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管理

2024-05-02

土壤环境管理(精选十篇)

土壤环境管理 篇1

1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素累积,超过一定的限制,使土壤培育植物的能力降低,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所指的重金属元素有:Pb、Cd、Hg等,这类重金属元素含有较大的毒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农业所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污泥等,这类物质内含有较多的有害元素,这类物质在土壤内沉淀就形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汞元素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含汞废水的大量排放。重金属污染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重金属在土壤内较难移动,雨水难以冲刷,同时微生物对这类有害物质的降解效果差。重金属污染物如果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2 土壤重金属监测主要程序

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监测的主要程序是:样品的采样和所采集样品进行测试。

2.1 监测过程的样品采样

样品采集需要首先分析污染物的类型,该过程应注意样品的存放,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对于农田土壤污染情况的分析,需要在农田中采集一定量的表层土作为检测样品,还需要保证样品为混合样品,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如发现草根、石头等杂物需要清理掉。

2)采样方式为多点采样,在各采样点上分别采集土壤,并将采集的样品混合在一起作为检测所用样品。

3)对于采集完的样本需要将其存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并在袋外标注采集时间和编号。

4)样品进入实验室后,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制备,制备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制备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将样品进行风干处理,然后放在通风、避光的位置保存,使其自然通风。将样品风干达到半干状态,需要将样品进行压碎压匀,并将样品内的杂物再次去除,然后将处理后的样品铺成平面放在室温下再次风干,风干过程应避免其它杂物的混入对样品造成污染,并且避免样品被阳光直射。

5)实验之前需要不断的风干、研磨、筛选等过程,符合要求后才能实验。

2.2 对所采的样品进行测试

样品的测试需要先将测试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准备好,先将样品进行消解,选择适合的土壤消解试剂,试剂的选择应符合种类和纯度是否符合要求。土壤检测时需要纯度较高的消解试剂,目的是降低消解时可能造成的污染。

土壤样品的消解通常采用多元酸分解法,这种方法在分析样品的制备上应用较广,最后是对样品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土壤的微量颗粒越小则分析结果越准确。

3 对土壤重金属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将监测结果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水平,一是需要分析监测的精密度,精密度通常可以通过平行样的测定方法分析,可以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估计出同批的测定精密度。

二是对准确度的分析,准确度的分析有两种方式:加标回收测定和标土测定法,在一批试样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试样进行加标回收,且要求同类试样的数量超过2个。

3.1 准确度分析

检测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之一就是加标回收测定法,在没有质量控制样品时通常选择加标回收法进行准确度的质量控制。具体的方法是: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收取一定数量的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当同批试样不足时,可以增大测定率,每批同类试样不得少于两个。

3.2 精密度分析

采用平行样测定测定批内的精度,可以有效的减少误差的产生,有助于同批精密度。批次间的精度测定可以使用质量样进行控制。平行双样测定不合格率不符合标准时,不合格者需在进行平行双样测定,还应增加一定的数量的平行双样,知道合格率符合要求为止。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壤重金属监测和质量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满足实际需要,且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但是要将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将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控制中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壤重金属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安全、快读、简便等,会发展形成系统的监测体系,为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我国近年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给我国的环境造成的极大的污染,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事件逐年增多,由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会土壤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破坏会长期造成,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会通过食物链作用,将有害物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其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监测主要程序,最后提出对土壤重金属质量的控制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监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皓,何瑶等.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05).

[2]杨希.浅谈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质量管理[J].绿色科技,2012(10).

[3]狄一安,杨勇杰等.我国重金属环境标准发展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6).

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篇2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了解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做好起草工作,现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向环境保护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6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 徐建 李义

联系电话:(010)66556289 66556274

电子邮件:trhjglbf@mep.gov.cn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已关闭搬迁以及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污染地块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放射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污染地块,是指因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者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害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存在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风险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是指土壤及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尚未被确定为污染地块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将污染地块开发建设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公园、城市绿地、游乐场等公共设施用地。

第四条【管理职责】 环境保护部对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第五条【标准规范】 环境保护部制定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等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负责。

第六条【责任承担】 按照“污染者担责”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无法认定的,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者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依照前三款规定承担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地块责任人。

第七条【技术单位】 从事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技术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述从业技术单位的监督管理,将从业技术单位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举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行为。

第二章 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第九条【环境调查】 已关闭搬迁以及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使用权人的疑似污染地块,地块责任人应当开展环境调查,通过信息资料收集、现场勘查、现场采样和分析测试等方式,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判断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编写地块环境调查报告,并将环境调查报告及专家咨询意见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环境调查报告内容】 地块环境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块基本情况;

(二)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使用权人变更情况;

(三)地块内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情况;

(四)地块内污染源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

(五)地块内建筑物、构筑物和生产、经营设备设施情况,包括地下管道、储罐以及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物贮存设施的情况;

(六)地块土壤污染程度和范围;

(七)地块及周边地下水等环境状况;

(八)结论和建议。

第十一条【风险评估】 经环境调查确认地块土壤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地块责任人应当开展地块风险评估,编写地块风险评估报告,并将地块风险评估报告及专家咨询意见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风险评估报告内容】 地块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概念模型及暴露途径;

(二)关注污染物;

(三)风险评估模型及参数;(四)风险表征;(五)风险控制值;(六)不确定性分析;(七)结论和建议。

第三章 风险管控

第十三条【一般要求】 经风险评估确认地块污染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且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与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地块责任人应当制定风险管控方案,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采取污染隔离、阻断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地块责任人应当将风险管控方案及专家咨询意见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并抄送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风险管控方案内容】 风险管控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风险管控范围;

(二)风险管控目标;

(三)主要工程措施;

(四)监测计划;

(五)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监管措施】 需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的污染地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要求有关责任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四章 治理与修复

第十六条【一般要求】 经风险评估确认地块污染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且需要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地块责任人应当开展治理与修复,并达到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地块责任人应当根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情况以及地块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并将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及专家咨询意见,在工程实施之日起三十日前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进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的,应当遵守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七条【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内容】 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治理与修复范围和目标;

(二)技术路线和工艺参数;

