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行业

2024-05-11

朝阳行业(精选八篇)

朝阳行业 篇1

双赢模式为何做不大

合同能源管理绝对是未来的方向, 市场前景巨大, 这点毫无疑问。但在目前, 各地的节能公司规模都太小, 各种机制上的问题使人们并不看好这项生意。首当其冲的是诚信风险。据悉, 节能管理项目的实施“短则一两年, 长则十几年”, 如果节能客户经营不善, 节能公司承担的整改费用就难以回收。

还有一种情况, 节能客户一开始对技术并不信任, 于是双方谈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由节能公司承担技术风险和资金投入风险。但项目运作一段时间, 节能效益逐渐显现后, 企业发现签定节能合同所付的成本是买断设备自行管理的两倍, 于是到付款时便又后悔。这样的例子在节能管理行业比比皆是, 发展到后来, 在节能效益分享的基础上, 行业中又衍生出了多种商业模式。

“事实上, 提前买断设备对节能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曾经负责投资高益能源的高地资产副总经理毛海峰称, “只有在对彼此都有利的情况下, 双方才会执行这个合同。有时, 节能客户一次性付清钱款, 我们还能拿这笔钱进行后续项目的运作。”同时, 这种“双赢模式”对节能客户来说并非没有风险。即使节能单位什么钱都不用掏, 之前换上的节能产品如果坏了, 维护也需要一笔费用, 如果实在不行, 再换一家还是成本。如果说诸如酒店等大型物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那么对于既没名气也无资金的小型节能服务公司来说, 显然能“随时消失”。小型节能公司的信誉度, 确实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 政府在对行业的政策扶持上必须考虑担保的问题, 可以是政府机构提供担保, 也可以是银行、保险公司等。“如果再进一步, 政府能在一个工程中投入20%, 那么整个项目的诚信度就完全得到了改观。”

融资难是行业的一座大山

项目运作之初, 节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 只是在后期才能回收收益。因此, 先期的启动资金对企业至关重要。以国家当下给予财政奖励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例, 项目资金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 这直接导致了节能公司所承担的较大资金压力。“比如说一个项目要500万, 一个节能公司做10个项目5000万就没有了, 它的收益就要从这些个节能项目当中慢慢地收回来。这个周期是很长的, 就会导致资金方面的困难。”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钱锋说。

而一旦节能企业试图通过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时, 他们会发现这条道路充满了荆棘。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起步较晚, 目前从事这一业务的多为中小企业, 他们很少拥有银行所看重的土地、厂房等抵押物, 加之自身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并不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

此外, 如果银行内部没有下达开展节能项目贷款的业务指令, 各个分行就不能开展这项业务, 因为“节能贷款领域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可以操作, 无据可依”。据了解, 目前国内有三家商业银行与世行旗下的IFC (国际金融公司) 签订了框架协议, 为节能企业提供项目贷款。这三家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

北京银行信贷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 节能企业的技术门槛并不高, 行业内的公司大都不具备经济实力, 有些小公司的注册资金甚至只有几百万, 因此银行方面往往会比较慎重。”评估一个项目主要看三方面, 首先是节能客户在行业内的地位和经营能力, 第二是节能项目的回报率, 第三则是这项技术的成熟性。除此之外, 节能公司如果有相关的大型企业为其担保, 申请贷款就会相对容易得多。

据介绍, 北京银行对节能企业放贷的额度按项目而定, 节能企业对单个项目的投入一般要超过20%。“我们总行估计已经在这个领域放了两亿多的贷款, 将来这个额度还会加大。”具体说来, 在放贷前, IFC会对项目做前期的认证, 之后由北京银行进行风险评估, “如果双方都觉得项目没问题, 北京银行就会放款”。而一旦出现项目损失, “IFC则会对北京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赔付”。

用林伯强的话说, 只要节能行业的风险大, 就不会有资金愿意投入, 那么这个行业的风险就更大。他指出, 节能领域的机制应该采取市场的机制, 但政府仍需扮演重要角色, 以解决资金不足和诚信风险问题。值得庆幸的是, 随着整个市场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认识的加深, 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意识到这一商业模式的价值, 并推出了相应的服务。

2010年, 浦东发展银行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业务方案》, 以“远景收益”作为质押, 向企业提供专项贷款。通过这一解决方案, 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可以提前获得原本数年之后才能拿到的项目收益, 进而投入到新项目中, 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除此之外, 节能服务公司将来甚至还可以拿远景收益进行交易。如果此举可以实现, 那么对于那些节能服务企业而言, 无疑又是一大福音。

补贴提高“及格线”

今年初,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四批节能服务公司, 并明确指出备案名单内的全部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并获得国家财政奖励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数少于2个或项目实现的总节能能力不足每年1000吨标准煤的将取消其备案资格。这一条款让节能服务企业和节能客户为之一震。

从节能客户来说, 他们认为节能项目属于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国内现在有很多节能技术, 一些技术也非常有效, 投入产出比高。可问题是技术非常混乱, 鱼目混珠, 有些节能服务公司能力不强却夸大节能效果。由于缺乏权威、有效的信息, 节能客户很难判断哪些技术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哪些技术最合适, 技术到底有无风险, 这就需要提供信息服务和检测服务。但社会上还缺乏完善检测队伍和检测机构, 节能检测的能力建设滞后。上门推销, 海吹胡说类似情况防不胜防, 想做节能改造的客户稍不留神就会被“忽悠”, 到最后不止弄得“财物两空”, 还落得一个“伪节能”骂名。

