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安全刍议

2024-05-10

无线网络安全刍议(精选八篇)

无线网络安全刍议 篇1

关键词:安全,无线网络,措施

信息化社会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很多网络覆盖方式都向着无线网络方向发展, 通过无线网络能够更好的进行资源共享以及信息的交流。信息的交流随着无线网络以及局域网的出现被大大提升, 相比较有线网络, 无线网络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便捷、自由, 但由于无线网络自身的特性, 其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大。由于无线网络的信号具有开放性, 因而对传输介质无线网络很难有效的予以保护, 在传播过程中也极易为他人截获, 达到攻击网络的目的。所以, 如何提高无线网络设计的安全性成为了目前无线网络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在网络以及组网设计的过程中提升网络安全性, 从而保证局域网以及无线网络信号传播质量以及安全性。

1 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在组织内部以及企业中, 将单个计算机终端通过无限通信技术予以连接的技术便是无线局域网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此在组织内部以及企业中进行通讯。不同于传统的有线电缆作为信息传播的网络来说, 无限局域网则使用空间电磁波进行信息的传输。相比较之下, 无线网络中电脑终端可以具有更高的移动能力。另外无线网络的安装相对较为简单, 受到空间限制以及地理位置限制相对较小, 这正是由于无线网络信息传播介质的特性决定的, 相应的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导致无线网络安全性能相对较难控制, 其无法同有线网络一样采用有线网络安全机制予以保护, 这也是当前无线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重点。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对无线网络的规划建设主要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由于目前可以提高无线网络安全性能的技术方案、技术标准较为繁杂, 因而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更加有效。有线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往往通过建立防火墙以及硬件设备等方式, 但是将这种方式应用在无线网络中, 网络会轻而易举的受到外部攻击, 这种入侵和攻击是由于防线从内部被攻破。因为通过无线网络, 攻击、入侵者可以轻易的绕过硬件安全设备, 从而从内部攻破网络防火墙。

主要的无线网络威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 为数据的篡改以及截取。若攻击者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入侵到内部网络, 那么对内部网络中的数据信息便可以任意的截获、伪造, 通过伪造将两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进行截获、修改。其次, 则可以窃听网络传输数据, 导致一些机密数据的泄漏。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盗用一些身份。另外通过无线网络还可以入侵到用户手机窃取用户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攻击其他数据、系统。

2 提高网络安全性能措施

通过上术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以及组织内部所使用无线网的安全核心便是“接入”。只有把好这一关才能有效提高无线网络安全性能, 常见的措施主要有两种, 即过滤MAC地址以及将SSID隐藏, 下面便针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有效分析。

2.1 过滤MAC地址

在有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中, 最为常见的便是过滤MAC地址。作为操作交换机的有效方式, 该种方式也被应用在无线网络中。通过对无线网卡物理地址的制定, 将MAC地质通过控制器下发至AP, 或者直接将MAC地质存于无线控制器中。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在AP交换机中进行有效设置。

2.2 将SSID隐藏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er, 服务标识符) 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网络, 其作用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VLAN, 计算机接入某一个SSID的网络后就不能直接与另一个SSID的网络进行通信了, SSID经常被用来作为不同网络服务的标识。一个SSID最多有32个字符构成, 无线终端接入无线网路时必须提供有效的SIID, 只有匹配的SSID才可接入。一般来说, 无线AP会广播SSID, 这样, 接入终端可以通过扫描获知附近存在哪些可用的无线网络, 例如WINDOWSXP自带扫描功能, 可以将能联系到的所有无线网络的SSID罗列出来。因此, 出于安全考虑, 可以设置AP不广播SSID, 并将SSID的名字构造成一个不容易猜解的长字符串。这样, 由于SSID被隐藏起来了, 接入端就不能通过系统自带的功能扫描到这个实际存在的无线网络, 即便他知道有一个无线网络存在, 但猜不出SSID全名也是无法接入到这个网络中去的。

3 安全措施的选择

在网络的应用中, 安全同方便之间的矛盾是恒久的话题。网络安全性越高则其方便性越差, 反之网络的方便必然会牺牲网络的安全性能。而无线网络的应用初衷便是方便, 因而其应用必然要考虑方便性。所以在应用过程中, 人们必须权衡利弊, 选择有效的安全措施保证无线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在接入无线AP时采用WAP加密模式, 又因为不论SSID是否隐藏攻击者都能通过专用软件探测到SSID, 因此不隐藏SSID, 以提高接入的方便性。这样在接入时只要第一次需要输入接入密码, 以后就可以不用输入接入密码了。

