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2024-05-06

老师(精选十篇)

老师 篇1

徐纯贞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 那时, 她已两鬓斑白, 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老花眼镜, 面目慈祥, 待人和蔼可亲,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使她讲起课来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她特别爱讲故事, 那一个个鲜活感人、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徐老师还引导我在课外读了不少连环画和其他书报杂志, 使我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获益匪浅。由于我的勤奋学习, 再加上徐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不断鼓励, 我的作文便常常被徐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引起了同学们的羡慕和钦佩。平时我还特别注意朗读和背诵, 增强了语感, 这也是我能写出一篇篇佳作的重要原因。我在作文方面的成绩, 为我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

施文岳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 同样面目慈祥, 待人和蔼可亲, 他的博学在学校里是有口皆碑的, 所以, 他讲起课旁征博引、内容丰富。他的一堂语文课对我触动很大。那是在上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友邦惊诧”论》前, 施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介绍鲁迅的生平。由于崇拜鲁迅, 因此, 施老师对鲁迅的生平和轶闻趣事了如指掌, 讲起鲁迅来激情飞扬, 如数家珍, 我和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被深深地感染了, 还使我对鲁迅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这种敬仰深深地影响了我, 使我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为实现我的奋斗目标———成为一名优秀中学语文教师而不懈努力。

董志萍是我上中学时的班主任, 也戴着一副近视眼镜, 朝气蓬勃, 政治热情高, 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优秀共产党员。虽然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上语文课时课堂纪律经常不好, 但是, 我在上小学时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并没有改变, 尤其是施老师的那堂介绍鲁迅生平的语文课, 更使我意识到要重视课外阅读。我经常驻足报栏前认真看报, 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还要父亲到他所在工厂的图书室给我借书, 因此, 上中学后, 我在写作方面又有了新的起色。董老师正是看中了我的“写作才能”, 才让我参加了班里的政宣组, 鼓励、指导我写了不少小评论刊登在班里的黑板报上。这无形之中又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 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梦, 没有梦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 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他们为我事业上的腾飞输送了智慧和力量。在翱翔蓝天的艰难行程中, 我始终没有忘记徐纯贞、施文岳和董志萍这三位老师, 他们的音容笑貌使我魂牵梦绕。

老师 篇2

我的三位老师,性格不同、神态各异,但是讲课都是十分认真。每位老师都有学生喜欢的地方,也有学生不喜欢的地方……

先说说我的班主任吧,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虽然凶凶的、脸上还有斑斑,但是她讲课很细致、很投入。改作业很认真、毫不含糊,对我们也很严格,我对她是半讨厌半喜欢。不过说实话,我发现语文老师并不怎么喜欢我,这是我最郁闷的地方,她只看重开学时帮她打扫教室的同学,我有的时候就会闷闷地想:语文老师怎么这样,每个同学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偏爱哪个,不能走后们,这是做老师的原则啊。哇咔咔,真郁闷、真不爽……

再来说说我的数学老师吧,我的数学老师是个男老师,虽然他是男的,不过不要以为他很凶,他对我们很好,从来没有偏爱哪个学生,还经常说:“即使你考试只考了七十几,或者不及格,我都不会怪你,只要你用尽了最大的努力、最认真地去考试,你的成绩就是最棒的.。”我很喜欢他,他布置的作业也只是偏多(但三门都偏多,加起来就……咳咳)每天两三页(哼哼,昨天明明是两页的,今天居然三页,真是的!),剩余的时间他说是我们孩子自己的时间,他不会占用!太好了!!!

最后来说偶们的英语老师吧,她教书很好,只是有点老,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但是真的有一丢丢的老。还有,就是她读一句英语句子,喷了两次口水,溅在我的脑袋上,真的很无语(……)。老师虽然很老,但是她布置的作业很少很少,还不怎么发脾气,还经常用英语和我们对话。

老师!老师! 篇3

老师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征战的循环往复,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乡村其实最为明晓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能带来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计量,也是生活所必需的。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小学到另一个乡村小学,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方方面面、杂杂落落的闲急高低。一晃,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尘土、青草蓬生的乡村学校里枯荣衰落,青丝白染。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头发白了;我们步入中年了,老师身体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摸过的那些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早已忘却的过往。

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教语文。在一个酷暑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令人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要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闲置,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还反问老师,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枯寂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事情的结果,似乎是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符合人情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口无言。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这位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从我家院墙那边传来风吹日落的细微声响,老师才执意地告别离去,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工作在外,孝顺无比,真是天有应愿,让他一生坎坷,到了年老,却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衍出一片树木林地。

