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

2024-05-02

大问题(精选十篇)

大问题 篇1

一、小城镇建设具备大容量的国内市场

小城镇事关社会公平正义, 事关城乡二元结构, 事关国家可持续增长。最近10年来, 笔者一直关注小城镇经济、社会和体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对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贷款进行了3年多的跟踪分析, 陈元同志要求评审三局、研究局和培训局支持我的工作。笔者还实地考察了100多个小城镇, 重点调查了20多个典型案例, 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工作, 笔者向中央领导提出了多份小城镇建设的政策建议。国务院研究室第617号《决策参考》、光明日报第58期《知识界动态清样》、新华社第189期《国内动态清样》、中央党校第433期《思想理论内参》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第204期《群言》, 分别报告了笔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建议都在解释和说明一件事, 就是小城镇建设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具有托底作用, 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 所有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都有必要指向这个落脚点。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 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需求下降, 倒逼我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从国外转向国内, 从城市转向农村。如果把握好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 顺势形成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设计, 增加对小城镇各项事业的投资力度, 这可以为国内其它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具有纲举目张的战略统揽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 中央提出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抓住小城镇建设这个城乡空间网络的关节点, 这是抓住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举例来说, 如果下决心建设1万个小城镇, 至少可以就地吸纳1~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计算, 每年就能带动不少于3, 000亿元的关联投资, 增加近千万人的市场消费。

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会看到, 小城镇建设关联度高、影响面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直接体现出农民生活和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改革开放32年来, 我国建制镇由2, 173个增加到19, 249个, 数量上增加了17, 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 小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 经济总量提升, 社会事业发展, 综合实力增强, 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 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应得到更多认同

在各地调研时经常会发现, 在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的使用上, 中央政府更习惯于向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倾斜, 省级政府向省会和地级以上城市倾斜。对于县城和小城镇的政策设计, 一直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经常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镇一级的干部曾反应, 10多个中央部委多头管理, 政策、资金和项目资源严重分散, 形成不了有效合力。因此, 澄清模糊认识, 防止片面化和简单化, 对于集中建设小城镇显得十分紧迫。

有人会质疑, 集中发展小城镇, 岂不是与各地正在实施的大项目发生冲突?一些地方拼凑上亿甚至几十亿的所谓大项目, 大多集中在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方面, 实际上是没有效益的投资灾难。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分清轻重缓急, 既要讲量力而行又要讲尽力而为, 必须以政治智慧和勇气, 坚决制止地方政府、中央部委和垄断企业的投资扭曲, 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小城镇建设。

从目前各地的城镇化情况看, 原动力基本上来源于工业发展的用地压力, 以很便宜的价格买断农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 达到“占补平衡”。这种土地城镇化虽然拉动了经济增长数据, 但大量农民进城却不能落户, 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 被远远隔离在城市之外。在这种制度框架内, 城市发展完全建立在农村作贡献、作牺牲的前提下, 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品供给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失衡。让人忧虑的是, 对于我国到底要不要发展小城镇, 怎样发展小城镇, 反对意见一直居上风。很多人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地位、功能和作用等问题因此存有疑虑, 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 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方面全部偏向了地级以上城市, 形成不了有效合力。国际上通行的“城镇化”概念, 在我国也被片面地理解为“城市化”, 形成了搀杂很多水份的城市化率。

从根本上说, 我国经济最揪心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 小城镇建设又恰恰需求旺盛。引进一个品牌企业、一所知名学校、一家特色医院, 或者建设一个特色市场, 就可以把小城镇搞得红红火火。作为一种投资行为, 小城镇的道路、桥梁和房屋建设, 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冶金和机电等行业;作为一种消费行为, 小城镇能够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 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进入农民家庭, 实实在在地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台阶。

应该坚信的是, 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经济下行风险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小城镇建设是目前唯一可以培育的空间因素。这是从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构想, 是梳理基本国情后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 对于国家未来走向影响深远。现在最困难的是,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需要改变“先城市、后农村, 先市民、后农民, 先工业、后农业”的习惯做法, 打破思维定势, 克服本领恐慌。

三、小城镇建设需要顶层制度设计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等方方面面, 需要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 需要对小城镇的概念模式、能源战略和政策举措等都进行深入的探讨。现在大家都有共识, 应对当前复杂局面的注意力, 在于启动面广量大的农村消费市场, 在于配套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但对小城镇的战略作用还不是十分了解, 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

(一) 扶持政策缺乏协调

各地支持小城镇的积极性很高, 但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 中西部地区有畏难情绪。中央各部委的扶持配套政策协调性不够, 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

(二) 规划管理水平偏低

镇一级规划水平不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目标定位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省、市、县、镇各级规划不衔接。有的规划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 有的规划可操作性不足, 缺少有效实施手段。小城镇怎样提高规划水平, 值得高度关注。

(三) 地方财政配套困难

从1994年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和省对市、县 (市、区) 两级的财政分配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 大部分县 (市、区) 财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和省实施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 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 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 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四)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较广、部门较多, 与市场经济不匹配, 很多体制性难题有待突破。正在摸索中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 在目前还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很难适应改革所带来的资金来源变化, 很难适应人、才、物管理模式的变化。

