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

2024-05-10

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精选十篇)

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 篇1

那么, 什么是社会热点问题?它与一般社会问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具有什么特性?换句话说, 构成社会热点问题的要素是什么?我认为, 构成社会热点问题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意义的重大性。一般自然的问题也好, 社会、人文的问题也好, 都不能形成社会热点, 更不能形成舆论焦点, 只有意义特别重大, 事关全局、事关国计民生、事关人类自身自下而上与发展的问题, 才能构成社会热点问题, 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二是反应的敏感性。凡是构成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反应的敏感性, 纵观社会热点问题, 好比一根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稍一触及, 就会引起强烈反映, 形成一时的舆论中心。相反, 那些无论是否触及它都不会引起强烈反映的社会问题, 均构不成社会热点。三是兴趣的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 除了上述两个特性之外, 还有一个显著特性, 那就是兴趣的普遍性。大凡社会热点问题, 都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 诸如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等等。

上述三点, 是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特性, 这三点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也就是说要素不全的社会问题构不成社会热点, 不能成为社会热点新闻涉足的领域和猎取的对象。正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上述三个特性, 决定了对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必须采取高度重视、严肃对待、慎重处理的态度, 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那么, 怎样才能搞好热点新闻报道呢?长期的新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问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就是把以正确宣传为主与以正确实施舆论监督同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 尤其是在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复杂情况下, 如果不能做到把以正确宣传为主与以正确实施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发生舆论误导的情况, 就会给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但对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地讲不能不炒, 而是要作具体分析, 正确的热点, 不但要炒, 而且要爆炒, 炒得越热越好, 如关于牛玉孺、任长霞事迹的报道。但对于反面的社会热点问题, 或容易引发社会振荡的社会热点问题, 则要适当分流, 对疑点、难点问题要解疑释惑, 对群众中一时想不通的问题要多做活血化淤、理顺情绪的工作, 要切忌打擦边球, 要顾大局, 识大体, 不能添乱, 只能帮忙。第三,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还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以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正如前面所说的正确宣传为主, 是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和动摇, 但是并不是说不要舆论监督了。相反, 舆论监督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公众监督形式, 是与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相得益彰的, 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客观公正性和某种权威性, 决定了这一监督形式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二者并不矛盾, 并非水火不容,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的。在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这个问题上二者的功效是一样的, 是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的。但是二者不可能相互替代。在一定条件下, 舆论监督的力量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力量) 比正面宣传的力量还要大。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舆论监督的问题上, 不存在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问题。当然舆论监督也不能滥用, 在整个宣传中所占的比重不能过大, 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比例参数, 但是, 过大、过滥就不是正面宣传为主了, 就不是鼓劲而是泄劲了。在多年的宣传工作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要正确地实施舆论监督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正确实施舆论监督的前提和基础, 是舆论监督的生命。如果舆论监督不是实事求是, 就只能把事情搞坏, 产生难以收拾的后果。2、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全社会的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这是我们实施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有利于改进工作的原则。我们实施舆论监督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改进工作。对一时尚不具备条件, 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轻易曝光, 那样做只能使被批评者陷入被动, 激化社会矛盾, 引起社会振荡。4、有错必纠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 这既是被监督者的一种权利, 也是监督者应承担的一种法律或道德的义务, 我们党历来主张, 在哪个范围内批评错了, 就在哪个范围内予以平反或纠正。

二是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反映社会舆论与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能。如果新闻宣传工作脱离舆论, 顾左右而言它, 回避社会矛盾、社会热点问题, 这种工作就是苍白无力的, 或是隔靴搔痒, 可有可无的, 只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新闻宣传工作本身也就丧失了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性质和功能。当然反映舆论也不是消极的, 对于正确的社会舆论, 哪怕是零散的, 分散的, 萌芽状态的, 宣传工作者和各种宣传载体都应该及时发现, 因势利导, 乘势而上, 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浓厚的社会氛围, 使真善美得以弘扬光大。对于错误的舆论, 党的宣传工作和各种新闻宣传媒体都要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不能让错误的思想到处泛滥而不加以抵制。对社会上出现的错误舆论必须抵制, 加以正确的引导。因为新闻宣传工作本身就有引导舆论, 提高群众觉悟, 统一群众思想认识的社会职责, 有沟通党、政府和群众联系渠道的重要使命。所以,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二者不可偏废。■

浅析百度新闻热点词的排名 篇2

摘要:选择适合我们做的词,要选好,找准相关的词,以及长尾词来做,这样很快的可以上首页。如果自己有门户新闻站,那是最好的,在新闻站里面发布最新资讯,最好图文并茂,做好内部链接词。

我们做网络的,都知道需要每天去关注下百度搜索风云榜,通过搜索风云榜,我们进行选词,选好关键词做好词的优化,这样来活得好得的排名和流量。那么在百度风云榜里面哪些热点适合我们来做呢?网站推广

时间是06月14日 08:00,我们进入百度搜索风云榜里的最近事件排行榜看一下,拍前前面的几个事件,就分析下前面的三个词吧。第一个是“美国末日飞机”,第二是“药家鑫 ”,第三个是“周立波 广告”。这三个词每一个词的日搜索量都在2万到4万之间。而“美国末日飞机”是月14日出来的,当天搜索量就有3万多。

通过分析这些词我们可以知道,网络推广如果把这些词做到了百度首页,那么我们活得的流量每天ip将过万,

我们来看下第三个词“周立波 广告”吧。

在百度里搜索“周立波 广告”看下 找到的相关结果大约565,000个,这个词不是有很多人去做,我们来看下出现在第一页的,第一个是利用这个词做百度竞价推广的,第二个是百度新闻,采纳的是新闻门户的内容,其中包含雅虎资讯、北国网、腾讯娱乐、河北新闻网四条新闻信息。第三个是网易娱乐,第四个是我们站长做上去的,利用的是ku6的视频,第五个是百度知道的4条相关信息,下面的大家自己看下。好现在我们要网络营销切入分析主题百度新闻热点词的排名给出一个好的做词的解决方案,三大步。

