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思想

2024-05-05

医德思想(精选十篇)

医德思想 篇1

1 当前医学生医德思想的现状分析

医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心理、生命, 医生要有医德。但是从目前来看, 我国医学生的医德思想教育还欠如人意, 普遍存在着医德医风教育外在化倾向。其对疾病的解读通常都是依赖于医疗器械和医学专业知识, 而缺少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人文关心的医德思想淡漠[3]。

2 医学生医德思想薄弱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 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眼光出现短视化, 过于注重利益化、短期化, 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给医学生的人生价值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名利权势、锦衣玉食、挣大钱、出人头地、住豪宅、开名车才是“成功”的代名词, 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4]。

2.2 医德思想的衰微

医学应该是用仁人之心来关怀和尊重每例个体生命, 而不能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来进行赚钱牟利。但是近年来医德思想衰微, 出现了开药、问诊、看病利益化、见死不救、规避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2.3 医德应要受到社会价值、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经济主义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碰撞, 有些医生已无医德宗旨, 有的只是功利主义思想[5]。

3 对构建医德精神信仰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医学生的医德精神信仰教育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要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一定职业技能, 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医师。因此, 务必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精神信仰教育。第一, 要号召广大的医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职业操守, 坚持从医的良心底线;第二, 要对医学生开展一系列关爱生命、尊重患者的医德信仰教育, 同时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2 大力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院应从“医心”、“医德”、“医术”三个层面, 深入浅出地讲解“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从医生对患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亲疏、治病施药不能设定条件及固定回报及不贪钱财名利等方面说起, 逐层阐述了医者必须尊重患者, 爱护患者。在谈到医德问题时, 教师应结合自身多年教书育人及从医经验, 生动细致地讲解了作为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及日常行医中的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医学生必须敬重自己的学业和使命, 既要用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恒心和毅力, 锲而不舍地钻研医生药知识, 又要积极将国内外医学精华融会贯通中, 在实践中学习和丰富知识, 还要坚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使医生药学科在疗效和管理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因此, 才能提升自己服务实践的能力, 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6]。

3.3 自我构建医德精神信仰

医学生医德思想的培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构建医德精神信仰, 而医生执业态度、医学院校、社会环境则都是次要的影响因素。医疗行为模式和医生的精神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医德精神信仰来直接决定的。医学生要努力培养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对患者的疾苦予以同情、关心。虽然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疗方式逐步被内窥镜、CT扫描仪所代替, 但“人与人的关系”绝对不能被“人机关系”所取代。对于恐惧紧张的患者, 言行要谨慎, 护理要更加细心, 医护人员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同情, 对于患者的要求要尽量满足。与此同时, 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 以及术后注意事项, 嘱咐患者要尽量多饮水, 便于排出造影剂。此外, 还应该戒酒戒烟、增强体质、合理安排生活、保持情绪乐观、稳定, 避免出现恐惧、紧张心理。此外, 医学生还应该在行医时注意自律, 不能为了利益而践踏患者的健康及生命[7]。医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 当医德已经内化为信仰, 就要坚定不移的去指导并完善自己的言行, 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定力。

摘要: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主要接班人, 医疗卫生事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直接受到医学生医德思想状况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进步。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医学生医德思想的现状, 其次, 分析了医学生医德思想薄弱现状的原因, 同时, 就对构建医德精神信仰的对策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思想,医德信仰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六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0L]. (2011-10-26) [20ll-11-3]新华网, http://news.sohu.com/2011 1 026/n323403.

[2]张丽红, 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11 (5) :152.

[3]朱之云.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医古文课程中的医德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2 (2) :56-57.

[4]刘文.新人文主义视野下医学生医德培养探索——医德培养档案构建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24 (2) :155.

[5]尹记远, 李秋心, 和清.新医改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7 (01) :180-183.

[6]魏丽鸿.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与教育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0 (18) :134-137.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教育 篇2

各支部、科室: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我院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激励和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快卫生诚信体系建设,推动我院医德医风和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对人民满腔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自身做起,齐心协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我院工作的健康持续建设。

二、成立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高明兰 李保

副组长:蔡庆红仵施政朱利军葛秀春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蔡庆红(兼)

成员:各科室主任

三、教育安排

1.学习培训:采取集中学习、科室主任宣讲、个人自学、座谈会讨论和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素养、正反两方面典型等的材料。采取警示教育、设立宣传栏、简报、医院网站等学习活动载体,营造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个人自学,每人要撰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心得体会,要立足本科室工作实际,统筹安排学习和工作,提高参学率,确保学习时间和成效。

2.专题研讨。各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开展专题研讨。紧密联系本科室的职能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白求恩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结合本科室实际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座谈讨论。

3.树立本科室医德医风先进典型,弘扬正气。职工的学习教育活动要与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树立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引路,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职工,营造人人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各支部、科室主任要认真负责的做好所属支部和科室教育活动,要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效果。

2.建立督查制度。院党委、纪委将定期组织督查指导支部和科室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情况,交流好的经验、做法。各支部要切实负起责任,经常对各科室开展集中教育活动进行检查。

3.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对医务人员满意度进行抽查,对群众意见大,问题解决不好的科室要给予批评并督促整改。

5.教育成果应用。医德医风教育纳入科室和职工年度评先评优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科室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篇3

孙思邈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国内对其医德思想进行研究的愈来愈多。许多专家认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隋唐的统一以及开放的文化交流,佛、道兴盛以及前代医学医德思想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达。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唐朝的政策和医学教育制度等等.都为孙思邈研究医学、继承以前历代医家优秀的医德传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素称礼仪之邦,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都充满了道德礼义的论述,因此,孙思邈医德思想也是在继承古代精神文明之大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腾晓东对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中内涵了儒家的“医乃仁术”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及佛家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思想这三个方面.认为“大医精诚”篇中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成就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冷其林认为,孙思邈在“大医习业”篇中说“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灼龟五兆,《周易》六壬”以及“知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谈老庄,不能任其体运”等等。虽寥寥数语.已可看出孙思邈一贯以仁义为重、慈悲为本的儒释道思想。也有学者认为清心寡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好生恶杀和因果报应等儒、道、释思想的混杂语并不是孙思邈的发明,早在东汉年间就已提出,孙思邈把它继承和发展并作为“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戒律。

韩智道认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以大医的标准,从“志”、“体”、“法”三方面对医生行医所应具备的医德作了全面的论述。“志”即医生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大医之“体”即大医行医时的体态、风度,在为医之“法”中,孙思邈强调医生行医的方法.并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为:志存救济,勿念得失:专心诊疗、拯救病人;态度端庄,切忌炫耀自己,訾毁他人,不得挟术牟财:博极医源.精通医源等对待病人、同道、教育几个方面。持相似观点的论文还有《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浅议》。

