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建构教学法

2024-05-17

信息建构教学法(精选十篇)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1

关键词:信息建构教学法,信息树,建构与作用

目前,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教师教得很苦, 学生学得很累;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情绪;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教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成功的教师?如何减轻教师和学生过重的负担问题?已成为今天各地各校课改的关键问题。我认为,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研究新方法, 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把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第一要务, 使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和进步。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学生非主体的做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筛选、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 我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认为信息建构法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可以大面积全方位提高教学成绩, 可以使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感。下面我就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法中的“信息树”的建构与作用进行以下阐述。

一、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新课标的全面的实行, 高中教育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因此, 高中各科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各项探究正全面铺开, 如火如荼。为了全面提高我校历史教学效率、提升我校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经过探究与实践, 提出了此课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谁拥有更多信息, 谁就能与时代同行;谁能拥有更多信息, 谁就拥有了更多知识;今天同样也是知识经济时代, 谁拥有了更多知识, 谁就会创造出经济奇迹。美国为了保持住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 曾率先提出过“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结果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结果世界经济出现奇迹。我国也抢抓机遇, 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战略, 结果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奇迹, 令世界瞩目。诚然, 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教育的发展, 同时经济的进步也必然要求教育要跟上经济与时代的脚步。信息建构教学法就是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经济步伐同行的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 它是我们一线教师经验的总结和自主创新的产物, 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通俗性、简便性和容易操作性。所谓“信息建构教学法”就是以如何教会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阐释、说明、描述和综合归纳有效信息的教学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同时也符合《高考考试说明》的目标和要求。

信息教学法的课堂结构是自学指导提取信息、教师点拨解读信息、典例分析方法总结、规律探究通法寻求、课堂巩固开放探究。

二、信息树的含义和建构

所谓“信息树”就是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快速检索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辅助学习工具, 是整合有效信息, 按一定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树状图。如果把信息建构教学比做一台电脑, 教学中的通性通法即通用工具则是电脑的中央处理器, 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是电脑的辅助处理器, 而信息树则是电脑的信息数据存储器———硬盘。故信息树是学生最大限度存储信息、拥有信息的最好的工具。信息就是知识, 信息量就是知识量。谁能拥有最多信息谁就掌握了最大量的知识。故信息树的大小就决定了知识量的多少。

三、信息树的作用

第一、信息树是教师交给学生自主预习的重要工具。学生只要学会了画“信息树”, 他们就能够掌握预习的全部内容和本预习模块的信息体系和逻辑体系。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为了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梳理信息 (知识) 和运用逻辑方法,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用树状图即“树”的形式把所学的主要内容建构出来。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抓手”即学习建构树形体系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固定的, 而是依据不同知识和信息内容而定的, 应在预习前指导学生理解大小标题之间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按一定的发展过程和影响来梳理问题和逻辑关系。这样建构出来的信息树就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了。而是一棵包含着大量有效信息, 带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有血有肉的枝叶茂盛的大树了。

第二、构建“信息树”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研究。“信息树”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的整体认识, 而且可以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的整体概念都可以建构起来。一棵大的信息树是由若干个小的信息树嫁接起来的。这样学生在建构信息树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也找到了一种学习方法, 培养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结构,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学习一篇课文和一种教材。与传统教学相比, 信息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场革命。过去教学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 到最后才能交给学生小结, 这时学生才能看清楚信息的整体结构。这就好比旅游者去看一处风景, 原来是先进入景区, 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整体如何,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的信息建构就好比游客乘飞机先在空中看清楚整个风景区, 对风景区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 然后再深入到景点之中, 重点看哪些美景, 可以有选择地去看风景, 可以重点去欣赏美景, 享受美的感受。

建构信息共享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三者之间交流。怎样挖掘这三者间的资源,做到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呢?以下,我就围绕第十二册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谈谈对课堂教学中信息共享的认识与实践。

一、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本作为物质资源范畴,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是主观精神世界物化的产物。当它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时,它是作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的。当然任何客观事物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所以当接触文本时,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探寻文本中主观印象的烙印(即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这种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应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怎样的语境来流露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资源。对于文本中的这此共性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这一资源进行共享,但由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时,教师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占有的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直接灌输这一单一形式传递给学生,而应围绕文本促其生疑,在疑问中探究文本源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道: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对于文本中的这一信息源,以前,我在教学时,我都是通过自己所收集的信息,向学生直接传递。如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年,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鼓励学生围绕信息源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他们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有的查阅了资料,有的还专门请教了自然老师,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查阅。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所卖的是能在墙上擦燃的“不安全火柴”,而是我们用的已是“安全火柴”了,而且他们对火柴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都是文本这一共性信息源,所产生的效果。