一、选择适合我们做的词,要选好,找准相关的词,以及长尾词来做,这样很快的可以上首页。

相关词的搜索可以提取百度下面的相关搜索词和搜索下拉框里面的词,同时也可以参考下google的相关搜索词和下拉框里面的词。

二、选择用什么站来做,是站内做还是站外做。

如果自己有门户新闻站,那是最好的,在新闻站里面发布最新资讯,最好图文并茂,做好内部链接词。网站推广

如果自己没有门户站,那么我们借助其他的门户站来做,像ku6视频(比较容易发广告,不过最好不要太明显,不然会被删除的)、百度知道(容易做,更新快,但是保留的时间短)、以及百度贴吧等等。

微信对热点新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篇3

本文从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传播时效3个方面,以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为例,分析微信对热点新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充分发挥微信对热点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一、传播渠道广,扩大新闻热点的受众范围

作为一种人际沟通与交流传播的工具,微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属性,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媒介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及时、准确、私密等特性。多元化是微信传播新闻的显著特点,人们在微信的世界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公众账号可以群发图片、语音、文字,还能推送专题信息。此外,微信还具有插件功能,主要包括邮箱、微博、记事本、漂流瓶、QQ同步助手等辅助插件,从而方便了人们的使用。微信的插件功能十分强大,除了自带的辅助插件之外,它还可以与大多数网络公众平台绑定账号,使人们真正地实现一号多用。

微信凭借其丰富多样、方便快捷的诸多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据腾讯官方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由此可见,微信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正朝着国际化发展。

微信的传播主体逐渐精确化,传播平台集中化,传播内容具有同步性,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解决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单位时间内,更多民众参与到微信评论、转发社会热点新闻,新闻通过微信平台传播速度显著提升,大大增强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天津港“8.12”特大爆炸发生后,亲身经历灾难或距离灾区比较近的微信用户,第一时间发布灾难信息,及时传播灾难实况,使整个事件迅速升温,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随着灾情的发展,相关信息不断外放,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事件当中,随时关注事件的发展动态,维护了民众的知情权。

二、传播范围大,新闻热点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新闻事件的曝光和发展进程原本是有社会层次的,但是随着微信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便捷渠道,其传播和影响范围波及社会各层,打破了原来的传统传播模式。群众偶尔发布的见闻或质疑,一旦与某事件相联系,极可能迅速扩散为重大新闻事件的线索,帮助挖掘更大范围内的新闻。社会各层次的各类观点通过微信平台的聚焦和发酵,新闻的视角就会变得复杂多样。不同观点的碰撞,使新闻事件的全面性和新闻本身的公正客观性受到挑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微信个人账号借助朋友圈的虚拟平台的传播,及时分享资料信息;而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进一步分享和扩散,让受众了解到信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使得信息在相互之间有效的互动传播。但是,由于微信的使用门槛较低,传播者素质良莠不齐,用户传递方式随心所欲,使得微信的信息传递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质日益明显,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不断凸显。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发生后,微信上出现了大量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十分惨烈。于是,悲伤震惊的情绪在公众中间传播开来。人们纷纷通过微信,为“最帅的逆行”“我爸是你爸”点赞、转发,看到消息的人被消防官兵的英勇无畏深深感动。灾难背后涉及哪些问题、灾后关于民众受损房屋政府是否回购、空气质量和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等一系列民生诉求通过微信传达。这些都推动了相关部门深入调查、有序救援,通过新闻发布会,借助微信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但不可回避的是,一些微信公众号却趁势造谣,编造散布“爆炸导致一小区全灭”“天津、北京空气受到污染,快去买防毒面罩”“社会秩序已经失控,某商场、超市被抢”等谣言,制造恐慌情绪;更有甚者谎称父母在爆炸中身亡,以“救灾求助”为名请求微信“爱心打赏”进行诈骗。谣言惑众严重污染了微信传播环境,混淆视听,欺骗了民众的感情,伤害了民众的爱心,也给整个抗灾救援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传播时效性强,热点新闻热度不易维持

微信本身所跨越的群众层次广泛,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微信爆出第一条新闻线索,而传统新闻媒体在搜集新闻线索并核实新闻真实性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时效性的落后。由于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和传统大众媒体的缺位,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不管微信如何传播,人们就很容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做出慌张应对,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后果。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发生以后,相关信息在微信平台上随处可见,但随着整个事态的进展,微信用户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其他事件,而通过传统媒体对天津港特大爆炸案的关注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其变化远远低于微信,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随着新闻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当下人们都患了“新闻热点速食症”,媒体为博得公众的热衷也绞尽脑汁。在一波波新闻热点的轰炸下,很难做到持续关注某一个热点。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还记得MH370吗?穹顶之下讲了些什么?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怎么样了?······每一个事件在迅速成为焦点之后却又很快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个猛烈的报料可能会引起一时的震惊,但很快便会被人们所忽视。热点新闻不易,维持关注更加不易。

四、充分发挥微信传播热点新闻的积极作用

莫让微信变“危信”。微信很流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微信也逐渐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那么如何控制微信传播的不良影响?这就需要从载体、新闻传受者、监管者3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微信的开发商——腾讯公司应着力研发相关技术软件,对不良新闻信息进行自动审核、过滤;开发安全防护程序,保护人们的账号安全;开发举报系统,为用户提供举报通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监控者。

其次,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微信谣言的重灾区。新闻传受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做到不散布谣言、不传播不良不实信息,而且在发现不良信息时,要勇于检举揭发。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各种传闻、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流传。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万通新城国际的一名张姓业主,在微信上发出了《我在现场,我有话要说》的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还原了现场状况。该文被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转发后,短短几分钟内,就有10万人阅读并评论,使民众对整个事故的了解更加客观清晰,有效地推动了救援进程,维护了网络的稳定。

最后,官方权威的公众平台要自觉扮演辟谣者的角色,借助权威部门、知名人士的力量,对微信新闻传播进行正向积极的引导。针对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种种谣言,人民网等公众号第一时间展开辟谣,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逐渐让事态回归正常。

同时,完善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行为,加大违法分子违法成本,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网信办对网上谣言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大对各类谣言和违法信息的打击力度,并责成地方网信办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对发布不良信息和散布谣言的“网络大V”采取禁言或约谈等处罚措施,“油嘴滑舌”等70多个微信公众号被永久关闭,还有200多个账号被临时关闭。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保护了网络环境。

微信本身传播信息迅速,信息来源不确定,很容易成为散播各类谣言的温床。为克服这一难题,传统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守门人职责,确保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与微信互补,实现新闻热点事件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浅谈热点新闻的报道艺术 篇4

