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2024-05-15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精选十篇)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1

没有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阐述如下:

1.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到位,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和旧的教育方式, 使农村教师树立教育要信息化的意识, 明白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 即教师要自我转变为合作者和指导者。

2.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使得教师自觉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课堂中。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 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 然后开展评课讨论找出课堂的亮点, 发现不足。

3.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与应用, 学校领导, 特别是骨干教师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 推进本校教育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 真正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4.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主体,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组, 把培训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较好的教师任命为小组组长, 采取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 让教师们掌握最基本的电脑知识和上网技术, 懂得查找、收集、整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 懂得最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现代多媒体使用技术等。

5.配备足够的计算机, 供教师学习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配备计算机学习软件、多媒体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 因此, 建设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

6.加强教师间、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现代教育理论研讨、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有关活动,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7.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 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 使得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管理和运用, 能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与矫正,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承担起现代教育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农村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电脑已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包括农村家庭,对现阶段的农村家庭来说,为子女配备一台电脑已不成问题,但电脑配备后如何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对学生上网合理的监督方面却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目的,大部分学生使用电脑也纯粹是主科学习后的娱乐,完全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农村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几条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字: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形成培养途径与方法

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的阐述之前,首先来认识一下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什么是信息素养?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通过多种来源(以网络为基础)有效地获得、评价、利用信息,来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生的信息情感意识和信息科学知识,以下是我校学生抽样上网调查结果:

1.你是否会使用上网软件?

是 74.2% 否 25.8% 2.你每周的上网时间? 2小时以下 38.2% 2小时到8小时之间 43.6% 8小时以上 18.2% 3.你知道多少个网站? 10个以下 70.7% 10个到20个 21.4% 20个以上 7.9% 4.你上网的主要目的? 聊天36.8% 看新闻 6.6% 查资料 18.3% 玩游戏 36.0% 其它 2.3% 5.你家里有电脑吗? 有 83.1% 没有 16.9% 6.你家里能上网吗? 小学部分(个别没填此空)可以 67.4% 不能 29.2% 7.如果你现在不能在家里上网,那么你希望能尽快拥有这种条件吗?(个别没填此空)希望 67.4% 无所谓 20.2% 8.如果你可以在家里上网,那么你上网的时候一定父母在身边吗?(个别没填此空)一定在身边6.2% 身边有时在 27.4% 基本上不管我 63.3% 1)黄江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3)班 共51名 2)黄江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1)班 共48名

调查人数: 共 99名: 男学生:53名;女学生:46名。

通过以上各组数据,我们发现有74.2%的同学对网络的使用运用自如,可见学生上网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看出学生强烈的信息情感意识和较强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生上网来说,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网络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尤其是一些开通的远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小学生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较多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为了聊天和玩游戏,查资料仅为18.3%。这也说明了聊天和网络游戏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而我们透过表面的现象来看看事件的本质,究竞是什么让小学迷上了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生活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昔日贫穷小村镇一下上升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小型城填,物质的丰富让他们生活得无忧无虑,从而将自己寄托于虚拟世界的大好时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观点,都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那些群体,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形成于个人的价值活动中,来自于个人在价值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种 “一种可怕的力量”。我们决不能对这部分学生掉以轻心。老师、家长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他们沉湎于网络,会毁了他们的一生的。

那么,用哪一些培养途径以及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一、学校对于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由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计算机课程》演变来的,因此,在观念上要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信息素养;从主要内容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核心技术及基本操作,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从教学方法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讲练相结合,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及自主性学习,显而易见,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是学习的工具之一,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据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依然停留在迁去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拥有自己的问题或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井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若仅仅是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其结果将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的奴隶,“网络之物”,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则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建设人才。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21世纪高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诸如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艺术(音乐、美术)等]知识共同构成了中小学课程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硬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整合环境。我们的各学科教师应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信息技术能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帮助学生了解抽象、遥远的、历史的、难以感知的事物,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形成科学的概念。比如多媒体CAI课件,形声并茂,色彩逼真,表现方法灵活多样,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赏析之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健康,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有位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采用由“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计算机打字表达——评议批改”等六个教学五一节所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作文教学任务、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和运用技术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校应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负”的有关规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主阵地作用,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智地上网。对学生上网,“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重要的是疏导,在全校或班级举行上网利弊的大讨论,让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网络。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网页、电脑绘画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网络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4、家长应主动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至少对网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家长是有责任的。家长应抽出时间与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在周末,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子女,与他们聊聊天,加强沟通。

5、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多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制力,不浏览暴力等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3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认识。这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信息等等。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锐,对信息及信息工作的感觉。从思想上便明确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再次,教师要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教师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有所创新,凝结出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处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信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具有积极的态度,利用对信息理论及知识掌握,保持高尚的伦理道德对信息进行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的教师群体,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不断的专业培训及自我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特殊的特征。作为一名合格农村教师,应该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又达不到此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从两者的含义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情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其专业素质上的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拓展农村教师教学知识