(三)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四)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五)工程实施进度;

(六)工程预算。

第十八条【环保要求】 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期间,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地块及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治理与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置,并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

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应当在原址进行;确需转运污染土壤的,地块责任人应当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五个工作日向所在地和接收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修复后土壤需要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治理与修复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等。

第十九条【危险废物处置】 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清理或者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拆除的生产经营设备设施、构筑物等,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置。

第二十条【安全防护】 治理与修复期间,施工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警示标识,限制非施工人员进入。

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第二十一条【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 治理与修复工程完工后,地块责任人应当及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及专家咨询意见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采取处罚等措施。

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可能存在严重隐患的疑似污染地块,可以要求地块责任人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对经风险评估确认应当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或者进行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可以要求地块责任人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或者进行治理与修复。

第二十三条【监督检查措施】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污染地块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向被检查单位调查、了解污染地块的有关情况;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或者核查;

(三)查阅、复制相关文件、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交有关情况说明。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四条【情况报告】 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的1月31日前,将上一本行政区域的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报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的3月31日前,将上一本行政区域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报环境保护部。

第二十五条【信息公开】 地块责任人应当将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情况等相关信息,通过其门户网站或者有关媒体予以公开,或者印制专门的资料以供公众查阅。

污染地块利益相关方可以依法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查阅污染地块的有关档案,或者申请公开污染地块的有关信息。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六条【罚则一】 地块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相关报告备案手续的;

(二)未落实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方案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

(三)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污染土壤转运相关事项的。

第二十七条【罚则二】 地块责任人从事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单位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解释权】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杏园土壤管理技术 篇3

1合理间作

间作作物应是矮秆作物,以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为好。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2010年冬,对杏园间种作物对树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发现2010年春定植的杏树,间作冬小麦者,1年生枝长60cm左右;间作春大豆的,1年生枝长80~100cm;间作花生的,1年生枝长超过120cm,差异极显著。同时看出,间作冬小麦的,苗木成活率仅为85%左右,严重影响果园的整齐度。随着树龄的增长,间作物收入降低。为抑制杂草生长,可间作绿肥作物,用来压青或沤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

2起垄栽培

在易于积水或有盐碱的杏园,进行起垄栽植,是防涝和抗盐碱的有效措施。起垄一般在秋后进行。起垄时,可以把夏天树盘覆盖的烂草一并埋人垄下,还可以先在树盘中撒施部分复合肥及有机肥。起垄时.一次埋土不宜过深,最后垄高不宜超过25cm。随着起垄,在垄的两外沿形成一深15cm左右、宽25cm左右的浅沟,有利于追施速效肥和灌水用于悬挂网。

深翻一般在土壤封冻前或早春进行,以秋季进行为好,因为此时地上部营养物质下运,断根容易愈合,后期根系生长旺盛,易生新根。一般深翻60~90cm深。深翻过程中要尽量少伤根,特别是骨干根。覆土时砸碎土块,并把表土与有机肥掺和后填入底层或根系附近,心土铺撒在上部,以促进风化。深翻后要及时灌水,以灌透深翻的土层为宜。具体深翻方法为:扩穴深翻,即以定植穴为中心,结合秋施基肥,每年或隔年向外深翻,直到株间的土壤全部翻完为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每次用工少,在果园面积大、劳力少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缺点是每次翻动的土壤面积较小,一般需3~4次才能完成全园深翻,每次都损伤部分树根,应尽量注意。隔行(或隔株)深翻,就是先在一个行间深翻,留一个行间在下一次翻,两次翻完。如果是山地,梯田面窄,可进行隔株深翻。全面深翻,即在株、行间,将栽植穴以外的土壤全部深翻,这种方法用工量比较大,但深翻后土壤平整,深翻后可隔3~5年再进行下一轮。

4树盘覆草

果园覆草多在麦收后进行。树盘覆草夏季可以降低土温,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返碱,减轻盐害。草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和保肥的能力。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杏树种植大户邵长青试验推广杏园覆草,结果表明,在麦秸覆盖下土壤水分损失仅为清耕地的35%左右。连续覆草5年,土壤耕作层容重减小35%,土壤孔隙度可增加1.4倍,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覆草3年,土壤速效氮增加8.57%,有效磷增加180%,速效钾增加近5倍,有机质增加1倍左右。同时,覆草可引根向上,扩大了根系分布范围。

覆草前应先整出树盘,然后覆上已初步腐熟或经机器破碎的秸秆(玉米秸、麦秸、花生秧等),覆草厚度15~20cm(不能低于15cm),并在草上压一些土(最好不成层),以防止火灾及大风把草吹走。如果是新草未经腐烂,覆草时应先浇一遍水,并追施尿素,结果期树每株施400g左右氮肥,以免微生物分解秸秆时与果树争夺氮肥而造成树体缺氮。一旦发现叶片变黄,要及时叶面喷0.2%~0.5%的尿素溶液。

覆草时要注意根颈部应留一块空间,避免蟋蟀等害虫啃食根颈树皮。覆草果园打药时,应将覆草也喷1遍,可起到集中消灭病虫的作用。果园深翻或秋施基肥时,可将覆草翻入地下,翌年再覆。或者结合起垄埋入垄内。

5免耕法

杏园免耕就是主要利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土壤管理方法。一般对土壤免去耕作,可以保持土壤的自然结构状态,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杏园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拉索和草甘膦等。拉索是苗前除草剂,一般在春季杂草萌芽前喷施;草甘膦是广谱型除草剂,可通过草的茎叶吸收后向全株各部位传导,使杂草致死。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选无风天气进行,同时要严防药液接触到果树枝叶,以免发生药害。

6改土

对盐碱地土壤,可通过修筑台田、引淡水洗盐、种植绿肥作物、地面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减轻盐碱对幼龄杏树的危害。

杏园压土同样可起到加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和性质、增强保肥蓄水能力的作用。沙滩地果园压土,还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增施有机肥也是沙地、黏土地改良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幼树的生长发育。压土的种类和数量,因土壤性质而不同。黏土压沙,一般每1hm2每次30000~37000kg。沙土地压黏土,每1hm2每次不宜超过10000kg,一次性压土过厚,土壤通气不良,会妨碍根系呼吸。山地压酥石时,最好先刨后压,这样压的酥石和原土层易于融合,上下没有间隔。压土最好在冬季进行,压土后经过一个冬季的风化,翌年春季进行深刨或耕翻。

