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态度

2024-05-04

父母教养态度(精选七篇)

父母教养态度 篇1

一、研究范式的进展

早期研究, 主要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入手, 讨论其单向作用与影响。

20世纪70年代, A.Bell提出“双向模式说”, 转向关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作用, 认为子女天生具有的一些特征也影响着父母教养方式。受双向互动观影响, 研究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个性、气质、性格等心理行为特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 受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模型理论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如家庭、学校、小区、民族等环境系统的影响。这就使教养方式研究开始从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影响因素层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进展

(一) 生态化

随着亲子双向互动观的出现, 生态化研究的兴起, 研究开始强调在真实场景中考察父母的具体教养行为,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质。如鲍德温在研究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作用的时候, 就率先采用了观察家庭互动基本情况和家庭拜访的研究方法。

(二) 综合化

受现代科学系统方法的影响, 研究中对资料分析的手段日益先进。更多地借助SPSS和LISREL等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如陶沙、董奇等运用统计与测量中的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与差异比较等方法, 探讨了抚养难度对幼儿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的进展

(一) 类型化研究

早期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或类型进行界定和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 支配—服从两个基本维度。鲍姆林德以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这四个方面为划分标准, 得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马克比和马丁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划分类型。这种划分类型也是较为公认的划分类型。

国内学者如陶沙等从划分不一致的七个维度——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养来研究幼儿母亲的教育方式[1]。杨丽珠等从多个侧面角度——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 并揭示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2]。

(二)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研究

20世纪70年代之后, 国外学者既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 又父母的社会背景、地位阶层、经济状况及承受的压力和赢得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的层面进行了探讨。如在巴斯顿学者的研究中, 他比较了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的情况。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 母亲鼓励并引导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 母亲没有明显的反应[3]。

我国学者的不少研究也表明父母亲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因素显著影响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如张文新从城乡差异的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城市儿童的父亲有更多的情感关爱, 而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的情感关爱大致相同, 但城市母亲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 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城乡不同所带来的区别差异[4]。

四、研究重心的进展

(一) 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钱铭怡、肖广兰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障碍、自我效能感、儿童自尊的大量相关研究, 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明显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发展。

(二) 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现已有众多学者进入到比如患有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抑郁症甚至罪犯等异常群体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领域中, 研究显示这些异常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多为不良的教养方式, 如父母均缺少情感关爱, 采用拒绝、否认、干涉、惩罚的消极的方式。

五、研究发展趋势

(一) 研究的趋势

1. 系统化理论探究

长期以来研究多关注双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或单就母亲进行研究, 对父亲等的研究较少。研究应拓展教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 建构更系统化的相关理论。

2. 亲子互动的量化与心理机制研究

研究愈加注重亲子互动的考察, 但多集中于亲子交往的行为特点与父母、儿童某一方面的特点, 应更注重亲子间互动过程中人际效应的研究和亲子互动的心理机制作用研究。

3. 生态化研究的深入

目前研究已受到生态系统观的影响, 但却过于简单形式化。生态化研究要求在研究中必须遵循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客观详细的描述, 再编码量化记录的信息, 最终对现象作出解释。它强调观察和记录描述的必要性, 强调面对面交流与实地采访考察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和运用生态化的研究理念, 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40-47.

[2]杨丽珠, 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 1998, (1) :43-46.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家长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发展 篇2

【摘要】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和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带给孩子个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个性的形成80%是源于父母。要想孩子的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家长必需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态度。

一、家长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对幼儿来说,拥有良好的个性能使他们受益终生。父母的一言一行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家长是最初与幼儿发生感情联系的,我们的孩子将从父母那里获得许多情感的体验还有行为方式和语言。父母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所以父母在教子育女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了解孩子,并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二、儿童的个性发展

我们平常所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是精神和气质的全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论理观、道德观、信念、兴趣、能力等等,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形成不能完全排除先天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及主观的努力。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职业、个人努力等的不同,使每个人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些特点的总和便是个性特征。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应该从胎儿期就算起。父母的基因、母体的心理、生理素质都会影响到胎儿。这时期是母子共栖阶段,胎儿靠母亲供给一切,母亲心理与生理的变3-

人。让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吧,问问我们的孩子:你累了吗?你开心吗?