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起身;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看他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走移的一棵年迈的老树,直至他在村头渐缓地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

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说不出他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不凡。也许这个世界本身,是凡人才拥有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2015年第10期《读者》,本刊有删改)

[读有所思]

作者“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说不出他哪儿不凡,可就是觉得他不凡”,你能说说文中老师的伟大与不凡之处吗?(常 琤/设计)

钟老师,我的好老师 篇4

钟老师非常关心我们, 乐于帮助我们。记得有一次, 那是我们刚上四年级时, 我的英语学得一塌糊涂, 眼看同学们都能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优异的英语成绩, 我羡慕极了, 可是不管我怎样努力, 就是考不出好成绩, 我只能默默地唉声叹气, 正当我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 钟老师的出现使我“柳暗花明又一村”。她每天教我读我还生疏的英语单词, 鼓励我要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使我不再沮丧。此外, 钟老师还教给我许多学习的方法。在她的帮助与鼓励下, 我的英语成绩一点一点进步了, 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老师, 一个多么高尚的称呼, 老师, 一个多么平凡的职业, 但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钟老师, 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好老师!

老师 篇5

老师,是一座山,高大的山,我们是山里的大数,吸取她的营养

老师,是一棵树!我们是树上的小鸟,给大树唱歌。而大树,给了我们气息的

老师,是一片土地,我们则是土地上的一棵棵小草

老师,是高大的树,我们是树下的蚂蚁,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老师,是一个黄牛.......

老师,老师,你去哪里呀? 篇6

我们小心翼翼地做着早操,老觉得背后有双眼睛盯着。大胆的同学悄悄一扭头,瞥见一张严肃的脸,顿时吓得魂不守舍,以为郑老师突然空降。定睛一看,嘿,原来是执勤队员,他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班呢。尽管郑老师还是不见踪影,但大家都怕“半路杀出个郑老师”,被逮个正着,因此不敢“大闹天宫”,安分守己做完了早操。

第一堂课、第二堂课……还是不见郑老师。大家的警惕越来越松懈,猜想着郑老师今天请假了,有的甚至一厢情愿地幻想她又像上次那样出差了。几个捣蛋鬼喜不自胜,高兴得欢蹦乱跳。

中午,就在大家“全民放轻松”的时候,手拿饭盒的郑老师悄然而至。老师进门那一刻,大家都目瞪口呆愣了好一会儿。捣蛋鬼们更是如临大敌,赶紧收心敛性,藏起狐狸尾巴,内心默默地“流泪”。一些同学围着郑老师问:“老师,老师,你去哪里呀?”原来呀,郑老师请假看病去了。

老师 篇7

李叔同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他生于1880年, 卒于1941年。年轻时赴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 做过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编辑, 最后剃度为僧, 法号弘一, 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丰子恺先生回忆自己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的生活, “那时的学校, 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 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 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 音乐教师最有权威, 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李叔同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从他身上, 应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在我看来, 最主要的有三点:

一、学习他知识渊博, 素养丰厚, 学高而为师

李叔同先生多才多艺, 融会贯通。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 他的油画为我国洋画界难得的佳作。他的诗词文章, 典雅秀丽。他的金石, 同字一样秀美。他的演剧, 是中国话剧的鼻祖。他又研究理学, 研究外国文……所以他虽然只教学生音乐、图画, 却有许多其他修养作背景, 使学生不得不崇敬他。所以他从不威胁学生, 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从不严责学生, 而学生自会用功。正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 但李叔同先生呢?他是有一井水。在李叔同先生面前, 我们任何一个做教师的, 包括曾经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而沾沾自喜的, 还能自喜吗?能不汗颜吗?有的老师学科功底不厚, 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有的老师在本学科方面比较精通, 而在学科之外, 近乎盲人。有的确实取得一些成绩, 点。“不满是向上的阶梯”, 在师范上学的未来的老师们应该潜心学习, 以便厚积薄发;在岗的教师应不断充电,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 教师才能对学生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这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 教风严谨, 身正而为范

丰子恺先生这样描述他上李先生音乐课的情形:“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低着头, 红着脸, 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 琴盖开着, 谱表摆着, 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 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 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 (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 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 同学早已到齐) , 他站起身来, 深深地一鞠躬, 课就开始了。这样上课, 空气严肃得很。”