二、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是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心理情境、情感体验等差异所决定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使信息传递变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显然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许多有个性的信息资源被扼杀。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资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因急于表达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而应在倾听完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后,再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当然,教师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时,应带着一种平和、商量的语气与他们进行共享,避免那种强加的、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交流。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通过充分阅读、理解后,我便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通过对文本信息资料的占有,提出了各具个性的信息。

学生甲:“老师,我觉得她是一位可怜的小女孩!大年夜还要在街头卖火柴,而且大冷天只穿着一双拖鞋和一件围裙。”

“她家里没有一个疼爱她的亲人,卖不掉火柴,回去还要挨爸爸的打。大年夜不能回去,只能与墙角为伴。我认为她是一位孤独的小女孩。”

乙学生抢着回答。

“她是一位无助的小女孩。”学生丙迫不及待地说,“她在大年夜卖火柴,竟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去买她一根火柴。”

学生丁:“她是一个没有反抗精神的小女孩!买不掉火柴,爸爸竟然还要打她,她为什么不去控诉她父亲?为什么不与她父亲抗争?”

……

面对学生独具个性的阅读信息,我不免有些汗颜。因为通过教参的提示和自己的阅读理解,在头脑中留下的是一位孤独、可怜的小女孩形象。如果事先我将自己所获得的阅读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显然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独特见解。于是,我真诚地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充分地阅读、理解,谈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说实话,老师在阅读后,还没能获得像大家这样深入的见解。相信,随着大家深入地探究,你们还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发现。”

如此,通过交叉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众多的个性信息资源得以产生,而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获取新的信息的信心。

三、实现生、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互动共享。

小学生是个性活泼的群体,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更喜欢在互动中来接受、传递信息。虽然,我在第二点中没有谈及师生间的互动分享信息资源的效果,但并不是否认师生互动对个性资源信息的共享作用。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师生互动远没有生生互动传递信息那么快捷、自如,这无疑告诉我们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主要谈谈生生互动中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他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的程度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个性信息也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如何使他们的信息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提高、坚持,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设计一些互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中得到完善、提升、共享。当然互动的情境设置需因人而异,因文而设,不能千篇 一律,追求一致。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教学进入使学生混沌状态时,为了让学生不因混沌而不知所措。于是,我便组织他们进行了辩论。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心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你说在她临死前渴望些什么呢?

生:她渴望有亲人的关爱和呵护,至少爸爸不会再喝酒后打她。

生:她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

生:她渴望能快快乐乐地过个年。

生:她渴望有甜美的食物补充她的身体,免得受饥饿的威胁。

……

师:是呀,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觉得小女孩的愿望能实现吗?

生:我觉得能实现。因为小女孩临死前确确实实看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有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生:我觉得小女孩并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因为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小女孩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产生的幻觉,是虚无的东西,并不是她真正拥有的。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小女孩在幻想中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她所需要的东西,另一种认为,小女孩并没有真正得到,愿望没有实现。下面就围绕这两种观点,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开展辩论。

(学生开始寻找依据)

辩论开始:

甲方(赞成第一种观点的):

1、觉得小女孩是可怜的,我非常同情她,我宁愿相信她在临死前得到些什么,而不愿看到她一无所获地怀着种种遗憾离开人世,我想同学们都是于心不忍吧!

2、因为课文结尾说:“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是带着微笑离开人间的,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告别人世的,她临死前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到天堂去享受快乐,她死而无憾。

3、虽然小女孩并未在物质上真正拥有些什么,但是她在精神上已经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精神上的满足已表明她曾经拥有过。

乙方(赞成第二种观点的):

1、课文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说明小女孩所要享受的这一些只有到天堂中才能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2、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但是火柴一灭这些就会不见的,这难道不能说明小女孩所渴望的这些只不过是她的幻想罢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辩论双方的观点在辩论中得以交流,在辩论中得以互补,得以提升。这不能不说是互动产生的预想不到的效果。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3

乐高教育在皮亚杰建构论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从而设计了“4C”教学模式,即由: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等四个过程组成的教学模式。