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小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相对封闭性,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慢,使得教师教学知识的拓展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本身改变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观念、认识趋于现代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开始突破被动接受者,成为时代的创造者。

(1)培养农村教师信息意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去接触新的信息与知识,做好时刻接受新知识准备。而不是封闭闭塞,对学校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放的心理状态更适合新知识的开展与融入,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及准备。教师在积极的信息意识促进下,积极地上网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信息,积极地阅读最新的书籍资料,从电视媒体、报纸传媒、电子资源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改变了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其生活条件的相对封闭性,获得发展专业知识,大多数是被教育专家及教育研究人员所既定的知识,虽然能够掌握,但并不是内在的吸收。教师的信息能力,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发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及创新,获得全新的知识。

2.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农村教师要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不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走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加强能够使农村教师以一颗敞开的心扉来接触信息时代知识的影响,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获取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写电化教育教案,改善教学手段;总结创新自己的信息经验,达到理论升华,认识教育规律。

2.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加强农村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及职业认同感。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与他人在网络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提高职业认同感。

3 农村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既然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认为备课麻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教师应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为获得相应的学位进修学习;其次,短期的培训与交流,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得到信息使用体验,在短期的培训中吸收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再次,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培训,包括小组学习、信息技术课观摩等等;最后,俗话说熟能生巧,农村教师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及媒体,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总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理论与实践,2002(8).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3] 康慕云,姜健.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4] 蒋梅芳,魏登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4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知识观、人才观。因此应加强对教师观念的学习培训, 把新的教学理念传输给教师, 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 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只有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才能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接受现代教学理念, 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硬件支技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繁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校园网、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学习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为学科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年龄老化, 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 “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 主要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单靠一两次的学习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过硬, 数量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应加大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校就业, 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在学科和年龄上保持合理。引进高校毕业生, 不仅可以把他们所学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小学, 而且可以利用他们实现校本培训。

四、结合农村小学现状, 科学安排学习培训内容和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不方便, 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所以在组织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第一, 要更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 要让教师明白, 他们才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 学习培训内容除传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应加强对小学教师信息观念、情感意识及信息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培养。第二, 学习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 学习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常规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网页的编制等, 同时, 应将学习培训内容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学以致用, 使教师认识到学习培训对教学真正有用。第三, 学习培训内容要符合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学习培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学习培训内容可分层划分, 以适应不同的教师群体。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是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机机制,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要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在每个阶段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使农村小学教师感觉到能够实现这个标准要求, 而不是硬性的遥不可及高要求。

制定不同阶段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这样教师很容易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规定的信息素养标准的要求,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满足他们的成功感。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摘要:文章根据赣南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途径。

信息时代应注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篇5

景德镇市第五中学王彦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教学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和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新时期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是促进教学改革,使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积极探索计算机教学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切实把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把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和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起,用5到左右的时间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其势汹涌,不可阻挡。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使教育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更新了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传统的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各种媒体不仅是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因此,学习和掌握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 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有理由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时代,终生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 信息处理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

2、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改的关键在教师,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所指出:“教师是变革的动力……”、“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将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因素;信息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教育能力。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其中包含的四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该系统内“流动”着并把各要素“串”起来的重要“物质”,就是教育信息,教育系统的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教育者有效地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这方面我们可把教育过程看作一个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而教育者(教师)为系统中的教育信息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无论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教师都是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教育系统本身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从适应信息教育开展的需求着想,抑或从教育系统本身的改革、发展出发,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都应得到充分重视。

3、素质教育必须基于信息技术

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作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信息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 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 对于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最起码应包含以下几点:

1、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

作为信息时代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敏锐的文化判断能力。因为在网络时代里,网络资源库里储藏的信息实在太多,有些西方国家会借助网络传媒,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思维方式,通过网络,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而且在网络世界里,还散布着各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它们借助网络,不断向青少年涌来。这些西方的文化以及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因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是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又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冒险、刺激,很容易被这些文化所影响,从而使心灵受到污染,最终背弃伦理道德,形成扭曲的人格。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同时具备一双慧眼,具有敏锐而正确的文化判断和选择能力,识别网络中各种文化的真假、美丑与恶善,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使学生免受那不良的、消极文化的影响。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是一个宝藏与荆棘毒刺、豺狼虎豹共存的原始森林,青少年对可能遇到的危险没有丝毫预知能力和保护能力。所以,网络科技时代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要经常上网,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网络里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形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站好岗,为培养具有健全思想品德和富有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创造者尽自己的责任,奉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有高度的自律意识。教师务必遵守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应该自觉建立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做好榜样,从而引导青少年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个人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的网络文化。

3、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要想成为网络时代一名合格的教师,则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承担着培养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发展的重担。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网络时代的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思想开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当好学生学习的顾问、学习的参与者和积极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4、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能力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事实的信息大量出现甚至泛滥,如何收集并高效管理有效信息,这是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素养。与这项素养紧密相连的就是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任何一个教师最基本的一种素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对该专业就不会具备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谈相关资源的收集与管理以及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那就比较勉强。教师在进行校园网建设时,还应该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芟莠,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资料齐全、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校园网络。

