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

2024-05-03

时间去哪儿了(精选十篇)

时间去哪儿了 篇1

去年在收看旅游卫视的《侣行》节目时, 一个画面让我热泪盈眶。在战火不断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旅行者张昕宇和梁红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穿着防弹衣、背着枪, 就在那个到处充斥着死亡味道的地方, 旅行者将我们的视野引入了当地的电视台。当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中国人时, 非常热情地将他们带到资料室, 仔细而准确地在架子上抽出一盘著有1996年的录音带。令人惊奇的是, 随着这盘带子的滚动, 我们听到了“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节奏轻快, 字字铿锵。是当年智慧的索马里人用当地民乐伴奏、中文演唱录制而成的。我无法想象任凭外面硝烟弥漫, 这些档案如何智慧地被妥善保管, 我庆幸历经近20年的光阴, 它们没有随战火灰飞烟灭。一时间,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不知道是因旅行者在异乡听到中国红歌而激动, 还是对战争中的索马里人为国守史而敬仰。我说不清档案给今人的现实意义, 我只觉得没有了这些, 一个民族就像没有了根, 没有历史当镜子, 一个民族便没有了魂。

继承档案, 是一份不朽的执着

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我接触到了档案管理。通过两次培训, 我认识了这样几个人:一个是非计算机专业, 却设计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一个是软件的技术指导, 也是我们的培训老师。这些人的手机号码对外公开, 以便及时解答各单位的档案问题。维护专门档案QQ群, 方便各地、各单位资源共享。精心制作课件, 增加培训课时, 免费为全市档案员进行培训, 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当我们不了解档案管理软件注册时, 有人在群里教大家如何安装使用, 不厌其烦。当我们抱怨软件“不听话”的时候, 有人在电话里为大家答疑解惑, 心平气和。当我们享受着软件带来的便利时, 有人正埋在办公室里研究软件的进一步更新, 义无反顾。我很疑惑为什么档案指导科的朱老师总能准确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 后来才知道, 我提的疑问也是其他单位常遇到的问题, 即使重复回答成千上万遍, 朱老师的语气也永远那么暖心。我相信, 他们和档案之间是有爱的, 就像雷局长自己说的那样, 他视开发的软件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孔子删定六书, 司马挥毫记史, 我发现:他们和古圣先贤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纵使朝代变迁, 也会有一代又一代档案人, 在用行动诠释文明国家的不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孤独, 无视冷眼, 默默地承担不理解和不支持, 我不知道他们心里究竟是什么滋味, 我只知道岁月的心情就是一种期待。

管理档案, 是一份厚重的责任

进入软件系统, 一字一字地录入, 一个一个地归档, 每一次链接成功都像小孩子得到糖果一样喜悦。半年的时间, 我由一窍不通到熟而生巧。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 不仅熟悉了教育机关历年的业务工作, 心智也得到了磨练。

我发现从远古人民的结绳, 到青铜铭文的铸就, 档案总是以各种灵活而美好的形式呈献给今人, 俯察兽骨, 便能探索半坡踪迹;仰视龙门, 便能揣测北魏政权。我们无法计数档案的数量, 因为它是中华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不会停息。我们也无法计量档案的重量, 因为它是五千年灿烂文化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庄严厚重。我无法流利地背出档案的定义, 我只知道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坚持。

时间去哪儿了 篇2

剪一段烛光,揉一团橡皮泥,筑一座城堡,昔日的天真如同天边的白云被微风吹散了,悄无声息的仿佛从未发生。看着路口向外张望的面孔,那双双焦急的眼神,像极了当年的母亲。曾几何时,她也在一辆辆校车驶过时,搜寻着我的身影,大手牵小手的把我领回家。我总是咿呀咿呀前言不搭后语地说着在学校发生的事,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听着,还跟着幼稚的我数着门前小树苗上的几个新叶。小狗阿旺也摆动着尾巴,不时地舔着我的鞋子。时光荏苒,记忆里那个光着小脚丫的孩子也越发变得模糊;门前那颗小树苗已长成了苍天大树,甚至伸展到了房子的一角;小狗也没了踪影――时间都去哪了,只留下母亲扎眼的白发,凹陷的双眼。

