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术后

2024-05-18

肝胆术后(精选九篇)

肝胆术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肝胆手术患者中男38例, 女30例, 年龄25~68 (平均49.3±2.3) 岁。手术原发病:急性胆囊炎22例, 肝胆管结石7例, 肝硬化16例, 急慢性胰腺炎23例。入院前经临床诊查均无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者会因担忧疾病和对手术治疗的恐惧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为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变化, 充分进行术前宣教, 让患者理解疾病的可治疗性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同时向患者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 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此缓解心理负担, 平复情绪, 降低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强度[2]。

1.2.2 呼吸道护理

术后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感染, 因此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翻身, 定时给予拍背促排痰,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控制室温及湿度, 定期对室内进行空气消毒, 减少探视次数及人数, 避免交叉感染。

1.2.3 止痛护理

术后患者常会因切口而产生强烈痛感, 为此应充分做好止痛护理, 改善患者康复期舒适度, 止痛护理还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措施进行镇痛护理, 持续麻醉48h, 减少痛感, 促进康复。

1.2.4 早期进食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 观察患者恢复肠鸣声且无任何不适, 可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并辅以肠内营养。早期进食护理有利于切口愈合, 降低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发生率, 促进恢复肠道蠕动功能, 保护肠黏膜,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1.2.5 拔管护理

术后若长期留置胃管和导尿管, 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和感染几率, 限制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为此应及早拔出胃管和导尿管。肝胆术后24h内即可拔出胃管, 促进排除痰液,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同时也可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术后及早拔出导尿管, 避免活动受限, 降低尿道感染发生率。

1.2.6 预防切口感染护理

术前即要患者做好个人卫生, 并用碘球仔细擦拭切口附近。术后严格测量患者体温、观察术后症状、监测引流变化, 同时保持病房、病床备品的整洁和干燥。在为患者切口换药时, 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对患者进行隔离换药。若发现患者术后切口有感染迹象, 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及早处理, 避免影响预后效果[3]。

1.2.7 泌尿系统护理

加强无菌留置导尿管护理, 避免反复插管, 刺激患者尿道黏膜。严格观察记录导尿袋中的尿量、色泽, 并及时更换尿袋, 预防尿液逆流, 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术后应及早拔管, 在拔管后, 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清理, 擦拭清洁尿道口。同时指导患者大量饮水, 增加排尿, 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1.2.8 抗生素指导

术后给予抗菌消炎处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观察有无用药不良反应, 给予适当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经济实惠的抗生素, 并定检查患者血尿标本, 观察用药效果[4]。

1.2.9 早期活动指导

术后应及早给予下床活动, 早期活动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切口恢复, 加强营养和药物的吸收, 增大心肺功能, 促进排痰, 减少肺部感染, 增强膀胱功能, 避免泌尿系统感染。但由于术后疼痛, 患者不愿主动下床活动, 可在术后第1d给予患者床上活动, 做抬臀运动, 待拔管后, 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

2 结果

68例肝胆手术患者经治疗护理后, 平均住院时间22.3±0.5d, 出现呼吸道感染2例, 切口感染1例, 泌尿感染1例, 感染发生率为5.88%。均经过有效处理, 痊愈出院。

3 讨论

对肝胆术后患者给予相应护理干预, 有利于提高术后预后效果, 降低感染发生率, 降低痛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顺英, 向克兰, 宋辉明.情志调护在肝胆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2 (35) :257.

[2]张雅丽, 陈方蕾, 蔡俊萍, 等.肝胆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8 (17) :214.

[3]李向华, 张丽君, 彭先美, 等.肝胆术后胆漏并发症的护理[J].右江医学, 2011, 4 (11) :374.

肝胆术后 篇2

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 GRADE 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高、中、低、极低4级,推荐等级分强烈推荐和一般性推荐两级。术前推荐:

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 低;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2.术前不必进行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 低;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3.术前应禁食 6 h、禁水和清流质食物 2 h(证据等级: 高;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4.术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风险筛查,针对营养风险评分 ≥ 3 分的患者可行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5.术前不必常规应用抗焦虑药物(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6.术前常规预防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中推荐:

1.术中应积极预防低体温:每 30 min 监测并记录体温;采取必要措施维持体温 ≥ 36℃(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2.手术入路和切口的选择以能良好显露手术野和便于精确完成手术操作为准(证据等级:极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3.肝胆外科手术酌情放置手术区引流管,胰腺手术常需放置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后推荐:

