 生成新的指令;综合模块用于将处理好的代码综合并汇编成新病毒的代码。该引擎使用到的具体数据结构如下:

(1) 跳转地址表Byte Mut Tbl[]:该表用于记录可变形指令首字节及其相应的变形函数地址。对指令变形时先通过指令首字节查表, 若表中记录该指令可变形, 则调用对应变形函数对指令变形, 若无则不变形。

该表根据编码情况将可变形指令分成若干类, 每一类指令可通过同一变形函数变形。数组中记录每一类可变形指令个数、每条指令首字节以及该类指令变形函数地址。记录格式如图2所示。

(2) Blocks[]数组和Block Num变量:Blocks[]是双字数组, 存放病毒代码中连续指令的信息。病毒代码不一定是顺序执行, 可能在内存中的存放是不连续的, 使用该数组记录病毒代码中各个连续指令块的信息。数组中相邻两个元素为一组, 前一个元素记录连续指令块的地址, 后一个记录指令块的长度。Block Num用于记录病毒代码中这种不连续指令块的个数。

(3) Jumps[]数组和Jmpn变量:Jumps[]是双字节数组, 存放病毒代码中跳转指令信息。数组中每相邻两个元素为一组, 在指令分析过程中分别用来记录原病毒代码中每一条跳转指令的地址和跳转目的地址, 而在变形过程中更新为这两项在新病毒代码中的位置。Jmpn变量记录病毒代码中跳转指令的个数。

2.2 各模块设计

2.2.1 分析模块

分析模块由Analyses函数实现, 完成对原始病毒代码的分析工作, 记录代码中跳转指令信息和指令分组信息。以病毒代码的地址和长度为输入, 输出代码中跳转指令 (jmp, jcc, loop, call等) 信息和指令分组信息。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具体算法如下:

(1) 以病毒地址作为当前处理地址;

(2) 判断当前处理的指令地址是否越界, 也即代码是否分析结束, 若是, 跳转至第13步;

(3) 计算该地址指令长度;

(4) 通过Blocks[]数组和Block Num变量判断指令是否和某一指令块相邻, 若不是跳转到第6步;

(5) 修改该指令块长度信息, 跳转到第7步;

(6) 以该指令地址和长度新建一个指令块, 并将指令块数加1;

(7) 若指令是返回指令, 分析结束, 跳转到第13步;

(8) 若该指令是跳转指令, 跳至第10步;

(9) 以该指令地址加上指令长度作为当前处理地址, 跳至第2步;

(10) 在Jumps表中记录指令地址和跳转目的地址。若指令不是无条件跳转指令, 跳至第12步;

(11) 以该指令地址加上跳转长度作为当前处理地址, 跳至第2步;

(12) 以该指令地址加上跳转长度作为当前处理地址, 递归调用第2步, 结束后跳至第9步;

(13) 返回。

2.2.2 变形模块

该模块针对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 通过Morph函数以原始病毒地址作为处理地址, 通过Blocks[]数组和Block Num变量判断该地址是否在某一指令块中, 随机在目的缓冲区填充无用指令, 通过查Jumps[]表判断该指令在表中是否有记录, 若是则更新该记录为当前指令在目的缓冲区中的地址, 计算指令长度并调用Mutate函数对指令变形;每次将当前处理地址加上指令长度作为新的处理地址, 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对全部代码进行处理;最后对变形后的病毒代码作寄存器整体替换, 返回变形后的代码长度和地址, 这样就在内存中生成了新的病毒代码。其中的Mutate函数对指令变形的方式基本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 NOP型变形。在指令前后随机插入或消除一些无用代码, 如nop, push eax, pop eax, mov eax, eax等, 达到混乱病毒代码的目的。