李叔同先生教的是音乐, 和现在一样, 常被学生认为是副科。那么许多老师不待学生不重视, 自己就先轻视自己了。备课不充分, 上课松松垮垮, 稀里糊涂。但李叔同先生不是这样。他敬爱自己的工作, 他认真地对待。他不仅不迟到, 反而提前进教室, 做好一切准备, 静等学生。他注重自己的服饰、形象, “温而厉”, 创设严肃的课堂环境。这里, 丰子恺先生写的是开课前的情况, 没有写李先生怎样传授知识, 但是, 窥一斑而知全豹, 被人所忽视的课前尚且这样严谨, 课上定然是精益求精了。我想, 在李叔同先生的课堂上, 多么喧嚣的心, 都会沉静下来。

反思我们自己, 许多老师掐着点进教室。而迟到对一些老师是家常便饭, 而一些老师经常带着酒气或神色困倦或衣冠不整或浓妆艳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上课的时候学生起立, 许多老师也不还礼……我们要求学生学风严谨, 不迟到不旷课, 尊敬老师, 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也就意味着, 教师, 应该率先示范, 否则, 教师的说和做就执著, 深深影响了学生的习惯。

三、学习他教书又育人, 气度温和, 尊敬学生

李叔同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丰子恺先生对此记忆深刻。“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 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 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 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 等到下课后, 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 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 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上弹琴课时, 十个人为一组, 环立在琴旁, 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 有一个同学放了一个屁, 没有声音, 却是很臭……李先生眉头一皱, 管自弹琴 (我想他一定屏息着) 。弹到后来, 亚莫尼亚气散光了, 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 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 表示散课。散课以后, 同学还未出门, 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 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 到门外去, 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 表示叫我们出去。”

这里的三件事, 除了第一件事和音乐学习尚有关联外, 其他的两件事都已超过了音乐本身。别在地板上吐痰, 别在人群中放屁, 事情是这样的小, 甚至让人好笑, 常常让许多为师者不屑一顾。但是李叔同管了, 说明什么?说明他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培养学生, 更是从人格素养上培养学生, 他是真正地对国家民族负责。如果每一位教师心都这样细, 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能不提高吗?并且, 李叔同先生在教书育人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师道尊严, 他在要求学生时是那样的气度温和, 点到为止, 谦恭有礼, 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 篇8

中小学老师主要靠三个本事立世:说话的嘴, 写字的手, 有知识的头脑, 道德并不是当老师的必要条件。真正的老师, 应该是只凭一张嘴就能够上课的人, 没有书本, 没有笔, 没有黑板, 只靠自己的语言表达, 就能把课上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老一辈老师大概许多人有这样的本事。

作家陆文夫 (1928~2005) 写的《乡曲儒生》中的那位私塾先生秦老师, 现在倾国家之力, 也造就不出来了。秦老师是个杂家, 我觉得他什么都会。他写得一手好字, 替人家写春联、写喜幛、写庚贴、写契约、合八字, 看风水, 念咒画符, 选黄道吉日, 还会开药方。他的桌子上有一堆书, 那些书都不是课本, 因为《论语》《孟子》之类他早已倒背如流, 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属于医卜星相之类, 还有一只罗盘压在书堆的上面。秦老师很忙, 每天都有人来找他写字、看病, 或是夹起个罗盘去看风水。经常有人请他去吃饭, 附近的人家有红白喜事, 都把老师请去坐首席。

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 (1921~) 那一代人的中学是这样的:旧社会上课跟新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解放后我们学苏联……学校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教科书, 上课前老师备一份讲稿, 一二三四、ABCD, 一条都不落。可是我做学生的时候, 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 各个学校也不同, 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中学里教中国通史, 每个老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套讲, ……再如国文, 老师高兴教哪篇文就教哪篇……没有标准教本。大学入学考试的题目也没有标准一说, 倒是解放以后, 全国有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模式, 有标准教科书, 考试还必须按“标准答案”。不过我想还是应该没有“标准”, 包括自然科学, 我认为也不需要有个标准, 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想, 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应该成为标准, 否则永远不可能超越。

现在的中小学老师对这样的教学, 陌生, 更多的是害怕, 甚至是恐惧。

据说, 我国现在有的县中小学欲行“无黑板教学”, 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似乎已经落伍, 新技术已经“侵略”到教学王国, 或者说, 我们要把新的“侵略者”请进我们的教学王国, 如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 多音译为“慕课”) 。

