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

2024-05-05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精选七篇)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 篇1

一、现代企业的业绩评价的含义

企业业绩评价, 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 采用科学的方法, 对企业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绩效评价不仅是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目标激励的有效方法, 也是委托人决定代理人激励强度的主要依据, 还是影响公司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纵观近几年中国现代企业业绩评价实践, 国内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虽然对企业业绩评价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中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仍然尚未完全建立, 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评价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层面上来看对现代的企业业绩评价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 社会性评价及其内容

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增长存在许多隐患, 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等。在评价企业业绩时, 首先应对社会贡献大小作出评价, 如环境保护状况、公益建设、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等。另外,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 研究、开发力评价及其内容

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 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 更不能忽视其无形业绩, 对其科技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

首先, 财务指标权重过大, 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 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 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 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 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 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 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 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 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 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 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 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 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 轻长期业绩评价, 重过去财务成果, 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 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二) 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

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 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 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 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 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 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 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 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 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三) 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模型中, 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 有些是正指标 (如存货周转率) , 有些是逆指标 (如不良资产比率) , 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 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 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 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 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 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 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 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 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 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 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三、企业业绩评价不规范产生的原因

(一) 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

盈利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 在企业的经营中占主导位置, 这就致使企业陷入一个怪圈。为了盈利就会不择手段, 而不择手段就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看清楚这个问题, 他们认为取得的眼前利益就是真正的利益, 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这些蝇头小利只是公司以后经营的一个定时炸弹, 总有一天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在企业追寻更多利益的同时, 就会自然而然的破坏其原有的业绩评价管理系统。一个正常的业绩数量系统是能够稳定企业的经营, 但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经营为了更好的获取盈利, 有时就会突破一些制度上的束缚, 这就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一个警钟。公司要想得到更多的利益, 就会让各项控制制度进行“关照”, 但是要想提升自身的业绩管理水平, 就会让一些企业面临减少利益的局面。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前者, 这就是导致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 就是市场所决定的, 所以, 企业要有得必须有失, 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做出怎样的选择。

(二) 公司工作人员的素质较差

我们的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种行为:公司的会计监察部门会千方百计的讨好公司领导, 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还会让企业更好的伪装下去。他们殊不知这种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反观我国的所有的会计人员, 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即是会计工作的人员数量众多, 但是高级的会计人员却少之又少。而在公司的业绩评价领域对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的依赖程度更是非常的深, 因为业绩评价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一个整体。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对公司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所关注, 这是一个需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所胜任的一个岗位, 一般的会计人员是无法做到的, 然而要是给我国的每个企业都配备一个这样的高级会计人才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 我们的企业经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 尤其是在业绩评价这一综合性较强的领域, 这个岗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很高的工作才能和技巧, 还需统领公司的各个部门, 这是企业的企业部门不能所比拟的。

(三) 公司战略经营缺乏长久打算

我国企业的数量已经不下百万, 近几年来也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我国企业的数量虽然很多, 但是每年都有很多的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公司的经营缺乏一个拥有战略性的计划。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 一个公司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经营的方式, 规模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蓝图, 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更好的抵御公司将来面对的风险。以美国的通用汽车为例, 这个企业在以前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 在国际的市场中都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其自身的业绩管理做的也非常的好, 这也让其公司的相关领域都方兴未艾。但就是由于这些曾经的辉煌致使其丧失了对经济危机的警惕性, 在2008年, 由于市场等各个方面出现严重的危机, 致使公司的运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最终, 在三年以后, 通用企业公司宣布破产。在这个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企业把将来面对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并做好预案进行面对, 就会让企业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处理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 反之, 就会让企业面临崩溃的风险。所以, 我们的企业要想提升业绩处理能力, 就必须要学会对各种将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样才会让企业防患于未然, 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就会不慌手脚。

四、提高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水平的建议

(一) 建立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评价系统

要拥有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主要由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 (营业) 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组成, 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要反映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组成, 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及资产质量。再次要有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由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等指标组成, 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盈利或偿还债务的能力。最后要有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 (营业) 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 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

(二) 建立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评价系统

1. 提高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

第一, 提高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 管理经验, 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 经营业绩水平。

第二, 提高领导班子团结程度, 廉洁自律程度, 是否爱岗敬业、奖惩分明, 员工的拥戴程度。

第三, 完善经营理念的先进性, 是否勇于创新, 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 工作成绩好坏等。

2. 建立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体系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 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何种标准级别。如企业产品质量是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并通过IS0认证, 还是达到国家先进标准, 或符合国家标准, 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何种标准级别。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 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还是技术水平落后, 也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 产品知名度高低, 性能价格比合理与否, 售后服务水平高低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第四, 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低及产品产销率高低等。

