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5-15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精选十篇)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1

关键词:太极拳,发展,体育文化,全球化

太极拳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的国粹。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者已逾1亿之多,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健身活动之一。可以说,太极已经走向了世界,迈开了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步伐。

太极拳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不单是由于健身价值、娱乐功能或教育价值等的存在,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推动作用。应该说,太极拳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动力源泉。本文将通过对太极拳发展动力的探讨,分析推动其进步的文化动力,揭示其当代发展的深层文化机制和机理,提出相应的建议,促使太极拳稳步快速的发展。

1 文化动力的内涵

20世纪末期,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力就是指一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模式在经济、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即主体出于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在创造文明与文化价值过程中整合、显化出来的力量,以及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参与、协同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转化而来的力量,既包含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其实早在恩格斯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人类“意志合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思想。

恩格斯的合力思想严格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合力指的是人们的“意志合力”,等同于以上所讲的“文化力”;广义的合力是指包含“意志合力”在内的“总合力”。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但都不能孤立地、单独地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为一个“总合力”推动社会发展。

从本文的研究角度讲,在促进太极拳发展的文化动力概念中,文化主要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积淀或凝结的结果,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在这个意义层面,文化动力则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政治制度以及精神领域的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向前的推动力量。

2 太极拳发展动力的文化形态学分析

在文化形态学的研究中,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的构成和形态的划分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但是,几乎所有的文化学或文化哲学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都同意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然,这样的划分可以最大限度的涵盖整个文化世界。以下,我们就针对太极拳发展的文化动力,从这三个层次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

2.1 物质文化层

2.1.1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太极拳广泛开展的必要前提。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通过学练太极拳要达到的其他目的,诸如:通过练习交流情感、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或为了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人类的高层次需求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人们都还处在为食物或生存同大自然斗争的人类发展初期,很难想象会有一群一群的人们聚在一起听着音乐打太极拳的情景。

2.1.2 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改进

太极拳在产生初期并不是以健身为主要价值功能取向的身体活动。武禹襄在抄于1852年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练太极拳是为了掌握“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攻防技巧,以及“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的说法,都说明它在当时主要是作为一种技击术而存在,而现代太极拳运动是由技击术逐渐演变而重新组合设计的新项目。

由于人们价值需求的变化,太极拳的价值功能不断转变,技术体系也随之趋于完善。有研究发现,太极拳流派在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拳的架势由大到小、动作的劲力由剧烈趋向平缓、跳跃逐步消失、运动强度由强至弱、技击内容由多变少的技术特点和规律。技术体系在严格的规则和激烈的竞赛实践中逐渐趋于精确和规范,最终突破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局限,成为世界各民族人民广为接受的新兴运动项目。

2.1.3 传播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及开展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交流史,文化是不断流动和变迁的,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才会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然而文化的交流融通、传播继承并不能凭空进行,它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学练太极拳主要是利用口传身授为主要手段的口传媒介和并不发达的印刷媒介,这类媒介特点是传播速度慢、受众面狭窄。20世纪以来,以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介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迅速成长起来,它以直接形象性、传输信息量巨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双向互动性强等优势引领了21世纪信息传播发展的主要潮流。基于大众传媒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太极拳运动,阔步迈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2 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包括与人类的个体生存活动和群体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等。制度文化在全部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无论从共事态的角度还是从历时态的角度对体育制度文化进行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组织管理机构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是太极拳空前发展的外部保障。太极拳所依赖的物质文化层,如经济的发展固然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也是太极拳的发展不可忽视外部条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2000年4月,中国武协制定太极拳全球发展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同年7月,国际武联决定将每年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2005年5月,中华太极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形态类世界遗产工作目前在焦作正式启动。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的全球化发展。

其次,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竞赛组织管理水平提高是太极拳发展的外在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武术及其他民族形式体育的发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太极拳便是这次大赛的一个重要比赛项目。此后每一届的全国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等等大型比赛中,太极拳无一不作为重量级的比赛项目。还有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以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的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等专项比赛,对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和技术理论水平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为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加强太极拳国际间的交流,推动太极拳的国际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展现与交流平台,为太极拳走向世界提供了足够的制度层次的文化动力资源。

2.3 精神文化层

有人说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主要是因为它健身价值的存在,是人们健康选择的一种方式,而深层文化则是其发展的沉重包袱,笔者不敢苟同。一种文化要发展,要被广泛地接受和传承,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坚实的文化内核,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是短命的,只会是个空壳,是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僵死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观念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它的核心则是中国传统哲学。

太极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了大量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融摄了儒、道、佛等多个学派精神理念,吸收了太极、阴阳的辩证思维方式等传统哲学,巩固和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追求求中、守中、用中的思维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从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理想境界。它强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娱乐身心和促进交流发展的价值功能定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们思想观念转型和重新建构的注重和谐、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定位。正是太极拳的精神文化同社会精神文化发展趋势的非偶然契合,使得太极拳获得空前强劲的内在文化动力,这就是太极拳当代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3 结语

西方强势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对太极拳蕴含的人文价值内涵的阐释和弘扬、继承和创新,加快太极拳文化内涵的现代化转型,是客观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继续受到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动力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动力要素整体的最大功能,是促进太极拳稳步发展的有力措施。

我们相信,当前社会历史条件给予了太极拳充足的发展空间,加上其现时代自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必然会在21世纪,在不断完善自身运行体制、转变现代思维观念的过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铁刚,赵红波.关于太极拳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12):51~53.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16.

[3]次春雷.试论太极拳运动对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2~113.

[4]杜岢桉.恩格斯历史合力理论的哲学价值与当代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6:33~35.

[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9.

[6]张海燕.论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5:2~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3.