从节能服务公司来讲, 他们主要靠项目合同期内分享大部分节能效益, 以此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单从此看, 只要保证方案合理、设备完善, 节能服务公司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但是在可选的支付方式中有一种节能量保证支付型。此种模式是在项目合同期内, 节能服务公司向企业承诺某一比例的节能量, 用于支付工程成本, 而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的部分, 由节能服务公司自己负担;超出承诺节能量的部分双方分享, 直到收回全部节能项目投资。如何解决先前提到的节能客户害怕上当受骗的问题, 这个评判标准以及这项支付方式就可以给节能服务公司带上一个“金箍圈”, 迫使其在实施节能管理时真正务实有目的, 而非打着虚假口号, 招摇过市。

1000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对于很大一部分节能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来说, 是个“跳一下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而随着财政补贴盛宴的日益丰盛, 获得财政补贴已经成为他们的终极目标。这就使得节能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无形中站在了统一战线, 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彼此的猜忌。

《2011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将近3900家, 其中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 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 比2010年增加了88.23%。行业从业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从原来的17.5万人增加到37.8万人, 增加116%。然而, 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蛋糕虽然大而诱人, 但要吃到嘴里却并非一件易事, 众多节能企业都表示力不从心。如何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备案入围, 中扬电器董事长舒良却是自有想法。“节能不是口号, 降耗至关重要”, 舒良认为在节能降耗方面, 完成承诺, 电力行业是“大头”, 但要获得电力行业使用者的认可, 还需费些时日, 他调研过很多耗电企业, 能源利用率不足,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同时, 也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质量, 他自己形象地称之为“烧钞票”。舒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假如国内正在运行的电网全部摒弃“烧钞票”的运营模式, 淘汰旧有的老式电抗器, 全部列装半心干式电抗器, 全国每年可以减少两个装机容量为两百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一组空心半心干式电抗器按照20年的设计寿命计算的话, 将可以节省数百万元的运行成本产生可观的环境效益。

敢问路在何方

技术, 诚信, 资金, 一直是制约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 则是国家政策给出的一剂良药, 同时也为在夹缝中生存的节能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规划》中提到的节能设备租赁为节能公司及企业降低了成本与风险, 使双方可以提高彼此的互信度。而对于节能项目融资担保, 则大大减轻了融资难这一问题, 使节能公司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信心与底气。用舒良的话来说, 《规划》的出台, 对于合同能源的发展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也对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 如何借助《规划》这场东风, 掀起一场“节能风暴”, 成为了摆在节能企业面前的一道课题。

国外合同能源管理起步早, 技术完善。因此舒良认为, 只有走出去, 才能紧随市场发展的潮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所以不能把竞争对手和市场经营管理设定在国内, 要勇于走出国门, 敢于放眼国际市场, 借鉴国外发展模式, 因为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水平才能轻松融入市场。”舒良对此深有体会。

新模式的推广需要社会各方努力和政策支持, 近年来, 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出台文件, 鼓励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国家有关部门也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大力支持, 以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由2000年的3家, 发展到现在的400余家。虽然发展迅速, 可是对于我国庞大的节能需求来说, 这仍然只能算是初级阶段。任何一种新理念、新模式要想广泛被人接受, 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 直至获得成功都有一段漫长的路程。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宣传和引导, 通过理念占据观念, 通过观念得到认同, 这才是关键。

《规划》中明确提出目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 到2015年, 形成20个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这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 无疑成了“钦点”的朝阳行业。

《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 但是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 我国的节能减排指标一半未完成。今年上半年的减排完成情况依然不乐观。这么大的提升空间, 正好可以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提供更加宽敞的舞台, 节能服务企业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了呢?只要抓住这次机会, 给出强力一击, 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那么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朝阳行业 篇2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与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

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

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代理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

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

我们长期看好IVD行业的前景,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如下。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代理+自产,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一体化;万孚生物:POCT优势企业,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科华生物:“试剂+设备”一体化,方源资本入驻提升外延并购预期。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约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

据估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自2005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发改委、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沐浴政策春风,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

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以2011年上市的利德曼为例,2008年-2011年中进口原料成本费用均在总成本50%以上,其中2011年进口原料成本占比67.19%。考虑到利德曼是少数原料研发上有较多突破的公司,我们预计全国原料平均进口成本占比在7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诊断试剂龙头均加大原料研发力度,掘取上游原料毛利。如利德曼自上市以来一系列诸如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甲状腺球蛋白原料的研发成功,获得上游原料利润溢价,促使公司毛利不断提升。至2014年,公司毛利率61.83%。(2011年公司上市,2010年毛利率相对较高)

中游:政策逐步清晰,国产龙头强者恒强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体外诊断行业正处行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进口替代自下而上进行中

目前国际体外诊断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BD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最大的的科华生物2014年营业收入12.18亿元,相较于2014年305亿元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不到4%,国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从2012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细分行业来看。低端的生化国产试剂已逐步超过进口试剂,如血气电解质、尿液生化检测等领域市场份额均已超过60%。免疫检测虽然在酶联免疫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高端的化学放光检测依旧为外资企业所垄断,2012年市占率仅为18%。分子诊断方面由于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市占率达到72%。此外血液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及微生物检测方面,国内进展较为缓慢,大部分诊断试剂仍需进口。

仪器方面,多领域逐渐完成进口替代。相对于国产试剂的弱势,在体外诊断仪器方面,国内制造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生化检测国产仪器市占率2012已超过进口仪器。免疫诊断仪器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2012年即使免疫诊断中相对高端的化学放光仪器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4%。而更为高端的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仪器则更多依赖进口。

渠道:“仪器+试剂”代理为主,越封闭越盈利

营销渠道上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主要选择三种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直销模式中,企业能更贴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但费用较高;而代理制模式下一般企业会以终端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第三种附属大额营销单位的则通常是有一定产品优势但缺乏一定渠道的小型创新型试剂生产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商模式。即使规模大如罗氏诊断,其进入中国后最早选择的依旧是总代理为主,2008年后才慢慢介入直营团队。

