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纠纷

2024-05-02

诉讼纠纷(精选十篇)

诉讼纠纷 篇1

群体诉讼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 而是对一类诉讼现象的描述。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大量的群体性纠纷。群体诉讼是为解决人数众多的群体性纠纷而采取的一种诉讼形式。这种诉讼形式是随着现代社会纠纷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的。

近年来, 我国群体诉讼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因群体诉讼案件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都比较复杂, 如处理不好可能会演化成为矛盾激化的群体性事件,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对近年来各级法院审理的群体诉讼案件的分析, 笔者发现此类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1 诉讼主体群体性。

在群体诉讼案件中, 由于很多人处于同一事件背景, 同一地区或单位, 因此形成共同的利益圈, 涉及的人员和范围比较广泛, 一些大的矛盾涉及的当事人, 也由过去的几人、十几人变为几十人、几百人, 明显具有群体性的特点。

1.2 群体诉讼案件多发、频发性。

多发、频发性是近年来群体性诉讼案件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形势下除了过去常见的拆迁纠纷、劳动争议纠纷以外, 房屋买卖纠纷、物业管理纠纷、电信资费纠纷等方面也出现了大量的群体诉讼案件, 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1.3 诉求的多为经济利益性。

尽管各类群体诉讼案件发生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原因涉及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 有的甚至是各种原因、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但在这许多原因之中, 经济原因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群体诉讼案件都与经济利益有关, 无论是民事案件, 还是行政案件, 其背后真正的动机都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经济利益是纠纷的核心内容。

1.4 群体诉讼案件处理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群体诉讼案件由于涉案人员众多, 而诉讼原因又基本上相同, 多数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具有从众心理, 因此在一批群体诉讼案件中往往有一些核心当事人, 通常由这部分人先带领一定数量的当事人进行起诉, 主导诉讼的进程, 谋划行为的策略, 其他人或声援或观望裁判结果, 试探法院的处理态度, 再考虑是否起诉或上诉。因此法院就案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可能会产生群体起诉或群体息讼的连锁反应。

1.5 部分案件中当事人行为的过激性。

由于群体诉讼案件往往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因而矛盾比较尖锐, 加之人数众多、相互影响,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有的当事人怀着“法不责众”的心理, 广泛串连, 揣摩政府和法院的心理, 通过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 采用较为极端的方式, 形成某种的政治压力, 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

2 做好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的必要性

群体诉讼的解决尤其需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其中的社会效果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使当事人双方能够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阻止矛盾的激化, 实现案结事了, 平息纠纷。司法调解是实现上述社会效果的主要途径, 能够弥补判决本身对纠纷解决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 在处理群体诉讼案件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调解为主, 最大限度地做调解工作的原则, 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就是最好的“案结事了”。

3 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诉讼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请求解决纠纷的最主要的选择, 人民法院也成为了纠纷解决的主要主体。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民法院在调解群体诉讼纠纷这类并不单纯是法律问题的案件时, 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与问题。群体诉讼一方或双方的人数众多, 矛盾突出, 对立情绪激烈, 因此, 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对参与调解的人员、调解的时机、调解的方式、方法、技巧和调解的机制上与普通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其调解的困难和问题尤其突出,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群体诉讼案件一方或双方人数众多, 调解成本高群体诉讼案件中的当事人人数一般为几十人, 有的多达几百人。由于当事人人数众多, 使得此类案件的调解成本大于一般诉讼案件。

3.1.1 调解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 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召集当事人。

3.1.2 群体一方的当事人对诉讼程序不熟悉, 人数众多, 难以协调。尤其是在当事人没有聘请律师的情况下, 需要法院的告知和释明, 无形中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

3.1.3 当事人的情况不同, 需要逐一进行摸底, 在了解每个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后, 再制定不同的调解方案, 寻找调解的切入点, 这也加大了调解的司法成本。

3.2 对群体诉讼案件的倾向性调解可能引发人数更多的群体诉讼, 影响调解的整体社会效果群体诉讼案件中, 群体一方当事人往往是弱势一方。司法实践中, 出于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最终的调解方程, 谋划行为的策略, 其他人或声援或观望裁判结果, 试探法院的处往是弱势一方。司法实践中, 出于对弱势群体的照顾, 最终的调解方案会或多或少地有益于群体一方。但是这种带有倾向性的调解可能导致更多的尚未起诉者的起诉, 或者导致群体一方就其他新的事项进行诉讼, 以谋求更多利益。

3.3 群体诉讼的群体一方从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调解由于群体诉讼的一方人多势众, 极易形成强硬心理, 不愿意接受对方或者承办法官提出的调解方案, 直接拒绝调解或者盲目提出不现实甚至远远超出法律规定的调解方案而间接拒绝调解。

3.4 群体诉讼案件处理中的稳定因素和社会效果难以把握在开展群体诉讼案件调解工作时, 因目标群体大, 调解法官除了要查明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问题以外, 还必须充分注意诉讼中的稳定因素和社会效果, 包括调解方案的制订、调解时机的把握上都较为困难。调解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 调解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难以确定, 如稍有不注意, 就将可能前功尽弃, 群体一方中就有可能形成强硬的抵触调解的情绪, 致使双方矛盾激化, 案件难以最终处理。

3.5 群体诉讼中群体一方诉求的盲目扩大化与法律本身存在的实体与程序间存在的冲突使调解协议难以达成在群体诉讼案件中, 在特定情况下, 因群体法律意识欠缺, 或受错误思想误导, 或法律本身已滞后于社会生活, 或受利益驱使, 群体的公正观念与法律昭示的公正理念不完全一致甚或冲突, 群体一方往往认为自己人数众多, 当然代表了群众的呼声, 甚至在心理上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法院与政府的对立面, 从而简单地以裁判结果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衡量司法是否公正的主要标准, 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司法运行中的程序性规则, 如正当的诉讼程序、证据规则、时效制度等, 也是导致诉讼成败的重要原因。“司法的专业技术逻辑与群体一方朴素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片面的思维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差距, 这种差距影响了法院与群体一方的理性沟通。”如有些案件群体一方或因证据不足, 或诉讼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或诉讼请求超过时效、或诉讼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范围等原因导致败诉时, 群体一方往往会不分缘由, 将“枉法裁判”、“司法腐败”、“官官相护”等帽子扣在法院头上, 并通过上访、闹访等过激方式给法院施加压力。加上有时媒体的推波助澜, 群体一方的诉求被无限扩大化, 诉求的盲目扩大与法律本身的正义要求间就会产生搏弈关系, 法院面对这种情况, 其开展的调解工作, 制订的调解方案或者坚持法律的正义原则, 或者无原则的满足激奋群体的无理要求, 使法院陷入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做调解工作, 欲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这也是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存在的最大困难之一。

