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

2024-05-05

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精选九篇)

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1

一、热爱学生, 拉近距离

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 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著的爱, 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 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所有的学生, 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 没有对所有学生的爱,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 不能喜“优”厌“差”, 要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 创设和气融融的情感气氛。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种爱, 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亲切, 教学语言要生动、精练、幽默, 语调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板书要简明工整,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要直观形象, 多媒体电教手段要声色并茂, 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 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二、挖掘美丽, 陶冶情操

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 如数学概念的精确、概括, 数学公式的简捷、齐整, 数学图形的和谐、对称, 数学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 数学方法的奇妙、多样等等, 这就决定了数学美具有简单性、统一性、对称性、奇异性、秩序性等表现形式。如为了避免重复的加法和乘法运算而引进乘法与幂的运算, 又如代数与几何是两个独立的分支, 然而通过坐标系的建立, 使点与数建立了对应, 从而把代数研究的对象和几何研究的对象——方程与曲线联系了起来, 实现了统一。又如加与减、乘与除、正弦与余弦等表现出的对称。教师应挖掘这种数学的美, 让学生去充分感受, 在这种美中得到陶冶和感化, 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激发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 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直线的概念之前提问“《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武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提问:“考古学家发掘到破损的和氏璧, 你能帮他复原吗”的问题, 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各种各样的回答, 尽管他们的回答不是全面的, 但这给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 一个问题设计得好,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兴奋点, 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 体验快乐

合作就是个人或群体相互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 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最根本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 要建立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关系。在讨论问题的难度大于同桌合作的能力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分组时, 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诸方面因素,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例如:在讲解习题“某旅行社有8名旅客欲去60千米远的机场赶3个半小时后起飞的航班, 他们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0千米, 靠走是来不及了, 恰好旅行社有一辆汽车, 但该车连司机在内最多只能坐5人, 已知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 你认为这8名旅客能否赶上班机”时,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我把学生分成8组, 要求合作小组自行设计一种送客方案, 并计算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否使旅客赶上班机) 。结果学生的思维发散了, 出现了好多种思考方法。组1:汽车先送四名旅客到机场, 然后返回旅行社接另四名旅客到机场, 用时3.6小时, 不能赶上飞机。组2: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 待送车上的四名旅客到机场后, 再回头在途中接到另四名旅客, 并将他们送到机场, 用时2.8小时, 能赶上班机。组3:汽车载四名旅客与另四名步行的旅客同时从旅行社出发, 送到途中, 让车上的四名旅客下车继续步行, 汽车再回头接另四名旅客, 最后使8名旅客同时到达机场, 用时2.4小时, 能保证在较充足的时间内赶上班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学生能够主动思考, 发表意见, 这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 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并让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极致。

融情于叙,诗意盎然 篇2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以《今年春天,我很 》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既要展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又要抒写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并且还要让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有机的融合。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春意盎然,意犹未尽。如何写好这道作文题,大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控制方向。“今年”强调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可与往年进行对比来凸显其不一般。“春天”点明了故事发生的优美背景,文中的景物描写只是起着烘托或衬托的作用。其景物描写最好巧妙地穿插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之中,三言两语,巧妙点染,不露痕迹。这道半命题作文,横线上最好填写具有向上情感的词语,如“快乐、幸福、自信、坚强、知足”等。在拟题上,也可填如下具有冲击力的词汇,让人耳目一新。如“‘井’(横竖都是二)、任信、有范、出彩、不一般、‘小清新’”等。拟题中所填写的词语才是行文所要表达的重点,因而诉说自我在春天里那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才是写作主要目的。因此,写此文,我们只有细心品读提示语,认真领会文题意图,才能正确立意,恰当选材,明确重点,控制好写作的方向,让自我作文光彩夺目!