(五) 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 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乡镇政府办企业、以工哺农、以工兴镇的机制已经衰退, 但新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同步形成, 产业同构的问题比较普遍。

鉴于这些障碍, 小城镇建设就不宜撒胡椒面, 也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总体建设思路应当是稳定数量, 提高质量, 打造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为此, 有必要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区域的小城镇, 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从笔者在江浙一带了解的情况看, 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加快推进共享式增长和参与式发展;二是要坚持提升能力, 在“好”字优先的前提下注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重视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新型小城镇结合, 做到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服务业配套;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 发挥资源禀赋特点, 营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 增强集聚功能、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

中央各部委首先应当握指成拳, 形成合力, 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原则。其中最核心的有三点:一是放宽小城镇农转居的户籍政策,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服务设施, 解除小城镇居民在消费支出上的后顾之忧。三是探索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方式, 土地增殖收益主要应返还给农民, 保证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 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让人担心的是, 镇一级规划管理水平低, 是各种批评意见中声浪最激烈的。这就应当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 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现有每年200多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和通讯建设, 应当应当避免通了公路、电网和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小城镇规划应考虑三个功能:一是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二是与大中城市的通道连接;三是对垃圾和污水的统筹处理。

很多人都指出, “城市腿长、农村腿短”对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威胁, 但又找不到具体抓手。着力建设小城镇, 增强综合承载功能, 是农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的要害所在。针对小城镇扶持资金不足的情况, 应当调整现行的贷款政策, 扩大贷款范围, 构建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 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减少农民在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从而稳定他们的收入预期。

现在,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30%以上降到15%以下, 并且继续下降。农民增收不可能通过传统农业本身解决。比较可行的做法, 是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为契机, 在小城镇首先着手, 建设农民生活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化和农村生态田园化的新农村。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是由本国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难点, 但也正是希望所在。在我国, 要解决农民问题, 就要大量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解决农业问题, 就要坚决改变农地零散化、细碎化耕作方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要解决农村问题, 就要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手, 切实促进小城镇建设。

小问题大问题-作文 篇2

小问题大问题

中学生男女关系大都是有隔阂的太敏感无关矫情无关做作是真的太容易受伤了一男一女一起走走走不出七步立马风声雨声绯闻声声声入耳异样眼神砸的你全身意马心猿这谣言的产生好比蜘蛛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任何可以结网的角落一旦发现立马安营扎寨你再防也难保不被访最后依然是冷不防的被人访可谓防不胜防这流言比流感蔓延的更快比流沙泛滥的更广比流氓对你的危害更深比流产更让你心力交瘁不想卷进这种低级趣味 想解释一下澄清一下却发现描一下黑一片描两下就黑一团越描越不清楚弄到最后反倒越来越显得好像是自己做贼自己心虚自己欲盖弥彰了

于是有一阵子你烦你郁闷,可偏有人喜欢这荒谬荒唐似是而非的滋味

小孩子不缺荒唐事但只要中学生不荒唐事情也不怎么荒唐若中学生一荒唐恐怕事情在一定范围内也就真荒唐了(幸亏荒唐的`还不是成年人)有些中学生荒唐生活在自己年龄的两端一会把自己当少年看一会把自己当青年待偏偏不落脚在自己的年龄段 在说不清自己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又怎能保证这恋情就是人生中那正确的一段别漫不经心的说我只是玩玩也别荒唐的说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难道你不知道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如果今天的荒唐就是为了明天的悲哀那荒唐是否还应该存在你心里应该明白我不希望你过早的走进人生中的某一环丢掉许多生命中原本属于你的财产也不希望你到真正该踏进这一环的时候徒留悲叹为你之前自掘黑洞的深广难填更不希望看到你脸颊上还没有出现皱褶心却已被拧成皱皱巴巴畏畏缩缩的一团

研究大问题 提供大空间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2)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如果老师要从A村到B村,有几种走法?

生1:有两种走法,第一种是从A村直接走到B村,第二种是从A村到C村,再到B村。

师:如果让你选择路线,你会怎么走?

生1:直接从A村到B村。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直接从A村到B村这条路比较近。

师:接下来,我们给出数据。

师:谁能用数据来说明。

生2:因为3+4>6,所以直接从A村到B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B村到C村呢?

生3:因为4+6>3,所以直接从B村到C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C村回到A村呢?

是不是任意三条边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5:能。

生6:不能。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以下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生7:能。

生8:不能。

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显然不能围成三角形。

再来比较a、b、c三条边的关系:

师:猜一猜,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

师:倒底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我也不知道,还是请同学们自己探究吧!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b、c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为提出大问题作了铺垫:到底什么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提出大问题:倒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有4根小棒、一把尺子、一张表格,4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3cm、5cm、7cm、10cm,或是3cm、7cm、7cm、10cm,或是5cm、5cm、5cm、12cm。

2.请学生分工合作,量一量小棒的长度,任选三根小棒摆一摆,看是否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比一比三条线段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提出大问题“到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但此时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未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呈现成果,完善结论

1.指定5个小组将探究发现的结论,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

2.组织第1、2、3、4、5小组的学生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对话,,尤其是对3cm、7cm、10cm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进行重点对话;第2、3小组的能围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式为什么只写了两个或一个?如果补充完整又会怎样?

