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慕课

2024-05-15

微课慕课(精选四篇)

微课慕课 篇1

微课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思想, 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 可以是教材讲解、题型说明、资料介绍和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传授等技能方面的讲解和展示。

慕课 (MOOC) 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它是在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开放网络资源等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地说, 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是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它既增强了知识的传播又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2 微课、慕课与传统视频课区别及其意义

和以往的传统视频相比, 传统视频课主要依靠教师讲解, 很难进行修改, 而且资源固定, 很封闭。而微课、慕课资源丰富, 便于搜索, 易于传播, 应用范围广泛。同时任何人都可以是微课、慕课的传授对象、阅读和学习对象, 甚至任何人都可以是慕课的录制对象, 这对教学者和学习者给予了很多有利的因素。在当今科学知识、信息化技术等高速发展的形势下, 微课、慕课的运用, 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将带来极大的推动和促进。首先它将有利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慕课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 突破时空的限制, 保持原有的声音、光线、色彩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各类知识等如实地再现出来, 从而激发了学生极大兴趣和认知力, 并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微课和慕课和其它传统视频教学有某些相似之外, 更有利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样以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的功能, 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 和理解力。微课、慕课教师能在较少的时间内抓住教学内容中的要害、和难点,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进行生动而深刻的剖析, 又使用视频手段使概念形象化, 理论具体化, 启发学生集中思考, 细心观察,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知识精髓,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便是微课和慕课的特点。此外微课、慕课的资料便于储存和交流, 有些重要的教学资源, 学术成果等可以长期留存, 若干年后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教学中有创新意义的理论知识, 科研成果等, 校与校之间可以相互参阅, 相互切磋, 相互学习, 从而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微课慕课视频制作流程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使用数码摄像机在演播室拍摄液晶、背投大屏幕的方法, 来制作微课、慕课视频。制作流程大致为:视频制作人员参与教师教案设计以及共同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微课、慕课制作的目的是:教学资源分享, 运用直观进行启发教学, 为学生析疑解惑。

微课、慕课作为一种媒体, 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的特性, 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 制作的结果也许意义不大, 这些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也许有一定教学效果, 但同时教学过程较为呆板和单调, 对观看者失去学习吸引力, 感染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 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多彩的动画、有声声色的视频。把有些抽象的概念利用视频手段具体化, 形象化, 不仅使学生产生兴趣, 而且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当然一些实验实训的场景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要就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以外增加拍摄, 然后通过后期制作在将几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

4 教学设计要求

微课、慕课虽然时间长短不一, 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 良好的微课、慕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 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慕课是与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同时教学设计一定要按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的要求为准则, 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相符合, 所以首先要和主讲教师沟通, 共同设计一段视频的录制方案。

关于设计首先首页与封面设计, 最好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 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知识点与作者。在设置过程中也可作为视频的片头。第一张PPT作为微课的"脸面":如果是系列微课, 可以在这里说明, 其次要求老师只能制作16:9的ppt, 并在PPt右侧留出30%的空白, 以便老师在授课时和PPT画面浑然一体。另外PPt背景就好似一张纸, 色彩要淡雅, 便于烘托字体, 背景的颜色一定不能太过鲜艳, 这样不仅反衬出内容的苍白无力, 而且使人感到喧宾夺主, 眼花缭乱, 影响整体的效果。

5 录播环境

录播室对隔音和声音的混响消减要求非常高, 录播室要有专业的隔音加吸音的材料比较好。必须运用高清摄像机, 如索尼PMW-EX280、HVR-Z7C等, 拍摄画质清晰出众, 质感强烈, 笔者建议采用储存卡录制, 避免视频信号衰减。采用110英寸手写互动大屏幕 (液晶、背投) , 其外屏特性:滋控溅射镀膜;背投的内屏特性要求光学成像硬幕.。大屏幕其他特性:具备无太阳光斑, 不反光, 无阴影;可视角度为垂直178度、水平178度;分辨率1920*1080-4096*4096。同时运用高清1080P课件转码, 对教学课件进行压缩, 剪辑, 特效, 字幕设计等。此外, 演播室灯光布置;大屏幕两侧一米距离成45度设两个辅助光, 摄像机前一米成90度设两个辅助光 (光源一定要高于摄像机位) 。大屏幕显示尺寸16:9, 摄像机也采用16:9的画面格式摄制, 大屏幕对比度为500000:1, 大屏幕全彩显示为10亿7千万。