二、选材新颖,细节动人。写此题之大忌就是不从新近的生活中选择鲜活的素材来作文,使得作文缺少浓烈的生活气息。比如今年春天,我换了新同桌,我很快乐;今年春天,我有新的学习计划,我很兴奋;今年春天,我的作文被老师点赞,我很亢奋;今年春天,我在校园中看到迎春花开放,我很激动……不一定要写春游或放风筝就是“很快乐”的素材,不一定要写小考有提高就是“很自信”的素材,不一定写老师与我谈心就是“很幸福”的素材……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在个人新近的真实生活上,从中挑选出真实而新颖的素材,抒写自我真切的体验与感悟,让人读之感同身受。写作此文要有出彩的细节,唯此才可抢人眼球。比如写“很快乐”,我们可妙用修辞来描绘快乐之态,如“快乐如鱼、似花”等。还可抓住“蹦跳、跺脚、拍手、笑得合不拢嘴……”等动作描绘其快乐之状。也可展开想象,抓住“心里如吃了蜜一样甜、那快乐的感觉就如同穿行于漫天的花丛中,品尝到春天的甜美……”等心理描绘其快乐之情。本文的细节一定要精雕细刻,立体呈现,唯此人物的情感态度才会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一线串珠,构思精巧。写此文,其“快乐、自信、幸福……”等所填之词,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行文之时一定要紧扣这些具有鲜明的情感态度之词展开描述。在行文中,可用双线交织的技法,明写“今年春天美丽如画”,暗写父母、朋友、老师……的关爱美好如春,在明暗交织中显真情。也可运用一波三折之法,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如写“今年春天,我很自信”一文,就可按“自卑怯懦——信心不足——信心倍增——有成就感”来构思行文,使得文章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还可运用倒叙开篇,巧设悬念,引起下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还可妙用插叙,拓展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最好运用对比之法,让今年春天与去年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突出中心。无论采用何种技法,旨在突出文章主题的深度。因此,行文之时,我们一定要融情于景,寓理于事,使我们的文章亮点纷呈,分外出彩!

【学生佳作】

今年春天,我很自信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 邓婷悦

春风,醉人。阳光,暖心。春暖花开,我自信地寻找希望。

——题记

今年春天,学习的难度慢慢增加。地理、生物竟也参加中考,随着中考的脚步渐渐逼近,这气氛竟也为春天凭空涂抹了几分铁灰色的沉重和苍白色的单调。而我那斑斓的梦想却不知是在慢慢地褪色,还是在暗暗地生长?

周五下午,爸爸带我来到了乡下奶奶家。囚禁了一周的心在悠闲的乡间应是轻松而愉快的,而我却提不起任何兴致来。也许是那冰山脸出卖了我,爸爸察觉出堆积在我心中的灰色因子。他竟像小孩子般开心地冲我喊道:“嘿,快出来玩会儿,外边的景色美得很呢!”我叹了口气,极不情愿地随着爸爸来到了屋旁的田野边。“心情不好吗?”他注视着我,语气里少了平日的严肃与铿锵,透出的只有温柔与关切。“嗯。”我咕哝着,用力踢着脚下的石子,将眉头拧成一个结。爸爸这一次竟没有像以前一样,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为我解剖种种烦恼,只是笑着指向前方:“抬起头来,看那儿!”

我顺著他所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小块紫芸英,单纯的紫红色花瓣里隐匿着无限静谧。风扫过,便开始抖动着柔弱的身躯轻轻战栗。“没有谁的世界里总是风和日丽,偶尔的阴雨时期倒也未必一定是坏事。”爸爸领着我继续向前走着,话语仿佛染上了几笔少有的文艺色彩。前面依旧是紫芸英,却集中连成了一大片,风仍刮着,花儿们手挽着手在嫩绿的波浪里尽情舞蹈。“有位量子力学教授曾说:‘本科的时候以为自己了解了全部,硕士时开始有点糊涂,博士时发现自己是个白痴。等在美国混了几年,回国教书若干年,才觉得自己有点懂了。’”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是那么熟悉,不禁想起自己捧着书怀揣“物理梦”为他朗读这段话的情景。“你也许会感到困难、苦闷,但这有时正是成功的征兆,说明你在用心琢磨啊。不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谁会知道未来是怎样的?”他转过头认真地说。