3.6 群体诉讼调解工作难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全统一调解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既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又有效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案结了事也了了, 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全统一。群体诉讼调解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法律效果的实现, 更要考虑社会效果的实现。社会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满足群体一方的利益诉求, 使人数众多的群体一方息诉罢访。但是, 群体的利益诉求会因种种原因而与法律的具体规定相去甚远, 如调解工作满足不了他们的利益诉求, 就会拒绝配合调解工作甚至坚决抵制调解工作, 极端地认为做调解工作就是为对方说情, 就是反对他们的诉求, 使得调解工作难以继续进行, 或者只是违背法律规定地开展调解工作, 难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全统一。

4 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方法探究

群体诉讼案件矛盾尖锐, 社会影响面大, 直接判决结案不利于消除矛盾, 化解纠纷, 如群体一方认为判决结果没有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 则会因为人数众多引起群情激奋, 群体一方会因此不断上诉、申诉、闹访, 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不利于案结事了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笔者认为, 人民法院处理群体诉讼案件时应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做实、做细全方位的调解工作, 利于一切形式、措施和力量开展调解, 深入探究这类案件调解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笔者将就围绕做好群体诉讼调解工作从如下方面进行一些粗浅思考。

4.1 分阶段调解

基于群体诉讼纠纷案件的特殊情况, 可考虑分阶段来开展调解工作, 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方法, 确定不同的调解工作重点。笔者认为, 可将群体诉讼纠纷调解工作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来开展:

4.1.1 立案调解

人民法院立案部门在受理群体诉讼案件时就应该开展调解工作, 深入群体及其所在村委会、居委会、单位, 了解群体纠纷产生的原因, 构建初步的调解方案, 向双方阐明诉讼存在的风险, 平息双方的激动情绪。将调解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双方尤其是群体一方的利益诉求上, 就群体一方提出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 尽量使群体一方不提出不符合法律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利益诉求, 把一部分不符合诉讼条件或没有诉讼意义的群体诉讼纠纷化解在立案阶段。同时要注意做好群体一方的稳控工作, 避免群体群情激奋, 邀请村委会、居委会、单位等一起做立案阶段的调解工作, 把好立案调解关。

4.1.2 庭前调解

群体诉讼案件移送具体承办部门后开庭审判前, 承办部门就应着手开展调解工作, 针对不同的案件情况, 拿出具体可行的调解方案, 确定调解工作的重点。

首先就是找出主要矛盾, 找准关键环节。群体诉讼案件往往都由一个主要矛盾引起系列冲突的, 所以要找到双方分歧的关键所在,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 要尽快找到对案情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 借其力, 促成案件的调解。再次, 充分发挥代理人和代表人的积极作用。通过做通代理人和代表人的工作来劝服群体一方同意调解方案, 促成问题的解决。

4.1.3 庭中调解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调解, 已对双方的利益诉求和心理状态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庭审中的调解是群体诉讼案件调解的最佳时机, 此时的调解工作应该是围绕矛盾的焦点, 集中力量冲破双方利益诉求的底线, 把调解的内容、重点细化到调查取证、辩论、陈述等每个庭审阶段的具体调解工作中去。首先, 邀请群体一方所在村委会、居委会、单位领导、相关群众和当地人大、政协代表旁听庭审过程, 适当的时候可以请求他们协助做调解工作。其次, 辩论阶段结束后进行面对面的调解。因群体一方人数较多, 所以, 合议庭应极力控制双方的情绪, 避免因群体一方情绪激动而发生群体事件。再次, 在调解过程中, 要将群体一方人员分为几组, 分别单独做调解工作, 重点做其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关键人员的工作, 以点带面, 以做个体工作带动整个群体调解工作的开展。

4.1.4 判前调解

群体诉讼庭审结束后判决宣告前是法院调解工作的最后时机, 应充分抓住这一时机, 做最后的努力。笔者认为, 此时的调解工作应从如下方面来开展:首先, 向双方充分阐明法律的具体规定;其次, 分析该案如判决可能做出的判决结果, 并分别单独向双方说明利弊关系;再次, 将判决结案可能出现的执行难问题提前告知群体一方, 让其充分权衡调解与判决两种不同的结案方式的关系, 努力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实现案结事了。

4.2 多元主体参与调解

建立由村委会、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诉讼纠纷调解机制, 充分发挥调解工作联动作用。根据群体诉讼案件具体情况, 在立案阶段、庭前阶段、庭审阶段和判前阶段分别邀请相关村委会、居委会干部, 人民调解员及当地有威信人士参与法院的司法调解, 构建大调解格局。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可以稳定群体一方的激动情绪, 起到稳控的作用;二是可以了解群体一方的思想动态, 掌握其利益诉求, 以便随时调整调解工作;三是可以帮助法院做说服教育及释法明理工作。

4.3 多种调解

相互衔接在处理群体诉讼过程中, 人民法院的司法调解工作应主动对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 充分发挥不同调解的优势和作用, 形成调解合力, 构建大调解网络, 群策群力,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化解在初始阶段, 最终帮助人民法院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参考文献

[1]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377页.

[2]黄一帆.光泽县群体性诉讼案件的问题研究, 《新华网福建频道》2007年10月18日.

物业纠纷诉讼基本流程 篇2

a)公司催款或者律师函催款——作为书面催收的证据。提前需要做的准备有:

i.和物业公司确定好需要诉讼的名单,做好标记,备注为计算业绩的基础名单。

ii.交接好名单之后联系物业公司添加业主的身份证信息,增加17年的欠费信息,然后交给律师写律师函并发送到物业公司。iii.联系物业公司张贴律师函,拍照反馈。

b)准备立案材料一式2份。——立案材料的准备及份数,应当首先电话和当地管辖法院做好沟通,与法院做好沟通的主要问题有:

i.涉诉小区是属于哪个法院的管辖;

ii.立案材料一式几份,如民事起诉状的份数; iii.以省公司名义签署的合同,是否可以当地分公司的名义进行诉讼; iv.网上预立案以及邮寄立案的程序可行性;

c)缴纳诉讼费,领取开庭传票。法院当前还有诉前调解程序,调解不成的再立案。

i.向法院提交立案材料,立案庭审核通过后会给诉讼费用缴费通知单。ii.按照诉讼费缴费通知单上的期限、地点和方式缴纳诉讼费,领取缴费回执。

iii.将银行出具的缴费回执提交给法院,法院会开具诉讼费收费专用票据,作为财务报销使用。

d)立案 e)开庭

f)领取判决书,任何一方不服可以上诉,再二审开庭,再终审判决。(如果是按小额诉讼程序那就是一审终审,任何一方不得再上诉提起二审)g)申请跟进强制执行 h)领款

立案所需的材料有:

医疗纠纷诉讼解决途径的完善 篇3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赔偿实行二元化的赔偿标准:因为在诉讼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造成因医疗事故获得的赔偿的标准低于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损害获得的赔偿。赔偿标准的二元化现象引起了司法实践中案件处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过程中对于过错赔偿额度把握上的逻辑混乱,对轻过失不构成医疗事故严重程度的案件进行高额度的赔偿而重过错构成事故案件进行低额度的赔偿,对审判实践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二、科学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或者一个法律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多方考证,在确立有关医事法律制度时,医学科学的特殊性也必须是首要的一个考证因素。医学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分配举证责任时不应过度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而应由就诊者与医疗机构合理分担。医学科学到目前为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经验科学,很多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都是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虽然现代医学已获得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医学仍然面临很多未知的领域。这种未知性决定了医学研究有着不能完全预测、不可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很多临床症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定治疗方法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都尚无定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增加,传统性疾病的菌群和病毒也逐渐产生耐药性或变异,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越来越多样化、非典型化,加之各种医学检查设备的误差、患者配合的程度等等,这些都使得医学活动的风险性增加。很多疾病是用科学解释不通的,最起码以现在的知识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医疗职业这一特殊行業的高风险性使得诊疗中的许多风险难以避免,将患者在求医过程中需要承担的一切风险由医方来承担是不公平的。

三、统一鉴定标准

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医学鉴定来说,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中并未给予统一的规定,存在着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司法鉴定的二元化现象。因此,必须从实体法上统一医疗纠纷的医学鉴定。同时,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低问题,这样使得医疗纠纷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困难局面。

由于体制原因,医学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造成其对医疗机构存在着一定的行业保护现象,这样使得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独立性、中立性是难以保证的。应当改变现有不合理体制,促使医学会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仅仅规定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鉴定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没有提及医学会的责任。需要将医学会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其依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取得司法鉴定机构资格,对于医学会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予以规定。

目前实行的医疗事故鉴定集体负责制存在很多弊端,为保证医疗纠纷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应当抛弃集体鉴定制,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就鉴定的医学专门性问题进行积极充分的讨论,限于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实践经验不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鉴定人的不同意见应当在鉴定书中注明。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应当在鉴定结论书上签名。这样既可以加强鉴定人的责任感,又体现了鉴定人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规定鉴定专家的出庭作证义务和鉴定实行集体负责制,所以以往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几乎都不出庭作证。为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和正确性,笔者认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作证。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所以要求鉴定专家一律出庭作证有时恐怕会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9条的规定,在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确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官可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和法官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书面意见送交医学会,由医学会组织通知鉴定专家对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和答复。

四、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方和患方往往对损害事实和医疗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各执一词,法官往往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对事实不能加以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关医学专家从医学专业技术角度来判断医疗纠纷中存在的损害事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表明确的专家意见以便帮助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审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使案件事实认定接近客观事实,寻求司法公正。普通法系国家不存在中立的鉴定机构,诉讼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专业性问题时由双方当事人各自聘请医学专家作为专家证人发表专业意见,为己方服务。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但随着普通法系当事人主义模式积极因素对我国民事诉讼的影响,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的提高,为了弥补我国现行医疗纠纷鉴定体制的缺陷,规范专家意见活动,实务界和学界不断呼吁引进专家辅助人制度。

体育纠纷的诉讼解决机制研究 篇4

体育纠纷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希望通过调解,仲裁,多元化(ard), 解决体育纠纷,如凌辉,梅倩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调解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应用》就从调解机制这个方面解决体育纠纷,调解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解决纠纷的方式,而且在体育纠纷中也常使用,但只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调解的结果不具有强制性,很难彻底的解决纠纷。现在目前研究最热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仲裁解决体育纠纷,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仲裁制度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问题,特别是在奥运会前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借助奥运会契机,使《体育仲裁法》出台,所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既有常乃军,陈远军的《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仲裁法律的几点思考》,在《法学》杂志上还用专题对体育仲裁法律制度研究进行了探讨,不仅国内有很多研究, 还有很多介绍国外的体育仲裁解决体育纠纷的经验,如汤卫东介绍的《国际体育仲裁法》,郭树理的《国际体育仲裁院体育仲裁制度评述》,沈黎勇,李建设,费兰兰就美国的体育仲裁制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郭树理对日本体育仲裁制度进行了剖析,还有从单个体育项目方面构建体育仲裁制度,像谢培鹏的《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乒乓球体育仲裁制度》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仲裁解决体育纠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大家都普遍看好仲裁能够解决体育纠纷,但是仲裁也有其劣势所在,仲裁虽然在外国发展得很快而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取得的成果还比较理想,但是我国和国外相比我们之间的文化还是有差别的,我国没有仲裁传统,仲裁制度在我国体育纠纷中的运用还会面临一些中国文化的问题,而且仲裁制度充分体现意思自治,但意思自治下纠纷的解决还没有强制性。这些就是仲裁解决体育纠纷的软肋。 诉讼解决体育纠纷的研究也有一些,像《浅析司法介入体育纠纷的难度级理由》《体育纠纷的法律解决》《体育赛事的法律调解》《体育纠纷的法律救济机制的探讨》这些文章都是在探讨诉讼制度在解决纠纷中的运用问题,但是这些文章只是从一两个方面谈诉讼制度的运用,而且这些文章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研究诉讼制度解决体育纠纷还有其研究意义。

体育活动是以体育比赛为主要内容,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它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对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地举办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增添了新的活力。体育已经成为一项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体育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道德观念的差异,在利益的追逐和分配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与争端,纠纷的产生以及解决结果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就希望纠纷少产生或产生后得到圆满解决以减少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以促进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体育纠纷的概念、特征以及目前体育纠纷解决模式的介绍,概述了体育纠纷在国外及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诉讼救济机制解决体育纠纷的必要性和在现实的应用。为及时有效的解决体育纠纷提供更完善的救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促进体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诉讼制度的概述,要介绍诉讼制度的起源,诉讼制度的特点,诉讼的优点,以及国外诉讼解决体育纠纷的经验和我国目前诉讼解决体育纠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介绍诉讼制度,让人们了解诉讼,从而为文章采用诉讼制度解决体育纠纷提供一种认识。诉讼解决体育纠纷的必要性,主要从诉讼是解决体育赛事纠纷必然法律途径,体育发展需要诉讼解决体育赛事纠纷,现有体育赛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着不足,有些体育纠纷内部解决存在不彻底性,仲裁解决体育赛事纠纷存在问题和发展的空间,这些方面论述诉讼解决体育纠纷是必要的,完善我国诉讼解决体育赛事纠纷机制有关内容的探讨,这也是文章的亮点所在,文章打算从诉讼的范围和诉讼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制度构建,为我国诉讼解决体育纠纷创建合理机构提供理论依据。

经济纠纷代理诉讼合同 篇5

_______________律民字第号

________________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因与________________信息有限公司的________________纠纷一案,聘请____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乙方)的律师为代理人,经双方协议,订立下列条款,双方共同遵照履行:_________________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甲方一、二审及执行代理人。

