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2024-05-06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精选九篇)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篇1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都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的应用。

二、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使学生产生相应情感。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

【案例1】在教学《圆的定义》时,我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我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2)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的强大动力。

【案例3】在教学《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2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多数认为太低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1+2+22+23+…+263=18446744078709551615粒≈527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200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产量。同学们听后都很惊讶。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求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2. 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解决各种疑难,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情境,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1)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地亲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要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出来。

【案例4】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的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60°+30°=90°+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我创设情境,学生全员参与,通过不断的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2)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马斯洛特别指出:“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感情,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而这一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一种自卑、软弱、无能之感觉。”因此,教师要紧扣“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确保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置成功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以保证学生的自尊心,并继续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教师肯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

3. 渗透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不能靠硬性灌输,尤其是推理性强、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更不能强加于人,只能以知载情,以情促知。数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内外数学教学活动中。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如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到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重视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古今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优秀事迹,叙述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艰辛与欢乐,给予学生深刻启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进而由此产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勇气。

【案例5】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典故:当今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寻找“外星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案等。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案(像教科书封面上的图案),若宇宙人是“文明人”,则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给学生介绍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美国第12任总统加菲尔德也提出过一种巧妙的证法,至今世界上可查到的证法有400多种,可以编成一本书。通过介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展示数学美。我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数学蕴涵的内在美(不变美、对称美、相似美、类比美、简洁美、和谐美、创造美、严谨美等),学生通过鉴赏,无不感到激动,产生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4)揭示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为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如农药的配制,利息的计算,测量物体的高或两地之间的距离,测算圆的半径,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如何尽快追捕走私船,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炮弹能否击中目标等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反复地用生动的事例来阐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具体看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将来工作和学习有密切关系,并及时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明确学习的目的,产生持久的浓厚兴趣。

4. 感化性原则的应用

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1)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关爱去对待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效应。

(2)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质。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

(3)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导、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德才兼备,以人教人,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情感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三不”精神: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课本说“不”,敢于向资料说“不”。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和发言,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在笑声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案例6】在学习数的开方引进符号“”时,有几个学生就提出这个符号太副复杂,可模仿乘方符号“an”记作“na”。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篇2

序号 题干内容 题型 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单选题

C A.方案 B.计划

C.模式 D.()是考验教育管理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是考验教育者教育素养的主要尺度。单选题

B A.团结力 B.执行力 C.创新力 D.教育的选择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指向,一种是控制塑造式,一种是()。单选题

C A.启发点燃式 B.顺应天性式 C.自然生长式 D.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单选题

A A.规整智慧 B.记忆智慧 C.背诵智慧 D.好的课堂一般需要具备基本的三步流程:自学-()-反馈。单选题

B A.共享 B.展示 C.讨论 D.华为任正非的“三化”理论,先“僵化”接受,再“固化”运用,最后是()。单选题

B A.“活化”运用 B.“优化”改良 C.“开化”创新 D.对教师作用的“确权”,要求学校认真研究和出台两个“法典”:一部是关于学生的,一部是关于()的。单选题

B A.校长 B.教师 C.家长 D.高效课堂教育经验的核心就是放大对()的“利用”。单选题

B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课堂有三个层次:“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其中最高的层次是()。单选题

C A.知识课堂 B.能力课堂 C.智慧课堂 D.课改的“改”是()。单选题

B A.改良 B.改革 C.改善 D.11 下面属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是()。多选题

