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2024-05-18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精选十篇)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1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何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繁荣, 加快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成为当前旅游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界的基本共识认为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部分学者尤其是遗产保护学派, 坚持强调遗产旅游的独立性, 认为遗产旅游更加偏重对遗产资源原真性的保护和历史特性的发掘。不论遗产旅游与文化旅游到底是相互从属, 还是有所区别, 不可否认遗产旅游与文化旅游有着天然的、重要的联系。

遗址是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1]。2008年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印发“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指出, 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 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 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部分遗址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1年6月9日江苏省文物局将8处遗址列为江苏省大遗址名录。同时在“十二五”期间, 督促各市做好江苏大遗址的“五纳入”工作, 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纳入体制改革, 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大遗址保护管理体制。

然而遗址的保护和发展却是相互牵制与博弈的, 快速发展的城乡建设、基础建设、农民生产、生活和盗掘文物的犯罪活动以及千百年来自然力的破坏力, 日益增长的居民旅游热情和地方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的热切希望, 使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如何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能使其服务于民众的旅游诉求,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成为尤为必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遗产原真性理论。

从1961年波斯汀 (Boorstin) 首次将原真性概念引入旅游界开始, 国外对遗产原真性的研究可以体现在一系列遗产保护文件中, 如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7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96年的《圣安东尼奥宣言》等。学术界对遗产原真性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旅游产品的展示原真性、建构原真性和存在原真性。国内学者徐嵩龄 (2008) 对authenticity的涵义进行了辨析, 指出了原真性的多层含义, 细化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素。阮仪三 (2008) 等指出, 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陈勇 (2005) 讨论了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的概念内涵, 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 文化遗址公园。

文化遗址公园就是为遗址所建立的公园, 是在遗址的基础上, 利用公园的形式对空间合理安排, 有保护遗址、发展遗址文化的功能性要求。目前世界上没有对遗址公园的权威概念, 一些学者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出发, 结合自我理解给出自己的定义。刘思跃认为, 遗址公园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形式, 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文化溯源性、地域性、生态性, 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并成为城市肌体的一部分[3]。陈圣泓认为遗址公园是指通过保留、保护、改造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等显著价值的遗迹基址而成的公园。遗址公园的重点是“基址”的保护保存, 特别强调的是生态和遗址价值的有机结合[4]。

(三) 遗产活化。

遗产活化一词在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指南中首次出现, 是活态的历史、活态的遗产的提法, 大意是指通过外在的表演来复原历史的描述[5]。但目前尚未在国外研究者中发现有具体的、系统的描述遗产活化理论内涵、框架、遗产活化方法、遗产活化开发实例的文章或专著。国内学者对遗产活化的研究起源于对民俗遗产的保护, 为了避免将民俗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变成单纯的“搜集———整理———归档”的静态的抢救和保护, 而提出要“活态化”的抢救和保护, 即将民俗文化“活化”, 培养一批批传人, 一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人的参与, 使遗产扎根民间, 保存在民间[6]。喻学才, 汤占伟将遗产活化理论应用于木渎古镇寿桃湖项目区遗产活化的案例研究中, 提出了遗产活化的三种商业运作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招租、招商模式, 政府出让经营权模式, 政府和企业合资开发模式[7]。台湾学者李常生, 钟行明在《名人故居遗产活化———台北市蒋经国故居案例分析》一文中, 将遗产活化理论应用于遗产旅游的开发实践中, 提出了遗产的开发不应局限于点的开发, 而是以点带面, 形成一个集古迹、文物典藏、生态休憩、展示教育、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文化园区, 赋予遗产地更大的背景环境和生长空间, 使得遗产真正“活”起来, 具有更强的生命力[8]。

三、以遗产原真性为核心的ROCEP模型构建

(一) IPAT概念模型概述。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 社会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受到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Commoner认为技术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新出现的环境问题都与现有技术的改革或新技术的出现有关。然而, Ehrlich和Holdren却持有和Commoner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技术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缺乏严格的环境管理政策、人口的快速增长, 以及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才是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经过双方长期激烈的辩论, Ehrlich和Holdren提出环境压力控制模型, 即IPAT模型, 该模型的方程表示为:

其中, I为环境压力 (Environmental Impact) , 含资源、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等;P为人口数量 (Population) ;A为富裕度 (Affluence) , 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T为技术进步 (Technology) , 通常用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或环境污染排放量表达, 亦称资源消耗强度或废物排放强度。

单从模型的结构和联系来看, 环境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经济富裕程度和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同样通过降低P、A和T的危害性增幅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然而, 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并非“水涨船高”式的线性变化, 而往往呈现出交互作用、滞障或者叠加式的非线性效应。其中, 人口规模是导致世界或区域的环境冲击增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往往会因为其关联影响致使环境不成比例的恶化。

当今世界, 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迅速加剧。若以资源供给和环境容载的有限界定应对人口增长的无度和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 人类社会势必陷人不可持续发展的泥滩。因此, 有序协调人口、经济和科技与环境之间的相依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当代人类社会的明智之举。

(二) 以原真性为核心的遗产活化ROMCPE模式构建。

遗产活化是遗产的旅游活化, 然而遗产资源又不同于其他旅游资源, 它更强调遗产的原真性与游客的感受, 是能让遗产活起来, 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旅游产品。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 旅游活化开发通常与政策保障, 资源状况、资源活化能力、旅游市场状况、开发资本以及旅游地的环境容量效率有关。资源等级越高, 资源越优质, 活化能力越高, 开发资本越充足, 旅游市场前景越好, 则旅游开发越容易, 而环境容量越大, 效率越低, 则需投入的各项成本也越高, 那么开发的难度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遗产资源开发与开发要素之间, 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该关系模型。依据IPAT模型的建立规律, 得出公式:

式中:TD表示旅游开发;R为旅游资源状况;O为资源的创意能力;M为旅游市场状况;C为开发资本;P为政策环境;E为旅游地环境容量效率。而此种旅游开发模型也可被定义为ROMCPE旅游开发模式, 这是根据旅游活化开发五大要素: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资源活化创意能力 (Tourism Originality) 、旅游市场 (Tourism Market) 、开发资本 (Development Capital) 、政策保障 (Policy) 和旅游地的环境容量效率系数 (Environmental Capacity) 五个英文关键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 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紧密围绕遗产原真性的本质, 构建遗产活化开发模型 (图1) 。

从图1可见, 遗产活化开发处于ROMCPE开发模式的核心, 遗产活化对遗产资源、创意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资本四个要素产生影响, 或者说这四个要求构成了遗产活化的核心, 即遗产活化实际上包括遗产资源活化、创意活化、市场活化、投资活化四个层面。同时, 在ROMCPE开发模式中遗产资源、创意能力、遗产市场、开发资本、遗产环境、原真性本质之间是双向联系, 彼此相互影响, 形成了“旅游活化开发环”, 实现了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以原真性为起点, 遗产资源为主体, 顺时针观察, 发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原真性是遗产活化的底线, 反映了遗产资源的保存状况完好的遗产资源, 遗产真实也相对较好, 那么与之相应的开发技术要求则不必太高, 只需简单的修缮, 在不破坏遗产真实的条件下, 轻度活化即可;以旅游投资为起点, 旅游开发者为主体, 逆时针观察, 发现旅游投资通过旅游市场定位对开发技术产生影响;旅游投资的大小, 对旅游市场推广起到基础推动的作用, 旅游市场定位的高低, 旅游投入的多少, 限制了旅游开发技术的应用, 进而对旅游资源开发产生影响。最后, 经过旅游化、旅游开发的遗产资源会有略微的改变, 形成了旅游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 并对遗产环境产生影响。如何维护这种变化的良性、可持续性, 则必须再次投入, 追加投资。故遗产活化是一个持续的, 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劳永逸。

1. R (活化资源基础) 的内涵。

活化资源基础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区位条件。资源基础是做好景区原真性保护开发的前提。要首先开发包括山体、生物、生态、特异性等在内的自然旅游资源, 并对景区的资源特色, 更好地加以利用, 大力开发具有景区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 将其开发转变为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等, 人文旅游资源是遗址公园中最重要的资源基础, 只有将文化作为基础, 才能获得活化开发的成功。所以要做好活化资源基础, 重点是挖掘当地遗产资源的特色, 凝练文化内涵, 将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2. O (活化创意能力) 的内涵。