使用强制Portal+802.1x这两种认证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无线网络的安全, 这方面其意义重大。由于便捷是来访用户的关注焦点, 因而在网络安全性上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Portal认证方式无需进行客户端的安装, 这种强制认证方式使得用户在使用终端进行访问时可以直接进入网络。通过这种方式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使用网络, 但是安全性相对较弱。另外若资金允许, 可以在无线网络中设置入侵监测装置, 以此对外来非法入侵进行防雨, 保证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能,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外来入侵在第一时间被发现。

最后无论何种安全技术, 想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被使用, 所以最后的安全措施便是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只有使得每个使用者都具有安全意识才能从基础上提高无线网络安全性能。否则, 非法入侵以及攻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攻破安全管理人员设置的各类措施, 导致无线网络保护措施形同虚设。

目前很多组织内部以及企业都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网络, 虽然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组织内部以及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辩解。但是由于对网络建设安全性的忽视, 很多局域无线网甚至都没有考虑安全措施, 这就导致整个网络安全性较差, 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入侵以及攻击。因而在使用中应当注意提高安全管理质量, 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 实现无线网络同有线网络直接对接, 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润芳.无线网络安全性探讨[J].信息科技, 2008, 37 (6) :24-26.

[2]沈芳阳.基于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04.

无线网络安全 篇2

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安全并不是另一种网络安全,而是更为全面可靠的网络安全。

以下给出了在安全方面最为常见的疏忽以及如何避免的方法:

1、不要破坏自己的防火墙

几乎可以肯定无论对于有线还是无线网络,你都已经安装了防火墙,这绝对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你没有将无线系统接入点放置在防火墙之外,则防火墙的配置无济于事。应当确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否则你不仅不能为网络创建一道必要的屏障,相反还从已有的防火墙上打开了一条便利的通道。

2、不要小看介质访问控制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即MAC)常常被忽略,原因是它并不能防止欺骗行为。但对于整个保护系统的壁垒来说,它无疑是一块重要的砖。从本质上它是另一种地址过滤器,并且能够阻止潜在的 的入侵行动。它所做的是根据你所确定的基于地址的访问控制列表来限制对特定设备的网络访问。

MAC同样提供了针对潜在入侵者来调整访问控制列表的能力。它的原理和入侵者在被拒之门外之前必须被先敲门一样。

如果已经有了MAC,入侵者一定会在进入系统之前一头撞在上面,然后只能卷土重来试图穿过它。现在你的网络就已经可以知道入侵者的模样了。所以你的MAC列表中包括了三类访问者:首先,存在于访问者列表中的友好访问者;其次,没有在列表中的访问者以及无意中进入的访问者;第三,没有在列表中但是可以确信之前曾经不请自来并试图闯入的访问者。如果他们还将试图闯入,现在就可以立即确定了。

简而言之,如果在你检测无线网络并且发现未在MAC列表上的访问者多次尝试发起访问的时候,你已经受到潜在攻击者的窥视了,并且他不会知道你已经发现了他。

3、不要忽略WEP

有线等效加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WEP)是一种符合802.11b标准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它在无线数据发送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加密范围覆盖了你使用的任何数据。一定要使用它。但是必须强调它是基于密钥的,因此不要一直使用默认密钥。对于初次访问系统的个人用户你甚至应当创建单独的WEP密钥。当然也不能认为有了WEP就万事大吉。即使是多重加密也不会保证你万无一失,因此应当把WEP与其他无线安全措施相结合。

4、禁止未经认证的访问接入点

接入点目前已经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设置,对于一个任务繁重的IT部门来说,或许常常会只是采取简单的访问规则并按照按需访问的策略(as-needed basis)以允许用户设置接入点。但请不要被这种便利所诱惑。接入点是入侵者的头号目标。应当详细研究配置策略和过程,并且严格遵从他们。

这些策略和过程中都应当包括那些内容?首先,你必须仔细制定出关于放置接入点的正确指导方针,并且确保任何人在配置AP时手边有这样一份方针。其次,必须有一份安装说明以指示在无线网络配置中已存在的AP(以便今后进行参考),以及正确发布配置和允许复查配置的具体过程。并且无论是谁设置了AP,都应当立即指定另外一人对安装进行复查。很麻烦么?的确如此。但由于AP欺骗或漏网之鱼造成的安全事故会更加让你头疼。

5、拒绝笔记本ad-hoc方式接入

在任何企业中都应当采取这一严厉的措施。Ad-hoc模式将允许Wi-Fi用户直接连接到另一台相邻的笔记本,这将构成你完全不能想象的恐怖的网络环境。

作为802.11标准的一部分,Ad hoc模式允许你的笔记本网络接口卡运行在独立基础服务集(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IBSS)模式。这就意味着它可以通过RF与另一台笔记本进行P2P的连接。当你用Ad-hoc模式时,自然会想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其他笔记本。从表面价值角度看,这将是很吸引人的把戏,因为没有人能将连接拒之门外。但必须意识到它允许了对笔记本整个硬盘的访问。如果你设置其为允许状态,并且忘了这一点,那么你的一切都将毫无保留的放在整个世界面前。

