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2024-05-06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精选十篇)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1

1 临床资料

肥胖组儿童为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诸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患儿。纳入标准[1]为体质指数(BMI)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以上,经各项检查排除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疾病。共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BMI(28.34±3.79)kg/m2;年龄10~14岁,平均(12.75±1.45)岁;且空腹胰岛素均超过正常范围(>24.90 m U/L)。中医辨证[2]为实性肥胖,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所有研究对象均取得家长同意进入本课题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平均BMI(28.25±2.82)kg/m2;对照组29例,男21例,女8例;平均BMI(28.14±3.67)kg/m2。2组一般情况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运动加饮食干预。运动处方:每d运动40~60 min,运动时间可以分散后累加,每W运动5d;选择全身肌肉参加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爬楼梯、跳绳等。饮食处方:按照体质指数安排菜谱,均衡膳食,避免过量摄入,热量1 400千卡/d。观察组:在运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服防风通圣散煎剂,方由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等随证加减,每d 1剂,分2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显效:3个月BMI下降25%,且空腹胰岛素恢复正常;有效:3个月BMI下降15%~25%,且空腹胰岛素下降一半但未至正常;无效:3个月BMI下降小于15%或空腹胰岛素下降小于一半者。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个体参数测定

体质质数:受试者脱鞋,着轻便衣服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BMI=体质量/身高2(kg/m2)。腰围:测定时受试者站立取腰围为过脐部最大围处,脐上1 cm,脐下3 cm,取其平均值。

2.3.2 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浓度的测定

受检者禁食10 h后,取静脉血3~4 m L,静置后离心制备血清,血清样本–20℃保存,以备血生化及胰岛素检测。然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按葡萄糖1.75 g/kg口服,最大量≤75 g。在试验前及试验后30、60、120、180 min后分别测血糖。胰岛素浓度的测定:采用人类胰岛素放免试剂盒,批内变异系数<5.1%,批间变异系数<6.8%,测定范围为4~160 m U/L。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FBG)/22.5;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20×FINS)/(FBG-3.5)[3]。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有效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t检验处理。检验水准为α=0.05。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11.5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2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通过观察临床疗效,用χ2检验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3.2 2组患儿治疗前后FBG、FINS、IR和IS的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FBG、FINS、IR和IS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BG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NS、IR和I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3 2组患儿治疗前后BMI、腰围的变化

结果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从表3可见,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BMI跟腰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BMI、腰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BMI及腰围下降更明显。

4 讨论

近年来,肥胖病的防治成为热门话题,病人往往难以忍受运动饮食疗法时间的漫长、手术的风险、西药的副作用,故转而寻求中医药治疗。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肥胖的病理基础[2,3]。肥胖症病因多以外感湿邪,内蕴于脾;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禀赋不足,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为主,脾肾不足,精微不归常化,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从脂化,进而形体肥胖。小儿脾胃娇嫩,饮食不能自控,家长又错误的认为吃得多才能健康;且娇宠溺爱过度,不想让孩子吃苦劳动,因而多吃、少动成了一个重要诱因。

防风通圣散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是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方,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于散泻之中,寓温养之意,其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应用中药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以国外学者为主。日本学者喜多岛修也、坂根直树、仓林让[4,5,6,7]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不抑制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防风通圣散可有效减少单纯性肥胖小鼠体质量及脂肪的重量;增加小鼠大便数量,减少胆固醇及氧化脂质;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内三酰甘油的分解。国内李联莆、张立、钱江[8,9,10]等通过对成人肥胖的临床观察,发现防风通圣散可以降低食欲、改善生化指标、降低体质量,对实性肥胖作用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本组资料表明,防风通圣散联合运动、饮食治疗后体质指数下降,腰围减少,胰岛素指数明显下降,与单纯运动饮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7.10%,单纯运动饮食治疗组为7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防风通圣散治疗儿童肥胖有良好的效果,并可有效降低胰岛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长期使用副作用小,经济实惠,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故可在肥胖儿童中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儿童高胰岛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0名10~14岁伴高胰岛素血症的肥胖儿童分为单纯运动饮食干预组及加用防风通圣散组,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体质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87.10%)显著高于单纯运动饮食干预组(72.41%)。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NS、IR和I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体质指数(BMI)与腰围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防风通圣散治疗10~14岁儿童肥胖有良好的效果,并可有效减轻高胰岛素血症。

关键词: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症,防风通圣丸,血糖,胰岛素,人类,儿童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8-183,193-198,220-222.

[2]中屠瑾.单纯性肥胖症的血脂变化和中医分型[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12(6):562-565.

[3]陈泽莉,冯祯根,徐玲娟,等.胃肠经穴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328-329.

[4]Matthews DR,Hosker JP,Rudenski AS,et al.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and beta-cell funcation from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in man[J].Diabetologia,1985,28:412-419.

[5]喜多岛修也.防风通圣散、防己黄芪汤对肥胖的影响[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43(5):63.

[6]坂根直树.防风通圣散减肥作用的基础研究: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的活化作用[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4,44(5):153.

[7]仓林让.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症的实验研究[J].临床研究杂志,1994,71(6):248-452.

[8]李联莆.传统老年医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492.

[9]张立.浅谈妇女更年期肥胖的中医临床症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3):92-93.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肥胖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我院儿科从2005年12月-2008年6月共接触到肥胖症儿童11例,在出院时均给予健康宣教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ll例,男9例,女2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5岁6个月,平均9,5岁,按小儿肥胖的诊断以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超过20%以上即为肥胖,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本组轻度肥胖6例,中度肥胖3例,重度肥胖2例。均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未应用药物治疗。

1.2指导方法:正确评估患儿肥胖程度,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儿及家长交谈,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肥胖发生的原因和对健康的危害,让患儿及家长参与制定并接受饮食和运动计划,鼓励要持之以恒,增强战胜肥胖的信心。

2指导内容

2.1心里指导:肥胖症儿童大多因体态肥胖、动作笨拙怕被别人讥笑,有害羞、自卑心理,家长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不在别人面前谈论孩子肥胖或指责其进食习惯,也不要因肥胖过分忧虑,到处求医,应正确指导,鼓励参与正常社交活动,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

2.2饮食指导:肥胖患儿应在满足基本营养和生长发育需要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饮食,宜采用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蛋白食谱,多食体积大,饱腹感明显的水果、蔬菜,少食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并要少量多餐,不吃夜宵和零食,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3运动指导:肥胖患儿常因运动后出现疲劳、腿痛、气促等而惧怕运动,应选择有效又容易坚持的项目,并根据患儿耐受能力,循序渐进,以运动后不感到疲惫、心慌气促为原则,提倡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运动,提高患儿的积极性。加强个人卫生,勤换衣服,注意运动后皮肤清洁,防止皮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4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讲述小儿喂养知识,强调正常饮食制度及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避免营养过剩。告知患儿及家长肥胖无特殊的治疗手段和特效药物,主要治疗措施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且需长时间坚持才能取得效果,同时要特别注意对患儿的进步和坚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儿6个月跟踪和随访,11例中,2例未按指导内容执行饮食和运动计划,1例体重未下降,1例体重增加,余9例中在原来体重基础上,减轻10%以上者4例,减轻20-30%者4例,减轻30%以上1例。