相对于国外大型体外诊断企业,虽然同样以代理销售为主,但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体系更为扁平化,更贴近医院等终端市场。如科华生物本身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代理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销售办事处,建有一定的销售队伍(2014年销售人员367人,占总员工34.04%),国内龙头企业对渠道有更强的掌控力。

销售模式以“仪器+试剂”捆绑销售为主。体外诊断设备或试剂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仪器或试剂的直接销售、直接投放、折价销售、第三方租赁与第三方合营等模式。其中直接投放最为普遍,厂商免费赠与设备并合同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购买其对应试剂。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黏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而非最优投放而有较大的损失。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因此实际过程中两种销售模式各有所长,主要看看厂商与医院方的议价能力与技术先进程度等。

销售模式也与设备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设备越高端,技术含量越高,销售模式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低端如干化学分析仪全国可生产厂家近300家,销售模式多为直接投放,毛利较高;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各地代理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销售:政策倾斜国产,采购模式调整利好龙头

近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逐步清晰,外企去“超国民待遇”大势所趋。IVD行业政策逐步倾斜国产,利于加速进口替代。新版《医疗器械监管管理条例》要求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增加原产国上市销售证明。部分省份开启集中采购,鼓励国产的趋势更为明显。《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不按方法学收费的大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费用,有利于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

传统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招标一般为各地医院自主招标采购。自2004年广西省血站采用省级招标后,此后9年青海、福建、贵州、云南、新疆、广东、甘肃、广西、重庆、浙江等11省陆续采用省级招标。

招标形式分为“入围式”与“竞争式”。入围式选取大批品牌作为备选,由于中标率较高、对国产和进口企业影响均较小。而竞争式则是选取3-5个品牌作为备选,由于国产品牌众多,中标率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将在“竞争式”招标具有相对优势。

原有的定价方式大体分为按方法学、按进口国产区分、两种方法的混用等以对方法不做不同的定价。目前近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方法学进行定价,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黑龙江等地。而近1/3采取方法学或进口/国产混用,主要集中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两种方法都有所使用。截至2014年,仅浙江省采取不分方法学定价。

对体外诊断的收费政策逐步清晰,2012年初步确立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目前仍在对接过程中,预计各地将陆续正式公布,虽然各地具体实施进度有所不同,但检验项目不按方法学收费的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的费用,整体检验项目收费将走低,鼓励医院使用性价比高国内产品。以上海、北京、浙江三地三种方法对乙肝检测的收费比较,浙江不分方法学的乙肝五项检查为75元,低于化学发光/进口的检测,而高于其他方法/国产的诊断费用,相对较为适中。由于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多属中低端产品,且方法学相对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新政策调整将利好国内企业,尤其是国内龙头企业。

下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大而全将受益良多 医院:中层医院需求释放,高端国产有望获益

下游医院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2013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45亿美元,占医院耗材类采购总量21%,预计占全国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23%、20%,血液监测占比19%,常规生化18%,分子诊断4%。

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方法学定价,高端方法学检验定价高于普通方法学定价,医院将更有意愿使用高毛利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理论上化学发光试剂的使用量将远高于酶联免疫试剂的使用。而实际两者使用占比差距仅为3%,这是由于不同医院等级,资金充裕程度有所不同,病人承受能力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致。

高端医院重技术,低级医院重成本,中级医院是国产品牌理想客户。高端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的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追求,更有意愿使用高通量、全自动的进口产品或高端检测方法,此外较高的门诊量,病人经济承受力也足以支撑高端设备的运作。而基层医院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

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中层医院是国产品牌的理想客户。

独立实验室:专业化将成突破口,特殊检测是看点 增速相对放缓。独立诊断实验室(ICL)近些年发展迅速,已成为IVD下游需求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实验室收入约60亿元,4年CAGR56.5%,虽然经历行业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有逐步回落,但2013年33%的同比增长率也远高于美国同期。

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美国独立诊断实验室发展已相对成熟,在550亿美元的医学检测市场中约占35%份额,且为Quest、Labcorp等大型诊断公司所垄断,其中Quest占比25.71%,Labcorp42.86%。国内独立诊断试验室集中度相对较小,2013年收入占医学诊断市场的比例约为3%。假如以美国IVD行业占比测算国内IVD当前的市场空间即有6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医院盈利需求抑制外包动力。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成本端的压力推动独立实验室规模化,进而专业化。

而国内虽然同样有医保控费压力,但当前控费压力仍主要停留在药品费用层面,随着药品15%加成的逐步取消,毛利较高的检测项目逐步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占据大部分基础检测,而仅将超负荷部分或是非常规部分外包。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

普检业务会遇到一定瓶颈。目前国内主要体外诊断公司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高新达安、康圣环球等,最大的广州金域,收入规模约在10亿元左右。按检测项目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独立诊断实验室,按经营模式则分为连锁和非连锁两种模式。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专业化有望成为突破口。虽然普检业务随医院成熟需求会有所放缓,但特检业务由于医院样本量较小,检测外包将会一直是医院最经济的选择。目前美国特检收入占比约在40%以上,而国内占比不足10%,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服务方面的专业化也有望增加利润来源,例如迪安诊断的高端体检中心、司法鉴定等业务的尝试。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

血站:受益于核酸血筛的推进

血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广泛使用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为酶免检测(ELISA技术),然而该方法对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感染灵敏性差。核酸检测(血筛)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检出率,这对提高用血安全意义重大。例如刚感染HCV病毒的病人未产生免疫应答,通过ELISA方法无法检测到相应抗体从而将其判断为未感染,该“窗口期”大约经历70天(窗口期前后两次检测间隔);而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则能在感染13天后发现丙肝病毒的核酸成分,极大增强了献血的安全性。

目前核酸血筛技术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推广,血筛中核酸技术取代ELISA法是必然趋势,且我国已具备推广核酸血筛的条件:国内PCR检测技术已成熟,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核酸血筛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相比已经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采用多份血样进行混合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筛成本。