热点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面对热点新闻, 尤其是突发的热点事件, 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 除了新闻敏感外, 更重要的是理智, 表现在对新闻事件冷静、客观、整体的把握上, 每进行一次带有批评性质的热点新闻报道, 务求有结果、见成效, 让被批评者有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信心和力量。

(二) 理智不意味着冷血、更不意味着冷漠。面对错综复杂的热点新闻事件, 每一位有正义感的新闻工作者都会倾情投入, 但倾情投入不意味着新闻职责的转变, 我们不是法官, 作为记者, 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及时、客观、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真相, 要切记我们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揭露曝光, 而是为了改进工作, 因此在报道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分寸和余地, 绝不能夸大和渲染。

(三) 要还原新闻事件真相, 给观众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收视效果, 就要遵循新闻的第一要义———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它需要新闻工作者端正动机、谨慎从事、深入采访、认真调查、反复核对, 使报道准确无误、无懈可击, 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热点新闻报道同其他报道一样也有个发表与播出的最佳时机问题。当今, 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很多, 如果我们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 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 不仅会对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失去正确的判断和总体把控, 使新闻报道失于简单化, 甚而会将本属个案的新闻事件演变为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 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 反而会激化一些矛盾, 给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产生负效应。

一个热点新闻报道的压或发, 要从全局权衡利弊得失, 有时在某一特定环境下揭露某一事件, 可能会涉及全局、影响稳定, 这就需要考虑发表与播发的时机。那么, 如何选择热点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呢?我们认为, 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选题的典型性。即报道要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要抓具有倾向性的问题, 即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引起人们对同类问题的普遍关注, 造成一个解决同类问题的舆论环境。

二是报道的及时性。尤其是面对突发新闻事件, 要及时跟进、以正视听。

三是内容取舍的合理性。热点新闻报道要有大局观念, 要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角度出发选择报道内容, 不要为了追求单纯收视效果而迎合部分观众的收视需要, 只有瞄准与时代合拍的共鸣点, 才能使热点新闻报道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由于热点新闻内容多样, 涉及问题众多, 因此热点新闻报道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 在题材选择上, 要有利于正确引导人们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热点新闻的报道效果。总结作者自身多年的新闻实践经验, 适合地方电视新闻媒体的热点新闻报道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 互动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个体意识的觉醒, 现在的新闻环境早已不是我播你看的时代, 媒体自身不仅需要选择能够为广大观众关心、关注的话题, 还需要重视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 通过媒体与观众的积极互动, 反映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有一些是非界限不很清楚的问题, 可以采取讨论的方法, 一改过去那种空洞的议论、居高临下的指责, 同大家平等地进行商榷, 集思广益, 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最好办法。

(2) 跟进式。由于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问题的处理、解决也大体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热点新闻的报道绝不能拘泥于一次报道就解决全部问题的老框框, 优秀的记者面对热点新闻报道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这不仅是全面、客观、真实还原新闻事件真相的需要, 也是对广大观众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跟进式的报道方式不仅能够追踪最新的相关动态消息, 还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舆论监督氛围, 促进相关部门对问题的加快解决。由于跟进式的报道方法是对新闻事件本源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最后再对被批评人的态度及有关部门的处理情况进行的连续报道, 可使所反映的问题有头有尾, 以促进人们增强纠正不正之风的信心。

(3) 分析式。由于热点新闻的选题大多带有普遍性, 问题解决起来具有借鉴作用, 因此热点新闻报道就不能按照一般的消息, 只对新闻事件本体进行简单的处理, 而要通过对新闻事件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揭露, 启发观众认真思索, 避免重蹈覆辙, 为此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新闻媒体要舍得拿出版面、时间段对热点新闻进行及时跟进报道, 甚而引导读者、观众对热点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起到扶正祛邪、扬善抑恶的作用。

热点新闻报道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端正动机、把握时机、讲究方法是提高热点新闻报道艺术的三大要素, 三者与报道效果紧密相关。动机是实现效果的基础, 时机和方法是效果保证的前提, 效果是检验热点新闻报道艺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热点新闻报道艺术是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反映,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通晓全局又要体察民情, 既要触角灵敏又要冷静思考, 只要我们不断提高热点新闻报道的总体把握能力, 地方新闻媒体也一定会在发挥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实践中有所作为。■

每周新闻热点3 篇5

王旭明

清晨,刚闻天冿发生特大危险品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我即发微博向死难者哀悼,向受伤者慰问,向救灾者致敬。希望:

1、天津市尽快成立事故抢险指挥部。

2、天津市人民政府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

3、天津市要及时公开公布相关情况。我想,天灾人祸永远难免,尤其是在飞速发展中。我希望慢些、稳些发展,安全第一。

我赶紧看看天津卫视,但,太不可思议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而且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做了重要批示,天津卫视一定滚动跟进相关报道吧。没有想到,天津卫视在十分钟内竟然一如平常,消息陈旧,主持人依然微笑,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果断转台!我断定,发生了新闻而没有跟进报道,一定是落后的。

灾难发生,媒体一定要尽职啊!

假如我当天津电视台长:

1、停止娱乐节目播出;

2、滚动跟进播出事故相关情况,例如党和政府指示及行动、救险现场、医院抢救、百姓安置等;

3、播出各种服务性常识,例如医院联系方式、防止次生灾害方法、如何自救和救人等;

4、记者现场感受,表达人文关怀。

5、及时准确传达信息,有效防止各种谣言流传。

6、也是最最重要的,要将消防战士和各界抢险动人事迹第一时间播报,感染人心,凝聚力量,战胜恐慌。

当然,媒体的尽职不仅仅这几条,也不仅仅天津卫视,这里仅仅举例而已。面对灾难,媒体尽职,是良知,是常识,也是党的宣传机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媒体所以为媒体之所在。

听说,天津方面已经通过微博天津发布发布了进展。但远远不够,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新闻发布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受众人多,应该跟上。快、快、快~

灾难发生,媒体要尽职,我们期待未来,更期待现在,当下。别逗了,业余才是中国特色

寇研 今天 13:33分享

天津滨海爆炸,消防人员牺牲的人数不断上升,人们的神经也绷紧着,每一个新加入的名字和照片,都是对人心的切割,这些帅、萌且man的大男孩们也许新婚不久、正在热恋中、刚做好休年假的出行功课、头天的臭袜子还卷成一团藏在牛仔裤的裤脚里、看了星座说下半年桃花朵朵开而喜不自禁。爆炸终止了所有一切。他们的人生永远停留在听从上级命令、奔向火海的那一刻。

