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方法漫谈

2024-05-16

文言文朗读方法漫谈(精选三篇)

文言文朗读方法漫谈 篇1

一、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师生共同参与

面对一篇文言文, 可以先是教师领读, 学生齐读, 读过几遍之后, 即可试着让全班学生齐读;也可选择1~2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领读;还可以互相听读。领读既可以涉及全篇, 也可以选择某些语段。不论选择哪一种朗读方式, 首先, 要求读得清楚, 即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其次, 要求读得流畅, 即语句流利, 音韵铿锵。这样领读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 了解文章的内容。领读中, 要指导学生解决语音和句读问题, 防止在生僻字、异读字的读音和句中的短暂停顿上出现问题, 即预防读错字和读破句的情况出现。如读《扁鹊见蔡桓公》, 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下列字的读音:凑 (còū) 理、汤 (tàng) 熨 (wèi) 、火齐 (jì) 、还 (xuán) 走, 还应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今在/骨髓, 臣/是以/无请也”等。

二、朗读速度宜慢不宜快

文言文是一种非常简洁而典雅的书面语, 非慢读不能品味到它的意蕴, 任何一篇文言文到手, 需放慢速度, 一边读, 一边想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在慢读中领会含义, 理清层次, 悟出情趣。而训练慢读的方法最好从语气词入手。如《曹刿论战》中, 人物的对话就有鲜明的语气, 有赞成和反对, 有抒情和议论。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读过程中, 应当举一反三, 把通篇读得有语气。这样一边慢读, 一边领悟, 比用快速朗读进行理解和强记要好得多, 可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记忆。

三、不同句式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中学课本所选的文言文, 除大量散句外, 还有许多骈句, 这种句子的节奏感强, 音乐美表现得比较明显, 出色的朗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读骈句, 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如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 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等等, 上下句的节奏一般要一致, 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并且, 相邻的多组骈句之间, 须有较长的停顿。如“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骈句中的排比句, 能有效的加强语势, 朗读时更要突出重点, 节奏鲜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通过正确朗读骈句, 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更进一步地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对骈句以外的散句, 朗读时必须按照意义划分节奏, 正确掌握停顿, 避免破句出现。

四、注意语气词的用法和表达的语气

中学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亦”“乎”“哉”“焉”“邪”等, 这些语气词用在句中不同的地方表达不同的语气, 朗读时结合他们可以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为学》中各不相同的语气词就很有代表性, 作者的感情通过语气词表现得十分清楚。

(1) 天下事有难易乎? (表示疑问)

(2) 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 (表示肯定加感叹)

(3)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表示加强感叹语气)

(4) 人之立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表示反问)

五、反复朗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三国董遇) 。初读文言文的学生, 一定要让他们熟读, 读得琅琅上口, 句子的停顿, 句意的表达, 文脉的贯通也就容易解决了。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 涉及的内容繁多, 方法也各异。对以上内容总结归纳一下, 其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疏通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中词、句、段的含义, 要求读得通顺, 语音正确, 不读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 旨在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 要求读得流畅, 语气、重音、停顿和语速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要求读得铿锵悦耳,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这三种读法是朗读的三个层次, 三种境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 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总而言之,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诵读, 最终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授之以鱼”, 传授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古汉语知识;二是“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方法的习得, 对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师的正确点拨指导下, 首先要让学生朗读好范文, 背诵好名篇名段;其次,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 (叶圣陶语) , 掌握并指导自己的诵读实践。这样, 才能借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达到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目的。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教科书的必选内容, 由于时代久远, 语言环境变化, 如今的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 这给文言教学提出了有别于现代文教学的要求, 其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 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和品味文言文用词上的凝练美、语段上的音乐美、文字创设上的意境美, 这样的文言教学方能引领学生渐入佳境, 贯通古今, 鲜活有趣, 古为今用。因此, 朗读方法的习得非常重要。如朗读法中师生共同参与, 速度宜慢不宜快, 不同句式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注意语气词的用法和表达的语气, 反复朗读等都可根据具体内容和体裁选择使用, 倘若方法运用得当, 我们的文言教学就会在有限的时间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技巧与方法 篇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因此,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朗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是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常见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浅析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方法 篇3

一、朗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正字音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音发生了变化,文言文中许多通假字基本上是古音的同音代替,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今天读起来和本字音己不同,甚至相差很远。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等专有名词的读音都是中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查阅字形和字音。

(二)品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一篇文言文,单单从字词句的翻译上理解文章的含义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握文言语句,单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还需要让学生朗读、领会。

学习文言文,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美、欣赏美。文言文的语言都是经千锤百炼的,讲究语气、语调和语势。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握其感情和特色。因此,学习文言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无声语言转变成有感情、有思想的艺术语言,才能使文中的语言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材料。文言作品大多讲究平仄押韵,格律严明。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品味揣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学会文言语法和句式,生成语感。

二、文言朗读的方法

文言教学中,朗读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根据多年文言文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文言朗读方法:

(一)预读

教师布置朗读作业,提出要求,学生参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着自己低声朗读课文。

然后通过预读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后便于教师安排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速度。

(二)个别朗读(初步)

在学生预读的基础上,由教师点名或学生自愿起来进行个别朗读。个别朗读使教师更加容易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有读错字、断错句的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有时这也是集体问题,教师得到反馈,及时纠正。

(三)教师范读

在学生初步朗读(个别朗读)后,教师或多或少地会发现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示范性朗读,称之为范读。范读中,学生会特别注意预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或难断的句子。对于已扫除语言障碍的文言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进入作品意境,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集体朗读

在教师范读后,学生已基本扫除语言障碍,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即全班大声一起朗读课文。由于集体朗读有气势、有节奏,有助于理解,利于背诵,对于断句等也易于形成定势。所以集体朗读能不断增强文言语感,有助于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集体朗读也可在学生预读之后进行,也可在讲完全文之后。

(五)个别朗读

此时的朗读是对以上训练结果的总结,也是对问题的再一次检测。目前为止,学生基本能做到准确断句,准确读音。

(六)分组朗读

引进竞争机制,由于学生好胜心理,他们就会积极准备,踊跃参加。分组朗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形式值得应用。

(七)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就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读书,加深理解。

(八)诵读

诵读是朗读的最高方式,也是对学生的最终要求,即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诵读以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深入理解课文。诵读应在讲解之后,或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进行,也可以边讲解边诵读,也可以讲完一段诵读一段,最后诵读全文。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文本的异同、学生的差异、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等,灵活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高质量理解、掌握文本,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风险投资的三大价值下一篇: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