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演艺术

2024-05-04

二人转表演艺术(精选十篇)

二人转表演艺术 篇1

从二人转的中间转换形式看, 旦角虚拟模仿的女性人物也是对大秧歌上装内容的夸张, 弗洛伊德所说的“滑稽模仿将迅速地通过夸张, 一个本身并不是滑稽因素的特点而制造它”, 完全适用于旦角对女性人物的虚拟模仿。旦角虚拟模仿女性人物完全集中在性爱这一点上, 是夸张了一个本身并不是滑稽的特点而成为滑稽模仿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任秀英转向, 一个少女看见一个美貌男子被他所迷惑, “分不出南北与西东”, 蓝瑞莲作为一个少妇被一男子所引诱, 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离开丈夫, 翻过高墙, “泞泥洼子跑冒烟”去和情人约会, 马寡妇以自己千娇百媚风流体去引诱过路的旅客, 并以装病让其号脉挑逗他, 在他不允的情况下又以“强奸寡妇”的罪名威吓他, 凡此种种, 都使人物成为一种滑稽表现。性爱本身并不是滑稽的, 但夸张了女性人物对性爱的情感迷狂, 也就使女性人物的性爱追求有了一种滑稽因素。这种滑稽因素我们可以在比较典型的二人转中比如《燕青卖线》、《蓝桥》、《马寡妇开店》神魂颠倒的痴迷行为中看到;也可以在广义二人转中的“单出头”, 如《红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想入非非的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中看到。其实, 在其他剧目中也是存在的, 只不过不像《燕青卖线》中任秀英、《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那样强烈罢了。夸张地表现女性的性爱追求是二人转的基本模式, 因而, 滑稽模仿就成为旦角模拟的普遍风格。前面我们所概括的二人转女性人物行为的基本模式——对性爱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 其实就是旦角的虚拟表演模式。有的理论家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才认为“丑”在二人转中, “不是‘二’之一的一个‘角’的概念, 而是‘二人’艺术整体的演艺特色与风格特色的象征与符号”, 是“唱丑的与唱旦的‘二人’共同承担了‘丑角艺术’的载体”。

旦角有虚拟表演, 丑角也有虚拟表演, 但旦角还是不能称为“丑角艺术”, 这是因为, 旦角的虚拟表演还不像丑角那样突出。旦角的虚拟表演还是限制在对女性人物的夸张表现上, 最突出的效果是滑稽而不是“丑化”。丑角则不同, 丑角是“丑化”地虚拟人物;并且, 丑角自身角色就是“丑化”的, 旦角的自身角色则没有一点“丑化”的色彩。

旦角的虚拟表演是被二人转的丑旦关系所决定的。二人转的原型既然是女神的圣婚仪式, 二人转的丑旦就是圣婚仪式男女二神的变体。丑旦既然是男女二神的变体, 丑旦的表演就应表现出二神的象征意义。丑在表现对男神的象征中, 以丑的艺术变形与旦角发生关系, 他所模仿的男性人物, 一方面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女神崇拜, 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凡人的性爱欲望。旦角正是在丑角的这种整体象征结构中完成着自己的艺术符号作用的。她所模拟的人物, 一方面满足着人们对崇高的女神崇拜之情, 另一方面又满足着人们世俗的凡人性爱之欲。而这两种满足一种是以旦角表现的美来实现, 另一种就是以旦角模拟人物来实现的。

二人转艺术传播现状思考论文 篇2

摘 要:二人转是诞生于__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 艺术形式。它扎根于__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 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 。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 艺术“成长的烦恼”。

关键词:二人转;文化传播;现状;创新

一、二人转艺术的传播特点

作为__人生活的艺术写照,二人转的艺术特点主要有: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 主,配合舞蹈,中间夹杂一些通俗的口语内容是它的语言形式。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则是借助 道具,如手绢,扇子,竹板等。在二人转的演出场所,随着热烈火爆的气氛,我们看到的是 通俗易懂的唱法,幽默搞笑的演技,不修边幅的演员,直白暴露的台词,甚至还有许多人们 看来比较“低俗的动作”。二人转表演中渗透着一些杂技的内容,可以说,多种艺术形式都 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长久以来,人们对二人转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说它低俗下流、不堪入 耳,另一方却觉得它的这种风格恰恰是人们生活最纯朴的艺术形式。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 ,我国 民间艺术的冬天开始降临,二人转也不例外。但与京剧等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形式纵向比 较,二人转却总是被人边缘化或者忽略不计。聚焦二人转,这个__地区最具代表意义的民 间艺术的发展,是本文将要关注的内容。

二、二人转艺术的传播现状

1、二人转艺术的现实困境

在这个商业演出,各种选秀充斥银屏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自愿去关注二人转,我们不禁 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艺术形式不是没有魅力,而是越来越被快餐文化边缘化。同时,经 济难题也是一个重要困境。商业演出机会的减少,赞助商的纷纷撤离导致演出场所的难以为 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已经病入膏肓。

诞生于__农村的二人转,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同时也代表着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的文化需要。但也正因为如此,二人转在城市,甚至某些__城市中,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其中的台词,语言,对白,动作甚至没有经过一点修饰,这样的演出内容离当代的青年一 代相距甚远,因此,造成了如今二人转的时代局限性。在南方,一些连普通话都听不懂的地 方,要他们接受带有浓郁__方言的二人转显然勉为其难,这就是二人转的空间局限性。

二人转的艺术品位也受到了质疑。通俗不意味着低俗,一般人对二人转都有低俗误区。近年来,某些地方上演的二人转的确走入了被脏话、粗口扰乱的恶性循环当中。这其 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基层演出队伍素质不高的因素,也有业务水平不高的演员浑水摸鱼 的因素,甚至存在演出场所管理混乱,违法乱纪的事实。总之,“伪二人转”的猖獗现象值 得我们深思。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不能让二人转的品位继续下滑,更不能让个别色情 从业人员钻空子,否则,将使我们所提倡的民间艺术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二人转艺术的不断创新

