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2024-05-17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精选十篇)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篇1

1 疼痛的评估方法

1.1 语言表述评价方法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从事先设计的疼痛描述中选择, 又称疼痛形容词或疼痛问卷, 此为一种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方法, 设计较为精密。用5组词汇由轻到重表达疼痛, 重点观察疼痛的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症状, 疼痛治疗后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1]。

1.2 尺度法

视觉模拟评分尺, 即把100 mm的标尺, 一端标为无痛, 另一端标为极端疼痛, 两端分别用人脸表情图案表示疼痛的表情, 以备不识字的患者使用。应用时患者在刻度上用笔标出疼痛的程度分值, 即脸谱表情测量法。

1.3 行为疼痛测量法

此法多用于儿童, 通过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翻身及整个人的活动, 不自主呻吟, 来观察疼痛的程度。

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时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会对全身产生影响, 外科术后患者疼痛属于急性疼痛, 疼痛明显时可产生生理病理反应。 (1) 精神心理方面的改变, 疼痛可引起患者精神异常兴奋, 烦躁不安, 肢端发麻, 出汗, 肌肉颤抖等症状。 (2) 术后疼痛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血压上升, 心率增快, 呼吸频率加快, 血糖升高等。 (3) 胸部和腹部手术因术后切口疼痛, 呼吸受限, 咳嗽、排痰功能受限, 易发生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4) 术后患者由于受疼痛的影响, 双下肢活动受限, 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5) 术后疼痛可诱发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症状。

3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

3.1 疼痛的护理原则

(1) 全面、准确、持续地评估患者的疼痛, 是控制疼痛的基础。 (2) 消除和缓解疼痛, 正确的用药方法是消除疼痛的根本。 (3) 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和控制疼痛的信念。

3.2 做好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患者和家属对疼痛缺乏相关知识, 对疼痛的控制会有担心和误区, 例如;担心止痛药物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药物的耐受性和成瘾性等。建立疼痛宣传小册子, 消除对术后疼痛的恐惧和焦虑, 以便患者能及时报告疼痛, 给予止痛, 利于患者早期活动, 减少对机体的伤害, 降低术后并发症。例如:胸腹部手术后, 患者因咳嗽或呼吸会引起伤口疼痛, 术前应实施健康教育, 指导术后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方法, 术后可协助患者按压伤口, 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以减轻术后疼痛。

3.3 合理运用缓解和解除疼痛的方法

药物止痛治疗是控制疼痛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护士应掌握相关药理知识,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疼痛性质, 对于原因清楚的术后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的用药, 定时给药, 而不是待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用药过程中, 护士要注意观察病情, 正确用药, 用药后应评估并记录使用镇痛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后, 有的患者血药浓度过高, 易引起呼吸抑制、呕吐等反应, 有的则血药浓度过低, 镇痛效果不理想, 患者依然疼痛, 烦躁, 所以给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动态变化[2]。

3.4 运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疼痛心理疗法

心理压力、恐惧、焦虑均可加重疼痛的程度, 而疼痛的加剧反过来又会响情绪, 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 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的一些情况, 如:术后身体带有管道的种类、部位、用途, 术后切口可能会引起疼痛, 并同时向患者介绍镇痛基本知识, 转移注意力等, 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有助于减轻疼痛。疼痛心理疗法通过语言、表情、举止行为来完成, 常用的有安慰剂治疗, 暗示疗法, 催眠疗法, 松弛疗法等[3]。

3.5 认真仔细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观察

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 如痛苦面容、烦躁不安、出汗、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脉搏加速等,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止痛措施。

3.6 一般护理

防止加重疼痛的因素, 如患者体位变换时, 护士协助患者翻身, 坐起时动作应缓慢轻柔, 临床上可将1条结实的布袋系在患者的床尾栏杆上, 患者坐起时拉紧带子, 可减轻胸腹用力带来的疼痛。术后可协助患者按压伤口, 胸腹部手术使用胸带、腹带保护伤口, 进行深呼吸和咳嗽, 以减轻疼痛。妥善固定术后患者各种引流管, 防止管道牵拉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伤口要定期换药, 保持无菌, 防止伤口感染引起疼痛。创造舒适的环境, 避免强光、噪声等因素的刺激, 医务人员讲话声音应小, 动作轻柔, 以免诱发或加重疼痛。

3.7 建立疼痛质量管理控制标准

制定医院疼痛护理质量的操作流程、评估标准及护理措施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治疗和护理能力, 以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

综上所述, 护士必须加强对疼痛知识的学习, 疼痛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是疼痛管理的重要内容, 护士是患者疼痛管理专业人员的主体, 在疼痛管理中扮演着疼痛评估者, 镇痛措施的实施者、与其他健康保健系统专业人员的协作者、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指导者和权益维护者等角色。因此护士必须具备与疼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疼痛评估的内容与方法、掌握疼痛的护理措施及了解疼痛控制的标准等。只有这样, 才能为疼痛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的目的。良好的疼痛管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而且疼痛管理效果也是评估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继军, 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83-384.

[2]黄玲.癌症疼痛的客观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8) :103-104.

