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05-08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精选十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1

1 强化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德育教育是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内容, 特别是高校学生,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古语云:“天行健, 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而对于大学生进行德育, 与高中学生相比较有着特殊的要求, 其内容必须强调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道德判定、道德认知等, 丰富学生的的与修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以高尚的德育修养、崇高的人生境界行为处事。另外,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社会行为及其行为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才教育, 及其专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务必重视和渗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能以优秀的学者、科学家、伟人为榜样, 树立远大的目标, 勇于奋进, 积极进取, 实现自己的理想。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文化教育活动, 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教育, 以饱满的热情与远大的志向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担负着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中的教育文化活动较多,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活动, 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爱国教育、思想教育据用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派出十名优秀大学生和一名带队教师, 参加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通过人文相见-韩中青年论坛”, 奔赴韩国, 与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大学生们进行交流, 同样的文化熏陶下, 却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表达, 从而造就了差别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善于运用文化的韩国借鉴经验, 汲取营养, 传承中国文化, 启发学生爱国热情, 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中来,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再如我校为更好增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提升校园文明品质,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观念, 积极开展“爱我校园清洁校园”活动;我校学生志愿者参加咸阳市“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启动仪式;2013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大会;校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也正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重心灵深处得到启发与教育。从而影响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勇于开拓创新的人生志向, 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 为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突出高校教育特色, 有利于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也是高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对于我们学校来说, 积极利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投身到活动之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感召与教育, 并实施开展学生教育专题活动, 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 学校还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介,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利用校园网及时报道思政教育活动, 宣传思政教育成果, 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思政教育, 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 积极加强党课教学, 充分利用各系党支部建设, 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觉悟, 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能力提高。从而有利于国家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8szqh/index.htm)

[2]王戈.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创新[J]华章2012年09期

[3]李兴才.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浅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篇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勾画新的蓝图,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前进之路,到处激流险滩,其艰巨性、复杂性不问可知。在大调剂、大变革、大转型中,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与聪明,新旧题目交织、利益主体多样;改革越深进,就越要触及深层题目、体制弊端,各个领域的改革越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只有坚持全面改革,让各项改革综合配套、协同推动,才能在良性互动中构成整体协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出台的改革“线路图”和“时间表”,将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如何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五要”。

要有全面的眼光。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集聚在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只有全面抓、抓全面,才能使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整体推动。

要有深化的谋略。要对发展情势有深进透彻的分析和掌控,找准改革突破的关键点、着力点,深化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进。

要有改革的魄力。改革是解决题目、化解矛盾的宝贝。但是,改革必将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必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要勇于打破常规推动各项改革。靠改革促发展、靠改革调结构,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有务实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线路图”,要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必须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需要传承和发扬务实作风,要脚踏实地、善始善终,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蜻蜓点水。

要有清正的环境。构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支持改革为荣,以破坏改革为耻”的良好风气,使干部群众都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支持改革,服务改革,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3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07-04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会看到,其改革精神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紧密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一)将改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中国梦的改革精神不同于以前的改革:

一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富强,而是“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包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期不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使得我们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日益接近,充满希望。

二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中国梦思考实际上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领土主权不完整、经济上被掠夺、社会畸形发展、人民痛苦,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3]。中国梦的提出,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宏伟图景,不但反映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愿,也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愿望。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将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胜利明确了政治前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找到了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原则。

一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民主法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道路自信,并在《决定》中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

二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于中国梦的国家理想和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于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于中国梦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这三个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的,相互促进的,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团结的纽带;改革创新思维时代精神是动力。中国精神包含了理想、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领导和动力。正如《决定》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三是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中国梦。《决定》贯穿了人民性的特征,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7]。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相互促进的。有了正确的道路、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力量源泉,改革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全面深化改革深刻地贯彻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