BCD A.积极 B.紧张

C.恐惧 D.压抑 高效课堂的评价有个“六字箴言”()。多选题

ABC A.即时 D.公平 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哪三个组织()。多选题

ACD A.学校14 教育的信仰应该是()。多选题

AC A.以人为本

B.公开 C.公正 C.班级 D.小组

C.尊重生命 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多选题

ABCD A.学生为本

B.师德为先 C.能力为重 D.终身学习

B.听声16 高效课堂评课看状态主要是看哪三个方面()。多选题

ABC A.看动作

音 C.察表情 学校至少应该成立哪几个“学生中心”()。多选题

ABCD A.情感指导中心

B.生活指导中心 C.学法指导中心 D.学业评价中心 高效课堂把()当成课堂的六字箴言。多选题

ACD A.自主

C.合作 D.探究

B.教学观D.19 新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三观”()。多选题

ABD A.教育观

学生观 高效课堂的文化箴言()。多选题

BCD B.开放

C.向上 D.阳光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放手彻底,谁就能收获成功。判断题

对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解读,首当其冲的要求是平等。判断题

对教育学是关于“人”如何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科学。判断题

对校长是课改的领头羊,否则就会成为课改最致命的短板。判断题

对“新学生”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人。判断题

对塑造学校“信仰”的目的在于学校必须要寻找到自己的教育动力。判断题

对课改就是改文化——变传统的控制、管制、囚禁为点燃、激励、唤醒。判断题

对违犯了“班级法典”就应该受到惩罚。判断题

错只要我们心中有“人”,眼中有“生命”,胸中装着“人性”,那么,教育就没有什么复杂的。判断题

对传统管理是管制,现代管理是放手。判断题

序号 题干内容 题型 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1()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单选题

B A.对学 B.独学 C.群学 D.有出息的学校必走的“三部曲”:从“学习自主”到“班级自主”然后到()。单选题

A A.校园自治 B.学生自治 C.教师自治 D.“二八理论”是指,教师80%的作用是点燃、激励、唤醒;20%的作用是()。单选题

A A.课堂流程的操作 B.导学案的设计 C.学习效果的测评 D.教育的选择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指向,一种是控制塑造式,一种是()。单选题

C A.启发点燃式 B.顺应天性式 C.自然生长式 D.杜威针对人的探索过程提出了“反思五步说”其中第二步是()。单选题

B A.暗示 B.问题 C.假设 D.高效课堂教育经验的核心就是放大对()的“利用”。单选题

B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高效课堂评课五条: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单选题

C A.看成绩 B.看升学率 C.看师德 D.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单选题

A A.规整智慧 B.记忆智慧 C.背诵智慧 D.教育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单选题

B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数百年来,关于教育的争议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本位论”,另一种可以称作()。单选题

B A.“学生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室本位论” D.11 高效课堂的灵魂()多选题

ABCD A.相信学生

B.解放学生 C.利用学生 D.发展学生 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构建哪三个组织()。多选题

ACD A.学校13 考量学校团队的是三个“力”()。多选题

ABC A.凝聚力

C.班级 D.小组

B.执行力 C.创造力 高效课堂的评价有个“六字箴言”()。多选题

ABC A.即时

B.公开 C.公正

B.15 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征()。多选题

ABD A.主动性

生动性D.生成性 新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三观”()。多选题

ABD A.教育观

B.教学观D.学生观 下面属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是()。多选题

BCD B.紧张

C.恐惧 D.压抑

B.听声18 高效课堂评课看状态主要是看哪三个方面()。多选题

ABC A.看动作

音 C.察表情 新课改对教师这个角色的明确要求是()。多选题

ABCD A.组织者

B.合作者

C.激励者 D.发展者 高效课堂把()当成课堂的六字箴言。多选题

ACD A.自主

C.合作 D.探究 高效课堂放大对学生的“利用”,其理论支撑是“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判断题

对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解读,首当其冲的要求是平等。判断题

对教师不应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一个基本底线。判断题

对传统管理是管制,现代管理是放手。判断题

对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从儿童出发”,学会了“认识儿童”,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判断题

对真正的学习都是拒绝强制的。判断题

对塑造学校“信仰”的目的在于学校必须要寻找到自己的教育动力。判断题

对课改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在放生。判断题

对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儿童出发,“认识”儿童。判断题

对教育者与其说是在“教书”,不如说是在“识人”。判断题

序号 题干内容 题型 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1 高效课堂评课五条: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单选题

C A.看成绩 B.看升学率 C.看师德 D.()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单选题

B A.对学 B.独学 C.群学 D.课堂考量的是教师的“三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单选题

C A.教材观 B.价值观 C.学生观 D.好的课堂一般需要具备基本的三步流程:自学-()-反馈。单选题

B A.共享 B.展示 C.讨论 D.课改的“改”是()。单选题

B A.改良 B.改革 C.改善 D.课堂有三个层次:“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其中最高的层次是()。单选题

C A.知识课堂 B.能力课堂 C.智慧课堂 D.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中的关键是()。单选题