5、协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单凭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且信息技术发展又非常迅猛,其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时代的教师只有互相协作,经常交流,共同解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时碰到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而且,教师还应具有与外校同行以及外界专家学者的协作能力,经常开展网络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与其他教师正确理解网络文化,也可扩大网络文化研究影响,同时,也加强了教育部门和社会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研究的队伍建设,使当代教育与网络文化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思考

现代化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是否认识到信息工具(手段)的作用,是否想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工具(手段),是否有能力使用信息工具(手段)并探讨怎样使用信息工具(手段)……换句话也就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 。因此我们应从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更多 四化建设者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切实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来说,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帮助广大教师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并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建立和优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2、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是硬件、软件与人的信息素养的共同协调发展,而人的能力与积极性是信息系统发挥其潜力与取得效益的前提。我们提倡教师能用、会用并且想用。要通过培训教师使其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会一些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如 word 等文字处理软件等,最好能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有所了解并会操纵,将其应用于所教学科的教学中。另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教影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对其的简单维护,使教师能具备利用常规电教设备的一般功能和深层的功能,进而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3、抓骨干,带动一般

提出全员培训的看法,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达到一样的能力水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由于教师人数比较多,采取通过骨干来带动一般的方式,可以比较快地推动教师的学习和进步,而且可以相互帮助,提高使用水平。至少我们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教师、教研组长等应该先行一步。尤其应该培训教师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旦完成培训,这些教师就会起到示范的作用,再与其他教师合作,向他们传授技能,这样其他教师也就渴望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4、课程整合,互相促进

国内外的很多专家提出,“课程整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为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教师在与本学科 教学整合过程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目前许多学校都把计算机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开设。实际上,计算机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小学计算机课程本来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我们既要看到计算机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一种操作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以把它视为为其它各科教学服务的工具课。我们应该淡化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学科性” ,强调它的综合性 。把计算机教学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把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兴保,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 . 电化教育研究,,(2)

2.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41-02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要培养符合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的学生,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又给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养。由此而知,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就像医生、律师一样,每个行业都有其各自的专业素养。笔者根据在德州某农村中学实习一学期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1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也相继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教师也紧跟学校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就目前的教育实践而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尤其是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思想观念滞后,教育信息化能力欠缺  应试教育对很大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产生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对新鲜事物从心底持一种怀疑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不愿去尝试、创新。就目前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实践而言,还是延续以前的以教为主、满堂灌输、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积极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最终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内的理论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够熟练使用挂图、投影、幻灯、电子白板等教育信息化工具。由于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思想上和观念上怀疑甚至排斥教育信息化,认为应用信息化的工具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并浪费时间,故没有拿出时间或者精力去学习并提升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必备的能力。

理论知识不足,教学功底薄弱  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跨学科教学,以前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过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更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专业能力方面,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较差,听、说、读、写能力低下,在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等方面不能游刃有余。

缺乏发展意识,对本专业的前景不闻不问  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现状和今后的专业发展缺少清晰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每天重复一样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完成每天的课时数,完成学校要求的及格率、优秀率等,就已经很满足了,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习,停滞不前。久而久之,教师就会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也可以说没有意识去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整天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环境中,安于现状,缺少居安思危的意识,得过且过,失去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具有的积极进取性。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自学充电、充实完善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继续充实、完善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英语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自主学习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系统学习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理论,了解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设定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的素养,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更是对中学英语教师语言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借助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充实、完善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中英文化的异同,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此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订阅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期刊、报纸,收听、收看广播,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本专业在世界各地的最新发展动态,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

观摩反思、切磋交流  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能够促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比较缓慢,较快速的方法就是教师集体的帮助与促进。英语教师要重视向同行学习,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与交流。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交流设计思路和教学心得,切磋设计方案等。这些活动均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且都是可以在本校内部就能实现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之处。如果想要学习校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想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教学建议,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录像,或者通过信息化的工具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不出校门就可以得到想要获取的信息或知识。与专家之间的学术研讨,为英语教师与有关专家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在观摩教学录像或亲自参加观摩研讨会时,要求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选取某个角度作为切入口,注意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进行案例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明确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最后写出观摩心得。

实战演练、总结反思  在有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后,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依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信息化教学媒体,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总结和反思,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专业素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此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英语专业技能大赛,做到能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自身的优点和成就,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双重目的。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开发者。所以,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将自己视为研究型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不断发现问题,对有价值的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渗透,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恰当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友华,熊林江.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93-94.

