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境学习

2024-05-11

案例情境学习(精选九篇)

案例情境学习 篇1

教学发展的过程, 是教学改革的过程, 也是应对和解决教学中不断出现的干扰因素和问题的过程。所以, 伴随教学的进步总会出现一些教学的绊脚石, 在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一方面这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遮蔽了教学的本真;另一方面它却又是教学发展的动力, 促进了教学的不断变革。

2001年6月,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 “课程改革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成为这次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可以说是最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并倡导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健全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倡导基于情境的、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基于案例的探究式和开放性的学习, 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以及认知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抛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 ) 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 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贾斯珀系列 (Jasper series) 是由美国温特贝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 (CTGV) 成功开发的以抛锚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典范案例。

二、贾斯珀系列

贾斯珀系列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念, 以抛锚式教学为主要教学设计原则, 以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课程设计思想与原则。

贾斯珀系列共包括以录像为载体的12个历险故事 (包括一些录像制品、附加材料和教学插图) , 这些历险故事是以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故事主要是为美国5年级以上的学生设计的, 每一张光盘都包括一小段约17分钟的历险录像, 每一个历险故事的设计都像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 用以解决历险中问题的所有必需的数据以及一些原始的数据都镶嵌在故事中, 贾斯拍历险故事中同时也镶嵌了一些教学情境以便为一些典型的问题解决方法提供示范。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推理、交流, 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化与历史等的互动提供了多种机会。

三、贾斯珀案例的探究

贾斯珀系列产生于1984年开始起动的若干个研究项目, 分别是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 (语言编程对一般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动态评估项目。那时研究者没想到创造一个像贾斯珀那样的产品,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而不是在建设一个中心。但是, 他们很快发现, 像课本和每章结尾的数学应用题这样典型的教材很难创立他们想要研究的学习环境。因此, 他们希望与教师合作, 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随后, 那些项目等工作提出了创造新型学习环境的可能性 (利用新计算机和视频技术) , 这种学习环境能帮助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部分。还有, 克服惰性知识问题的尝试——抛锚式教学和促成贾斯珀产生的特殊经验。这就是贾斯珀诞生的过程, 它们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一) 对数学应用题的早期研究

贾斯珀研究者对数学应用题的研究是针对学校中五、六年级学生的, 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给学生如下书面形式的简单的数学应用题:

1.托尼每年夏天都坐公共汽车去野营, 还有8个孩子和他一起去。汽车每小时开9英里, 共开了4小时。请问野营地离出发地的距离是多少?

2.约翰站在大楼前。楼有约翰的8倍高, 约翰16岁, 高5英尺, 请问楼有多高?

几乎他们接触的所有学生都十分机械地去解题, 而不是首先试图理解问题。例如, 第一题的答案是8+9+4=21。下面的关于解题策略的解释十分典型:

访谈者:你为什么要把数字加起来?

学生:因为题目说“野营地有多远?”有多远就意味着要加起来。

对这些学生而言, 数学思维意味着用来解决数字问题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了寻找确定数字的关键词 (加、减、乘、除) 。用来运算的数字与问题背景几乎无关。学生一定要把每个问题中所给的不相关的数据用上, 表现出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极度缺乏理解。

启示:传统教材里的应用题, 通常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目的 (限制人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 不能帮助学生思考现实情境。多数应用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问题解决本质的概念性错误, 它不经意地引导学生寻求唯一答案而不是探求多种可能答案。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教材呈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 (情境化) , 否则, 这些知识对我们几乎毫无作用。

(二) 对问题理解的支持

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首先基于录像场景的使用帮助学生产生各类情境下的智力模式。他们使用“盗走箱子的人”影片里的前12分钟片段, 诉说印第安纳·琼斯到南美去夺金像。他们让学生想象自己返回丛林, 去获取印第安纳·琼斯留下到金色仿制品。比如, 假使要返回山洞, 就让他们测试需要越过的陷阱宽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照影片中的情节。学生可以看到印第安纳·琼斯用伸出的身体探过陷阱摆过去, 陷阱的宽度是印第安纳·琼斯的2倍。结果表明, 使用录像情境的优点体现在学生解决相似迁移问题的能力上。

