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物

2024-05-05

非甾体抗炎药物(精选九篇)

非甾体抗炎药物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2009年度中的321604张门诊处方, 处方中所有非甾体药金额、数量都来自我院数据中心库的记录。统计处方中患者的症状、年龄、规格、用量、给药途径、NSAIDs药名等。

1.2 方法

根据WHO的建议来限定每天的用药量 (DDD) , 以此来做药物利用的分析指标, DDD值根据“药典”和“医药学”中所规定的为准, 如果两书之中都没有收载, 那么就根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用药习惯来决定。

DDD=总体用药量/此药DDD值;DUI=DDD/总的用药天数, 如果结果是≤1.0, 那么就表示用药合理。

每天治疗费计算=总药品消耗金额÷DDD, 然后以这个结果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2]。

2 结果

在所有含有非甾体药物的处方中, 年龄最小的是12岁, 年龄最大的是93岁, 而在36岁到65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比较多, 详情见表1。

经过对门诊处方分析以后发现, 含有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处方有31810张, 而前十名使用频率较多的药物有:尼美舒利胶囊;阿司匹林;美洛西康片;尼美舒利颗粒;丙氧氨酚片;萘丁美酮;布洛芬片;洛索洛芬片;布洛芬混悬液;尼美舒利分散片。详情见表2。

经过研究发现,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较多的是:急诊科 (7914张) ;骨科 (8653张) ;康复科 (3478张) ;神经内科 (5414张) ;风湿科 (3246张) 。还有以下这些:中医科 (845张) ;心内科 (345张) ;小儿科 (231张) ;皮肤科 (375张) ;分泌科 (146张) ;疼痛科 (82张) ;呼吸科 (327张) 泌尿科 (493张) ;肾内科 (261张) 。

3 讨论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问题: (1) 对于从前有过溃疡病患者, 我们要避免或慎用此要, 如果必须使用, 那么要和保护胃粘膜药一起联合使用; (2) 药房和药师要加强审方, 要合理使用此药, 从而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 对于非甾体抗炎药物适应症要严格掌握, 绝不能乱用, 如果小剂量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就绝不能大剂量使用, 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长期用药; (4) 此药儿童和老人要慎用, 根据儿童、老人的生理特点制定出用药方案, 要选择不良反应少的剂型、品种。通常来说, 妊娠期患者使用此药如果剂量小, 而且在足月前的6~8周停用那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如果患者滞产或是潜在过期妊娠, 围产期贫血、失血有所增加, 那么我们就要对此重视起来[3]。儿童使用此药是比较有特殊性的, 要选择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的非甾体药物, 不能随意乱用。儿童使用此药的风险就是剂量过量或是错误, 因此就不能和含有此要的感冒药一起使用。

对于此药的使用, 建议医院多多开展用药教育活动, 从而提高用药的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医师在使用此药的时候, 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安全、效果好的药物, 最好是小剂量、短期单用此药。用药系统、管理制度、合理用药这三点是和患者、医师用药意识紧密相连的, 所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不合理使用此药的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都能合理、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 对我院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部曾经开出的321604张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321604张处方中有31810张处方含有非甾体抗压药物, 占全部处方的9.9%, 而在骨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康复科、风湿科使用本药的频率最多。结论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 我院在临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基本合理。

关键词:临床,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参考文献

[1]赖谋锋, 胡锦芳, 吴临友.非甾体抗炎药在我院门诊的应用调查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12) :113-114.

[2]徐月萍, 楼晓清.我院门诊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 15 (3) :178-180.

非甾体抗炎药研究新进展 篇2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0-02

1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

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进而阻断了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的过程来发挥其抗炎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Needleman 等人研究后,认为环氧化酶存在两个亚型即:COX-1和COX-2。

2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

NSAIDs分类法有多种。按其对环氧酶(COX)、脂氧化酶的代谢途径作用强度不同分为环氧酶抑制剂、环氧酶/脂氧化酶抑制剂。本文根据NSAIDs对COX和脂氧化酶(LOX)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其详细分为六类:①选择性COX-1抑制剂;②非选择性COX抑制剂;③选择性COX-2抑制剂;④COX-2特异性抑制剂;⑤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⑥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下面将根据分类进行总结。

2.1选择性COX-1抑制剂

该类NSAIDs只对COX-1有抑制作用,对COX-2无作用或极小作用。目前,阿司匹林是公认的唯一选择性COX-1抑制药。

2.2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无差异,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解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临床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疾病。但由于其对COX无选择性,抑制了COX-1的活性。风湿等炎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给药。代表药物为吲哚美辛和布洛芬。

2.3 选择性COX-2抑制剂

该类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OX-1,在机体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该类药物对COX-2的选择性比对COX-1强2~100倍, 但在较大剂量时对后者也有抑制作用,代表药物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氯诺昔康、依托度酸等。

2.4 COX-2特异性抑制剂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为止,一批新型的NSAIDs陆续研发上市,它们对COX-2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COX-2的抑制作用是对COX-1 100倍以上,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该类药物又被称为特异性COX-2抑制剂,代表有昔布类药物如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2.5 一氧化氮释放型NSAIDs(NO-releasing NSAIDs)