油菜花摇晃着脑袋欢快歌唱,在阳光的衬托下变得熠熠生辉,似乎为这番话镀上了一层金,风儿再次吹过,吹走了心中所有的顾虑,只有希望与信念存留下来。

这个春天,注定是为拼搏绽放的,我在田野里找到了自信与希望,想起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无尽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简评】

本文最突出的亮点就在于选材真实典型,从生活小事之中发掘出闪光的金石,使得文章事虽小而意无穷。文章开篇叙写学习压力与内心的抑郁,巧设悬念,接着叙写父亲察觉却没有批评与训斥,掀起文章波澜。继而写父亲陪我一同去欣赏紫芸英,父亲随机巧妙地引导,让我云开见日,豁然开朗。最后借食指之诗来紧扣文题,点明主旨,升华中心,妙不可言。如此构思行文,使得文章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体验,写得细腻动人,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使得文章主旨鲜明,动人心弦。最妙的是语言精美,描写生动,尤其是结尾段借哲理之诗点亮了全篇,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让人读之如品佳酿,唇齿留香。

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3

一、以情感人, 诱发共鸣

俄国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 教师的世界观和外部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一定在言谈举止、品格仪表和情感智慧等方面都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切实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譬如, 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一课时, 先让学生阅读欣赏白血病患者陈红得救的故事, 最让学生感动的是台湾男青年被抽取骨髓后苏醒时的第一句话:“救人的感觉真好!”许多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 也深深感悟到陈红的得救离不开社会的关怀、医生的高超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海峡两岸的同胞具有血肉相连的情怀。这个教学案例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人。诸如我们只有联系日本政府公然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可耻嘴脸时, 才能向学生托出一颗爱国之心;只有在讲述邪教“法轮功”的危害时, 才能向学生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只有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时, 才能怀着一种由衷的喜悦启发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英明。

二、以境育情, 明理践行

一般来说,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 并且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 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氛围, 此乃像一个演员登台表演时依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总之,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达到明理践行的效果。譬如, 我在执教八年级上册《天下父母心》一课时, 先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有表情的朗读P43孟郊的《游子吟》, 初步形成一种父母之爱伟大的氛围, 接着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若干父母爱护自己孩子的插图, 背景音乐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学生被这个情境所陶醉, 置身于眼前的场景, 听着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 让学生纷纷感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养育子女的身体, 还在于塑造子女的灵魂;尽管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其本质一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和幸福, 天下父母同心。可见, 适度创设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产生真挚的情感, 又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知识铺平了道路。

三、以趣激情, 学以致用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因此, 我们务必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教材中的许多“阅读感悟”、“感悟”和“探究”等蕴含着无穷的趣味, 譬如, 八年级上册P42“阅读感悟”中有趣的动物世界的故事:在青海省十分缺水的沙漠莫地区, 一头母牛为了突然挣脱主人的绳索想公路冲去, 后来竟然与对面的送水车僵持着不让道, 即使赶来的主人用鞭子把这头母牛打的鲜血直冒, 它还是岿然不动。当运水战士取出半盆水给这头老牛吃的时候, 它仰天长啸, 结果跑来一头小牛, 受伤的母牛看着小牛喝完水后才慢慢往回走。这个有趣的故事虽处在《父母赋予我们生命》一课中最后位置, 为了以趣激情, 我就故意前移到前面来欣赏, 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 动手写一段父母关爱子女的动人故事, 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

