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2024-05-13

培养创新意识(精选十篇)

培养创新意识 篇1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呢?因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我们积极扶持、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压抑、打击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这方面的意识、能力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联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 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的回答。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 为了孩子的教育, 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是舍得的。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掌握的, 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 知识教学的倾向, “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学生有什么问题, 几乎都得到了老师的解答, 都有标准答案。并且好多问题都是老师提出, 老师解答。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错了, 再得到老师不正确的评价。长期以来, 学生的问题意识渐弱。殊不知, 去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去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才会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有些人可能会说:“创新是很重要, 但那是大学的事情, 中小学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其实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 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 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 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这里我举一个画圆想象的实验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象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 这是一个苹果;有的说, 这是一个烧饼;有一个小朋友说, 这是老师的大眼睛。这位教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没办法, 只好点名让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的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 却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 经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面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两分钟过去了, 却没人回答。被迫回答的班长还说大概是个零吧。大学生真的都失去了想象力吗?不是的, 经过多年教育, 他们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 我怎么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么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创新理念 篇2

关键词: 创新

意识

阅读

写作

综合实践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要求,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本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创新活动的有关要求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对语文的创新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意识类创新

创新行为的源泉是创新思维,培养求异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训练求异思

维,就是要求思维有独创性。具体表现为对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对已知事物或者说已经认识的事物,更新途径进行重新审视,提倡多角度观照和独创性相想像。

1、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应予以点拨(不能批评);学生发表完见解后,教师应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2、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变换思维的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3、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加强的重要内涵。诚然,今天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评析。同时,文学本身往往是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需要我们作出令人信服的独特阐释。一个人具备了这种批判意识,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作出明晰的论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证。

4、创新意识。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教材升华类创新活动 此活动就是对课文阅读、审美之后,再升化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尝试的方式有:

1、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精选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整句与散句等。

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学生大胆地、有独立思维和见解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4、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角色,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中感悟人生,更可以感悟创作的艰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激活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

5、小制作。就是对课文审美后,依据教材制作物品,这既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小制作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采取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制作音像制品。如课文录音制品、多媒体课件作品等。(2)制作图表。如绘制课文插图、画语文知识树等。(3)诗词配乐、配舞。诗词、音乐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

(4)手抄报。即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选编材料,但自己创作的稿子不少于整个小报内容的1/4。学生自创版面、自己写稿、自己插图,形成自己的风格。

6、教材指瑕。“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教材在编写时非常严谨,但百密难免一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瑕疵给予指正。

三、阅读类创新活动

1、比较阅读。就是把教材中相同或相近体裁的文章,或是课内外同样风格、同样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体裁、立意、标题、结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描写的方法、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方法作用,乃至文章风格、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语言特色等等。通过比较阅读,有利用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节约教学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请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家传记,可诱导、激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第一,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要提出要求,教方法,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指导学生分阶段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共享”的情境;第四,教师应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读物的选择,须认定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写作类创新活动

1、仿写。仿写就是结合对课文的审美,在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优点后,模仿教材中某一类作品或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可择优指名朗读交流,让学生相互借鉴。

2、师生同题作文。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一起写作,进行竞赛,互相学习、借鉴。题目可由教师出,也可以由学生临时出。师生同题作文,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

3、想像作文。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像的注脚。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既成目标,加强想像作文的训练与探索已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想像作文包括写寓言、写童话、写科幻作品等。

4、作文自改、互改。引导学生按写作训练要求,自改、互改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综合实践类创新活动

1、社会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然后总结,写出游记、访谈录、调查报告、新闻报道或通讯。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独立打开知识大门,从而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

2、当小老师。让学生进入角色,上讲台为大家讲课或做教师的其他工作,如评讲作文、拟试卷、分析试卷、评讲试卷等。

3、对对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对子”的训练。对联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这一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学做主持人。让学生担任课内讨论的主持人和课外活动的主持人,意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发掘自己的主持潜能提供机会、提供场所、提供帮助,由此带动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个性,提高综合能力。