6 录制与剪修

录制要注意以下几点:录制背景为教师以及教师制作的PPt, 以及动画视频, 不要出现其它杂物。教师在大屏幕一侧, 控制主要活动范围。声音大小合理, 摄像角度居中。录制时调整大屏幕分辩率1920*1080-4096*4096, 颜色位数为16位。同时要固定机位, 固定手动焦距, 这一点非常重要, 保证视频镜头不出现虚的画面。如果是录播室以外的视频, 如实验, 实训, 室外、室外均采用顺光拍摄, 室内可采用补光法拍摄。

7 后期制作的原则

本文推荐苹果和ADIUS 7两款非编软件, 因为我们已经到了数字高清时代, 这两款软件具备稳定的制作系统, 可以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大量视频节目制作。如果声音太小或太大, 可以适当调整。视频尺寸一般为:640*480或320*240, 视频格式为:FLV、MP4等, 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以上所述, 仅个人的观点和设想, 因笔者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宪武.两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方式比较[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4) .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篇2

当“视频公开课”愈来愈为大家所熟悉的时候,“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化学习”等一系列网络教学的新名词又开启了另一个信息化教学的新纪元。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课”?什么是“翻转课堂”?什么是“慕课”?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关于微课及其思考

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在美国波士顿的萨尔曼・可汗开始尝试用通过互联网视频进行异地教学辅导,他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站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它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这也就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

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2年为微课做出了如下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二、关于翻转课堂及其思考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Inverted Classroom)等。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 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充讲解。

翻转课堂可以理解为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翻转”过来。学生可以在家或者寝室看视频以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则把精力集中在探讨学生自学有困难的内容上,并同时完成练习,还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翻转课堂的最大优点在于,学习节奏和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不懂的内容,或者跳过自己已知的部分,这就避免了学习的时间和节奏完全被教师主宰的情况,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已在国外日渐兴起,同时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一些应用,但在大陆地区的高校中鲜有报道。

国内的高校大都还未采用翻转课堂,所以很多学生可能会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考虑其中一个班级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供学生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至于翻转课堂的视频来源,可以教师自己录制,也可以共享网上的资源,甚至可以多提供一些,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提到网上教学资源,慕课是一个绕不开的新鲜事物。

三、关于慕课及其思考

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同以往的在线教育(比如:广播电视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最大不同在于,慕课可以实现互动。在慕课的课堂里,课程视频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片段,由许多个小测验穿插其中将其连贯,就像游戏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听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投入程度。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提问,或者是到讨论区查找、参考别人的想法。Udacity、Coursera 和edX 被称为慕课的三驾马车。

新一轮的“慕课热”缘起于2011 年秋,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三门网络在线式的免费计算机课程,每门课的注册学生都达到10 万人以上。这三门课的授课教师受此启发和鼓舞,纷纷“另立门户”。其中Sebastian Thrun 于2012 年1 月创办了Udacity,主要提供计算机课程;Daphne Koller 和Andrew Ng 于2012 年4 月创办了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Coursera 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进行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Coursera 的首批合作院校为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4 所名校,2013年7月,Coursera 在上海正式达成了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的合作,加上之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加入Coursera大家庭的已经有6 所大学。2012 年5 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一道启动了edX。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8 所高校加入了Edx,包括中国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计提供有67门课程。

通过慕课上的学习,现在已经可以获得部分美国大学的学分,学生只要在Coursera 上注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并参加其线上考试,就有机会获得相应学分,将可能转换成其在大学里的相应学分。截止2013 年9 月30 日,Coursera 上已经出现了13门讲中文的课程,分别由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提供。

无论是微课、翻转课堂,还是慕课,都只是一种载体,或者是一个概念。可能像当年的电视大学等一样被过热炒作了;也可能真的能取代传统大学,并导致一批大学的倒闭,但这不是普通教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只要是能促进教学的新鲜事物,我们都应该及时学习,并加以利用。将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结合后用于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基本功的提高,例如教师要善于引导讨论,课程中有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单靠观看视频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反复讨论,面对面的讨论更能激发灵感,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缺点