70―80年代,几乎所有民间艺术团体都是事业单位,属于文工队性质,即使能够风光一 时,但这种形式的经营将在市场职业化以后土崩瓦解。进入90年代以后,民营二人转传播组 织 作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他们对演出市场的长驱直入,已经不能让所谓的国有企业一支独秀 。目前的形势是,民间传播平台的搭建已经很具规模,广大民间演出队伍之间都保持 着旺盛的`竞争态势,并在城乡蓬勃发展。概括地说,这是一种文化资源领域 的战争。在面临国有文化演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面前,如何为我们珍贵的精神财 富找到一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时代的演变,对于二人转来说,若想再度焕发活力,就要从自身单纯的艺术形式进 行升华。我们知道,多媒体传播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和选择的必经之路,而二人转艺术形式 当然不能例外。如何令传播方式立体化?在这里,可以包括很多内容:如双簧、小品、相声 、杂技、魔术、武术等内容,都能够作为“转”的有效补充。从魏三到孙小宝,今天著名的 二人转演员都是笑星,二人转离真正的叙事性已越来越远。似乎所有其他的主题都是累赘, 搞笑成为二人转受欢迎程度评判的关键标准。二人转已变成二人小品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 无奈之举,但多半是现实需要。

3、赵本山与二人转

赵本山曾经说:“是二人转培养了我,现在该轮到我回报二人转了。”如今,这位享誉 海内外的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同时也兼任着多部电视剧、电影的导演及制片人工作。 在辽 宁,有“过了山海关,去找赵本山”之说。谁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赵本山,那么,如今的 东 北二人转必将会是另一种景象。你无法想象,十年前在__的大城市中二人转演出场所一片 破败的景象,今天会被铺天盖地的“刘老根大舞台”所取代。虽然赵本山从艺多年的争议与 其成绩基本对等,但是在中国,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二人转“救世主”的历史地位。

20__年1月,一件事情印证了这一点:在这年举行的首届cctv电视小品艺术大赛颁奖晚 会上,赵本山的学生,二人转演员张小飞,由于与其搭档的表演被央视认为“格调不高”而 被紧急叫停,席间担任评委的赵本山上台之后不顾直播,当场发作,令央视及主办方极其难 堪,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赵本山再次以二人转“守卫者”和“孤胆英雄”的形象 出现。

赵本山为二人转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巨大的。20__年4月,他携手沈阳《今报》,以巨 大的投资展开了为时一年的二人转全国巡演活动,其间众多隐藏于民间的二人转艺术家加入 其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反响。从20__年开始,赵本山的二人转“救亡运动”已经进行了8 年,似乎一切都标志着,二人转的振兴之路已经近在眼前。

20__年,由赵本山自导自演的__农村题材电视剧《刘老根》的开播,被认为是二 人转复兴之路的转折点。《刘老根》在央视黄金时间连创几个收视之最,一时间令传媒界瞠 目结舌,也令初次“触电”的赵本山志得意满。《刘老根》中融入的大量二人转元素,使更 广大的中国观众群第一次接触或是深入了解这门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 术,民间“二人转热”初步升温。借助“刘老根”的巨大热潮,赵本山让“刘老根大舞台” 迅速发展蔓延,走出__,全国各地的二人转演出场所正在以几何数字增长。20__年9月, 赵本山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二人转正式走进中国一流的大都市。

赵本山的号召力毋庸置疑,但振兴二人转的浩大工程任重道远,只靠其一个人或一个公 司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勇敢的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和艰巨责任,相信 这也是赵本山本人的愿望。

三、二人转的艺术升华

文化就好像一间仓储超市,民间艺术被摆在

商场的最高处,价格不菲,却不是生活的必 需品。过去传统的观念造成历史中的“下九流”永远登不上大雅,然而艺术升华 在现今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已变为可能。原始状态升华为高级状态,即是从街头巷尾升华为 艺术经典。这是一 种品质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尾随。

1、艺术形式的升华

对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小品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既然二人转已经变成了“二人 小品”,那么二人转与小品的结合也已成为必然。从这对“天作之合”可以看出,近年来凡 是受到欢迎的__小品中,都掺杂着大量的二人转元素。实际上,从编剧到演员,小品几乎 是采用了二人转的“原班人马”。而__题材小品则是在充分汲取二人转的艺术营养之后才 取得今天的成功,成为无法挤入主流的二人转在春晚舞台的另类体现。

反之,随着__小品被人们广泛的接纳和认可,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得到了难得的历史机 遇。__二人转应该借助小品的舞台地位,在小品演出中恰当的“添油加料”,首先做到丰 满小品的艺术内容,然后做到提高自己的晚会效果和观众认可度。在历届“春晚”中,不 乏 这方面的先例,赵本山在1997年和20__年分别创作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和《说事儿》都 融入了大量二人转及__民俗内容,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当然,二人转艺术形式的升华,要对二人转“去粗取精”,分析和整理小品所需的艺 术元素,而不能将糟粕都转接过来,这对艰难中的二人转来说,意义是重大的。ァ

2、艺术风格的升华

目前,二人转的艺术风格就是喜剧风格。不能做到让观众发笑的二人转基本已被淘汰出 局。喜剧风格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基,为最广大的观众所喜爱。但喜剧也有缺陷,低俗和庸俗 就是二人转的衍生物。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赢得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与电视产业的结合就 成为二人转发展的必经之路了。

喜剧电视剧目前在中国有着十分宽松的环境,其发展也是初具规模。二人转艺术真正挣 脱“非主流”评价的最好手段,就是依附大众传媒,走真正的多媒介传播路线。而喜剧影视 剧作为新兴产业,其与二人转的结合也就自然水到渠成。电视剧《刘老根》的成功实践证明 ,__地域文化与影视文化艺术相结合也是文化产业应该紧抓的一条创新之路。作为民族的 一份宝贵的地域文化财富,二人转应该充分研究影视文化的商业特点,深入挖掘影视市场, 有效地将二人转的传播效果大幅提升。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刘老根》、《马大帅》这样的 优秀文艺作品,用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余秋雨先生曾说:“世俗才是文化的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高雅文化 不断变革的原动力。它比高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 二 人转的本质属性虽然是“俗”,但“俗”同样能为二人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本文的论 述中,我们了解到,二人转若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在艺术形式,传播手段上多下功夫, 做到广泛汲养,兼容并包。同时,与大众媒介的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 果能够具备完善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高素质的人才,就算发展的道路仍充满荆棘,但二人 转的复兴也必然指日可待。オ

参考文献:

[1]蒋惠明.从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的二人转[j].艺术评论,20__,(11).

