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与分离

2024-05-08

中药提取与分离(精选十篇)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1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UV-30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FA1104型电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仪表恒温水浴锅(黄骅市综合电器厂);Zk-92A真空干燥箱(上海实验仪器厂)。

1.2 试剂

蒸馏水、95%乙醇、蒽酮、浓硫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标准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833-9501,乌头购于山东建联药店,经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

2 方法与结果

2.1 多糖的提取分离

称取干燥的圆锥乌头粉末5 g,共9份,加入一定量的95%乙醇超声提取一定时间后,离心,弃上清液,留药渣,自然挥干至无醇味。按照L9(34)正交设计试验表对提取次数、溶剂用量、浸渍温度、提取时间4因素进行考察。由方差分析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次数为3次,溶剂用量为20倍量,浸渍温度为45℃,提取时间为40 min。

2.2 乌头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2.2.1 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对照品16.83 mg置于25 ml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成0.673 mg/ml的储备液。精密吸取0.673 m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3 ml定容至25 ml容量瓶中,得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080 8 mg/ml。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多糖0.151 0 g于25 m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得6.04 mg/ml的多糖溶液。

2.2.3 蒽酮-硫酸试液的制备

精密称量0.2 g蒽酮,将其溶解到5 ml乙醇中,再于100 ml容量瓶中以75%硫酸定容,现配现用。

2.3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精密吸取0.080 8 m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2 ml和6.04 mg/ml的多糖溶液2 ml于试管中,冷水浴5 min,加入蒽酮-硫酸试液8 ml摇匀,立即置沸水浴加热10 min,立即置冷水中冷却至室温40 min,以2 ml蒸馏水代替葡萄糖溶液如上法配制空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00~750 nm内进行波长扫描。结果表明,在波长为(490±1)nm处溶液有最大吸收,故选择(490±1)nm作为检测波长。

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用0.080 8 m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中分别配制0.020 2、0.040 4、0.060 6、0.080 8、0.101 0 mg/ml 5个不同浓度的对照品系列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 ml置具塞试管中,冷水浴5 min,加入蒽酮-硫酸试液8 ml摇匀,立即置沸水浴加热10 min,取出用冷水冷却至室温,室温放置40 min,以2 ml蒸馏水代替葡萄糖溶液如上法配制空白,于625 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Y)对葡萄糖浓度(mg/ml)(X)进行线性,得回归方程为Y=6.445 5X+0.016 6(r=0.999 8),表明在0.020 2~0.101 0 mg/ml范围内葡萄糖含量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见图1。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2 ml供试品溶液,共6份,按“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操作,分别测定吸收度。结果显示,RSD=0.22%(n=6),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2 ml样品溶液,按“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操作,置阴暗处室温条件下放置,分别于0、30、60、90、120、150 min测定吸光度,以此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显示,RSD=0.17%(n=6),表明样品溶液在150 min内显色稳定,可进行测定。

2.7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批样品粉末1 g,共6份,按“多糖的提取分离”项下操作制备多糖,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操作制备供试品溶液,按“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操作,分别测定吸光度。结果显示,RSD=0.23%(n=6),表明此测定方法重现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定多糖样品50 mg,共6份,分别加入葡萄糖对照品0.7 mg,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操作,测定各试验液中多糖的量,并计算回收率。结果显示,样品回收率RSD=1.97%(n=6),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见表1。

2.9 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2.2.2”项下供试品溶液2.5 ml于25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分别吸取2 ml至具塞试管中,按“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操作,测定吸光度,平行测定3次,计算平均值,按标准曲线方程计算药材中多糖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药材中的多糖以葡萄糖为标准含量,含量为15.82%。见表2。

3 讨论

3.1 多糖的含量测定

植物多糖组成复杂,获得相应多糖对照品也比较困难,在多糖含量测定时,往往采用单糖如葡萄糖代替对照品,以测定样品多糖的相对含量。本法的原理为糖类在强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糖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缩合生成有色物质,其生成量可用于其定量研究。

3.2 多糖测定的准确度

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乌头多糖时,采用冰水浴中加入硫酸-蒽酮溶液,可提高乌头多糖测定的准确度。

3.3 蒽酮-硫酸法测定乌头多糖含量的优点

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利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乌头多糖含量的精密度试验RSD为0.22%,平均回收率为100.60%,RSD为1.97%,测得样品中乌头多糖含量为15.82%,提示本法简单、显色稳定、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摘要:目的:从中药乌头(Aconitum Paniculigerum Nakai)中提取多糖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乙醇超声提取得到多糖,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为(490±1)nm。结果:乌头多糖在0.020 2~0.101 0 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60%,RSD=1.97%。药材中多糖以葡萄糖为标准含量,含量为15.82%。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

关键词:乌头,多糖,提取,蒽酮-硫酸法

参考文献

[1]肖培根.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28.

[2]王庭欣,王庭祥,庞佳宏.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200-202.

