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处理程序

2024-05-13

事故处理程序(精选十篇)

事故处理程序 篇1

1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特点。

1.1 复杂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 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 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地基的容许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 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 结构方案不正确, 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 内力分析有误, 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 即使同-性质的质量问题, 原闪有时截然不同。所以, 在处理质量问题时, 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1.2 严重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 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 拖延工期, 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 造成危房, 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 我国1983~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起房屋倒塌事故。因此, 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务必及时妥善处理, 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3 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 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所以, 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 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 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 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1.4 多发性

工程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 就像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 而成为质量通病, 如屋面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开裂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 往往一再重复发生, 如雨蓬的倾覆, 悬挑梁、板的断裂, 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 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 认真总结经验, 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雨不准等等, 但究其原因, 可归纳如下:

2.1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 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 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 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若干现象, 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 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 钻孔间距太大, 不能全面反映地基实际情况, 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 均会导致采用错误基础方案, 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2.3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 结构构造不合理, 计算简图不正确, 计算荷载取值过小, 内力分析有误, 沉降缝及缩缝设置不当, 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 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2.4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 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4.1 不熟悉图纸, 盲目施工, 图纸未经会审, 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 擅白修改设计。

2.4.2 不按图施工。

把铰接作成刚接, 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 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 致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 留排水孔, 致使土压力增大, 造成挡土墙倾覆。

2.4.3 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

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 留直槎不加拉结条, 在小于1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2.4.4 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

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 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 致使混凝土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 砖砌体包心砌筑, 上下通缝, 灰浆不均匀饱满, 游丁走缝, 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2.4.5 缺乏基本结构知识, 施工蛮干。如将

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 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建材料等, 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2.4.6 施工管理紊乱, 施工方案考虑不周, 施工顺序错误。

技术组织措施不当, 技术交底不清, 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 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3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3.1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 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保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减少事故的损失;总结经验教训, 预防事故重复发生;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 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3.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发生后, 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 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调查结果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a.工程概况, 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b.事故情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c.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d.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e.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f.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 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些事故, 其原因错综复杂, 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 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 才能去伪存真, 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 不留隐患, 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要求, 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 对每一个质量事故, 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 作出明确的结论。

3.3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对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主要包括: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日的;是否留有隐患, 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 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 必须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 还要通过实测、实量, 荷载试验, 仪表检测等方法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 才可能做出事故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程序 篇2

发生工伤事故后,必须立即向班长、车间主任、安全办、生产部经理报告。安全办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救治工作,车间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负责现场事故调查,发生设备事故及严重工伤的必须立即保护事故现场。

伤员救治:原则上,手足伤及其他外伤送往公司的定点医院治疗,比较严重的内伤可就近抢救或者送往专门医院治疗。

事故报告:发生的部门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安全办,伤情较重的事故要报告总经理。《事故报告表》必须在48小时内上报安全办。工伤部门对工伤事故隐瞒不报的,依据相关规章制度从严处分相关责任人员。个人隐瞒工伤在24小时内不向上级报告的,从严处分,并自负后果。

工伤费用:凡是工伤人员,不论轻重,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发票),必须经安全办同意才予以报销。原则上不准当事人或他人先支付医疗费用,必须有安全办工作人员随同治疗(特殊情况下须经安全办同意)。

停工休息期间,需要复诊或检查的,经安全办负责并在指定医院就医。未经安全办批准而发生的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费用,一概不予报销。

设备事故:因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按照上述程序执行,车间相关人员负责现场保护工作,安全办负责现场调查取证并会同机电人员对设备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报告生产部及安全办。

对因设备及其部件因质量问题引发的设备事故,属于设备保修年限的,有生产部机电设备工程师告知供应部并通知相关生产厂商,明确相关责任,降低事故损失。

因产品质量争议导致责任不明确的,有安全办负责组织对设备进行产品质量鉴定,根据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追究相关责任。

对因设备年久失修、超期使用、未及时进行检修更换或者缺乏安全防护措施而导致事故的,由安全办会同生产部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事故处理:安全办接到报告后,负责调查取证,并及时跟踪员工治疗进程,必要时,安全办可召开事故分析会和现场教育会。

安全办及时通报工伤事故,会同机电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并在30日内按“四不放过”原则,对全部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并予以通报。