薛公忱认为.孙思邈医德高尚.言行一致;他终生专一于医,不慕权势富贵:谦虚好学,博极医药之源;以济命扶危为己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心赴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尊重同道,扶掖后学。郭瑞华、周保国等大致都从孙思邈热爱医学,仁慈为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勇于献身;淡于名利,为医清廉;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分贫富,普同一等;视人如己,待患如亲;省病诊疾,纤毫勿失;谦虚谨慎,尊重同道;举止端庄.谈吐适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述。

纵观上述学者们对孙思邈医德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渊源和了解他所受儒、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孙思邈制定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新规范,给后世各代医家以绳墨的作用。孙思邈的医德不单单只来源于儒家、道家或佛家。而是对各家文化吸收消化之后的综合运用.正是其文化的多源性,才造就了孙思邈医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及其内涵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了要成为大医应该和必须要做的学习和行事准则,并且把医术的精湛融入于医德之中.这就为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主要体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序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这两篇中。他认为作为身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生,只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治病救人的美好愿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术亦为德的医德理念

孙思邈把精湛的医术也看成是医德高尚的一种表现,因为高尚的医德会鞭策医者不断的提高诊治水平,反过来再促进医德的发展,医德和医术是相辅相成,互相提升,密不可分的关系。精与诚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必须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不断的提高医学素养.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理想效果。这种思想来源于《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孙思邈认为只有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才能够拥有精湛的医术来为百姓解除疾苦。

首先,要用心精微。古代的经方高深精细,须用心研习,当今的疾病又非常复杂多变,所以在诊治是要非常用心、专注。

其次,要有高人传授,即神授。因为得道的高人懂得天地人相通的道理,可以传授为医者高深的知识,让医者在复杂的疾病面前.准确诊治以救人性命。

再次,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因为要想成为大医。必须熟悉各种医药学典籍和著名医药学家的经典著作,并会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还要精熟灼龟五兆、《周易》六壬等,更要涉猎群书。绝对不能学习几年医学就认为没有自己治不了的病。还不能道听途说.认为已经完全掌握医学的规律。

(二)医德观的体现

1.高尚的志向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把救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不论对象是谁,不论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是有人需要救治就要克服种种困难、险阻,一心救治。这种思想,既有《论语-述而》中的“仁以为己任”的思想,也有《道德经》中“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无私观念,更有佛教中的“仁慈”、“侧隐”之心。

第一,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就是要求医生对待病人要专心致志,一视同仁,像佛一样不能有世俗的观念。孙思邈的这种“有治无类”的观念也来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第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峻嵘、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就是不要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要一心为病人。第三,不用活物入药,孙思邈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动物跟人一样求生存,爱惜自己的性命。第四,看到“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病人.要有怜悯之情.不得有厌弃、不快的思想。

2.良好的风度

孙思邈指出:“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胶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强调作为大医要有修为,仪表要庄重,排除杂念,心无旁骛。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可轻率行事。孙思邈还嘱托出诊时:“到病家,纵缔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意思是到了病人家中,把一切与诊病治病无关的东西都视为无。可以看出孙思邈的这一要求有《论语·颜渊》中的“子日,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也有《庄子·德充符》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和《庄子·天地》中的:“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的观念。

3.去恶向善的为医准则

孙思邈指出:“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育也。”认为作为医者要驱除自身的各种不良习气,要行事严谨、态度庄重,不能论人是非.更加不能骄傲自满.诽谤其他医生.他的这种尊重同道。谦虚谨慎的作事方法.多被后世医家所效法。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就是要求人含蓄谦卑,不露锋芒,求同存异,消解纷扰,混同尘世的意思。又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过“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劝诫人们不要自我显扬、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炫耀、不要自高自大.因为只有保持虚怀若谷的胸怀,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才能更加地充实自己。这也反映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的:“上德若谷”的思想。

在具体医疗实践运用中.孙思邈还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指导医生们在治疗疾病时,不仅须要小心翼翼,周密谨慎.而且还要大胆果断.毅然能决;在具体治疗时.须灵通圆活.随机应变,而在医者的行为方面,又须端方正直,认认真真地恪守医德准则,不可稍有偏离。他这一胆大心细,智圆行方的告诫.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辩证法思想.赢得后世医家的普遍推崇。

三、孙思邈医德思想的价值、意义及影响

孙思邈的医德思想的是多层次的,他要求医者要精勤不倦、博及医源和广泛涉猎群书,既要精通医学也要熟识经、史、子、集中的著作.同时还要有“诚”——即医德要高尚。一切以为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具体说是要有高尚的医德志向,还要有庄严的态度、宽阔的心胸,更要有谦虚谨慎的行事方法。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他对生命的至高无上理念的发挥。正是重视生命的原因.所以对医者们严格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大医精诚”之所以为后世学者推崇倍至就是因为它“真”,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庄子·渔父》)

医德思想 篇4

1 要有对医疗目的的端正认识

中医传统文化认为医疗的基本功能与目的是“拯夭亡”。《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云“伏羲氏……画八卦……,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亡矣”。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道教尊奉为“三皇”之首的“天皇”[1]。传统的中医文化认为三皇出世有着拯救苍生,拯民夭亡的伟大任务与使命,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这一点的记载。像前文所云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轩辕黄帝与众多的御医研讨医学知识而编撰出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的巨著《黄帝内经》、《淮南子·修务训》中所云神农炎帝“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上古时期的圣人们希望减少劳动人民的病苦,挽救处于病苦中的劳动人民的宝贵生命的伟大情怀、高尚思想与崇高风貌[2]。尽管这些古籍的记载只是虚构的神话传说,但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播散者,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后世医者们的医德思想的确立与充实、医道文化的提炼与升华、中医学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壮大起到了根本性的规范与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医生,不论是诊治哪位病人、何种疾病,其根本的目的不外乎医治好病患的疾病、减轻他们的病苦。如果对于这一点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使自身的医德修养变得低下甚至败坏,甚至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等一系列本可避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出现。在当下,很多身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们并没有把“拯夭亡”作为进行医疗活动的目的,而是把谋取钱财、声誉、地位等“身外之物”作为其目的,不再是拯民疾苦与夭亡,而是企图谋取更多个人财富、名望与地位,就会使医生的医德医风变得拜金与唯利是图,也就自然而然的得不到人民大众的真心热爱、拥护与尊重,这也就是当下医患矛盾尖锐,医疗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病人对医生的不良观感、实现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充分发挥中医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救死扶伤、“拯民夭亡”的优秀文化思想的启迪、陶冶与教育作用,端正医生对医疗目的的认识,应该是一种可行之法。