[2]杨朴.粗鄙,二人转的艺术本质[j].戏剧文学,20__,(7).

[3]郝晓光.论二人转的表达方式与民族欣赏习惯[j].戏剧文学,20__,(3).

[4]吴伯鸿.你是哪里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__.

[5]王洪潇.二人转的野性空间[j].__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__,(3).

[6]罗忠秀.浅论__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20__,(3).

浅谈“二人转”的艺术魅力 篇3

[关键词]二人转东北艺术魅力本土艺术

“二人转”即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为什么这门土气艺术能登上艺术的殿堂,被学者尊为“美学艺术”。为什么这门民间艺术会由东北走向全国,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这门本土艺术会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充分说明“二人转”有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才有它无比的发展活力。

一、历史久远,兼收并蓄多种地方艺术形式。打造厚实的文化艺术功底

二人转俗称“蹦蹦”。据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行。

二人转是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艺术,这造就了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二、传承和展现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浓郁的东北人生活气息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的精华。例如:东北民间小调起源于田间,流传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上。人们在劳动之中,或在劳作之余,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表现出美好的愿望。传递着思想感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逐渐起到自娱和娱人的作用。由于传唱久了。便形成相对固定的曲调。人们可根据需要随意唱出新词。譬如至今流传的东北民间小调《月牙五更》,在民间歌唱中就有不同的内容。如表现姑娘对情人的美好爱情时,歌词唱道:

“一呀更啊里呀,月芽弯又弯啊,小妹妹灯前补衣衫,连呀连啊,千针和万线啊。二呀更啊里呀,月芽照正东啊,小妹妹写呀信一封,写呀写啊,恩深情意重”。

如表现老年人对后生的劝告和关爱时,歌词唱道:

“一呀更啊里呀,月芽出啊正东啊。转眼间由东往西行,阴差阳错变化任无穷啊。情理中有情时理中有情啊。二呀更啊里呀。月芽照啊房前啊,不听老人话吃亏没个完,老人吃的盐比你米还多啊,米和盐盐和米事物巧变幻啊”。

这些民间曲调,有的直接被二人转所吸收,有的演化成了二人转的曲牌。

艺术总是离不开生活,东北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塑造出东北人特有的性格,而东北的山川草木,风俗人情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东北的二人转艺术中。例如:现在流行的二人转唱词《回娘家》唱道:

“风吹着杨柳么唰啦……小河里水流着哗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的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支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搽。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一个小娃娃呀依呀依得喂。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眼看着山中就要把雨下,躲又没处躲,藏又没处藏。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打呀依呀依得喂。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变成了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身后的小娃娃依呀依得喂。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那个妈”。

歌词中清新、开朗而带有调侃的意味同东北人质朴而又活泼的性格相吻合。

再如:二人转里有这么一段唱词:“农民进城,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先进厕所,后逛联营。喝瓶汽水,不知退瓶:看个电影。不知啥名: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歌词充分表现出东北人善逗的喜剧色彩。

三、音乐唱腔极为丰富,演出曲目繁多精彩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近几十年来,又涌现出大批新创作且综合艺术质量高的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包公断后》、《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四、“二人转”的表演手段。简单明快。活泼诱人;红手绢或彩囊的转动,气氛火爆热烈

二人转素有“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说法。这说明它的舞步和一丑一旦的形式来自东北大秧歌,剧目、唱腔则是叫“莲花乐”、“落子”,是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曲艺形式。但二人转删除了大秧歌表演中的众多人,只保留了一丑一旦两名角色。二人转中有句行话:“千军万马,就看咱俩”。“咱俩”很少只演两个角色的时候。如《猪八戒拱地》中,就有猪八戒、孙悟空、小寡妇三个角色。演员这一“转”,就从这个角色转到另一个角色上,这使二人转的形式简单明快。易于演出。表演时两个演员手转红手绢或彩扇不停地在台上转圆圈,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固定的位置,两个人满场转,穿梭似的,把整个舞台都转活了。特别是那舞动的红手绢或彩扇。更是锦上添花,使舞台气氛火爆热烈。在人和手绢或彩扇的转动中,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推出了一个完整的乾坤。

五、内容积极向上,故事完整、生活化,富有教育意义;唱本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动听,便于打动和感染观众

二人转曲目内容积极健康,故事完整且生活化,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欣赏中受到某种教育和启迪。如《猪八戒拱地》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猪八戒凡心不改。孙悟空为了试探教训猪八戒,变个小寡妇调戏她,结果猪八戒中了圈套,用嘴为人拱地,后来孙悟空现出原形,猪八戒接受教训。这个传统曲目告诉人们知错就改的道理。再如《包公赔情》主要叙述包公铡了侄儿包勉回府向嫂子王凤英谢罪。王凤英大怒要杀包拯。包拯跪地求情,王凤英诉功扒短,后来顾全大局饶恕包拯。这个新编曲目赞扬了包公及其嫂王凤英大义灭亲,维护正义的壮举,告诫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公私分明,抛弃任何个人恩怨,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非常通俗口语化。如前文提到的《回娘家》就通过直白而清新的唱词,把小媳妇匆忙回娘家的穿着打扮、携带物品,看望父母及遇风雨而遭破坏的沮丧心情抒发得真真切切,淋漓尽致。这也正是朱明瑛唱了《回娘家》之后,此歌家喻户晓,流行传唱大半个中国的原因所在。

六、演出轻松幽默,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深受东北人的喜爱和欢迎

据资料显示,近年来,东北三省二人转小剧场纷纷应时而生,“东北风”、“四平大剧院”等二人转小剧场内,每晚都嘉宾满座,传统曲目和新编曲目交相演出,任何年龄任何职位的观众,都可以轻松的接受,这轻松幽默、雅俗共堂、老少皆宜的演出成为东北人宝贵的精神食粮,成为东北人须臾不可离的最为适口的美味。东北民间有句俗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

