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点

2024-05-09

办学特点(精选六篇)

办学特点 篇1

关键词:开放大学,教育,特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覆盖城乡的远程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培养了各行各业大批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 随着中国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电视大学作为“学历补偿教育”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中进展缓慢, 由成立初涵盖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等多模式教育体系逐步演化为落后、单一的教育模式。这给曾经辉煌的、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大学带来新的挑战。

2012年6月21日, 国家教育部正式批文,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这也是根据《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2010]48号) 要求以及专家考察、评议的结果。在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会议中, 刘延东指出, 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现代开放大学,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面对国外众多的开放大学、国内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及各种培训机构的竞争, 应如何让这所“新型大学”吸收先进与成功理念、提升它的国际影响, 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如何使新的高等教育体系适应国家宏观发展、地方建设需求, 形成新型的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开放大学呢?

一所开放大学应办学模式多样, 能承担起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多功能职能, 这要求这所大学应具有国际化、国家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特点。谈起这教育“四化”, 也许表面上看来它们是相互矛盾的, 然而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 它们将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 会对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事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开放大学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 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开放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相互借鉴其发展和改革的经验, 促进教育自觉性日益提高;各国相互承认成人教育学历、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 并由此带来各国之间教育层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的共通性、衔接性;各国都日益注重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这种开放教育的学术性、技能性的提高决定了大学应有国际性的本质。早在中世纪, 欧洲的大学就荟萃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名流和学生, 无论是师生构成, 还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 都具有跨国界的特点。但是之后的世界与区域争端阻碍了教育的国际化。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呈明显趋势, 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彼此认同大大加快。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做出了重要的教育国际化贡献。纵观各国, 英国每年报到注册学生近7万人, 在校人数达25万人, 这其中有很多国外留学生与访问学者, 在2010年全英国高校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排名中名列第三。为了扩大学校学术影响, 英国开放大学还引进国际各学科领域前沿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并在海外设立学习中心;南非开放大学1873年成立, 在接受国际学生方面位列世界第五;韩国国立开放大学, 1972年成立, 通过海外韩国人和外国学生努力建立全球知识网络, 并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发起人之一, 组织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香港公开大学, 在国际远程教育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组织作用。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成立了开放大学。

中国的远程教育与开放大学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如今国家已经正式成立开放大学, 加大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力度。加入这一国际开放教育序列中, 我们不仅有法人资格、法人地位与法律保证, 更拥有授予专科、本科学历及学位自主权。开放大学将比以往的广播电视大学更有自由对外教育交流、聘请学科前沿学者、对外招收留学生、派送合作教师等能力。这将促进开放大学的国际化, 加强各国开放大学之间的教学、管理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开放大学的国家化

教育就是为国家服务的。笔者认为, 必须坚持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统一的办学理念, 一方面, 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运行, 另一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也必须以国为根本, 正确处理教育的国际化和国家化的统一问题。开放大学应因材施教, 在教材编写、选定中应适应中国特色, 不能盲目引进一些国外原版教材, 受教模式也不能全盘西化, 因为这样会影响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社会了解能力, 甚至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导致其放弃学业等。利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并不意味着盲目引进甚至全盘照搬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 这样会影响中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最初的教育理念。大学国际化并不是完全以“国际”为标准, 不顾国家利益, 搞民族虚无主义。大学在国际化的同时, 必须体现国家特色, 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特点, 这样才有利于实际学习, 不脱离中国的国情。

三、开放大学的地方化

我国幅员辽阔, 东南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带, 而西北则相对落后。因此, 不同地区学生受教育基础与学习目的差异较大, 所学专业类型、学习难度、进度也很难保持一致。如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发展基地, 为了工作发展与实际应用, 学生们选理工科目下的技术专业较多。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达, 学习会计、金融、法律的学生较多。除此之外, 还有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很难得到学习机会。这也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纵向衔接不畅、横向沟通困难有关。随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期盼以及教育公平呼声的日益高涨, 需要各地建立一所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老百姓身边的大学, 这就是开放大学, 它是构建教育“立交桥”的需要。开放教育的深化改革, 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为人们提供受教育的多次选择机会, 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开放大学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周到的服务体系、方便的学习途径。可以说, 建设地方开放大学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选择。

