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2024-05-11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精选十篇)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篇1

1 大学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教学现状

1.1 学生问题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 使得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很重视操作和实践, 忽略了理论知识。在课程的学习中, 不论是理论知识, 还是实践操作都不能忽略。从当前的情况上看, 文科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学习不是很透彻, 仅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 并且在运用过程中不是很熟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新型软件时, 学生连基本的自学能力都没有。所以, 重视对文科生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均比不上理科生, 并且其对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强, 这是文科生普遍的硬伤。

1.2 采用统一模式教学

为响应国家号召, 很多高校都实施扩招政策, 学生数量增多, 使得学校在排班上无法满足教育局所给出的规定。有些学校每个班多达100人,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很难照顾到全部的学生。文科学生比较感性, 对于机械、理工类的课程不是很感兴趣, 并且, 学生在学习基础或对科目感兴趣的程度也会不一样。这种一概而论的教学模式会很难照顾到每个层次不同的学生。因此会出现部分学生觉得内容过于简单, 部分学生觉得内容过难的情况, 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1.3 编程语言繁多

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 编程语言不断更新换代, 这些编程语言的优劣并存。因此, 高校在选择编程语言的时候, 大多会被工业上流行的软件诱惑, 因而选择了这个软件。然而, 如果学校在教学上对工业上流行的编程语言不屑一顾, 那么,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在众多、且类型丰富的编程语言中, 怎样选择一套合理的编程语言, 已成为大部分高校头疼的问题。

1.4 只注重操作不重视理论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 很多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软件课程时, 往往会将大部分课时安排给计算机软件操作课中, 而软件理论课则相对较少。并且, 教师在上与计算机软件操作有关的课程时, 不会同时向学生灌输软件理论知识, 很难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计算机软件的逻辑。

2 大学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教学对策

2.1 由浅入深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好。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选择什么入手点:是语法规则, 还是具体的问题。经研究实践证明, 可以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先引出相关的语法规则, 然后在利用其他方法, 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语法和句法的要求,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并说明使用规则。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是看得见、摸的着的, 因而思路会转的比较快, 进而也很容易将它学会。

2.2 运用形象思维

以多媒体形式结合实践是讲语言的做好方式, 举一个例子。当讲到C语言中的指针间接访问量时, 可以向学生们举抽屉和钥匙的例子, 这个例子会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知识点。这个例子可以这样举, 有A、B两个抽屉, B抽屉中有A的副本和钥匙。要想将A抽屉打开, 有两种办法, 一种是直接用A的钥匙打开, 另一种是用B钥匙打开B, 并将A钥匙拿出来, 用于开启A抽屉。以这种方式, 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并且很容易让学生理解。

2.3 建立教学网站

分析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发现, 仅靠课堂受教方式来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必须让教育方式多样化, 而建立网站是最好的选择。建立网站, 可以让学生的交流方式和课程学习方式变多, 也可以让教师的传教方式变多。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作业的安排及批改好的作业发布到网上, 让学生自由浏览, 不受地理、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意浏览和下载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 并能及时的向教师请教问题等。建立计算机软件教学网站, 不仅能是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而且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课时的调整

由于文科生在理解机械类、理工类的课程不如理科学生的通透, 因此, 教师可以将软件理论教学与第二学期的Visual Fox Pro语言教学课结合起来, 并且让这些内容和相关的软件理论知识结合专门的语言教学中。为了能将这个教学构思付诸行动, 相关人员可以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 适当调整一下课时的安排, 尽量将计算机软件应用部分的课时减少, 将其增加到计算机软件理论的教学中。

3 结语

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在文科的科目中占重要的位置, 不过分析文科学生的特点, 这门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 只有做到应用由浅入深教学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建立教学网站、调整课时, 才能让文科学生将这门课程学好。

参考文献

[1]胡钰强.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27) :494.

[2]朱顺乐, 顾沈明.对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128-129.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篇2

2.1可行性研究

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是否值得去开发。2.1.1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1.技术可行性

对要开发的项目的功能、性能、限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技术风险有多大,项目是否能实现。

2.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

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存在任何侵犯、妨碍等责任问题,要开发项目的运行方式在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现有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操作方式是否可行。2.1.2 可行性研究的具体步骤

典型性的可行性研究有下列步骤:

1.确定项目规模和目标

2.研究正在运行的系统

3.建立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

根据对现有系统的分析研究,逐步明确了新系统的功能、处理流程以及所受的约束,然后使用建立逻辑模型的工具——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来描述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情况。现在还不是软件需求分析阶段,不是完整、详细地描述,只是概括地描述高层的数据处理和流动。

4.导出和评价各种方案

5.推荐可行的方案

6.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系统流程图

1.系统流程图的作用

系统流程图是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它用图形符号来表示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例如人工处理、数据处理、数据库、文件、设备等。它表达了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信息流动的情况。

2.系统流程图的符号

系统流程图的符号如表2-1所示。

2.3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评价开发一个新的软件项目是否可行。1.货币的时间价值

项目开发后,应取得相应得效益,有多少效益才合算?这就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常用利率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设年利率为i,现存入P元,n年后可得钱数为F,若不计复利则

F=P×(1+n×i)F就是P元在n年后得价值。反之,若n年能收入F元,那么这些钱现在得价值是: P =F/(1+n×i)第2章例题分析与解答

一、填空题

1.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进行一次简化、压缩了的________。2.可行性研究的三个方面是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_________。