浅谈妇科剖宫术后疼痛观察及护理 篇2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5-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知识的更新,对于我们提出了更新的医疗标准,剖宫术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就妇科剖宫术来说,术后疼痛主要是切口痛,留置导尿刺激痛及腹痛,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在夜间影响病人的睡眠,使病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而且还会引起疼痛性休克,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掌握疼痛情况,针对名种疼痛采取有利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千方面计为病人解除痛苦。切口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便开始疼痛,术后1~2天内较甚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病人对疼痛自控能力强,虽然痛但能控制自己,低声呻吟或不呻吟,有的病人自控能力差,则感到难以能控制自己,大喊大叫,存在恐惧的心理状态,此时,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特别渴望想用镇痛剂来减少疼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亲切的服务态度,倾听他们的自述,让他们感到如家一样温暖,如家一样幸福,尽量解答各种询问,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每个病人的职业、性质、气质、分别做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自控能力强的病人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同时劝其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以免忽视意外病情的发生,对自控能力较差的病人要勤巡视多安慰,处膝谈心,不能对他们表现出厌烦,切忌大声调刺,但对手术后疼痛实难忍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应遵医嘱,给镇痛剂,因镇痛剂可抑制中枢疼痛的有关部位,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以防止引起疼痛性休克,在夜间以免影响病人的睡眠,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有度冷丁、强痛定、平痛新等等。

手术48小时后,切口一般多无剧烈疼痛,留有隐痛或牵拉痛,多因病人常时间变换体位或缝线干燥引起,可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缝线即可解除疼痛。

手术经过3~4天后,病人重新诉说切口痛,且疼痛剧烈,查看局部有红、肿、热、胀痛,并伴有体温升高时,则为切口感染,应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由于剖宫手术后,会使病人的腹式呼吸运动受限,致辞便病人不感咳嗽、咳痰、肺的吸气功能不足,张性减弱,呼吸量减少,容易形成术后肺不张,在肺不张的基础上并发感染,可发生肺炎,这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病人要深呼吸,协助排痰,当患者咳嗽时,取半坐位轻叩其背部协助病人按压住切口,通过其震动将其末稍支气管内的痰排出,以减轻咳嗽时所致伤口疼痛时的程度,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体质呼吸道畅通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留置导尿管所致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病人在剖宫手术以前,由于试产末成功,子宫收缩长时间压迫膀胱,使膀胱平滑肌处于扩张状态,尿边扩约肌收缩状态,术后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防止膀胱充盈过度,造成膀胱破裂,或其它并发症,由于导尿管刺激尿道或损伤了尿道,可引起尿道疼痛,使产妇对排尿及排便,有恐惧感,思想复担较重,性格急燥,这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讲明实行导尿术的重要意义,减少顾虑,解除产妇恐惧心理,激发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路排泄通畅,每日更换接尿管与接尿瓶,更换尿管时,注意勿将接尿管提高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使患者及早恢复自主排尿的功能。术后腹痛的观察及护理

对术后有腹痛症的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耐心听取病人对腹痛程度的自述,还要向医生了解病情了解术中的情况,同时仔细地观察病人腹痛的性质,只有掌握确定的情况才能提供分析病情的可靠依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疼痛。

有少数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感觉腹痛,这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牵位内脏的同时牵拉了肠系膜刺激了腹壁产生了疼痛神经冲动,便由内脏神经转入中枢,因而感觉腹痛有牵拉疼痛,若持续性疼痛,敷料有无脱落,这时我们护理人员对术后腹痛的性质予以高度重视以防误诊。

对于术后腹痛的病人临床上常用热敷法,热敷是常用于腹痛护理有的效而简便的止痛消炎法,热敷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为病人减轻腹痛带来的苦脑,达到了止痛的目的。

术后疼痛护理现状的评估及护理措施 篇3

【关键词】 护理评估;障碍分析;疼痛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疼痛已被护理人员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外的“第五个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但不充分的疼痛治疗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几乎可见于所有的术后患者,是每一位术后病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内外研究显示,外科病人实施手术后,约50%的病人在实施常规止痛治疗措施后仍受疼痛困扰,80%的病人反映镇痛效果欠佳。由于护理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缺乏对术后有效镇痛的认识,使术后镇痛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对病人生理、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缺乏疼痛知识、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医疗体系不重视是有效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因素。

1 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评估

1.1 害怕成瘾 害怕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首先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其次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就病人来说也是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把临床上病人因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要继续应用止痛药的情况当作成瘾。就此误区,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用药或不给用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 疼痛评估不准确、不及时

1.2.1 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 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如手术后常规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即没有制定出对疼痛标准的评估。

1.2.2 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 在医院术后疼痛会当作一项很常规的工作来做,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医护人员要将患者的疼痛的次数、感觉详细的记录下来,根据5级疼痛评价标准来对患者进行疼痛的分类,通过患者自身的阐述、患者的脸谱、色谱来判断患者的疼痛分几级。

医护人员在临床的实践中经常出现错误,一般会出现以下错误:第一;患者阐述的疼痛作为一个评价的唯一标准,并没有关注患者其他功能、行为和生理方面的问题。疼痛的分级同时需要在病人休息时进行监测,此时医护人员就需要将患者的深呼吸、咳嗽和夜间活动的次数做详细的记录。另外,遵循疼痛分级法会直接联系到治疗疼痛的药物的分级,例如:当患者疼痛级别为5级时,给患者应用的药物也是5级,这就片面的估计了疼痛。

2 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措施

2.1 疼痛教育 疼痛护理的质量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可以提高护士的实践能力,并且可以提高相应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2.1.1 改变对疼痛的观念 医护人员和患者大都认为手术中的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该接受而不能烦躁,这种陈旧的观念就应该摒弃,疼痛不只是主观感受。

2.1.2 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止痛药物并非所有都会让患者成瘾,一般麻醉药分为依赖性、成瘾性和耐药性,一般的止痛药物在连续服用3日后是不会造成成瘾的。医护人员要对麻醉药物做详细的分类,当患者确实疼痛难忍,考虑实用成瘾性麻醉药物,并且需要患者的家属提供以往的成瘾史的各项资料,以便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治疗。