四、开放大学的个性化

有人说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社会变化越来越快, 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适应社会变化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开放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个性化教育通过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提供涵盖一个人一生的系统全面的教育, 是真正的终身学习解决方案。在教学与辅导中, 应因材施教, 这种个性化教育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引导、激励时可以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即时反馈”的教学、辅导方式, 有利于启发独立思考、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方法训练,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开放大学师资力量雄厚, 管理系统严谨。

从开放大学教育“四化”中不难看出, 开放大学教育的层次更多、教育方向更广、教育范围更灵活多样, 教学管理方式也不同于以前。从国际开放大学办学经验来看, 我们应该有能力办好这所“新型大学”。刘延东曾强调, 建设开放大学要坚持科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强调面向人人, 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 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要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严格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使注册、学习、考试更加灵活方便, 健全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要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着力扩大优质资源种类、总量和覆盖面, 为各类人群特别是基层学习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教育服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开办开放大学, 应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中以国家为本, 学习其他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教学、管理经验, 促进国家间跨文化国际交流、学术探讨, 并根据开放大学所处地理、经济、文化环境促进地方办学建设, 形成有个性的国际性的国家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殷双绪.借力国际合作研究, 促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国际化[M].第575期.

[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7/31.

[3]王晖.英国开放大学:世界远程教育的里程碑[J].教育与现代化, 2011 (3) .

[4]韦润芳.英国开放大学再认识:理念篇[J].学术论坛, 2010 (4) .

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办学特点 篇2

进入新的世纪,广西师范大学为适应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随后的六年间不断地加以完善。2007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印发了《关于制订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各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全面修订工作,经过全面修订,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坚持了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该方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突出师范性专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强化非师范性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做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该方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构建由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四大必修课程模块及相应系列选修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教学周数及课程总学分学时数;该方案强化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专门人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注重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五个方面突出的特点:一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学校通过实施弹性课程计划、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辅修制与双学位制以及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同时在汉语言文学类、生物类专业试点进行大类培养制度等,初步形成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和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专业、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四个自主”的学习机制。二优化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学校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基础,从人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整合优化为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实践教学课四大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设置必修课平台和由不同方向的课程系列构成的选修课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与课程系列交*,构成了模块化、多样化、立体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课程体系。三加强人文-科学素质融合。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规定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理工类课程,理工、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必修选修4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鼓励学生按规定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程,所得学分计入选修课学分。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学校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各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同时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五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在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学校秉承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在2007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教师教育专业化进一步得到加强,师范性专业打破传统“老三门”的课程结构,全面实施了基于“4+0”模式上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三大必修课程系列和若干选修课系列组成的新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方案。

中德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合作办学 学生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承德油专”)自2012年开始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招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中德合作班,已经连续招录2届学生,第一届招生1个班共26名学生,第二届2个班共53名学生,中德合作班学生人数和报考人数均呈逐年增多的态势。在此形势下,做好中德合作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拓展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中德合作领域、树立该校社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主抓中德合作班教育管理实践,从零开始积累经验、探索中德合作班的教育管理规律,收效明显。

一、承德油专机制中德班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两届学生的招生分数均在200~400分之间,中德合作12级、13级学生中有24名学生来自新疆,分数分步在200分左右,在学习态度、能力、习惯、方法及目标等方面与其他统招专业学生的差距较大。通过专题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报考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的动机主要是:通过正规的高考途径无法考取满意学校或专业,二报考录取分数较低的承德油专机制中德班,可以曲线达到上大学的目标;服从家长的填报志愿主张;借中德合作办学机会出国,增长自身海外经历;通过中德合作办学镀金,为争取好的就业机会增加筹码;对新鲜事物——国际化教学模式勇于尝试等等。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办学宗旨不了解,对专业学习若明若暗、看不清楚,对中德合作办学的学习难度没有思想准备,对未来的就业展望如同雾里看花。上述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得不到夯实 ,学习技能如得不到提升,思想观念如得不到纠正,就难以跟上学校和德国课程的学习要求,进而影响学生的顺利出国。