5、成人化。可能是出于一种习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从自己出发,来要求他们。可我们往往忘了自己已经是成人,我们身上有太多社会所带来的束缚。而我们的孩子天性好动,他不可能象我们一样中规中矩,他的道德意识正处于萌芽时期。童年对与人生只有一次,也是最幸福的时光,我们何不放下成人社会的种种,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呢?

五、引导儿童个性发展的方法

1.尊重儿童。

成人在抚育儿童方面总是强调如何限制和约束他们,不许他们随意接触事物。其实儿童需要有自己的权利,他们需要发挥自主性、首创精神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2、家长要做儿童的榜样

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各方面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因为家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孩子不但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和神情,还会模仿语气、态度等等,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非常重要。

3、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儿童

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要因孩子做徒劳无益的工作,而加以阻止或干涉,这样会有碍孩子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展。不管孩子是长得好还是不好,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发展自己,家长应该以发展性的眼光5-

是对别人过多的责怪,将失败的理由推到别人身上。

六、小结

儿童的个性发展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家庭的共同努力的。当我们赋予了他们良好的个性的同时,也给社会造就了人才。拥有良好个性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长要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养方针,为孩子创设和谐的环境来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也决定着他们前进人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U]。北京人民教育版,1989.5

[2]高 岚:学前教育学[V]。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刘晓静: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J](家庭教育2004.7.8)

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你的教养 篇3

24岁刚毕业的那年,我去一个古镇旅行。夜晚,一个人坐在旅馆楼下的沙发上,除了我之外,仅有一个老板坐在柜台前,他低着头,好像在看书。

10点多时,一对老夫妻走到旅店门口,一人一个包裹。女人躲在后面,男人颤巍巍地走进来,轻声问:“你们旅店价格多少啊?”老板报出了价格,两个老夫妻被吓了一跳,转身就走。而在老夫妻快走出门的那一刻,老板说:“你们来住吧。”

我不知道老板最后给了他们什么价,反正两个老人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嘴上说着:“真是碰到好人了。”

后来,我才知道,老板只是偶尔来古镇打理自己的旅店,他开着很大的企业,雇了职业经理人。老板对我说:“以己度人,这么晚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旅店,那会是一件多么寒心又崩溃的事。更何况是两个老人,而且我也并不缺那些钱。”

老板对两位老人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他的内在修养,以及强者对弱者的关爱。

从来,对弱者都是没有定义的,弱只是一种比较级,与“强”是反义。比你地位低的,是弱,比你穷的是弱。弱本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世界,对于弱者总是带有提醒意义。因为弱,你总是会发现自己被挤在一个角落;因为弱,你会发现自己总是被同情。

2

从小到大,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奶奶。她现在85岁了,依旧是一个慈眉善目、富有同情心的老人。她常对我说:你可以与强者横眉,但要尊重弱者,因为在弱者身上,你施展的强大只会让你看起来卑微。当然,这句话是我改编的,就是这个意思。

小时候,我们小区的乞丐很多,乞丐来得多了,就叨扰到了平常的生活。一些邻居开始用泼水、辱骂的态度。而只有奶奶,时常端出一碗饭、一碗菜给他们,当然,奶奶也知道,一些人的穷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懒。用她的话说:每次看到这些蓬头垢面的年轻人,总是想着,作为父母该是怎样的心寒啊。年纪轻轻,没手艺,不干活,躲在天桥下睡觉,这日子真是坏极了。

终于有一天,又有一个熟悉的乞丐上门,奶奶拿出一碗饭说:“这是我给你的最后一碗饭,我还没有吃饭,我把我的饭给了你。但你还那么年轻,赶紧去找活干吧。讨来的食物终究不如自己赚来的。”那个乞丐被说得脸红了,至此,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曾看到一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弱者的态度,其实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用到个人身上,也是至理名言。前段日子,看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其中的夏洛就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遇到强者时的小人物,不被人重视,随意被人调侃,最后一直妄图强大,扭曲到不停地靠虚幻的一切武装自己。你可以说,夏洛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但是,当你的人生无数次被人挤到角落里的时候,你也希望有那么一点点的阳光,可以温暖你的内心。