2.1.3 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信息对手术的效果做一个基本的评估,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患者的自我表述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患者会对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和程度或者是疼痛的因素做一个基本的总结报告。患者的行为反应,例如:活动量、呼吸、心理焦虑等医护人员要做一个详细的归纳总结。临床上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的工具让病人正确地评估自我疼痛程度。自定0-5级色谱分级和儿童脸谱分级法和形容词描述评分法,并正确地指导病人使用。不仅要病人报告休息时的评分,而且要报告在一般活动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时的评分。护士只有准确掌握了评估技能,才能准确的评估疼痛,及时给病人止痛。

2.1.4 合理用药 医护人员及时的给患者用药可以缓解病患的疼痛,如果患者在出现疼痛之后要及时的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疗,在发病初始阶段止疼药物效果会比较好,在发病初始阶段药量也很少。

2.1.5 术后止痛方法

2.1.5.1 术后止痛泵 “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的应用目前非常的广泛。简称“PCA”是病人根据疼痛情况自己动手而不需由医务人员来完成镇痛的理想化装置。疼痛时病人只要一按按钮就可解决。应用“病人术后自控镇痛”先由医生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决定其使用药物和调整剂量,然后病人自行使用,这是目前解决手术后疼痛的最佳方法。病人自控镇痛依据给药途径在临床上分为静脉内自控镇痛(PCIA)和硬脊膜外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PCIA镇痛药以阿片类为主。适用于全麻病人。PCEA镇痛药以阿片类及局麻药联合应用。适用于硬膜外麻醉的病人。计量与频率由医生设定,以病人达到最佳止痛和最小副作用为宜。镇痛平面基本在手术区域,对全身影响较小,可下地活动,不影响术后排气。止痛效果明显且持续时间长久。镇痛泵的优点能够真正有效的解决术后疼痛,有利于病人针对不同疼痛程度自行解决疼痛。且有利于术后恢复。泵的使用期限3天,术后72小时内,正确使用,不致成瘾。

2.1.5.2 针刺止痛 在术后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在术后换药方面,效果更佳。例1:患者,右颧骨、右眼睑部及后枕部,多处肌肉撕裂,面积约鸡蛋大的肌肉缺损,每次换药痛苦、惊恐万分。后经采用针刺麻醉方法为每次换药前针刺双合谷穴,中等刺激,留针约30分钟,又取局部邻近阿是穴进针,再用无菌雷夫奴尔溶液浸透粘贴在创面上的敷料,这样,在揭敷料和清理创面时,患者不感觉疼痛,取得顺利的合作。例2:患者,前臂感染,大面积前臂肌肉坏死、溃疡,每次换药疼痛难忍,面色苍白。后采取换药前针刺极泉、天宗、内关穴,中等刺激,1%奴夫卡因浸泡创面敷料,用这样的方法处理创面后,再敷上雷夫奴尔敷料包扎,取得了止痛,而且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显著,得到了临床的普遍应用。

另有研究资料显示:手术中应用止痛药效果优于术后,说明止痛药应尽早使用。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针灸、音乐疗法、身体松弛疗法等。

2.2 围手术期的病人教育 人的痛感程度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既往的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对疼痛和止痛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

2.3 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 在临床上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估病人术后疼痛反馈情况,检查疼痛控制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

3 结果评价

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 篇4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生理、心理反应, 这几乎是所有的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据有关报道, 外科择期手术75.5%的病人担心术后疼痛[1];92%的病人迫切需要术后镇痛[2];80%病人反映镇痛不足;50%以上病人术后72h仍疼痛不止[3]。所以, 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疼痛反应, 将其列为人类第5大生命体征[4]。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生存质量[5]。同时也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 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 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疼痛的相关知识。但由于疼痛评估缺乏统一性、常规性, 护理人员缺乏有关疼痛的知识, 或对术后损伤程度认识不足, 不能正确使用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记录, 疼痛及药物止痛观念陈旧, 以致病人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 本文将近年来对术后疼痛的评估和镇痛的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1 术后疼痛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1.1 术后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的发生机制包括两个成份:一是伤害刺激 (如手术、损伤缺血、缺氧等) 作用于机体引起的痛感觉;二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作出的痛反应, 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内脏性反应。而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 除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 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损伤刺激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 导致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 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 组织水肿。同时受损组织释放的炎性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 组织胺, 白三烯等的代谢产物, 引起炎症反应, 既可直接刺激伤害感受器, 又可造成周围神经活化和增强敏感性, 使正常情况下的阈下刺激也会产生疼痛。

1.2 术后对机体的影响

外科手术为病人解除各种组织脏器的病变、畸形创伤等疾患发挥了外科治疗的作用, 但手术创伤、疼痛刺激、各种功能紊乱所产生的并发症, 给病人的机体和精神上带来一定的痛苦。由于疼痛可以影响到病人的呼吸、循环、代谢等功能, 例如, 胸部及上腹部手术的病人, 术后疼痛可使呼吸功能受到限制, 表现为吸气量、肺活量减少, 容易发生小气道关闭。由于呼吸交换量减少, 加之病人怕痛, 不敢咳嗽, 排痰无力, 导致肺不张, 肺部感染, 严重者发生肺炎或呼吸道急性梗阻等并发症。由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 特别是合并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差、体弱、婴幼儿等手术病人常导致术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加强术后疼痛护理, 已成为临床护理一项重要的工作。