二、代理权限:_________________特别授权(详见授权委托书)

三、乙方律师必须认真负责,依法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如因故不能出庭,乙方应指定其他律师接替,并事先征得甲方同意。

四、证据提供与案情介绍

1.甲方应在不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十日,向乙方提供与本案有关的所有证据。乙方律师收到证据后,应向甲方出具收据。

2.如甲方不能由本人或派人与律师共同参加证据交换、质证和出庭,则应在举证期限内书面向乙方完整陈述案情;甲方口头陈述并由乙方制作由陈述人签名的笔录,视为书面陈述。

3.乙方可对案情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但对调查取证的结果不作任何承诺。

4.乙方如发现甲方隐瞒或捏造事实、隐瞒或伪造证据、弄虚作假,有权终止代理,所收费用不予退还。

五、甲方的协助义务

1.甲方应尽量由本人或委托最了解本案事实的人员一名,与乙方共同参加诉讼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向法庭陈述本案事实。

2.如需乙方单独出庭(包括交换证据和质证程序),则乙方向法庭所作事实陈述仅以已取得的证据和甲方的书面陈述中披露的事实为限。

六、如乙方无故终止履行合同,代理费全部返还甲方,如甲方无故终止合同,代理费不予退回。

七、根据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协商按下列规定收取/交纳费用: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的律师代理费实行风险代理收费,代理费依收回金额的________________%,甲方在实际收到每一笔债权款项后________________日内支付相应律师费。

八、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本合同履行地为乙方所在地。

九、本合同壹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_技术有限公司

捉迷藏捉出的诉讼纠纷 篇6

玩游戏玩出了意外

2006年2月9日,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着北方大地。正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中的大人们,都找自己的娱乐去了,河南省沁阳市一个小区里的五个小朋友,也不甘寂寞,他们在楼道里玩起了捉迷藏。

这时,轮到小兵捉了,小朋友们用衣服蒙住小兵的眼睛后,纷纷找地方躲藏。小源跑到二楼的楼梯上猫下身子,小毛、小雨和小新三个孩子看看楼道太狭窄,很容易被捉住,便一起踩着一辆自行车,爬到了一楼与二楼之间转身平台的窗户上。他们脚踩着窗台,手扒着窗框,尽量让身体悬在窗户外边。这个三开窗户是木头做的,小毛扒在中间,小雨和小新在他的两边。

小兵开始捉了,他在黑暗中摸索着一步一步沿着楼梯往上走。几个小朋友都紧张地瞧着小兵,谁也不敢吭声,怕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小兵越来越近了,忽然一声响,站在窗台上的小雨和小新不由自主往中间瞟了一眼,不好,小毛不见了!往下一看,只见小毛手里握着一扇窗,躺在一楼的水泥地上一动不动。他们吓坏了,大喊起来:“小毛掉下去了!小毛掉下去了!”正蒙着眼的小兵一开始还以为其他小朋友在骗自己,可听听声音不像,就把蒙在头上的衣服拽下来,一看,眼前真的没有小毛了。

四个小朋友三步并做两步跑下楼,只见小毛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他们呼喊着小毛的名字,摇晃着小毛的身体,可是小毛没有一点反应。小雨和小新吓坏了,年龄最小的小源吓得跑回了家里,还是小兵年龄较大,他怕小毛躺在水泥地上冻坏了,就把小毛抱在怀里。

小区的大人们都不在家,他们就坐在地上等。终于有人经过这里,发现了情况,立即找车把小毛送进了医院。

突如其来的起诉

小毛的父母闻讯赶到了医院,只见正在抢救小毛的医护人员一溜小跑,进进出出。两个小时过去了,小毛还昏迷不醒。医生对小毛的父母说,小毛的病情十分严重,右额颞顶骨已经粉碎性骨折,大脑内部出血严重,建议赶快转到医疗设备更好的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手术及时,效果好的话,还能保住命;如果手术不及时,效果再不好,那最好的结果就是手术后变成植物人。

听医生这么一说,小毛父母的腿都被吓软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小毛及时转了院。在这家大医院里,小毛经过两次大的手术治疗,终于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

在小毛住院期间,与小毛一起玩耍的小兵、小雨、小新、小源四个小朋友,还主动去医院看望小毛。小雨、小新、小源的父母还带着礼品上医院探望小毛,慰问小毛的父母。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小毛终于出院了,并且恢复得还不错。从外表上看和其他孩子没有差别,身体的协调性也不错,不像大脑受过重伤的人。

就在大家为小毛的顺利康复而庆幸时,2006年8月底,小兵的父母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小毛的父母把小兵给告了,说在捉迷藏时,是小兵用力推了小毛一把,小毛才掉下去的,要让小兵及其监护人赔偿小毛医疗费、护理费以及精神损失费等近12万元。一个月后,小雨、小源、小新的父母也都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他们也一并被小毛的父母追加为被告。

游戏内外的是是非非

小兵的父母一听说自己被小毛家起诉了,既吃惊又气愤。他们想,半年时间过去了,小毛的父母天天和我们见面,也没说过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更没给我们提起过赔偿的事,现在怎么突然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这不明摆着要讹人吗?

小兵的父母气愤,小毛的父母更有自己的苦衷。小毛虽然表面看上去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可实际上,小毛不但头骨上永远留下了一块钢板,而且智力还大不如以前了,怎么用劲学习也赶不上受伤前了。这事就这么完了吗?他们心不甘。再加上,小毛清醒后,他们问孩子是怎么掉下去的,小毛说是小兵把他推下去的。还有就是小毛出院后,和小毛同在一起玩耍的小新的父母对他们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了,你们就这么忍了?孩子受这么大的罪,又花了这么多的钱,你们不告他?他们听说后,又问了其他几个孩子,他们都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愿为小毛出庭作证。

听大家都这么说,小毛的父母再想想小毛住院期间,其他家长都去看望小毛了,唯独小兵的父母没去,这不明摆着心中有鬼吗?这更坚定了他们起诉小兵的决心。至于为什么半年以后才起诉小兵,小毛的父母说,孩子在学校入有保险,保险条款规定,如果是别人故意伤害的,就不属于意外,这样保险公司要么不赔偿,要么赔偿数额非常少。所以,他们要等保险公司把理赔全部结清以后,才开始起诉。保险公司的理赔手续7月份一办完,他们8月份就起诉,这很正常。

