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2024-05-08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精选三篇)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篇1

1.1 冗余度的定义和内涵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还未得到普及时, 经常会将冗余度与超静定次数混为一谈, 也会将自由度数与静力平衡等同来看。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 常常会发现结构支架的约束反力多于平衡方程的个数, 即结构的约束超过结构的自由度。因此, 在结构设计时, 冗余度指的是超静定结构中多余的约束。上述的这些约束在连接失败之后, 还能增强一定的稳定性[1]。冗余度在桥梁设计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能够影响桥梁的整体强度。

1.2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桥梁设计中的冗余度能够影响桥梁整体的稳定性和质量, 桥梁的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上的冗余度如何实现最优化的设计, 必须要保证所有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进行合理的力学连接之后, 从而保证整个桥梁具有能够达到使用要求的负载能力。如果在设计过程中, 桥梁没有完全进行冗余度的设计, 那么必然会造成安全性能的下降。在使用过程中, 如果桥梁的任何一个连接部件损坏后, 整个桥梁的稳定性将会出现较大问题,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如果桥梁设计过程中对冗余度进行合理的设计, 那么即使是桥梁的个别连接部件受到外力而损坏, 桥梁依然会正常运行下去, 稳定性和安全性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桥梁设计中设置一个合理的冗余度, 能够使得桥梁系统具备多种途径以及多条传力的方式。同时能够反映出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小与负荷的再分配能力的大小存在关联。根据桥梁负荷的再分配能力, 一般可以将冗余度分层以下三种情况: (1) 构件自身的冗余度:当一个构件出现失效的现象之后, 不会造成其他结构构件出现连续失效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桥梁的某一个构件出现了开裂现象, 而不会蔓延至另一个构件。 (2) 结构冗余度:这类冗余度与外部的约束条件存在一定的关联, 也就是说当某一个结构构件的纵向载荷再分配能力相关。其主要包含了超静定连续梁以及刚性节点钢架。 (3) 传力途径的冗余度:此种冗余度也可以认为是结构体系的冗余度, 是通过多重的载荷传递路径以及内力的重新分配, 来避免桥梁中的单一构件出现失效的现象。以桥梁上部结构来说, 载荷的再分配分别有横向与纵向两种情况。载荷的横向分配情况主要与构件的纵向受力存在一定的关联。比如桥面板等部门的安装等[2]。而纵向载荷的分配与构件的变形量存在必然关联。对于下部结构在设计时, 也会与竖向的负载存在一定关联。下部结构构件的冗余量的衡量其结构对横向负荷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对于横向载荷以及系统的稳定性来说, 通常情况下双墩柱的冗余度要比独墩柱高。

1.3 冗余度系数

通常情况下, 桥梁设计时一般使用ηR表示冗余度系数。桥梁设计过程中, 一般是将桥梁的主体结构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 同时根据具体的可靠度标准对于上下两个部分的冗余量进行分别计算, 从而计算出桥梁结构的强度储备率, 最后得出冗余度系数ηR, 才能使用在实际设计中。AASHTOLRFD中的计算公式如式⑴所示:

2 桥梁设计的主要数据与结构冗余度存在的关联

几乎所有的桥梁设计参数都会对桥梁结构冗余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中以跨长、曲线半径、外部横向连接类型、外部横向连接影响最为巨大, 下文将逐条进行讲述。

2.1 跨长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以跨长来说, 如果外部的横向连接存在较多情况, 不同跨长的桥梁都会形成几乎相同的冗余度, 这也就是说跨长并不是影响桥梁冗余度数据的根本因素, 从而可以得出桥梁的跨长对于桥梁的冗余度影响是比较小的。

2.2 曲线半径对结构冗余度的影响

桥梁的曲线半径为150m、200m、250m三种类型最为典型, 研究此三种情况的曲线半径与冗余度存在的关系, 得出一个研究结果:桥梁的曲线半径存在相应的变化, 而桥梁结构的冗余度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2.3 外部横向连接对冗余度的影响

