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理论

2024-05-17

大爆炸理论(精选十篇)

大爆炸理论 篇1

提起关联翻译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里最核心的概念是关联性, 它被认为是从输出到认知的过程。他们的学生格特在其博士论文《关联和翻译:认知与语境》中发展了关联理论。他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即关联理论翻译观。格特认为翻译跟其他交际活动一样是旨在达到最佳关联的语言解释性应用。关联性允许读者通过最小的处理努力, 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幽默言语翻译与一般翻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幽默言语翻译的本质包含三个方面: (1) 幽默言语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 (2) 幽默言语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与目标语语境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 (3) 幽默言语翻译是语际间的阐释性运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幽默言语翻译的首要原则是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格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 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求最佳关联, 使作者的意图与听众的期待相符合。翻译的关联过程是一个三方互动的、认知和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在其中扮演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两个角色。译者为了获得关联性必须研究和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然后将与原文内容相似的译文正确地传递给读者。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过程包括描述性使用及解释性使用。描述性使用是指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解释性使用并不指现状, 而指人的所想所说。格特在关联翻译理论中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直接翻译指保留语言形式, 要求译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交际线索, 不在译文中添加解释性的词句, 而是用序言、脚注、注释等提供理解原文语境的信息。这种翻译适合于言语本身并不幽默, 而是情景创造的幽默。间接翻译是指适当的改变源文的语言形式, 旨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和命题形式。间接翻译方法主要包括补充、替换等。

Ralaelson-West认为幽默言语可以分为三类:大众幽默、文化专属类幽默和文字游戏类幽默。大众幽默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幽默。大众幽默可以从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文化, 不需要考虑译语与原语的文化差异, 便可以在译语文化中达到最佳关联。

Example 1:

Howard is teaching Sheldon Chinese.

Howard:You know, I’m really glad you decided to learn Mandarin.

Sheldon:Why?

Howard:Once you’re fluent, you’ll have a billion more people to annoy instead of me.

霍华德:话说, 你终于要学普通话了我还真高兴。

谢耳朵:为嘛?

霍华德:等你说顺溜了, 有十多亿中国人民等着你去烦, 你就不用来烦我了。

这则大众幽默的理解不存在原语及译语间认知环境和语境差异的影响, 当谢耳朵问霍华德为谢耳朵学习普通话感到高兴的原因时, 译语读者认为霍华德会回答谢耳朵掌握一门外语是好事, 这时达到了最大关联。然而霍华德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竟然是因为有很多中国人去听谢耳朵说话, 自己不用受累。译语读者通过处理努力, 结合中国人口众多的事实及谢耳朵烦人的特征, 达到最佳关联。这个例子用直接翻译法按字面意思直译即可。

文化专属类幽默以源语文化背景认知知识作为基础, 是原文作者并未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创造的幽默。虽然这一类幽默不是以语言特点为基础创造的幽默, 没有复杂的源语语言结构和语义含义, 但却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很高的要求。文化专属类幽默的翻译, 很大程度上依赖译语读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如果译语读者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知识, 便只能理解译文的字面意义, 而非其内在含义。

在进行文化专属类幽默的跨文化翻译研究时, 不得不面对文化背景语境的改变, 文化缺失在所难免。为了方便译语读者的理解, 运用间接翻译重构文化负载项, 才能达到幽默效果。翻译此类幽默, 译者只有对文化语境进行调节才能达到语境补偿。

Example 2:

Sheldon’s mom:You need to figure out if you’re in a relationship or if you’re just calling it one.

谢妈:你得搞明白自己到底是在一段恋爱中呢, 还是自己将之称作恋爱。

It’s like they say—a cat can have kittens in the oven but they don’t make’em biscuits.

就像一句老话:“别以为猪鼻子插两根葱就是大象了”。

这则幽默的笑点在于谢尔顿的妈妈引用俗语来讽刺儿子所谓的爱情。第二句是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 若用直接翻译法译出意思是猫能在烤箱里产仔却不能把小猫做成饼干, 即便译语读者花费大量处理努力, 也很难理解。考虑到认知环境的差异, 笔者运用间接翻译法中的归化策略, 用译语中的俗语形象地把谢妈的讽刺意味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 读者无需花费过多处理努力, 便可达到最佳关联, 理解幽默之处。

文字游戏类幽默即语言游戏的幽默, 是出于语言自身特点展开游戏而产生的幽默。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语言的巧妙性。情景喜剧中文字游戏的范围较为狭窄, 主要包括字词拆分、首音互换、双关、押韵等文字幽默形式。

Example 3:

Raj:Yeah, well, I don’t like bugs, okay?They freak me out.

拉杰:哼, 我不喜欢虫子, 怎样!它们让我害怕。

Sheldon:Interesting, you are afraid of insects and women.Ladybugs must render you catatonic.

谢尔顿:你既怕虫子又怕女人。瓢虫[瓢虫的英文:女士+虫]还不得把你吓昏了。

这个例子的幽默点在于谢尔顿机智地对拉杰调侃, 他抓住拉杰既怕女人又怕虫子的特点, 想到英文单词中“虫子”和“女人”复合成“瓢虫”一词, 夸张地说瓢虫会吓晕拉杰。这个例子采用了直接翻译的策略, 并且在译文中加入注释, 方便译语读者理解。

关联翻译理论对幽默言语的翻译颇具解释力, 它对幽默言语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这一理论抓住了翻译的本质,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 该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解释了翻译交际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介绍,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 结合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言语翻译个案, 试图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解读幽默言语的翻译, 并在格特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策略的指导下, 尝试提出幽默言语翻译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幽默言语,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学军.论英语幽默语言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2]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 1994 (4)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欧阳利锋.幽默可译性初探[J].外语与翻译, 2000 (3)

气球大爆炸 篇2

接着,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每四个人一组,有三个同学吹气球,一个人负责坐爆气球,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游戏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女生组。我拿起一个气球,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终于吹好了,我迅速地打了个结,递给我们组坐气球的李一非。只见她捂着耳朵,小心翼翼的坐下去,可是气球仿佛是一个倔强的小孩儿,就是不破。李一菲呲着牙,咧着嘴,闭上眼睛,又试了一次。这一次,气球一会儿变成丝瓜,一会儿变成馅儿饼……我们都捂住了耳朵,“嘭”的一声,气球爆炸了,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下来。

轮到男生组了,一个个重量级的人物,可恨的是他们还选出了一个胖子负责坐气球,胖子登上讲台,一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样子。吹气球的同学一个都鼓起了腮帮子,气球由桃子变成了柚子,最后变成了大西瓜,他们打完结后,迅速递给了胖子。这时有好多女生都吓得躲到了桌子下面,仿佛那不是气球,而是一颗炸弹。只见胖子用他那粗壮的身子,坐到了气球上,不到两秒“嘭”的一声,气球就爆炸了。台下顿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毫无疑问,男生组赢了。

谁在挑战大爆炸理论? 篇3

2002年8月,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创新的设想,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无独有偶,2003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高级讲师诺昂?马盖罗指出,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沒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遥远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为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扩张得这么远这么快。科学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但迄今为止所有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都是修正而不是根本替代大爆炸理论。 而意大利科学家去年持续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中微子运动速度可能超过光速的实验,尽管存在争议未有定论,但这意味着现代物理学最重大的法则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观测表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由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包括斯坦福大学著名理论家伦纳德?萨斯坎德组成的两个独立小组几年前提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有可能导致弦论的失败。有很多人认为弦论是统一四个主要物理学派的最佳候选理论。