很有可能, 越是使用机器教学的人, 是越没有口才的人, 越没文笔的人, 越没有知识的人。至少, 一个当老师的人, 要会两个本事, 一是赤手空拳上课堂, 一是用机器教学。正如老师应该能够使用地方方言上课, 又能够使用普通话上课一样, 一个人首先是地方人, 然后才是国家人、世界人。现在是核武器时代, 当代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上百次, 人为什么还那么崇拜拳击与相扑?拳击和相扑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命展现, 只有人本身的原始生命才是人最终的依靠。技术社会的教育正消灭着人的原始生命, 用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代替人的生命。

老师应该拿回用自己的语言教化天下的权利, 不能把自己的权利让渡给自己权利以外的机器。老师应该象高僧那样口粲莲花:

东晋时后秦高僧鸠摩罗什 (344~413) , 一生讲经译经成就, 在佛教文化中臻于极致。他对人说:自己一生翻译佛经, 并不能了然译出的经文是否正确。如果译出的经文是正确的, 自己圆寂焚身之后, 身体焦烂, 舌头完好;如果译出的经文是错谬的, 舌乃焚烬。他圆寂后, 按照佛家仪节火化, 果然唯有舌头安然, 如生不毁, 身体成灰;他的一个弟子竺道生 (355~434年) , 传其说法衣钵, 对着石头说法, 石头也点头领悟, 这就是“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的境界掌故。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说:“师被摈, 南还, 入虎丘山, 聚石为徒。讲《涅槃经》, 至一阐提处, 则说有佛性, 且曰:‘如我所说, 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 旬日学众云集。”《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 聚石为徒, 讲《涅槃经》, 群石皆点头。”意思是说, 竺道生按照佛经的说法, 即使一阐提人, 也能成佛, 一般的僧众不明佛理, 认为一阐提人没有佛性, 不能成佛。于是, 将竺道生赶跑了。竺道生跑到苏州虎丘山中, 对着石头讲《涅槃经》, 石头点头, 十来天的功夫, 人像天上的云一样涌来听他说法。所谓一阐提人, 佛教中是指有欲望又执着于世俗荣辱, 沉溺于生死之境, 不能出离修道, 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人。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

中小学老师放弃用自己的嘴讲课, 还可能把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弄得不明不白。“知识分子”是一个歧义极大的话题, 是一个舶来品, 知识分子的西方意思集中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救世情怀、同情弱者等几个话题上, 他们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 有自己的说话领域;知识分子在中国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和古代的士大夫气质接续, 以社会道统自居, 民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人格, 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他们的教育是先知知后知, 先觉觉后觉;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概念, 与西方和民国知识分子概念几乎是本质上的颠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是一个政治概念, 是政府和党教化的对象。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教育, 是以知识分子的改造为思想的教育, 老师不是教育者, 是政府的使用工具, 更是受国家政治教育的对象。文化大革命基本上是革知识分子之命, 中小学老师集文化大革命的响应者、鼓动者和受害者于一身。

新中国的后三十年, 知识分子是一个杂糅概念:继承古代士大夫的道统, 重新续上民国知识分子的血脉, 赋予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血脉, 又注入后现代的血脉——后现代说“知识分子死了”, 仍然保留着新中国的政治血脉, 又加上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以知识分子高于民众的身份与知识对社会公共事务说话的人。这样一来, 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弄成了混血杂种, 不能定义。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他们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脑力劳动, 具体的身份是老师、医生、作家、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会计、编辑、记者等。其德性有几个组成:中国古代的道统精神;民国的“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之德性;西方的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之德性;后现代的“摧毁传统”德性;公共知识分子;新中国的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国家服务、受国家领导之德性。

总之, 中国知识分子拥有的是现代社会的知识权利, 服从于政府与政党的政治权利的人群, 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自己说话的领域, 中国从来就没有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无论怎么定义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依附于政权的人群。也许, 可叫“知识分子民系”。

那么,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按照政府的知识分子政治政策, 按照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国家服务、受国家领导之德性, 中小学老师理所当然地属于知识分子。按照中国古代的道统精神, 民国的“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 按照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德性, “摧毁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就不容易说清楚中小学老师的身份。

民众会把中小学老师当作知识分子。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称的学术界, 以西方的知识分子概念为衡量, 对当代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 态度甚为暧昧。譬如, 近年网络上好事者鼓捣的“公共知识分子”风云榜, 没有中小学老师的席位。中小学老师在公共事务上的声音, 确实不大。中小学老师是知识群体中最大的群体与母机, 竟然成了“沉默的人”与“默默无闻”的人。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专业人士

