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2024-05-12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精选十篇)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1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 对学生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优秀的案例, 往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 运用创造性思维, 将大量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 从而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 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 在成本理论一章中, 不断用到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等多条曲线;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时, 则是用IS-LM模型。因此, 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 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 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其理论知识会掌握得比较全面, 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往往导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的情景, 迫使他们去思考、分析、处理问题, 从而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 案例教学本身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析与研讨,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1) 课前准备。

首先, 教师应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际、现实新颖、适合国情, 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也就是说, 精心挑选的案例不仅要符合课堂的教学要求, 而且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想听、要听、乐意听, 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配合默契, 寓教于乐, 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拿“吃第一个面包同吃第三个面包的感觉是不同的”或以小品《吃面》为例来说明;在讲授供求规律时, 可以编写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对食品供应和物价的影响”, 通过这个案例, 有效地将案例与供求规律紧密地结合起来, 既提高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 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2007年度由于CPI屡创新高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 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其次, 教师事先应反复阅读案例, 做好案例分析。虽然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 但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师应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全面、完整、详细, 要深思熟虑。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内容, 必要时需查找大量的资料, 否则无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只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先对案例做个分析,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 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 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必要的, 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的效果很难保证, 甚至课堂讨论根本无法进行。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 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 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其次, 在上课前, 学生需要通读案例, 概括问题, 提出决策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案例讨论课的质量。

(2) 组织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课之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要求学生要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5到10分钟的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 再组织讨论, 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教师所要做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 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例如, 教师不应随意否定学生的分析结果, 而应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3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仍应占主要地位, 如果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以案例为主会造成学生对某些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入, 但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像MBA那样, 完全以案例教学为主, 而应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主。案例教学只是手段,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 一般来讲, 案例教学占用20%~25%的时间为宜, 也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案例讨论以作为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补充。

(2)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移:其一, 案例分析课堂上的教师不再以一个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 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课堂是由学生唱主角了, 教师的前台活动已大大减少, 代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大量活动,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其二, 案例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学生动脑思考。教师一般只应对案例讨论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必要而简略的提示, 布置案例讨论的任务和要求, 而把大量的时间腾给学生。即使有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答疑, 教师的讲解一般也是个别进行的, 这里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由集中讲授变为对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使其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很强的理论运用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和控制能力,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踊跃参与, 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师离案例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习培训。即通过举办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二是实践锻炼。即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 同时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经验的教师搞讲座, 或组织案例课的观摩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等, 这一系列途径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

(4) 借助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完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

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准备过程中, 组织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宽经济学案例信息的来源, 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不同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在集体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在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从而拓宽经济学教学思路, 提高经济学教学研究水平。这两方面相互渗透, 同时进行, 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完善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 2008, (1) .

[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思考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但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A实践,本土化案例资源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学原理。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并提出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对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的基础。由于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模型复杂,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经常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案例教学,特别是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征

案例教学是目前比较推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分析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相比较,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和研讨性等特征。针对性,指每一个案例都是针对实际典型事例,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强调教学案例一般来源于实践, 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的、真实的事例;研讨性,强调案例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指通过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讨,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判断,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本土化案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土化”是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西方化”提出的,是指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展示的案例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本土化案例区别于一般的案例和案例研究。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需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去理解经济学理论,学生往往感到内容抽象而枯燥,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探索适用于西方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教学方法,以生动的形式把抽象的经济理论呈现给学生。对此,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大量案例基本上都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事例运用的很少,导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的严重问题,教学中引入本土化案例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将本土化案例教学运用到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其教学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要求

目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绝大部分选自国外的经济学教材,这些案例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很少有来源于国内的案例。尽管有些案例已成为经典,但毕竟这些经典案例产生于西方社会经济实践,既不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又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逐渐开始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 理论和案例的“西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2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运行,为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加工,完全能够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本土化案例。因此,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符合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和经济政治背景的分析案例,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经济学理论;如何创造生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对具有认知的事例进行分析思考,以掌握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抽象的数理模型。可见,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是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实用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为了实现经济学的科学信念,方法上必须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确定性结论。但是对于数学模型的引入,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对学生而言,当经济问题被描述为一系列抽象难懂的数学符号时,经济学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低,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一种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思维方式等差异,中国学生对教学中根据国外的典型经济学事件整理而得,用来阐明西方经济学原理的经典案例可能会有陌生和隔膜感,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降低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不能准确把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仅有西方经典案例是不够的,还应该补充基于中国特定背景的本土化案例。