3.组织各小组学生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并请各小组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填入下表:

三角形边的关系

再次组织学生通过对话完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呈现结果,让学生经历讨论、对话,逐步完善结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边的关系,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快捷的办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生9:只要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最长的一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的和等于或小于最长的一条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判断以下三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说说为什么?

(1)5cm、6cm、10cm;

(2)1cm、2cm、3cm;

(3)3cm、9cm、5cm。

生10:因为5+6>10,所以5cm、6cm、10cm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11:因为1+2=3,所以1cm、2cm、3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2:因为3+5<9,所以3cm、9cm、5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将第(3)小题改成acm、9cm、5cm,要使acm、9cm、5cm三条线段能围三角形,那么a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取值?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

生13:4

师:请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解释本课的情境问题,为什么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进行变换练习,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练习,渗透了极限思想,同时再用本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达到的首尾呼应的效果。]

五、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比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让数学教学既有厚度又有宽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传统的教学采取“满堂问、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性。因此,我们采用“大问题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再通过讨论、对话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最后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采用“大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节课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采用更快捷的方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采用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对话引入课堂,以聊天的方式开展教学,让思维的呈现更为完整。

3.采用开放式教学。一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二是习题设计的开放性。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的思想,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方法。

(责编 金 铃)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34页“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2)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如果老师要从A村到B村,有几种走法?

生1:有两种走法,第一种是从A村直接走到B村,第二种是从A村到C村,再到B村。

师:如果让你选择路线,你会怎么走?

生1:直接从A村到B村。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直接从A村到B村这条路比较近。

师:接下来,我们给出数据。

师:谁能用数据来说明。

生2:因为3+4>6,所以直接从A村到B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B村到C村呢?

生3:因为4+6>3,所以直接从B村到C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C村回到A村呢?

是不是任意三条边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5:能。

生6:不能。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以下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生7:能。

生8:不能。

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显然不能围成三角形。

再来比较a、b、c三条边的关系:

师:猜一猜,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

师:倒底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我也不知道,还是请同学们自己探究吧!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b、c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为提出大问题作了铺垫:到底什么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提出大问题:倒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有4根小棒、一把尺子、一张表格,4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3cm、5cm、7cm、10cm,或是3cm、7cm、7cm、10cm,或是5cm、5cm、5cm、12cm。

2.请学生分工合作,量一量小棒的长度,任选三根小棒摆一摆,看是否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比一比三条线段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提出大问题“到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但此时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未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呈现成果,完善结论

1.指定5个小组将探究发现的结论,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

2.组织第1、2、3、4、5小组的学生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对话,,尤其是对3cm、7cm、10cm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进行重点对话;第2、3小组的能围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式为什么只写了两个或一个?如果补充完整又会怎样?

3.组织各小组学生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并请各小组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填入下表:

三角形边的关系

再次组织学生通过对话完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呈现结果,让学生经历讨论、对话,逐步完善结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边的关系,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快捷的办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生9:只要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最长的一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的和等于或小于最长的一条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判断以下三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说说为什么?

(1)5cm、6cm、10cm;

(2)1cm、2cm、3cm;

(3)3cm、9cm、5cm。

生10:因为5+6>10,所以5cm、6cm、10cm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11:因为1+2=3,所以1cm、2cm、3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2:因为3+5<9,所以3cm、9cm、5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将第(3)小题改成acm、9cm、5cm,要使acm、9cm、5cm三条线段能围三角形,那么a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取值?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

生13:4

师:请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解释本课的情境问题,为什么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进行变换练习,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练习,渗透了极限思想,同时再用本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达到的首尾呼应的效果。]

五、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比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让数学教学既有厚度又有宽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传统的教学采取“满堂问、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性。因此,我们采用“大问题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再通过讨论、对话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最后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采用“大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节课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采用更快捷的方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采用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对话引入课堂,以聊天的方式开展教学,让思维的呈现更为完整。

3.采用开放式教学。一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二是习题设计的开放性。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的思想,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方法。

(责编 金 铃)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34页“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2)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的活动过程,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感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如果老师要从A村到B村,有几种走法?

生1:有两种走法,第一种是从A村直接走到B村,第二种是从A村到C村,再到B村。

师:如果让你选择路线,你会怎么走?

生1:直接从A村到B村。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直接从A村到B村这条路比较近。

师:接下来,我们给出数据。

师:谁能用数据来说明。

生2:因为3+4>6,所以直接从A村到B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B村到C村呢?

生3:因为4+6>3,所以直接从B村到C村比较近。

师:如果老师要从C村回到A村呢?

是不是任意三条边都能围成三角形?

生5:能。

生6:不能。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以下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生7:能。

生8:不能。

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显然不能围成三角形。

再来比较a、b、c三条边的关系:

师:猜一猜,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

师:倒底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我也不知道,还是请同学们自己探究吧!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b、c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为提出大问题作了铺垫:到底什么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提出大问题:倒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1.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有4根小棒、一把尺子、一张表格,4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3cm、5cm、7cm、10cm,或是3cm、7cm、7cm、10cm,或是5cm、5cm、5cm、12cm。

2.请学生分工合作,量一量小棒的长度,任选三根小棒摆一摆,看是否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比一比三条线段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提出大问题“到底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但此时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未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需要进一步探究。]

三、呈现成果,完善结论

1.指定5个小组将探究发现的结论,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

2.组织第1、2、3、4、5小组的学生与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对话,,尤其是对3cm、7cm、10cm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进行重点对话;第2、3小组的能围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式为什么只写了两个或一个?如果补充完整又会怎样?