[3]张宪党,马驰,张群,等.植物多糖抗辐射损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2):122-123.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2

(1)结晶及重结晶方法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有:

a.晶型均一,色泽均匀医。学教育网原创。

b.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溶距,熔距应在2℃以内。

c.t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呈现单一圆整斑点。

d.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

(2)沉淀法

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

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

醇提乙醚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甙沉淀析出)

(3)ph法

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

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成分沉淀)

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

(4)盐类沉淀法: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液-液萃取与分配系数k值

2.分离难易与分离因子β

3.分配比与ph

4.纸色谱

5.分配柱色谱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

(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故极性强的溶质将被优先吸附。

(2)溶剂极性越弱,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越强。溶剂极性增强,则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减弱。

(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出来。

活性炭因为是非极性吸附剂,故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

(1)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按下列表达顺序排列: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3

【关键词】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28-01

中药对于我国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的瑰宝。但是对于一些具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来说,我们无法确定是中药中的哪种化学成分在起作用,这一点也是中药在国际医学上不能得到普遍认可以及接受的原因。目前,人们公认为中药药效的来源是中药的化学成分。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开始了对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诞生。本文笔者就近年来的一些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做了简单地综述。

1 传统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传统的提取分离技术主要有普通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普通柱层析是指固定相是一些常用的吸附材料,如硅胶、氧化铝等,流动相是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以此来洗脱样品,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得到分离。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操作简单易行,缺点是当遇到成分复杂或者是结构相近的化学成分时,不能够使化学成分完全地分离。重结晶的原理是通过固体混合物当中的被分离成分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温度较高的时候,该成分的溶解度就比较大,当温度较低的时候,该成分的溶解度就比较小,以此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局限性,所以无法将其广泛地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的过程中。

2 减压层析技术

减压层析的提取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普通柱层析技术一样,操作简单,能够快速高效的达到分离的效果。相比其他的层析技术,减压层析技术的优点是采用的设备简单、操作易行、所用时间短等,可以防止由于吸附时间长而导致的药品变质现象,这种方法对稳定性不高的化合物适用。但是这种也存在不足,其溶剂用量比较大,而且无法通过对色带的直接观察来切割洗脱。

3 应用大孔树脂来提取分离的技术

大孔树脂吸附提取分离技术是使用一种有机吸附剂,利用吸附和分子筛的原理,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有选择地提取分离出来,将没有效用的成分去除掉,这是一种用来提取分离的新工艺。这种分离技术的优点就是大孔树脂的再生性好,用一些溶剂就可以实现,但也有不足,就是无法保证有机溶剂的残留物是绝对安全的,可能会对环境带来一些污染。

4 膜分离技术

这种提取分离技术是将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作为分离介质,由于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子量存在着差异,所以当薄膜两侧有某种推动力存在的时候,这种推动力可能是浓度差、电位差或者压力差等等,使得原料一侧的成分有选择性地经过薄膜,从而实现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提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在进行分离的过程中不用加热、所耗费的能量少、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分离的效率高,所以这种技术适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5 高效逆流色谱分离技术

这种技术是依据处于动态下液体和液体之间的分配原理,将螺旋管的方向性以及高速行星式运动结合起来,令在两相中互不混溶的溶剂能够在螺旋管内达到较好地接触、混合、分配以及传递的目的,以此把不同分配比的样品成分成功地分离出来。和其他的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进行比较,这种技术的固定相没有采用固相载体,而是样品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中达到分配的效果,把由于固相载体而带来的一些样品吸附、污染以及损失等不足弥补过来,而且还可以重复进样,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另外,用于高效逆流色谱技术的设备具有可靠的性能、较低的价格特点,使这种技术的分析成本降低,使分离操作变得简单易行,虽然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比较起来偶尔会产生柱效不高的现象,但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防止其对样品的吸附。

6 介绍两种联合使用技术

6.1 联合使用多种分离纯化技术 近年来,从事药学研究的工作者为了能够将中药成分更好地提取和分离,应用了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分离技术联合使用的工艺。根据相关报道,有研究者利用含量为65%的银杏叶和大孔吸附树脂技术来提取醇溶液,提取效果较好。另外,联合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和超滤法来精制六味地黄丸,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发现提取物的重量是原药材的45%。还有在制备菖蒲益智口服液的过程中应用了吸附澄清、高速分离以及微滤技术,通过相关的实验,说明这种纯化技术可以使制剂的稳定性提高,能够在制备中药口服液的过程中达到连续无醇化的生产。

6.2 将水性二相系统和逆流色谱技术联合使用 近年来,逆流色谱技术的发展是由水性二相系统的发展推动起来的。从事医药研究的工作者通过高速色谱技术,利用水性二相溶剂系统来展开对纯化中药多糖的研究,并且这种联合技术已成功用于牛膝多糖的分离纯化中。

7 结 语

目前,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的技术有很多,本文仅介绍和叙述了几种。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用于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技术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并且这些发展和进步也使中药结构、药理以及药效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促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先导化学物,研制开发出具有新药效的药物。伴随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也会发展成为一个诱人的领域。并且,目前的药物成分分离技术已经朝着操作简单化、分离快速高效、不产生污染、被测组分和基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分离、使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发展。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也包括其中。除本文介绍的提取分离技术外,还有很多技术,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应依据被提取成分的特点以及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睿,书松.20年来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进展[J].中成药,2006,28(11).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4