(2) 替换型变形。用某一组指令随机替换另一组指令, 如将movreg1, reg2随机变换成pushreg2popreg1, 改变操作码的数据的传递方向, 并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换;将两个操作数为同一寄存器的xor指令和sub指令对换, 即xor reg, reg<==>sub reg, reg;将两个操作数为同一寄存器的test指令和and指令对换, 即test reg, reg<==>and reg, reg。 (以上的reg均为某一通用寄存器) 替换型变形还包括寄存器整体替换, 将代码中使用某种通用寄存器的所有指令整体替换成使用另一种通用寄存器。

(3) 交换型变形。分析某两组连续指令之间的相关性, 若指令不相关, 即两组指令的运行先后对整个的程序执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 则可随机交换这两组指令的位置。 (4) 跳转型变形。病毒在某条指令后随机插入无条件跳转指令或在条件永远为真或为假的指令后面插入一条条件跳转指令, 使其跳转至下一条指令, 或以相反顺序删除跳转指令 (一般删除无条件跳转指令) 。对于条件跳转指令, 还可通过将指令第2个操作码异或1, 得到功能完全相反的条件跳转 (如将jz替换成jnz) , 然后将rel域和nxt域数据交换, (因为变形之前rel域是跳转目标指令地址, 而nxt域则是顺序执行的下一条指令地址) 。

2.2.3 综合模块

该模块以Morph函数生成的新病毒代码在缓冲区的地址为输入, 先调用Patch Jumps函数修正跳转指令的跳转长度, 然后将缓冲区中的病毒代码写入文件, 生成新的变形病毒。

Patch Jumps函数遍历Jumps表中的每一项, 通过指令地址获得跳转指令类型 (主要是获得指令长度、操作数长度) 和操作数地址, 将跳转目的指令地址减去跳转指令地址再加上跳转指令长度, 得到跳转指令的跳转长度, 将该值赋给跳转指令的操作数, 从而保证了跳转指令变形的正确性。

在整个变形过程中通常会添加垃圾指令, 这将大大增加变形后代码的体积。如果在综合模块中加入长度控制功能, 就能生成长度可控的变形病毒代码。同时还可结合花指令等反汇编反跟踪技术[5], 例如在写入连续两条指令中间有选择的插入花指令 (jz, jnz) [6,7], 能使指令代码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 具有一定的反汇编反跟踪能力。

3 相关关键技术的实现

在上述变形引擎的实现中涉及到计算指令长度、交换不相关指令位置、随机填充垃圾指令等, 分别用到了指令剥离、指令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数生成等关键技术, 下面就结合变形引擎的基本实现原理分别对这几种技术进行讨论。

3.1 指令剥离技术

指令剥离技术是指在一段二进制代码中, 通过指令地址计算该指令的长度, 它是实现变性引擎中分析模块的关键。这里给出一种实现算法, 该算法根据Intel 80X86汇编指令编码规则, 将指令集划分为多个子集, 每个子集中指令编码规则相同, 故可通过同一算法计算长度。该算法中定义了两个数据表DWORDTabel_1[256]和DWORDTabel_0F[256], 分别记录以数组下标为首字节并且首字节非0x0F的指令长度的相关计算数据, 及以0x0f为首字节的双操作码指令长度的相关计算数据。算法以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为输入, 取指令首字节存放在al中, 先根据al是否为0x0f将该指令对应到相应的两个数据表中, 并将al的值保存在edx中, 然后根据edx的值, 结合Intel 80X86汇编指令编码规则, 判断当前字节是否是指令前缀, 或指令采用的指令前缀类型, 以及操作码和操作数的长度, 从而可计算出指令长度, 最后将指令长度作为输出结果。