3.组织各小组学生讨论: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并请各小组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填入下表:

三角形边的关系

再次组织学生通过对话完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呈现结果,让学生经历讨论、对话,逐步完善结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边的关系,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快捷的办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生9:只要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最长的一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的和等于或小于最长的一条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判断以下三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说说为什么?

(1)5cm、6cm、10cm;

(2)1cm、2cm、3cm;

(3)3cm、9cm、5cm。

生10:因为5+6>10,所以5cm、6cm、10cm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11:因为1+2=3,所以1cm、2cm、3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2:因为3+5<9,所以3cm、9cm、5cm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如果将第(3)小题改成acm、9cm、5cm,要使acm、9cm、5cm三条线段能围三角形,那么a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取值?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

生13:4

师:请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解释本课的情境问题,为什么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进行变换练习,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练习,渗透了极限思想,同时再用本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从A村到B村走直线段比较近,达到的首尾呼应的效果。]

五、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比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让数学教学既有厚度又有宽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传统的教学采取“满堂问、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性。因此,我们采用“大问题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模式,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摆一摆、比一比、想一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再通过讨论、对话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最后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采用“大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节课提出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原理,采用更快捷的方法判定任意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采用对话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对话引入课堂,以聊天的方式开展教学,让思维的呈现更为完整。

3.采用开放式教学。一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二是习题设计的开放性。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的思想,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的数学方法。

小问题大思想 篇4

一、分类讨论思想

当要解决的问题不宜用一种方法处理或同一种形式叙述时,就要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分类进行解答,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分类讨论思想。

例1若5a-6与4a-3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a的值是______。

解析:由于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可能相等,也可能互为相反数,因此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5a-6=4a-3时,解得a=3,

(2)当5a-6+(4a-3)=0时,解得a=1。

所以a的值为3或1。

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

例2比较和的大小。

解析:上述两数均为正数,且分别为立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形式,因此,可分别求它们的六次方(3与2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将这两个数转化为整数,然后通过两个整数的大小来比较和的大小。

三、方程思想

在求解数学问题时,若遇到一些不易直接计算的未知数,可以利用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这便是方程思想。运用方程思想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例3若实数a,b,c满足,试解关于x的方程(3a+c)x-b2=0。

解析:由于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数都是非负数,又当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时,则每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列出方程求出a、b、c的值,从而可求出方程的解。

解得,a=4,c=-3。

四、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符号结合起来,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或根据图形性质去处理代数问题的思想方法。

例4如图1,数轴上表示2、的点分别为C、B,若C是AB的中点,则点A表示的数是()。

A.B.C.D.

解析:根据数轴上点B、C所表示的数可知线段BC的长,由C是AB的中点,可知AC=BC,再根据点C与点A的位置关系即可得出点A表示的数。

由题意可得,。

因为C是AB的中点,所以。

因为点C在点A的右边,

所以点A表示的数为。

故选C。

例5如图2,一只蚂蚁从点A沿数轴向右爬行2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点A表示,设点B所表示的数为m。

(1)求m的值;(2)求|m-1|的值。

解析:由题意可知,线段AB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而点A到原点O的距离为,点B到原点O的距离为m,由此可求出m的值;然后根据绝对值性质可求出|m-1|的值。

(1)由AB=2,又点B在点A的右侧,所以。所以。

“大问题”教学心得 篇5

中兴小学 邱佳玉2013-12-16

本周五的早上,我搭乘地铁到深圳市云顶学校,参加2013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培训,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大问题”教学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问题,让学习发生

听黄爱华老师的《认识三角形》的这节课,他先是与学生建立关系,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融洽时融入课堂中。接下来他提出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请你在空格里面画一个三角形,如果要向同学介绍你画的这个三角形,你会说些什么呢?其中有一位同学被请到讲台上当小老师,介绍三角形时后,又向其他同学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后面陆续有几个同学提出问题,这位小老师作出了回答,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明确了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形状和大小。这样的教学课堂将努力让学生形成的既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又是走向开放、多元的,去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

二、追问,让学习深刻

在同学们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后,黄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在画三角形时,在横线上的某个点上,可以画出三角形吗?”引出在横线下面也可以画上一个顶点,画出三角形。三个顶点才能围成三角形。黄老师指着三角形的某一条边,幽默风趣地说:你们不要小瞧这条边,少了这一条边,三角形是围不成的;三条边的确定,让学生有了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固定认识,进而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认识。又介绍了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黄老师这样深入问下去,比如说,课堂里面如何让学生们自信,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定是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但这一类的问题一直被我们的既有课堂所严重忽视。我们既有课堂里所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是不是有问题的,因此,黄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精彩。

三、再问,让学习延伸

黄老师又让同学们认识三角形的高,高是取决于顶点和对边,又做了三角形从不同方向旋转的课件,得出高是一样的。这样,正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

