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2024-05-16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精选十篇)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

一、德育环境的功能与意义

对青少年学生认识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主要是将具体的环境所反映的价值观信息、所反映的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等外在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 要受到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德育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 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 对其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德育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 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德育环境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因素多样、生动具体的育人环境, 在陶冶青少年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良好的暗示、正确的舆论等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从而自然地体现出对青少年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力量来自于青少年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群体和周围环境, 它既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 更不是长辈的简单的压服, 因而对青少年学生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示范不仅是德育环境重要的施行方式, 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榜样是培养青少年学生优良品质的典范, 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的物化模式。榜样示范可以通过榜样的形象与言行, 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使受教育者在榜样模仿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社会化环境因素分析

1.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父母对子女了解的深刻全面性等特点决定了家庭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的重要地位。家庭环境比学校德育环境、社区德育环境显得更为突出, 更具有影响力。我们知道,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课堂, 不良的家庭环境或家庭德育方法不当, 容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 学分至上;过度溺爱, 过度严厉;家庭不和谐, 父母有不良嗜好, 品行不端的家庭往往对孩子成长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使孩子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 从而在认识和行为上发生偏离, 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社会化形成。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德育环境的三个方面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环境因素涉及学校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制度背景, 它们在青少年道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政治制度决定了一所学校德育的性质, 制约着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它明确了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制度环境直接决定了学校自身办学性质是公立的还私立的, 是政府拨款还是自筹经费办学, 从而决定了学校德育质量及德育效果。经济制度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依赖的重要环境, 它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层次、德育运转状况及德育地位。文化环境主导了学校德育的导向, 决定着学校德育实践, 对人的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作用。物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包括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生活娱乐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学校精神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学校精神环境因素是校园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诸如共同遵循并得到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思想作风, 包括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景环境、舆论环境等。与物质环境相比, 校园精神环境无论就其组成要素, 还是发挥效能的方式都是精神的, 它属于校园环境的最高层次, 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人际环境是青少年成长与成才的重要环境, 也是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环境。

3.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学校教育多元化、社会教育提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使不同的载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交错、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社区教育通过其功能的发挥, 使各类教育有了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 起到了统筹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的作用, 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新格局。良好的社区德育环境所具有的心理凝聚功能、沟通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教育功能, 能够促进家庭美德建设, 从而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初始环境, 进而有利于青少年德育的社会化。而不良的社会文化、社区环境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进程, 抑制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甚至可能诱发和强化他们的某些弱点, 形成“反社化”。

三、优化青少年学生德育社会化环境的途径与策略

1. 优化家庭环境,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首先, 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其次, 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 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主要作用。子女总是以其双亲的言行为榜样, 通过同化作用, 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 借以调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再次, 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 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理想最初往往是有兴趣爱好所引发的, 子女最初的兴趣爱好正是在家庭生活中萌发的。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表现在它能引导青少年逐渐懂得现实生活的意义, 注意发展他们的各种正当兴趣和爱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 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另外, 家庭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个性性格特征、形成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总之, 家庭环境对人的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

2. 充分发挥学校在营造优化的德育环境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动态、失范和价值观的现实多元性, 就使得学校德育只有在同社会环境结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对德育对象发挥有效的作用。学校德育必须选择的出路是构建优化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表现之一。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应延伸到学校德育之外, 使学校德育不仅定位于校园之内, 而且定位于社会环境之中, 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 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

3. 优化社区德育环境, 提高社区德育环境质量

(1) 优化社区教育环境, 强化社区教育功能。通过社区教育净化社区德育环境社会化的核心是用社会文化武装个人, 用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个人, 用社会公认的人格模式造就个人。当今, 青少年的社会化与其个性发展、价值实现的需求日益紧密联系, 尤其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中, 在形成价值观念、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 青少年学生需要自己所属的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 其特点是由这个社区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决定的。社区以其自身的优势, 通过优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教育, 调动社区内一切人力、物力资源, 集中协调全部教育载体, 最大限度地培训青少年学生, 开发他们的潜能。

(2) 通过优秀社区文化影响青少年学生。社区文化在帮助青少年学生闲暇生活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闲暇生活是指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而进行的生活活动。实现个人闲暇生活社会化, 主要在于实现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减负”后, 青少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用优秀的社区文化, 无论是娱乐性的, 还是科学性的, 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健康而充实的闲暇生活, 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 强化其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世民.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南昌高专学报, 2000 (2) .

[3]陈世恒.当前影响中小学德育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对策.广西教育学院, 2002 (4) .

[4]吴沁芳.试论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齐鲁学刊, 2003 (1) .