本土化案例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鲜活事例,发生在学生生活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借助于发达的媒体,他们可通过各种渠道对事件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如果把这些熟悉的现实生活中获得事例用作案例,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一步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应用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经济学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三)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目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这种现实国情差别的存在,使学生很难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案例,很难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引入学生身边熟知的本土化案例,可以从案例中结合经济理论分析中国国情,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数理性,增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思维。案例教学,特别是本土化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本土化案例教学,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收集和撰写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收集的案例进行整理、讨论和加工,最后不仅形成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本土化案例,而且整个过程中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应注重采用本土化的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中国本土案例的学习研究,更好理解阐述西方经济学理论。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本土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案例教学本土化重要意义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学习和掌握经济理论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的的本土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案例教学,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还是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经济学教育,应遵循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本土化不仅要求研究上以中国本土经济问题的研究为主,而且教学上要编写采用具有本土化内容的教材,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用本土故事阐释经济学理论。对于案例教学,除了仍要沿用普遍认可的经典案例,还要开发和选择既符合西方经济学学科特性的,又能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案例。因此,作为学校要认识到本土化案例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积极作用,更长远重要的要认识到本土化案例教学对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故而对案例教学本土化,学校应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在案例搜集、筛选,总结交流、教学安排等方面都要给予支持。

(二)搜集设计本土化教学案例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是国外案例,现成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并不多。因此,要实施案例教学本土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搜集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建立并充实本土化案例资源库。为此,教师必须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各种途径和渠道收集案例材料,并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尽量选择综合性、时效性、典型性,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案例,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但是案例的搜集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自身平时必须注重大量的学习和积累,要经常查阅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不断更新、充实本土化案例资源库。同时,我国历史遗留的文化典籍中蕴藏有大量丰富的经济学案例及思想观念,应注重对其进行挖掘、整合和梳理。此外,可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积累。除了课前精心准备、选择案例外,任课教师还必须在借鉴吸纳诸如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教学案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本土化案例必须进行必要的编排和设计。对在课堂上已采用的本土化案例,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编写有深度、有亮点的精彩案例,保证本土化案例的新颖性和可传授性。总之,只有教师自身在备课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完成以本土化案例教学为手段的教学任务。

(三)提高教师素质

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对教师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从传统讲授法的以教师为主转变成师生互动,甚至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层次和特点、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花精力搜集、整理、编写和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课堂上还要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不仅在案例讨论时要引导学生,而且讨论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等等。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培训、观摩、研讨交流等转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精心组织安排本土化案例教学

西方经济本土化案例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组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首先,教师在掌握案例教学基本要求和环节的前提下,课前要吃透理论,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本、专科层次学生的不同的特点,精心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其次,课堂上精心组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教师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案例并独立思考,然后针对问题和教学要求,运用所学理论,讨论分析案例并寻求解决方法。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发表见解,从而达到在相互交流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师要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第三,课后可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可对案例作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西方经济学作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中,在高等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职责中,该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一直受到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学本身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学派和学术思想众多。服务于本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的广泛性和抽象性,在学时紧张的条件下,使得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往往感受到理论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西方经济学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引发学生关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更多思考,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入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将案例分析教学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萌芽,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1]。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讨厌学习理论的情绪,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来说,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次,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抽象理论及模型推导和计算等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授课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讲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容易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在讲解某一个理论时,通常举一个小例子来辅助说明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案例相对陈旧,与经济现实不匹配。

经济学经典案例在各种国内外教材中大量存在。国内教材偏向于对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案例使用相对较少,且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国外教材版本经常更新,其案例的更新速度较国内的教材来说相对快一些。但国外教材大多根植于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案例介绍,与中国经济现实不匹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属于新兴经济体,其经济运行与欧美相比有所差异。例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式的契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关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更大。

3.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目前国内教材中使用的许多案例与学生生活与成长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少。实际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展开讨论。又例如,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许多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大学生創新创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将这些问题当作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搜集和选择案例