一、教材原实验及不足

1. 提取绿叶中色素

(1) 教材介绍:称取5 g绿色的叶片 (如菠菜叶片) , 剪碎, 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再加入10 m L无水乙醇, 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 (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 进行过滤,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 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 不足之处: (1) 材料的选择受限, 只能选择容易研磨的叶片, 革质叶等不能用。 (2) 材料用量多、所用药品多、所用仪器多、操作步骤多, 所需时间长。 (3) 实验中对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用量不好把握, 多了, 难以过滤, 而且会残留在滤液中, 导致滤液杂质多, 颜色浅;少了, 研磨不充分, 色素含量少, 实验效果差。 (4) 迅速、充分研磨的程度难把握。

2. 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

(1) 教材介绍: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和宽略小于试管长和宽的滤纸条, 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 并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 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 再画一两次。

(2) 不足之处:色素带分离效果的好坏与滤液细线划得是否细、直、齐直接相关。学生在实际操作时, 往往难做到, 结果色素带弯弯曲曲, 或者滤液细线中色素过少, 色素带颜色很淡不易区分。

3.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1) 教材介绍:将3 m L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 将滤纸条 (有绿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 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然后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也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 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2) 不足之处:因为试管空间小, 操作难度大, 容易使滤纸条接触管壁从而影响实验效果。用小烧杯尽管空间大, 但滤纸条窄, 易变软下塌, 使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

二、对实验的创新改进

针对教材原实验的不足, 许多教师尝试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 对提取绿叶中色素的改进

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很多教师的改进是将绿色叶片放入无水乙醇中并水浴加热。具体操作是:称取1 g绿色叶片, 剪碎放入试管, 加入2 m L的无水乙醇, 把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 当试管中的液体呈深绿色时, 取出试管, 冷却待用。这样处理弥补了原实验的不足: (1) 取材广泛。只要是深绿色的叶片, 效果都好。 (2) 节约材料和药品。原来要5 g叶片, 改进后只要1 g;原来要10 m L的无水乙醇, 改进后只要2 m L;改进后不需要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3) 节约时间。 (4) 色素提取液深绿透明, 色素含量高, 效果明显。

2. 对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的改进

由于对滤液细线的要求高, 一些教师的改进是用吸水钢笔代替毛细吸管, 用钢笔画线容易掌控;或用盖玻片的一侧作为“印章”, 蘸取滤液对齐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垂直按下, 待滤液干后, 重复两次, 此方法省时省力, 而且滤液细线易细、直、齐。

另一种改进是改“画线”为“点样”。将一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 (直径大于培养皿底) 盖在培养皿上, 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提取液在中央点上2~3次, 形成圆形色素斑。取一枚缝衣针, 穿一根细棉线, 在棉线末端打个结, 将针从滤纸的正面穿过色素斑中心。或在圆形定性滤纸中央用铅笔尖在其中央戳破成一个小孔, 用双手把小块滤纸条搓成一个纸捻, 把纸捻的一端插入圆形滤纸的中央小孔, 纸捻的一端与圆形滤纸平齐, 另一端的长度与培养皿底的高度相当, 用滴管吸取色素提取液滴在与滤纸平齐的纸捻上, 待稍干燥后重复滴2~3次。此方法, 可以避免滤纸条在伸入试管时被试管壁上残留的层析液影响。

3. 对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的改进

由于层析液易挥发, 有毒, 有些老师建议改层析液为无水乙醇;也有些老师自己设计层析盒, 由于密闭效果好, 能有效防止层析液挥发, 造成空气污染,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很多教师建议用圆形定性滤纸做色素分离实验。如上述“点样”后, 向培养皿底加入适量的层析液 (或无水乙醇) , 把做好的滤纸扣在培养皿底的上面, 棉线的无结一端 (或纸捻) 浸没在层析液中, 再将培养皿盖盖上。可以观察到滤纸上出现色素同心圆。

三、对实验改进的看法和体会

大多教师是从如何得到更明显的实验现象而对实验进行改进的。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学生实验次数有限,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次实验的机会, 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

在此实验中, 我注重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实验前, 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以及实验不成功的可能原因, 引导学生从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鼓励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如:设置一个空白对照, 不画滤液细线, 其他条件均相同, 比较两者的结果, 排除不同色素带是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留下来的颜色;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哪种实验方案更有利于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等等, 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内容。由于要在一节课堂完成, 学生之间就有了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

在分离色素的实验中, 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事先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 使其长度长出烧杯1 cm, 将长出的部分做直角折叠, 另一端同制备滤纸条的实验要求划滤液细线。在培养皿盖的内面贴上双面胶, 将滤纸条折叠部分贴在双面胶上, 可以贴数条。小烧杯中注入适量的层析液, 把贴好滤纸条的培养皿盖盖在烧杯上, 进行层析。此方法, 可以多个小组一同进行, 节约了药品材料, 降低了空气污染;对开展探究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 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5

分离纯化

黄酮苷类的分离方法主要用各种柱层析法。

①聚酰胺柱层析法:聚酰胺对各种黄酮苷类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其层析容量较大,适合于制备性分离,洗脱剂常用水—甲醇,也有用水—乙醇和甲醇—氯仿。

