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材

2024-05-16

大学物理教材(精选十篇)

大学物理教材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也有较多的新版本出现。从上世纪高考制度恢复后, 不久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理工科都单独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 从此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开始建设, 其中实验教材也开始了新的编写, 最初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是按照理论教材的顺序编写的, 也就是按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进行实验排序。但是随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人们发现实验教材完全按照理论教材的进度编写是不科学的, 应该要考虑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如今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编写一般是结合了以前教材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多年来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重新编写的。大部分的新教材都不再是按照传统的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顺序进行编写, 而是按照预备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专题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序编写。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改革途径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 拥有一本完整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材改革是学科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创新。

在新时期大学物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推动着新的实验教材的出现, 要求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更具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而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生做实验不看实验教材, 觉得实验教材没有用处, 因此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要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 主要改革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适当减少实验教材上的实验项目数量

在实验教材的改革中, 可以适当减少实验项目数量, 尽量选择一些典型的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项目重视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在实验教材的编纂上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减少实验教材上的实验具体步骤内容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改革中应当适当减少实验详细步骤的编写, 弱化实验步骤的规定, 而给出一定的提示, 给学生预留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在教材上可以预留空白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做的实验记录相应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

3. 增加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应用的专题介绍

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可能会存在这样一种错误思想, 就是认为物理实验与现代科技联系不大, 这种错误思想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要归咎于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与现代科技应用脱节。因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改革中应该要适当增加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的专题介绍, 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三、结语

实验教材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教学工具, 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大学物理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如今越来越多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出版, 这些教材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要分析如今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建设的现状, 分析这些教材的利弊之处, 并积极探寻实验教材的改革途径, 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 大学物理在也随之不断改革和创新, 而在物理学科中, 物理实验教材是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工具, 关系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建设。而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并不是十分完善, 存在着一些影响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问题, 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解决和完善的途径。因此本文将分析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建设的现状并探寻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贤菊, 陈文鑫, 周凯宁.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改革与建设[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1 (10) .

物理教材培训体会 篇2

九年级 毕雪松经安中学

2010.3.1

23月12日学校组织到唐山四十九中进行物理教材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并且做了一节课,《摩擦力》。以这节课的处理,来说明这次培训的主旨。这节课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的设计、实验的设计都体现了兴趣引入。比如,引入环节设计用筷子夹小球的兴趣实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引入课题起到很好的作用。

唐山市教研员提示到力是初中物理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感性的认识为基础,从大量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力的概念,感知力的存在。特别强调从效果去感知力,但不要以为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实近年来中考也体现了“生活处处有物理”。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怎样去机智处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没有达到老师所预想的效果时,老师是急于去引导,还是机智的去处理呢?其实这就体现出,教师平时有没有给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机会。做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

去发现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大脑束缚起来,这样不利于我们培养创新性人才。

我们的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更要适应当前的教育,注重学生的成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物理就考不及格,甚至三四十分,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在学下去,更不要提能力的提高了。

大学物理教材 篇3

浏览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用高中物理课本,收获不小,其材料新、图片多、范围广和史料丰富、所用手段先进等特点,令人难忘、颇有教益。这里,笔者就这套课本的30多个小问题提点看法与建议,供有关方面批评、参考。

一、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7月)

1、P 1“——300年前,——那时的中国处在清朝初期,西方则处在中世纪末期”。此处“清朝初期”和“中世纪末期”这些说法不妥。

(1)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清朝自1616年始至1911年终,历时295年。“300年前”即2007-300=1707年,放宽点也在1700年前后。1700年距1616年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几乎占了清朝的1/3时间。因此,300年前不能说是清朝的初期,此时已接近清朝的中叶了。

(2)中世纪宽泛的定义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的中世纪(另一种定义则是公元4—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为中世纪)。根据宽泛的定义可知,1706年及其之前的10年、20年、30年等显然均不属中世纪的末期,1706年及其之前的10年、20年、30年等在中世纪之后,属世界近代史的早期。中世纪末至1706年至少相差了70年左右,二者时间上虽相差不大,但历史年代学和断代分期问题不能混淆或随意。因此,引文拟改为“——300多年前,——那时的中国处在清朝中期,西方则处在中世纪结束之后不久”等。