1995年Elliott等报道,一氧化氮(NO)能促进溃疡的愈合。目前此类药物中研究较多的有NO-阿司匹林、NO-萘普生、酮洛芬硝酸丁基酯等。研究发现,NO-阿司匹林是非常有希望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目前研究最多的NO-NSAIDs

2.6 选择性5-LOX/COX-2双重抑制剂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的花生四烯酸一部分由环氧化酶(COX)催化生成前列腺素,产生炎症反应;另一部分由5-脂氧化酶(5-LOX)催化产生白三烯。现有的NSAIDs大多存在副作用,而环氧化酶/5-脂氧化酶双重抑制剂未发现有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和胃肠道损伤的危险,因此COX/5-LOX双重抑制剂已成为研究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的途径。

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的其它一些双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的研究还有 PAF/5-LOX、PAF/iNOS和COX-2/iNOS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3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肾脏、肝脏、心血管毒性和过敏反应等。

3.1 胃肠道不良反应

对环氧合酶没有选择性的非甾体抗炎药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机理是抑制了COX-1的表达,而COX-1可以诱导胃肠、肾脏等正常组织产生前列腺素(PG)及血栓烷A2起到保护胃肠粘膜、平衡肾脏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的作用,固造成了胃肠道的副作用。

3.2 肝毒性[1]

肝毒性表现为肝转氨酶升高引起致命性肝功能衰竭。转氨酶<正常上限的2-3倍不需要停药。

3.3 肾毒性

肾毒性的最常见的表现是外周水肿。其他的毒性表现包括急性肾功能下降、高钾血症、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等。

3.4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造成的心血管损伤是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包括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4 NSAIDs近年来研究热点

4.1 COX-3的发现

2002年,Simmons研究组发现了COX-1的变异型, 命名为COX-3。COX-3由编码COX-1的基因编码,表达于大脑皮层和心脏等处,可选择性被解热止痛药物所抑制,例如扑热息痛,非那西丁,安替比林等并且它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前两种同工酶也不同。

4.2 NSAIDs其他可能的作用机理

一些研究表明有的NSAIDs通过阻断NF-κB及p38MAPK、CREB 等体内炎症信号传导来实现抗炎作用。较高浓度的阿司匹林可以通过NF-κB使前炎性因子、黏附因子等炎性相关因子分泌减少来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2]。

4.3 新型NSAIDs的研制开发

活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低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研发的重点。

4.4 NSAIDs毒副作用机理

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心血管毒性及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光致敏性皮炎、双重抑制剂潜在的毒副作用如降低骨密度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4.5 NSAIDs新药效的研究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 有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NSAIDs, 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50%, 使直肠癌和结肠癌的死亡率减少50%, 且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即有抗肿瘤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有较好作用, 其機制可能是抑制环氧化酶-2(COX-2)、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等[3]。

目前NSAIDs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对NSAIDs抗炎机制及COX酶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活性高、选择性强的COX-2抑制剂、NO释放型NSAIDs及双重或多重炎症介质抑制剂等NSAIDs药物将是未来几年NSAIDs研发的重点。目前NSAIDs也已用于肿瘤的化学预防、化学治疗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特异性COX-2抑制药因打破体内COX-1与COX-2的平衡,而产生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新近发现的COX-3的很多生理病理学意义相信随着研究深入,今后会发现活性更强、毒性更小的新型抗炎药物。

参考文献:

[1] 姚中强,于孟学,韩淑玲.非甾体抗炎药[J]北京医学,2005,27(5): 295-299.

[2] 朱华,邹峥.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作用及副作用研究新进展[J]. 江西医药杂志,2007 ,42(3):268-271.

非甾体抗炎药物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 因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 符合标准的552例。

1.2 研究项目

将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分成服用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又将服用NSAIDs组按性别、年龄、是否同服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药物等进行统计。

2结果

552例中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172例, 占消化道出血的31%;其中老年人 (>60岁) 服用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73例, 占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的42%;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 占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的47%;服用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80例、272例。

3讨论

3.1 NSAIDs的基本作用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PG) 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 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血栓、速发型过敏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NSAIDs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代谢过程中的环氧化酶 (Cyclooxygenase, COX) , 从而减少PG的合成, 起到解热、镇痛、抗炎作用[5]。COX主要分为两种同工酶, COX-1是结构酶, 主要在胃肠、肾、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中, COX-2为诱导酶, 主要存在于炎症细胞中。根据对两种COX的抑制作用不同, 非甾体抗炎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COX-2强,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和炎痛喜康等;第二类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接近, 如布洛芬、扶他林及萘普酮;第三类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对COX-1强或选择性抑制COX-2, 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希乐葆。

3.2 NSAIDs到达胃肠道有三个途径 ①药物经过胃肠道时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②药物经过体循环到达胃肠黏膜;③某些药物可以经过肠肝循环, 再次到达十二指肠。