刍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技术 篇3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

近年来,随着距离近、功耗低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微小的芯片感知外部环境而发出逻辑命令的片上系统随之出现。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就是由大量这种具有片上系统感知、运算功能的微型传感器节点所构成的网络。通过这些节点间的相互传递信息、不间断的检测、感知并处理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各种环境或各个对象的数据,从而得到系统而精准的信息并把这些有效信息发送到需求的用户。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一)硬件资源和电源容量有限

传感器的节点注重小体积、低功耗的功能实现,必然会在计算性能、程序容量和内存大小等方面远远小于正常规格的计算机,因此在节点的操作系统设计中,不易设计过于繁复的层级。同时,电池是网络节点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这里的电池一般都是低容量的,如果在一些应用领域中存在特殊的使用情况,可能没有办法给电池及时充电或者替换新电池,电池的能量使用没了以后这个节点也会随之失效,这个特性就决定了传感器的设计中在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节能的特性。

(二)节点密集分布

无线传感器通过节点间不断的自身调节以更好的状态适应外部环境,保证工作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可以提高区域内对信息的抽样效率,能够明显提高监测的准确度,并能有效减轻单一传感器节点监测精准度的负担。另外,通过节点的紧密排布,在固定空间内会产生很多多余的节点,这些多余的节点有利于增强系统的容错性能,从而减轻了单一传感器在稳定度方面的要求。节点的紧密排布也有利于合理的调整休眠期,是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

(三)自组织网络

选择自组织工作方式是由无线传感器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一是无线传感器的应用环境中很少有固定化的网络设施支持;二是传感器的节点的部署方式通常都没有规律可言,节点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互为相邻的关系是不能提前预知的;三是传感器的节点由于电池的能量小容易被快速消耗而失去作用,并且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能会失效。其中的部分节点为了补充那些不起作用的节点并且为了增加检测的精密度而被填补进来,加之节点可能转移或者处于休眠调度机制中,因此网络总是处在实时的变动过程。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一)军事应用

军事方面的需要才促使了无线传感器的产生,无线传感器的自身设计理念是非常适合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无线传感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收集情报、追踪敌人、监视敌情、分类目标。无线传感器的内置部件都是低成本低功耗的节点,并且自行组织力和容错能力也都很强,即便在局部节点收到刻意的破坏后,也不会引起整体的系统故障,基于这两点特性才能够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在战场上这种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的正常工作,提供精准无误的数据传输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无线传感器除了在战争时期的应用,在如今世界局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也能发挥着重要的国土安全保卫功能和边境的监控职能。

(二)环境科学

在进行环境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知,单纯依靠传统的采集方式来获得数据是非常困难的,而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广泛的布置节点,并依靠节点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共同作用,进行自动化的配置、管理、调度的流程来跟踪鸟类和昆虫的迁移活动并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传感器网络还可以实现对土壤状态的检测,通过传感器来监测降水量、分析河水的水位以及土壤的水分,相类似的也可以运用到对森林火情的预报、天气情况的预报,对农业耕种中病虫害问题、土壤的酸碱度以及肥料是否充分等问题的监测等。

(三)医疗健康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布着数量巨大的类似的或者不相同的传感器节点,它们紧密的排布在监测区域内。利用无线传感器微小的特点则可以在医学领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医生可以利用传感器来进行对病人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的监测,而且通过传感器网络,医生可以及时的掌握病人病情的动态情况,并加以恰当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进行持久连续性的收集医学实验对象的各项生理指标的信息,是对传统数据信息收集的创新改革,为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另外,在医药管理方面无线传感器也有着其特殊的用途,无线传感器为促进远程医疗的进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现手段。

三、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讯、节能和网络控制等方面有着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案,因此为其真正投放到实际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无线传感器网络自身具有的低耗节能的优势,有利于其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的散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司海飞,杨忠,王珺.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与应用[J].机电工程,2011(01).

