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原因

2024-05-09

引发原因(精选十篇)

引发原因 篇1

一、 违章作业与安全生产

违章造成事故占有很大比重, 避免违章现象的发生, 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 要努力提高驾驶操作水平, 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农业机械操作规程、农机安全监理规章。在驾驶操作时要时刻提高感知觉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 遵守有关安全法规, 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二、疲劳驾驶与安全生产

驾驶疲劳时, 听觉、视觉的灵敏性下降, 对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应付办法考虑不周, 判断错误, 疲劳使注意力出现不稳定, 感知觉迟钝, 反应不及时, 精力不足, 在制动、换挡、转向等方面动作不协调, 操纵动作准确性下降而造成农机事故。

三、 饮酒与安全生产

饮酒后将麻痹中枢神经, 使色觉和触觉机能下降, 酒精有麻醉作用, 降低思考判断能力, 出现记忆障碍, 注意力下降, 反应迟钝, 醉酒使人精神恍惚, 神智不清, 操作者自我失控, 很容易发生农机事故。

四、 农机技术状态与安全生产

农业机械的技术状况, 直接关系到作业、行驶的安全。为保证农业机械安全生产, 农业机械必须具有可靠的驾驶员工作安全性和驾驶员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的保护性能。农业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摩擦、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导致技术状态恶化。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不符合要求, 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 尤其是农业机械的制动系、行走系、转向系、电气设备的绝缘性对安全作业影响较大, 除此以外, 农业机械的照明、信号、工作等系统也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

1.农业机械的制动性与安全生产

制动性是农业机械重要的安全性能之一。制动系主要作用是:农业机械高速行驶时的减速, 安全及时停车, 协助转向, 并保证农业机械能在一定坡度的斜坡上停车。为保证作业安全, 农业机械的制动装置必须操纵轻便, 反应灵敏, 必须能提供足够的制动器摩擦力, 制动性能良好、制动平衡、稳定、工作可靠, 在使用制动器时, 能保持规定的制动距离、制动时的减速度和制动器的作用时间, 保持双边制动不跑偏。即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有良好的制动效能恒定性;有良好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对农业机械制动装置必须经常检查、定期维护、及时排除故障、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制动跑偏的原因:左右轮制动力不相等。左右制动鼓与制动蹄片间隙大小不一致;个别制动蹄片上油污、硬化或铆钉外露;制动蹄片回位弹簧拉力相差太大。制动装置的主要调整是:制动器踏板自由行程的调整;制动鼓与制动蹄片间隙的调整;制动液的加注或制动气室气压的调整。

2.转向装置的技术状态与安全生产

随着作业时间的延长, 转向装置零部件磨损加大, 其技术状态逐渐恶化, 导致农业机械的操纵性能和稳定性能下降, 将严重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安全。

转向装置的主要故障及原因:

(1) 转向困难, 转弯后又不能及时回位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零件的变形, 配合间隙过小或过大。如蜗杆上、下轴承的损坏或间隙过小;蜗轮与蜗杆的啮合间隙过小;转向器及各润滑点缺油;转向节臂变形;前轮定位失常等。

(2) 转向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前轮轴承严重磨损或间隙过大;各拉杆接头球销间隙过大;蜗轮与蜗杆啮合间隙过大;传动杆件断裂或连接处松动。

(3) 行驶跑偏的主要原因是:左右转向轮气压不等;前轮前束不正确;前轴或车架变形;前轮定位失调;左右转向轮轴承间隙差别太大, 前轮摆头。

在使用中如发现转向沉重、摆头、跑偏或“飘”、反应迟钝等故障和异常现象, 必须及时进行检查调整。转向装置的主要调整是:方向盘自由行程的调整;前轮前束的检查调整;转向蜗杆轴承间隙的调整;蜗轮与蜗杆啮合间隙的调整。

3.对机车的要求

引发痔疮原因 篇2

2、妊娠期: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管扩张。孕激素和松弛肽等激素作用使盆底与肛管支持组织松弛,加重肛垫下移。这是诱发因素。另一方面,妊娠期活动量小,胃肠蠕动慢,引起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增加腹压,干硬粪便易擦伤痔区粘膜引起出血。

另外,妊娠期增大子宫压迫,腹压增大,盆底下降,神经牵拉导致括约肌功能异常,阻碍痔静脉丛的回流,肛垫血液动力调控障碍是导致痔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3、产褥期:产褥期的发病机会也较高。产妇分娩后,由于腹腔空虚,便意感变得迟钝,加上腹壁松弛,活动减少,排便无力,加重了排便困难,常常数日无排便的感觉。