在桥梁设计过程中, 在实现外部载荷的情况下, 选择最佳的外部连接形式与实心横隔板的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外部横向连接的类型与实心横隔板的连接能够影响桥梁整体结构质量、稳定和安全。对于不同形式的桥梁外部横向结构以及选择不同的横隔板, 其最终桥梁结构的冗余度也会是不同的[3]。

2.4 外部横向连接数量对冗余度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出, 外部横向连接的类型以及数量对于结构冗余度的影响非常大。在桥梁实际使用过程中, 在受到损坏的初级阶段, 桥梁表面的损坏载荷如果要从损伤区域逐渐蔓延到与其相邻的横向位置是很难完成的。由此可见, 在桥梁设计过程中, 冗余度的大小情况与桥梁的外部横向连接的类型以及数量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一部分的影响。

3 桥梁设计过程中冗余度的研究意义

3.1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优化探索

对于桥梁设计中冗余度的设计实现最优化, 必须要严格按照如何三点要求进行:第一, 桥梁设计的具体数据必须以施工区域具体情况为依托, 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计算得出结构设计冗余度;第二, 实际设计过程中, 最大限度的使用连续性、整体性的结构形式;第三, 如果进行跨度较大的桥梁建设, 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关键部件的传力能力。必须要提起注意的是, 冗余度不能作为桥梁设计的可靠性指标, 因为其只是作为一个在桥梁发生一定破坏情况时还会保持桥梁原有功能的一个参数[4]。

3.2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优化建议

(1) 实际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要求以及运行环境选择最优化的冗余度。比如, 根据某一路段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现象, 选择适当的结构冗余度, 保证在发生灾害是桥梁不会出现功能性的破坏。 (2) 在进行跨径较大的桥梁设计时, 通常会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来确定桥梁结构的关联性。然后从桥梁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避免发生安全事故[5]。 (3) 冗余度的设计对于桥梁安全性影响比较大, 因此可以适当的渗入到设计原则中。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对桥梁质量以及安全性的要求逐渐提高, 而我国近年来也面临着非常大的交通压力, 因此保证桥梁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也是必然的要求。本文对于桥梁的冗余度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和分析, 总结出设计参数等指标对于冗余度和桥梁结构存在的关联, 得出冗余度设计的基本方法, 希望本文的一些数据和观点能够为提高桥梁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桥梁设计过程中的冗余度以及其存在的含义, 而后论述了设计参量等指标与设计冗余度以及桥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内在关系, 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桥梁设计过程中如何解决冗余度的问题, 并且总结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希望为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桥梁,设计,冗余度,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志芳.冗余度理念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 (运输、车辆) , 2015 (10) :93.

[2]张犁.刍议桥梁设计的冗余度[J].江西建材, 2015 (10) :84-83.

[3]童志华, 夏飞.对桥梁设计冗余度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4 (06) :45-46.

[4]姜勇, 苑春艳.双箱结合梁桥结构冗余度评估[J].世界桥梁, 2013 (03) :128-129.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篇2

神经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

4 实例分析

以四得四面体为例,如图5所示建立基础坐标系,末端参考点H位于末端平台EFG的中点。设参考点H在基础坐标系中,从点(0.8640,-0.6265,0.5005)直线运动到点(1.8725,0.5078,0.7981),只实现空间的位置,不实现姿态。运动的整个时间T设定5秒,运动轨迹分为等时间间隔的100个区间。不失一般性要求,末端在轨迹的前40个区间匀加速度运动(a=0.2578),中间20个工间匀速度运动,最后40个区间匀减速度运动(a=-0.2578),开始和结束时的末端

速度为。设各定长构件长度为1m,机构中各杆质量为1kg,并将质量向四面体各顶点对称简化。

传动装置的参数如下:

Ma=4.0×10e -3kg・m/V;Ba=0.01N・m/(rad・s -1);

近似认为各关节电动机轴上的总转动惯量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其值分别为:

J1=0.734kg・m2;J2=0.715kg・m2;

J3=0.537kg・m2;J4=0.338kg・m2

末端位置误差曲线如图6所示。从误差曲线可看出,采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机器人位置控制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篇3

【关键词】冗余 政治文献 《毛选》 平衡

【Abstract】Redundancies vastly exist in language expressions.However,due to the inevitab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sensib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balance redundancy between the two,contributing to good translations,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documents with a very solemn style.