2、P1“图2300多年前中国江南街景”,这幅中国画(局部)拟标明其年代、作者和标题等,以利文理相通、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也有助于课改“三维目标”的实施与落实。

3、P22“某些物质或物体的平均速度”这张表,问题有二。

(1)标题中的“平均速度”,拟用“平均速率”。表里只涉及了一些物质或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没有包括在内。同理,表里所有的“速度”用“速率”为宜。

(2)“空气分子热运动速度——”,这里“空气分子”一词使用不妥。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它没有相应的、独立的分子。“空气分子”当用空气中氮分子、氧分子等代替。

4、P22“自主活动”中三个习题里所说的“平均速度”,拟用“平均速率”。因为习题仅涉及速度的大小,不含方向及相关问题。

5、P24“图1-26 所示的是一种在汽车驾驶室中常见的仪表速度计——示数表示速度值”。这种仪表显示的仅是车速的大小,所以此处“速度计”、“速度”拟用“车速计”或“速率计”和“速率”

6、P37图1-45,即伽利略做斜面实验的这幅图,拟指明伽利略是图中众人里的哪一位(图左二俯下身、手指书本的红衣者是伽利略),以便师生识读,从而“放大”、发挥这张图的作用。

二、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2月)

7、P1图4-3旨在说明“哈雷彗星每隔76年就要在地球附近出现一次”这一周期性现象,该图在相应的天体旁注明了太阳和海王星、天王星、土星以及彗星等,却未标注地球。因此,拟在该图相应的天体旁注明“地球”,以利识读与教学。

8、P24“声呐的原理如图4-33(b)所示,敌方潜艇到我方声呐的距离可反映在荧光屏的标尺上”。这幅图没能很好地说明声呐的原理,拟用页边注的方式等,简述一下声呐的原理,以利了解、教学。比如:主动式声纳工作时发射超声波,该波遇到目标后会发生发射,利用接受到的反射超声波,可确定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等参数。

9、P32“——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我国早期的提升机械——”,其中“古书”拟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为宜,这样教育效果较好。

10、P33“图5-6(a)上举过程”,该图举重运动员的手势不妥,即手抓的方式不对。上举过程的开始至结束,手掌面不是向前的(垂直地面),而是向上的(平行地面)或基本向上的。所以,这幅图拟换用一个动作更准确的图。

11、p42“图5-16所示的水力发电,主要就是利用水流的动能”,该图的图示效果不好。这张拦河大坝及其泄水的远景照片,未能反映出水力发电的本质问题。拟换一幅主题突出、一目了然的反映水力发电的照片。

12、P45“——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把敌军打得头破血流”。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此句拟改为“利用具有较大动能的坠落石块,把敌军打得头破血流”。动能不是东西,它不能打破人头等。

13、P51“势能也叫做位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位能”一词已不再使用,它属于不规范的术语。因此,这段话拟删改为“势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

14、P73“图6-19所示是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因“自主活动”涉及了托里拆利,如用页边注方式简介一下其人其事,这既是水到渠成的事,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三、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8月)

15、P61“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这句话与史实不符,要修正。很长时间,大家都认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毛克利等人于1946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即ENIAC(埃尼阿克)。但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文、阿坦那索夫,他于1939年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发明、制造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即ABC(它有300个电子真空管执行数字计算与逻辑运算,使用电容器执行数值存储,数据输入采用打孔读卡方法,并采用二进位制);毛克利等人的电子计算机,源于阿坦那索夫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即ABC(近年的《文汇报》为此已两次发表长文做了说明)。

16、P81“图10—8通电直导线的磁场”,这个图示拟改动。直线电流磁场,其周边磁感应强度大小和距直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在垂直直线的平面上图示该磁场,其圆形状磁感应线族要清晰地让人了解,这是一个不等间距的磁感应线族,且越向外彼此间距越大(由内向外越来越疏)。