2 对术后疼痛的评估

治疗疼痛, 准确有效地评估是第一步。评估不仅可以识别疼痛的存在, 还有助于对疼痛治疗效果的评价[6]。评估工具:护理人员首先要解决如何评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国外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开发了多种“疼痛程度评估工具”。帮助病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疼痛以及用药后疼痛的缓解情况。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疼痛程度评估工具有以下几种: (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2)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7]。 (3) 文字描述评分量表 (Verbal Deseriptors Scale , VDS) 。 (4) 实用形容疼痛程度词汇[8]:Melaeak用轻度疼痛, 重度疼痛, 阵痛, 可怕的疼痛及无法忍受的疼痛来帮助患者描述自己的疼痛。 (5) Memellan疼痛估计表:疼痛程度用目测直观疼痛标尺表示, 并在印好的人体正面、背面、侧面图上画出疼痛部位, 护士记录疼痛的时间、性质、止痛措施及疼痛对病人的食欲、睡眠、注意力、情绪、社交活动的影响。 (6) 口述分级评分法 (5-point Verbal Rating Scale, VRS) :此方法是加拿大Megill疼痛调查表的一部分, 每个分级都有对疼痛的描述, 容易被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即:0级:无疼痛;1级:轻微疼痛, 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和睡眠;2级:中度疼痛, 可适当干扰睡眠, 需用止痛药;3级:重度疼痛, 干扰睡眠, 需用麻醉止痛剂;4级:剧烈疼痛, 干扰睡眠较重, 伴有其它症状;5级:无法忍受的疼痛, 严重干扰睡眠, 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体位。

3 镇痛护理

影响镇痛护理因素: (1) 护理人员对疼痛和镇痛的错误认识。护理人员缺乏主动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的常规, 错误地认为疼痛是手术后的正常现象, 镇痛药会影响病人切口愈合、胃肠道功能恢复和手术效果。虽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但患者仍在忍受术后疼痛的现象, 术后患者的疼痛比护士想象的严重得多。病痛是无益的, 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 病人所有的行为和诉说, 不论多么微小都可能是寻求帮助的呐喊, 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并记录疼痛。 (2) 怕麻醉药成瘾。手术后早期疼痛患者中, 止痛是首位的。在多数情况下, 护士只有在患者主诉疼痛剧烈时才给予止痛措施, 没有客观地给患者评估疼痛程度和记录, 加上有的患者因为怕药物成瘾和副作用影响术后恢复而忍受疼痛。处理疼痛的主要障碍是对疼痛评估不足, 处理疼痛的知识不够和病人不愿报告疼痛[9]。大量研究表明, 不论麻醉药剂量多大, 在用麻醉药止痛的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只占1%,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疼痛控制后即可停药。

4 镇痛的控制措施

4.1 目前控制疼痛常用的药物

(1)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镇痛新等。此类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优点是无成瘾性, 镇痛效果中等;缺点是刺激胃肠道, 易引起胃粘膜出血或诱发溃疡, 可应用于小手术的病人, 但对创伤性疼痛的内脏痛无效。 (2) 麻醉性镇痛药, 如吗啡、盐酸哌替啶、芬太尼等。此药止痛效果好, 但缺点是成瘾性、抑制呼吸、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觉障碍及尿潴留等副作用, 一般临床上多用于大中型手术后疼痛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作用、适应症和副作用, 及时观察镇痛效果。

4.2 PCA泵的使用

PCA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病人自控镇痛) 在我国已经广泛用于病人术后疼痛的治疗, 临床上可有多种途径给药。如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静脉自控镇痛 (PCIA) 、外周神经自控镇痛 (PCNA) 及皮下自控镇痛 (PCCA) 等, 较常用的主要是前两种, 镇痛效果最佳。PCA使用方法:病人自控镇痛 (PCA) 多采用一次性硅胶囊输液泵, 将配好药液按设定的剂量、浓度和速度注入病人体内, 一般以2~5ml/h的速率泵入镇痛药, 或当病人自我感觉疼痛发生加剧时, 可自行按压给药控制按钮, 单次给药, 使泵入速度暂时加快, 以尽快减轻疼痛 (此项操作可让病人自己管理) 。PCA的优点是:给药准确性高, 能维持血药浓度稳定, 使病人持续无痛。

4.3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用于控制术后的疼痛, 手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 将硬膜外导管安全固定, 保持通畅。PCEA给药的关键在管道系统, 选择优质的硬膜外导管能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 使患者持续无痛, 最大限度地避免镇痛的副作用, 尤其在术后早期能较早使患者被唤醒, 防止因昏睡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10]。

4.4 静脉自控镇痛 (PCIA)

PCIA只需在病人手术后, 离开手术室前, 利用现有静脉通路 (或回病房后重新建立静脉) 连接上一次性镇痛泵, 打开泵开关, 就开始自动给药了。此方法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易于观察, 不易脱出, 因而临床上应用较多。

目前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针对手术引起急性疼痛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治疗方案, 即术后镇痛的第一个阶段 (指疼痛强烈阶段) 主要联合应用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局麻药、外周性镇痛药;术后镇痛的第二个阶段, 主要联合应用外周性镇痛药及弱效的阿片类镇痛药;术后镇痛的第三阶段, 主要应用外周性镇痛药。此方法对小儿及成人都适用[11]。因此, 多模式的联合镇痛措施用于术后镇痛的处理颇具前景。