中小学老师的另外一个陷阱是“专业化”和“证书化”。如果把中小学老师的专业化和其他专业人士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比较, 中小学老师的专业化是最低的:“老师在所有的专业人士中地位最低, 知识修养最低。医生, 能够依靠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 救人的性命于一瞬间;工程师, 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 能够在海底修隧道;科学家, 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把飞船吹到太空, 像儿童吹气泡一样;教师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 创造出什么惊奇?教师已经沦落为糊口的职业, 失却了过去的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网络时代教师的优势是数量最大的一个名义上凭借知识为生的群体, 和普及教育的政治意义。”

当代社会的专业化, 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 人是专业教育抟弄出来的。教育不是针对人, 教育目标是专业岗位, 人为岗位而活, 专业和岗位最后用证书保证。“专业”教育是职业养成, 并不是教育。这样培养的中小学老师, 与知识的关系不大。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一般把“专业化”看作社会高度发达的意思, 有些领域需要很高的专业化, 如“两弹一星”。但是, 平民时代, 社会实际上不适宜精细化, 应该粗略化, 因为社会越专业化, 个人的空间与权利越小。“专业化”的社会概念下, 没有人能够从整体上体认社会, 专业人士只能从自己那狭隘的专业立场理解社会, 社会越来越小, 每个人只存在于他的那个小笼子一样的天地里, 人人都成了井底之蛙。我们经常引用美国总统布什“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在专业化社会里, 人们是作茧自缚地先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所以, 专业化的本质是社会的支离破碎和教育的支离破碎, 支离破碎的教育, 培养的人一定是支离破碎的。专业化教育, 不会有秦先生那样的老师。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从道理上说, 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教育人。当代中小学老师, 都是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 而且集中在师范院校。师范学校本身却是新中国教育体系中, 文化知识水平最肤浅的学校, 一般不能从国家与人类文化的整体上把握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从有系统文字的西周文明到当代文明, 中国文化融合了全人类的文明,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大致说来, 中国文化包括三个系统:一是先秦诸子百家文化, 二是西汉以后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文化, 以及自己形成的道教文化, 三是近代以来, 被动和主动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科技文化, 西方自由思想文化, 西方政治制度文化和西方哲学文化。

那些从外域传到中国的文化, 最终都成为中国化的文化。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共产党是西方共产主义学说中国化的政党与政府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是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学说。然而, 先秦诸子百家文化, 是中国的底色文化, 我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 传播的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诸子百家文化。孔子学院具有中国文化人类化的积极战略意义, 用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观照人类, 是中国智慧重新照耀人类。现在的西方文化, 是人类意义上的西方文化。一种文化, 最终能体现人类意义, 才是真正的文化, 成为全人类的教育内容。

培养教师的教育中, 远远没有如此高的文化立场, 中小学教师一般不能在国家与人类文化整体上体认教学。譬如, 中小学语文教学,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碰到带有历史性质的课文 (题材) , 看起来是很生动的故事或者场景, 可能被教成了最伤人的东西。“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政治正确”;碰到中国的古迹或者古代文化, 就是“激发民族自豪感”。遭遇到历史题材, 简直就是老师与学生和历史的“狭路相逢”。老师的教学多在修辞上和政治意义上说话, 最后落在课程标准与考试的陷阱里跳舞。如小学课文中的《秦兵马俑》的教学, 很容易被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弄得既狭隘又不伦不类:“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是一句万金油式的套话。秦兵马俑说到底是为秦始皇陪葬的坑, 一个老师看秦兵马俑的时候, 头脑似乎应该有一个声音:“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还似乎应该心中有东西作怪:秦始皇陵墓中有70万修墓的工匠为他殉葬。长城和秦兵马俑是冷兵器时代的掌故, 它们本来是帝王家事, 浸在人民的生命与血泪之中。火器时代那些宝贝不堪一击, 核武器时代地球都有灭亡的可能。惟有用艺术品来欣赏它们, 我们的精神才能超越长城和秦兵马俑。

中国传统文明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集中在中原, 它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之间一直处于对峙与对话的状态, 到了近代, 中国遭遇的是来自欧洲的海洋文明, 现在, 人类已经进入了太空文明时代。中小学的课文一说起古代的成就, 脸笑得像一朵老菊花, 或者像骄傲的老乌鸦。实际上我们后人应该惭愧, 更应该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若是我们还想骄傲自己的历史地位, 只有在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 表现出我们的贡献来。”中小学老师希望在完成规定性教学中, 挣扎着有些许超越, 形成气象开阔的教育意境, 这样的教学庶几风雅并济, 臻于精微高远的理想, 不会使师生掉进“秦兵马俑”陪葬的俑坑里, 成为有血有肉没有灵魂的活人俑。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道德表率