17、P81“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方向”。这是常见的说法,使用了几十年,但它不妥。磁场是一种物质,它和实物(如石块)一样,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等属性,但无方向与强弱!所以,这句话拟改成“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当然,如此需调整课本有关内容和前后顺序,以保证课本和教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磁场和研究、反映磁场性质的物理量等是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不能混淆等同,它们的内涵、外延均不同,它们不相等、不相同。磁感应强度有大小、方向,但这不代表也不能说明磁场就有大小和方向等;详细分析请见参考文献[5]。

四、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12月)

18、P19“莱顿瓶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在1945年研制成功的”。此处时间要改为“1746年”。

19、P34通用的防辐射警戒标志“图12—20”,当使用最新标志,即2007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标志——一个黑框红底三角,内有一个辐射波标记、一个骷髅头标记和一个逃跑的人形。

20、P37“这反映了电场各点的强弱和方向是不同的”与“——描述电场的强弱”。此句话存在的问题和上述第17个问题相仿。这些话拟改为“这反映了电场各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与“——描述电场强度的强弱”等。这样,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前后顺序也要做调整,以保证课本的科学性与内在逻辑性。

电场也是物质,它和实物(如石块)一样,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等物质属性,但无方向与强弱!电场和研究、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等是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不能混淆等同,它们的内涵、外延不同,它们不相等、不相同。电场强度有大小、方向,但这不代表也不能说明电场有大小和方向等;详细分析也请见参考文献[5]。

21、P41“图12—27 粒子的分类”,拟在轻子图示里增加“——及其反粒子”;在媒介子图示中补充“中间玻色子”。

22、P48“在美国芝加哥体育馆的看台下——”,要改成“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馆(足球场)的看台下”。

五、 拓展型课程Ⅰ(第一册,华东师大版,2007年8月)

23、P55“银分子(即原子)蒸发成气体”。金属晶体是原子晶体,金属只有原子、只说原子,没有金属分子一说。如铁原子等,没有铁分子等。所以,此处拟用“银原子”。

24、P74“20世纪中叶,法国昂热市附近一座长102m的桥——死亡226人”。根据历史事实,此处时间应改成“19世纪中叶”。

六、 拓展型课程Ⅰ(第二册,华东师大版,2008年1月)

25、P3“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如何确定电荷量大小,库仑用了一个简单而巧妙的办法:使C球带电后跟A球接触,它们带上等量的电荷量(都是原有电荷量的一半)。同理,也可设法改变电荷量为原来的1/4、1/8等。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测出作用力跟电荷量的关系了。经多次实验,库仑得出结论——F =kQ1 Q2/ r2”。这类叙述国内教材由来已久、传播几十年了,看似精彩,然而子虚乌有!

(1)1785年,库仑通过电扭秤实验和类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了电斥力的平方反比关系;1787年,库仑又通过电摆实验,利用振动方法获得了电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库仑的F∝1/ r2不是严格的实验结果,当时库仑的实验误差达到了30%以上,F∝1/ r2部分是猜想的结果。

(2)F∝Q1 Q则非库仑的实验结果,它是通过类比万有引力定律直接得出的!库仑认为该关系是显然的,可先验的接受之,他说:“这个假说的前一部分(即F∝Q1Q笔者)无需加以证明”。

总之,库仑定律不是一个纯粹的实验定律,上述引文是后人的臆想。详见参考文献[6]或宋德生等,电磁学发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6、P37“点击”里“目前实际应用的只有硅光电池”。此话不妥,当下,实用的光电池中也有非硅质的光电池。如:砷化镓光电池和锗光电池等。

27、P88“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快慢是由核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一种放射性元素无论它是以单质形式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是否对它加压、加温或其他任何处理方式,都不能改变它的半衰期”。这也是国内教材和理化教学常见的、经典的说法,但它不妥!这句话,应当增加限制词,如“通常”或“一般情况下”等,不能说绝了,否则有科学性问题。

