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桥梁

2024-05-06

爱的桥梁(精选五篇)

爱的桥梁 篇1

一个偶然的机会, 在朋友家的书架上, 我发现了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 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 出于职业的习惯, 我把它借回了家。静静地坐在窗前, 细细地品读着这部经典著作, 困惑已久的心逐渐明朗起来。吉诺特博士在书中写道:“语言就像刀, 它能够带来痛苦, 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 在感情上也会留下痛苦的伤痕。”这句话犹如一块石头在我的心海里激起了千层巨浪——我和大多数的班主任一样, 一直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不知多少次,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 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无形的伤害。我们看似简单的表扬和批评, 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我一直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道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经常把“你真棒!”“你多么聪明呀!”“你是个好孩子!”等称赞的话语挂在嘴边。而在吉诺特博士看来, 这样的称赞是无益, 甚至是有害的。他认为:“称赞, 就像青霉素一样, 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药剂。使用强效药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包括时间和剂量, 需要格外小心, 否则将会引起不良反应。”吉诺特博士的观点在我的班级管理中得到了真实的验证。

记得有一次, 班里的玉婷同学在参加学校举行的“祖国在我心中”演讲选拔比赛中, 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班会课上, 我不失时机对她大为赞赏:“你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原以为, 我的称赞会帮她树立信心, 孰料却适得其反, 她竟然拒绝参加县级的决赛, 她异常的举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像一头暴怒的狮子, 狠狠地惩罚了她的任性……在和吉诺特博士的“对话”中, 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玉婷演讲成功后, 我立刻给她贴上了“聪明的好孩子”的标签, 这样的评价让她感到了不安, 导致了她的紧张和行为失当。她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参加县级决赛, 是因为不想冒险降低比赛的奖次……此刻, 我为自己的无知和冲动感到深深的愧疚。

吉诺特博士通过列举鲜活的事例, 忠诚地告诫天下所有的教育者: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因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而品性和人格却可以瞒天过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 品性和人格却是人为拔高的。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当玉婷演讲成功时, 我不会再说“你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这类无益的赞美之词, 而是这样称赞她:“你演讲得这么好, 一定付出很多的努力, 老师为你感到自豪。”她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一定会欣然参加县级的决赛。

称赞是一门艺术, 批评也大有学问。当班级里的孩子犯错时, 批评他们、教育他们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但是吉诺特博士却告诫我们:“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 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而更糟的是, 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 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轻视别人的价值, 学会怀疑别人, 导致人格缺陷。”

学生打翻文具盒、墨水瓶等物品是生活中的寻常事,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 我都会批评学生做事毛手毛脚, 告诫他们下次要小心。而书中, 当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 她的妈妈却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 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 还要拿一块海绵。”妈妈站起来, 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松了一口气, 抬起头来感激地看着妈妈……没有严厉的批评, 也没有无用的忠告, 当玛丽出现问题时, 妈妈平静地陈述问题, 并给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孩子是在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小错误蕴含着大价值, 智慧的语言和恰当的批评是孩子精神健康的基石。吉诺特博士忠实的话语打开了我的心窗。我试着去做,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日, 李刚同学在教室里踢球, “哐当”一声, 把教室前门的玻璃打碎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 惶恐地望着我, 我虽然气愤不已, 但克制住了自己的不良情绪, 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说:“玻璃是很容易打碎的, 有没有想过满地的碎片, 收拾起来会很麻烦?我们一起打扫吧。”李刚拿来笤帚和簸箕, 我们一起动手干了起来。在没有呵斥、没有巴掌的情况下, “调皮鬼”李刚主动地承认了错误, 并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室里踢球是件很冒险的事。

给沟通危机搭建爱的桥梁教案设计 篇2

赣州四中

钟娟英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与父母产生沟通危机的现象及危害,掌握基本的心理防范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克服和疏导与父母沟通不正确产生的心理危机,提高防范及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家长和孩子互答及教师搭桥这两步骤,掌握切实可行的疏导和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

2、【难点】:以视频和实例为切入点,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危害。

三 教法学法

1、【教法】:邀请和孩子有沟通困惑的家长参加。及采用师生家长互动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阁——自然导入】

1、播放两段精彩的视频案例,明确:讲述了两位父亲因抢劫的儿子向众人跪地求饶、被人误推台阶的故事。)

2、提问学生:他们父子之间究竟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情景屋——明确现象】

1、播放这两对父子平常生活细节的视频,2、提出两个问题:

(1)这两孩子和父亲沟通存在什么现象? 明确:敷衍父母,拒绝交流

(2)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和父母沟通是否有类似现象?