七、拥有众多地方戏队,涌现领军人物和一批优秀演员,演艺事业空前繁荣

除了东北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二人转小剧场外,其实解放以来,在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就相继成立了二人转的地方戏队。

2001年,赵本山。这位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立志使二人转艺术走向辉煌,组办了“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他成为二人转艺术新的领军人物。在此次大奖赛中,赵本山所收的五位高徒: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孙小飞、唐鉴君,成为了二人转优秀演员的典型代表。他们共同出演了由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把二人转从东北推向了全国,使全国人民对这门民间艺术不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由衷地喜欢上了它。“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的举办,东三省二人转小剧场的纷纷产生及频繁演出,使更多的二人转演员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演员,他们精彩的表演使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不能不说是二人转演艺事业的繁荣。

八、体现东北人的审美情趣,是一门“美学艺术”

二人转是东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东北这片黑土地孕育、成长的灿烂果实,是东北人民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的艺术展现。著名学者田子馥(又名老轴)先生。于1937年出生于民间二人转艺术氛围浓郁的吉林省梨树县。曾任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学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顾问,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为了使这份珍贵的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田先生历经10年,对有270多年的东北二人转的历史时期和演出形式,进行了考察和审美梳理,写成并出版了《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一书。该书以敏锐的审美视角确立了一个崭新的审美理论体系。这就使二人转这种浓郁的地方曲艺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还被学者尊为“美学艺术”。这本专著的出版,让人们对东北二人转艺术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美学层面的认识。

论二人转的丑角艺术 篇4

丑角是二人转艺术的灵魂。没有丑角或者丑角不成功, 二人转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丑角是人被压抑欲望的代言人, 是潜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二人转的丑角及其表演是二人转的一种艺术“伪装”。二人转以进入一个丑角的方式, 进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表现了一种以其他正角方式难于表现和根本不能表现的内容。由于丑角是一个非正常的角色, 他就可以不受当下文明观念的规范, 表现属于另类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丑角问题时, 我们了解一下生物的拟态化方法和潜意识表现的伪装方法, 是很有趣也是很有必要的。拟态化的方法是生物学家研究的生物适应生存环境的方法。达尔文发现, 生物的拟态化, 就是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伪装以求生存。如有一种沙漠蜥蜴, 皮肤就很像周围的沙士颜色;吃绿叶的昆虫, 它的颜色也呈绿色;吃树皮的昆虫, 则呈斑灰色的;高山上的松鸡, 在冬季它的羽毛蛮得像白雪一样。这些颜色的出现都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和躲避敌害的目的。

二人转是另一种“拟态”方法。要理解这种拟态即伪装, 我们需要对人的意识结构有所了解。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人们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意识是我们心理结构中最为明确的思想感情;前意识是我们曾经经历为, 但人又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家把人的心理结构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巨大冰山, 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 而巨大的冰山的基座是掩藏在海水之中的。潜意识是被意识压抑的, 但被压抑的潜意识时时寻求机会表现自己, 否则, 人的心理就不能平衡, 人就得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这样, 潜意识就要获得表现, 但是, 意识又不允许潜意识表现自己, 在这时, 潜意识就对周围的文化环境采取了拟态化的方式, 潜意识伪装成意识的形态表现自己。许多文学艺术其实就是这种拟态化的方式。精神分析学者认为, 文艺作品被允许表现出来的东西, 通过进入意识, 再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妥协物, 潜意识欲望是以变形的伪装的形式, 才能得到充分满足。

二人转丑角采取的是反拟态化方法。二人转丑角的反拟态化, 是特意采用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文化色彩, 特意造成与周围文化环境的明显区别, 特意造成与周围文化环境反差极大的色彩, 以显示自己丑角形式的独特性, 以通过丑角表现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意义。二人转丑角“拟”的其实是与文明理性不同东西的“态”。

二人转丑角是人们潜意识欲望的伪装。人们把潜意识的表现伪装成小丑、傻子、呆子, 一个非正常的存在, 一个反常的角色, 一个特别的另类, 一个被夫家嘲笑的对象, 一个低于大众道德水准智慧水准的小丑, 一个可以说出许多违反意识、理性和道德的真实想法而又不受文明约束、批判的人, 一个可以代表许多人说出内心的真实欲望而同时又受到许多人“超我”允许的人, 一个可以说出人们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的人。

二人转搞笑语录 篇5

明月几时有,去问易中天!

够不着吧,左脚踩右脚上试试

有的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

别紧张,我不是什么好人。

别担心女朋友跟着我会出事----只要她一生蛋,我们便立即把蛋踩破,绝不让校长和父母知道!

别谢,谢完还怎么好意思向你收钱啊!

别和我说放马过来----我是阿凡提!

你是喝水,还是喝水,还是喝水?随你挑!

青山依旧在,只是有点红。

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小声说。

读书人的事,能说偷么。

讨厌啦,不要问单身男人这种问题!

子曾经曰过:不要把我对你的容忍当成你不要脸的资本!

别以为我长的帅就认为我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其实我是海纳百川啊!

今天天气不错,又刮风又下雨的!

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是太成功了!

真想消灭这个小虫,奈何我的舌头不够长!

三个皮匠的脚臭死一个诸葛亮!

在这个红叶枫了的金秋!

一个切甲状腺激素,一个不切1

再烦我就把你绑草船上借箭去!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钱兮你要还!

看有该落下的没落下吗?

我左青龙右白虎,腰间纹个米老鼠

A:此仇不报难咽下这口恶气啊

B:那怎么才能让你咽气啊?

她胖得我大腿都拧不过她胳膊!

书山有路先干为净,学海无涯八宝作粥!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儿子们的,但最终是那帮孙子们的!

今天谁坐庄啊,连黑板都不擦!

这鞋多少钱一斤?

当初真是瞎了我的狗眼!

这个盲人难道是个瞎子?

再逼我,再逼我就装死给你看!

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喜欢的话哥我给你买(意识到对方的怒意后)啊不,是“哥,我给您买!

鄙视我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

打死我也不说,你还没使美人儿计呢!

我不但手气好,脚气也好!

是镜子总会反光的!

帅有个P用?搞不好还不是被卒子给吃掉!

交给我你就不用放心了,没有错不了的事!