[2] 杨卓静,孙宏志,任晨虹.無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技术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无线网络安全刍议 篇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通信管网,应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 是当今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也叫WSN。无线传感器网路技术是一种无线网络的组织技术, 该传感器可以附着在光缆和通信管道上, 然后对通信管道和通信光缆的实时情况进行跟踪, 传出有效的数据信息, 通过对数据信息分析之后, 得出该区域的管道和光缆的运行状态。目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但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系统, 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无线网络。该系统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构成一个网路组织系统, 能够根据实地情况来检测、采集和感知该覆盖区域内的感知信息, 并把信息加以处理, 发送给观察者。目前来说该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前景广阔。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主要是存储器和处理器, 通过嵌入式接入, 计算功能较差, 所以节点主要为采集数据参数。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对等节点构成的, 具有自组织性和分布式的特性, 使得不受中心控制, 管理起来更加方便、灵活。该网络系统还可通过自动式布置和相互协调的节点功能形成网络, 使得组织网络的方式更为简便, 减少了复杂的程序。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空间位置寻址、动态拓扑和规模大的特性。该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规模大的特点, 可以通过拓展更大的空间来获取需要的信息, 提高了检测技术的准确性。

2 城市通信网络在维护和管理中的不足

2.1 对光缆的实时状况了解不足

目前很多大城市的运营商在布置地下通信管道的线路时, 光缆管理工作做的不好, 特别是同一路由管道中的光缆数据认识模糊, 管理中只注重上没上吊牌, 而对于真实的管理运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光缆的数字是不断变化的, 虽然许多运营商都有了自己的资产管理系统, 但并没有及时的将数据信息更新。所以, 准确的掌握光缆的实时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2.2 对通信管道的使用情况不了解

目前对于城市通信网络来说, 通信管道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同时也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安装方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于是对于掌握其使用状态来说, 具有一定的难度。

2.3 相对被动的光缆维护方式

当前形势下的光缆维护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 主要工作是在通信网络出现问题时才会检测、检修。在城市道路中容易出现机动车辆碾压、地质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导致光缆和管道出现破损, 致使通信网络出现中断。因此, 在事故发生前对光缆进行预处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但目前的技术有限, 存在一定难度。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管网上的维护和管理

基于目前的形势下, 许多地方开始在通信管道中建立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来提高通信管网的技术水平。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节点时间同步功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独立的无线方式来进行通信,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计时器需要维护, 属于新型的分布式系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运用节点的时间同步功能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的频率和时钟来检测光缆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从而判断通信管道中的光缆运行状态, 防止光缆和管道在运行中受到损害, 保证了网络的正常运行。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先进的节点定位功能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功能主要是在通信光缆和通信管道上安装无线传感器, 该传感器可以通过自身节点的定位功能进行实时的传出整条光缆的走向和运行状态等信息, 掌握了通信光缆的整个变化过程, 提高了通信管网的维护水平和管理能力。

3.3 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掌握实时信息, 建立维护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主要是指在系统中搭建一个集中式的管理系统, 同时构建一个网络数据管理系统, 可提供数据查询, 并对系统中的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收集到的数据, 存储、分析和整理之后, 对相应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 得出通信管道和光缆的实时运行状态。例如,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过程中, 管理系统收集到管道应力的数据时, 如果该数据值超出了设计标准之后, 就说明该处的管道系统存在断裂或者碾压的问题, 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然后提示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检测和维修。不但提高了预警的能力, 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 技术上需要完善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区域都使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也会成为未来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但在技术方法需要改进。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能量供应问题

当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中能量的供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解决的方式是:将运行中的传感功率降低, 采用高效、高能的电池;最主要的是完善电池无线充电技术和能量的收集技术, 这两种技术水平的提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中能量供应的问题, 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内的通信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问题至关重要, 关系着网络的信号情况。网络信号的好坏, 主要原因是传感功率的影响, 在一些较大建筑物或者较为偏僻的地区都会出现网络信号中断或者信号较弱的问题。特别是在地下的通道管网, 如果能够提高无线传感器的传感功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问题。只有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 才会增加通信网络的效益。

4.3 无线传感器的防水问题

许多地势较低的地区, 安装的通信管道内在阴雨天会出现较多的积水, 导致环境潮湿, 影响无线传感器的性能, 降低了无线传感器的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排除这一影响, 可以在设计具有防水和渗水功能的无线传感器,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的因积水而出现的故障, 大大的提高了传感器的工作效率, 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科技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当前严峻的形势下,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个先进的网络组织技术, 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网络系统中的一些问题,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光缆和通信管道的破坏, 能够在系统出现大的问题之前发出预警, 然后通过工作人员检修, 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提高了保护网络的性能。但就其缺点需要加以改进。对其不足之处研究之后, 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 消除不利影响, 发挥其最大的优点, 服务于无线网络系统中。

参考文献

[1]马超.探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通信管网上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1, 21:23.

[2]陈迅.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及定位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3]孙伟.基于QoS的智能配电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2.

[4]王正杰, 赵晓光, 钱旭.一种能量消耗平衡的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调度策略分析[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 (Technical Committee on Control Theor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utomation) 、:, 2012:6.