3.3 NSAIDs导致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为 NSAIDs在胃内酸性环境下, 能直接刺激破坏胃黏膜及抑制PG合成, 使内源性黏膜保护因子减少, 以致胃黏膜屏障被破坏, 导致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长期口服NSAIDs, 可引起氢离子渗至黏膜内, 扩大黏膜损伤, 促使胃黏膜被胃蛋白酶消化, 造成糜烂和出血;NSAIDs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 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 诱发出血。

3.4 本文资料结果表明, 服用NSAIDs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老年人服用NSAIDs和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机率较高, 而且, 可能由于NSAIDs较强的镇痛作用使其致消化道出血起病隐匿, 但却可突发而危急生命。因此临床应对NSAIDs诱发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映予以重视, 用药应该趋向个体化,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药物, 综合考虑药物作用特点以及患者的病情特点,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近年来, 随着大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其复方制剂的流入市场及OTC的实施, 购药渠道扩大, 大大方便患者, 同时也产生许多不合理用药因素及药物不良反应, 特别应注意复方制剂的组成和使用。由于感冒药中主要有效成分常是NsAIDs而且患者很容易自行购买服用[6]。所以公众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处方药时, 应咨询医生, 合理使用该类药品,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如果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去医院治疗。总之, 只有充分认识NSAIDs不良反应, 才能尽量避免和减少NSAIDs 对人群的危害, 做到疗效最大化, 不良反应最小化, 从而真正地筑起一道安全用药的屏障,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最好地发挥NSAIDs 的临床疗效, 造福于广大患者。

摘要:目的重视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出血前一月内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物, 分组进行比较。结果5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172例 (31%) 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物, 年龄较大者 (>60岁) 及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物者更易发生消化性出血。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大, 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 控制用药风险, 合理用药,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物,消化道出血,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树阳.实用临床医学.阿司匹林致胃肠黏膜损伤126例临床分析, 2006, 7 (7) :32-34.

[2]迟晓丽, 刘国云, 周文霞, 等.军事医学科学院允刊.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药物和治疗靶点研究进展, 2007, 31 (5) :470-473.

[3]付得兴, 杨蓓.中国药学杂志.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999, 34 (2) .

[4]肖丽, 天津药学.草药与止痛药的潜在不良反应, 2005, 17 (6) :73-78.

[5]汤光, 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90.

非甾体抗炎药物 篇4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影响;塞来昔布

[中图分类号] R68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68-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以对称性、破坏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特征,可以同时或相继累及几个关节[1],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及血管炎,滑膜血管渗出、增生增多并可侵及软骨,引起骨质损害,除损伤骨关节外,还可损伤关节外多个脏器,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PGE)及环氧酶(COX)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对于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做出了重大贡献[2]。本研究介绍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塞来昔布治疗RA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心血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22~67岁,平均(43.3±4.3)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7.6±2.2)年;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5.5±5.1)岁,病程7个月~37年,平均(6.9±3.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每次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10980297)50 mg及安慰剂1片,早晚各1次;观察组患者每次服用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安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J20080059)100 mg及安慰剂1片,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均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及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包括心悸、高血压、下肢水肿、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

1.3?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年龄≥18岁,确诊RA≥3个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抗炎治疗来控制关节炎症状,排除存在可能影响RA评价的其他风湿性疾病,排除筛选期内应用抗酸药及抗溃疡药,有消化性溃疡、炎性肠病、心肺肝功能损伤及恶性肿瘤病史;筛选期内血尿常规、肝功异常,对COX-2抑制剂过敏者[3]。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关节肿痛基本消失,血沉下降>50%,类风湿因子降至正常,主观感觉疼痛消失或减弱;有效:患者仍有关节肿痛,比治疗前减轻,血沉下降在30%~50%之间,类风湿因子有所改善,主观感受疼痛存在较前减轻;无效: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从关节症状到关节外表现因人而异,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在免疫因素有关,目前得到最广泛认可的观点是由T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过程[4]。目前最理想的类风湿治疗包括抑制炎症、保护关节功能、防止病情进展。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消肿作用,是改善关节炎症的常用药,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以与抗风湿药物同时应用。塞来昔布是新一代化合物,具有独特作用机制,是第一个真正COX-2特异性抑制剂,抑制COX-2,阻止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及退热作用,刘学员等[5]研究表明塞来昔布与基础表达的COX-1亲和力弱,不干扰组织中COX-1相关的正常生理过程。非甾体抗炎药不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但可以大大降低前列腺素(PGI2)的生成,TXA2/PGI2比值增加,心血管危险性增加。Sim对120例RA患者应用塞來昔布治疗研究表明,塞来昔布不增加服用者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同时患者发生水肿或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可能行也明显降低[6]。在临床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RA时,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区分种族、家族的个体差异,避免超剂量、超疗程、间断等非规范治疗,避免重复用药,注意早期发现过敏现象及其他不良反应。塞来昔布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有效率高,对心血管影响小,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黄振华.非甾体抗炎药物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6(4):318.

