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2024-05-07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精选十篇)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1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 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文化”的结合, 是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主流, 体育全球化将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一种新的机遇, 面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 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择取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 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和变革中保留并传承下去, 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的发展逻辑和人文精神的回归。努力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规范化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运动方式、技术结构、规则方面的改造应汲取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特色, 由此带来的传承形式、手段、途径和载体能够赋予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意义。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民族健身操成为一项规范的比赛项目而确立已经势在必行, 借着2007年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即将举行之际, 通过对首届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专家研讨和完善比赛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展望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前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参加2005年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的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172名运动员和教练员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问卷

向参加本次比赛的12支代表队队员和教练共发调查问卷172份, 回收问卷158份, 其中有效问卷155份, 有效回收率90﹪。

2.2.2 专家研讨

在比赛结束之后主要针对比赛规程和比赛规则进行研讨。

2.2.3 录像观摩

对本次比赛进行全程录像, 对录像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3 研究结果

3.1 民族健身操是一项便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项目

3.1.1 少数民族日常活动形式及特点奠定了民族健身操的基础

从表1情况浅析, 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抒发情感时, 有87%的队员选择唱歌跳舞, 而在喜庆的日子里, 他们 (族、村) 多以载歌载舞 (占46%) 的形式举办活动。这说明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和喜庆节日中, 民族舞蹈、文艺表演是主要的活动形式, 节日是表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窗口。关于我国各民族的节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无法进行完整的统计, 有许多节日是多个民族共有的, 也有许多节日是本民族特有的。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每逢节日来临, 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 因此, 节日也就成为表现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时机, 也奠定了民族健身操开展的基础。

3.1.2 少数民族运动日常健身方式各有特点, 规律相似

从表2情况分析, 少数民族日常用于锻炼身体的方式主要为舞蹈 (占53%) , 每天用于健身娱乐 (包括步行) 的时间以60-90分钟为主, 多数人都喜欢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健身娱乐活动, 只有1.3%的人选择不太喜欢。

参加首届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的运动员来自十几个不同民族的各个不同领域, 年龄在10岁到50多岁之间, 这些运动员多数喜欢舞蹈健身, 而且是群体活动, 这与他们的民族特点有关系。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表现劳动生产的, 有表现日常生活的, 有反映风俗礼仪的。通常是在乐器的伴奏下, 人们边唱边跳, 动作有表现生产劳动的, 有模仿动物的, 有利用刀、棍等器械表现婚丧祭祀的, 如“婚礼舞”、“丧仪舞”、“祭祀舞”、“生产舞”、“狩猎舞”等等。形式上有几十人、几百人到上千人的大型舞蹈人们按照一定的步伐在乐器的伴奏下根据由慢到快的节奏进行, 进入高潮时, 舞步咚咚作响, 群情激昂且歌且舞, 往往一跳起来通宵达旦。这些少数民族舞蹈元素成为了民族健身操创编的主体来源。

3.1.3 民族健身操模式能够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得到基本认可

民族健身操能否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点, 从表3调查情况分析得出,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设置民族健身操比赛以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是可行的, 其形式对表现本民族的舞蹈元素特征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 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意见的仅占9%, 从而肯定了民族健身操的内容形式是适于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推广。

3.2 制定了《民族健身操规则及裁判法》

3.2.1 检验规则

在举办的2005年全国首届民族健身操比赛中, 根据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审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和《中国大众健美操评分规则》初步制定了《2005年全国首届民族健身操竞赛规则 (试行) 》, 成功地在比赛中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2 专家研讨

在举办的2005年全国首届民族健身操比赛结束后, 组织民族事务工作领域的专家、民族舞蹈领域的专家教授、健美操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各参赛队领队、教练员召开了民族健身操比赛研讨会。由于民族健身操在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只是作为综合类表演项目, 广州在本次全国比赛后将正式向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申请把该项目列为2007年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因此, 本次研讨会对该项目今后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各参赛队伍的代表纷纷在研讨会上对这个项目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民族健身操比赛规则的设定与体裁的统一。代表们都认为应该把舞蹈、健美操和健身操的分类做得更加细致, 以免民族健身操比赛变相成为现代健身操比赛、或者是民族舞蹈比赛, 而目前的规则就显得过于模糊。云南队代表吕江红认为:“本次比赛的导向是正确的, 今后要在体裁和风格上做出统一的规定, 民族健身操就理应体现民族的特有文化。”内蒙古队代表史运来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各民族代表团的支持。他表示:赛事应该增设民族裁判, 这有利于少数民族运动的长远发展;赛会应重视激励机制, 以等级奖项取代名次奖项, 这对健身操在各民族地区的普及有鼓励作用;会方应该就提倡的民族性, 体育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做出更有效的指引等等。

民族健身操来源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艺术文化和体育竞技, 各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操的普及对提升民族健康大有裨益。甘肃队的代表表示, 爱好民族健身操的人群正不断增多, 各种职业各个层次的人们都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更起着积极的影响, 海南队的代表说:“地方民族传统出现消退现象, 现在已很难找到传统的民族艺术家, 而民族健身操比赛能促进少数民族的音乐和编导人才的培养。”

3.2.3 确定比赛规则

通过对首届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的全程录像分析, 通过更深层次的采风调研, 几经易稿, 最终确定了《民族健身操比赛规则》, 《民族健身操裁判法》, 并成功申报民族健身操成为第8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类独立比赛项目。

4 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前景分析

4.1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 既是少数民族群众强健体魄的重要方式, 也是沟通情感、加强交流的有效途径, 已成为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努力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规范化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运动方式、技术结构、规则方面的改造应汲取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特色, 由此带来的传承形式、手段、途径和载体能够赋予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意义。

民族健身操是我国各族人民根据当地劳动、生活和健身习惯编排而成的, 由于各族编排的动作和节奏各具特色, 操演起来或舒缓轻柔, 或剽悍雄壮, 加上运动员身穿本民族适于运动的传统服装上场, 因而赋予此项运动极强的民族性和观赏性, 更有利于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除了一些比较聚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散居在全国各地。在这种情况下, 民族健身操的开展能够唤起这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体育活动中。