联系-Connect:教师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与课标、知识点进行联系,让学生面临一个开放式的挑战或任务,将置身于问题解决方案寻找者的角色。在联系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他们开始动手之前探索各种想法。

建构-Construct:指在真实世界中构建事物时,在头脑中组合知识。让孩子们通过交流、策划,为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而设计解决方案,并加以构建。

反思-Contemplate:让孩子对他们看到或建构的内容进行思考,对方案进行讨论、反思并调整他们的看法,同时,教师也通过提问题来鼓励他们继续下去。这是一个达到成效的重要阶段。

延续-Continue:建立在想了解更多内容的欲望的基础上。这样,就又把孩子们引入一个新的“联系”阶段,使他们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超越难度不断增加的挑战。

二、4C教学法有何优点

乐高4C教学法蕴含的技巧和技术能帮助教师们解决21世纪的教学困境。乐高课堂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有创造力和富有合作精神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学习的本能被激发,同时被激励在新的情境下应用他们学习到的知识,这意味着他们踏上了自我引导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乐高教育提供的4C教育解决方案以问题解决方法为基础,普遍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与活动的内容,通过联系阶段,将生活实际引入活动,通过构建、反思、延续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解决生活中的挑战的能力。

乐高课堂上的学生利用乐高教具和模拟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团队工作中和批判性思维上脱颖而出。在乐高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他们能够发展保持关键概念、关键知识的能力,因而在学校、社会,以及考试中表现出色。

三、教学实践:用乐高4C教学法“构建”信息技术课堂

通过对乐高4C教学法的初步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以探索数据计算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使用《运用函数计算》为主题探索4C教学法的应用。

(一)知识目标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让学生在电子表格当中统计段考各个同学总分及平均分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创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活动

本次课堂任务是一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函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统计总分,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比之前学过的运用公式计算,在反思环节(Contemplate)对比出两种方法的优劣。

(三)具体过程与方法

1.Connect -联系

活动时长:5分钟

教师活动

[1]引入建立一张段考成绩表,并统计每个同学的总分及平均分的任务

[2]展示一张已经做好并统计好的成绩表实例

学生活动:

思考,小组讨论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本次任务

工具与资源

[1]投影

[2]一张已经完成的电子表格实例

2.Construct-建构

活动时长:20分钟

教师活动

[1]老师布置学生分组建立一张段考成绩表并统计表中每个同学的总分及平均分的任务

[2]注意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一些适当的提示

[3]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

[1]小组内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

[2]建立段考成绩表

[3]统计总分,平均分从而完成本次任务

工具与资源

[1]投影仪(用来投影本次统计用成绩表数据)

[2]电脑

[3]Excel电子表格软件

3.Contemplate-反思

活动时长: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小组内派代表陈述并展示统计结果。

[2]提问:使用那种方法比较快,比较好?

[3]如果计算的数据项目比较多的情况下,那种方法更快,更容易使用?

学生活动

[1]介绍自己两次分别使用公式和函数统计总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及过程

[2]回答老师的提问

工具与资源

[1]投影

[2]电脑

[3]Excel电子表格软件

4.Continue-延续

活动时长:10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在成绩表中最后一行,并求出成绩表中各科及总分成绩的最高分

学生活动

[1]看书,探索MAX函数的使用。

[2]实践MAX函数的使用,完成任务。

[3]总结出利用函数对话框中的信息,有效地选择正确的函数、设置参数,完成计算的方法。

工具与资源

[1]电脑

[2]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以上是我乐高4C教学法的课内部分,此外还在课外对各组学生在建构阶段完成任务情况分别打分给出综合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关键词: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利用、开发、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教育技术,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 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用建构主义指导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给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 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 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信息技术教学, 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信息技术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关节点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关节点。

(一) 采用双主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 信息技术教学应采取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双主模式。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

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组织“协作学习”, 把学习者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 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

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建构。那么,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应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多样化情境。

(三) 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 学习者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同时, 由于情境中问题的艰巨性, 学习者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 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1. 学习者———计算机, 学习者可以通过调用多媒体课件、访问网络站点进行在线学习。

在线资源包括教学软件资源、信息类资源等。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或查询网上信息。在认知工具———计算机的协助下,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2. 学习者———教师, 在学习者与教师的协作过程

中, 学习者能获得教师的指导, 同时教师也能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时, 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这时, 教师就会转变角色, 与学习者一起共同探讨问题, 成为协作者。既可以通过电子会议系统、电子黑板等实现同步协作, 也可以通过E-mail实现异步协作。

四、结束语

当前, 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地蓬勃展开, 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为教育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浅显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陈青, 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中国电化教育.