二人转表演艺术 篇6

关键词:图书出版;东路二人台;艺术;文化创新

本文以张家口市东路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为例,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促进图书出版发展,图书出版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做一个探究。

一、东路二人台民间艺术丰富了图书出版

据有关史料记载,流传于张家口市的民间艺术“东路二人台”,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艺术形式来看,“东路二人台”属于戏剧的范畴,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社会底层生活人群,具有民间草根特性。“东路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流行的地域主要是以张家口为主要发源地,辐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同时山西的大部地区也流行这种艺术,“东路二人台”歌舞兼备的形式进行叙事的艺术表演,其中多以说唱故事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其取材也大都集中于普通人群生活,表演的形式也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东路二人台”在最早期被人们戏称为“讨吃调”、“玩艺儿”。之所以二人台能够在这些地域流行,是因为这种戏剧形式符合了社会底层人群的欣赏和审美需要,因为在二人台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不管是剧目的编排、音乐的使用、还是表演形式,对社会底层百姓来说已经算得上是属于他们的高雅艺术,这种艺术融合民间社火、民曲民歌、打坐腔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艺术社火中的舞蹈形式、演唱的唱腔方法,均体现出了民间艺术的自由行和独创性。东路二人台经过150余年的发展传承,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们的不断更新,在原有幽默诙谐、淳朴厚实,曲调凄怨哀婉的基础上,转换成了集诙谐逗趣,曲调悠扬高亢,舞蹈粗犷淳朴,表演上花样繁多、自由活泼的形态,在建构情节上更会符合乡土艺术风格特点,张家口“东路二人台”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有近300个,通过系统改编剧目约有100多个,传统的曲目延续到现在就有209首,形成的牌子曲共有170多首,表演形式的舞蹈50多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张家口二人台逐渐由乡间艺术走上了大众和主流舞台,尤其是国家对现存于世的民间艺术给予重视,二人台艺术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再次被国家列入到民间非物质遗产名录。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越来越繁荣,文化产业也不断加强,二人台艺术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表现形式也在进行创新和改变,像脍炙人口的《走西口》最先是以第二人称对唱形式进行表演,后来就演化为第一人称形式进行表演,像现在仍然在艺术舞台上表演的《卖麻糖》、《拉骆驼》、《串河湾》、《撒荞麦》、《观花》就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但是,这种小型歌舞节目之所以能得以传承,与其内涵审美不无关系。上个世纪末,为了充分发扬地方文化艺术的魅力和精神,张家口市文化系统先后编辑了出版了《河北民间歌曲集成·张家口卷》、《河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张家口卷》、《河北戏曲志·张家口卷》、《张家口戏曲音乐集成》、《河北曲艺志·张家口》、《河北曲艺音乐集成·张家口卷》等图书,这些图书均收录了流传在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台作品。我国建国之后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工具书中也对张家口二人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进入到中国文化高速发展时期,作为地方戏曲的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影响日渐深远,中央电视台的文艺频道也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发扬光大。张家口二人台在全国的声誉越来越高,我国许多艺术家和各大艺术院校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二人台艺术上,由学者王芳、邢野编著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内蒙古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东路二人台音乐与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艺术进行了传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为图书出版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研究者和从事文艺创作和表演者进行艺术创新提供了蓝本。因此,图书出版与民间艺术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着的,只有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有了图书出版的繁荣,然后图书出版又为民间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现代图书出版反辅民间文化艺术

目前我国关于民间艺术的图书,大都处于对学术方面的研究的层面,而真正进行创作方面的图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图书出版,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不仅要进行学术化研究,同时要在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开拓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民间艺术图书出版方面,我们不能认为其可有可无。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人群大都重视阳春白雪般的文学艺术,这是精神空虚症候的体现,由此引发的对民间文化的轻视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的出版社只埋头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图书策划和编辑方面追求新鲜刺激,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我们应该清楚,我国的文化同样与经济一样经历了10年的快速发展,在十年当中,文化可以说也是日新月异,新兴互联网让世界文化成为一个相互交织的生态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民间文化尽管处于边缘化,但是笔者认为: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应该是永久不衰的平民文化,民间大众就是他们生长的土壤和开花结果的依赖。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有的刺激性文化越来越多,人们的审美意识就会产生疲劳,继而就会出现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的回归。目前我国的文化已经出现了回归的状态。例如东北二人转的兴盛,就足以说明,大众文化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从张家口二人台艺术来看,通过国各类媒体的传播,其以鲜活生动、诙谐幽默而博得人们的认可,只是缺少人们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深入挖掘的創新。我们以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剧目集粹》为例,开始时,图书编撰者只是为了保留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料,在出版前并没有进行市场调查,只是出版了2000册,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部图书在社会上广泛的流传,有的文艺团体利用图书提供出来的资料,进行节目的编创,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从而导致了文艺团体命运改变。一举成为颇受市场欢迎的文艺团体,当许多人再去寻找这部图书时,市场上却几乎找不到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就可以证实,民间文化艺术图书出版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契合点,只要图书出版单位能够认真去研究选题,精心策划图书出版的形式和作品的选题工作,那么就会编撰出符合市场和迎合读者欣赏口味的图书。这是说,图书出版在推进东路二人台艺术演变上起到了帮助作用,而民间艺术作品也在不断充实着民间艺术领域。目前,在现代突出出版的推动下,不仅是东路二人台艺术出现艺术形式的演变,而且就是其他传统艺术通过借鉴现代艺术的编创和编排演出形式,出现了新的表演艺术,这种新的艺术演变凸显了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作者单位:1.河北北方学院;2.河北张家口市艺术团)

本文系张家口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张家口东路二人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311038I-9。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阳原县竹林寺寺庙音乐整理研究——兼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HB11YS046。

参考文献:

[1]罗伯森,李雨桐.世界文化艺术交融环境与全球文化的认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篇7