网络上充斥着人们的愤怒。是谁把这些男孩送去当炮灰的?在数十种危险化学品充斥其间且有些遇水就会爆炸的情况下?据一个消防员说,第一批前往火灾现场,投入的消防员便有一百多,而“现场并无人告知他们有不能沾水的危险化学品。”很多人狂吼,在当晚诸多让人震惊的悲惨消息中,这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那些平时神出鬼没的相关部门,在如此大规模灾难中,表现、指挥水准令人咋舌的业余,以致网络大V们呼吁,消防救援职业化的刻不容缓。但这样的悲剧显然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早在2010年大连石油泄漏引发的大爆炸中,一张记录一位消防员被大海吞没瞬间的照片《战士之死》的内幕,引起记者里克·布拉格的炮轰,在他看来,这次战士之死的“英雄事迹”,“在我的报道中,消防系统装备的漏洞和对安全救灾规程的轻视才是人员殉难的主因。至少在那次事件中,高薪购进的德国抽水泵因为不适应从石油污染的海区抽水屡屡停机,因而才需要消防人员不断下水清理,最终导致水性不好的消防官兵遇难。” 几年过去,情形依旧,但这也确在意料之中。就我们目前的状况,消防救援职业化等同于理想主义。又不独人命关天的消防,数量庞大的机构、单位中,其实我们没有“职业化”的传统,业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业余还将变换形式,与时俱进。这是至上而下,我们共同的选择。为什么?用时评术语说,一旦职业化,权力寻租便没有空间可寻。职业化意味着规范、原则,一旦专业化,规则应运而生了,都讲规则、讲原则了,你让我们的潜规则何处安身?人情何处容身? 几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讨论的中国人情社会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到现在这般现状是丝毫没变的,我们对职业化没兴趣,说实在的,也实在是无暇旁顾,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靠近这股水波,希望不要被推得太远、太薄。

比如,有条长微博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某地建立危险品仓库,消防不让过关,除非购买三吨黄沙,名曰消防沙。从别处购买的都不行,一定得从自己领导亲戚那买。

又比如,中国乡镇上的人们喜欢放鞭炮,红白喜事都要噼里啪啦放一阵,也许乡下地大,想怎么放就怎么放,不像在城市有种种限制,所以就我们镇而言,六十、七十大寿,若再加上家里出了个包工头什么的,动辄上万的鞭炮钱不在话下。而现在的烟花趋向豪华版,感觉和你在春晚看到的差不多,因此利润奇高,因此当地的烟花厂往往都是有关部门亲戚家开的。商户若是不卖他家鞭炮,分分钟都能以经营危险物品的名义拘留起来,把你仓库里的货全部收缴,拉回去,转手卖给别人。商户要找关系把自己的货弄出来,还得抓紧再抓紧,不然货卖光了,钱进了人家腰包,再想要出来,天方夜谭。

当行业的准入标准是人情至上,后果便是行业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的合谋。

在没有准入规则,也没有专业法则的行业中,除了潜规则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道德标准压倒职业精神。

讨论职业精神,最方便的做法是看那些各行各业评选出来的楷模,看那些每年评出的“最美”:最美护士、最美清洁工、最美送奶工、最美山村女教师……可以,你别以为可以靠这些“最美”星星之火来为职业化立出标准。但在这个没有职业性传统、骨子里缺乏匠人精神、崇尚“认真你就输了”的国度,我们根本不知职业素养为何物,最终,每一个“最美”就是一次中国式感动的狂欢,而这感动的核心又是“中国式比惨”。“嫁给大山的女人”郜艳敏当选“最美女教师”,与她曾被拐卖的经历密切相关,而她悲惨遭遇的曝光,又狠狠甩了“最美”一记耳光。

把最惨异化成最美的,还有很多例证。在“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中,42名义务教育范围内的老师,有25人的评语里有“××年如一日扎根贫困乡村”,还有数位残疾教师,数位“连续多年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的老师。在他们楷模事迹的描述中,诸如“他恪尽职守,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亲自护送孩子们过河”、“她曾在怀孕期间,暗夜家访差点失去腹中的孩子”等不绝于耳,和数十年前你我还在小学“经过老师的窗前,看到老师熬夜批改作业的身影印在窗帘上”,一样一样的。歌颂“逆火而行”确实会感动中国,歌颂山村女教师的悲苦奉献,也会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但是,与那些失去的生命与权利相比,感动又能值几个钱? 逼着马云捐款,这很不科学

文 | 曾炜

没当过国王,不知道国王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

利斯之剑”;没当过首富,真不知道首富也“很痛苦”。“有钱的确很棒,但当中国首富可不是。这很痛苦,因为你是首富时,人人都会为了钱围着你转。”这是马云当了首富之后,曾经对媒体说过的话。如今,看他被网友“逼捐”,发现首富果然名不虚传,说话很有预见性。

事情是这样的:津城爆炸发生后,有很多网友跑去马云微博底下留言:“为什么不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这些留言,好多其实是撒娇来着,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分,但也有很认真的,很愤怒很急切的。其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条留言:“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因为它最“精确”,但又最让人摸不着头脑。逼人捐款也就算了,可为啥首富就是1亿呢?怎么算出来的?好多人说这些留言就是“道德绑架”,讲实话,我没看出这些留言秉持着什么道德信念,倒看出一点“智商余额不足”。

更真实的情况,以及更为精确的数字是:马云以他在阿里巴巴的股权设立了专门的慈善信托基金,用于环境、医疗、教育和文化领域。胡润研究院发布《2014胡润慈善榜》显示,马云的捐赠额更是达到145亿元,刷新了中国慈善记录。而且,这个捐款额度,远超美国首富马克•扎克伯格所捐赠的数额(70亿元)。单纯从捐款的数量上来说,马云不仅是中国首富,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善”。

《蜘蛛侠》里有一句台词,叫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很多人之所以对所谓的明星、富豪和富豪他儿子,有特别的期待,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的资源多,能干得事情多,自然期望也就越多。逼捐,一般都是针对这些“能力大的人”。当然,也有地方把当地小学教师的工资,不打招呼就给“捐了”去修路修桥。那是有人为了完成“捐款指标”,搞强制性捐款。但是说到底,它早已超出“逼捐”的范畴了,是一种强力剥夺。而且,那也是有人潜在地以为,这些有“固定工资”的人,比一般的农民境况要好(其实真没有),应该拿出钱来为当地做贡献。