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要按照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体量适中、矛盾冲突明显等原则来展开;并且要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经典、代表性强的案例。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理论讨论,学派众多,理论性强[3],同时还具有抽象性和数学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更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微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部分则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相对于微观部分,学生更容易将宏观部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的差异,在微观部分,可以突出数理方面的训练;在宏观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引入案例

案例引入要在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知识背景、注重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等方面进行考量,引入案例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引入。

1. 数理推导型案例。

结合西方经济学抽象性和数学性的特点,可以引入数理推导型案例。数理推导型案例是课堂练习的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解[4]。例如,需求和供给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推导均衡点;消费者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引导型案例。

此类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分析当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校深造,那么放弃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深造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都要排队打饭,如果有人插队,则将对效率造成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这项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这些案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兴趣。

3. 现实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热点问题中归纳案例进行讨论,适合在宏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部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经济中的通胀现象进行讨论;宏观调控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等问题进行讨论[5]。

4. 课外调研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调研。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双十一”购物节消费增长迅速,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学生的互联网购物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需求理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厂商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经济学抽象性、理论性和数理性的特点,又要注重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入多种类型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理解是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也能提高对经济现象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02):52-54.

[2]王文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6-128.

[3]田江.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6):326,328.

[4]吴颖林.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161-16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刍议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以对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 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 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 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 这一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高校试行以来, 在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 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 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 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 经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 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 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用案例刺激学生, 既能吸引注意力, 又有知识性, 还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二) 案例分析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机械地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听, 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 尤其是在考试前突击背答案, 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 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 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经济生活,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综合决策能力及表达能力。一个案例交给学生, 学生必须学会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别是非, 找出“病根”, 最后还要开出“药方”。一套案例分析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过程。

(三) 案例分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

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 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 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 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教师应经常更新案例, 可适当引入新闻案例。因为新闻案例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与现实更贴近, 通过对新闻案例的分析, 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关注。例如, 在上宏观经济学部分时, 可以结合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新闻, 让学生分析国家政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2、教学组织能力的要求。

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 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如果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千方百计地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

4、及时总结。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总结。由于学生来自大江南北, 生活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对同一案例得出结论不尽相同, 甚至完全相反都是可能的。因此, 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为了搞好归纳总结, 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预测学生可能给出的各种可能的结论, 除在关键时刻予以正确引导外, 还要善于归纳学生讨论中的各种意见, 适时地给予充分肯定, 也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供学生参考。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具体形式

(一) 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适当穿插一些案例,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尽量简洁明了, 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例如, 在解释机会成本的涵义时, 教师告诉学生:就是当你选择了上大学而放弃了就业, 使你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 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再例如, 在2011年3月, 全国很多地方出现食盐涨价风波, 教师给学生上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时, 就可由这个案例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问题, 进而引出该章要介绍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论。由于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 学生们学习兴趣得以调动, 会主动地学习后续理论知识。

(二) 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 提出一个案例, 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各抒己见。通常的做法是, 提前把案例资料发到每个学生手中, 让学生预习案例。上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先进行5~10分钟的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讲完货币政策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对“2011年度由于CPI居高不下, 尤其是至2011年5月CPI创34个月的新高, 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等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讲完失业理论之后, 可以引入“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采用这一形式需要注意的是, 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 难度要适中, 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 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综合性重大案例, 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 以专题辩论会形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 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 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通过专题辩论会,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 促使学生去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 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辩论会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除了准备案例资料、设计辩论问题外, 还应维护好辩论秩序、激发正反双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由于该案例教学方法耗费师生大量时间, 不宜经常使用, 建议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各举办一次为宜。

(四) 专题讲座式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 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该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 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尤为重要的是, 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 不断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力求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

传统理论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其优点也不容忽视。比如它的连贯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既存在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又存在着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导, 其中的连贯性是案例教学所不能体现的。在教学中只有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

(二) 力求经典案例与本土案例的有机结合。

现有西方经济学案例大多数选自国外的教材和资料, 来源于国内的案例则比较少。国外经典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出版通常存在一定的时滞, 这导致国外新的案例、新的经济政策等不能及时从教材上体现出来。并且西方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经济现实存在一定差异, 照搬西方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 对一些经典案例一定要讲。同时, 也需要教师收集编写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案例, 更多地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以便较好地将所学“西方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在案例选择方面要以国内为主, 国外案例为辅。

(三) 力求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案例分析为主体进行构建的, 因而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 严守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基本原则, 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转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 教师引导为辅, 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艳丽.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 2009.10.