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除了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活化创意能力, 通过创意与众不同的展现方式, 创意产品来吸引游客的目光。提升景区的活化创意能力可以通过引进创意人才, 调整人才结构再加上投入创意研究资金, 最终研究出创意成果, 促进景区的发展。

3. M (活化市场评价) 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信息交流、交通运输更为便捷, 客观上缩短了人们出游的空间、时间距离, 也使得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变化, 旅游观念逐步趋向于追求新奇、特色的旅游景点, 旅游市场竞争呈现出多元化。旅游业市场状况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旅游市场营销变得尤为重要。市场活化实际是旅游市场营销的提升, 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形式。活化市场评价总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旅游产品是否达到旅游者的满意程度、门票价格的变动以及宣传促销的渠道都会影响到旅游者对活化市场的评价。

4. C (活化资本投入) 的内涵。

资本, 在经济学意义上, 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 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 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 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鉴于遗产资源的特殊性质, 从当前国内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 遗产旅游、遗址旅游的开发、经营商大都是地方政府或代表全民利益的企事业单位, 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集团公司很难有机会涉足。遗产旅游的盈利情况一直堪忧, 资本运作也多是依靠政府拨付的遗产保护款项, 难以支撑旅游开发的巨额投入, 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遗产旅游的发展一直受限于资本问题, 对此, 必须依托于资本活化, 以灵活的资本运作手段,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 适当放宽准入资格, 引入优质外来资金,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5. P (活化政策保障) 的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遗址公园的原真性保护, 相关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原真性前提下的遗产开发, 地方性政府也提出地方扶持政策, 鼓励开发, 这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6. E (活化环境质量) 的内涵。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景区的活化环境容量包括环境的承载力、环境的综合防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力等等。景区要通过自身的环境合理容量来限制游客的人数, 保持景区的原真性, 同时可以加强当地的环境法制, 强化对环境的管理。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遗址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加强文化遗址公园的原真性保护, 使其与旅游业开发共生发展,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关注点。目前对文化遗址公园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原真性保护与经济特质的研究, 或是对遗产进行一般性的活化开发, 很少将二者结合进行原真性保护下的遗址活化研究。本文以遗产原真性为核心, 结合系统动力理论的IPAT概念模型, 构建了适合文化遗址公园的ROMCPE活化开发模式, 对文化遗址公园的活化开发及其原真性保护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址公园,活化模式,系统动力理论

参考文献

[1] .贺辉.有关中国大遗址的若干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1, 2:36~38

[2]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EB/OL].http://www.ccsc.gov.cn/qwfb/200810/t20081029_4035464.html

[3] .刘思跃.广州新石器遗址公园——“广州第一村”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5, 6:49~53

[4] .陈圣泓.工业遗址公园[J].中国园林, 2008, 2:1~8

[5] .王景慧.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 2006, 11 :57~59

[6] .芦佳洁.安阳殷墟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7] .喻学才, 汤占伟.木渎古镇寿桃湖项目区采石遗产活化案例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0, 5:49~53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2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湿地资源逐渐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湿地受到较大的损坏,面对这个环境,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设计是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要遵循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念,根据生态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加以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湿地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湿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污染,为此,需要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传承地域文脉。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过度公园化的状态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公园内设置一些科普性的设施。这样,就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一种人工气息浓厚的公园,甚至还更有甚者,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构建商品房。

2.景观设计存在同质化的倾向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人员的意识较为同质化,通常是采用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植物,就成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内容,再加之水生植物的开发有限,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3.文化的缺失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通常只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而对于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存在文化开发缺失的问题。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要在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要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设计与规划。

1.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和地形风貌,进行特色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栽植适应于湿地环境的湿生植物,并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群体规模之美。在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取视觉感官较好的植物,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灌木、藤本植物,这些特色湿地植物有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黄昌蒲、旱伞草、菱白、萍蓬草等,要在湿地的平面上构造成飘、浮、立的景观特色,要注重栽植均衡与稳定、色泽与质地、比例与尺寸,要形成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的特色植物群落。同时,还可以设计出进退有序的曲线,形成蜿蜒曲折的绿色植物走廊,从而增加欣赏的层次感,避免呆板和单调。

特色景观设计与湿地的地形地貌要相吻合,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设计典型性的地形地貌景观,如湿地沼泽区、湿地漫滩区、湿地灌木丛区,还可以在其中放养一些湿生生物,饲养适合生长的湿地生物,要保证湿地走廊的连通性,并规划和设计一些湿地小品,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丰富,龙潭湿地主要以大龙潭水库为主体,形成了典型的“森林—湖库—河流—地下河”复合生态系统,并以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和靖西海菜花为代表,营造出了丰富的`动物生境,别具特色和风味。

2.乡土景观元素的特色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运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融入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持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以大龙潭湖库区大坝——三元桥河水流域为特色景观元素,进行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如湿地旅游观光空中游廊、游览步道、河堤驳岩石栏杆等,利用艺术手法设计出乡土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游客流连忘返。

3.构建动物栖息乐园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为鸟类提供憩息的场所,这些珍稀的鸟类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的乐趣。同时,也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可以观赏到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并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生长有92种鸟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还可以设计特色湿地动物养殖区,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分布有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哺乳类15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58种,其中有一种为龙潭湿地公园所特有的鱼类——金钱巴,观赏游客络绎不绝。

4.提炼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之中,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也是设计内容之一,要对城市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根据适当的节日,选取适宜的文化民间风俗活动,从而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亮点。例如在一些江南的湿地公园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在湿地公园展开划龙舟竞赛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内容,采用复原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设计,从而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气氛,添加人文气息。

三、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用科学的、实用的、生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进行拓展性的开发和运用。要在不破坏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弘扬和传承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使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变化性和特色性,在生态文化的注入之下,填充城市湿地公园的灵魂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贺莉.江西省城市湿地公园本土文化特色塑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滕广.以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2.

儿童公园设计中卡通文化的探索 篇3

一、中国儿童公园的现状

目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环境景观艺术也出现了快餐化的现象。对国外设计的全盘照抄,仅是以成人的审美来选择一些批量生产的游乐设施,致使全国各地的儿童公园,特别是儿童游乐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象。同时,现在的儿童公园在设计上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使得中国的儿童公园已失宠于孩子们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全国呈现不断萎缩的状态。中国的儿童公园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下,整体上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表达方法,出现了集体失语现象。

二、从卡通景观入手的思考与探索

而此时,美国迪斯尼公司正在不断地向全球扩张其迪斯尼乐园的数量,甚至在中国上海斥资340亿美元兴建了第六个迪斯尼乐园并在2016年开园。迪斯尼乐园强大的市场份额,以及它受儿童的欢迎程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漫卡通这一娱乐文化所具有的引导力,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儿童公园提供了更广的思路。(图1)

2.1卡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2.1.1卡通对于儿童语言学习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卡通包括卡通漫画和卡通动画片两部分,卡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逗趣的幽默感。

动画片生动的语言与图像相结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极具魅力的语言学习平台。在动画情境下,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会形成一种有意识倾听的技能。由于儿童认知思维的特点,他们容易被动画中形象化的语言所吸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表达。

2.1.2卡通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开拓作用:

儿童正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感官需要一定的刺激,这个时期良好的感官训练是将来智力发育的基础。卡通动画在视觉上以浓缩的形式给儿童以感官上的有效刺激,对于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是非常有益的。卡通动画将各领域的基本知识用一种生动、夸张的形式展示出来,更易被儿童接受,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儿童的记忆有随意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以无意记忆为主。所以,如能把识记的内容与生动的动画、漫画联系在一起,儿童识记的兴趣会更浓厚,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2.1.3卡通对于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卡通动画都有着明显的情感倾向性,它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引导孩子去体验别人的情感,并加深自己的内在体验。优秀的动画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那些积极健康的内容能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如何关心帮助他人,为儿童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

2.1.4卡通动画对儿童心理素质具有培养作用:

幼儿期是自觉的行为目的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些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卡通动画作品,可培养儿童的意志,形成独立的品格,为儿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会随动画片中主人公的行为、语言去理解思考,不知不觉中将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很多优良的精神与意志。这些都将帮助孩子从容面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图2、图3)

