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培养

2024-05-03

联动培养(精选十篇)

联动培养 篇1

一:从父母入手, 打造和谐家庭

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 很重要的一部分要从我们的家长入手。家长以及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笔者在实际调查的过程发现很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就是因为家庭中存在各种不和谐, 而那些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家庭环境也比较好。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家庭的力量, 使学校和家庭携手合作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笔者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非常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通过定期的家长会、有针对的家访, 来使我们的学生家长能够了解我们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也能够使我们的家长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且教师与此同时也能够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 从而对于学生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从教师入手, 形成和谐课堂

我们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我们的学校度过, 而在学校的这一部分时光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时期, 因此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能够影响我们学生心理的发展。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从此入手, 为我们学生的发展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学校层面来说就应该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这样让我们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就能使我们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教育。

例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展多次活动, 如:演讲比赛、足球跳绳比赛、秋季运动会、书法书画比赛、各学科知识竞赛等等, 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使学生不断发展找到自我, 树立自信心。针对那些可能存在某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开展一些心理咨询, 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做好学校层面的“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内心世界的安全环境, 以接纳、平等、信任的心态对咨询者以情相待, 为咨询者排忧解难, 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咨询室老师经过多次的交流咨询对学生的逃学问题、厌学倾向、因家庭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下滑问题、上课时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搞小动作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解决, 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我们学校还设立的咨询信箱, 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 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 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和科学的方法, 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 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三:从社会入手, 打造和谐社会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 所以我们学生在生活中更易受到社会层面的影响, 而据笔者多年观察, 这些层面的影响是逐年加大的。为此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我们社会的必须要承担的任务。我们要消除社会上不良思想对于我们学生健康心理的腐蚀, 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 创建和谐社区, 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实现对于学生良好的心理教育工作。

例如, 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 就经常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法律讲堂》等与学生有关的节目, 使我们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 笔者在教学时间过程中, 还制作了类似的节目, 让我们的学生自己当演员来展现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然后再让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一定的点评, 这样的节目在学校里面播放, 就能吸引学生兴趣, 演示身边的实例, 也能对我们的学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点, 据笔者所调查, 我们学校周边的网吧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毒害作用是非常的大的,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的83.2%学生每周至少去上网一次。中职学生平均年龄是16.5 岁,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是非常的弱的, 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为此, 笔者认为我们的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 进而创造优化的社会环境, 为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总结

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因此对于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我们应该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 从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 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提供一定的解决途径。这样, 我们的学生就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生的这一段路上快乐成长!

摘要: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 我们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容易面对各种挑战与困扰, 而这些对于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而如何去培养我们学生的健康心理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多方联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式。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多方联动,学生,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

家校联动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篇2

-------参加家长会感言

孩子在上学时,就告诉我下午四点半记得到校开家长会,我心里很高兴。虽然在幼儿园参加过几次家长会,可大部分都是陪伴孩子在玩游戏,陪伴孩子在体验快乐中的喜悦。而现在参加孩子家长会,是孩子步入小学首次家长会,我心里想知道孩子在校的成绩,在校的表现,在校的一切。孩子更是比我还急,前一天下午回来就告诉我明天下午要开家长会,让我别迟到,并连续说了几次。我觉得孩子越来越自觉的拥有责任,知道了自己对学习的认真与态度。

星期四下午我很荣幸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作为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是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北关示范小学,此次家长会,让我受益匪浅。

进入学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显示屏上“家校联动”几个鲜红的大字,倡导家校共同来管理孩子,体现了学校办学的方法,随后各班派了一个学生代表,引领各班的家长排队进入各自的教室,我觉得这样做很好,能给孩子一个榜样,学生在放学时就能自觉排队,跟着老师有序的走出校门,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形成好的习惯。教室的黑板上写着“良好的习惯 从小培养”几个美术大字,展示了这次家长会的主题,也寄托了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希望学生们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终生受益。还有几十个端正的方块字和标准的拼音汉字,体现了老师的认真和严谨,给了孩子们也很好的示范。我作为家长,孩子在这样的班里我很高兴,也很放心。家长会上老师首先说明了开这次会议的目的,随后是老师充满爱心与责任性的讲解,使我深受启发。她以人为本,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发展做了讲解。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例如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与习惯,对孩子生活学习上应作哪些准备等都讲解得很详细。特别是告诫家长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也希望家长们给孩子做出表率,例如家长要指导孩子读书,陪着孩子读书,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听了使我们家长都心中有数,不盲目。孩子的未来需要我们家校合作,把孩子培养的更自信,更骄傲,更优秀,更聪明。

联动培养 篇3

关键词 家校联动;文明礼貌;问候;家校联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3)35-0005-03

作者简介 黄小梅(1980—),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四川省成都市龙谭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多年,孩子在讲礼仪故事、寻礼仪格言、礼仪星级评比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慢慢开始形成自己良好的礼仪习惯。特别是问候礼仪,每天早上同学们进校门的第一句问候是“保安叔叔好!”“值周老师早上好!”,教室门口还有“礼仪小天使”在迎接每位同学,他们也会甜甜地互问一声“早上好!”下午放学,各班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领队同学的带领下,向值周老师、保安叔叔说“再见!”每每看到这个情景,教师总会欣慰地感到自己培养的孩子已经初步养成问候的礼仪习惯,小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然而,笔者的几次小经历,却让我为同学们现在的“问候”习惯养成高兴不起来,仿佛还缺少了什么?