[3].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电化教育研究.

[4].李志成, 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苏州大学出版社.

信息素养培育系统建构途径研讨论文 篇5

各级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制定自身的信息素养政策,包括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标准、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内容,以确保信息素养教育在宏观的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同时从政策上明确各部门责任,促进相互合作。虽然随着全国“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多个方面,跟图书馆、实验室、两课活动和各科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可能单靠图书馆员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图书情报部门、计算机老师和各学科教师相互间独立教学产生的弊端已显而易见。虽然不可能拥有一支独立贯彻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但从国家层面、专业协会层面或学校自行制定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还是可行和非常重要的。

教育目标:实现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社会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需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分阶段目标逐步完成。纵观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的体系内容,或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1],这些指标体系的评估过程也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和实施过程,体系内容正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结果。所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实现即可视为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完成。不过,目前建立全国性的指标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所致,但可在教育水平较接近的地区根据信息技术设施和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设立一致的信息素养标准,以指导和督促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理论: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理论是对教学的指导,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闪光点。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多样理论来指导。在信息社会,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需要融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以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情境为融入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佳境。建构主义是指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这种理论思想更加强调教与学的主动性、协作性与情景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使学生产生自己构建知识的学习观,不再依赖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相一致。在凸显个性和差异的教育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与人本主义理论思想不谋而合。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3]。可见,人本主义理论可引导学生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到“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再到顺应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科技与人文并重。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和崇拜忽视了精神道德的培养和人文关怀,使信息产生异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方面,如信息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评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信息素养内涵的综合性特征使信息素养教育应是知识和道德、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即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信息素养内涵进行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语言学、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素养概论、信息技术学等信息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还应有信息文化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法学、信息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信息道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的理解与构建等信息能力教育课程。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同学进行普及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高年级同学进行拓展性信息素养教育,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模式:开放与继承同行。我国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有基于资源学习的信息检索课模式,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嵌入式教育模式。三大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客观产物,然而由于认识的差异和对政策的依赖,信息检索课和计算机文化课“两足鼎立”的格局一直未被完全打破。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检索课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方面,是图书馆素养的延伸。计算机文化课因其继承性特点和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工具性角色,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二者又都不能独立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所以要开放教学,将信息检索课与计算机文化课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结束条块分割的格局,开展以信息素养为共同价值取向的合作,使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也可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列中,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制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

教育资源:丰富和整合齐步。丰富、多元、立体的教育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大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我国因长久以来教育资源的孤立分散,加之结构性缺乏,进而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丰富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地进行整合,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结构优化、开放自主的校园信息化环境是当务之急。整合的内容包括:(1)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教材、课件、资料库、实践习题等。(2)教育网络的整合。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共享、在线教育平台的共建和使用等。(3)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与网络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等。(4)师资资源的配合。计算机教师、图书情报人员与专业课教师的配合,通过协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管理:柔性和刚性相济。信息素养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方方面面,是长期性的工程。因其长期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实现;因其工程性,所以需要通过管理确保各项内容的规范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其教育内容的多重性、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所以需要教育管理者采用刚柔相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激发内驱力,增强凝聚力,给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和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任务。同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制度内化为教育者的内在驱动力,单纯的柔性管理很难实行的,所以需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如激励制度、管理层统筹协调制度、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等,通过刚柔并济的管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

