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表演学

2024-05-13

人类表演学(精选四篇)

人类表演学 篇1

关键词:人类工效学,设计,SolidWorks,CATI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概念设计阶段使用三维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必然要求。以人体参数为基础建立的数字人体模型是描述人体形态和力学特征的有效手段,是研究、分析、设计和评价人机系统不可缺少的测量和模拟工具。目前可进行人机工学分析的软件较多,本文尝试以Solid Works和CATIA这两种三维软件为例来探讨计算机辅助技术在人类工效学方面的应用。

1 建立模型的思路

由于Solid Works软件基于具体的尺寸绘制草图完成建模,然后通过在装配体文件中添加几何关系组成完整的人体模型。所以在创建之前需要计算出各个人体百分位所针对的主要部位尺寸。笔者首先进行了油田作业工人的人体测量工作,由于人体测量中所得到的测量值,都是离散的值随机变量,大多数都符合正态分布(高斯分布)规律,因而可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所需群体尺寸的统计规律和特征参数[1]。

通过实际测量,利用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对应人体尺寸百分位5%、10%、50%、90%、95%共5组模型尺寸。由于所有部位零件都使用了Solid Works的配置功能,所得到的最终模型通过选择不同配置就可以改变各部位的尺寸比例。

CATIA与Solid Works不同,它具有专门的人机分析模块,还提供了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和法国的人体模型数据库,遗憾的是没有中国的人体模型。这里笔者依据韩国人人体模型的各部位比例和测量参数,通过修改模型库中韩国人的相关参数[2],还可以建立针对目标人群的文件来实现,如图1所示,当定义完人体模型相关数据后导入CATIA的人体模型库,然后再确定要建立的人体模型的父系产品、人体模型名、性别、百分数,就能生成中国地区的虚拟人体模型[3]。

2 人机优化方法的不同

使用Solid Works笔者建立了一个操作平台,这里对于操控域设置为站姿操作方式来进行设计。以空间分析为例,根据人机工学对站姿操作评估的需求,作业面高度同作业姿势有关。一般在站姿作业时,身体向前或向后倾斜以不超过10°~15°为宜,工作台高度一般为操作者身高的60%左右。当台面高度为900mm~1100mm时,台面处于最佳作业区内[4]。以此为依据,可以参考导入的人体模型对平台进行优化,将作业人员所处的作业空间尺寸设定为1100mm*900mm的空间,满足作业岗位中横向活动间距大于1000mm的要求,参考建立的人体模型还可以近一步设定操控台面的最低线距离操作站立面的距离为1135mm,由于操控台平面为坡面,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度差为111mm,则可以算得操控平面中线距离作业站立面的高度为1191mm,在身高60%的比例高度稍微偏高处,在软件中完全适合我们所测得的平均身高为1753mm的华北地区作业人员使用。操控台宽度为540mm,与虚拟人体模型肩宽接近,两侧各多出83mm。这样作业者作业时手臂减少横向的施力,可以降低肌肉疲劳。依据以上人机工学评价标准,我们最终完成的操控域的优化设计工作。

这里我们将修井机的操控域设计为室内坐姿作业方式。CATIA也具有独立建模的能力,首先对操控域进行建模,然后导入建立好的人体模型。在对现场作业姿势有了充分了解后,可以利用约束工具进行身体部位与其它虚拟物体的定位,利用干涉检查和终止干涉来避免虚拟人体模型的身体和虚拟物体的重合,使人体模型姿势符合作业姿势。

由于CATIA具有人体模型姿态分析(HPA)模块,所以我们可以直接针对这一坐姿,利用CATIA的姿态评估大腿与小腿夹角的舒适度为92.6%。同理对其他模型部位进行评估。以这一坐姿为依据,我们可以调整操控域的座椅以及作业台的具体尺寸,使得操控域满足作业人机舒适性的要求。

3 结论

在对操作平台操控域两种不同方案的人机优化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Solid Works和CATIA虽然都能进行三维建模,但是在建模方面Solid Works采用参数化驱动模型,用数值参数和几何约束来控制三维几何体建模过程要更加简便易行,当发现不符合人机工学要求的尺寸时可以及时修改。其不足之处是当人体模型建立完成之后没有一个专门的人机分析模块对方案进行智能化分析,需要借助工程图和零件图依据人机工程学的人机评价标准来人工调整。而CATIA虽然在所建立模型的编辑和调整上不如Solid Works便捷,但是它拥有专门的人体模型构造(HBR)模块和人体模型姿态分析(HPA)模块,可以很快地对所需作业姿势进行优化评价。评价结果以分数来显示清晰明了。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设计思路,如果结合两个软件各自的优势,利用Solid Works对操作平台进行建模工作,然后使用CATIA软件确定最佳的作业姿势,最终以这一姿势所需要的具体人机尺寸来修改Solid Works中建立的操控域模型,这样整个设计过程会更加便捷有效。

参考文献

[1]载敏.基于人机工程的动态人体模型研究和应用.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5):12-13.