那么,真的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吗?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小毛父母说的那样。起诉后,小毛的律师开始介入调查取证,几个孩子都说没有见到小兵把小毛推下去,并说小毛和小兵是好朋友,小兵不会害小毛的。小兵的父母还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小兵蒙着眼,走路还怕摔跤,怎么可能在楼梯上去猛推人?再说了,转身平台上的窗户下还放着一辆自行车,小毛他们就是踩着自行车才上去的,小兵隔着自行车,他自己不摔跤就不错了,还怎么能去用力推小毛?至于为什么他们没有去医院看望小毛,小兵的父亲说,小兵出事后不久,自己的老母亲就去世了,自己一直在家里忙,没顾上去看望。

面对律师的取证和小兵父亲的辩解,小毛的父母既生气又无奈,他们说这几家人肯定是事先串通好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小新说,自己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小毛的家长说过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自己也没说过这样的话。小源的父亲说,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教孩子说谎话,我们要让小源实话实说。小雨的母亲还向法院提供了一个证明材料,说小毛的父亲曾半路拦住小雨说,其他小孩都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你为啥不说?如果不说,我就告诉你老师,让老师问你。由于孩子年龄小,吓得三顿没吃饭。小雨的母亲要求法院制止小毛父亲的行为,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小雨的母亲还告诉法院,小毛的父亲曾找过她,说如果让孩子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他们就不起诉他家。他们没按小毛父亲说的办,就被起诉了。

面对人们的质疑,小毛的父母说,他们之所以起诉其他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出尔反尔,不愿出来为小毛作证了。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一气之下,才把他们追加为被告。

这场游戏内外的是是非非,一时谁也说不清楚。

这个“游戏”没有赢家

法院受理此案后,按程序进行了多次调解,但原告坚持说,是小兵把小毛推下去的。而四被告坚持说,是小毛向后用劲太大,加上木质窗户年长日久,风吹雨淋,腐朽损坏不结实,被小毛拉断一起掉下去的。四被告还说,儿童在一起玩耍时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根据《民法通则》106条规定,他们的行为不具有违法性、过错性,与小毛的受伤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应该承担责任。而且四被告还认为,10岁的原告是未成年人,游戏中不应到危险的地方躲藏;他的监护人监护不力,平时教育不够,应负主要责任。

原、被告双方都不接受调解。可原、被告双方都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

大人们作为五个孩子的代理人对簿公堂,可五个孩子仍然每天在一起玩耍。也许是五个孩子的举动感染了自己的父母,2007年8月20日法院再次进行调解,终于顺利得以通过。小毛的父母要求四被告每人赔偿8000元,四被告认为出于对小毛意外摔伤的同情等各种考虑,他们的赔偿额应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最后达成协议,四被告每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500元,2000余元的诉讼费由小毛负担。

至此,这场因儿童游戏引起的诉讼风波,终于尘埃落定了。但仔细想想,这场“游戏”中谁又是赢家呢?没有!小毛父母获得的赔偿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小兵、小雨、小新、小源的父母,出于各种考虑,又不得不每家出2500元,他们都心有不甘,但却又很无奈。

大人们没有赢家,孩子们更是这样。小毛被认定为九级伤残,癫痫等一些不可预期的疾病将会伴随他终生。小兵、小雨、小新、小源经历了这场游戏风波,又是被人调查,又是被人恐吓,每天生活在大家的焦点之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他们半夜都会时不时地从噩梦中惊醒,他们才是最大的输家。

案件调解完毕后,审判长张爱君由衷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本身没有过错。关键是家长要教育好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不然,这样的游戏不但没有赢家,而且每个孩子还都有可能成为游戏的受害者。”■

(文中五个孩子均为化名)

编辑:韩铁马

链接

如何防止孩童意外伤害

1、如果父母和看护人能悉心照顾孩童并确保其周围环境安全,那么很多严重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应让孩童远离火源、厨灶、电灯、火柴和家用电器。

3、幼儿喜爱攀爬。因而应保证楼梯、阳台、屋顶、窗户和玩耍场所的安全,以防止儿童跌落。

4、刀具、剪刀、锋利的物体、碎玻璃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意外伤害。应把这些物体放置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

5、幼儿喜欢将东西放入嘴中。应把细小物品放置在他们拿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小孩吞下导致窒息。

6、切勿将毒药、药品、漂白剂、酸剂和液体燃料(如煤油)储存在饮用水瓶中。应将此类物品储存在贴有明显标签的容器中。并避免儿童看到或拿到。

7、儿童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就可能被淹死,哪怕在很少量的水中。因此切勿让儿童单独待在水中或水边。

论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 篇7

一、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必要性

行政合同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行政价值和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合同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这一概念仅仅存在与学理之上, 而且其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存在一个权威的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本文首先对文中使用的行政合同的概念做一个阐述, 本文中的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 而与行政相对人协商达成的协议, 并不包括行政机关之间签定的合同[1]。它是现代行政法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同时它又是政府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的管理活动, 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通过了解行政合同的概念可以看出, 行政诉讼应该成为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主要途径。理由如下:

(一) 行政合同救济实践的要求

在行政合同纠纷可能的解决机制中, 我国对行政合同纠纷长期以来实行以行政机关监督和民事诉讼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这两种纠纷解决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行政机关监督来说, 行政机关或其上级机关的监督实质是一种自我监督, 这违反了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 由于利益和行政上的裙带关系根本无法保证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的得到有效的纠正, 从而也更谈不上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有效保护。因此应该将这种纠纷诉诸法院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二)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特征的要求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特征决定了行政合同必须通过行政诉讼来进行救济, 而不是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其他的诉讼方式来解决。1.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 尤其是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 这决定了行政合同必须通过行政诉讼解决其纠纷。2.行政合同中双方的合意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行政合同纠纷不能仅仅依据一般的合同规则加以解决。行政合同不同于一般合同之处在于它兼具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行政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这种意思表示实际上受到法律法规以及计划的限制。因此, 应由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合同纠纷予以规制。

二、行政合同纠纷救济的域外考察

行政合同制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 因此, 本文也主要对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法国、德国和日本进行介绍。

1. 法国。

法国行政合同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 由法国行政法院管辖, 类型上属于完全管辖之诉。在法国行政合同诉讼受案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的当事人中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 必须是直接执行公务的合同; (3) 必须是超越司法规则的合同。目前法国的行政合同均为有名合同, 例如, 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公共工程捐助合同、公共特许合同等[2]。

2. 德国。

根据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0条第2款“合同的履行或者遵守请求权应当通过行政法院保护”德国行政法院取得行政合同诉讼的管辖权。除合同的履行与遵守外, 因“合同签定过错”而产生的请求权也应该通过行政法院主张[3]。从行政诉讼类型上看, 德国行政合同诉讼主要属于一般给付之诉。关于行政合同诉讼的受案标准, 由于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四章已对行政合同做出的专门规定, 行政合同诉讼的受案范围为:是否引起公法上的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德国行政合同诉讼的原告既可以是公民, 也可以是行政机关。