3. 完善企业服务满意度

第一, 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第二, 完善商品服务种类, 定价合理, 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

第三, 完善服务场所的设施、装璜等, 满足顾客的心理需要等。

(三) 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第一, 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精简, 制定的规章制度先进性、完备性及可行性, 合理进行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机构臃肿, 规章制度不健全, 或形同虚设, 将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第二, 检查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三, 严格计划控制手段, 不断创新, 提高经济效果。

第四, 权责明确, 提高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度等。

五、结语

业绩评价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对于企业经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处理得好, 就会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健康, 也会让企业能够在激励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是, 企业如果对这个方面不予重视, 就会对企业的长远经营带来很大的困扰。从上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到, 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合理的成文的业绩评价体系, 所以要建立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评价系统, 建立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评价系统, 提高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从只有把这些问对策运用好, 才会让企业更好的面对将来以及现在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摘要:现在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业绩评价问题。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要想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把自己的业绩水平提升上来。提高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水平的措施有建立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评价系统、建立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评价系统、提高基础管理比较水平等。业绩评价是一个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 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各类水平, 从而更好的进行盈利。

关键词:企业业绩,经营现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黄辉.浅析企业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设置[J].河北财会, 2013 (9) .

[2]刘霞.完善企业业绩评价[J].财会世界, 2014 (7) .

[3]任莲.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分析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 .

[4]肖江.构建财务分析体系,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J].时代金融, 2012 (20) .

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思考 篇2

摘 要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有效地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就要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加以合理利用,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本文将从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历史发展、不足之处以及完善业绩评价体系的策略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业绩评价问题 思考

企业的业绩评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运用特定的标准、方法和指标对企业某一时期内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业绩评价作为财务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伴随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并受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传统业绩考核体系产生,并分成三个阶段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是实物量考核阶段,这具体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作为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的管理办法,使得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的阶段。在此阶段,政府不仅无偿拨付国有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统一调拨劳务,还通过计划来决定产品的数量和规格,并负责销售产品,所以利润全部上缴、实行统收统支是当时的财务特点。时间证明,以政府为主导是我实物量考核有很多的弊端:首先这种严约束、无激励并且政企不分的考核方法使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次造成了争项目、争资源的恶性竞争在国有企业之间愈演愈烈;最后,由于不计成本的生产,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第二是政府放权让利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的阶段。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扭转国有企业缺乏经自主营权的局面,便把放权让利的改革提到行程中,并开始逐步实施扩大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的计划。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对承包制加以实行,呼吁企业在一定的利润基数的基础上承包项目,若能够超额完成工程,超出的部分就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留成。这样,为了使政企不分的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在放权让利的基础上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但由于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改革速度没有跟上,结果没有能达到目的。

第三是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时期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企业要努力做到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和政企分离。90年代末期,国家财政部提出了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这种体系是建立在企业偿债、资产运营以及发展等能力的基础上,所以是一套相对繁杂的体系。

二、现行企业综合效绩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只对有形资产的成果计量重视,却不关注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于生产环节是产出过程中既核心又有形的环节,所以国有企业在曾经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下仅仅只对生产环节重视,也就是以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使企业产值的增长得以维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以及逐渐完善的生产体系,传统国有企业那种只注重描述数量型的评价方式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

(2)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难以全面评价。虽然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的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但是,实际中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问题依然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人为操纵财务指标的情况。如果将企业财务指标当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构建成分,企业经理为了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很可能人为地对财务指标加以操纵。所以,很难做到全面的评价。

(3)由于评价指标缺乏长远的利益,导致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关注度不够。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利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使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更受关注。但在追求短期利润的目标时却存在很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的问题,比如削减机器维修费和广告经费、减少环境保护支出以及缩小研究与开发经费等。企业评价体系中利润所占比重越高,企业就越肯能存在短期行为膨胀的问题。

三、完善现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1)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也就是EVA指标。EVA指标最重要和也是最具特点的内容就是对权益资本成本加以考虑的要求。以传统的评价体系计算出来的结果其实与具体情况存在出入,不少企业虽然显示的是盈利状态,却很可能正在逐渐把股东的财富及利益蚕食。而EVA理论可以对以上的加以解决,使企业对获得的利润小于资本成本的忽视得到纠正。应用EVA进行业绩评价是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可以在企业加强重视资本成本的基础上对企业业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还可以对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状况进行清晰地反映。当EVA大于零时,企业的国有资产就处于增值状态;当EVA等于零时,国有资产就得以保值。所以,EVA是企业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是否实现的指标,也是企业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的真实反映。

(2)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有关智力资产的指标,保证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的起点应该是企业的既定战略目标,另外,还需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角度来实施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因其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增大了对企业的作用。目前,传统实物之间的竞争在企业的竞争中已经不占主要,反而,软资产的竞争地位越来越重要,比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等等。

(3)促进会计信息的质量的提高。若把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来看待,就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的健全来达到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目的。具体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来说,企业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像注册会计师这样的第三方审计,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会计信息失真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必要时利用法律相关规定对其加以控制,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徐明.业绩评价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2]刘伟.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与激励问题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07.