1.术后采用预防、按时、多模式镇痛方法(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术后酌情使用药物调控炎症反应(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3.根据风险评估,预防性应用药物和(或)机械性抗血栓治疗(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4.术后可应用甲氧普胺或联合 5-羟色胺体拮抗剂预防恶心呕吐(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5.术后行个体化 GDFT,维持患者合适的血容量(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6.早期拔除各项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7.拔除胃管当天进流质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8.术后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9.进行合理规划的早期活动,并积极鼓励患者达成目标(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ERAS 方案的目的是加速患者术后安全康复,使患者受益,并非仅追求术后住院时间的缩短。必须在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对各种围术期处理措施的施行。ERAS 方案的关键在于经过合理的处理措施,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等级下降,在此基础上术后住院时间才能安全缩短。

肝胆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冶 篇3

关键词:肝胆术后;胆漏;胆囊管;胆汁渗漏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92-02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时常会发生的一种并发症状,肝胆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十分负责,这也是一直困扰肝胆手术综合效果的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分析肝胆术后胆漏的原因,并结合患者肝胆术后胆漏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治疗,本次临床治疗分析主要选取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胆术后胆漏患者18例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分析肝胆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并研究肝胆术后胆漏的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对肝胆术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以下为本次临床治疗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治疗分析主要选取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胆术后胆漏患者18例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在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3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34±4.56)岁。所有的患者均經过B超监测或者CT扫描监测确诊为胆漏。

1.2 治疗方法

在确诊患者为胆漏的基础上,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为所有患者进行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治疗,并给予静脉滴注抗感染性药物,适当给予给予胃肠营养补充。如果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或者治疗无效,那么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胆漏病因以及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时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1]。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接受治疗的18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中,保守治疗15例,手术治疗3例。16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确诊为胆管癌,治愈率为88.89%,其中在10天内治愈的患者为11例,>10治愈的患者为5例。结论:肝胆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胆漏原因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有效控制和预防肝胆术后胆漏问题的发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注意和防范。

3. 讨论

3.1 肝胆术后胆漏的原因

肝胆术后患者胆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胆囊管处理不当

胆囊管炎性水肿质脆结扎不牢固或者LC术中胆囊管钛夹夹闭不全等等问题都会直接引起胆漏问题的发生[2]。

(2)胆床毛细胆管或者细小副胆管损伤

手术中创面电凝止血不充分等问题会直接造成胆床毛细胆管或者细小副胆管损伤的问题,在术后患者易于出现胆漏[3]。

(3)胆总管、肝总管或者是右肝管的损伤

患者因为炎症而使得局部解剖不够清晰,也或者是解剖变异、手术人员术中操作失误等等问题,都可能会引发患者胆总管、肝总管或者是右肝管的损伤,这种问题也十分易于发生胆漏,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术后的快速康复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4]。

3.2 肝胆术后胆漏的防冶

在确诊患者为胆漏的基础上,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为所有患者进行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治疗,并给予静脉滴注抗感染性药物,适当给予给予胃肠营养补充。如果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或者治疗无效,那么则需要根据患者的胆漏病因以及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时治疗和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5]。

在本次肝胆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冶中研究,在接受治疗的18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中,保守治疗15例,手术治疗3例。16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患者确诊为胆管癌,治愈率为88.89%,其中在10天内治愈的患者为11例,>10治愈的患者为5例。

综上所述,肝胆术后胆漏的临床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胆漏原因进行全面的了解。当前肝胆手术后患者的胆漏发生原因主要有胆囊管处理不当、胆床毛细胆管或者细小副胆管损伤等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胆漏发生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有效控制和预防肝胆术后胆漏问题的发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注意和防范。

参考文献

[1] 聂高华,夏绍凡,陈志云,杨兴.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临床防治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465.

[2] 饶尚锐,潘忠良,石铮.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多因素分析——血浆白蛋白水平是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1):982-984.

[3] 刘晓刚,王利兵,郝丽君,郑建兴,.肝胆手术患者年龄及手术部位发生胆漏的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A):113-114.

[4] 黄小娟,廖侃华,黄雪飞,严丹华,.心理干预结合图片式的健康教育对肝胆术后胆漏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1):65-66.