2.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能够报考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的学生,其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好, 有的家庭不仅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学费,还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甚至有的家庭能够全额提供学生出国留学费用,或有能力为学生找到较好的工作。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12级、13级学生中的新疆学生多是油田系统子弟,家庭经济条件宽裕,该群体学生性格外向、爱好广泛, 文体特长明显,但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深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处事方法,进而对该校学风建设和学生管理形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少数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在虚荣心驱动下互相攀比安逸和享受,严重缺乏节俭生活的习惯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家长娇生惯养或过度管控影响,该群体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依赖性很强,关心他人、协调配合意识和自理能力较弱,遇到问题时处理方法简单生硬,甚至偏激或无助,总想依赖家里帮助解决难题,导致学习主动性差、出勤率低、学习成绩落后;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较差,不少学生在学校极度重视自身利益得失和自我感受,喜欢参加校、系活动以展示或表露自己特长,但缺乏组织纪律性,行为一盘散沙。

3.受社会风气影响相对偏多。因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接触社会以及受社会多样化影响较广,甚至容易受许多不健康和有害社会信息影响,对处于可塑性较大的青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吸引较多。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的许多学生社会知识贫乏,尽管接触社会相对较多,但社会成熟度很低,道德判断能力不足,但又忽视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难以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甚至有害的社会信息, 常常被“鲜艳”的表象迷惑、诱惑,只追求走捷径、大发展、速成功,不求脚踏实地,不求真才实学,只求考试60分及格,承德油专机制中德120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就有逃课、挂科、补考、宿舍卫生差等现象,对所在系的学风建设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4.承德油专重视中德班学习环境。承德油专为机制中德合作班学生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教育模式,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先后委派教授为机制中德合作班级同学介绍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校位置和院系的设置、校园环境、学习环境、软硬件教学设施以及在校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现场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去德国学习的问题,为同学们出国学习增强信心。之后,德国教授为承德油专机制中德1201班级的同学上为期一周的《电工电子》课程,并与德国教授开展学习座谈会,通过多次的与德国教授的交流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受益颇多。但由于德语是从大一开始学习,而且学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加之没有语言环境和学习德语的氛围,致使德国教授上课时,很多同学只有借助翻译才能听懂上课,感觉从学习德语到应用德语跨度太大,听讲很困难,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放弃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应试学习方式,而不适应德国教授互动式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

二、承德油专机制中德班学生管理对策

1. 完善中德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机制。要结合机制中德合作班的教育管理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与校系教育理念相融合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承德油专机械系针对中德合作班级学生特点以及将来要出国的目标,制定了《中德合作办学班级学生管理规定》、《机制中德合作班综合测评办法》等教育管理制度, 为机制中德合作班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中德合作教育管理工作考评体系,通过对中德合作班学生从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表达能力、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施综合测评考核,有效提升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自我改善能力。

2.树立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管理理念。根据中德合作班的办学宗旨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努力完成规定学业,为学生顺利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关心中德合作班学生的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校园中遇到的成长烦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第一学期召开承德油专机制中德班级座谈会,主要从思想、学习及出国等方面与学生展开交流;坚持预防第一的原则,教育学生提高对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警惕性,批判对待网络成瘾、权力崇拜、金钱万能、道德弱化等丑恶现象,促进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增加正能量。

3.确定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方向。承德油专机制中德1201班级是第1届招生的合作班学生,第一届毕业生多少学生能够顺利出国深造成为机械系和学校最关注的要事。承德油专机械系始终坚持以出国深造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各种学术讲座、各类知识竞赛为载体,加强对中德合作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贯穿于中德合作班学生在校的全过程,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开阔心胸眼界,尽早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全面发展的思路,有利于增强合作班的教育管理成效。