[3]蓝文永.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问题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浅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 篇3

在这种情况下, 内审部门正面临着企业管理当局要求提供优质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其自身希望改善审计效果的动力的双重作用, 但由于内部审计的诸多特征,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一直是审计学术界和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1 建立内审部门业绩评价模式的困难

(1) 内审部门作用的发挥, 深受其独立性、客观性强弱的影响, 而这些特性强弱多由企业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特别是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只重视经济效益, 不重视内部审计, 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不足。

(2) 内审部门所获得的效益往往难以用数量来计量、所耗费的成本往往无法以货币计量, 如内部审计所提的建议多依赖作业单位的密切配合才能见效。因此, 业绩的衡量与责任的归属很难断定, 另外对于因缺乏内审制度而产生的或有损失又难以客观估计。

(3) 内审部门的作用多具有间接性, 很难用定量方法去计量, 而用定性的方法又显得过于简单, 缺乏说服力;内审部门提供的服务, 涉及质量上的认定问题, 难以有一定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

(4) 内审部门对组织的贡献往往具有长期性, 故短期内测试不易发觉;而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段为周期, 考核时很难兼顾各周期之间的联系, 无法全面评估长期性业绩。

2 西方国家较成熟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 在美国, 由13家知名大企业如3M公司、福特公司、通用电器公司、IBM公司、ITT公司、美国能源公司等, 提出了一套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一套标准包括三类:数量化标准、质量化标准、反馈式标准, 并将三类标准具体化, 让C F O、CEO、审计委员会成员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2) 全球审计信息网 (GAIN) 总结出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的标杆指标体系, 包括:审计报告的及时发出;年度计划的完成程度;审计人员的有效异动/升迁;客户满意度;审计人员的使用/生产率等。

3 我国现行常用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我国企业目前通常简单地使用审计计划完成情况、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以及领导的满意度等指标来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考核, 大多数情况下由被审计部门充当评价主体。这种考核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性、可操作性差等。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两大服务区, 现行考核指标多偏重于确认职能的考查, 对咨询职能的考核不足, 不利于体现内部审计在改善与管理层的关系、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而这些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价值所在, 也是体现其未来效能的地方。同时, 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审计师在作业过程中的操守、态度、勤勉、进取、创新或言行, 通常无法在其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中完全显现出来, 即使多级复核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也无法完全表现审计工作的业绩, 故仅仅通过上述指标难以对内部审计业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另外, 单纯由被审计部门充当评价主体, 易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4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探讨

我国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在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内部激励约束制度,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评价其工作业绩, 可概括为适当的监督、定期的内部评价、持续的质量保证监督和定期的外部评价。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 对内部审计业绩的评价应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方面来进行。

4.1 内部评价

由于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 内部审计部门在帮助企业实现其远景目标时, 也在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以此为核心, 帮助企业持续性地改善所有的作业流程, 同时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业务流程。内部审计人员也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成长,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与目前新兴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 (BSC) 的理念完全一致。平衡计分卡是针对传统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不足提出来的, 它以企业战略和使命为核心, 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及员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 将组织的战略转化成可以评价的行为, 让管理的焦点集中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上。因此, 我们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体系, 从这四个方面设定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1) 财务方面。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 可将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最大化作为它的财务目标, 同时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将审计部门的成本最小化作为它的另一个财务目标。相应的财务指标就是审计部门的增值额、成本以及两者配比后的利润。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 主要增值指标有: (1) 是否减少企业费用和成本。 (2) 是否提高企业其他部门的生产率。 (3) 是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作业。 (4) 是否减少舞弊的发生。 (5) 是否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风险管理带来增值等。成本指标主要有:预防成本、检查成本、内部故障成本等。由此逐步将内部审计部门由传统意义上的费用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2) 顾客方面。

现代内部审计方式的精髓是参与式审计, 其理念的核心是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并将所提建议当做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因此, 企业董事会和其他部门可以看成是内部审计部门的顾客。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须努力与被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 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 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 帮助顾客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 内部审计部门提建议的被采纳率。 (2) 顾客满意程度, 衡量企业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3) 顾客获利能力, 评价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作的价值贡献。 (4) 顾客投诉次数。 (5) 内部审计人员的诚实度等。