[2]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7.24.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5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可以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本文在提出案例教学特点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组织形式,同时指出提高案例教学水平要求.

作 者:陈建衡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0刊 名:今日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TODAY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13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组织形式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想 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G42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日增加,尤其近些年,高职学校的大力发展,使得很多专业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也解决了大部分企业技术人才缺失的现象。而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又是大多数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这就使得校方不得不实行教学改革,从而让西方经济学更好的被学生所认知,为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做好基础工作。

一、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西方经济学,主要就是指应用于西方体制下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市场经济学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至今已经历时了200多年的发展,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诞生了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也产生了很多实用性极强的经济学理论,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种经济学理论目前已经被全球国家所应用,同时也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之中。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经营、市场发展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社会中元素的发展状态,分析未来的市场走向,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提高准确的发展策略,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上升的趋势,保证国家或者企业可以稳定持久的运转。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对高职学校的教育带来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他们的知识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改革是非常值得推广和应用的。一方面,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更为合理化,让学生更好的认知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又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是硬性的记忆,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改观了西方经济学科目的印象,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甚少

西方经济学包括很多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充分的掌握或者了解,而这些理论知识又引申到很多实际应用之中,也就是理论知识要伴随着实践应用。但是,在大多数的教学中,尤其高职学校,本身学生的理论课程安排就较为紧凑,时间比较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认真并深入的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同时,如果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學生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展现,这就是当今大多数高职学校中,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够规范造成的,也是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带来的弊端。

2、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

高职学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存在较为单一化的现象,也就是指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缺少灵活多变性。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蕴含非常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的学科,但是其也是比较枯燥的学科,这对学生而言,丝毫提不起兴趣,也是很多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缺少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多数都是已经落后的知识信息,不仅无法让学生接触到较新的经济信息,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学习水平。这些是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合理应用教学改革、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一种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的方法,其对西方经济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1、紧密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属于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高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而针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合理的分配设置,既满足学生理论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精力较为充沛的上午进行理论知识授课,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而在下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学生上午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学会利用经济学来解决问题。

2、制定均衡完整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选用一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授课,尤其像西方经济学这样较为枯燥的学科,更要利用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带有趣味性的经济学故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历史故事不断培养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蕴含丰富知识的学科,对他们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还可以营造一些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发言时间,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课堂氛围,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结: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带给高职教育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充分的发挥基础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要接受教师的引导教育,积极的努力提升自我,培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的体制下,更好的利用西方经济学为自己服务,提升自己其他科目的学习水平,从而成为真正的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使得学生学会利用经济的头脑来分析问题,解决为了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让自己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20-221+239.

[2]王鹏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43-44.

[3]蔡乌赶.基于问卷调查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81-183.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的探讨 篇7

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思路

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案例的设计、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环节, 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几个环节都存在一定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完善思路。

(一) 教学案例的设计。

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多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案例, 本土化案例匮乏, 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国外原版教材案例丰富, 形式多样、通俗直观, 得到国内学者广泛认可。但这些案例来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差距较大, 不能较好地揭示我国经济运行特征, 学生在学习相关案例时由于不了解国外案例的经济社会背景而难以把握案例所反映的经济学原理, 并且学习了相关案例后不能运用经济理论正确分析我国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因此, 针对现有西方经济学案例存在的问题, 编选一些符合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案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编制经济学案例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教师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 充分发挥教师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撰写一些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例如, 通过对某些地区不同年份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的调研, 编制“谷贱伤农”案例。通过对某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调研, 编制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案例。二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中有关经济问题分析和报道, 获取“第二手”资料。获取“第二手”资料后, 凭借教师本人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编制经济学案例。[1]例如, 运用电视新闻报道的烟酒税收调整政策和烟酒价格的变化情况, 编制商品价格弹性与税赋转嫁案例。因教师能力和时间所限, 所有经济学案例都由教师本人编制不现实, 于是, 根据教学需要, 从现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教学案例十分必要。在选择案例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往往能直接明了说明一些复杂经济学原理, 并且是得到国内外经济学教学认同的案例。例如, 在科斯定理教学中讨论“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物”案例, 在外部性原理教学中讨论“蜜蜂与果园”, 在不完全信息理论教学中讨论“二手车市场”, 在占优战略均衡理论教学中讨论“囚犯困境”等。二是时效性和现实性原则。一些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案例说明的是多年前的经济问题, 这些案例既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培养。选择的经济学案例应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性。例如, 现阶段, 在机会成本理论教学中讨论 “大学生读研究生成本”案例, 在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理论教学中讨论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等。