早上的学校门口

每日早上7:40开校门后,络绎不绝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有的奶奶理理孩子的衣服恋恋不舍地叮嘱孩子到学校要听老师话,要认真上课等。有的孩子总是面无表情不耐烦地说着“知道了”,然后转身就向学校里走,而奶奶这时却还不放心似的远远喊着“要记住喝水哦”“不要和同学打架哦”之类的叮嘱,孩子已经快速进入队列跟着同学进了校园,只留下她观望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也还能见到这样的温馨场面,父母把孩子送到校后,孩子自己从车上(无论是小汽车还是电瓶车)下来,背好书包,高兴地向父母道声“再见”,父母也回应孩子“再见”,大家再各自离开。我看到了孩子开心的笑容和家长幸福的回应。

还有一种情形,孩子高兴地向家长道“再见!”家长却置之不理,只是催促孩子快进学校别磨蹭了。我能看到孩子的脸上没有得到回应的失望。

随机访问

学校每年开始评选“礼仪星级”时,我们都会请孩子代表随机电话访问参选班级的家长,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在家的问候情况也不是很好。多数的孩子回家不会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回来了”,离家时也不会说“再见”。在社区里,我们也会调查部分居民,他们同样表示当孩子在社区里碰见熟识的大人不会主动招呼,一般都是大人先向孩子打招呼。

一次做客经历

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人多,特别热闹,好多大人也带来了自己孩子共度周末。遇上一个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他很自然大方地招呼我向我问好,却未向其他熟识的长辈招呼,妈妈开始一个一个教,快叫人,来“叫李阿姨好,叫秦叔叔好……”最后,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向大家打了招呼。

通过这些小小的观察,笔者开始反省。在培养孩子“问候”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明明已经看到他们在学校已经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候了,还挺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在校外却有另一番不同的情景出现?于是,笔者特意去了解了部分家长的想法,得到以下的回答:

问1:为什么孩子刚才跟你说再见,你却不回答呢?

答1:哎呀!好笑人哦,我们都是一家人还说这么客套的话。他有礼貌就行了。

问2:平时在家有注意培养孩子问好的习惯吗?

答2:有,就是教他见到人要主动打招呼,每次都教。

问3:家人回家后,你们相互会问候吗?如“我回来了”“哟!下班了?”之类的话

答3:没有,很少说。

为此,笔者分析总结了学校开展问候礼仪教育遇到的瓶颈,并制订家校联动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家长意识,主动参与习惯培养

学校开展礼仪教育不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行为,应该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方能做得更好,以上的案例也证明必须家校结合共同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况且,学校对孩子进行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礼仪行为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能够得到体现和表达,希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文明有礼,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提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绝大多数家长是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也不高。多数“80后”的家长虽然开始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但更重视学习方面的培养,对孩子文明礼仪方面的培养意识不够,或者说方法简单,涉及面也不广。学校在开展孩子礼仪习惯培养的同时,需要请家长一起,共同协作培养;提高家长对孩子良好礼仪习惯培养的意识,督促孩子在家庭中、社会中也能有礼仪习惯,比如问候的习惯。学校通过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不能单靠学校的努力,家长一起参与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因此,一定要让家长理解,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二、学习习惯培养方法,家长学校来帮忙

“80后”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因为我校所处地区居民文化素养不高,家长苦于没有好方法培养孩子,甚至盲目地培养,比如教孩子要有礼貌,就是单纯的见到熟人要问好,不会系统地甚至用好的办法来教育孩子。笔者认为学校可利用家长学校的途径多与家长沟通,教他们礼仪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如:讲故事、共读一本书、探讨法、榜样示范、激励表扬等。以问好习惯养成问题为例,让家长们知道问候还包括:每日家庭中家人外出与到家都可以打招呼问候,节假日或纪念日可以电话问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在生活中见到熟识的人都可以主动微笑问好,上下楼或电梯里见到邻居可以相互问候等。家长们也需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营造问候的良好氛围,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有礼貌地相互问候,让孩子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孩子就更容易不知不觉向家人学习并养成好的问候习惯。家长学校可以帮助家长拓宽视野,号召他们做有“现代的教子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新式父母。