3.2 指令相关性技术

指令相关性判断技术用于判断二进制代码中两条相邻指令之间的相关性。若两条或多条相邻指令互不相关, 则可以随机交换这些指令的执行顺序而不影响整个程序的正确执行。两条不相关指令间的输入、输出、堆栈操作以及对全局变量的操作都相互独立, 改变两条指令的执行次序对整个程序的执行没有任何影响。这里给出简单的实现算法和判断条件:先根据指令编码规则, 通过Mod R/M字节判断寄存器操作码, 通过指令地址和指令长度判断该指令要读、写的寄存器, 得到指令使用的寄存器编码, 并根据寄存器判断指令是否对堆栈操作。然后通过对两条指令A、B的输入、输出寄存器编码以及对堆栈操作的分析, 判断两条指令是否相关, 若满足下列条件则说明A、B两条指令不相关:

(1) 两条指令都不是交叉参考指令或返回指令或跳转指令;

(2) 两条指令中最多只有一条指令对堆栈操作;

(3) 两条指令都没有对堆栈操作或两条指令的目的寄存器都不是ebp;

(4) 两条指令目的寄存器不同, 或都没有目的寄存器;

(5) A的源寄存器和B的目的寄存器不同, 或者A没有源寄存器且B没有目的寄存器;

(6) B的源寄存器和A的目的寄存器不同, 或者B没有源寄存器且A没有目的寄存器。

3.3 随机数生成技术

随机数的生成对变形引擎的代码选择、寄存器选择、分块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些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某些特定的数据的概率非常大, 或每次生成的随机数和上一个随机数非常接近, 或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很容易预测。将这些随机数生成算法生成的随机数用在变形引擎中, 难以达到理想的变形效果。因此, 一个好的随机数生成算法对一个变形引擎来说至关重要。这里介绍一种生成随机数的方法, 它通过Get Tick Count函数获得系统从启动到当前的运行时间 (毫秒) 作为随机种子, 然后对随机种子作一些逻辑和算术运算, 将得到的运算结果对输入的eax取模, 作为随机数输出。

对该函数进行1000次1~33之间的随机数生成测试, 结果生成的随机数中1~33的出现次数百分比如表1所示。

4 变形效果测试

为了验证上述变形引擎的变形效果, 现将一病毒virus1.exe各模块通过mymorph引擎进行变形, 生成变形病毒体virus2.exe,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的条件下分别对变形前后的两个病毒进行静态扫描, 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 病毒经过mymorph引擎变形后, 抗查杀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5 结束语

目前, 变形技术是当今病毒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它也成为计算机病毒技术和反病毒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病毒的变形原理十分必要, 本文对病毒的变形技术和变形引擎作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并给出了一种变形引擎的实现方法, 给反病毒软件发展对病毒的查杀技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仁斌, 李钢, 侯整风.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76-377.

[2]程胜利, 谈冉, 熊文龙.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49-50.

[3]彭国军, 张焕国, 王丽娜, 等.Windows PE病毒中的关键技术分[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23 (5) :92-95.

[4]张勐, 杨大全, 辛义忠, 等.计算机病毒变形技术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4, 26 (3) :309-312.

[5]Kris Kaspersky.Hacker debugging uncovered[M].周长发,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6]段钢.加密与解密[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7]Kris Kaspersky.Hacker disassembling uncovered[M].谭明金,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变形 篇9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测量,原因与方法

随着城市建筑用地越来越紧张, 很多的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层数过多或者是建筑物的高度过高, 建筑物的荷载重, 建筑物容易发生变形现象。不良变形主要是建筑物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内外力量的挤压以及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变形测量

针对建筑物不良变形, 需要工作者对建筑物持续地变形测量, 因此测量变形是一个持续

的工作。变形测量主要是工作人员对于出现变形现象的建筑物进行有效的监控, 主要是对建筑的使用状态以及工作状态进行监测,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报告, 然后相关的工作人员会针对具体的情况分析原因并且找出解决办法。针对建筑物的变形测量主要是测量建筑物的地基变形以及建筑物的横向倾斜变形。