(3)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

内部业务流程目标是为了支持顾客目标和财务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把不断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这主要依赖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和反馈系统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对其提供的服务可以用下列指标进行评价: (1) 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提出建议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2) 审计所耗时间, 衡量内部审计部门在提供服务时的效率, 审计时间可以分为增加价值的时间和不增加价值的时间。内部审计部门应努力缩短甚至消除不增值的时间, 进而缩短审计所耗费的时间, 提高本部门效率。 (3) 报告与发现重大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意见的次数, 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率与质量, 但应同其他指标一起使用。 (4) 审计服务差错率。 (5) 审计计划完成百分比, 该指标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进度、规范程度和工作效率。

(4) 学习和成长方面。

一个企业或组织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目标, 将最终取决于员工的学习与成长, 它为前三个方面取得业绩突破而提供推动力量。评价指标包括: (1) 内部审计人员满意程度, 由人力部门进行年度调查或滚动调查。 (2) 内部审计人员保持率, 衡量该部门人员的稳定性。 (3) 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之比。 (4) 内审人员工资总额占销售收入之比。 (5) 战略工作覆盖率, 即从事战略性关键工作的合格内部审计人员的百分比。 (6) 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时间, 这包括对其知识、能力的培训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 (7) 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 (8) 内审部门中达到个人目标的员工比例。

企业应每年进行一次内部评价, 组建内部评价小组, 确定内部评价所需要的时间, 在内部审计经理的主导下, 将以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完成内部审计的内部评价工作, 并提交书面评价报告。当然, 这些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随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4.2 外部评价

内部审计业绩的外部评价是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 应由独立于企业并与企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均无明显利害冲突的合格人士来担任, “合格人士”是指那些拥有对审计活动加以评价所需专业水平和教育理论的人员 (如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内部审计协会的质量保证检查员、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师等) , 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在评价过程中, 外部评价者应首先研究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 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背景资料、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审计作业的环境、既定的政策和程序等;再对各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发出问卷, 要求其对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情况、审计质量等进行反馈, 并与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内审人员等面谈;再对审计政策、程序及管理内部审计部门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复核, 并抽查过去的工作底稿和报告档案;最后, 出具正式书面报告, 对内部审计部门是否符合内部审计执业准则要求发表意见, 并提出改进建议。

内部审计业绩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 内部评价是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评价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 而外部评价重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内部评价一年进行一次、外部评价可三年或五年进行一次, 二者互为补充, 在实践中应结合起来运用。

总之, 在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 应按科学、合理的标准对其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真正达到现代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评价规范的出台, 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能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对现代内部审计的工作业绩评价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将新兴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了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中。

关键词: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解读[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解读[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指导教师工作业绩企业评价 篇4

长期以来,学习评价存在着以“硬”为标志的实证化评价方法和以“软”为标志的人文化评价方法的分野与矛盾。前者过于注重量化因素,如考试卷面分数,一些无法量化的实质性问题常常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而后者尽管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保证客观公正,但更多地考虑人的需要和价值,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更适合人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评价,如教师对其认同的“乖学生”给予好成绩。将二者相结合,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法”,它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两者相辅相承。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科评价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适用于专业理论性强的课程,以《学前教育学》为例。评价方案:如果学生对一组学科综合案例分析题的要点,基本分析正确,但不够准确全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良(四颗星);如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一些,或有一些个人创新思维的亮点,那就是优(五颗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教育学的自信心,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2.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幼儿教师要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纲要》的贯彻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前沿。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 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他们是真正的幼儿学习、发展的专家。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而非专业教师的反应往往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只是尽快地结束纠纷。

就我院的教学现状而言,在专业岗位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被用人单位认为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学生,其专业学科的考试成绩是否通常就很高呢?反之,专业学科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有不好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让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常常感到很尴尬的是:不被学科教师或班主任看好的某些“调皮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总结会上,却被实习单位的领导或指导教师大加赞赏,并发出招聘意向。相反地,有些被学科教师认同的“好学生”或“乖学生”,却被实习单位下这样的评语:“能基本完成所交代的任务”,“工作热情欠缺”,“工作不够主动”,“实习表现一般般”等。那么,学校与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产品”的供需双方,对“相关产品的质量”无法认同时,哪一方的结论更值得采信呢?无疑应该是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说了算。很明显,造成这种评价误差的原因是,学校现行的或传统过时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出现了问题。改革的重点为: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专业素养情况应作为相关学科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以我院《学前儿童游戏》学科成绩评价为例:

(1)现行的学科成绩评价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1)

平时成绩=考勤分×20%+平时作业分×10%+单元测验×20%+见习表现×50%

(2)