7中耕松土

杏园灌水后或雨后一定要中耕松土。一方面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保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消灭杂草,减少杂草对水分竞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中耕深度以5~10cm为宜。中耕次数视灌水和降水情况而定。

土壤环境管理 篇4

1 我国农业现状与具体国情

1.1 我国农业现状

自古以来, 我国便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 无论是耕种或播种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便有非常成熟的种植技术。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km2国土的国家, 在我国的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在较为干旱的西北地区, 以发展耐旱农作物为主, 如高粱、小麦、玉米等, 这也是由当地的土壤状况来决定的。而在较为湿润的南方地区, 由于雨水较为充沛而且土壤以湿润为主, 一般以种植水稻为主。我国农业发展提倡适度遵循自然规律、精耕细作、合理布局, 以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主要实施计划经济, 使我国农业生产当时无论在生产状况、分配还是管理体制上都获得了很大的突破。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再像以前那样片面追求产量, 而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发展一专多能, 以农业经营、农业服务、农业销售、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主。

1.2 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是个人口基数非常大的国家, 人口多而耕地少,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发展, 以较好地解决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在现实中, 我国还是面临着部分地区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出现了极端的现象。

2 土壤在自然生态和环境中的位置

土壤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态链中实现循环的一个重要参与因素。它不仅仅能够种植农作物, 与生态中的一切产物都息息相关。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中最根本的生产资料, 是实现物质循环和流量流动的主要环节, 无论从参与物质的分解过程, 还是为生物提供食物来看, 它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3 东西方国家农业土壤质量管理成功个案

3.1 美国

美国是一个农业超级大国, 其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处于世界最发达之列, 但它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走着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美国对农耕用地有着明确的规定, 规范农业生产用地行为, 对污染者实行需要支付整治污染物费用的管理政策, 即污染者付费原则。虽然这项政策在颁布后, 美国国内真正实行起来还存在着部分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却为美国政府在整治土壤污染以及管理土壤的问题上提供了依据[1]。

在面对大范围被污染的农耕用地问题上, 美国政府建立国家和地区污染土壤信息。建立完善的采集数据系统, 有利于使土壤污染程度和污染源以统计回馈的形式作为可追索的信息以供追踪, 同时可以及时对这些潜伏环境健康风险的土壤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理, 从源头上对污染物实行“一刀切”管理。而且美国政府在整治土壤污染的同时也明确制定国家优先治理的污染土壤和场地名录, 这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已经遭受重大污染需及时治理的土壤。对遭受污染的土壤场地实行分区分级管理, 使已受污染地区的土壤在一个有着明确区分与界定的范围内实行针对性管理, 这样有利于人力、物力相对集中高效地专注于限定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治理。

“抓大放小、先重后轻”是美国政府实行土壤治理的手段之一, 对于场地环境复杂和污染程度不等的土壤, 过度单一的治理技术已难以满足多层次、深度的土壤污染, 同时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已经与如今世界提倡的环保绿色处理土地污染物的现状不适宜。因此, 美国政府由传统单一的治理工艺过渡到多样原位和异位物理化学生物多元的综合修复技术。

3.2 英国

英国在对土壤管理上更倾向于使用高科技。英国是早期老牌的工业国家,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境内开展再延伸到世界各地。由于工业革命前期的生产动力主要来源于煤炭、铁矿, 而且在当时人的环保意识觉醒度还不高, 导致对这些工业废料处理不够重视, 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因为煤炭、铁矿带来的污染持续深远, 周期性非常长, 对土壤的损害非常大, 所以自20世纪以来, 英国在大力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土壤整治[2]。在土壤整治方面, 英国不仅在高科技上大力投入, 而且还有非常成熟完善的管理法律法规, 在治理技术上主要有生物、化学、生物3大类修复技术。

3.3 日本

相较于英、美两国, 日本走采取针对性的立法防治土壤污染的路线。早期的日本由于实行工业化较早, 而且日本国内可用于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因此日本政府非常关注在农业用地中的土壤整治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日本境内出现大量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事件, 严重到演化为社会性事件, 日本政府因此出台了土壤污染对策法。这项法律主要针对有害物质的规范使用以及合理修复整治已遭受破坏的土壤。日本政府立法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严格规范农业生产用地, 防止由于农业用地生产的不规范导致土壤遭受严重污染这一现象再现。日本政府在针对土壤污染治理颁布了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还制定了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外围法规, 这些立法都是在专门立法以外实施的, 如《水质污浊防制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审法》等, 以对直接触及土壤方面的废弃物品处理做指导。

4 对我国农田土壤保护的启示

4.1 应该加快土壤整治方面的立法

目前, 我国还没有非常完善的立法文件对土壤或者土地污染给予支持, 因此要加快立法以此来约束我国用地方面的环保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用地人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对土壤污染实行整治。这点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方面, 实行收费制度, 对于用地人实行收费管理, 相关费用的收取用于对日后用地所产生的污染进行维护与整治。对于所用地区的土壤所受污染程度按级计算, 污染越重征收的相关费用也按等级划分收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用地人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受到约束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减轻国家对土壤治理方面的财政支出, 从而减小国家的财政赤字[3,4]。

4.2 强化国民意识

国民意识是最根本的问题, 要使国民意识到土壤是非常难得的再生资源, 受污染以后需要在一个漫长的周期内才能透过外力与内在的自我修复功能来完成修复。因此, 要非常注重用地方面的个人行为, 强化国民意识。

4.3 实现用地土壤管理制度, 提高产业升值

有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和他们优秀的管理方案, 我们大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现实情况, 逐步完善土壤管理制度, 细化到每个有可能的角落里, 攻陷死角, 提高产业升值重点是指投入高科技产品辅助土壤改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 结语

我国地大物博, 但部分地区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土地使用率, 确保土壤受到保护是我国目前在针对土地使用问题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成功案例,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属于我国自己风格的发展路线,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土地使用率、加快改善土壤质量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DANA L, HOAG, 韦向新.美国的土壤保护:给中国农业借鉴[J].广西农学报, 2007 (4) :89-93.