事实上,有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外界压力(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等有关。比如单质7Be的衰变常数(衰变常数入和半衰期T的关系是T=ln2/入)比氧化物7BeO中的7Be大13‰,将7BeO加压到270kbar,使其体积减少10%,此时衰变常数会增大6‰。详见参考文献[4]或倪光炯等,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28、P93“图9—12就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在铁芯上固定着三个相同的线圈AX、BY、CZ,始端是A、B、C,末端是X、Y、Z”。根据国际电工组织的统一标准,三相交流电所涉及的符号及组合等,要用U1-U2,V1-V2,W1-W2和U1、V1、W1与U2、V2、W2。AX、BY、CZ和A、B、C与X、Y、Z早已废止、不用了。

29、P105“图14—25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拟改成“——中子由三个夸克和胶子组成”

30、P114“宇宙大爆炸学说最早是在1948年由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最早提出者是比利时天文学家G、勒梅特(1894——1966),不是伽莫夫等人。勒梅特于1932年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

七、 拓展型课程Ⅱ(华东师大版,2008年7月)

31、P17“STS”里 “——一本远程弹导学”当改成“——一本远程弹道学”。

32、根据上述第28条的意见,P93“图9—13”中三支曲线的标注“A、B、C”,理应换成“U1、V1、W1”。

参考文献

[1] 曾铁.沪用新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管理,2005(9).

[2] 曾铁.沪科版高二物理课本的一些问题.教学与管理,2006(12).

[3] 曾铁等.近十年沪版中学物理课本的一些问题.理科爱好者,2006(15).

[4] 曾铁.关于物理课本的一些常见说法.中学物理教学,2006(6).

[5] 曾铁等.两个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管理,2007(6).

[6] 曾铁.库仑定律历史的几点说明.中专物理教学,1994(6).

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研究 篇4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授行为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手段,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对知识有继承和发展的作用, 教材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教材建设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大学物理教材数目繁多, 质量良莠不齐, 探索并建设适应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中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必然产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业务规格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充分展现创新思想, 突出应用特色。以培养突出应用能力为主, 教材应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类型、形式和载体应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满足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特别是实验实践教材体系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的一个方针原则, 从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能力过程中要通过由浅入深及能够深入浅出的一个培养模式。侧重提高工程实践及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以便拓展相关理论教材及同相关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改革方向

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教材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水平。它是体现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全面提升本科教材质量, 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的建设

3.1 开展教材研究

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设的先导, 研究教材能够促进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材研究要注重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教材内容更新的研讨, 对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使用、交流的分析总结、质量评估和扬优汰劣。探究学科体系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材相关建设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相关教学改革等之间的联系, 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改革中对于教材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变化的原因, 通过运用发展的观念来探究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 进而使得教材建设能够更好的符合科技、教学改革同以后对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

3.2 制定教材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方案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的期限可考虑5年左右, 并采取滚动编制, 从而保证教材建设的连续性, 按照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展教材规划工作。

3.3 组织自编教材

自编教材根据学校教材建设委员, 通过统计当年教材建设计划及评价质标来确定当年的教材建设立项指南用项目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各课程负责人组织教材编写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审批项目, 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教材编写完成并经试用以后, 由教材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教材的质量评估、评优和推荐工作, 加强对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把好教材选题和选用的审核、质量及管理的关口, 对立项编写的教材要加强中期检查, 为编者排忧解难, 以保证编写教材任务落到实处。

自编教材要根据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等联系起来, 根据课程小组多年讲课心得, 结合现有教材和教案, 有计划的组织试编试讲, 不断完善, 并注重学生反馈的意见以及学习考试情况, 专门讨论予以修改。

3.4 开展教材评价与精选教材

开展教材评价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材选用引入了市场运作机制的情况下, 可考虑采取招标的方式保证所选用教材的质量。当前教材由于雷同严重、版本甚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难辨良莠的情况下, 通过开展教材评价, 能为教师和学生推荐高质量教材, 保证教学质量。