三、家校联动,共同培养孩子好习惯

家校联动,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问候习惯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部分孩子在学校对老师文明有礼,回到家中对父母爷爷奶奶却骄横无礼。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礼仪习惯,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督促孩子,让孩子的礼仪行为在校在家保持一致,杜绝“功利性”的“做面子”。例如:学校开展“礼仪之星”和“礼仪星级班级”的评选,其中有一项是孩子能否主动问好。在校园里,同学们已经养成大胆主动向老师或到校客人问好的习惯了,评选暗访组的情况都很好。教师依然也要电话采访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两者情况结合,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情况。

将以上策略用在一个实验班一个月以后,召开家长会听取父母们的意见。有的父母非常激动,说孩子变化很大,自己家庭变化也很大,家庭的氛围变得更加温馨了。有的说爷爷奶奶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临走时孩子向他们道再见,自己也要说再见觉得别扭,后来也习惯了。有的说在电梯里从不与邻居打招呼,现在遇见后能点头问候了。有的说带孩子到商场买衣服,离开时从不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居然大胆地向营业员阿姨道再见,令自己吃惊不小……

我们只是迈开了礼仪习惯养成活动中家校联动的第一步,还有许多方法家校互动未尝试。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家校联动的探索,孩子礼仪习惯培养就不止在“问候”教育这一块儿开花结果,还会走得更长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斌.发挥家校联动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J .吉林教育,2013(12).

“政企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篇4

“政企联动”培训的特点

1. 培训深受欢迎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和企业出资联合培养农机高技能人才, 学员免费参加学习和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中学员意外的获得平时想花钱买而买不到的企业内部维修等资料, 学到想致富而平时学不到的技术本领,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探讨问题, 解决了平时农机维修遇到而解决不了的难题;深受学员的欢迎。

2. 领导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对培训高度重视及有关省 (区、市) 农机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 认真落实、组织学员参加培训。

3. 企业全力支持

承办企业高度重视, 为办好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福田公司和一拖集团还聘请了相关配套企业的技术人员来讲授发动机、变速箱、液压传动等知识, 保证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4.学习氛围浓郁

学员既参加培训, 领会企业文化, 又能和企业员工交流, 大家学习兴趣浓郁, 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5.学员满意度高

为了解培训效果, 我们每期班对培训的学员进行了反馈意见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92份, 收回192份, 学员对培训形式很满意的和比较满意的占92.2%。对培训效果很满意的和比较满意的占81.3%。认为对今后工作很重要有136人和重要的有49人占96.4%。

培训成效显著

1.农民学员得实惠

由于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很强, 使学员理论水平、技能水平、思维观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升。陕西王新利参加培训后来信说:“用所学到的知识, 把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改装成收割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 自己一年又多赚3万多元, 同时也帮助解决畜牧饲料的问题,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河南等省的有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学员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 增加了工资, 最多的一位月工资增加了300多元。同时坚定了学员从事农机维修工作的信心。

2.企业创新增能力。

一是增强了企业“三包”服务的力量。二是宣传了企>>>业的主产品。三是建立了企业与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维修网点、技术培训推广机构的沟通渠道, 增加了感情, 密切了关系。

3. 政府创新办实事。

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教育, 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关键是人。培训以企业为基地, 特定产品为对象, 培训与鉴定结合, 创新机制, 开展“政企联动”培训模式, 继续探索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 是当前农机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农机化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举措, 是农机维修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成功尝试。

“政企联动”培训的关键环节

1.精心准备是保证培训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是精心优选政企联动培训的合作伙伴。根据农机推广项目的重点和机器保有量大的, 挑选技术力量强、积极性高的生产企业承担政企联动项目。二是精心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农机维修管理服务中心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 确定了培训目标和基本原则, 明确了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等有关内容。三是精心制定了培训大纲。根据农机具特性和企业实际, 农机维修管理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培训大纲。培训大纲发送给企业授课老师, 征求意见, 使培训内容既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又符合企业实际。四是精心制定了考核鉴定试题。由于学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 基础和水平千差万别, 针对这种情况, 每个培训班都制定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不同等级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试题, 对技师资格还增加了答辩, 使每个学员能尽量发挥优势和潜能, 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

2.严格把关是保证培训和鉴定质量的关键

一是严把培训质量关。为了及时了解培训情况和学员需求, 保证培训质量, 每个培训班都配有班主任全程跟班, 班主任对学员严格管理, 对授课内容进行观摩、检查、协调, 保证教学内容和培训时间按照大纲进行。对职业技能鉴定进行督导, 保证鉴定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二是严把试题质量关。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学员实际, 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含玉米联合收割机及大马力拖拉机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理论考试试卷和相应的技能操作考核试题和技师答辩试题, 将试题发送给行业内专家, 征求意见, 确保试题质量。三是严把考核质量关。培训结束后, 按照属地鉴定原则, 委托江苏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总站、山东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河南省洛阳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派督导员对职业技能鉴定全程督导和检查, 鉴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 公开、公正、公平, 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培训班中有四人未参加考试, 不发任何证书。对因理论考试或技能操作考核不及格的10人, 其中有6人从技师降为高级工, 4人从高级工降为中级工。