[2]李薇, 刘孝盈, 徐炳丰, 等.英国土壤侵蚀及治理的研究和启示[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 (3) :227-231.

[3]朱克保, 陶光兵, 吴传洲, 等.芜湖县耕地质量现状及提高耕地地力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 :29-30.

土壤环境工作总结 篇5

过去的一年,在局党组领导和省厅的指导和全体土壤岗成员共同努力下,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本岗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主要完成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建立第一批1宗污染地块名录,落实风险评估。发布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报请县政府与3家单位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企业责任。二是开展粉煤灰、炉渣、电石渣、污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调查。编制上报我县禁塑方案,目前待县两办印发。排查非法加工利用洋垃圾企业,目前我县未发现该类企业。三是减少生活垃圾污染,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启动7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四是对大丰1处废油倾倒点应急处置,实施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继续协助公安部门办理3宗非法排放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案件。五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开展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申报3宗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六是强化危险废物日常监管,对辖区内36家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进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全部达标。完成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113家,完成申报登记企业99家。七是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海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内30个地块开展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另外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自行增加2个地块,有根据此项工作最新要求,对比二污普企业名单,筛查补全又增加了海南华塑石化有限公司、海南广海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制胶厂、海南美亚实业有限公司马村中转油库、海南福山油田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马村油库、洋浦中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宗地块,增补地块的信息调查和系统录入工作已经全部通过国家系统的审核。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土壤环境专业监测人员配备和监测仪器欠缺,无法自行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基本项目监测,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管理工作基础薄弱。相对于大气、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土壤、固体废物、化学品和重金属环境污染基础信息数据几乎空白,无法为管理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急需开展大量的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和详查等工作,摸清家底。三是我县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

三、2020年工作计划

土壤环境管理 篇6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设施菜田;土壤性状;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S155.4+1;S156.2 文献标识: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14

Abstracts: The decline of greenhouse soil qualit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getable industr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ditioner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nutrients environmental effect were studied by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 treatments had lower surface soil bulk density and higher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by applying test materials, and soil improvement effect of woody conditioner was better than the humic acid potassium and herb source conditioner. By applying test materials,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improve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were also improved, the contents of the total nitrogen were decreased,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ratio was risen. Using woody source and herb source conditioners would reduce soil nitrogen movement. In addition, using potassium humate and woody source conditioner to cucumber made higher output than other treatments. This study would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quality.

Key words: soil conditioner; greenhouse vegetable; soil properties; environmental effect

作为“菜篮子”的蔬菜产业一直是百姓生活普遍关注的重点,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其中,设施蔬菜产业作为整体蔬菜产业的有效补充,其地位日益显现,尤其在大城市,设施蔬菜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天津市设施蔬菜规模发展速度很快,目前设施蔬菜面积占蔬菜栽培总面积的一半以上[1]。但是,在集约化设施发展的同时,设施土壤质量状况堪忧。高度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与酸化加重、土壤氮磷养分过量积累、土壤碳氮养分失衡、土传病害频繁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渐明显[2],设施蔬菜生产体系土壤根际微生态系统环境失调,不能保障地上部的高效生长,尤其在设施老菜田表现明显[3]。通过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开展设施菜田土壤质量提升研究是实现设施菜田体系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土壤调理剂是加入土壤中用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物料[4],其主要原料为天然泥炭、农用保水剂或其他有机物等,富含了营养元素[5-7]。这些土壤调理剂产品对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碱危害、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等作用较大[8-11]。基于此,探讨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设施菜田土壤理化性状来解决当前设施菜田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对推动设施菜田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在天津市武清区北部无公害生产基地——大孟庄镇后幼庄村,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 ℃,年平均降水量为515 mm,常年≥0 ℃的有效积温为4 816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 705 h,无霜期212 d。该区种植制度以黄瓜—番茄为主,棚龄大部分在10年以上,养分投入偏高[12],土壤磷环境风险较高,碳氮比偏低。具体理化性状如表1所示。

1.2 供试作物及材料

供试作物:黄瓜,品种为津优10号。

供试材料:木本源调理剂(泥炭)、腐植酸钾、草本源调理剂(米糠发酵),材料源于中向国际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滴灌水肥基础上,设计4个处理,处理1为木本源调理剂(泥炭),处理2为腐植酸钾,处理3为草本源调理剂(米糠发酵),处理4为对照(不施),木本泥炭、腐植酸钾和草本调理剂分别按照4 500,3 750,5 625 kg·hm-2施用。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设施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收获后采集4个处理的0~10、10~20 cm土层样品,用于测定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在10 cm土层均小于20 cm土层深度,施用试验材料的处理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其中木本泥炭处理土壤容重最小,10 cm、20 cm土层分别较对照低0.12、0.08 g·cm-3,其次为腐植酸钾处理(表2);不同处理设施土壤田间持水量在10 cm土层均高于20 cm土层深度,施用试验材料的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木本泥炭处理田间持水量最高,10 cm、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分别为27%、24.7%,分别较对照高3.7,2.3个百分点,其次为腐植酸钾和草本调理剂处理(图1)。由此可见,木本泥炭处理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方面较好。

2.2 不同处理对设施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分别于9.21,10.22, 11.22,12.13等阶段采集了0~30、30~60、60~90、90~120 cm的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和含盐量等指标。为便于比较,对9.21和12.13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

在试验条件下,施用试验材料不同,设施土壤碳氮的变化也不同。由图2可知,施用试验材料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土壤全氮含量有所下降,其中处理2的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这与腐植酸钾处理在促进生长方面较强,土壤氮吸收较高,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较多有较大关系。而对照处理土壤有机质出现下降,全氮变化不大。进一步研究土壤C/N比变化发现,施用试验材料处理土壤C/N比均有所上升,尤其腐植酸钾处理土壤C/N比提高较多,这说明土壤调理材料对土壤C/N比有一定改善作用。