②硅胶柱层析法:此法的应用范围最广,不仅可以分离黄酮苷,也可以分离各种黄酮苷元。

③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它主要靠分子筛作用分离黄酮苷类,在洗脱时,一般按分子量的大小顺序洗出柱体。李氏等[3]从夏至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利用Sephadex柱色谱从中分离出2个黄酮类化合物。杨氏等[4]利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分蘖葱头进行分离纯化,分得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较宜于葛根黄酮的提纯,经AB—8树脂吸附分离后,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提高近1倍。⑤HPLC法:应用HPLC法分离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报道较多。邬氏等[8]对18种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在C8、C18和CN 3种固定相上的`梯度洗脱、RP—HPLC法分离做了研究,结果表明,C18柱基本可以对植物黄酮苷元和配基实现分离,但对极性大的苷部分洗脱出慢峰,总洗脱时间增长和分离效果不太理想,而C8填料极性介于C18和CN二者之间,因而对黄酮苷类的分离比较理想,峰形和分离度也最好。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6

本实验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当中的一个必做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感性地认识色素的相关生物学知识。

一、滤纸条的制备及滤液细线的绘制

原教材关于滤纸条的制备,是将干燥的定性滤纸条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一端减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然后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二、制备滤纸条及绘制滤液细线的缺点

按照教材制作滤纸条,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在进行层析实验时,滤纸条容易贴试管壁,从而影响色素的分离,干扰实验结果;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细线时,学生不容易掌控毛细吸管,毛细吸管容易碎断,且画出来的滤液细线不够“细、直、齐”,导致分离的色素带不平行,呈波浪状,甚至色素重叠,难以辨认。

三、制备滤纸条及绘制滤液细线的改进一

潘亚平采用培养皿法不用滤纸条,也不画滤液细线,而取直径为11 cm的干燥圆形定性滤纸,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滤液,在滤纸的中央点成圆形的色素斑,重复4??—5次,然后取一枚缝衣针,穿一条细棉线,在棉线末端打个结,将针穿过滤纸上的色素斑中心,在距线结约4cm处剪断棉线。取直径10cm的培养皿一套,向培养皿底中加入5ml层析液把上述圆形滤纸扣在培养皿底面上,无线结的一面朝下,棉线则浸没在层析液中。再将培养皿盖盖在滤纸片上。采用该方法,可以看到色素随层析液由线结处均匀地向周围扩散。

笔者按照上述方法重复多次,实验现象均不明显。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根缝衣服的棉线太细,引取层析液的量少,且层析液到达滤纸片的速度慢,时间长,层析液随之也逐渐挥发,导致效果不佳,色素无法充分分离(如图一)。

鉴于以上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经过多次实验修改。同样采用圆形滤纸培养皿法,只不过在滤纸片中央用尖头镊子戳一个小洞,塞入4根较粗大的纯棉线,棉线的一头(不打结)稍露出滤纸片,一头剪为5cm长;用正常大小的笔帽盖蘸取少量事先提取的滤液,盖在穿有棉线的滤纸片中央,让滤液成圈印在纯棉线周围,待干后重复2-3次。培养皿底部加入10ml的四氯化碳,将印好滤液线圈的圆形滤纸片放在培养皿表面,使棉线浸润在层析液中,盖上培养皿盖。可以发现,层析液随着4根纯棉线引流,很快就可以到达圆形滤纸片,然后色素随着层析液在圆形滤纸片上扩散开来,明显分离成4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从外到内依次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依次对应的色素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如图二);

四、制备滤纸条及绘制滤液细线的改进二

根据池春玉等人的研究,同样取圆形滤纸一张,将其紧紧卷成圆筒状,减去两端后成5cm;将纸芯插入滤纸中央,再用相同的方法画滤液色素圈,用四氯化碳层析,这种方法使得层析液引流的速度更快,色素分离效果更显著,结果如图三。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7

1多酚物质的提取

1.1溶剂提取法

该法是利用多酚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提取分离的, 由于多酚物质的极性比较大, 我们可以用甲醇、乙醇、丙酮或水作为溶剂, 然后采用回流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这也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它的优点是稳定、可靠。尤其是用乙醇和水浸提时所得的产品无毒、无污染更安全。

1.2离子沉淀法

离子沉淀法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提取方法, 它是利用多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某些物质络合形成沉淀物, 再在水溶剂中与其它物质分离来提取多酚的。本法的优点是有机溶剂使用量小, 生产安全性好, 沉淀剂成本低, 缺点是有些沉淀剂在使用时波动较大, 很可能会使多酚物质氧化破坏, 需严格控制。另外, 有些金属盐残留对产品安全性也会存在隐患, 在使用时需要谨慎使用。

2多酚的分离方法

在多酚的分离过程中, 通常采用色谱分离法、超临界CO2法和膜分离法等达到分离目的。

2.1色谱分离法

在分离多酚物质过程中, 我们通常采用常压层析法。该法是将多酚粗品经一定溶剂溶解后, 上色谱柱分离, 用洗脱剂洗脱后, 收集洗脱液。该法中色谱柱填料与洗脱剂的选择是关键, 优点是工序简单, 易操作, 使用的有机溶剂安全低毒且稳定性高、成本低, 是进行工业化推广和应用首选;缺点是生产周期较长, 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低, 需进一步提纯和分离。