教育队伍:合作与培养共举。信息素养教育靠图书馆员或教师的单独努力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和广泛性。美国托森大学图书馆、加拿大的皇家山学院图书馆、墨西哥Juarez大学图书馆[4]等国外图书馆的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的计划和实验取得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对我国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队伍分散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很好的启发。要完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需通过图书馆员、教师、技术人员,乃至行政人员的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继续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教师主动沟通,宣传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员应成为交互协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积极关注学校教学改革,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协同进行课程、作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合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陶方林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及服务对策研究》[5]一文中对我国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调研了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文中数据可见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加强对教师职前和职中的信息素养的培训,积极拓展培养途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育方法:变革与创新并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有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入馆教育等形式,而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增补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应结合过去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扩充到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或叫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他的如案例教学法、互动法等都可灵活运用到信息素养教育中,以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学手段也要变革和创新。目前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point,Authorware,Fal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不足之处是学生除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外,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而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素养教育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RSS,Wiki,SNS,Tag等在教学应用中日益增多。此外,其他教学平台软件及系统也逐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体现出价值,如华北煤炭医学院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互动,键接优质网络资源[6]。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自行研制的学习系统由检索实习模块、联机考试模块、教师模块、后台数据库四个部分组成[7]。这些教学软件或平台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助学习,自助服务,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教育评价:信度和效度相结合。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达到调控功能和激励发展的作用。对教学对象的评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对教学课程的评价可通过考试、自测、访谈等形式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学生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通用信息素养能力和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能力分层评价,并注意近期能力与潜在影响的结合。与之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式、评价指标等还要以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以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础,以国内的信息素养研究为依据,注重信度和效度的结合。信度是指获得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是指内容的有用性、有意性和恰当性。无论是问卷调查式的信息素养评价,还是考试型的课程评价以及个体的反馈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工具都需经过科学的信度和效度检验,避免使用随意性强的自行设计内容,注重普遍性而非个体,注重效果而非形式,注重过程而非单纯的结果,注重立体性而非单一横向。另外,信息素养教育既含有学科教育性质,又含有非学科教育性质,所以在评价时要全面地综合评价。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在国家的发展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验发现者的乐趣,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概括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兴趣的培养

兴趣的培养要靠探索隐蔽的现象。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经常熟视无睹,而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则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生物学现象多种多样,学生可以研究的对象丰富多彩。因此,教师不应把生物教学仅限于课本,而是要扩展到自然环境中,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观察生物现象并揭示其本质。

兴趣的培养要靠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教学中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去模仿,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并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出原因,直至实验成功,使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将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蝗虫”一节前,笔者预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实验: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仔细观察两只蝗虫的反应,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得牢,印象深刻。

2.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就没有学习。师生合作性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和思想产生共鸣的过程。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统一体,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交流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3. 注重分层教学

生物学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同时,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建构信息技术下的生物教学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只想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教学,那永远也成不了优秀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具有以下优势:

1. 能将新课“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通过网络搜集与新课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进行“整合”,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和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情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八年级下册讲动物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动物,用直观的画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2. 教师利用整合手段能突破教学难点、化静为动、促进理解

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生物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自然现象的认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构成了生物教学中的诸多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能否合理突破教学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教学“花的受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动画过程:一个黄色的花粉粒从屏幕外飘落到柱头上,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随后慢慢地生长、伸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并随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胚囊。接着精子从花粉管出来,与卵细胞融合,此时旁边的注字由原来的卵细胞改为受精卵。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教学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3. 情景再现,穿越时空

生物很多内容是涉及生物进化的,而这些内容包括的时间和空间异常宽广,从广袤的宇宙太空到细微的电子显微镜下的世界,从太古生物到现代自然中的生物,无不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内。有些已逝去的自然形象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还原、无法呈现的,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在课堂上呈现,如:人体在母体中的发育过程,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细胞的分裂等。这些过程都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观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文字图片充其量只能让学生了解生物某一时刻的形态,却不能窥探事物的全貌。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再现史前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可以把现代生物研究得到的微观景象融合在课件中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冲破地域、季节和空间的局限,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能力。

4. 利用整合手段展示生物知识的应用

学生要学好生物,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搜集、整理、设计与相关知识有关的图片和(下转第32页)(上接第30页)动画以及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在“关注健康“一节的学习中,其知识点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的注意事项,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理解、操作是不容易实现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口对口人工呼吸视频来解决这个问题。

5. 省时高效,增加容量

多媒体技术运用了视、听的感觉机制,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虽然课下教师的工作量大了,但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却大大增加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快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节约了上课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

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图、形、色、声、影视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展示的内容,将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因特网的普及, 智能手机不断的更新换代,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同时对教育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信息化推动了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课堂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理念,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随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 在高职的课堂上, 尤其是英语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只有少数的同学使用手机查单词, 短语, 搜索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信息, 这一部分学生数量少的可怜。大部分上课玩手机的同学是在玩游戏、看电影、逛淘宝、聊天、刷微博。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和普通英语有很大的差别, 主要培养学生在商务情景中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 涉及专业范围广泛, 概念术语多, 背景知识复杂, 案例频繁出现, 使商务英语难度非常大。目前, 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 比如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考核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不是特别理想。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经验背景出发, 主动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重视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强调人的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 倡导合作学习, 强调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 便于学生探究, 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建构知识。本文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 探讨如何提高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建构主义理论