3.卡通文化在儿童公园设计中的探索

3.1.利用卡通景观激发互动体验

3.1.1将卡通元素应用到儿童公园的小品与建筑中,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在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主要是指游乐、服务、休息等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筑不仅要满足服务需求,同时还应做到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色彩鲜明易于识别。卡通动漫风格的建筑造型优美简练、生动可爱,色彩鲜明,充满梦幻感与超凡的想象力,这些特点无不受到儿童的喜爱,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

在儿童公园的小品设计时,特别是在一些垃圾桶、座椅、售货亭、路灯等小品的设计中,可运用卡通特有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将人所拥有的五官、表情、动作、情感等赋予这些无生命的物品,使他们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幽默滑稽感。例如在儿童公园的垃圾桶设计中,可将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中的小动物应用进去,这样可无形中引导孩子们不乱扔垃圾,更乐于遵守公共文明。

同时在色彩设计上应运用儿童较易识别和喜爱的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特别是红、黄、蓝等高纯度的色彩,白色因其醒目、明快的特性也受到儿童的喜爱。(图4)

3.1.2.将卡通故事情节应用到游戏设施中,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互动体验。

在游戏设施的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儿童对卡通故事耳熟能详的优势,将卡通故事中的情景导入游戏之中,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游戏,在互动体验中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认知能力,挖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以卡通动画片《人猿泰山》为游戏主题,将滑梯、荡秋千、攀岩墙、碉堡、山洞以及弹跳床等游戏设施按照剧情中的形象做艺术化的处理,将它们更为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儿童们对剧情故事的熟知,很快便能进入角色。这样的主题游戏所获得的成就感对于孩子们是非同一般游戏可比的,充分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图5)

3.2利用卡通景观推广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色

迪斯尼乐园对于主题文化的设计创意,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公园的成功必须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设计师还没有将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融入儿童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中国五千年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民俗多元化的广博资源,都是中国设计师可无限挖掘的宝藏。在儿童公园的设计构建中,应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将其融入卡通景观设计中,打造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文化,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宝藏,神话故事,四大名著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就连日本也常常对中国的许多传统故事题材仰慕不已,如名著《三国志》、《西游记》被日本人拍成了很多部动画片,还有我们的民间故事《花木兰》被迪斯尼公司拍成动画片后一炮走红。这无不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

因此将卡通景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动漫形象构成公园景观设施,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等抽象的价值体系,这不仅发展了我们的文化产业,更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了儿童、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很高的文化战略意义。(图6)

3.3利用卡通景观加强公园的艺术性

3.3.1卡通景观的创意设计要广泛吸纳各种艺术类的表现手法

在卡通造型上,可以借鉴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方法,使造型充满视觉趣味,力求运用广告设计中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使形象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富情感。为了加强叙事和传情的强烈效果,可运用戏剧、漫画中常采用的拟人与幽默的表现手法,以达到生动风趣、娱乐大众的目的。

在艺术表现的理念上,可将电影的镜头感和多视角的方法运用到卡通景观的创意中。还有戏曲中的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舞蹈艺术中的动作感,音乐中的旋律感等艺术元素都可融入到卡通景观的设计中。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可丰富景观艺术的表现力,产生更具时代风貌,更具艺术水准的公园景观作品。

3.3.2.在卡通造型设计上将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融入其中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水墨画、雕塑等在用线、造型上有着中国人独有的洗炼、空灵,讲究笔墨神韵而忽视外形的描绘,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在精神风貌,以传神为艺术表现的原则。通过借鉴学习可令卡通造型具有生动而充满中国韵味的民族风格。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皮影戏等艺术,在夸张、变形等的艺术手段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它们会赋予卡通景观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使其更具亲切感。

在借鉴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同时,要注意传统艺术与现代卡通艺术两种艺术语言的结合。对传统艺术要进行概括提炼,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具有民族风格、成熟的卡通景观。(图7)

3.4利用卡通景观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功能

许多优秀的动画片都是以个性化的感动作为艺术创作的灵魂,通过童真趣味的故事挖掘出深刻的人性深度,让人们对这些卡通角色产生尊重、喜爱和感动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动画片《宝莲灯》中的“沉香”外表柔弱,但内心却坚毅勇敢,将这样的卡通角色运用到儿童公园的景观小品和游戏设施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人物传达出的宽容、博爱的情感会随着不断的游戏体验自然地传达给孩子们,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与人格的教育。

作为设计师可利用卡通形象将较难理解的高科技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于天生喜欢幻想,对未来具强烈探索欲望的儿童充满了吸引力,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一定的科普教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效果好,并且为孩子们的思想认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图8)

结语:

儿童公园在城市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成功的儿童公园,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引导儿童发展独立的自我,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儿童公园的设计中应根据儿童在语言、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使儿童公园的设计更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卡通景观激发孩子在游戏中的互动体验,同时通过卡通景观加强公园的艺术性、审美性,推广中国文化与民族特色,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儿童的在各方面的培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传东、郑琳著.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56-58

〔2〕沈王淑宁著.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39-40

〔3〕高松.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J]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西南大学2009 .4-11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4

1 城市公园

1.1 城市公园的含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 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场所。对城市的面貌、环保、文化教育、休息和游览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城市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的功能包括了休闲游憩功能, 精神熏陶及科教功能, 城市美化功能, 历史文化功能。

2 文脉的界定

2.1 城市文脉的实质

文脉一词, 最早来源于语言学范畴, 可译作语境, 它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可解释为“一种文化的脉络”, 在规划设计领域中可理解为作品的核心设计思想或历史文化涵义等。应该说一个城市或一座公园的文脉既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 也包括其历史人文内涵, 如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它是一个融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为一体的综合单元。

2.2 公园设计中文脉的表达内容

2.2.1 自然风貌

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景观。人类对自然的改造, 使环境又具有人文和历史的内涵。所以说自然风貌对人类改造的意愿也有直接影响。

2.2.2 历史建筑物

建筑被喻为“石头写成的历史”。许多著名的建筑物都曾反映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文化。应用了或拓展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 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它们所包含的时代信息能帮助人们去识别和体验一种城市文脉的存在和演变。因此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 往往会忆起某一段历史, 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过程。

2.2.3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 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 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 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民间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 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

2.2.4 民俗节庆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2.2.5 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

城市公园设计中常常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或场景来设计景点, 既增加趣味性, 又加强人们的认识和传播, 同时也能反映传统文化。

2.2.6 文学诗词

与上述文化现象相比, 文学诗词则是一种最为直接、最接近文化本质的表现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它给三维的景观空间增加了时间和意境维度, 丰富了游人的精神体验, 极大地增加了园林的魅力。

3 佛山市中央公园设计案例

3.1 佛山市所具备的文脉

佛山“肇迹于晋, 得名于唐 (公元628年) ”,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唐宋年间, 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鼎盛南国。明清时, 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佛山的商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广纱中心”、“南国陶都”的美誉。悠久的历史, 孕育了佛山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著名的武术之乡, 是中国功夫杰出代表黄飞鸿的故乡和李小龙的宗祖地。

3.1.1 自然风貌

佛山秋色。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 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

3.1.2 民间艺术

(1) 石湾陶瓷

素有南国陶城美誉的佛山石湾, 与江西的瓷都景德镇齐名, 制陶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全国闻名, 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 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

(3) 木版门画

中国民间木版门画, 除了为人们所熟悉的杨柳青和桃花坞版画外, 佛山的民间木版门画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4) 金银铜锡箔

金属制箔业是佛山特有的传统手工艺。

(5) 铜凿金花

佛山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多用于迎神祭祀活动, 也用于戏装。

(6) 武术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 是中国功夫杰出代表黄飞鸿的故乡和李小龙的宗祖地。

3.1.3 民俗节庆

(1) 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 设计鲜艳美观, 制作精巧坚固。

(2) 佛山为粤剧之乡

佛山作为粤剧之乡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中间的故事为人们传唱。

(3) 龙舟竞渡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 划龙船是当地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或其他盛大节日, 总要划龙船或举行龙舟竞赛。

3.2 方案设计理念

佛山是一座以制造业和创新精神著称的城市。在佛山市新城区中央公园和滨河公园规划设计中, 一系列新颖、超前的设计手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充分展现该城市的工业成就和创新性。公园树种配置将力图创造佛山特色及南亚热带风情;公园体现以人为本, 游人可以通过游船环游整个休闲娱乐区;版画、剪纸、陶瓷艺术、武术、粤剧文化等佛山传统文化, 成为中央公园与滨河公园景观节点的主题。