启示:传统教材通常只包括三本 (课本、教参、练习册) 文字材料, 视频或音像材料几乎没有。难道文字图表是数学课程唯一的、最好的呈现方式吗?虽然贾斯珀系列目前还只是美国9个州16所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有益补充, 与原有数学课程的融合 (是“嵌入式”, 还是“并列式”)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这足以让我们相信数学教材从表现形式到情境内容都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而不是单调乏味的。

(三) 超越结构良好的数学应用题

当学生观看录像时, 研究者暂停它, 把问题告诉学生。在研究者思考了许多数学思维的假设之后, 便开始质疑上述方法是否仍陷入传统的数学应用题形式里。因为他们定义了要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帮助学生概括和提出问题。而后者对在真实世界中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各种数学思维更重要。

启示: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 学生之所以不能把课堂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情境, 是因为学校所教的都是经过简化处理了的结构性知识, 注重抽象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将问题解决看作是概念和规则的应用, 从未将问题解决作为直接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 从问题的类型和特点来看, 根本上是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的问题都是单一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这类问题明确, 只要对已有信息充分理解, 并采取特定的解决步骤, 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确切答案。

(四) 对有效学习环境的展望

贾斯珀系列所倡导的教学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的。就像父母帮助儿童学说话一样, 学习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产生, 父母与儿童共享同一种学习情境, 儿童的学习任务是具体而真实的。贾斯珀系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一个基于丰富情境的、可信度极高的故事。

启示:传统的教学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但由于教育情境中涉及的都是一些结构良好问题, 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介入程度不高。而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 更具有实践意义, 它的解决也不是单个人能够完成的, 需要很多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去探索新观点和新技术。所以说基于真实情境的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 将学校中的学生向自然情境中的学习者回归, 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 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多元化。一个好的促进者不应该限制学生对各种未知领域的探索, 他会精心地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空间的关键侧面, 从而更好地利用问题所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示范, 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心灵直觉事物, 获得独特的经验和认知。

摘要: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下, 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 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 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建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不仅更新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 而且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变革, 为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鉴于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本文从一个整合的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案例—贾斯珀系列的探究分析入手, 揭示贾斯珀系列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教育,生活,贾斯珀系列,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红.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建构[D].西南大学, 2006.12.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

[3]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2.

[4]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游安军.贾斯珀系列的课程设计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教育.

体育课情境教学案例 篇2

体育教研室

阎桂兰

在新的时期教育教学突飞猛进的改革过程中,我校迎来顺利升专的喜讯,为了更好的由中专教学教学模式过渡到大专的教学模式,现实就摆在每个教师的面前,如何合理、有序、稳步的调整好教学格局。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幼师原有的教学特点,又要考虑高职高专的教学体制。因此,在近期的教学中,力求教学形式调而不乱的原则。还要遵循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学生体质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以体育与健康为核心,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成品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以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通过创设灵活、新型、和谐、多变、自由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教师带动学生自由的创编各种练习方法,形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同学间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达成情感创作与交流,形成游戏创作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案例一(篮球原地运球)学生见到篮球一脸的恐慌,因为幼师学生弹琴唱歌,怕玩球搓手,她们想象只要玩球就会搓手。看到眼前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作为教师既不能急,又不能逼,我就自主、流利,做起了系列的运球方法,学生睁大了眼睛,羡慕的看着我做的各种动作。