[2] Hudson M,Richard H,Pilote L,et a1.Differences in outomes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rescribe celecoxib,rofecoxib,or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Population based study.BMJ,2008,330:1370-1373.

[3] 陈俊辉,陈韧,孙瑛,等.非甾体消炎药的心血管不良反应147例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学杂志,2008,13(5):194-196.

[4] 王国平,郑旭.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J].海峡药学,2007,16(5):106.

[5] 刘学员,刘新丁,胡健雁.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与胃肠损害[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5(3):444-447.

[6] 施桂英.非甾体抗炎药的心血管毒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6(4):240-243.

寻找非甾体抗炎药的新途径 篇5

1炎症和NSAIDs作用机制的简介

1.1 炎症和NSAIDs

对于炎症的治疗, 早期人们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 但长期应用发现该类药物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并发症[2]。1952年保泰松应用于临床, 国际上首次提出非甾体抗炎药这一概念, 在其后的几十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优良抗炎镇痛作用的NSAIDs。然而, 长期应用会引起胃肠道特别是胃黏膜的损伤, 而且, 最严重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此毒副作用初期无自觉症状, 因而被视为临床上最频繁也是最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之一。

长期以来, 人们对NSAIDs的抗炎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71年Vane[3]提出NSAIDs主要通过抑制COX进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向PG的转化来实现其抗炎镇痛作用的。作为一类重要的炎症介质, PG在炎症过程中起着许多方面的作用, 如扩张血管, 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增加组胺和缓激肽类物质从而引起疼痛和肿胀等, 因此, 对PG的生成和作用的有效抑制可以有效的抑制炎症。但是, 同时非甾体的不良反应, 如胃肠刺激和肾损伤以及心血管副作用, 也是分别抑制了不同的PG, 由于正常组织所产生的PG参与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调节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胃黏膜完整性及调节血小板聚集等功能, 当非甾体抑制了该种PG的生成时, 便破坏了细胞所处的正常环境, 最终导致非甾体的各种不良反应。

1.2 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

J.R.Vane关于炎症与PG关系理论的提出, 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COX的深入研究。1991年, COX被确证存在两种亚型, 即COX-1、COX-2。COX-1是正常组织中的一种表达, 是正常细胞的组成蛋白, 在一般情况下均保持稳定, COX-1催化生成的PG对维持组织细胞内环境稳定, 维持胃肠道内环境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COX-2是酶的诱导形式, 主要在炎症细胞中表达, 在炎症组织中可被多种因子所诱导, 其水平将以8~10倍的速度急剧增涨, 引起炎症部位的PGE、PGI的含量增加, 促进炎症和组织损伤。近年来发现的COX-3主要分布在中湖南枢神经系统, 与炎症的关系不大。1994年, J.R.Vane[4]指出, NSAIDs对炎症的有效治疗作用主要源于其对COX-2的抑制, 而不良反应主要是源于对COX-1的抑制, 因此, 选择性的抑制COX-2就可能有效的治疗炎症, 同时避免或减轻由于抑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COX-1而导致的毒副作用。1995年, Grossman[5]利用酶免疫测定法确定了不同NSAIDs对COX的抑制活性及选择性, 研究证明药物对COX-2抑制的选择性越强, 诱导胃溃疡的不良反应就越弱,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而阿司匹林等一些引起较严重胃溃疡的药物对COX-1的抑制作用就很强, 相反对COX-2的抑制作用就较弱。

2寻找NSAIDs的新途径

2.1 对经典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改造

COX-2和COX-1在结构和催化活性上的差异, 为经典NSAIDs结构改造为COX-2选择性抑制剂 (Coxib) 提供了可能。在结构上, COX-2和COX-1在523位和503位氨基酸序列上存在差异, 且COX-2催化活性腔比COX-1大25%左右。在COX-2中, 523为缬氨酸取代了COX-1中的异亮氨酸, 加之355位酪氨酸的构型支持, 形成了一个COX-1所没有的疏水侧囊, 亦称为“侧面口袋”[7]。在503位亮氨酸取代了COX-1中的苯丙氨酸, 使其邻近的384位亮氨酸侧链有了不同的取向:在COX-1中, 由于苯丙氨酸较大的立体位阻, 迫使384位亮氨酸侧链指向氧合酶的活性位点;而COX-2中, 因为亮氨酸体积较小, 邻近的384位亮氨酸侧链能指向酶蛋白而远离活性位点, 从而使COX-2在该区域拥有一个比COX-1大的亲脂性空穴及更大的柔性, 可以插入较大的取代基, 或与不同抑制剂以不同的构象结合。

通过对COX-2和COX-1在结构和催化活性上的差异的研究, 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 进行药物设计, 通过对传统NSAIDs进行结构改造可以提高对COX-2的选择性, 其中由加洲大学Kuntzga开发的Autodock软件进行模拟设计较为常用。目前, 已经上市的鲁米昔布[8],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及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经典的Coxib相比, 分子中不存在苯环酰胺和苯甲基砜部分, 而与经典的NSAIDs很相似, 属于双氯芬酸的结构改造物, 分子中保留了羧基, 但是对COX-2抑制的选择性却提高到700倍[9]。另外, 对吲哚美辛[10]、氟比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的结构改造已经获得成功, 其中, Woods[10]等报道了将吲哚美辛的羧酸替代为取代的噻唑基得到了COX-2选择性抑制剂。