[2]郝增涛.80型轮式装载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设计.吉林大学,2008:62-63.

[3]张广海.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汽车室内数字化设计研究.江苏大学,2007:15-19.

老人类表演唱内容 篇2

合唱:欢聚一堂舞起来。欢歌笑语乐开怀,孝义政府搭平台,退休人老有所乐抖精神

甲:文明城市不一样,割股奉母传天下,善待老人如父母,尊老爱老别的城市比不上!

乙:分管我们老干局,敢作敢为敢担当,不忘初心抓党建,牢记使命促进新发展

丙:老干中心抓工作,与时俱进走在前,崇尚科学守信仰,组织学习传递正能量。

丁:在说我们老体协,麾下分会百花开。为了老人都健康,克服困难拼搏铸辉煌!

合唱:退休日子红似火,老年生活向条河,如今赶上好时候,夕阳里我们好年轻!

甲:退休走进健身群,各项活动是标兵,晚年生活花样新,红光满面乐在其中!

乙:器宇轩昂健身球,神采飞扬柔力球,精神抖擞太极扇,老当益壮打门球,丙:雍容华贵旗袍秀,婀娜多姿戏春秋:毽球飞向剪纸画,舞动长绸唱高歌!

丁:火红锦旗一面面,金杯银杯一座座,区先进省标兵,全国榜上都有名。

合:文明城市争先锋,各项活动显技能,文体活动齐发展 感恩政府在奋进!

合唱:阳光灿烂喜盈盈,心花怒放似彩屏,老有所乐去锻练,老有所为做贡献!

甲:退休老者有信仰,发挥余热不简单,不讲条件无怨言 甘为红烛燃他人!

乙:迎着朝阳健步行,活动中心来开心,没烦恼没忧愁,活动完还要接孙孙!

丙:接了孙孙买了菜,回家还要做奉献,敬老扶幼责任重,家国情怀不能丢!

丁:说一千道一万,我们遇上好时光,退而不休维护党,社会稳定人民福寿安康!

孤儿苍鹭跟人类爸爸学飞翔 篇3

今年3月,刚出生不久的杜德在一场暴风雨中失去双亲,独自在被破坏的鸟巢中瑟瑟发抖。扎米特发现它后,把它带回位于康沃尔郡波特里斯的莫尔野生动物公园抚养。

初到莫尔野生动物公园时,杜德还没有扎米特的手掌大,而且胆子很小。经过扎米特的精心喂养,现在的杜德羽翼丰满,身高0.9米,双翅展开长达1.2米。

经过约3个月的共同生活,扎米特和杜德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着杜德一天天地长大,既当爹又当妈的扎米特开始犯愁。因为杜德由人类喂养长大,所以如何教它飞行成了一个难题。

扎米特说:“杜德已经3个月大了,可它一点儿也没有想飞的欲望。为了鼓励它尝试飞行,我用食物作诱饵,希望这样能激发它潜在的飞行欲望。然而,几天下来,它仍然用脚走路。”

食物诱惑法失败后,扎米特不得不另觅他法。经过对幼鸟学习飞行过程的研究,扎米特最终决定模拟苍鹭飞行,用自己的演示来教杜德如何飞行。

“我和杜德并排站在那里,然后我一边模拟苍鹭的叫声,一边拍打着双臂向前跑。这招奏效了,它开始效仿我的动作,而且飞起来约0.9米高。”扎米特说。

经过这套特殊方法的训练,杜德现在已经可以飞到距离地面约21米的空中,并且听到主人召唤后,它会乖乖地回到主人身边。

人类表演学 篇4

1.1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概述

基于早年的建筑师和二战后的城市重建规划工作, 道萨迪亚斯对20世纪以来的城市问题和产生这些的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 道氏得出结论:需要创立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 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 通过对这门科学的的深入研究, 真正地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 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人类聚居的建设活动, 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身兼二任。一方面, 它是一门注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科学, 学科的目标是要发展一种科学的体系和方法, 对所有的聚居进行研究分析, 获得与聚居有关的所有知识, 掌握聚居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 它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是一项要付诸行动、指导实践的研究, 要解决人类聚居的实际问题, 其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使居民能幸福、安全地生活”的人类聚居。

道氏人类聚居学主要对人类聚居进行动态和静态分析, 并研究“聚居病理学”和“聚居诊断学”, 找出人类聚居内在的规律, 以指导人类聚居的建设。

1.2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评价

道氏“人类聚居学”理论, 深刻认识了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 认识到了城市化是发展的结果, 又是发展的负担, 应该引导城市化成为良性发展的手段[1];用整体观、系统观考虑问题, 将城市、城市问题作为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来考虑;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 较早地有意识地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 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来从事城市研究;理论框架相对较完整, 高瞻远瞩。但必须指出, 其理论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 对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涉及不足, 且它的理论研究范围广, 难以抓住核心问题。