3

踏入社会这些年,听到无数因为家境差而被欺负、因为穷而被欺负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一路也遇见了很多好人,他们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强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人看。

我刚进单位的时候,需要下到农村工作,经常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6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只要是下雪的日子,单位的领导总会送我和另一个年长的师傅下班。他总是说:同在一个单位,没有领导与下级之分,大家都是朋友。他就这样送完我,再送另一个师傅到家。要知道,我们并不顺路,如果他不送我们下班,可以提早回家一个多小时。

那是我毕业之后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温暖,因为这之前,我几乎做好了“江湖险恶”的准备,打算披一件铠甲,装一身刺,在别人攻击时随时还击。而我碰到的那一个领导,让我放下铠甲,懂得了与人相处,是可以真诚、善良和勇敢。

那位领导现在还是一个小领导,但据我所知,他的口碑一直特别好,拥有了许多他所该得的荣誉,许多人说起他,都是带着赞美的。

也时常有人问我,被欺负了怎么办?我给的回复大多数是:无关原则的话,吞下这一口。待到强大时,以德报怨。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需要欺负他人来垫高自己的。强者对弱者下手,是生物链的规律,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规律。强大的时候,请记得,一定要把自己当人看,把别人当人看。因为人海茫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是谁,他又是谁。

(郭旺启摘自雨露文章网)

父母教养态度 篇4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对他们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的片面和主观作用,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注重孩子健康成长中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孩子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实践表明,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完全可以形成并逐步提高的,从而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幼儿园,老师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有意识的培养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

但是,许多孩子经过一个假期之后,再次返回幼儿园,孩子刚刚形成的一些自我服务能力却荡然无存,老师们又要重新进行培养,原因何在呢?这就是,教育是有循序性和阶段性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接轨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合理,幼儿在园里能够自己吃饭、穿衣,可到了家里,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如果孩子们长期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和生活,没有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就如同生长在温室里一般。“温室里是永远也长不出大树的!”家长们应该明白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是家长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来探索这个问题,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幼儿园30名家长及其幼儿。

(二)调查内容

家长方面: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幼儿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从调查的结果看,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是重视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一般;而家长是保护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最差。为什么过度保护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呢?我们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原因。

(1)长辈溺爱。有15%的幼儿与长辈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贪图方便,把孩子寄托给自己的老人。如徐千千小朋友,什么都由老人给准备好,照顾周到,非常娇气。由于“隔代亲”的影响,长辈们带养孩子往往重养轻教。也有些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是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得不到发展。

(2)孩子依赖。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弱,独立性差,常常过分依赖家长,或任性倔强。如有的小朋友,从吃饭、穿衣到睡觉,无一不需要父母的照顾,有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或已经学会的事情,在父母面前就是不肯做。这些家长越是把一切困难从孩子面前挪开,越会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不会独立应付和自己解决。

(3)父母赶时间。有些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意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中浪费时间。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家长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其实孩子往往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应该不放弃机会,让孩子建立信心,是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4)父母不放心。许多家长怕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慢了怕饿着,穿衣慢了怕冻着,自己走怕累着,自己洗脸怕洗不干净。经过调查询问有25%的幼儿本来已经学会了吃饭穿衣,有时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个不准动,那个不让摸。家长过分的限制和包办,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家长怕孩子不懂得吃苦受累,什么都得想到了,做好了,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爱劳动。这样对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纠正。

三、方法和对象

一些教育家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早让他们自立。”要使孩子建立必胜的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家长首先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循序性原则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不能把孩子力不能及的任务交给幼儿。因为让孩子经常做他不容易完成的事,不仅不能形成自我服务技能,反而会因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的练习失去信心,当孩子做不好或完不成时,要耐心帮助,切不可急躁。开始教孩子学做时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己动手的积极性。

(二)持久性原则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持之以恒,停止或放松只会前功尽弃或使坏习惯重现。当孩子生病或依赖时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或等孩子身体恢复或情绪稳定时,继续要求孩子自己动手。