3.可行性研究的第一个具体步骤是__________。

4.若年利率为i,不计复利,P元在n年后的价值F是_________。5.可行性研究中描述系统高层物理模型的工具是_______。

二、选择题 1.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决定()。

A.开发项目 B.项目值得开发否 C.规划项目 D.维护项目 2.技术可行性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是()。

A.存在侵权否 B.成本效益问题 C.运行方式可行否 D.技术风险问题

3.纯收入是累计效益现在值与投资之()。A.和 B.差 C.积 D.商 4.项目开发计划这类文档是一种()。

A.技术性文档 B.管理性文档 C.需求分析文档 D.设计文档

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需求分析和设计 2.[答案]经济可行性

3.[答案]确定项目的规模和目标 4.[答案]p×(1+n×i)5.[答案]系统流程图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篇3

关键词:盗版软件 计算机软件 侵权 商业使用

中图分类号:TU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02-02

2011年美国Adobe公司和Autodesk公司针对中青宝员工大量使用侵害其软件著作权的盗版软件向深圳中院提起诉讼,要求中青宝赔偿两家公司各200万元,成为我国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典型案件。

盗版是指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出版物进行复制、使用和再分发的行为。具体分为盗版书籍和盗版软件等类别。盗版软件指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对软件进行复制、传播或以其他方式超出许可范围传播、销售和使用的行为。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全球35%的个人电脑运行盗版软件。而随着盗版软件下载渠道的日益广泛和盗版软件在使用上的便利,使用盗版软件的情况已经由个人非商业使用逐渐向企业商业使用扩散,即越来越多的企业存在使用盗版软件进行商业运作和技术研发。

1 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原因多集中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环节

(1)一些中小企业出于对经营成本的考虑,选择使用盗版软件;(2)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后果和危害没有清晰的认识;(3)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有限数量的正版软件无法满足企业全部雇员的需求,因此部分员工在工作中私自使用盗版软件;(4)对于高新技术型企业,其需要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支持,盗版软件在功能模块上限制较少,能够充分发挥软件的强大功能。

2 商业使用盗版软件可以在节省经营成本、实现软件支持上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巨大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和损失

(1)首先,盗版软件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软件本身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基于盗版软件特定模块产生的信息和成果,一旦软件被禁止使用,该部分信息则无法进行使用。而且由于版本、模块等的功能不兼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数据信息丢失的情况;(2)国家在建设“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进程中对企业使用盗版软件采取“一票否决制”,一旦企业因使用盗版软件而取消“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荣誉,将影响企业的名誉及形象;不仅如此,商业使用盗版软件并由此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对企业信誉以及诚信形象将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且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其他软件研发公司也会陆续对其软件进行调查并提起诉讼索赔,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3)盗版软件本身存在重大的信息安全风险。盗版软件含有各种各样多余的编码,包括木马病毒和间谍软件,会造成公司商业机密的泄密更有可能造成企业技术被盗取。同时因为病毒的发作,会造成整个机器的瘫痪,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和计算机安全环境。(4)商业使用盗版软件将承担严重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做出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罚款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复制或者部分复制著作权人的软件的,承担民事责任。

3 随着国情的不断变化,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调整

我国计算机软件立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首部《著作权法》、《计算机保护条例》到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达成的《中美谅解备忘录》再到1999年入世前颁布的《国家版权局关于不得使用非法复制的计算机软件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和规定,成为我国早期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依据。

2002年10月15日最高法颁布施行了《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中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司法解释将法律责任主体从所有用户限定为商业使用用户,至此,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法律责任以司法解释方式明确,成为日后司法实践的有力依据。

《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2010年修订版的《著作权法》、2009年修订施行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1997年修订施行的《刑法》一起构成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框架,成为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责任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任何未经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软件使用行为,而且该行为也不在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范围之内,都应视为是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将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

4 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树立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风险意识,创造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对商业使用盗版软件侵权行为进行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相关诉讼

首先,企业在谋求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重视并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形成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和文化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企业自身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规范,意识上根本排斥商业使用盗版才是杜绝商业使用盗版软件的根本措施。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案例介绍等方面对企业成员进行教育和警示,让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并渗透到工作的每个方面。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健全自身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和制度,进一步明确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工作的措施和各方职责,将内部计算机软件使用的定期清查作为企业常规工作之一,了解企业使用软件情况,及时清理盗版软件避免存在侵权风险。

盗版软件的存在除了其廉价和易取得等特点,还因为盗版软件拥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并且不需要进行授权、升级。针对这一特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规模和人员的增加情况定期增加正版软件的购买数量,对已经购买的正版软件有计划地进行功能模块的升级和增加,使正版软件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商业运作和技术研发。

其次,企业在面对计算机软件侵权投诉和诉讼时,要积极应对并寻求各种解决方案。随着商业使用盗版软件情况的愈演愈烈,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数额也在不断地增加,惩罚和打击力度逐渐加大。软件公司对于盗版软件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先对使用企业发律师函,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清理并购买正版软件。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择机进行诉讼。企业在收到律师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积极态度与对方律师进行交涉,立即组织相关力量进行彻底排查,对使用盗版软件情况进行清查登记,立即停止使用并删除盗版软件。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与软件权利人进行谈判购买正版软件。另外,企业还可以寻求调解、仲裁等多种渠道解决纠纷。

5 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积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企业的研发成果,保持企业先进性和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也随时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该文从企业商业使用盗版软件角度出发,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起企业对于盗版软件使用所带来危害的重视,加速企业软件正版化的进程,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明,胡晋南.软件侵权的认定以及企业如何主动防范和应对软件侵权纠纷.

