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节

2024-05-16

三环节(精选十篇)

三环节 篇1

一、制定全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

一个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心有成竹, 知道学生应掌握写作的有关常识。我每次从代一个新教学班开始, 在写作教学上有一个整体计划, 在作文的类型、内容、时间、方法、次数方面全面考虑, 合理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在作文的教学中, 我按如下步骤进行:以命题作文为主, 自由拟题为辅;先搞命题作文和自由拟题作文, 再搞写作的多种练习。在命题作文中, 着重练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应用文的书信。在多种练习中, 着重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读观杂感和给材料作文等。这是作文教学中的长计划。

每学期新发下新教科书后, 我先钻研教材。在写作方面重点看有说明内容, 着重强调什么, 让后将教科书中要求做到的作为一学期中的短安排, 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有机结合, 力争达到学年有计划、学期有侧重、单元有重点、篇篇有要求。

二、作文指导

(一) 告诉学生写文章的全过程

我通过有代表性的作文题目的分析, 将写作中的审题 (分析题意) , 立意 (确定中心思想) , 确定体裁, 调查研究, 收集素材, 选材组材, 布局谋篇, 遣词选句以及列出简明写作提纲, 打好腹稿, 动笔写作, 反复修改, 最后誉清的有关知识, 系统地告诉学生, 使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每次写作文前, 先给学生讲清有关体裁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要求。并结合课本或其他报刊资料上有关的类似范文, 进行分析研究, 用典型引路。因为书上学过的范文, 报刊上公布过的好文章, 历届学生的优秀习作, 都是帮助学生练习、模仿、写作的好材料。

(二) 拟题的尝试

过去, 尽管教师搜索枯肠, 苦思冥想, 出个题目, 但仍是范围狭窄, 不一定抓住关键。后来, 作文前, 我向学生布置任务, 让他们拟题, 每人二到三个, 到时上交, 这样结合学生的题目, 加上自己的想法, 按类型, 分侧重点, 每次布置二到三个题目, 让学生任选一题写作。这样做,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弥补了教师的思路狭窄, 出题偏怪或老生常谈的弊病。这样做, 学生写出的文章, 内容不同, 角度不同, 又各有特点, 做一次作文往往相当于二到三次的写作效果。

(三) 教师提笔写文章

教师提笔写文章, 可以了解学生写作中的甘苦, 便于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从而改变教师一味指责学生写不出好文章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同时, 教师写出的文章, 足以鼓舞学生。

(四) 培养学生办好板报、学以致用

平时配合作文教学, 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把班内那些态度严肃认真负责的、热心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组成一班人, 负责更换教室后黑板的内容。同时经常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学校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貌, 给他们传递信息, 提供数据, 告诉他们写法, 号召他们给学校广播室投递。

三、作文批改

(一) 教师批改作文, 要早批早发, 背批和面批相结合

在批改作文中, 采取先批改学生中较好文章的方法, 目的为从中选择好文章, 将这些较好的文章及时加工修改、润色, 让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认真誊清, 我再次收回加以审阅, 加注批语, 张贴在教室专栏, 让学生观摩、学习、模仿。经验证明, 以学生的优秀习作指导学生写作, 学生最易模仿, 这样做可以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并且不断加以对比、淘汰、增补, 经过整理归类, 汇集成册, 便成了班级中的“优秀作文选”, 可大大的激励后来的学生。

在批改作文中, 我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写文章, 就进行面批, 给他们指出文章的毛病, 让他们回忆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 告诉他们写文章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并适当地给他们介绍一些浅近的类似文章, 让他们自己找素材, 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文章, 结构不完整, 就让他们补写。这样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慢慢提高了。

(二) 建立作文批改手册, 做好批改记录, 为讲评做好准备

在批改手册上, 我通常列了四个项目: (一) 本次作文优点; (二) 本次作文缺点或出现的问题; (三) 共性的需要讲明的注意事项; (四) 从作文中摘出有关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三) 要指导学生自己改作文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让他们自己写、自己改上, 放开他们的手脚,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倡导学生自己改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加强具体指导, 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改”的能力, 比如批改的原则, 批改的方法, 批改的意义, 批改的内容, 批改的方法。教师应该通过教师示范改、同学互相改、让学生谈体会, 现身说法这三种途径引导和指点学生, 尽快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

四、要注视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 主要是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可以把共性的问题集中起来讲, 也可以选择一两篇作文全班学生一起修改, 使学生从修改别人的作文中得到启发。教师每两三周最好安排一次讲评, 这是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集体的当面评改。讲评也要有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 一次讲评一两个问题就行了。这样, 一学期有计划地讲评五、六次, 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也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指导学生作文了。