1.1 建构主义的含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学习。因此, 这一理论已经直接的应用到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建构主义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的潜在动力。

建构主义是基于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它主张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如遇新事物, 我们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事物进行认知, 进而丰富我们已有的经验, 也可能放弃无意义的信息。各种情况下, 我们都积极的建构者我们的知识。

课堂教学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普遍意义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法等方法去主动发现更多的知识, 进而反思和分析他们的行为,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要确保他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 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活动。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评估他们的活动, 帮助他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反问自己的行为和他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课堂的学生理想上变成了“专家型学习者”。这给了他们不断拓展视野的工具, 持续学习。有了一个组织有序的课堂环境, 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1.2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 学生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建构主义的理论成果离不开这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的辛勤努力。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 学生取代了教师, 成为课堂的焦点。课堂上, 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别无选择地被动接受知识。在建构主义模式下, 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起到监督指导协调的作用,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最重要一项工作变成了学会提问。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知识不是需要记忆的静态的陈述, 而是充满活力的, 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和成功扩展探索世界观的能力。

1.3 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和许多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一样, 你可能已经从某种程度上使用了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教师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使用许多技巧。比如, 他们可以:

(1)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会探究。

(2) 允许学生对学习有多元化的见解和阐述。 (3) 鼓励合作学习, 学会利用同侪资源。

在建构主义课堂, 学生不是空白的石板, 知识是刻在上面的。他们来课堂之前, 已经掌握了一些认知, 想法和概念。这些已有的知识是他们创造新知识的基础。

学生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建议, 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思考谈论他们的活动。学生也帮助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评估方法。

建构主义课堂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因素。其中, 用于建构主义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仅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学习, 他们也向同侪学习。当学生们一起回顾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 他们就能互相学习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 信息时代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2.1 改革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职院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方式、商务英语学习和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各种网络化、智能化、情景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随之而生, 对我们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将创设情境、商务知识扩展、商务文化熏陶、语言与思维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现代教育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的素养要求, 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和造就出能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2.2 网络教学的开展

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教师和学生基本素养的不同要求, 也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2.3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商务英语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 在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 这是学生强化语言能力, 扩展商务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样, 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 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加工所收集到的商务英语信息的能力则是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方式的变革, 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3.1 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也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商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 将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料充分地展现给学生,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商务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比如, 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积极主动的构建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 教师只起到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提前录好微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展示给学生。通过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建构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

3.2 课外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非常有限, 光靠课堂教学,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建构足够的商务知识, 充分训练语言技能。因此, 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 是对可能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了, 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的不断涌现, 学生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首先, 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 学生可以借阅各种商务英语相关的图书, 杂志、期刊和报纸;电子阅览室, 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阅读各种电子图书、期刊杂志等。另外,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与商务英语相关的信息极其丰富, 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商务英语资料, 不仅有文本信息, 还有各种听力材料, 视频材料。还有一些与商务英语有关的论坛, 聊天室, 学生可以和网友进行书面的和口头的英语交流, 提高读写和听说能力。

3.3 师生互动交流的建构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 由于教师采用直接教授法和语法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再加上实践和空间上的局限, 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的去建构知识, 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 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手段, 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微博、网络资源共享课等多种方式, 与学生互动交流, 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必能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有效的开展,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 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 详细探讨了信息时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通过研究, 希望能够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6) .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08) .

[3]高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多媒体运用, 2009, (10) .

[4]王瑾, 李红梅.建构主义理论下网络环境与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整合的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3) .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8

1 采用实践操作的参与式教学法,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 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就是这个道理。当教师在为学生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 由于概念较为抽象, 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功能产生怀疑。而若以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则计算机系统组成中, 让学生面对计算机, 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 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语句写得对不对, 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在机器上运行一下, 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解决。

2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式教学法,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 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制作一个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形象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进行分层教学的参与式方法, 使学生更自信, 积极

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 一些学生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 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这样一门新兴课程, 较多的新术语和新概念是使他们很难熟练掌握。这就会使得在教学中出现层次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 若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 而是一味的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就很有可能产生优等生“吃不饱”, 差等生“吃不了”的情况, 而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趣或信心, 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参与互动教学内容,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 能够与老师进行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这样才能有助于优等生进一步追求更多的知识, 使差生努力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作品创作, 使学生独立操作