5、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为家乡物质文明的精神文建设出谋划策。

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3

一、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是积极思维,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自由发问,比如“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让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发现。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a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

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

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三、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积极因素的实践中勇于创新,逐步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以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并且爱创新,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彰显。

创新是与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如果由教师主宰一切,没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等,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自己提出假设或小组合作解决。如用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此题,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出多种拼、解法,通过分组讨论后,学生想出:(1)长20厘米,宽1厘米。(2)长10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4厘米。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且懂得三种不同拼法所计算出来的周长也各不一样。这样,教师扶的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是三种拼法,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大有裨益。

四、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强创新意识

孔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自古就得到教育家的充分重视。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如可让学生讲故事,当小老师等,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还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张扬学生良好

个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学习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

五、让学生主动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

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六、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篇4

一、培养浓厚兴趣,“急”于创新

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呢?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材料“刺激”学生的兴趣。从“刺激”的内容来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既“有用”又“有趣”。“有用”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有意义或“价值”较大,而且在于对学生的适合性好,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难度过大或过小而远离“最近发展区”都属“无用”;“有趣”主要是要求内容新颖,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学生主动创新。从“刺激”的方式来看:教师只有采取灵活、恰当的方式将“有用”、“有趣”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富有激情的神态语言,优美的动作语言,起伏跌宕、准确幽默的声音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精巧设问,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树立远大理想,推动创新

远大理想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抱负,潜心研究资本主义,四十年如一日,大英博物馆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写出了《资本论》这部宏伟巨著。当代青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选取“两弹元勋”邓稼先、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抗洪英雄高建成、抗震救灾英雄、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事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受到榜样的熏陶。讲解近代中国满目疮痍、落后挨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了”,但与发达国家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等“两史一情”,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讲好“理想”、“人生价值”等教材知识,增加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理性认识,使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成长与才能发挥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激发他们主动创新、渴求创新的强烈愿望,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

三、学会善问善思,善于创新

陆九渊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引导学生善问善思,正是置学生于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位置,满足了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古今中外,富有伟大创新的人无不善问。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常带着疑问去“追赶光的速度”,这为他后来提出相对论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气氛,给学生问与思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嚼啐,学生只能捡点“残羹冷炙”,大倒胃口,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应当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陷“八阵”,走“迷宫”,始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困惑,经扑朔迷离的探求而茅塞顿开,终有“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愉悦。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记》中也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人人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启迪,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参加社会实践,勇于创新

思想政治课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试管婴儿的诞生,人体第22对染色体密码的破译,“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神七”奔月,翟志刚太空漫步等所展示的人类巨大的创新精神都是在创新实践中孕育和升华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可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调查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国企改革、农业问题、民生问题、结构调整、环保问题、土地荒漠化、西部大开发、金融海啸问题、教育“减负”等,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

五、体验创新成果,鼓励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并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强大的愉悦和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语),使创新精神得到巩固和加强。教师应当适时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一语道破了“天机”。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蒙城县第八中学 孙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被广泛重视。中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研究、自由创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就是一块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的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学生去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至少教材上绝大多数是按验证性实验方式编排的),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也可请学生)作概括和总结。概括中当然也常会把新知识联系实际作些知识应用的介绍。传统实验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化学学科主要的一些既成事实的原理、概念、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传授给学生,并验证其正确无误,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可以说近几十年来中学化学实验在教材上的编排模式(包括学生实验),都是知识介绍在前,实验验证或实验练习在后,学生做实验主要是所学知识的应用,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时进行的概话、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有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便于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更有效地学习。总结上述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其二,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性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认可,强化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其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做到丝毫不差。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进程。例如在讲到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出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再

第1页 做几个演示实验给予验证。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看,长期和单一地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以传授和验证知识为主的实验让学生死板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让学生感到灌输知识的乏味和重复,产生厌学情绪,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