4.2 拓宽竞技健美操的创编元素

这几年, 我国的竞技健美操发展迅速, 在音乐的选择上, 已经有更多的体现民族特色的风格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又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特点, 利用民族健身操的普及和开展, 为竞技健美操创编者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间。

音乐的民族性, 动作的民族性, 挖掘民族传统素材为竞技健美操的创编提供了元素, 使得今后中国健美操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既能突出中国特色, 又能在创新性上发挥空间。

4.3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

民族文艺歌舞色彩过于浓厚, 而体育性不足;或者项目的舞蹈技巧性过强, 不易普及, 而民族健身操既保存了民族性, 又不失体育性, 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易于吸引广大的不同人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锻炼, 是一项非常益于普及推广的全民健身项目, 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作为体育工作者, 我们应发挥想象力, 挖掘整理研究适合不同人群身心特征、生活水平、社会文化心理和地域特征的民族健身操, 通过实践来创造出各种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操作品, 以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目前这项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民族健身操必将适应社会上各种层次的人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也必将会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5 结论

1.经过实验研究得出, 民族健身操是一项便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项目。

2.制定和完善《民族健身操比赛规则》, 《民族健身操裁判法》, 促进民族健身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领域的规范发展。

3.民族健身操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各个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少英.北京奥运会给华夏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契机[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2) .

[2]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1) .

[3]陈颖川, 刘建军, 吉建秋.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抉择与人文精神的复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4]杜熙茹.对民族健身操进入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

[5]李琪, 李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应具备的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2) .

[6]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EB/OL].http://www.ndcnc.gov.cn, 2003-11-20.

[7]2007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之《民族健身操比赛规则》、《民族健身操裁判法》[S].2007.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2

1前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凝合而成的。每个民族在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为形成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灿烂奇葩,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释放过耀眼的光芒。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摇篮,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使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用以陶冶情操,由此看来,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使人们正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魅力。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大学体育文化;大学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现代人民的社会生活。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大学体育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是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而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大学体育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文化中推广是提高当代大学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现代体育的基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以及鲜明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当时劳动生产方式、民族文化、当地风俗习惯以及民族英雄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巫术文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相关文献指出,原始巫舞是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催化剂。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中,各民族受到外来文明影响的程度以及其与自身文化融合的程度各有差异,也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体育各有所差异。促进民族体育形成的因素来自不同方面,例如劳动生产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北方的游牧游猎、南方的农耕;此外,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我国民族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有原始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又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受到地域的影响,气候以及资源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都有鲜明的特征。

二、大学体育文化概述

文化概念主要出自于《易经》:“观乎天文已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首次将人与文化相结合。大学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其主要通过课堂活动为教学形式,大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直接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文化。体育文化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以及其相关的文化体系,涵盖了体育精神、体育行为以及体育技能等方面内容。大学体育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征:(1)独立性与集成性的对立统一,例如大学体育活动中,有个人赛也有团体赛,竞技精神以及团队竞技都会受到肯定与赞赏;(2)传承与发扬向统一,例如大学体育文化是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而形成的。

三、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

1.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的开展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大学中具备优质的师生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完善的教学系统,都为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提供了资源支持,尤其对于民族大学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提升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添加大学体育教学的特色,一方面能够起到增加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借由大学体育教学能够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影响力,继承和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中渗透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及个性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并且形式多样,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对于个性、特殊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其项目易于推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练习,从而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教学具有趣味性、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通过体育比赛将体育精神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体育精神需要通过学生在体育竞技或合作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同学、他人进行合作、竞争,实现共赢,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民族传统体育贴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大学体育文化发展建立了结实的基础,增加了学生对祖国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结语

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能够有效改变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陈颖川.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考察与开发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2(6):46-49.

[2]刘德明.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体育科技,2013,25(4):72-73.

[3]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9(2):241-243.

[4]潘鹏飞.民族院校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探析——以中南民族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56-60.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篇4

1 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体育, 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国千百年来是一个封闭固守、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大国。我国传统体育正是在这样多民族文化, 自己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下发展起来的。表现出风格迥异、特点独特、且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自成一家的体系。在这种土壤中培植起来的传统体育的各种项目, 犹如一种网络, 又象是生长在这个环境 (文化圈) 中的藤蔓, 呈千姿百态的形状。所以, 倘若不深入了解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 是很难弄清楚其性质特点的。[1]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社会的背景下的发展,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体育观。是直接受到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 (而非商品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 的影响下形成的, 同时, 也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其二, 植根于农业社会的传统体育, 既具有相对稳定的观念、趣味和形式, 又是富于动态的。[2]在历史的变迁、流变过程中, 它总是受各个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不断地掺入其中, 对其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不过, 在社会节奏缓慢封闭自守的农业时代发展起来的传统体育, 无论是军事体育、宫廷体育还是蕴藏量很大的民间体育的产生、发展、传播和演变大多都只是局限在本系统、本地区的狭小范围内, 从而使传统体育的组织力和聚合力相对于其他显得特别强, 但是这也造成了自身难以自解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传统体育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 体育的表现出的形式、呈现出的内容及不同发展程度为何在世界各地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人们在体育实践中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为何表现如此明显的不同。这就不仅要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找寻答案, 还必须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古希腊、古代的奥运会, 是为了祭祀诸神而设的, 且伴随着古希腊灿烂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及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它的产生源于宗教活动。尽管古希腊民族有着激烈的内部矛盾, 可是, 他们有一点是一致的, 就是对诸神的崇敬之情。在祭祀活动中, 人们多以展现健康的人体竞技活动和展示人体之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乐, 以此来表达出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完成的艺术作品向神诉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人的伟大思想与之有着莫大的关系, 空前精美的雕塑艺术在此受益良多。可以说, 古希腊奥运会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 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 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由此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竞技赛会,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 祭神性的竞技已经具有全民众的性质, 已经有正式的组织者并以装满橄榄油的陶瓮为奖品。由此, 古希腊逐步迈向“运动会”的体育系列, 开始整合和构成古希腊体育文化。[3]而在古代中国, 要诞生出象奥运会那样盛大的竞技体育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阶级制度的不可跨越, 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安于现状的文化观念, 等等。形成了不可竞争、没有平等、没有自由选择的传统文化。但是, 我们的祖先, 为了生命安全与生产活动的需要, 其中有许多的身体活动, 这样就有了早期的体育活动, 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更加全面的掌握生产和生活技能, 同时有了闲暇的时间进行游戏和身体练习, 在此时, 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活动。由生产活动中进行的身体活动和生存环境提供了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动性以及人的潜力的机会。这在西周的“射礼”以及“投壶”等活动中表现得很明显。中国古代产生出众多的娱乐活动体育项目中, 竞技活动没有多少, 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有些项目 (如蹴鞠) 在刚开始时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抗性, 但愈到后, 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 导致竞技性愈来愈少, 对抗性趋于无, 最终演变成几近供人观赏的杂耍。