这时,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眼神,我就马上停下来鼓励学生,你们试试一定能行。这时一部分学生突然跑去拿球,不由自主的运起球来,由于动作生疏,球不听她们的话,一会运到脚上、一会运到别人腿上,她们不停地跑去追球,一会学生就都参与到练习中。这时,我认为是把握讲解的好时机,我就吹了一声迪,学生就围了上来,我问学生篮球可怕吗?她们说还行,我接着又问,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回答我们听它的话。我说想让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反问能听我们的吗?马上我就讲解了球如何才能听她们的话的技巧。她们一听这么容易呀,听到这里我很高兴的说,球听了你们的话,你们就可以做各种游戏了,这时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她们就抢着拿球练习,并不断的把自己创编出来的联系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运球的方法,还创编出了左右、前后、胯下、绕身、带球前转身、后转身、运球抛球等动作游戏,最后学生相互进行破坏性运球游戏的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了很好的练习方法,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看到学生个个红红脸上带着笑容,可以看出,本课即达到了学习效果,又创建的多种球类游戏的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起到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

案例二(艺术体操平衡木蹲转起动作练习)

铃声响起,本次艺术体操课拉开了序幕,我利用追逐跑的游戏开始了一节课的准备活动,在游戏中,我设计了跑到障碍前做蹲转跳起练习动作,在段斩的游戏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蹲转起的动作。而后,我在

地面上已画好的10条直线上带领学生做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平衡木动作组合。柔软步接-变换步接-变换步条接-转体接演示平衡接挺身下动作。地面动作的练习是为平衡木上的动作奠定基础,在地面练习比较熟练后,教师引导学生,上平衡木练习,可是学生很惧怕平衡木的高度。这时就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领军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魅力和神圣的形象,我首先上平衡木进行示范后,鼓励大量比较大的学生进行练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她们的练习来激励胆量小的学生,练习后请她们谈感受,她们还说有老师的保护,一点都不怕,你们也来做吧!就这样学生就试着练习起来。可是,由于学生害怕,在学生上平衡木练习时,把熟练的地面动作做得五花八门,特别在做蹲转练习时,学生吓得哆嗦转动,等学生练习后。鸣笛示意学生围坐在老师的周围看老师的蹲转,我还把动作变成了歌谣。“下雨了,我撑开羽扇,蹲在小河边,看着青蛙在跳。雨停了,小草伸展着翅膀钻出了地面,开心地笑了”。就这样学生边做动作边念着儿歌完成了动作练习,她们开心的笑了,胆量也逐渐的大了起来,完成动作的质量也好了起来。后来我鼓励学生自己也可以创编儿歌来练习,效果会更好,于是她们就大胆的创编练习起来,我开心的笑了。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在体育实践课教学情境创设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在学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来设计,这样学生既能很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又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完成

一个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篇3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怎样上好一节课,是广大同行的共同追求.精心创设各种适当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有幸在某个活动中听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在这里与老师们共享.

1 案例分析

案例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老师创设了互动游戏作为课堂引入.

课堂展示实物:一只布老鼠和一只小仓库.一只老鼠想进一仓库偷食物,仓库有2个洞口,若用纸板挡住观察视线,学生就不知道老鼠是从哪个洞口进去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但是老师说:“如果是同学们操作我来猜,我能知道”.学生觉得很惊讶,老师请了二位同学帮助做实验,请一位同学可以任选洞口让布老鼠进去,另一位同学观察老师的判断是否与事实吻合,然后自己就转过身去,背对实验装置.经过几轮猜测,老师问这两位同学,我猜对了没有,学生佩服的说:“对了”.于是他问全班同学:“你知道,为什么我能这么准确无误的猜对呢?”同学对此作出了很多的议论和猜想,老师解释说:“原来,仓库里边有一个线圈,布老鼠的内部安装了一块磁铁,,线圈通过导线与一个放在远处的电流表相连,老鼠进出洞时,磁铁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同时感应电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方向,我就是利用放在黑板上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来确定的.”学生欣喜而又疑惑的表现出了强大的学习兴趣,老师趁势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感应电流方向有哪些规律.

这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如下几个特点:

这是一个有“真”的情境,真意味着摆在学生面前的问题是真实,不是虚构的,体现了问题研究的价值.