(二)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选编好案例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案例教学方法, 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课时限制, 目前我国一些学校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单一, 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不仅案例本身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而且案例分析也无助于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根据多年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经验, 在借鉴国内外经济学案例教学经验和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

1.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

在系统讲解经济学原理过程中, 穿插一些案例,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穿插的案例不宜过多, 主要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 否则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穿插的案例也不能过于复杂, 尽量简洁明了, 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经济理论问题产生歧义。[2]例如, 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时, 通过 “吃面包”案例来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讲解均衡价格理论时, 通过“粮食保护价”案例来分析支持价格对商品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影响;在讲解价格歧视理论时, 通过“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广告费用的差异”案例来分析三级价格歧视等。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对案例材料十分熟悉,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能信手拈来。

2.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

根据案例分析所运用的经济学原理是否跨章节, 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分为小案例讨论和综合案例讨论两种。 (1) 小案例讨论。讲授完某一个或某一章经济理论后, 教师提出小案例材料和分析的问题, 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 在讲完“厂商理论”后, 引导学生讨论“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价格战”案例;在讲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后, 引导学生讨论“电信公司话费”、“电力公司电价”等案例;在讲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后, 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案例。由于此时学生还未系统掌握经济学原理、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提供的案例应紧扣所讲授理论, 且不宜过分复杂。 (2) 综合案例讨论。讲授完某几章经济理论后, 教师有意识提供一些涉及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 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内容复杂、头绪多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完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理论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家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案例;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论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案例等。综合案例讨论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难度, 同时案例材料和问题应提前提供给学生, 以便学生进行必要的准备。这些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其结论是多元的、开放的,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从各个角度和层次提出自己的观点。

3.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重大案例, 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 采用专题辩论会方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 在讲授完福利经济学理论后, 就“我国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比例下降是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下降?”问题进行专题辩论;在讲授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后, 就“我国现阶段应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问题进行专题辩论。通过专题辩论会,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知识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专题辩论会实施过程中, 教师除了准备案例资料、设计辩论问题外, 还应维护好辩论秩序、激发正反双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充分表达观点。由于这种案例教学方法耗费师生大量时间, 不宜经常使用, 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各举办一次为宜。

(三) 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而目前一些学校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措施。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完成后及时对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手段、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对案例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首先, 对案例设计进行评价。如果案例内容适宜、难易适当、有助于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则给予肯定评价。否则, 应调整案例内容。其次, 对案例教学手段进行评价。如果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 则给予肯定评价。否则, 应改善案例教学手段。再次, 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评价。如果在案例讨论中, 小组中学生分工明确、能够相互汲取正确观点, 则给予肯定评价。否则, 应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最后, 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案例教学后, 学生更加充分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提高了实际分析能力, 则给予肯定评价。否则, 应改进案例教学方式、完善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课后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本人和案例教学中邀请的西方经济学教师与专家。案例教学评价之前, 应明确这些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出来后, 还应进行综合整理, 以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为了保证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除完善以上几个主要环节外, 还应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即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方法和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来看,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 并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此,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学, 而案例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 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理论、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 通过案例教学则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主体和辅助关系。既不能强调理论教学方式而忽视案例教学方式, 又不能本末倒置, 以案例教学方式为主而影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此外, 开设西方经济学的专业不仅包括经济管理类专业, 还包括理学、法学和文学等专业, 在确定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时, 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二)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讲授经济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听课, 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 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而案例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事关案例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既不能过度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不能过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而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己讨论和辩论。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于案例选择、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整个过程之中。案例教学前, 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内容, 编选一些具体针对性、时效性和现实性的案例, 并设计出适当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恰当评价;案例教学后, 教师应及时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于案例资料查阅、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之中。在综合性案例讨论和专题辩论前, 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案例讨论和辩论过程,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性, 主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大胆表达自己观点;案例教学后, 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 完善对案例的分析。