肝胆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肝胆外科共开展肝胆手术402例, 均为开腹手术, 其中男246例, 女156例;年龄在18~76岁, 平均年龄为56.3岁;开展的手术类型有:胆囊切除术、肝脓肿切开引流术、规则性肝叶切除术、肝血管瘤切除术、胆管癌根治术、胆总管探查并T管引流术、胆肠内引流术等;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8例, 发生率为9.45%;其中男23例, 女15例;年龄在24~76岁, 平均年龄为69.7岁;以上所有手术方式均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1.2 研究方法

以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诊断依据,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诊断,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肝胆外科开展的全部402例肝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通过翻阅体温单、病程记录、医嘱单、辅助检查结果、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等资料, 对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进行着重观察和分析, 以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以手术部位感染为因变量, 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水平、术前白细胞计数、抗生素使用方法、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为自变量,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分析影响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年龄与手术部位感染之间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 年龄>60岁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低于60岁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感染与体重体指数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 体重指数偏低及体重指数偏高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者, P<0.05, 体重指数与感染率相关。

2.3 感染与抗生素使用方法的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常规术后应用者。

2.4 感染与手术时间的关系

由表4可以看出, 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

2.5 手术切口类型与感染的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 Ⅲ型切口的感染率远远高于Ⅰ和Ⅱ型。经单因素分析, 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抗生素使用方法、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均与切口感染相关, 血糖水平、术前白细胞计数、术中出血量与感染率无相关性。

3 讨论

肝胆外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其中手术部位感染为主要的感染类型。由于肝胆手术的切口部位在腹部, 引起感染的原因多为内源性感染, 主要来于是肠道病原菌的易位, 并且手术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也会使感染发生的危险性增高[4]。

本文研究得出, 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抗生素使用方法、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均与切口感染相关。年龄越大,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容易发生感染, 另外老年人术后恢复慢, 切口愈合时间较长, 也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体质量指数偏高的患者皮下脂肪含量较高, 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刀时, 脂肪发生液化, 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是手术部位感染的潜在因素, 体重指数偏低者多存在营养不良、吸收功能障碍等, 机体免疫力较低, 术后恢复慢, 使得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杀灭术后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菌, 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系数, 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的暴露时间越长, 细菌发生定居的可能性越高, 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感染的发生与手术类型密切相关, III型切口的感染率远大于I型切口和II型切口, III型切口在手术前切口部位皮肤已被细菌污染, 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污染切口, 使细菌定植, 发生感染。

手术操作者应熟悉和了解容易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 加强手术部位的消毒, 术前彻底清洁和消毒切口部位及周围的皮肤, 充分清洁肠道。做好肠道准备;提高手术人员的熟练程度,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过程中切口的暴露时间, 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方法;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但是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越长, 联合种类越多, 切口感染发生率反而增高[5], 因此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最好做药敏实验, 根据细菌感染类型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种类。老年人、肥胖、过瘦者均是感染的高发人群, 手术者应对这部分人群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量避免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一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彦, 查红, 戴志鑫,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2001, 3 (4) :49-50.

[2]陈昕, 徐涛, 时红光, 等.肝胆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56 (9) :28-29.

[3]陈艳军, 李晓勇.肝胆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69 (3) :194-196.

[4]杨守蓉, 邬光祠, 黄达敏.妇产科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和液化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3) :321.

肝胆结石术后复发80例的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80例, 男36例, 女44例, 年龄23~72岁, 平均46岁;既往有1次手术史患者66例, 2次手术史12例, 3次手术史2例;该次手术与上次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12年, 平均6.5年。既往手术均采用胆囊切开取石蕈状管造瘘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该次手术前均经B超、MSCT检查证实, 肝内胆管结石34例 (42.50%) , 肝内胆管合并胆总管结石17例 (21.25%) , 胆囊结石16例 (20.00%)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13例 (16.25%) , 其中合并肝萎缩31例, 胆管狭窄17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 其中并行肝管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9例 (11.25%) , 左肝外叶切除6例 (7.5%) , 肝胆管切开取石5例 (6.25%) , 胆总管切开取石29例 (36.25%) , 行T管引流43例 (53.75%) 。术后加强抗感染、护肝及营养支持治疗, 出院后定期复查, 并进行电话随访, 给予健康指导。