2 要重视医术的提升

中医传统文化认为如果一位医者想要体现出其高尚的医德,还必须要有精湛的医术,必须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周礼,天官》有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定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明确指出了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医生诊疗技术水平进行评价的要求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手段[2]。古代的许多名医之所以能够做到誉满天下,病人们口耳相传,趋之若鹜,除了因为他们有着救死扶伤、拯民夭亡的高尚职业追求外,还因为他们有着精湛的医术、能够达到救死扶伤目的的真实本领。唐代名医,被后世尊奉为“药王”的道医——孙思邈,就是这样一位名医。他认为一位医生如果能有拯民疾苦的医方医术.能够切切实实的解除病患的苦厄,这本身就是医德高尚的表现。他本人一生行医数十载,活人无数;立言著书,遗惠后人。他曾专门撰写论述医生医德要求的文章《大医精诚》,其中便特别强调锤炼提高医生医疗水平的重要性。他本人更是经常为了获取一个能够治愈疑难怪症的验方,不远千里的前去讨教当地的贤达名医甚至普通百姓。这种积极进取,努力去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行为本身就是医德高尚的表现。反过来看,如果一个医生医术并不高明,还不思进取,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总是看不好病,甚至误诊误治,杀人于治病之刻,则即便其怀有救死扶伤、拯民夭亡的目的,甚至口中还不离弥陀、道德云云,则其本人也不过就是一把杀人之毒刃,于民不但无益而且有大害!所以说,努力提高医生自身的医术水平,努力满足病人的真正需要.这本身便是对医生医德医风的要求之一。

3 要具有保民、惠民的医学人道主义思想

从整个社会的层次和角度来说,医疗活动还带有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与福利、惠及民生的功能与作用。《周礼·天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古代君王在整体考量与规划社会正常运行秩序、各个层次的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时候,提出了保民养息、惠民利民的六大举措,其中之一便是“宽疾”之法。何谓“宽疾”呢?“宽疾”就是指采取各种可行且必要的措施来尽可能治疗或减轻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的病苦。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中国,人民群众由于缺乏医疗保健知识与具体实现的物质条件,加之生产生活条件又十分恶劣,很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反过来又全又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能力,对民生造成严重损害。中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保民、惠民思想.正是从正面鼓励、要求广大医生以保民、惠民的医学人道主义关怀为重,端正对自身医疗工作的认识与评价,增强从事自身工作的使命感、荣誉感、神圣感、提升自身医德修养与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治病服务,解除病人的病苦。

4 勿妄施试医药的行医要求

中医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认为“是药三分毒”,医生给病人用药必须慎之又慎,非其病不可用其药.而且要尽可能地施以毒性较低,对病人身体危害最小.且便宜易取的药物。《易经·天雷无妄》中就记载“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易经》在这一段论述中就明确指出:如果发生在人体身上的疾病能够不用药物施治的话,医生们就尽量不要使用药物给病人进行治疗,否则会给病人的利益带来损害。这些论述十分明确的告诫医生们,时刻要把病人的利益与真正需要作为一切医疗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尽可能的维护病患的健康,不可妄施一切不必要的药物,给病人的身心及经济带来损害当下社会,有

些医生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管病人是否真正需要使用某种药物或诊查、治疗手段也硬给患者施用,这种做法严重的违背了中医传统文化中要求医生勿对病人妄施医药的医德要求.是非常不应该的行为:除此之外还存一种情况.医疗工作者为了试验某种药物或诊疗技术的效用或查明其副作用,把病人当成实验室的“小白鼠”.直接把一些运用并不成熟的治疗药品或技术施用在病人身上,不管这种做法是否会对病人的健康带来损害,他们有的甚至还不告诉病人他们的这些做法.暗地里把病人当成试验品,凡此种种都严重伤害了病人的知情权与健康.违背了“勿妄施医药”的行医要求,都是一个医生不应该做的违背医德要求的错事。

5 对医学与医术的敬畏精神

中医传统文化认为医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所有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都必须要对其有敬畏的精神。中国儒家学说认为医学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认为“医乃仁术”也就是说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拯人于夭亡之际的神圣事业,是“仁心仁术”,是救人性命的仁慈行为。当下社会,许多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对医学与医术的敬畏精神,仅仅把医生这个职业看做是一个普通的谋生、养家糊口的差事,并没有把自己的认识提升到相应的高度,拥有对所从事的事业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事业心,恰恰是由于这种对医学事业的敬畏精神的缺失,导致许多医生不能做到孜孜以求的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与医疗技术水平,而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最后使得病人的健康、权益与利益受到损失。所以说,医生对医学与医术应该怀有一种强烈的敬畏精神,而这也是对医生医德修养的要求之一。

6 执业过程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大医、名医,其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诊疗疾病的时候一定是严谨而认真的,这也是中医文化中对于医生医德的要求之一。在孙思邈所著的医德专著《大医精诚》中就有许多对医生严谨认真的工作风的要求的论述,这些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求我们医生必须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做到“致意深心”。所谓“致意深心”就是说医生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都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诊疗工作本身上,不能分散丝毫的注意力.要沉心来认认真真的给病人看病。致意深心、沉着冷静、严谨认真的对待医疗工作,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本不应该发生的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这本身就是对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对医疗事业敬业的表现,也就是医生医德修养高尚的表现。对工作不认真,不严谨,把病人的性命当儿戏,胡乱看病,这样的医生难道还不是医德败坏吗?

7 对病人需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有着不同的阶级.档次与身份,但是作为医生必须要做到对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在《大医精诚》中称之为“普同一等”[3]。作为医生绝不可以因为患者样貌、身份、财富等等外在条件的差异而分别对待.而应该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除病人的疾苦。这是中医文化对于医生医德要求的重要一部分。当下有一小部分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不良的风气。他们遇到达官贵人便认真仔细的给人家看病,若是对那些普通群众就不会有那种认真仔细看病的劲头了,这是不符合中医文化的医德要求的,应该在日常医疗活动中着力避免与克服。

8 避免“五过”,按照医疗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素问·疏五过》一篇中就把医疗活动中容易出现的五种严重过失,以及避免这五种过失会带来的四种好处详加罗列出来,所谓“五过”就是:“良工所失.不知病情,一过也: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二过也:不善为脉,不以比类奇恒:为工不知,三过也;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四过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五过也”。如果能够做到避免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出现“五过”现象,就能比较好的完成对病人所进行的诊疗活动,从而将医疗事故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作为当代的医疗工作者.要避免“五过”现象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按照医疗规范去进行医疗活动.不可随意改变正常的医疗规范、路径、规则、程序,把患者的生命当儿戏,把患者的身体当成试验品,轻率、草率的给病患去看病。这也是中医传统文化中对医德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9 传道授业的职责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强调传承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医学是被视作门手艺的,跟其他的行当一样.想要学医的人必须要投靠在一位老师的门下,跟老师学习中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老师的临床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进而逐步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云“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教育弟子,传承中医医术本身就是一名中医师应有的职责要求,如果不愿承担传道授业的职责,不去将中华医术的精华传教后人.造福天下苍生,便有失一名合格医生的要求.是医德修养低下的另一种表现,这也是中医传统文化中对医德要求的一部分。当然对传授医术的对象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诚如《灵枢·官能》所云:“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