(三)随机性原则

除了尽可能安排有意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外,平时在生活中要抓住各种机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随时让孩子多动手,经常训练和巩固。如做饭时让孩子帮着剥豆子、摘菜,吃饭时让孩子摆碗筷、盛饭,睡觉时帮着铺被。不要为了功课而放弃让孩子动手,动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

其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幼儿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实践:

1. 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园工作规章》第47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因此,我们幼儿园定期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家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组织幼儿远足活动,特邀家长参加,帮助家长提高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掌握教幼儿的技巧和方法,配合幼儿园,共同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 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从小班开始就应该着眼于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示范讲解、学儿歌、做游戏和讲故事等方法,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逐步掌握穿衣、穿鞋技能,学会初步自我服务技能,教育幼儿只有自己动手,才是最能干的人,让幼儿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巩固训练,定期检查评比,及时给予表演和鼓励,对能力差的幼儿,加强帮教,让幼儿间互相帮助。

总之,要使孩子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切不可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孩子对每个家长来说,是父母的宝贝,而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意味着整个未来,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使孩子们成为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才。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关系问题进行了调查, 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 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 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父母教养冲突对孩子无益 篇5

吃过晚饭,妈妈准备带辰辰到文具店去买铅笔。当他们正要出门时,被爸爸喊住了:“你们要去哪里呀?”辰辰高兴地说:“去买铅笔呀!”不料爸爸却不高兴了:“你不是还有铅笔吗?怎么一天到晚老是花钱买东西!”辰辰不甘示弱,回了一句:“妈妈说可以买就可以买!”这时爸爸更来气了:“妈妈说可以买就买吗?我说不可以买就不能买!”辰辰楞住了,看看妈妈再看看爸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教养有冲突,宝宝易受伤。

上面的故事其实并非特例。在有关孩子的教养问题上,夫妻双方难免有所争执。此时双方应该积极进行沟通,努力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各执己见或者辩论不休。要知道无谓的争吵不仅会伤害夫妻感情,而且更容易让宝宝的心灵受到伤害。

夫妻成长经历各有不同

人与人的思想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更何况夫妻双方也都是从小孩子成长起来的,由于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因此对于照顾孩子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夫妻双方一直坚持已见,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甚至最终演变成单纯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那就偏离了教养的主旨,不仅夫妻双方没有一个是赢家,而且夹在中间的孩子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输家。

据廖清碧理事长介绍,既然夫妻双方的成长经历不同,不同的家庭对教养儿女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他们长大后自然就会拥有不同的教养观念。例如爸爸在家中是长子,如果从小就看见爸爸妈妈疼爱比自己小的弟妹较多一些,那么长大后他可能也会比较疼爱较小的孩子。反之他也有可能会疼爱较大的孩子更多一些,原因就在于想弥补自己缺乏的爱。所以,只要对教育儿女有不同的理解,那就会产生不同的愿望,最后也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别让教养争执破坏家庭

毫无疑问,夫妻关系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来说相当重要。如果夫妻关系不好,那么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就会产生问题。如果夫妻之间经常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冲突,那么无形中将破坏家庭的和谐及夫妻的感情。况且每次为孩子的问题而起冲突时,双方又非常容易流于意气之争,将子女问题演变成发泄对另一半的不满,这就更会影响家庭生活品质与夫妻的感情,因为对方会认为你早就积蓄了很多不满的情绪,只不过是找理由借题发挥而已。当婚姻因为频繁的争吵而变得不稳定时,孩子无疑就成了最可怜的牺牲品。

其实,夫妻之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大家都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又何必起冲突呢?应该首先打开自己的心胸,放下自己所坚持的意见,去倾听一下对方在说什么,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去讨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无谓的冲突,也有利于对教育理念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同时孩子也会觉得这个家庭无比温暖,能给他充足的安全感。

如果夫妻经常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争执,那么不妨先试着跳出来,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来一个彻底的检测,看看是否应该先从改善夫妻关系着手,进而化解经常出现的育儿争执。

TIPS:教养冲突对孩子的4大影响

无论夫妻双方交流得多么好,要想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一点分歧似乎不太可能。只是这些分歧应该尽可能少一些,而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情绪不稳: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训练。

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有罪恶感: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