很明显,这是一种传统的学科成绩评价方式,学生们只要把占70%权重的期未考试“对付”好了,总评成绩及格应该不是问题。在如此评价方式的导向下,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或“乖学生”通常属于平时善长背书或考场上善长“抄袭”的一类人了。

(2)专业素养表现评价法方案

计算公式为:

学科总评分=知识基础分×30%+专业素养表现分×70%——(3)

现行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篇5

一、企业业绩的影响因素

企业业绩的好坏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来决定, 但是也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市场形势密切相关,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1、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保持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

第一, 体制性因素。体制性因素主要是指采用何种经济体制及企业管理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 (如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及企业管理体制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 政策及法律性因素。国家制定的企业管理或是经济活动等方面的政策及法律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这些政策和法律主要包括财政和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对待垄断的态度、国家制定的对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以及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等等。

第三, 企业所处的经济运动大环境。企业所处的经济运行大环境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 具体来说包括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通货膨胀因素、行业所处的物价水平和竞争程度及行业发展前景等。

2、影响企业业绩的内部因素

企业的业绩不仅受到以上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也制约着它的发展。制约企业业绩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第一, 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形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立依据是企业的资本规模、资本结构、管理方式等, 组织结构如果不能和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发展战略相结合,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和发展。

第二,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力管理模式对现代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选择一批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都优秀的管理者能够为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第三, 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政策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财务管理涉及到如何筹集资金、如何投资、如何管理资金等等方面, 先进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带来较好的企业业绩。

第四, 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努力方向, 对企业的业绩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总的来说, 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在建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时这些因素都要充分考虑, 既要考虑最终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状况的直接因素, 也要深入分析多方面的潜在因素。

二、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的经济绩效的反应不够准确。

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以企业获得的净利润为基础, 在计算时, 并没有包括生产要素成本, 所以它并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绩效。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企业会出现过度生产、过度投资及只看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等现象。

2、对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反映不真实。

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的衡量尺度主要是企业的营业收入, 但在实际中, 营业收入不仅包括现金收入还包含信用销售的收入, 信用销售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它受到企业信用政策和关联交易的影响。企业的信用政策宽松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但是收账成本和坏账的风险会扩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的拖欠贷款和连环债说明传统的坏账估计方法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反映不够真实。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很难确认, 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此很难分辨。

3、过分重视财务指标, 具有局限性。

我国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过于重视财务指标, 忽略非财务性指标, 这会导致评价体系难以以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企业, 对企业增强竞争力、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人文环境协调能力非常不利, 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可能会造成管理者盲目追求高财务指标的短期行为, 企业的有关部门也可能会为了完成财务目标而造假, 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此外, 财务评价体系关注的主要是过去的业绩, 对未来企业可能创造的价值的估量不够,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信誉、顾客评价、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4、没有准确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现行企业评价体系的评价只是站在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角度, 没有关注政府部门、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这个评价体系不反映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的分享情况和满意度, 不利于满足不同评价主体的信息需要, 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也不利于评价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容易和当今社会的各种制度对接。同时, 一个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拥有更好的企业形象, 从而带动品牌形象, 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完善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对策分析

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不断完善这个体系, 推动企业的成长壮大。要完善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采取以下对策:

1、在利润计算时, 考虑隐性成本。

在经济学领域, 利润主要是指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既包括显性成本也包含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 这些成本应当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我们现在的利润计算方法中, 隐性成本没有被计算。因此, 要改变利润计算方法, 在计算利润时, 要充分考虑到隐性成本。实际上, 在考虑到资源应用的机会成本后, 经济利润能够引导人们把资源应用于增值获利最大的地方去。这中利润计算方法考虑到企业的全部生产成本, 所以才体现企业真正的经营业绩。

2、企业的运营能力要以现金流量为尺度。

以现金销售替代营业收入作为衡量资金周转状况的尺度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从理论上来讲, 以现金流量作为企业运营能力的衡量尺度不仅可以提前揭示企业的运营风险, 而且可以对企业间复杂的关联交易所产生的虚增业绩进行有效制衡。从实践意义上来讲, 把往年的年度资金回收为营业收入和报告年度的现金销售统筹起来, 可以平衡企业信用政策和销售量的逆向效应, 这样有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运营状况。

3、在评价体系中增加非财务性指标。

非财务行指标能够弥补财务指标的先天性不足, 所以要将非财务性指标和财务性指标结合起来, 要在评价体系中增加非财务性指标, 要深入发掘和企业未来增长价值预期行为相关联的非财务性驱动因素, 如新产品开发、供应商管理和客户服务等。非财务性指标以管理信息系统化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 有利于管理人员进行适时跟踪评价, 它立足于整个企业的角度, 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更有预期性。因此, 在具体非财务性指标的筛选上, 要更加重视具有前瞻性的、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非财务行指标的选择。将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增长的非财务性指标加入业绩评价系统中, 不仅可以对财务指标所反映的数据进行比较和验证, 使研究数据具有动态效果, 使结论更加符合事实, 而且也符合国外业绩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创新、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等主流。