教材选用是教材质量保证的最关键环节。重视教材的选用, 要树立“精品意识”, 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 高质量的教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泛本作用, 可以填补因教材水平的差异而造成教学平的参差不齐, 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保证教学质量。

4 总结

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来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教学方案, 主要把“应用”构建为主导中心及特征来构建教材内容体系, 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技术应用能力。教材体体系主要通过把相关知识本位转位能力本位, 依据相关课程在专用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把相关教学目标合理分配到理论、实践教学当中去, 构建以培养能力作为目的新的教材体系。

注:本文受江西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JY1020) ”和“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KC1010) ”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李云芳,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崔巍, 教材建设要同教学改革同步[J].天中学刊.2000.

初中物理新教材反思 篇5

本人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高中物理教材对比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材 难度

一、中美两国课程结构差异对教材知识难度的影响

美国的物理课程分为四种:一、概念物理又称“非理科物理”是为非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开设的物理课程。这类物理课程的重点是物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不注重定量的计算和技术性的细节。二、常规一年的物理课程又称之为“定量的物理”学生一般在毕业年级选修。三、荣誉生物理课程是一些学校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设的物理课程。内容与常规一年的物理课程的内容基本相同,部分内容有所加深。四、高级物理课程,简称AP课程是为最优秀最有学习动力的中学生开设的一种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课程。美国物理课程难度的层次性是逐渐加深的,每个水平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了力、热、光、电、磁以及近代物理部分的物理知识的整體内容,只是不同课程对这些内容阐释的角度、深度不同。美国多层次的课程类型为美国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教材可以依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难度要求编写,有针对性的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材无论是增加难度还是降低难度都有比较灵活的伸缩空间。我国新课标的物理课程结构由12个模块构成。这十二个模块各自有不相同的物理知识内容,每个模块占2学分最低修满6学分其中物理1与物理2是必修模块其余是选修模块。

图1 中美教材对比

二、中美教师教学观念的差异对教材知识难度的影响

美国教材本身所涵盖的知识难度不等于美国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难度,美国教师与我国教师应用教材的思想存在着很大不同。美国教师是“用教材教”,我国教师则是“教教材”。虽然美国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都很大,但美国的教师不会严格按照教材教授物理课程。

我国教材的内容相对简单,教材中的习题较少并且难度不大。我国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通常将练习册视为学生的第二教材。练习册中的题量通常较大,并且题目较难,趣味性较低。解决练习题通常需要的更多是数学手段,而不是物理知识本身。我国物理教学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处理数学式的物理练习题上,牺牲了物理知识本身的教学时间,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与美国《概念物理》在力学与运动学的对比启示

中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设置的种类较美国《概念物理》教材丰富。中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有种,分别是“大家谈”、“探索研究”、“实验”、“自主活动”、“点击”、“”、“历史回眸”、“拓展联想”。美国《概念物理》教材栏目设置则相对较少,总结下来大体可分为种,但是在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也就种,分别是“THERHYSICSPLACE”物理地带、“Insight”亮牌、“CHECKYOUSELF”自测、“CHECKYOURANSWERS”自测答案和“PRACTICINGPHYSICS”物理实践。单从栏目设置种类上面来看,中国版高中物理教材较美国《概念物理》教材略胜一筹。两教材栏目设置功能有异同两教材在栏目种类上差别较大,各自的栏目功能也有异同:

(1)有交集之处美国《概念物理》教材中的“自测”栏目主要用于练习功能,中国高中物理教材的该功能主要表现在“自主活动”栏目上,但是练习题数量相对美国《概念物理》教材来说偏少,也没有设置附属答案之类的栏目。美国教材则设置了“自测答案”栏目。同时,美国《概念物理》教材在对“自测答案”栏目进行描述的时候,会带有“温馨提示”,“温馨提示”用语亲切自然,能够增进读者和教材之间的亲近之情。《概念物理》中的“物理实践”栏目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探究的功能,和沪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索研究”栏目功能类似,但是在教材“力学和运动学”部分,《概念物理》此种栏目在教材中设置的数量没有沪科版高中物理教材设置的数量多,且《概念物理》对此栏目的描述较简单,没有沪科版的详尽和有目的性。《概念物理》“补充版块”栏目与沪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点击”、“STS”和“拓展联想”栏目功能类似,均提供了一些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较深入的知识和学习资料,并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相联系。