几年来, 我一直坚持抓作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学生在写作上已初见成效, 与其他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 总略胜一筹。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项综合练习, 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衡量学生语文学的好坏的尺度, 因此必须重视作文教学。

第三环节 篇2

第三环节活动安排

活动主要内容:整改落实、建章立制。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通报党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范围为校中层以上干部,通报时间8月21日下午。

二、精心指导各支部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党委成员到各自联系的支部亲自指导并进行点评,并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因工作岗位调整变动的人员,按现在的工作单位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与民主评议工作。

各支部要按照文件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该项工作应在8月29日前完成。

本次民主评议党员,要把党费缴纳作为突出问题进行强调和整改。

三、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继续抓好分解落实。按领导班子集体、领导班子成员、各个系、处、室几个层次,逐项逐条分解,提出整改落实责任人及时间要求,实行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的方法。

四、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解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慵懒散拖、推诿扯皮,会多文多等问题,解决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干,在干不在行,不作为、慢作为、搞特权、滥用权、以权谋私等问题,解决及时行乐和奢靡浪费等问题,坚决根治“四风”顽瘴痼疾。

突出清查狠刹“小四风”问题,即红包风、吃喝风、走读风、赌博风。

五、努力为师生群众办几件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师生群众切身利益问

题。

坚持从师生群众最关注的实事做起,关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生吃住及办公条件改善、困难学生救助、困难教职工特别是退休老同志生活关爱、教职工津贴福利提高等具体问题,让师生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六、健全建强支部组织。

配齐配强各支部组织机构。加强各支部党建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支部工作要点和方法要求。支部履职履责,认真做好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建设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特别是组织发展工作,要按照中央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落实。

七、按照“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要求建章立制,“科学、管用、好记,”加强制度制定前的调查摸底,把握制度制定的重点,制定制度建设计划,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制度的“废、改、立”。

八、较真碰硬正风肃纪。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对违反制度、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绝不搞例外,绝不姑息迁就。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违反违纪问题,同时也严格把握处罚政策界限。

九、做好整个活动材料的汇集、整理、归档、存放,以备省、市检查。

中层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要按照规定格式重新整理,于8月底用书面和电子版两种方式报组织人事处,以便集中统一装订。

桐城师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问题”设计三环节 篇3

一、筛选,让问题把关键彰显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学生思考的问题零散琐碎,难以形成清晰的条理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理序筛选,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井然有序,清晰明朗。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学生看到等式2=2.0=2.00时,有的学生提出:2后面有几个0都和2相等吗?有的学生提出:超市里商品价格就直接写2,为什么要写2.00呢?还有的学生提出:2不等于20,也不等于200,在2后面点个点就相等了?当然,这个等式是正确的。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小数的性质。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整合为:大家从左向右观察,数据有哪些变化?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或利用手中的学具,你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吗?这样,既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基础,又把目标指向了特定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实践活动得出并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本节课的关键。

二、鼓励,让问题把思维提升

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情景中呈现的问题来展开教学,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转变为问题的探索,从而使探索新知的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如果问题由学生提出,则是一种直接的、由内心产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学生保持愉悦、积极进取的动力。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两生分别在黑板上板演1÷3和2÷6的竖式,其中一生试了两次就停笔不做了,说:老师,我做不出来,每次的余数怎么都一样啊?学生发现了问题,却有点茫然无措,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诱导鼓励他:你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即使你不继续除下去,你也知道此题的结果了对吗?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既给予了肯定,又赋予他自信心,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样的学习才能称为一种真正的自主。

三、把握,让问题把睿智相融

课堂中的提问要适量,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或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亦或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绪时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样子会是怎样的?学生对大家呈现在纸板上的多种情况进行分类,出现了多种答案:有分五类的,有分四类的,有分三类的,也有分两类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可用提问控制课堂的节奏,问:你们分类的依据有什么相同点?学生渐渐总结出了分两类最合理:相交与平行,再无一人质疑,教师通过有的放矢地引导把握住最有价值的疑点,使学生重新交流,主动参与,问题得以解决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了准确把握,有效指导。

文言文教学三环节 篇4

一、重视诵读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 文言文中骈句居多, 骈散结合, 长短句交错, 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 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 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塾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 古代私塾里不求甚解的朗读法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串讲分析法。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传统, 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也都强调诵读。康熙皇帝在教育子女时, 要求儿孙诵读老师讲授的四书五经, 一定达到120遍。教材中的文言课文, 可以说是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选出的精髓, 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 内容广泛, 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 还是顺境中冷静的思考;无论是对现实的理性、达观, 还是对未来的憧憬、追求, 都有不少千古绝唱。我们反复诵读可以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