1 0 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人文情怀

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是一名医生应当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中医传统文化中所提倡和要求的。《灵枢·师传》认为医生对待病人要“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作为患有病痛、忍受疾苦的病人,更是希望被医生尊重。作为医生必须要发自内心的关爱病人.把病人当亲人,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赢得病人对医生的尊重,从而更加好的配合医生的医疗活动,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人文情怀应该是也必须是对医生的医德要求之一。

中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任劳任怨、不为名利外物所动,一心一意为治好病人的疾病奔忙、辛劳.在他们的身上充分展现出中医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优秀医德医风要求,逐渐的就形成了以拯救夭亡的医疗目的、孜孜以求提高自身医术以满足病人的真正需要的敬业精神、保民、惠民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慎用医药的思想、对医学医术的敬畏精神、执业过程中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对待患者的态度、避免“五过”、“四失”,按照医疗规范进行医疗活动的行业自我约束、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传道授业的无私精神、尊重、关爱病人的人文情怀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医德修养的内容与医德医风建设的主要目标与标准,对无数后辈医生的成长与高尚医德修养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当代医生认真学习、研究、内化,为提高自身医德修养、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发挥贡献。

摘要:目的 归纳、厘清中医文化中散在内蕴的主要医德思想,并对其加以分析,提炼出对于当代医学生、医师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医德教育方向与内容。方法 采用文献阅读、回顾以及归纳法。结果 总结归纳出对医疗目的 的端正认识等十条中医文化内蕴的主要医德思想,并分别指出其主要的现实教育意义;结论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内蕴的医德思想丰富、优秀,富有启示性、生动性及独特性,对于当代医学生、医师的医德修养培育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文化,医德,思想,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雄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30.

[2]周晓菲,张其成中医医德溯源[J];吉林中医药,2009,29(8):729-731

医德规范及医德的养成与管理 篇5

规范性是道德的本质特征。医德规范对医患各方人员行为的影响和约束,对于保障正常的医疗秩序,维护和谐的医疗人际关系和病人的健康利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医德规范转化为医护人员的信念,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在医疗实践中把医德规范变成自觉行动和工作习惯,需要长期的自我养成和效的管理才能实现。

(一)医德规范

医德规范是医德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医务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和人民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医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行为准则和行为评价的具体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都有各自不同的医德规范。当今医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应是: 1.医心赤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 医务人员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被誉为“白衣天使”、“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医务人员要圆满完成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的任务,必须热受自己的工作,忠诚于所从事的职业。医疗工作好坏,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热爱本职工作,而且要热爱病人,那种爱病而不爱病人的思想是与医务人员应有的品德格格不入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决不能粗枝大叶、敷衍塞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要把病人的生命看成量第一重要的,千方百计地解除病人的疾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即使是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也应尽一切力量进行抢救。

2.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医术精湛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生存质量。历代医学家都把钻研医学知识,确认病情,准确处方等,看作重要的医德要求。医生护士的行为送行到病人的生死存亡,所以,它决不能脱离实际的主观任性的自由选择,而应是尊重规律,尊重医学科学,成为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科学的行为选择。努力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以精湛的医术,扎实的作风,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3.热爱病人,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热爱病人,同情病人,是医务人员起码的有道德观规范要求。到医院求医的病,精神上、肉体上都正遭受着疾病的折磨,尤其希望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医务人员对病人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做一件关心的小事,送一个善意的微笑,都会使病人得到莫大的安慰。医务人员平等对待病人还应注意尊重病人的人格、意志和权利。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给予满足和解决。医务人员不能因病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而另眼相看;不能因病人与医务人员的关系亲疏而有所差别;也不能训斥、嘲笑、捉弄病人;更不能欺骗病人,推卸责任。必须把病人摆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注意一视同仁,决不能重人情、重金钱、重礼品而不重病情。

4.慎言守密,医纪严肃,尊重患者 慎言守密是医务人员重要的医德规范。医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情绪与疾病的康复有密切的关系。医务人员的语言、情感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发展、治疗效果与康复。医务人员应当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帮助病人尽早消除顾虑,愉快接受治疗。对病情的解释答复要简单明了,合乎逻辑,既不要因语言不慎造成误解,也不能因有所顾虑而缄口不言,更不能粗鲁地对待病人,要尊重患者,保守病人的秘密。医师为了更有效地诊治疾病,需要了解病人不能公开的秘密与“隐患”实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婚姻史、个人嗜好、精神状态等方面情况。医师了解这些情况后,有为病人保密的道德责任。若随意泄露,不仅会影响病人的名誉,而且也可能引起纠纷,造成患者精神创伤,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医务人员为了鼓舞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某些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应注意保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以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但对病人单位领导及其家属要如实反映病人的真实病情,以便共同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为病人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要尊重病人,耐心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并积极慎重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决不能对病人进行讽刺、挖苦,发泄自已的不良情绪。在病人面前、医务人员应保持端庄和同情心,不能开玩笑、打闹。在病房要保持肃静,动作轻,走路轻,说话轻,给病人创造舒适的环境,以便静养。

5.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谋私利 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务人员十分重视的道德要求,也是医德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提倡和发扬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不谋私利的美德,对病人无欲无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医务人员为病人诊疗疾病,是自己的本分和天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正直无私的好作风,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差错和事故,要如实报告,不要隐瞒,更不能诿过于人;一切医疗记录、检查数据必须如实记载,不可弄虚作假;对应向病人或其家人和单位说明的要及早如实说明,防止延误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6.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 医务人员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情的态度,真挚的关心,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在行为中得以体现。因此,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端庄,语言是否优美,反映出本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并成为病人及家属评价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医务人员行为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就能在病人心中建立起信任感,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语言亲切得体是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品质的重要表现,它对于融洽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不仅是一般的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的需要,是病人利益的需要。热情周到就要给病人提供一个在病房如在家一样的便利条件,主动给病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让病有感觉到,医务人员象自己的亲人一样。另外,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还须抑制自己的心理情欲,既不能因自己情绪不安而影响医疗操作,又不能把自己的情绪感染给病人,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必须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医务美感和医学理智感,把这些情感建立在病人健康的需要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7.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多新兴学科分化独立出来,各专业的分工也更加细致。诊治一个病人往往需要诸多科学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离开了集体的努力和协调一致,医疗活动有时是无法进行的。医务人员应把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整体观念,摈弃门户之见,互相尊重,精诚合作,克服那种孤芳自赏、自命不凡的高傲态度;克服文人相轻、互相保密、搭关设卡的不良习气。要以宽大的胸襟,虚心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讲支持,讲谅解,讲友谊,共同维护集体利益,为医学的发展不断开壁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医德的养成