(三)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方法和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穿插式、讨论式和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不同, 因此, 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方法和学生素质之间关系, 使案例教学方法和学生素质相适宜。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 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在大一或大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刚接触经济学理论, 还不具备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案例的能力, 因此, 案例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初始阶段, 教师应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方法, 在讲授经济理论过程中自己分析一些教学案例, 使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当学生初步掌握案例分析方法之后,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小案例讨论。经过几次小案例讨论之后, 并在某些经济理论完整讲授之后, 安排综合性案例讨论。在学生系统掌握一些经济理论且具有一定案例综合分析能力之后, 再进行案例专题辩论会, 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摘要:完善的案例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 而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首先分析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 提出完善思路, 然后指出如何正确处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方法和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翟仁祥, 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 2008, 6

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篇8

西方经济学长期以来被人称之为“沉闷的科学”, 或许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配置稀缺资源时如何进行合理选择的行为科学, 其中包含大量的理论、数据、图表及经济数量关系分析等, 其晦涩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常感觉到索然寡味。细想自己的讲课经历, “沉闷”也是情理当中的事情;在沉闷之余, 我们也常思考如何才能使西方经济学课堂生机盎然, 或许用一些动听的故事——“案例”能使人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国经济学领域学者编著的西方经济学相关教材数以千计, 绝大部分教材理论详尽, 结构严谨, 但是教材中的案例数量偏少。纵观从国外引入并广泛使用的教材, 例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或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教材中包含大量案例, 看起来引人入胜, 有种一鼓作气阅览全书的冲动。老外编著的经济学教材重视兴味性和观赏性;而国人编著的西文经济学是另外一种风格, 一板一眼。阅读两种教材如同看电视中两种主持人的风格, 一种是风趣幽默的脱口秀, 另一种是CCTV板正严肃的新闻播报。当然国人所编的教材特征也非常明显:理论周密细致, 有条不紊。例如在国内普遍使用并有深远影响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以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集中国内名家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上述两种教材, 都包含有丰富的理论阐述, 严谨的推理和作者的理论评述, 是用于学习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教材, 在国内有很好的口碑;但两种教材都有一个缺点是案例过少。或许对于优秀教材有过于委曲求全之嫌,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教材包罗万象, 但毕竟案例的不足是一种遗憾, 我们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教学案例, 弥补其生动性、趣味性。

我们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无不是活生生的经济学素材, 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经济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联系实际而偏重于理论介绍, 过于理论化的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经济生活中真实的情境与事件为题材, 将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勤学不如好学, 好学不如乐学, 案例教学寓学于乐, 在教学实践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策略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案例浩如繁星, 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也是一门学问。我想教学案例是和实践结合紧密的题材, 不仅要紧扣理论主题, 而且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才能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对于西方经济学案例, 要在教学中产生好的效果, 一般应有如下特征:

1. 案例题材新颖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当联系现实经济生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选择近期发生的重大题材, 学生对此关注度极高, 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 更吸引注意力, 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的热情倍增, 教学效果也会立竿见影。例如, 我给学生上课时讲到规模经济这个知识点, 恰好在此前一天, 全球首架波音787客机交付使用。对于航空史上的重大新闻, 各电台报纸争相报道, 学生对此也有了初步了解。历经约8年的研发试验, 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梦幻飞机, 其设计及材料等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我和同学们讨论, 如果波音公司分别生产一架, 十架, 百架和千架飞机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可能的变化规律, 规模经济效应一目了然;然后, 我再和同学们讨论波音787客机各重要部件生产的分工问题, 在此之前的波音777客机的33主部件中仅有13部件在美国生产, 其它部件生产主要分布在日本、英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国, 而波音787梦幻客机的主部件将更多地在美国以外生产, 美国的波音787飞机生产部件, 在全球分布更广。中国航空企业参与了该客机的制造, 并因技术先进而建造成本较低等优势, 成为了波音客机部分组件的唯一供应商。中国航空工业所参与的787方向舵、翼身整流罩、垂直尾翼前缘工作的总价值可达数亿美元。中国的三大飞机生产企业成飞、哈飞及沈飞首次在波音先进飞机生产中分一杯羹, 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我们继续趁热打铁探讨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中的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由此而产生成本优势, 同学们领会和掌握知识的效果良好。