2 变形测量的原因

建筑物变形主要原因有:建筑物的地基工程发生变形进而导致建筑物变形;建筑物地质情况或者是水文等因素导致建筑物发生变形;建筑物的自身荷载或者是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建筑物发生变形;建筑物在施工阶段施工不合理或者是营运期间工作不合理会进一步导致建筑物变形。建筑物变形就会需要进行变形测量, 及时进行建筑物的变形测量可以提早发现问题, 并且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措施有效解决问题, 对建筑的安全隐患进行消除,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例如, 在生活中如果建筑物出现了裂缝或者是建筑物明显出现了倾斜的现象, 可能是地基发生了变形, 进而引发建筑物变形, 这个时候建筑物会出现裂缝。这个时候对建筑物进行变形测量其实已经比较晚了, 也不好分析建筑物变形的有关变量数据。因此对建筑物进行变形测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对建筑物及时监测, 发现建筑物隐藏的安全隐患, 建立建筑物初始设置。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建筑物的位移情况进行及时监测, 收集建筑物的位移资料。建立建筑物的位移的观测点。对建筑物进行持续的、长期的监测可以有效分析建筑物变形原因以及变形的趋势, 为建筑物维护或者是维修人员提供科学的变形量数据,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建筑物变形问题。

3 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方法

3.1 变形测量前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

在对建筑物进行测量前, 需要对建筑物的测量进行统筹安排, 这是建筑变形测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可以为下面的有关工作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这种变形测量的方法需要提高重视。先对建筑物的沉降原因、沉降的情况进行监测, 对于位移的情况以及位移的检测选定适宜的测量点, 这样才可以将测量点进行归类与布置。一般测量点分为建筑物的基准点、变形的测量点以及工作基点, 在实践工作中需要布设3个以上的基准点, 变形的测量点应该放在能够明显体现建筑物变形的位置, 而工作基点的布设需要注意选取比较稳定的位置进行布设, 提高布设的可靠性。例如, 在实践中针对某一居住小区的一栋楼房发生了轻微变形, 布设这三个测量点, 在测量人员进行具体的变形测量前, 需要在建筑物中埋设一些专业的测量标志或变形监测点标志, 再建立等级适宜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结合这个建筑物发生的变形情况分析建筑物结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负荷程度等来确定这栋建筑物的测量周期, 建立系统测量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轻微变形位置进行重点测量, 测量要持续进行直到建筑物发生变形的位置修复的稳定时才可以减少测量的频次, 但不可以终止对这栋建筑的变形测量, 还需要不定期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另外, 在统筹安排中还需要对测量的周期成果进行处理, 对于建筑的变形原因进行分析, 在统筹安排中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建筑物的实际变形程度来对预先的解决方案进行改进, 对于未来的变形趋势也需要在统筹安排中作出相应的预测与分析, 这样在具体操作中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也可以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降低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3.2 地基沉降的变形测量方法

地基的变形对于建筑物影响非常大,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地基沉降是以垂直沉降发生位移进而导致建筑物发生变形。因此在变形测量时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是对建筑物进行垂直位移为主的变形测量, 这种测量方法主要是对在建筑物发生沉降的位置布置相关的监测网点, 建立位移监测网点。对这个建筑物的位移测量以及变形测量不是短暂的、一时的, 测量人员需要长期对这个建筑物进行测量, 定期收集与分析建筑物的变形量、建筑物的位移数据,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建筑物继续变形,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对于无法使用的建筑物, 需要及时撤离建筑物居住或者是使用人员, 以免发生安全事故或者造成人员的伤亡。