太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论文 篇2

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微信、网游等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推崇、甚至过度依赖,导致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全寝、全班、全校乃至全民玩手游,手机寸步不离身,沟通全在网络中的现象已经及其严重,坐卧行走均为低头族的现象更是让人堪忧,高校校园内该有的文化氛围所剩无几。面对大学生群体在大众文化思潮下出现的种种思想滑坡现像,太极文化中反映出来的“中庸”“适欲性”“和谐”“百折不饶”等思想,正好给予当代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群体带来思想上的补益。将太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明成分去建设,可以使师生们体会到身心和谐,超越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太极文化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特性和哲学内涵也有利于矫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将太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去建设,可以使师生们形成一种平心静气、与人为善、谦虚沉着的思想体悟,相信经过太极文化的熏陶,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一片祥和的文化氛围。总之,太极文化所产生的效应,会使学校师生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整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激励、进取、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整体合力,把校园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太极拳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篇3

一、从拳理理念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的创拳理念、阴阳文化及导引吐纳等拳理均渗透着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拳式的创拳理念与仿生学紧密相关。仿生学虽然是一门新生学科,但太极拳的初创者早已知道运用它的一些原理模仿各种生物的形式、结构,将各种生物的功能运用于太极拳运动中,对人体各部位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锻炼了。太极拳创拳人陈王廷借鉴古代高人“仿禽兽之飞跃”,创造出了具有“自强”和“自卫”功能的太极拳运动。太极拳剑各式套路动作名称中,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凤凰展翅、饿虎扑食、鹰熊斗智、黄蜂出洞等许多都是仿生动作的表达。仿生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体现出了太极拳在创拳之初,创拳人受到了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动作体态的启示,将人体运动与动物的形态动作完美结合,充分融入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的理念。

太极文化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文化的精髓则是阴阳文化,而太极图凝聚着阴阳文化之深邃哲理。太极图由两条阴阳鱼头尾交接、完美凝合而成,阴阳鱼象征着世间两种相对应的东西或现象,无限和谐地共处于一个圆中,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太极阴阳双鱼图绝妙而形象地表现出阴与阳和谐统一的关系,即阴阳互动、阴阳互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相互转换。《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是说宇宙分化成天和地的过程。两仪即天和地,天地共存于大太极即自然界这一大宇宙中。太极拳运用动静、开合、虚实等拳理变化阐释着太极阴阳互化之理念,体现着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息息相通的关系,指导人类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规律,利用阴阳和谐共存、相互转化的原理——天人合一,和谐共处。

太极拳把拳术招式的形体动作与气功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形成了太极拳拳理的一大特色。吐纳,也是中国道家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如一。太极拳通过运动和自然呼吸将气送入身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对器官起到按摩、促进作用,从而改善其功能,使人体在意识、呼吸、动作等方面内外统一协调,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和调养。

二、从拳术风格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拳术风格独特,多采用螺旋式的缠绕进退和转动,形成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太极拳的推手方法、圆弧动作及缠丝功法均彰显着太极拳含蓄的和谐观。

在搏击中,太极拳不发蛮力。自然界中所有形状的物体中,最不好擒拿的就是圆形物体了,因此,太极拳在搏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太极推手作为一种对抗练习,不同于与西方文化相融的奥林匹克运动,它不是通过激烈的竞技和力量的对比来突出单一的技能而选出优胜的一方,它运用圆的运动形式来有效化解来力,将张扬的运动含蓄化,将激烈的矛盾冲突文雅化,通过相互之间听劲、懂劲而到达神明的境界,不知不觉,暗中较量,从而战胜对手,稳淡中取胜,其内敛的搏击理念和谐友好,适应了文明社会竞争的需要。

太极拳大师陈鑫曰:“太极拳,缠法也。”陈式太极拳注重“缠丝劲”。太极拳练缠丝劲要求通过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内气发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旋腰转脊,布于全身,动作弧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进而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缠丝功拳理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完全相符,在“天人合一”这一时空和谐观指导下,通过人体的经脉和络脉,运行气血,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肢节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项目的独特特征之一。从经络学说来说,练缠丝劲通过气流在体内流注旋转,实现了人体自身里外统一和谐。从搏击练习上来说,缠丝功圆弧动作不以进攻为目的,而是旨在抵御外辱、远离暴力,不以竞争为目的,而是宣扬和谐相处的理念。

创拳之初的太极拳侧重于武术技击,后经流传衍变,其具有的健身、修身功能不断被强化,其拳术侧重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如杨露禅学拳时,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改编形成了舒展简洁、刚柔相济、顺遂圆活、老幼强弱皆宜练习的杨式太极拳,上自六十岁老者,下至六岁小儿,身体健康或虚弱带病者都适合学习。而孙式太极拳的拳式理论用“中和”二子来概括足。无论是外形动作还是内在的气势,都要求中正安舒,阴阳平衡,无过不及。求得中和,其实就是调整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只要使自己和外界和谐相处,自会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大量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对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癌症、关节炎等都有显著疗效。

由于太极拳动作舒缓柔和,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平衡和心理状态,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将太极拳作为宇航员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的训练项目。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在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上气定神闲打太极,让全世界的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携手世界人民共创美好和谐世界的愿望。

三、从拳术人物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因拳师孜孜不倦之努力而流传于世,尤其是太极拳名师名家,在拳术练习和教授中他们所呈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感人故事,凝聚着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似的理念,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引领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整个太极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极拳大师通过弘扬太极拳,使更多的人得到了健康和谐的身心,为社会带来和谐美好。很多太极拳大师身后,都留下了许多德艺双馨的感人故事。如广东佛山陈式太极拳推广中心馆长陈根全,为师多年,辅导过政府人员、公司白领、企业老板,通过耐心教拳,使得这些人中的那些受现代文明病困扰,心理紧张、心情烦躁、精神萎靡的人重获健康。所到之处,弟子赞誉声不绝。太极拳的泰斗陈发科,功夫一流,武德高尚,对待任何弟子都耐心尽力,倾囊相授其拳术。当今社会较有名气的陈式太极拳大师,大部分都是陈发科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名师的言行对太极拳传承者的道德教育起着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既是和蔼慈祥的前辈,又是平易近人的良师,不仅更好地授拳,更传播为人处事的哲理和智慧。

nlc202309090833

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极拳开始广泛向国外普及推广。自那时起,众多太极拳师走出国门传播太极拳,其中仅陈式太极拳名家就多达一百多位,传播范围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国家,涌现出的较有代表性的陈式太极拳传承人有享“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美誉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这些太极拳名师走出国门,在国外组建太极拳团体和协会,应邀到各个国家授拳或参加赛事,使太极拳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健身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健康福祉,为推动世界人民和谐共处做出了不菲贡献。即便奔走于世界各地,太极拳师们也始终不忘祖国的发展,不忘为祖国的和谐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小旺大师曾明确表示,如果温县校园掀起练拳热,需要培养老师、培养骨干,他愿意随时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家乡义务去教。