1、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过去我们在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时,往往把实验设计得非常“严肃”、“规范”,实验装置必须选用化学仪器、器皿来装配,瓶瓶罐罐的实验被视为不正规,不科学。实验试剂必须用化学试剂,食品等物质作为试剂则被视作小儿游戏,如酸碱指示剂只能用酚酞、石蕊,而不能用桔子皮汁、紫色卷心菜汁等。于是过去的化学教学实验相对就显得较抽象而枯燥乏味。在国外,有些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就显得较轻松、随意,仪器、试剂有时似乎是信手拈来。例如做一个酸碱反应的实验,教师在上班途中的商店买一瓶柠檬酸和一包小苏打发酵粉就解决了实验的试剂,然后在一辆玩具四轮小车上捆扎一个塑料瓶(废弃的饮料瓶),把试剂放入塑料瓶内再塞上塞子并放置在地上,片刻后由于反应产生了大量气体把瓶塞冲出,产生的反冲力把小车推向前方……这是实验还是游戏?答:都是。目前我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也尽可能地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新奇、鲜明,以便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许多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如化学蓝瓶子振荡实验、碘时钟反应、滴水生烟、滴水起火、点火成蛇、会自燃的金属、用化学方法制作小工艺品和学习用品……已成为当今许多中学常见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所以解决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使化学实验走出“学术化”的倾向,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已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此,我设计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火山爆发”、“魔棒点火”、“烧出的文字或图案”、“一杯几色”、“密写药水”、“白花变成彩色花”、“晴雨花”、“氢气和氧气混合吹肥皂泡点燃爆炸”等。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试验教学的趣味性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其化学原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2、把化学实验生活化,积极创设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情景

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化学实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联的实际问题,创设开放的实验教学,将会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动机。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社区、化工厂的采访、调查而设置,有些实验可以结合环境测试和保护活动开展。有的实验可以2—5人的小组形式组织活动。有的实验可由学生自选一些材料在课外或家中独自完成。以家庭小实验来说,它就可安排多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例如让学生提纯粗盐,观察蜡烛的燃烧,用鸡蛋壳和醋酸反应,自制净水装置,模拟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探究钢铁的锈蚀的原因和防锈措施,配制并观察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等一系列配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验;让学生寻找厨房或卫生间中的一些用品做茶水变色、番茄电池、蛋白酶除血渍汗迹等趣味性实验;让学生用活性炭制作简易净水器、自制波尔多液、配制植物营养液等应用性实验;让学生研究铁锈蚀的条件、确定蜡烛的组成元素、研究香烟中尼古丁的毒性、测试自来水中的余氯等探究性实验等等。今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我在化学试验教学中开展

第2页 的“家庭小实验”、“温室效应的模拟”、“假白酒的鉴定”、“真假金银首饰的鉴别”等实验深受学生欢迎。

3、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寻找实验代用品,开放实验室。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实验装备、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得到应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较全面地选用了精密电子天平、数字式测温仪、数字式pH计,不少重点中学还配置了红外光谱仪、紫外和可见光谱仪、气相色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溶解氧测定仪、噪声统计分析仪、双气路大气采样仪等多种现代化、高性能的实验设备。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也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日益现代化的外部条件。使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可使实验操作省时省力、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实验结果形象直观、实验信息充分共享,使实验教学活动更具有探究性、更联系实际,从而拓宽了学生实验的选题范围。条件好的学校将一些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利用一些易得的材料自制教具,使实验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重做分组实验,或者增做、选做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还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自然现象等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富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又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学习。

二、积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超越

实验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设计的方案与教师所设想的不同就否定它;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那种一味模仿教师的结果只能扼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学习的目的。我曾把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大部分改成学生实验来做,由学生充当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解释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论等。教学后发现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收集整理资料,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主研究、自由创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去创新和超越。如“自制的净水器”、“美丽的硫酸铜大晶体”、“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晴雨花”等等一件件透着灵气、凝结心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培养主体意识,重视探究的过程