教师配上舒缓的音乐,并率先示范回忆“中学时代那次在餐桌上没有自己喜欢吃的鱼就直接冲进厨房对着还未来得及卸下围裙的妈妈大声嚷嚷的事’.。

小结过渡:中学时代,和父母相处过程中都会有类似现象发生,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

(三)【明镜台——揭露危害】

1、案例出示揭危害

播放视频,了解两孩子长期和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沟通,会引发什么危害呢?

2、你说我说谈危害

(1)列举以下四个反面实例 :

1、安徽17岁的少年因为不满父亲对其管教太严,在父亲的饭中投放了“毒鼠强”,导致父亲中毒身亡。

2、2011年8月16岁的女孩因为过生日一事与父母沟通不当而发生争吵跳楼。

3、2012年2月13岁的女孩子因怀疑父母偏爱自己的弟弟,用鼠药掺在“营养快线”中,将自己8岁深爱自己的弟弟杀死。

4、2012年4月,某15岁男孩平时与父母很少沟通,一次考试中因为考试成绩太差,害怕回家被父母责怪而投湖自杀。

(2)再让孩子和家长分别联系生活实际谈危害 学生谈:成绩下降、脾气暴躁,甚至仇视父母等。家长谈:自闭、出现自伤、流露自杀倾向等。教师给予赞扬和正确引导。

3、明确危害

教师总结危害:(容易暴躁,容易流泪、无缘无故生气与人敌对、不愿与人交往、酗酒、出现自伤或自毁行为、流露自杀倾向。)

小结过渡:是啊,孩子们和父母沟通不正确,表面上很正常,但长期下去,会给孩子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们创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呢?

(四)【智慧树——探寻方法】 本课的重点,设计两步骤:

第一步骤:孩子和家长针对交流不当的现状互问互答,时间8分钟。并举例引导,(如果我是孩子,我会这样问家长: 您为什么要翻看我的书包?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这样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听我话了?)

第二步骤:教师支招

对家长会这样建议:

1、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2、不用粗暴的方式强迫孩子听话。

3、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4、如果发生矛盾,注意观察孩子是都有异常举动。

对学生会这样建议:孩子应该做到体谅父母,理解父母,主动和父母沟通。如果和父母发生沟通冲突,可以这样做:

1、心理自救:想象父母对你的好,学会自我反思,多加自我安慰。

2、宣泄 :把心中的委屈和怨恨向亲人、好朋友说出来。

3、积极面对:往好的方面想,或尽可能的忘掉。

4、向心理咨询师或老师寻求帮助。

(五)【回音壁——升华真情】

播放音乐《儿行千里》,并配上这样一段话:“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颗关爱我们的心,偶尔的打骂,也是对我们浓厚的爱,孩子们,此时此刻,请你站到爸妈的对面,把藏在心灵深处那份爱大胆的说出来。

(六)【结束语】

信任构成爱的桥梁 篇3

船出了横滨,在海上孤独地向南漂,第一站是越南的岘港。

能够走上陆地,是过去10天以来我的梦想。船贴着台湾岛的东侧向南,始终在公海里航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爬到甲板上看星斗。不过再美的星斗,连续看上10天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渴望看到新的面孔,渴望踏上土地,就成了全船人最热切的盼望。

岘港在越南中部,是个很热的地方,街上的行人被热带的太阳晒得很黑。这里曾经有过美军的海军基地,不过现在已经被拆除了。走在街上,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火辣辣的热浪。

船到岘港的那天,天气尤其热。在岘港青年联合会的欢迎舞曲声中,我下了船。下船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网吧。

我到岘港的日子,恰好是在“五•一二”地震后的10天。此前我一直在海上,因为海事卫星故障,一直与外界断绝联系。很多人都来问我:中国的大地震怎么样了,伤亡情况严重吗?对这些善意的问话,我只能报以苦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生活似乎忽然就变成了一块空白的孤岛。

顾不上看那些戴着竹斗笠的越南女学生,也顾不得看田地里那些辛勤耕作的农夫,我打了辆黑车,直奔市中心。岘港的街道透着陈旧,时光仿佛停滞在了上个世纪。路边的杂货店里卖各种各样的锅碗瓢盆和电锅电扇。这让我不禁心中一凉:这样一个类似乡村的地方,会有网吧吗?