2.2 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炎先导化合物

为了寻找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小的抗炎镇痛药, 许多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印度等的科学工作者对传统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炎症的植物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从中提取有效成分, 研究其抗炎机理及构效关系, 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抗炎成分并应用于临床。中草药中有抗炎作用的药物的数量很多, 活性成分涉及到多糖、甙、生物碱、内酯、香豆素、挥发油等[11]。其中多糖类如黄芪多糖、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银耳多糖等;甙类如白芍总甙、人参总甙、黄芪甲甙、雷公藤多甙、三七总皂甙等, 其中白芍总甙是一类新型的抗炎免疫调节药,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进入临床使用。生物碱类如苦豆碱、川乌总碱、清腾碱、槐果碱、雷公藤新碱、小檗碱等。中药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有待笔者进一步研究, 从中筛选出更多更好的AA代谢抑制剂, 通过提取、半合成或合成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抗炎 镇痛药来。

2.3 利用前药的原理制备协同增效的组合药物

利用前药的原理制备组合药物, 其中如扑炎痛等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 也有将经典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前药的制备, 如有沈阳药科大学制备的布洛芬丁香酚酯[12], 是一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新型抗炎镇痛剂, 该化合物稳定性好, 经初步药理实验证明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文献报道[13], 布洛芬的胃肠道刺激主要是由于布洛芬分子上的羧基引起的。将布洛芬制成前体药物, 在体内通过水解酶的作用还原成原形药无疑能增加布洛芬的治疗指数,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将布洛芬和丁香酚制备为前药布洛芬丁香酯, 该化合物既没有了丁香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 还能减少布洛芬的胃肠道刺激[14], 吸收后在体内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原药布洛芬和丁香酚, 起到协同增效和减低毒不良反应的作用。所以采用此法制备前药, 以得到预期具有协同增效和减低毒副作用的作用药物的方法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3结语

我院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分析 篇6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NSAIDs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 种疼痛症状的缓解。目前NSAIDs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但是NSAIDs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这类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药师、患者、社会和政府的关注[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分院地处城市新区与城中村的交界处,环境比较复杂。非甾体抗炎药应用较多,多为短期用药。为了解非甾体抗炎药在本院临床应用情况,收集2007年本院非甾体抗炎药微机销售数据,采用DDDs排序和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有效、经济选用同类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本院2007年1~12月门诊开有非甾体抗炎药的处方。资料来源背景: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南院分院,地处大量新兴楼盘与城中村的交汇处,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1.2 方法

利用药物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统计分析[2]。DDD值计算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5版)及药品说明书确定,DDDs=用药总量/DDD,DUI=DDDs/用药总天数,DDDs表示用药频度,其值越大,表示该药越常用:DUI表示药物利用指数,若DUI<1.0,表明处方日剂量未超过常用量范围,用药合理;DUI值超过1.0越多,表明处方日剂量越偏离其常用量,用药不合理[3]。

2 结果

2.1 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3 讨论

从上表可见:布洛芬消耗金额最多。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主要用于: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疾病引起的发热轻、中度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保泰松或对乙酰氨基酸强。对消化道损伤轻微,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小剂量阿司匹林为COX-1特异性抑制剂,DDDs排序第一位。由于此药疗效确切、价格便宜,以及人们对其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经久不衰。

复方双氯酚酸用于各种发热性疾病的发热及肾绞痛、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急性痛风、急性外伤、骨折及手术后引起的急性疼痛的对症治疗。退热作用平稳迅速,受到很多医生的青睐。

吲哚美辛是最强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使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炎症的治疗。对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均有效,近年来,临床实践发现有许多其他的作用:治疗胆道蛔虫症、红斑性肢痛症、神经性尿频、输尿管绞痛、遗精症、少精症、痛经、羊水过多等。价格便宜,但是不良反应也较多[4]。

洛索洛芬钠为前体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其活性代谢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镇痛、抗炎及解热作用,对胃肠道无明显刺激作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根据文献报道,本品口服后,在胃肠道很快被吸收,以洛索洛芬钠及反-OH代谢物(活性代谢物)两种形式出现于血液,并以较高的浓度分布在肝、肾、血浆中。 健康成人口服本品60 mg后达峰值时间原形药为30 min,活性代谢物为50 min左右,原形物的蛋白结合率为97.0%,活性代谢物的蛋白结合率为 92.8%,其后大部分变成原形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或羟基化物的葡萄醛酸结合物,主要经尿迅速排泄,口服后8 h内约排出50%。连续口服5 d没有积蓄性。

氯格吡雷适用于有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该药可减少动脉粥洋硬化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但是由于价格较高,限制其广泛使用[5]。