不管是古代的军旅武艺, 还是民间的传统体育, 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但是, 引人注目的是, 在明清时期部分传统项目日益衰落之际, 武术和养生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却获得极大发展,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传统体育的主干。这些, 都不能不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国封建社会自秦统一中国后, 在儒学的影响下, 开始形成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几千年来, 这一套价值体系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它对于封建帝国社会下的统治与制度而言, 就是无可挑剔的, 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甚至会去抨击它, 更不要说是去阻断它、推翻它。虽然道家哲学, 特别是庄子强调过运动是永恒的,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老庄的贵无、贵静、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又从另一方面补充了儒家的学说, 使之日臻完善。正是这一套不变的思想观念体系, 造成了传统体育发展的稳定模式。因此, 在价值标准不变的前提下, 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制于同样的文化环境, 祖宗的法制要万古流传, 坏之者则大逆不道。同时, 中国古代封闭、自给自足的、保守的农业经济社会, 却又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依赖心理。早熟性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反映在传统体育上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的大部分体育项目, 早在秦汉时期就发展成熟, 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制于同样的文化模式, 重复地跌案臼, 千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创新, 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发展状态。

2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天人合一”与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影响重视道德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元素,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学、道教融合交织影响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古代产生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的“养生”体育文化对体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居于正统的时间最长, 对传统体育的整体文化内涵熏陶也最深。简而言之, 儒家文化具有务实性, 伦理性, 人文性包容性, 强调中庸和谐等特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 当然体育娱乐活动也不例外。儒家思想突出了“礼”的核心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伦理首先的要求一脉相承。《易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读物中对此有着非常清晰的论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一论断指出, 天运行不息才成就天, 君子只要坚持奋斗不息, 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至诚不息, 不息则久, ”也必须用真诚, 坚持才可以长久。具体来说, 是在修身养性、延缓衰老上而有的行为之一。《中庸》有言:“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生活, 更教会人们如何处世, 成为儒家思想与行为的准则。中庸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中, 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 都该不偏不倚, 不可不及, 也不可过犹不及, 审时度势, 懂得变通, 及时通过“礼”来调整这种思想行为中的不及与太过。就本质而言, 中庸思想是身心的自我调节, 以劳动为例, 秉承中庸就应该适可而止, 量力而行, 不能太过, 该休息时就休息, 推广到体育活动上来, 中庸这种不走极端的思想, 可以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不过度追求那些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说中庸的适度思想与现代科学所追求的心理生理健康有着异曲同工妙。

道家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对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所讲究的天人关系指人类与周边环境、自然的关系。古哲先贤们虽然对于人与自然有着不同论述, 但基本都认同人与自然有着某种联系, 并且人与万物的联系, 会对彼此产生相互的作用。道家提, 出人有精气神, 正是三者组成了人。所谓“神聚则生, 神散则死”, “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 “气人身来谓之生, 神去离形谓之死”, 无不描绘了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在道家看来, 神形合一, 阴阳平衡是人生存的基础, 如果阴阳出现不平衡, 神形不统一, 那人的生存就会遇到困难。统一与平衡是事物存在的关键, 人的个体是这样,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这样。小到家庭家人的和睦才是家存在的基础, 家和万事兴, 大到整个社会, 一旦出现不平衡、不和谐、社会的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免。同时,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极强的德性文化, 即一个人一项活动一个职业都会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可以说, 正是在这种讲礼, 中庸以及自然和谐的传统文化影响下, 中国传统体育从对竞技性的追求, 走上了哲学化与艺术化的道路。不难想象, 在这种思想下, 过分追求体育比赛的胜负无疑是下乘之举, 通过体育活动实现修身养性, 提高自己对“道”的领悟。

在体育文化领域, 佛家思想同样有许多重大影响。佛家有言, 人人皆可成佛, 将其放到体育文化中来, 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锻炼取成绩, 成为自己的偶像、自己的佛。佛家又言, 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 只要愿意, 都可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无论你的先天身体素质如何, 都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佛教的这些思想, 让人们能够勇敢地投入体育活动中佛教的一些思想对传统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更大。佛教佛教禅宗的“拳禅一如”思想更能说明佛教对体育活动的看法, 在注重禅意的思想中, 人生即修行, 包括体育活动在内, 也是一种修行, 是禅,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关键在于你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 而不是得到了什么结果。以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而言, 对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明显影响。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与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儒家中庸之道, 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佛家的“拳禅一如”都使中国人更加注重意境, 追求通过体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身心与精神的协调提升。

3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强烈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但是它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与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国的传习主要家族、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我国以家族、血缘的传承为内在联系的纽带,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显然, 稳定的农耕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 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 这种倾向甚为明显。

以武术为例, 武术师徒的传承关系往往就是父亲带儿子。血缘化倾向导致各行各业在技艺上坚持忍耐,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但是, 其弊病问题也刚好出现在这里, 一旦后继无人, 这门技艺乃至绝招就有消失的危险。同时, 家族传习的弊端, 也就是保守性, 带来了各门派之间的互相保密和封闭现象, 所谓“祖宗秘诀”、“传子不传女”、“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 大都是这种心态的衍生物。传承中的区域性也很明显, 清末民初武术界所谓的“南派”、“北派”之说, 就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说明由于不同的区域, 加上区域划分使得民俗风情都不一样, 导致我国武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民国初年, 精武体育会也将武术分为“长江流域派”和“黄河流域派”两大派别。此外, 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以小地区乃至集镇、乡村为单位的武术派别, 这是一种典型的“近亲繁殖”, 在生物学的遗传理论也是大忌。