4、更年期:妇女到了更年期,与肛门功能有关的组织,如括约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同样变得无力,肛门功能下降。与此同时,妇女更年期往往出现内分泌与神经功能失调,使人烦躁,有排便意又觉得排不净,频繁去厕所,增加了肛门负担,也是诱发肛门疾病的因素。

引发儿童口吃的五大原因 篇3

1.家族遗传影响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遗传学家调查了大量口吃患者家族的状况后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幸好这种遗传优势并不明显,且经过训练可以纠正过来。

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形成口吃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不完善,容易受他人影响,若经常与有口吃毛病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讲话,就可能形成口吃。

3.精神突然受到刺激

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巨变等突然、强烈的惊恐和刺激,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4.父母要求过急

孩子在学说话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矫正,以至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一说话就紧张,担心说错话,结果越怕说错话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也就越容易说错话。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的速度时,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

我们知道,习惯于用右手的人,大脑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大脑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能使孩子的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儿童口吃的4大表现:

难发性口吃:第一个字发不出。

连发性口吃:第一个字重复。

中阻性口吃:说话途中一个字发不出。

重复性口吃:无意义重复发声,重复发出与词句无关的音。

小提示:患儿在口吃时,常伴有口颊肌、面肌、颈肌、胸肌、腹肌等肌肉紧张,甚至四肢肌肉也会紧张。因此,患儿在讲话时常会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伸颈昂头、握拳蹬脚,或者出现拍大腿等紧张动作。不过,患儿在唱歌、背儿歌或大声朗读时,口吃常可减轻或消失,但在大庭广众发言或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症状往往会明显加重。

农机交通事故引发原因及预防 篇4

一、农用车由生产工具向交通运输工具转变

以前, 各种农用车均作为生产工具而服务于田间地头, 用于农田耕种、农用品和农产品的运输。上路行驶机率小, 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冲突较少, 事故发生率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用车被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被广泛使用。走亲访友, 运输物品, 买卖货物, 致使大量农用车涌上道路, 加上部分驾驶员不遵章守纪, 行驶随意性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 导致事故频发。

二、无证、无牌上路, 违章载人等问题突出

一辆农用车上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全国范围内因农机车辆违章载人引发的群死群伤的特大恶性事故不断。同时, 农机车辆自身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设备, 加上驾驶者驾驶技能低, 安全意识差, 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甚至少数驾驶者根本不具备驾驶资格和驾驶能力, 就盲目驾驶、无证上路, 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驾驶员非职业化转变, 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的农机驾驶员以前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员而形成的一个专业群体。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者, 其驾驶技术的培训较为严格, 培训内容全面, 每个农机驾驶员的技术往往都相对过硬。但是, 随着农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所谓的“驾驶员”也相应增多, 盲目驾驶, 无序上路现象严重, 形成大量的事故隐患。

我们作为专门负责农机车辆牌证发放、管理的农机部门, 以及担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在工作中一定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 认真履行职责, 扎扎实实把农机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必须到位。农用车发生交通事故, 很大程度反映出农民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因此, 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机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宣传栏的宣传阵地作用, 广泛开展建设交通安全村、事故预防宣传版块巡回展、“送安全下乡”等活动, 大力营造加强交通安全舆论的氛围, 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受感触、受震动, 扩大安全教育面, 以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二是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必须到位。现今农村驾驶员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状态, 驾驶技能、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因此, 安全教育必须到位。交通管理部门、农机部门要相互配合, 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 宣传无证驾驶、无牌上路的危害性, 让农民兄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交通安全, 切实绷紧安全这根弦。

三是农机部门管理必须到位。农机车辆管理应进一步扩大范围, 加大深度, 要做好农机的排查摸底工作, 详细掌握农机的保有量。同时, 组织人员上门服务, 进村进户, 对无牌、无证的车辆进行整改, 使黑户车无藏车之地, 报废车无法上路, 帮助正常行驶的车辆办理相关手续。农机部门更应该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 切实履行好安全法赋予的农机发牌发证职责, 做好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 严把驾驶员考试关,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四是违章处罚的力度必须到位。违章处罚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减少事故隐患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是在农村违章处罚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 农民的抵触情绪较大。因此, 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宣传在先, 要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 对在道路上查获的存在违法违规的农机车辆, 要妥善处理,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什么原因会引发疱疹 篇5