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又如高雅老师讲的《24小时计时法》的这一节课,生活中,已经有了12时计时法,为什么还要用24小时计时法?这个问题是学生课前深入研究的问题,期待学生能列举出生活中平时常见、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两种计时法的区别,联系以及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然后以“你喜欢哪种计时法?”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体会两种计时法各有的好处。这样的教学让课堂是向要本真,始终思考孩子的经验视界进行智慧对话。使教育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分享和美的感受。

农村垃圾问题大 篇6

多年来,一提起垃圾污染,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城市公害”,却忽略了更为广衰的农村土地。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在重庆綦江县德胜村,由于大量城市生活垃圾运到这里却没有进行适当处理,垃圾堆上蚊蝇肆虐,臭气熏天,村民们苦不堪言。而像德胜村这样的因“垃圾下乡”导致的“垃圾围村”,并非个别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垃圾破坏着农村环境的同时,农村本身自产的垃圾也在逐渐成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

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当个市民真是太幸福了!空气被污染了不是闻着臭吗?就让污染源挪到郊区或乡下去!垃圾多了不是蚊蝇泛滥吗?就把垃圾也堆到郊区或乡下去!废水到处流不是影响城市形象吗?就把那些企业统统搬到城外去!

——网友

农村垃圾过去一般是人畜粪便、菜叶、破旧衣物等,这些垃圾很容易处理。但现在社会发展了,垃圾种类越来越多,处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农药瓶、肥料袋、塑料袋、废电池、农用地膜等,这些新垃圾很难分解。

——网友

一旦污染“农村包围了城市”,等到这时处理,不仅加大了处理的成本,而且已经损害到城里人的健康。道理很简单:假如城市四周的水都被污染了,城里人还到哪里去找干净水喝?

——网友

中国城市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的。城镇以下,大多没有垃圾填埋场,垃圾围镇、垃圾围村。

——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陈万志

垃圾严重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使蔬菜、农作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如镉、铬等。就是说,下乡的垃圾不仅直接损害着农村人口的生命健康,给农民带来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也时刻威胁着城里人“饮食安全”。

——网友

据报道,如今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恶性肿瘤多是工业地区人口的疾病指针,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的乡村已经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生态与环境污染。

小改变解决大问题 篇7

《希望风帆》这套操中涉及有“起踵立、全蹲、半蹲、绕环”等技术动作, 每个技术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 需要在教学中反复地磨炼。然而, 经过多年针对多套操的教学经历, 笔者发现, 学生在“两腿屈膝”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动作上总是“掉链子”。如, 《希望风帆》第一节伸展运动的3~4拍“左脚还原, 两腿屈膝, 同时两臂肩侧屈肘, 两手置于头后, 稍低头”, 以及第二节扩胸运动的3拍“两腿屈膝, 两臂胸前平举后振”都包含了“两腿屈膝”动作, 且由于这套操节奏动作变化快, 要求在一拍当中将这个动作做到位, 结果是学生屈膝后的动作是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挺着肚子, 有的学生腰部弯曲后呈“s”型, 还有更加夸张的学生, 他们的腿部弯曲后上身呈后仰姿势, 动作很难看。特别标准, 或者一次性动作到位的学生寥寥无几。以往遇到这种情况, 笔者会一次次地喊, 一遍遍地练, 一个个地纠正, 长时间地让学生屈膝, 自己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而这种教学场景出现时, 也就是笔者和学生最头疼的时候。

有一天, 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帮助笔者解决了这个大难题。那天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不经意间却发现一对学生面对面站立, 一个做两腿屈膝, 一个直立, 两人此起彼伏快速交换, 并且口中还念着“高人、矮人”游戏的口令, “高人”时直立、“矮人”时两腿屈膝。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 笔者发现当他们做“矮人”时, 只是两腿屈膝, 对上身动作没有过多地关注, 上身自然下沉且保持直立。于是, 笔者回顾了自己以往的教学“是不是以往的教学中自己过多地关注了屈膝以后上身的直立, 让学生造成了习惯性的神经紧张, 过于在意自己的上身姿势, 结果越紧张越犯错?”带着这个问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笔者试着告诉学生在做两腿屈膝动作时可以立即联想要做的是“矮人”的动作, 两腿屈膝就会变矮, 上身跟着下沉即可。果然, 学生很自然地做出两腿屈膝的“矮人”动作, 且没有过多考虑上身姿势, 上身自然下降, 保持直立。偶尔几个学生没做到位, 点拨一下就能很快纠正过来。由此, “两腿屈膝, 上身直立”动作的教学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思考:

这样小小的改变解决了以往的大难题, 在后来的学习中, 笔者也不断尝试着寻找这样的契机, 用小小变化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如, 在《希望风帆》第四节体侧运动中, 有大量的手臂打开左右绕环的动作, 学生做起来方向常常出错, 两臂在绕环过程中还会不自觉地出现弯曲, 对此, 笔者就将这样的动作命名为“小闹钟”, 左右方向变化称作顺时针与逆时针, 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 还强调闹钟的时针都是直的、不会弯曲, 于是学生的两臂在绕环的过程中自然挺直, 这样的小改变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评析:

第一, 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客观准确的把握, 不宜在技能教学中造成学生习惯性的神经紧张。

技能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体育上的专业术语和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 此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做客观的分析, 如, 学生是否明白这个专业术语的意思, 是否能够接受掌握这个技术动作的高要求。如果学生根本就不明白、听不懂、理解不了, 那么, 教师就需要重新考虑, 在准确地把握了学生认知与理解程度以后再进行合理教学。如果每每遇到教学难点一味地强压记忆、强化训练, 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这项技能时习惯性的神经紧张,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畏惧, 结果越怕犯错越会错, 越想做好越做不好, 造成“杯弓蛇影”的现象。

第二, 在教学中, 不妨运用一些小变化、小迁移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将陌生的事物熟悉化。

莫让小问题变成大故障 篇8

故障分析: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判断, 该故障是由于冷却液渗入油底壳引起的。该发动机为直列6缸、水冷、四冲程、直喷、增压中冷发动机, 其气缸体采用湿式气缸套降温, 因此引起机油进水的原因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气缸套开裂或穴蚀穿孔; (2) 气缸体或气缸盖开裂; (3) 气缸套水封圈损坏; (4) 气缸垫烧蚀; (5) 机油冷却器芯子开裂漏油; (6) 机油冷却器密封垫损坏; (7) 气泵盖开裂; (8) 气缸盖上平面的水堵盖锈蚀穿孔。

虽然原因众多, 但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现象, 具体分析如下:如果是气缸套开裂或穴蚀穿孔以及气缸垫烧蚀, 发动机工作时必然会伴有敲缸声或压缩气体流窜的声音, 且发动机会抖动, 功率下降, 排气管会冒黑烟, 同时水箱加水口会有大量气泡冒出;如果是机油冷却器芯子开裂或密封垫圈损坏, 冷却液固然可以进入机油里, 但同时应该有更多的机油进入冷却液中, 因为即使是发动机怠速运转时, 机油的压力也不小于98k Pa, 而冷却液的压力通常只有50k Pa;同理, 如果是气泵盖开裂, 冷却液中也会出现机油, 或压缩空气中混有大量水和机油;如果是水堵盖锈蚀穿孔, 只要打开气门室罩盖就可以发现;如果是气缸体或气缸盖开裂, 从外表观察也可以发现。只有气缸套水封圈损坏, 除了机油里会慢慢进水外, 没有其它明显的伴随现象出现, 需要分解发动机检查。

由于除了前述的现象外, 发动机其它各项工作状态都正常, 也没有明显的渗漏之处, 因此决定拆检发动机。取出气缸套的“O”形橡胶密封圈后, 发现所有的“O”形密封圈内侧都有明显的碳化现象。引起橡胶圈碳化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发动机温度过高。

经询问驾驶员, 得知该车在出现上述故障之前, 一次在行驶途中发动机突然出现“爆燃”现象, 车辆行驶无力, 且水温表指示超过100℃。驾驶员检查后判定是节温器损坏, 冷却系统只有小循环没有大循环, 导致发动机“开锅”。由于当时车上没有随车工具, 且距离服务站只有几公里远, 于是就强行将车开到服务站更换节温器, 而后就出现了机油进水的现象。

仅仅是高温行驶了几公里, 就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吗?驾驶员感到很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 当发动机工作时, 气缸内的温度达1800~2000℃, 瞬时温度甚至高达3000℃, 与高温燃气相接触的气缸套受到如此强烈的加热, 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冷却, 就算是短短的几分钟, 也足以烫伤橡胶密封圈, 使之碳化, 失去密封作用。

由于该车在高温情况下行驶的时间较短, 密封圈损伤得不太严重, 所以冷却液渗漏较为缓慢。混入机油中的部分冷却液被蒸发, 所以出现曲轴箱通风管有冷凝水滴落的现象。

大数据应用难点问题刍议 篇9

一、大数据理念认识不够全面

大数据是社会的一种新型能力,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 获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或者深刻的洞察力。以往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抽样对局部数据进行分析, 关注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追求结果的精确性。大数据则采用全面数据代替抽样、局部数据, 揭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对事物的发展趋势给出快速预测。对大数据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数据量大小层面上, 更要注重数据种类的多样性以及更为全面的数据以作为分析应用的基础。业界常用数据量、类型多样性、时效性和价值密度4个维度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前几年我国许多城市实施平安城市工程, 通过架设大量高清摄像头监控城市的各种活动, 每天收集到PB级别不等的视频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并展示出一些曲线图和统计图等, 这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但不是大数据分析方法, 只是具备了大数据思维的方式。

2013年1月国家公布首批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智慧交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中除了采用摄像头采集的大量数据以外, 还整合了车载GPS信息、道路信息、地理信息等, 并对多方面信息资源进行实时挖掘和分析, 实现了动态调节交通红绿灯间隔时间、优化行车线路、应急指挥和调度等职能, 并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合理的决策和建议。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 智慧城市是大数据在应用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获取外部数据资源困难