医德的养成是医务人员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高医德境界的过程,是医院职业道德的要求,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患各方利益能否得到充分的保障。

1.医德修养的含义 所谓医德修养就是指医务人员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改造自己的,锻炼品质,提高医德境界的实践过程。其中包括在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情操、仪貌、举止、言谈、品德等。“修养”的含义很广泛,它包含一个人的情操、仪表、技艺、举止、言语等多方面的陶冶和锻炼,既有“修身养性”、“反省体验”的意思,又包括待人处世的态度,以及政治思想、精神风貌、知识才能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2.医德修养的实质 医德修养只有建立在高度自觉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没有自觉性,就根本谈不上医德修养。医德信念的形成,医德情感的培养,医德意志的锻炼,医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医务人员不严格自律,不认真进行医德修养,要培养高尚的医德素质,养成良好的医德习惯是不可能的。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医务人员的主观努力和医德修养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有的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病人和社会所欢迎,有的则相反。究其原因,主要是与个人是否重视自我医德修养的密切关系。事实证明,外在条件对培养医德素质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努力,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高尚医德的养成必须要有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长期自律过程才能实现。3.医德修养的途径

(1)紧密联系医疗实践,立志从善,勤奋学习: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社会本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根本上说,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和提高。因此,医德修养一刻也不能离开医疗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在同病人、医务人员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发生行为的善恶,才能作出医德的判断。离开医疗实践,离开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主观世界并进行有效的改造,医德修养便成了一句空话。良好的医德品质,既不会是“良知”、“善端”自然扩充的结果,也不会是客观环境机械决定的结果,而是在医疗环境中主动学习和注重修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主动的,不仅自觉选择着修养的方向,而且选择着向善的速度。这种对善行的主动选择就是立志。道德上立志,就是为自己树立了将要达到的人格境界并一生为之磨炼。在这个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严于解剖自己,时时注意纠正不符合医德规范的行为。(2)贵在慎独,坚持内省,注重自律:“慎独”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人们不仅要在有人监督的场合进行道德修养,更要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进行道德修养。内省就是自我反省,经常反躬自问。医疗活动中不断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一个自我净化灵魂的过程。道德本质是自律,是自我约束。不因小善而不为,也不因小恶而为之。通过自律和内省达到“慎独”的最高道德境界。

(三)医德的管理

医德管理已成为医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管理得好,有利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心全意为军民的健康服务。1.医德管理的原则 要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态度与质量为重点,致力于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注重部队反映、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2.医德管理的方法 ①联系实际,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有效的医德教育;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监督;③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将医务人员的医德优劣与奖惩挂钩;④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公正行使权力;⑤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健全医德管理组织和制度,并实行医德讲评等。

医德思想 篇6

1 医德教育是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务院办公厅2015 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高校要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手抓综合改革, 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医学生的最后一年实习大多是在临床医学院完成的, 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医德教育, 是培养临床实习生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各临床医学院的职责所在。

医德是处理医生与患者、医生之间以及医生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准则, 它的本质是职业道德, 但它是一般的职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里的一种特殊表现, 是从医生这一特殊职业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良好的医德是临床实习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宋代的《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 不可以作医”。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医德教育不仅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医德风尚, 促进实习生对病人的优质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 防范医疗事故, 更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 在加强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除了教育他们树立理想信念,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加强安全和责任意识之外, 还需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医德修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综合素质等医德教育, 将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医德教育其实是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做法

2.1 构建实习管理网络,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临床医学院作为实习生管理教育的主导, 必须构建医院—临床科室—带教导师—实习组长“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网络, 才能够无缝隙、零距离、全方位掌握临床实习生思想动态。医院成立临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临床实习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决策, 全面监督指导医院临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教学办公室主任兼任, 办公室成员由具体负责实习生管理的老师组成。临床科室设立教学秘书, 教学秘书由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综合素养较强的医生担任, 负责制定实习生在本科室的实习规划, 安排实习生的带教老师, 组织操作技能考试以及出科考试等。教学秘书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和临床实习生的直接联系人, 要切实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责, 使实习教学有章可循, 落到实处, 并及时了解临床实习生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实习生的特点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实习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教老师在对临床实习生带教的同时, 选择在实习同学中具有一定威信、能够以身作则的优秀实习生作为实习组长, 及时了解实习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反馈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 使带教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 帮助学生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从而在临床医学院内形成一个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的临床实习管理网络, 保证临床实习带教质量。

2.2 建立导师带教制度, 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与将来从事医疗工作最为接近的过程, (2) 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生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院选择业务精湛、技术优良、医德高尚的临床医生作为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不仅指导临床实习生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和医学知识, 还应重视临床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心临床实习生的思想动态, 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注意人文精神培养,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工作中关心体贴病人, 做好与病人的沟通与换位思考。带教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临床实习生不仅有示范作用, 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文修养也会影响着医学生的价值观和医疗行为。尤其是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坚强品格和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力和感染力。 (3)

临床医学院通过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各类教学培训, 如住院医师规范化专项培训, 赴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进行研修, 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实习生临床带教导师。临床实习生到达医院后, 由指定的带教导师负责带教, 实习完成后教学办对带教质量进行考核。从而充分发挥带教导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促进临床实习生知识、技能、医德共同提高。

2.3 举办多种形式教育培训, 促进医德行为固化

临床医学院可以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促进临床实习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情感认同的内化、医德行为的固化。多形式、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相互交融, 达到医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医德教育的完美结合。一是通过典型医德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工作有太多的典型医德案例, 如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小处方”好医生王争艳等, 带教老师在查房、病案讨论的同时, 穿插以医德典型事例, 以典型事例中表现出来的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精神, 鼓励临床实习生关心、体谅病人,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对当前社会上个别不良医德医风现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让实习生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二是定期聘请卫生系统中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作报告, 通过讲述知名专家的优秀事迹和亲身经历, 激发实习生对楷模的仰慕、崇拜和追求, 从而更加热爱医学事业。三是加强临床实习生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临床实习生不仅应具有保护病人隐私, 为病人着想的意识, 在当前医患纠纷频发的医疗环境下, 还应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实习中, 组织临床实习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了解医患双方享有的合法权利, 明确临床实习生法律范围内应尽的义务及工作职责, 从而使实习生学会如何正确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如开展“雷锋活动日”、“五四青年节”表彰、“趣味运动会”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让临床实习生积极参与其中, 以医院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临床实习生, 使临床实习生提高自身医德修养、人文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让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内化于心、固化于形。

2.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目前, 大多数临床医学院建立了实习考核制度。然而, 对临床实习生的考核, 往往着力于对其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试和考查。虽然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对医务人员建立了医德医风的考核评价体系, 但并没有对临床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考核, 造成临床实习生往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忽视医德修养、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和修炼。临床医学院应积极探索建立对临床实习生的医德考评, 建立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 使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医德评价有据可依。另外, 在考评内容上适当增加患者对实习生的评价;在出科考试卷面试题中, 适当增加医德修养及人文知识的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中增加对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通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促使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医德教育科学化、常态化, 从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 结语

临床实习生是未来的医生, 他们在实习阶段是否养成良好的医德, 直接关系到从业后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实习阶段开始重视临床实习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与医德教育相结合, 是培养符合当代需求的现代化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措施。

摘要:文章探讨了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做法和途径, 提出了构建实习管理网络,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导师带教制度, 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举办多种形式教育培训, 促进医德行为固化;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策略。

关键词:临床实习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德教育

注释

11姜交德, 张天一.从当前医患矛盾激化谈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2 (6) :36.