二、翻译全文

诵读可以促进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但是不是只要诵读就够了?远远不够。诵读无法代替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里面相关实虚词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仅靠诵读是无法达到的。我提倡对短些的文言文首先要翻译全文, 因为翻译包含了高考所有关于文言文的考点。高考文言文考这样几个方面: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句子及对文章理解的考查。要把文章翻译清楚, 学生必需弄清楚文中涉及的实虚词意义及文言句式, 而对文章理解的前提更少不了对文中各句的理解。对文章的理解归纳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它以翻译出文中句子为前提。我们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试着自己翻译。尤其是在语文早读课上, 要让学生趁着早上头脑清醒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背诵, 这一点我想谁也不会否定。既然我们早读已经读得头晕脑胀了, 学生下一步最希望的就是老师带着他们一起翻译, 而不是仍然带着他们翻来覆去地读。上课重翻译是尊重学生需求的表现。要把文章翻译好并不是很简单的事, 这一点看看我们的教参就知道。我们的教参应该是最有水平最有权威的泰斗们编的, 但读读他们的那些译文, 有些地方会很不流畅, 读起来让人觉得生硬、别扭。专家尚且如此, 我们十六七岁的学生们要把这些古文翻译通畅, 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语文学习有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古人讲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地步, 要真正实现这个三字目标是很难的事, 我们完全可以把文言文翻译当作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素材。当然,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并不是翻译课文, 但翻译却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基础上再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探讨——其实为了翻译准确, 译者必须对课文深入理解。文言实虚词有多种意义及用法, 为什么此处是这种意思而不是那种意思, 为什么彼处是这种用法而不是那种用法, 这些问题要弄清楚, 必须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所谓“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要把字意弄准, 就得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三、课后迁移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因此, 课后的巩固十分重要。而课后巩固, 笔者认为主要在说、写、结、拓等几个方面, 这是提高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说”, 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因为经济改革的大潮, 已经把口头交际推入了语文教学的视野, 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然而, 如今的学生, 好多不会说课文情节, 不会详说, 更不会概说, 我们应强化“说”的训练。学了记叙性的文言文后, 可说故事情节, 谈人物评价;学了议论性的文言文后, 可说自己的感受体会, 谈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说”的训练, 启迪学生的思维, 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合理性, 培养他们的联想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同时, 也激发他们继承民族光荣传统的爱国热情。

“写”, 是语文素质教育中的“重头戏”。在文言文教学中, 要强化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 使“学”和“写”结合, 相得益彰, 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极大热情, 使其对写作充满兴趣。其实这是对课文的大意、思想、人物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这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必然会有所获。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古为今用是必要的, 既实现了德育目标, 也能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结”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为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可以这样安排, 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 把那些零散的知识分为九类:文学常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句式、实词、虚词、双音词古今异义、成语名句、生字。每课都让学生分类进行总结, 系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这样系统地积累便于学生复习, 是一笔不菲的学习财富。

“拓”就是挑选课外名篇、名段、名句让学生赏析,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 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语文读本中选的是一些好文章, 和课文配套, 每上完一篇新课文, 就可以从中选出一篇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章来赏析。还要配备必要的作业练习,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从而为高考做准备。因为答题技能不是一朝一日就可掌握的, 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 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选择、命制题目, 力争有所练, 练有所得。学生练过之后, 教师要集体讲评, 指导解题思路, 点拨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方法, 让学生能做有所得, 求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环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课文重点:第四自然段 朗读训练点:第四自然段

读说结合点: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预习提纲:

导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如果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对恐龙有了新的认识。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在文中标画出来。

恐龙、笨重、迟钝、凌空翱翔、顿时、十吨、崭新、毋庸置疑、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茹毛饮血、毋庸置疑、欣喜若狂、凌空翱翔、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一种什么假说?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2)在恐龙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了天?

(3)恐龙的一支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4)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是以

顺序介绍的。

7.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展示预习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认读:

出示: 第一组:迟钝

繁衍 敏捷

支撑

膨大

后裔

隧道

脑颅

第二组: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欣喜若狂

点睛之笔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3.词语理解:“茹毛饮血”。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理解词语的一种新方法,就是抓住重点字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茹”在字典中,有哪几个选项:

出示:①菜 ②吃 ③臭,败 ④柔软 请你联系这个词语选择一个解释。

现在谁能根据“茹”的意思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 毋庸置疑 ①平常的,不高明的 ②需要 ③岂,怎么 ④功劳 . 后裔 ①衣服的边缘 ②边,边远的地方 ③后代子孙 .4.这篇课文有几个句子比较长,不好读,老师把它们放在了大屏幕上,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随机解释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这是一个很长的年代,跨度快有2亿年呢!)