四、以情促学, 提高效率

在进一步践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硬道理。当学生得到教师的感化, 一定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参与知识探究, 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动力。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 就用多媒体播放震撼全国的舞蹈《千手观音》作为新课导入, 并介绍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聋哑人, 他们是通过声音的振动来感受他们所不能听到的常人的音乐, 并只靠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可谓可歌可泣。不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涌出了感到的泪珠, 那是一种精神震慑, 一种情感的升华。当学生心中震撼了, 探究热情水涨船高, 进一步感悟到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挫折的畏惧和忽视。我们只有在挫折面前不低头———迎难而上, 理智的分析, 寻找克服挫折的时机和良策, 那么挫折就会成为认识的财富, 成为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最精辟的真谛,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 一定要以千手观音中的聋哑演员为楷模, 学习她们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 那种向困难发出挑战的勇气更是正常人必须拥有的精神。由于学生的情感被深深打动, 所以整堂课把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的揉合在一起, 可以说是一种激情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随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应锐意进取, 大胆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让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摘要:随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有效课堂教学良策。本文作者从以情感人、以境育情、以趣激情和以情促学等方面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学策略。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篇4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河南洛阳人,现存诗10首,最为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首先从仰视和俯视这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诗人乘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往上看,只见青翠葱郁的北固山巍然矗立;往下看,清澈的长江水卷起层层波涛向东流去。山峙江边,水涌舟行,满目青山绿水,一派美好景色。

诗的三、四两句则是由岸及帆,从远到近。新春来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宽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宽平的江面上,一叶白帆高高悬起,客船乘着劲吹的春风,驶向前方。远处那逶迤的江岸,是诗人放眼所见之景,近处波动的客船是诗人挺身所立之处。诗人的审美视野,就是这样从远到近地移动着。

诗的五、六两句,描写清晨所见到的景色。由于能够突显其特征,故而给人以新颖、新鲜之感。诗人由残夜将尽清晨来临,联想到旧年将尽新年来临。

诗的最后两句,从写景转入抒情。身在清山绿水之间,满目鲜丽的春色,自然会引起浓郁的故园之思。而此时此刻的诗人,却不得不漂泊异乡,有家难归,只有把满怀深情,寄托于一纸家书之中,希望长空中向北飞去的大雁,能够替自己捎信到遥远的洛阳,给家乡的亲人带去自己的思念和祝福。

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5

关键词:人本理念,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而且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心, 多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 确保身心健康。

一、人本理念的内涵

人本理念最早出现在人本心理学中, 其在20 世纪形成于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等学者反对行为主义, 对人类自身发展特征予以高度重视。 虽然当时认知学对人类的认知结构进行了分析, 但在人类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未能有深入研究, 所以相关学者为了加强对人本主义的探究, 通过研究形成了人本理念。 该理念是将人为中心, 发现人性的本质是自主和自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本理念与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由发展, 从而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人本理念对教育的作用

( 一) 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育过程中, 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未能有所提升。 但是, 在人本理念下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通过发展其潜能, 进而主动地探求知识, 学习的动机增强, 而且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因而有助于其潜能的激发。 因此, 在教育中融入人本理念将对发展学生的潜能起到重要作用。

( 二)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将人本理念融情于教育中, 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本理念强调的是在开展教育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内心情感和态度的关注, 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教育, 使得学生在学习丰富知识的同时, 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因此, 在人本理念下开展教育, 并不完全仅仅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确保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三、人本理念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校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将人本理念融情于其中, 通过实践与思考,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那么,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充分发挥人本理念的作用, 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 在“ What color is it? ”教学过程中, 我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 并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体现人文关怀, 对学生予以尊重, 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然后学生通过相互讨论, 并与教师进行互动, 进而对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第二个问题是What colour are your clothes now?

学生通过相互探讨, 可以了解到颜色有green、blue、pink、black、white等, 然后每位学生说出喜欢的颜色有哪些, 用英语说出现在穿的衣服颜色等。 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发言。 这不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提升其英语能力, 而且体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给予他们畅所欲言的场所和机会, 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 二)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英语教学期间, 为了将人本理念有效地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 必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让学生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来, 并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确保他们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 例如, 在“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教学过程中, 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为学生提供讲课的机会。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对“ What science do you like best? ”进行分析, 把喜欢的科学内容总结出来, 将诸多内容制作成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加以讲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讲台上讲课的学生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 What science do you like best?”学生通过思考, 用英语进行发言。 总之, 打造开放式教学环境,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 三) 学习时间人性化