尼美舒利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主要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白细胞的介质释放和多形核白细胞的氧化反应有关。其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塞来昔布是一种新型的抗风湿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特异性地抑制COX-2。体内环氧化酶有2个同工酶,即结构型的COX-1和诱导型COX-2。COX-1酶促的产物参与诸如保护胃黏膜、血小板功能,调节肾血流和电解质平衡等生理功能。而COX2则促进介导疼痛和炎性反应过程的前列腺素的形成。传统NSAID对2个同工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既有抗炎镇痛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本品特异性地抑制COX-2,对COX-1的亲和力极弱,因此,它具有与传统NSAID相似的镇痛抗炎作用,而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本品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所以产品一出现,应用很快上升。但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组织的一项旨在研究塞来昔布新的适应证-预防结肠腺瘤息肉(APC)的临床研究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服用塞来昔布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在这项临床试验中,服用塞来昔布400 mg,2次/d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为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的3.4 倍。服用塞来昔布200 mg,2次/d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为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的2.5 倍。其后,应用骤减。

以上各药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多接近1,表示在合理的常用范围内,出现DUI>1,是由于非甾体抗炎药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有其特殊性。很多是预防用药,没有发生症状时不用服用,开药回家是留到必要时用的。所以表面上是超剂量,其实不然。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44.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5.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中国药房,1996,7(5):215.

[4]陈剑,杨善俭.吲哚美辛的临床应用.医药导报,1998,17(6),402.

非甾体抗炎药物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对56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导致胃肠黏膜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中,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为56.6岁。其中住院患者36例, 门诊患者20例。

1.2 方法

56例患者都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或者7d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 时间最短者为5d, 最长者为4.5年;服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的种类主要是:阿斯匹林、双氯芬酸钠等。

1.3 病因及其用药

(1) 病因:上呼吸道感染, 软组织损伤, 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风湿类疾病等等; (2) 用药:服用阿斯匹林14例, 双氯芬酸钠6例, 对乙酰氨基酚12例, 炎痛喜康8例, 布洛芬8例, 消炎痛8例。

1.4 临床症状观察与记录项目

(1)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烧心、恶心、呕吐等; (2) 内窥镜表现有无溃疡、是否有红斑、出血点等。

2 结果

(1) 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临床表现:烧心44例 (78.6%44/56) , 中上腹疼痛45例 (80.4%, 45/56) , 恶心21例 (37.5%, 21/56) 呕吐8例 (14.3%, 8/56) , 12例出现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 (21.4%, 1256) , 其中, >1000m L者1例, 500m L~1000m L者6例, <500m L者14例, 大便隐血检验为阳性者15例 (26.8%, 15/56) ; (2) 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内窥镜表现:溃疡42例 (75.0%, 42/56) , 不同程度的红斑、出血点及多发性糜烂18例 (32.1%, 18/56) , 其中伴有胃肠黏膜糜烂以及消化性溃疡者5例;在溃疡42例中, 胃溃疡者为22例 (包括胃窦溃疡10例和胃体溃疡12例) (52.4%, 22/42)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

3 讨论

3.1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的作用机制

环氧合酶 (COX) 理论诞生于1971年, 该理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释。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 (PGs) 环氧合酶 (COX) 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s而发挥镇痛、消炎和解热作用。COX具有两种异构酶, 即COX-1和COX-2。COX-1属正常组织成分, 主要负责基础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参与生理过程, 而COX-2负责炎症或其他病理情况下前列腺素产生。较理想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应对COX-1抑制极弱, 而选择性抑制COX-2。

3.2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对胃肠粘膜的影响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通常会具有多种不良反应, 对包括胃肠道在内的肝脏、肾脏、皮肤、造血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呼吸道系统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其中对胃肠粘膜的影响比较严重, 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在本文中, 56例患者中, 出现烧心者44例、中上腹疼痛者45例、恶心者21例、呕吐者8例、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12例, 并且在用内窥镜检查时发现, 胃溃疡者为22例 (包括胃窦溃疡10例和胃体溃疡12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出血点及多发性糜烂者18例。

3.3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机制分析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主要的因素是: (1) 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 减少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 削弱胃黏膜屏障; (2) 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 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 诱发出血。

3.4 相关预防措施

预防因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而产生的胃肠道损伤, 最为有效的方法当然是停止服用、尽量少服用或者服用其他替代药物, 一般情况下, 服用该药出现的不良反应会在2周以内自动缓解。

最好选用具有较少不良反应的药物, 并且记住服用剂量应该从少到多, 除非情况特殊, 不建议长期大剂量服用;建议不用同时服用2种以上 (包括2种)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为了不加重对胃肠的损伤、提高胃肠出血的几率, 不要与抗凝剂 (或者糖皮质激素) 一起使用;有心功能不全、溃疡病、脱水、高血压、败血症以及其他严重感染、高血钾、高血钠等病史者, 或者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者和利尿剂者, 不建议或者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对56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导致胃肠黏膜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结果 (1) 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临床表现:烧心44例, 中上腹疼痛45例, 恶心21例, 呕吐8例, 12例出现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 大便隐血检验为阳性者15例; (2) 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黏膜损伤的内窥镜表现:溃疡42例, 不同程度的红斑、出血点及多发性糜烂18例。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机制的主要因素是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和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胃肠黏膜损伤,致病机理