(2)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赫胥黎: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赞同支持进化论的观点,并对它的发展传播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句子难读在停顿,课件上标注一下停顿的位置。

(3)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注意多音字“栖”的读音。)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⑴ 同桌采用对比朗读法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 在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进行教学: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恐龙变化的时间是漫长的;恐龙的特点是多样的;繁衍生息的情况看恐龙家族是庞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恐龙的庞大家庭 时间顺序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 作者说明的方法 两亿三千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有的两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 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冀,会拍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⑶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① 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② 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③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⑷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从这一句中带点的词,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过渡: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3、讨论: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五、质疑,释疑。

六、指导书写。

七、限时作业

1、听写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 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⑵ 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⑶ 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3、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4、我会答。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写写自己对“点睛”之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探究 篇6

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自学、点拨、测试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求同、求异、再求同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它的图示如下:

下面简析一下图示的含义:自学一环,欲想自学,提纲是向导,自学是主体。而在自学过程中必然要发现问题要质疑。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一环正是达到了“愤、悱”的地步。则必然导致第二环节点拨,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尖子生吃饱的物质食粮,差生向上拔高的开导。讲什么?怎样讲?这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必须得谈。讲什么?将重点、难点。怎样讲?精讲或启发式,达到“一点通”的预期目的。点拨是前一环的结局,但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力提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而这一环要通过测试来完成。测试包括自测(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所谓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互测(同桌或非同桌间相互测试)、师测(内容可以把练习、演练题或小结应反馈的问题等编入测试题)。测试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归宿,也是下一个单元教学的起点。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反馈出来的信息,再改进下一单元的教学。

二、怎样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呢

首先、明确语文应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根据本人的理解,向学生讲清学语文要保持三个一致性:即文题、作者、和书下注释保持一致性;文题、作者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字、词、句与文章的内容保持一致性。和一个重要性:即中心、材料、结构与表达有严密性。

其次、根据上述原理,编排一个单元的思考问题,一般每个单元都围绕如下提纲进行:

(一)1、列出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默记。2.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作品出自?文章的重要内容(根据情况可以列表完成)。3.列出本单元习题并分类(分读写训练、听说训练、字词句训练、语修逻训练)。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与结构安排。

(三)分析写作方法(或曰写作特点)。

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分一周或二周不等。一般根据单元内容而定。

上述实例說明:三环节单元教学法是符合教学原理的,是符合学生的心愿的,也是符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意图的。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三、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心理依据

简言之,就是“同异同”的思维方式。前一同即对同一问题进行也就是求同思维;异,即求异思维;后一同是在求异基础上再次求同。任何人在思考问题时都是先对同一问题思考出相对应的同一结果。而在思考过程中,又不是按同一方式进行的,而是发散性的,这种思维结果导致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完成,即所谓的求异思维。而问题的结果或曰解决则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正是求同的内容,因而后一同与前一同相比则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地步,因而它们有“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前者无所谓后者,而后者的不出现,则前者终无归宿。即前者决定后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制约着前者,是前者的归宿。它们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此“求同、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但最终目的是导致能力的提高即求同。这种循环往复而每一次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就是“三环节”教法的主要心理依据。

四、三环节单元教学法的备课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者要全面、系统、灵活地掌握单元的知识体系以及全教材的单元编排体系。

其次,它要求教者掌握多种资料还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另外,它还要求教者掌握单元中的重点文章,以讲清一文带多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三环节单元教学的实验效果

列表说明

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比班有明显的差别,使我增强了信心。更使我鼓足了勇气,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实验时间短、提高幅度不明显;再如对一些极顽皮的学生成绩提高很困难;再如三环节教法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必然束缚学生的思维等等。

昨日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将指明我今后的努力奋斗的方向,我将愿意在领导和广大教育同仁的协助下,上下求索于改革之明路。但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经验还不丰富,理论认识不足,实践时间短,还有待于今后长期的实践中使之趋于科学化、系统化。

抓好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三环节 篇7

环节一教师精讲

这是一节课里的第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由教师为学生讲授并演示,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精讲。和其他科目一样, 信息技术课讲究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每节课都要和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 并要为下节课做铺垫。所以, 教授的内容应该言简意赅。在讲课的时候, 先要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之后要突出重难点, 教师不但操作要熟练, 演示要准确, 而且要让学生能听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仔细备课, 熟悉教材, 这样才能把课讲得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现在就以Excel中的数据计算为例说明。