电子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篇3

授权公告日:2016.08.31

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东京都

发明人:金本俊范;森田直

Int.Cl.:G06F21/44(2013.01)I;G06F21/77(2013.01)I;G06Q20/18(2012.01)I;G06Q20/34(2012.01)I;G06Q20/36

(2012.01)I;G07F7/08(2006.01)I

优先权:204825/2006 2006.07.27 JP

PCT进入国家阶段日:2009.03.27

PCT申请数据:PCT/JP2007/064730 2007.07.27

PCT公布数据:WO2008/013251 JA 2008.01.31

对比文件:CN 2836108 Y,2006.11.08,;EP 1189157 A2,2002.03.20,;US 2003/0037264 A1,2003.02.20,

Junko HASHIMOTO ET AL.Tamokuteki IC card niOkeru Policy Control Shuho no Teian.

《IEICE Technical Report,Th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Engineers》

作业成本会计核算处理程序探讨 篇4

一、现行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 没有记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 因此, 如何完整地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 并将其价值记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 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 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应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二) 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成本信息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出、传递或取得的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产供销耗费情况的成本数据和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是成本核算的依据, 它可以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可以用来制订计划、预算和长短期的经营决策, 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的假定基础之上的, 这就将成本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了。

(三) 成本核算方法简单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 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 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 适用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未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日常核算的企业。计划成本法核算材料的适用条件则与之相反, 而且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市场调控的要求相适应。

二、作业成本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的构建

(一) 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成本计算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资源消耗价值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以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体现了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 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应按照作业的划分开立产品作业成本计算单, 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价值转入所服务的作业中, 进而转入到产品, 形成产品成本。

(二) 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 将企业生产产品所发生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进行归集和计量, 所得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就是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 应首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的划分。为了反映产品生产对其生产过程的消耗情况, 应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对象, 确定产品的作业成本项目。通过作业成本项目, 可以反映产品生产所经过的作业及对作业的消耗情况, 有利于企业对作业的消耗情况进行分析, 为降低产品成本, 优化作业链提供依据。作业成本项目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 因此在对内提供产品成本报表时, 以作业成本项目作为产品成本的主要反映项目。

(三) 成本流程的构建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产品, 产品的成本来源于产品形成所消耗的作业, 而作业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由于作业的发生要消耗一定的资源, 所以资源成本的产生与作业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 当把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以作业为单位归集起来, 就是将资源成本转移给作业, 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 也就是消耗作业发生而耗费的资源, 就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形成产品成本。总之,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成本转移到作业中形成作业成本;产品消耗作业, 则作业成本转移到产品中形成产品成本。

(四) 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方式的构建

产品的成本流程将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它们是作业成本的归集和作业成本到产品中的分配, 因此,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 实际上就是作业成本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作业成本的归集是指以所划分的作业为基本单位, 负责收集相关资源费用的成本数据。在这一过程中, 若某项资源费用根据资源耗费的特点可以从发生区域上划分为各作业所耗, 则可直接计入各作业, 形成各作业的成本元素。作业成本的分配是指将作业归集的资源费用 (间接资源成本) 分配给最终成本计算对象 (产品) 的过程, 这一分配过程需要以适当的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基础。

三、结论

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包括成本在内信息的完备与准确与否。因此, 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 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 那么, 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

摘要:当前我国的企业仍旧使用那些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 而这一制度是针对非竞争环境的条件而开发的, 那时的企业状况与现在及将来的状况迥然不同。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能较为客观、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在我国的运用趋势将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 作业成本法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传统成本法

参考文献

[1]于富生.作业成本计算与控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晓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2) .

[3]栾庆伟.成本管理新模式[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篇5

医疗事故可以分成两类,即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前者是指医务人员因玩忽职守,不遵守规章制度或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引起的事故,后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水平,经验限制等技术过失所引起的事故。根据给病员直接造成损害的程度的不同,医疗事故又分为三级:一级医疗事故,结果造成病员死亡,其中完全因医务人员过失的,属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因病员病情严重,医务人员过失等多种原因的,属一级乙等医疗事故。二级医疗事故,结果是造成病员严重残疾或者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结果是造成病员残废或者功能障碍的。目前,对诊疗护理工作中的下列情形,认定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诊疗护理虽有过失,但未造成病员死亡、残废或功能障碍的;