22 刘凌, 方利洲, 张剑青, 等.循证医学在呼吸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34 (7) :153-157.

医德思想 篇7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就是从思想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下, 医学生受到各种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当代的医学生。对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医学生, 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以下简称“16号文件”) 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因此, 在医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结合医学专业特色, 立足于良好医德培养,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2 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教育, 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重视伦理问题, 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1]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 (试行) 》都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遵纪守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热爱祖国, 忠于人民, 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服务和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社会科学。在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必须着力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医德素养的养成,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满足医学生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3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的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医学生的培养必须满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和当前医学发展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两个方面的新挑战:一方面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呼唤优质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当前我国医疗事故频发, 医患纠纷屡见报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的人际交流不当、责任缺失、医疗服务不到位、医德素养低等。另一方面是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了新的解释,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 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在当前高度社会化的大环境下, 人类的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也正在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 正如铭刻在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所说:“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救助;总是, 去安慰”[2]。医疗卫生模式的转变, 要求医学生有更好的医德素养与更多的人文关怀, 这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二基于良好医德养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合的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与医德教育联系最紧密、最适合全面系统融合医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在立足于教育部统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 在理想信念、道德与法律三大块中, 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 即在思想部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医学哲学观和价值观;在道德部分结合中华民族传统医德, 整合道德观教学内容, 启发医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在法律基础部分结合医疗法规内容, 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疗法律观念,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1结合历史人物或事件, 整合“三观”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重中之重。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有关医学的重要人物或典型事例来整合教学内容。如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仁医胡佩兰终身献身医学的先进事迹。对这些人物或事例所展现的献身医学事业、维护人民健康的医学精神要深入挖掘、大力宣讲, 以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 培养医学生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感, 从而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结合中华民族传统医德, 整合道德观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医德, 是指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 无数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 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 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公元581~682年) 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一文中, 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方面:其一是精, 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 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其二是诚, 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也就是说一个医生除了要有精湛的医学专业技术外, 还必须具备不求名利、不辞辛劳的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16号文件”指出,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高等医学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医德传统融合进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更好地充实和丰富现代医德教育内容。

在历代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医德传统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事业准则;清廉正直、不图钱财的道德品质;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服务态度;不畏权贵、忠于医学的献身精神和不断总结、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3]这些优良医德传统是古代医家心怀儒家仁爱之心、行医家精诚之术的典型, 也是今天的医务工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医德传统。只有把这些优良的医德传统渗透到学生医德教育中去, 其德育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可以很好地利用古代名医典范展开医德教育, 如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医德的典范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 被后人赞为“杏林佳话”的三国时代的江西名医董奉, 被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称赞为“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的北宋医家庞安时, 被誉为“贯彻古今医术”的温病学派奠基人叶天士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将这些优良医德传统和典范事迹融入医德规范的教学内容里, 更能激发学生树立高尚医德、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

3 结合医疗法规, 整合法律基础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法律部分是对医学生进行基本的医疗法规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医疗法规是对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为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 是一种强制性的医德规范, 是约束不正当医疗行为的准则。医疗法规对于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维护医务工作者合法权利具有重要作用, 是调节医患关系的重要法律准则。一方面, 医疗法规可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意识, 对于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 医疗法规是衡量医疗责任的标准, 利用它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 调解医患关系。

医疗法规内容包括医事法学理论、医事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医疗风险规避等。高等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 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疗法规的理论教学, 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法律部分, 可以调整课时安排, 增加医疗法规的内容和课时, 尤其是应增加《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重要内容的讲授;也可以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 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医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 高等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要充分利用当地医院、法院等社会资源,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入医院进行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医疗纠纷解决的方案和避免类似医疗纠纷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组织医学生进入人民法院旁听医疗事故的庭审活动, 让医学生了解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程序和法律依据。通过对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实践, 帮助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 为他们日后走上医疗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高等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三化”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努力做到“三个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 加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指导, 强调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进行献身医学、忠于医学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起把个人的发展进步与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目标。要把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 帮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素养。通过培育和践行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使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正视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坚守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底线, 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71356.htm, [2009-02-20].

[2]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医德思想 篇8

1 我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1.1 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 (《周易·系辞下传》) , 因为“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 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的生命是神圣的, 同时也是尊贵的, 正如黄帝内经言, “天覆地载, 万物悉备, 莫贵于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提出, “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医学溯源》一书中指出, “医家有割股之心, 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元朝名医朱丹溪, 对待病人满腔热忱, 凡是有病家要求出诊的, 不管刮风下雪, 路途遥远, 也不管自己身体是否有病, 从不推辞。有一天, 朱丹溪生病了, 有病家请求出诊, 他的仆夫面有难色, 向病家诉苦说:“丹溪先生自己都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言下之意, 拒绝了事。朱丹溪知道后, 语重心长地对仆夫说:“病人这时在家里肯定是痛苦不堪, 度刻如年, 而我们怎么能置之度外, 贪图安逸呢?”说完, 就随病家匆匆上路了。可见朱先生对生命的尊重和自身具备的高尚医德。这些医学名言和医家事例深刻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对当代医学生仍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1.2“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指的是医生是施行仁道的一门职业技术, 它是对儒家仁义思想和医学本质完美结合的最好阐释。儒家文化一直强调, 作为一名医生, 要“先知儒理”, “方知医理”, “儒医”的尊称由此而来。“仁”不仅仅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精髓, 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所在。《孟子·梁惠王上》一书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我国历代著名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的宗旨, 为医生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王肯堂曾言, “欲济世而习医则是, 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 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 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 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 仁心现;仁心现, 斯畏心生。” (《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 。清代柯琴指出,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 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 更不可言医。医也者, 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 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 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 则勿能究其奥。” (《伤寒来苏集季序》) 。“医乃仁术”的道德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代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为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1.3“患者平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 强调对患者一视同仁, “普同一等”,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意指如果有因疾苦前来求治的人, 不管他地位高低, 家境贫富, 年龄长幼, 容貌美丑, 关系疏密, 汉族异族, 亲人仇人, 聪明愚笨, 都应一视同仁, 完全如同至亲一样对待, 由此可见药王的众生平等思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 丐者盈门, 一一应之不厌。宋代医生张柄, 治病救人“无问贵贱, 有谒必往视之。”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 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 把“不分贵贱, 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在古代封建社会, 等级森严, 人也有贵贱之分, 但是古代医家能抛开尊卑贵贱的差别思想, 对患者一视同仁, 这种对医患关系平等对待、人人享有平等就医权的优良医德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今天的医务工作者来说, 这种理念更值得倡导。