3.3 建筑物发生倾斜时的变形测量方法

建筑物发生倾斜主要是建筑物发生了水平方向的位移, 与建筑物的垂直位移的测量方法相似, 主要是需要对建筑物建立相应的监测位移的网点, 另外还需要建立建筑物的布控网点, 这样可以是测绘人员对建筑进行有效的监测, 及时发生问题并且建立预警措施。在建筑物发生倾斜时进行变形测量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对于建筑物还需要设置专业的测量控制网, 辅助一些激光控制网或者是经纬仪投影的控制方法对建筑进行水平的倾斜位移测量。例如, 在实践中采取水平位移的监测时, 测量人员需要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 对于附属的一些设备也需要仔细检查, 将设备的设置规定严格按照仪器的要求进行设定。针对水平测量的周期确定需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变形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 变形严重的建筑物需要增加测量的频率。在水平测量中, 测量人员对于每一个测量值多余的测量分量以及测量值的粗差都会对水平测量的平差坐标产生影响, 因此实践中对于测量值的精度要求也是较高的。

3.4 进一步明确建筑物变形测量的规范

明确建筑物的变形测量规范对于测量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因此在施加操作中需要熟悉掌握各种变形测量规范。建筑物的变形测量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监测过程, 因此需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变形趋势以及变形的严重程度等确定变形测量的频率。一般情况下, 变形测量频率主要受到变形值的大小、建筑物的变形速度、建筑物的具体地质情况以及水文变化、建筑物的变形工程进度等因素的影响。变形测量的级别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在建筑变形中需要依据变形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数据一级位移观测数据来确定变形的级别。例如, 一级的变形测量, 沉降观测点站的高差误差是在±0.15㎜, 位移的观测点坐标的误差是±1.0毫米。一般一级的变形测量主要是应用在甲级的变形建筑物中, 还有一些重要的古建筑以及大型的市政府桥梁中也会应用到一级变形测量级别。二级的变形测量, 沉降观测点站的高差误差是在±0.5㎜, 位移的观测点坐标的误差是±3.0毫米。一般二级的变形测量主要是应用在甲级或者是乙级的建筑变形测量中, 大型的市政府桥梁中、地下施工工程中、重要管线中也会应用到二级变形测量级别。三级的变形测量, 沉降观测点站的高差误差是在±1.5㎜, 位移的观测点坐标的误差是±10.0毫米。一般三级的变形测量主要是应用在乙级或者是丙级的变形建筑物中。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建筑物变形测量的规范, 结合具体的测量建筑物实际变形情况并严格依照规范的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这对于变形测量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4 结束语

变形 篇10

石林隧道位于永安市大湖镇魏坊村南面, 设计为双洞分离式隧道。隧道单洞设计净宽12.52 m, 左洞桩号为ZK13+840~ZK16+715, 长2 875 m;右洞桩号为YK13+865~YK16+730, 长2 865 m, 进、出口皆采用削竹式洞门。本隧道场址区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地貌, 地形呈波状起伏, 高差较大, 切割较深;洞身最高点海拔1 003.4 m, 洞身地表地势较为陡峻, 沟堑较发育, 主要为在洞身处发育有NW向两条沟谷, 宽度较小, 但切割较深且较长, 呈V形, 两条较大沟谷的地表水均较丰富。

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 隧道区的地层因褶皱倒转, 从地表出露地层分析, 隧道从进口至出口的地层关系为:石炭系林地组 (C1l) 、泥盆系桃子坑组 (D3tz) 、泥盆系天瓦岽组 (D3t) 、奥陶系魏坊群 (O1wf) 地层, 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 各岩性变化规律性不强, 并相互夹带。主要岩性有:进口段林地组 (C1l) 石英砂岩、泥岩夹千枚岩下伏船山组灰岩 (C3c) ;洞身段为泥盆系桃子坑组 (D3tz) 及天瓦岽组 (D3t) 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砂岩及千枚状粉砂岩;出口段地层为奥陶系魏坊群 (O1wf) 变质砂岩、千枚状粉砂岩、泥岩, 局部夹硅质条带, 地层岩性软硬夹层或互层。