[5]徐君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信可靠性和能量有效性的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无线网络安全刍议 篇5

关于无线网络没有正确配置而导致被攻击的相关事例。那些攻击者比较喜欢的工具是Netstumbler、Airsnort等工具,他们使用这些工具来攻击无线网络。你的无线网络被入侵到什么程度决定于你所做的防护工作有多少。如果入侵者使用一条枪而你仅仅拥有一个苍蝇拍的话,那么你的网络就很危险了。你必须不遗余力的利用技术手段来提高你的防护能力,这篇文章就是讨论这些的。

当前有两种特点不同的无线网络分别面向一般用户和企业用户,而每一种都存在安全隐患。最开始的也是迄今为止部署最广的无线网络面向一般用户,诸如家庭、校园、咖啡厅等。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是否安装无线网络的问题上很犹豫,因为已经安装无线网络的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其实,无论是面向一般用户还是企业用户的无线网络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仅仅能够抵挡住一般的攻击,但是对于水平比较高的攻击者却形同虚设。本篇文章主要讨论如何提高一般用户无线网的安全防护水平。我会以一个SoHo无线路由器为基础去讲,这些内容也适合小型企业用户网络。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配置第一步,你必须确保你能够按照SoHo路由器的使用说明连接到路由器的Web接口上。然后通过Web登录此路由器进行安全性配置和其他配置。

我使用Web浏览器访问192.168.1.1后出现登录窗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后就进入路由器的启动界面,该启动界面的上半部分。界面第一行就是一个下拉菜单,第一项内容为“Automatic Configuration - DHCP”(“使用DHCP自动分配IP”)。如果你选中此选项,那么就会出现另外几个选项让你选择。你认为是否应该选中此选项呢?我的意见是不使用此选项,而使用静态IP分配方式。为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答案就在DHCP协议本身的工作机制上。假设你的无线路由器上使用DHCP自动分配IP地址,那么任何掌上电脑或者无线设备只要能够连接到你的无线网中就都可以获得一个IP地址,从而完全进入你的无线网络中。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无线网络配置,

毕竟,在这种配置下只要一个攻击者获得了你的WEP密码之后就可以很方便的获得一个IP地址从而完全进入你的无线网络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你为什么要给他们打开这个方便之门呢?

如果你在自己的小型无线网络中使用静态IP分配方式则要好得多。静态IP分配方式在企业无线网络中很少使用,因为他们的计算机数量和流动性太大。如果在企业中使用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则需要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使用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看起来很乏味,但是你要记住如果你要保证你的网络安全的话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下一项就是“Router Name”(“路由器名称”)。你可以看到,“路由器名称”默认为“WRT54G”。这里,我们也不需要保留这个默认的名称,把它改为完全不相同的另外一个即可。

其他选项诸如“Host Name”(“主机名”)、“Domain Name”(“域名”)等如果你不愿意设置也没有关系,这不会影响到无线路由器的工作,也不会降低它的安全性。

你路由器启动界面的下半部分。你可以看到用户IP地址范围和子网掩码。你尽量不要去修改这些内容,修改这些内容会导致一定的错误。

下一选项“DHCP Server”(“DHCP服务器”)中我们选择“Disabled”,即不启用DHCP服务器。

记得你需要为你的用户计算机分配静态的IP地址。“Starting IP address”(“IP地址起始值”)选项保留默认值即可,不需要修改。这就意味着用户的IP地址分配从192.168.1.100开始,家庭无线网络用户中爸爸使用192.168.1.100,妈妈使用192.168.1.101,以此类推。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配置下一步,我们设置“Maximum Number of DHCP Users”(“DHCP分配的最大用户数量”)项为0,下边的“Client Lease Time”(“客户端租借时间”)保留默认值即可。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配置的再下一步,你必须手工输入DNS服务器的IP地址,而不是靠使用DHCP协议来自动获取。读到现在,你可能想了解更多的DHCP协议的内容,这个协议很灵巧并且和BOOTP协议由共同之处,你可以去网上搜索其内容进行学习。

刍议无线基站工程实施与维护策略 篇6

1 无线基站工程的实施背景与现状

随着无线用户的增多, 通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用户对网络覆盖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因无线基站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统一, 导致工程的实施日益复杂, 容量需求越来越大, 无线基站建设的设备资源投放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 在网络优化过程中发现, 某些无线基站在建设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 用户满意度逐渐下降, 投诉逐渐增多, 用户对无线基站工程的期望值越来越低。

2 无线基站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方法落后

在一些无线基站的建设中, 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 将建设工程划为多个小工程分配给各个部门, 没有创新方案, 导致无线基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目前, 统一管理模式基于先进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理论, 主要强调了区域的分工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由于无线基站工程建设的任务分配环节与统一管理模式不协调, 加之管理内容复杂, 导致同一项目建设区域存在不同的项目管理规则, 最终使项目管理与建设之间出现分歧, 管理辐射范围出现盲点。