2.2超临界CO2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由于设备自身携带有分离装置精馏柱可以用于分离。利用CO2作为溶剂, 从原料中萃取出待分离组分。该法可以通过改变萃取压力、温度或添加适当的夹带剂, 还可以改变萃取剂的溶解能性和选择性来进行分离, 但是它只是部位分离, 然后再通过精馏柱达到分离目的。

2.3膜技术法

该法的原理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 当膜两侧存在推动力时, 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 进而达到分离目的。目前主要是用超滤、微滤对蛋白质、可溶性多糖、胶质等大分子物质进行截取以及利用反渗透、纳滤进行浓缩。优点是在常温下不破坏多酚, 工艺简单, 不污染环境;但是产品纯度不高, 膜价格高, 经济性不佳。

3多酚的分析

3.1平板色谱法

主要有纸色谱法、正相薄层色谱法和聚酰胺薄层法。纸色谱法是最先应用于多酚物质的色谱分析方法, 该法成本低, 简单快捷, 但是分析时间长, 定量不准确。正相薄层色谱法是当前平板色谱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该法的优点是分析时间短, 灵敏迅速, 且可用于定量, 缺点为分离纯度不高。

3.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也早已应用于多酚的分析中, 对儿茶素类的分离度好, 检测快, 且较梯度洗脱方法简单。正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和正相薄层板法相似, 主要是根据混合物分子聚合程度的不同来分离单多酚类、寡茶多酚类和多聚茶多酚类物质。

3.3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快速、定量分析方便的优点。据报道, 有人曾采用乙酸乙酯预先进行处理, 然后使用三甲基氯作为衍生剂, 用程序升温的方法, 同时实现了多种儿茶素的分析, 但由于该法较为繁琐且复杂, 目前应用还不广泛。

3.4其他色谱法

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的色谱分离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例如: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析某些多酚物质, 分离效率高, 可解决反相高压液相法分离多酚化合物出现的峰宽现象, 而且分析速度快, 需样品少, 分析的实用性, 和经济性较好。另外还有采用逆流色谱法分析多酚类物质, 来避免其它分析方法中固定相对分析物质的吸附及峰脱尾现象。

4多酚的鉴定

4.1多酚结构鉴定的化学方法

多酚类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水分的含量将影响元素的组成。通常将多酚制成醚类、酯类等物质。然后通过重氮甲烷法和硫酸二甲酯-丙酮-碳酸钾法将多酚结构上大部分或全部的酚羟基转化为甲醚, 乙酸酐-吡啶法则使结构上全部的酚羟基和醇羟基转化为乙酸酯, 甲基醚进一步乙酰化, 生成甲基醚乙酸酯, 进而来判断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4.2多酚结构鉴定的波谱法

4.2.1紫外光谱法

酚类化合物具有E 2带和B带, 分别在210nm左右和270~280nm处有较强吸收峰。

4.2.2红外光谱法

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类化合物酯型有羰基峰吸收 (1680~1690cm-1) ;在3200cm-1附近有羟基峰吸收, 若羟基缔合较强则吸收峰较宽且较强;在1600cm-1和1500附近有苯环骨架振动吸收。

4.2.3 NMR谱法

这是研究多酚结构的比较权威和精确的方法, 仅用NMR谱即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多酚结构鉴定工作, 通过解氢谱、碳谱和二维谱的方法来分析确定其结构。

4.2.4质谱法

质谱法主要用于多酚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对相对分子质量大, 不稳定和难以气化的多酚, 常需选择适当的离子源或制备成衍生物后再进行测定。

5结语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研究发展, 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可应用于多酚物质的提取、分离、分析和鉴定过程中。但是目前最多的只是在多酚物质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上[3], 而对香蕉皮中的多酚物质的分离和结构鉴定还鲜有报道。因此, 我们对香蕉皮中的多酚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研究和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建立, 管正学, 张学予.香蕉资源的加工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 1995 (1) :57-62.

[2]李仁茂, 陈蓉, 肖志成.粤西地区四种香蕉皮的成分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 22 (6) :42-45.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8

本文探究了多穗柯不同的提取及絮凝工艺, 并对絮凝后多穗柯提取液进行一次柱层析分离, 研究其纯化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多穗柯甜茶于2012年春采购自湖南怀化芷江的多穗柯产地。根皮苷标准品购于阿拉丁。

AB-8和D101购于南开大学化工厂, 树脂预处理:用95%乙醇浸泡过夜, 用蒸馏水洗至无醇味后, 然后用1.0 M HCl和Na OH交替洗, 真空干燥后备用。

总黄酮的浓度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 (UV-2450) ;洗脱液的纯度由HPLC-UV (安捷伦1260) 进行分析。流动相条件为:4‰醋酸水∶乙腈=75∶25;流速:1.0 m L/min;柱温:298 K;λmax=284 nm。离心机型号为TD4-II。

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根皮苷标准品3.720 mg, 用蒸馏水准确定容至25 m L, 再移取1.0、2.0、3.0、4.0、5.0、6.0 m L, 分别用蒸馏水定容至25 m L。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 在284 nm处测定吸光值。