首先, 教师要引出本节课, 先要收回学生电脑的画面, 这样可以让他们专心听讲, 集中注意于教师的演示操作。要尽量拿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比如可以拿一个成绩表举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效率。正式上课时, 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张成绩表, 向学生提问:“这是大家常见的一张成绩表, 谁知道第一名学生的总分该如何计算?”这时学生会回答把所有成绩都加起来, 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思进行数据的相加, 在Excel中输入数据相加, 最后发现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我如果在最前面输入一个等号, 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输入后得出了总分。这时得出结论:在Excel中的计算一律等号在最前面, 这样才能得出计算结果, 学生恍然大悟。然而,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 如果张三的数学少加了10分, 应该是91分, 我现在改一下。”学生都在注意看, 数学成绩改成91分, 按理说总分也要加上10分, 但是表格中并没有改变。教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充满疑问。这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方法, 向学生讲述:“在Excel里面, 计算时要输入数据所在的地址, 而不是数据本身, 这样改过之后就对了, 这体现出计算机的高效、快捷。”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演示, 在总分栏底下输入“=c2+d2+e2+f2+g2”, 之后点回车。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用了提问、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而且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接下来的平均数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总分的地址在“h7”, 在计算的时候输入“=h7/5”即可。事先不算总分也可以计算, 那就要输入“= (c2+d2+e2+f2+g2) /5”, 这样也可以得出结果。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该方法叫“公式法”, 学生可以很自然地记下来。接下来要给学生介绍另外一种高效的计算方法——函数法。在介绍第二种方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直接讲述, 以节约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教师开始边演示边讲解:“函数法计算的结果可以在任意单元格显示。”教师选中某一单元格, 比如插入一个sum函数进行求和, 之后选择范围, 之后按下回车即可。除此之外, 还可以计算平均数average、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等, 学生应该记住常用的集中函数。教师应向学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 并进行适当演示。“公式法需要手动输入公式, 适合计算数据量比较少并且不连续的数据, 而函数法则适用于计算量大而且连续的数据, 大家要注意选择, 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办法解决。”本节课以生活为出发点,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给学生讲了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易于理解, 保证了学习质量。

环节二学生练习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听得再认真、再清楚, 如果不上机操作, 也只是纸上谈兵, 并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上课听懂是一回事, 而自己会操作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一定要安排学生上机操作, 进行练习, 这是45分钟里的关键一环。教师在讲完课之后就要给学生布置当堂作业, 让学生练习。这节课给学生讲的是用Excel进行数据计算, 主要是公式法和函数法。教师把准备好的作业共享给学生, 向学生说明作业要求:“这节课给大家一张关于食物含量的表, 后面设置了一些计算问题, 比如含量总量和最值问题, 大家就用本节课学过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梯度, 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也要满足极个别尖子生的要求, 进行相应拔高。下面学生开始练习, 大部分学生在做每个食物类别的含量总量和最大值的时候都没有问题, 在计算总量时既可以用公式法也可以用函数法, 在计算最值时需要用函数法, 它方便、快捷, 分别调用sum和average函数即可算出。而计算任意两种食物总量之差,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计算, 好多学生都会问老师这个问题。这实际上也是用公式法进行计算, 只是一些学生不会知识的迁移, 这时教师可以收回学生的画面, 进行统一讲解。“现在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不会计算总量之差, 现在给大家讲一下, 大米的总量是135, 它所在的地址是多少?”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F2!”“好, 那再看一下冬瓜的呢?”教师继续追问。“总量是59, 地址是F6!”学生回答。“好, 回答很正确, 既然地址都知道了, 下面就很简单了, 这道题需要用到公式法, 只不过要用到减法, 对吧?”“哦, 对, 用公式法!”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上来做一下, 检验他们是否听懂, 也可以加深印象。练习时学生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情况, 关键看要如何解决, 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而是要以提示的方式进行指导,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 而且能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练习环节很重要, 是学生把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内化的阶段, 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共同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环节三师生总结

在学生练习环节之后, 需要对他们练习的效果进行检验, 其效果的好坏反映了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讲的质量。教师需要再次收回所有学生的画面, 向大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从中总结。可以先找一些做得好的作品, 让大家学习, 之后找一些有问题的作业, 借此向学生强调, 以免有些学生下次会犯同样的错误。经过这个环节后, 一方面教师可以查出自己上课的不足, 加以改进, 比如哪个地方需要多讲、强调, 哪个地方需要少讲;另一方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解决了自己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 增加信心, 并在今后多加练习, 加深印象。

三环节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教研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三环节”教研中, 即备课、上课与评课三个环节得到了高度重视,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 对于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来讲, 针对“三个环节”的研究还存在问题。如初中部分教师只把研究放在比较浅层次的地位, 根本不做或不愿意做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有的教师虽然想通过搞教研或校本研修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但不知道其操作的程序与策略, 结果不能把科研与教研有机结合, 使研究的效果不够理想。那么如何使“三环节”的研究取得实效呢?我对此进行思考与尝试, 帮助思想品德教师掌握操作程序与策略,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一、集体备课