[2]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周艳艳.完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的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1(1):93-95.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7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理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道德涵养,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要求为: (1) 信息技术理论。这不但包括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还包括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习惯, 还包括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处理和综合信息的创新。 (2)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指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 教师能自主、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的方法, 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过程。 (3) 信息技术道德涵养。教师能意识到信息对文明社会的重要性, 实行信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信息化课堂也叫高效课堂, 是和传统课堂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严格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 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 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 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 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 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 什么时间讲授, 什么时间提问, 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高效课堂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求知的殿堂, 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 浮想联翩, 声情并茂。因此, 学生精神饱满, 朝气蓬勃, 激情高涨, 学习渴求强烈, 富有热情。课余学生又会把这种热情延伸到生活中, 成为一种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课堂上, 学生竞相表现, 展示自我, 为小组争光;每一位学生不断努力, 不甘落后、不断奋进, 从而形成一个富有竞争、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三、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

1. 农村教师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增长速度较快。

在农村学校, 2006年以前, 教师的个人计算机占不到学校教师人数的10%, 而2013年, 教师的个人计算机占学校教师数的80%以上, 其中中学教师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略高于小学教师。但从软件工具 (用于教学) 的使用效果来看, 利用率并不高, 只有不到1/3的计算机装有软件工具, 如Photo Shop、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从学校上网条件来看, 农村中小学很多没有互联网, 尤其小学的情况比较严重。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接触相对较晚。

教师虽主观上对信息技术类教学媒体的运用很好奇, 但往往缺乏对教学媒体的了解, 瞻前顾后, 往往望而止步, 生怕弄坏设备, 使得其对教学媒体无法使用。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太差、且相关培训效率低, 即使有教学类资源, 也无法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往往是望而止步。

3. 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低, 使得课程整合效率低。

教师在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时的最大的困难在技术方面, 有大部分教师喜欢接受新事物, 但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时技术能力不够。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掌握不够, 专业任课教师却信息技术能力不够, 这造成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却无法利用信息资源。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为突出。

四、思索与讨论

1. 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物质条件是学校信息技术建设。

从信息技术理论出发,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教学信息 (学校的信息资源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 , 同时还要为师生提供良好信息渠道 (互联网) 。其中, 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 最直接的是教学环境。因此, 教室应该配备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设施, 但是农村中小学要配备齐全的多媒体信息设备, 目前困难重重。

2. 农村的教师应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只有这样, 农村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担当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 大部分教师是2000年左右的中师中专, 他们接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欠缺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培训不足, 这些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

3. 信息化教育的跟随者。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融入到教学中, 而对理论和实践薄弱的农村中小教师来说, 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 是教师们的当务之急。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懒惰的教学势必被新教育所淘汰。因此,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跟随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步伐。

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 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 信息化教育发展较快, 但是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施还相对落后, 且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 导致公用经费吃紧, 因此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教育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大信息化技术教育骨干的培训效率。

学校要为骨干教师多提供先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让他们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育带到本校, 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教育做贡献。

3.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高效性培训。

学校应多以网络为平台, 培训相关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 骨干带头, 以示范到普及, 对于没有网络的学校, 可以用教师互动交流形式, 学习和提高兄弟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成功案例, 着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决定农村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因素。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扩充, 掌握新技能, 促使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 以适应时代和教育的需求, 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摘要:信息技术成为影响新课改课堂教学发展与深化的重要方式, 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新课改教育教学, 成为新课改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潮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成败,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作为农村教师, 深深体会到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在此提出个人对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云峰.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界定以及信息技术教学.http://218.4.193.174:82/cnet/dynamic/presentation/net_1/itemviewer.do?unitid=10000007&id=6493, 2006-08-23.

[2]张倩伟.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3 (7) .

[3]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6) .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8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 旨在了解现阶段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下的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其教育技术培训等情况。希望能够对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

1. 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2005年,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以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文选取的个案中欠发达地区农村以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肖张中学 (以下简称肖张中学) 为例, 较发达地区农村以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留格一中 (以下简称留格中学) 为例, 发达地区农村以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焦桥镇初级中学 (以下简称焦桥中学) 为例。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如表1。

2.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三所学校96%的学科一线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问卷取样时兼顾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特点, 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 回收问卷140份, 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教师共占44%, 女教师占56%;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占22%, 31-40岁的占31%, 41-50岁的占35%, 51岁以上的占12%;学历为专科的教师占8%, 本科占90%, 研究生占2%。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 又对个案中选取的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 辅之以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其中, 自行设计“农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表。问卷以封闭型问题为主, 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 总共有21个项目, 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回答问卷内容采用无记名方式。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中与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有关的部分内容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培训内容为参照, 综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及信息技术培训, 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调查: (1) 信息技术设施情况; (2) 教师信息意识; (3) 教师信息知识和技能; (4) 教师信息伦理道德。

二、结果分析

(一) 信息技术设施情况

1. 肖张中学拥有一套DVD播放光盘系统。全校有30几台计算机, 而机器大多老化严重, 虽然2009年已经有光纤接入枣强县, 但终端使用却仍然速度缓慢, 故障频多。整个学校除机房外, 只有校长室里有一台计算机可以上网。

2. 留格中学拥有2个标准计算机教室 (平均每间教室56台计算机) , 应山东省海阳市建设“班班通”工程的要求, 留格一中已于2010年9月份, 陆续进行设备安装以争取达到所有50岁以上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所有学生教室均配置计算机一台、多媒体投影设备或者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一个, 有的班级配备电子白板相关设备等目标。