这是一个有“关”的情境,有关是指创设的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曾听一位老师说过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为了在公开课上营造气氛,一上课就给全班同学唱了一首歌,还是一首流行歌曲,学生听了非常高兴,掌声如雷,在场的老师也深受感染,但是,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内容与这首歌完全没有关系,这让听课教师哭笑不得,这种情境的创设,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创设的一种典型的无关情境.

这是一个有“趣”的情境,有“趣”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提升 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

这是一个有“疑”的情境,创设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有“疑”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 如何创设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镜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是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情,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景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现在的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在为寻找知识的原形而绞尽脑汁,在一些教学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也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非用情境不可.教学情境不在华丽的外表,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考.好的教学情境应该“短、平、快”,直奔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情境与教学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情境学习 篇4

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而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素质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法则成为提高素质的关键。授课时, 我提供教材“问题探讨”中的材料, 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计算, 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 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2) 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 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3) 研究表明, 在长跑过程中, 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 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4) 饭后, 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 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 很快就恢复正常, 这是为什么?由“马拉松运动员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能跑多久”的问题开始,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 所以创设良好的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乐于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二、重视模型建构, 突出知识产生的过程——质疑和探究

讲述: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激素是很重要的调节因素。

提出问题:回忆我们初中的学习或者联系生活实际, 听说过哪种或哪些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讲述:除了胰岛素外, 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

(图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 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思考讨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通过控制血糖的来源与去路来调节血糖的平衡呢?

归纳总结:胰岛素通过抑制来源和促进去路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来源和抑制去路来升高血糖。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分别模拟两种情景:饭后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马拉松运动中, 胰岛又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

小组活动并要求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请一组学生示范活动方法, 并根据活动讨论以下问题: (1) 甲、乙、丙分别代表什么? (2) 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 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产生的胰岛素过多时, 又会怎么样呢?要求小组讨论并绘制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 将其投影展示。

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也成为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 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 走入社会参加工作, 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 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 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的内在联系。因此,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 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由此, 在本节课中, 我先请学生推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生理功能, 再通过模型建构来验证推测。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 并请学生上台模拟饭后的反应和运动时的反应, 而其他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同学的模拟过程发现问题, 并及时提问解决。学生最终建构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了以下知识:乙代表胰岛, 丙代表肝脏而不是肌肉组织;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激素一旦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后就会灭活。通过实验, 也使学生懂得实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而这方面的收获不亚于知识的获得,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概括反馈调节概念的基础上, 请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反馈调节的实例, 最后大家讨论分析糖尿病的病因及防治、人工胰岛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

联系实际,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学科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问题。同时提出糖尿病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 并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入手, 为类比分析提供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好学, 使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案例教学 篇5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学员往往因其理论繁琐而却步, 逐渐失去了学习《运筹学》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员怎么去做, 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 且非常乏味无趣,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 有助于学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小型中间商营销策略为例, 阐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效果。

在《运筹学》第一章线性规划模型及单纯形法和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的内容学习完之后, 该案例的引入有助于学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案例:美国有一小型中间商由采购员、推销员、检验员结合而成, 任务是为农民作为中间人, 储存农民收获的农作物 (烟草、玉米和花生) 并为农民销售, 从总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它的雇员中有一位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为他建立了一个线性规划:

40x1+50x2+60x3≤10000 (库房的约束)

3x1+6x2+2x3≤600 (人工时的约束)

x1≤130 (玉米的约束)

x2≤80 (烟草的约束)

x3≤200 (花生的约束)

x1、x2、x3≥0

显然, 问题中的系数均为估计值。用单纯形法求解该线性规划, 得到

z*=w*=26005/13≈2000.38 (万元)

y1*=3/130≈0.023 (单位库房空间的贡献)

y2*=73/26≈2.81 (单位人工时的贡献)

y3*=17/26≈0.65 (单位玉米的贡献)

y4*=0 (单位烟草的贡献)

y5*=0 (单位花生的贡献)

从结果可以看出按目前的收购方式, 收购玉米130吨, 烟草11.54吨, 花生70.38吨可使获利最大, 利润为2000.38万元。此时引导学员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进而提问。

(1) 都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利润的增加?哪个是最主要的?