(2)无交集之处美国《概念物理》教材较中国高中物理教材栏目设置的特色之处在于“物理地带”和“亮牌”这两个栏目上。“物理地带”栏目点明。本节课的重要术语和重点内容“亮牌”则在教材的关键之处提醒和点拨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中国高中物理教材的栏目中没有设置相应栏目具有此两项栏目的功能,但是中国高中物理教材的栏目设置亦有其相对特色之处,如“DIS”实验和“学习包”。DIS实验将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处理与电脑技术相结合,使物理实验中的很多物理量测量变得简单有效,准确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让学生掌握现代数字化信息系统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学习包”则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享受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物理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中不同环节的改革难度不同、速度不同。教材的改革比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观念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更容易操作,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改革更容易实现。这就造成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课程结构的落实不能与教材改革同步,至使教材改革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与教学观念改革之间的进程不匹配。这种课程、教材、教学观念、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但从改革实施的长远来看应尽量及时调整各个环节使它们能够相互匹配实现课程改革优势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恩德.美国近二十年高中物理教材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10,(8).

[2]乔际平,邢红军. 物理教育心理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55-91

利用物理教材 培养创新意识 篇7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以物理知识为载体, 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中的“想想议议”、“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内容, 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大量素材,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想想议议”的应用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教学中, 老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议, 想得越丰富, 议得越深刻, 创新的灵感也就越多。

案例1:学了固体压强一节的“想想议议”后,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掉入冰洞中的人, 你如何去救他会更安全些?有的同学说铺上木板从木板上走过去, 还有的说从冰上爬过去, 还有的说是让体重小的去救等, 他们想的都有道理。

案例2:学了浮力的应用一节的“想想议议”后,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的潜水艇是怎样实现它的上浮下沉的?你能制作一个潜水艇模型吗?于是几位同学在课下用了一只试管、一个钻了两个孔的橡皮塞、两个短玻璃管、两个长度适当的软胶管、一个注射器、一段铁丝, 就成功制作了一个潜水艇模型。并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做了实验, 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

2.“STS”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中, 充分利用“STS”中科学家的故事和一些科学发明、发展史, 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科学家的故事, 不仅介绍了科学家们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辛苦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还介绍了他们奇特的思维和超人的见解, 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导致了机械摆钟的发明, “STS”里面还有一些内容, 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现代科技的成果和应用, 里面本身就包含许多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成就, 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理想材料。

案例1:学习了“其他简单机械”一节的科学世界后, 我鼓励学生要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班学生小明他知道使用斜面省力, 于是他在家里的台阶处搭了几块木块, 这样他奶奶坐上轮椅就可自己上来下去。还有一次, 他看到爸爸在用一个扳手拧螺丝, 用好大劲也拧不下来, 他赶快找来一根长套管套在扳子柄上, 用了不大的力就解决了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小明的创新思维。

案例2:学习了“杠杆”一节后的科学世界“曹冲称象”后, 学生明白了只要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足够大, 就可用较小的力称出较重物体的重量。在课下, 有的用一个弹簧秤和一根细杆称出了大西瓜的重量, 有的称出了满满一书包书的重量等等。可见这都是受“科学世界”的影响。

3.“探究实验”的应用

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然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在教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 创新了一些新实验:

案例:在学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后,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木块和一个长方体铁块放在长木板上, 怎样探究哪个下底面更粗糙。

同学们经过分组讨论后, 进行探究, 不仅掌握了控制变量法, 而且经历了探究过程, 兴趣高涨, 收益匪浅。

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 篇8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公共素质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鉴赏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了解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完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都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 实用主义学习氛围明显, 因此, 学生和学校都逐步加强实用课程的学习, 而人文教育学科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在这样一种浮躁的氛围中, 大学语文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边缘地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表示, 大学语文的现状“恐怕连边缘也说不上, 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