在相继递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论文中,斯坦福大学萨斯坎德,以及得克萨斯大学的弦论家威利?菲施勒和索尼娅?帕班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宇宙加速膨胀给弦论带来严重或许是致命的困难。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是有关这一题目的论文的众多资料库之一。

对弦论的质疑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数据。1998年2月,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国际联盟”──高红移超新星搜寻小组公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对来自遥远超新星的光的研究结果证明,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得到充分证实,就是说宇宙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膨胀。早在上纪七八十年代,根据红移现象,天文学家认为宇宙边缘天体的退行速度能达到光速的0.6倍甚至更大。

此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哈勃望远镜研究小组多次证实了这项发现。

如萨斯坎德、菲施勒和帕班解释的那样,加速膨胀的宇宙会为“事界”所环绕。黑洞同样为这种边界所环绕。在事界之外存在的任何物质都是观察不到的。

但是弦论依赖的是,观测者能够看到和测量无限远处的以所谓“S 矩阵”排列的粒子。按照定义,这些粒子处于事界之外。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学家约翰?莫法特说:“这是个潜伏的危机。一旦有粒子系统,而弦论中必须有粒子系统,那就无法观测到。观测数据告诉我们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事实给弦论和依赖无穷远处存在粒子的任何量子场论带来危机。”

大爆炸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2003年3月初,英国卫报报道了剑桥大学物理学高级讲师诺昂?马盖罗正在研究大爆炸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解释宇宙扩张方面的矛盾说法。诺昂?马盖罗认为,假如光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就都容易解释了。这可能意味着要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另外一些物理学定律。

马盖罗一开始向学术界的朋友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很礼貌地装聋作哑,有的人直率地嘲笑他的愚蠢,说他的想法是科学上的异端邪说。可是,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不得不承认,他可能有道理。

大爆炸理论和相对论有几个问题沒有解决,最直接的是:第一,相距遥远的星系之间相似的概率几乎为零;第二,如果光速是固定不变的,宇宙就不可能扩张得这么远这么快。科学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但迄今为止所有试图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都是修正而不是根本替代大爆炸理论。

物理学界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派是“膨胀派”,他们认为婴儿时期的宇宙扩张的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另一派是“吸气派”,他们认为宇宙像是11维的吸气薄膜。科学沒有绝对的东西,这两大流派已经成为半政治性的派别。从广义上说,膨胀派理论是在美国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仍被美国人所持有,而其他人都持吸气派理论。

当有人向他问起这两种理论时,马盖罗说:“他们可能是对的,如果他们是对的,我会为他们高兴。”但是,不言而喻的挑战是,他们必须拿出证据。马盖罗指出:“产生这种想法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艰苦的工作是用事实证实这种理论。”

宇宙可能不是刻形成的

证明在实验室里创立的理论会遇到许多明显的困难。为了证实──或者至少解释这些理论,常常需要整页整页详细而复杂的数学计算。自从马盖罗同另一位物理学家──安迪?阿尔布雷克特结成志同道合的伙伴并在《物理学评论》上发表论文以来,为证明马盖罗的可变光速理论而采取的最初步骤已经取得稳步的进展,并且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马盖罗说:“物理恒量是由环境决定的,是由周围物质决定的,而是不预先设定的。沒有物质就沒有物理学。如果宇宙在物质方面变得越来越稀薄,越来越冷,那就完全有理由认为恒量可能改变了。目前,可变光速理论有两大组成部分:光速受邻近物质影响,它受热量的影响──温度越高,光的能量越大。”

光速理论不仅纠正大爆炸理论在确定宇宙发展时间表方面的错误,而且还提出了全新的宇宙发展时间表,宇宙的形成不再是顷刻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比较平稳变化的过程,是物质从“无物之海(a sea of nothing)”中形成的过程。

大多科学家都喜欢坚持他们认为是普遍真理的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马盖罗为什么会对好几代科学家都认为是正确的相对论──包括光速不变和物质不灭定律──提出质疑呢?

马盖罗说:“我知道这是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但是,数学确实也能说明问题。”他认为也许不久就能有实验证据。他说:“光速每年都有细微的变化,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测量这种细微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今后几年,下一代原子钟将能测量这种变化。我们已经注意到支持这一理论的研究。日本科学家已经发现,几十亿年前的类星射电源的速度就比现在快。”

nlc202309051241

马盖罗说:“重要的是,理论要有可以经得起考验的预见力量。我不能理解数学家对弦论的执著。它什么都不能预测,它沒有任何意义。”

深刻影响对宇宙的认识

可变光速的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马盖罗是正确的,我们就得重新考虑我们对黑洞的理解。可变光速理论认为,黑洞并不是把物质吸进去,而是因为光速在黑洞的范围内减到零。换句话说沒有东西能进去,因为沒有东西能移动得比光快。同样地,宇宙将继续扩张150亿年,直到它变得太空洞了,以至于达到可以发生跟目前宇宙开始形成时的那种扩张相类似的扩张的那种状态。

马盖罗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最终证明他是错误的,他不会很在意。他说:“重要的是去想不能想的事情,向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挑战。许多科学家不敢提出太激进的设想,因为他们不想拿他们的学术信誉冒险。”

如果马盖罗是正确的,对物理学会产生什么影响?他说:“你们要记住,距离造成的变化是很小的。相对论和牛顿物理学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卫星仍然要用牛顿物理学的公式来发射。”只有当传统理论陷入困境的时候,“数学开始说明,可变光速理论可能会成为一个做出重大修正的物理学理论。”

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

澳大利亚科学家早在2002年8月上旬提出,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这一大胆创新的设想,意味着现代物理学最重大的法则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由悉尼麦夸里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光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减慢了。果真如此的话,物理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他们关于宇宙定律的一些基本理论。戴维斯说:“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相对论和E=mC2方程式这些东西。”

戴维斯等人的大胆设想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光速可变的理论是基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天文学家约翰?韦布收集的数据。他发现来自一个遥远类星体的光线,在经过120亿年到达地球的过程中,吸收了来自星际云的错误类型的光子,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戴维斯说,韦布的观察结果说明,放出类星体光的原子结构与人类认识的原子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一差异却又是重大的。它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电子电荷或光速发生了改变。

戴维斯说:“可是最重要的两条宇宙定律却是,电子电荷不会改变,光速也不会改变,因此不管怎么看横竖都是个难题。”

为了确定哪个恒量可能是不恒定的,戴维斯的研究小组求助于黑洞理论和其他星系特征。

他们也应用了另一条物理学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戴维斯将其概括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考虑到电子电荷改变就违反了不可违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认为唯一的可能是挑战光速的恒定性。

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类星体光研究来证实韦布的观察结果,继而支持光速可变的设想,戴维斯强调这只代表了相对论的第一个漏洞。而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与探索不尽的宇宙一样无法估计。

科学家的“瞬间转移”梦

所谓“瞬间转移”(teleportation)技术,是将人或物件瞬间从一个地方消失,再在另一个地方将之重新现形。这就意味着,旅行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将会消失,我们可以从一个地点瞬间到达另一个地点,不需要走一段物理路线。十多年前,科学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而目前世界上有不止六个科学团体在积极研究。

自5000年前人类发明车轮后,人类就一直在寻找更快地从一个点抵达另一点的旅行方法。有关超时空转移的科幻故事由来已久,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也历久不衰。皆因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沒有任何东西可快过光束,所以人类要实现星际飞行的梦想,就须靠类似瞬间转移的科技。对渴望突破三度空间限制的人类来说,“超时空转移”与“时光机器”一样,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却偏偏是最吸引人的梦想。

1993年3月,瞬间转移终于走出科幻小说,变成了理论上的可能。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贝尼特和IBM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瞬间转移是可行的,从那以后,科学家利用光子做了大量试验,证明瞬间转移事实上是可行的。