即讲课教师的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如何体现教学研究目标, 落实研究内容二研讨。首先要重视教学研究方案的制订, 进一步明确教学研究的目标, 确定研究方向, 寻找教学环节设计内容与教学研究的结合点。其次让教师明确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 最后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在本次活动中要体现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落实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一课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关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谈一谈, 男生的优势有哪些?女生的优势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话、交流与分享。这样的探究内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找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的结合点;二是探究内容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如教学《男生、女生》时, 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 将本课的研究目标定为: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 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要体现的研究内容是:探索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训练、分类评价的有效策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 明确男生、女生交往的重要性, 异性交往相互尊重对方,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心理, 正确把握情感问题;初步形成男女友谊的正确价值观。二是能力:明确男女交往的必然性,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异性同学, 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 培养用理智调控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掌握男女生交往恰当方式。三是知识:分析男女生交往过程中的现象, 了解男生和女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1]

通过分类、分层教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特长, 提高学生归纳、概况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研究目标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研究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集体备课时, 学校经常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与常规的备课应有所区别。

这一环节首先由中心发言人 (执教者) 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重点向备课组教师介绍在哪些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研究内容、体现研究目标。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前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的基础上, 结合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提出见解。执教者依据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

二、上课

即课堂教学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上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的教学模式, 重点研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学生高效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导学案的编制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研、吃透教材、研读课标, 把握整体知识框架。其次, 备课组成员进行“二度”创作, 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 体现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为此, 应做好以下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二次研究学习目标的确定;三是研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四是研究如何讲解质疑反馈交流;五是研究课堂检测与评价。”[2]在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之前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1.课前说课除了按常规说课的要求说课外, 还要说说在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是怎样体现自己承担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研究内容的。

主题研讨活动的说课要和常规课有所区别。说课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承担的教学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什么, 在本节课上要落实哪些研究内容和要体现的研究目标, 打算在所设计的那些环节中怎样落实, 还要说说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2.上课 (中心发言人) 要将课题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相关教学环节中, 但是是作为隐性的而不是外露的, 自然的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有机渗透。

三、评课

即关注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评课、议课的前提是听课。先谈谈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人员的听课, 重在把握常规课观摩研讨课听课的联系与区别。观摩研讨课的听课, 应有别于一般常规课。

1.观察听课教师本人是否熟知该课教学的研究方案, 了解和知晓教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如上述提到的《男生、女生》一课, 讲课教师承担的教学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在让优等生发展的同时, 也让学困生得到相应发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操作策略。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进行评价实施方法策略等方面。

2.关注授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是如何将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的。

承担教学研究且出课的教师如果对教学研究方案理解不到位, 就无法确定这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课堂上就不会有所侧重地体现教学研究目标和落实教学研究内容, 听课者重在关注上课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案的理解。

3.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

以《男生、女生》一课为例,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在分层教学、分层练习中落实本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 体现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依据教学需要及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随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学习思想品德的快乐。提问分层, 以体现分层教学, 目的是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较均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把练习题做分层处理, 体现分层训练,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实现让学生感受思想品德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这一教学研究目标。

再说说评课、议课, 重在关注讲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听课题研究课, 重在关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是怎样落实教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现研究目标的。对教学研究课评议的重点, 应关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对研究目标的体现和研究内容的落实上, 那么评课时我们就要对教师落实研究内容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评议。至于其他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相对“忽略”。我们听课的重点关注的是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目标的体现这个层面。当然, 相对“忽略”, 不是说就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这节课其他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常规的评课、议课, 还是要评、要议, 但是不要脱离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就课论课。

思想品德备课、上课、评课的教学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学科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层皮”的现象, 实现学科课题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能在备课、上课、评课三环节教学实践层面上, 紧紧围绕如何在教学工作中体现科研课题研究目标, 落实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那么科研教研有机结合便落到了实处;科研促教研就不再是空谈。如何探索实践, 为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人教版, 2008:68.