所幸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世界各地,这让我能够在下船后的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中国的不幸。在那些被夷为平地的大楼废墟里,扭曲的钢梁像伸出地面的手指,绝望地指向天空。所有的网页都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黑白两色,诉说着中国痛失儿女的悲痛。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晃出网吧。我只觉得自己虽然身处艳阳高照的热带,心里却泛着寒意。我未曾见过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只在幻想里想过那种天翻地覆的大灾。看到网上发出的那些帖子,看到那些在第一时间抢拍出的照片,从心底涌出的震撼使我久久不能呼吸。

习惯性地伸手拦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很典型的京族人: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眼睛透出一种狡诈的昏黄。他用半生不熟的英文和我讲:回码头,4美元。

以当地的物价标准而言,这个价格很是公道。毕竟在岘港的物价水平还是较国内为低。我没多想,坐上出租车。路上那个司机并未多说话,只是闷头开车。然而到了码头,他却指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开的计价器比画:24美元!

按照计价器上的价格显示,每公里的车费大约2美元。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不过看着他脸上贪婪的笑意,再想想自己笔记本里刚刚下载下来的地震照片,我忽然失去了所有争辩的欲望。随手甩出几张美元,快步走开。我知道他一定在背后嬉笑自己再一次得逞的诡计,不过我无心开口。

有朋友说,出门在外一定要提高警惕,别相信“车船店脚牙”的职业操守。像我这样在外面拦出租车的,一定要提前谈好价钱。光谈好还不行,还要拿出纸笔让对方把钱数写下来。这样一旦发生争执,可以保证和捍卫自己的利益。

我并非是说,因为中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震灾,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得到照顾或什么。但心态的巨大落差,才是最让我不舒服的。回到船上,根据在网吧下载的照片,我们组织了一次募捐。仅仅几天时间,就募来了一大笔钱。船上人们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很多人,无论相识与否,都慷慨解囊。

回国后到红十字会捐款的途中,我忽然想:我在海外募集的那些捐款,难道捐款人就没想过我可能会卷款潜逃?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信任我?我把这个问题拿去问红会的工作人员,她也是一愣,说:从来没想这个问题,可能他们就是信任你吧。

信任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两个人王八看绿豆的投契。信任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坐出租车时我对司机的信任,捐款时他们对我的信任……莫不都遵循着这种心理轨迹。

信任,通常指的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的继续交往的认知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东西,取决于自己的个体特征和所属角色两方面内容。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受其个性特征、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他可能对人心充满信心。他往往会相信非特定的某个对象是可信的,就算遇到了争执,他也会习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善意或可靠的角度。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从自己的所属角色去体会信任。当一个新的交往关系建立时,无论这个关系是临时的还是长久的,人们实际上都对交往的对象缺乏深度的了解。能够最容易获得的线索其实是类别与角色信息,比如说年龄、性别、专业等等。这时候信任建立的基础不再是基于对方的人格特质,反而是依靠来自于对其身份的刻板印象。就像朋友告诉我的:对“车船店脚牙”要多加小心,实际上就是通过他们的职业来判断其个人的可信程度。

基于这两个层面所产生的信任贯穿整个交往始终。人们会在交往的过程里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开始时的信任程度也至关重要。那些喜欢“轻信”别人善良的人,其实在心态上处于一种既危险又有利的地位。说其危险,是指这种人在短期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遭受到比别人更大的打击。因为他的“轻信”,使得他常常会萌生出“世界怎么这么坏”的想法。

但这种高信任心态也往往会对其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效果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如果初始信任比较高,那么他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防御,从而在与人交往时可以更直接地袒露自己的感受。此外,当在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也往往会对这种困难做出比较正向的解释与回应。

信任,说起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初始信任则更多是自己的感觉。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个人对信任的看法不同。就像当我很不齿那个司机,觉得为什么人和人之间连最基本的信任也荡然无存时,却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大笔善款一样。那时候我才深刻感觉到,信任构成了爱的桥梁。