4讨论

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肥胖问题研究 篇3

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儿童肥胖问题越来越突出,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城市的0~6岁儿童肥胖和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8.6%和24.9%,并且这个数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支出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1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医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讲,导致儿童肥胖的因素有多种, 但从现实的儿童肥胖调查研究可能,主要因素集中在饮食、运动、遗传几个方面,而饮食与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儿童进食的数量和丰富性,进食过多和运动过少造成身体的能量失衡,进而能量过剩形成脂肪,最终导致了儿童的单纯肥胖问题。通常进食品种、进食速度、进食量与进食环境是饮食因素的外在表现。在进食品种方面,儿童饮食偏好导致他们较偏向于甜食与肉食,比如西式快餐、饮料、 糕点等,这些能量密度较大的食物之间的不科学搭配造成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险性大大高于合理饮食的儿童少年。另外,研究显示,进食速度快的儿童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几率较高,进食量过大的儿童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几率明显高于科学、适量饮食的儿童。

2不良饮食行为及肥胖的判断标准

根据国内外儿童单纯肥胖问题的长期调查研究结果可知, 目前儿童饮食品种中,直接造成儿童单纯肥胖的食品有西式快餐、甜饮料和油炸食品等,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不良饮食行为的判断标准以这3种食品的食用频率为依据。西式快餐的进食频率≥1次/月定义为经常吃,甜饮料饮用频率≥3次/周定义为经常喝,吃油炸食品的频率≥2次/周定义为经常吃。根据儿童饮食的实际情况,甜饮料主要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酸饮料等,油炸食品主要包括油条、油饼、炸糕、薯条、炸鸡等。在进食速度的判断标准上,参照多数幼儿园设置的中午进餐时间(20~30分钟)将进食速度过快定义为≤15分钟。进食过量的判断标准参照多数幼儿园的午餐进食量 (占全天的30%~40%)定义为≥50%。

儿童单纯肥胖的判断标准采用WHO于2007年公布的儿童肥胖判断标准,即:年龄别BMI>中位数+1SD定为超重,年龄别BMI>中位数+2SD定为肥胖。

3干预方法

参与干预方法实施的主要是幼儿园与家长,干预方法主要有健康饮食宣传教育、制定合理饮食卡片、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等。干预周期为1年。儿童方面的干预为饮食行为监督和教育,饮食行为监督采用卡片调查形式,频率为每月一次,主要内容为不健康饮食情况。健康饮食教学的频率为每周一次,内容为健康饮食知识。家长方面,健康饮食知识的家长培训,频率为半年一次,饮食健康宣传资料发放的频率为每2周一次。为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双向对比,准确展现干预的效果,本文采用分组对照的实验方法,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样本无显著性差异。

4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结果

4.1儿童进食不健康食品情况

总体来说具有明显的效果,干预前后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符合统计学一般意义,具有统计价值。从实验的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分析,实验组儿童饮用甜饮料、进食西式快餐、吃油炸食品3个方面,以判断标准为基准,分别下降9.1%,18.2%,7.3%,呈现明显的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儿童饮用甜饮料和进食西式快餐下降频率分别为1.7%,-0.6%,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吃油炸食品的频率下降5.3%,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分析, 实验组儿童在饮食的3个方面相对对照组明显下降,并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2进食量及进餐时间

实验组儿童在干预下,进食能量≥全天进食能量的50%儿童比率下降9.6%,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进食速度方面,午餐进食时间≤15分钟的儿童比例下降7.9%,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对比,在比例下降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4.3不良饮食行为的新发生率及改变率情况

在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新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干预后,常吃西式快餐、喝甜饮料、吃油炸食品、进食量大的新发生率为31.4%,20.1%,9.3%,29.8%,10.7%,对照组分别为39.8%,31.4%, 18.5%,43.7%,19.6%。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发生概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干预前后的对比中,对照组的改变不大,多数指标的改变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实验组,除进食量这一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4.4家庭饮食环境情况

在对家长进行科学干预和健康饮食行为教学和培训之后, 家庭饮食环境有很大改变,儿童鼓励方法和方式发生改变较大, 多数家庭不再以西式快餐、油炸食品来鼓励和奖励孩子,而是选择参加各种活动、观看演出、旅游等方式。这种改变一方面改善了儿童的饮食行为,另一方面也变相增加了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量,一举两得。实验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家庭饮食环境改变方面,西式快餐、甜饮料、油炸食品的提供频率分别下降21.5%、24.7%和19.8%,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发现,通过矫正技术的饮食干预,儿童在吃西式快餐、喝甜饮料、吃油炸食品、进食量过大、进食速度过快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饮食干预具有积极的效果。并且实验的数据结果分析也表明,饮食干预不仅起到了控制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的作用,也成功去掉了一些儿童中原本具有的不良饮食行为,干预方法卓有成效。

5行为矫正技术在集体儿童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发现,行为矫正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减少儿童体重和减缓儿童体重增加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儿童单纯肥胖的饮食干预中,必须建立共同认识,尤其是在家长一方,让家长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和儿童肥胖的危害性对实施饮食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饮食环境的改善与家长的适当控制是获得饮食干预良好效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这就需要强化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4

(1.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部,北京 102206;2.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竞体中心,北京 100061)

摘 要:采用三维摄像同步测试的方法,对9名肥胖儿童和11名正常体重儿童进行平地常速行走的运动学三维分析。结果表明:1) 肥胖儿童步态周期、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均比正常儿童长,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短。表明肥胖儿童行走时步态存在不稳定因素,肥胖儿童通过延长双支撑时间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2) 肥胖儿童的步长/身高的比值、步速/身高比值、步频均小于正常儿童,步宽比正常儿童宽。反映出肥胖儿童行走比正常儿童缓慢的特点。3) 关节角度方面,肥胖儿童的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最大伸角和屈角比正常儿童小,在额状面上的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内收角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由于多余的脂肪堆积,妨碍了髋关节的屈伸和内收幅度。4) 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在一侧脚跟着地时刻,该侧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明显小于正常儿童。可以推测肥胖儿童行走时重心移动较慢。

关键词:肥胖;儿童;步态;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0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51-04

A Kinematic Analysis of Over Weight Children and Normal Weight Children's Walk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ZHANG Xiao瞕ong1, XIAO Dan瞕an2

(1.P.E.Depart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102206,China;2.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Abstract:3睤 synchronized imaging tes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9 over weight children and 11 normal weight children's normal walk.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over weight children display longer cycle duration, stance time phase percentage and double stance time phase percentage and lower swing time than normal weight children. It implies some instability existing in over weight children's walk so they have to expand their double stance time

to improve their stability; 2)over weight children take significantly shorter ratio between stride and height, velocity and height, and stride frequency, and longer step widths than normal children. So they walk slower; 3)over weight individuals demonstrate a walking gait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mean magnitude of hip abduction angle and less mean magnitude of hip adduction throughout the walking cycle. It may caused by accumulated fat; 4) At the moment of heel strike, over weight children display a smaller angle which between foot plane and horizontal plane, and a larger angle between opposite foot plane and horizontal plane. It

shows that their gravity center move slower.