4.运用灵活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在工作方法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客观看待中德合作班学生的基础,

不可急于求成、违背学习成长规律,也不可脱离实际、隔靴挠痒,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机制中德合作班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管理,实现工作新突破;提供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与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不能因为一些学生考学录取分数低而歧视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烦恼时,及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平稳心态,确保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创造公益活动等机会,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公德意识、爱心和责任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能力养成活动,鼓励中德合作班学生展示才艺,锻炼临场表达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奋进、自信、特色鲜明的合作班文化。

总之,做好承德油专机制中德合作班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拓展学生发展渠道、探索合作办学工作经验和强化承德油专学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2007(10):52-53.

[2]周碧蕾.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01):139-140.

美国文理学院办学理念的特点及启示 篇4

在我国, 高校的名字中如果出现“学院”似乎意味着这个学校要降低一个档次, “学院”在人们心目中也多意味着比综合性大学低一层次的大中专院校。正因为如此, 许多过去被称为“学院”的高校都改旗易帜, 成为“大学”, 例如, 大连轻工学院于2007年3月16日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然而, 这种情况在美国却截然相反, 美国的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最值得骄傲的精髓,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文理学院就没有美国今天的非凡成就。美国的高等教育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包括各种类型的学校, 从1970年起, 基金会就开始对美国高校进行分类, 2006年3月对这个分类系统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最新的统计包括4321所高校, 分为专科生学院、研究型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的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和其他学院[1]。简单地说, 美国提供本科教育的大学可以分为两类, 即综合性大学 (四年制本科和研究生院, 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和文理学院 (四年制本科, 大多数学院仅授予学士学位, 个别学院还可授予硕士学位) 。文理学院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 也是独具个性的一类, 主要以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为主, 授予学士学位。课程设置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门类。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 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精英教育是文理学院的特征。文理学院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独具个性。他们的学术声誉很高, 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

最早于1636年诞生的哈佛学院最初就是模仿英国剑桥大学的纽尔学院建成的一所文理学院, 后来它成为美国文理学院的先驱, 也间接成为许多技术性学院和专业学院的先驱。美国的文理学院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独立设置的文理学院, 如阿姆赫斯特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另一种是附设在大学内部的学院, 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美国排名位于前三位的文理学院分别是:威廉姆斯学院、阿姆赫斯特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

二、美国文理学院办学理念的显著特征

(一) 强化通识教育, 以优秀的教学质量著称

美国已经超越精英化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因此,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 真正的专业教育已升级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去完成, 本科只实施一定的专业教育, 大部分本科教育已成为为研究生教育作准备的基础性教育。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通识人才, 即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三个部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 主要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际技巧、文化研究[2]。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不小, 选修课体现了文理学院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文理学院的一个根本教育原则是进行自由教育, 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不是培养具体的专业人才, 因此, 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只占很小的比例。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纽带桥梁的作用, 既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教育, 又为学生攻读高级学位提供基础性教育。美国文理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文理学院的教学质量也格外优秀, 为美国各行各业培养出许多精英人物, 毕业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也很高, 美国许多大学的研究生院都偏爱来自于文理学院的毕业生。

(二) 主要实施小班教学,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每个班平均10—15个学生, 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接近10:1, 甚至更低, 人数明显少于综合性研究大学。通常人数越少的班级, 教学效果越好, 因为人数越少, 越方便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 同时也可以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文理学院的课程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 主要有研讨式、讨论式、口头报告和讲课等。这些课程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文理学院许多教师都有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吃饭的习惯, 师生之间保持着融洽和谐的关系。