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裔物理学家林平奎领导的研究小组,破天荒地用一种名为“量子牵连”(quantum entanglement)的技术,在光学通信系统的一端把一束激光信息“毁灭”,然后在一米外的另一端,将它重新现形。

2002年6月17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部长麦高兰主持记者大会,宣布了这项成果。该小组说,瞬间转移的最终目标,是像电影《星空奇遇记》一样,瞬间把人传送到远方,无需交通工具。

光的构成基本单位是光子,所谓“光束瞬间转移”简言之就是将一束光从一个房间转移到另一间房间,其中关键是利用该光束内的光子资料,在另一房间复制出来。研究人员先将一段无线电资料信息编成“光子密码”,“收录”入一束激光中。研究人员然后将这束激光信息,与量子牵连技术结合,经过扫描步骤后将之毁灭,但是记录在激光束中的密码信息却保存下来,并由研究人员以电子的形式传送至另一端的接收站,接收站便在瞬间读取和翻译电子信息,然后将刚才那段包含了特定无线电资料信息的激光束“还原”出来。

“瞬间转移粒子”仍遥遥无期

林平奎博士负责的这个研究小组共有12名成员,据悉,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这次实验中,共摧毁了几十亿个光子,然后成功地将其复制出来。这个过程,便被称作“量子牵连”,花费的时间只有十亿分之一秒。

国际科技界认为,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这项实验为电子和通讯技术实现“革命性进步”拉开了序幕。负责这项实验的林平奎博士也认为,这个实验的最终成功将使各政府机构、银行,以及任何想高速交换信息的各界人士,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的。

然而,用“远程瞬间传物”模式进行人类和其他物体实验离看到可信的结果,目前似乎还遥遥无期。但新技术仍有很多用途。科学家相信可在短期之内,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出比目前运算速度最快的电脑还要快10亿倍的超级电脑,并通过提高通讯系统的效率,确立量子信息时代。

科学家相信,新一代电脑将可应用“瞬间转移”技术,取代电线和芯片以传输信息,成为“量子电脑”,其效率会比今天的电脑更强更快。科学家认为,量子信息时代将会降临,虽然不会在5年至10年内发生,但再过100年,这种技术的应用一定会很普遍。在理论上,这种技术还可传送物体,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瞬间转移粒子”的技术。粒子就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澳大利亚对进行这样的实验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虽然这是一项非常诱人的技术,但由于难度太大,所以在此之前,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把精力花在这一领域,只在1998年传出过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技术研究所做过类似的实验。林博士认为,同美国开展的类似实验相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实验更可靠,结果也“更具有积极意义”。

林博士介绍说,普通人在预测一个足球的运行路线或者飞机在哪里着陆,靠的都是牛顿物理学理论,但在量子世界──一个比原子世界还要小的世界,物理学的一般经验似乎就站不住脚了,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发生,粒子好像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把体积比光子大的实质物体,瞬间传送到远处。林博士说:“原则上我认为可行,但可能是一千年后的事。打个比喻,我们现在发明的,只能算是算盘(量子瞬间转移),要制造超级算盘(生物瞬间转移),这条路仍很漫长。”

(作者简介:沈英甲,著名科技记者,原科技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全国新新闻奖、征文奖等。曾先后参加西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巴丹吉林沙漠等科学考察,出版各种著作20余部。)

大爆炸理论 篇4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拒绝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例如拒绝某人的邀请、建议和请求等。在拒绝的过程中,这一行为往往会损害对方的面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采取一些拒绝策略将对被拒绝者的面子损害降到最低。除了日常生活里,在各种电影、文学作品、商业对话和新闻发言中,我们都能看到拒绝言语行为的存在,以往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也多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例如,张莉娟(2012)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拒绝策略;吴雁(2015)对《红楼梦》前六十回故事中家人之间拒绝言语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王化雪等(2014)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视角,对商务英语中的拒绝策略进行了研究;洪岗等(2011)对例行记者会上中美新闻发言人对记者提问所采用的“拒绝”言语行为及其具体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关于美剧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还涉猎较少,而美剧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惯。因此,本文将以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八季的人物对话为语料,以言语行为理论和面子理论为基础,分析美剧中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这部剧的分析,本文旨在于进一步加深对美剧中拒绝言语行为的了解,从而对西方语言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理论背景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指的是说话者的意图,言后行为指的是说完话带来的后果。其中,言外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在Austin之后,Searle(1969)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并指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面子理论最早由Goffman提出,在他看来,“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Brown&Levinson(1978)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想要获得他人的赞同或认可,消极面子是指不愿被对方阻止或反驳。Brown&Levinson(1987)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如请求与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所以,拒绝实际上是一种威胁他人面子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拒绝策略,礼貌地拒绝别人,照顾到双方的面子。

三、美剧中拒绝策略的体现

《生活大爆炸》是一部非常受青年人喜爱的美剧,故事围绕着四位天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展开,其中不乏幽默搞笑的生活桥段。剧中独具一格的笑料令观众耳目一新,生动活泼的语言使人印象深刻,该剧也成为近年来美国电视剧中最为成功的喜剧作品。本文将剧中的拒绝方式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生活大爆炸》第八季中所使用的拒绝策略。

1. 直接拒绝。

直接拒绝是指通过使用“我不……”、“我拒绝”或“我不行”、“不情愿”等方式来直接表达拒绝的意思。例如:

情景1:

Amy:Can I have a bite of your burger?

Sheldon:Absolutely not.

Amy作为Sheldon的女朋友,她提出想要尝一下对方的汉堡,看似是合理的请求,但却被Sheldon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的拒绝也反映出了该人物洁癖、比较自我,而且不会在乎他人面子的性格特点,情理之外的回答也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情景2:

Leonard:Oh...Feel like driving to Arizona with me?

Penny:I can’t,I have the job interview.

Leonard邀请Penny同自己一起开车去亚利桑那州,但Penny直接拒绝了,并表明了不能去的原因,是因为她要去参加面试。虽然是直接拒绝,但她附加了解释说明,不至于对Leonard的面子造成太大威胁。

情景3:

Bernadette:What about that sweater?

Sheldon:No,it’s not good enough.

圣诞节到了,Bernadette陪Sheldon去给他女朋友挑选圣诞礼物,Bernadette站在女生的角度给他推荐了一件毛衣,但Sheldon并不领情,直接拒绝了她的建议。他的直接拒绝对对方的面子造成了威胁,但也体现出该人物直率、坦白的个性。

2. 间接拒绝。

间接拒绝是指“不直接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进行反对,而是通过提出相应理由等其他方式来拒绝”。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大多情况使用的是间接拒绝,以此来表示自己的礼貌又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生活大爆炸》中的间接拒绝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感谢。

情景4:

Leonard:The car was a gift...it was something you needed.I was happy to help you out.

Penny:And I really appreciate it,but now I don’t need it.So...here you go.

Leonard作为Penny的男朋友,在她需要时送了一辆车子给她,帮助她走出了困境。但现在Penny可以经济独立了,不想依靠男朋友,于是准备把车还给Leonard。首先她对男朋友的帮助表示了感谢,然后说明自己现在已不需要这辆车,婉转地拒绝了对方。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直接拒绝的尴尬,又向对方表达了感谢之情。

(2)使用幽默。

情景5:

Penny:Hi,want to do yoga with me?

Leonard:Um,let me just have some coffeefirst,and then I’ll have the strength to tell you how much I won’t be doing that.