2 以古代医德为借鉴,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2.1 汲取古代医德精华, 择其善而学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其精华, 也有不适合当今时代的一面, 古代医学文化也是如此。在今天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 我们要有甄别地对待, 对于其善的一面, 值得借鉴的一面, 我们要大胆借鉴学习, 多读古代医家的经典故事, 学习他们的高尚医德;对于其不善的一面, 要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和政治制度, 以及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程度的制约, 如忠君思想、家族观念、鬼神论等思想, 要摈弃, 从而与当今时代的行为道德标准相融合。新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资源较多, 时代感强, 思想开放, 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也比较强, 只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可以自己以史为鉴,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要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继承和发扬包括古代医德在内的祖国传统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使得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的同时, 不断提高医疗行业的行为道德和规范标准,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2.2 以史为鉴, 树立正确的医学道德教育理念

医学道德教育要使医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医务人员, 做一个与人为善和乐于施善的人是十分快乐和幸福的, 这种救死扶伤的行为终究会得到回报。古人云:“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 在当今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仍然是有效的。一般而言, 讲道德的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持这种心态的人在对他人作出行为时, 得到的回报也是一样的, 从其自身来说, 他也获得自身利益, 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平和的心理状态, 从而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医德教育中, 要正确理解医学道德的作用和社会功能, 用一种健康且符合时代特征的的道德理念来指导医务工作。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医德也是如此。因此, 要以古代医德为借鉴, 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医德教育观, 通过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医德观念, 使得他们踏入工作岗位后, 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职责, 以促进和谐医疗秩序的形成。

2.3 加强医德教育实践, 陶冶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 因而医德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它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始终和各个环节。要针对医德的实践性特点, 借鉴古代医家传带弟子的做法, 在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中, 传授医术的同时, 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 把医德行为规范教育同医疗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习班组要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自我教育活动, 运用医患角色扮演的方法, 多站在患者的角度, 体会患者的难处, 为患者提供更方便优质的服务, 这样既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也陶冶了医德情操;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 不断增强实习期间的医德责任感, 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娅.从古代医家高尚医德看医学职业道德教育[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 .

[2]干祖望.中医传统医德体系初探.湖南中医药导报[J], 2001, (6) .

医德思想 篇9

爱琴海的科斯岛上有一颗巨大的法国梧桐树, 它有幸成为游人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景仰的“活着的历史文物”。传说, 在公元前5世纪末, 希腊立志从医的年轻人都要在梧桐树下宣誓, 那段誓词就是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这段著名的誓言是医界人士耳熟能详的语录, 至今仍在许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世界医学联合会根据希波克拉底誓言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1948年《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医学伦理学法典》都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因而可以说是希波克拉底誓言建立了西方医界千百年来共同遵守的医德标准。

在西方医学伦理学理论中, 宗教伦理思想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西方三大宗教传统犹太教、天主教和新教都是律法主义的, 即将道德原则凝固化为律法。这种律法主义也渗透入医学伦理学之中, 如《希波克拉底誓词》就是在中世纪教会医学的培育下变成为医生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在西方医学伦理学中, 医生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 也往往依据现存的律法化了的道德准则, 这种僵化了的道德原则或准则, 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医学实践, 往往力不从心;而发展变化中的医学实践又期望得到医学道德原则的支持, 以证明是符合人类利益的。于是, 一方面,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或准则不断被修订, 以满足医学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 人们试图寻求建立新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来解决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道德难题, 如境遇伦理学等。

2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有着“春暖杏林”的典故。人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常用“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等词句。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 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 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 即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仁爱爱人、济世救人的理想。

然而, 儒家关注的是个人美德的培养, 而不强调建立严格的法律和规则。儒家认为仁爱救人是医生个人美德的体现, 认为良心是医生美德的基础, 即医生应具备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要求医生以热爱生命的情感, 视解除病人痛苦、“以救贫贱之厄”为自己的行医目的。羞耻之心是要求医生以病人利益为重, 以惟名利是务、四诊不参、滥用药物、欺诈病人为耻;恭敬之心要求医生应当尊重病人;是非之心则是要求医生不做损害病人利益的事情。由于医患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 儒家十分强调医生的“慎独”和“推己及人”。由此可见, 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是中国医学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3 东西方医德教育并重是当代医德教育实践不可偏废的必然选择

一个梧桐树下, 一个杏林之中, 道尽东西方医德的同与不同。其相同之处在于对患者的极力关爱与严以律己。其不同之处一个在于普遍约束, 一个在于独善其身。由于这种差异, 也给当代医德教育带来一些争论。在中国, 西医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 包括在医学建制的结构和内容方面逐步西化, 学生们更多的接受西方医德的浸润。同时在社会巨大转型的当下中国, 传统医德仅仅以一种泛化的庸俗化的道德形式发挥着微弱的作用。西医的规范化已是逐步健全, 是否我们在学校医德教育中, 就此淡薄“医乃仁术”的精神?

学校期间, 正是学生形成医学、医德思想的重要阶段, 而东西方医德的不同, 也带来相应的优势, 更可互补。如果是在透明、开放的环境下, 西方医德的规范化、制度化, 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并带入未来的行医工作中,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 面对当今中国医疗改革不乐观的局面, 面对物欲横流的转型社会, 面对“天价医疗费”和“篡改医疗记录数十次”等事实, 我们不得不想起传统医德十分强调的“慎独”和“推己及人”。当医患事实不平等的时候, 当医务人员有着多种选择并可以推卸责任的时候, 规则只能是规则, 制度仅仅是制度, 起作用的惟有“人心”, 惟有高尚的道德和个人修养。我们当然期盼这颗“人心”就是“仁心”。“仁心”最为重要的形成渠道就是学校教育, 而这种学校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多角度的, 并且是坚持不懈的, 它依赖于学校致力于建设的一种培养环境, 依赖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情景, 依赖于医学生们之前具有的生存体验和情感体验, 在这样的基础上, “医乃仁术”才能得以传承。所以, 从现实的角度, 我们决不可淡薄。

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校, 除了学习医术, 更重要的是学到能力。这种“能力”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面对社会的广义的操作能力, 一个是驾驭自我的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根基必然是植根于中国文化, 比如儒家的“积极坚持”, 道家的“无为闲适”等等。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 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当然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 它应该尽量承担着如下的责任:教人亲近社会,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人智慧;培养人的美感诗意, 尽快精神成人;学会使用美好的文字和语言, 使自己的才华以最美的包装显露于世。而对于学医的学生而言, 基于儒家思想的“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就理应成为文化教育的首要内容, 针对任何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落实到医学院校应该以此为明确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目前的医德教育课程的设置若能植根于传统文化, 医德教育的实践也致力于传承中国文化, 医德课程将会拥有更鲜活的姿态, 具备更包容的情怀, 更能实现“尽善尽美”的中国式理想。因而, 从文化的角度, 我们决不可淡薄。

无论是梧桐树下的誓言, 还是杏林之中的温暖, 其本意都是对于人类自身的关爱, 在这一点上, “医乃仁术”的文化反而具有了西方的人文意味, 这是非常美妙的辉映。在引进完善西方医德的实践中, 强调对学生的传统医德教育, 应该是我们今天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程之范等译.医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姚燕等译.医学文化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4.