嗅一嗅田野里的泥土,那好似童年的清香,春风荡漾的田野里,几个小伙伴结伴去玩耍。匆匆流淌的小溪,像是在为我们歌唱,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柳树,还有那一道道开满野花的乡间小路。我们总是娴熟地用柳枝编着草帽,漫步在田野里唱着春天的歌。年少时,我们天真地做着许多梦,长大后却又仿佛迷茫在每个梦想的路口,偶尔就像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找不到前方。时间都去哪了,童年的鸟飞走了,再也找不回当初的自己。

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窗边,清风徐来,抬头望那一片广袤无垠的蓝天,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原来这也是一种简单复杂的变化。记忆中澄澈的车铃铛声,小贩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弯曲的小道,低矮的房子,杂乱无序的菜市场,昔日尘土飞扬的土路,已没有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公路,汽车的海洋,路边百花争艳,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那些熟悉的邻里,儿时的玩伴也都各奔东西。时间都去哪了,脚步是向前的,心却总是徘徊着。

时间的流逝是孔圣的“不舍昼夜”,是庄生的“万过隙驹”,是曹孟德的“譬如朝露”,是陈子昂的“怆然泪下”,聪明的你能否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当我们还在发着愣犹豫不决的时候,时针又拨动了一圈,三点一线的生活,转眼又是一天。

时间去哪儿了 篇3

暑假前,我满怀激情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假期,努力进行弱科复习。可四十多天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仅仅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而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却没有执行。我惊奇地问:时间去哪儿了?我还没有复习怎么就开学了?

如今我只学会了叠被子、刷碗、简单地收拾房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只学会了这些,时间去哪儿了?父母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呵护着我,爸妈的心思几乎全部被我牵动着:我哭了,父母心痛;我笑了,父母开心。仔细打量,不知从何时起,爸爸的眼角出现了鱼尾纹,妈妈乌黑的头发也失去了光华。岁月如梭,恍惚间,爸妈已从二十几岁到了不惑之年。时光时光请你慢些吧,千万不要伤害了我至亲至爱的爸爸妈妈。

面对时间的奔流不息,古往今来,珍惜并善于利用时间的大有人在。古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把“五更鸡鸣”之时,当作“男儿读书之时”;鲁迅先生则“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只要能充分利用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便是时间老人给你留下的最高奖赏。让我们紧跟时间的步伐,和时间赛跑,做时间的主人,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做有意义的事。今日事今日毕,相信你定会有收获!时间去哪儿了?时间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里。

(指导老师 邢艳艳)

上榜理由:时光也许改变了父母的容颜,可是却锤炼了小作者的心智。时间悄然无声,却在小作者的心里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老爸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4

小的时候, 我特别的顽皮, 老爸从来都没有责骂, 从来都是笑眯眯的。每到寒暑假, 老爸开会, 他总是带上我, 走遍了中国的大好山河, 每到走累了, 没力气了, 老爸都会举起我放到他温暖的肩膀上, 之后的我又变得无比开心和兴奋。

六年的中学生活无比的紧张, 每天早上都是老爸在天没亮就去买早餐, 买我最爱的热干面, 然后叫我起床, 估计这是老爸最最头疼的一件事了, 我是超级赖床鬼, 不到最后一秒是不会动的, 老爸总是一遍遍耐心地喊我, 不懂事的我会很反感地把头蒙在被子里半睡半醒地说上一些很过分的话, 比如说“讨厌了”, “无聊了”, 可是老爸还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准备早餐, 给我带上一个我最爱的红富士, 送我去车站, 这一送就是六年。

无论老爸多忙, 每天下班, 老爸开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我的房间看我, 摸摸我的头, 喊着我的小名。每次出差回来老爸都会带给我好多好吃的, 我最最盼望的就是老爸回家了。每当周末, 我总是和老爸坐在沙发上, 比赛嗑瓜子, 边嗑瓜子, 老爸边教育我如何做人, 这是我最最享受的时光了。老爸从来不以我的考试成绩来看人, 以至于我每次考试考砸了的试卷都是老爸来签字, 每次考砸之后的家长会都是老爸去参加。

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老爸极大地支持了我的各项兴趣爱好, 我参加了摄影协会, 炭画班, 英文培训班。因为爱好摄影, 我买了很多摄影仪器, 每到周末还拉老爸出去采风, 我拿着相机, 老爸帮我扛着三角架, 我觉得我是最最幸福的摄影师了。