传统体育的迷信色彩突出地表现在尊祖师习俗上。长期以来, 传统社会习惯于把许多项目的创造、发展, 不是归功于什么神仙道人, 就是归功于封建统治者, 如黄帝发明蹴鞠, 尧舜发明围棋, 达摩创少林拳, 张三丰开创武当派等, 荒诞不经之说比比皆是。这种迷信玄虚之说历代相传, 且愈演愈烈, 使本来朴素自然的传统体育, 特别是武术、气功等, 竟变成为神秘莫测, 玄而又玄的东西。究其原因, 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渗透, 使体育与教义、教规、法术、神仙挂上钩, 成为宗教修炼或宣教布道的手段, 如义和拳。另一方面, 也由于封建愚味思想的影响, 科学的不发达, 人们说不清楚某种项目的道理, 而归之于神秘莫测的行为。这两者的结合便强化了传统体育的神秘性。如人们把对某种技艺如气功的崇拜, 变成一种畏惧和惶惑交织的神秘感, 越是神秘就越是深信不疑。这样, 越说越离奇, 越传越离谱, 传统体育传承中这种浓厚的尊祖师习俗, 本质上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祖先崇拜的经验主义意识的积淀物, 在传统的各行各业中都有表现, 也就演变出各个行业不同的禁忌、祈祷和祭祀仪式, 还有行话隐语, 无一不表现出某种神秘色彩。在传统体育界, 也由此而形成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这种习俗往往引导人们向后看, 形成守旧和墨守祖宗章法之风, 格守祖训, 不得逾越突破, 显然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在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刻影响以后, 我们不得不静心反思, 在21世纪的今天, 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长盛不衰, 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我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规律支配下创造历史的现实活动中, 由于历史的规律性和条件性、偶然和必然、自发和自觉等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 现实历史就会呈现出生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 通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3) 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手段,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潜移默化作用。所以说, 民族传统体育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在不断深入的文化交流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就象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 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世界体育领域显现其长久不衰的魅力。总之,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 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中国古代先哲们的引导, 而且融入了一系列外来文化的神韵。传承和发展, 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 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就一定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 1989 (05) :2-3.

[2]熊志冲.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J].体育文史, 1989 (05) :2-3.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5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又是顺应现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文化延伸”。文化延伸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合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现代体育科技等,在现代体育竞技中不断增强其实用性和吸引力,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民族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当局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存在于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等,这些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带有民族传统色彩和历史年代感[1]。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各种文化节日的不断引入,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虽然国家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设立了相关的机构,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已经抵不住现代各种文化的冲击。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现状

1.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意义及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体分为理论类和非理论类两个方面。理论类主要表现在人类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具有格式化和程式化的各种关于文化的理论基础。非理论类则主要表现和作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可代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风俗特点、生活情趣和运动习惯等[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是一种超越民族本身层次的延伸,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所带有的保守性和民族性,文化的延伸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空间的一种扩展。有效的文化延伸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内容。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特点分析

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更加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服务对象就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主要需求为目标,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不同身体功能的需求也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如东北常有的体育文化活动(滑雪、冬泳等),而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与此不同。受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形态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气候因素,真正在结构上做到满足不同人们在不同地域中体育文化需求[3]。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更注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顺应,使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交流以达到进一步的创新。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取向

2.1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更趋理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完善,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更加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对于文化的选择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人们潜意识选择去除了一些对于现代生活并没有太多意义的文化内容,传承和弘扬了一些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对于我们精神生活有着良好督促作用的文化精华。这也是基于现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的有选择性的发扬和传承的必然。

2.2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地域特点更加明显

从当下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文化风俗习惯来分析,由于长远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造就了更为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农耕封建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和未知性,我国在对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上往往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封闭和保守,正是这种封闭和保守大大阻碍了地域文化的互相融通,也造成了文化差异[5]。由于地域远近的差别很大,所以我国不同地域的人存在不同的体育文化认同感。虽然地域各异的文化造就了我国更为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缺乏沟通交流,人们对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缺乏认同感,这也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阻塞,同时大大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前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能够大大推进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和广泛度[6]。

2.3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加强

现如今经济、政治、科技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日新月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也必须要跟得上文化发展的步伐。各种新文化的.引入,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日常价值取向来看,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合理性、创新性的延伸,才能够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进一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提高我国在国际的文化竞争能力,提高我国文化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因此,只有进一步创新性文化延伸,把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作为引导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对我国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3.1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与网络科技更加紧密融合

当代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上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并不高,而在现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查询来源更加广泛和快捷。学校对于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创新性的加入互联网络技术,基于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以及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趣味性,可以更大程度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而教师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对于学生们互联网学习的内容进行一定合理化的筛选[7]。通过互联网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和发扬。

3.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在体育竞赛中得到发展

在现代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竞争成为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在不同的体育运动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一定的竞技性,这也成为传统体育运动中常常会提到的一点[8]。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竞艺也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新方向。现如今体育竞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体育学界所认可并且强烈支持的体育文化创新。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来说,在体育文化延伸中的体育竞艺更注重的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身体上精气神的体现[9]。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趋休闲大众化

据统计,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836美元,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进入到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阶段,人们具备了享有更多休闲和闲暇时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健身、康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需要更加大众化、休闲化,适应人们需求变化的要求,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其传播会更加广泛,影响将逐步扩大。

4.结语

目前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延伸在基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下,不仅有网络技术上的改变,更应该顺应时代趋势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民族体育文化的延伸工作,注重体育竞艺的进一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国体育文化延伸所要达到的目标,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8):111.

[2]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3]周强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地域性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7,9(38):138-140.

[4]向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1(9):1153-1157.

[5]田祖国.地域文化视阈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4(9):66-69.

[6]徐华.传播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15-16.