3. 焦桥中学“班班通”工程已经顺利实施, 信息基础设施已趋完备。全校拥有2个标准计算机教室 (每间教室52台计算机) , 初一、初二年级共16个教室均拥有计算机多媒体设备, 初三8个教室还配有电子白板, 每个教师基本可人手一台计算机。

(二) 教师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重要性等的认识。

对于“您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一题, 肖张中学教师中认为信息技术作用不大的占12%, 留格中学占10%, 焦桥中学占5%。数据表明, 尽管一些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较低, 但面对信息化社会日益强烈的冲击和近几年国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要求, 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性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仍存在一小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您通过什么形式来收集教学参考资料”这一问题的调查如图1。

不难看出, 教师收集教学参考资料的形式, 已逐渐由原来传统的仅从书本知识方面搜集, 扩展到从光盘资源和互联网教学信息资源中获取。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师收集教学参考资料的这一扩展比例 (特别在互联网教学信息资源方面) 逐渐增加, 充分反映出教师对于网络环境下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的认可与选择。

(三) 教师信息知识和技能

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检索 (获取) 、分析 (生成) 、消费 (使用) 和生产 (创造) 。

从教师对基本设备利用情况的调查来看:对于VCDDVD播放机和录音机, 三所中学差距不大, 表示能够“熟练”使用 (包括“比较熟练”和“非常熟练”) 的肖张中学分别占80%和81%、留格中学分别占79%和87%、焦桥中学分别占82%和86%;而对于投影仪和计算机多媒体, 表示“不熟悉” (包括“不太熟悉”和“不会操作”) 的肖张中学分别占83%和87%, 留格中学分别占71%和67%、焦桥中学分别占50%和2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除了硬件水平的差距外, 教师对于新设备的使用频率低, 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等的使用, 这些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对教师使用工具或者软件的熟练程度的调查中, 按照教师使用的熟练程度分5等级量化:1分表示很熟练, 2分表示比较熟练, 3分表示一般, 4分表示不太会, 5分表示完全没有了解, 均值越低表示教师掌握情况越好。结合调查结果及其访谈体验, 对工具软件熟练程度的考查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

1. 空间维度上不同地区教师使用工具或者软件的熟练程度 (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初中教师普遍对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 (包括WordExcelppt) 掌握情况较好。对于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件工具 (如通讯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博客工具等) 应用情况也比较乐观, 这可能与一定数目的教师在家庭中已经购置了计算机有关。但对于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专业软件 (如动画制作、音视频处理软件、网页制作等方面) 的掌握总体情况较差, 且三所学校教师的差距也非常明显。

2. 时间维度上不同年龄段教师使用工具或者软件的熟练程度 (如表3)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于不同工具软件的使用呈现出年龄化趋势。办公自动化软件 (尤其是文字处理、演示文稿) 和日常应用工具 (如通讯工具) 方面的使用差距不太明显, 而中青年教师 (40岁以下) 在多媒体制作 (如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 方面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年长教师 (41岁以上) 。对于博客工具的使用, 从博文数量来看, 各年龄段教师差距不大, 这与一些地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有很大关系, 但博文的质量和交互状态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 教师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

对于如何看待“在网上制作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 具体数据如图2。

对于“他人的文章或者科研成果” (开放性问题) 所持态度, 表示“会借鉴学习”的肖张中学约占72%, 留格中学约占74%, 焦桥中学约占71%, 而肖张中学表示会“直接复制”使用的约占41%, 留格一中占32%, 焦桥中学占22%, 而明确表示“会注明相关作者, 尊重其知识产权”的仅有留格中学的5%和萧张中学的11%。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对于“您是否经常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时, 统计如图3。

由图3, 从教学的角度也发现, 三个地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利弊的意识均比较淡薄, 这一点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在信息伦理道德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总结与建议

(一) 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农村地区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总结

经过此次调查了解到, 不同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差别较大。

第一, 教师信息意识方面:教师们普遍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表现出较大的关注, 但是在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学习中, 其信息意识表现不一。

第二, 教师信息能力方面:教师们普遍能够掌握一些基础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关于Windows基本操作以及Office系列基础办公软件方面的操作, 但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的操作与综合应用能力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均差别较大。

第三, 教师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对于与传统道德相关的信息伦理道德, 其态度均比较积极, 而对于目前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作者知识产权、反对学术剽窃等行为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认识。在教学活动中, 均缺少主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利弊意识。

以上情况与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有很大关系, 同时, 也与不同地区教师的学历素质、年龄分布、教学水平有关。总体上, 农村初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建议

对于以肖张中学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农村, 要注重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 同时可以采取“边投入、边培训”的思路, 针对现阶段农村初中教师的具体水平, 优先开展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并同时注重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最终达到逐层推进的效果。

对于以留格中学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农村, 要注重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软件”环境建设,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要注重开展针对“班班通”工程的相关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等使用的集体培训和校本培训, 鼓励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种活动, 调动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以焦桥中学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农村, 要注重建立教师优秀资源库, 鼓励教师们将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上传分享, 建立学生在线实践活动报告库, 将学生们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自我探索、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收集起来, 共同分享, 并鼓励大家对其活动留言评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实践整合的能力。加强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总之, 要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 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工作的实施, 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同时, 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又可以对其他地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逐步阶段性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班班通”工程将在我市各中小学逐步推广实施.http://www.hyzc.net/yaowen/2010-2/26/201002268267006.html

[4]刘明龙, 刘鹏.西部五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 2008.