一、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慕课的背景:目前高校开设慕课的主要是清华、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中学有陈玉琨领导的20所中学。每节课大概10分钟,可以快进或者重放、放慢等。在线学习后要做作业,考试过关还可以拿到证书。如北大,2013年秋季开始,开出15门慕课课程,15万人注册学习,6000人参加考试,2500人通过证书。北大一年本科生才招3000多人。

慕课的优点:

1.学习者比课堂更易集中注意力。一个人自主选择学习,也可对不懂的地方多听几遍或者放慢,也可跳过比较容易的部分,10分钟的零碎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2.讲授者课程实际教学更注重内涵。教师看问题的视角、批判思维,以及整体设计都可以通过慕课展现出来。

3.优质资源可以不受区域限制进行共享,促进全面学习、终身学习。4.慕课课程证书得到高效承认,学习更加自主。

慕课的缺点:

1.传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欢快的气氛,慕课没有;2.传统课堂中集体聆听相互感染的气氛,慕课没有;3.传统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和精彩,慕课没有;

(以上学习来源于2014年9月29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四重视角看慕课”北大慕课组长李晓明)

我的感受:我想尝试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慕课课程,体验一下。

二、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背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开创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重构课堂流程。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做实践性联系,并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课堂进行指导。翻转课堂的优点:

1.学生利用课前看视频,课上更多是和老师交流互动; 2.将更多的教学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习; 3.信息量大,可选择余地大。

翻转课堂的不足:

1.建平中学的田颖城尝试在自己课堂用翻转课堂,他说"学生用手机观看视频,课下用微信进行交流,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条件是中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而且人人都上网,恐怕不好办。

2.教师讲课,不再面对一帮鲜活的学生,而是机器,课堂的激情不再。讲的是知识,学的是知识,心里想的是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何在?

3.课前看视频,课上做作业,需要多少课前啊?时间何来?学生课表上的课程几乎都是作业课,学生不会感到乏味吗?

学习《人民教育》2014年18期---建平中学田颖成的《翻转课堂:我的思考和尝试》,涪陵第十四中学代保明的《我们需要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

我的感受:作为教师,我是比较享受与学生交流的感觉,因此,无论什么课堂都不能少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我倒觉得翻转课堂可以在课堂更多交流,缺少的是时间----课下哪有更多的时间学生看视频?还有,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不是都由教师的讲课替代了?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

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昌乐一中宣称是省内第一家“慕课学校”,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初

一、高一各取两个班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也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甚至有的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慕课来袭”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慕课”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慕课”与“微课”的实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其适用范围是什么?“翻转课堂”会成为今后课堂改革的主流吗?

一、“慕课”翻转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慕课”强调的是用“微视频”(微课),区别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上教学或“空中课堂”,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分解难点,力求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的“慕课”推广者强调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事实上“慕课”所提倡的“先学”已不是新课改意义上的“先自学”,而是“先听课”。所谓“先学后教”,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点拨。而现在的“慕课”是“先听课”。学生在家里或课外不是自学课本,而是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文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只用做练习题就可以了。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翻转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被翻转回了接受性学习。其实,慕课的本意是为缺课学生补课用的,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学习。“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而现在的慕课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并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又回到了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推导、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慕课所倡导的“微视频”,虽然教师在视频中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但这种探究并不需要学生的独立动手动脑,是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看问题的结论,没有耐心去看老师的推导探究过程。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翻转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地方强调小学低段课后零作业,中学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虽然各地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是大势所趋,这里的课后作业不仅指复习作业,也包括预习作业。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其实“翻转课堂”在我国已不新鲜,有些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只是没有强调用“微视频”。如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是部分翻转,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是完全翻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自学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基础知识,课上先检测学生自学部分,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难点部分。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则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课本,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展示。

现在有的寄宿制学校声称不是让学生在家看,而是在自习课上看,好像没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已经大大延长了学生一天学习的时间,自习课虽然教师不讲课,但学生看老师的“微课”还是等于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形式和时间。我们提倡学生预习,但不提倡“过度预习”,过度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不管什么教学形式,都要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前提条件。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成绩。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所提出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有些学校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忙自学,课上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一标多本”,一门学科一个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进度不统一,也使“慕课”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而同时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更没法实现“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同一版本同一进度,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教学进度进行,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制作的方法所做不到的。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

三、把“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的学校提出:我们不让学生在课外看“微课”,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而是在课堂上看老师课前制作的微视频,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检验这种做法的效果,笔者也观摩了一节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的高中政治课。