施用不同试验材料后,土壤有效氮磷钾等的变化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收获后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水平较高,但土壤含盐量也有上升,尤其是腐植酸钾处理,含盐量由0.357 g·kg-1增加至0.398 g·kg-1,增加了11.5%,这与该肥料增加了土壤钾离子数量有关。

2.3 不同处理下设施土壤氮磷环境效应

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呈现下降趋势。在60~90 cm、90~120 cm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30~60 cm土层的含量,说明在试验条件下,硝态氮在土层中存在下移问题。其中处理1和处理3在90~1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0~30 cm土层的含量降低较多,而处理4和处理2在90~1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0~30 cm土层的含量降低较少,说明木本源和草本源调理剂对减缓硝态氮下移有一定作用, 见图3。

试验条件下,不同处理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呈现下降趋势。在30~6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含量高于60~90 cm、90~120 cm土层的含量,说明土壤中磷素下移的程度较小。其中处理1土壤磷素下移的程度较高,见图4。

2.4 不同处理设施黄瓜产量分析

对各处理经济产量进行的分析表明,腐植酸钾、木本源和草本源调理剂处理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增产38.2%、33.2%、25.0%,腐植酸钾和木本泥炭处理虽无显著差异,但均与连作调理剂处理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3 结 论

开展不同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氮磷环境效应及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木本泥炭处理土壤容重最小、田间持水量最高,土壤碳氮改善作用较大,木本源调理剂改土效应和改善氮磷环境效应优于其他处理。而腐植酸钾和木本源调理剂对产量提高作用明显,分别较对照增产38.2%、33.2%。综合来看,木本源调理剂比较适于在设施老菜田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群,贾骕,刘静,等.不同灌溉模式对设施番茄生长与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0):65-68.

[2] 新楠,卢树昌,王小波,等.天津市设施菜田氮投入状况评价与面源污染风险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6):68-72.

[3] 卢树昌,王小波,刘慧芹,等.设施菜地休闲期施用石灰氮防控根结线虫对土壤pH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258-262.

[4] 陈之群.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蔬菜生理生化的影响[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5] 徐福银.土壤调理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土壤肥力与施肥,2012(1):20-22.

[6] 孙蓟峰.几种矿物源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7] 王小彬,蔡典雄.土壤调理剂PAM的农用研究和应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4): 457-463.

[8] 蔡典雄,张志田,张镜清,等.TC土壤调理剂在北方旱地上的使用效果初报[J].土壤肥料, 1996(4):34-36.

[9] 杨振超,陈双臣,邹志荣,等.土壤调理剂对温室西葫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2):164-166.

[10] 王萌萌,周启星.生物炭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环境化学报,2013, 32(5):768-770.

[11] Laird D, Fleming P, Wang B Q, et al. Biochar impact on nutrient leaching from a Midwestern agricultural soil[J].Geoderma,2010,158(3/4):436-442.

土壤矿物的环境研究意义 篇7

1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1.1 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化学元素组成

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3]。矿物的种类很多, 共约3300种以上。土壤矿物元素的组成主要有100余种, 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磷、硫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锰、锌、铜、钼等。其中氧和硅是土壤矿物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 分别占土壤重量的49%和33%;铁铝次之, 而其余90余种元素合在一起大约为10%左右[3]。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充分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它继承了地壳化学组成的遗传特性, 同时有的化学元素如氧、硅、碳、氮等在成土过程中增加了, 而有的则显著降低了, 如钙、镁、钾、钠。

1.2 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矿物的来源, 可以将土壤矿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此生矿物。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 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而次生矿物, 则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

1.2.1 原生矿物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 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主要分布在土壤的砂粒和粉砂粒中, 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常见的有:a.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b.氧化物类, 其中以二氧化硅 (Si O2) 的分布最广;c.硫化物类, 常见有铁的硫化物, 如黄铁矿和白铁矿, 是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d.磷灰石类, 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岩浆岩矿物, 其成分主要有氟磷灰石[Ca5 (PO4) 3F]和氯磷灰石[Ca5 (PO4) 3Cl];e.特别稳定的原生矿物, 主要有锆石、电气石、绿帘石、蓝晶石、石榴石等硅酸盐矿物, 它们在土壤中分布不广泛, 数量少, 但是具有高稳定性, 能长期留在土壤中[4]。

1.2.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母质或土壤的形成过程中, 经过化学分解、破坏 (包括水合、氧化、碳酸化等作用) 而形成次生矿物。土体中次生矿物的种类繁多, 包括各种简单盐类 (如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 ;次生氧化物 (主要有氧化铁和三氧化铁类、氧化铝类、氧化锰和氧化硅 (主要是指氧化硅凝胶和蛋白石) 等) ;次生氯硅酸盐等三大类[4]。

2 土壤矿物的环境研究意义

2.1 土壤矿物是影响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

土壤矿物的组成、粗细以及其排列状况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因为:a.土壤矿物的组成等特点对土壤的机械组成有重要的影响, 如分别以高岭石和蒙脱石为主的土壤, 其土壤质地是不同的, 前者质地较轻, 从而导致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差, 后者的质地就相对较重, 从而导致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较强[1,5];b.土壤矿物对土壤物质的化学行为具有控制性, 这是由于土壤物质对土壤的矿物质的吸附能力是不同的[5], 这就使得土壤的生物化学行为特性不同, 从而对土壤性质造成影响。