一、抽烟:抽烟能降低人体的抵抗力,所以抽烟也是生殖器疱疹发生和复发的危险因素。资料表明,抽烟的人发病率比不抽烟者会高出3倍多,并且发病率会随着烟龄和日抽烟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抽烟还能够促进生殖器疱疹的复发。

二、免疫功能失调所致:免疫力低下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如: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性化疗和应用糖皮质激素等病人,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均明显增加,且疱疹体积也较大。

三、饮酒和饮食:饮酒是很多疾病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饮酒可影响人体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人体的免疫力。另外酒精能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高危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疱疹的发生和复发。经常吃辛辣的食物也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带状疱疹的家庭预防

1、初期的处理

初期的处理使用止痛药可以暂时缓解疼痛,服用维生素C及B群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及神经的功能,或可以服用离氨酸,这是氨基酸可能帮助抑制疱疹病毒的扩散。

2、冷敷

冷敷不要随便用药,用药不当会刺激皮肤,延迟复原。比较稳妥的办法是用毛巾沾冷水敷疱疹患部。要避免高温。

3、双氧水

使用双氧水假如疱疹发生感染,你可以擦一点双氧水,无需稀释,倒出后直接涂在患部即可。

4、补充营养素

① L—离氨酸500毫克,每天2次。这种氨基酸是帮助复原的重要物质。

② 维生素C加生物类黄酮2000毫克,每天2次。有协助破坏此病毒及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

③维生素B群添加维生素B12 100毫克,每天3次。必要时,叮采注射方式,但需经医师指示。营养不良者尤其需要。

④锌(箝合剂每天80毫克,一周后改用较易被吸收的门含锭,每天50毫克。有增强免疫系统及防止感染的作用这种箝合剂。

⑤维生素A乳剂有增强免疫系统及防止感染的作用,而巳乳剂较容易被身体吸收。

⑥维生索D、维生素每天2次。能够协助组织复原及钙质的吸收。

5、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中应包含新鲜蔬果、啤酒酵母、糙米、谷类。清肠禁食很重要。

6、保护创面

小心保护创面可以使患部接受短期的阳光。淋浴时,轻轻冲洗水疱部位,勿触摸或抓痒。避免一些含扑热息痛的止痛退热药,这些物质将延长此症。

★ WTO与中国银行业―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 银行业个人简历

★ 危机发言稿范文

★ 银行业优质服务心得体会

★ 银行业述职报告

★ 银行业新春贺词

★ 银行业柜员年终总结

★ 如何引发学习兴趣

腱鞘炎引发肌腱损伤的原因及治疗 篇6

【关键词】 腱鞘炎;局部注射;小针刀;安全性

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劳损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下称激素)局部注射或小针刀治疗。因其疗法操作部位表浅,定点容易,又不在椎管等危险区域,临床医生在操作上重视不够,肌腱损伤、断裂的报道[1]时有发生。如何避免论述如下。

1 要了解腱鞘的解剖

腱鞘分纤维鞘和滑膜鞘。纤维鞘位于外层,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纤维鞘里面是滑膜鞘,为双层圆筒形的鞘,其间有少量滑液,起润滑作用,在内、外层滑膜转折部,其间为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通过,在肌腱贴骨面位置将肌腱与骨面连结,称为腱系膜;腱鞘的近侧及远侧缘,在掌指关节处增厚最明显,纤维方向变为横行,称为环状韧带,宽4~6 mm,长7 mm,构成滑车系统,起支持带作用,将肌腱与指骨紧贴。

腱鞘炎初期由于损伤,造成腱鞘变性、增厚,约束和挤压其中的肌腱,使肌腱出现葫芦状改变,成为绞锁的病理基础;肌腱两侧为指掌侧固有神经、动脉,距离肌腱正中位平均4 mm。

腱鞘炎的病理基础是环状韧带的增厚狭窄,所以治疗关键是切开环状韧带。

2 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2.1 局部注射 局部注射是将药液准确的注入腱鞘与肌腱之间的间隙内,严禁刺伤肌腱或注入肌腱内,造成肌腱损伤。规范的注射方法为掌指关节近侧刺入,针尖与掌面近侧呈30°角,沿肌腱纵轴方向经皮肤、皮下组织,刺入肥厚的腱鞘[2],遇到屈肌腱如橡皮样的阻挡感觉后,将药物注射到肌腱和滑膜鞘之间[3]。若刺入准确,嘱屈伸患指,针头应不摆动,推注时阻力很低,注射液沿肌腱扩散,患指末节肿胀并发白。