[5]夏国英.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途径.嘉兴学院学报, 2002 (1) .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道德规范 篇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应该牢牢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技能,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践行社会道德规范首先应该学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必须要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还要学习并遵守法律,做到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明礼诚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到与人之间坦诚相对,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3】“团结友善”:强调与人和睦相处,做到互帮互助,学会组织团队的力量;

【4】“勤俭自强”:公民应该努力的工作,有较强的上进心,积极进取,并且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

【5】“敬业奉献”:公民应该终于职守,全身心投入在工作当中,克己奉公,努力为社会服务。

五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相互贯穿,交叉平行的。

公民道德规范是面向也全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群体都有不同的践行方案。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并且是中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国家的后备军,在宣传和发扬社会道德规范的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并且全面学习并掌握其内容和要求,然后以公民道德规范作为自身的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最后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准则,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践行社会道德规范:

【1】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对其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争当志愿者、加入社会公德宣传活动„„在各种公益活动当中学习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校园,所以自身也要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学校中的文化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并且在自身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在校园中宣传社会道德规范,将社会道德规范扎根于学校,将校园引领为一个讲道德、素质高的思想文化环境;

【3】培养一个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是一个人是否真正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评判基础,有着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才会使得公民拥有较高的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积极性。而大学生正是处于社会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应该努力从各种途径学习先进的社会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种政治时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大学生应该在各种时事中学到对社会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自身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大学生还应该从各种文学著作中归纳出自己的独特而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高校德育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通过道德社会化可以获得对其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态度、道德能力、道德行为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能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和发展提供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大学生具备丰富的道德理论知识、积极健康的道德心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坚定科学的道德理想和较强的道德行为能力是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高校德育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

1、高校德育是大学生获取道德认知的有效途径。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体系要素、结构、运行机制以及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主观反映,它包括道德理解、道德判断、道德比较和道德评价等内容。道德认知是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方面,一定的道德认知是人们从事道德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道德体系的成员,为了参与共同的道德生活,从事道德活动,都必须首先学习和领会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知识,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高校德育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系统的、科学的道德知识,并促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所获得的道德信息,逐渐形成全面而完善的道德认知结构。

2、高校德育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客观道德世界有无正确而积极的态度是直接关系到其道德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大学生进行德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体系,激发和升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其发展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强烈坚定的道德信仰、确定崇高科学的道德理想。当前许多人对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道德态度培养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或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忽视。有的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智育,仅限于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仅仅着眼于“提高认识”,而未能发挥德育在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当我们分析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时,提出德育在道德态度这一领域内的特殊功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3、高校德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各种道德现象和事实进行感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道德知识分析具体的情境和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的能力。第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道德决策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确定道德行动策略的能力。它包括明确道德问题的能力,即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确认道德途径的能力,即衡量何种道德途径最具道德价值,以及分析采取某种途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能力:还包括道德决策应变能力,即做出道德决策后,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对原来方案进行追踪修正的能力等。

4、高校德育是规范调控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其道德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外部表现,是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化。高校德育对大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催发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即当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处于沉寂状态时,德育会在相应的层面上有效地要求或敦促大学生个体唤醒自己的道德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活动中去。第二,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高校德育可以规范和调节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它可以限定大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特征、规则、准允的程度、违规的制约等,内在地控制大学生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可能的“失范”,有效地调节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强、弱或正常与非正常。

二、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特点

1、系统性

高校德育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为一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从“教化”者来看,“教化”者不仅包括学校专职的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德育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全校的教职员工乃至于校外的“成年人”,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从教育方式来看,我国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德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以德育理论课为主,其它课程相渗透的教学体系,同时,创设完善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大范围、多渠道的道德素质渗透教育;从内容来看,高校向大学生灌输的主导道德文化是人们关于道德生活、道德规范、道德关系的总和,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道德现象的思想体系。凡此种种,都表明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具有系统性特征。

2、可控性

可控性是高校德育区别于其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渠道的显著特征。高校德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和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因素作出选择,进行调节,创设出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朝着社会要求的方面健康发展。德育既可以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教育大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腐蚀,还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周围环境及家庭的影响纳入德育的轨道。

3、正面性

所谓正面性是指在作用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正面性是高校德育区别于其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4、引导性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引导。德育者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和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引导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内容引导。德育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引导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第三,言行引导。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发挥引导作用。第四,活动引导。德育过程中任何教育活动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都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这些活动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引导作用。

三、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渠道。德育课堂教学作用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方式是德育理论课。德育理论课教学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2、教师影响

教师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教学方法、道德态度等,都会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教师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教师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指导者,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决定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制约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方向。第二,教师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园文化

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群体意识,以及体现、承载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具有多种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在校园内建立高度和谐的群体氛围,并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形中在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等诸方面日益趋同于群体的道德文化,从而实现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第二,校园文化具有道德实践锻炼作用。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提高各种道德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操作与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作用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参与学校的各项道德文化活动,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能力、增长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道德意识和道德精神。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4