中学化学中,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类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学生它不要求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他们在探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

第3页 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查找资料、阅读参考书、搜集数据、整理信息,这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模拟温室效应”、“彩色喷泉”、“探究酸雨形成”等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堂上做实验后,又让学生在课后调查实际情况,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得出结果,能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展个性、培养能力。

四、增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多年以来,化学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以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初中阶段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不多,用简单的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因而,课改后,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增加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的某一过程,配合思考与分析,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现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学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体,要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就必须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自拟实验方法步骤;对同一实验,有基本的内容,也有提高的和带有探究性的部分,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当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启发、提示、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验,给学生作分析示范,组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6

我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刚跨入新世纪时,我国就提出了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广大教师在此要求下,为落实新课程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锐意进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笔者在大量的教研和交流中发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课堂并不多,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主动建构知识、自觉猜想和推理能力不强,质疑问难以及批判性意识差等等。应该说,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前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与教师对创新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课堂教学氛围呆板化,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因素是有关系的。在全社会都在呼唤“自主创新”的今天,教师如何去理解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解释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識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如何理解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理解创新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和运用。

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目标,这是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表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创新式教学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学生会提出问题时,他们不仅能获得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而且也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发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情境出发,从数学的角度积极思维、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猜想,能主动、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

第二,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即在坚持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独立地、能动地思维认识的过程;是指不仰仗他人意志,不受他人干扰,自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刻而周密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核心。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在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让学生独立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检查结论和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即思考某一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多方面找原因,求答案,同时辩证地、发展地看待相关问题。

第三,归纳概括、记忆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其一,小学生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一般是从特例问题猜想到数学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方法正是实现创新的方法之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特例感悟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形成概念、法则,形成规律性认识,用概括方法将抽象概念、法则形式化。其二,善于验证,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方法。一般来说,由归纳概括所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而,验证结论就成为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验证结论包括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特例。例如,当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其他三角形中加以验证。由于这些基本的思维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施创新的保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倍重视。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多年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方面,大家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第一,让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必须使小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然后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到思维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归纳概括,形成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能力,最终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面对如下计算题目:

(6+4)×56×5+4×5

(21+29)×321×3+29×3

(41+49)×841×8+49×8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你的发现猜一猜:11×7+19×7与怎样的一个算式的结果相同?(3)你能自己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5)能把刚才用语言描述的规律用字母a、b、c表示出来吗?(6)你能证明你发现的规律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具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归纳概括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即(a+b)×c=ac+bc。由于他们还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不可能将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验证,以此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得到乘法分配律。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首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一些贴近生活、新颖别致、能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乐提问,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在展示各种钟表时问学生:“看到这些钟表,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兴趣盎然,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随之冒出来:“钟表上的长针、分针怎么走?”“钟表上的针为什么会不停地走?”“我妈妈的手表没有数字,可她为什么能一下子就看出是什么时间?”等等。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学生的感知从浅表的生活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认知,生疑就水到渠成转化为求知了。

其次,努力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提问。诚然,影响“提问”的不仅有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产生除了问题情境这个重要条件外,决不能排除课堂物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信任的眼光、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以宽松、愉悦的心态提出问题。

最后,留出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静”中求疑。生疑之处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教师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做角”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与同桌交流。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发散思维,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有个学生在做角时发现,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可能是平角,他惊喜地问:“老师,这是平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新“问题”的产生:什么是平角?还有学生提出:“角”是平面图形吗?它有面积吗?由此看来,只要教师愿意留出时间,给孩子们空间,允许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而提升。

第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加强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一是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教师出示问题: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再据此设问:“同学们解答此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學生经过独立思考,有的提出了这样的方法:(30×7+49)÷7=(210+49)÷7=37(千克);还有的想到了这样计算:(40×7-21)÷7=37(千克)。学生能用到这样的两种方法,应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