关键词:二人转,传承,发展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 过去的东北农村, 文化生活很贫乏, 在田间地头, 随意一块空地, 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 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 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 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 一种随意 .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 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在发展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江湖性质, 所以在二人转艺人中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行话” (黑话) , 他们在演出期间及日常生活中基本都使用这种“行话”。这种“行话”只局限在艺人们中间, 连他们的家属也不得而知, 外行人更是只闻其声不解其意了。这些“行话”主要是艺人们便于内部联系所用, 如:吃饭了叫“安根”, 饥饿叫“横空”, 睡觉叫“落帘子”, 夫妻关系叫“并肩子”, 男性叫“阳丁”, 女性叫“阴丁”, 未婚女性叫“环丁”, 钱叫“促”, 多叫“朗”, 少叫“念”, 观众叫“散丁”, 当家的叫“翅丁”, 各种胡琴演奏员叫“拐子丁”, 笙笛唢呐演奏员叫“喷丁”, 形容东西或事物不好叫“喀赤”, 说话叫“伸钢”, 走路叫“摘篓”, 做梦叫“挡亮子”, 米饭叫“星星散”, 面饼叫“翻张子”, 水饺叫“飘洋子”, 面条叫“挑龙”, 肉叫“错儿”, 鱼叫“顶水子”, 食用油叫“滑子”, 食盐叫“海沙子”, 鸡叫“翘脚子”, 饭碗叫“平口子”, 筷子叫“双桥”, 猪叫“黑毛子”, 狗叫“娄金子”, 老鼠叫“灰八爷”, 十个阿拉伯数字分别叫“溜、约、汪、摘、棕”等。再比如姓氏:问你姓什么, 叫“你什么腕儿”?姓赵的叫“外甥打”, 姓王的叫“虎头腕儿”, 姓张的叫“跟头腕儿”, 姓孙的叫“齐天大圣”等等。

总之, 二人转艺人中的“行话”包括了人们所有日常生活的语言。五十年代初东北的大部分市县都有了较为固定的二人转演出剧场和演出队伍, 但基本还处在民间的自由搭班性质。到了1954年以后, 绝大部分市县由政府选派领导组织成立了二人转演出队, 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组织管理和经济管理, 在经济上政府实行政策性补贴, 在队伍上由政府招收演员并经过一段考核后转为国家正式演员, 同时禁止演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行话”。自1956年以后, 各地的二人转团体首次由政府组织招收青年演员, 并提倡在青年学生中招收二人转演员, 以改善二人转演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自此二人转这一民间草台班子艺术开始走向正规化、剧场化的正统艺术行列。政府为了提高二人转演员的表演素质, 由文化部门组织演员集体训练, 并组织人力编写现代题材的二人转剧目, 使二人转演员队伍和演出质量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1959年以后, 东北三省都相继成立了戏曲学校, 并把二人转列为正规的艺术教育范畴。为了扩大二人转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 以黑龙江为例, 1959年首次召开了全省二人转汇演大会, 并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的二人转演员, 从而也培养了一批二人转创作队伍。如:黑龙江的奚庆文等等。此次大会还决定, 每隔两年举行一次二人转汇演大会, 同时黑龙江省、吉林省在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剧种, 如黑龙江省的“龙江剧”、“龙滨戏”, 吉林省的“吉剧”等等。

1965年, 东北行政局在沈阳市召开了现代京剧汇演大会, 同时要求三省必须各自组织一台地方戏节目 (地方戏:二人转、独角戏和拉场戏的统称) 。可见政府对二人转艺术的重视程度。1985年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了东北三省地方戏、二人转汇演大会, 并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 其间组织了一台地方戏曲展演节目。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地方戏班学生演出的二人转《火焰山》受到众多艺术家的好评, 这是二人转艺术在国内参加的最高层次的演出, 说明了二人转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最近的20多年里, 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先后在上海市、天津市、兰州市、包头市、广州市等一些南方大城市演出均受到好评, 从而也造就了如赵本山、韩子平、秦志平、张也、董韦等一批优秀的二人转艺术家。

谈如何提高二人转艺术质量 篇8

关键词:提高,二人转,质量,要求

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 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而要提高二人转艺术的质量, 下面谈三点看法。

一、借鉴传统, 扩大眼界

二人转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三百多个传统曲目, 流传的优秀曲目也有好几十个, 这是一批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要写好新二人转, 就要学习传统, 掌握传统, 不能割断历史, 温故才能知新。当然传统作品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 但不要怕,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我们要“钻进去”, 又能够“跳出来”, 要抓住“小虎羔子”, 别被“老虎妈子”吃掉。学习传统作品, 分析传统作品, 弄清什么是精华, 什么是糟粕。凡是真正流传的优秀传统段子, 尽管其中有一些坏东西, 也有些陈词滥调, 但它总有一两处独到之处, 为其他作品所没有或不足, 否则不可能流传几百年。像《大西厢》中的“降香听琴”、《蓝桥》中的“盘家乡”、《赔情》中的“述功”等都是优美动听的唱段。我们应从此时此地生活出发, 大胆借鉴, 但不要单纯模仿。照搬模仿, 就会格格不入;借鉴融化, 才会使作品生动感人。如《李庆双积肥》, 借鉴了传统二人转表现手法。前头, 写金春香反对爱人李庆双当积肥员, 她这样来形容李庆双:

早先我看你好像花一朵, 现在你越长越发黄;

早先我看你好像一棵树, 现在你越长越回陷像棵小麻秧;

早先我看你好像灯一盏, 现在你越点越完暗淡无光;

早先我看你好像一块铁, 现在你越炼越糟稀里光汤。

后来, 当李庆双当了劳模, 春香再看他, 却变成了这样:

早先我看你好像花一朵, 现在你越长花越香;

早先我看你好像一棵树, 现在你越长越大成栋梁;

早先我看你好像灯一盏, 现在你越点越亮堂;

早先我看你好像一块铁, 现在你越炼越纯成了钢。

这两段唱词, 就是受传统段子《回杯记》的启发写成的。在修辞手法上, 每两句都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八句放在一起, 是双句“排比”;上下两段中上句都相同, 这是“反复”;下句有变化, 又是先后“对比”。这是集“比喻”、“排比”、“反复”、“对比”四种笔法于一体, 才把人物心理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没有传统作品的启发, 作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要写说口, 除学习传统说口外, 也可以研究相声、笑话和谚语;写唱词就要借鉴姊妹曲词, 也要读点民歌和诗词。二人转中有一定戏剧成分, 我们也要学习戏剧, 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都要研究, 其他民间小戏更要看。二人转中有一定故事情节, 我们也要吸收评书、小说的长处, 使之化为我有。