造成阴影:更严重的孩子会产生内心的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因教养态度不同而产生冲突,对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伤害,这一点父母心里都很明白,可又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廖清碧理事长建议,当夫妻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先私下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协调出双方都满意的教养方法,然后再以一致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例如孩子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就寝,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怎么也不肯去睡。这时父母就应该谈谈,孩子究竟几点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等问题。在达成共识后,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中,夫妻都应该学着倾听对方说话,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要试着去为对方着想,各执己见往往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发掘问题,解决彼此的分歧。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之间有不同的教养观本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差所引起。所以,一定要敞开心胸,心平气和地听听另一半的声音,反省和调适一下夫妻关系,学习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共同商讨出一套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法则,对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化解教养冲突7大妙招

1.正视冲突并解决问题

当夫妻间有冲突时,应该予以正视,不要敌视也不要漠视。给自己机会,也给另一半机会,针对问题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轻忽小问题,否则日后会愈演愈烈。

2.寻求外界援助

当夫妻感觉问题确实无法解决时,不妨向外界寻求援助。可以咨询婚姻专家,通过讨论与反省,希望能够化解夫妻之间的矛盾。或是请亲朋好友帮忙,让夫妻之间都能坦然面对问题。

3.回忆美好时光

经常和另一半想一想、聊一聊婚前的种种快乐,回忆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些对化解冲突都大有帮助。

4.检测双方关系

对夫妻关系来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检测,看夫妻之间究竟像什么。是像母子,还是像父女?良好的夫妻关系应是让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互相接纳、欣赏和尊重。

5.多夸奖对方

不要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例如老公回家后主动陪着孩子玩,就应立刻称赞他。如果对方偶尔说了善意的小谎言,也不要介意,老公也是因为怕老婆担心而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这时应该感谢他,而不是责备他,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6.放下身段。

承认另一半的优点,多包容他的缺点。

7.加深了解

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 篇6

去年我结了婚,大年初二那天我父母家宴请亲戚,我和老公也在,叔叔姑姑一家都来了,满满的一大桌。席间,老公喝了点饮料,稍微吃了点菜,就轻轻和我说他要去盛饭吃了,当时刚上菜不久,大家没吃多少,还在喝着饮料聊着天。我觉得他先去盛饭不是很礼貌,但是餐桌上又不方便直接告诉他,于是用脚碰了他好几下,老公好像没明白,过了几分钟又跟我说他要去盛饭了,无奈我只能随他去。他到厨房盛饭碰到正在烧菜的老妈,老妈告诉他饭还没烧好,让他等会儿,他只能坐回座位。后来老妈告诉我,饭其实已经烧好,但是她是故意这么说的,希望老公不要失了礼仪,陪客就是陪客人吃一会儿。老公作为我家的女婿,相對于姑姑叔叔一家来说,他也算是主人,客人还在喝着饮料,主人却开始吃饭,确实不是礼貌一举。当然,我知道老公并不是故意而为之,后来我和他提这事,他说因为从小他的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些,所以他对餐桌这些日常礼节不了解。

去年我考进了一家单位,和我一起考进同一个系统的还有一个女孩,分配在另外一个单位。但是,入职不久后,我就陆陆续续地听到关于她的一些“奇葩”事迹。比如,领导让她找下资料她说自己忙没空;她对年长很多的同事直呼其名;单位司机好心送她去外出办事,她办完事自己直接回单位也没告诉司机,让司机等了她好几个小时;有老同事热心传授她工作经验,她说自己本来就会,人家影响她思考了……有次刚好碰到她单位的同事,说起这个女孩,皆是不满。她的这个同事,直接当着一众人的面说这种人就是父母教养不好。相比这个女孩子,对我来说,进入一个新环境,真所谓是如履薄冰。 对领导老同事,都用敬称“您”;领导交代的事情一分钟也不敢耽搁;老同事能对我指点一二,我都铭感五内……回家告诉老妈单位的一些事情,她总说,那你要记着人家的好,好好工作。