“所谓价值观, 是特定时期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观念模式、心理定势和行为取向的总和, 是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存在下来的社会意识。”我国社会正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所谓价值多元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价值关系的多元化, 二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观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传统价值观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国家特性与民族特性本质的体现, 对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价值观虽然已经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但作为一种延续数千年的社会心理的沉淀, 它仍会长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西方资本、产品、技术及人员的大量涌入, 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也进入国门, 并迅速地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这些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并存, 必然会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价值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破除陈旧的价值观念, 但是, 价值冲突的破坏性不可小视, 它会使社会道德评价标准模糊, 从而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地进行道德生活。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 价值多元化不仅已经存在于我国的社会生活领域, 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水平, 对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比较、鉴别, 并从中选择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向的正确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群体虽然有着较强的创造力和文化接受力, 但他们毕竟涉世不深, 容易陷入道德窘境。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 引导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构筑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熟差缩小需要提升人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道德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沉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它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 由长辈传递给小辈。这种道德传递方式之所以能延绵数千年, 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即长辈与小辈之间存在成熟差。所谓成熟差是指“前一代人相对于后一代人在身体、经验、知识、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优势。”就道德生活领域而言, “成熟差”给道德社会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个体很容易接受长辈对其道德生活的干预和引导。这种道德传承状态主要存在于传统社会, 也就是人类学家玛格利特? 米德所说的“前喻社会”。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代际间的社会成熟差正在逐渐缩小,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变迁节奏加快, 许多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生产技能因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同时, 社会变迁带来大量新生事物、新的思想, 代际成熟差被大大缩小。二是个体获取知识经验的途径增多, 降低了对长辈的依附性。在前喻社会中, 个体主要从长辈那里获取生存的技能及参与社会生活需遵循的行为准则, 因此, 小辈对长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在网络时代,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个体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及思想观念, 这就降低了个体对长辈的依赖性。而互联网等新生事物对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 丧失了对计算机技能绝对掌控, 也就使得父母们丧失了掌控知识经验的优势地位, 他们甚至不得不向其子女请教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的知识。

代际成熟差的缩小导致长辈在小辈心中的权威地位丧失, 具体到道德生活领域, 也就是长辈教化权威的丧失。“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出现了可模仿的成人角色减少的征兆”, 在这种情形下, 要使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需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道德教育。

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主体意识强烈的经济参与者

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形式, 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因此, 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途径很多, 如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 此外, “培育具备主体意识的成熟的经济参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参与者是市场经济领域不可缺少的要素, 离开了经济参与者, 市场经济将无法正常运行, 同时, 市场经济也决定经济参与者应具备何种素质。首先, 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参与者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要求市场经济参与者必须克服“坐等靠”的依赖心理, 依据市场提供的信息, 独立地分析、选择, 并自主地制订决策和付诸实施。其次, 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参与者具有主动创造的意识。“竞争是商品经济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 因此,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经济参与者都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 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占据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这就会引起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就会导致优胜劣汰, 市场主体要想在竞争中避死求生, 获得发展空间, 就必须具有主动创造意识, 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 迅速地作出决策、进行应对。第三, 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参与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市场经济具有风险性和波动性, 没有哪个经济参与者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即使经济参与者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 并进行主动创造, 也未必能使自己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这时, 个体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力, 当经济环境变化超出预期时, 发挥自身潜能, 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可见,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培养独立自主、主动创造和具有较强适应力的经济参与者, 而经济参与者的此类品格与能力正是自我教育的要义所在, 因此, 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市场经济参与者。此外, 由于市场经济参与者以利益最大化为毕生追求, 在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经济参与者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罔顾法纪, 做出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等违背社会良知的行为。所以, 市场经济还要求参与者具有与经济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品格。这种道德品格的培养既需要社会的灌输, 更需要参与者将经济活动准则内化于心, 因此, 市场经济道德的培养需要依靠道德自我教育。大学生是未来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促使他们进行道德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静.自我教育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17.

[2]曹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意识.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6) .

[3]于瑮.冲突中的嬗变市场经济道德心理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94.

[4]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2.

[5]郭友聪.当代价值观冲突之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

大学生社会道德观调查问卷 篇5

1在你心里是否有道德观意识在某种情况下会对你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

A 有B 有时会有C 从来都没有

2据你了解的青年人,出口成“脏”的频率如何 ?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几乎没有

3你对现在的道德观看法是

A 很好

B 没有希望了,还是各扫门前雪吧

C那些事件只是个别事件还是很有希望

D 很失望,想用自己行动去改变

4如果立法强制规定人们有救助伤者的义务,你怎么看

A 这样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德

B会造成人们义务不明

C会丧失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

D没有必要顺其自然,这是社会的发展

5如果你看到一个受了重伤倒在地上的人而不敢去搀扶,你会怎样做

A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B 打110和120

C 想去搀扶但不敢

D 将他送往医院

6你认为当下中国尊在的诸多道德沦丧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与中国人性格的劣性有关,自私自利

B 与学校及家长的教育有关

C 社会大环境趋于自私自利

D 这是当事人心理问题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E、中国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做后盾,使得部分人毫无畏惧之心

F、经济与地位的差别使某些人弱化了道德观念

7如何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提高个人修养

A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道德之风

B、加强中小学道德宣传,落实道德基础教育,大学强化通识课教育

C、加强法制建设,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D、树立新时期社会榜样 E、保障低收入者生活,完善社会分配制度,注重公平请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怎样

A较低,道德意识淡薄,没素质的人比比皆是

B一般,谈不上差劲但是也绝对不是高素质的人群

C还不错,大多数还是有很强烈的道德意识

D很好,是非观念明确,是有道德、有素质的新一代人

9你认为感动中国对提高中国人民的道德有没有帮助

A 从某种程度上有帮助

B 帮助不大

C 几乎没有

10请问您认为您的社会道德意识的重要意识是

社会环境

家庭背景

受教育程度

舆论导向

11在大部分官二代 富二代不重视道德修养,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A 改革官僚制度

B 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观弘扬

C通过立法规定加大对官二代及富二代的惩处力度

D 道德观沦丧是由改革开放引起的,改革经济体制

12您觉得这种丧失道德的行为会导致的后果为(多选)