中国传统的老师, 首先是一个道德人物, 必须师表人伦。传统社会, 可以容忍一个老师没有多少文化知识, 不能容忍一个老师道德上的短腿。

老师的文明原型是春秋时代的士, 士是贵族, 他们接受文武双修的六艺教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贵族以下的人分为“国人”和“野人”, “国人”是自由民, 只有极少数人接受“书、数”这样的“小学”教育, “野人”是农夫, 为国家缴纳田赋, 也为贵族服苦役与杂役, 不能接受学校教育, 跟随父兄习学生活技能。秦以后的中国社会, 虽然发生了政治和教育上的变化, 老师和读书人是社会上层人士和社会道德象征的意义, 从来没有动摇。老师一直以“贵族精神”自居和“社会道统”自居, 社会也对他们是那样的期许。而以农耕文明立国的中国传统社会, 把道德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和登峰造极的境界, 道德自觉是传统社会的自然法。这样才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对老师以道德期许, 老师也对自己以道德期许。在社会向海洋文明与太空文明进化的当代, 教育已经普及, 人人将接受学校教育, 再对老师以道德权威为期许, 将是一个腐朽的观念, 应该还原“老师是一个人”, 而不再是道德符号。

在教育普及的时代, 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相比, 老师只可能在知识上比学生高明, 也许, 不能说老师在道德上比学生高明, 老师的地位或者学识, 不代表老师的道德。在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跟老师学的是知识, 而不是道德, 因为, 道德更是实践, 不是课程意义上的知识。另外一个威胁是, 有网络在手, 老师也不一定在知识上比学生高明。

在教育中, 往往对道德有一个强迫意念:道德在人身上的表现, 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是体面的乃至崇高的, 不知道道德只能表现在一个一个很具体的事情上。也就说, 一个老师或者任何人, 只是在这个事情上是道德的, 在别的事情上未必那么道德, 在整体上更未必是道德的。更进一步说, 我们找不出理由, 人一定要在整体上是道德的。

老师 篇9

教科书中还有不少如《猫》《白鹅》这类写动物的课文, 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怎样处理和把握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从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 我们觉得有三点尤为值得借鉴。

一、聚焦动物的情态神韵

众所周知, 写动物讲究“摹形”和“传神”, 也就是说, 写动物不仅要描摹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使之取得形象鲜明、生动的效果, 而且要展示动物内在的神韵, 注重情和趣的表达。“传神”描写, 富有感染力, 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使人读后联想翩翩, 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猫》的作者老舍先生用朴实而传神的语言, 贴切精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一组组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的令人喜爱的“古怪”性格。既老实又贪玩, 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既胆小, 什么都怕, 又勇敢, 连蛇都敢斗, 表达了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白鹅》的作者丰子恺先生, 在对白鹅形象的描摹中, 处处注意“神”的准确表达。“大模大样”“步调从容”写出了“白鹅”的神韵, “净角”“鹅老爷”写出了白鹅情态。于是, 他笔下的白鹅, 形神兼备, 情趣盎然。

从王老师, 陈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说课”及“教学反思”中, 我们看到, 两位老师对《猫》《白鹅》两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确定, 正是基于对这类写动物课文特点的认识和把握。王煦老师在备课时把目光聚焦在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天真上, 用心感悟蕴藏在动物神韵情态里面的深层次的作者对猫的爱怜之情, 从而为之感动, 产生共鸣, 随着情感力量的驱使对课文进行了透彻的钻研和把握, 从而梳理出一条“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基于这种认识的教学设计, 既能把握猫的情态神韵, 又能激起学生的情趣, 使小学生喜爱的并能促使他们愉快地学习, 还能引导他们进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丰润他们的心灵。陈金龙老师在《白鹅》教学中, 也是把目光聚集在动物的神韵上。他紧紧抓住白鹅走路时步态透出的傲慢和吃饭方式中蕴含的刻板、有趣, 让学生重点阅读理解、感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达到了主动学好全文的目的,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学习情感共鸣