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在部分省级血站和血制品企业开始血筛试点,2013年5月,《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东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核酸检测占比需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按照血筛检测平均每袋40元/次的费用,我国血筛市场规模约为10亿。随着献血、献浆量的增长,这一市场规模还有望不断扩大。

得产业链得天下,并购将成为捷径

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满足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保证业绩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

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而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从2013年初至当前海外关于体外诊断并购已经超过10起,其中最大的为Carlyle Group对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收购,价值总额41亿美元。

国内的产业整合并购也较为普遍。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内直接并购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产业链布局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随着行业内公司的不断成熟,并购将成为完善产业链的一调捷径。

细分子行业分析: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受益于医疗中枢下沉

生化诊断是指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测定体内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系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试剂品种齐全。国产品牌并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优质市场服务等优势,已占据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主要企业有利德曼、中生北控、北京九强、科华生物、四川迈克等。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生化分析仪的研发技术也迅速提高,一些试剂厂商(如科华)已开始从事生化仪的生产销售,并出现了迈瑞等专业仪器生产商。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以往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配置进口高速生化分析仪较多,且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目前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如罗氏、贝克曼等)仍占主导优势,其他市场则已普遍被国内企业占领。随着国内企业试剂产品技术质量以及生化分析仪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我国肥胖人群的扩大导致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生化诊断需求增多,且新检测项目的持续开发为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量(一些原本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的项目现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 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

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目前,我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

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

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DNA测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自第二代诞生后,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提速,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容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45亿美元,6年CAGR为33.52%。随着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

A股相关上市公司介绍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上市公司标的有传统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利德曼、达安基因;近期上市的如迪瑞医疗、九强生物、迈克生物、润达医疗、美康生物等。其中达安基因、美康生物拥有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万孚生物则在POCT方面有较大优势。

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 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

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董事长邹炳德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60.85%,股权集中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公司未来将继续布局IVD诊断试剂、设备与第三方实验室,在广度及深度上积极谋求全产业链整合。

公司生化检测起步,现有127项生化诊断试剂,3种11规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涵盖11类生化检测项目。技术储备丰富,在研诊断酶14项、抗原抗体11项目、生化试剂7项、免疫试剂14项(其中化学发光10项)、配套化学发光仪及POCT设备4项目,未来不排除进军分子检测领域。近年公司生化检测增长迅速,三年CAGR在40%以上,未来若外延布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市值:美康128亿元,达安301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达安1.59亿元;市占率:美康2.13%,达安2.44%)。

公司全资总子公司盛德医检所为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业务主要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舟山、绍兴、台州等),未来公司计划借助现有诊断产品客户资源加速实验室扩张,打造全国连锁实验室。2014年公司实验室收入约6165万元(行业约70亿元,迪安诊断13亿元),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丰富,上游试剂及设备有望与下游实验室协同,公司第三方医学检测业务有望突破。(市值:美康128亿元,迪安316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迪安1.28亿元)。

迈克生物:代理+资产,化学发光推动二次成长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驱动,自足西南放眼全球 2)研发平台优秀,化学发光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公司采用代理与自产相结合经营模式,在西南地区生产销售自主品牌基础上积极代理日立、希森美康、生物-梅里埃、伯乐、碧迪、凯杰等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丰富产品组合,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销售理念等积极完善自身,为未来拓展国内及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公司研发能力优秀,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近三年研发投入符合增长率35%。前期高研发投入带来技术平台的实质性跨越,2011年底公司即推出化学发光检测产品,性能相近前提下,价格优势带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4年收入近1亿元,同比增速近300%,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化学放光将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个体化诊疗的受益者 主要逻辑:1)分子诊断龙头,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 2)依托中山大学,“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一体化

公司是国内分子诊断龙头,将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公司在PCR、FISH、SNP、基因芯片等平台实现全面布局,分子诊断行业市占率超过50%。年初股权激励方案获批,公司激励体制积极向好。随着新检测试剂的不断获批,国家基因检测政策逐步明朗,“仪器+试剂”推广模式将得到不断推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维持在30%以上。

公司目前拥有八家独立诊断实验室:广州、成都、上海、合肥、南昌、昆明、台州、济南,随着上海及2007年后成立的培育期独立实验室扭亏,公司独立诊断实验室已于去年扭亏,未来有望助推公司增长 公司去年4月与大股东中大控股成立中山大学医院投资管理公司,代表中山大学通过管理、技术、协同运营及投资等方式提升医疗集团效能。去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数倍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和基因测序仪获批,成为继华大之后第二个获得准入证供应商。依托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其8个附属医院以及大量的非直属医院,公司有望在基因测序领域迅速打开发展空间。

万孚生物:快检优秀,国内POCT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1)专注快速检测领域,国内POCT领先 2)产品到服务,健康管理有望突破

公司专注于快速诊断试剂、设备等POCT相关产品,目前已有5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28项三类产品注册证,涵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慢性病检测等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国内领先,2011年获发改委批准建设“自检型快速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少数专精于POCT产品的企业。公司目前销售以代理为主,未来计划新建4个国际区域营销中心和12个区域营销中心。随着营销网络的逐步晚上,未来产品销售广度及深度上有望进一步拓展。

公司产品优秀,未来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将逐步聚焦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等三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诊断、控制与反馈。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有望增强病人黏性,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健康管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华生物:仪器+试剂一体化,外延并购值得期待

主要逻辑:1)拥有完备的诊断试剂产品线,设备、试剂发展均衡 2)方源资本入驻,外延扩张有望提速

科华生物是国内诊断试剂行业龙头,目前拥有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真空采血管三大产品线。其中诊断试剂涵盖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分子试剂和POCT四大产品线,是国内产品线最为齐备的诊断试剂公司。公司资产及代理的高端诊断设备有望占据中层医院市场,及实现高端医院体外诊断市场的一部分进口替代。