这节课是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7段微视频,其中2段是补充的生活中的案例,5段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和归纳。课前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工录制了微视频,在课上播放的5段分析教材的微视频也是不同老师录制的,目的是分担工作量。每个老师上课时都可以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上课的老师还特别强调因为录制微课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大大加重了备课的工作量。所谓“微视频”就是“课件加旁白”,不出现老师本人的画面,一是录制简单,二是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插播“微视频”,如对基本理论的分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都是通过播放微视频来解决的。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在课后的反思和研讨会上,听课的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整堂课老师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减少了,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当老师一脸麻木的站在一边听自己的录音时,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毫不客气的说:“这实际上是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讲课的老师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显得有些委屈。本来学校对于这种改革充满了希望,打算购置设备制定措施在全校推广,由于课堂效果令人失望,学校领导也只好决定“等等再说”。

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上海市教委的倪闽景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这个观点与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不谋而合,钟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慕课”及“微课”的积极作用与适用范围

我们说“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并没有忽视“慕课”和“微课”带来的积极作用。“慕课”和“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它首先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目前传统课堂的小班上课,由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优秀教师所教的班有限,别的班的学生没法享受优秀教师的资源,更别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大。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问题,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师。虽然优质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于薄弱学校,但家长更看重的是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而传统的手工式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教几个班的课,不可能让外班外校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俗话说“庄稼种不好误地一年,学生教不好误人一生”。如何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慕课”和“微课”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通过“慕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还可以根据“慕课”提出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确实有助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3.适于家长辅导孩子。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也可以反复观看,首先自己明白,然后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上班的地铁上或中午休息时间下载观看老师的微视频,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4.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而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5.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如果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6.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中小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作业。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不然又变成了“先教后练”的接受性学习。

微课慕课 篇3

关键词:微课;慕课;开放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04-03

网络时代大众传播的心理欲望和技术需求驱动了数字录影技术和移动网络应用的大众化,数字录影技术和移动网络应用的大众化在人类社会催生出众多副产品,“微课”和“慕课”便是教育领域的典型代表。同是网络媒介下的教育新宠,所得评价却相去甚远,不由得让人心生思考。

一、“微课”与“慕课”

1.什么是“微课”

综合我国众多“微课”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笔者倾向选择由“微课”重要实践者胡铁生在“微课”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定义——“微课”3.0概念:“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

“微课”绝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一节课的浓缩,它是知识碎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对一节课中某个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归纳提升或教学环节(活动主题\实验等)等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微视频。 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结构多样,使用灵活;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情境真实,交互性强等。

胡铁生在研究“微课”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将其与“慕课”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借鉴MOOC 的定义, 把“微课”可理解为Mini Open Online Courses,也即是微网络课程。[2]这个版本定义把“微课”的本质特征“短”、“小”、“精”、“悍”描绘出来,只有具备了这四个特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微课,才能满足移动微学习的需要。

2.什么是“慕课”

MOOCs又被称为“慕课”。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 7×24全天开放。[3]

这一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4]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5]

二、“微课”质疑与“慕课”光环

1.对“微课”的质疑

“微课”的发展源于草根,借力官方,在草根需求与官方发展的双力作用下,“微课”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繁荣景象蔚为壮观,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遭受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

质疑的人认为“微课”热是“短时炒作”、“新瓶”装“旧酒”、导致知识碎片化、没有技术含量、将传统的课堂实录完全淘汰出局、类型繁杂且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创作模式和制作工具。[6]

已经有研究者基于“微课”相关项目研究完成了对上述质疑的解答。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批评来自一线老师,在此有必要予以阐释:

(1)“微课”就是一场秀

面对日益增多的“微课”比赛,很多传统思维的教师认为教学成了一种秀就失去了其本义。这种理解认为当教育变成一种秀,它对学生的成长价值就会损失过半。但“微课”的秀体现的是多元化的教育想法,多元化意味着思维的碰撞,可以激发更多思想;同时它体现了大众参与教育的热情,让更多热衷教育但又身在其外的人有机会体味教育,参与教育;非专业化大众的参与同时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提醒,提醒教育领域的人士千万别走向迂腐走向僵化,源于草根的“微课”补充和提醒的很及时。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好的秀有标杆作用,好的秀有榜样的力量,起到带动和积极引领作用,如此何乐而不为。