2.2 土壤矿物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作用

土壤矿物中的粘土矿物是含水硅酸盐化合物, 具有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组成的层状结构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类地质体中。粘土矿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多以及极性强, 同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脱水、复水性能、膨胀、收缩性能, 可塑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等[6]。由于这些性能, 使其在治理污染水环境修复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仅如此, 粘土矿物可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而改性, 经过有机改性的粘土矿物, 不仅层间距增大, 且面的吸附能力也强, 这种改性作用大大提高了其对水体、土壤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由此广泛应用于防渗添加材料、油库有机防渗墙或用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等环境控制和环境修复。同时由于粘土矿物存在广泛, 改造价低廉, 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7]。粘土矿物在水污染治理方面, 主要用于生活和化工用水, 经过改造的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吸附功能, 从而将这些污染元素去除掉。蒙脱石、高岭石等因吸附性强, 经过简单的处理之后, 即可用于臭气、毒气及有害气体等的吸附过滤[8]。土壤对有机及无机污染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稀释、扩散、挥发、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络合反应、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而实现自净, 粘土矿物在土壤自净过程中作用重大, 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土壤的自净功能是粘土矿物性质的体现[8]。目前的研究表明, 天然粘土矿物尤其是蒙脱石对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8]。从而表明土壤矿物对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土壤矿物所具有的良好的特性及分布广泛的特征使其在国内外研究中受到重视。由于土壤矿物具有的独特结构特点, 目前在环境治理中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其广泛的存在性以及改造的低价性使其必会在以后的环境治理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在以后的研究中, 加强土壤矿物的超微范围的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土壤矿物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应加强土壤矿物对植物营养元素有效性影响的研究, 从而对土壤治理及肥力改良提供更确切的证据。

参考文献

[1]熊毅, 李庆逵.中国土壤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2]熊毅等.土壤胶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3]陆建飞.土壤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金相灿等.沉积物污染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5]李小虎, 张新虎等.土壤矿物学研究综述[J].甘肃地质学报, 2003, 12 (1) :37-42.

[6]SRINIVASAN K R, FOGL ER H S.Use ofinorgano-organo-clays in the removal of priori-ty pollutants f rom indust rial wastew-ater:ab-sorption of benoc (a) pyrene and chlorophenolsf rom aqueous solutions[J].Clays and Clay Min-eral, 1990, 38 (3) :287-293.

[7]任子平, 鲁安怀.有机粘土矿物在环境矿物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前景[J].地学前缘, 2000, 7 (2) :546.

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篇8

1 茶园耕作

茶园耕作能疏松土层, 提高通透性, 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生长繁衍, 加速物质分解转化, 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具体可分为浅耕和深耕。

1.1 浅耕

茶园行间浅耕, 其主要作用是破除土壤板结层, 改善土壤通气透水, 消灭茶园杂草。一般每年进行2~4次, 多结合追肥进行, 浅耕深度少于12 cm。

1.2 深耕

茶园行间深耕深度一般在20 cm以上, 其改良熟化土壤的作用比浅耕强, 但对根系损伤较多, 一般只在施肥时结合深挖基肥沟进行行间深耕。基肥沟深度宜在30 cm左右, 种茶后第1年基肥沟应离茶树20~30 cm, 之后随茶树的生长, 距离也应逐渐加大。深耕一般是在每年茶季基本结束时进行, 这个时期深耕施基肥, 有利于断根的再生与恢复。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 茶季结束时期也不尽一致, 一般宜早不宜迟, 衰老茶园的土壤深耕应结合树冠更新进行。

2 茶园铺草

茶树行间铺草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栽培措施, 可以防止土壤冲刷, 减少杂草生长, 包蓄水分, 稳定土壤温度, 增加有机质和养分, 对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效果明显。铺草时期应根据预期目的而定。一是防止水土流失, 应在当地常年雨季来临之前铺草;二是伏旱高温季节蓄水抗旱, 应在旱季开始之前进行;三是冬季寒冷的北部茶区或高山茶区以保暖防冻为目的, 应在土壤冻结之前进行;四是为了消灭某些顽固性杂草, 应在该种杂草萌发后不久进行。铺草的种类包括稻草、麦草、豆草、落叶、木屑等, 平均用干草15 t/hm2以上, 以不见土为原则。

3 茶园杂草防除

茶园杂草有数百种, 对茶叶的生产极为不利, 必须及时防除。一是农业防除。可以采用行间铺草、间作、及时耕耘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对杂草进行清除。二是化学防除。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 全年可分3次进行, 分别于3—4月、5月以及7月以后, 用10%草甘膦对水喷雾。

4 茶园间作

茶园进行合理间作, 对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解决肥源、遏制杂草, 提高土壤肥力与保持水土, 改善茶园小气候均有一定作用, 有利于茶树增产, 利民又利茶;但如果间作不合理, 间作物会与茶树产生矛盾, 引起争水、争肥、争光, 并且妨碍管理, 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致使茶树未老先衰, 甚至死亡。因此, 间作原则是“大树不套小树套, 无肥不套有肥套, 瘦地不套肥地套, 坡大不套坡小套”。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间作作物, 可选择绿肥、豆类等作物, 对蔓生型作物应注意及时打蔓, 以防其缠绕茶树, 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

5 茶树施肥

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 需要40余种营养元素, 主要来自空气、水和土壤, 在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中, 对氮、磷、钾的需求量最多, 因此又称其营养三要素[1,2]。由于茶树是叶用作物, 在三要素中又以氮素为主。

5.1 茶树的吸肥特性

一是喜铵性。茶树既可利用铵态氮又可利用硝态氮, 据同位素试验结果, 对铵态氮的吸收强度比硝态氮高几倍, 而在生产中铵态氮肥比硝态氮肥增产效果更明显, 因此茶园施肥要以铵态氮肥为主。二是连续性。茶树作为多年生常绿作物, 其同化作用一年四季都在不断进行, 因此必须保证土壤各个时期都有足够的养分以供吸收, 否则就会造成阶段性减产。三是阶段性。在茶树生长期间,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轮次性, 对肥料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四是营养贮存与再利用性。茶树在秋后地上部分逐步停止生长时, 成熟叶的光合作用并未停止, 而光合作用产物很少消耗在叶片的生长上, 却向地下部转移, 与根系所吸收的养分结合成各种形式的化合物, 贮存在根系和根茎中, 到翌年早春, 这些物质又不断地被输送到地上部分, 成为春茶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5.2 施肥技术