A A.新教师 B.新课堂 C.新学校 D.“二八理论”是指,教师80%的作用是点燃、激励、唤醒;20%的作用是()。单选题

A A.课堂流程的操作 B.导学案的设计 C.学习效果的测评 D.杜威针对人的探索过程提出了“反思五步说”其中第二步是()。单选题

B A.暗示 B.问题 C.假设 D.高效课堂教育经验的核心就是放大对()的“利用”。单选题

B A.教师 校长 D.学校必须要做到三个统一()。多选题

BCD A.统一服装 B.统一信仰

B.学生 C.C.统一要求 D.统一行动 美国好学校标准的几个关键词()。多选题

ABCD A.支持

B.氛围 C.标准

D.环境 教师的教育动力应该来自于()。多选题

ABC A.责任 成功 高效课堂的评价有个“六字箴言”()。多选题

ABC A.即时 D.公平 高效课堂评课看状态主要是看哪三个方面()。多选题

ABC A.看动作

B.角色 C.道德 D.B.公开 C.公正

B.听声音 C.察表情 教育的信仰应该是()。多选题

AC A.以人为本

C.尊重生命

C.恐惧 D.压17 下面属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是()。多选题

BCD A.积极 B.紧张

抑 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任务、权威性、认可、()。多选题

BCD A.赞扬 B.分组 C.评价 D.时间 课改不仅是改教材、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多选题

BC B.教育观念 C.教学思想 高效课堂的灵魂()多选题

ABCD A.相信学生

B.解放学生 C.利用学生 D.发展学生 所谓规律,一切都应该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规律。判断题

对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儿童出发,“认识”儿童。判断题

对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从儿童出发”,学会了“认

识儿童”,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判断题

对高效课堂放大对学生的“利用”,其理论支撑是“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判断题

对教育者与其说是在“教书”,不如说是在“识人”。判断题

对校长是课改的领头羊,否则就会成为课改最致命的短板。判断题

对教育学是关于“人”如何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科学。判断题

对教育的全部行为可以诠释为自然生长,但不能过分重视捍卫和尊重“学生主体”。判断题

错只要我们心中有“人”,眼中有“生命”,胸中装着“人性”,那么,教育就没有什么复杂的。判断题

对“新学生”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人。判断题

序号 题干内容 题型 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1 课堂有三个层次:“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其中最高的层次是()。单选题

C A.知识课堂 B.能力课堂

C.智慧课堂 D.一切教学的起点是()。单选题

A A.学情 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化和()。单选题

A A.教育专业化 4 模式有三大要素:问题、方案和()。单选题

A A.效果 B.效率 C.规则 D.5 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单选题

C A.方案 B.计划 C.模式 D.华为任正非的“三化”理论,先“僵化”接受,再“固化”运用,最后是()。单选题

B A.“活化”运用 B.“优化”改良 C.“开化”创新 D.高效课堂评课五条: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单选题

C A.看成绩 B.看升学率 C.看师德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要“抓两头、促中间”,其中,课前主要是()。单选题

C A.做好验收 B.促进主导 C.编制导学案 D.课堂考量的是教师的“三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单选题

C A.教材观 B.价值观 C.学生观 D.()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单选题

B A.对学 B.独学 C.群学 D.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任务、权威性、认可、()。多选题

BCD B.分组

C.评价 D.时间 新课改对教师这个角色的明确要求是()。多选题

ABCD A.组织者 B.合作者

C.激励者 D.发展者 高效课堂教育理论的目标是致力于建构()。多选题

ABCD A.新教师

B.新课堂 C.新学校 D.新学生 考量学校团队的是三个“力”()。多选题

ABC A.凝聚力

B.执行力 C.创造力 D.创新力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多选题

AD A.知识的超市 B.泯灭的个性 C.竞技的赛场 D.生命的狂欢 教育的信仰应该是()。多选题

AC A.以人为本 B.高分为王 C.尊重生命 D.高升学率 高效课堂评课看状态主要是看哪三个方面()。多选题

ABC A.看动作

B.听声音 C.察表情 高效课堂把()当成课堂的六字箴言。多选题

ACD A.自主19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多选题

ABC A.兴趣

C.合作 D.探究

B.能力 C.智慧 D.知识

B.学生会 C.20 学生实施学校管理的“三驾马车”()。多选题

ABC A.学管会

团委 D.党支部 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解读,首当其冲的要求是平等。判断题

对教师表演艺术高超的课就是好课。判断题

错真正的学习都是拒绝强制的。判断题

对只要我们心中有“人”,眼中有“生命”,胸中装着“人性”,那么,教育就没有什么复杂的。判断题

对校长是课改的领头羊,否则就会成为课改最致命的短板。判断题

对在一个“人本社会”里,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把学生当成“工具”去蹂躏和奴役。判断题