太极拳拳师秉承中国古人对“和谐”理念的崇尚,把和谐的要义渗透在练拳教拳的过程中,既教会他人拳术,让人们从太极拳练习的招式和技法中锻炼身体,又传播“中正”、“和谐”、“与人为善”等观念,减少了社会不和谐现象,增添了社会正能量。

四、从武德修养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中华民族崇尚文明,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讲究仁义道德、友好睦邻,但也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武术的出现是出于自我防卫和强身健体的需要。“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太极拳要求习练者首先具备一定的武德要求,历练高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有益的武德修养。《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一书,分五个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精辟阐述了习练太极拳者在道德上的修养要求。要想在太极拳方面有所成就,习练者首先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拳论曰“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锲而不舍,目标明确,才能学有所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谦虚好学是太极拳武德修养的重要因素。《陈氏先辈门规戒律》在“学拳须知”中讲:“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拳须知更是这样告诫学拳弟子,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知之以善哉?骄傲和浮躁是进步中的障碍,是失败的前兆。习练太极拳需要谦虚和诚实的心态,只有保持踏实好学的态度,才能实现身与心的健康平衡,达到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的效果。从练拳中体悟稳定的心态、开阔的心胸,为人处事平和自然、包容万物。再次,太极拳把武德修养融会贯通于具体的招式和技法中,这是对太极拳习练群体所进行的直接的道德教育,它通过太极拳桩功、太极拳拳架、太极拳推手与实战等技法,时时处处提醒习练者做到“形神合一”“舍己从人”“排除杂念”“立身中正”。如若人人都能做到修炼太极拳所要求的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精神,那么我们在处理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及师生关系时,就能摒弃私心杂念,多为他人着想,尽量化解矛盾,这样,社会上将会去掉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五、太极拳和谐观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重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孔子曰:“和为贵。”墨子曰:“兼相爱。”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均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关系的认识,认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都需要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联横批中常见的“人和关系睦”、“家和万事兴”,反映的就是国人对和谐在人与人相处和家事国事处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推崇。“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太极拳和谐观完全符合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要求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的集中体现。太极拳运动蕴育产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和谐观深入人心。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特色名片,在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更容易凝聚人心,对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太极拳的和谐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个人身心协调发展,身体健康,心态平和,精神充实;人与人之间诚实相待,团结互助,不争不抢,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个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遵章循制,爱国奉献;人与自然实现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维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循着太极拳传统文化的血脉,汲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谐的文化土壤。

太极拳理念引领和谐社会文化氛围的构建。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手段,离不开强悍勇猛的击打,但太极拳利用其独特的道德精神,又教导人们“欲练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将野蛮的暴力转化成文明的对抗。少了武力争斗,多了道德情怀和文明礼仪的氛围,呈现出的是和谐繁荣的景象。学太极拳要求尊师重教。一日为师,则终身为师。一个人在练拳的过程中,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老师不仅传授拳术招式,还要以言传身教向弟子传授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使弟子一生受益。太极拳这种尊师重教的学习要求和尊敬师长的美德,值得继承和提倡,是和谐社会良好文化氛围形成的基础,对现代社会中校园美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起着促进作用。学太极拳要求谦虚好学,戒骄戒躁。人若比我强,敬重之,切不可生嫉妒之心;我若比人强,则谦虚收敛,不可妄自尊大。这种谦虚乐教、好学向上的理念,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关爱、和平共处、团结互助的和谐交往关系。

太极拳和谐理念可以平衡人的心态,降低人的精神压力。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的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压力无处不在,心理孤独、精神抑郁、身体器官提前衰老等症状随处可见。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心平气和,心无杂念,在安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教练娓娓道来,学员融洽相处,大家交流思想,互帮互助,这种柔和舒缓的运动节奏,能给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人变得豁达、随和、乐观,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另外,练拳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有益于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能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宁静的清晨,空气清新,万物沉静;轻柔的音乐,柔和的拳术,让人心旷神怡。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当太极拳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他就能慢慢感受到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博大的精神,并由衷喜欢上这种和谐的生活。

太极拳和谐理念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气桩,作为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促使天地间自然万物与人进行信息能量交换的一种锻炼方式,采气地点以山中深幽僻静处为最佳。采气桩功是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的极致体现。太极拳追求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使人体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若没有太极拳这种和谐的文化理念来指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将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后果。

以上对太极拳和谐理念作了一定的总结概括,对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太极拳始终低调地把和谐理念贯穿于一种运动方式中,这种和谐的运动方式承载着民族精神,演绎着有机的、生态的东方文明。它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按】本文受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太极拳汉英翻译研究”(13CYY011)的资助。

(编辑/张震)

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探析 篇4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东方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太极拳作为广博的各种武术拳种类中的一种,其以独特的运动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奇特效果以及其玄妙的攻守招式等在武术中独树一帜。相对于其他拳种而言,太极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深刻一些,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健身、修心、技击、医理方面,其民族特性都要略胜一筹。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与日俱增,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断遭受着破坏,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断地促使人们的身心发生异化。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现实状况和我们急需注重起来的社会问题,人类命运关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被提上日程,希望能通过人文精神的感化让人们重新回归正常理性、科学合理的生活状态,以期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挽救作用。而太极拳中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有许多契合和交叉之处,研究太极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提升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还是推广太极拳来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太极拳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太极文化之所以能代代沿袭,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它是我国几千年农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显示了农民群众无限的创造潜力。继承既是沿袭也是发展。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奇葩,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注重“形神统一”、“内外合一”,还注重“天人合一”太极拳文化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的所有元素,反映了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全面的和谐关系。

2 太极拳文化价值探析

2.1 太极拳是一项追求和谐的武术文化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我们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必须以新的思路来处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与万物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因为和谐是这个世界发展的主旋律。而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拳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无处不在地强调和谐,因为评价它的技术优劣,不是奥林匹克精神所说的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谁最“和谐”。由此可见,太极拳文化的核心乃是“和谐”。尽管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也有和谐的思想,但在这些运动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经常是简单地归于运动过程中的竞技要素。而对于中国的太极拳文化来说,和谐就是它的命脉,是一切技术的核心。缺少和谐为核心的太极拳,就缺乏了太极拳的精髓,因为和谐是太极拳所有的技术的根源。太极拳体现了一种哲学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古老的中华文化很早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2.2 太极拳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研究的重点