如果学生的学习时间过于局限, 那么, 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因此, 在将人本理念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期间, 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学习时间人性化, 从而使得学生合理利用时间, 摆脱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束缚。 比如, 我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不局限于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10 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 而是让学生每天利用早中晚各15~20 分钟时间练习听力, 在人本理念下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能够提升其学习英语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 为了确保英语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提升, 必须将人本理念融情于英语教学中, 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开展人性化教学, 让学生不再感受到被课堂束缚, 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清.基于人本理念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旬, 2015 (3) :4-4.6

[2]秦银芳.人本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 2015 (8) :68-68

怎样融情于景 篇6

景色描写和感情描述是写景文章的两大支柱。“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描写景物要注入感情色彩, 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 要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当某一景物在自己心灵上激起波澜时, 善于抓住心灵上的微妙变化, 倾注真情, 探求这一景物的多种美。有了激情, 就会有独到的发现, 从而升华为文章的中心, 或表现一种情趣, 或抒发一种激情, 或蕴含一种哲理, 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 思绪的升华。

写人写事的记叙文, 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烘托人物性格、思想感情, 要寓情于景, 寓理于景, 景物描写要与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相协调。写景必须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为了写景而写景, 只是画蛇添足。

融情于教, 构建和谐课堂 篇7

一、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 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 可以让人在严寒的冬天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让人享受被爱之乐, 也可以在炎炎的夏日, 让人有寒彻心骨、被冷落之感。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我们只有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 尊重老师, 从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初中历史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我们在利用教材时, 必须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 同时, 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 整合教育的资源, 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历史风光进行淋漓尽致的描述和再现,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题内容, 同时也能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 通过对教材内容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加工与处理, 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陶冶, 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交融, 形成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 使优化了的课堂教学成为情知互促的学习境界。使教材、老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 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 在和谐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加强情感渗透, 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 是一个人内心存有的情绪与态度, 中学生正处在心智、身体等各方面发展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往往有很大的波动性, 在对一些事情的理解与判断上会有误差。因此, 我们要在课堂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情感渗透, 并使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 历史课大都以单纯的讲解和说教为主旋律, 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荡不起半点涟漪, 常此以往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老师讲得索然无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必须拥有饱满的情感, 用自己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的热情。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若干个“中国的世界之最”阐述我国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灿烂的文化, 使学生油然产生祖国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自豪, 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国度而骄傲。当讲到爱国家、爱人民时要鼓励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当论述马克思主义真理时, 要让学生学会吐露自己虔诚的信念;当鞭挞不正之风时, 要教育学生义愤填膺等。这样的情感渗透会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共鸣, 情感上产生巨大的震动, 也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躬身教学实践, 实施明理导行

若想让情感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 教师就要具备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 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者, 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那就是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 不能人为割断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与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要把注重学习内容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密切结合起来, 这对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都是很有效之举。

初中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不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观看一些情感教育的影片, 用情明理深化学生的情感。事实上, 只要我们从关心的角度出发, 真心关爱学生的成长, 学生自然就会被感化, 从而达到以情促学的目的。

例如,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我就借用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片头的画面:一只小纸船, 在海边漂泊, 一阵阵海浪打来, 小纸船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 激起点点泡沫, 泡沫瞬间就破灭、消失了……随着画面的播放, 我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舰之间, 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开联想, 接着我提问:“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大、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 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瞬间即逝的泡沫呢?”“心愤求通”, 学生马上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

总之, 历史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内容, 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 做为教师,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 有了浓厚的爱, 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学, 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最终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融情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8

那么, 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 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 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 遗忘自我, 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童话世界里, 而后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 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直至最后进行的阅读思考, 欣赏评析, 感悟领会。

一、流程:行云流水

《小狄克和巨人 》 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述了活泼可爱的小狄克在森林中玩耍时, 被巨人抓走关进牢房, 历经恐惧, 虽拼死抵抗, 但最后仍在巨人的逼迫中, 悲愤死去。 看似简单的童话, 却因为最后一句话折射出现实意义, 因为在故事的最后, 作者指出, 小狄克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巨人却是一个淘气的男孩。 故事篇幅简短, 但情节跌宕起伏, 故事结局尤其耐人寻味, 适合品读感悟。