Key words: over weight; children; walk movement; kinematic

肥胖已成为困扰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肥胖儿童日益增多,肥胖症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儿童步态的异常。国内外对于正常人及损伤病人行走的生物力学指标已较完善,对于肥胖儿童步态的研究国外刚刚起步,仅有Hills和Parker(1991)[1,2]及Ben McGraw等(2000)[3]的几篇论文,而在国内尚未见有对肥胖儿童步态的运动学数据的报道。本文旨在找出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行走步态运动学特征的差异,为认识肥胖对儿童步态带来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20名10~12岁的小学生。其中肥胖儿童(BMI>23)9名,正常体重儿童11名。肥胖儿童组的身高、体重分别大于正常体重组儿童(表1)。

1.2 测试方法

采用三维摄像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拍摄。实验是在上海体育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大厅进行的。一台摄像机置于运动方向的正侧方,另一台置于运动方向的斜前方,两台摄像机之间的夹角约为70°,距实验对象运动区域中心的距离约为13 m,主光轴距地面的高度0.8 m,拍摄频率为50场/s。在拍摄之前调整摄像机焦距并使之达到最清晰,然后锁定。在实验开始前,在运动区域放置长方体框架,并调整好框架的XY平面为水平面,X轴为身体额状轴(右方向为正),Y轴为身体矢状轴(运动方向为正),Z轴为垂直轴,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调整好之后两摄像机拍摄三维框架30 s。用三盏碘钨灯照明。

受试者穿黑色紧身衣,在两侧的肩、肘、腕、髋、膝、踝、脚跟、趾跖关节处贴好标志点。要求受试者按平时自然行走方

式行走。在正式拍摄之前受试者先练习几次,直到符合测试要求为止。正式拍摄时,每位受试者拍摄3~4次,取最符合测试要求的一次。

1.3 数据解析

运用SIMI Motion 运动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在数据处理中,采用deleva模型,共14个环节,19个关节点(两侧的肩、肘、腕、手、髋、膝、踝、脚跟、趾跖关节及头)。本文选取了从右足跟着地开始到右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的一个步态周期进行了运动学解析。

1.4 数据统计 本文所有统计学处理均运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是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步态时相

测试结果显示(表2):20名正常体重儿童和20名肥胖儿童步态的时间参数差异性显著,肥胖儿童完成一个步态周期所需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p<0.01);而且肥胖儿童显示了较长的双支撑时间以及较高的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占全周期的比值)(p<0.01);肥胖儿童行走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儿童(p<0.05),支撑时相百分比(支撑时间/步态周期*100%)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当比较摆动时间与摆动时相百分比时,可以发现,虽然肥胖儿童行走时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长,但是当除以步态周期得出摆动时相百分比时,肥胖儿童却低于正常儿童(p<0.01)。

肥胖儿童行走在时间参数上表现出与正常体重儿童的差异与其过重的体重有关,多余的脂肪阻碍了运动,肥胖儿童行走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延长了支撑时间,尤其是双支撑时间,而缩短了单支撑时间与摆动时间,可能是由于在支撑时相尤为在双支撑时相更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本文的结论与Hills和Parker[1]及Ben McGraw等[3]的结论是一样的,他们的实验也显示出肥胖儿童行走时一个步态周期较长,支撑时相、双支撑时相的百分比高,而摆动时相相对较短。

与戴克戎[4]的正常青年人及伍勰[5]的正常老年人的时间参数对比,儿童的时间参数与青年人和老年人不同。正常儿童支撑时相、摆动时相百分比为60.2%、39.8%,正常青年为63.6%、36.4%,而老年人为63%和37%;老年人的双支撑时相占全周期的26%,青年为27%,本实验的结果为正常儿童为20.35%,肥胖儿童为24.42%。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肥胖儿童的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都比正常青年人和老年人低。

2.2 行走速度、步周长、步宽与步频

本文的步周长是指右脚跟相邻两次着地间的距离,包括两个单步长。测试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虽然肥胖儿童的步周长略比正常儿童长,差异不显著,但是当用步周长除以身高,以消除身高对步长的影响时,肥胖儿童的步周长/身高的比值却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1)。本实验中肥胖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49 m,正常儿童为1.42 m,两组身高差异性显著(p<0.05),肥胖儿童步周长略比正常儿童长是由于身高高于正常儿童的缘故。本实验的结果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相类似,他们的数据显示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的步周长要长,而且差异显著,Hills和Parker测试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步周长分别为1.24 m、1.18 m,本文的测试结果为1.37 m和1.34 m,肥胖儿童步周长/身高的比值也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戴克戎的实验表明步长与身高有关,所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步周长的变化,要用步周长除以身高这个无量纲来反映步幅的大小。

肥胖儿童的步频低于正常儿童(p<0.01),分别为61.2复步和65.5复步/s,即122.4步和131.0步/s,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结果为肥胖儿童125步/s,正常儿童133步/s。

本实验中实验对象以自然速度行走,测试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的平均步速是1.33 m/s,正常儿童为1.54 m/s,两组差异显著(p<0.01),说明肥胖儿童行走速度缓慢。步速/身高旨在消除身高对速度的影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相对速度分别为0.90和1.09,与Hills和Parker[1,2]的测试结果几乎完全吻合,他们的结果为0.90和1.03。Hills和Parker的测试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常速行走的步速分别为1.29和1.43 m/s,比本文实验对象的步行速度低。Hills和Parker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身高分别是1.44 m和1.31 m,平均年龄为10.5岁,本次实验对象平均年龄是11.2岁,他们的实验对象的身高比本实验对象矮。但是当消除身高对步速的影响时,本文的步速/身高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惊人地相似,说明用步速/身高这个无量纲更能准确的反映不同实验对象间行走速度的差异。