A、使中国的犯罪率提高,社会秩序混乱

B、这只是个人行为,不会有严重的社会影响

C、社会缺少人情味,人变得冷漠

D、使中国国际形象后退、13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行为如大学生开车撞人、杀人,女学生甘当“小三”,医生拿回扣等现象,您的态度是

A、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事不关己、B、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 道德观念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7-0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好的,但目前受市场经济求利原则和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在具体道德行为表现上并不乐观。在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违反道德的现象,譬如考试作弊、替考、脏话连篇、上课玩手机、见到老师不问好、不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如不及时调整教育对策,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在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公德行为知行不一

当代大学生不是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出现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在公共道德领域的知行不一。

据调查,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能力,能够正确认识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求职及参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们对公共领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格的认识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行为实践水平远远要低于对公德行为的认知程度。

1.2 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社会责任感并付诸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校园里比例的逐年增高,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表现为:第一,坚持“自我中心主义”。在很多学生看来,“自我责任”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第二,错误认为个人和社会是根本对立的,导致社会责任感不强,报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

1.3 自律意识缺乏

许多大学生上大学之前,许多事情都是在父母的代包代办下完成的,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造成他们一方面自尊心很强,希望自己早日摆脱父母的限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空间,不喜欢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与限制;另一方面,个人的自控能力又很弱,缺乏意志力,在学习、交往等方面有一定的理想但又很难坚持下去。在遇到一些紧急事件或突发问题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更无法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1.4 诚信意识薄弱

主要表现为:第一,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里,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对所谓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早已熟视无睹。第二,求职简历作假。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违约失信等不道德行为,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感。

1.5 感恩意识淡薄

感恩意识是大学生感恩于父母、回报于社会的思想基础。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甚至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1.6 人生目标模糊

人生目标是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而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目的、理想目标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人生目标的模糊不清,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散漫的生活态度和互相攀比、从众的心理。

2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探究

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发展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所受到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所面对的道德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因此,我们要重新整合德育资源,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德育模式。

2.1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能力引导式的道德教育理念

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教育规律出发,变群体本位为个人本位,变知识灌输式教育为能力引导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2.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丰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

目前大学生出现的许多道德问题都源于道德教育内容空泛、不切实际。

第一,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应该不断夯实荣辱观教育,为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么做?提供一个理论指导。

第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抵挡住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冲击。

第三,结合中华民族的美德教育。新时期,高校应该顺应德性伦理的发展要求,把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舍生取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德育内容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2.3 倡导心灵关怀与心理疏导,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法

在教育环节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刊、报告、讲座等形式,结合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健康节、心里影片展播等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积极性,以团队训练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升华锻炼;另一方面,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定期走进学生寝室,了解大学生实际生活状况,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就业、工作等各方面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使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可以及早被发现,及早被关注,及早被解决。

2.4 关注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建设,利用新的高校道德教育载体

校园文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高校应根据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以此作为载体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趋凸显,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在防治的同时要利用校园网优势,在网上开设一些关于道德教育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让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平台上接受相关的教育,增强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够走入学生之中,抽出时间以网络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诸如校园聊天室、校友社区、朋友网、校友群等网络平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J].东岳论丛,2008(3).

[2]朱志萍.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0(5).

[3]林更茂,梅萍.90年代大学生道德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1998(5).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7

一、大学的良性

“Virtuous”意蕴丰富, 既有良性之意, 更有德性之义, 将“走向良性大学”与“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联系起来, 凸显了大学角色的历史演变。原本, 大学乃“象牙塔”;后来随着农耕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 大学由“象牙塔”转变为“社会中心”;随着工业文明转型为信息文明, 大学由“社会中心”转变为“社会轴心”“社会良心”。在大学的这三次“跃迁”中, 原本“良性”的大学逐渐失去了她的“良性”发展, 原本“德性”的学术人员逐渐失去了他们的“德性”操守, 大学已不能完全秉承她最初的理想, 学术人员也已不能完全秉持他们的道德良知, 比如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问题, 已威胁到大学作为“社会良心”和大学教师作为“道德楷模”的权威地位。大学在资本市场和“知本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中迷失了, 学术人员在改革浪潮中迷惑了, 大学及其成员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种迷茫状态, 因此《乔书》可谓直指“时弊”, 因时而作。

我国各方在出“重拳”治理大学内部“学术不端”的同时, 全国上下都在反思、回应和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建国以来虽然已培养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但还是存在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 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3]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是在大学, 因为大学还没有能够很好地按照良性大学的使命去发展, 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过度指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大学的核心使命, 即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化都是以教学培养人才为中心。

《乔书》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既有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问题) , 也有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师、教学 (课程) 、研究的关系。高等教育有两大功能, 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为个体服务促进个体社会化, 并进而处理好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交叉关系。大学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以培养人才、科研创新, 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高等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大学要充分完成它的使命, 必然也必须遵守两条原则:良性的发展和德性的发展。德性是大学的生命, 良性是大学的根基, 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尊重的 (没有让人尊重的品质) , 没有良性的大学是不能尊重的 (没有受人尊重的资本) 。依循了良性发展, 大学才能秉承大学精神, 传承并创新文化、持续地产出人才和科技成就, 高等教育系统才能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