3. 日本。

日本行政合同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试用《行政事件诉讼法》诉讼类型, 归属于当事人诉讼。根据行政事件诉讼法, 当事人诉讼可分为形式的当事人诉讼和实质的当事人诉讼。实质的当事人诉讼是指有关公法上法律关系的诉讼, 行政合同诉讼属于此类, 在诉讼形态方面, 与民事诉讼相同, 原则上依民事诉讼法之规定予以处理, 但由于行政合同的标的是公法关系, 其诉讼结果难免会影响公益, 故在必要限度内, 准用关于抗诉的规定[4]。行政合同诉讼的判决种类与民事诉讼相同。

三、行政合同纠纷的诉讼救济制度分析

(一) 行政合同案件的受案范围

行政合同案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 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合同案件都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一方面, 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行政合同范围的准确界定。另一方面, 具体的行政合同纠纷是否提起诉讼, 还涉及行政合同的种类及纠纷内容等与行政诉讼相关的因素。所以, 对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总结如下:

1.只有行政主体与非行政主体内部或下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合同纠纷, 才可纳入行政诉讼[5]。这类合同大量存在, 如行政承包经营合同、行政租赁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行政主体与农民签订的粮食订购合同、公共工程合同等。这种合同属于行政机关与其外部的组织或个人签订的, 行政机关在这种合同关系中行使特权属于外部的具体行政行为, 只要法律未规定为行政终裁的就可以纳入行政诉讼轨道。

2.从行政合同角度看, 也并非可诉行政合同的所有纠纷均可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合同纠纷可分为合同本身纠纷与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两大类。合同本身纠纷指纯粹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事由发生纠纷, 如合同履行报酬纠纷、合同违约纠纷包括追究违约责任和违约赔偿金纠纷。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可进一步分为行政主体行使特权纠纷及其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补偿纠纷等。合同本身纠纷的处理需以合同约定为依据, 除协商解决外应以经济诉讼解决之。由合同引起的其他纠纷的解决根据是法律法规的规定, 属于行政诉讼范畴, 诉讼的客体是行政主体特权的行使以及强制补偿是否合法。

(二) 行政合同纠纷的归责原则

1.违法归责原则。违法归责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适用行政合同是违反法律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 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该原则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标准, 不考虑行为人状态如何, 是否存在有过错。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瑞士, 如1959年《瑞士联邦责任法》第3条规定“联邦对于公务员执行职务时, 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 不问该公务员有无过失, 应负赔偿责任。”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 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 便于相对人主张权利。只要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适用行政合同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相对人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一旦发生损害, 相对人可以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 也无需证明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 均可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违约责任。

2.公平责任原则。在行政合同的归责原则的建构上, 除了适用行政违法原则外, 还应适用公平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合同双方都无可归责事由的前提下, 因行政合同不能履行而致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失的, 国家给予一定补偿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使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获得较好的协调。一方面承认行政机关在履行合同义务时有合法的特权, 例如可以不履行合同, 可单方面变更或者终止合同等等;另一方面, 在权利配置上赋予那些经济利益受到行政机关变更、解除权行使影响的相对一方要求相应补偿的权利, 并提供有效的行政救济。

(三) 行政合同案件的审查内容。

行政合同纠纷的发生往往因为行政机关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行使特权而引起, 一方面, 行政特权使行政合同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有效地进行, 为国家实现行政管理所必须;但另一方面, 由于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特权给相对方造成损失, 使合同对方当事人的权利无法实现, 违背了法治行政和行政合同的宗旨。故而对行政合同行为的合法性审查重心应放在行政主体签订和履行合同的特权是否合法与适当上。

1.审查行政主体签订合同是否合法。行政主体作为订立合同的发动者, 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 但应受到一定限制:第一, 法律法规如果明确规定采用行政合同方式, 则行政主体不能采取行政命令代替协商;第二, 行政主体不能凭借自己的主导地位将某些法律未赋予的权利通过行政合同方式使自己额外获得;第三, 合同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签订和履行否则违法所订之合同自始无效[6]。

2.审查行政机关行使指挥权是否合法。行政合同的签订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其履行也必须符合公共利益, 但由于有关行政合同的立法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导致行政主体在合同履行中利用特权干涉对方当事人的合法经营自主权这严重的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这些特权的行使已超出了保障合同如约履行的限制。

3.审查行政主体变更或解除合同是否合法。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所以行政机关有必要根据公共利益的变化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但行政机关单方面变更合同不能以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变更合同, 只能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变更, 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内容不能变更。实践中行政主体经常假借公共利益的需要滥用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权力, 因此, 应由法院对行政主体变更或解除合同的行为进行审查。

4.对合同缔结程序和方式进行审查。行政合同的缔结必须以行政法规为依据, 这是行政合同的一个重要特征, 任何行政合同的签定都要符合这条规定。因此, 在行政合同的诉讼中必须对合同缔结程序和方式进行审查。只有正确且合法的方式和程序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摘要:由于行政合同兼具民法的合意性与行政法的单方性特征, 因而决定了其救济制度的特殊性。本文从行政合同的特征入手说明以行政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必要性, 过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借鉴, 探索出我国建立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向。

关键词:行政合同,行政诉讼,救济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张庆彬.肖念华.国外行政合同制度之比较研究[J].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报, 2002 (3) .

[3]王名扬.外国行政诉讼制度[M].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1年.

[4]张庆彬.肖念华.国外行政合同制度之比较研究[J].北京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报, 2002 (3)

[5]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医患纠纷诉讼的常见法律问题简析 篇8

关键词:医患纠纷,医疗侵权责任案件,举证责任倒置,医学鉴定

医患纠纷是最常见的一种民事纠纷的形式,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从2002年以来, 纠纷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社会关注度高, 社会影响面大, 医患关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家十分关心, 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 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紧紧依靠人民,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可见, 根据党中央的精神,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好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医患纠纷的解决机制应当是多元的, 如通过协商、人民调解、医疗保险、仲裁等途径, 这也是专家学者们努力研究的目标。目前, 诉讼解决医患纠纷, 是解决医患纠纷的基本方式, 也是最重要的解决方式。在医患纠纷的诉讼中存在一系列重要的法律问题, 需要医患双方明确, 从而从法律的角度明辩各自的权利义务, 充分利用持有的证据, 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本文撰写的目的。

一、医患纠纷及医疗侵权责任纠纷的理论界定

广义医患纠纷 (也称医疗侵权纠纷) 是指病人及其亲属在因病就诊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因矛盾而产生的分歧和争议。既包括对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后果认识不一而发生的纠纷, 也包括一些非诊疗护理行为而引起的一般民事纠纷。狭义医患纠纷是指, 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的争议。通常是指患方认为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因过错而损害受害人生命健康行为。在实践中我们提到的医患多数是指狭义性质的医患纠纷。医患纠纷从侵权责任角度划分, 医疗侵权纠纷案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医疗事故侵权行为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另一类是非医疗事故侵权行为或者医疗行为以外的医疗赔偿纠纷案件。医疗事故赔偿的主要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处理。这两类案件在举证责任制度上有所不同。