软件开发团队知识管理平台研究 篇4

关键词:软件开发团队,组织,知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当今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源存储、加工、传播、利用、创新的主要载体。有效的知识管理能够促进组织思想自由流动, 经验积累、知识创新, 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长期在软件开发团队中从事开发和学生培养工作, 深刻的体会到一个技术型的组织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求, 故此根据自身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组织的特点, 分析了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管理需求, 并设计了一个适合软件开发团队需要的知识管理平台功能方案。

1 软件开发团队需要知识管理

1.1 组织类型决定了软件开发团队需要知识管理

软件开发团队, 是以IT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密集型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组织成员的智力资源, 而大多数智力资源都存在于组织成员的大脑中, 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组织成员在不断的技术学习、开发工作以及集体培训中积累的非常宝贵的资源。

1.2 智力资源的特点决定了软件开发团队需要知识管理

组织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离不开组织内部知识的传播和升华, 而以隐性知识为主的智力资源大都通过非正式的交流来传播, 往往杂乱无章, 不成体系, 在共享和利用程度上远远不够, 且会随组织成员的变动而造成组织的知识流失。

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隐性-显性-隐性-创新”循环, 帮助组织实现对核心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转化、顺利升华。对于软件开发团队来讲, 知识管理的重要程度更是如此。

2 软件开发团队需要管理哪些知识

软件开发团队的主要智力资源基本都来自组织成员的学习、组织内部的培训和实践项目的积累, 在此类组织的运行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知识。那么对于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来讲, 到底有哪些信息和知识资源需要管理呢?笔者总结了几个要点, 如图1“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层次及关系图”所示。

2.1组织成员

组织成员是组织智力资源和各类知识的最主要载体, 他们拥有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是知识管理三个维度中“人维”的主体。所以对组织成员的信息实施有效的管理是软件开发团队实施知识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与组织成员相关的可管理的知识包括组织成员的个人信息、组织成员的非正式交流信息、组织成员的技术等级等。

2.2 软件开发项目

项目开发是软件开发团队的主要任务, 是组织中人、技术与流程结合的产物。项目的开发过程是各种隐性和显性知识转变成成果的过程, 也是从现有知识挖掘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对此类知识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是软件开发团队实施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工作, 也是衡量软件开发团队知识管理效果好坏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这部分可管理的知识包括各类文档, 项目的源代码、质量评定方法和成本预算方法等。

2.3 组织公有资源

组织公有资源是软件开发团队的共享资源, 是组织主体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建立起来的各类财富库, 如与项目开发相关的文章、程序算法、经验之谈、通用模式等。除此之外, 组织公有资源还包括软件产品库、市场库、组织文化资料库等。

2.4 组织内部培训

组织内部培训是软件开发团队隐性知识得以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防止智力资源流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它是组织内部智力资源得到继承和升华的必经之路。几乎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软件开发团队都会安排组织内部的培训, 已达到带动新成员、学习新技术、增强研发能力的目的。这部分可管理的知识包括培训课程、计划、师资以及培训效果跟踪方法等。

归纳图1和以上论述, 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 它们是来自人的知识、来自项目的知识、来自组织内外部活动的知识。这3大类的知识实际上在产生、传播、利用和再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交叉和结合, 其中组织成员是整个组织知识来源的动力, 项目和组织内外部活动是知识生产的工厂。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组织的核心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华, 促进组织的综合能力提高。

3 软件开发团队知识管理平台功能研究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管理应用平台方案, 将平台的功能划分为: (1) 成员管理; (2) 软件项目管理; (3) 组织资源综合管理; (4) 培训管理; (5) 成员博客、交流论坛。这些功能贯穿了软件开发团队的整个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相应环节。根据知识管理导入策略中的优先级矩阵和价值矩阵的原理, 分析各个功能的优先级别和重要程度, 能够帮助软件开发团队选择较重要同时也较容易开展的模块作为起步项目。按照具体实施的优先级程度不同, 依次为: (1) 、 (4) 、 (2) 、 (3) 、 (5) ;按照各功能对团队知识管理的重要程度不同, 依次为: (2) 、 (1) 、 (3) 、 (4) 、 (5) , 故此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优先级-价值矩阵。

处于“优先级-价值矩阵”中“必须拥有”这个象限的功能模块, 如果能够成功的开发和使用势必能够为组织带来业务、流程以及绩效的多重收获, 当然也势必会耗费组织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处于“快速赢取”和“唾手可得”这两个象限的功能模块可以作为知识管理平台开发的起点, 既可以快速开发, 又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而且能够为后续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处于“次要工具”这个象限的功能, 目前还不是组织近期内迫切需要的功能, 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起到的作用还不是十分重要, 但是, 随着组织规模、文化、技术研发能力等因素的不断变化, 某些功能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也将发生变化。

结束语

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管理开展的较早, 这与软件开发团队的核心业务、核心技术和高科技性质密不可分。如果软件开发团队知识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 不断丰富, 将对其整体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 彼得.F1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1.

[2]石双元, 张晓曼.基于知识管理的流程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05 (9) :177-183.