(一)三个“解放”使改革更加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这里,不但第一次提出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很重视,我们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必要的、重要的,虽然也对社会管理有所改革,但改革的时间不长,也不够深入。如果要将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如果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性,改革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果是这样,改革就不全面,不深入。对此,《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体系”,指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改革互动起来,包含着国家与社会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等多层意义。《决定》专门用了一部分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出三点新精神:第一,体现出系统治理的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9]这里明确了“领导”、“主导作用”、“参与”各自的角色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参与的“鼓励”、“支持”态度以及“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第二,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10]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这是改革实践方法论的科学总结。

一是它将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论、微观与宏观、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摸石头,就是要通过实践,找到不同事物发展的各种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际解决问题。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普遍规律,在道路、方向、精神、力量等问题上提供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经验的形成过程,而顶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经验的升华并指导实践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遵循客观规律,里面蕴涵着能动性,顶层设计侧重于能动性,里面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有基本原理、道路、方向的指导,顶层设计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丰富、完善和升华。如,我们党在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逐步增加了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没有顶层设计的,在改革伊始,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们看到,后者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并指导着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相互内在的,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割裂开来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国情独特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在这个复杂时代充满挑战的全新事业,对重大改革措施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这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二是它高度概括了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摸着石头,着重讲的是局部、微观、战术;顶层设计,着重讲的是全局、宏观、战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就是坚持辩证法。

三是它的运用有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党的十八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功的顶层设计。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功经验,比如,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这方面就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第四,《决定》从各个方面贯彻了这个方法。《决定》的十六部分就是一种顶层设计;每一部分的原则也是一种顶层设计,而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一种顶层设计,而“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又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其中的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规定:“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既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的问题,又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其它部分都是这样。

(三)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决定》从指导思想到各方面改革,共十六个部分。改革表现了整体推进的特征:《决定》的二、三、四、五、六、七部分阐述的是经济改革;八、九、十部分阐述了政治建设;十一阐述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二、十三部分阐述的是社会建设;十四阐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五部分讲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部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每一方面的内容也很全面。因为上述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更好地局部推进,这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的体现。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重点、重点突破。就“五位一体”来看,经济是重点,它在《决定》中与其它部分比较也占了最大篇幅,在《决定》的十六个部分中,经济占了六个部分。《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1]重点是经济,重点中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破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有了方向: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支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12]《决定》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13]等等。

二是《决定》在具体改革内容方面有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在第二部分里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4]又如,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15]再如,第十三部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在支持和发展这类组织上,“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6]等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极大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入。

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清晰。《决定》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7]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力,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总结,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证明;既有清晰的逻辑,又有切实有效的部署。

三、改革精神表现出全面性、坚定性和自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突出了全面改革的精神。全会《决定》十六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表现了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精神。

二是它表现了改革的坚定决心。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需要改革的深层问题还不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分配较大的差距还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有增多的趋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少数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问题的解决还须要下大力气,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8]全党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1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0]首先,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因为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所以,改革开放是不会停止的。这里就明确了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紧密地将实践、解放思想、改革统一起来,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中央的这种决心和勇气是中国古代、近代一切改革运动所没有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这种决心和勇气,他们的改革不能攻坚克难,往往因阻力半途而废。党中央有这种决心和勇气,因为,第一,党深刻地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三十五年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种决心和信心来源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来源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巨大的成就,绝不是空中楼阁。第二,党中央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1]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他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22]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是它对改革具有充分的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之前没有多少实践基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35年丰富的实践基础。

四是它注意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为落实改革措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32.39.3.49.50.5.6.11.10.19.50.5.7.2.2.