2.2 小针刀 相关书籍中有如下几种操作方法:①……刀口线与屈指肌腱平行刺入,达骨面。先作切开剥离,再作纵行或横行剥离。有硬结则切开剥离……[4];②……严重者,刀刃接触骨面,倾斜针体,将腱鞘从骨面下剥离……[5];③……避开肌腱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硬结较大者,在硬结上纵切1~3刀……[6];④……平行肌腱进行针刀,达腱鞘后,纵向剥离,横向推移,再将针刀绕到肌腱后,挑动肌腱数次……[7];⑤……如未感到完全切开腱鞘,可将刀锋提起至腱鞘表面,然后倾斜刀体与皮面平行,刀锋对向腱鞘壁平行方向向近、远端推动刀锋……[8]。

以上操作,分析如下:①针刀不能避开肌腱直达骨面,在肌腱的硬结上切l~3刀,肌腱会部分切断,纵行疏通剥离,肌腱会被纵向切开;②横行剥离可能会损伤距离肌腱两侧4 mm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动脉;③将腱鞘从骨面上剥离铲起则易伤及肌腱、骨膜、腱系膜或指固有动脉、神经;④“刀锋对向腱鞘壁平行方向向近、远端推动刀锋”不可避免地会伤及指屈肌腱表面。

较为安全的操作方法:将患指腱鞘的近端及远端各定1点,即为松解处[9],刀口线和屈肌肌腱平行于2点连线刺入,感到有突破感,为已切开腱鞘,倾斜针刀与肌腱平行,挑拨增厚的腱鞘壁和环状韧带,操作切割时可感到“嚓嚓”声,一般环状韧带被切开时可感到阻力消失[10],不要再深入至肌腱、骨面,以免损伤肌腱。

3 肌腱损伤的病理性机制

激素可造成脂肪细胞肥大,可抑制肌腱毛细血管的长生和再生,最终发生肌腱缺血、坏死、断裂[11];

使肌腱的力学性能出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出现肌腱退变的表现,抑制胶原合成,出现肌腱退变的表现[12],使肌腱更容易受伤[13],加重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最终使肌腱结构紊乱而趋向自发断裂[14]。

所以治疗后应休息3 d,避免受压,不做握持动作,最初几天应将相邻的手指固定,术后3~4周内避免做抓握动作,3~4周后劳作时建议用带衬垫的手套或工具防护。

4 小 结

腱鞘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对其并发症应有足够的认识。要掌握腱鞘炎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注射到位,小针刀操作规范。做到施术时不损伤肌腱等非致病组织,就可以扬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

5 参考文献

[1]关建朝.局部封闭引起拇长屈肌腱自发性断裂致腕管综合征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0,23(6):540.

[2]杨翊,周光涛,张德清.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67-

468.

[3]安德拉森.门诊骨科基础治疗学 [M]. 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8.

[4]郭学军.针刀治疗慢性疼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

[5]吴富林.针刀医学临床实践[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5.

[6]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1-192.

[7]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57.

[8]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141.

[9]李孝林,张朝驹.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方法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86.

[10]陈日勇,刘运纪,冯贵添.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16.

[11]张照梦,胡志强,金党印.手部腱鞘囊肿封闭治疗致肌腱断裂45例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43):30.

[12]Oxlund H.Long term local cortisol treatment of tendons and theindirect effect on skin: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ts[J].Scand J PlastReconstr Surg,1982,16(1):61-66.

[13]姬树青,马信龙,马剑雄,等.短期局部注射激素大鼠肌腱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14(41):7704-7708.

[14]雷林革,沈美华,何如祥,等.自发性伸拇长肌腱断裂的临床诊治[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78-80.

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篇7

关键词: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应对策略

抗生素的临床广泛应用极大增强了人们的抗病能力,保障了人群健康,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用药安全问题[1]。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是现阶段广受关注的话题。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我院因使用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3~75(42.27±28.15)岁。另选取同期使用头孢类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的1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17~86(44.85±7.9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统计观察组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种类及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类型;统计对照组非头孢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统计2组诱发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并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

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以3代头孢类药物为主,其中头孢哌酮钠8例(16.00%),而头孢曲松钠12例(24.00%),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2.2 引发的不良反应类型