2014年试剂收入5.64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46%;设备收入5.9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49%。试剂提供73%的毛利,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科华生物试剂与设备发展均衡,仪器的销售与捆绑,将推动公司试剂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传统生化与酶免领域增速放缓且竞争激烈,高端免疫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2014年上半年适时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利于业务升级,增强业绩驱动力。2014年1月公司引入新股东方源资本,并同时配套融资4亿元,上半年方源资本已通过协议转让取得7,55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5.35%。目前方源资本进驻已一年有余,近期股权激励顺顺利启动,公司外延式扩张有望提速。2014年公司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减少0.33%。迪瑞医疗:立足尿检,布局生化及免疫 主要逻辑:1)尿检优秀,领先地位明显 2)外延拓展+布局海外,注入新增长活力

公司仪器研发能力突出,尿液分析仪市场占有率30%以上,研发能力突出为公司“仪器+试剂”营销模式提供较强的设备支持。公司体外诊断设备尤其是尿检分析仪细分领域优势确立,未来布局肾功、肝功、血糖检测等领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公司公告拟以5.5亿元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1%股权,瑞源拥有近120项生化产品注册证及1亿毫升生化试剂生产线,将极大丰富公司生化产品线。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4年海外收入已超过三成,未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将迎来二次发展阶段。

润达医疗: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2)服务网络完善,客户资源丰富

公司目前采用代理+自产的产品模式,构建IVD产品体系涵盖13个品类,4000多个品种规格。可根据各地医学实验室需求(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实施。经销品牌15个,定位二级以上医院;自产产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定位二级及以下医院。

公司服务网络完善,以华东区域服务网络为基础,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目前在华东地区以外已拥有分销商客户近两百家,完善的分销商网络有助于公司新地区业务拓展,并利于未来全国服务及销售网络的布局。

九强生物:快速成长的生化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代理+自产,生化领域突出

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自产产品注册证书114个,其中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13个,生化分析仪注册证1个,主要涉及肝功、肾功、血脂及糖代谢类产品。目前公司代理朗道公司、西门子等国外进口产品,自产品牌“金斯尔”覆盖生化试剂较多项目。公司近年增长迅速,未来随着产品数的增加及渠道的拓展,公司快速增长有望延续。

利德曼:研发能力突出,立足生化进军免疫

主要逻辑:1)研发能力突出,上游原料自产提升利润 2)立足生化,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利德曼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主要生化诊断产品涉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与脂蛋白、血糖类、心肌酶类等,覆盖传统生化检测的主要领域。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上游原料酶逐步实现自产,并销售增加利润来源。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2,438万元,研发费率7.09%。仅2013年新增原料项目24项,随着上游原料自产比例不断增加,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朝阳行业 篇3

一、近年来的生育高峰期

中国开始进入第四波婴儿潮的时代。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许多新婚妇女为规避裁员的风险突击怀孕;根据国家政策中国的首批独生子女步入結婚阶段,可生育二胎等等的因素下,近年来我国将会迎来又一个生育高峰。高生育率为早教的受教主体规模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暗含了具有广阔前景的早教市场。

那么,早期教育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的统计公告,中国大陆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为1090万。

而在教育花费上,一项城市儿童消费调查显示,广州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家庭,孩子月消费额为552元;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家庭,孩子月消费额为1165元。如果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30%用于教育消费,最低的消费则为每月150元。以此推算,国内早教市场潜力就有100多亿元的规模。东方爱婴创始人贾军认为,目前早教企业开发的市场只占城市人口的10%.

二、中国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在了能够在未来取得长期收益的教育上,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以下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中的一段关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数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从这段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上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从侧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九年义务教育制的逐步普及,发展高等教育等科教兴国的战略使我国人口的素质有较大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在目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中,没有一定的学历基础难以取得成功。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值为14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前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12%,预计规模2000亿美元。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就开始有专家提出“零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从零岁开始进行教育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早教符合未来教育全龄化,提前化的趋势。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现实,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比别人先一步起跑。进入幼儿园学习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求。家长们的普遍心里是一切从娃娃开始抓起,尽早的发掘孩子的天赋以及各种能力,因此相当于将学前教育延伸至婴幼儿时期,比别人尽早的接受教育,以应对成长后的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工作中的挑战。

三、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家长观念的更新是早教行业发展根本原因

中国大陆家庭规模的缩小成为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早教市场扩大的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以及计划生育的国策这一决定性因素之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率以及离婚率的加大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中国大陆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由此可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庭规模的缩小意味着孩子数量的减少,而独生子女取代多子女的现状会使父母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培养,因而对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而早教作为一种开发潜能的投入也逐渐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这对于早教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举足发展进步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外先进早教理论的成功实践的影响下,传统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受到冲击。在过去家长们过于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认为0~3岁的孩子尚未懂事,应该由家长亲身带养,教一些简单的话语即可。上面提到过的“零岁教育”一开始并不能为家长们所接受,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家长们开始意识到,0~3岁不再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教育了也是白教育的阶段,而是相反的,开发儿童智力与潜能,培养儿童社交力,学习能力等重要素质的黄金时段。因此家长对于早教企业的态度,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肯定-坚定这一变化的过程。渴望孩子能够成长成才的心态让更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早教的队伍中,这无疑中极大的扩大了早教市场。

四、家庭收入的提高

农机仍是朝阳行业 篇4

中联重科并非国内第一家进入农业装备领域的工程机械企业。早在2008年, 福建龙工收购了郑州收获机厂进入收获机行业, 2009年徐工进入拖拉机行业, 并推出“凯特迪尔”全架式拖拉机, 经过近五年的潜心经营, “凯特迪尔”已经在新疆、黑龙江等高端市场拥有了一批忠诚的用户, 并且其全架式重型拖拉机产品型谱齐全, 在细分市场上无可匹敌。