2. 案例题材经典

有一种题材经久不衰, 常在各论述中被人引用探讨且深入人心, 这就是经典案例。例如我们在学习经济周期知识点时, 其中讨论衰退阶段时, 如果把1929年起源自美国波及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大萧条作为教学案例分析探讨的话, 效果会相应突出, 因为它是世界经济史上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讲解大萧条的典故时, 可联系2008年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 同时可继续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案例题材准确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题材很多, 涉及同一知识点的案例数不胜数, 一定要选择更为贴切的案例。例如在讲解生产可能性边界及机会成本时, 许多教材上都讲大炮与黄油的故事, 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如果选择另外一个案例: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两种物品, 例如有限的土地、人力资源等在技术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生产两种和人们生活结合更为紧密的物品棉花和粮食, 题材更贴近生活也可能更准确一些。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运用方法及技巧

案例教学应用普遍并且通俗易懂, 在实际运用中的方法各异, 产生的效果也有一些差别。我们通过对多个班进行实验发现一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 他们希望自己在一定时段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选择一个小组的同学, 要求他们按照要求完成教学案例的准备及课堂讲解工作。在实践中同学们踊跃参加, 表现出了十分的热情, 同学们制作的PPT课件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学生代表在五到十分钟的发言中, 充分锻炼了表达能力, 在讨论阶段, 教师作为旁听者或最后的评述者, 整个教室的气氛更加融洽,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启发性。例如有一次, 我和同学们在学习国民收入计算的知识点时, 我给两组同学布置任务, 一组选择我国GDP被低估的观点, 而另一组我国选择GDP被高估的观点, 要求两组同学分别提前准备资料和课件, 在课堂展开讨论。在实际的课堂讨论中, 场面火爆, 双方引经据典, 据理力争。其中部分学生指出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的前后矛盾, 错漏重重, 我作为仲裁人和教师, 对很多问题没有及时发觉, 倍感汗颜。俗话说教学相长, 这是我的深刻体会。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 学生作为主角积极参与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检验很难用数据指标来量化。我们可以在课堂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学生的眼神来折射出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的眼中散发茫然, 则可能对教学内容不太了解;如果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不太热情, 则可能是因为教学案例吸引力不够, 对此不感兴趣等。在具体对教学效果 (包括案例教学) 进行评价检验时, 我们一般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是同行听课后进行书面评价, 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线教师或互听互评或教学督导团也会通过随机听课组织评课, 针对教学中的优缺占展开评析, 从评议的褒贬中大致可知教学案例效果如何;另一方面, 每个学期我们也通过对学生组织一次教学效果 (包括案例教学) 调查。随机选择的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打分, 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度、趣味性、启发性以及学生参与互动性等, 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平台给教师建议和批评, 这也可以发映出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改进的方向。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应用研究 篇9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由来

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 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法萌芽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 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发展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 开始时只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 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的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并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案例分析法”。到了20世纪初, 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 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逐渐被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 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作为一门外来学科,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和具体国情、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如何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 许多教师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 深感案例教学是实现教学实用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 案例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 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和迷茫, 虽然这些理论来自于实际, 但是学生往往不清楚学习这些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 经常会出现“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不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那么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听不懂—学习吃力—丧失兴趣”的恶性循环中。