[3]郭斌.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 (5) :7-13.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篇5

摘要: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

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期望关系、期望贡献”。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在知识分类中,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

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值,各层面的’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L)、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5结束语

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因素众多,单纯依靠IT平台建设,无法让企业产生知识共享动机,需要重视设计链成员间关系以及研发设计过程的协同合作。具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时,会增加共享其敏感性知识的可能性(Hansen)。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会议、互访),加强设计链成员间的学习,促进知识共享。另外,设计链知识共享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知识经过共享、扩散、储存和再利用后,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知识共享,如此循环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如何达到持续知识共享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

论文发表

论文格式

图式理论与词汇深度知识的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图式 词汇深度知识 词汇认知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金课题项目研究成果: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模式——基于认知科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GB44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5-02

1.研究背景

词汇是外语学习者习得一门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英语基础薄弱,词汇策略意识单薄,只要一提到词汇习得,大都靠死记硬背地背教材和四六级词汇书,盲目试图通过扩大词汇量来习得词汇。这种背诵记忆方法使学习者简单地满足于对生词一对一的中文意思记忆,无法通过原有知识来激活对新词的认知,新旧词汇缺少联系,导致出现“记得越多,忘得也越多”的局面。再者,由于学习者仅仅以单词中文意思为学习焦点,忽视词汇使用语境,语体特征等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就算记起某个单词,表达出来的词汇也是说不顺口,写难顺手,词不达意(吴旭东2000;刘绍龙,2001)。图式理论自涉及认知科学领域以来,被用来解释与认知存在紧密联系的语言习得过程,广泛应用于外语阅读,听力等方面,而对词汇习得的指导作用研究相对不足。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阐述了词汇习得认知过程以及图式理论,试图通过运用图式理论以建立和激活图式的方式,对词汇深度知识的教学做出一些探讨。

2.词汇深度知识

词汇广度和深度是词汇习得两个重要维度。词汇广度即是词汇量。词汇深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分分类,以Richard与Nation提出的词汇知识框架为代表;一类是连续体观,以Paribakht与Wesche提出的词汇知识等级为代表。两类观点各有利弊,持成分分类观对习得一个词进行了详尽的静态描述,相对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持连续体观强调了学习主体在词汇习得的渐进过程,但其局限性在于词汇知识等级难以判断,比如学习者对于一个多义词的其中一个词项的掌握该判断为何种词汇知识等级。因此本研究的词汇深度知识,特指Nation(2001)的词汇知识框架:(1)语音(2)拼写(3)词汇构成(4)词汇形式与意义(5)概念与所指(6)词汇联想(7)语法功能(8)搭配(9)受限使用。

3.图式理论以及词汇习得认知过程

“图式”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他认为一切外在的新信息只有在与个人已有的信息相关联时才发生作用。而巴勒则最早将图式理论引进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提出图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能够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一个既存知识结构。现代图式理论代表安德森,鲁姆哈特和加内尔等人进一步指出图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和积极组织,是学习者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并加以存储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任何新事物的理解都要与学习者内部的原有知识发生作用才产生意义,词汇习得也不例外。对于学习者而言,任何词汇本身毫无意义,只有与他们原有的词汇图式发生作用时候才会真正被理解和记忆。Nation(2001:98)将习得一个词汇的心理条件分为关注,检索和生成使用。首先,引起学习者关注的条件是动机和兴趣,比如在听或看到一个单词时会产生“这个单词我之前遇到过,这个词的用法与我之前看到的用法不同”这样的想法而引起关注,这种关注也就是激活学习者原有词汇图式的表现,其次,在听或看到某个词时,会检索出它对应的形式和意思,或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能够顺利地表达出该词汇形式和意思。最后,当在习得同一个词的用法前后不相一致的时候,学习者必须重构该词汇图式,形成词汇的生成性使用。比如“We cemented the path”中 “cement” 的意思,在遇到“We cemented our relationship with a drink” 这样的句子时候,学习者必须回想 “cement” 的意思和用法,达到加强对该词汇记忆效果。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连接,检索,重构词汇图式,对学习者二语词汇深度习得有着重要的意义。

4.图式理论在词汇深度知识的教学运用

4.1 建立语音图式

语音图式就是以音标,读音规律等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比如重音,音节,常见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清辅音的不送气等发音规则。教师在对新词汇教授时,尽量要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语音图式,设置一定的教学任务激活他们原有的语言图式,使学习者充分利用语音图式记忆词形,减少单独拼读字母记忆方式,提高学习者对词汇的接受性语音识别能力以及准确发音和拼写的产出能力。

4.2 建立基本词义图式

基本词义图式是指借助词汇的原始含义延伸该词汇的拓展含义的知识结构,而词汇的概念与所指知识,词义联系知识都需要学习者建立一定的基本词义图式。一个英语单词的多种词义间往往存在着内在联系。比如”head”的原始意思是“人的头,头部”,则在理解下面句子时候可以借助激活原有的原始词义图式:

The third horse was taller by a head高出一头(指长度单位)

...the head of of the stairs/queue楼梯顶部/队首

...the head of a organization最高负责人

这样不仅强化了学习者对单词原始意思的记忆,并且丰富了该词的基本词义图式,有利于学习者的产出性使用。再比如单词“swallow”的原始意思是吞,咽;延伸词义为轻信,轻易接受。因此在对这个单词进行教授时,教师可以首先激活该词的基本词义“吞咽”,再用语义联想的方式解释“当一个人对别人的话不加分析囫囵吞咽(即接受)时,”从而延伸到了它的新含义“轻易接受,上当”。