[7]刘风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8]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9(7):872-876.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6

关键词:南疆;体育文化;互动发展

一、前言

南疆是指新疆南部,包括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新疆部分以及吐鲁番盆地在内。南疆拥有着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其中南疆体育文化的形成和该地固有的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等因素有着诸多联系,这些因素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南疆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南疆体育文化活动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对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把握南疆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产业经济互动发展契机,合理的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

南疆地区拥有着广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后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反映着各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宗教观念等等,成为了南疆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给经济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中,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南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南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和民族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两者不断交流,不断融合。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体现出南疆特色的体育活动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活动越来越具有地域特色,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了解南疆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如,塔吉克族是高山畜牧民族,他们所在的地区海拔较高,所以喂养的牲畜品种比较特殊,多为牦牛藏羊等,牦牛在塔吉克族的人心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牦牛被驯服之后可以当作马用,成为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所以塔吉克族的人民每年都会进行赛牦牛比赛,通过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的比赛吸引大量的外来游客,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平台,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南疆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和经济贸易带来发展机遇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南疆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南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南疆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南疆有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如:塔吉克民族的赛马和马球运动,在赛马中比赛获得较好名次的可以获得挂红等奖励,同样最后一名也可以获得重奖,褒奖最后一名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出这个民族对于体育精神、竞技精神的一种深刻理解,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感受文化魅力。同时,除了这些对于竞技精神的表现之外,柯尔克孜族的“叼羊”、“追姑娘”、馬上角力、马上射箭活动,草原蒙古族的摔跤、赛驼比赛等等。都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去参观,吸引了许多商人在这里进行投资,将这里变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这种以传统体育活动文化吸引外来投资,发展经济的模式既有利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也有利于民族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

从南疆的体育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经济的互动发展中,要充分的利用地理优势、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民族风情,然后再结合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经济同时得到发展。

三、对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的思考

首先,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时候,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明确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经济部门和体育文化活动部门的相互联系,形成一致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互动中,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凝聚人心、创造机会、打造特色,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契机,通过先进的体育文化的灌输,让人们转变思想转变观念,促进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再次,要以政策为导向发展产业经济。在经济法杖中要时刻以政策为导向利用政策提供的便利,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作为政府就要鼓励这种行为,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扶持,增加体育的经费开支,减少相关体育产业的税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等方式的支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最后,要形成相关的产业结构。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互动中,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打造具有潜力的文化产业链,如草原蒙古族的摔跤、赛马、射箭,柯尔克孜族的“叼羊”、“追姑娘”,形成独具民族文化内涵的产业经济,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结语

总之,南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只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着眼经济发展的大局,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就能更好的实现南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作者单位: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

基金项目: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南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批准号TDSKSS13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聂琴.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思想战线,1999,(03).

试析中国民族体育服饰的文化特征 篇7

关键词:民族体育服饰,文化特征

一、民族服饰的基本文化内涵

1 维护生存需要的保护性功能

维护生存需要是人类生存本能的驱使, 人类为生存、繁衍而争夺空间、食物, 饱受日晒雨淋, 风袭雪覆, 在面对大自然的侵袭时, 他们逐渐学会以最原始的材料如兽皮葛叶之类裹身, 这成为人类保护身体的最早服饰。为了有效地在自然界中敏捷地行动, 人们还在脚上或手腕上戴以护腕, 这种服饰在各山林民族中至今依然可见。如独龙族的竹片护腿, 彝、拉祜族的绑腿等[1]。

2 分辨社会角色的标识性功能

根据现存原始民族的研究记录, 特定的穿戴可以表达特定场合下群体所处的状况, 如民族、年龄、角色、性别、职业、阶层等。民族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是识别民族的重要标识。

3 装饰人体、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当人类将改变纯自然状态的欲望升华到服饰后, 它表现为既是人类生存的物化活动, 又是观念外化在服饰上的物态化活动。可见, 民族服饰审美行为成为民族深层意识, 民族气质、迁徙的历史, 情感的宣泄, 理想美化冲动等的外在再现。

分析民族服饰审美要素, 包括造型、色彩、材质、图案、饰品等。无论是古老的披挂式、贯头式, 还是披毛插羽、纹身涂面、结发穿耳, 还是大襟衣、绣花裙、形成各自的独特构成要素, 既是他们的经济生活、心理素质和居住地区不同的结果, 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的不同表现。服色是民族服饰的重要标志, 许多民族的服色审美都打上了文化的印记, 涉及到诸如思想观念, 哲学宗教, 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图案装饰是民族服饰形式美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造型与审美不仅反映出民族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反映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品包括帽子、项饰、背包, 手饰等等。各民族的服饰品式样尽不相同, 都对此给予美好的寄托, 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历史的某种回忆[1]。

除了以上作用之外, 民族服饰还有图腾崇拜感应神灵的象征性功能。

二、民族服饰功能的重合与转换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只有单一功能, 民族体育服饰更是如此。在少数民族的服饰研究中, 对所谓的“纯美”或其他单一的“纯粹”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 民族服饰文化功能只能是重合和交叉的, 尤其是在节庆、赛事中服饰的功能则更倾向于“实用”或“炫耀”。例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 提倡胡服骑射的故事。在清代, 满族服装, 尤其是贵族的服装, 又对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很大的影响[2]。

三、中国体育服饰的文化内涵

体育服饰文化是伴随体育运动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作为物质与精神的文化载体, 民族体育服饰已经成为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隐含着我国民族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1]。

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竞技体育强调的是更高、更快、更强, 重视个人的发展,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其体育服饰强调实用与美观, 以求最大程度的合体, 注意体现人体曲线美, 用服饰塑造体形。与西方重视个人, 体现个性的文化氛围相比, 中国则讲究“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哲学基础。

民族体育竞赛不以创造新成绩为目的, 而以享受成功, 和谐邻里为目的, 所以民族体育服饰以宽松、随意为主, 强调含蓄性、整体性。这种民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宜竞技体育的发展。