(三) 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级别高、能力强

在美国许多综合性大学, 有相当多的本科生课程是由研究生助教来授课的, 而在文理学院授课的都是教授, 没有研究生授课的情况, 虽然学校规模较小, 但是师资力量却相当雄厚。例如, 卡尔顿学院有200名全职教师和25名非全职教师 (包括访问学者在内) , 其中96%的全职教师有博士学位或本领域的最高学位[3]。文理学院在教师的选聘和考评时, 相比教师的科研能力, 更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文理学院的教师很少有科研任务的压力, 这样可以方便教师潜心研究教学, 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三、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

(一) 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和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综合性大学一般按照学科专业分成各种学院。本科阶段的很多课程, 尤其是低年级的普通教育课程由研究生助教讲授, 课堂人数成百上千。教授则因为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 很少有与本科生接触的机会, 可想而知, 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并不一定是很出色的。相反文理学院没有助教授课的情况, 几乎都是教授授课。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 规模很小的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和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文理学院的英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 其中liberal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通识教育, 而不是局限于专业技术培训, 也就是说要解放学生的思想, 打破束缚,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指为学生创造自由发现和发挥自身潜力的环境, 在提供必要指导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三是指学校要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 有文化、有教养、有思想, 而不仅仅拥有技能[4]。教师通常很少承担科研任务, 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见到教授, 甚至不用提前预约。而我国高校在教师的评聘方面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 而忽视教学质量的考察。这就导致有些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搞科研和发表学术论文, 不认真备课, 课堂上照本宣科, 正是这种没有激情的“朗读”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 新生研讨课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

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普遍开设新生研讨课, 也有的将其称为新生体验课。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向大一新生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和策略, 使其快速地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这类课程着重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强调大学教育的价值,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 希望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了解未来要学习的课程和职业。有的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有的课程是将学习指导、课程注册以及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等融为一体。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 在内心充满兴奋、期许的同时, 也会充满着盲目和彷徨, 并出现一些生活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有了新生研讨课, 学生可以对未来所要面临的学习和生活有大致的了解, 有利于降低盲目性, 也能增强他们未来生活的信心。在我国, 许多大一新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生活, 这些习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花朵”缺乏自立能力, 在面对和以往高中学习性质完全不同的大学课程的学习时, 他们的心里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有了这种新生研讨课为新同学作一些细致的指导和心理上的调试, 会极大地稳定新生的情绪, 也会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 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巨大压力, 众多高校都增加职业性教育课程, 然而大部分文理学院, 尤其是一些精英文理学院仍然坚守传统, 拒绝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让大量职业技术类课程占据着教学计划的关键位置。虽然有些人会觉得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 其实高品质的个人素质就是他们最好的技能。我国有些本科学校仅仅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书本课程上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马加爵事件以及类似的由于学生素质差而导致的校园流血事件。因此, 美国文理学院对学生素质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 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品格, 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Astin, Alexander W.and Calvin B.T.Lee.The Invis-ible Colleges.New York:McGraw-Hill Berte, Nealetal.“Opportunity for Excellence:The Lessonslearned by Five Colleges.”New York:Ford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UndergraduateCollege, 1985, (3) .

[2]Missouri Valley College, Faculty OperationalMannual.1999.

[3]王春春.“与众不同的文理学院”:美国文理学院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5) .

办学特点 篇5

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悄然兴起。合作办学的本体在于引入了国外的优势教育资源,这种异体植入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必然有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之处。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我国最早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教育机构,它十余年探索和创新的经验体现了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在管理制度建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各方面的特点。