从测试结果来看,肥胖儿童的步宽明显宽于正常儿童(p<0.01),分别为12.44 cm和7.46 cm。Panagiotis Spyropoulos等[6]测试了肥胖成年人和正常成年人的步宽,肥胖成年人的步宽(0.16 m)几乎是正常成年人(0.08 m)的两倍。

2.3 关节角度的变化

对于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国内外通常是分析某些特征时刻的角度和到达某些特征角度的时刻。特征时刻一般为步态周期中的各个分期点:HS(脚跟着地时刻)、OTO(对侧脚尖离地时刻)、MS(着地中期足放平时刻)、OHS(对侧脚跟着地时刻)及TO(脚尖离地时刻),和支撑时相、摆动时相的极值,分析这些特征时刻时角度的大小;特征角度时刻是指角度为0°、角度达到极值的时刻。本文中对髋、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分析,是将上述一些角度指标和时间指标的综合。

矢状面内髋、膝角的定义,在矢状面内,躯干纵轴线和髋与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矢状面上的髋角;髋、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膝、踝关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定义为矢状面上的膝角。两关节均以直立位(髋伸直、膝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本文中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为髋、膝关节中心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规定外展为正值,内收为负值。

2.3.1 髋关节角度在矢状面上的变化

矢状面内髋角定义为在矢状面内,髋与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躯干纵轴线的夹角为矢状面上的髋角,直立位(髋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

如图1所示,在步态周期的0%处,即足跟着地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该时刻髋角屈曲出现峰值,肥胖儿童的该时刻的髋角小于正常儿童,随后因身体逐渐前移而屈曲度减小至周期的(34.48±4.42)%,躯干越过支撑腿,髋关节由屈曲转为伸展,在步态周期的(53.43±4.31)%时,髋关节达最大伸展,随着对侧脚跟的着地之后,支撑腿可髋关节角逐渐减小;进入摆动相后,随着肢体的前摆,平均在周期的(64.87±4.12)%,髋关节又从伸展转为屈曲,且不断增加,准备摆动,在周期的(89.82±3.10)%处,下肢前摆至最大屈曲度,然后屈曲度减小,准备足跟落地。

结果显示(表4):肥胖儿童的髋关节两个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比正常儿童小(p<0.05),即肥胖儿童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活动范围小于正常儿童。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为(20.06±2.13)°,正常儿童为(22.67±2.33)°,摆动时相中的最大屈角肥胖儿童为(25.43±2.78)°,正常儿童是(22.60±2.28)°;在摆动时相中伸的最大角度,肥胖儿童为(-8.47±3.39)°,正常儿童为(-12.59±3.42)°,两组差异显著(p<0.05),肥胖儿童伸的最大伸展角度小于正常儿童。

肥胖儿童髋关节屈伸角度的差异,可能与肥胖儿童多余的体重有关,这也与前面的结果,肥胖儿童步长/身高的比值小于正常儿童相一致。肥胖儿童迈出的步子相对于他们的身高而言较短,从而髋角在两个最大屈曲位和最大伸展位显示出比正常儿童小的特征。

2.3.2 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变化

本文中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为髋、膝关节中心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规定外展为正值,内收为负值。行走时内收-外展-时间的曲线图(图2)显示,在步态周期的髋关节在脚跟着地时刻为外展,随后随着重心向支撑腿的转移,外展角度出现峰值之后,逐渐转为内收,在摆动期出现内收的峰值,其后又转为外展。

肥胖儿童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显示出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而平均内收角度小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将两组实验对象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外展为正、内收为负(表5)。

肥胖儿童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显示出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而平均内收角度小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将两组实验对象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外展为正、内收为负(表5)。

肥胖儿童显示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内收外展角度,可能是由于他们大腿比较粗,有过多脂肪堆积,为了便于保持身体平衡,使得整个步态过程中,髋关节外展角度较大,而内收角度较小。这也与前面得出的肥胖儿童的步宽比正常儿童宽的结论相一致。

2.3.3 矢状面上膝关节的变化

矢状面内膝角定义为在矢状面内髋、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膝、踝关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定义为矢状面上的膝角。以直立位(膝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

膝关节屈曲活动较复杂,在每一步态中有两个屈曲波和两个伸展波。由图3可见膝始终没有完全伸直,这有利于振荡的吸收。在脚跟着地和身体越过正中线时刻膝关节接近完全伸直,在足跟着地后出现短暂的轻度屈曲,在摆动相膝关节出现屈曲峰值,平均为(56.38±5.59)°。

将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刻的膝关节角度进行对比(表6),发现两组差异不显著。说明肥胖儿童膝关节屈伸的变化与正常儿童相类似。故将两组数据合并,做一条曲线的示意图。

2.3.4 脚跟着地时刻脚掌面与地面的夹角(足落地角)

本文研究了右脚跟着地时刻,右脚掌面与地面的夹角α(图4),左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我们暂称为足落地角,这是在处理本实验数据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有意义而前人未曾研究过的参数。

结果发现:在右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右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明显小于正常儿童(p<0.01),左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则两组差异不显著(表7)。

足落地角的大小与行走的稳定性有关,该角大小影响足跟与地面的摩擦力,该角小,需要摩擦力小,容易稳定,该角大,需要摩擦力大,不易稳定。右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足落地角α角小,说明肥胖儿童行走存在不稳定因素,足落地角比正常儿童小,有利于肥胖儿童保持身体平衡。由于本文实验对象较少,对脚跟着地时刻,两脚掌面与水平面夹角参数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论证。

3 结 论

1) 在步态时相上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肥胖儿童步态周期、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均比正常儿童长,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短。表明肥胖儿童行走时步态存在不稳定因素,肥胖儿童通过延长双支撑时间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

2) 肥胖儿童的步长/身高的比值、步速/身高比值、步频均小于正常儿童,步宽比正常儿童宽。反映出肥胖儿童行走比正常儿童缓慢的特点。

3) 关节角度方面,肥胖儿童的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最大伸角和屈角比正常儿童小,在额状面上的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内收角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由于多余的脂肪堆积,妨碍了髋关节的屈伸和内收幅度。

4) 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在一侧脚跟着地时刻,该侧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明显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通过减小足落地角的大小以增加走路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Hill, A.p., & Parker, A.w.Gait characteristics of obese childre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1,72:403-407.

[2] Hill, A.p., & Parker, A.w.Locomotor's characteristics of obese childre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1,18:29-34.

[3] McGraw,-B, McClenaghan,-B-A, et al.Gait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obese and nonobese prepubertal boys[J].Arch-Phys-Med-Rehabil,2000,81(4):484-9.

[4] 戴克戎,等.平地常速行走时的步态观察[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2,11(1):15-21.

[5] 伍勰,等.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52-55.