作为研究大学及其学术人员学术实践的良性和德性发展的一本著作, 《乔书》是一本论述严谨、体系健全、针对性强、发人深省的思想对话之作, 它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大学的思考, 何为大学?何以为大学?“德才兼备”常被用来形容杰出人才, 其实, 这也是考量大学的标准。一所大学只有被人尊重, 才有可能成为有成就的大学, 在此基础上, 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灯塔”, 成为社会的助推器, 才可能谈得上对社区、社会、国家和民族有所贡献。

何为“大学”?“大”首在大德, “学”首在德学, 这是大学区分于其他任何社会机构的根本标志。一个无德行之人必然不能受尊于人, 一个无德性之大学必然不能受尊于公民, 一个无德意之社会必然不能受尊于他国。因此, 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刻, 关注大学的良性发展, 关注大学师生的学术实践的道德使命和社会责任, 无疑非常重要, 因为自柏林大学以来学术已经与教学并列为维系大学生命的基石, 所以, 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是大学的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

何以为“大学”?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发展的精神理想。一个大学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实际上就决定了她的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产出的水平等。比如, 在发展外部规模和内在要涵之间, 在发展数量与质量之间, 如果大学选择了规模和数量的发展, 就会产生两种巨型大学, 一是学生规模达至5万人左右的巨型大学, 二是科技产出特别是论文产出数量上万的巨型大学。笔者认为, 这样的大学发展观是非良性的和非德性的。大学把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目标定在规模、数量上, 虽然“取悦”了社会和经济, “满足”了市场和公民, 从表面上看好像处理好了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就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 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 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过于偏重数量也使得高校盲目追求扩大规模, 特别是过分强化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地位, 结果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轻文的不良风气, 教学质量有所滑坡, 科技论文增多但质量和学术诚信下降, 国家成了世界排名前列的论文大国但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并未有所提高反而下降, 大学作为学习之所已让位于科研之所, 甚至一些大学的校长还宣扬“维系一个大学生命的是学术”并实践之, 大学的市场化和科研的绩效化助长了部分大学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 已危及大学在21世纪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发挥。

二、大学应处理好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正如《乔书》所言, 大学要处理好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因为大学已经不能退回“象牙塔”时代, 而是已经深陷市场社会的“漩涡”, 大学是“公民社会的大学”,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之地, 其次才是学术争论之地。从历史上看, 最初的大学是以教学、培训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再逐渐发展到学术研究型大学和技职应用型大学。我国近代百年来大学的发展轨迹亦是如此, 从行业特色型大学到综合研究型大学, 从教学到社会服务到科研, 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大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趋同, 教学的职能几乎被很多大学所忽略, 而科研被突出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大学与社会双方都乐于产研的合作而对学产的合作不怎么感兴趣, 因而社会服务效果不是很好。乔恩·尼克松遂指出:“经济效率方面的管理成效总是被假设为一所好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同时被认为在企业家精神、自我推销和竞争性创新上优于一般大学。”所以大学更注重去产出那些即使是不能立竿见影, 至少也是在短期内可以预见到的成果。正如乔恩·尼克松讨论大学作为学术争论之所时谈到的那样, “在大多数的大学, 这些目标正在偏向追求卓越的教学和公共服务之外。”换句话说, 大学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更多的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被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真相的探索。所以, 国家和社会把这么多资源投入给大学, 期望大学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而且要求这样的服务是对等的和透明的, 即使投入与产出要保持相对的平衡, 而且去获得产出的消耗是应当的和公开的。世界很多国家都出台了保护公共资源透明化运用的政策和打击滥用、虚用公共资源的措施, 以保证大学能更多地偏向良性发展、促进大学的学术人员去产出更接近真相和更诚信的成果, 所以真、诚、同情、包容等美德在书中被反复强调。

大学教学的部分任务是分解专门知识的含义, 不仅要帮助学生去理解专业知识, 还要引导他们把那些有广泛含义的知识与普遍理解的常识结合起来。指向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的意义在于,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通过学习使他们成为有德性或部分德性的个体, 这也意味着教师本身的教学是自然而诚实的。而在研究和学术的真实性方面, 乔恩指出, 研究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越来越受到政策的导向而从事更多的研究, 这种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需要来自于政府、商业和工业部门、慈善组织和依附性的研究委员会, 而且当下研究机构遍布各个领域和学科。既然研究对这么广泛的领域产生影响, 甚至是关键性影响, 因此, 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道德性就非常重要。概念聚焦、问题界定、研究方法论, 甚至成果的描述都日益成为一种可供商讨的事物, 这样的协商的技能和理解需要现在正成为研究和学术任务的中心工作。这就是说学术专业化必须接受道德的检验, 即要给出可信的证据或证实的方法, 而不受利益关联者的影响。

最后, 《乔书》谈到了德性的关系和大学良性运行的一些机制, 并提出了一些自己仍没思考清楚的12类问题, 以供关心大学良性发展和大学学术人员学术道德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讨, 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众多研究型大学或高水平大学首要职能的今天。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核, 求真、求善、求美是学者学术道德的核心, 大学不仅要包容这个社会, 更要引领这个社会。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要探寻真理、弄清真相, 同时还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教学和科研要“求真务实”, 也要“究理致用”, 就是要做一个“好的学术人员”。