[2][3][4][19][21][22]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4.22.3.8-9.9.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4

这里, 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 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 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 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 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 不断探索这个问题, 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 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 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相比人民群众期待, 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 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 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 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 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 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 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 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 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 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 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 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 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 改革就失去意义, 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思想认识的人, 不同阶层的人,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 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 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把“蛋糕”做大, 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 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 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 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 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 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 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 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 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 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 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 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 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 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 大鹏冲天飞翔, 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 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 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精神 篇5

11月15日,省局召开机关党员干部、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会,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则生传达学习了14日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委书记尤权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就做好学习贯彻工作提出意见: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党组中心组、各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开展学习讨论,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拥护、切实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结合当前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方向,形成改革共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二要联系粮食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当前全面深化粮食改革发展工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找准贯彻落实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深入分析新时期粮食工作改革发展的形势,找准改革难点和发展瓶颈,针对粮食改革的重点任务,按照即将召开的省委全会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粮食系统的实际,认真做好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等工作,同心同德做好粮食各项工作。三要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谋划好明年工作。继续跟踪了解国家“粮安工程”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提前谋划我省“粮安工程”与国家规划衔接工作,认真做好2014部门预算安排跟踪落实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设计好、谋划好明年的粮食业务项目、建库项目和局属企业整合优化改革等工作。四要认真抓好年底全省粮食工作。当前要认真抓好秋粮收购、储备粮轮换、加快省市县粮库建设步伐、农户科学储粮罐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切实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强“年关廉政”工作,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集中精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确保今年粮食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6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動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推进甘肃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法

1.建立重大民生事项的社会参与机制

为更好推进甘肃省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建立重大民生事项的社会参与机制。今后在拆迁安置、工程上马、社会政策出台与影响面广的重大纠纷处理,必须建立事前社会参与评估机制、事中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与事后社会参与评价机制。事前调查、事中监督与事后评估结果都由参与的社会组织或第三方提交上级政府并向全社会公布,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进行正式的书面回答并向全社会公布。通过全过程的社会参与,来确保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

2.建立全面疏导与积极作为的社会管理制度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积极转变观念,利用行政引导与社会引导机制化解常年积累的难题,采用疏导和积极作为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硬骨头。对于城市管理中的乱涂写、乱张贴、乱刻画行为,一方面要设信息发布点引导居民发布各类信息,另一方面要对乱张贴的行为进行积极的管理,可采取个人信用减分管理等柔性的方式。对于超车、酒驾、无证驾驶等要多用个信用扣分与参加交规学习等柔性的办法,总之,社会管理要多引导多教育,少罚款少强制,要把社会引导与行政引导相结合,才能节省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3.建立和完善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培育机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和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严重不足,社会活力指数太低。为此,要加快出台甘肃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规划,尽快建立甘肃省社会组织孵化园,为省内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提供专业统一的会记核算代挂代管服务,尽快实施政社分开制度,制定社会组织活动税收减免制度,出台个人捐助和企业捐助免税政策,加快编制甘肃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清单,通过甘肃省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与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能够促进甘肃省社会组织的发展,并有利于统一管理。

4.理顺和完善社区建设机制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依托与窗口。当前我省社区建设既有“党社不分”、缺乏透明、工作不规范等全国性通病,同时面临经费不足、人手不够与素质较低的特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2015年前要在全省建成村务监督委员会,适时在城市社区建成两委监督机构,要切实依法推进村自治工作,坚决杜绝村党支部代替村委执行村民自治的情况。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实施按人头管理落实经费办法和以奖促建工程,切实落实费随事转政策,政府安排给社区的事务,按照“一事一费”转入社区,解决社区工作的基本经费问题,建立大学生进社区和公务员进社区等工作制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水平。在条件允许的市州推行“数字社区”和虚拟养老院工程。

5.完善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7

一、推进为农服务规模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农村的基本矛盾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实现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农业现代化要求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生产环节上只能实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在坚持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服务的规模化弥补生产环节的规模不足。现在,农村越来越需要培育一个成体系、有规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组织,担负起这个责任,让农民得到更好的服务。从现实情况看,供销社作为最大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点多、面广、腿长,有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最有条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成为为农服务的主渠道。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按照《决定》提出的“三个允许”(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要求,将为农服务的资金整合为供销社的股份,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到2017年,推进12000个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引领发展股份合作社2000个,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20个,指导50%的专业合作社完成股份制转型。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的方式,用现代金融创新的方法推进土地信托流转,扩大现代农业规模,放大农民的资产价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社建设,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基层社,使之成为集农村综合服务和产业经营于一体的为农服务市场主体,增强农业综合服务的功能。支持基层社、农民合作社与农村村支两委合作,当好党和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帮手。四是以农资为抓手,提升农资服务能力,推行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农资托管等综合性服务,建设以庄稼医院为载体的农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庄稼医院和各类农村经营网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综合服务。