只有浏览群书, 才能触类旁通。文艺理论和表演理论也要懂一点, 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二、熟悉舞台, 刻苦创作

有的作品, 演出效果还可以, 但一看文字不行;也有作品发表了, 但没人演;勉强演了, 也没人爱听, 不能流传。好的作品必须是文学效果与舞台效果的统一。单纯追求廉价的“票房价值”不好, 但不考虑“票房价值”也不行, 因为剧场是一切演出作品的考场。我们写的作品, 要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就要寓教育于艺术之中, 使作品的“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三者结合, 从艺术构思到语言推敲, 都应该有所追求, 不是交稿完事。

三、深入生活, 跟上时代

写二人转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必须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光靠看报纸, 编故事绝对写不出好作品来。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教训, 吃过不少“主题先行论”的苦头。稍好点的作品, 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主题, 如《待客新风》是我在农村时, 所闻所见所感, 几次想动笔, 最后才完成的。那种硬写自己不熟悉的题材, 是自欺欺人。要想写好二人转, 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 真正的优秀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 也必然会长期流传下去, 被后代所喜爱。《包公赔情》如此, 《白毛女》《小女婿》《三只鸡》也如此。如果你写的东西, 与群众“隔心”, 文字上下的功夫再大, 也是费力不讨好的。

参考文献

[1]周福岩.方言、二人转与东北地域文化问题[J].民俗研究, 2007 (02) .

[2]孙红侠, 刘文峰.二人转的起源[J].戏曲艺术, 2006 (01) .

[3]孙红侠.对东北二人转的重新认识[J].戏剧文学, 2005 (05) .

[4]孙立亭.当前二人转发展形势的解读[J].艺术广角, 2005 (02) .

[5]吴文科.二人转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J].北京观察, 2005 (04) .

二人转表演中的人物塑造 篇9

本人从艺近二十年来, 一直没放松对二人转艺术理论的学习, 并在演出实践中不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让其更好地为民众服务。现就多年来的学习、实践及感受谈一下二人转表演中人物塑造的心得。

一、人物塑造的“身相”和“心相”

我们知道, 任何舞台艺术形式都是以演人物为前提的。戏剧是“既演人物又人物扮”即演今人物着时装, 演古人物穿古装, 这叫戏扮;而所有的曲艺却是“说表人物不扮人物”即上台只着时兴演出服装, 这叫素扮。只有二人转介于两者之间“不扮人物却演人物”。因此表演时只能“像不像做比成样”, 而进行的唱念做打都是不同人物的做派, 各出各“相”。戏剧演员着装来表现张王李赵的, 而二人转演员所表现的人物半是戏中人半是演员自我。

二人转演员没有戏曲行当障碍, 只分出为旦与丑即男和女, 在一出戏中分包赶角, 如在《猪八戒拱地》中, 女演员就表演了孙悟空。演员带着自身的“本色”及所体验到的人物进行表演的。没有固定程式, 只是演员按自己的个人体验, 随心所欲。不但一人一样, 而且是一时一样, 变化无常。还以《猪八戒拱地》为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小霞、秦志平与当今赵小波、闫峰所演出相比, 既有时代的区别又有个人的“身相”和“心相”的不同, 老艺术家韩子平在同郑淑云演出《大西厢》里所扮的小红娘就是即有重在表现红娘的“心相”, 又有身为男演员的“身相”, 其表现方法就是半学女态, 半是本人男态。都是同演一出《大西厢》, 韩子平、徐振武、佟长江虽同出一路, 却在演出中都表现的各自不同。又如佟长江首演和本人学演的《皇亲梦》都是贾慧老师导演的, 却又各自按所理解人物心理的不同, 因此在舞台上表现的“心相”也不同。同是一出《包公断后》, 郑淑云、马冬梅、赵海燕的演出, 不论是上世纪还是当今, 不论是黑龙江还是吉林、辽宁, 凡是进入包公这个人物时都必须模仿老生台步, 并在声音上进行“化装”, 除了保持女演员的媚气, 还要具备包公威风凛凛的豪气。

二、关于人物和角色

所有舞台表演形式除了曲艺不论角色外, 其余戏剧都不存在演员与角色分离的问题, 都要人物扮, 角色化, 却演人物又扮人物。二人转又介于二者之间, 虽没有角色之分却能演人物, 独具“演人物又不人物扮”的独特性, 因此人物和角色是分开的。虽然它有着“二人”的局限性、封闭性, 但在演出中所演的人物具备了开放性和扩大性。

二人转在舞台上没有固定的角色分工, 男可演小红娘、小丫环等角色, 女演员又可演包公、孙悟空等角色。一人可演多角, 二人可演一角。演员自由“跳出跳入”。这样就要求每个二人转演员具备更高的才能, 身怀更多的“身相”和“心相”, 来塑造更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细观察多揣摸的习惯, 演出中不但能表现更多的“乾相”, 也能表现各种“坤相”。

三、演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人转是“千军万马就看咱俩”的演出形式, 对于“演人物又不人物扮”都有共识, 但就如何演人物我的理解是, 二人转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表现”和“表演”。

第一, 表现即是演员随时准备“演多角”半真半假。正像二人转艺诀说得那样, “像不像, 做比成样”。即通过这个做比成样去模仿人物的动作、声音, 为了让观众更能分辨人物的不同, 用夸张和变形的技法去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来达到表演的目的。

第二, 演员靠说唱来表述, 就是进行表演。如在演唱《包公断后》时, 男演员同样表现哈腰进寒窑, 你唱出“范中华我进寒窑忙把干娘叫”时, 观众就知道你是范中华, 可当你唱出“拎袍端带把窑进”观众就认可你就是包公。所以语言是塑造人物的第一因素, 因为形象是依托于语言的说表来呈现的。这种表演具有叙事兼代言的审美效应, 使之成为二人转“演人物”独特的风格。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篇10

二人转, 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 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 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 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 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 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近一两年, 二人转频繁进京, 或南下巡演, 不断引起轰动, 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 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 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 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 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 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 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 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 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 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 毫无美感。繁荣背后, 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 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 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 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 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俗” 的艺术