在大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传授真实的知识 (发现知识的真) , 也要启发学生去发现知识的美、知识的善, 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会关爱、学会鼓励, 这些美德的形成不仅要靠学习、靠老师的示范, 也要靠平日的实践, 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关注学生各类道德要素之间的发展是大学教学的主要使命。良性大学的教学应关注学生道德能力的养成, 即让学生具有辨别和理解良性与恶性、公性与私性、德行与恶行的能力, 以此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成为那种能创造善的机遇并时刻为抓住机遇而准备着的德性人才, 通过高等教育是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在由各种道德关系组成的道德空间, 知晓我们能干什么和理解我们应该干什么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前者涉及“才”, 后者涉及“德”, 就像我们知道科学家有克隆人的这种能力, 但是道德会约束他们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 研究和学术实践才能基于这样的基础而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 要强调的是, 德性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教学和实践, 这并不是否定科学研究的作用, 强调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和大学生的良性发展的意义既不是弱化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也不是强化学术工作的附属性,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大学的良性发展和学者的道德性学术实践方面都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它们是德性关系相互链接的重要“节点”。一所大学若能较好地维持和鼓励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不断地去追求心灵美德与科学真理, 就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大学, 就会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包容和公众的爱戴。而这正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成为世界上最受尊重的大学的根本原因。反之, 一所充斥着利益争斗、金钱交易和学术腐败丑闻的大学, 非但不能获得良性发展, 相反, 还会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消耗掉大学的生机和活力而走向“破产”。

三、大学实现良性发展的自身要求与自我完善

大学学术腐败丑闻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也是全球大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这个大学肌体上的“毒瘤”对于大学良性发展的致命性远超过经费的短缺或者学术自由的受限。回归大学教师的学术良知 (治本) 、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综合解决机制并采取切实有力的修正措施 (治标) 已经刻不容缓。乔恩·尼克松认为, 要保证大学的良性发展, 使大学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大学、使大学教师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学者、使大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杰出校友, 大学需要财政多样性、公民整合、公民认知和学术领导力。大学要实现良性发展以成为教师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 需要完善自我, 达成良性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

第一, 大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政府期望大学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制定成功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有效保证大学系统良性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资源。要想大学有杰出的教学、科研、人才、学术、社会服务、国际影响, 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水平, 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家规划中日益增加的资金投资给大学, 没有足够资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繁荣强盛的大学。

第二, 大学需要强有力的公民联系。经济可持续发展, 仅仅是满足大学机构本身繁荣强盛的一个要件, 大学如果要完全满足作为一个道德机构的要求的话, 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大学必须超越其他的机构或组织, 特别是超越那些扎根本地的公共部门。绝大多数的大学现在都非常关注与商业和工业部门建立策略联盟的需求, 但是, 大学在发展与其他机构的工作关系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和表达社会问题, 特别是一个“好社会”的公众和个体的需求。大学作为道德机构必须与她所在的社区公民分享知识资源并帮助他们有效地理解出现的问题, 通过他们的研究和教学能力去服务社会、社区的公民并满足他们的希望。如果大学没有广泛地达到大众化阶段学生和当地经济对于变革的需求, 那么大学就不可能有希望成为公民的领袖, 尤其是公民的道德领袖。

第三, 大学需要积极的认知。公民诚实和自信的需要, 部分受资金的影响, 部分可能是由于大学部门的日益多样化。英国大学给公众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大学总围绕高级政治家转, 而且一个受到普遍支持的看法是, 英国的大学不再有能力与北美的大学相竞争。很明显大学有责任去考量这些盛行的冷嘲热讽并举出例子予以反驳。然而, 通常的情况是, 大学治理者不是选择大学这个整体, 而是选择大学下属的一个机构或机构下属部门的工作作为辩护的例证。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依赖于分散在其教育机构中的公民的诚实和自信。如果大学是一个好社会的中心, 那么公认的好社会必须寻求各种办法, 以确保在大学机构中的公民保持诚实和自信, 并通过开放而真诚的辩论使作为整体的大学最优化地表现杰出以达到一个好社会的需要。

第四, 大学要求强有力的学术领导力。现在的大学是被管辖和被治理, 而不是以前的被领导。几乎所有中央集权的大学现在都偏离了传统, 换句话说, 就是传统上不受大学管理的学术角色也被日益定义为管理的对象。例如, 教学和课程也和学术工作一样受到明显的制约, 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大学受制于市场的压力而不得不把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和社会供应“产品”。虽然市场本身是中性的,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交换是最中心的环节, 交换机制保证了这些交换产品的需要。大学也是如此, 她有一套教学、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交换机制。为了避免大学在21世纪沦落为简单为市场提供“产品”的机构, 必须重新强化大学的学术领导力, 采用跨部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重新规划大学的未来发展道路, 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和学术路线图,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大学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使社会朝好的方向前进, 最终使得大学、政府和社会都能各安其位、各有所成、各得其所。

大学的美好在于它们的道德良知、大学教师的崇高在于他们的社会责任, 《乔书》从大学与社会 (社区) 关系、大学教学与科研及其真实性、实现大学良性发展以成为学术实践的道德基石要处理好的关系和保障机制,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观点犀利而富有见地、论述全面而自成系统、论证精到而启发有力、逻辑简洁而布局严密、语言优美而文字明了, 是一本值得高等教育决策者、大学治理者、大学师生以及一切关心大学的人们阅读的好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抓住前沿理论和前瞻问题组织和引领高教研究[M].大学 (学术版) , 2009, (10) :5.