三环节 篇9

Photoshop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 而且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也侧重于实际应用上, 所以教师在讲授Photoshop基本理论内容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运用Photoshop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

在Photoshop整个教学活动中, 实习课无疑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实习课堂的教学效果, 直接关系到整个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笔者认为只有切实抓好实习课堂三个环节的工作, 才能使实习课堂教学起到应有的效果, 也才能有效地保证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精心设计, 明确任务

实习课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 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大了实习的比重。但一般来讲, Photoshop上机实习课与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相比, 更要强调课前的准备工作。因为Photoshop中很多工具和滤镜的使用需要准备相应的素材, 否则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很难有大的收获。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个环节,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精心设计实习题目, 并针对实习题目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准备任务。例如, 做一个儿童摄影广告设计, 要求学生有一个基本构思, 根据这个构思确定使用什么色彩。并要求学生事先收集好相关的图片资料, 考虑用Photoshop中的什么工具或命令去具体实现等等。在以前的Photoshop实习课堂教学中, 这些准备工作由老师完成, 学生在上机时只是依葫芦画瓢,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兴趣不浓, 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好。现在我们采取角色转换, 让学生由原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状态, 在实习课前就将题目和准备任务布置下去。这样, 学生在上课前需要根据题目主动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通过看书、查阅资料等方式将设计的基本构思和初步的实现步骤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并且搜集相关的图片素材等。这样就使学生在实习时有了明确而感兴趣的任务,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内细心指导, 注重考评

实习课是Photoshop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它是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构思进行实践和验证的过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动手操作, 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 有所提高, 起到应有的效果, 是每一个教师都非常头痛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的经验是教师应做到及时巡查指导, 注重考核评议。及时巡查指导就是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细心辅导并解决。例如Photoshop图像制作中有一题多解的现象:图像轮廓的选取可以用很多方法和工具来实现;一个组合图像的处理可以用通道来实现, 也可以用图层来完成等等。在实习课堂上教师及时巡查指导,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当场进行演示指导。这时的点拔既让学生能及时进行比较, 体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 又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考评就是对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议。但它不同于通常的老师“一言堂”的做法, 而是主要让学生自己“当家”进行交叉考评, 互评的范围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准备工作、操作速度、作品质量等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差, 但仍具有同龄青年人的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的性格特点。所以通过对他人进行评价, 在对比中他们也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在每一阶段课程结束时, 教师再进行简单的综合评议, 该评议对学生们的表现仅做笼统的、概括性评价, 以表扬鼓励为主。若确需批评, 应尽量不涉及到学生个人, 不公布考核分数。这样学生在实习课堂上虽没有分数的压力, 但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约束、老师的善意提醒和含蓄批评, 这样的贴心做法, 使学生们更加喜欢上Photoshop实习课, 能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来。通过实习课堂的实际动手操作, 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也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精心讲评, 善于总结

这是实习课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是真正形成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一环。更进一步地说这是对实习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 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其主要任务是检查实习目标的落实情况, 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总结成绩, 发扬光大;找出不足, 提出要求;鼓励鞭策, 以厉再战。

讲评要讲到实质和主题上, 既要突出Photoshop实际应用中的重点, 也要反映出难点并逐一精心讲解。这样对那些存在疑难和问题的学生, 具有答疑解惑的作用, 对那些已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生们, 也能加深记忆, 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另一方面, 实习课还应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学生好的创意和制作步骤进行讲解等方式, 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体现,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另外, 可利用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了解实习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进行总结归纳, 扬长避短, 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

总之,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极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课程, 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 只有切实抓好实习课堂三个环节,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也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方奋奇.Photoshop CS实训指导[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三环节 篇10

一、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

选择一本现行常用的工科高等数学课本 (高职院校用) , 在内容编排上做改革, 一般可以把一个单元的整体内容 (几个小节) 整合在一起, 分设疑引读、议疑解难、释疑反馈三个环节实现教学。三环节单元教学的内容, 类似于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例如:在高等数学函数一章的教学中, 把函数思想、函数极限思想和函数连续思想打包在一起, 单元题目叫做“数学分析思想”, 把它作为一个大的单元实行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教学, 所需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在导数与微分一章的教学中, 把关于导数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单元, 把关于微分的问题也设计一个单元。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 笔者的建议是, 单元内容是个完整的体系, 凡是能说明一种思想, 或是一种方法, 或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都可以确定为一个单元。设计理想的教学单元内容是实现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的关键, 这个重要的工作最好由数学教研组集体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为宜 (集思广益) 。在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后, 就可以利用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一) 第一环节:

设疑引读。这个环节中, 教师必须先确定单元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然后教师设计出本单元课程中的知识链条, 以关键链接处为题目, 引导学生通篇阅读, 并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的东西和想了解的知识,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做能使学生的认识从微观到宏观有一个提高。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主动, 教师辅助, 如果是一次课90分钟的小单元教学, 此阶段需要课时20分钟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

(二) 第二环节:

议疑解难。学生通过阅读, 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具体情况,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要提出问题 (备疑) , 然后由教师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对所列的问题一一解答。这一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相关知识, 要求知识的丰富程度堪比图书馆, 这是对教师的考验,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可能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全部问题, 教师只能等到下一次课来弥补。这是对教师的考验, “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验证。这一环节中, 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问与答,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如果是一次课90分钟的小单元教学, 此阶段需要课时控制在50分钟左右 (根据具体问题调整) 。

(三) 第三环节:

释疑反馈。在解决学生本单元的各个疑问后, 教师围绕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及时提出建议, 让学生根据所学新知识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未来应用产生想象, 因为“想象比知识还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 教师及时做出总结, 并布置思考题、练习题和作业题。如果是一次课90分钟的小单元教学, 此阶段需要课时20分钟左右 (根据具体问题调整) 。

二、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三环节教学模式。以讲授“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导数的概念”为例。

(一) 设疑引读。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章导数与微分§2.1导数的概念”, 阅读后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 (注:这个环境设计的疑问不宜过多, 以免学生发懵) 。时间:20分钟左右。

1. 导数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

2. 什么导数?你如何理解导数?

3. 如何求函数的导数?

(二) 议疑解难 (仅写出教师的活动) 。

首先请同学们停止阅读, 先请学生回答第一环节的三个问题, 再由学生提出质疑, 教师收集这些问题后,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把本单元知识“穿线理解”, 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时间:50分钟左右。

1.导数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教师解答部分如下:物理学上为了解决瞬时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几何学上是为了求切线的斜率;经济学上用于边际成本分析;凡是涉及时间变化率, 如: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感生电动势……;凡是涉及空间变化率, 如:最大值、最小值、斜率、曲率半径、膨胀系数、压缩系数……;还有任何抽象的牵连变化率、相对变化率、百分变化率等等。此问题, 牵连了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社会学科。

2.什么导数?你如何理解导数?教师解答部分如下:导数实质是函数的极限, 具体是指函数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比值的极限, 导数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 (引领学生仔细分析导数的定义) 。教科书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变化率问题, 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定义导数。在此基础上, 教科书借助函数图象, 运用观察与直观分析阐明了曲线的切线斜率和导数间的关系。同时, 教科书还注重渗透和展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 即极限思想, 这个思想将贯穿高等数学的始终。

其实导数就是函数的极限, 另外给它起个名字是说明这个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定义的目的是导数知识将应用于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 数学中的定义, 皆来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数学定义是独一无二, 是个公共的平台, 换句话说, 数学定义是为了各个学科都能使用这个公共知识, 通俗的说法是数学是人类所有正确想法的总和。

3.如何求函数的导数?教师解答部分如下:从导数的定义出发, 求出函数的变化率, 再求变化率的极限。

4.所有函数求导数都必须经过上面的三个步骤吗?教师解答部分如下:理论上讲, 所有导数都是这样求出来的, 但是, 把常用的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当做公式用, 这样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要求同学们记住导数的公式。记忆导数公式的惟一方法就是做练习题 (让学生讨论, 记忆一个公式需要做多少个练习题) 。

5.讨论几个求函数导数的例子。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一是求函数y=C (C是常数) 的导数。二是求函数y=sinx的导数。三是求对数函数y=logax (a>0, a≠0, x>0) 的导数。这里仅仅提到教师方面考虑的问题, 关于学生方面的问题, 不同学生所提问题各不相同, 这里无法做出讨论, 具体问题需要教师灵活掌握, 这个环节是对教师的考验, 再好的老师也难免在这一环节出问题, 所以要求教师准备的材料丰富多彩, 时刻迎接挑战。

(三) 释疑反馈。

释疑就是消除疑难。教师做出小结, 释疑后, 及时做出反馈练习。反馈练习必须精选、多样化。如习题、读图分析、情景创设、案例分析等等。对反馈的新问题、新观念, 教师要及时地加以补救、评价。限于课堂时间的有限, 可以延续到课外。下面是本次课的练习与作业, 教师从中找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求函数y=xn (n为正整数) 的导数 (学生独立完成) 。

三、结语

通过高等数学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的尝试, 笔者深深地感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 要尽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数学是让一些人感觉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 其实数学中的各个分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各个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 各种问题纷繁复杂, 因而, 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讨论数学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 并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其中, 当学生的讨论出现较大错误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醒, 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通过这种设疑与讨论更能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不再神秘与可怕, 增长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这种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含糊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章节。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现状, 尝试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研究了“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 然后研究利用“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进行高等数学课教学, 结合多年教育教学, 给出一个教学案例, 借此说明“三环节单元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教无定法, 学有定则”,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三环节,设疑引读,议疑解难,释疑反馈

参考文献

[1]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2]侯风波主编.工科高等数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环节】相关文章:

上一篇:设备间隔下一篇:中学生语文品质培养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