我选择了四年级进行执教。执教该文时, 本着融情于境、深入浅出的原则, 我设计了一堂朴素而充满灵动的阅读教学课, 步骤如下:

1.引发好奇, 猜测剧情

首先从题目开始, 激发学生猜测人物身份, 猜测剧情发展。接下来, 有目的分片段出示故事内容, 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对剧情的猜测, 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目光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悟文字, 感受情感

一边初读文章猜测剧情, 一边同步感受剧情发展中的人物命运变化, 引领学生走进主角小狄克的内心, 和人物感同身受, 同命运共呼吸, 引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3.深入思考, 感受生活

对故事本身深入阅读和思考后, 还需要浅出故事本身, 联系生活实际。 所以最后的环节, 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感受到:这个淘气的男孩可能就是你、我、他,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童话, 在童话中展望生活。

二、思路:深入浅出

1.心怀畅想, 走进童话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 我首先出示了课题中的“小狄克”一词, 让学生们从名字中进行合理推测。 比如, 有的学生说这像个小男孩的名字;有的学生说, 这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最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推测, 主角是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 随后, 出示了“巨人”一词, 让学生们谈谈对巨人的认识, 学生们对巨人力量的强大心生畏惧。最后, 出示完整的课题, 让学生们大胆猜测, 当小狄克和巨人在一起时, 究竟会是个怎样的故事。 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学生们也慢慢走进童话中, 怀着满心的畅想, 期待故事的发展。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 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个童话故事, 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我思考的第一步。 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也为他们架设起了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 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融情于境, 深入童话

作为语文教学, 就要能品出语文味儿来, 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其身后所深藏的蕴意。 但是, 童话本身又是极其充满趣味的, 生搬硬套的语言赏析显然会破坏童话本身的魅力。所以, 我采用了渐入文本的方法设计。

【设计一 】 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情景想象。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 让学生们想象小狄克快乐生活的场景。读到小狄克被巨人抓走的段落, 让学生感受巨人的凶残。学生们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剧情起伏。学生们说出了内心的恐惧、痛苦、愤恨……而这些, 分明是主人公拥有的情绪, 他们在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融情于境的阅读、 品读, 所以, 读者和主人公之间, 读者和文本之间, 产生了如此和谐的共鸣, 于是, 学生们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到字里行间的文本意义, 可以由此而进行后续文本的设想。

【设计二 】 根据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期待。

对于故事情节, 我没有在开篇全部展现, 而是分段出示, 让学生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 让学生先感受到小狄克的遭遇, 融情于境, 品读文字;而后继续猜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 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更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就这样, 阅读感受与阅读期待交相辉映, 产生了美妙的阅读过程。 学生们融情于境读童话, 感同身受产共鸣。

所以, 当小狄克惨死之后, 学生们震惊了, 原来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结局都圆满! 学生们的心情在这一刻尤为悲愤, 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想法, 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尤为珍贵, 也为我后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了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 有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明确目的:

(1 ) 引领学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 学生们在逐段的阅读中, 不断走进人物的内心, 尤其分片段式的阅读, 更加强化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学生们与小狄克共忧、 共惧、共伤、共愤, 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 与小狄克愈发贴近, 直至产生共鸣, 沉醉剧情之中。

(2 ) 引领学生对剧情展开丰富想象。童话的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驰骋, 让心绪轻舞飞扬, 所以从题目开始, 到有意识的分片段阅读, 每一部分的出现都引起学生强烈的追逐感, 教师的提问扩展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善良的孩子希望狄克和巨人握手言和;勇敢的孩子希望狄克获得神力打败巨人;聪慧的孩子希望狄克能想出办法机智逃脱;柔弱的孩子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出狄克……孩子们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最切最美的心愿通过想象通通释放出来, 好似一场热情的火焰尽情燃烧! 可以说, 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成一篇微童话作文, 都可以成为童心展望的启动点。