[2]Jon Nixon.Towards the Virtuous University:The Moral Bases of Academic Practice[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008:1.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8

关键词:信息道德品质,社会行动模式,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征, 赋予了每个人信息的生产、加工、储存以及传播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越强, 个人所生产信息的社会影响便越大。如果这种信息是健康的, 有益的, 那么其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反之, 如果这种信息是无益的, 甚至是毒瘤, 那么其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特征 (个性化和社会化) , 其根除也必将越困难。因此, 培养信息社会每个公民的信息道德品质, 将是保证信息技术这个科学的“双刃剑”朝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 由于人类社会才刚刚步入信息社会, 许多信息技术手段才刚刚出现, 还有许多新技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出现, 相关信息法律还不成熟, 信息道德在某种情况下, 将是调节人们信息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 这时候的信息道德教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二、信息道德品质的组成

(一) 信息获得的道德规范:

信息的获得要在信息拥有者的授权下进行, 不要恶意获得别人的信息, 不要非法进入别人的信息系统中, 等等。

(二) 信息生产的道德规范:

信息的生产是指信息的创作。在信息的创作中, 要自觉遵守知识产权,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在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尤其重要。在信息的创作中, 不要创作有害于社会, 有害于他人的信息, 等等。

(三) 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

信息运用的道德规范是指信息的复制、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运用要尊重信息创作者的意愿, 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 等等。

(四) 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

信息传播的道德规范是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通过正当的渠道传播信息, 不要传播不健康、不符合事实的信息, 不要强迫把信息传播给别人, 信息的传播要在信息创作者的授权下进行, 等等。

三、当前信息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 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普及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被列入到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中。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 一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很少关注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中, 信息道德教育仅仅是信息能力教育的附带品, 甚至是无意识的附带品。信息道德教育被散落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和信息技术课的无意识影响中。这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极不相符。要想让技术为社会服务, 必须让它掌握在拥有一定的技术道德的人手里。因此,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务之急。

四、社会行动模式简介

社会行动模式是美国学者纽曼等人在充分分析了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纽曼认为, 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了学术性学科, 注重学生获得有关历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强调对社会政治体制结构和政府法律的了解;强调讨论社会问题;强调理性思维过程, 注重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实证技能来得出正确结论。纽曼认为这种教育有它的可取之处, 那就是使学生具备了道德知识, 但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忽视了对行动的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纽曼认为, 要使社会行动模式成为可能, 必须具备或创造以下前提, 即:1.使人们感到自己能够以某种方式影响这些问题 (道德问题) 。2.教育对象有影响这些问题 (道德问题) 的能力。3.贯彻“群众同意”的原则。 (1) 制定政策目标; (2) 努力支持目标; (3) 解决心理和哲学上的问题:在实施社会行动过程中, 人们会产生许多忧虑, 纽曼把这些忧虑解释为是心理和哲学上的困境。

五、社会行动模式对信息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社会行动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 更加强调“环境能力”, 也就是更加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建设和影响, 强调被教育者对道德本身的内化。可以说, 其可以应用到道德教育的任何领域。当然, 具体到信息道德教育中, 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信息道德教育的特点。1.信息道德体系的不完善性。2.信息道德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信息道德问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涌现.4.信息法律具有不完善性。

六、以社会行动模式为指导开展信息道德教育的模式

(一) 制定行动目标。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信息道德品质为目的, 提出学生应该获得的信息品质。

(二) 了解现状。

让学生查询这一方面的资料、法律信息, 了解目前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 指出这种道德规范的优缺点, 提出一种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 解决学生的疑惑。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9

一、大学生道德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互相促进, 相互制约。

(一) 和谐社会构建为大学生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 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价值信仰。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 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大学校园, 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多元文化冲击时, 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坚定的价值信仰, 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

第二, 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 使大学生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来自于学习、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意志品格、社会适应状态往往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第三, 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随着竞争机制被引入到校园生活, 大学生只有抛弃那些不求进取、怨天尤人的不正确想法, 认识到个人的优势与不足,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是有原则的, 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 强调互惠互利的团队合作。离开了整体, 个体的竞争实力将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第四, 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标准。目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遇事不够理智, 喜欢用鲁莽、冲动等过于感性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决定他们很难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同龄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其道德品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影响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势必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很多新兴思想和价值理念都是在高校产生以后, 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而逐步地被公众所接受的。所以, 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 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主力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这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 自我意识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始终与国家的总体价值观念保持高度一致。而如今, 市场经济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价值关系, 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生成, 其多样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就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目前, 许多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选择上更加注重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评价上更趋于客观, 其优越感逐渐消失。

第二, 价值信仰多元化。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价值信仰具有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政治信仰多元化。目前, 共产主义不在是当代大学生唯一的政治信仰, 各种宗教、各种理论学说、各种文化思潮都成为了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信仰的多元化也带来信仰的不稳定, 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信仰。

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在当代大学校园里, 只要是名人都有可能成为崇拜对象。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不再单纯地从社会角度出发, 而趋向于从个人角度考虑。