一是肥料的选择。根据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除某些酸性茶园外, 一般不宜施用液氨、硝酸铵、石灰等肥料, 最好选用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或中性肥料。为了提高施肥的效果, 一般不用含氯较高的化肥。此外, 茶树肥料的选择与当地茶园的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生产的茶类也有关系, 施肥时也要考虑[3]。二是施肥时期。每年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之后施用的肥料称为茶园基肥, 在地上部分处于生长时期所施的肥料称为追肥。基肥施用时间主要取决于茶树地上部分停止生长的时间, 一般掌握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施用为好。追肥:每年茶园地上部分恢复生长后第1次追肥称催芽肥, 一般在采摘前15~20 d前施下为宜;夏秋茶的追肥, 即春茶结束后施第2次追肥, 夏茶后施第3次追肥。三是施肥量。茶园施肥量要根据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年龄、茶园产量、茶树生长势、耕作管理水平等因子加以综合分析, 确保经济合理[4,5,6]。基肥:茶园每年平均施有机肥11.25 t/hm2以上, 有条件的可同时施饼肥750~1 500 kg/hm2、磷酸钙375kg/hm2和硫酸钾225 kg/hm2。追肥:主要施速效性的氮肥, 不同年龄、不同生产能力的茶园, 每年施氮肥数量不尽相同。1~2年茶园平均施纯氮37.5~75.0 kg/hm2, 3~4年茶园施纯氮75.0~112.5 kg/hm2、5~6年茶园施纯氮112.5~150.0 kg/hm2。四是施肥位置及深度。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都要相对集中, 施肥位置一般以位于茶树树冠的垂直下方为原则, 1~2年未形成蓬面的幼龄茶树, 施肥穴距离根茎5~10 cm, 3~4年茶树为10~15 cm, 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 坡地茶园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一边施, 以防肥料损失。五是根外追肥。茶树进行叶面施肥称为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不受土壤冲刷、淋溶及固定等因子影响[7,8,9,10], 肥料利用经济, 吸收快, 效果好, 并可与病虫害防治、人工喷灌等结合, 便于机械化管理, 节省劳力, 同时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 有利于茶树生长。茶树根外肥的浓度与茶树品种、天气条件等诸因素有关, 综合各地情况其参考浓度:尿素0.5%、硫酸钾0.5%、硫酸铵1%、过磷酸钙1%。茶园根外追肥应正反两面同时喷施, 特别是要注意背面的喷施, 可结合施农药进行, 喷肥时间要选择傍晚或清晨, 最好是阴天。

参考文献

[1]孙建, 刘苗, 李立军, 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0 (4) :221-225.

[2]胡伟, 王兴祥, 黄国勤, 等.不同施肥方式对菜园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2) :80-83.

[3]杨合法, 范聚芳, 解永丽, 等.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2) :61-65.

[4]李霞, 田金平, 王振坤.温泉县土壤养分现状及主要作物施肥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 :245.

[5]刘志雄, 冯勇, 胡达古拉, 等.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及不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31-34.

[6]卢振辉.有机茶园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2 (2) :63-65.

[7]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J].中国茶叶, 2009 (5) :28.

[8]吴洵.有机茶讲座——第3讲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J].中国茶叶, 2000 (5) :36-37.

[9]孙金秀, 孙金贵.茶园的土壤管理与施肥[J].湖北植保, 2008 (1) :23-31.

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篇9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化肥是重要的农田物资, 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过很大作用。解放前, 我国基本上不施用化肥, 解放初期全国化肥施用甚少, 20世纪70年代施用量急剧上升, 而且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 土壤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1,2]。与此同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来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现就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土壤环境污染及对策探讨如下。

1 土壤环境污染的影响

1.1 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 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 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 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最终在人体内积累, 危害人体健康。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锌、铜、钴、铬等。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 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 其中以磷肥为主。我国目前施用的化肥中, 磷肥约占20%, 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 它含有大量有害元素氟和砷, 同时磷矿石的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他重金属如镉、汞等, 特别是镉。

另外, 利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三氯乙醛, 对作物会造成毒害。比如, 2005年延安市子长县南家湾施用含有三氯乙醛过量的磷肥, 使大面积农作物受害, 大面积绝收。因此, 对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磷矿石制造的磷肥要慎重使用, 以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研究表明, 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 长期施用化肥均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例如, 长期施用硝酸铵、磷酸铵、复合肥, 可使土壤中砷的含量达50~60 mg/kg。同时, 随着镉进入土壤量的增加, 土壤中有效镉含量也会增加, 导致作物吸收的镉量增加。

1.2 微生物活性降低, 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 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 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 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试验表明, 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大小的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无机肥。目前, 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 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 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1.3 养分失调, 硝酸盐累积

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 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 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 加剧土壤磷、钾的耗竭, 导致硝态氮累积。硝态氮本身无毒, 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 人体摄入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态氮, 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 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同时, 硝态氮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 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 危害人体健康。2008年笔者对宝塔区调查得知, 该区过量施用无机和有机氮肥, 使鲜青菜中硝酸盐的平均含量达到2.334 g/kg, 最大值达5.495 g/kg, 该地人体摄入的硝酸盐含量比标准值高21~24倍, 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7倍。另据在甘泉县4个点的调查得知, 露地栽培田地100 cm的土层中硝态氮的积累量为120~600 kg/hm2, 而以施用化肥为主的保护地菜田土壤中, 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高达350~1 864kg/hm2。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 即使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也在240~740 kg/hm2。

1.4 酸化加剧, pH值变化大

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整个过程分为2步, 首先是铵转变成亚硝酸盐, 反应式为:2NH4++3O2→2NO2-+2H2O+4H+。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 反应式为:2NO2-+O2→2NO3-。可见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 硝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H+, 因此当氨态氮肥和许多有机氮肥转变成硝酸盐时, 释放出H+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 一些生理酸性肥料, 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 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和生理性肥料的长期施用有关。在江西红壤丘陵所做的试验中, 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相当于60 kg/hm2的数量施用, 2年后表土pH值从5.0分别降至4.3和4.7。同时, 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 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同样酸性土壤施用KCl后, K+会将土壤胶体上的H+、Al3+交换下来, 致使土壤溶液中H+、Al3+浓度迅速升高。此外, 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 可进行反硝化作用, 以NH3、N2的形式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NH3、N2可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化成HNO3, 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

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壤中最为严重。例如, 在南泥湾农场, 新垦田经耕种施肥后pH值由1999年的5.95, 降到2008年的5.08。土壤酸化后可加速Ca、Mg从耕作层淋溶, 从而降低盐基饱和度和土壤肥力。