早晨刚起床时,Leonard看见Penny在做瑜伽,面对她的邀请,Leonard心里不愿意,但也不想扫了她的兴致,于是开玩笑地说道让我先喝点咖啡,这样我才有力气告诉你我有多不想做瑜伽。他用一句幽默化解了尴尬,并且维护了双方的面子。

(3)转换话题。

情景6:

Sheldon:Would you like to see pictures from my trip?

Penny:I thought your phone got stolen.

Sheldon坐火车旅行回来,问大家想不想看看自己旅行的照片,众人心理知道他的照片没有什么看头,于是Penny转换了话题,说道你的手机不是被偷了吗,将Sheldon的注意力转移到丢失的手机上。此举避免了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又减轻了面子威胁。

(4)拖延。

情景7:

Penny:Okay,Leonard,let’s go!

Leonard:J-just hang on!

Leonard正在投入地玩游戏时,Penny过来喊他回家,但Leonard心理不想走,只好采用拖延战略,让Penny再等一等。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拒绝Penny,让她面子上过不去,又为自己争取了玩游戏的时间。这一策略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

(5)劝说安慰对方。

情景8:

Sheldon:Take me to Leonard.

Amy:Just go to work,he’ll befine.

Leonard因为身体不舒服,需要做一个小手术。而Sheldon以为自己的好朋友时日不多要离开自己了,于是执意要求Amy带自己去医院。Amy心里清楚他过去也是添乱,便劝他回去工作,并安慰他说Leonard不会有事的,以此拒绝他的请求。

(6)指出能力不足没法完成。

情景9:

Bernadette:What should we do?

Howard:I’ll tell you exactly what we’re gonna do.We’re gonna eat it.

Bernadette:There’s like 20 pounds of food in there.

Bernadette看见冰箱里塞满了Howard妈妈做的食物,便问他该如何处理这些东西。Howard因为母亲刚过世,心里十分难受,决定把母亲做的东西全都吃掉。但Bernadette并不赞同他的提议,说道“这里大概有20磅的食物呀”,其言外之意是他们根本没法吃完这么多东西,这个提议根本行不通。

(7)沉默。

情景10:

Penny:You want to go to the pool?

Bernadette:Um...

P e n n y询问她的朋友B e r n a d e t t e要不要去游泳,因为Bernadette昨晚喝醉了,现在在睡懒觉,她并不想起身,于是用被子蒙住自己的脸,保持沉默,拒绝回答。她采用不合作的方式,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拒绝的意思。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剧《生活大爆炸》的拒绝言语行为中既有直接拒绝,也有间接拒绝,形式多种多样。虽然是以间接委婉的拒绝为主,但其中也不乏直接明了的拒绝。尤其是通过男主人公Sheldon的对白,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剧中使用直接拒绝是最多的,这也反映了该人物直率、说话不顾及他人面子的性格特点。他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违反常理,但恰恰是这种反差让人觉得忍俊不禁,他的直率常常让人感到无奈,但其真性情又让人喜爱。其次,剧中女性使用的一般都是间接拒绝策略,这也反映了女性通常比较敏感细腻,会主动地为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的面子。最后,本文还发现并不是距离越近使用直接拒绝的频率就越高,相反,剧中的几对情侣在拒绝对方时,更加会考虑对方的情绪,并没有因为关系亲近而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综上所述,拒绝策略的使用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性别、社会距离、性格和文化等,而本文的研究还比较浅显,还有待进一步加深。通过此次的分析,本文旨在于对拒绝言语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美剧这个角度了解西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其交际风格,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England:Caderon Press,1962.

[2]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洪岗等.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气球大爆炸 篇5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手中五颜六色的,塑料模样的小东西,议论纷纷。在蔡老师的讲解下,我们都异常兴奋。原来,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气球大爆炸”游戏的规则是把气球吹到一定大,然后捏着气球口,把气球放在地上坐爆,谁用时最短谁就取胜。

首先上场的是乔一水,他吹完以后,用力一坐,气球不但不爆,还飞走了。瑞云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大家看到这种场景也忍俊不禁。接下来上场的是程铮,他慢慢地坐下,生怕气球跑掉,他可不想像乔木那样尴尬。紧接着是瑞云,她也不敢立即坐下。在老师的鼓励下,程铮和瑞云勉强完成了游戏。轮到我上场了,我把气球奋力一吹,紧紧捏住气球口,生怕气球泄气,然后用力一坐,气球爆了。我心想这次我赢定了,不禁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这时,乔木不服气地说:“比赛多的是,今天你赢了,明天说不定我也会赢。”我说:“好啊,那我就拭目以待!”虽然第一轮我赢了,但是我没想到,第二轮还是我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通过这次的游戏,我认识到害怕面对是成功的绊脚石。虽然它只是个游戏,或许我们此时此刻在游戏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也许在经过几晚的美梦之后,我们对游戏的记忆会渐渐模糊,但是它所教会我的人生哲理,我将永记于心。

生活大爆炸 篇6

一、江湖救急

我“亲爱”的同宿在周末早上七点左右正当我睡得倍儿舒坦的时候不知死活胆大包天地打了个电话把我给轰炸出了被窝。

“有话快说!不过我可警告你哈,你要是没有足够好的理由的话,小心我端了你的窝!”好吧,你不能指望一个凌晨三点才睡的人大清早被吵醒还能温声细语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我正在吃早餐。”

“嗯。”真是有够早的。

“吃到一半,也就是现在时。”

“嗯。”你连着说完一句话到底是有多费劲啊我说?!

“我发现我忘带钱了。”

“嗯。”那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所以你帮我送钱过来吧。”

“嗯。”就这么点破事你怎么好意思打电话来扰人清梦?!

“那先谢了,具体地址什么的我发你手机上。”

“嗯。”小菜……等等,等等!我刚是不是听错了?!

“喂,你刚不会是让我不睡觉给你送钱救急吧?!”

“对啊,你不也答应了,那就拜托你了,”手机那头传来了某人的窃笑,“先这样,待会儿见。”

然后通话结束,紧接着收件箱内多了条新短信。我抱着被子在床上纠结地滚了好几圈,最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有爱的被窝。

我果然是个好人啊。鉴定完毕!

二、悲剧了的刘海儿

周末下午窝在家里看BBC的历史纪录片时,我同宿突然拿着把剪刀从他房间里杀了出来。

“格子,帮个忙,我自己对着镜子剪不好,你帮我把刘海儿修短一些。”某人往沙发上一坐,直接将剪刀递给我。

“你确定?”自从N久前我头一次给自己修剪头发,结果导致戴了一个多月的帽子去上学,并且沦为我娘的笑柄后,我对这方面的动手能力真没多大信心了。

“确定!肯定!赶紧的,我赶十五分钟后的那班巴士。”

“多短?”好吧,既然你这么“大无畏”,那我也就不矫情了。我接过剪刀,心思却有一半放在了电视上。

“你照着我比划的剪就行了,大概……”某人煞有介事地拨弄着头发。

“手不要乱动,挡着我了。”我不客气地打断,精彩时刻啊,谁挡着我视线我跟谁急!

“你可以先暂停嘛。”

“这又不是下载的,要能暂停那才神奇了。”

“好吧,那你认真点。”某人不放心地提醒。

“嗯嗯。”我嘴上应着,注意力却没有全从屏幕上拉回,剪一小撮瞟一眼,再一小撮,瞟两眼。于是,在我瞟第四眼的时候,悲剧发生了:我还没反应过来,某人的刘海儿已经被我坑坑洼洼剪去了一大片,看着就像是被狗啃过的。

“ohoh!”我赶紧打住,某人显然意识到了,拔腿冲进房间,随后不出意外的,我听到了一声鬼叫。

“格子,我要杀了你!”