2 结果

该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4例 (5.00%) :其中肺部感染1例, 胆漏2例, 膈下脓肿1例。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0.5~5年, 平均3.2年。随访期间, 78例 (87.50%) 均无胆道感染症状发生。仅2例 (2.50%) 有间断腹痛、发热、偶有轻度黄染发生。给予抗感染及利胆药后症状迅速消失。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肝胆结石的有效方法, 但由于其生理结构的复杂性或临床医生术中的操作失误, 导致部分患者因术后复发而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其常见的原因主要有: (1) 由于医疗设备或医疗技术的限制导致术中盲目取石, 引起结石遗漏残留;或由于采用的手术方法不恰当, 或胆囊切除后, 胆囊管残端留置过长, 术后形成胆囊管残端结石。 (2) 解剖学因素[2]:胆道系统由于解剖学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术前容易造成肝胆结石的诊断遗漏, 术中容易造成医源性胆道损伤和胆肠吻合口狭窄;此外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后, 由于胆汁成分异常而容易形成新的结石, 从而增加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为了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尽量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 术前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和综合评估, 尤其应重视术前肝胆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MSCT检查, 必要时行PTC、ERCP检查, 以详细了解整个胆道系统情况, 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避免盲目取石或造成结石遗漏。 (2) 术中应坚持“取净结石、纠正狭窄、清除病灶、通畅引流”的手术原则, 并以“清除病灶”为整个原则的核心[3]。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胆囊疾患行胆囊切除术应在具有明显症状的72 h内手术, 一旦超过72h应尽量避免手术, 而应在1~3个月后炎症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术;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应避免在炎症期手术, 而应在炎症控制后3个月再行手术, 以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 (3) 加强术后的综合治疗, 并给予长期追踪和健康教育,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复发。

总之, 术前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恰当的手术时机, 正确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是降低肝胆结石术后复发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结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胆结石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4例 (5.00%) ,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0.5~5年, 平均3.2年。随访期间78例 (97.50%) 均无胆道感染症状发生。仅2例 (2.50%) 有间断腹痛、发热、偶有轻度黄染发生。给予抗感染及利胆药后症状迅速消失。结论 术前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恰当的手术时机, 正确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的综合治疗是降低肝胆结石术后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肝胆结石,手术,复发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3.

[2]谢清贵, 苗雄鹰, 王群伟.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 13 (2) :98.

[3]彭承宏, 王小明.肝胆再次手术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164.

肝胆术后 篇6

关键词:人工胶体,白蛋白,并发症,液体治疗

肝胆外科手术中、手术后易发生失血、失液、第3间隙液体聚积, 从而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组织缺氧、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等。因此, 术后维持胶体渗透压、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第3间隙液体渗漏、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是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关键。近年来, 人工胶体以其合理的治疗性价比, 在围手术期维持胶体渗透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已部分代替血浆和白蛋白的使用。作者对我院肝胆外科227例施行中、大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各项临床及实验室数据资料, 分析比较人工胶体——万汶和白蛋白在胶体治疗方面的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43例, 胆管癌患者45例, 胰腺癌患者63例, 肝癌患者76例, 共227例。其中男103例, 女124例, 年龄30~80岁, 平均48岁。术前均行B超、CT、MRI或ERCP等检查, 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1.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万汶组 (n=110) 和白蛋白组 (n=117) , 于手术后当日开始补充胶体治疗。万汶组患者持续使用万汶5 d, 一般剂量为500 ml, 每日两次, 若创伤程度较大或炎症反应明显, 则根据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及每日使用剂量, 每日最大剂量50 ml·kg-1[1,2];白蛋白组常规使用12.5 g人血白蛋白。对血浆白蛋白浓度≤25 g·L-1的患者, 万汶组和白蛋白组患者均在上述胶体治疗的同时补充人血白蛋白。

1.3 检测指标

观察两组补充不同胶体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 术后28 d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开始进食流质的时间, 住院天数和补充不同胶体的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在补充胶体前、后平均血浆白蛋白水平详见表1。与术前相比, 在术后第1、3天两组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1) 。两组间比较, 补充万汶和补充白蛋白术后第1、3天血浆白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天数、胶体费用的均值比较详见表2。两组间比较, 万汶组患者开始进食的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少于白蛋白组, 万汶组术后补充胶体的总费用明显少于白蛋白组,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1) 。