3. 适时调整才能满足学员培训需求

商场联动方案 篇5

试营业期间凭各商户的会员卡或优惠卡或优惠券或宣传单页到中影名邦影城可免费观影一次,场次不限。2 凭各商户的会员卡可免费办理中影名邦影城会员卡一张。顾客用手机扫二维码关注“中影名邦影城”即免费赠送小爆米花一份。所有进店顾客在影城卖品处购买小吃和爆米花套餐全部5折,买满15元即送小可乐一杯,可累计。

当顾客进店后,员工向顾客推介以下活动:

首次开卡并成功充值100元,即可免费获得小可乐一杯;充值200元送电影通兑券1张和单人套餐一份,充值300元送2张和双人套餐一份,充值500元送3张和家庭套餐一份。券有效期为充值日起3个月内。

联动培养 篇6

关键词:学科联动;低年级;控制演唱;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遇到过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喊读喊唱。小学生刚刚入学,不知道怎样朗读怎样歌唱,一说读或唱,就扯开嗓子,无控制地喊唱起来,听不出旋律,也分不出节奏,这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的正常发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喊读喊唱现象,是许多低年级学生都会遇到的一种学习障碍,这是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体验和控制自己声音的必然结果。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教会学生有控制地使用自己的声音,朗读时能够注意语言的声调、停顿和语气;唱歌时能控制自己的音准、节奏、演唱情绪,是在小学低年级学段里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要共同面对的教学课题。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喊唱习惯有很多复杂的形成原因,单单依靠有限的音乐课时很难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变。如果各学科老师能够及时引起重视,齐抓共管,从语文朗读的角度,从音乐演唱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我校进行了“学科联动矫正低年级学生喊读喊唱现象”的实验研究,把学校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整合到一起,各学科协调联动,尤其是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互相配合,以朗读助演唱,以演唱促朗读。跨学科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解决老师们共同面对的小学生喊读喊唱问题,成了目前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声乐教育家姚峰表示,朗读与歌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在气息、发声、咬字、音韵方面都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朗读没有乐音。歌唱得好的人,朗读一定也差不了。声乐教授段岭认为,朗读是歌唱的基础。无论是朗读还是歌唱,都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要想唱得“地道”,最终是看语言是否地道。这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朗读和音乐学科的歌唱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教好了语文课的朗读,会为音乐歌唱奠定坚实的基础;克服了音乐课喊唱的毛病,就自然提高了语文朗读的水平。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完全可以和音乐课相互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柯达伊提出:音乐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发展;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北京柯达伊学会的梁洪来老师提出听、唱、写、创的音乐教育思想,与我国语文界所提倡的听、说、读、写教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注意到了学生喊读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喊唱的问题也引起了音乐老师们的关注,找到了矫正的思路和方法。语文教学和音乐教学相结合,语文课上提出问题,音乐课上生成效果。把柯达伊教学法和梁洪来教学理念真正与我校音乐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改变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读书时感情平淡、没有节奏、大声唱读的现象;改变音乐演唱教学中学生大声喊唱的现象。

参加实验的是河北省易县第三小学2015年新入学的一年级八个班的学生,这些班级平均人数儿都超过了60人。以往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习惯使用扩音器,为此,学校召开专题会议,请专业人士讲解扩音器对师生的听力的影响,各学科老师达成共识,放下了扩音器,学习科学地使用嗓子,老师的音量小了,孩子们也开始学着轻声慢语地交流了。每位语文老师都制定了朗读计划,开设朗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的指导。

以往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我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在演唱姿势和歌唱状态上反复要求,但是收效甚微。而现在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放下了扩音器,都有了保护孩子听力的意识,孩子们在语文课上逐渐养成了规范朗读的习惯,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我们音乐课堂上来。

音乐课上,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们听、唱、写、创能力的培养上。听老师准确地范唱,尤其是单音的范唱,一定要遵循梁洪来老师的单音模唱的原则:准确、稳定、长久,在音准上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听老师唱之后,学生模唱,也是要强调准确、稳定、长久。许多人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在音乐课上不可能进行写的练习,通过实验,我们的孩子做到了,目前这些孩子已经能够记写两个小节甚至四个小节的简单节奏了,而且能够听辨并写出s m两个音。更为可喜的是,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在写的基础上创编节奏和简单的旋律了。

通过听、唱、写、创能力的训练,孩子们在控制能力上有了一个飞跃,这种控制能力反应在声音上就是喊唱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了。在音准训练的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孩子们稳定拍感的建立,与体育老师做好沟通工作,体育课上加进了每课跟音乐踏步或行进五分钟的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作协调能力,达到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我们矫正音乐课上赶拍子,节奏不稳的现象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们的实验只进行了一个学期,实验效果还不是非常明显,但我们相信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孩子们的歌声会越来越美的。