对教师不应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一个基本底线。判断题

对课改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在放生。判断题

对教育的全部行为可以诠释为自然生长,但不能过分重视捍卫和尊重“学生主体”。判断题

错教师的转型需要从“二传手”变成“一传”,即学生与知识、成长直接对话。判断题

序号 题干内容 题型 你的答案 正确答案 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1 有出息的学校必走的“三部曲”:从“学习自主”到“班级自主”然后到()。单选题

A A.校园自治 B.学生自治 C.教师自治 D.高效课堂评课五条: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单选题

C A.看成绩 B.看升学率 C.看师德 D.模式有三大要素:问题、方案和()。单选题

A A.效果 B.效率 C.规则 D.4 杜威针对人的探索过程提出了“反思五步说”其中第二步是()。单选题

B A.暗示 B.问题 C.假设 D.新课改理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单选题

A A.主导 B.引导 C.灌输 D.6 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单选题

A A.规整智慧 B.记忆智慧 C.背诵智慧 D.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化和()。单选题

A A.教育专业化 B.技术专业化 C.设备专业化 D.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中的核心是()。单选题

B A.新教师 B.新课堂 C.新学校 D.华为任正非的“三化”理论,先“僵化”接受,再“固化”运用,最后是()。单选题

B A.“活化”运用 B.“优化”改良 C.“开化”创新 D.10 高效课堂教育经验的核心就是放大对()的“利用”。单选题

B A.教师 B.学生 C.校长 D.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任务、权威性、认可、()。多选题

BCD A.赞扬 B.分组 C.评价 D.时间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多选题

ABC A.兴趣 B.能力 C.智慧 D.知识教师的教育动力应该来自于()。多选题

ABC A.责任 B.角色 C.道德 D.成功高效课堂评课看状态主要是看哪三个方面()。多选题

ABC A.看动作 B.听声音 C.察表情 D.看合作 课改的宗旨是为了实现三个解放()。多选题

ABC A.解放学生 B.解放教师 C.解放学校 D.解放家长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多选题

AD A.知识的超市 B.泯灭的个性 C.竞技的赛场 D.生命的狂欢 学校必须要做到三个统一()。多选题

BCD A.统一服装 B.统一信仰 C.统一要求 D.统一行动 高效课堂的灵魂()多选题

ABCD A.相信学生 B.解放学生 C.利用学生 D.发展学生高效课堂的评价有个“六字箴言”()。多选题

ABC A.即时 B.公开 C.公正 D.公平高效课堂把()当成课堂的六字箴言。多选题

ACD A.自主 B.交流 C.合作 D.探究 课改就是改文化——变传统的控制、管制、囚禁为点燃、激励、唤醒。判断题

对违犯了“班级法典”就应该受到惩罚。判断题

错高效课堂放大对学生的“利用”,其理论支撑是“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判断题

对教师不应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一个基本底线。判断题

对传统管理是管制,现代管理是放手。判断题

对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而不应该是一个行动家。判断题

错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人本,是从儿童出发,“认识”儿童。判断题

对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包容、尊重、接纳了儿童的一切,学会了“从儿童出发”,学会了“认识儿童”,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判断题

对教育的全部行为可以诠释为自然生长,但不能过分重视捍卫和尊重“学生主体”。判断题

错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解读,首当其冲的要求是平等。判断题

论情感教育与高效课堂的内在关系 篇3

摘要:情感教育对高效课堂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现在,尤其是我们作为初中教师,看到学生厌学、辍学的现象,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如果教师不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就会被学生淘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应注重投入情感教育,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课改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变得乐学、爱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效果。因此,我们课题组就一直在探究情感教育与高效课堂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分层教学 智能发展 高效课堂

纵观古今,各种教学方法可谓体系繁多。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就有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方法。在注重素质教育的现在,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提高,尤其是我们作为初中教师,看到学生厌学的现象,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不再适应现在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师不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就会被学生淘汰。因此,我们课题组就一直在探究情感教育与高效课堂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其实,教学活动也是用师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织而成的。情感教学才能构成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延伸,课堂上才能充满探求的激情与发展的活力。