[6] Spyropoulos,-P;Pisciotta,-J-C;Pavlou,-K-N;Cairns,-M-A;Simon,-S-R,Biomechanical gait analysis in obese men[J].Arch-Phys-Med-Rehabil,1991,72(13):1065-70.

[7] Messier,-S-P, et al.Severe obesity: effects on foot mechanics during walking[J].Foot-Ankle-Int,1994,15(1):29-34.

[8] Katch,-V, Becque, -M-D, et al.Oxygen uptake and energy output during walking of obese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J]. Am-J-Clin-Nutr,1988,47(1):26-32.

[9] Mann,R.A.,Hagy,J.Biomechanics of walking, running and spring[J].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0,8(5):345-350.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小学生(年龄为6~12岁),测量其身高、体重。依据相应的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其他疾患引起的病理性肥胖,筛查出超重和肥胖儿童261名作为研究对象。7岁及7岁以上儿童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标准Ⅱ[4];7岁以下儿童采用WHO推荐的Z评分标准,以23为肥胖。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身高:使用TZG-Z型身高坐高计,精确度为0.1cm。体重:使用XK 3100-B 2称重显示器,精确度为0.001kg。然后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腰围:使用带mm刻度的无伸缩性的软皮尺测量,精确度为0.1cm。血压:使用水银柱血压计,精确度为1mmHg。

1.2.2生化检查

所有调查对象均隔夜禁食12h,于次日清晨抽取调查对象空腹血检测空腹血糖(FBG)、血浆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Selectra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指标。血糖采用GOD-PAP法,血浆三酰甘油(TG)采用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直接法。

1.2.3 儿童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采用Sarah等[3]提出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5项中的3项或3项以上即可诊断MS(腰围百分位表采用北京儿童青少年数据[5],血压百分位表采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城市儿童血压数据[6])。(1)腰围升高:腰围>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第75百分位值(P75);(2)血压升高:收缩压或舒张压>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第90百分位值(P90);(3)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4)血浆TG升高:空腹血清TG≥1.1mmoL/L;(5)血浆HDL-C降低:空腹血清HDL-C<1.3mmol/L。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代谢综合征各指标异常情况

由儿童MS判定标准得出儿童代谢综合征各指标异常率,见表1。2组儿童均以腰围增长率最高,其次为血浆TG升高、血压升高、血浆HDL-C降低,而空腹血糖升高率均较低。肥胖组儿童腰围、血压及血浆TG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超重组与肥胖组的异常率比较,*P<0.05。

表2所示,总体来看,95.02%儿童至少1项MS指标异常,49.57%儿童至少2项指标异常。肥胖组100.00%儿童至少1项指标异常,70.00%儿童至少2项指标异常,均高于超重组(分别为91.93%和36.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儿童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

3项或3项以上代谢综合征指标异常即可诊断MS。由表2可见,儿童MS总患病率为11.50%,肥胖组患病率明显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迄今为止,尚没有诊断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统一标准。尽管各国学者采用的诊断标准各异,但几乎都包括腰围或BMI、血压、血浆TG、血浆HDL-C和空腹血糖5项指标,只是具体的诊断界值有所不同。目前应用较多的2个标准是2003年美国学者Cook等[7]和2004年Sarah等[3]根据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TPⅢ)分别提出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由于后者血脂和腰围的标准界值比前者低,因此采用后者诊断儿童MS灵敏性更高,从人群预防的角度考虑会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了Sarah等提出的标准[3]。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儿童腰围参考值体系,本研究中诊断儿童MS采用了北京儿童青少年的腰围数据[5]。腰围是诊断儿童MS中重要的指标,因此进一步研究我国儿童腰围及其相关指标的特点及规律,建立儿童腰围及其相关指标参考数据库,对于制定我国儿童MS的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虽然MS患病率为11.49%,但95.02%的儿童至少有1项MS指标异常,54.41%至少2项MS指标异常,提示即使是未诊断为MS的超重肥胖儿童,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MS相关指标的异常。所有肥胖儿童和绝大多数超重儿童都至少有1项MS指标异常,该结果与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8]相似。提示超重肥胖儿童均是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儿童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应从控制超重入手。Cook等[7]对12~19岁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超重肥胖青少年MS患病率为28.7%。韩国近期研究表明超重肥胖儿童中MS患病率为22.3%[9]。本次研究对象MS患病率虽然低于美国和韩国,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仍不可忽视。

笔者研究发现,在MS各指标(腰围、血压、血浆TG、血浆HDL-C和空腹血糖)中,超重与肥胖儿童均以腰围异常为主,其次为血浆TG升高及血压升高,说明监测儿童的腰围和血压对预防和控制MS非常重要。该结果与对青春后期男孩相关研究结果[10]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儿童中空腹血糖异常率很低,这与Weiss等[2]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后者研究还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超重儿童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说明胰岛素抵抗可能较空腹血糖指标更敏感。因此,从预防儿童代谢综合征的角度考虑,测定胰岛素抵抗可能更有实际意义。

关于MS患病率的性别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Cook等[7]研究报道,总体儿童中男生MS患病率高于女生,而Cruz等[12]的研究没有发现男女生患病率有明显差异。本次针对超重肥胖儿童的研究中显示,男、女生MS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一般人群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STEINBERGER J,DANIELS SR.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diabe-tes,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ldren: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therosclerosis,hypertension,and Obesi-ty in the young committe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young)and the diabetes committee(council on nutrition,physical ac-tivity,and metabolism).Circulation,2003,107:1 448-1 453.

[2]WEISS R,DZIURA J,BURGERTTS,et al.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N Engl J Med,2004,350:2 362-2 374.

[3]SARAH D,de FERRANTI MD,KIMBERLEE G,et al.Prevalence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American adolescents:findings from the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Circulation,2004,110:2 494-2 497.

[4]季成叶.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5]孟玲慧,米杰,程红,等.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界值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4):245-252.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3-198.

[7]COOK MD,MICHAEL W,PEGGY A,et al.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s.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3,157:821-827.

[8]IKUO S,MASAAKI M,HIROTAKAS,et al.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Young Men in Japan.J Atheroscler Thromb,2007,14:27-30.

[9]RYUSY,KWEON SS,PARK HC,et al.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Syndrome in Korean Adolescents.J Korean Med Sci,2007,22:513-517.

[10]徐轶群,季成叶,马军,等.青春后期男生代谢综合征及各成分流行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398-401.