二、推进农村现代流通

《决定》提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重庆供销社要打造成为政府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供销社可以发挥城乡并举、产销衔接的经营网络优势,抓住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培育壮大流通主体、改善流通基础设施、创新流通方式等重点环节,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大建网建社工作力度,推进区域性配送中心(含农资、农产品)、城镇农贸市场和“绿优鲜”农产品社区超市建设,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配送中心+经营网点”的流通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服务。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现代流通水平,运用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电子商务和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的流通方式,加快流通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三是推进产销对接,进一步拓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扩大“绿优鲜”农产品社区超市对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直采的份额和比例。四是推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港澳台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合作发展,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加强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扶持农民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出口及加工示范基地,扩大农产品对外出口的规模,扩大国外名优农产品的进口贸易。目前,全市供销社化肥销售165万吨,占全市化肥销售的85%以上,农产品经营额320多亿元,占全市农产品销售额的25%左右。到2017年,努力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400亿元,占全市有组织农产品销售的35%以上,真正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

三、稳步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搞活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决定》提出,“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等要求。汪洋副总理在2013年10月12日听取全国供销总社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重点突出合作金融,形成供销合作社合作金融的特色”。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国务院领导要求,重庆供销合作总社拟组建多元化的为农服务融资市场主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一是组建全市性的重庆农村信用合作投资公司和农村合作信用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拓展为农融资业务。二是积极领办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三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评估公司,并在区县成立分支机构,推进“三权抵押”融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通过发行债券、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基金、离岸金融等多种方式,为农业项目融入境外资金。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组建村镇银行。五是探索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深化金融创新在土地流转、放大规模中的运用。到2017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努力实现为农融资100亿元以上。

四、推进供销社自身建设

《决定》指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而不是因为供销社有多少行政职能。因此,在服务“三农”中能够很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优势和功能。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少数干部中还存在行政化的思维,一些同志还想着重回政府行政序列,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强供销社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是强化农民的经济组织这一属性,按照经济组织的要求,彻底改变行政化的倾向,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为农服务职能。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区县社、基层社更好地与农民建立起牢固的经济联结关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恢复重建基层社,强化区县社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的平台功能。三是加快资源整合,以资本股权纽带推进全市供销社一体化发展,密切供销社系统各层级之间的有机联系,彻底改变联合社不联合、合作社不合作的状况,努力建设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形成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组织架构体系。

五、深化社有企业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8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武威跨越发展的动力引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为民营企业进入更广阔领域扫清了意识形态和理论上的障碍, 民营经济由此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甘肃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 武威整体发展水平低, 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经济学上讲,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从武威的实际看, 武威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武威调研时也指出:“武威在发展当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经济总量不大, 结构不优, 开放不够。只有靠开放借助外力才能发展, 关起门来是发展不了的。”所以, 要实现武威的转型跨越发展, 最为有效的出路就是大力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 全力融资投资, 借助外力培植内力加快发展, 紧紧抓好和利用好国内外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加速转移流动的重大机遇, 创新招商方式, 寻风而动, 主动出击。