4、设置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者的评价。

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企业不顾客户的需要就会在竞争中失败。因此, 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必须重视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要设置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评价指标。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一是顾客满意度。顾客是上帝, 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断地满足顾客日益变化的物质需要。评价顾客满意度可以用邮寄调查、小组访谈和电话问询等方式。二是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应了企业在现实情况下及将来一段时间的竞争力, 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该产品的质量水平、技术含量、品牌优势和功能性能等。三是客户保持率。客户保持率从侧面反映了客户的满意程度, 是企业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四是新客户获得率。企业要不断发展, 离不开新客户的支持, 新客户获得率反应了企业的市场潜能, 也反映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总之, 我们要积极总结我国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认真探索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的相关对策, 努力构建日益完善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鹏程.先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 2009.12

[2]、万莹仙.企业业绩评价现状及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07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 篇6

代理理论 (Agency Theory) 主要是通过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 (Principal) 如何做出最优的契约设计和机制安排以促使代理人 (Agent) 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双方利益,发挥组织最大效率。在委托代理过程中,业绩评价指标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代理人的潜能,能否最终使委托人目标利益最大化。根据代理理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以使委托人尽可能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代理人的实际工作和努力水平。

(一)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财务指标(例如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等)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可以定量化,便于操作,有助于准确衡量代理人的业绩。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单纯地使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代理人的业绩水平,会促使代理人产生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来追求短期利润的动机。基于财务指标所存在的缺陷,辅之以适当的非财务指标有其必要性。

(二)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对代理人的奖惩必须基于对代理人业绩的评价,激励机制则是业绩评价体系真正发挥管理控制功能的有力保障。现阶段,企业激励管理中采用最广泛的两种报酬激励方案是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通过比较事先制定的业绩标准和实际业绩而确定,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力争达到并超过预先设定的预算标准而得到奖励。线性报酬方案由一份固定报酬和一份固定份额的产出分成两部分组成,代理人的薪酬和产出之间呈线性关系。

(三)激励方案的核心是制度设计。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可能在事前签订一个完全合同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再加上代理人行为的不可观察性,使得委托人很难监督代理人,监督效果差且成本高。因此只能从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入手,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又能激励代理人按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的机制。无论是预算报酬方案还是线性报酬方案,其激励成本随着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上升而下降,当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预算报酬方案比线性报酬方案更优。换言之,线性报酬方案下的激励成本比预算报酬方案下的激励成本对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变化更为敏感。业绩评价体系与报酬方案之间的这种数量依赖关系,为实务中企业根据其业绩评价体系的质量来设计和选择报酬激励方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代理理论在业绩评价应用中的中国问题

由于中国的特殊社会性质和所处的特殊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代理理论的研究重点——私有产权下公司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有着明显不同,这为代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业绩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特殊性的分析

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特征和经理人员的非市场化选择,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自形成之初就与西方典型的公司制企业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

1.委托代理链的特殊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自由竞争化程度都较高,形成了“委托人——董事会——经理人”的简短链条。而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 形成了“全体公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经营部门——企业经理人”的繁琐链条。委托代理链条每增加一个环节,初始委托人对企业经理人的监督就增加了一层障碍,代理问题就越明显。

2.信息不对称的特殊性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近年虽在市场化、规模化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离成熟和充分有效还有相当的距离,仍然缺乏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些国企经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客观改善了企业经营,但是却无法从股票价格体现出来,市场发出的信号难以真实反映代理人的行动和努力水平。再加上代理人任命的非市场化机制,使得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框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向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那样通过市场竞争得到较为有效地缓解。

3.委托人行使监督权的特殊性

在国有企业代理关系中,拥有控制权的监管人员并没有剩余索取权,使得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控力度较弱,不会像私有产权下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对代理人进行选择、约束、监督和激励。同时,监管人员在行使其监管权时,出于个人偏好或自身利益的考虑,产生寻租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代理人有追求内部人控制的不良动机,则很容易和监管人员勾结合谋,共同倾吞国有资产,严重损害初始委托人——全体公民的利益。

(二) 代理理论在业绩评价应用中的中国问题

通过以上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特殊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代理理论在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实践应用中遭遇了新的难题,并且成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命没有任期,任期没有目标,目标缺乏考核,考核与奖惩不挂钩”等问题的根源,也是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1.业绩评价与战略脱节。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不少弊端。首先,业绩评价体系的战略导向性不强。“战略无用论”在中国本土企业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者的头脑中仍占有一席之地,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仍然关注领导的偏好远胜过于关注市场的变化,由于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欠缺,对企业短期利益的注重导致了对战略的漠视。