5 心理护理

许多研究证实, 病人的负性心理 (紧张、焦虑) 可加重术后疼痛, 是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因此, 护理人员应取得病人信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 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支持, 尊重病人的人格, 相信病人的感觉,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有助于病人减轻疼痛, 同时消除紧张、焦虑状态。做好术前病人宣教工作, 让病人了解应对术后疼痛的方法, 以消除恐惧、焦虑和无助感, 及时报告疼痛和给予止痛药, 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 使病人早日恢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腹部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篇5

腹部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为此,我们对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加强了心理护理,应用硬膜外镇痛泵,有效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腹部外科术后疼痛常见原因

腹部外科术后疼痛与手术操作、组织损伤和各种导管插入或因伤口周围肌肉痉挛、心理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有关,也与个人对疼痛的感知程度,人的情感反应,以及病人性格、性别、年龄、痛阈、文化背景、社会层次、过去对疼痛的体会等有关。病人年龄越小,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差,男性较女性耐受力差;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病人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护理体会

2.1 做好术前宣教,加强心理护理

2.1.1 术后疼痛心理护理的意义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痛觉反应,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差异并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实验证明,人的大脑能够产生吗啡样物质,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理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2.1.2 术前耐心劝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术前耐心劝导,让患者了解有关疼痛的知识和缓解办法,使患者认识术后疼痛的性质,采取预防性措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正确对待手术。

2.1.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询问,相信患者的主诉,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2.1.4 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可以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书看报;听觉分散法,如听音乐,以及触觉分散法,如亲人的抚摸等。每个人的性格及以往经历不同,都会选择一些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2.2 镇痛药物的应用

2.2.1 术后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预防性措施 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压迫伤口部位,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腹部伤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体位时,避免压迫或扭曲牵拉,以减轻伤口疼痛。给予预防用药,而不是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镇痛效果好。

2.2.2 硬膜外镇痛泵给药止痛 病人硬膜外镇痛方法已广泛用于临床,镇痛效果满意。使用硬膜外镇痛泵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及尿潴留,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观察呼吸频率及深度,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发生。讨论

早产儿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体位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產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体位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体位:“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体位,屈曲体位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4.6其他:在致痛性的操作前,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安定或鲁米钠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以用阿片类或非固醇类镇痛剂,但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19]。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疼痛,如液体渗漏等,及时予以处理。对于需静脉营养较长时间的早产儿,可考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的穿刺[20]。

5讨论

宫外孕术后疼痛评估及护理对策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52例行宫外孕手术的患者, 年龄为21~42岁, 平均年龄为31.6岁, 患者手术时妊娠30~48天, 平均为41.5天。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妊娠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术后的常规护理, 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镇痛处理;实验组采取对患者先进行疼痛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护理干预。

1.2.1 疼痛评估方法

护理人员准备一个2×10 cm的评估标尺, 上面由0~10刻度, 在疼痛评估过程中, 引导患者在标尺上指出自身的疼痛刻度, 护理人员将评估结果准确记录。

1.2.2 疼痛评估标准

在疼痛标尺上, 0刻度为无疼痛, 1~3刻度为轻度疼痛, 4~7刻度为中度疼痛, 8~10刻度为重度疼痛。镇痛总有效率=无疼痛率+轻度疼痛率。

1.2.3 护理对策

在得出评估结果以后,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宫外孕患者在术后的8~36 h较容易出现疼痛, 此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多加与患者进行沟通, 随时了解其疼痛程度, 并向患者讲解疼痛是术后的正常现象, 不必过于紧张, 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消失。叮嘱家属随时引导患者思想, 将患者疼痛注意力进行分散或转移, 来缓解患者紧张与焦虑的情绪[2]。 (2) 镇痛护理:告知患者卧床休息时, 要保持半卧体位或侧卧体位, 避免咳嗽与大声说话, 必须咳嗽时要用手轻按小腹。密切观察下体的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主治医生告知。在术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药物镇痛。手术后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情况采取相应的阵痛方案, 轻度疼痛患者可采取阿片类药物, 中度及重度疼痛患者可以采取哌替啶进行肌内注射或镇痛泵,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36 h的疼痛程指数比较, 实验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2.31%, 参照组镇痛总有效率为61.54%, 实验组镇痛总有效率优于参照组,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大多数护理人员都会将疼痛视为行宫外孕手术后的正常现象, 导致患者在术后还需承受更多的痛苦。实际上, 疼痛并非术后应有的正常现象, 其可以通过护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的减轻, 甚至消失, 这是需要宫外孕术后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可达到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 我院通过护理人员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准确的疼痛评估, 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疼痛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参照组。现阶段的患者疼痛评估法主要有定性与定量评估[4]。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了定量评估法, 与定性评估法相比较, 定量评估法能更准确的反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研究表明, 在患者无疼痛感或是轻度疼痛时采取阿片类药物镇痛措施, 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期再给予药物镇痛效果更好[5]。对于剧烈疼痛者可采取哌替啶肌内注射或镇痛泵进行镇痛。总之, 对于宫外孕术后患者先进行准确疼痛评估, 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宫外孕患者的术后疼痛以及焦虑紧张情绪, 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陶玲, 郗娅.宫外孕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观察和护理[J].医学信息, 2014 (17) :414-414.

[2]陈琳, 马骥.腹腔镜治疗宫外孕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9) :40-41.

[3]姜慧萍, 陆美英, 沈霞萍, 等.宫外孕腹腔镜手术患者不留置导尿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3) :2156-2157.