(二)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不可预见,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三)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

(四)由于病员及其家属不配合诊治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病员及其家属有权在发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后果发生后一年之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但病员死亡的,其家属应当在病员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十五天内提出医疗事故或者事件的鉴定。其中尸检的申请,则应当在病员死亡后四十八小时内提出,由所在地卫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门进行。

事故处理程序 篇6

公安部公布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简称“新规”)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9月4日通过公安部网站对“新规”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对外国人交通肇事的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申请复核等。

亮点1“自行协商”程序防拥堵

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在目前设有的“简易程序”的基础上,“新规”增设“自行协商”程序,“自行协商”时,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

负责人解读:“自行协商”是为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效率,减少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和延误。

亮点2外国人“肇事”禁止出境

根据“新规”,外国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在未处理完毕前,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不准其出境。

负责人解读:该规定可解决外国人肇事后离境,导致受害人得不到赔偿的问题,可以较好地保护交通事故中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亮点3抽血化验更具强制性

根据“新规”,车辆驾驶人有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嫌疑的,交警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及时抽血或提取尿样检验;车辆驾驶人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

负责人解读:此规定对肇事当事人进行抽血检验更具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果的认可。

亮点4申请复核流程具体化

根据新《规定》,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 0日内作出复核结论。

负责人解读:此规定将交通事故复核作为一项重要的硬性规定,并有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减少信访。

事故处理程序 篇7

Master CAM是一套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和数控行业的CAD/CAM软件, 针对不同的数控系统和机床类型, Master CAM 9后处理生成的NC代码不能直接使用, 还要针对机床说明书的具体规定进行少量的修改和编辑, 才能供机床安全使用。或者我们手工编辑程序头和尾, 再把自动生成的程序的中间部分拷过来。

2 问题的提出

在FANUC Series Oi Mate_Mc (简称FANUC Oi_Mc) 系统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下图所示零件, 利用Master CAM 9强大的CAM功能生成刀具路径NCI文件, 调用“MPFAN.PST”进行后处理, 得到加工程序如下:

NC代码存在的问题有:

2.1

带括号部分的程序名、日期时间、刀具说明, 对有的数控系统不能承认, 如:华中数控、广州数控。

2.2

G21、G17为缺省值, 无需写出。

2.3

存在换刀指令T1M6及刀具长度正补偿指令G43H1, 容易造成撞刀事故。

2.4

立式加工中心因没有安装第4轴, 存在工作台绕X轴旋转的指令A0, 所有数控系统的三轴加工中心或数控铣床都不能承认, 否则系统报警。

2.5 缺少定位工件坐标系的指令G54。

立式加工中心因没有安装第4轴, 存在

2.6

圆弧在第一、第四象限点处打断, 使机床有不必要的加减速, 容易造成机床的刀具不能匀速切削, 影响工件切削质量。

3 问题的解决

在研读Master CAM9说明书中, 发现只对程序几个方面的修改, 即可供机床使用。以记事本方式打开McamMillPostMPFAN.PST文件, 作以下修改:

3.1 删除以下内容, 以取消NC代码中带括号部分的程序名、日期时间、刀具说明及G21、G17。

3.1.1“ (PROGRAM NAME-”, sprogname, “) ”, e (程序名) 。

3.1.2“ (DATE=DD-MM-YY-”, date, “TIME=HH:MM-”, time, “) ”, e (日期时间) 。

3.1.3“ (”, pstrtool, *tnote, *toffnote, *tlngnote, *tldia, “) ”, e (刀具说明) 。

3.1.4 d.pbld, n, *smetric, e (毫米输入G21) 。

3.1.5 e.*sgplane (XY平面G17) 。

3.2

将toolchng=one If ntools=one中的“one”都改为“0”, 以取消换刀指令T01M06。

3.3

删除“pbld, n, ”G43“, *tlngno, pfzout, scoolant, next_tool, e”中的“”G43“, *tlngno, ”以取消刀具长度正补偿指令G43H1。

3.4

取消A0。3.4.1 Vmc:1#0=Horizontal Machine, 1=Vertical Mill (定义机床类型, 0:卧式加工机床, 1:立式铣床。设为1) 。3.4.2 Rot_on_x:1#Default Rotary Axis Orientation, See ques.164.#0=Off, 1=ABOUT X, 2=About Y, 3=About Z (定义绕X、Y、Z轴的旋转运动, 0:关闭;1:回转轴为绕X轴旋转A;2:回转轴为绕Y轴旋转B;3:回转轴为绕Z轴旋转C。设为0) 。