[11]MASAO Y,SATORUT,ATSUSHI S,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nOverweight and Obese Japanese Children.Obesity Research,2005,13(7):1 135-1 340.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6

虽然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但学者们还是对母乳喂养对儿童肥胖影响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可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在婴儿期, 建立自我摄食调节对儿童乃至成人的营养平衡都是极其重要的。父母不能准确感知婴儿的饥饿信号可能增加后来发生肥胖的危险。由于忽视了母乳, 代以配方奶喂养, 由于配方奶的剩余量是可见的, 母亲在婴儿吃饱的情况下可能仍让其摄入剩余量。这就导致婴儿的摄食量完全由父母控制, 父母忽视婴儿的食欲信号, 从而完全毁坏了儿童自我摄食调节的建立。研究发现摄食量受父母严格控制的学龄前儿童对能量摄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且在女孩中肥胖率较高。相反, 在母乳喂养中, 婴儿可自我调节母乳和固体食物能量的摄入, 母亲对婴儿母乳摄人量及摄食频率的反应性更好。

1.2 降低热量和蛋白质摄人

有研究表明, 同等单位的奶量母乳喂养儿摄人的热量比配方奶喂养婴儿少。另外, 母乳喂养儿的能量代谢以及蛋白质摄人量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儿, 而一些追踪研究和动物试验都已证明过早的蛋白质摄人对动物的葡萄糖代谢以及体成分具有长期影响。相似研究也发现在婴儿出生后巧周之前添加固体食物与其在6~10岁时身体更胖及体重更重有相关关系。

1.3 瘦素的作用

乳腺可能会产生瘦素并且瘦素能被婴儿所吸收, 因此母乳可以影响婴儿的生长和发育及体成分的变化。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 它可能通过以下机制来调节能量平衡, 降低体重:循环中瘦素升高→被转运通过血脑屏障的瘦素增加→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结合→神经肤Y减少, 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增加, 下丘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食欲下降, 能量消耗增加→体重 (脂肪组织) 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进行母乳喂养儿童体内血清瘦素含量的确显著高于人工喂养儿。

1.4 母乳里的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除了瘦素外, 母乳里还含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如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和表皮生长因子。TNFα对脂肪组织有直接作用, 包括刺激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诱导脂肪分化, 阻止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等。最近的研究表明, TNFα可诱导人脂肪和前脂肪细胞的凋亡。表皮生长因子在体外可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延迟脂肪的形成。另外, 人工喂养婴儿血浆中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母乳喂养儿, 这将导致脂肪沉积以及脂肪细胞的早期分化;此外, 母乳中脂肪含量高于配方奶, 易于产生饱腹信号, 从而可预防婴儿的过度摄食。

2 母乳喂养与儿童营养不良

2.1 母乳喂养预防儿童营养不良

人们早就通过经验发现母乳喂养可能有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婴幼儿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1岁以内, 特别是6个月以前忽视了母乳喂养, 而以主含谷类代乳品为主食的人工喂养代替。发现非母乳喂养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营养不良发生率, 两者有显著差异 (P<0.01) 。在农村进行婴儿营养状况调查, 发现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 其营养不良患病率不同:人工喂养儿患病率分别为4.9%, 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的1.5%, χ2检验, 差异有显著意义。发现在不同的喂养方式上, 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发病率显著低于人工喂养儿, 且母乳喂养儿患病较轻。这种预防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比较其他代乳品、配方奶, 母乳的营养成分更均衡、比例更适当, 喂养量通过自然调节, 更能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 另外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可以促进儿童健康, 避免多种儿童常见病, 从而也可通过预防疾病间接的预防营养不良。

2.2 延长母乳喂养与营养不良

虽然在发展中国家, 早期 (4~6个月) 的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预防作用正逐渐被公认, 但延长母乳喂养是否会导致儿童营养状态下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研究认为延长母乳喂养对是有益的, 为了儿童健康, 应力争继续母乳喂养到儿童2岁或更大年龄。然而, 另一些研究却表明延长母乳喂养不仅对儿童营养状态没有好处, 而且可导致营养状态的下降。尽管完全断奶孩子的食物吸收类型与部分断奶孩子无差别, 但在食物吸收数量方面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尤其在面包、牛肉、牛奶、脂类、水果、蔬菜、蛋、鱼、茶类等方面, 且完全断奶孩子的腹泻发生率低于断奶孩子, 而皮肤皱折厚度及臂围长度却高于后者, 从而提示延长母乳喂养不利于儿童营养发育。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为母乳喂养同儿童营养状态存在着密切联系, 无论对于肥胖亦或是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状态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许多问题仍需继续探讨, 但是在相关问题没有彻底阐明前, 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 为保护绝大多数儿童的健康, 我们仍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广泛宣传添加辅食知识, 这对整个人群的儿童营养健康状态仍然是有益无害的。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与遗传也有一定相关性, 未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玉蕾, 高松, 刘昆, 等.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人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 (2) .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7

目前在全世界,超重和肥胖人群已经相当常见了,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庞大[1,2]。超重和肥胖、吸毒、艾滋、酗酒是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超重与肥胖不仅会导致人的心血管功能的降低、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糖代谢障碍等[3],从而严重地影响人的健康。此外,超重和肥胖问题还会导致人的身体机能的降低,引起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4]等。更重要的是,超重和肥胖还和人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大脑前额叶功能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有关。执行功能是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高级的认知功能。执行功能的好坏关系到成年后的学习和生活水平等,表现为,智力、学业表现、逃学以及受教育水平等问题[5]。

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手段对超重、肥胖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行积极干预是很重要的,很多学者都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大部分超重和肥胖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同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治疗超重和肥胖。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干预。目前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超重和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然而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运动干预方式不同、方案的设计不同以及被试的样本量不同等原因导致研究的结果产生了不一致性。因此该文将围绕着体育运动与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进行阐述。期望对未来体育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为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一点思路作为参考等。

2 执行功能与超重、肥胖儿童

执行功能是执行功能(也称为:执行控制或认知控制),是指在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对其他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的高级认知过程,其根本作用是产生协调有序、具有目标性的行为。执行功能不是单一的维度,可分为抑制、注意、计划、决策、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等维度,目前国内外关于执行功能的结构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抑制功能是主要是反应在克服目标优势反应,抑制反应冲动。抑制包括对人的注意、行为、思维以及情绪的控制,忽视强烈的内在倾向和外在吸引力,从而去做更正确的事情和更需要去做的事情。抑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写论文、跑马拉松或者开始新的事物等都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抑制能力。抑制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前6年,而且在3~6岁之间是抑制性控制发生显著性变化的时期。7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10岁以后发展趋向平稳。刷新功能即,记忆刷新,指根据新呈现的信息,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持续修正的能力。刷新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发展,但主要发展时期为7~8岁之间,从7~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认知灵活性,指多种任务或心理定势间的来回转换。认知灵活性,又称认知转换。从4岁开始发展,转换的发展表现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是在7~8岁之间,第二个是在9~10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到了12岁时就相当地成熟了。