少数民族因区位、历史等原因受儒家文化较浅, 所以服饰风格多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情趣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 并伦理性和工具性地掩蔽了肉体的直观和原生形态。由于各个民族地域、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其文化意蕴、伦理倾向也是不同的。如, 东川彝家小伙在节庆、赛事的日子里喜欢穿火草褂子, 制作一件火草褂子要采集千万片火草叶子, 须跑遍九山十八箐, 将那白色柔软的纤维剥离出来, 经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显然这已不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其服饰文化所指是勤劳智慧的象征。

目前, 我国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特别注重民族文化的培养和传承。从1953年以来, 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民族运动会。在民运会上, 56个民族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了五彩纷呈的民族体育项目;此外, 多样的民族体育服饰也为民运会增添了无限魅力。

四、制约民族体育服饰发展原因探析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折射出这个民族历史的影迹, 许多民族服饰以或形象、或意指的方式在服饰上记载并传递着本民族的历史。民族服饰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不仅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 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 同时也积淀了反映各民族历史、习俗、宗教信仰的丰富文化内涵。因此, 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服饰对保持我国文化多样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代表强势经济的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体育服饰方面就是竞技化体育对民族体育服饰的冲击。不仅一般运动会难见到传统民族服饰的出现, 而且在民族运动会中许多民族竞技项目如射箭、蹴球等民族项目也难见传统的民族体育服饰。

阻碍民族体育服饰传承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原因是民族体育竞技化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金牌政策”重视竞技水平的发展, 忽视民族文化内涵, 是造成民族文化退化的直接原因。大多数民族体育赛事是文体结合, 舞蹈与体育不分, 重在交流、和谐, 讲究“天人合一”的感性体会;西方竞技体育强调个人能力的发展, 用量化、科学化的态度发展体育, 重视理性, 强调成绩的突破。在发展民族体育忽略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一味借鉴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必然会造成发展的不和谐。

体育文化内容与制度的不协调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服饰的蜕化, 而且这种蜕化已经影响到了民族体育的发展。在单纯竞技化民族体育中, 缺失了文化内涵的民族体育是苍白无力的, 一旦民族体育脱离了本民族文化的背景, 单纯靠竞技来生存的话, 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民族体育项目如吹箭、射弩等项目, 在竞技方面不可能达到或超越已经发展成熟且有着强大科技力量作后盾的现代射击项目。

五、传承发展民族体育服饰的几点建议

1树立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合理性, 也是现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需求的多样化, 各民族只能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精心打造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才能屹立在国际大家庭里[3]。

2建立合理的民族体育评价机制。

“金牌战略”虽然会在短时间内提高民族自豪感、提高地方知名度, 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都会重拾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提高自身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3建立私人或国家民族体育服饰收藏博物馆, 并定期进行展览宣传。

部分民族自治省、县建立本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民族服饰的收藏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具有原汁原味的效果, 服装展览和展示设计应该取得协调统一的风格, 对民族服装的文物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进行学术研究并介绍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周文杰:《论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2, 3 (14)

[2]谢青松、陈光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J]保山师专学报2005, 11 (24)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篇8

1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传承意义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延续的一个文化动力。无论在生产劳动还是在休闲娱乐活动中,西域少数民族都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现在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居住环境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进行这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场面在减少,但这些象征着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依然是西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1.1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监督和控制社会舆论的作用。

大多数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通过各种民间机构和娱乐活动等非正规教育形式得到传承。这些少数民族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可以掌握一些社会生存技能,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继承民族文化,从而塑造独特的民族性格。

1.2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多元文化生存中的传承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丰富遗产。面对当今各民族之间文化生存竞争,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结构,使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本民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持强盛的生命力而继续传承、发展,这些正是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关键。实现这一关键在于,首先立足与原有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融合、进化,有选择性地接纳和吸收有利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积极调整本民族文化结构。适应社会发展,实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承[1]。

1.3 促进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谐发展

西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西域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因此,积极保护和发展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仅是各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目标与繁荣世界体育文化的一种必然趋势[2]。

2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政策与体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9条明确规定[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从宪法的基础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国家重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广泛开展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发挥民族人才资源优势,努力促进区域体育的共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4]:“要率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并具体规定“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承办赛事、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1998年,教育部颁布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民族传统体育也被列入,这标志着体育学科研究的进步,更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3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效用体现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的体育文化。而这些体育活动多数起源于原始的祭祀、庆典、生产生活中,尽管近年来部分项目经过改革已经融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但更多项目保留了自身的原始性,带有更多的非竞技性的成分。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是西域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一个反映,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演绎历程。同时,也是构成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途径主要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组织、学校、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其主要传承途径。

3.1.1 节日是表现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窗口

西域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柯尔克孜族的诺肉孜节、哈萨克族的纳吾鲁孜节。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西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每逢节日来临,少数民族群众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因此,节日是表现和弘扬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时机。

3.1.2 学校是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石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主要是以传授体育技能和基本常识为主。“高空王子”阿迪力在自己家乡投资建立“达瓦孜”体育运动学校,以期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3.1.3 民间组织是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培育的沃土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民间组织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举行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每逢节日,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都会聚集在一起排练麦西来普、练习叼羊比赛的战术等。

3.1.4 少数民族运动会是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展现的舞台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由于国家的支持和各省区市的共同努力,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为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2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方式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方式是各民族为了让本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声声不息而采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传承方式与发展规律是以某种媒介作为其传递的工具或载体进行传承的,在这里,我们以西域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为依据,对其传承方式进行分类[5]。

以家庭为教育的基本单位,人们世世代代以口耳相传,或在生活中以模仿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为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进行加工的传承方式,其突出的是生活化、模仿化、零散性等。

以学校、社会群体教育为单位,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地练习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素质,强调传承方式的科学性、教育性、大众性、有效性等。

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或风俗活动为载体,通过模仿、练习而世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

以文献资料、文物古迹记载为主,通常由家中或村中的长者进行叙述,让子孙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而进行的传承。本研究认为,在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如果时机成熟,可以把资料中记载的民族传统体育再现,丰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在漫长的岁月里,西域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 长期以来,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达瓦孜都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在岁月风尘的荡涤下,极易耗散。