(2) 你准备怎样提高利润?

(3) 增加资源的代价有哪些考虑?实际中还要考虑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引导学员利用影子价格分析问题, 从问题的结果可以知道增加人工时, 增加库房, 增加玉米的收购可以使利润提高, 但是提高会有成本产生, 比如增加人工时通俗说也就是让工人加班, 这里就会涉及到加班费的支付;增加库房, 就得要去租借仓库, 就会涉及到租借的费用;增加玉米的收购, 那么就需要到外地去收购玉米, 这就得需要考虑运费等问题。学员在此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 各抒己见, 分析具体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策略。

最后给出实例的结果该毕业生对模型中进行了完整的分析, 并把他的发现报告了中间商。中间商作为一个小型组织, 靠直观经验决策, 已繁荣了几十年, 而且没有一次不得到高额利润, 因而不愿冒险做出改变。

该毕业生采取了惊人的行动。他愿意放弃后两年计划实施期中的一半工资。这使经理大为感动, 允许他执行他的计划, 包括从外区购买玉米、通过短期租用来增加库房面积和制定临时超时用工计划。结果中间商的利润增加了200万元以上。这个毕业生不仅不必放弃自己的一半工资, 而且得到提升和工资上浮的奖励。

至此学员的情绪达到高潮, 对自己的分析能产生如此的效果大为吃惊, 此时深感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这时老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

(1) 在各个对偶变量值变化之前, 能够购买的最大额外玉米量、劳力和库房空间是多少?

(2) 要不要考虑市场饱和?

(3) 用确定型模型考虑实际上不确定的系统, 其中对利润、市场需求等等的估计量是有效的吗?

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学员在课下考虑解决。如此这样一堂课下来, 不仅使学员加深了对前两章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直观展示所学知识的用处, 当然这个案例只是一个方面, 它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当中。

在案例教学中, 学员拿到案例后, 先要进行消化, 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的升华, 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通过实例展示了案例教学的过程, 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案例研究 篇6

据有关研究材料统计,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是30分钟。[1]所以,面对40分钟的一节课,教师只要采取某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林林种种的教学方法,我个人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逐渐发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但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的信息量特别大,并且学生很多时候是被如此众多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并没有对情境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都会流于形式。所以,如何有效地使用情境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设置的知识点跨度和跳跃性比较大,高中课程标准又采用分专题古今中外混编的模式,在这种复杂情况下,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使缺乏通史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困难,使高中历史课顺利地展开,并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情境”与“三维目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逐渐认识到情境教学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我们目前高中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被阐释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上述三个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课堂实例

下面本文就以岳麓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为例,加以介绍。

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我根据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及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养成全面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传统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代议制下国王、责任内阁、议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境一:在导入新课部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中英谈判过程中,双方代表分别是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而在1997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双方代表分别为江泽民和查尔斯王子,从首相到皇储的转变,这体现了英国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体,这种政体具有哪些特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

这样的设计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渲染教学情感,营造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情境二:在突破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基础———《权利法案》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展示《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图、《﹤大宪章﹥纪念亭》图、《权利法案》明确规定的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3]并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权利法案》吸收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问题,探究得出限定王权的思想)进一步追问它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做这样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境三:在突破君主立宪制的核心———责任内阁制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我主要是选取了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任首相一职的时事新闻,来引导学生突破对内阁、英国国王、议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烘托学习背景,便于学生理解、深化课文内容,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情境四:在学习英国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时,我采用了这样的一部分材料来处理: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最初确立的时候,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可以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就更少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岁的公民,无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4]

接着再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什么是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完善的作用有哪些?这样设计意图是:代议制民主是资本主义政体的核心特征,它体现了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因为这一内容是第三单元的核心,只在第八课中有介绍,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化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学会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这本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在对情景教学法的实际运用中,我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的完善:

第一,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在设计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时必须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理解教材内部的结构逻辑关系。在传统备课的基础上,更增加了备学生这一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地突显出来,随着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课堂上会生成很多新的内容,所以,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一角色。

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正在使用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探索中逐渐加以解决。伴随着大家的努力,相信我们的历史课程一定会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桂守才.基础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顾彩云.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M].新课程 (教师版) 2011.