4.3 建立语境图式

语境丰富了词汇的意思,词只有嵌在语境中,才具有生命。当有些单词的多项词义之间无内在联系时,词汇概念与所指知识的习得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语境图式。语境图式是指影响词汇意思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关系。比如“the bank of a river” 和 “the national bank”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于单词“bank”的概念均不同。再比如,在通常情况下 “Shakespeare” 指的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但在句子 “My Shakespeare is on the left shelf”中, “Shakespeare” 指的就是莎士比亚写的书。因此教师需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语境,提高新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频率,强化词汇的生成性使用。

4.4 建立词汇文化背景图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在灵魂,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存储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准确使用。在Nation的词汇知识框架中,词汇受限使用知识需要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运用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判断该词的使用频率(frequency),语体特征(register)以及在社会文化环境(sociolinguistics)环境中是否得体表达等。比如表示“勤奋的” “diligent” 比 “hardworking” 更书面正式些,表示尊称时一般说“senior men”而不是 “old men”,“underdeveloped” 在社交场合中具有轻蔑的意味,用”developing”更让人容易接受,得体性更强等等。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对一些中文意思相似的单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同义词,而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引起学习者对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关注,建立一定的文化背景图式,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5.结语

二语词汇深度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图式理论为词汇深度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词汇图式的构建和完善为途径,建立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内在机制,提高学习者词汇知识的接受性理解能力和产出性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Nation, I. S.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刘绍龙. 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

[3]吴旭东、陈晓庆. 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 现代外语, 2000(23).

作者简介:

软件理论知识研究 篇7

1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国内外现状

1.1 国际现状

最初, 《与世界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的通过使得过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依据得到统一。现今, 国际组织对于软件保护最主要的保护法有:《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计算机软件保护条约 (草案) 》《解决由计算机系统使用作品与创作作品而引起的版权问题的建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等。

国外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状况为:美国对软件的保护最主要是通过版权法来实现保护机制的, 其次用专利法、商业秘密法来辅助实现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受美国影响, 日本最终采用的软件保护方案为:修改著作权法, 把软件单独列为版权法的一种特殊作品来进行保护。欧盟成员国均是《伯尔尼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两个主要版权公约的成员国。欧盟于1991年通过了《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指令》, 自此, 欧盟成员国在软件保护问题上采纳了版权法体系。

1.2 国内现状

国内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状况为:我国于1990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计算机软件初次被列为著作权保护的范围, 其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计算机软件;1991年6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计算机软件被给予了专门的保护, 其第二条规定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随后, 2001年9月《著作权法》被修订以满足软件保护的需求;为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相一致, 2001年12月我国修订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 自此, 著作权法 (版权法) 成为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方式。

2 我国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立法对知识产权保护不理想

目前, 我国主要以著作权法 (版权法) 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但是, 著作权法主要用于保护以文字形式体现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以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等作为辅助保护方式。然而, 专利法主要用于保护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 商业秘密法则主要用于保护需要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2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滞后现象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历经了从数值到非数值计算, 从机器语言到高级语言编程, 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过程。从计算机出现到现今, 计算机软件发展非常迅速, 其开发技术往往在短时期内可以发生重大的变化。而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主要立法为2002年2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 对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3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笔者从软件工程的角度, 建议研究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从而形成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1 软件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智力创造成果

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为:计算机软件从开始计划开发到最后终止使用的整个存在阶段。按软件工程角度分阶段, 软件的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3个时期构成, 每个时期又由多个子时期构成。每个时期的阶段性成果都不一样, 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 可行性分析报告、总体设计文档等。这些成果都是计算机软件中智力成果的表现, 在某一程度上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但由于每一成果所包含的劳动和价值程度不同, 则对其知识产权的预期也有所区别。

3.2 每一时期成果存在形式

一个软件的生命周期内, 成果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文档, 图表, 代码等等。若是深入分析, 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所以针对多种成果制定具体的保护形式, 对于形成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至关重要。

3.3 合理保护智力成果方式

成果的不同, 其劳动和价值也不同, 对于软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成果, 制定合理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有必要。建议从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分析国内外软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和条约, 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的特点, 从而形成合理且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或机制。

4 结语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必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政府制定保护条例或制度提供依据, 推进发展, 同时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家莉.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探索[J].内江科技, 2013 (2) .

[2]梁斯文.探析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J].信息与电脑, 2013 (5) .

软件知识库中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篇8

当前,数据挖掘的定义比较多,很多的科研单位及权威人士都对数据挖掘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看法。虽然说法不同,但大家普遍都认为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存储库中将海量的数据信息提取出对行为人有用信息的过程。

1.1 工作流程

数据挖掘的方法比较多,同时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数据挖掘形式。不管数据挖掘的方法怎么变化,但数据挖掘的工作流程都是一样的,具体主要包括3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和模式评估及知识表示。接下来将对这3个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1.1.1 数据预处理

这是整个工程流程的初步阶段,首先进行数据收集,不论信息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都先尽可能地收集起来,接下来对数据进行清洗,也就是将数据信息中不完善的部分给补充或删除出去,使信息能够保持统一的格式,为下一步的操作打下基础,然后将统一格式的信息进行挑选工作,找出和目标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后将挑选出来的数据进行规格化操作,即将数据信息按某种特定的运算,将其信息数据值都确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操作。至此,完成了数据预处理的工作。