肝胆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1) 术后出血, 包括吻合口出血和腹腔出血; (2) 胰瘘、胆瘘、肠瘘; (3) 胃瘫; (4) 术后感染, 包括腹内、切口和肺部感染; (5) 第3间隙渗出。两组患者术后28 d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万汶组稍高于白蛋白组, 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在肝胆外科实施中、大手术的患者, 由于常伴有黄疸、毛细胆管炎、肝功能受损、第3间隙渗出增多、蛋白合成障碍等因素, 加之术中渗血、麻醉和手术的打击, 从而导致术后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不全、组织水肿、腹水、胸水和肺间质水肿, 最终影响组织愈合和术后康复, 使术后住院日期延长, 费用增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础, 并以此保证良好的组织灌注, 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氧供, 促进组织愈合,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单纯补充晶体无法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必须同时补充胶体, 胶体治疗才是液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3]。既往外科医生习惯于应用血浆白蛋白作为容量扩张剂和营养底物度过围手术期使患者顺利康复[4]。

生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提示, 体内不同蛋白质之间是不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即输入人体的白蛋白不可能直接转变成伤口愈合所需的纤维蛋白或胶原等成分, 它并不直接参与伤口的愈合过程。对于术后可能存在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研究表明, 由于白蛋白的分子量较小, 输入后可渗漏至组织间隙, 加重组织水肿, 不利于伤口愈合[5]。一项ICU患者的随机、双盲研究提示, 输注白蛋白组28 d死亡率与输注生理盐水无差别[6]。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可以纠正其血浆浓度, 这仅是表面现象, 不能改变患者的最终预后。

对外科严重感染患者进行白蛋白 (HA组) 与贺斯 (HES组) 的对照研究也显示两者的治疗效果无差异, 且HA组的组织灌注低于HES组, 认为白蛋白与人工胶体相比没有显示特殊优势, 白蛋白输入过多反而使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同时, 由于新一代的人工胶体不影响凝血功能, 并有良好的扩容作用, 现已推荐用于重症患者[7]。各项临床研究表明, 万汶- 6% HES130/0.4作为新一代容量扩充剂, 具备了理想胶体液所应具备的特点: (1) 扩容效应可以达到150%, 能够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且优于白蛋白[8,9]。 (2) 万汶能够降低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白细胞激活、降低肺毛细血管渗漏[10]。 (3) 对凝血功能及肾功能影响小, 组织蓄积少[11,12,13]。

本研究通过对肝胆外科227例中、大手术后患者补充不同胶体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 提示6%羟乙基淀粉130/0.4- 万汶在维持术后胶体渗透压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白蛋白效果相当, 而且患者开始进食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花费更少。患者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中万汶的使用可部分代替白蛋白的使用, 减少了白蛋白和血浆的用量, 减少了胶体治疗的总花费。

肝胆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203例, 其中经肝切除术的患者32例, 肝内胆管切开术的患者45例, 胆总管手术的患者54例, 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2例;男性患者130例, 女性患者73例;年龄最小30岁, 最大者73岁, 平均年龄 (43±7.9) 岁。所有患者均为心肺功能和消化道异常。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 静脉镇痛组 (n=68) 、硬膜外镇痛组 (n=68) 和改良NBAS-APS组 (n=67) , 并使3组患者手术方式、男女比例及年龄组成上无明显差异, 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 。

1.2 镇痛方法

对静脉镇痛组实施静脉镇痛, 患者术后即可按医嘱配置杜冷丁镇痛注射液, 待患者回到病房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入镇痛液。时间维持48h;对硬膜外镇痛组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 按医嘱配置吗啡+罗哌卡因镇痛剂, 首次注入量为5mL, 其后每小时注入2mL, 自控剂量为1mL, 镇痛48h;对改良NBAS-APS组实施改良NBAS-APS, 有护士与麻醉师组成疼痛评估小组, 根据患者请况应用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等, 包括追加镇痛药物和剂量, 以及其他非药物镇痛和心理护理[2]。

1.3 观察指标

记录6h、12h、18h、24h、48h的VAS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术后首次下床时间, 术后48h睡眠时间, 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镇痛组各时间点VAS值的最大值为 (2.5±0.4) , 最小值为 (1.7±0.5) ,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 (76.6±26.6) h, 术后48h睡眠时间为 (13.3±5.1) h, 住院时间为 (9.3±3.5) h;硬膜外镇痛组各时间点VAS值的最大值为 (1.5±0.3) , 最小值为 (1.1±0.5) ,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 (64.8±10.3) h, 术后48h睡眠时间为 (15.0±5.4) h, 住院时间为 (8.9±3.0) h, 改良NBAS-APS组各时间点VAS值最大值为 (1.4±0.5) , 最小值为 (1.2±0.4) ,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 (43.9±12.4) h, 术后48h睡眠时间为 (16.6±5.5) h, 住院时间为 (8.0±2.8) h。