一、分层制定学习目标,发挥情感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应当随着课堂进程的深入,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得到调整。教师应在备课中预先设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注意与课堂生成相结合,在目标的达成上不强求统一,允许“分层达标”和“延缓达标”。教师通过这种分层次教学,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发挥积极情感的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校教师许老师在讲授《我的母亲》一课时,分小组自学课文。学生从导学案设定的目标中自主选择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同学、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达成全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太差的学生,先掌握字词、概括故事内容,在学习对子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二、拓展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单一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有效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所有素材都是教学内容,如文献资料、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在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主动从已知经验或生活实践中挖掘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寻求学习资料,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补充并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不停滞于某一点上,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充实,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校许老师讲解《保护环境》一课时,把自己拍摄有关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也拿出搜集的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和教师的进行对比,讨论评析。由于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学生都主动参与,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非常精彩。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开放教学环节,情感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能发展,不仅需要智能因素本身的培养,还需要其非智能因素的促进。情感教学正是通过情感这一重要的非智能因素作用,为智能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中教师注重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初一张老师在教授课文《孙权劝学》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进行课本剧分角色表演。学生模拟文中孙权、吕蒙和鲁肃三人,用不同的语言语气来表现个体对文本的解读。在表演过程中,表演的学生认真、入境,观看表演的学生心情愉悦,点评细致,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在掌握知识并获得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了其智能的发展。

四、延伸文本内容,发挥情感功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学校情境中,如果其他条件基本相等,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的大小密切相关,态度好的学生的学习总是远胜于态度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往往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起点,会影响一个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我校教师在教授《伤仲永》时,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利用方仲永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才会有成才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环境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步退出现在的课堂,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现已成为初中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运用多样的情感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保证。今后,我们课题组会进一步结合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为情感教育的推进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素材。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篇4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 (结果) 的明线, 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过程) , 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相依共存, 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 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 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 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 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不怕困难认真思考, 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 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 以及相互关系转化, 推导出结论, 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 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 举一反三, 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完成知识的迁移,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 在数学认知过程中, 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 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 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 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 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 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 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 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 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 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 2, 3, 4, 5, 6, 7, 8, 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 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 例如, 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 9表示9个一, 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 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 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 在认识“方向”时, 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 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 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 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 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 “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 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 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 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 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 通过创设情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 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制约作用, 知识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 它通过积极情感态度的支撑而最终实现, 情感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数学家的事迹去影响感染学生, 例如, 在解决1加2加3一直到加100的和的问题时, 高斯发现了计算级数的方法, 他这种认真观察思考、寻找规律, 化难为简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又如, 数学家们为了证明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接近二分之一, 做了几千次最高达8万多次的抛硬币实验, 这种对待科学的执著态度让我们景仰;再如, 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 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伏在床板上, 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种锲而不舍永攀高峰的精神让我们震撼。在课程设计中, 适当加入一些数学家的简介以及数学知识发现、发展、成型的过程, 知道探索知识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通过典型事例,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家们顽强的毅力, 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追求科学的高尚道德, 使这种宝贵的精神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内心世界的发展, 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品质不断完善的精神力量。

高效课堂与情感教育 篇5

“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它的立足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大空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地发挥自主的能动性,而达到最大的自我发展。“高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模式的建构必须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模式的运用必须适合不同层次的老师使用,并能够较好的驾驭,不断的进行“重组”、“拓展”与“自我建构”,以实现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交流的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要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对几何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现以圆的周长为例,介绍如下:

一、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要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几何知识又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一部分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充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出示一圆桌,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桌周围包上一圈花边,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几何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模式

积累 复习旧知 激发兴趣 积累表象

操作发现观察 发现规律 学会操作 体验乐趣评价激励 练习运用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第一环节:观察积累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复习旧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架起一道可感的桥梁;(2)激发兴趣,通过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3)积累表象,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为后面概念的形成或规律的发现作铺垫。这是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比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先回忆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接着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从回忆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出发,通过观察教师的旋球转动画圆的演示,学生获得了一个曲线封闭成圆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从这个演示过程中发现圆与以前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也有利于下面对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第二环节:操作发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实物或教具等),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叠一叠、画一画、移一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及其它同学的相互配合去发现几何形体的特征,把由观察获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推向深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并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用转化的思想,在操作发现阶段引导学生分组活动,集中大家的智慧对梯形进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们熟知的几何图形,然后再间接求出它的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好几种成功而可行的办法:

(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

(4)把梯形剪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个三角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剪拼操作,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与教师直接讲授让学生接受相比,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第三环节:练习运用。主要是用刚学到的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培养并发展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目标一: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积计算,它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到概念与公式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口算、笔算、解题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画图,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画出一定的几何图形,或利用工具测量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目标二:发展思维。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我们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练习中要加强表述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做出最终的答案,还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分析过程。通过练习,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思维的敏捷性、简洁性、批判性与深刻性等。

第四环节:评价激励。评价激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它贯穿于以上三个阶段之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

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课堂 篇6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情感培养 艺术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是先天拥有的,比如,人有七情;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理想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比如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发扬美术学科的特点,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美好、丰富的情感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富有艺术气质,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正好是情感丰富、敏感的时期,他们的情感认识正不断变化和形成。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审美教育,能使学生形成好的情感和正确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情感呢?

一、美术教师的情感素养

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并且要有利用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因此,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二、抓住学生的情感点,深入美术作品,挖掘丰富的情感

(一)挖掘学生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皮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走进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时代特征、个性需求,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不可忽略的内容。我对最近两届升入我校的初一学生做了一项调查显示:

这些的学生普遍存在漠视或者无视自己身边美的事物,或者有时感受得到,但是表达不出来的现象……真是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中说的:“以往的美术教育忽略了情感教育,忽略形式美、美的秩序认识和修炼培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美盲就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就麻木了。”

(二)用美术作品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其表现的是情感,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与对话,以充分表达情感,控制情感,组织情感,唤起情感,净化情感。艺术作品具有最打动人心的直接效果。美术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情感与精神。通过很好地欣赏艺术珍品,能使学生们体会到融与作品中深刻的情感,唤起原有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情熏陶,受到有益的启迪,陶冶性情。

如欣赏齐白石《虾》,随着笔者的提问,学生们逐步活跃起来:

“齐白石的《虾》线本身有什么样的变化?”(“粗细”、“深浅”、“干湿”、“虚实”、“长短”……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把线所具有的样态都说了出来,知识点不给而给。

“齐白石的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栩栩如生”、“灵动”、“晶莹剔透”……)

“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你能试着描叙一下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么?”(“是一个很大气的人”、“善于观察生活”“有情趣”…… 画如其人,学生们描叙的很准确)。由表及里,先悦目而后赏心,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以欣赏方法的渗透。

赏析毕加索《镜子前的少女》:请同学模仿画里少女的动作,并配音。表演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进行即兴表演:头时不时来回动着,一会照照镜子,一会转过头来问 “我漂不漂亮啊?”同学们在表演中感受到了大师的思想与生活很接近,调动了感情,进一步体会了艺术作品的情感。

(三)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源泉

艺术贵在完全可以“学以致用”,将生活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能的。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获得情感体验,不仅可以增加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封面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为自己的暑假生活记录册起个书名,从里到外设计一套封面,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少年生活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通过美术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交流中获得情感交流和体验。在浙美版八年级制作贺卡的教学时,刚好是母亲节期间,于是让学生设计一张送给亲人朋友的贺卡,并写几句话送给他们。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感的交流必定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以情动情 ,以情换情

美术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由此可见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情趣,自己要感情投入,教学时精力充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以利于情感的沟通。

四、创设学生发泄情感的舞台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它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渲泄,恢复学生的心理的平衡,而且有益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利用学生的作品展示举办小小的展览会,对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达情感、交流情感、资源共享是必需的。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宣泄情感的平台。