1.1.2 数据挖掘

该阶段是整个工作流程的核心,在该阶段要确定选用何种算法对数据进行提取,对相同的目标,由于采取算法的不同,可能得出差距相当大的结果。选取数据挖掘算法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1)数据的特点;(2)用户及实际目标的要求。例如:在相同的数据信息下,有的用户想得到总结性的结果,有的用户想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出未来的发展方面。

1.1.3 模式评估及知识表示

经过前面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才能确定。模式评估就是根据某种兴趣度量进行知识的识别过程。确定信息结果之后,如何将信息有效地显示出来呈现在用户面前,即是“知识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3个阶段并不是严格独立的3个部分,并且在具体的某一个阶段内其操作也需要反复地操作运行。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2 数据挖掘的基本任务

找出或建立适用于当前目标的模式以便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信息是数据挖掘的基本任务。一般的数据知识库对数据的处理都是得出总结性的描述以供使用者使用,而数据挖掘需要通过模式找出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数据挖掘所用到的模式比较多,但总结起来一共有以下几种:概念描述、关联分析、分类与预测、聚类分析、异类分析与检测、演化分析和数据约简等。对于每一种模式,都有几种相应的数据挖掘算法与之相匹配,例如:概念描述模式中对应的算法有遗传算法和决策树算法等。数据挖掘并不一定在操作中只使用一种模式,也有可能若干个模式的综合。

2 软件工程知识库数据抽取

2.1 软件工程版本控制库

软件规模和复杂度日益增加,在研发的过程中,单人作战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软件开发的需求,集团化开发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集团化的研发可以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某个时间段某个程序只能由个人开发或修改;(2)恢复软件某个时间段的状态;(3)对软件开发质量的评估;(4)禁止开发人员随意地对程序进行修改。为了解决这4个问题,在此引入了软件工程版本控制库这个概念。

软件工程版本控制库产生以来,就赢得了软件开发人员的喜爱。其主要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开发人员分为管理员和一般程序员两个角色。管理员可以对程序进行冻结操作,一般程序员不能够对冻结的程序进行修改,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程序的随意修改。这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管理员可以有效地明确程序的开发进度和每次修改的代码段,从而保证了软件工程的整体协调性。

(2)随时将软件恢复到某个时间点时的状态。这个功能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程序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进行比对,协助开发人员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软件质量评估。有效地分析某个程序段被修改的次数和修改时间。负责人可以有效地把握软件的开发进度,掌握其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4)互斥性修改。在某个时间段,某段程序只能由一个人完成,在完工以前,其他的开发人员无法从程序库中从源代码里提取程序进行修改,保证了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实现其统一接口。软件的开发人员较多,如何将众人开发的程序进行有效地整合,这需要对各个程序段进行统一接口,以方便系统的最终整合。

2.2 代码提取器

在一个软件系统的研发中,其系统的源代码的变化频率是考察的重点,长期以来代码提取器可以生成源代码实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Java—RESC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深化应用。在软件系统中,代码的变更根据页面的变化,通过提取页面的代码来对数据进行操作,其具体的代码如下:

3 应用

在整个软件的体系中,一般都把软件的结构看为高度抽象的架构,其模块和功能的描述部分比较少,而对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则记录得较为详细。对于整个体系的架构通常都作为3个过程进行理解,分别是:假设、比较和调查。同时这3个过程贯穿于整个系统之中,反复执行,直至整个软件系统的完成。接下来,将对这3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具体如下:

(1)假设

软件的开发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软件系统的架构及各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假设和推测。在这些推测的基础之上,研发人员对整个软件系统的架构做一个初步的概念结构的理解,这个假设是初步作为整个系统框架的理解。

(2)比较

在系统架构确定以前,开发人员会提出很多种不同的假设和架构,具体哪一种假设更加附合实际情况,需要对这些假设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开发人员获得比较确切的假设,也无法确定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差异。

(3)调查

该步骤是整个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阶段,研发人员需要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了让开发人员尽可能地节省时间,在此通过软件反射框架法来指导开发理解整个框架。反射框架法的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人员通过对概念结构和真实架构进行比较,得出其差异,对子程序之间缺少的依赖关系进行标注,以加深对整个系统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概念结构进行修正。软件反射框架法关注的重点就是概念架构和实际架构之间的差异之处。对于子系统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主要有3种,分别是:收敛依赖、缺失依赖和分歧依赖。收敛依赖是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缺失依赖是希望在实际架构中拥有而没有的,其原因是开发人员初步考虑的不周全造成的;分歧依赖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依赖,其原因是增加或修改了某个子程序的功能或BUG,但并没有及时加入文档造成的。

4 结语

针对数据挖掘技术展开讨论,首先详细地描述了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和工作流程,其次针对软件知识库的知识抽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论述其软件知识库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描述了代码抽取器并给出其部分核心代码,最后将数据挖掘的技术应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具体描述了假设、比较和调查这个详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初探.硅谷,2011.

[2]王东龙,李茂青.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5.

[3]唐笑林.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聂慧慧.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福建电脑,2009.