3.5

在“*sgcode, ”G40“, ”G49“, ”G80“, *Sgabsinc, ”后加入“G54, ”, 以添加定位工件坐标系的指令G54。

3.6

将“breakarca:yes#Break arcs into quad-rants?”中的“yes”改为“0”或“no”, 以取消圆弧打断。将“arcoutput:1#0=ILK, 1=R no sign, 2=R signed neg.over 180”中的“:1”改为“:2”, 以在超过180°圆弧的半径前加“-”。

另外, 在Master CAM界面中, 选择下拉菜单Main Menu→Screen→Configure→NC Setting→Post Setting→NC file, 同时选中“Save NCfile”和“Edit”, 以便修改及保存NC文件。

选择下拉菜单Main Menu→Screen→Configure→Start/Exit→Editor选择“CIMCO EDIT”作为NC文件编辑器, 使得NC文件中的X、Y、Z坐标分别以不同的颜色显示, 便于阅读及编辑。

在CIMCO EDIT的NC文件编辑器中, 选择下拉菜单NC Function→Find X/Y/Z Ranges,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X、Y、Z坐标值及进给速度F的范围, 保证加工的安全。

再在FANUC Oi_Mc数控系统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零件, 同样的NCI文件形成新的NC代码:

修改后的后处理程序MPFAN.PST生成的新的NC加工程序完全符合FANUC Oi_Mc数控系统立式加工中心的要求, 并且更加符合已有的编程习惯, 去除了一些引发事故的语句。

结束语

结合实例说明Master CAM 9自动编程的手工修改程序, 对其它不同型号机床以及不同数控系统的修改和优化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修改时可以直接将原程序的头和尾去掉, 同时能够保证PC到CNC的传输对程序格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导成.三维CAD/CAM-MasterCAM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苏旭武.MasterCAM后处理文件的高级编辑方法及其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6, 1:17-20.

浅析执行车架冲孔程序前期图形处理 篇8

关键词:车架,冲孔程序,前期,图形处理

前言

车架作为汽车承载的重要部件,对整车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车架的质量,是汽车制造商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之一。车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装配零部件的装配效果,从而影响整车的质量及舒适度。而整车的所有零部件,都是通过车架上成百上千的孔位来连接,因此,车架孔位的加工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流行的是孔位一次成型,即大多采用三面冲孔机来实现孔位的加工,而冲孔机在工作之前,需要将图形转换为冲孔机能识别的机器语言。换言之,由图纸转换成冲孔程序需要一个编程过程,这个过程之前,需要对图纸进行相应的处理。由此可见,冲孔编程前期的图形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我们就对图形处理方面作一下探讨。

1 车架图纸上孔径的处理

冲孔机为高科技含量产品,从设计制造安装到投入使用需要时间较长,每一台冲孔机模具的设计安装是不相同的,而汽车车架产品适应市场及客户的要求,不断更新换代,因此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冲孔机冲孔模具孔径与车架孔径不匹配,根据经验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加以处理。

1.1 与冲孔模具相差不大的孔可用标准模具孔代替图纸孔

图1为冲孔机冲模上模外形图,对于型号07M693与SPU16-36-4三面冲孔机,其常用标准模具孔径φD系列见表1。

图2所示,为一重型车车架腹面部分孔位图,其中设计图纸φ1=φ2=φ32,φ3=φ4=φ22,由表1可知,φ32,φ22均不在标准冲模尺寸之列,与之相近的为序号6中φ22.5及序号8中φ32.5,因此,在不影响装配的情况下,我们将图纸尺寸改为如下:

φ1’=φ2’=φ32.5,φ3’=φ4’=φ22.5,同时将图形一并修改,利于编制冲孔程序。

1.2 与冲孔模具相差较大的孔的处置

图3所示为车架部分孔位示意图,其中,4-φ4与φ60共5个孔与标准模具不相配,相差较大。

φ4的孔为铆钉用标牌孔,无标准模具与之相配,最小需加大至φ10.5孔,将无法使用。因此,冲孔机无法冲制出φ4的孔,可临时将其取消,冲孔加工完毕后人工补钻。

φ60的孔为特殊作用的孔,可由三种方案来处理:

(1)可与设计者沟通,看是否为选装用孔,对于该用户能否用上此孔,如果用不上,可直接删除此孔;

(2)可与设计者沟通,看是否可用φ50孔代替,如果可行,直接改成φ50孔;

(3)前两方案均不可行的时,可将该孔编制程序时临时改为标准孔,根据经验改成小孔比较好,,如建议改为φ10.5,便于定位,冲孔完毕后由人工进行扩孔至φ60。

2 车架图纸上折弯部分的处理

对于目前冲孔机来说,能识别的原材料为不带折弯的型材。然而,由于当前汽车产品种类众多,特别是车桥和驾驶室更换时,对于车架前后宽度的尺寸要求是不同的,这就导致车架的宽度有可能是等宽的,也有可能前宽后窄或前窄后宽型的。如图4、图5。

当前后车架宽度不一致时,我们需将折弯处尺寸及孔位加以处理,转换成等宽车型孔位状态,才能编制出冲孔机可以识别的冲孔程序。冲孔完毕后,再进行折弯,达以到用户装配要求。

2.1 对于折弯角度不大的车架处理

这里的折弯角度不大,是指折弯处拉直(A)与直接变直(B)长度方向变化不大,我们将这个差异定义为δ,根据实践经验,当δ<2mm称之为折弯角度不大。以某一车型图6为例。我们计算直线距离B与斜线距离A之间的距离差δ:

因为A=25/sin3°,B=25/tan3°

所以δ=A-B=25/sin3°-25/tan3°=0.65

在此例中,车架纵梁未折弯前与折弯后尺寸只相差0.65mm。在生产中遇到此种情况时,可以将折弯部分忽略不计,按照折弯前的直梁孔位冲孔即可,车架纵梁下料总尺寸按L进行处理。

2.2 对于折弯角度较大的车架处理

图7所示折弯角度较大时,长度差δ计算如下:

因为A=75/sin6°,B=25/tan6°

所以δ=A-B=75/sin6°-75/tan6°=3.9306

在此例中,车架纵梁未折弯前与折弯后尺寸只相差3.9306mm,因此,如果简单地将折弯处变直,固然可以给计算孔位及下料带来方便,但是误差偏大,也就是说,折弯处之后的所有孔,均比图纸尺寸相差3.9306mm,有鉴于此,为减少误差,我们将折弯处变直,同时将尺寸取一近似值4mm,加以延长,以平衡延长尺寸带来的误差。即,下料尺寸为L′=L+4mm。相应孔位根据孔与孔之间的定位相应变化,如图8。

3 车架主副梁间隙的处理

对于设计有主副梁的车架,由于主副梁孔位尺寸完全一致,因此,一般不另外绘制副梁孔位图,而是根据主梁孔位图加工,相应尺寸要根据主梁推算出来,这时,不但要考虑主梁厚度问题,还要考虑主副梁间隙问题。

3.1 主副梁理想状态间隙的处理

图9为理论上理想主副梁贴合状态,主副梁之间间隙为零,副梁翼面孔位位尺寸b=a-t;c=d-t;(其中:a为主梁翼面孔位尺寸;b为副梁翼面孔位尺寸;c为副梁腹面孔位尺寸;d为主梁腹面孔位尺寸;t为主梁壁厚)。

3.2 主副梁实际状态间隙的处理

在现实生产中,如图九中所描述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由于原材料型材表面不平整,从而导致主副梁贴合时主副梁的腹面之间,翼面之间总会存在间隙,在编制冲孔程序过程中,合理考虑这种间隙,有利于主副梁之间孔位的重合,关系到总装配线上各种零件的安装是否顺利,图10、图11就是将翼面间隙与腹面间隙考虑在列的状态。

图10所示,副梁翼面孔位b=a-t-Δ1,其中Δ1为主副梁腹面间隙,根据原材料和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可取Δ1=0.5~1;图11所示,副梁腹面面孔位c=d-t-Δ2,其中Δ2为主副梁翼面间隙,根据原材料实际情况,可取Δ2=0.5~1。