参考文献

[1]张彭, 王孟春.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8, 11 (6) :378~380.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篇8

1 临床应用

1.1 风湿性疾病

NSAID除对乙酰氨基酚和非那西丁外, 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 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的主要药物, 在RA的早期能有效地减轻急性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 用于治疗包括RA、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 成人Still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的关节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

1.2 炎性疾病

NSAID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可用于各种局灶性和全身性感染或炎性、癌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肿胀和疼痛, 在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 用某种NSAID可改善病情并缩短病程, 如扁桃体炎、牙周炎、癌性发热、血吸虫发热、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

1.3 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性损伤

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性损伤包括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网球肘、颈肩综合征、腱鞘滑膜炎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 (肌肉、肌腱、韧带等) 拉伤、扭伤、挫伤和撕裂伤。NSAID可改善受累部位的疼痛、无力、发僵、局限性肿胀和活动受阻。

1.4 疼痛

用于妇女痛经和各种手术后发热和疼痛。NSAID可通过抑制局部前列腺素 (PGs) 合成, 迅速发挥止痛作用。

1.5 预防心血管疾病

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 利用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死患者, 能降低病死率及再梗死率。还可用于周围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和心脏手术后血栓的防治。

1.6 预防肿瘤

除对癌性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外, NSAID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及其他NSAID可减少直肠癌和结肠癌的危险性, 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结、直肠癌减少近50%。NSAID抗肿瘤作用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 还与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

2 不良反应

在所有药物不良反应报道中, NSAID占25%, 老年患者比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系统、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

2.1 胃肠道损害

胃肠道损害是NSAID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吲哚美辛、保泰松、甲芬那酸、吡罗昔康都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膜糜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甚至穿孔。NSAID的使用使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增加3~5倍, 其中以吡罗昔康胃肠道不良发应出现频率最高, 而布洛芬最低。布洛芬每天1600 mg或每天2400mg比其他NSAID不良反应小, 可作为替代品。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老、有溃疡病史、胃肠出血史、消化不良、曾有NSAID不耐受史, 其他因素有大剂量使用NSAID、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凝药等。

2.2 肾损害

NSAID引起的肾损害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及水钠潴留、高血钾等, NSAID所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占所有能引起肾功能不全药物的37%。吲哚美辛可致肾功能衰竭和水肿, 布洛芬、萘普生可致肾病综合征, 酮洛芬可致膜性肾病。NSAID对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有年老, 伴有肾、心、肝等并发症, 使用利尿剂, 使用复方NSAID及NSAID大剂量长期使用者。

2.3 造血系统损害

几乎所有NSAID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使出血时间延长。长期使用NSAID可因胃肠失血而致贫血, 阿司匹林可致缺铁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氨基比林、对氨基水杨酸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保泰松可引起老年妇女再生障碍性贫血。

2.4 肝脏损害

几乎所有NSAID均可致肝损害, 大剂量保泰松可致肝炎、黄疸;特异质患者使用水杨酸类可致肝损害;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严重肝脏损害。

2.5 其他

NSAID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神经炎和球后神经炎;布洛芬、苏林酸偶可致无菌性脑膜炎;阿司匹林可致支气管痉挛;其他NSAID如吲哚美辛、保泰松、氨基比林也可发生“阿司匹林哮喘”。另外,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保泰松、美洛昔康、萘丁美酮都可引起皮肤损害, 如多形性红斑、光敏、荨麻疹、瘙痒和剥脱性皮炎。

3 发生机制

3.1 NSAID的直接损伤

某些NSAID呈弱酸性, 在胃酸低p H的情况下, 呈非离子状态, 当进入中性环境的胃黏膜细胞时解离成离子型, 不易跨膜, 因此在细胞内聚集而使细胞损伤。

3.2 减少PGs合成

NSAID能抑制环氧化酶 (COX) 的活性, 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 从而阻断PGs的合成。PGs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能抑制胃酸分泌及H+逆向弥散, 增加胃黏液及碳酸氢钠分泌, 维护胃黏膜完整和良好的血流状态;PGs还能稳定溶酶体膜, 减少溶酶体释放, 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另外, 前列腺素E2 (PGE2) 与前列腺素I2 (PGI2) 具有扩血管作用, 能促进肾血流量增加, 增加肾排钠利尿, 刺激肾素分泌, 促进醛固酮分泌, 增加肾排钾作用。应用NSAID时, PGs合成受阻, 使胃黏膜失去屏障而造成胃黏膜损伤;在肾脏, PGs合成受阻引起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从而引起缺血性肾损伤及水钠潴留和高血钾。长期大量使用NSAID, 可引起镇痛药肾病, 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现已发现, COX有2种亚型, 即COX-1和COX-2, COX-1为结构酶, 其底物PGs主要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如调节外周血管张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胃黏膜及调节血小板聚集等功能;COX-2是诱导酶, 存在于白细胞中, 炎症和疼痛时合成PGs。传统的NSAID对COX-1和COX-2的抑制无选择性, 因此治疗的同时对胃肠道和肾脏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4 NSAID不良反应的预防