从施工情况反映的结果来看, 石林隧道进口右洞自YK14+000起至掌子面YK14+398段连续出现突泥、涌水现象, 且几次出现塌方。YK14+260~YK14+320段共60 m仰拱底部底鼓严重, 最大鼓起量36 cm。该段岩性为石炭系船山组灰岩、林地组泥岩、石英砂岩夹千枚状粉砂岩及其风化层, 围岩以砂土~碎块状强风化泥岩、石英砂岩及灰岩为主。另外, 在YK14+320~YK14+360段和YK14+390~YK14+410段仰拱虽未明显鼓起, 但填充层中间位置也形成了一道宽约1 cm~2 cm的裂缝。由于石林隧道围岩性质、所处的地质条件及应力环境的复杂性, 针对石林隧道的不良地质灾害情况, 为评价石林隧道底鼓变形段衬砌结构的安全, 必须对隧道底鼓变形段衬砌裂缝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本文结合石林隧道YK14+230~YK14+350段大变形灾害的实际情况, 重点介绍了隧道衬砌表面裂缝的现场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

2 隧道衬砌裂缝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2.1 裂缝分布形态调查

隧道表观裂缝检测以现场调查为主, 主要包括YK14+230~YK14+350检测段二次衬砌内表面裂缝两方面的内容, 调查重点为隧道的裂缝形态、长度和宽度等开裂特征。

现场调查主要以观察和简易测量为主, 以隧道拱顶轴线为界将隧道分成左右两个侧面, 调查工作就在这两个侧面上进行。调查时将左侧面从上到下分成ZC1 (拱顶到左侧照明中心轴线) 、ZC2 (左侧照明中心轴线到左侧起拱线) 和ZC3 (左侧起拱线到检修道顶) 三个调查区域;同样, 也将右侧面从上到下分成YC1 (拱顶到右侧照明中心轴线) 、YC2 (右侧照明中心轴线到右侧起拱线) 和YC3 (右侧起拱线到检修道顶) 三个调查区域。

调查前, 分别在隧道检测段左右边墙上每隔5 m标明隧道桩号。调查时采用钢卷尺或目测出裂缝的分布位置。采用罗盘或量角器量测裂缝倾角, 用钢卷尺量测裂缝长度, 用裂缝计量测裂缝宽度, 并详细记录裂缝的形态。调查结果用预先设计好的专用表格记录, 对开裂较严重的部位进行详细的描述, 并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

石林隧道检测段YK14+230~YK14+350里程二次衬砌裂缝调查结果见表1。

从隧道检测段YK14+230~YK14+350里程来看, 石林隧道右线二衬裂缝数量较多, 共有14条裂缝, 左侧6条, 右侧7条, 主要集中在YK14+280~YK14+310段。左右两侧裂缝最长约3.0 m, 最大宽度约2.5 mm, 两侧裂缝分布近于左右对称, 以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板内横向裂缝为主, 并发育有少量的斜裂缝, 未见明显的纵裂缝。综观二次衬砌裂缝分布的形式、部位、长度和宽度等特征, 并结合本段隧道底板底鼓变形特点, 可以认为隧道二衬开裂现象较严重, 衬砌裂缝以结构型裂缝为主, 并影响到观瞻, 应予以密切关注并加以妥善的处理。从隧道衬砌裂缝的形式、部位、宽度和发布特征来看, 裂缝主要集中在YK14+280~YK14+310段, 目前初步勘察有14处开裂, 裂缝基本以垂直隧道轴线的环向裂缝为主, 并存在部分斜裂缝, 裂缝平均宽度较小, 基本在0.2 mm~2.5 mm之间, 倾角10°左右, 裂缝间距在3.0 m以下。