因医疗行为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要求损害赔偿, 其诉讼主体医患双方实际上是医方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患方为发病患者及其亲属。法院通过审判确定医患双方纠纷事实, 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 分清是非责任, 正确适用法律。在诉讼过程中法律既保护患者的利益, 也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医疗侵权责任的法律关系

法院在诉讼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医患双方的法律关系。医疗侵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医患双方。患者到医院就医, 就与医院之间建立了法律关系。医务人员在具体执行职务行为时所造成的损害由医疗机构承担。但这不等于说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承担责任。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医疗机构向患者承担责任后, 可以向有过错的医务人员追偿, 患者指接受医疗服务的人。医疗侵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医疗侵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患者的人身权,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受到侵害后, 所产生的赔偿费用的给付。医疗侵权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医疗侵权法律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患者的权利有: (1) 求偿权。即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遭受身体、财产侵害, 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2) 医疗文件复制权。患者可以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手术书。 (3) 监督权。即监督医院的医疗、护理、管理、医德医风。 (4) 在场权与共同委托权。即在发生医疗侵权争议时, 死亡病历讨论记录、疑难病历讨论记录、会诊记录等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需要检验的, 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 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⑸请求回避权。对专家有法定情形的, 当事人申请其回避。患者的义务, 就是配合医疗侵权调查、提供相关资料义务;对有患者死亡的, 患者家属有配合尸检等义务。另外, 在侵权责任法草案中还增加了患方和医疗机构的义务内容。其中患者的告知义务是, 患者应当向医务人员告知与诊疗活动有关的病情, 病史等情况, 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患者未尽到该项义务, 造成误诊等损害的, 医务人员不承担责任。医疗机构的义务是, 按照事故处理结果给予及时赔偿的义务, 事故发生后有防止损害扩大的义务;提交病历及相关材料的义务。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是, 医务人员在一般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没有尽告知义务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医疗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构成医疗侵权责任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医疗机构在医疗护理中的违法行为。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指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人员。非法行医,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不属于医疗事故, 触犯刑律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赔偿, 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医疗侵权行为必须发生在医疗活动中, 医疗活动中应当自患者在医院挂号以后开始, 至医疗终结结束。医疗活动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借助医学知识、专业技术、仪器设备及药物等手段, 为患者提供的紧急救治、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保健、医疗美容以及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等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活动的总和。医疗侵权中的医疗行为的违法, 是指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其主要表现在, 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违反了双方当事人在医疗服务合同的约定, 对他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造成损害。二是医疗侵权责任构成中的损害事实, 是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 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事实, 可以理解为, 人身损害, 即患者的生命丧失, 或者健康权受到侵害, 或者身体受到侵害。和为治疗损害所支出的财产损失, 以及因为遭受损害而实际减少的收入。以及受害人和亲属的精神损害。三是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如果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事实没有因果关系, 就不承担责任。四是医疗侵权的主观过错。医疗侵权的主观过错表现为行为人在诊疗护理中的过失, 而不是故意。如果医务人员具有侵害患者生命权、健康权的故意, 在医疗过程中故意致害患者的构成伤害罪或者杀人罪, 不能以医疗侵权责任对待。

四、医疗侵权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

非医疗事故侵权行为或医疗行为以外的医疗赔偿纠纷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医患双方在此类案件中都负有举证责任。在医疗侵权行为纠纷中, 由医疗机构 (被告方) 对医疗侵权赔偿责任构成中的因果关系负有举证责任, 即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显然,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医疗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和过错实行推定。通俗地说, 就是受害人只要证明自己在医院就医期间受到损害, 这种损害可能是由医疗机构的医疗违法行为造成的, 就可以向法院起诉, 不必证明医院的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同样, 医疗机构一方如果能够证明医疗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其他可能造成损害的原因, 就可以否认自己的侵权责任或减轻自己的侵权责任。由于医疗纠纷的专业性强, 不仅涉及医疗科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而且涉及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大量的医疗卫生行业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在医疗过程中, 患者缺乏相关的知识, 在证据的提供上处于弱势, 由其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困难, 因此, 为公平和合理, 法律规定对于医疗行为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目前, 侵权责任法草案对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进行了限定, 医疗机构要举证的情形是: (1) 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诊疗规范的; (2) 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3) 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由于医疗纠纷案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而法官不具有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能力, 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医疗过错鉴定, 是医疗纠纷诉讼要经历的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 鉴定结论是一种法定证据, 其证明力不同于一般书证。鉴定结论的主要特征是, 其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中立性以及依法定程序而制作, 因此, 鉴定结论有很强的权威性。在诉讼过程中, 医患双方当事人都, 有权向法院申请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为了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进行鉴定, 协商不成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

诉讼纠纷 篇9

一、涉外婚姻的效力认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质上对涉外婚姻并未作专门的规定, 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由此可见, 我国对于不同国籍的当事人之间的结婚问题, 采用行为地法的原则。不论是结婚的实质要件还是形式要件, 均以婚姻缔结地所在国家 (地区) 的法律作为准据法。原则上, 婚姻缔结这一事实只要不违法我国强制性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 被当地国家 (地区) 确认有效, 我国法律亦认其为有效。一般来讲, 在境外登记结婚的当事人, 只要提供完备的法律证明文件及领事馆认证及相关公证翻译文书, 我国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即对此婚姻事实予以认定;特殊的情况是适用伊斯兰教义或并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比如说马来西亚, 传说中该国男性可以娶四个老婆, 但真实情况是只有属于穆斯林的马来人才允许这样, 如果该国华人要娶多妻, 除了要信奉伊斯兰教、改掉自己的华人姓名外, 还要经过前一任合法妻子的书面同意等一系列手续才能再娶, 审理涉及此类国家居民的离婚案件, 必须严格要求当事人提供适用的准据法, 不能想当然地进行判断;复杂的情况是在中西亚及部分非洲国家缔结的婚姻事实, 许多当事人及律师事务所根本没法提供完整、准确的准据法, 在审理此类案件时, 只能严格按照举证责任的规则, 由负有证明义务的当事人一方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二、涉外婚姻案件的送达问题

对于一方起诉要求离婚, 另一方当事人并不居住在我国境内的情况, 必须严格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 其中第6条规定:“……若该受送达人所在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有司法协助协定, 可以依照司法协助协定规定的方式送达;若该受送达人所在国是《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的成员国, 可以依照该公约规定的方式送达。”但由于与我国签订司法协助协定或者属于公约成员国的国家实在不多, 因此在审理案件时, 一般采取邮寄送达的方式。邮寄送达往返一般需要数月时间, 但最主要的困难还是当事人的有效地址问题, 由于涉外婚姻诉讼中原告起诉时证明对方身份情况信息, 多数是提供护照材料为主, 但国外护照一般没有注明当事人在户籍国家的具体地址 (许多国家并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因此, 只能将双方在国外婚姻登记文件中所列明的地址视为有效地址, 一旦通过该地址无法联系对方, 则送达程序陷入被动局面, 最终只能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耗时日久。