4 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已经整理好的图形,还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左右梁的问题。由于原材料在冲孔机上料时是完全相同的上料方式及夹紧方式,而左右梁形状为槽型开口相对,因此,在编程处理图形上如果以左梁为基准,需对右梁图形对称,如果以右梁为基准,需对左梁对称。以上是针对冲孔编程过程而言的,如果编程软件本身区分左右梁,则处理图形时不需对称。

5 结语

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的研究与应用 篇9

为了规范调度室各类事故处置程序,实现精细化管理,减少直至杜绝因调度室汇报不及时、处置不到位而造成的各类损失,调度室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成立了“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课题研究小组。公司生产副总经理任组长,调度室主任任副组长,调度室班子人员及调度组长为成员。针对课题组织全体人员细化、量化、专项研究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是矿井在出现安全事故时,保证调度室值班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条不紊的汇报、处置事故,而不会出现手忙脚乱导致汇报处置出现差错,给井下施工人员和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随着公司各类管理制度与矿井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的作用日益显现,处置程序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序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处置各类事故时确保每一步处置程序都能及时、准确、到位,为公司领导统筹安排提供可靠信息,为矿井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2 研究内容

调度室针对矿井多发的自然灾害、机电设备事故以及人身安全事故,结合新巨龙公司自身特点,研究制订了8项安全事故处置程序。(附表)

1)矿井水害事故处理程序

2)矿井顶板事故处理程序

3)矿井瓦斯或煤尘爆炸事故处理程序

4)高温事故处理程序

5)机电设备及重大机电事故处理程序

6)轻、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处理程序

7)矿井火灾事故处理程序

8)矿井冲击地压事故处理程序

3 实施方案

按照矿井多发的自然灾害、机电设备事故以及人身安全事故,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全体人员分工协作,针对每一项安全事故做到认真剖析,对汇报处置的每一个步骤反复推敲,制定出最简捷、最可靠的处置汇报运作程序,确保调度室值班人员能及时准确的处置井下汇报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避免因调度员值班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全体人员,每2人负责研究一项事故汇报程序,定时间、定标准、定奖罚;然后汇总形成安全事故处置程序表,利用晚间学习时间集中讨论,针对每一项中的每一个步骤认真反复论证,制定出最合理的安全事故汇报处置程序。

安全事故处置程序定稿后,利用晚间学习时间组织调度室全体人员学习,制定学习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月底组织全体人员进行模拟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现场应急预案演练),真正实现了研究、制定、学习、考试、应用等一系列的管理目标,受到了良好效果。

4 结语

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的研究与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无法用数据来衡量,它的应用价值和正面影响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提高值班调度人员应急应变能力。应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按照事故处理流程图,做到快速和准确。所谓快速,是指对各种隐患发现早,采取措施处理快,向上级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快。所谓准确,是指对情况的判断准确,查找原因准确,采取对策准确。及时汇报、制订方案、采取措施、快速组织力量进入事故现场。在矿井发生的各类事故面前,根据安全事故处置程序进行有条不紊的处置汇报,减少甚至杜绝因汇报不及时、处置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提高值班调度人员时效信息能力。针对矿井发生的各类事故,按照处置程序运作方案,积极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或建议加强管理和改善的措施,以便于领导快速、准确制订方案、采取措施、组织力量进入事故现场处置各类问题,确保将事故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总之,通过实施矿井安全事故处置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调度人员调度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协调效率;发挥了调度指挥中心的作用,杜绝调度了指挥失误。确保了安全生产调度信息畅通,指挥畅通、及时、有力。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保证矿井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介绍了在煤矿单位快速准确应对矿井安全事故的处置程序,该程序针对矿井常见的水、火、瓦斯、地压、机电、高温等重大灾害及人身安全事故定制8项处置方案。此处置程序专门适用于矿井的调度单位,达到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条不紊的汇报、处置事故的目的,具有程序化、精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优点。

程序优化在视频处理中的应用 篇10

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 部分程序员认为代码的优化是没有必要的。然而实际上, 许多场合下必须对软件进行优化才能达到软件的性能和效率的要求。另一些程序员则认为需要对程序核心采用汇编开发。但是, 汇编语言比较复杂, 和硬件的关联很大, 对于初级程序员来说, 这种优化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 使用计算机处理视频信号时, 视频的实时处理对计算机的要求非常高, 常常需要硬件协处理才能完成。因此, 除了采用优化程序结构、改进算法来提高软件的运行效率外, 还必须依据计算机硬件的实现特点, 对代码进行合理优化, 才能够实现最小的程序改动而达到软件性能提高的目的。