第三, 道德理想现实化。

以往在以群体本位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中, 崇高的共产主义是被大学生普遍认同的道德理想, 他们作为社会文明群体的象征, 不谈个人的现实利益, 也不会以物质或经济的标准去评判个人价值的大小, 而是完全把奉献社会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追求。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表现的更加现实。譬如, 在择业问题上, 他们一方面重视发展空间和机会的取得, 一方面又把“经济待遇”作为择业首要因素。从讲无私奉献转向讲个人需要, 其理想境界不再停留在道德层面。

第四, 义利取向统一化。

目前, 大学生的义利观由以往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转变为“义利统一”和“义利并重”。一方面, 他们能够认同和肯定传统道德中“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另一方面,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 他们又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过去大学生是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 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曾一度重义轻利。而当代大学生既不完全以奉献社会, 帮助他人来考虑自我, 也不完全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以绝对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价值, 而是把奉献和索取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兼顾个人与社会双方面利益基础上, 力求二者的平衡与统一。

第五, 道德行为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前,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极具示范性和崇高性。改革开放以来, 受高校扩招等教育政策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地位和示范作用被冲淡, 他们处于社会变革的前沿, 接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消费、入党、评优、恋爱等个人生活方面, 还是在捐款、支教、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方面, 都由自觉自愿的行为转变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大众化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具有了短期性、世俗性的特征, 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 能够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个人利益和心理满足。

摘要:目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然而, 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青年一代的广泛参与。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处于社会最前沿, 对社会不和谐因素最为敏感, 在道德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只有认清大学生道德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把握住这些新特点, 才能引导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高霞.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106.

[2]李志东.当代大学生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 2002, (3) :51.

[3]王利娟, 李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变及心理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篇10

时隔十年, 2011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也是关于“诚信”的问题, 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重复, 但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吗?

作文采用了发生在北京的2010年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个体育彩票专卖店的店主为一个彩民垫钱买了一张彩票, 没想到这张彩票竟然中了500多万的大奖, 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垫钱的店主立刻把中了奖的彩票交给了那位彩民。于是, 这件事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有人在网上做了调查, 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500多万应该一人一半, 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500多万应该自己留下, 当然赞同店主做法的也不少, 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做选择。

当年是一个年轻人过河的寓言故事, 而2011年彩票专卖店店主为彩民垫资购买体育彩票这件事, 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曾经轰动社会的真实事件, 虽然它们不完全一样, 2011年的作文题目题意更宽泛和深刻, 但它们都涉及到“诚信”这个事, 其实两则材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维护道德的准则。

当然, 写文章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写真情实感, 彰显自己的道德情操,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我们要让同学们的作文健康、积极、阳光。

而2011年海南、宁夏卷作文试题更加明确地体现出要求考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社会道德的审视。

其材料为:美国的一家研究所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而中国无论从经济大国还是从政治大国来讲影响力都很大, 中国崛起, 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变化是各个方面的, 那么最突出的又是什么呢?国内一家报纸和一家网站做了调查, 排在第一的是经济成就, 其次是国际影响, 然后依次是: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根据中国的这些变化, 让考生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道题与其说是一道作文题, 更不如说它像一道政治论述题, 它不由得让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 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向哪方面倾斜?在短短的时间内, 仅仅还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和那些写了很多次的关于学校生活, 关于立志, 关于亲情的内容吗?看来, 让中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审视社会道德已经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听说香港大学的面试题目“刁钻古怪”, 但看到后不禁让人大吃一惊。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 但绝对是要让学生密切关注现实, 关心民生, 联系实际的。有的让考生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有的让考生想办法解决医疗费用增多的问题;有的让考生回答电脑技术是否影响人际关系;有的让考生联系自己, 思考“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好不好;有的让考生回答当今社会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有哪些;有的让考生谈自己对独生子女政策的看法;有的让考生想办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的问题;还有对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罚款的看法。甚至有一些非常热点的乃至十分敏感的问题:比如, 让考生回答“怎样看待婚前同居?”然后让考生站在家长的立场回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让考生回答对腐败问题的看法。更为吃惊的是, 有些题目竟然让考生假设自己跟胡锦涛总书记见面后说些什么;假设自己有300亿元, 将如何改进中国状况?……

总之, 香港大学的这些面试题目都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 他们把录用人才放在了道义这条线上。最近几年, 内地有许多考生争先恐后地报考香港的一些大学, 可结果却是内地的一些非常优秀的考生, 甚至一些“高考状元”都被生生拒之门外, 因为内地的考生都是只注重高分而忽视了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静下心来想想, 教训惨痛啊, 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我想,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和公民道德素养, 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再是一句空话。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道德生活。比如我们在讲高二选修《论语》这节课时抓住了道和仁的内容, 向学生渗透的是首先是对道德、仁义的认识, 其次就是如何实现道和仁, 进而引申到我们具体的生活当中, 通过讨论、汇报搜集信息等形式, 学生能够感受到仁道对社群的影响。引申了对做人的教育, 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一些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更要抓住这一重心, 慢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的敏锐的眼光, 从平时做起, 把眼光投向社会, 关注时事, 书写感悟, 不断提高审视社会的能力。

上一篇:情境教学例谈下一篇:中学体育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