3.3 设计中文脉的表达

公园设计中, 以“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主题进行设计。结合广场、园路、地形等景观元素, 设计中体现简约主义“两点, 一线, 一面”。“两点”指文化区一期的陶艺馆与版画廊两景观节点;“一线”指林荫大道作为中央公园联系各区的主线;“一面”即现代设计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文化区景观。“两点, 一线, 一面”贯穿全区, 将生态自然的民俗地方文化元素逐渐渗透到了现代园林之中, 使其相互融合。文化区一期的设计主要包括:林荫大道、民间艺术主题广场、陶艺馆、口袋公园、公共平台等。

3.3.1 林荫大道

林荫大道是整个中央公园的主线, 由北往南, 联接了文化区、休闲娱乐区、体育区、滨河区和教育区。整个大道以现代风格为主。在文化区范围, 林荫大道内以道路中间布置树池, 并在适当的位置, 如在草地中布置几组反映佛山地方文化主题的情景雕塑以及其他休闲构筑物;在道路两边, 设置具有民族特色主题的标志性灯柱。

3.3.2 民间艺术主题广场

民间艺术主题广场内设有版画廊主题建筑, 是展示版画和其他传统特色文化的艺术展厅。广场与此主题建筑相互协调, 风格统一, 如用“莲花”图案铺装, 小品、植栽有机布局, 凸现民间艺术的文化气息。简洁现代的材料、民间艺术雕塑小品、景观灯柱、乡土树种、亚热带植物及人性化设计小品 (如花池结合弧形座凳) 等, 共同构筑了广场民间艺术的氛围。

3.3.3 陶艺馆

陶艺馆位于一期的西南面, 集中了佛山地区的主要陶艺文化。圆形广场, 铺装以同心圆形式辐射, 寓示着陶瓷制作的运动神韵, 同时象征了陶艺文化连绵不断, 流传千古的深刻涵义。陶艺馆广场是重要的群众活动区。广场中设置了陶艺馆建筑, 布置了广场铺装和树阵, 花池。

3.3.4 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一、二位于林荫大道旁。如果把林荫大道比作项链, 那口袋公园就象是项链上镶嵌的明珠。它传袭了“现代设计风格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的设计理念, 并通过各种园林要素, 以小见大, 创造精致自然, 富有深刻含义的微型园。口袋公园一, 以现代几何的现代园林风格组织道路, 合理布局休憩与活动空间。公园内融入能体现佛山本土文化风格的景观元素, 如花钵、陶罐、景观亭、竹林等, 实现了现代园林与佛山地方文化的和谐统一。口袋公园二, 风格简约, 现代流线型园路, 规整排列的圆形树槽, 不同形状的种植区共同围合, 烘托了以圆形景观亭为主体的平台。

3.3.5 公共平台

公共平台的形式多为圆弧形, 也有放射状。圆弧形平台形式多样, 有以景墙为主景, 也有景墙与灯柱相结合的。在周边绿荫树木衬托下, 游人观赏反映地方文化主题的浮雕图案;或坐于休闲座凳上, 回味都市里难有的恬静和悠然;或游弋于周边草地中, 平台旁, 与同伴开怀大笑……

4 总结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历史生活积淀下来的文化表象。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往往被当地人所忽略。我们应抛开我们固有思维, 学习它, 尊重它, 并利用园林元素发扬光大, 为更多人所认识。澳大利亚IAPA国际建筑平台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佛山市的城市文脉, 立足于场地的环境条件, 运用中西结合的设计方式, 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将城市精神付诸公园景观中, 对中国其他城市公园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钱平正.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记佛山中央公园文化区一期规划设计[M].园林规划与设计

[2]王强.浅析公园设计中的文脉表达[M].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5

2.4.1主入口服务区

与省道相连接,以规则的中轴式打造主入口服务区的景观。入口设置提有“浙南象棋文化主题公园”字样的三开式的门坊。林荫道走廊穿过生态停车场来到开阔的入口广场及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两边布置对称式的树阵广场,左边有条道路延伸到休闲登山道。右侧道路则延伸到蘑菇园区。本案例的生态化停车场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到场地设计之中,充分运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透水沥青等各项举措,将整个停车场打造成生态的雨水收集基地。

2.4.2生态湿地保护区

生态湿地保护区位于村庄东南侧,主要结合耕地现状,以水系为主穿插整个湿地,根据景观功能需求设置木栈道、观赏平台、休闲亭廊、生态浮岛、棋盘广场、花田观光地等。整个区域分开放、半开放、封闭保育的空间。局部针对游人开放观赏体验,局部则需要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考虑,减少人为的干预。开放区域的棋盘广场可以设置景观小品,增加游人的参与度。半开放区域的木栈道区域则可以为游人提供一个观赏拍照的取景点。湿地保护区,主要考虑湿地生态的自我平衡、湿地植物的自然净化能力。本案例将生态湿地建设成园区的水体水质净化设施,园区各类配套设施产生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后得到的中水通过管道向湿地内的静塘排放。静塘相当于一处沉淀池,初步处理沉淀中水中含有的泥沙等杂质,以减轻整个湿地淤积情况。经过初步沉淀的水体利用地势高差向生态塘流动,生态塘内种植了大量可净化、吸附、吸收水体中含有的P、N等元素的水生植物,如:芦苇、水竹、美人蕉、水葱、慈姑、睡莲、荷花、鸢尾、花叶芦竹、再力花等。不仅如此项目设计人员还在水位较深不适宜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设置了人工生态浮岛,从而大大地扩大了水生植物种植面积,提高了湿地内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对净化和改善湿地内水质起到了提升作用。与此同时人工生态浮岛上的植物景观模拟了自然湖泊中的小岛和离岸浅滩,将整个湿地的景观线向水体中央推移。各类水生植物在春末夏初都处于盛花期,色彩缤纷的花朵使得整个生态湿地成为园区的景观中心,吸引游客前来驻足观赏。

2.4.3蘑菇观光区

蘑菇是马站镇的支柱产业,享誉全国,拥有“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蘑菇更是棋盘村的产业特色,建有标准化蘑菇示范园区,温州市无公害蘑菇生产基地。

2.4.4四季柚采摘区

四季柚是马站镇的支柱产业,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的美誉。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产业优势,在本案中设立四季柚采摘区,可以让游客采摘到新鲜的四季柚,使游客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还能品尝自己劳动成果。

2.4.5现代农业观光园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而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场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可以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拓活动场所,提供服务设施,招揽游客增加收入。

2.4.6自由旅游营地驿站区

自助游是新兴的一种自由便利、时间安排随意的旅游方式。受当代民众的青睐。无论老少,都可以体验,享受到自由、深入、有特色的旅游体验。成为未来旅游的一个主要趋势。本区域内主要以疏林草地作为景观布局方式,耐践踏的游憩型草坪为前来露营的游客提供了安营扎寨的良好条件,而大面积草坪中零星布置的大乔木如:雪松、香樟等为游客提供了相对较为隐僻的活动场所。同时在此区域公共厕所、路灯、供电箱、超市等配套设备也为露营的游客提供了便利。

2.4.7生态保育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除了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还需要还原自然一个有自我治愈的保育空间。避免人为活动的干预。生态保育是人类对自然最大限度的保护。对自然生态链的多样化及平衡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生态公园的重要功能,就是保护该区域内原有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将人为影响降至最低,本案例在园区东北的山丘设置了一处面积较大的生态保育区,一方面隔离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原本山林的破坏,另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当地四季柚植株资源。

3结语

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 篇6

关键词: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表达;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75-02

1 文化主题公园的含义

城市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与内容,具有创意性的形式与特征,以人文景观为主体,人工建造的一种能够满足游人多样化休闲、娱乐与文化需求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我国主题公园根据主题内容大致可分为2类,即以娱乐文化为主的主题乐园和以展示文化为主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各地的历史人文、风土风貌等文化景观为创作源泉,提炼出1个或多个主题,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园的景观营造[2]。

2 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文化表达

文化内涵是文化主题公园灵魂所在,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对公园土地上的人文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设计,既要满足一般公园的各项基本要求,又要通过某一文化主题的集中体现,创造具有公园游赏娱乐和特殊园林环境特征的休闲娱乐空间[3]。