2 防治对策

2.1 强化环保意识, 加强监测管理

目前,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应加强教育,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 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注重管理, 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防止化肥向土壤带入过量的有害物质。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 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2.2 增施有机肥, 普及配方施肥

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 包括秸秆、粪尿肥、绿肥、厩肥、杂肥等。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 能改善土壤结构, 改善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另外, 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较丰富的养分, 比如稻草含有0.5%~0.7%的氮、0.1%~0.2%的磷、1.5%的钾以及硫和硅等。因此, 推行秸秆还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 绿肥、油菜、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前景较好, 应加以推广[3]。

配方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 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 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4]。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值得推广。

2.3 应用硝化抑制剂, 改进施肥方法

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 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 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贾树龙研究, 施用氮肥增效剂后, 氮肥的损失可减少20%~30%。由于硝化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 铵态氮的硝化变缓, 使氮素较常时间以铵的形式存在, 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氮肥深施, 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据农业部统计, 在保持作物相同产量的情况下, 深施节肥的效果显著;碳铵的深施可提高利用率31%~32%, 尿素可提高5.0%~12.7%, 硫铵可提高18.9%~22.5%。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 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并能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可采取施用石灰,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量[5]。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3:99-105.

[2]崔玉亭.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61.

[3]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112-201.

[4]金新民.试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可能途径[J].农业与技术, 1998, 18 (4) :16.

农田土壤分类管理及意义探析 篇10

我国有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对农田土壤的分类管理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农田土壤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旱地、水田、茶园、果园、瓜菜地、花卉苗圃、保护地栽培土壤等。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分类管理, 综合应用土壤肥料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各类型农田土壤的灌排、施肥、耕作等现代化农业新技术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2.农 田 土壤 的 分 类 管 理

(1)旱地土壤 管理

凡是经常不保持水层的农田, 包括灌溉农田和旱作农用统称为旱地。旱地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3%。

旱地土壤集水、节水技术:包括旱地土壤农业及土壤集水技术、保水剂、蒸腾抑制剂和土壤结构改良剂在旱地中的应用

旱地土壤的施肥:旱地土壤施肥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旱地土壤施肥的关键技术、制定旱地土壤施肥技术的基本原则。

旱地土壤的耕作:旱地土壤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深耕深松耕、浅耕及中耕、夏季休闲、耙耱、镇压、覆盖及其他耕作技术等。

(2)水田土壤 管理

水田土壤指在淹水耕作管理下,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土壤水田具有特殊的土壤剖面构型,水热状况比较稳定,氧化还原位电位较低,物质化学变化较大,以嫌气性微生物为主,有机质积累较多。

水田土壤的灌排管理:以水稻为例,包括灌溉、排水及稻田渗漏。

水田土壤的施肥:因土施肥、用地养地相结合,合理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等原则和施肥技术。

水田土壤的耕作:我国南方稻区水田土壤的耕作,有秋冬耕、春耕、夏耕;我国北方稻区的水田土壤耕作比较简单,因为北方水稻一年一熟。

(3)茶园土壤 管理

就质地而言,茶树适应范围较广,从砂土到黏土均可种植茶叶,但以壤土最好。土壤结构以耕作层团粒结构,心土层块状结构为佳。

茶树对水分的要求:一般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到90%,适合茶树生长,空气相对湿度、气温、生育时期和长势长相等发生变化, 适宜茶树生长土壤含水量会改变,生产中要根据环境中的水分和茶树生长状况进行田间水分管理。

茶园土壤的灌溉:从灌溉时间、灌溉数量、灌溉方式上进行管理。

茶园土壤的排水:多数茶园土壤位于山坡或台地,通常不存在土壤积水过多和湿度过大的现象。建园时,设计截洪沟、泄洪沟可以排除过多的地下水;茶园垄作可以防止土壤表面积水。

茶园土壤的施肥:注意茶树吸收养分的规律,茶园施肥技术等。

茶园土壤的耕作:包括耕锄、除草和间作等。

(4)果园土壤 管理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果园土壤类型多是在湿润亚热带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黄壤。而北方地区果园土壤是在温带、暖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和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类型。

果园土壤的灌溉:确定果园灌溉时期及灌溉量,根据土壤湿度确定灌溉时期及灌水量、土壤水分张力计算方法、水分平衡法等;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渗灌、喷灌、滴灌等。

果园排水:对涝洼果园,根据地形可建立蓄水池、蓄水窖小型水库等,将地面径流储存起来的水备起来或直接排走。

果园土壤的施肥:注意施肥时期、追肥和根外施肥;确定施肥方法;确定合理施肥量。

果园土壤的耕作:我国果园长期以来以清耕法或清耕-作物覆盖法为主,免耕法和覆盖法有一定的发展,生草法只是在试验推广中。

(5)花卉、苗圃土壤管 理

苗圃的主要作用是生产出各种绿化植物材料,包括花卉树木、草坪、盆景等。各种花卉适合生长的土壤类型不同,大多数要求生长在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不同花卉、苗木的栽培管理条件不同,适宜土壤特性各异。

花卉、苗圃土壤的灌溉: 灌溉是花卉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包括沟灌、喷灌和微灌等。

花卉、苗圃土壤的施肥:包括基础肥料和追肥。基肥有厩肥、堆肥、饼肥、草木灰、骨粉及粪干等。

花卉、苗圃土壤的耕作:包括整地、耕耙平整及作圭等。

3.总 结

针对我国旱地、水田、茶园、果园、瓜菜地、花卉苗圃等主要农业土壤的特点,探讨各种类型农田土壤的灌排、施肥、耕作等管理。通过对农田土壤的分类管理,综合应用土壤肥料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各种类型农田土壤的灌排、施肥、耕作等现代化农业新技术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摘要:针对我国旱地、水田、茶园、果园、瓜菜地、花卉苗圃、保护地栽培土壤等主要农业土壤的特点,探讨如何综合应用土壤肥料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各种类型农田土壤的灌排、施肥、耕作等现代化农业新技术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

上一篇: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篇:小儿颅脑外伤救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