近年来, 武威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要求, 通过转变发展思路, 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和加快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 不拘一格用人才、无中生有抓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 强化协调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 全市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使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极强的正相关性。截至2012年底, 武威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65582户, 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6%, 拉动就业180016人, 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9.23%, 上缴税金占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58.66%[2]。武威市非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由“重要组成部分”向“主体经济”的跨越, 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武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虽然武威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全国、全省和周边市相比, 还存在很大差距, 特别是武威市工业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㈠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企业结构看, 小企业多, 规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少, 带动作用和辐射力不强, 全市有工业企业7400多户, 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86户, 仅占2.66%。从产业结构看, 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 加工链条短, 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从产品结构看, 初加工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一般产品多, 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 绝大多数产品是对原料的初级加工, 没有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㈡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急需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市场分析、贷款担保、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法律援助等服务。但是, 目前武威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机构少, 服务能力弱, 服务领域窄, 在某些服务领域甚至还是空白, 服务体系还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㈢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

受经营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弱、信贷抵押能力差、信用水平不高和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武威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在获取资金的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据调查, 全市有85%左右的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 导致已建成的一些市场前景很好的项目因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 新上项目因缺建设资金不能开工建设[3]。

除以上三个重要问题外, 武威市非公经济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原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经营管理较粗放;非公企业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武威市助推非公经济大发展的主要做法

㈠注重宏观调控

武威市委、市政府针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专门成立了全民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2013年3月先后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 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同时又设立了市、区 (县) 两级财政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作为担保基金或贷款贴息资金, 用于支持非公企业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另外,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公平配置各类资源, 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 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

㈡进一步简政放权

经济调节需要行政权力的宏观把控, 市场监管需要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 社会管理需要行政权力的合法行使, 公共服务更需要行政权力的积极主动, 因此, 无论是经济调节, 还是市场监管;无论是社会管理, 还是公共服务, 都无法离开行政审批。可以说, 有了行政审批, 就有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行政审批越多, 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 也便滋生了腐败。所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到位与否, 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成败。2014年1月份开始, 武威市在去年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工作的基础上, 对全市行政审批、证照办理和收费事项再次进行了集中清理。清理坚持做到“六个一律”, 即凡是国家明令禁止和影响武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影响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的行政审批项目, 一律取消;凡能够通过事后监督达到管理目的的项目, 一律削减;凡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解决的项目, 只登记、不审批, 一律推向市场;凡可以由县区政府审批的事项, 一律下放;凡是变相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门槛的项目, 一律废除;凡是本地不涉及或多年未发生的项目, 一律暂停实施。通过清理精简, 武威市政府原有的69项行政审批, 保留9项, 精简60项, 精简率88.7%;市级部门原有的453项行政审批事项, 保留230项, 精简223项, 精简率49.2%;市级36个部门原有的129项证照办理事项, 保留101项, 精简28项, 精简率21%。市级原有70个执收单位 (包括垂直管理的执收单位13个) 、收费项目170大项, 保留执收单位60个, 取消10个;保留收费项目110大项, 取消收费项目60大项;降低标准3项, 有上下限标准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执行。据测算, 此次清理精简工作取消和降低标准后, 市级本级每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减少300万元, 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㈢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

武威市在精简审批事项的同时, 还优化了审批流程。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梳理, 对清理保留的审批服务项目绘制流程图, 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 对办理部门、环节、条件、材料等逐一标明, 按照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等环节进行设计, 环环相扣, 并且特别注明了审批时限, 一目了然, 极大地方便了申请人依法提出申请。流程再造后市级部门单位审批环节平均由4.78个减少到3.70个, 申报材料平均由6.13份减少到5.28份, 承诺办结时限平均由19.21个工作日减少到11.81个工作日, 压减率分别达到22.6%、13.7%、38.5%。通过对审批流程的优化, 政府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企业满意度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举措, 武威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关于发展中的融资困难、企业人才短缺、企业创新力度不够、结构不优、门槛准入高等一系列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经济发展中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情况将明显减少, 武威非公经济必然迎来发展的春天。