太极拳文化是人类文化学研究的重点。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纳和吸收了很多不同地域民间文化、民风、民俗,并成为传播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使得太极拳文化成为很多学者研究人类文化的风向标。这一特征是一般文化难以与之相比的。太极拳文化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的生产和生活,它既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也是一种发扬中华武术的形式。它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在这一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果。它的孕育过程最直观的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因而,研究太极拳文化就可以间接地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史。

2.3 太极拳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很多不健康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不仅如此,各种食品安全隐患也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从饮食到作息都存在着很多健康隐患,甚至在我们的身边还出现了“光源综合症”、“夜餐综合症”、“熬夜综合症”、“时间综合症”等等一系列亚健康的现象。所以,健康生活方式的回归,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太极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太极推手中要求“舍己从人”、顺人之力,“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等,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塑造一种淡定的处世态度,有利于人调节自己的心态,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太极拳以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从饮食、作息、运动、从容、淡定等方面,塑造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2.4 太极拳文化是民族艺术和中华武术的起源

太极拳文化集合了多种民族的艺术形式,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外延与内涵。伴随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兴起和飞速的发展,它已经为太极拳文化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量和用之不竭的资源。太极拳文化活动也是现代武术文化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太极拳是各民族拳种的文化结晶,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武术精髓的重要展现。综上所述,太极拳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民族艺术和武术文化的源泉。

2.5 太极拳是道德理性的楷模

道和理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和理规范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框架,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社会秩序乃至今日。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理性文化”,那么“德性文化”即是中国文化的缩影,而道和理既是这个缩影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道和理乃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中,我们享受到了相应的成果,但繁荣的表面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犯罪率逐年提高,道德观念淡薄等。种种迹象表明:在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一同学了过来,以至于我们丢下了很多良好的传统。而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理性的回归,近几年中国文化开始复兴,整个社会开始重新挖掘、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太极拳即是道和理教化功能的载体。其独一无二的运动形式,和谐的文化内涵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于走出国门,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其原因就是在于它的理论是以道家文化中的阴阳理论为依据。根据道家阴阳学说,引用生化变化之理,阐述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本质。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武术运动,而是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去领悟其中蕴涵的丰富的哲理,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2.6 太极拳对提高人民的文化品位的意义

从本质上说,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套路的演练,还是明显技术功击性的动作,皆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太极拳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放射出它相应的魅力,而且正逐渐成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们所需要的文化体育项目之一。与此同时,太极拳也逐渐被世界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每年来到中国学习太极拳的外国友人逐年增多,由此可见,将太极拳向世界推广也进入到了乐观的时机。种种迹象表明: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接受,太极文化有望成为适合大众文化的优秀项目而得到广泛的发展。

3 结语

太极拳文化特质蕴含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研究太极拳文化价值对我们了解、学习、掌握和深刻认识太极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太极拳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优秀武术文化,同时太极拳文化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一样是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特别是在各种现代武术文化兴起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不忘本,不骄不躁,能够肩负起古典民族文化复兴的接班人和传承者,将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和谐发展”是21世纪太极拳文化面临的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太极拳集健身、修身、养身于一体,讲究“天人合一”,导引吐纳,注重动静结合、阴阳协调、和谐统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体现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个性,它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精神,昭示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应充分发挥太极拳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构建和谐社会构架一个交流的平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杰.试论太极拳的“和谐”精神[A].武术研究[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郭志禹.太极拳新文化现象探骊[A].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首届全国新农村农民健身大赛论文报告会,2007.

[3]隋克.对中国太极拳价值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4(4).

[4]王纳新.关于太极拳文化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张瑞洁.从休闲理念的价值探讨太极拳的时代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08(1).

[6]易剑东著.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陆东群.论武术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8]郭敏刚等.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5

建立在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因时而变和超越时空界限的`内容.传统农业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和观念,为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作 者:张磊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6) 分类号:G09 关键词:农业文化   基本内核   现代文化  

诚信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篇6

[关键词] 文化;诚信;演变;价值

“诚信”一词,古时原为两个单音节词“诚”和“信”。“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信”的本义是指人说话要诚实可信,许慎《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1](P52) “信”的含义包括诚实、言行一致,以及信用、信誉、信任等内涵。“信”与“诚”虽为两个单音节词,然二者可以互训,本义相通。《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1](P52)随着语言的发展,后来“信”与“诚”组成了一个双音节词“诚信”,其核心思想是“诚实守信”,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真诚信实、践诺守信、恪尽职守。“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就受到先民的重视。千百年来,诚信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且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邦之本。

一、《周易》说“诚信”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标准,在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周易》中就有过较为全面的阐述。

《周易》六十四卦中设有“中孚”卦,《杂卦》云:“中孚,信也”,[2](P211)孔颖达注疏:“信发于中谓之中孚”,是阐述诚信的专卦;“孚”字在《易经》中凡四十余见,一般均作“心怀诚信”解[3] (P496)。《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2](159)说的是祭祀神灵要心诚。《比》卦初六云:“有孚比之,无咎。”[2](P149)交朋友要讲诚信。《小畜》卦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2](P150)诚信既可富己又可富人。《家人》卦上九:“有孚威如,终吉。”[2](P173)治家不可缺少诚信与威严。《睽》卦九四:“交孚,厉无咎。”[2](P173)互相讲诚信即可转危为安。《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2](P150)诚信可以免灾。《随》卦九五:“孚于嘉,吉。”

[2](P157)诚信可获嘉美之吉。凡此等等,充分反映了《周易》的诚信观。

诚信,是《周易》的重要人文观之一。《中孚》九五爻辞:“有孚挛如,无咎”,[2](P192)说明如果人有诚信,并且连续不断地讲求诚信,就没有灾祸。诚信在《周易》的义理中既是做人的底线,又是做人的极高境界,它可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行险而不失其信”,[2](P166)这是做人的最底线,人可以行险,可以稍稍偏离人的轨道,但是不能失去诚信。第二个层次为“有其信者必行之”,[2](P210)做人必须遵守诺言,讲求信用,有诺必践。第三个层次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2](P211)将诚信作为“进德”、“修业”的基础,赋予诚信以崇高的道德意义。第四个层次,即诚信的最高层次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使之依存于德行之中,这里已把诚信与道德融一体。[2](P200)