【Keywords】redundancy; political documents; SWMZ; balancing

政治文献译文是对外宣传的媒介和桥梁,是国外读者了解我国国情、政策方针、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重要的来源,其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外读者对相关信息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国家形象的树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时20多年,强大的翻译阵容、特殊的政治地位、精细的翻译过程及其广泛的影响力,诸多空前绝后的种种因素使得《毛选》(《毛泽东选集》)成为我国政治文献翻译研究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也代表了我国政治文献翻译的最高水平。

一、冗余理论

作为信息学中的核心概念,“冗余”原本是由美国数学家兼信息工程师香农(Shannon)于1949在其论文《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简单地说,“它指信源为对抗‘噪音(各种干扰信息传递的因素)而故意释放的多余信息。”“语言具有冗余性,是一个客观事实。有人计算出英文多余度在67%与80%之间。一般认为各种发达的语言的多余度显著地超过50%,如俄语,其多余度大大超过4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率先把“冗余”这一信息学概念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香农和韦弗提出的冗余信息理论为译者们认识冗余成分的作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纽马克也表示,翻译中的冗余成分并非一定是多余的存在:“在一个文本中,冗余或许是写作的败笔、模糊不清的东西,等等(纯粹是为了重复而已)。应该直接被删除。然而,重复、释义、同义反复和赘语(大量的冗余)可以用来增强语气、阐明观点、避免重点语意的误解,并能起到总结的作用,亦能抵抗‘噪音和排除无关的思绪从而帮助理解。”由此可见文章中的冗余信息并非皆是画蛇添足。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冗余信息主要起到排除干扰的作用,它是语言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语内交际中,冗余信息可以帮助信息接受者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准确接收信息;而在语际交际中,如果源语中的冗余信息直接照搬到目的语中去,往往造成冗余过量或者不足,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翻译的任务之一便是调整原文中的冗余成分,使其与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和认知能力相符,从而使得原文信息得以准确传达。

二、政治文献翻译中冗现象

冗余是政治文献汉译英过程中的一大值得关注的现象,不论在原文或译文当中都存在着大量冗余信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原文的高度冗余。中文政治文本中本身就充满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如范畴词、过度的修饰语、重叠词,还有一些重复的表达。从信息量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成分,他们并没有传达更多的内容,但他们却是中文政治文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中国人早已习惯它们的存在,也需要它们为政治文章增添一些特定的色彩:严肃、严谨、坚定、深刻、可靠,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但如果把它们完全复制到译文中去,定会让译文晦涩难懂、古怪至极了。

例1.原文:“对犯错误的同志第一要斗争,要把错误思想彻底肃清。”(《毛选Ⅴ》)

译文:“We should first wage a struggle to rid him of his wrong ideas.”