编辑/芦淼

爱的桥梁 篇4

一、细心, 用关爱鼓舞学生

2011年冬天, 我班一学生的腿骨折, 因父母无时间接送, 来回上学极不方便。为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我安排10名学生组成了“护送小队”, 有计划地承担起了护送任务。我也参与其中, 每天准时守候在路口, 上学时, 从马路北面把他抱过来, 放学时, 又从学校门口把他抱过马路, 直到他基本康复。后来, 他在一张自制的贺年卡上写道:“老师, 我会铭记您温暖的怀抱!我要用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看到这些话, 我不禁一震:细心地关爱孩子, 是多么重要啊!班主任必须有一颗细腻的心, 细致地处理纷繁复杂的班级事务, 用细致入微的关爱开启学生的信任之窗。

二、诚心, 用善意转变观念

《韩诗外传》中说:“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以诚相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是做好家校沟通工作的必要条件。

我曾教过一个从四岁就开始练钢琴的女孩, 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天, 她的母亲找到我, 说她现在极不听父母的话, 而且不愿学琴了。了解情况后知道:家长对她的要求太苛刻, 导致她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进行了五次家访。与家长交流时, 我极其肯定学生的特长, 并刻意调整家长的期望值, 逐渐化解她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借此事件, 我召开了“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 邀请家长参加, 学生和家长借机真诚交流。那位练钢琴的女孩毕业前钢琴达到了10级, 被城阳三中特招, 她的母亲对我说:“老师, 多亏有了你, 不然我真不知道我和孩子会是怎样的结果。”

诚心是班主任工作的至宝,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 有的放矢, 因势利导,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恒心, 用坚持感化学生

荀况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面对班级里的特殊学生群, 班主任绝不能放弃, 要用恒心去感化学生。每年所带的班里均有几个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 杜晓 (化名) 就是其中的一个, 经常逃课, 非常地厌学。上五年级时他的父亲失踪, 母亲外出不知下落, 他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访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 我多次买上东西去看他和爷爷奶奶, 和他约定:我作为他的闹钟, 每天早晨六点打电话, 将他叫起来一起去学校。经过100多个早晨与晚上的坚持, 杜晓变得开朗起来, 学习也用功了, 最后以较高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特别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转化“后进生”的过程, 本就是与自己毅力相抗衡的过程。坚持住了, 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再难教育的学生也会被感化。

四、耐心, 用疏导化解危急

培根说:“无论何人, 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应该成为班主任的工作习惯, 关注每一个学生,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不可推卸的使命。

送毕业班时难免碰到考学失利的学生。2005年我班有个学生被推荐为城阳二中的实验生, 大家对他很有信心, 可到了公布成绩时, 他却落榜了。就在成绩公布的当天晚上九点多, 他母亲打电话告诉我, 这个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 担心他发生意外。撂下电话, 我骑上摩托车, 翻爬几里山路, 赶到他家。面对情绪极度低落的孩子, 我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渐渐稳定了他的情绪。等我回到家时, 已是凌晨一点。之后, 我又多次开导他, 他也把我当成了忘年交。渐渐地, 他走出了阴影, 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延续的。班主任就应该不厌其烦地关注自己教过的学生, 因为耐心是希望的艺术。

五、慧心, 用艺术征服学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智慧是无穷的, 它前进得越远, 也就越为人们所需要。”班主任工作同样需要智慧, 与学生打交道时讲究艺术, 处理班级事务时注意火候, 那样就会事半功倍。

自习课的纪律问题是每个班主任最头痛的事。遇到班里自习课乱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会在班里大发雷霆或兴师问罪, 但结果往往是自己白生气, 学生却并不买帐。如何处理?我通常的做法是找出带头的学生, 究其原因, 对其惩罚。惩罚的方式五花八门:内向的就让其表演节目, 体质弱的就罚其跑步, 好动的就罚其值日, 作文差的就罚其写一篇作文并在全班朗读……为了免于责罚, 学生尽力在自习课上克制着坏习惯, 逐渐培养着好习惯。

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成为“唠叨”、“咆哮”等代名词, 而应适应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克制不良情绪, 用充满智慧的教育艺术征服学生。