外部数据主要包括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两个方面。在政府数据方面,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以数据中心或者政务云平台建设为契机, 在横向层面上实现了同级政府部门的数据集中, 而在纵向上许多部委有本系统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对重大信息化项目在立项和审批过程中更加注重数据资源共享和服务民生, 因而这几年政府部门内部数据在互联互通、相互融合和共享上大为提高。比如智慧城市建设就不得不提高政府数据共享程度, 但是政府数据在向社会开放和共享方面仍然不足。

无须置疑, 我国社会信息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 当中大部分还是高价值数据。但是现阶段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仍没有可循的依据, 政府部门普遍存在开放数据后是否会造成泄密的担忧, 政府主动公开大数据的意愿不够强烈, 造成社会获取政府数据比较困难。而发达国家却非常重视政府数据开放, 2013年6月8日, 当时的八国集团签署了《开放数据宪章》, 至今已有60多个国家联合建立开放政府数据伙伴关系, 按计划有序地公开重要的政府公共数据, 为社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在企业数据方面, 随着数据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逐渐被社会认识和接受,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数据资源视为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使自身没能利用好已有的数据资源, 也不会轻易对外开放。除非企业相互之间有利益诉求, 否则企业之间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更加困难。因而在国内大数据应用的成功案例中, 主要集中在自身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企业, 比如阿里金融中利用长期积累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 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企业的信用评价和信用额度等。

三、信息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传统数据处理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IOE基础上的, 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线性交易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 这种模式在处理大数据时很容易达到技术极限。目前大数据应用可分为同步数据分析和异步数据分析两种应用情形, 无论采用哪种应用模式, 首先要解决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存得下”和“查得快”的问题。为此, 一般都需要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采用可扩展的存储架构、高容量数据仓库以及合适的开发工具等。当前Hadoop技术在大数据处理中备受关注, 主要是因为它支持用户在通用数据平台上实现了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数据处理所需要配备昂贵的软硬件。主流软硬件厂家如IBM, Oracle, EMC和微软等都推出了Hadoop相关产品。

虽然Hadoop备受关注, 但是不能把Hadoop视为大数据应用的代名词, 目前它所适用的应用情形仍然有限, 其产品功能、易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应用解决方案和工具软件亦有待完善。以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的列存储、内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强关系数据库的处理能力, 依然会在大数据市场上扮演应有的角色。

总之, 大数据应用不仅是关乎技术的问题, 更是关于业务需求的问题。针对不同业务需求的大数据应用仍然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和平台, 没有哪一种技术和平台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所有问题, 因而企业在面对不同大数据应用时仍然需要不断地新增、升级和改造原有信息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耗费企业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是制约社会大数据普及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

一直以来掌握计算机技术、数学、统计学、综合建模等知识是业内对大数据人才的要求, 这些专业知识对于从事大数据技术工作的人员无疑是重要的, 但是在每个具体的大数据应用项目中更需要对客户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以及对客户所在行业有深入的洞悉。一般情况下, 大数据应用都会整合不同的数据源, 每个数据源里不同的数据项对应客户哪种行为, 数值的变化反映出客户何种行为特征, 不同数据源之间哪些数据项相互关联以及关联程度如何, 哪些数据项之间可以相互验证等。诸如此类问题只有理解清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 解读客户行为和预测其行为趋势。

2014年7月22日, 阿里宣布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7家银行合作, 启动了基于阿里信用评级并主要针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无抵押贷款, 在信用评级中很重要的数据来源于“一达通”。“一达通”原来是深圳市一家面向中小企业进出口流程提供外包服务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通关、物流、外汇、退税、金融等所有进出口环节的一站式服务, 长期积累了大量真实、准确的交易数据, 2010年被阿里收购。“一达通”作为一家互联网技术型企业能提供外包服务平台, 说明其人员对复杂外贸交易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才能够开发出行业外包的服务平台并且提供了多年的外包服务。阿里收购“一达通”后只须引入大数据理念和相关技术, 整合原来“一达通”和阿里的数据资源, 利用“一达通”的技术人员对客户、行业深刻理解的优势, 就能建立起出口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大模板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篇10

关键词:大模板施工,质量事故,混凝土

0前言

大模板施工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 具有很多传统施工工艺不具备的优点, 例如混凝土成型表面平整光滑、几何尺寸误差小、整体刚度大、混凝土表面可达到一般抹灰要求等等。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自重大、工艺复杂, 对塔机性能及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严格, 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下面通过分析五种常见的质量通病, 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1 墙体烂根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主要表现为混凝土墙根与楼板接触部位出现蜂窝、麻面或露筋, 有的墙根内夹有木片、水泥袋等杂物。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第一层混凝土浇筑过厚, 振捣棒插入深度不够, 底部未振透;2) 混凝土铺设后没有及时振捣, 混凝土内的水分被楼板吸收, 振捣困难;3) 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准, 搅拌不均匀, 塌落度太大, 材料离析,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率小, 和易性不好, 振捣困难或振捣时间久造成漏浆;4) 钢模板与楼板表面接触不严密, 当楼板厚度不等、高差较大以及安装不平时, 这种情况更为严重;5) 钢模板下部缝隙用木片堵塞时, 木片进入墙体内。对于烂根较严重的部位, 应先将表面蜂窝、麻面部分剔除, 再用1:1水泥砂浆分层抹平。治理方法主要有:对于已夹入木片、纸或草绳等的烂根部位, 在拆模后应立即将杂物彻底剔除, 然后捻入高强度干硬砂浆, 必要时砂浆中可掺加细石。对于轻微的麻面, 可以在拆模后立即铲除显出黄褐色砂子的表面, 然后刮一道108胶水泥腻子。如不是在拆模后立即进行, 必须剔除表面松动层, 用水湿润并冲洗干净, 然后刮一道108胶水泥腻子。对于较大面积的蜂窝、麻面或露筋, 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和裸露的骨料颗粒, 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 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 并仔细捣实[1]。