[5]钟志贤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9

一、加强农村幼儿舞蹈教师舞蹈技能的培养, 提升自身素质

农村幼儿教师教学面广, 实践能力较强, 在培训过程中既要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身心特点, 又要考虑到培训结束后在工作的教学实用性。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舞蹈理论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幼儿教师, 增加参训教师的舞蹈理论知识。结合理论合理安排课程, 加强舞蹈基础训练, 通过古典身韵、芭蕾基训来规范参训教师日常中的动作, 提升其自身气质;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 了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风格特点以及基本舞步, 扩大参训教师的舞蹈眼界, 增加舞蹈知识, 提高其舞蹈表现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幼儿舞蹈的学习掌握幼儿舞蹈表现的基本技能, 逐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开展舞蹈教育活动能力。

二、解析舞蹈音乐, 培养农村幼儿教师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离开了音乐;舞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的舞蹈艺术形象上都需要通过音乐才能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风格特点完整表现出来。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汉族舞蹈中的“东北秧歌”就以唢呐和小钹的特色音乐来赋予东北秧歌特有的艮劲儿、美劲儿和泼辣劲儿。藏族舞蹈音乐一般具有活跃、热烈、朴实优美抒情的特点。热情的维吾尔族人民用“都它”和“手鼓”等乐器演奏出“附点”和“切分”的节奏, 将活泼、开朗、幽默、愉快的音乐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在我国北部的朝鲜族人们更是将丰富鲜明的朝鲜舞蹈的节奏称之为舞蹈的“魂”, 朝鲜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节奏之中, 同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舞蹈、音乐是一家人, 体会了音乐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表达舞蹈的唯美。

三、加强“晓声”和“识剑”的欣赏能力, 加强舞蹈文化素养

舞蹈欣赏, 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 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 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欣赏舞蹈作品就需要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通过人物在台上的行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使观众受到艺术的感染产生情感的激进, 进而才能体会到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舞蹈的创作需要想象, 同样舞蹈的欣赏也同样需要想象。例如, 在欣赏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表演的《雀之灵》时, 我们看到表演者通过手指、手臂、手腕、肩、胸及腿部的灵活秀丽和具有闪烁性的舞蹈动作呈现出孔雀寻觅、展翅、跳跃、飞翔和吸水等舞蹈意境, 用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描绘出傣族人民“真”“善”“美”的民族性格, 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受和评价。又如男子集体舞《海燕》, 观众通过欣赏舞蹈感受到了海燕勇敢、无畏、灵巧、敏捷地在大海的咆哮、狂风的呼啸中遨游在浩瀚的海面的场景, 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勇于进取、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当我们通过不断地积累舞蹈知识, 观看舞蹈作品, 接触舞蹈, 熟悉舞蹈, 了解舞蹈, 就逐渐会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其意思是说, 会演奏上千支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 观察了上千把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一个人“哓声”“识剑”的能力, 是来自本人通过反复观察、理解、比较、领悟、透彻地体会之后, 才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舞蹈欣赏的中的艺术乐趣, 才能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加强舞蹈文化素养。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段, 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深层精神世界。农村幼儿教师通过短暂的“国培省培·舞蹈课程”中舞蹈技能的训练, 舞蹈音乐的解析以及舞蹈作品的讲解,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舞蹈素养, 使其能够在今后的舞蹈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素养,现状,原因,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 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识字少的局限, 使他们不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直接读者, 而要将不识字的幼儿引领到文学世界中去, 就需要幼儿教师用自己广博的儿童文学知识激起其兴趣;用绘声绘色的朗诵、声情并茂的讲解、入情入理的分析带其走进作品, 进而与作品所展现的富有童趣的生活, 塑造的人物产生共鸣;更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幼儿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在体验、操作中得到发展、提高。因此,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

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应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和必要的改编、创编能力;三是应具有朗读、讲述、表演以及相应的组织教学技能。

一、现状分析

1.文学常识少

笔者在教学中曾要求学生先观看小班儿歌《三条鱼》的教学录像, 然后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请看学生拟定的活动目标:

乐于参加游戏并感受游戏的快乐;

尽情地表现小鱼儿在水中游的优美;