为爸妈修一座爱的桥梁 篇5

点点周岁前夕,老爸托了好多亲戚来说合,说要来参加外孙女的生日宴,还捎来了生日贺礼,一副万足金的金锁。这么多年来,因为当年的错误,爸爸一直对我们母女低声下气,用尽办法弥补,赎罪赎到这个份上也差不多了。况且,他的要求也不过分,只是想来参加个生日宴,作为点点的亲外公,我没有理由拒绝。

得知我同意,老爸兴奋得就跟中了彩票似的。据亲戚描述,他当时正在吃饭,立刻就要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说要好好庆祝一下。继母张姨揶揄他:“看你高兴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在亲戚圈子里传开了。当天晚上,老妈就气势汹汹地杀到了我家,人还没有进屋,声音就像鞭炮似的在门外炸响了:“气死我了!”我连忙迎上去,给老妈找拖鞋,装傻充愣地问:“怎么了老妈,谁又气你了?是不是刘叔?”刘叔是老妈的再婚老伴,对老妈言听计从,压根儿不会给她气受。

老妈一屁股坐到沙发上,瞪着我说:“臭丫头,除了你和你那亲爹之外,这个世界上的人谁敢气我!”看来是瞒不住了。我索性竹筒倒豆子,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个一清二楚,末了无奈地说:“我爸是点点的亲外公,他想来参加外孙女的生日宴,我怎么能拒绝呢?”

老妈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我继续运用三寸不烂之舌,对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道:“当今国际形势的两大题,一是和平,一是发展。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如果一直打仗的话,生活怎么会有幸福可言?”为了有说服力,我拿出了老爸的贺礼,以此证明他真的在乎我们。

仿佛第一次才认识我似的,老妈将我从头看到脚,眼光像探照灯一样犀利,她掂了掂那副金锁,鄙夷地说:“什么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今天才算见识了!”

说着,她将金锁往我手上狠狠地一掼,气咻咻地走了。

2.

父母离婚快20年了,那年我才上初中。

剧情像肥皂剧一样恶俗,老爸出轨,跟他的生意伙伴张姨好上了,老妈知道后不依不饶,然后闹到了离婚的地步。老爸凈身出户,除了我这个拖油瓶什么也没有带。

老妈后来跟我解释,她并不是不想要我,只是不想让老爸顺顺当当地再婚,就把我当成了个钉子,楔在了老爸和张姨之间。哪知张姨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老爸。这下老妈彻底傻眼了,赔了老公又丢女儿。

我跟着老爸过了一段时间,跟张姨相处得还算客气,直到老妈因为想我生了一场重病,老爸才主动提出让我跟着老妈生活,他按时付抚养费。

平心而论,老爸尽管之前有错在先,但后来的表现确实挺好,对我们母女做到了仁至义尽。别的不说,他在抚养费上从来没有含糊过,我上学花钱,他也慷慨解囊。钱老妈照收不误,但对老爸的态度却不改变。自从离婚后,她对老爸的称呼除了“负心汉”就是“没良心的”,要么就是“老东西”。毕竟是我亲爹,这称呼让我既难堪又伤心。只要我一表露出半点儿不满,老妈就会连我也捎带上:“你这么喜欢你那个亲爹,干吗还要回来跟我啊?”

后来老妈再婚,嫁给了老实巴交的刘叔。老爸亲自来祝贺,她当场将贺礼砸到了老爸的脸上,弄个不欢而散。我工作挣钱了,老妈长出一口气说:“终于熬到头了,我闺女能挣钱了。从此,我们再也不要那个负心汉的一分钱,也不再跟他有任何瓜葛。”

老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结婚时,老爸提出给我买辆车,老妈不让要,还说了好多难听的话。害怕老妈生气,我和老爸虽然同住一城,但也没有来往过。老爸和张姨再婚后没有孩子,老两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冷清。

我生下女儿点点后,老爸没来看我,估计被老妈弄伤了心,不愿再自讨没趣了。点点10个月大,我和老妈带着她去公园,不期然遇到了老爸和张姨。老爸望着点点,目光中充满了慈爱,他想过来打声招呼又不敢,只有远远地看着本该有他参与的天伦之乐,看上去很可怜。

我想跟老爸打声招呼,但老妈在一旁虎视眈眈,只得作罢。

3.