[4]沈丽华.118例宫外孕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87-88.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2011年6月-2012年5月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儿320例, 其中男155例, 女165例, 年龄2个月~15岁, 体重5~42 kg, 室间隔缺损99例, 房间隔缺损112例, 法洛氏四联症55例, 其他畸形54例,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48 h, 在ICU时间为40~156 h。

2 疼痛评估的方法

2.1 影响评估的因素

(1) 医护人员对于患儿疼痛的认识不够; (2) 患儿不能够表达或表达不清楚; (3) 使用的评估工具与患儿不相匹配。

2.2 本科所使用的评估疼痛的工具

2.2.1 FLACC (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 评分

用于3岁以下患儿以及不能自我描述的患儿非常有效, 通过观察脸部表情、体位活动、啼哭、血压、心率等各种行为和生理指标变化可判断其是否处于痛苦之中, 评估患儿疼痛级别, 并采取措施, 共10分。见表1。

2.2.2 Wong-Baker脸

每一张面孔表情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 要求患儿选择能够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表情, 简单直观, 主要适用于3岁及以上的患儿。见图1。

2.3 疼痛评估的时间

术后早期即开展评估, 从手术当日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进行疼痛评估, 评分≥3分, Q12h评估, 评分≥6分, 报告医生, 给予药物治疗后30~60 min后复评, 有疼痛变化时随时评估, 至少1次/h, 直到舒适目标达到。

3 护理措施

3.1 非药物治疗方法

适用于轻度疼痛和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治疗。

3.1.1 注重舒适的护理理论

护士应提高对于心脏手术后的患儿疼痛的认识, 更加敏感地观察到疼痛的存在, 在实施各种操作过程和生活护理中避免引起或加重患儿的疼痛, 为患儿创造舒适、安全、温馨、安静的环境。

3.1.2 认识疼痛

对于3岁以上的患儿在手术前通过护士和家长的讲解使患儿对于手术后疼痛有一定的认识, 并知道应对疼痛的方法, 鼓励患儿主动向护士倾诉自己的不适感觉。

3.1.3 护士采取的措施

(1) 安慰和抚摸:在手术麻醉清醒后, 护士应用温和、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患儿的理解、关心以及鼓励, 配合手抚摸患儿的额头使患儿有安全感, 减少因吞咽嘴里的气管插管带来的疼痛和恐惧感, 配合治疗, 减少镇静药物的应用而减少带管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3]。 (2) 转移注意力:播放优美动听轻柔的音乐。根据患儿病情, 婴儿可使用安抚奶嘴, 幼儿可以给予喜欢的玩具, 学龄儿童可以给予书籍阅读, 转移其注意力, 而不把注意力都放在身体的疼痛上。 (3) 促进睡眠:创造安静的环境, 舒适的体位, 各种操作集中动作轻柔,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根据患儿的睡眠习惯促进患儿入睡, 如轻轻地拍背抚摸, 睡前喝奶等。

3.2 药物治疗

适用于中度和重度疼痛, 根据疼痛评分和患儿病情及时报告医生,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予药物治疗, 减轻患儿的疼痛, 给药后密切观察效果, 30~60 min后再次评估, 直至舒适目标达到。

3.2.1 根据患儿情况选择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适用于拔除气管插管中度疼痛者, 直肠给药用于带管中度疼痛者, 肌肉注射、静脉给药用于重度疼痛者。

3.2.2 给药原则

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根据疼痛程度用药, 按时给药。

3.2.3 对于重度疼痛和一般镇痛药物不能缓解的疼痛, 为了减少多次反复用药的毒副作用, 本科选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和经皮PCA (患者自控镇痛) , 减少了副作用, 提高了镇痛效果[4]。

4 结果

通过对患儿实施有效的疼痛评估和护理治疗, 使小儿心脏手术后疼痛评分≥6分的患儿减轻了疼痛, 再次评估时疼痛评分≤3分, 从而减少了患儿因疼痛导致的躁动带来的各种管道的脱落和伤口的渗血, 心率血压增快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哭闹导致的缺氧等一系列影响手术后恢复的因素, 避免了患儿因疼痛带来的不良心理体验使患儿健康成长, 减少了住院时间, 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5 讨论

消除和减轻患儿的疼痛, 减少不良刺激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降低疼痛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减少患儿的氧耗与氧需, 协调机械通气, 保持人机同步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确保患儿舒适渡过术后恢复期, 使每一个患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5,6]。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方法:结合护士使用Wong-baker脸及FLACC疼痛评价方法和家长疼痛问卷调查, 正确评估患儿疼痛, 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运用舒适护理理论, 安抚、转移注意力和睡眠、镇痛药物应用及配合微量泵镇痛等有效护理措施。结果:减轻了小儿术后疼痛或免受痛苦的折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为小儿术后顺利康复创造条件。结论:有效止痛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康复。

关键词:小儿,先心病,术后疼痛评估,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贺琴, 周彩峰.先心术后疼痛的评估与管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8) :12-13.

[2]丁文祥, 史珍英.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第1版.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98-102.

[3]杜琴, 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J].西部医学, 2007, 19 (1) :141-142.

[4]郭加强, 吴玉清.心脏外科护理[M].第1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5-176.

[5]郁立群, 夏娟, 王小红.加强小儿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3) :16-17.