并不需要多加论述, 显而易见的, 二人转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相比, 其粗鄙的特征表露无疑。二人转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高雅与细腻, 更多的是粗野、鄙陋的表现方式。从角色上来说, 二人转最突出的是丑角的运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可能也会有丑角出现, 但是最终是以丑写美的, 而二人转则是赤裸裸地表现其丑感, 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说, 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婉约如江南黄梅戏, 幽默如川剧, 诗情画意如越剧, 抑扬顿挫的京剧, 或是粗犷豪迈的秦腔, 都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形成其特色, 以任何题材为背景。而二人转则独爱性这一角度, 在二人转作品中, 不难看到男女挑逗调情的场面, 甚至有的将客观的历史事实改造得面目全非。“如《马寡妇开店》, 按一般的戏剧形式演, 一定是一出严正主题的戏剧: 狄仁杰以规规矩矩守寡妇的伦理道德教训马寡妇的故事, 但在二人转中, 由于戏谑化的表演, 就改变了这个主题, 是狄仁杰和马寡妇两个角色成为了一种性挑逗和性交流的表演。这就一方面变形了人物, 另一方面又变形了故事。”[2]

在表现形式上, 粗口、脏口不断几乎成了二人转的特点。二人转中说口是丑角的主要表演形式, 其对象指向是旦角, 也就是美女的角。对美女而说的粗鄙的脏口其内容自然不必详举。当赵本山提出“绿色二人转”的口号时, 也无形当中将二人转演出市场中存在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 仅仅靠表面的“绿色”就能改变二人转的现状吗?以“土色土香, 以俗见长”为特征的二人转艺术, 历来就是俗文化的代表。但是, 这里的“俗”, 应是通俗、民俗的俗, 而绝非庸俗、低俗的俗。“人们对今天二人转演出频繁出现的“粉词脏口”的厌恶和否定, 其实也不是新鲜事物。翻阅1959年和1964年由吉林省文化局编印的两本《二人转问题讨论集》, 就能发现, 其中半数以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净化舞台、严肃台风以及廓清“说口”与“脏口”的讨论。”[2]

二人转的低俗的特点产生于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理论来解释, “人的精神活动, 包括欲望、冲动、思维, 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他们以层的形式存在于精神领域之中, 故称之为精神层次。”[3]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 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 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 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 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 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 这种叫做潜意识。从东北人的生存方式看, 白天需要大量的重体力的劳作, 夜间才得以休息安顿, 在农闲时期, 往往找不到娱乐途径来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在这时, 二人转的表演成为了满足心理的最好工具, 于是对于二人转的要求成了一种狂欢式的演绎, 这也正反映了东北人内在的野性、狂放的心理空间。而作为创作者, 其创作目的在于注重娱乐性, 而观众最容易被挑拨起来的神经就是性, 这与人的野性的心理本质分不开。逐渐地, 二人转在内容上渐渐发展得被现代人看来粗俗、低俗, 但有趣的是, 尽管很多人批评二人转的这一点, 二人转却是从来不缺乏市场的。

3 东北地域特色的写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状态, 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应该说, 是东北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审美, 进而造就了东北二人转这一极富东北特色的艺术形式。“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 因此很难有固定的唱戏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 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经济实力,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 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 才能生存下来。”[4]二人转演出形式简单, 道具较少, 各处行走相对方便, 而表现力方面又很强, 它以唱为主, 结合舞蹈、杂耍等形式, 使得表现力很丰富。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形式, 这体现了东北地区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 是东北封闭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 但实际上是封闭的环境。北部是大兴安岭, 东边为茫茫太平洋, 西边是蒙古戈壁, 唯一与中原的交界是“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而由于政治动荡, 唯一通向中原大地的门还是关着的。在这种形势下, 二人转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而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认识而登上大雅之堂。而与其同一时期形成的京剧, 通过广泛的传播而成为了“国粹”。由于与蒙古戈壁相连, 东北地区的文化特点就倾向于游牧民族的粗野与豪放, 表现在二人转上就是气氛的热烈火爆, 唱腔的粗犷豪放, 甚至许多露骨的说口, 加上表演过程中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 这也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素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气息是分不开的。

4 二人转登堂入室路在何方

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 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使得大众对二人转的态度至今褒贬不一, 有的人欣赏二人转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民间化的艺术特色, 而批评的人则认为二人转内容粗俗不堪, 不能称之为艺术。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 二人转作为传统民间艺术, 在推向市场化的阶段, 必须有所扬弃, 应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心理而变得粗俗不堪。二人转的低俗化是客观事实, 但也有很多好的二人转艺术家为净化其环境而不断地努力着。吉林省二人转戏曲小品艺术节给二人转的前景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以传统演唱形式为基础, 结合传统绝技,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使得二人转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而不再靠内容的低俗来满足观众的低级趣味, 这样的二人转发展趋势是健康积极的, 有利于二人转的复兴, 但从这个角度也说明, 当前二人转的情况不容乐观, 很多地方有待优化和改进。当然, 余秋雨先生说过, “世俗才是文化的基础, 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 也是推动高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原动力。它比高雅文化更天然, 更贴近民族的生态, 因此也更深入人心。”二人转的本质属性虽然是“俗”, 但“俗”同样能为二人转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本文的论述中, 我们了解到, 二人转若要走出当前的困境, 必须在艺术形式、传播手段上多下工夫, 做到广泛汲养, 兼容并包。同时, 与大众媒介的结合也是民间艺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果能够具备完善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高素质的人才, 就算发展的道路仍充满荆棘, 二人转的复兴也必然指日可待。

摘要:二人转是一门深受东北人喜爱并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由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夸张与另类, 二人转的存在遭遇着褒奖与贬低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冲击。即使是在这两种对立观点冲击下, 二人转依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走出了东北乡村特色, 传遍了全国, 产生了一定的热度, 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高雅艺术的普及与盛行, 二人转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才能在瑰丽的艺术园地中立足。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

参考文献

[1]蒋惠明.从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的二人转[J].艺术评论, 2004 (11) .

[2]杨朴, 粗鄙.二人转的艺术本质[J].戏剧文学, 2004 (7) .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4) .

上一篇:异丙酚复合全麻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