2道氏学说论证大城市 (100万以上人口) 的必然性

2.1 从人类聚居发展过程来看

最早的原始无组织聚居呈现自然的状态, 聚居往往是临时性、游牧式的。

经过了数百万年, 人类掌握了农业耕作技术, 建立了永久型聚居——村落。聚居内形成了有一定组织的建筑物,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联系加强[2]。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人口从原始无组织聚居的数十人扩大到了数百人, 甚至上千。

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形成了集镇, 其各方面的功能逐步加强, 可以满足周边几个村落的人群需求, 人口规模增加, 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服务种类和数量的增加, 来满足更多的人类需求。

经过不断的发展, 集镇又发展为城市, 首先出现了静态城市, 人口规模一般都在十万以下。工业革命以后,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静态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人口超过十万, 出现了动态城市。

工业革命之后, 世界又经历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更加快速地提高了生产力, 出现了在广阔地域范围内, 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动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互相穿插发展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 称之为“城市连绵区”[3]。

人类聚居从无组织的原始聚落发展到村落、集镇、静态城市、动态城市、城市连绵区, 最终将形成崭新的聚居形式——普世城, 这是人类聚居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类聚居发展的基本规律。回顾这一动态发展的过程, 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聚居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当今世界, 出现的大城市 (100万以上人口) 是人类聚居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不可跨越, 它的出现, 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符合人类聚居的一般规律。

2.2 从人类聚居五项原则来看

《为人类聚居而行动》中,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作出的地域安排, 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中, 人们始终遵循五个原则来创建聚居系统 (1) 交往机会最大原则; (2) 联系费用 (能源、时间和花费) 最省原则; (3) 安全性最优原则; (4) 人与其他要素间关系最优原则; (5) 前四项原则所组成的体系最优原则。

当人类诞生时, 选取了适合生存的一块自然地域安定下来。随着漫长的演化, 人类不断改善聚居内部环境。对于那些生存环境好, 生活舒适的聚居, 交往机会多, 安全性好, 它们可以较好的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些聚居对其他的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吸引, 外来聚居外人口不断涌入。在以前,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联系不便, 人类的迁移规模比较小, 城市空间扩张缓慢, 聚居系统规模变大缓慢。自工业革命之后, 人类聚居进入动态城市阶段, 生产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 使得交通工具更新换代, 较大地突破了地理的限制, 人口的迁移规模变大, 城市规模变大迅速。

然而当城市规模变大之后, 即使交通工具取得了进步, 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 有可能违背第二个原则。人口聚集, 刚开始进入聚居系统的人口可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根据第三条原则, 人类出于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密度不能过高, 当人口超过一定限制之后, 该聚居就会出现问题, 城市必须通过空间扩张来解决。城市的发展由这几个规律相互作用, 相互博弈, 不断达到平衡而慢慢推移向前。经过漫长的时间, 人类聚居不断调整、平衡至今, 出现了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也就是必然, 普世城的出现也将只是时间而已。

3 对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议

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将会阻碍其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根据现阶段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从人类聚居的五种组成要素出发思考, 提出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议。 (1) 自然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城区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 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各项生态要素的破坏, 加强绿地、水系、敏感区等生态系统建设;郊区加强农田和生态要素保护, 实现绿地、林地和农地布局的均衡化、网络化,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布局和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 (2) 人类系统。发展多元的城市文化, 促进居民素质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社会系统。尊重人类平等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空间上给人以平等的机会, 建立久远的人行街道系统, 建设合理的交通系统 (具体参见5) 。弘扬传统道德, 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 (4) 居住系统。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一方面, 建立面向低收入、中低收入的住房保障体系, 采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形式;另一方面, 也要完善面向中等收入、中高收入居民的商品房市场体系,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的住房体系。 (5) 网络系统。提倡发展低碳化交通系统。减少私家汽车的使用, 完善公交、轻轨系统,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联系及换乘便利性。减少对快速路、高速路的投入, 加强城市开敞空间及便民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建设。加强水-陆-空系统建设, 促进各种运输系统的协调、配合[4]。 (6) 整体把握城市结构。坚持动态的城市发展模式。根据城市中的现实情况合理规划和解决, 切忌照抄其他城市发展模式。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 城市规模扩大,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基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 探析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论证了大城市的必然性。并针对道氏人类聚居系统五要素, 提出大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人类聚居学,大城市,发展,必然性,人居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2]席丽莎.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京西传统村落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3]叶原源.城市发展理念演进中的综合性宜居社区规划[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上一篇:油田基层班组安全文化下一篇:目标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