研究表明,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较,超重、肥胖儿童的执行功能(抑制能力、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等)要低于正常体重儿童的执行功能。朱盛等(2012年)以50名过度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任务(WSCT)测量其执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WSCT中,过度肥胖儿童的持续性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说明过度肥胖儿童认知转移能力以及灵活性较差。结论过度肥胖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缺陷,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此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抑制功能差可能会引发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如,冲动行为[7]);工作记忆对于我们发现两个似乎没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中抽出部分以及把元素进行分解、组合成新的东西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认知灵活性即,跳出固定思维(认知的灵活性)对学习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功能的缺失或存在障碍,会对儿童的学习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从而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水平等。例如,Ilse Gentier(2013)为了研究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执行功能的不同,从而来证明其知觉动作能力之间的差异。以19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19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被试进行反应时测验。研究结果表明,肥胖儿童在任务测试的过程中,肥胖儿童更易使用较为保守的策略,这表明了儿童时期的肥胖会导致知觉动作能力的缺失[6]。证明了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弱于正常体重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还有,例如PichéG(2012),Kamijo K等(2012),Riggs N R等(2012)的研究[8,9,10]。

3 体育运动与肥胖儿童执行功能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经济无副作用的干预手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肥胖人群中,但是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体重。目前已经有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对超重、肥胖儿童的体重有着积极的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还能够对超重、肥胖儿童的认知功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对执行功能来说。目前相关的研究正逐渐增多。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抑制功能。例如,Tamara Wirt等(2014)研究抑制控制能力和体重之间的关系,以498名儿童(德国,小学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把被试分为三组:超重组、肥胖组和不超重组。实验中采用go/nogo任务测量被试执行功能的抑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能力与体重有显著地相关。同时,肥胖组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明显低于不超重组和超重组儿童。另外,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能力的缺失是预测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11]。

还能提高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计划、注意功能。例如,J Physiother和O'Malley G.(2011)以7~11岁超重儿童为研究对象,把被试分为低强度运动组(20 min运动+20 min游戏)、高强度运动组(40 min有氧运动)以及对照组。对运动组被试进行为期13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CAS(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测量执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能提高超重儿童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在儿童期的生长发育对于适应性行为和认知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12]。Davis等(2007)以171名7~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把被试分为运动组(20 min组和40 min组)和不运动组,对运动组被试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干预,采用CAS任务测量被试的执行功能、注意、推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组(20 min和40 min)在执行功能和数学上表现较好,且每天进行40 min的运动效果比进行20 min好[13]。

然而目前的相关领域还存在结果不一致的研究,即,有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并不能够对儿童的执行功能产生影响,仅仅能够对超重儿童大脑的发育产生作用。例如,C.E.KRAFFT等(2014)以22名超重儿童(8~11岁)为研究对象,把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被试要在放学后进行有氧运动(跳绳)40分钟/天,对照组则不运动。采用CAS测量儿童的执行功能(计划、注意、抑制、工作记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对照组来说,运动组的大脑默认活动模式、认知控制以及活动网络都显示出特定的改善。运动能够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但认知表现无显著性差异[14]。

4 结论

总的来说,体育运动对于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研究都证明体育运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学校中实施。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体育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执行功能的抑制功能的影响上,关于执行功能的工作记忆、刷新以及认知灵活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未来的研究者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

单纯性肥胖儿童与糖代谢相关性研究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2008年秋季学龄儿童健康普查。经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X线胸透、心电图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排除遗传、内分泌、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肥胖综合征。采用《实用儿科学》[2]规定的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 凡体质量超过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质量的20%者定为单纯性肥胖儿童, 共收集50例, 男25例、女25例, 年龄6~12岁。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肥胖组基本配对的健康儿童, 体质量不超过标准体质量10%, 共50例,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6~12岁。

1.2 方法

应用生化法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糖异常, 空腹与餐后2h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的感染疾病, 如今单纯性肥胖已成为我国儿童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小儿肥胖与成年后糖尿病联系很早就引起了人们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体质量、机体成分、体脂和体脂分布确实与血糖有关, 与早期胰岛素抵抗有关[3]。

单纯性肥胖儿童有血糖异常, 空腹与餐后2h血糖均高于健康儿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肥胖和超重为高血糖重要危险因素, 在肥胖者中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非肥胖者, 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 提示单纯性肥胖儿童可能使成年后患糖尿病危险率增大[4]。

肥胖致糖尿病机制可能与选择性胰岛素抵抗有关。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儿童c肽、胰岛素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多食、肥胖等因素持续刺激胰岛β细胞, 产生高胰岛素血症, 靶细胞胰岛素受体降低调节, 导致胰岛素抵抗, 血糖升高, 导致糖代谢紊乱[5]。

目前认为, 那些在成人期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儿童期同样危害儿童健康。单纯性肥胖儿童有明显血糖异常, 说明肥胖儿童有患糖尿病的高危险性。糖尿病起源于儿童时期, 从预防角度看糖尿病也是一种儿科疾病, 为了减少成年期患糖尿病危险性, 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

参考文献

[1]Vanderschueren S, Lodewesykx M.The effect of Simple obesity on growth and growth hormone[J].Horm Res, 1993, 40 (1) :23-30.

[2]胡亚美.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Le Stunffc, Bougneres PF.Glycerd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human obesity[J].Diabetes, 1992, 41 (4) :444-450.

[4]Frystyk J, Vestbo E, Skjaerbaek C, et al.Free in 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n human obesity[J].Metabolism, 1995, 44 (Supple4) :37-44.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成因与对策 篇9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单纯性肥胖 成因 对策

2011~2013年我园对3~6岁1024名幼儿进行了健康体检调查,并对其体检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3-6岁1024名幼儿。

方法:测量法。

目前肥胖评价的标准有很多种,主要有1987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公布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检测细则》和国际惯用的体质指数(简称BMI,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等。无论采用何种标准,均要建立在对体重和身高的测量上。因此,我们对所有调查对象的身高和体重进行了测量,最后采用了我国《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检测细则》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即实测体重超过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20%即为肥胖。

从2011~2013的三年里,经过对1024名幼儿健康体检,2011年体检人数340人,肥胖人数是7人。2012年体检人数339人,肥胖人数为9人。2013年体检人数345人,肥胖人数是13人,结果表明幼儿肥胖人数逐年增加。

1.肥胖对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单纯性肥胖人数不断增加,已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学龄前儿童是儿童肥胖发生的敏感期,儿童期不合理喂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此时,儿童营养不均衡导致体内脂肪过多,体重过重,形体欠佳,行动笨拙,活动能力弱,还会导致儿童平足,足内翻,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挫伤,肥胖儿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易患呼吸道和传染性疾病。由于皮肤皱褶较多,易出现皮肤感染及性发育障碍等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会影响现阶段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儿童约有50%到成年后仍然肥胖,60%的5至10岁肥胖儿童,在成年后出现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肥胖正演变成为一种慢性疾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肥胖儿童体形臃肿,动作笨拙,反应速度慢,在集体环境中常会受到嘲笑和排斥,从而导致肥胖儿童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不足,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活动和社交能力降低会导致抑郁、社交退缩、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2.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成因