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 要求:a.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b.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c.作品完成后, 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

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 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 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 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 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 个别指出不足之处,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通过这样的参与式教学手段, 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 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5 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使学生更主动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 从事学习活动, 互促学习,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 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但是, 这种办法有可能会造成整个合作小组只有一个人包揽, 其他人坐享其成的结果, 因此, 在协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应该注意采取管理措施, 通过各种手段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协作学习过程中,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进步。

6 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交流,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大的兴趣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课内外结合,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 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课外活动的互动式方法,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外的联系。在网络技术, 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21世纪, 有一些很普遍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随时跟信息老师取得课外联系, 如手机短信, 视频聊天, 网络电话, 电子邮箱等, 这些方法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跟信息技术老师交流各种课内外问题;另一类是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 以激发其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 可以激发出更大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结束语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9

探索课堂教学与信息整合的方法和手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转变观念是先导,更新内容是关键,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为此,教学应该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自助餐式的自主学习,即在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己可以认知的内容;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即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完整建构;精讲精练式的复习策略,即在精讲中做到以点带面,在精练中作到举一反三。为此,化学教学应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并据各类不同特点侧重研究不同改进方法。

实施过程中,为了检查实际效果,及时收集学生在课后的信息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改进工作,采取了课堂跟踪调查问卷和课堂随即测试等方式,当堂了解学生反映,一般一学期调查三次,然后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改进。除此,在作业布置上,学生根据教师当堂讲授的内容有选择地做一些有助于自给能力提高的问题,这种作业训练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自助餐式作业训练法。”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为适应终身学习而奠定自学基础。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心要立足于“终身教育”,因此,探讨如何指导学生适应终身学习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信息收集为突破口,我们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浏览化学网站,参与信息收集和论坛讨论,将识记类内容让学生在网上通过信息收集自行解决。如:我们选定了环境保护一节内容组织浏览各种环保网站,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识从眼前的环保问题联想到未来,并在一起探讨各地环保经验,分析环保的化学原理,效果比课堂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通过提出自学提纲——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定时探讨分析——教师总结——学生分析相关原理。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感性,时间短,收效快,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收到了纯讲授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整合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指导性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将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模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整合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进入角色速度加快。

要让学生把整合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优势,需要教师具有情景煽动能力,教师的诱导启发与学生情景融入有关。

注:以上是五次问卷的平均值。

学生信息利用的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

具备这两种素养,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建构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有效整合,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基于整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利用专业网站,能利用专业术语、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拓展了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很快提高。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力、创造力;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建构教学法 篇10

2 0 0 6年1 0月, 黎加厚教授领衔指导应用的M o o d l e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在深刻认识Moodle所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 经过接近两年的应用实践研究, 建构了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目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提升了区域教学品质。

一、创设“前移后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一) 为什么要创设“前移后续”的教学模式

中国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是教育, 而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项对中国学生创新力的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创新力逐年减弱。那么, 如何走出年级越高, 学生创造能力越低的“怪圈”?我们认为, 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中高扬学生主体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改变中国教育几百年来遵循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应该给学生以教学的“知情权”, 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课上的教学内容, 使其带着对知识的大致理解和新知引发的种种问题进入课堂。此时,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参与者与研究者。

(二) Moodle为创设“前移后续”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

Moodle依据的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 它强调以学习者的自导性自我建构知识, 并通过教学内容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安排与组织、考试训练反馈、互动评价等功能来实现它的设计思想。这就启示我们, 可以利用Moodle平台, 通过学习的前移与后续,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合作、探究构建头脑风暴环境, 发展学生求异、求变、求新的意识与能力。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基于Moodle创建“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 以实现学生自导性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的根本动因。

二、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 全国涌现出多个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 如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等, 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 重视学生的预习环节

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来概括。先学就是学生先自己学习, 独立地将教材的基础知识学明白, 然后再进入班级集体学习。东庐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承载体是“讲学稿”。教师编写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 而学生是在完成讲学稿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再上课的。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可以用“预习—展示—反馈”来概括。很明显, 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都是预习。

(二) 重视学生拓展学习的环节

这三所学校要求学生拓展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前一节课的拓展内容与后一节课的预习内容紧密相连, 利用预习与拓展的方法将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到高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