2.2 无线基站数量过多

无线基站是通信传输过程的终端, 主要具备分布密度大、占地面积小、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 基站建设的平均距离为500 m左右, 有些地区甚至为300 m。同时,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通信基站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短, 其原因是3G网络兼带传输互联网数字信号, 而基站发射信号的范围和强度有限, 想要提高信号强度, 就必须增加基站的数量。

2.3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资源交换失真

无线基站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与施工机构之间的交流程序复杂, 导致资源的交换失去真实性。无线基站工程的建设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不断交流和调整, 但因固化管理模式的过度制约, 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序太烦琐, 必要的相关建设信息无法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换。

2.4 无线基站越区覆盖系数不准确

以无线基站网络中各小区的相对位置为例, 如图1所示, 假设小区天线120°范围内三个相邻基站距主无线网络基站的平均距离为D, 并将D作为所选小区无线基站网络的覆盖距离, 则D= (d1+d2+d3) /3.这种计算小区无线基站网络覆盖距离的算法并不精确, 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区的部分无线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

2.5 无线基站信号易受干扰

在无线基站的施工过程中, 无线网络的覆盖率主要以无线电平强度的评估指标为准。但在实际中, 因无线基站网络在频率上存在复用性, 导致在某些室外环境或小区间内的无线网络信号极易受到干扰, 这给无线基站的网络用户带来了很多问题, 不利于无线基站的发展。无线基站网络的接收电平强度如表1所示。

无线基站通信信号的发射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为了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在海拔较高或地势复杂的地区应将基站天线架高, 使无线信号的传输强度不受地形的干扰和影响。

3 无线基站工程的维护策略

3.1 宏观部分

无线基站是通信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 特别是城市中的移动通信基站。对无线基站工程宏观部分的维护内容主要包括无线网络基站的主要设施及其相关设备。主要设备的维护包括对宏观基站、室内基站和室外基站等的维护。在无线基站的日常维护中, 应遵守相应的规则。不同种类基站的查询周期不同, 对于最高级别的基站, 应每15 d检查一次, 高级基站每月检查一次, 普通基站每2个月检查一次。同时, 对于高级和最高级的基站, 在各类重大节日或假期中应增加检查次数和加大检查力度。在对无线基站检查的过程中, 应着重检查基站中各个设备及其组成模块的运作状态, 以免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如果发现设备中的某些重要部位存在问题, 则相关检查人员应立刻上报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检查天馈系统时, 应注意天线支架的牢固程度, 在每个检查周期内都要对天线进行全方位、360°的严密检查和测量, 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3.2 传输部分

对微波设备、PDH光端机、光传输设备、数字配线架和光纤光缆等的维护是无线通信基站传输设备维护中的主要环节。基站传输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2方面, 即基站内部传输的维护和基站传输光缆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在日常维护中, 主要工作包括对基站内部传输数据的核对、对传输设备运作状态的检查和对配套设施的检修等。对于基站运输光缆的日常维护工作, 相关单位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比如施工区域需要迁移时, 则要对光缆的纤芯进行定期监测。应同时检查无线基站、光缆和备用纤芯,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维修费用, 还能提高基站的运作效率, 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3.3 机房部分

无线通信基站机房部分的维护工作主要分为日常检查、与物业的协调和消防设备的定期检修。在基站的日常检查过程中, 应定期检查基站机房的地基下沉和墙面裂缝状况, 做好机房与基站设备的接地工作, 定期巡检馈线窗和机房的封闭情况, 着重检查漏雨现象, 保持机房内部清洁, 检查机房的湿度、温度和照明情况。无论哪里出现问题, 都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目前, 因很多基站的机房建在小区内部, 所以, 与小区居民的协调工作尤为重要。在建设基站的前期, 相关公司应与小区物业协商好, 并承诺一旦机房发生故障, 能第一时间解决相关问题。因此, 相关公司应将与小区物业的协调工作作为基站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 使用户了解无线基站维护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协助解决基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保证基站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无线基站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 无线基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对于无线基站的相关施工部门而言, 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维护无线基站。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我国无线基站工程的顺利运行, 从根本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摘要: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时, 无线基站工程的实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 分析了无线基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无线基站的维护策略。

关键词:无线基站,维护策略,3G网络,覆盖系数

参考文献

[1]区旸.无线基站工程实施和维护[J].中国新通信, 2013 (19) .