我二伯家和我家很近。二伯家有两个女儿,我的堂姐和堂妹。有次,有个邻居气冲冲地跑来跟我妈说,说我那个堂妹看到她当没看到一样,叫都不叫一声。其实,我的堂姐堂妹不仅不跟邻居打招呼,我妈说碰到她都不叫。在农村生活,邻居间都是很熟悉的,相处往来也密切。小时候碰到长辈,老妈就让我叫人,所以从小就知道这个叫伯伯、那个叫叔叔、这个叫伯母、那个叫婶婶。当然也有几个老妈没告诉我该怎么叫,我也分不清楚按辈分该怎么称呼,碰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笑笑,然后说“出去啊”什么的话语,算是打招呼。人家也不会计较你叫了他什么,有时候他们看到我,也会先跟我打招呼,说“回来了”之类的话语。

其实,我的父母教我的这些事,都是他们日常自己在做的一些平常事,只是他们用语言告诉了我,还用行为影响了我。

父母教养态度 篇7

Baumrind(Baumrind 1966)曾通过研究3至15岁的孩子的发育过程,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理论。该理论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与纵容型。纵容型的家长会对孩子予以赞许和积极的肯定,在作出各种决定的时候会告诉孩子原因。纵容型的家长把自己看做孩子的资源,反对主动干预孩子的当下的行为或者为他们规划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养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并且不在意自己是否在别人眼里足够乖巧。这些孩子常常表现为自我控制较差,容易出现物质滥用的问题。与同龄人相比也更少关注成就。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有绝对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家庭强调服从、守秩序、遵循传统的重要性。这一类家长从来不和孩子协商或是讲道理,而是常常使用暴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他们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分担家务。这样的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可能表现的不够独立,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其他两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在认知能力测验中得分较低。权威型的家长会使用向孩子阐述道理,并给孩子固定却不过于严苛的要求的方式。他们会向孩子说明具体的准则,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个性。相较于和孩子协商,这一类型的家长会更多的树立权威,积极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在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显得更为独立,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强,责任心强,并且具有更好的合作能力。相比于其他两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测验得分也更高。

二、教养方式与学业表现

在我国,学业表现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毕业后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高校所需要的学习方式较中小学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性,拥有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自由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业应付困难,常常出现多门功课难以通过,甚至无法毕业的状况。一些高校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要求辅导员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将学业较差的学生的成绩单直接寄送到家中;由指定的学生干部对学业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或对拖欠学分较多的学生采取强制编级的政策,即留在原年级重读,直至修满一定的学分为止。但学校的努力仍然不能阻止学业困难的状况的发生。仍有很多学生因为无法跟上进度而选择退学,或是一直留级、不能毕业,直到被强制退学为止。许多学者对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业表现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通过过往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人生成就打下了重要的基础(Querido et al.,2002)。例如,权威型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在权威型家长的养育下长大的青少年在学习上有着更成功地表现(Simons and Conger,2002; Roche et al., 2007)。Durkin(1995)曾研究了权威型教养方式促进学业表现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能够使孩子感到情绪平稳并具有自主性,同时为孩子的学校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权威型的家长能够向孩子解释他们行为的后果,使孩子明白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原则、期望和目标。第三,权威性的家长能够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互动。对他们的学业提供支持和鼓励,告诉他们学业对于未来成就的重要性。同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和也和较差的学业表现有着显著的相关(Roche et al., 2007)。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不加控制,在孩子做出重大决定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未来的成就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期望,因此这样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成就动机低、学业表现差的状况。

三、教养方式与校园生活适应

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越来越频发,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表现的非常关注。很多父母为了获知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情况,和辅导员保持频繁的联系。但近年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后果(Nelson 2010;Hofer and Moore 2010),包括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更难以坚持(Gibbs 2009)。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Erikson 1968),儿童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控制感和自主性,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父母的过度干预对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一类孩子常常在学校中表现出不能控制的冲动行为(Grolnick et al. 2000)。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对他们生活空间的入侵也会让这些孩子变得更不敢面对竞争、更难以应对生活的压力。Ryan and Deci(2001)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发展出良好的伴侣关系,对个体的成熟和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生活的早期得到来自父母的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的孩子学业成绩往往更好(Pomerantz et al. 2007),情绪更稳定,拥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因此,在高校工作中,对父母态度的适当引导在思政工作中至關重要。如果能够阻止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控制,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获得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可能会对学生取得学业成就、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培养要点下一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