(一) 创建预习资源, 开展师生互动——教与学前移

1. 基于Moodle, 师生可以共同创建预习资源。

师生可以形成资源建设的团队,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图书馆、现实生活等多种途径搜集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发送到网上, 供全班师生共享。

2. 教师针对教材提出系列问题, 供学生课前思考。

教师为了教会学生思考, 可以在课前预习资源中结合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针对教材的问题。学生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自己不懂或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 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师生就某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投票。

如文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成语故事时, 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制作成语小故事的PPT或Flash, 然后让全班学生投票评选, 优胜者在课上进行展示。

4. 预习检测与反馈。

为了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检测的环节, 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 课堂教学——重在合作探究

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多次研讨, 我们逐步认识到, 预习基础上的课堂应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拓展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 这样的课堂重点应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预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共享, 对学生容易感到疑惑的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同伴互助、合作探究, 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

以下是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表现方式:小组同伴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小组向全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各小组间进行互帮互学→师生共同解决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测试:及时反馈、发现问题、教学调控、预设生成→变式练习, 拓展提升→学生小结→布置拓展学习内容。

(三) 拓展教学时间、空间与内容——教与学后续

后续是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它克服了传统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 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后续的内容应包括:

1.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小结、反思与提升。

2. 分层拓展内容。

(1) 师生共同建立拓展资源。

(2) 分层拓展:基础性、提高性、挑战性。

3. 师生通过讨论区、聊天室、WIKI, 对某一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与讨论, 进行异步、同步互动。

4. 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检测。

四、“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 学生家庭有网率低的问题

师生共同建立的前移后续的学习资源都是基于网络建立起来的, 因此学生要进行预习与拓展就要基于网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即使在上海, 至少还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没有网络, 甚至没有电脑。这就为前移后续教学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案是:

1. 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环境资源。如开放电脑房、图书馆、教室里的电脑, 让学生利用中午、活动课或放学后的时间记录预习内容。

2. 充分利用学生家庭中现有的信息资源, 让同学之间互助结对进行预习。

3. 帮助家长认识网络对孩子学习的价值所在, 提高家庭有网率。

4. 以学案作辅助, 将重要的预习与拓展资源印发给学生。

(二) 课堂教学的硬件制约问题

想要发挥Moodle自主学习、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等功能, 最好是在人手一机的情况下。但从目前学校的情况来看, 这样的硬件环境要求是很高的。怎样解决这个Moodle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呢?

1. 走出基于Moodle课堂教学必须依托电脑房的认识樊篱

(1) 人手一机环境 (电脑房)

凸显及时反馈、评价、多种形式互动, 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提倡多种形式交流、合作、探究与拓展。

(2) 多人一机环境 (信息化小班)

凸显小组合作, 有限及时反馈、评价, 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3) 多媒体教室环境 (目前教室)

将反馈、评价与活动适当前移与后续, 凸显课堂多种形式交流、探究、合作与拓展。

2. 实现教室多机配置

在Moodle已经广泛应用的西方国家, 也不是每节课必须在电脑房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逐步在班级配置4~6台电脑, 便于实现信息化学习, 这种投入是前瞻性的。国外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方式。

(三) 基于“前移后续”教学模式难以日常化的问题

虽然我们进行了区级层面、校级层面、教研组级层面的超过300次的Moodle课堂教学研讨, 但从我区目前实验的情况看, 基于Moodle的“前移后续”教学实验还远没有达到日常化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实验校的实验教师相对偏少, 没有经过校本培训的学校只有5~6位实验教师, 难以形成研究氛围。二是参加实验的均为语、数、外等主科教师, 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教师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前移后续”模式的备课。三是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感悟“前移后续”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品质提升的重大意义, 主动性与创新性不够。

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案是:

1. 组成课程建设团队, 加快系列化课时课程建设, 为基于Moodle的课堂教学常态化创造条件。

2. 从2008年暑假起, 实验学校进行校本培训, 使各所学校形成每位教师都基于Moodle进行“前移后续”教学改革的氛围。

3. 提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应用要求, 逐渐加大基于Moodle的课堂教学密度, 逐渐由实验状态进入到常规状态。

4. 在全面推进的同时, 要抓住实验学校的部分实验教师进行基于Moodle的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研究, 取得第一手材料, 用事实去启发其他教师认识Moodle的功能与价值。

上一篇:工科院校的思政课下一篇:电子集成网络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