(1) 正确诊断, 严格掌握NSAID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防止滥用, 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大剂量使用, 不宜使用复方制剂, 宜选用单一成分制剂。 (2) 避免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对既往有溃疡病史、高血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年老、肾功能不全及高血钾、高血钠等患者尽量避免使用NSAID;某些药物与NSAID合用发生药效学或药动学相互作用, 应避免使用。 (3) 一旦发现NSAID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肾损伤时应及时停药, 并积极治疗并发症。长期应用NSAID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和肾功能, 如发现异常, 应及时停药治疗。 (4) 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NSAID对胃肠道损害。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 每天1次, 连用8周, 可使服用NSAID引起胃肠道溃疡愈合率达95%;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150mg, 每天2次, 其愈合率达53%;米索前列醇具有抗胃酸分泌和胃黏膜保护作用, 能减少托美丁钠对十二指肠的损害, 或使用米索前列醇和双氯芬酸的复方制剂可明显降低双氯芬酸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5) 合理选用不良反应小的品种和剂型, 如布洛芬对上消化道的相对危险性比其他NSAID低50%, 而吡罗昔康比其他NSAID高50%, 因此某些疾病可用前者代替后者;肠溶性阿司匹林比普通的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应用不良反应小的前体药物, 如吡罗昔康的前体药安吡昔康;选用选择性COX-2如尼美舒利等, 不良反应可明显减小。

参考文献

非甾体抗炎药物 篇9

有文章报道, 近几年在国内外, 非甾体抗炎药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布洛芬的使用率, 特别是尼美舒利有明显的增加[1], 制药公司争先通过改善剂量剂型、添加保护剂为手段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增加销售额。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这些药物不仅对COX-2有抑制作用, 对COX-1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产生不良反应, 因而临床上这些药物的传统剂型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从1999年FDA通过了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批准认证后, NSAID市场的处方行为就发生了改变, 西乐葆塞来昔布 (celecoxib, 辉瑞公司) 万洛罗非昔布 (rofecoxib, 默沙东公司) 分别是FDA通过的第1个和第2个选择性COX-2抑制剂, 实验研究表明, 服药组所致胃肠道溃疡及对肾脏的不良反应与服安慰剂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 COX-2选择性抑制剂较非选择性抑制的市场份额明显上涨。制药公司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 纷纷通过提高品质和安全性以改善医师的处方行为提高市场份额。

由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 所以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发生率较高, 而原有溃疡者症状会加重[2]。应加强服药过程中监测, 可选用肠溶片如临床使用的阿斯匹林肠溶剂型, 直接减轻损害作用;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对胃黏膜的损伤, 应同时加用抑酸、护胃的药物 (如米索前列醇或质子泵抑制剂) ;萘普生口腔速崩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 其遇唾液即可迅速溶解, 无需咀嚼, 也不需用水, 从口腔直接吸收, 方便快速, 避免了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缓/控释剂型:罗丁 (依托度酸缓释片Etodotas, )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颗粒分布均匀易于剂量分配, 服药次数减少, 对胃肠的刺激作用减弱, 尤其还降低了药物本身的刺激性,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使得其临床也得以广泛应用。NSAIDs相关的结肠定位释放系统和皮肤给药系统脂质体剂型也正在研制当中[3~5]。

新一代NSAIDs的共同点就是对COX-2的高度选择性或对COX-2的特异性抑制, 不具有选择性的NSAIDs经过剂型改造使得其不良反应减少, 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药物只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 而对正常组织中PG的合成影响较少, 就可以很好地发挥抗炎作用而又使其不良反应降至最小。

综上所述, 减少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已成为增加临床用药的最用效手段, 随着对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型NSAIDs日益被开发出来, 其疗效好、副作用少的新剂型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Hudec R, Kriska M, Bozekova L, et al.Comparison of NSAID con-sumption in Slovakia, Finland and Norway[J].Bratisl Lek Listy, 2008, 109 (8) :3701.

[2]Singh G, Rosen D.NSAID-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J].The Aramis Perspective, 1997, 25 (suppl51) :8.

[3]Halas M, Penttinen T, Veski P, et al.Time-controlled release pseudophedrine tablet:bioavailabilityand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s[J].Pharmazie, 2001, 56 (9) :718.

[4]Halas M, Hietala J, Veski P, et al.Morning versus evening dosing of ibuprofen using conventional and time-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J].Int Pharm, 1999, 189 (2) :17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非甾体抗炎药物】相关文章:

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政策05-08

药物治疗05-03

药物载体05-02

药物选用05-05

基础药物05-22

药物止血05-24

药物疗法05-25

药物关系05-26

抗真菌药物04-26

痛风药物总结04-28

上一篇:工作标准体系实施下一篇:过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