“那是犯法的,估计就不是抽鞭子那么……咳,我错了。我道歉,我忏悔,我罪过!”我在某人的怒视下赶紧改口,听起来特有诚意地赔不是,顺带心虚提醒道,“那个,你不是要赶车吗?要不戴个帽子吧,没有的话我借你,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啦,一两个月后就……”

“格子!”某人阴森森地开口。

……【消音】

于是那天晚上,当某人顶着头刚理过的头发回来后,我很无耻地说了句,“哎呀,你怎么那么冲动,把头发给剪了!”

话音刚落一袋面包就朝我招呼了过来……

三、“贼”来了

我觉得我应该在阳台上拉个电网或者挖个坑什么的,以防有人“私闯民宅”!

事情是这样的,周末下午我关掉一切通讯设备窝在家里补眠,睡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

结果我亲爱的同宿回来时敲了老久的门后以为我出去了,鉴于平日里只要我蹲在住所他就不带钥匙的习惯,那家伙被华丽丽地锁在了门外。

于是他转而敲隔壁家的门,一番解释后,在对方半信半疑的情况下开始了从隔壁家阳台翻到我房间的阳台,再从我房间回到他屋里的曲线救国道路。

不幸的是,当那厮跨过阳台着手去拉那扇不大好使的玻璃门时,我被所发出的刺耳的噪音给吵醒了,然后睡眼惺忪间,我也没看清楚,在脑袋还处于睡眠状态的情况下一声尖叫脱口而出。

然后世界突然就静止了,某人以及目送他翻阳台的邻居都就地生根发芽了。

“嘿,你还好吗?他说他住在隔壁,忘带钥匙了所以我才让他从我家阳台过去的!是不是真的?要不要我立刻叫保安过来?”几秒钟后,邻居先回过神来,隔着阳台问道。

“不用了,谢谢你。他是住在这里,我突然看到吓了一跳所以没反应过来,抱歉打扰到你了。”我赶紧回答,随后鄙视地看着某个后知后觉的家伙没事人似的关好玻璃门,淡定地跟我打了声招呼后泰然自若地朝房门走去。

然后“砰”的一声我放在椅子上的那堆书被某人华丽地碰翻了。

小样,你还装!

大爆炸理论 篇7

1961年美国的Decarli[1]在受冲击后的石墨中发现有金刚石的证据,Decarli的工作开创了“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的诞生,从1968年[2]至今的40多年中无论从实验和理论上都证实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转变压力(动态)应在40GPa,冲击温度也应达到≥2000K[3]上下。如果采用将炸药和粉末直接混在一起的爆炸方法,所用的这些炸药密度约1.2g/cm3,爆速6000m/s上下,其爆轰压力PH≈11GPa,是不能期望将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即使采用金属盒如圆管,内装粉末,而在外部直接贴上密度≥1.6g/cm2,爆速上7500m/s台阶的高爆速炸药直接爆炸的技术,收效也甚微,通用的方式只能是采用高速飞片(或高速飞管)打击粉末体的办法。更有甚者,即使飞片速度达到3000m/s以上,但如被冲击的粉末是纯石墨,则其压力也不可能达到≥40GPa,必须在粉末中加入某种高密度的金属粉,如钴、铜、铁等粉末,当击波进入混合粉体后,这些金属粉起着“打击板”的作用,才能提高冲击压力值,可是这样一来,被冲击粉末成为二相粉末了,二相粉末中的冲击波理论:包括二相粉末的状态方程?如何求冲击压力和波速?二相粉末如何卸载?这些问题又都成了难题。因此,“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对爆炸加工力学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但本文暂不涉及为解决新理论技术而创立的新工艺技术。

2 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中的爆炸加工力学的创新理论与技术

2.1 创立药柱在水中爆炸形成轴对称一维的飞片飞行的速度计算公式

以平面飞片打击来说,必须解决如何去求出平面飞片飞行速度的理论方法,即选择好炸药后,测出其密度与爆速值,然后确定炸药与飞片的质量比R=ρoδo/ρδ,其中ρo、δo是炸药的密度与药柱高度,ρ、δ是飞片材料的密度与厚度,由于在水中爆炸,炸药爆后产生的爆轰气体流场实际上是二维轴对称流场,应用过去在爆炸加工中应用过的Gurney与Aziz公式[4]去求飞片速度已经不再符合实际,因此要创立一个新的计算公式,笔者实际上是把二维轴对称流场简化为轴对称一维后,把理想一维的Aziz公式经过修正,并通过实测验证,提出张凯― Aziz公式,其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基本符合。

2.2 创立一个新的计算力学模型

金刚石转化率的高低取决于击波在粉体中造成的压力和温度,因此如何去求出粉体中的压力和温度就成为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学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了。在冲击力学理论中求冲击压力时首先要知道材料的状态方程(本构方程),如果飞片材料是钢,粉末是单纯石墨,都是单相组织,其各自的状态方程都可查到,运用一般计算爆炸力学方法求出压力是不难的。但如前面所述,实际粉末如果是金属粉和石墨粉的二相粉末的话,二相混合粉末的状态方程在现存的爆炸力学文献中几乎没有,没有状态方程,是无法进行计算的,于是就要建立一个与实际相符的独特的力学计算模型,用此力学模型去计算冲击压力。笔者从1991年7月开始研究直到2003年6月,大约已做了200余炮石墨掺金属的混合粉的爆炸实验,为了调正参数,几乎对每一炮都做相应的压力与温度计算,计算方法都按“均布理论”的力学模型来计算,这个“均布理论”是从邵丙璜教授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平面飞片作用下石墨相变为金刚石的热力学参量计算”[5]学得的,所谓“均布理论”是指不管金属粉与石墨粉的颗粒度大小,一概认为颗粒都是无限细的,是理想均匀分布的,似乎在理论上构成一个单相组织,然后用热力学来推导这种均相分布粉末的莫乃汉方程(本构方程)。

可提出一个实际算例:对某一混合比例的铜/石墨粉,推出的均相分布理论下的莫乃汉状态方程为

粉末的初装密度,用飞片打击此混合粉末。根据均相分布理论求出的压力和温度是:p|均布=4.320959×104MPa,T|均布=2406K,卸载温度T|均布=1687.9K(1414.7℃)。而按笔者本人在2006年创立的新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压力是:p=7.91303×104MPa,温度T=2016.9K,卸载温度T*=1174.7K(901.5℃);“均相分布理论”算出的压力太低,仅比石墨能转变为金刚石起始点peg=4.3118×104MPa大微乎其微。如果计算正确的话,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多的金刚石产生;而温度又太高,特别是卸载温度居然达到1414.7℃。如果真是这样,早就全部逆变。所以均相分布理论不被实验所证实。正是这样一个计算理论,将笔者引入了15年的理论迷茫之路,但世事总是正反相依的,正是这个迷途又将我带入创新之路。

2.3 粉体内空隙率的作用———提出空隙分配理论

实施爆炸技术的准备工作中,先要制作出一个粉体来,一般都由通用的压力机来制作,粉体的密度应该比其结晶密度低,所以粉体中都存在空隙,不抽真空时,在空隙中存在空气,事实上,压好的粉体很难抽真空。空隙率的大小是影响冲击温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一般空隙率大,冲击压力就低,但冲击温度变高,在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研究中,空隙率从10% 到30%都有。既然粉体中一定有空隙存在,则就产生了一个理论问题:冲击波通过粉体时,实际上是制造出了一个流场,即使是一维应变的流场,在这个流场内,金属颗粒、石墨颗粒、还有空隙都随时间(t)、位置(x)而变化,可以这样来理解,金属是带有空隙的松装金属,石墨也是帶有空隙的松装石墨,这二种物质在流场内不断地发生碰撞、压缩、剪切,最终产生击波压力和温度,这个压力、温度又高底依赖于空隙率的大小,那末就要问,粉末中金属粉和石墨粉各占多少空隙率呢?依据什么来判定空隙的分配率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不解决空隙率的分配,真正的压力计算仍无法进行下去。笔者在2012年提出了一个二相粉末在一维应变流场中的空隙分配理论[6]:“带空隙度的两种不同粉末介质的混合粉体,在产生一维应变的击波作用下,在击波波阵面应只有一个波速,为满足此要求,此时不同粉末介质会自动调节占有空隙率的分配,使击波通过具有不同空隙度的不同介质粉体时的波速达到一致。”(笔者认为鉴于此理论的重要性,应命名为凯氏空隙分配理论。)