2.1 地域景观的再现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发展的影响,会出现一些令人难忘、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地域景观,这些地域景观往往使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该城市,从而成为城市特色的代表。地域景观主要包括城市的风景名胜、传统建筑、特色构筑物、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等。通过对城市地域景观的直接模仿和复制来表达城市的地域文化,便于游人理解[4]。

2.2 传统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风格和手法的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小中见大,精在体宜”,通过借景、框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园景。传统形式的提炼与融合:对于传统形式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仅在于整体风格和手法的应用,通过单纯语汇式的,或者对形式的抽象变形,也能取得相应的效果[5]。历史场景的再现和文学诗歌的物化:将文学、诗歌通过景墙、铺装、雕塑等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还原文学、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场景,或者再现历史场景,都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当对传统生活中的某些典型同时又具有特定的地点、地域特性的场面进行物化,将会使人想起某个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从而更加具体和生动地表达城市文化[6]。

2.3 象征与隐喻 突破功能与表面形式的束缚来传达具有深层内涵的内容,一般有直观和抽象两种形式。象征或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传达设计者某种深邃的思想,引起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联想与意象。隐喻借助于具有某种情感语言的物质属性或人们赋予景观的不同文化场所的精神内容与性格,使希望表达的概念具有直观效果,使人们与场所精神进行对话和共鸣[7]。

3 “明月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3.1 总体构思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大力弘扬廉政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政为荣、以贪为耻的精神境界和良好氛围,对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安庆市在菱湖风景区内打造一处具有廉政主题文化的景观花园——清风园。“清”取清新雅致、清明廉政之意,意在营造一方沉淀心灵、静雅沉思的公共活动空间。

总体设计构思体现“融合”的理念,把现状、生态、人文、艺术4个层面叠加,构建绿色文化休闲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段解决现状中的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更好地结合景观和人文层面,使其成为集文化、游憩、休闲为一体的景观花园。

设计中选择“墙”与“石”这一空间构筑,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契合点,赋予其思想与内涵。在“墙”的引导下,通过空间转换,让廉政主题文化在不同的空间片断中得到“叠加”,突出公园的主题文化氛围。

3.2 文化内涵的表达 公园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主题进行设计,结合广场、园路、园林小品、植物配置等景观元素,融入历史典故、风土文化,在每个景区主题展现中起到重要作用。

3.2.1 景点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 园区内分为清风广场、源远流长、片墙语望、宜城清韵等8大景点。(1)清风广场:为入口处休闲小广场,一组组合式景墙将人们视线引入公园。景墙之上题刻“清风园”3个大字作为公园入口标志,并配有清风园简介及总平面图,让人一目了然。周边结合现状雪松配置景石、矮墙、坐凳及花木,形成亲切宜人的入口空间。(2)源远流长:通过亲人的人物场景雕塑与故事墙,艺术讲述历史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太守陆绩身上的故事——廉石的故事,以此表达中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石墙选用不同纹理的自然面与镜面花岗岩进行块面切割,配以场景雕塑、抬高的地面及矮墙等形成艺术气息浓厚的画面。(3)片墙语望:以一组掩映于雪松林中的石墙来突出空间的引导性,石墙选用不同纹理的自然面与镜面花岗岩(或不同材质的铜浮雕与花岗岩)进行搭配。石墙之上按时间顺序分别镶刻3位安庆地方名人赵朴初、陈独秀等人有关清廉的箴言、诗句,表达智者先贤的人生态度,让人不经意间有所感悟。这是一组过渡空间,以现代感的疏林草坪和序列感的景墙等要素,将空间处理得精致而富于变化,在感悟之时也让人领会到细腻的园林空间之美。(4)宜城清韵:香樟林下浓荫匝地,以一组浅浮雕的形式讲述两则发生在安庆本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六尺仁巷等,这里没有悲壮的、戏剧性的或轰轰烈烈的事件发生,但却在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里也是一处停留、休息的小空间,游人至此可在一片轻松、闲适的氛围中细细品味。(5)明月清风:这是一组以石为主的景点,景石布置力求有聚有散、顾盼呼应,错落有致,宛若天成。清风徐来,明月从树的罅隙中洒落下来,一组景石自然散置于微微起伏的地形之上,主景石上题刻赵朴初先生“明月清风”4个大字,点明主题。此处为点晴之处,前面通过艺术手段表现的各种情境与故事至此令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6)清风竹林:结合现状竹林向北延伸,竹下林缘,三石成组,错落有致的散置景石,构成竹石为绘的园林画意空间。石上题刻咏竹诗句,以竹喻人言志,烘托气氛。游人漫步其间,或走或停,慢慢观赏,自然过渡到下一空间。(7)爱莲怡情: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花中君子。利用莲湖水域,水中植莲,岸边设台,置身台上可观赏湖中大片荷花,故名“爱莲台”。莲者“廉”也,借物言志,意味深长。同时通过莲花汉白玉浅浮雕铺地,“莲”字篆体文字雕刻,题刻于景石之上的咏莲文字等,营造整体环境氛围,以感染游人,陶冶情操。(8)怡莲幽思:利用园内闲置的游船码头——莲怡港,进行修缮,廊内增设碑刻,或季节性开展宣教活动。廊外在草坪上、竹丛旁散置三组亲人尺度的人物寓言故事雕塑(或人物雕塑),以富有哲理的故事宣扬正义,启迪人生,寓教于乐。

3.2.2 植物配置中文化内涵的表达 植物是营造景观的重要素材之一,植物配置以体现主题文化为原则。设计时对园内现有的香樟、雪松、竹、梨花、龙柏等植物均采用保留的方式,既是对现状的尊重,也避免浪费。局部地段结合景点建设及地形改造,适当增植苗木,以丰富植物空间层次。为了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突出主题,增植的苗木以竹、梅、莲花为主,喻意高风亮节。

4 结语

文化主题公园不同于一般概念的主题公园,而是现今主题公园向文化资源转向的产物,其景观设计接近园林化、自然化,担当多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安庆市“明月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通过深入发掘和提炼安庆文化的丰富内涵,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来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城市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园林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勤智,冯阿巧,刘美星.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6):39-43.

[2]杨晓曼,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8-19.

[3]韩敏,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310-316.

[4]姜涛,杜莹,杨芳绒.郑州绿博会城市展园景观设计与文化表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29(2):37-40.

[5]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一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J].规划师,2001,17(6):57-60.

[6]张群,高翅,裘鸿菲.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J].华中建筑,2006,24(8):135-136.

[7]陈明,陈勇.园博会地方性展园中主题的表达一以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地方主题展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0(5):l-3.

中原地区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研究 篇7

一、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公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供公共大众游玩休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主题鲜明、发展迅速的游乐场所, 吸引了许多企业、政府、学者及相关机构的关注。

(一)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主题公园得到大众的普遍认知可以追溯到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迪士尼乐园。如今在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四个国家建立6家园区, 4个海外分号。迪士尼乐园自成立以来经营与营销模式一直被行业效仿, 园区营造的美国文化及当地文化也被人津津乐道。其主题公园将科技、地域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旅游纪念品研发巧妙地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的主题公园已有2500家, “世界之窗”“世界公园”“海底公园”基本在每个省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相应的主题公园, 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 主题公园成功者寥寥无几, 大多数主题公园在开业不久即纷纷关门大吉, 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本身, 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洞察力也是其关键因素。主题公园的选题、项目策划等内容认识不清晰, 出现大量模仿、雷同的建设, 致使经营陷入困境之中, 造成资源浪费。打造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品牌的思想, 形成类似美国迪士尼公园的产业化、模式化、地方化的中国式地域文化型主题公园, 以期能够对我国主题公园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二) 中原地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

主题公园是地方特色标志的形象工程, 中原地区现有的主题公园, 按内容分为以花卉园艺为主题, 例如中牟绿博园;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 例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宋城等;以科技为主题, 例如方特欢乐世界, 郑州世纪欢乐园等。在选址方面, 普遍是在省会郑州或者周边区域。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城市, 以发展自然风景旅游为主, 呈现出旅游景点的模式。在经营模式方面上, 开封的整体规划设计较为合理。面对开封目前的发展机遇, 开封旅游业应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城市定位,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 积极推动开封特色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开封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二、中原文化对主题公园的促进发展