实际上, 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20年的不断摸索过程中也的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缺陷、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大学语文的师资力量薄弱等等。

笔者拟主要围绕大学语文教材的缺陷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自从1978年全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 大学语文的教材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四百多个版本。其中, 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由王步高、丁帆主编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由彭光芒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国文》, 由温儒敏主编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 由陈洪主编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由丁帆主编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 由夏中义主编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然而, 教材版本虽然众多, 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编写指导思想模糊的问题。大学语文是一个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 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但近年来, 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定位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编写指导思想不明确, 致使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走入了误区。很多人认为, 大学语文既然是素质教育课程, 其重心就应放在人文性上。因此,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与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这种想法的确突出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但是却忽略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这种过分追求人文性的观点使大学语文的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 忽略了基础性和应用性同样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特征和价值的体现。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的性质首先体现在基础性上, 这是由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的, 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都要以语文为基础, 母语知识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 大学语文的性质也体现在工具性上。“语文”顾名思义, 就是对于语言文学的学习。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工具。再次, 大学语文的性质还体现在人文性上。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 感悟文学作品中作家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认识,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和教育。

其次是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重复的问题。大学阶段的学习, 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中学阶段的学习, 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因此, 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对于已经跨越了中学阶段基础学习的大学生而言, 如果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过多地接触基础教育期间学习过的篇章, 就达不到应有的学习目的。并且“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 (本) 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 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 只要文章选得好, 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 (2)

但现今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 往往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重复。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 (第九版, 2007) 为例, 此教材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 是全日制高教重点教材, 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而且作为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教材被列入高教司21世纪高校教材推荐书目。即使是在这样一部权威的教材中, 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如第一单元“仁者爱人”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冯谖客孟尝君》, 第二章“和而不同”中的《像山那样思考》, 第三单元“胸怀天下”中的《北方》、《赞美》等等。可以说, 与中学课文相重复的现象在整本教材的各个单元中都曾出现, 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量重复, 使得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 这也是导致大学语文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只有重视这一问题, 并尽量避免这一问题的继续发生, 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大学语文教学。

再次是教材选文古今中外所占比例的问题。大学语文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了解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和要求。因此, 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应该广泛地选用, 而不应厚此薄彼。

然而, 在现今大学课堂上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作品的比例严重失调。仍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 (第九版, 2007) 为例, 从中外作品的比例来看, 整本教材共收入文章89篇, 其中中国文学作品有78篇, 占全部选文的87.6%, 而外国文学作品仅有11篇, 占全部选文的12.4%。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深入,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了解中国文化, 还应当关注、了解世界各国的文明与发展。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 大学生更应该借此机会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从中国文学史部分的古今比例来看, 在上述教材全部78篇中国文学作品中, 古典文学作品有52篇, 占66.7%, 现当代文学作品只占33.3%。

的确, 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在大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篇章都是古典文学长河中的经典之作。然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距离现在过于遥远,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解, 使得他们对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 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 最终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最后是教材的结构体例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大多采用以人文精神加以建构的模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 以文章审美为载体, 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 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 这样一种体例的盛行, 实际上是与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的指导思想相联系的, 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大学语文课本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学欣赏读本, 欣赏性强, 而缺少可教学性。学生学习这种类型教材的难度相对较低,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大学语文课程一步一步走向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边缘。

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语文学习, 因此对于教材编写的深度、广度、难度的认识和把握应该准确适度。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指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更多地可以从教材中体现出来, 《大学语文》教材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一定要高于中学语文教材。而不是中学语文教材量的补充, 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 (4)

既然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学习, 那么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升华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整合全部基础教育时期的语文知识。因此, 大学语文教材应当对于文学知识进行梳理, 以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为线索, 对在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和文学流派的优秀代表作品按时间顺序编排、介绍, 使学生对整个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发展史都能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从而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能有全面性的认识。这样的教材体例将使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能达到大学生可以把握的水平和高度, 真正能够使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的问题很多, 需要整个大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以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语文教学, 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使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徐中玉:《大学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出版前言”第1页