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包括:肠胃反应10例(20.00%)、过敏反应16例(32.00%)、神经功能类2例(4.00%)、血液系统损害7例(14.00%)、肝肾损害7例(14.00%)、二重感染2例(4.00%)及双硫仑样反应6例(12.00%)。

2.3 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经统计分析,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有过敏史和用药后饮酒等均为引发不良反应高风险因素。观察组存在过敏体质、有过敏史和用药后饮酒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头孢类药物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强、利用率高、部分耐酸及耐酶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为临床有效控制细菌感染的药物之一。但伴随临床使用率的不断增加,渐渐出现了该类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导致该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不断升高。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严重的将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头孢类药物的合理、安全用药问题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2,3]。应采用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有过敏史和用药后饮酒等均为引发不良反应高风险因素。这对于制定预防不良反应的有效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故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或有无过敏史,同时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情况,谨慎选择药物[4]。除此之外,需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予以干预,向患者详细介绍关于用药及用药后饮酒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危害性与严重性。另外,头孢类药物以及患者自身发病因素亦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物质量存在问题、药物纯度较差、药物中所掺杂的杂质在进入人体后都可能直接引发不良反应。此外若所选用的头孢类药物与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服用其他类型药物发生拮抗,也会存在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故选用头孢类药物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的药物,并注意与其他药物联合是否存在禁忌。最后还应注意,由于部分患者伴有某些基础性疾病,也将会导致头孢类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物作用或代谢发生改变,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血友病、溃疡、肾病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用药选择应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笔者建议临床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之前,需对患者身体状况及患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评估,确认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以往有无过敏史,对伴基础疾病患者需谨慎选择药物,严格审定药物使用方案。与此同时应对患者日常生活与饮食习惯进行干预,告知患者服用药物期间严禁饮酒。(2)用药期间,需实时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密切留意患者服药期间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征兆,对长期服用头孢类药物的患者须监测其肝、肾及凝血功能,患者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停药观察,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3)当不良反应出现时,需积极干预处理,如鼻导管、面罩吸氧等,对出现呼吸困难及麻痹症状患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适当补充血容量,但应注意合理使用扩容、升压等药物。对于出现假膜性肠炎症状的患者,在停止使用头孢类药物的同时,需要快速补充血容量并给予全血、血浆或白蛋白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并进一步提高患者自身抵抗能力,防止患者肠道内滞留毒素[5]。

综上所述,头孢类药物使用需明确用药指征,严密监控患者用药过程,积极建立不良反应防范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楚倩,周陈西,刘孟娟,等.第3代头孢菌素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4):98-100.

[2]刘艳波,周龙洋,吕礼安,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2):202-205.

[3]吕燕妮,温金华,魏筱华,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机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1050-1054.

[4]郝影霞,尹翠英,李珍红,等.头孢菌素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23):5073-5075.

拖拉机交通事故引发原因及预防 篇8

1.拖拉机由生产工具向交通运输工具转变。

以前, 拖拉机只作为生产工具而服务于田间地头, 用于农田耕种、农用品和农产品的运输。上路行驶机率小, 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冲突点少, 事故发生率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拖拉机被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被广泛使用。走亲访友, 运输物品, 买卖货物, 致使大量拖拉机涌上道路, 加上部分驾驶员不遵章守纪, 行驶随意性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 导致事故频发。

2.无证、无牌上路, 违章载人等问题突出。

一辆拖拉机上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全国范围内, 因农机车辆违章载人引发的群死群伤的特大恶性事故不断。同时, 农机车辆自身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设备, 加上驾驶者驾驶技能低, 安全意识差, 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甚至少数驾驶人根本不具备驾驶资格和驾驶能力, 就盲目驾驶、无证上路, 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驾驶员非职业化转变, 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的拖拉机驾驶员以前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员而形成的一个专业群体。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者, 其驾驶技术的培训较为严格, 培训内容全面, 每个拖拉机驾驶员的技术往往都相对过硬。但是, 随着拖拉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所谓的“驾驶员”也相应增多, 盲目驾驶, 无序上路现象严重, 形成大量的事故隐患。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 作为专门负责拖拉机车辆牌证发放、管理的农机部门, 以及担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公安交警部门, 在工作中一定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 认真履行职责, 扎扎实实把农机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安全宣传必须到位。拖拉机发生交通事故, 很大程度反映出农民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因此, 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机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宣传栏的宣传阵地作用, 广泛开展建设交通安全村、事故预防宣传版画巡回展、“送安全下乡”等活动, 大力营造加强交通安全舆论的氛围, 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受感触、受震动, 扩大安全教育面, 以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二是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必须到位。现今农村驾驶员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状态, 驾驶技能、安全意识亟待提高。因此, 安全教育必须到位。公安交警部门、农机部门要相互配合, 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 宣传无证驾驶、无牌上路的危害性, 让农民兄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交通安全, 切实绷紧安全这根弦。