(一) 文化产业与中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文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建立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其次要促进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提携的作用,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原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但是对文化、文化产业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北上广等沿海城市。西安地域文化和主题公园的结合就取得不错的成效, 形成特色, 可在中原城市作为成功的样板进行推广。

(二) 中原文化与主题公园的相互关系

主题公园是区域精神文化的载体, 正是主题公园灵魂精神所在, 其支撑骨架的前提是以本土文化作为切入点。随着主题公园的不断发展, 内嵌于主题公园中的文化因素从不被视察到逐渐被开发利用, 并随着主题公园的发展其蕴含的文化势能越来越高, 文化辐射力、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原地域文化在很多程度上被人们遗忘, 中原文化越来越多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可以用来继承和传扬文化, 也是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

三、中原地区可利用文化资源及应用

文化资源深厚, 但是地域特色不明显是中原地区的现状。如中原百家姓70余个源于中原;历史上八大古都, 洛阳、开封、安阳、郑州4个位于河南;中原地区古迹也很多墓地、寺庙、县衙、文物等层出不穷等。如何有效地将文化资源发展壮大?城市主题公园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可充分渗透地方文化。

(一) 红色文化

中原地区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620处, 其中有85处属于红色旅游资源;全省5175处文物保护单位中, 有655处属于可以开发利用的红色旅游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代表性的地方有:

1. 位于信阳新县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但线路较为单一, 没有形成多线路环行立体开发的局面。

2. 位于安阳林州的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现有资源红旗渠、黄崖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及石楼东征纪念馆。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 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中原地区红色文化地区覆盖安阳——濮阳——开封——郑州——洛阳——南阳——驻马店——信阳等多个地区, 在中原地区进行红色文化主题公园设计时, 可按照此路线进行主题公园精品路线带。将整个中原地区贯穿起来, 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 历史人物及历史遗迹

中原地区历史人物涉及到各行业, 对丰富主题公园文化内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地根据现有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主题规划设计。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遗迹有:

1. 鹿邑市太清宫镇是古今中外权威机构认可的老子故里, 老子的无为思想影响甚广, 《道德经》更渗透到现实各行业中。老子故里现在保存较为完整, 其思想文化对主题公园的设计影响可以更加深刻。

2. 洛阳龙门东山上的白居易墓 (白园) 归属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 人文自然胜景。发展及保护较为完善, 白园依托于著名景区, 同样带动自身区域的发展与游客的认知度。同种类型的地方如巩义的杜甫故里。此种诗词圣人的地方, 规划与设计主题, 可将传统诗词文化与地域重复结合, 方能达到较好效果。

3. 开封是九朝古都, 其宋代文化遗址保存较为完整, 尤其是包拯这名著名清廉公正官员的遗迹。开封市现存的开封府大堂、包公湖、包公祠。国内保存资料最全、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纪念馆。

(三) 可利用的其他文化资源

中原地域可利用和再开发的文化资源较多, 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2014年12月, 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3项、国家级非遗产代表性名录153项, 河南省18个项目成功入选。目前, 河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9个, 涉及传统音乐、美术、戏剧、医药、民间文学与民俗等类别, 113个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原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 佛教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 但其毕竟同属于宗教文化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佛教文化无论在宗教内涵上还是在宗教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以河南白马寺、少林寺和相国寺这三座郑汴洛黄金旅游线上的佛教景点为例, 仅少林寺与白马寺各自十座主要殿堂中就有六座是相同的。这就不利于差异化规划设计。

四、未来展望

中原城市的主题公园发展上应充分调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突出特色是公共空间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有悠久文脉的中原地区在发掘和利用各地文化遗产资源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在突出各类文化主题的基础上, 完善中原各个城市差异化发展, 优化资源, 提升城市品位, 进而将中原城市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园圈。在相关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中原地区的主题公园的市场一定能够良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主题公园文化的规划表达初探一一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 2007 (07) .

[2]张晓振.经济研究导刊[J].中国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09 (12) :50.

[3]芦冰.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中牟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旅游前景及发展建议, 2013 (05) :137.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8

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工或自然景象, 具体指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建构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大地上的一个复杂的自然活动过程。景观, 因“景”而“观”, 人在欣赏景观过程中的内在体验, 是“景”与“人”的互动和交流。景观作为人们生活的栖息地, 表明塑造人性化的景观场所比纯粹表象的景观场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体验是个体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客观世界, 感悟生命, 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刻骨铭心的体会, 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应, 它来源于主体直接的观察和活动的参与。人类利用五官综合感知景观空间的行为, 在我国古代就有所表现。比如雨打芭蕉营造出的听觉享受, 嗅觉感知在古代也很常见, 古诗有云:“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即是诗人杜甫用嗅觉体会风景的真实写照。

在城市各个区域空间活动中, 只要有人的参与, 就有文化的存在。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 又影响着景观的变化, 两者在一个循环过程中相互影响, 而这种作用与影响通过人的活动感知来完成。在主题公园中, 景观由不同的文化元素整合来吸引游客, 景观既可以是有形的载体, 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场所。

2 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基础物质层次逐渐提高至精神层次的追求, 因此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 其景观设计应具备多样化、高境界的景观游乐体验, 从而使人们通过五官互感体验形成对主题公园文化的认知。城市公园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参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元素, 起到宣传地方文化的效果, 而主题公园以独特的文化为主体,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现代人工景区的一种手段, 集游戏娱乐设施等许多因素于一体, 服务于现代旅游。主题公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 也是一种文化形态, 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只有对主题准确定位, 认真挖掘和选择真正代表我国文化精髓的内容, 又能与主题公园的娱乐形态相结合, 从而形成易于表达识辨并具有吸引力的主题, 才能表现出一个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因此, 主题公园的主题要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 全面树立主题公园的形象, 促进文化和探索的相互结合, 以文化为主题灵魂, 通过人们在场景中的行为活动来体验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创造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现, 它不仅是形式美的创新, 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诸多文化因素, 其中的主题定位、设计风格、图案符号、色彩倾向、材料纹理等内容可以更大范围地被观赏和阅读, 它不仅拉近了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联系, 而且人们在可居可游的体验性景观的互动中,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参与的欲望, 使主题公园的文化价值得到体现。人们在亲身参与、参观领会文化艺术过程中, 对文化产生认同感, 心理视觉感官上获得求知、求乐的满足体验, 因此, 景观体验在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日益突出。

开封清明上河园的项目以宋文化为历史背景, 虽然当地把历史典故用再现的手法呈现给人们, 但是并没有提炼出宋文化的精华, 平铺直叙、淡如白水。只重视静态景观, 缺少对宋文化内涵的挖掘。这就造成游客在景区逗留的时间较短, 影响了游客对宋文化的体验深度。学者冯维波认为, 主题公园产品组织“景观静态性展示———表演动态性娱乐———项目活动性参与”的模式, 应把动态的主题活动作为主体内容考虑进去, 而不仅仅是作为静态观赏内容的一项补充, 更要营造景观环境形象、情景表达和突出景观的参与性。清明上河园里的观赏性景观主要带给游客以视觉冲击, 而以舞台演艺形式或情景表演形式出现的各种节目, 它们虽具有动态性, 但游客只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其角色仅仅是台下座位上的旁观者。笔者认为, 景观应能让游客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 相互影响, 甚至不同的游客之间也产生互动, 由此获得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3 文化内涵在主题公园景观体验中的表达

体验源自人的内心感受。在主题公园中, 如果一直在“体验”表面做功夫, 游客们会感到“体验”疲乏。从人体“眼耳鼻舌身”5个感官的功能考量, 人在公园的接触和感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体验”, 包括园路走线、景观环境、空间氛围、视觉感受等的营造, 这些元素综合作用下才能带给游客好感和触动, 才能令“体验”内涵得以彰显, 使主题公园特色深入人心。设计师自身的生活观察和体悟, 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自然、艺术、细节、服务的有效组合, 综合呈现并带给游客“心的体验”, 使游客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喜悦, 进而传递和分享给更多的人。对于游客来说, 每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与体验不同。根据资料显示, 五感之中, 人体感官感受最深刻的是视觉 (37%) 、其次是嗅觉 (23%) , 听觉 (20%) 、味觉 (15%) , 最后才是触觉。而且人类的感官系统彼此之间还有交互作用, 例如视觉对味觉有影响, 嗅觉对味觉触觉有影响, 所有的感官交互作用之下, 便能够产生出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换句话说, 能给人带来潜在刺激的主题公园, 应具备相应的能力使在其中游玩的游客对所参与的活动不断地作出反应。