②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2期

③魏怡:《大学语文新编.导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3页

大学物理教材 篇9

关键词: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比较研究

一、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现代物理知识比较的必要性

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沟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 为了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背景下的人才,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进行着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我国近年来在教育方面也作了很多调整和改革。如对中学教育从教育目标到教材的修订, 都做了多次的修订和改动, 并为此制定了《学科课程标准》来指导中学阶段的学科教材。而物理作为我国中学阶段学习的自然学科的基础科目, 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调整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 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统计发现, 近年来, 我国高考对于现代物理的考查以及相关知识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多, 因此对比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知识, 从中分析出两国高中物理的不同之处, 并取其长处, 能够为推动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和教材的丰富以及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现代物理知识的差异比较研究

(一) 现代物理知识内容的相对数量不同

为了更加准确地将我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作对比, 本文采用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高中物理新教材, 即高中一至三册 (必修加选修) , 而研究的美国高中物理教材是在美国高中常用的物理教材《PHYSICALSCIENCE》, 这本书只有一册, 分为25章, 物理占15章, 此书的其他内容为化学和生物知识。

在《PHYSICALSCIENCE》这本书中, 现代物理知识所占整本书的页数比例大概为16.9%, 而我国的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页数所占整套书的页数比例为13.5%, 这其中有4%左右是为学生的课后阅读以及扩展所准备的阅读材料, 以及打“*”的内容, 此内容为选择性地了解, 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 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采取“跳过”的方式。因此, 从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的现代物理知识所占整个教材的数量来看,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内容与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相差不大, 但是总体上看, 两者所占比例以及重视程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 教材中涉及现代物理的知识点不同

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主要是介绍原子的知识, 包括结构、模型的介绍, 量子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和狭义相对论、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以及原子核的一些内容, 包括原子核的反应、裂变、聚变等, 并在内容的设置上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 现代物理知识还对激光、纳米技术、液晶材料、半导体、超导材料等物理方面的材料问题、通信技术、航天技术和宇宙星系等现代的科技技术知识进行了介绍, 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在第一、二册的拓展阅读以及打“*”的内容中出现, 只要求学生了解, 而不要求学生掌握;在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 关于现代物理知识涉及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原子核反应、裂变、聚变等, 也侧重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对激光技术、超导材料、半导体及其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也做了一定的介绍和说明, 并对半导体材料尤其是其在计算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的介绍, 但是对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提及的现代物理知识中的量子理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和狭义相对论等内容则没有提到。

(三) 两国教材中现代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两国教材中现代物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现代物理知识主要以文字方面的叙述为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 同时结合一定的举例以及应用类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尤其是对高中物理中的现代物理知识的相关概念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等。而美国的现代物理知识部分有很多的插图, 其中彩色的插图所占比例大概在30%左右, 而文字叙述的内容也只占30%左右, 剩下的内容一般以物理实验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更加侧重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 因此对小实验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较多, 而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则侧重于学生对具体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与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在内容设置的数量、知识点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比较, 可以看出中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现代物理知识内容相对较少, 涉及面较广, 而美国在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为灵活且侧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岩.中美高中物理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及启示[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曾道富, 陈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磁场知识内容的对比研究[J].读与写, 2014.

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心得 篇10

(1) 初中教材对许多物理问题只作定性分析, 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教材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 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初中到高中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跳变。

(2) 初中绝大多数的物理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而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绝大多数上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体现在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阶梯很高。

(3) 不善于利用数学工具解题是形成台阶的重要因素。高中阶段数学工具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矢量等, 让学生一下适应确实不易。根据高中物理台阶形成的原因, 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降低台阶的方法。

1.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 (速率) 、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 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 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 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 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

2. 加强物理直观性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 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做一些实验, 多举一些实例,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多种媒体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 掌握物理概念,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上一篇:中学体育学习兴趣下一篇:安全协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