2.4 发现粉体空隙内残存空气发生可怕的“绝热压缩”

1997年秋冬之交在吉林烟筒山石墨矿做金刚石爆炸试验[7]。粉盒装置和炸药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粉盒中装90/10= 铜/石墨粉299.4 克,初装密度86.3%,飞片厚度5.5mm,药柱沿轴向由上端引爆,侧向有水泥套,药柱由两种炸药组成,下部塑性炸药716克,ρ0=1.6g/cm3,爆速Vd=7600m/s,上部自制85/15=RDX/环氧炸药1210克,ρ0=1.328g/cm3,Vd=6898m/s。飞片速度Vp=2562m/s(计算值,未实测)。

爆炸后,粉盒外部丝毫未破,按理,应100% 回收,即应回收29.9克石墨粉,可打开一看,有一半多粉末完全烧焦,仅回收未烧焦石墨粉11.5克,只占总量的40%,烧焦粉全在粉盒底部,铜粉已完全达到融化状态,盒铁底板表面亦呈现熔化表象,铜的烧焦程度异常,无法从铁板上铲下,与铁完全熔化在一起了,铜在常压下的熔点是1083℃。可铜在高压52万atm下,熔点将达到2880℃左右,这样,铜的融化是在压力卸载后常压下熔化的吗?还是在高压下已经开始熔化了的呢?还不好早下定论,但据铁板表面已熔化的迹象看,该处温度至少在1600℃以上。

这个试验是1997 年入冬时做的,一直到2006年,在笔者自己已创立计算压力模型后,用自己的计算模型作了重新计算,计算结果是

按笔者现在对金刚石理论的洞悉知识,可以明确地说,6.7155X104MPa的压力是非常好的,但温度太低,1469.8K的温度是不会有任何金刚石产生的,在一定的压力窗口下,至少大于peg=4.3118X104MPa下,产生金刚石的温度窗口大致在1800~2200K,低于1800K,一般不会产生金刚石,但这次试验从爆炸回收的11.5 克石墨中用Hclo4处理后,但未经HF提纯处理,有0.7克毛金刚石,毛转化率有6.08%,可以肯定有金刚石产生了。这说明,除了冲击压缩外,一定还有另外的附加温度产生,这个附加温度在装粉装置的上部有400℃还多,亦即这个试验中的粉盒上部由于附加温度使压缩的温度上升到1800K多度,产生了金刚石。而在粉盒下部由于更大的附加温度又可能使粉末的温度达到≥2600K甚至更高(即T>2300℃),从而使钢板表面熔化,石墨带着铜粉烧焦,这附加温度的来源就是粉体原空隙中存在的空气,实际上,粉末空隙中的空气在1cm3体积中只有0.1368cm3。全部装粉体积50.724cm3,所有空隙体积只有6.939cm3,空气量只有6.939×0.001225=0.008500327克。这些气体虽然量很小,在冲击波的驱赶下全部被赶到装粉盒的底部,在冲击压力p=6.67155×104MPa的压缩下,产生绝热压缩。粉体空隙中的残存空气会产生可怕的绝热压缩,国际上在这一学术领域中,这一理论是笔者在1997年首先在实验中发现的,整整过了9年,到2006年笔者才完全从理论上给予解决了,又过了8年,到2014年我才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材料大会粉末组公开于世界,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从发现到公布经过17年,不容易呀!但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全新工艺技术去避免绝热压缩产生,我们做到了。

2.5 发现飞片下的气体不能向侧向排出,最终产生绝热压缩,形成巨大速度气流刀[8]

在爆炸合成和爆炸压实研究中,大多采用平面飞片打击方法来进行压力加载,且大多数实验都在常压空气下进行,即飞片飞行路程中是常压下的空气而不是真空的,迄今从事爆炸力学的学者大都认定:平面飞片下的空气随着飞片向下飞行,空气会向飞片四周自然排出,不会对飞片飞行构成大的阻力,且一般飞片飞行距离很短,飞片下体积内的常压气体量是个很小的量,怎么可能造成聚能效应呢?

2006年在阜新矿务局12厂,在他们的一个直径Ф1800×2000的壁厚为20mm的旧罐中试爆一次实验,见图3。飞片下的空间的空气量(大气状态下)为0.8876克。药柱上端的引爆药柱中间有惰性块,雷管引爆后,先将主装药柱的周边上部引爆,这样在主装药柱内造成的爆轰波面在中心区域是一个汇聚的球面波,迫使爆轰波面呈图3右侧形状,从而使得飞片的飞行姿态亦呈同样形态,当飞片以这样的形态打击粉盒盒盖时,原飞片下的大部分气体都集聚在CDA这个凹形区域内,而不从侧向流出,当飞片最终强行压向粉盒表面时,飞片下的向内凹形总会逐渐消失,而被压缩在凹形内的气体被绝热压缩到与飞片打击粉盒铁盖时的压力相等,凹坑内气体会被强迫从其四周侧向冲开一道细缝排出,速度会达到5万米/秒以上,高速气体喷出正好遇上同步飞下的3mm塑料板,塑料板自然将喷来气体挡住,由于飞片下冲出的气流方向一定偏向上方一个角度,是绝不可能沿水平方向喷出,从而塑料板在锋利的气流冲刷下会瞬态地被弯曲成图3下面那个图的形状,在塑料板还未被冲破以前,已将气流折转成近180°方向,向下冲去,气流成为一个“气刀”,将粉盒边缘10mm厚的铁边缘切去,切口光滑,无丝毫凹凸粗糙不平的冲刷痕迹,犹如“快刀断发”之利,足见“气刀”能量之巨。

爆炸是在一个 Ф1800×2000的由20mm厚锅炉钢板制作的埋在地下的旧罐中进行的,口与地表平,离罐口周围1m远处围有网眼约30mm大小的铁细网,高约3m,图3 的爆炸装置采用悬挂式挂在离罐口约0.8m的半空中,在罐底正中放一个高0.6m内装200mm高湿锯末的半截子油桶,来承接回收任务。爆炸后,罐壁完好,无任何裂缝,罐底有一个裂缝,但没有发现粉盒残片,而在罐口地面发现2块粉盒碎块,每个碎块大约是原盒圈的1/4左右。这两碎块定是粉盒高速砸向罐底,碎成4块后,两块落在铁丝网内,而另两块穿越网高飞到网外去了,碎块飞越高度会超过5m。查看捡回来的两个碎块,看出粉盒外缘从 Ф150mm到Ф184mm厚度10mm的边缘部分完全被气流切去,切口处气流流动痕迹非常清晰.取回那个装有湿锯末的半高油桶,虽已变形,但仍保持一个整体,并未破碎,粉盒内的粉末大都还在,且都呈未被冲击压缩的情况,还是装粉前状态;粉末未被飞片打击压实,是因粉盒已具有了相当大速度,甚至可能与飞片速度同一水平,从而飞片就达不到冲击粉末的结果。