培养幼儿大胆地表现一条鱼的孤单感和许多鱼在一块玩的快乐感。

从中不难发现, 这位学生拟定的活动目标未能抓住儿歌节奏明快、趣味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征组织幼儿开展活动, 忘了节奏、韵脚和童趣是儿歌的三大突出特点, 甚至弄错了活动类型, 将文学活动定位为游戏活动。在培训时, 我们还对来自全市的279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行了调查, 发现83.4%的老师说不清儿童文学发展的状况;79.8%的教师积累的可以和幼儿分享的儿童文学阅读资源少而陈旧;54.5%的教师弄不清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及特征。可见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常识少之又少。

2.鉴赏水平低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欣赏也就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是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 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 充分发挥个人的审美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 并通过挖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但部分幼儿教师, 由于所掌握的儿童文学常识少, 加上阅读面窄, 直接导致了他们的鉴赏水平低。

(1) 有的幼儿教师对作品的整体功能挖掘不够

儿童文学的内容涵盖极广, 包括认知知识、社会知识和语言知识, 幼儿通过学习可获得知识启蒙、智力启蒙、人生启蒙。知识启蒙仅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表层功能, 通常表现为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获得某些信息, 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懂得某些道理, 掌握某些词句, 也就是让幼儿获得较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智力启蒙和人生启蒙则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层功能, 主要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能。如谜语歌《月亮》:“有时像香蕉, 有时像圆盘, 白天看不到, 晚上才出现。”不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对于训练儿童的推断能力和联想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幼儿园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教者往往多注重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节容易忽视文学作品深层功能的发掘。如在儿歌《好朋友》中, 茶壶与水杯, 钥匙与锁, 桌子与椅子, 雨伞与雨鞋, 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生活在一起, 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 导致幼儿思维单一, 使得不少幼儿认为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种理解就只停留在原作的表层处。

(2) 有的教师对作品的价值取向拿捏不准

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进行的教育具有多元价值。作为艺术品, 首要的是审美价值: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其次是多功能的认识价值:科学知识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品质的;第三是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审美心理发展的价值。有位老师在围绕童话故事《老鼠娶新娘》组织活动时, 就将重点放在了鼠爸给女儿挑选新郎上, 于是乎,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重复:太阳→乌云→大风→围墙→老鼠→猫的故事情节。而生动的传说故事、动听的民间童谣、久远的娶亲习俗及故事中所蕴含的“世界上没有最强的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只有相互学习才会变得更强大”的哲理则置之不理。

(3) 有的教师则对作品的迁移点把握不当

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他们生活基础之上的间接经验, 如何将这些间接经验和孩子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就成了文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迁移”也就应运而生。在活动中, 教者引导孩子组织与作品重要内容有关的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 向孩子提供一个将文学作品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有机结合的机会。只是有的教师在进行“迁移”活动时总是对作品中的“迁移点”把握不当, 常常用朗诵、讲述、角色表演代替了事。如童话故事《老鼠娶新娘》, 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进行迁移, 而应彩云老师则抓住作品中“新娘”挑选世界上最强的“新郎”这个“点”, 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短处变为长处, 并用成语“扬长辟短”作结, 孩子受益匪浅。

3.教学技能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强调, 教者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教者在开展文学活动时, 不仅要有较强的鉴赏作品的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设计组织能力, 但在工作中, 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弱,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再现作品能力差

由于大多数幼儿识字有限, 因而教者在组织文学活动时, 首要任务就是将优美的文学作品选择恰当的方式传承给孩子——再现作品。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再现作品时, 一不善讲、二不会画、三不敢演。有的幼儿教师普通话不标准, 满口方言, 读儿歌没有节奏和韵脚;讲故事, 平平淡淡, 既没有语速的变化, 也没有不同角色的模仿;诵散文, 没有意境和画面。

(2) 设计组织能力弱

要开展一个幼儿文学欣赏活动, 教者除了具备较好的再现作品能力外, 还需要较高的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因为在设计活动方案时, 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总目标、年龄段目标的要求制定恰当而具体的文学活动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等。而在实施活动时, 还需要老师的过渡与衔接自然流畅, 整个活动才会融为一体, 犹如水到渠成。

请看一位教师设计组织的大班散文欣赏活动——《落叶》:

环节一:导入。采用师幼交流的方式进行, 从现在是什么季节谈起。

环节二:学习理解作品。以朗读为主, 先听录音朗读;再听老师示范朗读;接着老师带读;最后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环节三:散文仿编。

这种以读、讲为主的活动方式在农村幼儿园十分普遍。今年, 笔者有幸带学生在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实习, 听了几堂文学欣赏课, 老师设计组织的活动流程也是大同小异:或看视频听故事, 偶尔提提问题;或是老师带读, 幼儿跟读;或是请大班幼儿情景表演, 再说说看到了什么?什么“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这些环节都束之高阁, 幼儿没有了语言表达、没有了亲身体验、没有了想象……他们怎么走进文学作品?怎么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其“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从何而来?还有的老师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喜欢让幼儿分角色扮演, 常常是将原作品草草读一读后, 就要孩子分角色表演, 流于形式, 注重表面的热闹, 实际上幼儿的语言、思维难以得到提升, 美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