“肃清”本身就是“彻底”的,动词短语“rid…of”已经够彻底,因此无需再加上一个代表“彻底”的副词。

2.作者的权威身份。政治文献属于“表达型”文本,其核心是“作者的思想”、“作者”,以及“话语的发送者”,作者在文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因此,政治文献中一些“个人印记”(personal ‘stamp)也要在译文中得以充分体现,所谓文如其人。纽马克认为,“官方文告这类文本中的冗余表达”一般是“必须照样复制的”。他强调“任何人都无权去改进文本,哪怕它再任性、老套、古怪、术语化、冗赘、革新或是反常,你都得追随同样的风格。在文体规范方面,你只能对目的语做出稍许让步,而总的来说,要把作者的个性特点看得比任何语言规范都重要。”政治翻译家程镇球先生认为,“翻译应该从思想内容到文字风格都忠实于原文。特别像《毛泽东选集》那样重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时更要一丝不苟,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和内容。”他还强调,“文字风格也是思想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时应该再现出来。”汉语独特的文字风格为中国政治文献烙上了鲜明的民族印记。将这些印记在译文显现出来,不但使译文充满了民族色彩,具有高度的民族识别性,更是民族自尊与自豪的体现。《毛选》中有大量充满浓厚民族色彩的成语和谚语,生动而深刻,属于毛泽东的“个人印记”之一,是不能轻易用西方成语、谚语取而代之的,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成为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例2.原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选Ⅰ》)

译文:“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

若译成“No risks,no gains”,更加简单明了,却丢失原文中“虎穴”和“虎子”的形象,无法体现原文作者话语之中的生动之处。

3.政治意识形态倾向。政治文献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其翻译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为让译文读者全面、客观、公正地理解原文中的政治观点,译者会有意向译文输入原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或采取某种方式顺应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

例3.原文:“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毛选Ⅱ》)

译文:“At the time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Stalin first enjoined us not to press on with the revolution,maintaining that if the civil war flared up,the Chinese nation would run the risk of destroying itself.”

这里的“不准”用“forbid”就糟了,感觉我们惟他国是从。“enjoyed us not to”,既有强加于人的含义,却又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表明主动权终究是在我们自己手中。

4.跨越文化障碍。在政治文献翻译中,文化障碍主要源于文化差异。看清文化差异,正确处理翻译中的相关问题,才能使得译文跨越文化障碍,为译文读者所接受,避免困惑甚至误解。

例4.原文:“……有些装红白脸。”(《毛选Ⅱ》)

译文:“…with some wearing the white make-up of the stage villain and others the red make-up of the hero.”

对那些不熟悉中国脸谱的外国读者来说,不多加几个词恐怕是无法理解的。

三、政治文献翻译的冗余度平衡

在政治文献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或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过滤,适当地删减一些过量的冗余信息;或在冗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一定量的信息量增补。通过这种删和补的过程,译文中仍然会存在一些冗余现象,但这种调整后的冗余更加合乎情理,它们的存在也就大大提高了译文的质量。

1.信息过滤

(1)范畴词省译。中文政治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范畴词,如“工作”、“问题”、“状态”“情况”等,有时本身没有实质的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不译。

例5.原文:“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毛选Ⅱ》)

译文:“Chiang Kai-sheks superiority in military forces was only transient,…”

(2)修饰语省译。中文政治文献里有大量的修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放在英文里就显得很堆砌,翻译的时候,当放弃还得放弃。

例6.原文“…又处在人民革命的伟大历史时期。”(《毛选》第五卷)程P87

译文:“…what is more,it finds itself in a historic period of peoples revolution.”

“historic”已经包括“great”的意思,译成一个词也就够了。

(3)重叠词省译。重叠词是汉语政治文本中的一种隐性重复,一些二字词语总是成对出现,构成工整的四字结构,却只表达一种含义。如,“畏首畏尾”、“土崩瓦解”、“惊天动地”、“独立自主”、“自私自利”、“坚持不懈”、“互利共赢”、“贪官污吏”、“铺张浪费”,翻译这些成对的词语,二者取其一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看似重叠的词语中蕴含了双重意义,切莫译成一个词,丢掉了其中的重要信息。

例7.“独立自主”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毛选Ⅱ》)

这里的“独立”是指与国民党合作的同时,保持表示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自主”指思想上、行动上的主动性,不必事事都要得到国民党的同意后在做。因此,这里的“独立”不等于“自主”,不能只译成一个词。

(4)重复表达省译。中文政治文本中有很多重复的表达,应该适时地化繁为简,使译文流畅,更具美感。

例8.原文:“这次会议决定下一次会议日期,并且决定下一次会议检查这次会议的执行情形,个办法很好。”(《毛选Ⅴ》)

译文:“It is a good idea for this conference to fix the date of the next meeting and to decide that it will revie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solution adopted here.”