(2)“微课”不能替代传统课程

“微课”作为一种资源和微型课程无法完成需要整个课程才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本来就不是“微课”的定位,多数“微课”制作者只是想要使用自己的视角和逻辑方式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和传达。“微课”所要传达的是传播者理解下的知识片断本身而不是整个课程,它满足的是移动微学习条件下的微资源需求。

(3)“微课”支离破碎,缺少逻辑起点

表面上看,“微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片断缺少连续的逻辑性,但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它不需要承担承前启后的严密逻辑责任。“微课”的使用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要进行的自主选择,因此其逻辑性内含在自主学习者认知结构当中,由学习者本身承担逻辑建构的责任。实际上,“微课”的逻辑起点暗含在设计者的设定当中。同时,“微课”作为传统课程的营养补充剂的效果明显,比如弥补因无法进入优质学校学习而丧失的资源机会,弥补因课上理解速度而造成的学习落后等等。除此之外,“微课程”还可以作为学习者课后对已学习内容的一种强化手段。

(4)“微课”缺乏针对性

如果使用传统教育思维来认识“微课”,其弊病之一还包括其内容缺少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使用是通过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来完成的,不是传统课程中教师的选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从这一点上来说“微课”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习者的问题。

2.“慕课”的光环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席卷各国教育领域,2012年被誉为“慕课”元年。同是网络媒介下的教育新宠,“慕课”所得评价与“微课”大不相同。 后者是饱受争议,倍受质疑;前者则被追捧有加,获得夸赞无数。“微课”与“慕课”到底有哪些不同让人们看待它们的眼光如此不同?

从出身来看,一个海外高等学府发源,显得洋气十足;一个草根阶层出身卑微,透着朴实无华。

从系统性来看,一个是传统教学资源与模式的网络搬家,配备齐全;一个则是草根阶层表达个体教育欲求的微小教学片断,学习语境模糊。

从资源产生的方式来看,“慕课”是自上而下的资源共享,共享的是高校教授的教学内容,从教案到课件一应俱全;“微课”则是自下而上的资源共生,共享是的一线教师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和处理,精简短小。

从内容来说,“慕课”集中于大学教育课程,总结起来就是“高、大、上”;“微课”更多的内容来自基础教育,出自一线教师之手。

中国的学生需要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慕课”让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些都让人们对“慕课”赞赏有加,而对“微课”则多有微辞。诸多光环,诸多赞赏,诸多支持让“慕课”发展得异常顺利。在“慕课”发展畅快之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虽然“慕课”的注册率很高,但结业率却很低,能够学完全程的学习者少之又少,把“慕课”学习中的缺憾暴露出来。

三、“微课”“慕课”联合的必然

如上所述,“慕课”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注册率和低毕业率,让中国的学习研究者们陷入了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的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偏低,学习能力和意志力偏低是低结业率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人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变资源的表现形态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以及“微课”的大量涌现,人们发现当“慕课”与“微课”结合起来,“慕课”可以借“微课”之微实现学习持续性和有效性,“微课”可以借“慕课”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设计与制作,让教学片断产品化的过程更加合理和规范。“微课”借助于“慕课”获得更加规范化的发展,“慕课”得到“微课”资源的大力支撑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由于“微课”的草根式发源、大众化制造造就了“微课”的丛生,同时造成了“微课”的视觉质量、内容质量参差。在加入了官方力量之后,“微课”的发展开始向着规范化发展,这种规范是在比较之中得到的规范,是在观者评价之后得到的指标,反映的是“微课”使用者的意见,是更加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

网络时代下的微学习、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移动学习早已成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教育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微课”是满足了众多方面需求的一种信息表现形态,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客观和强大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仍然广泛存在,如:无法进入优质学校产生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要;因各种条件限制,教师无法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产生的表达需求;学习者对多元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中;教学模式改革产生的教学资源需求等。

“慕”“微”联合产生的裨益是巨大的:

1.教师的提升:一名教师将其所教课程一次性进行产品化开发是件困难而且艰巨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其所教内容中的一些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则成为一件可操作且相对简单的事情。对老师来说将自己的平时日常工作转化为可长期利用的教学产品减轻了日后的教学工作量,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对教学反思深入思考,可以针对已有的教学产品进行不断的测试,以发现其不足进行改善。将发展性的“微课”进行“慕课”式的共享,会让这个教学产品获得越来越多的反馈,也必然带来更多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2.学生的福音:如果能够基于“微课”和“慕课”打造中国的基础教育公开课平台,全国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将使无数的中国学生受益。难点在于学校愿不愿意共享优质资源,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之间比拼的主要还是升学率,因此有些学校不愿分享。此时教师的自发力量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优秀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让学生受到优质资源的滋养。耶鲁、哈佛这类名校,他们拿出了学校最优秀的课程,事实证明这只会增加学校的声誉,增加名师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名校、名教师将来也必然会意识到这一点而敢于把自己的课拿出来,让所有想学习的人来分享。

3.学校的发展:在老师不断积累教学产品的同时,学校收获了教师教学参与和教育研究的热情,学生收获的则是不断得到改善的教学产品和一个充满热情的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收获,除了老师制作出的教学产品之外,还可以参与到教学产品制作的过程,理解老师并加深与老师的交流,参与度越高对“微课”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还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参与制作“微课”。学校也会因此获得双丰收,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共建共享。

李嘉城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紧做就是机会。马云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上,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众多的质疑看似是对“微课”的否定,实际也是“微课”蓬勃发展的一个反映。当教育领域又加入了一个新事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量的变化,还有多元化视角的变化。

参考文献:

[1][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什么是“慕课”? [DB/OL]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o/2013-07-09/131927618337.shtml 2013-07-09 .

[4]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03 版)http://zqb.cyol.com/html/2013-05/23/nw.D110000zgqnb_20130523_2-03.htm 2015-07-09.

[5]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 光明日报,2013-07-16http://edu.gmw.cn/2013-07/16/content_8290517.htm 2015-07-9.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

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4

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012年, MOOC得到迅猛发展, 仅仅一年时间就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 MOOC一跃成为世界著名大学追捧的新宠, 该年被教育界称为“MOOC元年”。 随后, 翻转课堂和微课与慕课一起俨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流行词, 大有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趋势。 在互联网+的今天, 通过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 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提前预习课程, 课中、课后解决实际问题等。本文主要就慕课、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以期为更好地实施新型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慕课

慕课的英文缩写为MOOC。M代表Massive (大规模) , 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 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 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开放) , 以兴趣导向, 凡是想学习的, 都可以进来学, 不分国籍, 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在线) , 学习在网上完成, 不受时空限制;C代表Course, 就是课程的意思, 合起来即为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 与时下盛行的网络公开课不同, 慕课基于大数据技术, 实现了包括视频授课、学习进度管理、 实时在线交流答疑和作业批改等在内的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新型在线教育。

二、微课

微课又名微课程, 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等) 或教学环节 (如学习活动、主题、 实验和任务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微课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教学内容较少,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 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 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同时非常适合于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 又称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 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 指在网络环境下, 课堂前, 教师在管理平台发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地完成对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重难点解析、协作探究、互动交流和作业答疑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由上可知, 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均为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者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但也有区别。 教学视频方面, 慕课是以课程形式组织的, 是一门完整的课程, 而微课和翻转课堂一般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 教学环节方面, 慕课的课程学习均为在线检测、在线解答和在线讨论; 微课记录了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主要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也可用于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蒙; 翻转课堂为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和初步理解, 然后在课堂中进行答疑、解惑、协作和探究等活动。

四、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遍使用, 现代学生大多数学习自觉性受到冲击,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近年来,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高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加快推进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建设,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阔了学生视野, 活跃了学生思维, 受到了学生欢迎, 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显著提升, 不仅在高校如此,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中, 新型教学模式也为素质教育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

笔者认为, 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两点。

(1) 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包括微课制作培训、认识和体验慕课与微课培训、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在线学习等。

(2) 鼓励和支持师生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 允许学生在线学习获得的MOOC学分替代相关课程学分, 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形式多样的选修课。 另一方面, 多组织以微课、微视频的应用为主题的教学竞赛, 通过竞赛, 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五、结语

翻转课堂是利用用慕课、 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接纳并应用它们。

参考文献

[1]梁锐, 张春香, 涂小华.浅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区别及应用[J].江西化工, 2015, (3) :143-144.

[2]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12) :27-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微课慕课】相关文章:

上一篇:给水管理下一篇:写作与生命表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