三是农机部门管理必须到位。拖拉机管理应进一步扩大范围, 加大深度, 要做好农机的排查摸底工作, 详细掌握农机的保有量。同时, 组织人员上门服务, 进村进户, 对无牌、无证的车辆进行整改, 使“黑车非驾”无藏身之地, 报废车无法上路, 帮助正常行驶的拖拉机办理相关手续。农机部门更应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切实履行好安全法赋予的农机发牌发证职责, 做好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 严把驾驶员考试关,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四是违章处罚的力度必须到位。违章处罚是依法进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减少事故隐患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是在农村, 违章处罚, 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 农民的抵触情绪较大。因此, 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宣传在先, 要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 对在道路上查获的存在违法违规的农机车辆, 要妥善处理,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引发原因 篇9

中国与日本蔬菜贸易关系密切, 是日本蔬菜主要输入国家之一。随着两国蔬菜贸易量不断增长, 贸易争端也愈演愈烈。因此, 分析中日两国蔬菜消费需求和贸易状况, 加强蔬菜贸易政策沟通, 对促进蔬菜贸易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日蔬菜贸易的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 与相关国家分别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 农产品市场相互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蔬菜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量迅速增加。但中国是蔬菜生产大国, 还不是贸易大国。中国在对日本蔬菜贸易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贸易结构完备

(1) 品种结构。

按照出口蔬菜的形态划分, 中国出口蔬菜大体可分为新鲜蔬菜和加工蔬菜两种。新鲜、冷冻蔬菜是目前蔬菜出口的主要种类。根据蔬菜的农业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点, 还可分为根菜类、白菜类、绿叶菜等11个种类, 这11类蔬菜中国均有出口。

(2) 地区结构。

中国蔬菜出口基地大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近年有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的趋势。中国蔬菜出口市场已覆盖了150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集中在亚洲发达地区市场, 其中日本是最大的市场。

2.贸易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 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蔬菜出口目的国, 蔬菜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中国蔬菜比较成本优势非常显著, 中国土地辽阔, 南北地区气候相差较大, 适合各种蔬菜生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

3.蔬菜品种多样化

日本从中国进口蔬菜的品种主要有保鲜蔬菜、冷冻蔬菜、腌制蔬菜和森林蔬菜等。近年来在品种结构上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从以腌制蔬菜为主转向以保鲜蔬菜和冷冻蔬菜为主;二是保鲜蔬菜进口量成倍增长。此外, 具有天然、环保、绿色等概念特点的各种森林蔬菜, 近年来在日本畅销, 需求量剧增。

4.蔬菜贸易基地和订单化的范围不断扩大

山东、福建、辽宁、浙江和江苏是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的主要省份。为了使蔬菜生产符合日本进口的要求, 各省都打出了环保牌、绿色牌, 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出口企业集团, 建立了多处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蔬菜出口基地,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5.不断加强蔬菜检验检疫

鉴于近年来日本蔬菜消费出现向营养保健型、加工方便型、绿色有机型转变的趋势, 中国对蔬菜不断加强检验检疫, 以满足日本消费者的需求。

引发蔬菜贸易争端的原因

中日蔬菜大规模贸易争端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在1995年, 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发难, 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制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解决。第二次在2001年, 日本农水省宣布从2001年4月1日起至10月底, 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实施检疫管理, 限制了日本的进口数量。紧接着, 日本政府又决定在4月23日~11月8日, 对中国的大葱、生鲜蘑和菸草席三种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 对超出一定数量的部分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作为反击措施, 同年6月21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对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机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三种进口商品加征特别关税, 税率为100%。之后两国有关部门就中日之间的贸易争端举行了多轮磋商, 最终于12月21日达成和解:日方决定不启动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限制, 中方则撤销对日本三种工业品加征特别关税, 至此为期300天的贸易争端降下了帷幕。

1.日方的原因

(1) 日本菜农不满。

中国企业为了抢占出口市场, 往往采取价格竞争策略, 造成的结果是蔬菜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并未使中国农民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反而对日本的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引起了日本菜农不满, 进而引发了贸易争端。