二、诸子论“诚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时期,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尽管诸子百家观点各异,但在“信”的看法上基本是一致的。诸子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信”的重要性,都把它视作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同时,把“诚”看作“信”的基础,把“信”看作“诚”的表现,进而把是否“诚信”看作评价人、区分人的重要标准。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诚信”,把它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四个科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P104)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P61)在《论语》中他多次强调“主忠信”,他认为“诚信”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以,他主张选拔举荐人才时,首先要把“诚信”作为条件之一。[4](P178)同时,孔子还认为,“诚信”乃为政三大法宝之一,子贡问政,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P144)这里,孔子将取信于民看作政治最重要的前提,他甚至认为,如果实在要去掉两种的话,则宁可去掉前两者,而保留“信”。

儒家亚圣孟子也十分重视“诚信”,他特别强调其道德内涵。他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4](P393)。将自身拥有善称为“诚信”。孟子进而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思诚者,人之道也。”[4](P300)同时,孟子将人言为信、以言语取信于人上升到诚身明善,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则认为诚信是君子修养心性的前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5](P46)心怀诚意,则万物不能侵害:“致诚则无它事矣!”[5](P46)反之,如果心无诚意,言而无信,则任凭你是天王老子也将寸步难行:“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5](P48) 所以,荀子认为,诚信是立身兴邦之根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5](P48)

主张无为而治、逍遥物外的道家学派对“诚信”也有诸多论说。老子认为社会上诚信不足,所以才有不讲信用的:“信不足,有不信焉!”[6](P67)而轻易承诺别人的,就必然少有讲信用的:“轻诺必寡信。”[6](P243)庄子则认为:“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 [7](P454-455)

法家代表韩非子则强调诚信对于君主的重要性:“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8](P304)另一位法家人物商鞅则认为诚信是治国方略之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9](P110)墨家代表墨子则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10](P10)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主张不同,观点各异,在诸多问题上流派之间相互攻讦,互相诘难,却在“诚信”这一问题上异口同声,观点一致,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

三、诚信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文化思想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加上“信”,将之称为“五常”,从此“信”成为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

唐代的魏征对“诚信”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上疏李世民,较为详细地阐发了他关于“诚信”的思想:“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11](P2555)魏征奏疏的核心是认为诚信是维系国家生存的关键,他的思想对李世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世民不仅接受了魏征等思想家的诚信观,更重要的是,他能把诚信思想落实到治理国家的诸多方面,对初唐时期形成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唐太宗李世民“以大信行于天下”的故事,曾被《资治通鉴》等历史文本记载。

宋明理学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观念。周敦颐把“诚信”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阐述,他认为:“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12](P32)程颐、程颢则对“忠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13](P61)理学大家朱熹也说:“信则,言之实也。”他还强调:“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14](P503)

近代社会,国家积贫积弱,多灾多难,传统文化遭到了诸多质疑甚至摒弃,但“诚信”依然受到很多思想家的肯定,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资产阶级思想家陈天华,提出资产阶级在商业活动中要“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孙中山赋予传统道德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谈到“信”,他说:“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15](P54)他的言语间,体现出对“诚信”的肯定与赞美。

“诚信”在当代则进一步赋予“信仰”的含义,这是“诚信”的最高层次。革命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人民解放、国家独立、祖国富强的崇高信仰,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献身,以“大信”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篇章。而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诚信”被作为市场的“通行证”和“基石”,没有诚信的市场绝对支撑不起繁荣的经济。

四、诚信文化的当代价值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儿女精神品格的锻造,已融汇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弘扬诚信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对于国家、政府而言,诚信是强国之基。放眼全局,真诚交往,诚信外交,就会得道多助,反之则会失道寡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当代国家领导人深得其中三昧。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并非把目光仅仅放在我们本国利益上,而是为了带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实现共赢,因而受到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也赢得了国际上的好评如潮。对于政府而言,则要真心实意地对待百姓,体恤民情,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政府守信、公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否则,就会民怨载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城管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诚信之重要性,所以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设“诚信政府”的“组合拳”,如浙江省率先推出的“四张清单一张网”等。随着“诚信政府”建设力度的加大,政府公信力在逐步提升,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对于行业、企业来说,诚信是兴业之根。只有真正树立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严把产品的质量关,做到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永葆企业行业长盛不衰。否则,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假冒、坑蒙、欺诈无所不用,到头来害人害己,不仅断送了企业,而且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近年来,针对经济领域“失信”现象日趋严重的状况,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失信企业通过黑名单、曝光台等措施予以了严惩。总体看,市场的信用“秩序”在逐步架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日益成为市场主体自觉。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忠诚,对别人真诚,有诺必践,言而有信,做到诚实做人,诚信办事,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受到人们的尊重,才堪委以大任。否则,信口雌黄,自欺欺人,瞒天过海,乃至恬不知耻,炫富炫官,招摇撞骗,必将受到人们的唾弃。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继承并弘扬中华诚信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政府取信于民,企业诚信经营,人人坚守诚信,就能扭转诚信缺失的社会颓势,建立一个诚信和谐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陈戍国.《四书五经》,长沙:岳麓书社,1991.