三、涉外婚姻案件的子女抚养权问题

如涉案的未成年子女是我国国籍的居民, 则完全可以依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去处理抚养权问题;问题是涉案的未成年子女若是外国国籍的情况, 此种情况笔者虽然并未遇到, 但按照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5条之规定:“父母子女人身、财产关系, 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 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8条之规定:“扶养适用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地国家的法律。”因此, 有必要首先要求主张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当事人提供共同经常居住地法律作为准据法。

另外, 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及探视权问题, 在抚养费的金额确认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未成年子女日后居住地的经济消费水平, 综合其日后的生活、教育、社保、医疗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如当事人条件允许, 抚养费的支付应该改变按月支付或按期支付的模式, 采取一次性大额支付的方式, 更能妥善保障未成年子女日后的权益。至于探视权的问题, 探视子女客观上存在时间、空间的障碍, 而且目前与我国建立司法互认及协助的国家实在有限, 故此问题现阶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处理, 建议在庭审过程中引导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否则有沦为“司法白条”的尴尬可能性。

四、涉外婚姻案件中的财产处理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之规定:“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如果由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离婚诉讼, 适用我国婚姻法和其他有关的政策规定;同时第144条之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 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明确规定了:“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离婚案件, 离婚以及因离婚而引起的财产分割, 适用我国法律。”故此, 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外离婚案件中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及共同债权债务的处理, 应适用我国法律, 特别是位于我国境内的不动产处置问题, 但是, 对当事人投资、参股的境外企业股权、他国 (或境外组织) 发行的有价证券等通过其他形式载体所反映出来的财产权利的处置问题, 则应慎重处理, 即使主张权利一方完成了充分举证责任的情况下, 必然会引起管辖冲突的问题, 兼且在执行阶段势必仍有困难。造成这一原因一方面是各国根据主权原则在规定本国管辖权时, 不可能在立法上排除它国与其平等的管辖权;另一方面是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制度规定相对简单及滞后, 并且有部分制度实际上并不利于管辖权领域的国际互认和协作所导致的。对此, 我国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完善域外管辖权的立法问题, 并且积极推进区域内谈判, 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进行规制避免管辖权冲突。而对于具体个案而言, 在处理此类涉及境外财产权利的问题上, 建议在查明准据法的基础上, 尽量向当事人析明相关法律后果, 引导双方暂不处理此类财产权利;而是待双方在法律上正式解除婚姻关系后, 在相关财产权利载体所在国循该国司法途径进行处理, 虽然某种程度而言会增加当事人的累诉, 但是更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相关纠纷, 更容易达到公平正义的实体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4-28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8-27修订.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Z].2006-8-10.

北京市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建议 篇10

医疗纠纷, 是发生在患者或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纷争和争执。纷争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诊疗过程中发生了不良后果。同时, 医患纠纷还和看病难、看病贵密切相关, 很多医患纠纷是因为患者历尽艰难、花销无数后依然没能取得好的诊疗结果, 一时情绪失控而引发。所以,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对减少甚至避免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不公的问题。医疗器械、药物价值连城, 而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动收入却寥寥无几。这种配置上的显失公允, 不仅导致部分医护人员丢下听诊器、手术刀而改行去从事医疗器械及药物的销售经营, 造成了医护人员的短缺, 而且使留在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诱惑, 千方百计推销医疗器械、开大处方的现象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此一来, 就出现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是通过提高挂号费等方式增加医生的技术劳动收入, 二是实行医药分家。目前, 北京市已经部分医院开展医药分开试点。试点医院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 将挂号费更名为医事服务费, 其收费标准为:普通门诊42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门诊100元。对于这些医药分家的举措, 有些群众反应, 挂号费提价我们是看到了, 但是, 药物降价我们还没有真切感受到。鉴于此, 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加拿大实行彻底医药分家的经验。

加拿大实行的是全民免费医保, 患者就医时诊费、住院费以及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费和药费是免费的, 但是需要带回家服用的处方药是需要患者支付的, 不过患者所在公司和事业单位通常会为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可以报销一部分药费, 同时低收入人群也可以享受一定的药费折扣。

同时, 加拿大实行的是家庭医生的制度, 这是加拿大处急诊制度外的另一个诊疗模式。在公民患病时, 要先预约家庭医生就诊, 如果家庭医生诊断后认为确实需要转到专科医生诊疗, 患者才能去到专科医生处就诊。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都是有权开处方药的, 但加拿大的诊所不卖药, 患者买药要凭处方自己去药店买药。药店和医生由各省药剂师协会按各自的两套管理体系管理, 并负责发放执照。

还有要注意的是医生不仅无权售药, 也不能指定患者去某个药房买药, 药剂师有权配药, 但无权改变医生处方, 药厂也只能把药出售给药房。所以, 因为加拿大处方药严格把关, 药房配药由持证上岗的专门药剂师负责, 其他任何人员均无配药权药房, 同时药房只认医生或医院的处方, 患者没有处方买不到药。还值得一提的是, 加拿大药费分为了两个部分, 一个是药价, 一个是服务费, 药价基本上是统一的, 但是服务费不同药店差异较大, 所以患者除非是急症, 一般情况下, 会选择服务费较低的药店购药。

对于住院期间的用药, 由于加拿大医生是自由职业者, 和医院的关系类似“挂靠”, 医生与医院之间没有人事关系, 医生负责开处方, 但是抓药是医院里的药剂师和护士, 所以即使在医院, 医药也是分家的。

关于药品回扣问题的规制, 加拿大经验也值得借鉴, 加拿大处方药的由政府统一采购, 医院无权过问政府统一的采购合同, 而由省议会决定, 至于政府药品采购环节可能出现的幕后交易, 由于所有审视、问责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环节, 欲徇私舞弊, 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加拿大禁止大处方, 医生不能一次性开太多药, 否则会受到追查, 药剂师当然更不敢不根据处方而开太多药给患者,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药品的浪费, 也降低了患者就医的成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加拿大的经验, 实行彻底的医药分家, 对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缓解北京市的医患纠纷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季丽新.公平视角下加拿大医疗卫生政策剖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11) :77-81.

[2]李国鸿.加拿大医疗服务体系研究与启示[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08, 25:1-6.

[3]路爱国.加拿大全民医疗体系的建立、运作和调整[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5) :43-59.

[4]乔世明.医疗纠纷与法律责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55-63.

[5]乔世明.医疗过错认定与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6-33.

上一篇:地理教具下一篇:基层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