[3]李诚译.医学的历史.希望出版社, 2003.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 篇10

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为指导,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具体标准, 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情感教育,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规范教育, 以办事公道为中心环节的职业态度教育, 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 以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目的教育[3]。将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医患关系教育、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 作为医德教育的常规内容。建立并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 形成以医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各种人文课程为辅、覆盖医学专业课程、涉及课堂教育环节和实践环节的, 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体系。

一医学院校进行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 是秉承我国优良传统, 继续发扬救死扶伤优秀品质的要求

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 蕴含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 人们都尊重医学, 尊重医者, 同时医者也以仁爱为医德规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 无欲无求, 而且对病人一视同仁, 无论贵贱贫富, 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1]。为更好地秉承美德, 使医者本色不变, 我们需要在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忘传统, 不忘本质。

2是人类发展、人口质量提升的关键

人类发展、人口质量的提升, 与医疗状况息息相关。有强健的体魄, 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胜任不同社会角色。医务工作者是医疗工作的主体, 其医德对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帮助人们解除病痛, 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时代, 社会节奏逐渐加快, 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 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 如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对这些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人们都希望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得到解决。因此, 医务工作者需要在履行工作职责时, 精益求精, 尽职尽责。医德教育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开始进行, 而是在准备从事医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实施[2]。所以, 在高等医学院校, 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3可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 一个平常健康、心境平和、从不担忧的人, 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就会紧张焦虑, 很可能变得精神萎靡、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 更加迫切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 把康复希望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 有生存与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等心理需求。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 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医德。在高等医学院校, 教育医学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 急病人之所急, 痛病人之所痛, 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工作。

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1 医德教育缺乏系统性

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需经过系统的教育来养成。目前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 较普遍的现象是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临床专业课程占了全部课程的90%左右, 仅剩10%左右的医德教育课程。而且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年级, 以任课教师面授为主, 比较单一。这对于在大学期间需要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前期三个阶段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 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 这为学生今后走上医务岗位埋下了隐患[4]。

2 医德教育缺乏实践性

加强医德实践, 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5]。大多数高等医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 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括动, 走出教室, 接触社会, 接触基层, 通过“三下乡”活动, 义诊服务活动, 光荣院献爱心活动等等, 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但是, 学校医德教育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 淡化了医德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 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患者及其家属或医者的角色体验, 也就是缺乏情感体验, 教师所讲的医德医规很难真正地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最终, 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口号式宣传和政治强制式灌输”, 从而失去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

3 医德教学的途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医学由分科精细又趋向综合, 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 呈现立体多维性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但现行的医学院校仍采用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欠合理, 随意性很大。医德教育就只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 (供基础、临床等医学专业用) 和“护理伦理与法规” (护理专业用) 、“职业道德”等进行, 像药剂专业、影像专业等就没有相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 较少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这种单纯的说教式的教学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难以取得良好的医德教育效果。

4 医德教育缺乏校园文化的有效引导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载体, 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医学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都比较倾向于医学技能素质的培养以及单纯娱乐活动的开展, 对于医德养成教育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较少提及, 很难起到启迪及较好的引导作用。

5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 通常仅以理论课的考试分数来确定, 没有把学生平时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在医院实习时医德医风表现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 也没有通过现场模拟等形式完善学生自身的医德评价。导致学生仅注重医德理论考试成绩, 忽视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教育中没有起到激励和鞭挞的作用, 失去医德教育评价本身的意义[6]。

三加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对策

1改进教师医德教育的观念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要开展好医德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医学院校应该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医德教育观念, 由于医学院校很多老师自身就是医院的医生, 属于“双肩挑”人员, 这就更要求专业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谨的治学态度, 才能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医学大家追求真理、医德高尚的事迹, 有意识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医德教育方面的挖掘。另外, 笔者觉得有必要在医学院校中引入一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更好地让医德教育深入人心, 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中。

2加强医德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的医德教育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落脚点, 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为出发点,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时间, 加大医德教育等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 力争做到能够在大学期间至始至终嵌入医德教育课程, 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安排, 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医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贯穿始终, 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强化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时, 带教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与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良好地沟通, 让学生充分理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痛苦, 家属对亲人患病的焦虑与期盼, 引导学生自觉地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培育人文关怀精神。同时针对卫生行业医务工作人员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 带教老师更要以身作则, 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的教育, 强化学生的法纪观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为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行医打下良好基础。

4 开展校园医德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要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开展“弘扬医德医风”的校园文化活动, 弘扬主旋律, 营造倡导良好医德医风的氛围。如组织医学新生参观校史医史馆、医药博物馆等, 让医德的种子在医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开展医德医风的辩论赛、医德教育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来逐渐内化学生的医德医风。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高尚风格的感染, 每时每刻都接受教育, 从而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收到“春风化雨, 润物元声”的效果。

5 构建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因地域和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理念的不同, 存在个别差异性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医患关系引出的医德问题, 需要构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坚持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征求教学、医疗、管理、后勤服务一线和学生的意见, 开展一定范围的试点, 确保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同时将医德评价作为对医学生评先、评优、评奖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条件, 要切实通过医德评价的实施, 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高尚医德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帮助医学生自觉养成高尚医德, 实现成才的理想。

6 加强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

作为“信息万花筒”的网络, 既有很多积极价值的信息, 也有黄色、暴力、黑色等信息, 这也给处于青春后期的医学生们带来诱惑, 使学生误入歧途。网络条件下的医德教育, 首先是要让医学生学好“两课”, 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复杂的网络条件下, 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 要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对他们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 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抵御各种不良倾向和种种诱惑, 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叶云.试论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J].科教文汇, 2010 (21) :132-133.

[2]郑利波, 许旷宇.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3) :16-17.

[3]周宏菊, 何振, 张伟东.新医改视阈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11, 28 (4) :34-38.

[4]陈昱宁.当代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 2011 (4) :102-103.

[5]杨红.梧桐树下杏林之中——从东西方医德之差异浅谈当代医德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4) :267-268.

上一篇:动画艺术的语言表达下一篇:应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