[3]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M].岳麓书社, 2011.

案例情境学习 篇7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 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 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笔者在今年本校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上了“分式”这一课。在课堂上对“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了尝试。这节课讲完了, 心中留存着几份眷恋, 也有几点想法。现把这些想法加以整理, 与大家一起探讨。

案例描述

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让他们去领略数学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师: (利用多媒体, 播放奥运会鸟巢的图片) 同学们, 这图片认识吗?

生:认识, 是鸟巢。

师:对, 同学们去现场看过鸟巢吗?

生:没有。

师:想亲眼见一下吗?

生:做梦都想去。 (学生齐答)

师:今天老师模拟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鸟巢, 那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生:坐飞机去北京。

师:对 (出示问题情境) , 第一步———飞往北京:假设衢州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约1250公里, 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500公里, 问从衢州乘飞机到北京约需多少小时到达?

生:小时。

师:非常好!到了北京之后, 接下去应该做什么?

生:买票。

师:好 (出示问题情境) , 第二步———买门票:奥运会门票价格为篮球:每人500元, 跳水:每人600元。我们有a个同学看篮球, b个同学看跳水, 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

生:共需付 (500a+600b) 元。

师:很好!票买好之后, 接下去又应该做什么?

生:进入鸟巢。

师:进鸟巢之前, 老师要考考大家, 过了老师这一关才能进。 (出示问题情境) 第三步———鸟巢座位: (1) 鸟巢有x个看台, 共91000个座位。你知道平均每个看台有多少个? (2) 一楼看台有p个, 座位m个。一楼平均每个看台有多少座位? (3) 二楼看台有 (p+q) 个, 座位 (m+n) 个, 二楼平均每个看台有多少座位?

生:, ,

师:这些新代数式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代数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1) 两个整式相除。 (2) 除式中含有字母。 (小组讨论后, 有学生举手)

师:像上面三个式子那样表示两个整式相除, 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就叫做分式。 (板书课题)

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去创造。

师:请在下列整式中任选其中两个, 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 尽量多的构造出分式。x 2 x+1π (学生跃跃欲试, 纷纷举手)

生:

生:不对, 不对。π是一个无理数, 不是字母。是整式, 不是分式。

(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评析】到现在为止, 学生在交流中已经熟识了分式的基本概念, 超越了我的预期目标。当时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学生真伟大, 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其实课堂本身就是学生的, 我们为什么舍不得还给他们呢?

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去尝试。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实际问题, 并用分式表示它。 (可以小组讨论)

(你说我说大家说, 学生们议论纷纷, 片刻后, 有小组举手)

生:昨天我爸把家中的m千克柑出售, 收入为p元, 请问柑单价是多少?

生:上个星期学校举行踏春远足活动, 我们小组为活动准备了食物。若买了15元/千克的面包m千克和10元/千克的饼干n千克, 那么这两种食品的平均价格又是多少呢?

(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学生已经真正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去探究。

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 是本节课的难点, 也是探究学习的好素材。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 而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 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 我创设了以下活动供学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师: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x的值, 求分式的值。

生:2, 4, 6, 5, 11。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这里的字母可以取正数, 也可以取负数;可以取整数, 也可以取分数;同时通过这个活动, 让学生真正体验分式中的字母能取的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例如这里的“x不能取1”。然而, 学生并没有按我预测的给出“x=1”的例子。如果这时我直接给出“x=1”的例子而匆匆让活动结束, 那么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活动也等于虚设。

师:老师也喜欢一个数, 因为它是我的幸运数, 你们能猜出来吗?