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骨科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282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141例, 其中男78例, 女63例, 年龄为20~78岁, 平均 (51.3±3.6) 岁。从骨折原因来看, 83例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58例为地暴力损伤所致。从骨折部位来看, 28例为胫腓骨骨折, 25例为肱骨干骨折, 22例为股骨干骨折, 18例为股骨髁上骨折, 15例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13例为前臂骨折, 9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6例为前臂远端骨折, 5例为其他部位骨折。观察组共141例, 其中男80例, 女61例, 年龄为21~77岁, 平均 (52.1±3.5) 岁。从骨折原因来看, 79例为高能量损伤所致, 62例为地暴力损伤所致。从骨折部位来看, 24例为胫腓骨骨折, 22例为肱骨干骨折, 21例为股骨干骨折, 19例为股骨髁上骨折, 17例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11例为前臂骨折, 9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9例为前臂远端骨折, 8例为其他部位骨折。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和骨折部位,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临时牵引术或外固定处理, 经术前检查后,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采用人工关成形术或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 并于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则首先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并作为个性化护理方案的依据, 根据导致患者疼痛的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和缓解率进行对比, 其中疼痛按照NRS (数字分级法) 进行划分:无疼痛:能正常生活, 计0分;轻微疼痛:可以忍受, 会影响睡眠质量, 计1~3分;中度疼痛:会影响生活和睡眠, 且需要使用镇痛剂, 计4~6分;重度疼痛:疼痛无法忍受, 需要进行麻醉镇痛, 且会伴随心理恐慌和自主神经紊乱等症, 计7~9分。其中疼痛的缓解程度可以分成以下4级:CR (完全缓解) :完全没有疼痛感;PR (部分缓解) :疼痛感明显减轻, 能正常生活和睡眠, 情绪平稳;MR (轻度缓解) :疼痛感减轻, 但仍会影响睡眠;NP (无效) :疼痛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其中疼痛的缓解率为 (CR+PR) /141×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

经对比,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疼痛缓解率

对照组有59例无效, 疼痛缓解率为56.7%;观察组有12例无效, 疼痛缓解率为89.3%。经对比, 观察组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1 与创伤有关的因素分析

(1) 创伤本身和手术:这是导致患者疼痛的最主要因素, 集中在早期, 通常会于第3天达到疼痛的高峰值, 之后疼痛感会逐步减轻。疼痛评估在此期间完成, 并进行相应处理。 (2) 体位因素:是导致疼痛的尤以主要因素。因为骨科患者在手术后要严格遵照医生的体位要求, 并且经常需要在特殊体位进行关节安置。但是很多患者对体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很容易因为体位不当而导致疼痛。 (3) 治疗方法的影响:如常用的外固定或牵引、护理中的翻身很可能会导致伤肢摆放的角度和位置不对。以上3种因素都是导致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

3.1.2 与创伤无关的影响因素

(1) 年龄:因为患者对疼痛的直观感受和主观判断会受到年龄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 主诉疼痛较少。 (2) 性别:经医学研究证实, 男性的疼痛阀值高于女性, 对疼痛的容忍性高于女性, 主诉疼痛较少。 (3) 性格:通常情况下, 性格越内向, 对疼痛的表达就越少, 主诉疼痛的机会也就越少, 在对患者进行早期镇痛治疗时, 很容易被忽略[1]。 (4) 文化程度: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 患者对疼痛的认知能力就越高, 所以主诉疼痛的机会要多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 (5) 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是多元化的, 神经质、焦虑、其他人的暗示和患者本身的注意力等, 均可引起其对疼痛的关注度。是导致疼痛主诉的一个重要原因[2]。

3.2 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对策分析

3.2.1 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受伤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疼痛治疗方案。注重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年龄、性格倾向、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做出有效的心理干预, 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3]。

3.2.2 注意做好护患沟通, 对患者各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评估, 通过大方的仪表、得体的言行、亲切热情的态度和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同情心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紧张、恐惧、焦虑均可加重疼痛, 而疼痛加剧又可影响情绪, 形成恶性循环。护士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 运用同情、倾听等技巧与患者进行沟通, 采用音乐疗法, 使患者放松, 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4]。

3.2.3 根据患者本身的创伤情况, 做出疼痛的准确评估, 根据评估进行有效的分梯级镇痛治疗,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加强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设备运行的护理寻查, 加强医务人员对控制疼痛的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减轻疼痛的自觉性, 掌握疼痛评估技巧与方法, 实施有效的镇痛措施, 将术后疼痛的程度降到最低限, 促进手术患者早日康复。

在本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护理之后, 观察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为89.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 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导致疼痛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关键词:创伤骨科,疼痛影响因素,评估,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应海玲, 李春霞.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的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3) :22-23.

[2]王燕, 曲静, 原丽伟, 等.护士对患者术后镇痛认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4) :31-32.

[3]魏斌.心理干预在减轻特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焦虑及疼痛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 :1557-1558.

产科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篇10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663例, 首次剖宫产604例, 二次剖宫产59例;采用腰部麻醉234例, 连续硬膜外麻醉68例, 腰硬联合麻醉361例;均无镇痛药过敏及成瘾史, 肝功能正常。

2疼痛的原因及类型[1]

2.1 手术切口疼痛

手术切口疼痛是引起手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是人体对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表现为心理和行为方面一系列反应及情感的一种不愉快经历, 影响伤口的愈合及产妇康复。产妇术后回病房, 由于麻醉的作用, 一般2h不会感到疼痛, 术后24h内切口疼痛最为剧烈。

2.2 宫缩痛

宫缩痛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又一重要原因, 妊娠分娩使缩宫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作用于子宫, 引起持续而强烈的宫缩, 导致子宫肌肉缺血缺氧而出现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的疼痛, 同时剖宫产术后产妇常规静脉滴注缩宫素以加强宫缩, 减少产后出血, 规律强烈的宫缩又加强了宫缩痛, 使产妇疼痛加剧。宫缩痛在产后3d内较重。