四、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起调节作用;二是产权必须明晰并严格受到法律保护;三是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四是通过价格变化来反映供求关系;五是对一切市场主体实行平等待遇、消除各种歧视;六是一切商品和要素均向市场主体开放并鼓励自由流动;七是规则平等、统一、公开、透明并依法运营;八是以信用来维系、注重诚信;九是鼓励提高生产效率、激励创新;十是追逐利益只注重过程公平, 不顾结果公平和社会公平[4]。所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也要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政府的手伸的太长, 没有理清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作用的边界, 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 不合理的干预太多。由于政府权力的过度干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全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导致整个市场活力不足, 尤其制约了非公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活力是由市场内部产生的, 也就是说, 市场的活力来自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企业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作为市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和生产成果的需求者, 都会在自身经济利益的支配下发挥作用。企业越有活力, 市场的运行就越顺利, 从而投入市场的各种资源也就越能有效地组合与配置。反之, 如果企业缺乏活力, 它们的反应是呆滞的、麻木的, 它们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市场就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转变政府职能, 意味着政府只做市场和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 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够做的并且能够做好的, 政府就不必代劳了。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期望着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换言之, 转变政府职能必定会激发企业的活力, 调动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综上所述, 只有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会相应地加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完全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民营经济才能真正得到公平待遇, 健康地发展、成长。在此宏观背景下, 武威市要想加快经济建设, 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也就是应然之意。

参考文献

[1]2012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对基础设施投入占比超过60%[EB].http://news.xi nhuanet.com/2013lh/2013-03/06/c_114915012.htm2013-03-06.

[2]马顺龙.武威:发挥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N].甘肃日报, 2013-05-31.

[3]武威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EB].http://zgao.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12/30/01233395.s html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9

10月29日, 集团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交流学习体会。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主持会议, 会议要求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奋力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会议集体学习了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区市两级党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张平在会上指出, 集团党委中心组将引导集团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部署上来, 深刻领会把握六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精准把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精神, 做到以上率下, 切实增强党性修养, 全力提升实践能力。

随后, 党委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主题, 结合自身实际和分管工作, 交流分享了学习成果和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10

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树立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议》 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和享用者,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平等消费、共同享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从认识上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清洁的空气、清凉的水、安全的食物。第二,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统计, 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2000万吨左右,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环境就成了短板中的短板。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在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3.7%、57.1% 和67.3%。内蒙古整体还是农村牧区环境质量也不太乐观,同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2.5%, 退化草原面积占到60%,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52.2%,水资源短缺状况逐年加剧,生态环境也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三五”时期, 内蒙古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大任务之一,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严把环境质量关,补齐生态环境质量的短板, 让广大人民全面享受到小康社会的成果。第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居住环境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元素,高楼大厦为主体的城市居住环境和模仿城市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减少了“乡愁”记忆,淡化了人民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城镇和嘎查村建设中,多保留自然因素、绿色因素、人文因素,避免千城一面或千村(嘎查)一面, 以人民为中心设计和建设居民美好家园。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心的发展方式。《建议》提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绿色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发展,要经济增长,更要绿色,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十三五”时期,内蒙古面临明显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绿色与发展的关系需要统筹协调。第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农牧业方面,内蒙古在稳粮稳畜、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力度,做强一产,同时做大农村牧区二产、做活三产,把产业链、 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牧业,用工业化和绿色化理念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形成“第六产业”综合优势,形成绿色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工业方面,据测算,如果现有工业污染源均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减少40% 左右。“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要以大型、高端、循环发展为方向,培育国家级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产业网络, 加快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园区,形成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减排目标。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 科技等低碳产业,建立绿色服务业体系。第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12.3%,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到22.4%。内蒙古的单位资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核算,2014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为21663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1.219吨标准煤/ 万元,比2013年下降3.93%,而全国只有0.702吨标准煤/ 万元,比2013年下降4.8%,内蒙古降速比全国低0.87个百分点。能源是内蒙古的约束,但更是优势。十三五” 时期,要围绕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变“黑色经济”为“绿色经济”;鼓励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清洁能源输出能力;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探索开发页岩气,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能源体系。

上一篇:改进的GMDH下一篇:偏头痛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