音乐教育关系到完整的人的终身发展,改变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读书时感情平淡、没有节奏、大声唱读的现象;改变音乐演唱教学中学生大声喊唱的现象。各学科互相配合,以孩子的发展为本,提高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控制地丰富地演唱。培养学生对自己声音的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联动培养 篇7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 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 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21世纪初,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2013年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 (LMTF) 的1号研究报告, 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七个维度, 建构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体系。

学校的一切改革都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开展。在学习方式变革研究大潮中, 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要关注孩子学习的全过程行为, 能够不断优化学生学习路径,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是高效课堂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网络教学无疑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加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但是紧靠网络教学, 又不能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因此, 只有建立网络与课堂联动的交互机制, 才能有效拓展课堂空间, 同时又能利用网络将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展现在教师面前, 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 只有课程、学习方式以及评价都直指核心素养, 才能共同作用于学生, 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的实施模型

以课堂为核心, 以课堂为基础, 通过网络对课堂进行延展, 打开课堂边界, 在延展中产生新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 将新的课程资源再带回课堂, 形成课堂生长——课外延伸——新资源生成——回流课堂再加工这样一个闭环。我们为学生创设了独立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 以及自主选择、互相借鉴的平台。

网络资源拓展模型如下:

在网络课堂延展中, 学习方式的转变还可以还原学生思维过程, 通过“出声思维”使教师站在学生认知的边缘。教师可通过学生生成的资源, 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 达到教学效果评价及思维习惯监控的目的。

网络与课堂联动的平台建设与课堂应用开发

1. 基于任务互动的网络平台建设

“优学向上”任务互动平台是在朝阳星火计划项目支持下的网络互动支持平台, 可以实现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发布, 与微信相互关联;支持学生小视频和照片的上传, 支持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构成了以任务为单元、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的互动任务串, 实现用手机即时上传视频的功能 (任务不会因发言记录多而被覆盖) , 为建立课堂新常态奠定了基础。

2. 利用互动平台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环境

(1) 创设“面向全体”的教育环境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在传统课堂中, 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负担很重。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由于时间与进度的限制, 课堂难以实现充分的讨论与合作学习。针对这一矛盾, 我们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 建立网络合作学习小组, 建立学生互评机制, 使网络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还原学生思维过程, 使课堂更贴近学生。

“出声思维”是深层的个人经验能够外显的测量方法。要求实验参加者在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时候将解决过程大声地讲出来。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报告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所经历的思维序列。这种所谓的“出声思维”报告用于说明被试者完成任务时的心理策略和知识表征。这些报告也可以让研究者分析被试者的任务表现及其意识经验间的差异。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出声思维”报告不具有普遍性, 使之“常态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出声思维”虽然被认定是很好地监控思维过程的方法, 但却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应用。

在本项目研究中, 将课堂延展, 将任务细化, 使“出声思维”成为可能, 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以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提交任务, 作为课堂重要问题的回馈。

例如, 学完“三位数×两位”数后, 学生错题增多, 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是觉得学生太粗心了, 没有良好做题习惯等, 错题也仅限于教师批阅完后学生改正。

网络与课堂联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的做法, 改用在网络上发布说题任务, 学生将一道题的解题过程录制成小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师不仅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思维过程, 还能监控学生的做题习惯。此外,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作业的互评。这个过程, 解决了传统课堂中不能“面向全体”的瓶颈问题, 使每位学生的思维展现在教师及同学面前, 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评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同学间、师生间的“点赞评价”也可以清晰展现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利用网络交互形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内在的发展动力,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生成的学习过程都能进行及时评价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网络多元评价组的建立恰恰抓住教学中这个新的效能增长点, 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互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以及过程动态。既有来自教师典范性的接受性评价, 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 特别是学生间的互评、组间互评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质量也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评价本身又可以成为教师可利用的资源。

(3) 利用网络拓展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拓展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 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认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网络的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恰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提供了可能。使课外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成为共存与互补关系。

教师发布一个任务后, 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信息提取、组织表达、信息发布等步骤创造一个共享资源, 这种资源也许是不完善的, 但这个资源同时又成为同伴学习、评价的“把子”, 在学生互动中趋于完善。

例如, 在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法》单元中, 课本介绍了“格子乘法”, 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进行计算。教师抓住这种数学文化和数学方法的渗透点将其“放大”成为一种开放的计算方法交流, 通过学生查阅资料, 延伸课文中的方法, 也可以找到类似方法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微课的上传, 为全体学生提供互相借鉴的学习资源, 形成了新的研究共同体。从而使课本中的资源放大成为“学科文化资源”。

(4) 利用网络互动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在语文学科学习中,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无疑是语文学科核心能力的体现, 大量阅读与表达是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 有效阅读整本书成为语文阅读学习的瓶颈问题, 老师们大量倡导与推荐的过程虽然轰轰烈烈, 但是阅读的成效却难以监控。

网络任务互动有效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后, 将阅读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仿照教师进行阅读提问, 以学生间的阅读体会提升阅读的效果, 以网络的评价积分激发阅读的兴趣。