2.3 乳房疼痛

产后泌乳使乳房胀大疼痛, 加之喂哺姿势不正确, 致乳汁排出不畅, 出现乳头疼痛、皲裂和乳房胀痛加剧, 造成乳房红肿疼痛。

2.4 其他

如膀胱痛、胃痛、耻骨联合痛等, 由于术后留置导尿管、精神压力大、禁食等多种原因造成。

3影响疼痛的因素

3.1 病室的环境因素

如噪音、强烈的光线刺激和过高或过低的室内温、湿度, 均可使疼痛感受增强。

3.2 生理因素

手术器械的物理性刺激, 影响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筋膜的高阈值, 使疼痛感受增强。

3.3 心理因素

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及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可使疼痛的痛阈降低, 加上精神高度集中致使其对疼痛的感受增强, 加剧疼痛。

3.4 自身因素

不同的文化层次对疼痛的耐受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生活经历、既往对疼痛的体验、精神和情感也影响对疼痛的感受。

3.5 对疼痛认识的误区

护士对疼痛认识的不足, 部分护士认为手术损伤造成疼痛是必然的, 只有在疼痛难以忍受时才可给予镇痛, 连续使用镇痛药可成瘾、抑制呼吸, 而且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从而要求患者忍耐疼痛。术前也不向患者讲解疼痛的知识及应对方法, 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自身对疼痛的认识也是造成术后疼痛加重的因素, 如患者认为镇痛药应在疼痛时应用, 早用、持续用、多用会有许多不良反应发生, 害怕成瘾, 害怕延缓伤口愈合与术后的恢复。

4疼痛的评估

剖宫产术后的疼痛主要是切口痛、宫缩痛,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与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准确判断产妇的疼痛类型, 正确评估疼痛。我院采用数字评定量表 (NRS) 标尺, 用0~10让患者描述现在疼痛的强度, 0为无痛、1~4为轻度疼痛、5~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高度疼痛, 此法简单易学易掌握, 但分度不够精确, 主观随意性强。还有一种面部表情疼痛评定量表, 此法不要求读、写或表达能力, 易于掌握, 用卡片制成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面部表情, 让患者来表达此刻疼痛的程度。

5疼痛的护理措施

5.1 一般护理

产妇术后回病房, 给予去枕平卧6~8h, 腰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者去枕平卧时间应稍长以防头痛, 6~8h后可改变体位, 采取半坐卧位, 利于肌肉松弛, 降低切口张力, 缓解腹部切口疼痛[2]。保持病室安静、舒适、调节适宜温湿度, 光线适中, 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母婴同室, 做好早接触、早吸吮, 帮助产妇按需哺乳, 讲解母乳喂养知识, 既增强了母婴感情, 又分散了产妇的注意力, 减轻了术后切口的疼痛, 减少了产后出血。指导产妇术后侧身喂奶, 可减少伤口因动作拉扯而产生的疼痛不适[3]。

5.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以端庄稳重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娴熟准确的操作技能取得产妇的信任, 关心、体贴、尊重产妇, 同产妇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与产妇沟通交流, 掌握产妇的疼痛信息, 正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及程度, 和产妇一起制定最好的镇痛措施。

5.3 术前向产妇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应向产妇及家属讲解手术的有关知识、手术部位的疼痛性质、宫缩的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镇痛药物的作用和可采取的镇痛方法等, 使其对镇痛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打破按需给药的旧观念, 理解预防性用药的新知识, 告知产妇及家属现代术后镇痛的宗旨是尽可能完善地控制术后疼痛, 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的痛苦[4]。

5.4 合理使用镇痛药

准确的疼痛评估是合理使用药物镇痛的依据, 根据产妇的主诉、疼痛的评估表, 合理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我院产科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单次肌内注射、静脉自控持续镇痛 (CA) 。单次肌内注射一般于术后麻醉效果消失后, 肌内注射哌替啶50~75mg, 为传统的镇痛法, 镇痛效果不及时, 用药量不灵活, 血药浓度波动大, 浓度低时效果差, 高时易出现呼吸抑制的并发症。CA以镇痛泵持续泵入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 该法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而设计的可塑性止痛法, 患者按动按钮即可启动系统, 有一种主动参与感, 而且以小剂量持续给药, 减少了镇痛药的总量。

5.5 心理护理

药物镇痛是术后疼痛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心理护理与镇痛药物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 护士应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 表示理解产妇的疼痛感受, 说明术后伤口疼痛是正常的生理过程。生活上尽量关心体贴产妇, 使其感受到温暖, 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有关知识、疼痛的反应规律、镇痛药的作用, 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恐惧感[5]。

5.6 对症护理

注意由于产妇术后体位的改变而引起的疼痛, 协助其翻身;宫缩痛时按摩子宫的手法要均匀、力度大小应据产妇的感受而定;同时请产妇一起按摩, 转移其注意力, 减轻疼痛。对于乳房疼痛可用局部热敷, 由肿胀处向乳头方向按摩;对乳汁排出不畅者, 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 以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疼痛是一切负性情绪的基础, 影响产后、术后的康复, 因此产科术后疼痛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对疼痛的干预, 以减轻产妇术后疼痛, 为产妇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顺利渡过产后、术后这一关键时期。

关键词:产科手术,疼痛,评估,护理

参考文献

[1]张锦琼.影响手术后疼痛评估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2, 8 (10) :783-785.

[2]潘丽.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 2004, 6 (3) :117.

[3]于婷.对妇产科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10) :64-65.

[4]张丽红.谈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9) :317-318.

上一篇:树立自信下一篇:食管癌患者疼痛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