据统计, 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出现了35%的降幅, 全行业哀鸿遍野。今年前两个月开局不利,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销量分别下降50%、35%、25%, 整个行业仍在经历去库存的过程, 厂商信心度很低, 整体需求在短期内很难恢复。

与工程机械行业不同, 2012年国内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382.4亿元, 同比增长近20%, 从产销总值上看, 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大国。

2013年是“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实施第一年, 从国家对三农投入连年增长的趋势看, 2013年国家至少将有1.5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投向三农领域, 作为农业现代化根本保障的农机行业, 2013年农机补贴将达到260亿元, 同比增加35亿元, 同时国家将加快推进报废更新、以旧换新等项目的进度。中联选在这个时间进入国内农机装备制造行业, 可以说是进入蓝海市场, 可以分散工程机械领域的经营风险。当前国内的农机需求正面临结构性的深刻变化, 即由中小功率、中低档的产品需求向大中型、重型、高端、智能化、精准化转变,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临界点上, 中联重科进入农机行业, 将会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来发展农业装备业务。从中联重科意图在美国建立农业装备产品研究院也可以看出, 其瞄准的也一定是高端农机装备。美国是全球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全球前三大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爱科的总部及主要的研发、装配基地都在美国, 在美国建立研究院, 可以就近获取这些跨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发展其在国内的农机业务, 可以加快赶超世界一流企业的进度。

最近, 农机行业虽然没有像工程机械和汽车行业那样由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放缓而出现下降, 但发展速度放缓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 行业内不免会出现一些悲观论调, 有人说经过近十年的农机购置补贴, 农机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需求也出现了饱和, 行业已经进入拐点。但笔者认为农机行业仍处于上升通道, 仍是一个朝阳产业。麦肯锡公司在《2020农业:食品及农业行业的增长投资机遇》中也将中国农机行业列为未来25个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

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看, 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实现农机化用了30年的时间, 法国和韩国用了25年的时间, 最短的日本用了21年的时间。与这些国家相比, 中国从2004年真正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 基础差很多, 再加上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当前国内平原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机化水平较高, 但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很低, 许多地方甚至为零。

从2004年到2013年, 中国用了十年的时间, 大力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但是农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的农机化率超过70%, 进入高级阶段,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后的非朝阳行业照样可以赚钱 篇5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在转轨中间,创新要成功,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要改革,政府要简政放权,尽快打破束缚企业家创新的各种条条框框。第二方面,更重要的就是改变外部的环境。如果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条条框框去掉了,创新能不能成功?我们认为取决于企业家的上进心、激情、成就感,或者说野心都可以,毅力、智慧、灵感,各种各样的描述很多。企业家为什么愿意创新?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

讲企业家创新,我从熟悉的宏观经济与金融的角度给两条建议。第一,要有自知之明,创新不能干潮流,不能盲目,要想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就是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要人家搞房地产,你也搞房地产,人家搞P2P,你也搞P2P。各种跑路的教训一定要吸取。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即使是非朝阳行业也可以创新,照样可以赚钱。全国的GDP 2013年增长7.5%,增长量4400人民币,这个企业一年的增加值有多少?不讲销售收入,讲真正的增加值,是4400万,或者440万,4400万还是十万分之一。即使非传统行业,餐饮业是10亿人口要吃要喝,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你照样能赚钱,照样能够拔得头筹。所以,企业要创新,但是要看清楚。

第二,创新要知己知彼,创新往往是对原来制度的冲击。创新就要学会了解原来制度存在的理由、原因和改革的可能程度,但是你要搞清楚,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存在,了解进一步改革的可能性,从而才能了解到创新最终成败的可能性有多大,否则只知己,不知彼,只知道自己想干,不知道宏观环境,是不行的。比如互联网金融,首先互联网金融冲击了原来的金融体系,推动了金融改革,改善了全社会资金的配置,绝对是件好事,应该大力支持鼓励。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具体业态,交易技术以及金融产品丰富多样,就其创新本质而言非常简单。在制度层面,就是要冲击利率管制和分业竞争。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改革比较难,难在哪里?

当你了解到基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所制约,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没有完全过渡到以利率调控为主,当你了解到国内和国际的资金流动还处在资本管制的约束之下,当你了解到对国内的银行贷款还没有逐步控制,对社会融资总量还存在一定的数量行政控制的时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还存在一定的存贷比例的时候,当你了解到社会还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为了保护我们那些风险意识差的弱势群体,仍然需要公安行政力量,打击和取消非法集资的情况下,这些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当你了解这些以后,你就知道这些我相信都是允许的,金融都会得到支持。如果越过我上面所讲的底线,就会受到限制。未来是对的,但是目前可能有所难度。

近期内,如果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只是改变了货币结构,体现了改革方向,我认为宏观总量,影响不大,同样会得到允许和支持。如果互联网产品的金融或者业态,打破了金融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尽管对宏观总量平衡也没有形成根本性的冲击,但是容易引发经济风险,引起社会不稳定。那么,这种创新自然也会受到限制。比如典型的P2P中间出现了大量的“跑路潮”,大量的案件,这要教训市场,教训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要知己,要知道如何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来突破金融管制和利率,突破利率管制。但是,也要知彼,要了解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从语言学上讲,互联网的金融,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因此还是要按照金融業的规律办事。

朝阳行业 篇6

日前, 一种提升近视、弱视、散光、斜视、老花等视力问题的纯物理绿色疗法受到社会的热切关注。据悉, “靓一生视力提升中心”采用九大专利高效技术, 能够有效调整眼睛视觉状态, 实现针对包括大脑视觉系统, 视觉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优化功能, 激活视脑细胞, 增强其感光敏锐度, 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 从根本上解决视力问题, 效果绝佳立竿见影而且不反弹。针对弱视突破了年龄限制, 填补了国内空白, 并且还在向世界申报世界第四大医学“眼睛健康保健医学”。