(3) 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体悟。 童话的独特在于即使拥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想象甚至撼人心扉的生死体验, 拥有其他题材中不易出现的离奇情节和独特感受, 但是在学生们读来, 仍然真实, 因为学生们相信童话, 相信童话中真善美的象征, 是希望的归宿。 所以, 学生们在看似不真实的 “小狄克和巨人”这样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形象中, 仍然激发出了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快乐、悲伤、恐惧、愤怒、震惊, 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 明明白白。 而这份“真”, 确是我们最珍惜的!

3.亲历成长, 浅出童话

童话故事或质朴可爱, 或优美感人, 或幽默讽刺, 也或者像这篇令人黯然神伤, 但是童话绝不仅仅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不仅仅在渲染想象和夸张, 还应当是烙印上了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 在折射着人生, 反光着现实。我们读童话, 不仅是读故事, 还是读人生品生活。 所以, 童话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 还需要在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之后的———阅读思考。

当学生们知道, 可怜的狄克是一只活泼、美丽的小鸟, 而巨人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 班级里静默了, 一些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心间蔓延, 而我, 需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

【设计一 】二读文本:让我们转换视角, 站在巨人的角度, 重新审视巨人想伤害小狄克吗?

学生们重新转换视角, 进行二次阅读。 这一遍的阅读是理性的, 有目的性的。 很快他们找出许多字词句, 说明巨人并不想伤害小狄克。我欣慰于学生们的回答, 我更明白, 正是因为他们融情于境的阅读, 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体悟, 有了深切的阅读感受, 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思考, 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收获。

【设计二 】三读文本:那么, 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遍的阅读, 更理性, 更具思考性。有的孩子说, 巨人自私, 只想到自己的快乐, 漠视小鸟的快乐;有孩子说, 巨人是强者, 小鸟是弱者, 弱者无法反抗强者;接着有孩子说, 自然界总是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 人类社会也一样, 虽然弱者无法反抗强者, 但强者却可以选择不伤害弱者;更有孩子深情地说, 生命应该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尊重, 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虫一朵花。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 可谓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我的两点思考:

(1) 童话中的 “ 他”, 也许就是“我”。 我们或者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巨人”, 都曾经伤害过那些 “小狄克”们, 我必须引导学生们领悟这一点。

因为, 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做过这样的“巨人”, 伤害过那些弱小的“小狄克”们。 在教学的最后, 我追问学生们: 在喜爱的小花小草面前, 会如何作为; 在不喜欢的流浪猫狗面前, 会如何作为;在比你弱小的一切生命体面前, 你还有哪些思考?

(2) “我”可以让童话和生活更美好。 语文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习语文不仅应重视工具性, 还应重视人文性, 所以语文教学, 还需关注和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好人性, 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所以, 教师不仅要将学生领入童话的美好世界里, 还有责任将学生带出文本, 走进现实的生活。

最后的设计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就像电影可以回放, 重新改写故事的结局。用学生们的纯真善良和理性思考, 给予这个不美满的童话一次圆满的机缘。

三、思考:如影随形

《小狄克与巨人 》 是一篇充满生命蕴意的童话, 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对不同个体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作者通过生活来创作童话, 而读者通过童话再来品味生活。 童话更像一座桥, 让我们从浅薄走向深刻, 从冷漠走向友爱, 从颓望走向美好。

那么, 作为教者, 我们该如何看待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呢?该如何运用好这童话之于孩子们呢?笔者以此课教学为例, 颇有些感触。

首先, 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由此扩展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 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学生们阅读童话, 便是在文字中品味琢磨, 在语言里畅游翱翔。

其次, 应该推荐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无论结局是否美好, 情节是否曲折, 因为我们知道, 我们引领学生品悟童话, 不仅品悟的是语言文字, 也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哲理, 更是通过童话, 感受善与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 从而联系生活, 将从童话中收获的满满智慧重新映射在生活中, 更加美好地生活!