[5]毛国君,等.“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篇9

社会性软件是指能支持个人或群组的会话交流, 支持社会反馈, 支持社会网络的一类软件。目前典型的社会性软件主要有Blog、微博、Wiki、IM (MSN, QQ) 、RSS等。庄秀丽将社会性软件的内涵概括为3点:①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软件, 是个人参与互联网的工具;②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网络包括弱连接, 也包括强链接, 不同的链接关系在不同的时候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③社会性软件是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社会性软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从早期的E-mail、BBS到最近盛行的QQ、微博、Wiki等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人类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 在它的推动下对互联网的范式进行转变, 由“人机对话”转变为“人人对话”, 社会性软件成为网络社会的纽带, 它所带来的价值日益体现。

2 教师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对相关知识进行的一系列操作, 促进知识整合在个人的知识框架中、促进知识的生成或帮助问题的解决, 教师知识管理强调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竞争力的提高。

知识管理是组织在信息技术、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支持下, 建立对组织知识创新、积累、共享的机制, 从而对知识活动进行管理, 实现知识管理增值的管理过程。知识管理常用的公式为KM= (P+I) S, 其中KM为知识管理, P为人力资源, K为知识, S为分享, +是指通过技术结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 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而转化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4种模式: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 主要为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隐性、从隐性到显性和从显性到隐性4个过程。

Jeremy Gatbreath认为教育知识管理, 就是运用技术工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存储, 并通过电子网络广泛传播、利用的过程, 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创造和传递贯穿整个教育领域。而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知识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也就是将自身的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提升, 转化为可共享的显性教学经验, 同时将自己从教学领域获取的知识通过解释与建构, 扩展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3 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教师知识管理

3.1 加强教师进行教育叙事, 进行教学反思

教育叙事是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丰富价值的教学事件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 其特征是教师通过描述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在倾诉心声的过程中, 发掘隐藏在其教育行为、教育活动背后的隐性知识, 并揭示其蕴含的价值与意义。社会性软件为教师进行教育叙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载体, 利用博客、Wiki进行创作和发表, 进行积件式写作, 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以便能够与同行们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还能在反思中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

3.2 促进教师知识的有效组织

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教学经验、兴趣爱好、教学心得、人际交往等, 社会性软件则在这些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利用社会性软件使得教师方便地获得和整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社会性软件可以实现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知识的共享和协作, 教师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到网络中, 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其他用户可以分享、评论, 通过这种共享模式, 使得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是动态、多样、自由、平等的共享关系。用RSS定制相关的信息, 加入博客群, QQ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3.3 加快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显性知识通常是那些外显的, 容易被人们所获得和复制的结构化知识, 隐性知识是那些内隐于人脑中, 难以获得和复制的非结构化的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有80%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教师需要将那些潜移默化中所得到的隐性教学知识, 以教师的共同语言、形式将其显性化。在网络环境下创建虚拟社区, 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了环境, 社会性软件可以对个人的显性知识进行开发和组织, 将零散的知识组合化、系统化。交流沟通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必不可少的环节, 社会性软件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加快教师实现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SNS服务的网站为用户提供通过互联网创建人际关系网络的服务, 提供了很多知识共享的平台, 帮助用户通过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满足其各个方面需求。它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联性, 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中人类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性和互动性, 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纽带, 也成为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阵地。教师可以用博客或微博分享教学实例、教学心得,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及思想共享, 将这些原本难以结构化的零散知识经过积累、修改、总结和整理, 成为其他教师可以共享的知识, 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构建一些网络社区, 一线教师分享新的教学媒体, 新技术的教育应用于推广, 让教师的显性知识能够得到传播,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4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管理模型

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主要是教师通过知识获取、知识的交流协作、知识发布与共享, 最终达到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如图1模型所示。

4.1 知识获取阶段

知识获取阶段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基础, 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获取, 也包括隐性知识的获取。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取通过搜索引擎、图书馆的在线资源库、百度文库、RSS订阅或者豆瓣网都可以获得。RSS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 通过RSS阅读器订阅文章, 不仅可以免费共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也可以与其他用户共享订阅, 例如学习指南、电子教案、多媒体学习课件和学习资源库等, 这些学习资源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利用豆瓣网可以将有价值的图书通过大家的评价, 推荐给不同的受众, 大家评价越多, 书的受关注程度越高。利用优酷等视频网站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籍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而隐性知识的获取, 教师只靠现有的工具软件往往是得不到的, 很多时候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有资源进行思考、探索, 比如教师教学心得和教学技巧, 如果只看一些表面的文字是很难真正领略其写作意图以及采取这样方式的原因等等。

对于知识的获取, 教师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搜索技巧和搜索方式, 可以同时运用多种社会性软件进行混搭, 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的来源也更加丰富。

4.2 知识交流协作

交流协作是教师知识管理、更新教师知识的重要阶段。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E-mail、Wiki、IM以及微博等平台进行交流, 进行头脑风暴, 分享各自的观点, 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这些异步和同步交流工具, 使得不在同一地点、同一国家的教师进行交流, 进行思想的碰撞。BBS知识共享平台提供主体浏览信息、站内检索信息等, 个人可以把知道的信息以发帖子或回复帖子的方式发到专题浏览信息的平台上, 只要登陆就能看到相应的帖子或者相应的回复。BBS知识共享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微博是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社会性软件之一, 微博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交流方式,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看法, 交流意见, 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收听的人, 也可以被别人选择收听, 因为微博限制140个字, 而且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用手机发微博是最便捷的方式。微博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而Wiki是一个需要携手共建的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Wiki来修改或者创造一个新的观点或者是教学方法, 其他的人可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这些教学观点, 最终成为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一种更好的集思广益的方式。利用QQ、论坛等即时通讯软件增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不但共享显性知识, 也共享隐性知识, 引发“头脑风暴”。