站在空荡荡的客厅,睽违多年的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不由得潸然泪下。

大三那年的圣诞节飘着雪花,老爸专门去我的大学看我,带了很多好吃的和钱。我们父女在学校附件的馆子里吃饭,老爸还要了一瓶酒,自斟自饮,很快就喝醉了。他望着我,突然哭了:“丫头,其实当年我根本不想离婚的,是你妈将我逼到了死胡同。”

其实当年的事情并不是人们传的那样,老爸和张姨只是互有好感,并没有将感情进一步升华。毕竟都是成年人,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孩子,为了将来,谁也没敢越雷池一步。老妈捕风捉影,将老爸和张姨的事情大肆渲染,搞得人人皆知。后来,张姨被婆家赶出了家门,找到我家讨说法,老爸愧疚万分,只得同意净身出户,娶了走投无路的张姨。末了,老爸泪眼朦胧地说:“你妈是个好人,但作为女人,她需要一点宽容。”

生活总有说不出的暗疾,作为女人,有些事情该隐忍就不能张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年轻如我尚且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快60岁的老妈为什么就不明白呢?

心里一团乱麻,老公抱着女儿出来了,他知道我的心事,遂放下点点,给我擦脸上的泪珠。两个人默默无语,直到女儿的哭声打破了客厅的沉静。我顾不得郁闷,老公也急忙撇开我,两个人齐心协力哄劝女儿,终于,哄得小丫头破涕为笑了,圆圆小脸上显露出孩童特有的狡黠。

突然间,我知道自己下步该怎么做了。老妈啊老妈,你是最在乎我的,不会因为跟我爸互撕而任由我忧思成疾吧?

得知我生病,老妈立刻就赶来了,坐在床前关切地问:“家琪怎么了,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老公看了老妈一眼,说:“昨天你一走,家琪就晕倒了。”我抹着泪说:“我就一个愿望,希望你和老爸不再相互伤害。老妈,恨一个人是很累的,就算不能原谅他,也请宽恕他吧?这样也能让自己的心舒服些呀。”

老妈捂着脸哭了:“家琪,老妈最恨的是自己,当年我实在是太不冷静了,所以才失去了自己的家庭,也让你失去了完整的父母之爱。”我抱着老妈大哭:“我早就知道了事情是怎么回事,但我不怪你。事情已经过去了,再耿耿于怀也无济于事,凡事要向前看才快乐。”

老妈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不住地点头。

4.

点点的生日宴举办得很成功。

老爸和老妈第一次像家人似的坐在了一起。刚开始,她有些不自然,但老爸表现得很坦然,像老朋友似的跟刘叔打招呼,老妈也就放开了。

长辈们围坐在沙发上,说着一些家常话,点点在他们的手上传来传去,一会儿哇哇嚷嚷地叫,一会儿又叽叽咯咯地笑,活像一个智能的电动玩具。

我在厨房忙碌着,看到客厅的场景,眼神恍惚起来:这种情景在我梦里出现了多少次了?一旦成为现实,我竟然有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没有解不开的结。何况还有点点在中间穿针引线,老妈和老爸的来往多了起来,他们的话题,除了外孙女点点,还有他们的亲女儿我。

老妈跟变了一个人似的,眉头间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看上去像年轻了好几岁。她由衷地对我说:“家琪,你说得对,恨一个人是痛苦的,而爱一个人才能让人得到快乐。”

老爸和老妈都有了各自的爱人,再不能延续夫妻的缘分,但共同的亲情让他们彼此开始惦念,老爸担心老妈的老寒腿,老妈也操心老爸的气管炎。

我特别欣慰,感念生活的美好。因为离婚,老爸和老妈闹得势成水火,这种关系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我用独特的方式,为他们修了一座爱的桥梁,让他们在剩下的余生,在爱的桥梁上穿梭往来,像亲人一样相处。

编辑/马冲冲ma-ch-ch@163.co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的桥梁】相关文章:

公路桥梁施工中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控制分析01-01

桥梁诗歌05-22

桥梁分类05-09

桥梁护栏05-11

城市桥梁05-01

桥梁排水05-05

桥梁钢板06-01

桥梁墩台06-04

桥梁薄壁06-05

艺术桥梁06-06

上一篇:现场应用效果下一篇: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