教育传承 “达瓦孜”体育运动学校以及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的建立才能使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媒体传承 对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的人不断了解西域少数民族体育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引起感情上的靠拢与融合,从而自觉地喜爱它、欣赏它、保护它。

3.3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困境

3.3.1 西域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变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消费生活方式 西域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结构、行为自然发生了变化[6]。但是,许多游牧民贫困地区的消费水平仍很低,而且使消费方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闲暇生活方式 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闲暇生活方式。体育活动的内容逐步由单纯的娱乐型向健身型和知识型的方向转变。然而,很多贫困地区的体育活动还受限于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浓厚的娱乐活动以及某些宗教祭祖活动。

交际生活方式 交际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由本民族内部交往扩大到和其他民族的交往。然而,不同的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根源的不同,导致在一些现实经济利益上的民族纠纷,使各少数民族间在交际关系上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对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3.2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的保护和培养

在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传承者是最重要的要素。他们对于承袭、发展民间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地区,这类人群许多人的生活状况不好,并且有的埋没于山野不为人知。

3.4 不同项目在文化传承中的具体问题

麦西来甫(维吾尔族)缺乏原生态传承。尽管政府近几年加强了研究,但学术研究和表演同民间的联系已不紧密,不能为麦西来甫提供原生态的生存环境。

达瓦孜(维吾尔族)技艺的传承出现困难,高难度、高危险的表演要求从艺者具备极强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即使是有兴趣学习者也往往难以达到项目既定要求,由此造成达瓦孜传人难觅的状况[7]。再加上现代文艺娱乐活动的冲击,达瓦孜的演出市场近于萎缩,这一古老杂技艺术日益陷入濒危局面,需要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工作。

叼羊(柯尔克孜族)活动开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欠缺。由于牧场的归属权问题,使得空地较少,游牧民族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人们忙于生产和日常生活,举行叼羊活动的空暇时间也越来越少。

姑娘追(哈萨克族)开展所适应的文化受到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牧民的后代走进城市,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他们以前所形成的文化和价值信仰,或多或少的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波动,使姑娘追活动开展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

3.5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西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这些“土生土长”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但对场地器材和设施没有过高的要求,而且简便易行,活动范围和空间可大可小,灵活随意,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得心应手,不拘一格。从传承的角度如何使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3.5.1 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强法制管理

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的政策对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产业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推进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反映西域固有的文化特质和多样性的运动特征为依据。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高度来争取国家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社会投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5.2 重视与支持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西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只有与当地政府大力合作才能做到。因此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义不容辞的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社会力量,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3.5.3 保护和构建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是核心,也是基础。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能够从远古走到今天,其民族体育文化传统能够代代相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本土民族体育文化的自我保护、自我相传、自我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根植于民族生长的土地,根植于民族族民内心深处,同时也具有相当合理的成分。现在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增多的情况下,保护、传承西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

3.5.4 利用西域少数民族体育这一人文资源,作为西域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西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它历史悠久,渊源深厚,民族具有久远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西部地区宝贵的人文资源。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域的自然景观、古迹、民族风情结合起来,推出旅游精品,可以改变目前西部旅游项目单一的状况。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如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节,宣传西域,使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西域,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新世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除保留鲜明的民族特点外,它的发展还应符合时代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西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旺盛的生命力。

3.5.5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推进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西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场地、器材简便,比赛的规则又不复杂,有的项目比赛规则与现代体育有相同之处,很适宜进入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并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它们场地占用小,器材简单耐用,价格低廉,参加比赛人数多,趣味性、竞争性强,运动量较大。这些项目既可缓解现有场地器材的不足,同时又丰富了学生体育活动内容。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多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和教育价值,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借助学校体育这块阵地,得以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以更好地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院校的开展,不断完善其教学和训练方法、比赛规则,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变为世界性的东西。

3.5.6 少数民族体育走向国际

当民族体育文化在国内发展壮大、形成民族品牌之后,应充分利用这一环境打入国际市场。这既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新世纪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要求。

在体育运动日趋社会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和民族的需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继承、消化、发扬、博采众长,创造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崭新体育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Z].2001.

[2][OL]http://www.Stats.gov.cn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新疆

[3][OL]新华网:www.xinhua023.com.

[4]杨群.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8.

[5]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02.

[6]朱梅新,张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4-5.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与分析法,以校园体育文化,云南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对构建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云南省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有校园体育文化的结合进行研究,以期构建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1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1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的方法,而且还能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1.2 体育文化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位重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校体育文化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构建具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就是依据本地区的区域文化,挖掘地区范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现有校园体育文化进行整和和调整,形成有地方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2.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和区域都蕴藏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源于各民族同胞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但这些体育运动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命运,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进行文化创新和价值重构,提高健身的科学性,发掘其娱乐性、休闲性,把适应现代人类生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努力方向,以顺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2.2 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也包括体育文化。中华武术、气功、围棋、中国象棋、中国式摔跤、蹦鞠、马球、捶丸、龙舟、舞狮……以及现在仍然在各个民族中广为流传并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体育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等。它们不仅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而且影响了东方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

在世纪之交,全球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多元化”的趋势,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体育活动,选择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发展的体育运动,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要求

十五大报告的文化纲领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提到:“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重视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注意吸取国外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这些政策、法规、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为构建有区域特的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为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课堂提供了可能性。

3 构建有云南省区域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遵循的原则

3.1 教育性

教育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校园首先是教育场所,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拿名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强壮他们的体魄,健全他们的身心,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它还可以培养师生爱国主义,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等精神,培养守纪律、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不仅有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训的功能,更能体现人文精神和个性解放,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2 制度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一种有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气候的形成,取决于学校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各个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有了制度的保证,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才不会被随意的冻结,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3.3 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建设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要不拘一格的选择一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益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喜好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4 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本质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时地演化自己的形态。学校离不开时空环境。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总之,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因此,我们在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同时,不能将一些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项目引入到校园中来。

3.5 创新性

建立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创新性,因此,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还要努力创新,不断开拓体育活动的新思路。体育文化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创建以前没有的,而且还表现在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民族体育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