本文根据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特点, 结合处理视频信号时视频熵编码的应用, 提出几种程序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给出了优化后的效果。

1 程序性能分析的方法

程序的性能分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因为常用平台windows是一个非实时操作系统, 同一条指令的执行周期可能并不相同。因此, 通过程序一两次的执行时间来判断优化性能是比较困难的。一般的性能分析方法是通过代码热点分析, 如VC的profile.exe工具, 但是这对具体性能提升的反映不够直观。利用汇编工具中的计算机执行周期数计算是比较精确的办法, 但是比较繁琐且难于理解。

考虑到windows操作系统的自身特点, 本文通过多次 (100万次) 执行程序的试验方法, 忽略程序第一次运行的开销, 力求准确反映程序优化的效果。同时, 为了便于更直观的理解优化的效率, 采用时间 (ms) 作为测量软件性能的标准。

2 计算机实现特性及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处理器架构, CPU增加了很多的硬件单元来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程序员在处理视频信号时, 如何合理利用计算机硬件的这些特性, 最大的发挥CPU的效率, 是提高程序性能和效率的关键。针对intel处理器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一些软件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2.1 循环展开

现代计算机具有指令预取功能, 可以预先取出将要执行的命令和数据。但是如果在程序运行中出现分支跳转, 即使有分支跳转预测功能, 也同样会极大地降低运行效率。因此循环跳转和条件跳转都是影响程序运行速度和效率的原因之一。把循环展开成顺序执行是一种常用的代码优化的方法。

例如, 对0~100这101个数求和时, 无展开的源代码:

可以看出, 四次展开和三次展开之间性能差别不大。由于我们采用的测试方法为求和, 随着展开级数增加, 程序更多的占用了CPU的一级高速缓存, 反而降低了运行的效率。因此, 最优的展开级数与循环内执行代码有密切关系。

2.2 移位处理

CPU中有专用移位器, 由于传统除法运算是很慢的, 因此在遇到除法的时候, 可以尽量通过变形成为移位操作, 这样性能会很大的提高。此外, 巧妙使用移位处理可以简化很多指令, 比如对12位符号数据的提取, 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它的效率要远高于其它方法。这里必须注意计算机内部存储器是32位操作。

2.3 内存操作

数据处理时一般把大量的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即计算机采用高速缓存技术, 可以提前预取指令和数据。从而提高运行效率。但是高速缓存是有限的, 当内存操作数据量较大时, 可能的一些操作数据不能完全放入高速缓存中, 内存与高速缓存频繁交换数据是非常慢的。为了减少内存操作, 数值复用是很好的方法。尽量通过指针操作而不是内存搬移, 能极大地提高运行效率。因此, 数据空间开辟必须很谨慎, 应尽可能地使用数据复用技术。

2.4 数据对齐操作

CPU的内部寄存器是32位的。因此, 通过修改代码, 可以实现代码的并行处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8/16位和32位的数据比较在计算机上的运行周期是一致的。因此, 对多个8/16位数据比较进行包重组比较, 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效率, 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3 软件优化的效果

运用上述的几种优化策略对视频熵编码的实现代码进行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 程序处理中的热点集中在数据接收, ZZ扫描和MVD计算中。为什么数据接收会花费大量运算, 这是因为协处理器在变换和模式决策后的数据 (12bit) 没有做扩展, 而是直接拼接的给了计算机。考虑到程序处理的特点, 针对数据接收, 采取移位替代除法和符号扩展来优化程序。对于ZZ扫描和MVD计算则偏向用循环展开和数据对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代码可以在视频处理实时系统中处理高清信号。

4 结束语

结合CPU的硬件特点, 修改程序实现方法, 重视程序实现的关键细节, 可以在不改变程序结构的情况下, 为程序带来至少20%的性能提升。这些优化主要是针对程序速度要求比较高的情况。速度和面积常常是一对矛盾, 有些优化方法是通过牺牲面积来获得速度的提升, 循环展开和移位相除就是这种情况。因此, 合理的利用这几种技术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is Kaspersky.Code Optimization:Effective Memory Usage.2004

上一篇:绩效考核实效下一篇:策划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