例如, 教师下发如图1任务。

任务下发后, 学生只有认真阅读了推荐书目, 才能按照老师要求将书中内容编辑成阅读题。教师又赋予学生编题及答题不同的评价分值,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图2、图3是部分学生仿照出题和答题的情况。

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阶段性成果

1. 研究的创新点

(1) 打破“微课”仅来自教师端的限制,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2) 创建了“学生网络研究共同体”, 打破了课堂的壁垒。

(3) 利用网络还原学生思维过程, 使教师站在了学生思维的边界。

2. 阶段性成果描述

(1) 初步形成了网络与课堂联动模式。将网络应用划分为辅助平台应用模式、监控平台应用模式、拓展平台监控模式。

(2) 在技术优化方面实现了将平台任务发布与微信客户端的关联, 为任务日常化奠定了基础。

研究的瓶颈问题

联动培养 篇8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经济增长缓慢等多方面因素,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社会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创业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诸多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 大学创业教育带上了一些功利目的。笔者认为, 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培养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业人才”, 而是为大学生多元化品性发展服务, 培养他们多维度、多层次的品质系统, 使之适应多样性的社会发展与竞争态势, 并且在社会各领域中, 有意愿、有能力借助于所学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 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国内主要创新培养模式分析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极其精密的培养系统工程[1]。在我国, 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 讲求以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 发挥传统效能的的高校自我培养型。 (2) 以吸引社会主体广泛有效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 (3) 以创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2]。

第一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最为普遍, 这种模式中,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实践性和广泛参与性, 借助于企业主体、金融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 依旧是秉承传承与创新知识为核心功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曾经有针对性地指出:“大学促进公共福祉的主要方法, 是促进知识的增长而不是更多其他的行动。”大学基本社会职能决定了大学无法独立完成大学生创新培养, 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培养是大学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模式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高校自身发展。

第二种模式中企业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的各种优势资源和潜力优势, 渗透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即缺乏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并非是科技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体制、政策等环境要素的建设, 后者是造成当前创新不足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政府、金融等各类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培养体系。

以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园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断成长,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环境。该模式通过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实体、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源, 在投融资平台、服务创新平台、税务政策减免、工商照顾、行政事务外包、校内外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 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创业平台, 此为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实战平台。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园是由政府主导, 其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培养, 难以同高校形成联动, 同高校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融合度不高, 在大学生创新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分析

近年来, 随着大学科技园的蓬勃发展, 也给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启发。从功能上看, 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大学科技园的产生[3]。1999年, 两部委 (科技部、教育部) 第一次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给予了明确定位:“大学科技园应当具备四种基本功能, 即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从参与主体上看, 大学科技园依托的主体是高等学校。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模式有3种: (1) 一校一园模式——以所在大学为依托, 由大学独立创建或者大学与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共同创建。 (2) 多校一园模式——由多所大学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创建。 (3) 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以网络为基础, 超越现实性物质因素制约[4]。正是由于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使得大学科技园更加容易与大学产生联动, 从而可以深入地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中。基于这个基础, 笔者初步探讨了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 共同完备创新基础教育体系

教师的素质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大学汇集了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 他们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发挥着领航作用, 具有强大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学科技园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家、研发机构负责人、银行家、风投专家、法律顾问、政府部门科技工作者等专家人才。由他们所共同组成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使得构建完整且系统的创新基础课程结构体系成为了可能。

大学创新基础教育体系并非单纯的课余创业实践或者简单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而是要把创新课程置于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创新教育[5]。大学科技园的教师队伍则以互访讲学、案例教学、学术交流、创业导师等方式参与其中。这些兼职教师经验与学术兼备, 他们丰富了创业教育资源, 开拓了大学生的创新思路, 提高了创新兴趣,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另外, 大学科技园通过鼓励教师到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 使得更多具有创业经验的科教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只有对科学研究创新过程的真实感受, 才能把握创新教育实质,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将创新教育融合于课堂教学过程, 使得课堂教学不再照本宣科。

(二) 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是整个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的环节, 创新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想法和展现实践能力的基本平台。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 其主要方式是举办各种科研、设计、开发、创业模拟和竞赛, 以及组织大学生参加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中的部分工作。高校自身提供的实践性教学平台, 在时间和质量上, 都存在现实性缺陷。而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教育载体, 其功能本质之一就是提供富有真实度的创新过程教育, 这正好弥补了高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代高校中的大学科技园以入驻园区的全部相关企业为平台, 通过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科研人员与经济结合的方式, 以科技园为平台, 建立大学与园区企业良好的相互支持、共进双赢的服务体系, 从而依托园区企业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园区企业大多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大学生进入其中实践, 将获得直接体验, 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贴近真实的市场, 第一时间发现商机。科技园中还有许多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研发中心。校企研发中心是科技园平台支撑下的一种产学研合作形式。大学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科技人才, 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企业为学校的科研团队提供科研资金、场地、设备, 并借助自身的市场经验和资金优势将大学输出的创新资源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 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科学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可以直观地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为他们今后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开拓了思路, 指明了方向。科技园有着不少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大学生通过跟随自己的导师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培养了对市场的把握以及企业管理等能力, 全面锻炼了创新创业能力, 不论他在毕业后直接留在导师的企业工作, 还是找到别的工作, 或者自主创业, 这段创业经历必定是其今后职业人生的宝贵财富。此外, 园区创新文化氛围对学生也有深远影响。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 不仅聚集着大量企业, 同时也聚集着党政部门、工商部门、银行、金融中介、法律咨询等各种机构, 大大丰富了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内容, 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多元化发展。