2.2 裂缝变化情况监测

对已发现的14处裂缝布置14只测缝尺并结合游标卡尺进行裂缝的变化情况监测, 如图1所示。相应的里程如表2所示。测缝尺安装于衬砌混凝土表面开裂处, 上下两块测缝尺重叠, 让上下刻度尺X轴、Y轴数值调整到零的状态, 再用胶纸进行固定, 把固定好的测缝尺贴在衬砌混凝土表面开裂处, 在测缝尺两端四个孔分别用6钻头钻孔, 并用螺丝锁紧, 安装固定后读取X轴、Y轴初始读数。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2和图3为典型断面裂缝的变化情况监测结果。对监测数据分析表明, 裂缝宽度仍存在细微的变化, 但总体变化较小, 宽度月累计增大0.1 mm左右。其他测点监测数值也存在细微的波动, 但累计变化相对较小, 数值曲线总体较平稳。结合现场裂缝状况分析表明, 目前二次衬砌裂缝未出现较明显的发展迹象, 对洞内进一步观察也未发现新增裂缝, 说明针对隧道大变形段采取的加固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 隧道围岩在应力进一步调整之后总体上趋于稳定。

2.3 衬砌表面应变监测

表面应变计监测点主要布置在YK14+250~YK14+325里程内衬砌存在裂损的区段内, 测点沿内轮廓在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处布置, 共计7个断面, 每个断面布设5只表面应变计, 共计应变计35只, 测点相应里程如表3所示。

应变计安装于衬砌混凝土表面, 安装方法:用8钻头钻孔, 在钻好的孔中打入膨胀螺栓锁紧螺丝先将仪器一端端头固定, 将支杆安装在固定好的端头, 再把另一端端头安装在支杆上, 用6钻头在端头两边钻孔定位, 后用8钻头钻孔, 在钻好的孔中打入膨胀螺栓锁紧螺丝将仪器安装固定, 安装固定后采集初始频率。布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

如图5, 图6所示为衬砌典型断面表面应变的监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 应变—时间曲线在仰拱更换期间出现一定波动, 少数断面应变值出现较大突变, 如YK14+250断面左拱腰应变值前后变化量均超过100με, 之后曲线又趋于平稳, 经现场仔细调查, 疑为隧道仰拱更换期间测线受到机械拉拽导致的应变瞬间增大。其他断面测点应变曲线总体较平稳。总体上看, 目前二次衬砌表面应变已无较大变化, 基本稳定。

3 结语

通过对石林隧道右线YK14+230~YK14+350里程范围内进行的二衬裂缝调查和分析, 可得以下结论:

1) 石林隧道右线所检测的衬砌段内, 共有14处裂缝, 主要为分布在YK14+280~YK14+306地段的横向裂缝, 可能影响到隧道施工安全、长期运营和观瞻, 应予以密切关注并加以妥善处理。2) 在隧道右线YK14+296和YK14+304~YK14+306桩号附近, 左右两侧二衬内表面上均分布着对称性裂缝, 可直接影响到衬砌结构的受力和稳定性。在隧道右线YK14+301桩号处, 隧道二衬出现裂缝群, 分布密集, 可影响到衬砌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采取加固措施。3) 衬砌表面裂缝及应变监测结果表明, 隧道开挖卸荷引起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持续时间较长, 衬砌混凝土在一段时间内均存在较明显的变形, 但针对大变形段围岩采取加固措施后衬砌表面应变及裂缝宽度均较稳定, 说明加固措施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关宝树.隧道力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3.

[3]李煜舲, 许文贵, 林铭益.以隧道变形量测资料分析掘进效应与约束损失[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1) :29-46.

[4]李晓红, 李登新, 靳晓光, 等.初期支护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和位移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 2005, 26 (8) :1207-1210.

[5]闫宇蕾, 刘保国.连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7, 3 (7) :1382-1386.

[6]李鹏飞, 张顶立, 赵勇, 等.大断面黄土二次砌衬受力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8) :1690-16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变形】相关文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变形性能及容许变形指标09-10

变形误差05-14

模具变形05-18

变形检测05-29

变形监测论文05-19

围护结构变形05-02

抗变形能力05-09

变形金刚05-11

投影变形值05-23

变形补偿装置05-27

上一篇:I2C设备下一篇:初中语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