二是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下图),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换成S=π[(R2)]2=[π4]R2(R为圆的直径)来解,由于R2正好是正方形的面积,即R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S=[π4]R2=[3.144]×8=6.28(平方厘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完善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创新。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激发、爱护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创新性火花,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设想。只有这样,才能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完美的评价中乐于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巧妙结合、灵活运用,既要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反馈,又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适时精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与快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时做到心中装着创新,问题中蕴含着创新,方法上尝试着创新,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与创新交朋友的“游乐场”。我想,只有从小开始在学生心中埋下善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种子,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会独立辨别、分析、判断、思考,才会创造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篇7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胆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只有在民主, 平等, 和谐, 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才有创新的胆量)

-.在课堂上创设和谐, 平等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传授活动*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创设和谐, 民主, 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努力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权威教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钻研问题的.大朋友/)

#.在课后做学生信任的朋友)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大朋友/*课后要做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经常与之交往谈心*通过交流去影响和感染他们)

二,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师要抓住时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想创新, 爱创新, 能创新)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望都很高*教师要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加以否定*而要高兴地提出表扬*然后再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想象*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方向的思考*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巩固新知, 训练思维, 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 探索性, 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 .一题多解*灵活思维) 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判断和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名伤病员住在王大妈家*王大妈存有# (个鸡蛋*还有一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母鸡) 如果这个伤员每天吃两个鸡蛋*算一算*王大妈家的鸡蛋能使这名伤病员连续吃几天+/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是-# (个鸡蛋可以吃- (天*- (天内又下了- (个蛋*- (个鸡蛋又可以吃&天00这样算下去*最后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但是*这样计算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把每天吃#个鸡蛋改为每天吃原有# (个鸡蛋中的-个和每天母鸡下的鸡蛋中的-个*这样马上就可以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规律-两个数的和加上这两个数的差*结果是较大数的#倍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特聪明*你们随便说出两个数*老师马上可以说出它们的和加上它们差的结果) /学生们怀着疑惑的心情纷纷出题*教师都能正确回答*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瞬间被激活了) 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 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该规律)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篇8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性的教育活动是由学生参与设计的,在活动中他们唱主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与创新性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境、列举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欲和想象力。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初中化学课本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铁的化学性质”中铁生锈(铁的缓慢氧化)时,以自行车为例。课上我就以这个例子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1.自行车的瓦圈、车把上的“大花脸”是怎样造成的?“脸”上的花斑是什么物质?2.若“大花脸”上的花斑不及时除去会造成什么后果?3.护理好自行车的学生用了什么防锈方法?设置这几个问题,我接着演示了课本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

经过自己亲自体验实践及实验观察,让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使学生们知道铁生锈的条件及生锈后的颜色状态、防锈的方法。让学生讲述自己的防护方法,使学生不仅了解有关铁生锈的原理,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发了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使本节课达到了“文道”并重的效果。

二、开拓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针对学生具有表现自我和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应适时让学生体验成功,这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题:某元素R氧化物的式量为a,价态相同的硫酸盐的式量为b,则此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是:

同学们按一般的思维,通常直接设元素R的化合价为x,则氧化物的化学式应写成R2Ox,相应的硫酸盐可写成R2 (SO4) X可得结果“A”选项,结果漏选“D”选项。造成此题漏选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拓展思维。同学们都知道元素R的氧化物中R的化合价肯定是正价,正价在数学表现上就是正整数,于是我激励学生开拓思维,从数学方面去考虑,很快就有学生想到正整数有奇数、偶数之分,从而元素R的化合价x有两种情况:当x是偶数时,元素R的氧化物和硫酸盐分别为R2Ox, R2 (SO4) X,当x是奇数时,元素R的氧化物和硫酸盐分别为R2O, R2 (SO4),因此正确选项为:A、D。