阜新的这次试验,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科学发现:“飞片飞行达到一定速度后,飞片下的气体大部分无法从飞片下排出,当飞片打击靶板时,气体会形成绝热压缩,产生极高速的气流,形成气流刀”,这件事足以让搞这一学科的科学家们惊讶莫名!笔者把这个实验结果另一重要实验结果(未列入本文)写成一篇论文“论平面飞片下气体绝热压缩后的聚能效应”2010年3月24日投到爆炸与冲击杂志。但一年之后,接到了稿件处理意见:“退稿”;二位审稿者意见一致是:“从来没有见到过飞片压缩空气会有如此巨大喷射这样的现象”,后来经过笔者严正的“科学争鸣”,和多位科学家的争论,论文终于在2011年发表了。这件事说明笔者在实验中的新科学发现,是国际上的首先发现者与解决者,只是目前难于被多数专家所理解而已。目前已创造了独特工艺防止这种“超速气流刀”对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合成和固接的影响。

2.6 新装粉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笔者从1991到2013年的22年研究历程中,一直是恁直觉感性去确定装粉量的,最后根据获得的转化率再确定装粉量是否合理,这就是说,“装粉技术”一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水平,“装粉技术”应该是计算爆炸力学在爆炸纳米多晶金刚石生产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实际应用,它关系金刚石的转化率和生产成本的升降,也是企业领导人,技术指挥者在生产中强大“自信”的表现。这项理论与击波通过二相粉体时发生的“波的追赶”,即“稀疏波对击波的追赶”有关。2013年笔者已顺利的运用计算爆炸力学方法推导出新装粉理论,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2.7 石墨通过爆炸相变为金刚石的新结构位置转变模型[10]

京城奇怪:王恭厂大爆炸 篇8

1942年6月15日, 北京城奇热, 温度达42.6℃。距今60年前, 正好一个甲子。那时北京没有今日之“热岛效应”, 货真价实的42.6℃。对于今年的热, 咱们就别少见多怪啦!

一件事真怪, 那就是“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 (1627年5月30日) 上午, 王恭厂 (今宣武门象来街一带) 发生的大爆炸”。开春时《北京青年报》副刊曾用一个版介绍过, 结论是火药库炸了。其实不是。王恭厂当时是铸锅厂, 而火药局在现在复建的皇城遗址公园北端。

爆炸发生时, “天空晴朗, 万里无云”。“从东北方向传来一声闷雷似的轰响, 隆隆的声音渐渐向西南移动。突然一声巨响, 王恭厂方圆十几里顿时涌起漫天的灰土, 紧接着天色便昏暗下来, 不一会儿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了。人们只觉得大地猛烈震撼起来, 数万间房屋轰然倾倒, 许多大树连根拔起……王恭厂附近的象房被震塌, 象群仓皇奔逃。人们惊魂未定, 王恭厂又是一声轰鸣, 地面突然迸裂, 出现两个十几丈深的大坑。只见从坑中升起一股股烟云, 飘飘然向东北方向滚滚而去。……石驸马大街5000斤重的石狮子, 不翼而飞出了顺城 (应作承, 笔者注) 门外……西安门一带, 米粒大小的铁渣在空中飞舞溅落, 长安街一带, 不时从空中落下人头, 有的仅剩眉毛和鼻子……德胜门外尤甚;密云境内, 居然飞来20余棵大树……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死伤的人无论男女老幼, 许多人都是赤身裸体……”“这些记述完全出自明朝很有声望的官员和史学家笔下, 以及官方报纸《邸报》。这些史学家如谈迁、计六奈, 学者吴伟业、朱彝尊等……其真实性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

此事距今375年, 不算太久远。有些研究者专门走访了地震部门, 确认不是地震。1983年有人推测这是一次威力巨大的不明物体大爆炸引起的, 发生时“伴有UFO现象”:“人或见都城隍庙 (位于今复兴门金融街, 笔者注) 唱名, 后宰门 (疑为地安门, 笔者注) 火神红球滚出。次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 忽并合如车轮。至初六巳时, 王恭厂灾。”“北安门 (即地安门, 笔者注) 内侍忽闻粗细乐先后过者三, 众惊而迹其声, 自庙出, 开殿审视, 忽火如球滚而上于空……”

从地安门至鼓楼道路西边, 什刹海东岸有一火神庙, 正在复建。这就是文中所述的庙吧。

读了全文之后, 我找出了侯仁之先生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 将文中所涉及的地名一一查找, 费了好大劲。比如那“顺城门外”, 见元大都图上才有“顺承门”, 在今西单电报大楼附近。这样那5000斤重的石狮子的抛向和距离就清楚了。对着地图看久了, 我忽然觉得猜到了谜底。

首先这是一次喷发式的爆炸, 是由王恭厂射向东北方, 即向顺承门、故宫乾清宫、密云一线。当时可能有轻微东南风, 故抛洒物落于西安门、德胜门、昌平、西山一带。

这是地下可燃气体引发。从什刹海火神庙经北海、中南海直指象来街地下当有一地隙, 容纳足够量的可燃气体, 故而从火神庙、都城隍庙和前门楼角都有气体逸出。在都城隍庙、王恭厂到前门一线的地下, 当有一坚硬隔断, 使来自东北方向的地隙到此截断而冲向地面。

375年前的灾异不是来自太空, 而是发自地下, 从东北方向发向王恭厂, 然后又折向东北方向的空中。这就完整地解释了后来的各种灾患。

虚粒子燃烧——宇宙大爆炸的真相 篇9

关键词:奇点,正负粒子,湮灭,聚变,顶级能量

原初宇宙有物质却无形无象, 有能量却寂静无光, 有粒子引力却无引力场, 更无引力中心。它是虚粒子宇宙, 是无极的、寂灭的、混沌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和天体宇宙正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虚粒子虽然不可测不可量, 无形无象, 却有质量、有能量、有引力, 无时无刻不在作自由运动, 初始十分微小的扰动引发了连锁反应, 碰撞力被不断放大, 产生了蝴蝶效应。这种运动状态符合混沌学原则, 混沌学认为, “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 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 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最终, 物质均匀的宇宙状态遭到破坏, 出现失衡, 虚粒子在宇宙空间上汇聚成云、成团, 越来越浓、越来越密, 使分裂的引力碎片结为一体, 出现了引力场和引力中心, 这便拉开了原初宇宙质变的序幕。

虚粒子不断向引力中心汇聚, 其引力势能越来越强大, 原本自由的虚粒子变得不自由了, 他们因受到引力吸积的作用而纷纷向中心汇聚、塌缩, 就这样宇宙中很快形成一个奇点, 它的密度和引力都无穷大, 那里的压力能量相当于天体宇宙中所有天体的引力能量总合!也就是说, 原初宇宙所有虚粒子的引力碎片连成一体强加于一点, 才形成宇宙大爆炸的奇点, 事实上只有这么大的压力才能点燃虚粒子。

强大的引力压破了虚粒子, 将正负粒子分离开来, 此时宇宙中有正电子、负电子、正夸克、负夸克、正中微子、负中微子。正、负粒子之间形成强大的势能场, 对抗着引力, 压力与斥力争衡, 水涨船高。至此, 宇宙中最强的弓被拉开了, 最强的弹簧被压缩变形了。随着正、负粒子间势能不断增强, 趋向极限, 一下子突破了引力的防线, 引力在瞬间崩溃, 大爆炸便在此时发生了。