1.3 多穗柯黄酮提取方法研究

传统的热水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法与超声波提取法进行对比。称取多穗柯粉碎叶5.0 g, 加入蒸馏水或70%乙醇40.0 m L, 分别80℃水提1 h、80℃醇提1 h、200 W超声波水提0.5 h, 200 W超声波醇提0.5 h。分析滤液中黄酮的浓度。

1.4 多穗柯水提液絮凝工艺研究

1.4.1 乙醇沉淀法

分别取20 m L多穗柯水提液, 置于4个烧杯中, 分别加入60%、70%、80%和90%的乙醇20 m L, 搅拌后静置24 h, 离心, 测量上清液黄酮浓度和650 nm处的紫外吸光度。

1.4.2 聚合氯化铝絮凝法

分别取20 m L多穗柯水提液, 置于4个烧杯中, 分别加入0.5、1.0、1.5、2.0 m L 5%聚合氯化铝溶液, 搅拌后静置24 h, 离心后测得上清液黄酮浓度和650 nm处的紫外吸光度。

1.4.3 壳聚糖絮凝法

将1.000 g壳聚糖溶于100 m L 1% (V/V) 的醋酸溶液中, 超声振荡20 min使其完全溶胀后立即使用。取4个100 m L烧杯各加入20 m L稀释一倍的提取液, 分别加入1.5、2.0、2.5、3 m L的壳聚糖溶液, 振摇后静置, 离心, 测量浓度和650 nm处的紫外吸光度。

1.5 AB-8和D101树脂纯化多穗柯提取液

弱极性AB-8和非极性的D101是传统的大孔吸附树脂, 具有吸附量大, 解析率高的优点, 其再生能力强, 回收率比聚酰胺色谱高[6], 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中黄酮的分离和纯化[7]。分别量取10 m L浸泡好的AB-8和D101树脂转移到两个玻璃柱中, 70 m L 0.4 mg/m L多穗柯絮凝后溶液以1 BV/h流速上样, 收集流出液, 测定其吸光度, 至流出液中黄酮浓度与初始液浓度相同。用3 BV去离子水冲洗已吸附饱和的树脂, 除去水溶性杂质, 再用乙醇进行梯度洗提, 流速1 BV/h, 收集流出组分。HPLC-UV分析洗脱液纯度和含量。

2 结论与分析

2.1 根皮苷标准曲线

根皮苷标准品和多穗柯黄酮类提取产物在220~500 nm波长范围内具有相似的吸收光谱特征, 最大吸收波长在284 nm, 根皮苷标准曲线A=22.104C+0.00376, R2=0.9993。线性范围:0.006 0~0.026 8 mg/m L。

2.2 多穗柯不同提取工艺

传统的热水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法与超声波提取法进行对比, 乙醇为溶剂的提取液中吸光度较高, 但其最大吸收波长在286 nm处, 和根皮苷的最大吸收波长不吻合, 因此乙醇对非根皮苷类的黄酮成分提取较完全。超声波提取法耗能耗物, 对设备要求较高。热水提法环境友好, 安全性高, 最大吸收峰和根皮苷吻合, 对有效成分提取完全, 是理想的提取方法。

2.3 多穗柯提取液的絮凝

2.3.1 乙醇沉淀法

由表2可知, 乙醇浓度越高, 絮凝效果越好, 透光率越高, 但黄酮损失率越大, 絮凝较好的提取液, 黄酮损失率高于25%。这是由于醇沉过程中, 氨基酸、多糖等不溶于醇的杂质被除去, 黄酮、生物碱等醇溶性成分也随之被裹附絮凝, 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较严重。损失率在30%以上, 生产周期长, 成本高、絮凝后成品稳定性差。

2.3.2 聚合氯化铝絮凝

结果如表3, 加入聚合氯化铝的体积越大, 絮凝效果越好, 但黄酮损失率越高, 絮凝效果较好的黄酮保留率不高于70%。且絮凝后, 溶液中可能会残留聚合氯化铝。

2.3.3 壳聚糖絮凝

结果如表4所示, 加入壳聚糖的体积越大, 透光率越高, 透光率在90%以上的黄酮保留率达93.75%, 澄清度高, 且损失率小;比传统的醇沉法和聚合氯化铝絮凝工艺有明显优点, 安全无毒, 提取液中无残留, 是一种天然高效絮凝剂。在多穗柯提取液壳聚糖絮凝工艺中, 用量少, 成本低, 适合规模化生产。

多穗柯提取液和壳聚糖絮凝后溶液HPLC分析如图2, 提取液中, 根皮苷的含量约为4.32%, 絮凝后, 根皮苷纯度增加3.4倍, 达14.65%。

2.4 AB-8和D101树脂纯化多穗柯提取液

由图3可知, 根皮苷标准品的保留时间是8.37 min, 经梯度洗提, 不同极性的组分被洗脱下来, AB-8柱分离纯化后, 70%乙醇洗脱液中, 根皮苷的纯度为52.84%, 回收率为73.82%;D101柱分离纯化后, 纯度为44.68%, 回收率达72.36%, AB-8的纯化效果比D101稍好, 但仅靠一步柱层析不能达到完全分离。