我以前一直把“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理解成:如果你的本事越大,就比如你很有钱、很有才华,或者手握重权,就越应该多干些好事。就像蜘蛛侠那样,拥有了超能力,就不能“闲着”,扶危救困,就是他应该担负的责任。可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意思,其实应该包括这样的意涵:本事越大的人,越应该行事谨慎。就像手握重权的人,不应该滥用权力,因为一旦滥用,后果不堪设想,轻则腐败、重则亡国。再比如富豪,他们拥有巨额财富,即使他不拿这些钱去做什么善事,只要他不利用这些财富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也是负责任。

所谓责任,包括“积极”的一面,也包括“消极”的一面。蜘蛛侠拥有超能力,但你不能要求他把城市里所有的罪恶和不幸都管起来。火车快脱轨了他要管,有人调戏妇女他也要管,有人抢劫银行他要管,小偷小摸、猫咪走失、阿婆跌倒了,他都要管。这显然不行啊。你要容许他休息,允许他有脆弱的时候,留出时间给他发呆、吃个早饭,谈个恋爱。否则他会累死的。其实,只要他不使用这项能力去作恶,就算是他没干什么好事,在我看来,也算是有责任的——毕竟他要干点什么坏事,太容易了。

我现在老是觉得,我们对于“能力大的人”,要求过于“积极”了。其实,对于企业家而言,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别弄出假奶粉、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这就是负责任;把支付宝安全保障好、减少淘宝里的假货,这也是负责任。这样的责任,才是他必须担负起来的,公众有权利要求他们干好。但是,要切记的一点是,这种要求不能过界,要求他们管好企业,还要求他们为大灾难买单,这很无厘头不是吗?其实,是否无厘头,倒不是最要紧的,更要命的,是这种过于“积极”的要求,表面看起来正义爆棚,却会产生预想不到的恶果。

一个“富豪”,如果被要求为所有我们“看得见”的灾难捐款,最终只能让慈善变质、效果打折扣。因为还有无数灾难和苦难,我们看不见,媒体不会集中报道。美国权威公益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曾有文章指出:紧急的自然灾害中每人获得的平均捐款,往往要高于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所获得的捐款。即使同属灾害救助领域,投向防灾减灾的捐款也远少于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捐赠,尽管解决突发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事前预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看得见”的苦难,永远是那些巨大的被媒体集中关注的灾难。

富豪们的捐款,如果都被要求用于这样的灾难,用于其它方面的捐款自然会减少。实际上,这样的灾难,也因为受到极大的关注,所以很多人此时也是很愿意捐款的,毕竟比较容易获得“点赞”。就像马云,捐了145亿元,但很多人估计都不知道。如果说,一味地要求他为“看得见”的灾难捐款,本质上对他而言是有好处的,指不定又诞生一位催泪的“中国好人”呢。但最终的结果,当然就是马云用于其它方面的捐款就可能减少了。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逼捐”,其实也是在鼓励慈善家在那种容易获得“点赞”的灾难中相互攀比,从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捐助。

如何报道好社会“热点”问题 篇6

根据这个定义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又具备两种属性,一种是事实存在,一种是事实不存在或基本不存在。事实存在的“热点”,多数是涉及人们切身利益,需要党和政府立即解决的问题。事实不存在的“热点”,多数是由于谣传和人们捕风捉影造成的。这种“热点”报道的目的主要是辟谣,以安定民心。(这里我仅谈谈第一种属性,即,事实存在,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热点”问题的报道。)

我认为,“热点”问题是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化解矛盾,解除疑虑,尽快使“热点”冷下来,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搞得不好就会激化矛盾,使“热点”“更热”,甚至会引起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报道,使“热点”冷下来,就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热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从时空角度来划分,我下面就如何报道季节性的“热点”和历史性“热点”“热点”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季节性的“热点”问题报道

季节性“热点”,是指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的群众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这类热点问题一般都有规律性,可事先预料,象春季来临,冰雪消融的时候,人们就要关心垃圾清运等环境卫生问题;到了夏季,人们又关心消暑饮料的质量问题;进入冬季人们又担心居民供热是否能保证等问题。

对这类“热点”的报道,要提早去抓。提早报道。促使有关部门提早做好工作。尽量不使“热点”热起来。

例如:今年开春,垃圾堆困扰居民日常生活是一个很集中的热点问题。而是一问题完全可以提早报道,提早解决。去年秋天,我市各个居民区由于区域划分不清,出现了一些“三不管”的垃圾没有及时清运。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位,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垃圾经过一个冬天的积攒越来越多,并且与冰雪混在一起。如果到了春天冰雪融化,肯定会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而群众的心里,多数是什么时候影响他的生活,什么时候反映,暂时不影响他就不关心。为了不使这个热点起来。今年春节刚过我们便集中力量对全市各区的主要垃圾堆进行实地采访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之后立即进行了综合性的连续报道。于是在群众中没“热”起来的问题,却成了我们节目报道的“热点”。报道之后,引起市里有关领导及各区领导的高度行重视。在没有化冻之前,这些垃圾堆已运出去。这样一来,今年以来春天,反映垃圾堆问题的大减少。

二、关于历史性的“热点”问题报道

这类“热点”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形势变化出现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不同的“热点”问题。象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就会产生许多“热点”问题。诸如:职工被精减、企业倒闭、职工再就业,下海经商等等都是会成为热点。

对这类热点问题,就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报道,使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以起到引导、启发人们观念的作用。如果就事论事,就会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使人们更加糊涂,不但不能使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所而使原来的旧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对社会不满。

例如:市场经济以后,许多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开不出工资,职工在家待业,许多职工不理解。认为: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现在国家不管我们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实质是观念没有更新的一种表现,这样,在报道中,就不能像一般的热点问题去报道。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地,首先指出职工有家待业的原因,然后再介绍市场经济的特点、好处,以及它的美好前景。另外要告诉群众不要靠国家养活,要靠自己去创造生活,走再就业之路;最后指导人们如何去自谋生路,这样就会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