(三) 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

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 建设大学生创业园,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载体。现在国内已有多家大学科技园创办了大学创业园。随着大学科技园的兴起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创新网络, 为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6]。大学科技园实质上是特定的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专业网络在大学周边的集聚, 而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网络则是由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专业网络相互叠加所构成的网络组织环境[7]。大学生创业园自然成为了该网络的一个节点, 利用该网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硬件支持 (包括办公场地、通讯和网络设备、办公设备等) 和软件支持 (包括系统培训、政策法规咨询、工商税务、投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 , 目的在于降低创业企业初期的经营风险和创业成本, 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较之前文所述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大学生创业园, 这种模式由于创新网络的作用, 更容易形成大学生创业园和高校的互动。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实践、创新、创业过程, 不过是从网络的一个节点过渡到另一个节点。

四、结语

“大学——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目前,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大学与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及角色分工上还有诸多问题, 国家针对科技园的政策也有待优化, 使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培养教育还需要多方统筹协调, 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闫青.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1) :296-297.

[2]陈微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浙江经济, 2011 (19) :53-54.

[3]胡平.从大学与环境的互动博弈看大学科技园的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25) :20-25.

[4]闫青, 徐庆.基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 :18-20.

[5]谢志远, 应云进.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 2003 (3) :104-106.

[6]夏维力.基于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网络的我国大学创业环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7) :168-171.

联动培养 篇9

关键词:多专业联动,专业建设,特色人才

一、前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 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和融合, 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从单一型人才需求模式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模式延伸, 新型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宽广的知识范围。

二、多专业联动建设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

1. 多专业联动, 构建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随着气象业务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各专业培养方案往往只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难以满足气象行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联动建设需要, 构建了基于信息系统分层架构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根据各专业在信息系统架构中的层次和上下层间的关系, 优化课程体系。

2.“局———企———校”资源集成优化, 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局———企———校”共建和中央与地方共建等渠道, 根据信息系统多层架构和知识模块间的衔接关系, 优化实验资源配置, 构建了基础平台、传感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系统集成等五大实验中心和一个气象信息系统综合实践基地, 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3. 优化三个结合, 实现行业特色与专业建设合理融合

点、线、面分别与气象特色结合。点是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中融入气象信息系统案例;通过气象特色模块, 实现专业主线外延;面是根据专业联动的信息类专业分层知识模块, 各专业在对应系统知识层面和与气象信息系统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各专业的气象特色内容。这样既合理地融入气象业务对信息类各专业所期望的气象特色内容, 又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 实现了信息类气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4. 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检验,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4年培养、就业1年检验的“4+1”人才评价机制, 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并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参与行业项目, 增强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学生进入行业和企业实习实训。通过到用人单位调研、召开用人单位人员座谈会等形式, 反馈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 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我们的检验不是只停留在毕业后一年上, 实际上采取的是持续跟踪, 不断完善培养模式,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创新举措及人才培养成效

围绕信息类气象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 遵循“边建设、边实践、边推广”的原则, 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 以培养信息类气象特色人才为主线, 以多专业联动建设理念为指导, 加强专业建设

多年来, 课题组根据各专业特点, 在信息类特色人才培养理念引导下, 从培养计划、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入手, 实现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联动建设。其中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多个专业为局 (中国气象局) 校共建特色专业、5个学科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2个教学团队为局校共建教学团队、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3部省级立项建设精品教材与局校共建精品教材等。

2.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了实践平台与科研平台建设,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根据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进行多专业联动的实验室建设。2005年以来组建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集成4大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个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企业研究院。这些平台建设实现了实验教学由封闭式的基础性实验向开放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 提高了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比例, 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参与科研项目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科技创作等;以增设创新实践学分的办法,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相关社团活动, 实行学年论文 (作品) 制, 促进了学生“做、学、研”创新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 近3000名学生受益。

3. 利用局校共建和行业高校特色优势, 开展气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近年来, 中国气象局共投入近亿元, 建成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试验 (南京) 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与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由于这些基地集教学实训、科研引导、研究开发和标准认定4大功能于一体, 是培养信息类气象特色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由于教师全程参与基地建设, 并投入到气象仪器国产化和自制仪器研发中, 所以能有效地将基地自动气象站、雷达站点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的优秀案例,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大气综合自动化观测与对比试验, 使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气象观测知识和气象仪器与装备的使用方法,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仿真、综合气象观测等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联动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之, 李玉龙.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 联动培养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J].计算机教育, 2009, (20) :41-42.