2.1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儿童自身的饮食习惯是引发儿童肥胖的直接原因。在对肥胖儿童饮食方式和饮食偏好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中,肥胖儿童普遍进食速度较快,对淀粉类食物、高脂肪食物、甜食、油腻食物、饮料等较偏爱,进食频率相对较高,进食量比正常儿童多,这是儿童肥胖的直接原因。

2.2俗话说:母壮儿肥。研究表明:儿童肥胖遗传因素占33%,环境因素占67%。儿童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

2.3家庭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严重后果。高蛋白高脂肪的过多摄入,造成营养过剩。其次,父母工作忙,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活动。孩子的静态活动时间过长,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是导致儿童单纯肥胖的原因。

3.预防控制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对策

3.1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父母科学的育儿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要因素,母亲在孕期应该科学地控制饮食,避免新生儿体重过重。用科学的育儿知识,为他们制定科学膳食,足量的户外活动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3.2提倡科学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庭是儿童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父母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会深刻影响儿童对食品的喜好。鼓励儿童多吃水果、蔬菜及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少吃油炸、膨化、甜点、快餐、甜饮料、畜肉类等高热量食物。父母要求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3重视幼儿园膳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必须认真遵循儿童饮食的三大原则:做到全面发展、均衡、适量,把握好人体的三大必需营养素比例,提倡食物品种多样化,让孩子从不同食物中摄取所需的多种营养素,同时还要注意食物品种的搭配,使各种营养充分补充,达到齐全、完备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3.4家园共育,促进儿童健康。

幼儿园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喂养的内涵,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如幼儿园网站、各班博客、邀请家长定期召开膳食会议等,使家长在家也能合理安排孩子的膳食,共同创造儿童健康飲食的环境。只有这个时期打好了基础,儿童发生肥胖的几率才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儿童肥胖研究与治疗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肥胖组: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体检的1~7岁儿童85例 (男64例, 女21例) , 均符合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标准[1], 均排除内分泌、遗传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以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质量的20%者诊为肥症 (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 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为重度肥, 胖) 。对照组:随机抽取与肥胖组患儿年龄、性别均匹配的健康儿童85例 (男64例, 女21例, 来自我院体检健康儿童) 。两组年龄、性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清晨空腹采集肥胖儿童及健康对照组儿童静脉血3mL, 3000r/min离心10min, 取上层血清于-20℃冰箱保存待检。临用前室温融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 测定步骤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方法进行。人血清瘦素试剂盒购于北京博蕾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该试剂盒最低检测下限为156pg/mL, 批内变异<8%, 批间变异<12%。与抽取血清瘦素标本当日同时获取标本, 由我院生化室采用生化全自动分析仪 (日立-7170) 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 获得试验结果, 作好记录。试剂为与生化全自动分析仪匹配的原装试剂。抽血当日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BMI (Kg/M2) 。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两因素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单纯性肥胖患儿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2.2 单纯性肥胖症患儿的血清TG、TCH和LDL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HDL水平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2.3 单纯性肥胖症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与血清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之间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血清瘦素与血清总胆固醇 (CHOL)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正相关r值分别为 (0.647, 0.584, 0.328, 0.198, 0.314, 0, 与HDL无相关性 (r=-0.151, P<0.05)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调整, 生活方式改变,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2]。儿童肥胖不仅会出现脂质代谢紊乱、脂肪肝、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并发症, 而且也可能成为成人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肝胆疾病及部分肿瘤的根本原因[3]。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 其受体广泛存在于人的下丘脑、肝脏、肾脏、心脏、肺和胰岛细胞等组织器官表面。瘦素在血液中通过与瘦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具有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 进而减轻体重等生物学功能, 是维持恒定体重、调节脂肪贮存的负反馈调节因子[4]。如果瘦素在人体内具有相同的效应, 那么瘦素应与脂肪含量呈反比。但是事实上瘦素在多数肥胖个体中升高而不是降低的。因此提示肥胖者体内存在瘦素抵抗。其原因可能为肥胖人中血浆瘦素浓度上升, 敏感性下降, 现认为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脑液中瘦素相对不足, 称为瘦素中枢性抵抗;或是与肥胖个体对内源性瘦素不敏感有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升高,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6], 提示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内存在瘦素抵抗, 使之不能发挥正常的效应;同时亦有可能机体为代偿升高的脂肪水平而导致瘦素分泌增加, 尚需进一步研究。

血脂升高是脂肪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 常表现为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而HDL-C降低。其中血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与肥胖指数关系最为密切[7]。邹大进等[8]将TG水平作为衡量脂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男童的血清TC、TG以及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单纯性肥胖儿童体内存在脂肪代谢紊乱。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肥胖组儿童血清瘦素与TCH、TG、LDL具有相关性 (P<0.01) , 与有关报道一致[9,10]。因此认为瘦素作为一种信号调节体脂, 其与血脂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相应的联系而参与血液中的脂质代谢活动, 进而与血脂紊乱有关。但瘦素如何参与调节脂质代谢活动, 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与血清瘦素、血脂的关系。方法 选取17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和正常健康儿童各85例为研究对象, 以放射免疫法、酶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的瘦素、血脂。结果 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1) 。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与瘦素成负相关 (P<0.05) 。肥胖组血清瘦素水平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成正相关 (P均<0.01) 。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瘦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儿童单纯性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的升高参与了脂质代谢的紊乱, 两者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密切相关。

关键词:儿童,单纯性肥胖,瘦素,血脂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丁宗一, 何倩, 樊征鸿1城市0~7儿童单纯肥胖症流行学研[J]中华医学院杂志, 1998, 78 (2) :123.

[3]Waldo EN.尼尔逊儿科学[M].15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 244-248.

[4]赵彩彦, 李丽.瘦素与脂肪性肝病[J].中华肝脏病杂, 2004, 12 (8) :510-512.

[5]李亚蕊, 刘小莉, 王俊英, 等.单纯型肥胖儿童血浆瘦素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4) :307-309.

[6]顾威, 顾英霞, 石星.儿童单纯行肥胖血清瘦素水平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 :34-35.

[7]张学云.单纯性肥胖男童瘦素及相关指标的通径分析[J].医学检验, 2011, 18 (24) :91-92.

[8]邹大进, 吴鸿.肥胖症及脂代谢紊乱的诊断[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6 (1) :1-14.

[9]贾丽霞, 柳继兴, 张红艳, 等.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8) :839-843.

上一篇:新思维开展共青团工作下一篇:公共财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