如果想报道好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新闻线索和素材的收集过程中,要做到一个有心人。作为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中,要慎之又慎。我们在“热点”问题报道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切忌猎奇,为了报“热点”而报“热点”;2、切忌随心所欲,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假思索就报道出去;3、切忌带着个人恩怨去报道“热点”问题;4、切忌盲目性、片面性;5切忌虎头蛇尾,问题报出去没结果。

总之,我们是党的喉舌,热点问题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新闻单位的知名度,而是为了使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更加密切联系;是为了使群众的热点问题尽快地“冷”下来,而不是使热点越来越热。所以,我们报道社会热点问题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用民众的眼光、民生的本位来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并化解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

热点新闻的采集与发布 篇7

凡是与社会活动有关的, 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均是良好的新闻素材, 但是, 采集、挖掘以及选取这些资料的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 它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发布效果。各个行业, 根据其工作性质的不同, 还有目的、需要、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对采集新闻信息的取舍方面也各不相同, 而发掘有利于新闻的有价值的信息, 是需要去采访和收集的, 然后再研究分析, 核实其真实性, 最终通过筛选和整理才算完成一个整体的新闻采集工作。它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渠道。

1.1 直接法采集。

这种方法就是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和访问, 在第一时间获取资料。它有四种途径:第一, 进行个别访问。直接找到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进行交谈, 把要采集的内容完成后, 也要不失时机的捕捉其他的、细小的资料, 使其材料更加生动而饱满;第二, 经常开市场调研会。通过大家的交流, 把握市场的动向, 能更加的了解环境, 深入群众之中, 急民众之所急, 想民众之所想, 也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热点选题。或者邀请有见地的专家, 针对某一热点话题进行座谈, 把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素材内容更加深入, 更有利于新闻的采集工作;第三, 以参观的形势进行访问。可以亲临现场, 多看多听多体会, 甚至必要时, 也可以参与实际的工作;第四, 建立采访基地。如果较长时间在固定的地域, 对单一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 就可以考虑建立新闻的采访基地, 可以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情况, 有利于追踪最真实的新闻线索, 使其新闻价值更高、分量更重、影响更广泛。

在采用直接取材时, 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方法, 都要广开言路, 耳听八方, 不要偏听偏信。另外, 也不要弄虚作假, 结合多方角度的言论, 把脉络理顺, 条例弄清, 分清事物的线索, 透过表面看本质, 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切中事物的要害。遇到复杂的事物, 更要谨慎处理, 不能急于求成, 以免功亏一篑。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 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问”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问”也讲究技巧、讲究时候、方式等诸多因素, 总之, 这个问题问的精不精彩, 能否问的恰到好处, 能否问的清楚明了, 也是一种学问, 是一门艺术, 对于自身来说, 这更是一种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本领。采访中, 要根据采访的目的, 有针对性的设问, 不能漫无边际, 白白的浪费时间和精力, 使采访变得毫无意义, 索然无味。另外, 细节上更要注意, 在采访前, 就要对所采访人的性格、爱好作出一番详细的调查, 以免出现尴尬的情景, 趋利避害, 顺藤摸瓜, 循循诱导, 使谈话变得兴趣盎然。速记是采编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在采访中, 把谈话的重点事实和新鲜的素材, 及时迅速地记下来, 或者刻录下来, 以免时候忘记。在采访期间, “思考”贯穿始末, 边采访, 边思考, 具有灵敏的思维, 善于应对临场的突发情况, 让事例在思考中形成一种新的见解, 提高认识程度, 捕捉漏洞, 及时的进行修补, 才能写出具有广泛效应的有价值的新闻来。

1.2 间接取材。

这种方法是以问接的方式获取新闻素材, 然后进行综合整理, 写出新闻稿件。而这种方法主要来源于各种文件的报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一切可能获取信息的资料。对其中有用的部分进行筛选及整理, 掌握住社会动态, 对我们写作新闻素材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但是针对这些资料,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核实和必要的完善。

要做好采编工作, 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也需要充分发辉人的积极性。做到手到眼到腿勤, 才能收集到更真实, 更鲜活的新闻材料。收集新闻材料要有“抢”的精神, 相信勤劳也会跑出好新闻。因为新闻特别重视时效性和其本身的价值。如果办事总是慢慢腾腾, 新闻早就过去, 就变成了“旧闻”, 什么作用也没有。所以, 一定要及时, 迅速。做好随时发现情况, 随时采集写作的准备, 报道要快, 就会达到“立等可取”的效果了。但是, 无论多急切, 也要忙中有序, 不能触犯国家政策, 不从大局着想, 只顾一己之私的去抢新闻。不能什么都不管不顾, 只为逞一时之快,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热点新闻的表现形式

热点新闻的办法离不开创新。其中:一部分“创新”, 只是追求有新颖另类感的“名”效应, 对原有的写作形式加以时髦的流行的叫法称之, 从而引动受众的注意力, 就像不叫复制叫“克隆”;不叫现象叫“风景线”一样。新的叫法说到底是对新闻的一种包装, 其本质上与传统写作形式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能算是一种新体式, 只能说是一种另类称呼。

另有一部分“创新”, 则不仅名称有新意, 同时也在形式和内容上, 对传统新闻写作的定式都有所突破, 创造出真正的热点新闻。我们可以把这些体式大致分类为交叉复合型、借鉴转化型、梳理整合型、明示观点型、特色侧重型。

3 热点新闻的发布

热点的新闻发布前夕要准备的事情很多, 流程在做起来也比较复杂。但主要是公布消息和回答记者提问, 而记者招待会则还要加上一些招待活动, 以便同记者联络感情, 如顺带举行一些酒会、冷餐会等。至于“答记者问”则一般是由专职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的提问, 它并不主动发布什么。我国是1983年4月开始设立新闻发布制度的, 从此各部委、省市镣没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但我国的一般单位则不设专职新闻发盲人, 只有在重大活动或事件中才临时设立新闻发布机构。新闻发布活动的最大优点是所公布的信息真实, 可信度高。记者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和自己着重的角度提问, 这容易使组织和新闻界之间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良好效果。但是, 热点新闻需要花费很多心思, 要搞好热点新闻的发布活动更是不容易的。