第三, 巧妙阅读经典童话, 适时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文, 就把安徒生的文字转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 在《小狄克与巨人》一文中, 也有对小狄克无忧无虑生活的畅想, 对最后结局的改编创造等。

与其说, 童话属于童年, 不如说优秀的童话, 如影随形, 陪伴我们成长, 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们每一个教授孩子童话的人, 就是在播撒爱和希望, 就是在引领孩子享受童年、感悟生活。

女儿红,融情于酒岁月长 篇9

这种酒藏在地窖18年,在打开泥封的盖子前,让人有许许多多的遐想。而酒一旦打开,醇厚19香,据说可以香飘十里。

女儿之酒

其实,女儿红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花雕酒是中国黄酒中的奇葩,它选用上好糯米、优质麦曲,辅以江浙明净澄澈的湖水,用古法酿制,再贮以时日,生产出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丰富的酒。之所以这酒会与“女儿”沾上关系,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话说过去在绍兴有个裁缝师傅,得知妻子怀孕后,他高兴极了,兴冲冲赶回家去,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不料,他妻子生了个女儿,那时候人们都重男轻女,裁缝师傅一生气,把几坛酒埋在后院桂花树下,也没有拿出来喝。

光阴似箭,裁缝的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不仅把裁缝的手艺学得非常精通,还有一手绣花好手艺,裁缝店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旺。裁缝心想,其实生个女儿也不错。

后来,裁缝决定把女儿嫁给自己最得意的徒弟,成亲之日请客,裁缝师傅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大家一起喝。一打开酒坛,顿时香气扑鼻,再一品酒,色浓味醇。

此后,隔壁和附近的人都开始效仿裁缝的做法,生了女儿就酿酒埋藏,嫁女时掘酒请客,后来形成了风俗,人们把这酒叫做“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再后来,不少人家生了儿子,也酿酒、埋酒,盼在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当然,这酒换了名字,叫做“状元红”。

女儿红、状元红酒作为经过长期储藏的陈年老酒,实在太香、太好喝了,渐渐地这种酒也成为名贵的礼品。

情感之酒

女儿红酒不仅体现了绍兴当地的一种风俗,更凭借良好的口感,让人饮后回味无穷。更难得的是,女儿红酒承载的情感,让人们喝这种酒时,有了更多感受。

女儿红酒是一种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的酒,加上极高的营养价值,形成了澄、香、醇、柔、绵、爽兼备的综合风格。

色:女儿红酒呈琥珀色,透明澄澈,纯净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香:女儿红酒有诱人的馥郁芳香,往往随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

味:女儿红酒由甜味、酸味、苦味、辛味(辛辣)、鲜味、涩味六味融合而成,有独特的风格。

花雕酒、女儿红其实都是同一种酒,但因饮用的情境不同而有不同名称。过去,绍兴人家在女儿出嫁时取出窖藏陈酒,并请画匠在坛身上用油彩画出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图案,谓之“女儿红”酒;若女儿未至成年而夭折,则该酒叫“花凋”酒。女孩夭折是悲伤的事情,谁也不希望喝这种酒,所以有句话就说“来坛女儿红,永不饮花凋”。

女儿红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广大文人墨客。人们以“女儿红”为题材,创作了不少有关女儿红的作品,其中有电影、电视剧、歌曲等。就像《九九女儿红》歌中所唱:“九九女儿红,酿一个十八年的梦,九九女儿红,永远醉在我心中。”

TIPS:

黄酒的健康喝法

冬天在黄酒中加入切成细丝的姜,和枸杞子加温至45℃度左右,不仅酒香扑鼻,还有养身健体的功效。

夏天的喝法则是在不低于10年的陈酿花雕里放入几颗话梅(不要放姜和枸杞子,夏天均宜少食),加热微开后再煮10分钟左右,待降至室温即可入冰箱冰镇,以10℃~15℃为佳,小口慢饮。

上一篇:学校道德教育思考下一篇:桥梁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