[3]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6]辛战军.《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张觉.《韩非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孙贻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研究 篇7

太极拳是社会文明和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项品位很高、文化气息很浓的拳种,也可以说是中国武术发展至今结构体系比较完善、流传最为广泛、最受人们喜爱的拳种之一。它既是祖国灿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的哲学、养生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老弱妇孺均可练习的健身运动。正是由于太极拳富有的深层文化内涵、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再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而且,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将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太极拳的时代意义

1.1 太极拳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缔造了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借鉴了许多明清以前的拳种思想,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多项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理,以脉络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性,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益智、修性等多种功效的人体运动。太极拳运动已成为我国大众体育活动主要内容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1.2 太极拳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太极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和指导思想的。其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它以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本原理,以“和”为其最高的审美境界,以易学思想中的“阴阳和谐”奠定思想基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赋予了太极拳独特的神韵,太极拳运动也彰显了美学的特征。二者相互贯通。太极拳历经诸多大家的实践指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1.3 太极拳的传承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太极拳是强调“身心兼练,性命双修”的优秀拳术。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健身运动。体育思想的主流变成了休闲体育、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这也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太极拳以它特有的生命哲理、独特的运动方式以及修身养性、审美愉悦的价值功效,融入世界全球化体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历史,太极拳运动总是随着每一个时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功能结构的嬗变,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

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2.1 太极拳的哲学蕴意

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其内寓万物阴阳变化之理,是太极运动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源于太极。王宗岳《太极拳论》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陈子明《陈复元太极拳论》道:“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可见,太极拳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为母变化为基础的。这些理论体现在太极拳运动之中,形成了以“太极图与太极哲理”为渊源的太极哲学文化,并且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使得太极拳和哲学观点结合的日益密切,逐步使太极拳的理论和观念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2 太极拳的美学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美学思想更是亘古绵长,许多美学观念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太极拳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辉夺目的明珠。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后,审美意识的外在体现。它不但能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而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魅力。

20世纪80年代,美学思想开始介入武术研究领域,这打破了以往仅从技击角度研究武术的局限。作为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太极拳,人们谈到它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技击性与健身性,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所体现出来的表演艺术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向被忽视的表演艺术性却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特别是在太极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他的表演艺术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很多外国人不仅视太极拳为一个拳种,更视它为一种文化,不仅对太极拳感兴趣,更对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感兴趣。

3 太极拳的价值体现

3.1 太极拳的保健价值

在众多的拳术中最有保健价值的首选太极拳。演练太极拳是在悠闲自得、静心寡欲的基础上完成的。练习太极拳,以养为主,养练结合,通过慢速度、小负荷、轻意识的身心协调活动,实现顺应自然的恬淡闲静的心理状态,达到长寿的目标。

3.2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外练全身的关节、骨骼、肌肉,内练意识、精神气质、神经功能。起初练的是动作、姿势、筋骨和皮肉,深入进去练的是意念、内气活动,从而由外至内、由内向外锻炼。这种方式不是简单的活动,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人的神经系统、运动机能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得到全面的改善,它的健身价值是全面的、自然的、科学的。

3.3 太极拳的修身价值

太极拳发展至今,我们不难看出。它的修身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从太极拳的一些古典理论中不难看出,它把道家和儒家的修身、治世的思想,融汇于技击中,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又独特的运动学。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价值。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太极拳不但是身体的,也是教育的,更是心灵的净化工具”。作为技击性运动的太极拳在理论上,已经与每个练拳者的人生观,伦理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太极拳练习者除了技击性的功夫,还应加强人生诸方面的修养。传统的修身思想在学习太极拳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太极拳谚语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人生、道德,将锻炼与修为熔为一炉。坚持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使人们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格调、内在心境都是颇有裨益的。

3.4 太极拳运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是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给人类社会带来高度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太极拳运动成为竞争社会中健康运动方式的最佳选择;太极拳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也是一种净化心灵的工具,更是和谐人生的标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终极锻炼目标,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了它对练习者的人文关怀。生命质量的提高,道德意识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正是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太极拳运动社会价值的一种体现。太极拳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多重要义,它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与道家文化也有很深的渊源,同时也深受军事、宗教、艺术的影响。随着太极拳传播和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国际太极拳赛事的不断举办,太极拳定会走出国门,远播八荒,成为当代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价值的太极拳,正在彰显其重要意义。

4 结语

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养生观念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最主要的形式;太极拳的国际品牌价值为物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无限商机;太极拳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特别是其独特的文化、健身和包容功效,对强身健体,社会风俗,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太极拳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结了我国的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全力继承地加以呵护,使太极拳的文化得以继承、品质得以发扬、功用得以发挥,以造福子孙人类。

参考文献

[1]朱长喜.体育与审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陈俊梅.论太极拳的美学特征[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4(4).

[3]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9-181.

[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M].北京大学学报,1985(1).

[5]王斌.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6]李远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界,2006(4).

[7]马斌.弘扬太极文化营造和谐环境[J].焦作大学学报,2006(2).

[8]李俊奎.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和贡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8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清两代帝王居住于此。可谓皇脉。当年杨氏第二代传人杨公健侯祖师在京都水车队 (消防队) 传拳时, 其中一位弟子, 刻苦认真、悟性天聪, 深得健侯老先生喜欢, 而叫到内院修练太极推手, 他就是晚年移居沈阳的杨氏太极名家胡星斋。

胡星斋老师是北平人, 生于光绪12年 (1887年) 12月, 学拳于光绪29年至宣统元年 (1904-1909) 。胡星斋老师青年时期在北平水车队 (消防队) 工作, 此队正习练杨氏太极拳, 所以有幸习得杨家拳架的练法和推手技术, 并庆幸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胡星斋老师因生计, 于宣统元年 (1909) 离开杨家入端王府乐工队做笙箫演奏师。胡星斋老师明丝竹、懂棋艺, 一生铁骨铮铮、骚韵悠悠。后出北平、踏南京、走上海、落淮安, 解放后在江苏省清江市开设太极拳坊, 徒弟很多。60年代迁到沈阳市和平区沙山居住, 得其传授者颇多, 主要的是其子胡学智, 其徒李德润等, 胡星斋老师卒于1978年, 享年91岁。

2、杨氏健侯太极拳的“和而不同”

2.1、快慢相间

“快慢相间”, 也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表演套路一会快速、一会慢速, 而是一个动作中身体各关节之间的快慢不同, 协调配合, 如同齿轮绕合, 大大小小旋转速度不一, 四肢运动路线长短不一。如物理学中的匀速、加速度、角速度等等, 要求身法、步法和手法的协调统一。

2.2、“川”字步

提及“川字步”,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会联想到吴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其时, 杨氏太极拳在杨露禅及子杨健侯时都是以川字步作为拳架的步法基础。“川字步”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基本步, 也是功夫步。它在技击发力上, 能使人体的筋、骨, 发力顺畅, 体态中正得机得势。

2.3、“蛇身下势”