4 构建云南省区域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议

1.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硬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硬环境是指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体育展览室、体育宣传橱窗等学校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体育器材的采购和配置等物质方面的设施。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规划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需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体育展览室、体育宣传橱窗等,使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作用。

2.创造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软环境是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氛围、学生的体育意识、校际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校园体育人口、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情况,体育人才的培养等政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学校体育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多增设专项课外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项目。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组织多种类型的竞赛,加强体育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竞赛活动。在项目的设置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体育教学任务的要求,开展多种性质的活动项目。

3.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本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具体措施如下:整合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大力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体育知识的讲座;组织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竞赛;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的建设。

5 结语

从整体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还够不深,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让现代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特色体育的情况下发展现代体育运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服务。为此,我们需要弘扬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契合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区域体育文化。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与分析法,以校园体育文化,云南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结合为研究对象,对构建区域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云南省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现有校园体育文化的结合进行研究,以期构建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韦兆钧.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思路[J].广西高教研究,2001,(6):90-94.

[2]陈青,孟峰年.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17-18.

[3]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4]于蕴,虞荣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2):63-64.

[5]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10

关键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理环境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可以说, 从一定程度上讲, 社会发展的情况决定了其体育的发展现状, 也就是说社会生产方式与发展同体育文化的发展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历史发展来看, 社会本身即是一个艰苦、长期的发展过程, 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发生演变。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同地域、民族的体育文化由于受到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育文化模式。而伴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 我国体育文化在长期的传播与交流当中, 我们可以发现其源于古罗马、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竞技思想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种互补与突出相融合的矛盾。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期, 分析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对立与统一就一定会广泛引起广大业内人士及体育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进行具体剖析, 以期于不断完善我国民族体育文化, 增强全体人民的体育文化意识, 提高全民体育水平, 增强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力度, 促进全球体育事业共同发展[1]。

1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分析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是当前世界文化体系当中的两个重要的体系, 它们与历史发展同步, 虽然才者分属于不同的两个体系, 但从整体上来讲, 二者的关系是并列且平等的。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及世界贸易往来不断加剧, 国际间的合作及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在近代中国史中, 由于广大西方列强的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这当中我国是最为主要的阵地之一) , 从而使得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开始处于正面交锋之状, 且这种斗争与冲突在不断加大。因为这两种文化存在的环境与文化本体的差异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 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来源于五行、八卦、阴阳、天人合一等理论当中, 与此相反,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大多与其哲学发展相一致, 遵循的是外在分析, 侧重于在自然斗争指导之下的发展与形成;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实验等相关科学的综合运用, 而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偏向于重视自然和谐与人体自身先天性的统一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崇尚的是形体美与阳刚力量, 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更加注重抽象、内涵、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其次, 以竞技为最终目的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运动的健美性、公开性、惊险性与竞争性, 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系统, 它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全面发展, 却对在竞争过程当中的道德因素较为忽视, 从整体上来看, 以竞技为目的的西方体育文化它过份强调了一种冒险与激进;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所不同, 礼仪性、表演性、娱乐性一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它将个人修养摆在了重要位置, 削弱了长期存在于体育运动当中的竞争性, 形成了以追求长寿、健康为主要目的且具有一定内敛性格的体育模式[2]。

最后,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将其侧重点归结于体格之上, 从体育层面上来讲, 它提倡的是从人体体格的培养, 通过不断的肌肉运动, 进而实现形体塑造, 来帮助达成理想人生;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则是通过体育锻炼, 达到由表及里、以外达内之效, 进而塑造出理想人格, 它实则是一种人格倾向的表达。

2 关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间的互补分析

一般而言, 丰厚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 才能孕育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变异、选择、积累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社会存在, 因此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在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融汇的同时, 也势必都会吸取各自文化理念当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它们之间的互补, 认为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 在长期的发展与整合过程当中, 西方竞争理念已逐渐被东方国家所认同,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也不断被西方国家所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 现代社会发展与西方竞技体育当中所突显的竞争理念存在一定的吻合性, 因而这种观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慢慢被接受与认可, 进而运用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当中。蕴藏于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当中的健康观、生命观以及与此相匹配的保健体育当中包含了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 可以对人民各类保健活动可以进行科学指导, 因此它也正慢慢走入西方国家视线当中。

第二, 二者对其优秀的运动项目都有所移植, 比如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早已被国家所接受, 受到广大民众一致拥戴, 而我国传统的武术、气功等项目还不能开始逐渐西化, 打破了传统西方竞技体育一支独大的局面, 为体育文化提供了更多选择, 提高了其多样性与丰富性。

第三, 都有对伦理及道德观层面上的追求。

3 关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当中存的矛盾的主要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差异, 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二者并不是一个整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既有整合也有矛盾, 但这些矛盾的存在却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 矛盾可以维系不同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在发展过程当中唯一从不曾中断的文化, 这与频繁的外部、内部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虽然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间的交流时间还不长, 但由于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因而二者定会不断的磨合与碰撞, 二者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吸取精华, 因而可不断拓宽其自身发展的空间范围与领域。

其次, 矛盾可调节不同区域间的体育事业发展, 保持体育发展分布均衡化。社会发展的不同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使得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事业发展也不平衡。而存在于不同地区域间的发展矛盾则可有效调节这一现象, 它的方式表达在于吸取对方教训及经验, 融合对方发展精华, 相互补充。二者只有存在着冲突与互补的现象, 才有相互影响的可能, 西方与东方的体育对话不仅是二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可以不断丰富世界体育体系的形式与手段, 拓展体育结构及功能的外延。

综上所述, 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关系存在互补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在其各自的发展中, 不仅会从不同程度上改变各自传统的体育属性, 而且由于二者在某些方面的契合还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 引发体育文化变迁。此外, 由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同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的层次及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别, 从而导致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巨大冲击, 当此之时,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体育文化的冲突, 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确保其发展与西方体育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相契合, 找寻到二者发展的共同点、相似点, 加大吸取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中较为科学的部分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 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因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保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平稳、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4) .

[2]姜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与弱竞技化研究——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6) .

上一篇:神经组织损伤下一篇:省级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