硬膜外镇痛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上与改良NBAS-APS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48h睡眠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是改良NBAS-APS方式最优良, 这些数据间比较, 其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患者经手术后, 待麻醉效果渐渐消失, 随之而来的便是手术创伤的疼痛。不同的手术术后伴有的疼痛程度是不同的, 可分为轻中重度, 肝胆外科手术术后疼痛便是属于中重度切口痛[3], 尤其是重度疼痛, 患者多不能承受, 可能是患者一生中经历的最为严重的疼痛[4], 所以为减轻患者痛苦, 术后一般给予镇痛处理, 镇痛方式有很多种, 且带来的预后影响也不一。吗啡可促进胃动素的合成与释放[5], 所以硬膜外镇痛对胃肠的恢复有良好的帮助, 改良NBAS-APS结合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的优势, 极大的促进了患者恢复的速度。

综上所述, 改良NBAS-APS在三种方式中对患者的恢复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熊英, 覃梅, 李文静, 等.改良NBAS-APS在肝胆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4) :244-246.

[2]陈昕, 周晓俊, 金鑫, 等.罗哌卡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2 (1) :34-36.

[3]董晓西, 金周晟, 夏芳芳, 等.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胆道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23 (2) :120-122.

[4]朱志英, 许红璐, 雷阳阳.连续硬膜外与静脉内麻醉对肝叶切除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7) :2062-2063.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与防治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38~73岁,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根据腹腔穿刺、手术史、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确诊为但外科手术后胆漏患者。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患者在引流时出现大量胆汁。

1.2 方法

如果患者在术后有胆漏的症状发生,首先应当寻找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保证患者引流管的通畅是本症状治疗中最重要的保障[2]。对于情况比较危急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时手术医师应当把防止患者发生胆漏作为重点之一,手术中动作应当轻柔,及时对疑似胆管的组织进行解剖和结扎,对于手术中的棘手问题和突发性状况要做到果断有效地处理。在手术进行完缝合皮肤之前应当把一块洁净的白色纱布放置在手术创面之上,过5~10min后取出,确定纱布没有被胆汁染黄说明没有发生胆漏,即可进行手术的关腹缝合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者年龄、症状、手术史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实验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胆漏原因和治疗情况进行分差异性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50例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比较复杂,10例患者有胆囊切除术治疗史的患者胆漏原因是胆囊急性炎症、胆囊管残留、胆囊管短、胆总管损伤和胆总囊误断伤。12例有肝叶切除术史的患者是因为肝断面胆管没有结扎或者结扎后松脱,肝断面胆管血运障碍,肝内胆管引流阻梗造成的胆漏。2例有肝门胆管癌根治疗手术史的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是吻合缝合技术做的不好,患者合并有营养不良和梗阻性黄疸。其余患者还有因为胆肠吻合术中吻合不好、肝胆管取石患者缝合技术不好等原因引发的胆漏。50例患者中,46例首先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42例得到治愈,治愈率达到91.30%,4例患者均进行再手术治疗,手术后3例患者带管出院,1例患者死亡。在治愈时间上,有29例患者在2周内治愈,占患者总人数的58.00%,13例患者在3周内治愈,占患者总人数的26.00%,其余8例患者在住院4周内治愈,占患者总人数的16.00%。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所指的胆漏是指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经过非正常途径持续流出,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的现象。胆漏作为肝胆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症状,如果医护人员对患者胆漏症状处理不及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巨大的痛苦。这也是肝胆治疗当中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临床上肝胆手术患者胆漏的原因和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在临床上胆漏患者的病因比较复杂,但是也不是没有章法可循的,我们认为患者发生胆漏的原因和肝胆手术时分不开的,不规范的手术操作是临床上患者发生胆漏的主要原因[3]。在手术时应当结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小心谨慎进行,防治胆漏的发生。试验中非手术治疗患者中治愈率为91.30%,治愈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的75%,胆漏患者应当优先采取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不足时才可采取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对临床上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胆漏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 并探讨胆漏的临床防治方法, 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患者50例, 并对胆漏原因和临床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46例首先进行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42例得到治愈, 治愈率达到91.30%, 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高,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结论 胆漏患者治疗时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对于胆漏还是预防比较关键, 在手术时充分做好引流工作, 在胆漏量比较大时进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Kimura T, Suzuki K, Umehara Y, et al.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f bile leak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J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 2011, 1 (6) :111-114.