3.1 叙事手法———点线面的自由体验

叙事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一本小说里的故事情节由作者讲述给读者, 读者不仅接收作者的思想, 也会产生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存在着叙事的成分, 主题公园的故事线在唯一确定的文化主题下用叙事手法贯穿景点来传达场所的精神内涵, 场所与游客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和“交流”。而叙事就成为场所和个人意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它能够营造景观空间文化内涵, 构建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在传统园林景观中, 设计者倾向于设计一个封闭的空间, 在这空间中通过各种象征和隐喻传达给观者, 这种景观线索的引导和暗示使体验的过程变得连续而流畅。而有时, 景观可以不设置任何线索, 鼓励人们自由选择体验的内容来建立对文化的感知及理解。

拉·维莱特公园属于城市并融于城市之中, 青年人在草坪上踢球, 儿童在主题园中嬉戏, 老人们在咖啡店外大遮阳伞下品尝着咖啡, 所有这些景象无不向人们展示了法国的优雅、巴黎的现代以及热情奔放。在拉维莱特公园内, 游客会发现公园里没有明显的景观线索暗示, 而赋含寓意的设计内容在有序的叠加后, 具有不确定的结果和朦胧的意味, 使游客在公园中随意自由探索和追踪, 增加了体验的趣味性。设计师屈米用“解构主义”的手法, 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点、线、面3个体系 (图1) , 并通过对这3个体系进行叠加和组织, 形成一种新的园林结构。屈米从传统的巴黎公园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巨大的尺度、线性景观、规整的道路, 并且自由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创造出新奇的景象,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具有文本作用的景观元素, 如建筑物、雕塑、植物等具有特指的内涵, 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出更多的内容, 增强了景观体验的层次, 将体验从视觉的感知进入到对深刻意义的领悟。人们通过景观元素的地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内容的塑造而融入景观场所中, 完成情感体验的过程。

3.2 声景效应———用音乐体验景观, 感知文化

在美国, 纽约曼哈顿岛中央公园是美国设计最美的公共区域之一, 设计师奥姆斯泰德以贴近自然的设计风格促进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是游客的休闲场所和精神家园。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在中央公园用音乐亲身体验公园景观的视频, 音乐家莱恩·哈雷德受艺术家克里斯托在中央公园搭建的临时作品《门》的启发, 专为中央公园量身制作了电子科技编程———物理空间作曲, 这是一个地理位置感知型的音乐专辑, 艺术与科技的相互交叉, 让游客用音乐感受公园景观空间, 像《门》呼应公园布局一样, 让人与环境进行对话, 呼应自然风景的音乐。音乐家在阵亡将士纪念日发行了《华盛顿广场》———基于地理位置的专辑, 利用移动软件的GPS功能设备使体验者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听到不同的音乐, 上千条音乐片段对整个公园设置了地理标记, 当体验者穿行在景点中时, 一份乐谱在他们身边缓缓展开, 一系列独特的旋律根据体验者选择的路径进行, 当体验者走进华盛顿纪念碑周围的小路并使用这个软件时, 会听见乐器的声音活跃起来, 接着由电子琴演奏出一段简单的旋律, 然后加入小提琴的泛音一直向前走, 到达国会的山顶, 会听见鼓声和烟花以及各种音乐华彩, 就好像它们从公园中心的巨大纪念碑向外扩散开来;如果朝相反的方向行走, 则音乐的顺序就会反过来, 离开了公园的地界, 音乐则渐渐减弱直至消失 (图2, 图3) 。这样的“人景交互”很好地体现了景观体验的实质内容。软件就是景观本身, 景观是什么样子, 取决于游人在体验中欣赏的感受程度。游人在体验的过程中调动了身体上的视、触、听、嗅等共感, 得到了身心的满足, 产生了一种“人与景”的情感共鸣。

3.3 景观装置艺术———参与互动体验

景观装置艺术是在户外公共空间应用装置艺术在空间构成、多样性材料、互动性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方法可供人们观赏、体验、使用的景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的日益普及, 主题公园将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建一个以人为主体、景观装置为媒介, 从而使作品与环境、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在主题公园中, 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就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达和接受的过程, 而互动性的设计目的就在于带动人们参与景观环境感受文化氛围。因此, 只有景观装置艺术作品与观众广泛互动接触, 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并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互动的目的。置身于景观装置作品中, 人们不仅仅是景观的观赏者, 更多的是参与者, 甚至是改变者, 人可以接近或直接进入装置艺术作品中, 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互动所带来的景观变化和活动体验会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景观体验和游览乐趣, 更能提高人们的参与热情, 并使景观的利用价值大大提高。

丹麦著名建筑事务所BIG联手时代广场设计出一个装置高3m的心形雕塑共同庆祝情人节的到来。整个装置包含400个由奥地利灯具公司支持的透明LED照明的丙烯酸塑料管, 透明的塑料管营造出围绕心形的一圈光晕 (图4) 。当有微风吹来时, 塑料管随之摇曳, 悬浮的心则立刻呈现出脉动的感觉。来往行人、空气和人们的触动会使这个巨大的心形装置发光。当游客触碰心形传感器时, 人们的能量便会转换为光能, 心就会更加明亮, 跳动得更快。整个装置迎合情人节的主题, 衬托了节日气氛的同时又形成充满爱意的景观。笔者认为丹麦的这个实例对主题公园的景观体验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4 结语

在各种类型的主题公园建设中, 景观体验设计为人们在主题公园中提供了新的体验方式, 主题公园体验性景观项目提供的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值得记忆。因此相关的设计团队要对主题公园的主题文化进行深层挖掘, 使景观体验与文化相结合, 让人们在主题公园中通过参与体验并感知文化。

摘要:文化通过景观体现, 人们通过景观了解文化, 亲身体验更能加深人们对景观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文章从文化角度阐释对主题公园景观体验设计的理解, 分析人们在主题公园活动的一些行为规律, 提出景观体验设计的不足之处, 并通过案例来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使人们了解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J.拉特里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公园设计文化的构建 篇9

一.主题公园文化表达的基本特征

主题公园是一类具有相应内容与主题, 并且具有一定创意性的特征与形式, 同时主要以人文景观作为其主体, 由人工创建的可以满足游客文化、休闲以及娱乐需求的现代旅游胜地。就主题公园的基本特征来看, 一般可以分为五大类, 即主题性、参与性、集仿性、教育性以及独立性。首先主题性主要是指主题公园的精髓与灵魂, 它是指引主题公园构成独特个性与特色的基础。任何一个成熟的主题公园内都透着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文化特点, 这也为其创建了相应了公众形象。独特主题文化的创建逐渐成为全球主题公园发展的出发点, 将民族文化进行挖掘, 并提高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已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主题公园的基本内容。【2】参与性指的是在对主题公园的一些游园项目进行规划时, 需要将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体验以及参与到相应的文化项目中去。就当前的主题公园来看, 参与性的欠缺是一些主题公园的短板, 当游客游玩时只是简单的游览, 而这种游玩方式将会大大降低一些游客的游览兴致, 这对于公园的一些潜在消费也会有所减少。所以, 主题公园在创建时可以设计一些将其主题特色突显出来还能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游玩项目。集仿性主要指的是主题公园内可以让游客在同一公园欣赏到与此主题相关的景物。比如长沙的世界之窗, 它是以各国风情作为主题, 因此, 园内的景物则会包括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加以模拟创建, 让游客在一天的时间内可以游览到各个国家的建筑文化与特色文化。【3】教育性则是说在主题公园内一般是以人类的文明作为其主要来源, 它会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当游客在主题公园内愉快且轻松的游玩时也会对其代表性文化加以理解。独立性常常在主题公园内展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大型的主题公园其规模是非常大的, 那些主题公园为了确保其完整性往往会与园外的城市隔绝开来, 因此, 园外与园内就会形成较大的反差, 让游客在游玩时会觉得主题公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传统景观与现代主题公园内所展现的文化、理想以及精神相比, 现代主题公园具有相应的局限性, 但是它也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文化建设, 它不仅代表着景观文化的科技文明, 同时也是商业文明所运用的一种策略。