为了了解详细情况, 我们走进“靓一生视力提升中心”北京总部及其加盟商了解详细情况。

全新专利·纯物理疗法绿色安全·国家认可·社会支持

从技术研发到推向全国市场, “靓一生”历经十年研发, 推出全新特效专利技术, 绿色、安全, 效果立竿见影, 让患者轻松摘掉眼镜, 已有数千万患者受益, 现在已席卷全国, 而且比较迅猛。

2011年6月28日是“靓一生”可喜可贺的日子, 因为在此日“靓一生”一举获得双料冠军——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选为“中国3.15诚信企业 (重点推广企业) ”和“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 (重点推广产品) ”。这不仅是迄今为止全国视力矫正行业率先获此殊荣的企业, 更是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肯定。

“靓一生视力提升中心”一直秉承着“以科技创造明天, 以爱心弘扬健康”的企业理念, 并不断的研制出新的高科技产品, 以“打造健康知名品牌”为企业目标, 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崛起根本庞大市场急需过硬技术

权威数据调查, 目前, 中国学生的发病率接近60%, 居世界第二位, 人数居世界之首, 近视弱视人口已近4亿, 且以年20%的速度递增。现代人学习、工作节奏快, 还要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生理和心理都不断在衰弱、老花、近视、弱视、散光、视疲劳眼干、眼涩、眼涨、迎风流泪等各种视力疾病发生率连年上升, 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市场需求高达4800亿。

在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30年中, 主导世界经济潮流的, 将是健康产业, 该行业年产值将超过兆亿美元, 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趋势。

“靓一生视力提升中心”已经成为视力矫正行业的领航者, 一年吸纳40%同行业, 30%创业者, 30%领航者, 超常发展更是令同行业紧张眼红, 投资者为什么纷纷加入靓一生, 为什么有大批千万身价的老板投资靓一生。靓一生迅速崛起凭的是什么?我就此问题和杨总探讨:杨总说:其根源就是靓一生拥有更先进的视力提升专利技术、立竿见影的效果、永续倍增的市场, 保姆式的运作模式, 强有力的市场运作体系和义利双赢的优势。

效果稳定·患者大赞口碑相传·爱的奉献

我叫常蕊, 女, 14岁, 四中初二学生, 先天性单眼弱势, 0.15, 爸爸带我去过好多家医院试过好多方法, 但是视力始终不能提升。后来医院说年龄已经超过12岁, 只能戴眼镜了, 我和爸妈既着急又无奈。偶尔一次机会, 我在学校得到了中科明仁“光明万里行爱心救助工程”的一个救助名额, 于是, 我在靓一生视力提升中心来做矫正, 到一个月时, 我的视力提升了, 好感激“靓一生”, 我会继续矫正, 一直让我的视力达到2.0。

我叫洪丽, 女, 16岁, 右眼0.1, 左眼0.5, 矫正近视右眼175度只看0.15, 左眼200度看到1.0。经多家医院检查结论, 右眼重度弱势, 已经超过12岁, 无法提升, 经多家医院治疗, 久治无效, 家长也失去了信心。后来经朋友介绍说, 靓一生很神奇, 你应该试试。于是, 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靓一生,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神, 当时做了30分钟就提高了, 我于8月9号开始治疗的, 到今天10月9号测试, 视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真是太感谢靓一生了, 是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保姆式扶持加盟商大获成功

加盟商闫桂云介绍:我以前经营其他视力保健品牌有几年了, 也赚了点钱, 但是一直担忧和内疚。这些产品都有效果, 但总反弹, 最后视力又恢复到以前了。这几年, 一直都是靠新生人群生存, 回头客越来越少, 信誉度也在不断下降, 我面临着关门。我下决心要找一家好公司、好产品。

2010年9月1日, 我了解到北京中科明仁靓一生近视和弱势治疗技术能在3个月内将600度的近视患者裸眼视力稳定提升到1.0,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考察和论证并翻阅了大量资料, 我引进了中科明仁靓一生治疗技术。并在16名久治无效的老顾客身上作了试验, 通过不到三个月的治疗, 16个人的视力都提高了。特别是一个14岁的弱视女孩在治疗一段时间后, 双眼裸眼视力居然达到正常水平, 父母亲欣喜若狂, 我也感到无比的荣耀。

陕西安康加盟商曾凡芝:到总部考察并亲身体验了效果后, 我更是坚定了创业的信心!推出“3个月达不到稳定的1.0, 全额退款”承诺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当天就有十多个小孩来试验效果, 之后听到口碑宣传的近视患者越来越多, 每天来店里试验和签约治疗的人络绎不绝!开业一个多月, 宣传上基本没费什么力。月底算了算账, 盈利非常可观。可惜当时没实力, 早知道当时就签总代理了。

靓一生总部支持我们的不但是一流的技术, 更有市场运营的良好方案。看到一个个患者摘掉眼镜, 看到家人们无以言表的感激, 我也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中科明仁科贸有限公司视力医学研究院

电话:400-0080-091

朝阳行业 篇7

提起家庭服务业, 很多人都会把它和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家政服务业相混淆。有专家曾指出, 家政服务业属于家庭服务业中的一类, 作为一种新兴行业, 家庭服务业是从家政服务业“起家”的, 然后再利用家政服务业的已有阵地“开疆拓土”。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需求的产业, 大致有二十多个门类, 两百多种服务项目, 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 其具体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当中。比如北京市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券, 老人们可以凭券购买小时工、理发、老年饭桌等服务;在宁波、杭州等地一些新建的社区, 居民甚至可以通过小区的网络建设, 在家里点餐、买菜, 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