[2]张金芳, 王金江, 杜云有,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胆管损伤的临床经验[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暨胆道胰腺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19-21.

肝胆术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PTCD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49例, 男31例, 女18例, 年龄42~77 (57.39±12.71) 岁。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CT、MRI、ERCP及生化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巩膜有不同程度的黄染, 全身皮肤瘙痒, 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陶土色大便等。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患者的心理护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恢复的好坏。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由于病程长, 身体存在各方面的不适, 并且对PTCD缺乏了解, 因此心理活动复杂, 术前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让患者了解PTCD治疗的操作过程及患者应当注意的问题, 以消除患者术前的紧张情绪, 使其保持愉悦的心情, 从而更好的配合手术。 (2) 术前准备:术前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型;出凝血4项;B型超声、CT、MRI、ERCP等。做碘过敏试验并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术前备血, 手术当日早晨禁食、禁水。手术所需用品的准备。术前排尿, 术前30min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1.2.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4h, 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变化;观察患者皮肤和巩膜黄染有无减轻或消退, 大便及尿液的颜色有无变化, 记录24h液体的出入量。术后24h内禁食水, 待无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可进食, 饮食原则应为高蛋白、高热量、低脂, 富含维生素, 容易消化为宜。患者多有皮肤瘙痒, 常因皮肤瘙痒而烦躁, 无法入睡, 应嘱患者不要搔抓皮肤, 穿棉质内衣, 每天清洁皮肤, 然后涂抹甘油。 (2) 引流管的护理:确保引流管固定良好, 引流管和引流袋应当低于穿刺部位, 避免胆汁逆流;嘱患者勿使引流管受压,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同时护士要定时检查引流管;每天记录胆汁的颜色、引流量及性状等, 通常胆汁引流量不应<200ml/24h, 如果胆汁引流量>2000ml/24h, 则会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丢失;正常胆汁呈棕黄色, 若胆汁呈墨绿色或有絮状物, 说明发生了腹腔感染;每周应当更换引流袋两次;术后每天应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ml+庆大霉素16万U冲洗导管, 冲洗时用力要适中。

1.2.3 并发症的护理:

(1) 疼痛:术后患者常感穿刺部位疼痛不适, 此时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耐心解释,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疼痛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止痛; (2) 败血症:PTCD术后患者如果出现高热、烦躁、寒战等症状时应当警惕, 及时汇报给医师; (3) 出血:表现为引流管引流出的液体为血性胆汁, 可能是由于术中导管、导丝机械性刺激或损伤胆道内膜所致[2], 应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控制出血; (4) 胆汁外漏:术后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伴有压痛, 反跳痛, 经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是发生胆汁外漏的常见体征, 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发现。

1.2.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 护理人员应当教会患者及家属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袋的更换, 引流液的观察, 活动时注意防止逆行感染, 饮食以低脂, 高维生素, 无刺激性食物为佳[3]。如果出现胆汁引流不通畅, 引流管脱落, 患者症状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2 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9例并发术后出血3例, 经及时治疗出血得以纠正, 其余46例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逐渐缓解, 食欲增加, 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 皮肤巩膜黄染在术后2~4周逐渐消退。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血清胆红素术前208~319μmol/L, 术后1~2周降至89~139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逐渐接近正常值。

3 小结

恶性梗阻性黄疸影响胆汁的排泄, 因此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TCD可以对梗阻的胆管进行引流, 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杜绝一些并发症的发生[4、5];同时PTCD术后的护理也很重要, 加强对患者各方面的护理可以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亚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下旬刊) , 2011, 3:27-28.

[2] 张继红, 夏桂兰.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 2002, 16 (11) :661.

[3] 孙华, 马淑琴, 董永安, 等.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8) :858-860.

[4] 李红杰, 邹梅, 索朝霞.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感染预防及护理[C].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胆术后】相关文章:

肝胆05-01

肝胆管引流05-18

肝胆工作总结05-23

肝胆外科题库05-26

肝胆排毒活动总结05-31

肝胆综合症06-08

肝胆外科年度总结05-15

肝胆疾病优质护理论文04-19

肝胆相照的意思范文06-10

肝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1-21

上一篇:策略激励机制下一篇:保证保险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