在大爆炸过程中, 发生了两类顶级的宇宙能量释放模式:一是, 同类粒子对的湮灭, 比如, 正、负电子, 正、负夸克, 正、负中微子聚合湮灭, 释放出引力强加给它们的所有能量, 将引力能转化为光、电、热等能量形式释放出来。这类粒子基本上是按原路返回, 回落到零势能基态, 成为宇宙中最稳定的二代虚粒子, 构成天体宇宙中的暗物质。二是, 异类粒子的聚变, 大爆炸并不能让所有的粒子都按原路返回而发生湮灭, 因为正、负粒子相互混合、相互撞碰, 再加上受到不均衡的压力和冲击波振荡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粒子在猛烈碰撞中聚变, 以另类组合形式结为夫妻组建家庭, 以另类路径进入相对稳定的有势能基态, 造成“宇称对称性破缺”而演变出有形有象的天体宇宙。比如在强相互作用下, 夸克、电子、中微子聚变生成介子、超子、质子等, 而进入强子创生时代, 释放出强大的能量。随着爆炸、膨胀、冷缩, 高能粒子继而发生衰变, 在弱相互作用下, 进入轻子创生时代, 同样放出惊人的能量。此时的宇宙如同翻腾的火海, 又如同一锅煮沸的腊八粥, 各类实体粒子纷纷诞生混为一炉。潘多拉的魔鬼盒子打开了, 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都跳了出来, 有序均衡的原初宇宙被彻底破坏了, 引力暂时失去了统帅地位。

奇点爆炸释放能量之剧烈强猛不可用语言描述, 难以用数字统计, 在大爆炸的过程中, 同时发生了正负粒子湮灭和基本粒子聚变反应, 这是宇宙中顶级能量释放模式, 在宇宙的演变史上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一次, 我们称之为“虚粒子燃烧”。

打个比方, 氕氘等质子聚变为恒星提供源源不绝的光热, 如果拿质子热核反应与基本粒子聚变在能量释放的级别上相比的话, 竟如同炉火之于岩浆;与正、负粒子湮灭相比就如同篝火之于太阳。

虚粒子燃烧是宇宙演化史上最为猛烈、最为壮观的一次能量爆发, 是整个宇宙引力能的转化、释放, 在以后天体宇宙演变的过程中, 很难再酝酿出这样的条件使之燃烧了。

参考文献

[1]苏宜.天文学新概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2]吴大江.现代宇宙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3]李宗伟, 肖兴华.天体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论《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语言 篇10

合作原则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语言学家格莱斯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 提出的。格莱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 一文中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 即:

1) 量的准则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 质的准则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

说话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

说话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

d.井井有条

2 从违反合作原则角度探讨《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语言

《生活大爆炸》是一部以“科学天才”为背景的情景喜剧, 当中主公的幽默语言大多数是在违反合作原则下产生了幽默效果。该文主要以该剧为语料, 分析该剧中人物对话在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下产生的幽默语言。

2.1 违反量的准则而产生的幽默语言

例1:Sheldon:Yes?

Leonard:I’m Leonard Hofstadter.I called you about the apartment.You said...

Sheldon:I know what I said and I know what you said.I know what my mother said on March 5th1992.

Sheldon和Leonard第一次相遇。当Leonard敲开Sheldon的门与他打招呼说明自己来这儿的缘由。Sheldon却打断了他, 同时还说了自己知道他说了什么, 自己说了什么, 以及他母亲在1992年3月5日说了什么。Sheldon说的话因提供了过多的信息而违反了数量原则。由此, Sheldon严肃又顽固的性格惹的观众哈哈大笑。

例2:Rajesh:Hold on.Sheldon, is that ketchup on that table?

Sheldon:Yes, there is.Oh, here is a fun fact, Ketchup started out as a general term for sauce, typically made of mush rooms or fish brine with herbs and spices, some popular early main ingredients included blueberry, anchovy, oyster, kidney beans and grape.

Rajesh:No, that’s okay, I’ll get it.

所有人都在餐厅吃饭。Rajesh想要番茄酱, 所以他问Sheldon是否看到身后有番茄酱。结果, Sheldon转过身去看了一眼转过身来说, 那确实有番茄酱, 但并没有帮Rajesh去取。然后他说了一大段关于番茄酱的成分构成。Rajesh看到Sheldon没有理解他的问话含义, 只能自己去取。所以Sheldon所说的话违反了数量原则, 因为他没能明白此会话的目的而闹出笑话, 令人忍俊不禁。

2.2 违反质的准则而产生的幽默语言

例3:Howard’s Mother:Howard, are you having a playdate?Howard:I don’t have playdates, I have colleagues.

Howard’s Mother:Do their parents know they’re here?

Howard:No, but if you keep screaming maybe they’ll hear you!

Howard带他的两个好朋友Rajesh和Leonard回家, 她的母亲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大声的喊着是不是Howard带他的小玩伴回来了。Howard觉得母亲把自己当小孩子失了面子, 很不高兴, 也大声的喊着说自己没有小玩伴只有同事。但他母亲却依旧又问他同事的父母是否知道他们在Howard家。Howard为了打断母亲只能生气的大喊, 要是她一直这么喊他们的父母可能会听到。在这个场景中Howard的语言违反了质的准则。很显然Rajesh和Leonard的父母不可能听到Howard母亲的吼叫。Howard的幽默语言表达了他对母亲的不满与抱怨。

2.3 违反关系准则而产生的幽默语言

例4:Sheldon:You are not dump with her, are you?

Leonard:Our babies will be smart and beautiful.

Sheldon:Not to mention in imaginary.

Leonard很喜欢Penny, Sheldon看Leonard仍旧放不下Penny所以就问他是否还没有放弃Penny, Leonard答非所问, 说他们以后的孩子肯定会很漂亮很聪明。这与Sheldon的问题毫无关系。结果Sheldon看着他无可救药又充满想象力的憧憬表情, 就回答说更不用说超强的想象力了。以此来讽刺Leonard不切实际的想象和可笑。

2.4 违反方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语言

例5:Penny:How have you been?

Sheldon:Well, my existence is a continuum so I’ve been what I am at certain point in the implied time period.

众所周知, Sheldon是一个智商很高的科学天才, 几乎无所不知, 很自负。但是情商却极低, Penny只是作为朋友很关心他, 问问他的心情如何, 最近过得怎么样。而他却自恃聪明, 大讲一通, 结果使Penny听得莫名其妙。幽默由此产生。

例6:Howard:I have a two-part question.

Sheldon:Go ahead.

Howard:A:Are you kidding me?

B:Seriously, are you freaking kidding me?

Sheldon:A:I rarely kid, and B:when I kid, you’ll know it by my use of the word“Bazinga”.

当Sheldon的朋友们得知Sheldon要带一位女科学家回家, 并且住在他的房间, 大家都难以置信。因为他们知道Sheldon有洁癖。所以Howard的语言违反了方式原则中的简练原则。他重复的语言:Are you kidding me?不仅表达出他难以置信, 同样表达了他的惊讶之意。而Sheldon不明白Howard的吃惊缘由。也和他一样一本正经的回答从而造成了幽默效果。

3 结束语

本文选取美国热播情景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幽默对话作为语言研究材料, 从违背合作原则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剧中大量的幽默语言正是在有意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而产生了幽默的会话意义。同时, 结合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提高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对我们日常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幽默方式, 提高交际能力有一定帮助。

摘要:幽默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日常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大爆炸》是一部语言幽默, 情节搞笑的美国情景喜剧。根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 该文章分析剧中主人公大量的幽默语言, 以期达到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美剧中的幽默语言表达方式, 并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合作原则,《生活大爆炸》,幽默语言

参考文献

[1]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Press, 1975:1-10.

[2]Levinson S 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100-118.

[3]谢红梅.从合作原则角度探讨《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94-95.

上一篇:情况说明下一篇:人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