“蛇身下势”在传统太极拳练法当中, 它是一个大幅度俯身身法的练习方法。“蛇身下势”对于人体的髋关节、踝关节的自由度, 以后肌肉韧带的柔韧性要求特别高, 而且对于实腿要求其也有一定的肌力性。在传统练法中, 要求下势俯身, 身体的肋侧贴近下肢虚腿的内侧, 运用身法使胸腔贴近地面, 其舌, 能在瞬间将地上铜钱“舔”起。后将其劲称之为“舔劲”, 体现太极拳的粘黏之意。该式处处体现人体关节、肌肉的柔韧性和肌力性, 有着一定的竞技难度。

其整个式子的分动为:屈蹲按掌、落坐旋掌、俯身穿掌 (如图)

2.4、“添肘”

在杨氏健侯太极拳“揽雀尾”动作中, 衔接动作─“虚步捋挒”, 有着独特的技术风格。而其技术术语“添肘”一词, 其“添”字正是借用于“蛇身下势”的劲力变化, 并应用于小臂。该式子的用意、用法贯穿整套拳路, 在多个式子中起衔接作用, 处处体现太极拳的粘黏之意。由此可见, 杨氏健侯太极拳对太极拳技术中粘黏劲的重视, 并构成了杨氏健侯太极拳技术特点之一。 (如图)

以上, 通过动作运动韵律及步法、身法和手法的三个特有代表动作, 充份体现杨氏健侯太极拳早期的技术风格特点。这也是杨氏健侯太极拳的与“众”不同。

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1、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与技持

2009年6月10日, 由沈阳市时代商报与沈阳市体育总会联合发起大型太极拳普及活动, 传授杨氏健侯太极拳是活动项目的主题。6月13日上午9时一刻, 随着沈阳市体育总会舒遵荣秘书长的宣布, 由时代商报和沈阳市体育总会主办、沈阳市太极拳研究会协办的为期3个月的“中国情·太极风”大型太极普及活动在沈阳体育公园广场正式启动。

3.2、时尚理念、品牌意识—太极健身被热捧, 大牌教练受欢迎

活动自开始接受读者报名以来一直非常火爆, 截至6月12日报名想参加活动的读者已达405人, 其中一半报名读者年龄在30岁左右, 在接读者热线的时候, 当记者表示此次教练请的是武术八段泰斗、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沈阳市体育总会德润太极拳俱乐部主席李德润老师时, 很多读者都大呼机会难得。

3.3、技术革新、与时俱进—精编杨氏诗词养生系列太极拳

纵观各种版本的太极拳书籍, 对太极拳描述语言多用于白话文。此次活动李德润老师亲授了自创《诗词养生六式太极拳》, 随着词、绝句、长律的优美文化风范, 形象地将楼膝拗步、倒卷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招式做了一一讲解。

3.4、太极健身日渐流行

“中国情·太极风”太极普及活动所提倡“自然、健康、和谐、养生”的主题深受读者欢迎, 沈阳市体育总会德润太极拳俱乐部太极免费学活动将给沈城再次带来时尚太极风潮。从这次活动读者的热情程度上就可以看出,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 越来越多的人已接受太极拳这种适合全民练习的保健方式。

4、归纳与总结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9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 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 强化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 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 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 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 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 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 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 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 其包括民间的传说、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 民俗具有丰富性, 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 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 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 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 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 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 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 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 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 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 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 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 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 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 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 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 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 传统节日淡化, 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 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 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 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另外, 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 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 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进行反思。首先, 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 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 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 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其次, 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 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 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 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最后, 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 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 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 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 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 避免出现人才断层, 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 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 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 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 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 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 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 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 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 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 要加强相关立法, 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 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 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 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文明, 徐载娟, 景成, 王铁环, 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2)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 篇10

一、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廉政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廉政文化的内涵是不同的,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廉政核心价值的认同, 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借鉴。因此, 溯源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推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萌芽。

古代廉政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当时, 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 没有阶级和剥削, 人们社会地位平等, 氏族和部落首领通过原始民主制选举产生。《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1]强调选举的首领要具有“为民父母”公仆意识, 同时, 他们不仅广泛听取民众意见, 而且以戒言、铭言诲人律己。尧曾有过有“尧戒”:“战战栗栗, 日慎一日, 人莫踬于山, 而踬于址”, [2]认为继承人必须有极好的德行, 必须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而不后退, 因为日后他是千万臣民的公仆, 而不是高压于人上的至尊。这些可谓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最初萌芽。说明“廉”作为一种朦胧的为政道德活动, 已经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2.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形成。

“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 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及贪贿现象的盛行应运而生的。到了夏、商、周三代,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奴隶主阶级出于维护自己政权的需要, 开始陆续提出一些有关敬民、尚俭、倡廉的主张。《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里记载:“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3]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国家的根本稳固了, 国家才能安宁。周初统治者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 夺取政权后, 为缓和社会矛盾, 巩固新的奴隶主专制统治, 重视反腐倡廉, 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建设。最为突出的是制定了以“六廉”为内容的官员考核制度。所讲“六廉”:“一曰廉善 (德行) 、二曰廉能 (才艺、三曰廉敬 (敬业) 、四曰廉正 (自守) 、五曰廉法 (手法) 、六曰廉辩 (明辨是非) 。”[4]从这六个方面对官员进行考核, 三年一小考, 九年一大考, 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升迁任免的依据。这“六廉”大体上也构成了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 标志着传统廉政文化的形成。

3.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 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时的廉政文化经诸子百家大阐发, 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为政学说,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政、勤政、仁政和节俭等多方面的思想。孔子较早地提出了为政者应“修己而安百姓。”[5]“其身正, 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5]孟子也认为“君仁, 莫不仁;君义, 莫不义;君正, 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7]在先秦诸子中, 就反腐倡廉的呼声而言, 法家似乎表现得最为突出。作为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 对贪贿多欲行为给以猛烈抨击, 他曾将奸臣为奸的方式总结为八种, 作《八奸》之篇。这在中国廉政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秦汉时期,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加强对官吏的治理上。秦汉统治者秉承韩非子“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旨意, 强调“吏部廉平则治道衰”把治吏作为廉政建设的重点。在官吏的选拔、任用、监察、考核、升迁等各个环节都注重廉洁的因素。《秦简·为吏之道》里记载, “凡为吏之道, 必清洁正直, 廉而勿刖”。[8]重典治吏, 严惩腐败是秦汉时期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秦汉以后, 历经魏晋南北朝, 到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 传统廉政文化也发展到了高峰期。尤其是唐朝, 是否节俭被上升到了关乎国运兴衰的高度, 科举制度的确立, 使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有关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达到了高度完备和成熟的程度, 对官吏的监察制度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传统廉政文化继续发展, 但总体来看, 无论是廉政理论还是廉政制度都少有创新。当然, 没有重大创新。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 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在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努力充实和提升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内容、影响和作用。总而言之, 从秦朝到前清时期, 尚俭思想和廉政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中国封建时期传统廉政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具有政治伦理、道德诚信和价值理念的属性。