案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条最佳途径, 能够帮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中引入的案例都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 可以将理论和实际很紧密地连结起来, 特别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例如“机会成本”这一概念, 不仅在西方经济学中十分重要, 在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等课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讲解这一概念时, 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概念去进行解释, 则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引入案例进行讲解则学生会更易于掌握, 如可以让同学们讨论计算一下上大学的成本、打游戏的成本等。这种讨论常常是开放式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2. 动态双向交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只传授学生知识, 是老师讲、学生听, 听没听、听懂多少, 要到最后的考试时才能知道, 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 学生经常考过即忘。但案例教学中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流, 也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都是主动进行的。在此过程中, 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 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 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并且在案例教学的后期阶段, 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缜密地思考及经验交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深化自己对课程的见解, 知识上可取长补短, 还能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好形式。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 尤其是综合性案例, 往往涉及较宽的知识面, 除西方经济学知识外, 还要求学生具有法律、政治、经济、会计等相关知识。同时, 为了解决这些案例, 学生须对已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灵活应用, 并在此过程中, 构建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案例选取难度大。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 是国外管理案例的翻版。西方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 我国在教学和研究都比较晚, 理论知识主要从国外引进并加以吸收消化。同样,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也经常使用国外案例。这部分可以参考, 但在教学应用时, 很难真正起到效果, 因为东西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很难直接借鉴外国案例并从中获得新知。二是当前课堂引用的案例只是作为例子的延伸, 是讲授的点缀。因为这些案例较简单, 背景介绍得不清楚。三是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这种案例内容虽然较新, 有地方性, 可信度较高, 但这些材料由于缺少加工, 没有一定的课堂针对性和理论深度, 并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必然也就不能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 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 丧失参与的兴趣, 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

长期以来, 在案例教学法中有一种误区, 认为课堂上举例说明就是案例教学。事实上, 案例教学法和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的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主要是为传授理论知识服务的, 是教师单方向的教学行为。而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于案例研讨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学生的独立活动占了很大的比重,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多次教学沟通。另外一种误区就是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教法。实际上, 这是有局限性的。没有理论的支持, 案例教学很难运转起来。在这一点上, 传统讲授式教法与其是互补的。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应与其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 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而深厚的理论知识会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透彻, 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 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也只能选择那些合适的单元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不可能从头到尾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体系建设

1. 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性文件。选择好案例是取得教学预期效果的关键。西方经济学案例的选择, 应本着“服务教学、服务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原则, 要立足国内, 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尤其是一些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问题。例如, 讲到寡头市场时, 可以结合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案例, 并对其由来及今后发展前景展开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再比如讲到三级价格歧视行为时, 可以结合近期国内阶梯电价的施行, 说明价格歧视的含义及特征。又如在讲到厂商均衡理论时, 可以引入近期山东魏桥集团自建电厂, 不但为集团旗下企业供电, 同时也通过自建电网向社会供电的案例, 使学生们围绕“中国电力工业垄断经营到引入竞争”展开案例分析, 说明价格歧视的含义及特征。

2.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展现案例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使教学案例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 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利用智能化的多媒体模拟仿真功能, 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与领会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们的巨大创造力, 成功地缩小教学与实践间的距离。课下沟通我们可以利用电话、网络等技术工具, 运用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 直接进行“网上答疑”。通过强化与学生的交流, 促进教学互动, 增强教学效果。

3. 院校要给予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发展空间, 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是一项工作量大, 却并不一定出成绩的工作, 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 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自然就会很少。因此, 就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鼓励和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同时应制定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例如可以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 对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编写案例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 承认其科研工作量, 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优先予以发表或出版, 并在教学酬金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等等。

总之,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程, 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 需要商科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逐渐摸索和完善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经验和模式, 真正地向社会输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社会建设者, 从根本上保障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五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曾莉, 韩之璐, 聂静.加强高校案例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改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4].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5].王宏伟《.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6].萨缪尔森.经济学 (第18版) [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7].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五版)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万慧杰.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品牌 (理论版) , 2010 (10)

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 篇10

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很多学者证明及认可。相比文本案例, 其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动态、多维、直接、快速的传递信息, 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知识刺激, 从而达到更持久的掌握知识的目的。从目前与视频案例相关的文献来看, 对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化学以及数学等相关课程当中;而对于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如何运用视频案例的相关研究则相对缺乏。事实上,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视频案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由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特点决定的。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 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 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 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 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 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 案例丰富多彩, 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 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 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 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 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 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 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 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 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 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 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 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 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 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 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 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 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 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 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 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 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 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 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

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 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 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 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 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 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 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 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 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 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 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 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 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 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 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 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 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 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 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 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 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 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 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 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 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 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 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 边留心思考。其次, 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 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 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 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 让其在课后完成, 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 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综上, 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影视作品、时事新闻、知识科普等视频案例, 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及原理,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邹裔忠.基于视频案例的“物流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89-191.

上一篇:电视人的新媒体自觉下一篇:家具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