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搭建起结合中外教育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我国的国际化本科教育是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大胆尝试,这一尝试过程正是有效结合中外教育管理体制优势的过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同,同时双方办学面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施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取西方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新道路时少绕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离在中国本土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融合双方教育管理的优点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在整体运营、管理职能设置、课程设置、成绩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学院整体运营是以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运作,资产国有有利于保证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和无私性,企业化运作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设置管理职能时,学院有传统的部门和系别执行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职能,又专设各部门的质量监督职能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和体系。学院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对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了部分语言课程,这既保障了原教学方案中专业课程的承接和权重关系,又尊重事实,能帮助学生克服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障碍。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业、期中和期末四部分。作业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调查、企划作业等实地操作获得,锻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试在中期检查了教学效果,既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也促使学生反省学习中的成败。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努力探索,学院逐渐搭建起了能结合中外教学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二、教师管理方面,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合作办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师资结构相对复杂,是指教师国别和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有时还有短期客座教师等等;人员流动性较大,指外籍教师一般流动性大,也指中籍教师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普遍具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人事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终身教师聘用制。以上这两点,直接给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其教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在教师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有所体会和总结。西方的教育侧重于实践和操作,中国的教育则更关注基础和理论的培养,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大力引进外籍师资讲授强调行业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课程,同时聘用经验丰富擅长全英文教学的中籍师资讲授基础性质强的课程;语言教学中,使用中教讲授词汇、语法、学习技巧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交流和演讲类课程,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这样的优势搭配,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籍教师的整体协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异。

三、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包括了部分高考失利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费用投入较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和家长对之抱有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既体现为对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待,也体现为对教育服务的期待。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通过多年实践,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从而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予以有效的单独指导和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学环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这一套学生管理思路,姿态开放,既坚持了严格的教育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细微关怀,是国际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命题,唯有切实保障质量,才可能求得发展。我国虽然已于2004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建立了年审制度,但国际化合作办学在中国毕竟不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时尚短,相较于教育部组织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和审核还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严密评定标准。在这种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谋求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就需要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自创立之初,学院就主动接受国内外各级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核,积极参与学校和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炼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和体系。2001年,学院以88分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2006年,英国国家高等教育保证署(QAA)在对我国境内中英合作教育项目的首次全面评估中,认定国际学院“教学质量全面可信赖”;2006至2007年间,国际学院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三次校内的预评估,取得了二等的好成绩;合作校方定期访问学院,期间通过听取汇报、与师生座谈、课程视导、抽查作业和成绩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借势于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严密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成绩考核实施全过程的双标准,学业中期分流的预警和指导标准,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广幅度、多层级的标准。为进一步保障各项质量监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学院又配套以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监控、单项评估结合综合评估、定性评估结合定量评估的内部监控机制。如此一番内外兼修,国际学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产生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新事物,本身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性质,其教学管理决不是仅将工作语言替换为某种外语的传统教学管理,它融合西方优势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我们不断探索、尊重和掌握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特点,才能在实际教学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激活办学新思路,将我国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办得愈加有声有色,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勤.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2(9):41-42

[2] 耿殿磊.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16-22

[3] 刘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十项措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73-74

办学特点 篇6

一、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巨大、基础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 学校提出“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最美好的前程”的办学理念, 全面落实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入学后, 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 帮助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并在一周内为每个人制定具体的个性培养方案, 然后召开任课教师人才培养研讨会, 进行分析论证。意见统一后, 安排专门的“职业导师”包靠, 实施个性培养。

二、第一学期, 全部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 打牢专业成长基础, 考察专业成长的方向;以后, 按照“实事求是、个人自愿”的原则, 实施分类教学, 一年打基础, 二年定方向。譬如电工电子专业, 一类学生成长目标确定为企业技术岗位, 加单片机、自动化生产的课程;二类学生成长目标确定为个体户, 加家电维修实训课程;三类学生成长目标确定为工厂电工, 加工厂配电、电机学、PLC的课程。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始终把学生德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把明确学生发展方向, 树立学生自信心, 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积累终身发展能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从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开始, 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使学校学生最大程度的贴近企业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是“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功底, 技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从而打造出“临沭职校学子”的品牌。

三、教育的性质就是公共服务业, 教师必须实现由高高在上的教育管理者到贴心贴意的教育服务者的转变, 职校的毕业生以后大多从事城市服务业, 要让他们切心体验到服务的魅力, 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学校针对学生的服务项目基本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实训活动的方方面面。

上一篇:损害赔偿责任下一篇:产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