1.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

廉政在中国古代既具有维护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政治指向性, 又具有对权力主体道德要求的政治伦理规范性。因此,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 统治阶级为维持其自身统治大都采取一定的廉政措施, 力图形成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盛世”。管仲将“廉”与“礼”、“义”、“耻”并提为治国的四大方略, 作为支撑国家的四大支柱之一, 故曰“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9]宋朝吕本中在其所著的《官箴》中提出“清、慎、勤”三字, 后来一直被官场当作信条。提倡为政清廉最有成效的当数深知“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屡屡被后人传颂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崇尚廉洁, 上行下效, 树立了为政清廉的典范。廉政不贪在中国古代既是皇帝对官吏的道德约束, 也是古代官僚政治中的一项制度规范, 考察廉政是中国古代吏治的以一个重要内容。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清廉律己精神, 倡廉肃贪的制度规范是我们今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宝贵文化遗产。

2.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一种道德诚信文化。

传统廉政文化对为政者和社会成员, 不但有一种伦理的约束, 而且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诚信要求。首先, 廉政是个人立身之本、诚信之源。它要求主体自律、自觉和自修, 不为物势所屈, 不为利诱所动。孔子强调:“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5]在古时, 廉政是封建士大夫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内容, 后来才演变成为对每一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次, 廉政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自古有“以德治国”的仁政传统, 古人往往注重“修齐治平”, “内圣外王”, 强调“以德化民”, 其中最核心的要求即廉政。“唯俭可以养廉”, 强调生活作风的俭约是廉政奉公的基础。“公生明, 廉生威”认为廉政是为官者树立威望、取信于民的关键。可见,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本身具有道德诚信的品格。

3.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文化。

在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中, 廉政, 首先是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从价值理念层面反思廉政文化, 它内涵了一种超功利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追求, 古往今来, 人们把清正廉洁作为社会成员应树立的一种价值目标,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反映了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崇高价值理想。其次, 廉政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准则。传统廉政文化要求为官者廉, 执政者正, 《韩非子·奸劫刹臣》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 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谋私利”是为“奸劫刹臣”。[11]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再次, 廉政也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在封建社会里, 民间好官被称为清官。正式的典章史籍中, 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司马迁的《史记》中好官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可见古人早就把廉作为评判官吏的一种重要价值标准。

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

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 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 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 从公正无私的执法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 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刻内涵和重要影响。作为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支持, 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1.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 传统廉政文化经过历代人们的探索、加工和改造, 在不断与贪污腐败现象的斗争中发展、深化, 许多命题和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和不朽价值, 并且已融入到现代思想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国古代民贵君轻、勤政廉政等思想文化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倡导, 成为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其次, 在我国, 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 有着强大的习惯力量, 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传统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更是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爱民厚生”等传统廉政思想引导、激励人们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因此, 传统廉政文化也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的潜在动力。此外, 传统廉政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 必然具有两面性, 这是由它的历史性决定的。在积极性的一面, 其表现为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等;在局限性的一面, 其表现为封建性、落后性和维护专制统治的文化本质。对这些糟粕, 我们在丢弃的同时也应了解其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性, 并加以总结, 从而不断提升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

2.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思想理论支撑。

首先, 传统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深得民心, 传统廉政文化的长期熏陶和真实的历史教训, 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官员的廉洁勤慎与否, 历来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 反腐倡廉是当前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工作, 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传统廉政文化,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必能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反腐倡廉工作的支持。其次, 传统的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内涵。我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其中意义深刻的廉政思想和卓有成效的廉政制度都很值得我们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中加以借鉴和运用。比如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多层次监察的意识, 以及设官分职、激励勤政的官僚制度等传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之处, 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很有借鉴意义。最后, 传统廉政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几千年来, 在我国廉政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 形成了多种教导方法和灌输方式, 并深得群众的喜爱, 比如格言、传说、戏曲、诗歌、小说等形式,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宣传了廉政思想, 震慑了贪官污吏, 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很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借鉴。

3.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当前党员干部官德建设的道德基础。

传统廉政文化的一些思想理念, 对我党的廉政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党员干部的官德建设也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第一, “民本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纵观中国思想史, “民本”、“重民”的思想十分丰富。从先秦到近代, 从儒家、道家到佛家, 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孟子的“政在得民”的“仁政”学说, 魏征的“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是其中典型代表。传统民本思想与我们党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相近之处。在人民当家作主和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 弘扬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对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群众观念,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有极其明显的现实意义。第二, 传统的理想人格与共产党员廉洁为公的标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这种思想人格的影响往往成为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和国家、为社会尽责、为百姓请命的精神力量。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此加以继承和发扬, 使其成为共产党人修养的一部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 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精华, 把它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 纳入了党的廉政建设的理论体系, 至今对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 修身、内省与我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批评。传统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修身”、“内省”, 强调通过学习, 格物致知, 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 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 用先哲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即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党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运动, 形成了一系列制度, 强化对党员思想道德的培养。重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要求党员自己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 启发调动党员“修身”的自觉性, 就是对传统文化内省的扬弃。

最后,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遏制腐败风气的蔓延。几千年来, 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道德准则一直按照自身的传播规律和渠道, 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成员, 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 直到今天, 包含着清廉价值观等诸多内涵的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仍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的蔓延。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

[2]《淮南子.人间训》.

[3]《尚书.虞夏书》.

[4]《周礼.天官.太宰》.

[5][6][10]《论语.宪问》《论语.子路》《论语.述而》.

[7]《孟子.尽心下》.

[8]《秦简.为吏之道》.

[9]《管子.牧民》.

上一篇:文字写作下一篇: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