联动培养 篇10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是以生源体体育育竞竞技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在教育部部相相关关政策下,设定生源文化课录取要求。。这这种种特性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拥有有更更多多的空间,更多的自主权,也容易产生生更更多多的不规范,滋生招生腐败。严把招生““入入口口关”,招收高质生源,对高水平运动员员的的培培养管理,就业起基础性作用。

1 招生宣传创新性建设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宣传相对于于传传统统的招生宣传渠道外,应创新的开展““一一对对一”招生宣传和生源基地学校对接模模式式。。高校招生部门可组织专门力量,扩扩展展渠渠道,收集整理对口项目生源信息,打打破破空空间限制,实现与生源“一对一”,“面对对面面””交流,直观介绍学校办学优势,就业前前景景,,训练管理等热点信息,吸引优质生生源源报报考。与体育培训学校建立生源合作基基地地,,在学生培养、训练管理、竞技比赛,师师资资交交流实现多界面合作,使生源基地学校校成成为为招生宣传的重要载体。

1.1 招生计划科学化建设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高考文化成绩绩低低,,入学后体育训练任务重,基础知识识普普遍遍薄弱的特点,科学制定招生专业。应应选选择择课程设置难易适中,教学安排机动灵灵活活,,同时具有较好就业前景,较大市场需需求求,,就业主要面向服务、管理、金融等领域的专业。尽量避免选择对专业知识要求高的科学研究、技术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要综合考虑生源数量、体育测试水平,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需求等因素,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建立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

1.2体育测试规范化建设

体育水平测试在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中处于核心地位,建立规范化的体育测评体系是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严格的考生资格审核,科学的体育测试流程,高水平的评测专家队伍,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干扰测试结果,随意更改测试标准,暗箱操作等不规范行为,建立测评专家数据库,随机选择测评专家,注重信息保密。

2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就业。高水平运动员在受教育期间面临专业知识学习和体育训练双重管理,高校需要在教学与训练之间找到平衡点,制定合理的专业技能与体育技能培养目标,务实的专业和训练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结构优化,使两种管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产销”过程的“零距离对接”。

2.1教学管理合理化建设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在高水平运动员教学中,如果运用普通大学生教学培养管理体系,会使高水平运动员面临课程难,教学安排任务重的困境,造成学习压力过大,对专业知识学习和体育训练产生负面作用。高水平运动员教学合理化建设应体现“三个适应”,既课程设置与就业目标相适应,专业培养要求与实际基础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学计划安排与体育训练安排相适应。可在教学中实行小班教学,制订单独的培养计划,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制定单独的考核标准。针对训练、竞赛安排,实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学分互换,学分累积制度。对文化基础较好的高水平运动员,实行动态选课体系,鼓励部分课程参加普通大学生的课程教学,丰富专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砝码。

2.2训练管理系统化建设

一是组建专业的高水平教练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训练管理工作,在工作量核算,奖励津贴发放,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与政策支持。二是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发挥训练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在训练津贴补助,奖、助学金评定,学分替换,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分层次奖励措施。三是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设定合理的体育竞技目标。组织参加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提升竞技水平。四是加大资金政策支持,提供完善的训练设施保障。学校应设立高水平运动员建设专项资金,保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从而实现体育训练的连续性。发挥运动员体育优势,加强与企业在体育竞赛、职工训练、企业宣传等方面合作,实现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化,市场化。

3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体系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运动员因年龄、竞技水平的限制,毕业后更多的是直接步入社会就业。同时,高水平运动员薄弱的专业知识、生疏的职业技能成为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改革,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特点,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增强就业大局观意识,构建特色突出,政策灵活,高效务实的独立就业体系。

3.1 就业指导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就业指导教师、学院专业教师、体育训练管理教师联动就业服务体系,整合教师社会资源,实行至上而下的多层次就业指导。开通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信息专栏,扩大运动员就业信息辐射面,单独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择业观教育,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中的杠杆作用。实现就业工作前移,提前征集用人单位对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信息,在入学初即搭建用人单位、运动员的交流互动平台,探讨与企业进行高水平运动员定制培养的可操作性,实现提前就业。

3.2 创业指导个性化建设

高水平运动员通过训练、比赛能够更早的步入社会,思想更成熟,视野更开阔。学校要激发运动员的聪明才智,鼓励自主创业,组建高水平运动员创业社团,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提供软硬件支持。专门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发挥体育优势,重点扶持体育培训、体育产品销售,运动服务等领域,建立长效机制,以点带面,不断影响运动员参与创业。

摘要: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性。本文通过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培养-就业各项工作具有的特点,所面临的困难,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招生宣传、招生计划、体育测试、教学管理、训练管理、就业指导服务,创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体系化建设,并对培养联动体系建设构建与实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上一篇:安置思路下一篇:高校职业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