热点新闻发布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把握时机。一般应选择组织有重大活动开展或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举行新闻发布活动。只有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新闻发布, 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但不要与重大节日或其他新闻活动相冲突;其次, 选取合适的地点。举办地点要交通方便、环境少干扰、设备齐全。新闻发布活动的辅助设备要齐全, 如良好的灯光系统、音响系统、幻灯、录像、电影播放设备等, 最好还配备上必要的通讯设施, 如电话、传真机、计算机、打字机、写字台、新闻制作室等;另外, 要求主持人和发言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快、表达能力强、熟悉情况、谈话具有权威性。要准备好新闻发布稿, 发言人的发言内容应事先以书面的形式印制好, 这要求采集人员有一定的新闻技巧, 因为发言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发布活动的成败。采集人员在写作新闻发布稿时, 必须从新闻编辑的角度出发, 衡量其价值, 以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 不能一味地满足本组织的要求。采集人员应先掌握第一手资料, 再参考基本档案, 在此基础上确定新闻发布的主题。为了保证新闻的可靠性, 应采访知情者, 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另外, 还要准备宣传辅助材料。应准备一些照片和图表、实物样品、幻灯片或电影拷贝、录音或录相等, 在现场分发、展示或播放, 增强发言人的讲话效果。发言稿和报道提纲、文字性辅助材料、活动议程表等应分发给每位与会者, 构成新闻发布活动的“新闻包”;也要安排好记者的活动。如组织记者实地采访、参观、录像摄影等, 还可视情况安排一些沟通活动如酒会、进餐等。

4 结论

总之, 要做好热点新闻的采集与发布不是轻而易举,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有长远的意识。写作的稿件要言简意骇、准确无误、通俗易懂。所引用的事例要真是具体, 不能胡编乱造,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质。其次, 热点新闻的发布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花费更多的心思, 一定要多想, 多做, 多看, 考虑周全, 权衡利弊,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支出, 争取做出经济有效, 影响深远, 引人深思的热点新闻。

参考文献

[1]胡静芳, 沈亚斌.基于Web的新闻采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9) .

[2]张春元, 康耀红, 伍小芹.Web新闻自动采集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 (9) .

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 篇8

有人说记者是多面孔的。其实, 记者不仅要广泛深入生活, 还要真正地了解社会, 对不同行业, 不同层次人的内心世界都应了如指掌。就某一热点问题而言, 并不一定对哪一个记者都能直接产生“热量”, 但对于具有新闻敏感性的记者而言, 真正的热点问题总会有其庞大的“热圈”。关于职工再就业问题就是企业的热点。公路乱收费、乱设卡是驾驶员们的热点, 对于卖粮食打白条的问题是农民的热点, 诸如此类, 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就要用其所具备的新闻敏感对事物整体进行质的认识, 抓住焦点, 把握时代脉搏, 体现时代特色, 反映社会本质, 揭示事物真谛。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些记者认为是不以为然、司空见惯的事情被同行挖掘出来, 写成既有深度又有社会影响的好新闻。当看到人家的报道后才恍然大悟, 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热点焦点”, 选用这个角度。可见, 这就反映出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问题。记者想写出一篇好的报道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更要有新闻敏感。有些新闻正是一些简单、零碎、不具体的信息, 稍不留心就会稍纵即逝。如果把这些信息当作新闻线索, 往往会引出复杂、全面、具体的新闻事实。作为站在时代潮头的新闻记者, 需要的是超前思维。他应以时代的眼光去观察风云变换的世界, 去分析、预测各项事态的变化发展。当一个新事物将要萌芽或刚刚露头, 还不被人们所察觉或普遍注意的时候, 就迅速抓住它, 及时报道出去, 只有这样的记者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精神和预测性的报道。

报道“热点”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到社会中去, 用“眼睛”去采访, 更要用“脑子”去采访, 到人民群众中发现“社会热点”、研究“社会热点”, 发挥新闻批评监督功能, 促进党和人民群众联系与沟通。

在进行“热点”报道时, 选准题目十分关键。选那些真正为群众所关注的, 社会影响较大, 带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和问题。能否选准“社会热点”, 首先要求记者有敏锐的新闻敏感性, 能及时发现“热点”;其次要求记者有对党和政府, 对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 有了这种责任感, 不但能发现“热点”, 而且能敢于报道“热点”再次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 深入实际, 这样, 你的报道就会出类拔萃, 有新鲜感, 有立意, 有观点。

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神圣使命, 对记者的认识水平, 思想意识, 工作作风要求很严, 如果少了这些条件, 有采访机会抓不住, 有新闻素材写不好。作为记者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 增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 站得高, 看得远, 看得深。

加强对热点问题报道的引导 篇9

所谓的热点问题, 就是指一个时期内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各种复杂、尖锐的问题。热点问题报道, 无疑是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媒体能否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所喜爱, 媒体能不能树立自己的公信力, 媒体能不能掌握话语权并通过话语权的行使传递观念引导舆论, 热点问题的报道、热点问题报道的品质高下, 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 热点问题报道与不报道不该再成为问题。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 是因为事件或现象本身已经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已经成为一地、一时的舆论漩涡中心。对于这样的新闻, 如果当地政府和媒体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封堵政策和视而不见的方针, 不能给公众一个官方的、权威的解释, 而是任由公众从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的话, 那么小道消息和谣言就会生长成为“主渠道”, 这一“热点”中所包括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被放大, 而问题被放大所带来的负效应会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作用于当前局面, 最终酿成局面的失控。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 这种对热点问题不予报道所带来的风险已经远远大于客观报道可能带来的公众恐慌的风险。近期太多的事例都无一例外地证明, 对于热点问题, 政府和媒体, 都不该再在报与不报中做选择, 而是应当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以最快的方式占领舆论先机、引导舆论走向。

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 热点问题因其本身极高的关注度和其间矛盾的复杂尖锐, 这样的新闻报道往往十分敏感, 因此, “度”的把握势必会影响其社会效果。有些关系国家安全与机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旦报道不慎同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会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把握好“度”, 必须从高处、大处着眼,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度”的把握,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准切入点。热点报道角度选得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报道的质量。所以要“吃透两头”———上要透彻领会上级精神, 下要清楚了解群众意愿, 使媒体成为融会两端的桥梁纽带, 通过媒体的舆论介入, 促成上级和群众的良性互动, 最终促使矛盾的解决。新闻媒体要把热点问题和引发的公众情绪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传递, 同时也要把领导解决热点问题的决策、部署和决心及时加以传播, 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