生:8。

师: (摇头) 这个数是老师的出生月份

(这样的回答, 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以利于下一步问题的解决。)

生:老师以前跟我们说过是1月份出生。

师:当“x=1”时, 求分式的值。 (学生开始动手运算, 马上有人发言)

生:分式的值是0。

生:不对, x不能取1。 (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师:如果x取1, 结果怎么样呢?

生:会使分式无意义。

师:要使分式有意义, x应满足什么条件?

生:“x≠1” (学生声齐) 。

【评析】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引导语, 但已经体现了活动的目的,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分式中字母的取值可以是有理数, 也可以是无理数, 但使分式有意义是前提条件,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再次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让他们去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 更加应用于生活。 (出示问题情境)

例:刘翔和对手约翰逊两人从同一条跑道的起点出发, 已知刘翔每秒钟跑a米, 约翰逊每秒钟跑b米。如果约翰逊提前1秒出发, 然后刘翔去追约翰逊。

(1) 如果a>b, 那么刘翔追上约翰逊需要多少时间?

(2) 当a=6, b=5时, 刘翔追上约翰逊需要多少时间?

想一想:如果a=5, b=5, 分式有意义吗?它表示的实际情景是什么?

(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此时我灵机一动, 让学生来模拟这道题目中的情景, 从情境中感悟追赶问题)

三位学生自告奋勇上来表演:一人是约翰逊在前跑, 一人是刘翔在后追, 还有一人是发号员。表演一结束, 学生们把小手举到了我眼前。

生: (秒)

……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师:追赶问题同学们探索了, 还有相遇问题没有探索。如果你有兴趣, 不妨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

(这节课虽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内容, 但我感觉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兴趣也很浓。)

自我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我感触颇大。教师应该在“新课标”指引下, 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感悟和应用数学, 让生活走进课堂。

我们应以数学传播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时时感染学生,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让课堂上不断闪现思维的闪光点, 让学生最大可能地置身于一个想象的、模拟的或创造的数学生活环境中, 打破课堂教学和生活的界限,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运用数学的欲望, 寓教于乐, 寓学于生活。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几个案例与反思 篇8

[案例一]:《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老师课件出示了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 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淌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 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啄虫子?

……

至此, 十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 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显而易见, 上述教学情境具有宽泛性, 他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 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但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反思一: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 老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 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学生思维很活跃, 但实际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 离题万里”的局面, 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

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 教学情境地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地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 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笔者认为, 当教师课件演示主题图后, 只需可寥寥数语概括出图中美景。然后可直接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动物?小白兔是几只一群的?鸡呢?”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 展开新知教学。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 突出了教学重点, 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执教《四边形》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件演示操场的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里还有哪些这样的四边形?让我们比一比, 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1:地砖是四边形。

生2:楼梯上有四边形。

生3:窗户是四边形。

生4:我发现足球门也是一个四边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 找到了这么多四边形。……

反思二:创设情境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严谨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曹飞羽教授曾经指出: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地砖、窗户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四边形的物体', 是立体图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建立错误的概念, 是不科学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 我们也不要盲于否定, 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四边形从事例中抽象出来, 呈现给学生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四边形, 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就会科学、严谨得多。不仅突出了生活性,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为此, 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 我们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 必须注重数学本身的明确性和严谨性。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的片段

课堂上,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到一半, 突然, 电脑操作出现故障, 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 无所适从, 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 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 电脑又恢复了正常, 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本案例中, 幸亏电脑教师的及时到场,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 结果又会如何呢?

反思三:教学情境应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 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 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 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 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 从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做到适度适量。其实,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 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 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在教学中, 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 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 为了避免案例中的尴尬,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最终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因此, 教学情境仅仅做到生动、有趣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感受数学的价值。

[案例四]《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它叫智多星。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生: (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 它们是--小猫咪咪、小狗汪汪和兔子小白。

(教师边说边呈现出带有不同数字的小动物图片) 。

师:你喜欢哪两种动物?能不能比较出它们身上数字的大小?怎样比?