3 结语

(1) 乙醇提取法提取液吸光度较高, 但紫外最大吸收峰与根皮苷不吻合, 对无效成分的提取较完全。热水提取法对根皮苷提取较完全, 且安全性高, 环境友好。

(2) 絮凝工艺中, 醇沉法黄酮损失损失率在30%以上, 且成本较高。聚合氯化铝黄酮保留率不高, 且絮凝后溶液中易造成聚合氯化铝残留。壳聚糖絮凝澄清度高, 且损失率小, 安全无毒, 操作简便, 是理想的天然提取物絮凝剂。

(3) 絮凝后溶液经传统树脂AB-8和D101小试, 一次性柱层析, AB-8柱分离纯化后, 根皮苷的纯度达52.84%, 回收率为73.82%;D101柱分离纯化后, 纯度为44.68%, 回收率达72.36%。

摘要:对比研究了多穗柯黄酮的提取及絮凝工艺, 并用AB-8和D101对絮凝后溶液进行一步柱层析分离。结果表明:热水提取法对根皮苷提取较为完全, 优于乙醇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壳聚糖的絮凝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和醇沉法, 澄清度高, 有效成分损失率低, 安全无毒;AB-8纯化效果较好, 根皮苷纯度为52.84%。

关键词:多穗柯,根皮苷,提取工艺,分离

参考文献

[1]Ridgway T, O'Reilly J, West G, et al.Antioxidant action of novel derivatives of the apple-derived flavonoid phloridzin compared to oestrogen:relevance to potential cardioprotective action[J].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1997, 25 (1) :106S.

[2]Dong H Q, Ning Z X, Yu L J, et al.Preparative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flavonoid phlorhizin from the crude extract of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Rehd[J].Molecules, 2007, 12 (3) :552-562.

[3]Puel C, Quintin A, Mathey J, et al.Prevention of bone loss by phloridzin, an apple polyphenol, in ovariectomized rats under inflammation conditions[J].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2005, 77 (5) :311-318.

[4]董华强, 宁正祥, 于立静, 等.多穗柯黄酮根皮苷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血脂效果[J].食品科学, 2007, 27 (12) :714-718.

[5]Hou S, Xu S, Jiang D, et al.Effect of the flavonoid fraction of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Rehd.o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rat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2, 143 (2) :441-447.

[6]向大雄, 吴大勇.不同纯化工艺对葛根总黄酮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02, 13 (6) :328-330.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9

1 微课引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的意义

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在传统课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和面对面教学都尝试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作为一种积极大胆的尝试,特别是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实践,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在线教学以及面对面课堂中作为课程教学的组件和资源来使用。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微课的形式,将课程中每种天然产物的性质、生理功能及相应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及过程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录制,方便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实现从熟练实验操作到主动探究实验。在教师引入微课的同时,鼓励学生录制微课,通过对微课的录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及理解,学会处理学习内容,并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心态有极大帮助。

另外,微课的引入,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开展分层和异步式学习。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统一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步调”的教学,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同学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使得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越老越大。微课的开发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小学生间的能力差距。

2 微课引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的方法

2.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扩充等特点。本课程的微课的设计是以模块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由多个知识点有机融合的逻辑体系。根据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内容的特点,将课程分为八大模块,见表1。根据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难点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各模块包括知识点、导学、操作与练习、问题思考、拓展阅读、讨论、作业等元素。

2.2 录制教学过程及后期剪辑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程的微课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录制。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电脑上安装屏幕录像专家,可以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录制。同时,成立专门的录制小组,在操作的同时进行录制。录制结束后,根据每个微课的设计,将录制的教学过程进行剪辑,剪辑遵循突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在各个关键地方进行标注,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及理解。如薄层色谱法操作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关键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等小知识在微课中显示。在微课结束时针对性的布置思考题,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3 微课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3.1 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平台进行微课的学习,同时微信、QQ等各种交流平台的建立,也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平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及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外,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就一些内容自发地录制微课,因此,微课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2 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思考提炼知识点,这样可以加固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师对知识的把控和授课方式不断得到提高。在微课的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学习别的老师好的方式。同时,当微课发布在网络上之后,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点评和交流,从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对于知识讲解、运用等能力。因此,微课程为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固化经验和传播方法。

微课程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可引导普通老师们开展适合自己的草根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同时,教师通过建立微课平台,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 展望

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微课的引入,使课程教学更加灵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教师不断挖掘知识和提高授课技能,实现了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有效补充。当然,该课成微课内容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还需要在授课模式上进行进一步改进,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充分利用好微课对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主要分析了微课在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教学中的开展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微课,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与鉴定,应用

参考文献

[1]江长州.玩转微课堂革新教与学——试析“微课”的含义、特点及推广建议[J].西藏教育,2015.1:54-56.

[2]肖庆安.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3.

[3]郭凯,马平安,王瑞芳.浅谈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4.24:94-96.

[4]熊开武.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2-44.