2 墙面粘连, 缺棱掉角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墙体拆模时, 大模板上粘连了较大面积的混凝土表皮, 现浇墙体洞口拆模后缺棱掉角。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脱模早, 混凝土强度低于12Mpa;2) 混凝土用水控制不严, 质量波动大, 浇筑时下料集中, 未均匀振捣。3) 模板清理不干净, 易积留混凝土残渣;4) 使用了失效的隔离剂, 或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漏刷, 或隔离剂被雨水冲刷掉;5) 衔接施工缝时浇筑的砂浆层过后厚, 强度偏低, 洞口模板拆除过早, 或拆模时碰撞, 造成墙体缺棱掉角。

治理方法主要有:严重的大面积粘连、麻面, 必须在拆模后随即修补。修补方法:现将浮面松动的灰渣清理干净, 然后用1:1水泥砂浆分层抹平, 并将表面认真压光, 达到要求的平整度。对于小面积的粘连、麻面, 可在拆模后立即用108胶水泥腻子刮1~2道找平。缺棱掉角亦宜在拆模后立即修补。先刷一道水平泥素浆, 然后用水泥砂浆分层补平。模板上口如积有较多的粉煤灰浆层, 拆模后应凿除, 用高一等级混凝土补浇到位。

3 墙体垂直偏差大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墙体垂直偏差大, 超过规范要求。有的整个一道墙都很严重, 有的只是一端倾斜严重。墙体垂直偏差过大将影响楼板搁置长度, 也易造成墙体局部支承压力增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支模时未用线坠靠吊, 或拧紧穿墙螺栓后未进行修复;2) 大模版地脚螺栓固定不牢, 模板受物体猛烈冲撞后发生倾斜变形, 事后又未进行纠正;3) 大模板。本身变形, 扭曲严重;4) 模板支搭不牢, 地脚螺栓未拧紧, 振捣混凝土时过猛, 使模板发生变位。垂直偏差在3mm以下的, 可将部分墙面凿毛, 用108胶水泥浆刮平, 超过3mm而在15mm以内的, 将部分墙面凿毛后, 用水泥砂浆找平。此项治理工作应在拆模后立即进行。垂直偏差严重者, 应拆模后立即将混凝土凿掉, 重新支模浇筑混凝土。如墙体垂直偏差过大, 楼板两端压墙长度不足20mm时, 应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处理。

4 墙面凹凸不平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现浇混凝土墙体拆模后墙面凹凸不平, 有的局部凹瘪, 有的成连续波浪形, 也有的局部鼓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模板刚度不够。大模板背面的槽钢间距太大或所用面钢板太薄;2) 穿墙管长短不一, 误差过大, 穿墙螺栓拧的过紧, 使其附近钢板局部变形;3) 振动器过度猛振大模板面, 板面局部损伤;4) 安装及拆模过程中用大锤或撬棍猛击模板板面, 使板面造成严重缺陷[2]。治理方法主要有:对现有钢模板彻底进行检修、加固。对凹凸的墙面应在拆模后立即进行修补, 先剔毛表面, 将鼓起部分凿掉, 然后用水泥砂浆或108胶水泥浆找平。对于大面积波浪形墙面, 可增抹无底灰的罩面灰找平。穿墙螺栓部位的钢板宜适当加固。加固方法可采用贴一块小的方形厚钢板或在孔口两侧加型钢。

5 墙面有模板皮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墙体木模板拆除时, 墙面上粘着模板表皮, 观感差。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木模板周转次数多, 其表面刚度不足, 拆除时表面模板皮残粘在混凝土面层上;2) 使用了失效的脱模剂或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漏刷;3) 脱模过迟, 未及时养护, 混凝土表面温度过高, 其早起表层强度发展过快, 混凝土粘连木模。治理方法主要有:剔除嵌入混凝土表层的木模板表皮, 对于严重情况, 剔除后, 先刷一道108胶水泥浆, 然后用水泥砂浆分层补平压光, 达到设计要求的平整度。墙面拆模粘有模板皮时, 拆模后立即剔除, 使用108胶水腻子刮1~2道找平。模板皮嵌入混凝土较深时, 应全部凿除板皮外混凝土, 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 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 并仔细捣实[3]。

6 结束语

对于使用大模板施工的工程, 需要认真阅读设计图纸, 掌握混凝土构件的特性, 最终确定模板施工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针对大模板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各种质量事故, 应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处理手段, 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福生.模板施工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J].建设监理, 2008, 6:68-70

[2]叶坚强.浅谈房屋建筑施工中模板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技与生活, 2010, 2:37

上一篇:既有线接触网下一篇:高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