2.业绩评价体系不全面。近年来,不少国有企业本来有着不错的财务指标,但由于不注意新产品的开发,不注意公司内部技术能力、制造水平的提高,使得客户满意程度逐渐恶化,公司走向衰退,不少企业更是走向了破产倒闭。因此,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产品质量、顾客服务及满意程度的关注已成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

3.预算评价与考核脱节。在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执行情况和业绩评价标准对责任人进行考核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则常常掺杂太多的行政、人事因素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下进行,即使考核了,也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势,无法起到对企业经理人行为的约束。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相对而言,我国国企经理人的薪酬明显偏低。这主要源于国有企业经理人所面临的来自政府的行政性薪酬管制。薪酬管制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控制权收益带来的非货币报酬的大幅上升,如在职消费。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所带来的控制权收益似乎对国企经理人起着更大的激励作用。由于国企经理人的控制权多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委派,可想而知,经理人必定会在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等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是专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机制

代理理论在解释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全面、预算评价与激励相脱节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同时,也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即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国企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一套制度安排,来激励、监督和约束国有企业经理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机制。

(一) 以企业制度创新作为业绩评价机制建立的突破口

要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机制,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突破口,即产权制度创新和代理人选聘制度创新。首先,要改变国有股权高度集中的局面,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让不具有真正监督动力的国家股东退出或减少在企业中的主导性地位,优化股权结构,建立一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让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直接承担起激励、约束代理人的任务。其次,要改变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政任命制,使得经理人的选择不再依赖传统的行政路径,而是采用市场化选聘标准,更加注重个人的经营才能,促进竞争性经理市场的完善,保证有才干的优秀人才成为国有企业的代理人,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的共同推进将有利于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强化。

(二) 以代理人业绩考核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机制建立的支撑点

一种好的代理人业绩考核指标,无疑是业绩评价机制高效运作的关键支撑点。要进一步完善对代理人的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客观评价代理人的真实业绩,形成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为此应该拓宽评价内容,注重从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产品质量、市场开发等多方面来考核企业代理人的业绩,形成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加强委托人对代理人考核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力求使业绩评价体系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体现出战略导向性。

国资委于2005年9月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为《通知》)中指出,“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应当考虑将市值指标引入国有股股东的业绩考核体系,合理调整国有股股东业绩考核指标,以促使国有股股东更加关注上市公司市值的变化情况,真正构筑起各类股东利益的共同基础。”将市值纳入考核体系,反映出考核思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价值的转变,体现了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日益科学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拓宽代理人激励方式,尝试新的激励方案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行政性薪酬管制一方面使得代理人面临薪酬明显偏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代理人过度追求控制权收益带来的职位特权消费问题。这是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代理理论认为,应当将代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相挂钩,拓宽激励方式,尝试多种激励方案,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长期激励项目,发挥激励方案对代理人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实践中,我国亦有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试行经理年薪制。为避免经理人在报酬利益驱动下产生盈余管理动机,企业可以考虑在一般利润指标基础上进行修正,制定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调整4项准备后的净利润”等。还可以参照经济增加值(EVA)业绩评价思想,以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这在鼓励企业经理人从事长期价值创造方面将更具驱动性。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问题 篇7

一、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现有问题

(一) 人为控制业绩现象严重

在业绩考核问题上,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大多属于产权单一或“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政府代表国家对国企实施监督管理, 且往往拥有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任命经营管理层的权利, 加之企业总经理一般为董事长, 使得国企内部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合二为一, 董事会与监事会便形同虚设, 进而导致企业在资本回报利率、风险制约、企业绩效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最终出现企业内部人为控制业绩的不良现象。

(二) 业绩考核多有短期行为

在经营业绩问题上, 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 其工作重点常随政府工作重点的转换而发生变化, 政府机构便对国企及其经营者业绩考核目标不甚明确, 这使多数经营者只会围绕政府短期重点目标进行经营工作, 甚至有部分国企只为实现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 而一味追求跨越式发展、粗放型经营, 造成企业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给国家带来极大损失和资源浪费, 这便是国企及其经营者追求短期业绩的后果。

(三) 考核评价标准可比性差

在业绩考核评价标准上, 各个国企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一致, 且片面强调产值、销售收入, 只重视账面利润, 同时因各个指标的计算口径、标准、方法均不统一, 使得评价标准多样、评价结果可比性差。如此一来,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者业绩均无法形成一个权威性的评价结论。