三、发展个性,提供创新机会

个性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是人的潜能所在,是创造力的源泉,发展学生个性就是强化学生自我肯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独立完成。如:实验习题“用实验证明鸡蛋壳(或水壶内的水垢)主要成份是碳酸盐”,首先学生会根据碳酸盐的性质之一———可以跟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来检验碳酸盐。学生们在选择酸的方面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学生选盐酸、硝酸是正确的,而有的学生选择硫酸,造成实验不成功,但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硫酸钙的微溶性及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中不能用硫酸。还有的学生选择醋,同样造成实验失败,但学生知道将鸡蛋浸入醋中一定时间后,鸡蛋壳会变软,这说明学生选择醋这种“酸”并不是没有道理,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只不过是醋中醋酸含量非常少。通过此实验习题,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尽管有些学生出现错误,但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是可取的。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正是教师的放手为他们提供了大胆的创新机会,效果颇佳。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 因此担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境界。课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学生要有创造精神, 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提到创新教育,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新、奇、特”的教学活动和方式,只有“越新、越奇、越特”才是创新,这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发现,别出慧眼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中知识、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开阔眼界。

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中,应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笔者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运用转化、假设、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后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时是显性的,但在更多时候是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教师要站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作准备”的高度,要勤于思考,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诱发创新欲望, 培养创新意识 篇10

一、激发童趣, 保护好奇心

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 是创新的萌芽。爱因斯坦说过, 他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类的创造性想象不断地展翅高翔, 不断地促使人们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 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加倍爱护和引导, 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 创造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后,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秋天, 我采集了五颜六色的树叶拿给学生看。学生惊喜地看着各种各样的树叶, 兴致勃勃地议论着。一个学生好奇地问:“老师, 树叶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得这么漂亮?”还有的说:“树叶变了颜色还进行光合作用吗?”“树叶妈妈舍得让树叶离开吗?”“树叶长的不一样, 是树叶妈妈为了辨认自己的孩子吗?”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好奇, 我倾听着, 赞赏着, 也欣喜着。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去探究、去创造。

二、注重激励, 享受快乐

在教学中, 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萌芽时, 教师的积极称赞和鼓励, 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心情。并且, 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的创新成绩, 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 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因此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荷叶伞》时, 当小鱼、蜻蜓、青蛙躲到荷叶姐姐下面时, 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她们中的一位, 会对荷叶姐姐说什么?”一个学生说:“我如果是小鱼, 一定会说‘谢谢你, 荷叶姐姐’!”我赶紧鼓励说:“你这条小鱼可真有礼貌啊!蜻蜓、青蛙一定都会向你学习的。”接着学生发言更踊跃了:“荷叶姐姐你淋着雨, 冷吗?”“荷叶姐姐, 把我的纱巾给你围上吧。”“荷叶姐姐, 我给你唱支歌吧!”学生在鼓励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感受着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情景, 激发创造欲望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是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 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辩、讨论辩论、即席发言等等。在学习《美丽的呼伦湖》一课时, 我播放了呼伦湖四季景色的课件, 学生如临其境, 立刻来了兴致。我赶紧说:“同学们, 呼伦湖的景色这么美, 一定有许多游客, 只可惜缺少导游。今天, 你们就来做他们的导游, 相信你们一定会做一个出色的导游!”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导游”开始工作了, 有的说:“各位朋友, 欢迎各位来到美丽的呼伦湖。现在是春天, 你看, 湖水是那么清, 那么绿, 岸边的水草绿油油的岸上野花遍地, 红的、紫的、黄的、真是五彩缤纷。如果你骑上马在呼伦湖周围走上一遭, 那才叫神清气爽呢!怎么样, 赶快来吧!”“夏天到了, 你选择了呼伦湖作为旅游地, 真是太明智了。这儿空气清新, 凉爽宜人。坐在湖边, 看着鱼跳跃、鸟儿低飞, 连神仙都会羡慕你的。”就这样, 学生兴致勃勃的介绍着, 每一位“小导游”都用自己独特方式展示呼伦湖的美。创设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 锻炼和造就了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责任, 是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力, 必须从诱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做起, 千方百计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成功给予鼓励和表扬,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下一篇:宫颈电锥切术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