上述教学片段从表面上看,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作为教学情境似乎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仔细想来, 像这样臆造的情境是否过于牵强, 虽然趣味有余, 但价值几何呢?

反思四:教学情境要处理好趣味性与数学的关系

案例情境学习 篇9

一、以旧推新, 引发思维冲突

【案例1】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导言中, 笔者首先提出:有性生殖过程中, 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 以人为例, 结果会怎样?接着, 引导学生根据人的生殖发育过程, 分析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学生很快发现:若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两性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 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则为92条, 增加了一倍.如果是这样, 那么孔子的第23代传人体细胞染色体数将是46×223了.显然, 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不是通过有丝分裂.此时, 学生发现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求.笔者抓住时机追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 关键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那么这样的分裂是怎样进行的?今天, 我们将在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上, 借助模型和讲义自主探究.”教师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课堂和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探究, 适时给学生一些指导,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构建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反思】探究性学习源于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困惑、疑虑的产生或新知与旧知的矛盾.教师如能及时提出问题或引发矛盾的产生, 就能及时调动并维持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达成问题的解决、疑虑的消除和新旧知识矛盾的适当处理, 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二、模拟现象, 追寻发现历程

【案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遗传史上一个经典实验, 它不仅充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极好案例.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一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笔者首先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相似之处, 引出生物的遗传现象.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决定生物遗传现象的是亲代噬菌体的DNA?还是蛋白质?还是两者均有?为什么?通过观察动画, 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决定了生物的遗传性状, 因为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那么, 科学家有什么证据证明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而蛋白质外壳却留在外面?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 阅读课本, 寻找答案.”问题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 (2) 科学家用何方法进行探究? (3) 用何元素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为什么? (4) 实验中用了同位素示踪法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为什么不直接标记噬菌体, 而要先标记细菌呢? (5) 搅拌离心后, 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 (6) 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 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7) 从理论上讲, 标记DNA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沉淀物中, 实际结果在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标记蛋白质的实验中, 放射性只应出现在上清液中, 实际结果在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8) 本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学生带着明确的探究目标, 在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教师将已知的生命现象借助媒体真实地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适时地对现象提出质疑, 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本能, 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

三、巧联生活, 学以致用

【案例3】酶的特性

有关酶的特性, 教材是通过两个实验验证的, 很多教师也都是按教材讲授的.实际上, 这一节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笔者从央视广告中的雕牌洗衣粉引入, 联系其中的“只用一点点”, “油渍、汗渍”, “温水”等广告词, 创设情景, 设疑这些词的用意是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紧接着引入两个实验.此时, 学生对这两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笔者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求知欲望越大时, 他的思维就越活跃, 同时也就越易于接受新知.在本节课讲授完毕后, 笔者回归生活, 让学生自己设计告词, 要求科学准确,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在生活

【反思】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 思维会很活跃.本节从平时每个人都常接触到的事物入手进行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这样, 既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四、自主实践, 激活探究热情

【案例4】制作小生态瓶

制作小生态瓶的实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一节的实验, 很多教师往往只讲不做, 或是作为验证性实验, 放在课后做.笔者略做改进, 在课前让学生分组, 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 选择小型的动植物, 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 并观察、记录生物生活的情况.一周后, 学生们带着自制的生态瓶上课, 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所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用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时间长, 有的则较短?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 从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最终得出结论.

【反思】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2个指导思想, 学习应在高度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者必须能参与实践, 在环境中能有效地与他人、环境进行协商、合作, 与环境互动.生物学教学越接近大自然, 越接近真实的生物, 越能说明问题.因此, 让学生亲自动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在此情境中体验和探究,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基础知识, 实现有效探究.

上一篇:城镇给排水工程下一篇:牙列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