4.3 知识的发布与共享

教师自己的知识如果不发布, 知识自己使用, 就相当于闭门造车, 如果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就会扩大知识总量, 获得更多的知识。而相应的社会性软件主要有博客、播客和社会性书签等。利用博客中的功能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所关注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 利用超链接对信息进行筛选、组织, 将自己原本零散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和复杂化, 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 使个人的知识上升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 便于与更多人进行分享。利用博客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叙事、教学反思进行整理, 也可以跟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现在许多地方的教育博客都建设的非常成功, 浙江海盐地区的教育博客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个。而利用播客, 一些一线教师将教学的课堂视频放到播客上, 其他的好友可以观看, 从中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习其优点, 改善自己教学时存在的缺点, 同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分享他们的教学心得和体会。利用社会性书签将所感兴趣的图片、资料网站进行收集、分类、聚合,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 也可以从其他用户收藏中进行信息采集, 使得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更为方便和简单。

4.4知识的更新与创新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更新与创新。教师将所获的知识建立一个知识库, 那么日积月累, 教师的知识库就会逐渐扩大, 通过量变达到质变, 最终教师就能够达到知识的创新, 使得年轻教师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 教学方法不断成熟。

5结语

社会性软件是近几年新兴的网络软件和工具, 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带来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社会性软件, 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对整个教师团队的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秀丽.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

[2]易凌峰, 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3]米雁.利用Blog加强高校教师知识管理[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4]张静芬.从默会知识的视角看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8 (2) .

[5]王雪峰, 王月婷.基于混搭社会性软件的网络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3) .

软件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篇10

1 知识产权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 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exclusive right)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权利主体 (公民, 法人) 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许多业务领域相关的智力劳动, 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 自20世纪后半期, 在国际广泛使用。从本质上来说,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它的对象是智力成果或知识产品, 是一种无形财产或精神财富, 一般指的是创造性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如同房屋, 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 知识产权也受国家法律保护,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通常来说, 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大类:工业产权与版权即著作权。工业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 在一定地区和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 其是知识产权的重要部分。版权, 也成为著作权, 是其作者对其创造的作品依法享有专有的权利。著作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版权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著作权法”等。与其它权利相比, 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主要特点。

计算机软件与一般知识产品如著作、影视等相比, 具有更为突出的知识密集、难开发、易复制等特点。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并先后确定了若干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措施, 以便更好地保护软件的知识产权。

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目前, 主要有三种办法:专利法与商标法、商业秘密法或合同法、著作权法用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与前两种方法相比, 著作权法具有较大的优势:1.著作权法对作品不要求为首创, 而是强调作品的独创性;2.从国际保护的角度来看, 由于著作权在国际上已经有较好的保护体系, 从而以著作权法来保护软件更加容易, 因此许多国家或地区将计算机软甲划归到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不过单独以著作权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 软件作品只需独创性便可产生著作权, 这对侵权与否的事实认定较困难;其次, 著作权法不要求公开程序设计, 这不利于对现有软件技术的研究和再开发。

软件著作权的主体是指依法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单位和公民, 即软件著作权人, 客体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对象。而软件著作权人, 享有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转让权五项权利。同样软件著作权也可划分为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两部分, 精神权利是指与软件著作权人的人身密不可分的权利内容, 一般不可放弃或转让, 如:发表权、开发者身份权;财产权利指的是著作权人控制和支配, 能够为权利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权利内容, 如:使用权、使用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转让权。财产权可以转让和继承也可以放弃。

软件著作权的取得以作品的完成为标志, 即只要软件编写完成即意味着著作权的取得, 而不需要其他的申请手续。软件著作权的行使主要指的是对软件经济权利的转让或许可, 许可指的是软件著作权人或受让者通过合同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软件, 并获得报酬的一种软件贸易形式;而转让指的是软件著作权人将享有的软件著作权中的经济权利全部转移给他人, 转让将使受让者成为著作权的新主体。

3 软件二次开发与知识产权

在目前的软件产业中,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软件市场的不断扩大, 软件的二次开发也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软件二次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趋火热。软件的二次开发是指软件的最终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 对市场上已存的计算机其有关软件或者文档进行的再开发设计活动。软件二次开发, 亦需遵守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对软件二次开发程度和对软件区别更好地定义, 以便更好地保护原著作者的权益。

软件的二次开发涉及到软件编码、结构、数据等多方面因素, 无论是源码提供者还是二次开发人员, 出于对自身权利的维护, 都必须明确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当然有效地保护软件二次开发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对软件二次开发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对软件二次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诉求也适应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国内软件开发与国际接轨。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 但是走向法律诉讼的渠道不是每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想得到的结果, 因此软件开发工程师亦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 诚信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知识产权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将会有效地净化我国软件行业的环境, 减少软件开发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与纠纷, 减少盗版软件的流通。

4 结语

随着我们软件产业的不断扩大, 软件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亦日益突出, 除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软件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外, 职业道德亦应成为每位开发人员及用户的重要约束。了解软件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不仅可以对自己或者本单位开发的软件采取切实的措施进行保护, 防止他人窃取;而且也可以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笔者抛砖引玉, 旨在引起更多业界同时的共鸣, 更好地做到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软件开发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主要特点出发对知识产权作简要描述, 并着重探讨与研究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以及软件二次开发与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软件开发,知识产权,著作权,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刘国强, 窦卉, 许振霞.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协论坛, 2009.

[2]沈海波, 洪帆.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三利器[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5.

[3]彭强, 论软件二次开发的知识产权保护[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成因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