二.主题公园文化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主题公园内不仅仅需要拥有一个主题, 同时还需要具有可以围绕这个文化主题创造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与景观。形式以及内容的结合是创建高水平与高质量主题公园的重要条件。首先主题公园文化是由经济文化创造而来, 经济文化主要是把精神产品转变成艺术商品, 且把相应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科技、旅游商品等。所以, 主题公园必须跟随当前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对文化进行整合, 以这种形式当作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效益的基本动力, 其主要的实质是现代化与经济化的集中表现。【4】为此, 主题公园也是以经济作为主要手段, 以文化作为基本脉络并以文化旅游当作具体产品的一类文化经济的综合体现。主题公园的文化可以使抽象的文化变得更加具体。主题公园的形成是由文化转变而来的, 它对文化的参与性有一定的要求, 所以, 其文化的基本内涵能让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主要过程。比如一些文学名著类的主题公园, 它会通过一些模拟的景观将游客从书本中引领进一个具体的文化氛围当中, 游客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名著中展现的文化氛围, 让游客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主题公园的文化主题获得的具体化过程中还能提升其文化的参与性与可读性。【5】

主题公园文化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的方式是一方面呈现多主题的表达形式, 再对相应文化进行选择, 让经典文化得以展现, 一方面对主题文化加以浓缩, 使更加丰富的主题内容在主题公园内展示出来。同时, 主题公园对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与提炼作用。文化的发展、继承以及挖掘主要是以文化创新当作基本进行的, 而文化的创新一般会追求新颖、独特以及相应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在主题公园中, 其基本的主题文化一般会把生活文化当作基础, 并对人为创造的且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文化景观加以强调。这些新的文化景观必须来自于生活, 同时也要高于生活, 这是主题公园文化设计师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以及展现的一系列创造活动。主题公园的基本文化表现形式一般是以园林景观当作其主要载体的一类娱乐休闲场所, 由相应的物质文化景观来加以表达, 对于另外一部分文化的具体表现则是以一些活动项目进行, 这二者均属于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范围。所有文化在其表现形式上均以相应的物质当作主要载体, 就其结构来分析, 他们属于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结合体。【6】

三.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基本原则

主题公园是否可以保持之久的生命力, 与其文化内涵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主题公园的基本文化主题必须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一定关联, 要与游客的基本审美结合起来, 同时还要与当地的文化消费需要相符合。文化表达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 通过互补的形式对主题公园的文化定位、具体规划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具体的文化表达有以下原则。

(一) 文化表达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具备创新性

一个成熟的主题公园除了能挑选好主题是不够的, 必须根据所选择的主题进行创新, 对主题公园的文化创意进行深化, 并把游乐、主题以及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以此来满足游客的消费、游乐需求。主题公园不只是需要在本土立足, 还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要有一定的地位。【7】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还要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 只有对文化内涵充实到位之后, 才可以让文化产品得以更新与完善,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并对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二) 文化表达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要确保真实性

文化内涵是主题公园的基础, 而主题公园的基本核心在于它可以将人类文化的真实性反映出来, 为此, 文化表达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以真实的文化形式以及内容为主。文化的真实性不仅涵盖了反映科技、审美、时代观念的真实, 而且还包括了反映文化、异域风情以及历史的真实性。【8】

(三) 文化表达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具备艺术性

主题公园中的基本文化在表达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其主要的特点以及个性。具备一定传统文化底蕴与艺术原创设计的文化表达能为主题公园带来强烈的视觉感、体验感、认同感。在对主题公园进行文化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将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灵活地运用进来, 让主题公园不仅能跳脱传统的建造方式, 还能对其进行创新, 根据社会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发展进行文化表达设计。【9】

结语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灵魂来自于基本的文化内涵, 这是影响主题公园景观创建与设计的基础。在经济文化发展到相应程度, 对于文化的继承、挖掘、提炼、整理、再现以及发扬让主题公园的繁荣与发展变为现实。人们不再被阶层文化所约束, 同时也逐渐跳脱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束缚中, 并慢慢开始追求文化的教育性、多样性、通俗性与娱乐性。【10】主题公园的基本文化是公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结合, 以文化当作其基本特征对其主题文化氛围进行创造, 从而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到各个文化层次的游客能对其加以接受, 最终能做到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丁元春, 汪少君.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安庆明月清风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3, 05:75-76.

[2]杨婷, 季菲菲, 吉文丽, 王诚吉, 樊俊喜, 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03:240-244.

[3]张葳, 孙歌.从文化角度浅析主题公园的景观体验设计[J].现代园艺, 2015, 02:105-107.

[4]夏弘毅, 张云彬.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以桐城市孔城文化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 2015, 04:58-61.

[5]田人羽, 陈正东.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特色分析——以南京化院主题公园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4:27-30.

[6]刘强, 王洪俊.吉林市满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 2015, 12:109-111+134.

[7]陈佳, 陈祺.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表达的探究——以扶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一镇二园”为例[J].绿色科技, 2016, 07:10-13+16.

[8]王志胜, 张洪琴, 曹福存.辽宁滨海大道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葫芦岛市滨海婚庆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15-18.

[9]何玉莲.文化导向下的常州主题公园导视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 2014, 18:100-103+119.

丛台公园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探析 篇10

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反映民族风貌的一种优良文化。园林是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场所。历史文化公园要反映时代的特征,而文化则是公园景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邯郸历史悠久,结合邯郸市地域文化,打造整座城市不同的特色,将文化公园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立足点,使游人和市民对学习和发扬邯郸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

二、丛台公园景观要素分析

艺术景观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如花草、水体、和风、天空等自然的软质景观;另一类是如景观建筑、墙体、铺地等人造的硬质景观。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融汇了整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1、建筑的历史文化分析

在历史文化公园中建筑可分为两种类型:历史建筑和仿古型建筑。

1)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能够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武灵丛台,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的中心位置,观赏歌舞和军事操演是修建丛台的最初目的。后期虽历经修缮和改建,但仍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郭沫若在正门外题“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大字在东墙上熠熠生辉。北门之外,是乾隆皇帝的《登丛台》,背面是《邯郸行》。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已成为邯郸这座城市的象征。

2)仿古型建筑。多用于以历史文化或异域风情为主的公园或是景区,要求表现力和主题性较强,建筑造型切合公园主题,突出和强调该地区环境文化。

丛台公园中的“望诸榭”是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乐毅而建,原为全木结构难以修复。上为绿色琉璃瓦,六角微翘,结构精巧,墙面嵌有半透明式花窗。

2、花草树木的配置技巧

计成所说的“晕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收四时之烂缦”,说明了园林景栽及花木配置的重要性和意境美。当然,植物配置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环境、气候、造景等不同的要求特点出发,选择合理的植物,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和距离,形成各式各样的园林空间以供人们观赏和休憩;②景观审美性要求。总体布局上要协调,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的植物布局应该是植物景观布局的永恒原则。丛台公园中的主要植物有40多种树木,例如竹、古槐、乌桕、白蜡、银杏等。构成园林绿化的主体是树木,植物景观的配置主要强调的是意境。

三、丛台公园历史文化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表现本身就是对城市历史的一种保护,城市公园是一种表达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公共空间。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公园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来表达城市特色文化和精神意义。可以根据文化公园中的一些历史痕迹来了解该处的历史,并将此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依据。

1)因地制宜原则。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丛台公园不仅整体造园以当地特色的植物为主,同时要修建大型盆景园,分为山石盆景区、树桩盆景区、制作养护区。这是河北省首家大型专业盆景园,其中不仅有当地植物,同时引进优良植物品种,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内涵,并运用巧妙的手法表现出来。

2)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对现有的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合理改造、完善并再利用,才能进一步延长其景观生命的周期性。邯郸地区实行了对文物古迹、古城风貌保护的全面措施,同时加大对本地区的保护和对文物古迹维修的投入。在丛台公园附近集中力量做好对“古城一条街”、“梦幻文化城”的建设。同时不断更新和变化景观资源,保持自身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在对历史文化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我们要坚持历史文化性和景观文化性的原则,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文化成为文化公园的主题和灵魂,同时又必须要兼顾景观的创新性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文化,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不仅仅是一些历史遗迹,而且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城市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被运用得更加实体化,并依托市民的学习,运用而持续存在。在这种环境下,正是城市公园营造的景观信息,让我们在回忆过去与期待未来之中,对我们现今所生活的城市有了更为深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

[3]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公司[M].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上一篇:9·3下一篇:能源计量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