[2]濮立松.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刍议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篇7

本文主要研究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展望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为我国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笔者经过多年工作实践, 加上众多参考文献的研究, 对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总体来讲,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主要是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早期发展时期, 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最早出现的是短波的移动通信系统, 出现于美国, 最早运用于警察界。短波的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率为3MHz, 到了四十年代末, 这种短波的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率已经提升到45MHz。这一阶段的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率低, 处于现代通信起步阶段。

第二个阶段, 上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 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公用移动通信业务, 这种公用移动通信业务的持续方式是人工方式, 因此公用移动通信业务网的容量太小, 满足不了人们对于网络容量的需求。因此, 这种公用移动通信业务网存在着较大的约束性。

第三个阶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个年份内最常用的频段是450MHz, 其次是150MHz。这个阶段内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突破在于将自动无线频道连接到公用电话网上, 直接促进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完善。其中450MHz不仅仅实现了自动接续与自动选频, 而且也实现了中容量、大区制的网络特点出现。

第四个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这十年可以说是世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繁荣发展突破时期,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 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移动电话系统, 在移动电话系统的基础之上, 美国发明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络, 使得互联网系统的容量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

第五个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慢慢的发展成熟, 数字移动通信业务量越来越多, 同时实现了数字移动通信与ISDN的兼容。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 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数字移动通信的开发与研究, 到了九十年代初, 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数字移动通信网络体系, 对于我国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相关业务

目前来看,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业务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无线寻呼业务。无心寻呼业务是近几年来,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体性业务之一。无线寻呼业务除了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之外, 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公共信息, 例如我们常见的天气预报、国内外要闻、银行对账等。当下,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寻呼业务朝着高速化、多业务、自动化与文字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 无线接入系统。无线接入系统主要是运用于郊区。山区、农村等地区, 其管线铺设困难, 投资也是比较大, 但是由于其波及范围广, 因此受到人民认可。

第三,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为全球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提供服务, 提供最大跨度、最大范围以及最大距离的漫游与通信, 更加方便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展望

从长远的战略性的角度来讲,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这主要是由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所面临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因此, 对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展望,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首先,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 谁掌握了互联网技术, 谁就可以在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领域获得进一步突破。我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国家向信息化国家转换, 就必须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这一救命稻草, 实现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传统的行业产业来讲, 必须要向着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方向转变, 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 无线通信技术直接带来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的巨大转变, 尤其是一些无线电子商务以及移动办公技术, 在我国的大量普及, 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改变。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的无线通信业务朝着4G的方向发展, 信息产业已经实现了4G通信的部署。到时, 我们可以跨过互联网电子商务惨淡经营时代, 进入无线电子商务时代。

最后, 虚拟现实符合人类返璞归真, 在这种繁琐的信息网络时代, 人们更懂得时间的宝贵以及效率的重要性, 为了更高的提高效率, 节约人们的宝贵时间, 虚拟现实可以为人类提供最为简单的返璞归真, 实现人类交往的简单化以及交互化, 实现人类返璞归真愿望, 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心理以及社会生活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对通信的方式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过程中, 新的技术和系统将会不断涌现, 最终向着个人通信这个最高目标发展。深入研究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创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提高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水平, 是今后通信行业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方面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技术水平, 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21世纪是信息技术爆炸时期,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发展。研究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可以为我国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应用,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学超, 徐琤颖.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覆盖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2]尤肖虎, 王京, 张平, 李少谦, 朱近康.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9.

刍议认知无线电中的频谱检测技术 篇8

认知无线电就是在不影响授权频段正常通信的基础上, 通过具有认知功能的无线通信设备按照某种待机方式接入授权的频段内, 并动态地利用频谱。它基于对周围无线环境的感知交互作用而自动改变发送和接收参数的无线电, 是一种通过智能频谱管理来解决频谱资源短缺的最有效方法[1]。其关键技术有三点: (1) 频谱感知。 (2) 动态频谱管理, 也称为动态频谱分配。 (3) 功率控制。

二、认知无线电中的频谱监测技术

1.基于发射机的单点检测。

单节点检测是指单个CR节点根据本地的无线射频环境进行频谱特性标识, 其检测技术包括匹配滤波、能量检测和周期特性检测3种。 (1) 匹配滤波器法, 它能够使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最大化, 其冲击响应undefined, 其中K为常数, S (f) 为信号的频谱函数[2]。是实际工作中, 匹配滤波器完成以下工作:识别授权用户的物理层和媒体控制层的信息, 如调制方式、时序、脉冲形状、封装格式等, 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实现与待检测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同步, 从而达到解调信号的目的。事实上由于无线电环境中往往是多种信号并存, 一般难以预先获知信号的参数, 甚至连信号的类型也可能不知道, 因此匹配滤波器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2) 能量检测。该方法对信号类型不作限制, 并依据信号在有、无假设情况下接收信号功率大小的不同对信号进行检测。其主要过程是:将授权信号的功率在一个时间段 (K个采样点) 内求平均, 与预设门限进行比较, 来判定该频段是否存在授权信号。衡量该方法的性能采取马库姆Q函数, 设信号带宽为W, 检测时间为T, 对于给定的门限值V′t, 虚警概率undefined, 其中Γ (a, b) 是非完全gamma函数, 那么检测概率undefined为广义马库姆Q函数[2]。该方法最大的缺点在于门限很大程度上受到未知噪声的影响, 如果信号淹没在噪声中, 检测性能很差。 (3) 周期特性检测。调制信号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周期性, 而噪声没有这个特性, 为此可以利用其统计特性诸如均值和自相关都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进行检测。根据傅里叶函数相关理论, 非平稳信号x (t) 具有循环遍历性时, 有以下公式:

undefined即频率为α的循环自相关强度。谱相关函数的表达式为:undefined。在实践过程中, 它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频谱分析功能:首先产生谱相关函数即Sundefined, 由于接收数据长度T不可能无限长, 因此可以用有限长度来估算Rundefined, 然后计算Sundefined。其次, 使用已经产生的谱相关函数来搜寻唯一的循环频率, 即在谱相关函数上寻找峰值。最后做出判决, 因为噪声是没有循环平稳特征, 所以利用第二步得到的结果, 可以得到该频段上是否有主用户存在[2]。

2.协同检测。

当认知用户存在阴影和衰落效应时, 认知无线电不能识别到底是深度衰落还是未被使用频段, 另外基于发射机的单点检测方式无法解决隐藏终端的问题, 为此需要采取协同检测方法, 即通过数据融合, 基于多个节点的检测结果将进行综合判决。协同检测的机制如图1所示:接收机R距离授权授权用户发送机P很远, 只能从P用户功率边缘上接受信号, 此时信号较弱。C1进行频谱检测后, 极有可能误认为该频带是频谱空穴从而对授权用户P造成干扰, 为此需要引入协同机制。假设存在认知用户C2满足条件:C2处于P发射的功率主瓣范围内, 并且C2与P之间的距离相对于R与P更近, 由C2作为C1的中继点来感知P的发射功率, 则能比较准确地分辨出P是否在和R进行通信[3]。C1将数据包发送给C2, 由C2来转发, 如果P与R正在通信, C2就返回给C1一个信息, 由C1决定是否等待或是寻找另外的频谱空穴。这样, C1和C2就构建了协同的关系, 使C1更快更准确地感知频谱环境。

在该模型中, 只考虑了用户C1和C2的存在, 在真实的无线环境中, 存在更多的授权用户, 其频谱检测和分析就更加复杂。对于以上的两个用户机制, 在检测中可以采取两种方法:①集中式协同检测, 即“与”逻辑合并, 其主要思想是:接入点 (AP) 将每个认知用户的判决结果Di用逻辑“与”的方式进行合并, 其意义是:当所有的节点认为有信号存在时才最终判决有信号存在, 否则判决没有信号存在。假设第i个节点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分别为Pdi和Pfi, 通过与逻辑之后, 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分别为:undefined, 其中N表示参与协作的节点个数。相反, 如果采取;②“或”逻辑合并, 即接入点 (AP) 将每个认知用户的判决结果Di用逻辑“或”的方式进行合并, 其意义是:当任何一个节点认为有信号存在时就最终判决有信号存在, 否则判决没有信号存在。假设第i个节点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分别为Pdi和Pfi, 通过或逻辑之后, 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分别为:undefined同上) 。

多点协作的检测方式可以克服单个认知设备处于极度恶劣的无线环境时, 单点检测方式不能可靠检测甚至不能检测授权用户信号的缺点, 在一定的程度上, 避免对主用户造成干扰, 提高了检测的性能。然而在资源受限的网络中, 合作检测方式会对网络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在这种方式下, 节点汇集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传递给基站或者在节点间进行相互传递。而且由于不同节点的灵敏度和探测时间的不同, 在结合这些节点所探知的信息的时候要采用加权结合的方式。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全文首先介绍了认知无线电及其关键技术, 然后分析了认知无线电中的频谱监测技术, 其一是基于发射机的单点检测技术, 如匹配滤波器法、能量检测法、周期特性检测等。其二是协同检测法, 它分为集中式协同检测和分布式协同检测。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频谱检测,单点检测,协同检测

参考文献

[1]张宇, 冯春.认知无线电网络频谱检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08 (3)

[2]王丽娜.认知无线电的合作频谱检测分析[J].电视技术, 2008 (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线网络安全刍议】相关文章:

无线4G网络05-28

无线工业网络06-02

无线网络安全论文05-13

无线网络安全问题05-08

无线移动接入网络05-15

农村无线网络05-21

无线网络环境05-27

高速无线网络05-31

无线网络安全通信论文04-21

浅谈4G无线网络安全09-12

上一篇:变电站以太网下一篇:抗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