从《猫》和《白鹅》的教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 王煦老师、陈金龙老师不仅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自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且, 在教学中始终着力于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情”在哪里, “趣”在何处, 让学生在感受动物神韵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为此, 两位老师都很重视学习课文前的铺垫。

课前, 陈金龙老师以“喜欢的小动物”为话题, 与学生轻松聊天, 引导学生注意“读书要读出言外之意, 话外之音。”新课伊始, 陈老师又在对被废除的“鹅”的异体字结构的介绍、分析中, 传递了人与动物应该平等、和谐的思想。王煦老师以猜“常见动物”“动物成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又从“猫”字入手, 引用宋人陆佃对“猫”字的解释, 让学生了解人对猫的喜爱之情自古有之。两位老师的这些安排, 都为学生学习课文, 感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

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用心读书, 加强朗读训练。比如:陈金龙老师在学生朗读全文后, 引导学生把全文读成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继而又读成一个词语“高傲”, 使学生对鹅的神情特点留下一个很突出的整体印象。在白鹅走路一段的教学中, 陈老师紧扣“高傲”, 让学生先解释词义, 再联系生活体会, 接着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并联系“净角”出场的情态, 指导学生体会白鹅走路时的步态神韵。练习朗读之后又引导学生读书、想象, 努力读出鸭子走路时的局促不安、白鹅的步态从容, 从而让学生从读中一步步感受到“鹅”的“高傲”, 并从“高傲”中发现鹅的“有意思”“有趣”和“可爱”, 萌生对鹅的喜爱之情。不仅如此, 陈老师还亲自绘声绘色地作朗读示范, 反复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练读, 让学生通过诵读表现白鹅的神韵和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于是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 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并一步步走进了课文深处。

王煦老师的教学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 王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弄清这两个句子的意思, 理解这两句与相关的自然段的关系, 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有了初步的感受。在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深入感受猫的“古怪”和“可爱”的教学流程中, 王老师不仅注意启发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读”“读出猫的‘贪玩’‘尽职’……”更特别注重通过对学生读书的提示, (如“面对如此贪玩的小猫, 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呢, ”“老舍先生是带着什么感情说的。”) 对学生发言的反馈评价 (如“他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了不起!”) 通过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小猫因贪玩迟迟才回来, 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 这时, 邻居来了, 朋友来了……) 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有关语句,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后的体悟感想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老舍先生对猫的怜爱之情, 感受到“人爱猫, 猫亲人, 人更爱猫”的“和谐的生活画面。”

三、注重语言的含英咀华

读写动物的课文, 注重语言的含英咀华, 才能真正把握动物的神韵、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精髓妙处。在《猫》和《白鹅》的教学中, 学生对于猫的“古怪”和鹅的“高傲”的感受, 对于作者对猫、对鹅喜爱之情的感情共鸣, 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全文的阅读理解, 通过对“古怪”“淘气”“屏息凝视”“高傲”“净角”“大模大样”“扬长而去”……语句的咀嚼品味获得的。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王煦、陈金龙老师在这两堂课的教学中, 不仅着力让小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读懂动物的神韵、作者的情感, 而且十分注重让小学生咀嚼品味, 理解感悟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把动物的神韵与自己的怜爱之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的。

比如:王煦老师在教学猫贪玩这一部分时, 先提示学生:老舍先生“用词很有特点”, 引导学生在句子中发现“每个逗号前都有一个吧、呀、呢这样的词语”, 然后抓住“吧、呀、呢”三个语气词, 通过运用去词比较、反复品评、教师范读, 创设情境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 更真切地体会到他运用语气词表情达意的妙处。在教学“小梅花”一句时, 王老师引导学生观看投影, 阅读课文, 发现“小脚印”与“小梅花”的差异, 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老舍先生爱猫之心, 同时也体味出他运用比喻、遣词造句准确传情的功夫。陈金龙老师在教学白鹅吃饭一部分时, 抓住学生不理解的京剧专业用语“三板一眼”, 先通过师生击打节拍直观演示理解词语本义, 再回到课文中弄清“三板一眼”写的是什么, 从而感受到白鹅的一丝不苟与有趣, 并体悟到作者运用这一京剧术语比喻白鹅吃饭方式的准确形象。

曾有语文教育专家著文指出,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离开了运用, 理解就可能浅表化, 甚至误入歧途。有专家强调, 文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 它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非细细咀嚼不可。不少同志觉得, 就目前情况而言, 语文教学应注意突出语文内在的规定性, 要努力让学生经历语言表达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 切实避免“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从这一角度说, 上述两个教例不仅对如何把握和处理写动物课文的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而且对当今进一步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老师 篇10