(3) 创编作品能力低

幼儿文学作品中, 有很多结构类似、内容相关联的作品, 在开展欣赏活动时, 除了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之外, 还可引导幼儿进行仿编、续编或改编, 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的教师连原作的内部结构都难于弄清, 更不用说指导孩子开展有价值的创编活动了。

请看一位教师对散文诗《落叶》的创编指导:

师: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幼1:落在汽车上, 被小蚂蚁看见了, 把它当做被子。

师:真棒!表扬他。

幼2:落在板凳上, 被小蝴蝶看见了, 把它当板凳。

师:真好, 想象丰富。

幼3:落在花儿上, 被蜜蜂看见了, 把它当蜂蜜。

……

这位教师根本不了解创编活动的组织程序是由准备、讨论与示范、幼儿想象仿编、串联与总结几个环节组成的。

另外, 是对原作的结构与句式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原作极富想象力, 动态感强, 在孩子的奇思妙想里, 落叶是扇子、发夹、板凳、饼干……所以小蚂蚁把落叶当小渡船, 小鱼把落叶当降落伞, 其间还采用了比喻手法, 利用落叶外形与渡船、降落伞的相似性打比方, 而教者对所有孩子的仿编都一味叫好, 没有考虑其构思是否与原作相符。

二、原因及对策

1.原因分析

(1) 观念的滞后

我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尽管已有百年, 但直到现在, 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存在着, 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祖母或保姆带孩子的职能的一种替代或延伸的错误观念。即使在家长素质日益提高的当下, 依然有人认为幼儿教师, 不需要多少知识, 只要认几个字, 会拼音、会数数就行。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部分幼儿教师对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忽略对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 价值观的偏颇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素质的提高, 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素质主要表现在美术、音乐、舞蹈等一些比较外显的素养上, 导致目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颇——流于追求形式, 急功近利。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的从胎教抓起, 更多的是从幼儿园抓起, 只是他们抓的是孩子的弹、唱、跳、画, 于是乎只见幼儿学弹琴、学唱歌、学画画、学跳舞, 不见幼儿诵诗文、讲故事。社会家庭的这种追求又导致幼儿园不得不将弹、唱、跳、画、等作为自己的特色课程, 否则家长不买单, 幼儿园的生源就有影响;在招聘幼儿教师时, 也不得不将应试人员的弹、唱、跳、画等特长放在首位, 而很少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考察项目, 更为严重的是还给培养幼儿教师的大中专学校提供了一个错误导向。

(3) 专业知识的薄弱

“幼儿园的阿姨”“多才多艺的美女”“其他教师都可以代替的教师”, 从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这些称呼中不难发现,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较低的。国家虽将幼教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升为专科, 但学习幼教者仍多为年纪轻轻, 心智发育尚未成熟, 学习一般, 进入不了真正象牙塔的群体, 显然他们的人格、心理教育、文学素养都亟待提高。有的农村幼儿园, 因为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往往请一些外出打工回家生孩子的年轻女孩当教员, 她们一方面哺乳自己的孩子, 一方面看管他人的孩子, 这群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教员”, 其儿童文学知识的广度、深度可想而知。

(4) 课程设置的不当

北京师范大学王根泉教授说, “目前中国高校中文系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的不到9人, 还在坚持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也不到15人。再不引起重视, 10年后, 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将在中国高校断绝。”中文系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现状如此, 幼儿教学专业 (中专) 开设的儿童文学就更少, 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学校的这些做法让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该课程的学习。

2.改进策略

(1) 个人应加强学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使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 读书, 再读书。”幼儿教师的群体特征决定他们必须读书, 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 学以致用, 只有读书, 才能使幼儿教师文化知识薄弱的现状得以改善, 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而文学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 需要长期的涵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 以便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还要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 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更要多读名家名篇, 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 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至于读书方法:分享式阅读、对话式阅读、问题式读书、研究式读书、累计式读书都很好, 而读写结合更是人人称颂。

(2) 社会应提供准入标准

在我国, 要想成为律师、医生、会计、设计师等均要参加严格的考试, 专业水准之高是大众认同的, 因而从业人员也相当珍惜。但是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却相当低, 且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根本就无法请到有资质的幼儿教师。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 尤其是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最好能制定出比较具体的考核要求, 如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就可从阅读量、鉴赏能力、创编能力、设计组织能力等诸方面拟定相应的要求。其次还要像查驾照一样检查幼儿园的办园资格、教员的资质, 不符合要求的应坚决取缔, 以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 政府应健全培训机制

“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 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免费农村幼儿教师“转岗培训”项目, 深受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欢迎, “没想到, 我们也能走出园门, 参加学习。”这是培训学员的心声。只是这种培训的力度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形式有待完善、内容有待调整。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亲临教学一线, 调查了解一线幼儿教师的需求及学习条件, 然后制定出适宜的培训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幼儿教师指导纲要 (试行) .

上一篇:机群系统下一篇:安全运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