二、新会计准则带给国有企业的影响

(一) 根本性影响

新准则对旧准则进行了颠覆性改革, 其不仅丰富、更新了会计准则内容, 理论上改革了会计核算基础原则, 使历史成本计量不再是会计核算的唯一基本原则, 而是对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重置成本等的重要性加以强调, 同时引入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等新的会计概念, 并在内容上进行扩充和细化, 如对股权支付、职工薪酬、政府补助等特殊经济事项做出具体规范, 对农业、保险业、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特殊行业首次予以明确规定。新准则的实施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营也带来深远影响。

一直以来, 企业经营者持有传统观念, 认为财务会计就等于记账编报表, 这造成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被忽略, 企业财务信息出现片面、滞后的局面, 企业经济活动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及时得到体现。新准则将财务会计工作定位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其要求会计信息须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经济实质, 且企业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内控体系, 使企业财务信息能及时、可靠、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 进而对企业经营者做出有前瞻性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指导。从内容到实务, 从深度到广度, 新会计准则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也将使企业经营者及所有员工参与到整个企业管理运作中。

(二) 具体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产生影响的方面主要在于企业合并、重组并购、债务重组、减值准备、政府补助等几项内容。

合并财务报表一直是国企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合并范围上, 新准则明确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即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均须纳入合并范围, 其中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表决权但能实施控制的子公司也包含在内;国企改制时常遇到兼并收购, 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原则上依据“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 被收购资产依照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历史成本计量, 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原则上依据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 被收购的资产依照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处理上, 新准则规定企业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 其收益便将直接反映于当期利润表内;新准则明确了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局限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方面;政府补助被新准则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前者被确认为递延收益, 后者被确认为当期损益。

此外, 国有企业涉及的多种基础性、特殊性行业, 在会计准则中也有所反映, 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等, 且新准则在股权支付、企业年金、职工薪酬等方面的运用, 也使国有企业在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中须认真对待。

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业绩评价是一种运用数理统计和统筹学的方法, 其包括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两大部分。而绩效评价体系则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 国有企业应从这三个层次出发, 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和标准, 其具体内容应包括:

(一) 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是评价国企业绩的核心指标, 也是反映绩效评价的基本情况, 其主要包含四大类8小项计量指标: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 即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资产运营状况指标, 即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偿债能力状况指标, 即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反映发展能力状况指标, 即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基本指标还可增加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企业发展趋势指标, 其中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主要由研究开发费用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新产品贡献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等体现, 反映企业发展趋势的指标则在客户满意度、企业凝聚力指数等因素上有所展现。

(二) 修正指标

修正指标指的是为了形成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定量分析结论, 依据企业有关实际情况, 对基本指标做出修正的财务指标。在内容上, 修正指标具体由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经营资产挂账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总资产增长率等要素构成。

(三) 评议指标

评议指标包括8项非计量指标, 即领导层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状况、产品市场占有能力、行业或区域影响力、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经营发展策略及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一般而言, 功效系数法是绩效评价结果的基本计算方法, 在操作中辅以综合分析判断法, 即评价方法以定量分析 (财务指标) 为主、定性分析 (非定量指标) 为辅, 且二者相互校正, 得出一个参考性强、可信度高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综合结论。

四、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 完善国企经营绩效评价的建议

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应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从顾客角度, 增设“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两项指标;从内部业务角度, 增设“废品率”指标、“从接受定货到发货的时间”指标、“员工投入协调率”指标;从财务角度, 将传统的“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整合为“总资产报酬率”指标, 增设反映企业市场价值和市场效率的“市盈率”指标、“市净率”指标, 删除“已获利息倍数”指标, 并在修正指标中增设“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指标、“现金流量资产比率”指标。各项革新举措重在围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展开, 以营运效率、效益和风险水平为基础, 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依托, 并将长期和短期评价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实施有效的经营绩效评价措施。

(二) 构建国企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注意事项

业绩评价制度是股东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组织内部各层级实施管控的重要机制。在我国,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是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 相关工作起步较晚, 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研究则更加不够深入。在构建国企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时, 应尤其注意以下问题:业绩评价可控性, 即企业每个业绩指标均尽可能反映整个企业情况, 且完全处于企业控制中;业绩报告系统化, 企业经营业绩报告应自成系统, 整个系统应简洁、经常、有用, 且要对业绩评价内容做以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业绩评价指标相互联系, 理论上讲, 企业中每个层级、部门、成员各自对应一组业绩指标, 同时所有业绩指标又相互关联, 形成一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 在具体实务中, 则还须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者增加一定的理解程度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付群.浅议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5) .

〔3〕张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1) .

〔4〕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10) .

上一篇:准确性下一篇:防火墙技术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