(2) 日本蔬菜进口增长速度过快。

近几年, 日本国内的蔬菜生产力不断下降, 实施国际农产品贸易体制也促使日本扩大蔬菜进口规模, 蔬菜贸易量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 其中大部分是中国蔬菜对日本出口。

(3) 日本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农业劳动力日趋高龄化造成蔬菜生产劳动力不足, 同时伴随着国外大量新鲜蔬菜进口, 致使其国内蔬菜价格下降, 蔬菜生产者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很难满足超市、餐饮业等定时定量定价的需求。

(4) 日本国内对蔬菜安全性越来越重视。

日本为了加强蔬菜的安全性, 对上市的蔬菜实行标准化和环保化, 严格限制不符合其标准的蔬菜进口。

(5) 日本的蔬菜标准。

(1) 质量标准。日本对12种蔬菜分别制定了标准规定, 总体要求是:要具有该品种固定的形状, 色泽良好;无腐烂变质, 无病虫害;干净、无沙土等异物。 (2) 规格标准。上市蔬菜的规格大小标准分为L、M、S三级, 分级标准因种类不同而不同, 具体分为单个重、长、直径、一个标准包装能盛的个数等指标。 (3) 包装标准。包括包装的重量、尺寸、材料、方法和标识等。

2.中方的原因

(1) 产品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

总体看, 中国蔬菜的生产和流通还处在“以量取胜、价格竞争”阶段, 这种竞争导向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2) 农药残留问题。

中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是国际贸易的一个敏感问题。各国往往利用严格的卫生质量检查形成非关税壁垒, 以达到阻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本国生产者的目的。

(3) 出口渠道风险较大。

中国蔬菜对日本出口主要依赖国外商人, 即一部分国外商人到中国蔬菜产地委托一个企业作为代理人为其组织货源;另一部分商人则通过一些关系与产地企业签订出口意向合同。这种出口渠道的风险较大。

(4) 蔬菜产地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企业无序竞争。

蔬菜产地缺少真正代表生产者利益的合作组织, 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并未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机制, 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生产者往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解决争端的有效途径

1.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

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已成为日本蔬菜进口和消费的趋势, 日本政府已颁布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对此中国应加强对日本蔬菜出口的管理, 尤其要推广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

在日本蔬菜进口结构中, 简单加工的净菜和深加工的蔬菜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根据日本的这一消费趋势, 中国应提高对日本蔬菜出口的产品附加值, 注重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 还要增强品牌意识, 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提高蔬菜的质量, 调整出口结构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就按“指定蔬菜”和“特定蔬菜”分别制定了统一的市场流通规格标准。食品安全和卫生是国内外消费者共同的敏感问题, 中国要扩大蔬菜出口就必须重视产品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保鲜蔬菜不易贮藏, 加之受日本市场影响又大, 一旦出口不了就很难再销往其他国家。因此, 中国应实施多元化战略, 调整蔬菜出口结构, 重视精加工和深加工蔬菜出口, 以降低贸易风险。

3.多元化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 中国蔬菜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蔬菜出口企业应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巩固东南亚老市场, 积极开拓欧美等地新市场,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绕过区域化和贸易集团化的国际贸易壁垒。

4.建立进出口管理体制, 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中国应保持鼓励出口政策的稳定性,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出口退税率, 做好蔬菜出口市场的信息交流和生产经营指导工作, 加强对蔬菜出口市场管理, 避免蔬菜出口商之间进行恶性竞争。

争端的结果和贸易前景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 日本蔬菜产业缺乏竞争力是引发中日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中日蔬菜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蔬菜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 这样日本必然产生从中国进口大量蔬菜的需求。如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核泄漏, 给日本蔬菜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中国是日本的近邻, 无疑成为日本在遭受核辐射后能够及时提供蔬菜供给的国家,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蔬菜出口。

对中国来说, 日本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生鲜蘑等农产品进行限制, 会使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出口企业遭受直接损失。日本实施进口保护措施的直接受益者是其生产大葱等农产品的农民, 因削弱了来自进口者的竞争, 该国的农民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 增加收入。但是日本的消费者却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蔬菜。与此相似, 中国的反击措施对日本的出口企业也造成了直接损失, 同时中国的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的企业可从中获益。

引发原因 篇10

1 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1.1 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性