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某一热点问题的报道应服从于客观效果, 报道时机选择得当,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一问题的冲突双方正处于协商解决之中, 就不宜立即报道, 因为这样只会增加矛盾激化矛盾, 使问题复杂化。同样, 如果遇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媒体迟迟不予报道, 时过境迁后再作报道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要正确把握事件性质。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 思想观念的冲撞, 利益格局的失衡, 使一个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冒了出来。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 热点问题最引人注目, 但也往往让人是非难辨, 有时会成为公众情绪的“催化剂”。怎样对待众说纷纭的问题, 给出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说法, 是老百姓所期待的。一方面, 敢于触及问题是热点报道的魅力所在。媒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触及问题并揭开问题的实质, 不遮掩不回避,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不畏首畏尾。另一方面, 对热点问题的选择要立足大局, 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 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 哪些问题宜淡化处理, 都要总览全局, 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确把握。央视《焦点访谈》收视率之所以高, 主要是由于报道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 大胆切入热点问题, 与群众贴心, 善于把领导的关注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要求有机结合, 从而使报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

四是理性引导。热点问题报道要把握社会脉搏和时代趋势, 加强和善于对受众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浅层次的, 而是切入心灵、令人信服的沟通。需要精心策划, 掌握时机, 讲究方法。有些热点问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解决的条件, 如果只是由于认识上的歧见或重视不够而久拖不决, 就要靠舆论的力量来全力推动;如果问题确实存在,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段时间内还难以解决, 媒体一味推波助澜, 那么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 一些中小型企业倒闭, 出现了工人下岗、农民工返乡等现象, 围绕这个热点问题, 很多新闻媒体就是通过大量报道作了多侧面分析, 说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出现下岗人数增加是社会现象, 需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才能摆脱现状。党中央已经下决心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既涉及社会稳定, 又涉及社会公平。这类报道, 需要讲求引导艺术, 而不能一味炒作, 如果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新的社会矛盾。

热点新闻报道应把握好“度” 篇10

在报道热点新闻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把握它的四个“度”, 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新闻传播的规律, 也能遵守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 让新闻最大程度地呈现在受众和读者面前。

一、热点新闻报道应注意调整“温度”

热点新闻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它之所以会被称作热点新闻, 在一定程度上, 与它的新闻传播价值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媒体疯狂地追逐热点新闻的“温度”, 盲目地抢“首发”或“独家”,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媒体的传播功能, 但这种做法往往会给媒体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严重的情况下, 可能还会被处罚或休刊整顿。

在我国, 新闻工作者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 这就要求, 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或媒体, 在遇到热点新闻的时候, 一定要沉下心来, 不能见热就上, 盲目比拼。要努力从新闻中找到正确的报道方向, 报道内容要能起到服务社会, 引导民众的作用。

一些很热门的新闻, 其实并非人民群众迫切想知道的事情, 所以在处理热点新闻的时候, 不能概闻必录, 要调整好“温度”, 从报道中找到正确的价值导向, 切勿追求轰动效应。

二、热点新闻报道应注意探讨“深度”

很多媒体在遇到热点新闻的时候, 往往会派出多组记者, 去抢发一些快讯, 很多快讯杂糅在一起, 受众在众多纷繁的信息中, 很难理出头绪, 不仅难以很好地阅读新闻, 实现知情权, 也很容易以讹传讹, 最终演变成“三人成虎”的闹剧。

比如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深夜跳楼身亡, 媒体在报道的时候, 因为司法机关很难第一时间来满足媒体的求知欲, 案件调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时候, 很多媒体记者开始走访事发地点的居民, 然后在报道的时候, 媒体用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居民的话。这样在报道中, 媒体关于死者跳楼时间、跳楼原因、死者身份等, 就会出现不同的口径。这种处理新闻的方式, 很容易在受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遇到热点新闻时, 还应该注意探讨“深度”。若单纯地报道一种新闻现象, 受众很难从新闻报道中, 得到启示或者加以利用, 比如鸡蛋涨价, 媒体若单纯报道鸡蛋涨价, 不去深层次地剖析涨价原因, 受众往往会一头雾水。

而国家一些权威媒体, 在对待热点新闻的时候, 往往会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报道, 既报道新闻的现象, 又充分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 再详细报道规避的方法, 这就使得新闻全面而深度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受众也会在新闻报道中, 从对新闻现象的不冷静, 到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冷静对待。

三、热点新闻报道还应注意讲求“力度”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的本质其实是为宣传服务的, 任何新闻热点报道中, 都要讲求报道中心新闻, 为党为政府把握好宣传关, 造成浓厚的新闻宣传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 实现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新闻报道中, 作为新闻从业人员, 应该如何讲求“力度”呢, 最主要的就是, 在新闻宣传的时候, 紧紧贴合国家相关政策, 为一些新的政策, 配备非常详尽的新闻解释, 达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 在新闻的报道中, 要有力度, 把握好当下的新闻热点的关键词, 有力地进行正确化规范化地报道。最后, 在热点新闻发生时, 要准确地判断出, 新闻中涵盖的不利于新闻宣传和社会稳定的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调整角度, 通过报道来引导受众往积极的方向考虑, 多报道一些正能量的东西, 体现媒体的宣传价值。

四、热点新闻报道还应注意开拓广度

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 因受制于地域环境, 很多热点新闻的报道过于本地化, 在新闻报道上, 很多当地媒体趋之若鹜地进行报道,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实现了新闻传播的规律, 也引导了当地的受众。但随着微博、微信、新媒体等快速发展, 新闻的本地化情况已经不复存在, 一个地区发生的热点新闻, 不出几分钟, 就会在全国范围引起关注。比如乌鲁木齐暴恐恶行、麦当劳打死女子的事件, 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轰动效应。

面对时下的新闻宣传环境,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热点新闻时, 一定要注意开拓广度。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 比如央视最近报道的《偷拍团伙用拐棍拍女子裙底》的新闻专题, 报道一经出炉后, 很多地方媒体都在进行本地化的报道, 在当地寻找相关案例, 进行操作, 这就是新闻拓展广度的一种尝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热点新闻报道的特点】相关文章:

新闻的热点事件及点评04-02

道德的社会热点新闻05-29

与新闻热点有关的论文题目05-03

十大热点新闻09-20

热点新闻挖掘04-11

热点新闻分析05-21

新闻热点事件05-30

社会热点新闻05-22

正面热点新闻事件05-23

时政新闻热点范文06-01

上一篇:进行物理概念教学下一篇:道路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