但是,当重复可以用来避免产生误解,更清晰地传达原文思想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了。特别在一些政策性文件里,一字一词都关系重大,翻译成英文就得照样重复。

例9.原文:“此外还应明确地规定:凡介在可捕不捕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捕,如果捕了就是犯错误;凡介在可杀不可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杀,如果杀了就是犯错误。”(《毛选》第五卷)程P218

译文:“In addition,it must be explicitly stipulated that in cases where it is marginal whether to make an arrest,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there be an arrest and that to act otherwise would be a mistake,and that in cases where it is marginal whether to execute,under no circumstances should there be an execution and that to act otherwise would be a mistake.”

这里关系到捕与杀,如译文表述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是要出大事的。

(5)词性转换。为了尽量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原文中一些冗余的词语进行词性转换,它们在译文中的时候反倒不显得多余了。

例10.原文:“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毛选Ⅴ》)

译文:“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nd solidarity with our foreign friends will enable us to accomplish our work of construction rapidly.”

原文中的名词“迅速的成功”译文中变成了动词“accomplish”和副词“rapidly”,从而省去了“获得”,简化了句子结构更符合译文的习惯。

(6)句型转换。句型的转换也可以让句子更加简练,又不会失去原文中的重要信息。

例11.原文:“第一,帝国主义反对我们。第二,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反对我们。第三,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反对我们。第四,地主阶级反对我们。第五,帝国主义在我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和宗教界中的反对势力,以及我们接受的国民党的文化教育机构中的反对势力,反对我们。”(《毛选Ⅴ》)

译文:“Against us are arrayed,first,the imperialists,second,the reactionaries in Taiwan and Tibet,third,the remnant Kuomintang forces,the secret agents and the bandits,fourth,the landlord class and,fifth,the reactionary forces in the missionary schools established in China by the imperialists and in religious circles and those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aken over from the Kuomintang.”

原文中的“反对我们”出现了五次,在译文中被提前了之后只出现了一次,但丝毫没有改变它被强调的效果。

2.信息增补

(1)文内诠释。为了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在不影响译文流畅性的同时,对原文进行增补,补充的信息与原文已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例12.原文:“人们反对扣帽子,这只是反对共产党扣他们的帽子。”(《毛选Ⅴ》)

译文:“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pinning of political labels,but only when it is they who are being labe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2)文外加注。对于一些需要给与大量解释或说明的信息来说,文外加注是更好的选择。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多的信息添加破坏句子的通顺程度,又可以为译文读者提供更详细的参考资料,为其创造一个更为客观的认知语境。

例13.《在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毛选Ⅴ》)的译文中,第1条关于“agreement”的注释是译文中才有的。此处的“协定”指的是1951年5月23日达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据之一。这一背景知识的添加不仅仅是为译文读者解除疑惑,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四、结语

政治文献的正式性、权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译文必须要紧扣原文以示对作者的尊重,忠实地将原文中的方方面面重现在译文之中。然而,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就其冗余度的平衡而言,适当的删减和添加冗余也极具考验性。在这种情况之下,译者的素质至关重要。除了扎实的母语和外语功底,译者必须对双方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认知。与其它类型文本译者相比,政治文献译者必须要有相当敏感的政治神经和高度的责任心,因为稍有不慎,将会犯下政治错误,其严重后果不堪设想。译者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共同迈进。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Works of Mao Tse-tung(VolumeⅠ-Ⅴ)[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67-1977.

[2]Newmark P.A.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程镇球.翻译文论集[M].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2.

[6]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2.

[7]刘世荣.冗余与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全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上一篇:“三育人”工作下一篇:声誉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