加强情感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等, 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全过程, 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 学生喜欢老师了, 就会乐于接受、努力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因此,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前提.平时与学生交往中, 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少一点“威严”, 多一点“亲切”, 通过与他们交流、沟通及和他们一起活动等形式,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心态和喜好,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始终保持积极饱满的情绪, 以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拜, 促进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 学生就能够产生和谐的共鸣, 就能够摆脱对数学“抽象、单调、枯燥、乏味”的印象, 投入到教师所提供的充满现实、乐趣、探索、创新、合作的实际情境中, 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我要学好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变厌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为此必须创设出良好情境, 以引入课题,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好的情境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数学故事” 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数学故事”主要指“数学典故”、“数学趣味”、“数学谜语”、“数学名题”及来自学生的“巧思妙解”等.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好的数学故事创设的人文型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既可激发学生的数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活跃思维, 还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为新课程的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例如, 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 用“高斯求和的故事”引入;讲“等比数列求和”时, 以课本的章前引言中“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引入;在学习“概率”时举一些概率在数学史上的实例等等.应注意到:“数学故事”有很多, 只有运用恰当才有精彩呈现.充满情趣的导入, 为新课程的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 增加学习数学的愉悦性, 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通过数学实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新课知识, 创设活动情境, 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手操作实践,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 尽情地展示自己, 不仅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 而且能以实验为手段对有关知识作进一步探究,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例如, 在学习“椭圆”如下定义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 可创设学习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同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纸板、细绳、图钉和铅笔, 按课本的要求自己动手画椭圆, 使他们亲身体验椭圆的画法, 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

(1)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 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 其轨迹是什么?

(3) 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 其轨迹是什么?

(4) 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通过以上实验的操作与演示, 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 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对后继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3.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 但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 对数学缺少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 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如设计《函数的奇偶性》时, 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美丽的蝴蝶、一些建筑物的外形、汽车的车标、人的五官……用多媒体演示,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提出数学中那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 通过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这种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 立足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到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了数学新知识, 也学会了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 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 如果正确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 “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主要体现在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和奇异美.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爱美之心尤其强烈, 如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 对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有良好的作用.

1.对称美、和谐美

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数学的图形、概念、解题当中.

例如, 设x、y、z是全不为零的实数,

{x=by+czy=cz+axz=ax+by

.求a1+a+b1+b+c1+c的值.

分析:本题乍看下去, 好像很难, 但若注意到x、y、z及a、b、c在问题中的轮换对称性, 如果求出a1+a, 那么对字母进行相应的变动, 就可求出b1+bc1+c.

解:由方程组

{x=by+czy=cz+axz=ax+by

, 求得

a=y+z-x2x1+a=y+z+x2xa1+a=y+z-xx+y+z

b1+b=z+x-yx+y+z, c1+c=x+y-zx+y+za1+a+b1+b+c1+c=1.

2.简洁美、奇异美

数学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奇异.数学中一些解题方法的简洁和奇异也能表现数学的美.

例如, 化简方程x2+ (y+3) 2+x2+ (y-3) 2=10, 使结果不含根式.

分析:本例若我们按常规方法两边平方, 化简过程繁琐.若根据方程的特点, 借助于几何意义来化简就很简洁.即将方程整理得: (x-0) 2+ (y+3) 2+ (x-0) 2+ (y-3) 2=10, 该方程的几何意义是:平面上点M (x, y) 到点F1 (0, -3) 和到点F2 (0, 3) 的距离之和等于10.由椭圆的定义知, 点M的轨迹为椭圆, 且F1和F2为椭圆的焦点, c=3, a=5, 容易得出结果:y225+x216=1.

巧妙的解题思路, 简洁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惊异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正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吗?可见, 一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学习便会变成充满快乐情绪的探索.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 用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 引起精神升华, 产生情感共鸣, 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数学世界中去.

四、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生都喜欢玩电脑, 特别是用电脑制作出的一些新奇的动画.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具有较强的演示力与感染力, 能把平淡文字表述演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 把抽象知识演化为动态的发生过程,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 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 既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诱发主动性, 把被动的学习变成像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那样的主动过程, 自己亲自去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提高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重在情感渗透 篇8

一、创设情境, 用情导入

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在设计导语时, 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点, 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感, 叩击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有情感地走进课文, 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这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 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比如我在教《祖国呀, 我亲爱的祖国》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 祖国是一个普通的词语, 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牵动人们的思维走入遥远。20世纪70年代末, 刚刚经过十年浩劫, 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 一个普通的女工咏唱‘祖国呀, 我亲爱的祖国’, 她充满激情的歌唱, 表达了自己与祖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她为之悲, 为之喜, 为之蓬勃奋飞。她虽然为弱女子, 却没有回避历史责任。一个青年女子是如何将个人质朴厚重的情感表达得撼人心房, 激起无数人对祖国的加倍热爱的呢?”这样一个导语就能激起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去体会“祖国”的喜乐悲愁了。