中药提取与分离 篇10

实验内容如下:

一、实验目的

1.建立从天然植物中分离提取化学成分的研究思路;

2.掌握通过文献综述和已有知识设计研究方案的方法;

3.设计绿色提取方案、分离纯化黄酮化合物-芦丁;

4.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表征化合物结构。

二、实验原理

芦丁属于黄酮类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酸性, 并且其酸性大小与黄酮母核上取代基的种类、取代基的数目及其相对位置有关。芦丁的分子中含有很多羟基, 酸性较大, 水溶性也较大。超声波具有微观破碎的能力, 所以根据芦丁的化学特性和超声波仪器的简单可操作性, 本实验设计用碱性水溶液浸泡, 超声波破碎提取、用无机酸酸化游离, 然后萃取、用水或乙醇重结晶即可得到纯净的芦丁。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主要仪器设备:超声波装置 (1台, 常规) , 加热回流装置 (1台, 常规) , 重结晶装置 (1套, 常规) ;

2.主要化学试剂:石灰乳200ml (自制) , 裂叶苣荬菜40g (6~7月份采集晒干) , 槐米40g (7~8月份采集晒干) , 浓盐酸5ml (分析纯) ;

3.检测用大型仪器:NMR仪 (Bruck-AV-400兆) , Bruker Vector 22红外光谱仪, Lambda-17 UV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干燥裂叶苣荬菜 (Sonchus arvensis L.) 或槐米 (Sephara japonica L.) 40克加约6倍量水, 煮沸, 在搅拌下缓缓加入石灰乳至p H值达到8-9, 反应瓶移至已经加热到80℃的超声波仪器中, 超声30分钟, 然后微沸回流30分钟, 趁热抽滤;残渣同上再加4倍量水, 石灰乳调至p H值达8-9, 再移至80℃的超声波仪器中, 超声30分钟, 微沸回流20分钟, 趁热抽滤。合并滤液, 温度降至60℃以下, 用浓盐酸调节p H至5左右, 搅匀, 静置24小时, 抽滤。沉淀物水洗至中性, 60℃干燥得到芦丁粗品, 用水重结晶, 80℃干燥得到芦丁纯品。

芦丁的波谱数据测定:

1.在甲醇溶剂中测定芦丁的紫外光谱;

2.然后在芦丁的甲醇溶液中加入三氯化铝, 测定其紫外光谱;

3.溴化钾压片法测定芦丁的红外光谱;

4.在中测芦丁的1H-NMR谱;

5.在中滴加D2O测芦丁的1H-NMR谱。

五、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要点: (1) 饱和石灰乳的制备; (2) 超声及微沸提取; (3) 浓盐酸调p H值; (4) 重结晶; (5)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图谱测试及解析。难点: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图谱解析 (教师指导完成) 。紫外光谱中应指出黄酮的带Ⅰ与带Ⅱ吸收位置, 并强调指明由于B环上邻二酚羟基的存在, 加入Al Cl3后, 邻二酚羟基与铝络合使带Ⅱ红移的现象。红外光谱中让学生找出羟基、羰基、芳环的骨架特征吸收。核磁共振氢谱中首先指出高场区鼠李糖上甲基的吸收峰 (1.00ppm, 双峰) 和低场区产生了分子内氢键的5位羟基质子的吸收 (12.00ppm, 滴加重水消失) , 同时比较滴加重水前后的氢谱, 找出所有的羟基质子吸收, 然后指出芳香质子吸收 (6.15-7.55ppm) 和芸香糖上质子吸收 (3.1-5.5ppm) , 让本科生认识到用波谱数据解释化学结构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六、问题与讨论

1.尽可能多地说出你所熟悉的天然植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

2.请自行设计一种天然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案;

3.提取液的碱性用石灰乳调节, 而不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来调节的原因? (指出含羟基的杂质易生成钙盐沉淀, 不致溶出。更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处理)

4.对比分析芦丁在Me OH和中UV谱的差别, 讨论B环上邻二羟基与三氯化铝络合红移现象在鉴别黄酮中的应用[8]。

5.对比分析芦丁在中滴加D2O前后测得1H-NMR谱的异同, 讨论该测试方法还能在哪些研究中应用。

七、教学建议

1.分离提取及纯化部分由学生1人1组, 独立完成;

2.UV、IR、1H-NMR波谱测试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 然后波谱数据的分析以实验班为单位由教师指导和讲解;

3.实验报告除给出本次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外, 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自行设计一种天然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案, 并给出其可行性、绿色性和先进性。

本实验综合了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波谱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 注入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采用了超声波破裂细胞壁和石灰乳调节碱性的创新性工艺, 这项工艺不仅提高了芦丁的提取效率, 而且石灰乳调节碱性的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其他含羟基的杂质化合物, 便于产品的分离纯化。这是我们承担国家新药基金《裂叶苣荬菜抗病毒口服液的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之一, 该实验知识要点多、学科覆盖面宽、友好环境无污染、贴近生活、成本低、实验效果好, 试验完成后, 满实验室的清香味, 令人心情愉快。该实验已经在两届本科生中开设, 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想的形成, 是值得推荐交流的一个综合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郭海明, 渠桂荣.基于市场需求和个性培养构建高师本科化学专业分类别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22-24.

[2]李宇彬.重要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徐任生.天然药物化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王玉枝等.食疗食补功效的重要物质-芦丁[J].大学化学, 2010, (增) :109-113.

上一篇:庄子哲学观下一篇:材料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