尤其是在近些年来, 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从业人员、年营业额均在不断增长, 从事家庭服务行业的企业连锁化步伐也在加快, 呈现出跨区域连锁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一方面体现在服务内容的拓展, 家庭教育、家务管理、家庭理财、医疗保健、营养配餐、配送和居家养老等新兴服务进入家庭服务范畴, 月子护理、搬家、保洁等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 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 涵盖从新生儿、幼儿、少年、成年, 到单亲家庭、老人和残障人士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群体。应该说, 家庭服务业的发展体现着“领域逐步扩展, 服务分工更加细化, 服务企业日益规模化”的特点。

民生必需的行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 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目前, 发达国家服务业人员的比重处于60%~78%之间, 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 而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2.4%, 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也与不少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差距。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 促进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据相关资料介绍, 有关部门曾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4个城市的居民调查, 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全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 平均约15%的家庭需要提供服务, 其中蕴含2900万个就业岗位。

家庭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也一直是吸纳就业尤其是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就业的重要领域。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 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 让人们生活有保障, 致富有盼头。从这点来看, 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也是增加就业的客观需要。

对于家庭服务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国务院也早已明确, 要在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发展其中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 以及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种类。而这些项目, 恰恰是当前特别急需的、应当大力发展的种类。比如, 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达8%以上, 其中, 空巢老人2500万人左右;0~14岁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9%。按城乡人口4.5:5.5的比例计算, 仅城市老人和儿童就有1.6亿人, 其中, 有大量老人和儿童需要养老、家庭教育等服务。

商务部商贸服务司负责人早前也有介绍说, 未来3~5年之内, 要在全国地级以上中心城市各建成一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 培育一批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影响力较大的家政服务企业, 每年培训20万名家政服务人员,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便利安全、协调联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家政服务体系;同时, 加快家政服务企业规模化、连锁化步伐, 推进家政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 稳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 使行业总体水平基本适应服务市场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蓬勃发展之下的“短板”

如果是按上述规划, 我国家庭服务业应该是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可为什么城镇居民还经常感到家庭服务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呢?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尽管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家庭服务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 家庭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相应的业务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尚未按要求做到持证上岗, 因此许多人感到这个行业水准“参差不齐”。二是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这也是城镇居民觉得家庭服务业“乱象丛生”, 而劳动者觉得干这行“没保障”的原因所在。因而, 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 与家政企业关系较为松散。再加上市场秩序混乱, 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服务欺诈、劳务纠纷等现象比较普遍, 致使家庭服务消费者、从业人员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三是行业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表现为政策法规不完善, 行业准入制度、企业资质认定制度等尚未建立, 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滞后。而国家、省、市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主管部门不明确, 对家庭服务业的监管也不到位。

同时, 从目前的一些现状来看, 家庭服务的市场供需信息也不够对称, 居民有需求却找不到服务、企业有服务但却找不到市场尴尬并存。虽然街头的家庭服务广告满天飞, 可是广大居民却陷入找不到满意服务或不敢接受服务的矛盾状态, 阻碍了居民服务消费的实现。

有关专家指出, 要补上这些“短板”, 从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角度看, 当前关键是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使其更加专业化。同时, 完善社会保障, 根据家庭服务业农民工多、公益性强、赢利空间小的特点, 实行适应家庭服务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 应当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 并鼓励公益性的家政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可以对特定的行业, 如养老等给予税收和财政支持。而要把家庭服务业的蛋糕做大, 则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政府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做好宏观管理, 但微观层面的运营问题要靠企业、靠社会组织、靠市场机制来解决。

政策护航

2010年9月1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他指出, 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 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政策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 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 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

2011年初颁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 要“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

2011年3月22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工作暨家庭服务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中也指出, 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培训指导意见》, 各地要抓紧制定实施办法, 协调落实好主要扶持政策, 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机构的发展;必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业的发展;要做好家庭服务业领域的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落实工作;坚持抓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益维护;搞好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协调机制和统计宣传行业协会等工作。

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 发展家庭服务业, 促进家务劳动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不仅会直接促进内需的扩张、社会的稳定, 还可以加快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热点的形成。多数家庭服务业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就业者, 以满足一些人的家庭需求为重点, 以帮助中高收入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增长点, 带动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重点惠及解决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和潜力领域。发展家庭服务业, 对于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还可以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加快发展, 发展家庭服务业具有广阔的需求前景和日益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护航之下, 家庭服务业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步入“艳阳行业”。

朝阳市加强报废汽车行业治理整顿 篇8

为加强报废汽车行业回收监督管理, 规范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经营秩序, 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召开政府常务工作会议, 决定从2009年10月9日起至12月15日, 对全市报废汽车回收行业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成立朝阳市报废汽车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包括市商粮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市工商局、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广电局、市法制办等部门。

此次整治范围包括全市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及分支机构;无资质的非法回收、拆解企业和个人;倒卖报废汽车整车, 倒卖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或利用报废汽车“五大总成”拼装汽车的企业和个人;非法上路行驶的报废车;应报废而未报废的所有机动车。清理整顿的重点是无资质回收报废汽车、私拆乱解报废汽车、出售报废汽车整车及“五大总成”、报废汽车上路行驶、利用报废汽车主要部件拼装汽车等六类违法犯罪行为。整治期间, 有关部门要加大路面巡查力度, 对上路行驶的报废汽车实行强制报废。还要对达到报废期应强制报废的营运车辆逐一排查, 实行强制报废, 杜绝报废汽车上道行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朝阳行业】相关文章:

朝阳04-26

初冬朝阳作文05-23

晚霞托起朝阳范文06-02

朝阳创建文明城市06-25

朝阳读书活动总结03-15

豫剧朝阳沟教案04-15

朝阳读书计划方案04-27

豫剧朝阳沟戏词04-30

朝阳实验小学划片05-06

朝阳创建文明城市05-11

上一篇:工厂模式下一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