二、注重诵读, 释放感情

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 学生还必须自己朗读, 才能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 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 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 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诵读时可采用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 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深刻体会。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文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 全文不到二百字, 语言朴素洗练, 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教学时可选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给学生的朗诵配乐, 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三、心灵契合, 陶冶情操

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 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 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 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 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我们相信, 教师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首先, 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做教学中的“伯乐”, 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成才的, 更要相信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和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有利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 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是冰冻的感情也能消融, 教师的“润物细无声”的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使学生也快乐起来, 学生会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之情。由此一来, 他们也就愿意同老师接近交往, 喜欢听老师的课了。

四、要披文入情, 出情入理

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 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 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 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自己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 从而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 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 进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 最终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文本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

开掘情感元素 打造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推敲语句 激情朗读 展开想象

没有情感注入,课堂就没有生命的气息;没有情感的浸润,课堂就没有勃发的活力。所以,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之以情,学生受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综合而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

前一段时间,笔者听了孙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花瓣飘香》。整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孙老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开掘文本中蕴含着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自身情感认知,体验语言文字散发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笔者将结合孙老师的这节课,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掘情感元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宗旨。

一、创设情境,在欣赏中萌发情感

情境是学生携带自身生活阅历与生命积累走进课文的重要媒介。缺失了情境的设置,任何语文学习都将演变成为枯燥而无力的学习任务。孙老师的这节课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出与文本匹配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欣赏、体味,从而在情境的促发下,在欣赏的观摩下生发情感。

首先,孙老师将文本中的插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图片的力量在于将文本的内蕴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孙老师每一次对文本的朗读、引领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感悟都借助图片,在图与文的联系中,在图与文的对照中,在图与文的考量中,帮助学生设计体验文本情感元素的框架,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内容。

二、推敲语句,在咀嚼中熏陶情感

情感并非空洞的存在,在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世界中,高明的创作者总是将涌动的情感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潜入文字中,读懂文字的言外之意,悟得文字的内在之情。所以,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激发并非教师的直接点化,更不是文本中直接言明,而是要靠学生自己用心灵与智慧在品味语言、咀嚼语言的过程中形成。

孙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对动词的品析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先是读中寻找,在通读中辨析词语;再是品中感悟,在玩味中揣摩词语;接着是悟中移情,在体验中触摸词语;最后真情朗读,在吟诵中释放情感。就这样,一段平实质朴的语言在孙老师引领下,不断深入语言内部,学生读着,悟着,品着,情感逐渐弥散开来。如此,看似僵硬的动词描绘成为学生体验情感的基石。

三、感情朗读,在契合中体会情感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讲,文本情感的体会有一条永远都不会退役的方式,那就是朗读。朗读之于情感,是获取情感的基本途径,是体验情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储备情感、释放情感的渠道。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而这道桥梁则需要朗读的方式来呈现。

孙老师这节课在朗读过程中,变换着形式,设定了相关目标,强化朗读层次。整个朗读过程,读有方式,读有目标,读有层次。如在第二自然段由一系列动作组成,孙老师在对文本动词进行用词准确性的探究之后,继而通过朗读的方式开掘出小女孩背后所体现的情感,對母亲的感恩,对家庭的眷恋。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对文本动词由探寻到感受,最后开掘情感。

四、展开想象,在品味中加深情感

文本是文字符号的罗列,在没有被读者阅读之前,其本身并不能散发任何意义,此时的文本只是潜在的文本,而一旦读者带着自身生命的情感认知,文本就自动生发出所蕴含的价值。很多时候,文本本身带给读者的情感冲击并不能覆盖读者阅读产生的全部情感共鸣。所以,在文本空白处引领学生进一步依托文本进行发散性想象,才能真正体验文本本身的情感。

此课的教学,孙老师则在教学过程中,将文本中只提及但并未出场的父亲介入到学生理解的磁场中,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徜徉中感受小女孩一家人以前曾经拥有过的亲情。学生从文本中小女孩语言、动作入手,猜想小女孩背后的行为动机,感受家庭背景因素之于小女孩行为的支撑。于是,人间真情、家庭温情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越发鲜明。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元素。充满情感的课堂,才能为语文课堂成功呈现提供重要的砝码。有了情感,语文课堂才能促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有了情感,更能聚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有了情感,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读文本,充分开掘文本中蕴含着的人文情感因素,让文本和语文课堂弥漫浓郁的情感元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上一篇:煤矿采掘机械设备下一篇:心理咨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