在这里,引用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个公共物品。

从消费的角度看,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经济学中私人物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消费的排它性的特点,同理公共物品也具备两大特征,即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的无排它性,这在公共物品的定义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消费的无竞争性是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全体社会成员都有消费同等数量公共物品的权利,公共物品不能保证任何两方利益性的交换;消费的无排它性是指某人的消费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物品的消费。这充分说明公共物品的消费权与享有权并非由某个人所有,而是为整个社会共同占有。

从供给角度看,市场无法自行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即公共物品引起市场失灵,这是由公共物品的非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消费的无竞争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不能有效的配置公共物品合理的数量;消费的无排它性决定了即使公共物品有价格,市场也难以解决其收费问题,因为它一旦形成便无法阻止人们对它进行消费,尽管人们不曾对该物品支付费用。

从产权角度看,产权是个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法定权力,是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意义,这就意味着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用它,以至于当使用的数量超过社会合理程度,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就会不可避免导致外部不经济性,从而引发市场失灵。

1.2 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

对公共物品有较清楚的认识以后,我们不难发现,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如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优美的自然景观等等。环境资源在经济学上是指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一种生产要素,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容量、景观等环境要素。(1)环境资源是自然形成的产物,客观上它不属于任何个体,同时它又被任何个体以同等数量的水平消费而无须考虑支付消费它的费用,这表明环境资源具有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的无排它性。(2)虽然每个人都消费了相同数量水平的环境资源,但是不同的人可能对它所提供的服务给予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环境资源能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而有的人则认为环境资源并没有为自己创造多大的利益,或者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由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提供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也不能使公共物品提供量达到帕累托[1]有效,因此市场在供给环境资源时就失灵了。(3)由于环境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人们就会滥用资源,并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率使用,这时个体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或者说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导致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性。

2 环境资源公共导致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方面。资源是否短缺是一个相对概念。以前,未开垦的土地,清洁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可以普遍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可以自由地取用。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昔日充足的环境资源已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比如淡水资源的短缺已引起全球广泛的关注。产业革命后,经济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不加处理直接进入环境,当长期积累的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能力超过环境自净的能力时,环境质量就下降,环境就遭到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衰竭都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例子。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人类长期以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已经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等等生态问题。人类不仅正在破坏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成果,而且也在摧毁自己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环境资源的公用物品属性正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经济原因。

3 建议

环境恶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避免环境资源这类公共物品对环境继续产生不良影响,既然市场机制失去作用,那么必须在市场之外寻求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弥补市场缺陷。

3.1 政府干预

“环境保护靠政府”,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政府干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是有效的:(1)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2)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政府直接管理,表现在政府成立环境保护职能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整治等工作;政府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政府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要坚决执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环境经济原则[2],切实做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保护环境,政府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要防止政府决策的失误使市场进一步扭曲而导致的政府失灵[3]。

3.2 明晰产权

产权不清造成环境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例如对清洁空气的无偿共享导致空气被严重污染,对河流的公共所有导致工厂企业随意排放废水,对森林资源的共享导致林木被乱砍滥伐……要解决这种滥用的格局,有效途径就是将这些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授予个人或企业,使产权明确化。同时,还应当从法律上严格保护产权的预期稳定化,即令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长时间内有效地行使产权权利。随着产权的界定,在资源的使用中会发生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人们开始对成本收益投以极大的关注,因为人们有权排斥他人侵扰自己的财产,从而将很大一部分外部性内在化了;二是即使仍然有外部性,围绕着内在化过程的谈判和执行的成本也比公共产权下时大为下降,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4]。

3.3 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公众意识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素质。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地区,往往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人们经不住巨大的道德“机会利润”或社会道德风气的诱惑,只会关心经济上的利润。只有当社会道德意识的一致性程度足够高以后,人们才会按这种普遍的道德观念来发展经济,获取利益。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公众的环保意识将从根本上制约环境资源的滥用现象。

3.4 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将资源的核算游离在外,不仅没有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且刺激了人们不当的消费需求乃至浪费,导致环境恶化。建立完善的资源核算方法,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促进更加合理地经济地使用资源,有利于全面、客观、动态、及时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的潜力,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可喜的是,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新《环境保护法》落实,环境保护部近日重新启动绿色GDP研究工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5]。

4 结语

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多种多样,除经济因素外,还有人口因素、道德因素等等。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去挖掘环境恶化的实质,从而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姚健,主编.环境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贾璇,杨海真,王峰.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环境政策初探[J].四川环境,2009,28(2):78-81.

[3]王建瑞,周夕彬.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23(5):433-437.

[4]陈伟.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1,23(2):21-29.

上一篇:展示教育下一篇:质量技术监督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