1.对教材不够熟悉, 缺乏灵活处理教材的意识

实习生物老师在使用教材时, 一般会按顺序依次将教材中内容讲完。这首先说明不少实习生物老师对教材不够熟悉, 只能“照本宣科”的讲解教材上的内容, 这样就会出现实习老师不是“用教材”, 而是“教教材”的现象。另外实习生物老师也缺乏灵活处理教材的意识, 比如教材中除了主要的概念内容之外, 还会设置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和思考讨论等模块。实习生物老师在使用时候一般不懂得灵活处理这些内容, 一般都是按顺序依次讲解, 甚至是问题探讨、思考讨论的环节也很少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2.大多直接模仿和复制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行为

实习生物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出于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 大多直接模仿和复制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行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帮助实习老师暂时表现的比较好, 但是不利于他们的长期的专业成长。因为没有自主的做出教学设计, 实习生物老师就不能够尝试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不利于在实践中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

3.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灵活处理

在生物教学课堂中, 学生通过自学对有些问题已经理解的很好了, 或者已经将更深的知识了解了, 但是实习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依然按照设计好的教学区实施。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某些内容的重复学习, 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实习生物老师在讲课时, 很少与学生有效地互动, 一般仅限于提问几个简单地问题。当一个学生不会回答某个问题时, 很少有实习生物老师对这个学生做出有效地引导。当学生遇到思考的困难时, 可能只是某个环节遇到困难, 当老师协助学生解决掉这个环节的困难时, 学生将会跨越这个思维障碍。

二、解决中学实习生物老师遇到的问题的建议

1.针对中学实习生物老师缺乏灵活处理教材的意识

中学实习生物老师不熟悉教材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因为在大学本科期间很少接触到中学生物教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中学实习生物老师不可克服这一问题。首先进行实习的生物老师应了解生物课程标准, 这将有助于合理使用教材。其次, 实习生物老师应熟悉教材的每一个细节, 并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做出灵活的处理, 比如适当调整内容的顺序, 有选择的使用教材中的内容。

2.针对实习生物老师依赖于复制老教师的教学

实习生物老师依赖于复制老教师的教学, 一方面是心态不够好, 一方面是实习学校有一定的束缚。因为实习生物老师没有很好的做好教学设计, 更没有提前实践过自己做的教学设计, 所以自身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不够自信。所以实习老师应积极发挥自己创造才能, 将自己教学观点或亮点展示给指导老师, 积极的与指导老师交流意见, 这样就会获得指导老师的认可和信任, 并且愿意给自己机会去使用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除此之外, 实习老师在模仿老教师的教学行为时, 一定要反思和学习他们做出这些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向意义。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教学意图, 才会有助于自身的反思和成长。

3.针对不能灵活处理课堂问题

有的实习生物老师由于紧张或者其他原因, 导致不注意观察课堂中情况和不注意到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老师首先应当解决的是面向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紧张感。怎样解决紧张感呢?首先实习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自主的做好教学设计, 并通过试讲等形式发现问题和及决问题, 也就是通过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增加自信。其次要对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处理预案, 当遇到突发状况时, 就会表现的从容不迫。另外就是要多与老教师交流, 向他们学习经验, 从而促进自身处理的课堂问题能力的发展。

4.针对缺乏互动

实习生物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积极与其他老师交流, 锻炼自己的交往互动能力。同时在课下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 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平时生活中的锻炼, 实习老师在课堂上就会表现的更好。除此之外, 实习老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 促使自己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有效进行。例如: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不要提问或少使用学生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一般要提问有一定难度, 但经过老师引导等能够回答的问题。实习老师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去思考的策略、方法, 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从而协助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 并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一个问题能和学生有2-3次的互动, 表明问题设置的就比较合理,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总结与反思

实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教学前准备、教学中灵活处理、教学后反思等三方面工作, 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要做好这些工作,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如果实习老师, 只是把实习当做被动的毕业要求, 就会缺乏动力。所以为了树立促使实习老师具有良好的心态, 在师范院校就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另外师范院校应多与中学加强合作, 共同为实习老师提供教学实践的指导。实习老师自身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实践教学的理论, 在实践中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对所学过理论的认识, 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学.“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兼论教材使用功能的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8 (10) :82-85.

[2]徐月, 钟启阳.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5) :21-24.

上一篇:加强病情观察护理下一篇:计算机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