真羡慕大萌子每年都能和父亲合影, 我大学毕业后, 见到老爸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为了实现我儿时的梦想, 老爸四处举债, 为我出国留学凑齐学费和生活费, 我也不知道那时我为何是那么的一意孤行, 一定要远走他乡。老爸从不说起借钱的艰难, 只是要我好好读书, 将来有出息, 不要操心钱的事情, 他是我永远的后盾。不懂事的我在毕业后的整个暑假都过得特别开心, 现在想想那应该是老爸最最难过的一个暑假吧。

直到临走的那一天, 爸妈亲友们送我到了武汉天河机场, 虽然离别前的伤感让我不禁落泪, 可是还是有老爸送我到广州白云机场。我的心情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老爸拿着我的所有行李, 我们一起到了广州, 办登机牌的时候, 因为行李超重, 折腾了半天还是被罚了款, 老爸把身上所有的钱交了罚款, 在我郁闷得不行的时候, 老爸说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了我的心情, 好事多磨。我才发现我和老爸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多的几分钟了, 从老爸手中结过行李, 我猛然一下感觉到好重的担子落到了我一人身上。和老爸说再见的时刻到了, 我泪眼朦胧, 一步一回头, 想再多看老爸几眼, 多和他说上几句话。我不停向老爸招手, 可是却离他越来越远。我看见老爸眼角也泛起泪光, 我想那是我一生中最最不舍的一刻。

在国外的十年打拼让我成长, 让我自立。这些年来, 老爸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 每当我遇到挫折, 老爸都会鼓励我, 给我力量。当我成功时, 老爸比我还开心, 我想这就是永远割舍不断的父爱。无论相隔千里万里, 父爱如山, 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篇5

未学池塘春草梦

“叮叮铛,叮叮铛,铃儿响叮当……”甜甜的声音伴着潺潺的流水声从草地上传来。儿时的我这是在悠闲的躺在草的上,唱着儿歌,数着天上的云朵,偶尔蝴蝶从眼前掠过,我起身追逐;一只蚂蚱从脚边跳过,有跟随它惊慌的脚步,这片小小的天地就是我的舞台,没有闪光灯,却有鸟儿的歌声,知了的伴奏,鱼儿跃出水面的舞蹈,无人喝彩,便自娱自乐。

我知道了,时间从草地上流走了。

谁言寸草心

“嗡嗡”的声音从妈妈的身前的缝纫机上传出,妈妈的手不停的移动着那块方布,眼睛紧紧的盯着那穿梭之间的针,一丝不苟。多年的劳作使她那曾经细嫩的手变得粗糙,对儿女的担忧使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爬上了几缕白发,岁月也无情的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浅浅的皱纹。她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让我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吗?

我知道了,时间从母亲的容颜中流走了。

阶前梧叶已秋声

“距中考还有98天……”

岁月更迭,朝花夕拾,岁月如潺潺流水般逝去。当流云镀满霞光,山林披上春色,花木摇曳万紫千红,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当脸庞绽放笑容,梦想伴随青春,岁月深巷流光溢彩,我体悟到时光的珍贵。小时那幼稚无知的我已变成在课堂间奋力拼搏的我,为了几十天后中考的顺利,我不再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

中国官员“时间去哪儿了” 篇6

4月9日,张仲梁在中国传媒大学介绍“‘八项规定’对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分享了以上数据。

地方主官一周18个饭局被减半

通过统计中国政府官员过去两年“时间去哪儿了”,张仲梁发现,禁止迎来送往、公款吃喝的“八项规定”,让干部逐渐从文山会海、饭局招待中解脱出来。

“以我为例,2012年,一周里4天半在开会办文:20小时开会,15小时办文,剩下只有5个小时协调研究工作问题,活干不完,加班就是很正常的事。”张仲梁说,2013年出现很大改变:开会和办文时间分别压缩至12个小时和10个小时,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去协调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他对中央至地方官员在饭局上花费时间的统计也体现同样趋势。

据统计,越往基层,官员的“饭局任务”越重。2012年,县级主官1周要“赶场”18次,“这个饭局吃两口,可能还要转场去另一个地方。”张仲梁介绍,去年,官员们的饭局平均减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另一项他对官员“居家时间”的调查也显示:伴随着应酬的减少,官员在家的时间平均增加了半小时,越高级政府的官员居家时间增加越明显。

“以前我大约一周有一次应酬,下属调查队、地方统计局帮忙干了很多活,来局里总要跟他们吃顿饭。”张仲梁说,八项规定之下,“酬劳饭”取消后,最近一次与发改委同事“约饭”谈工作,还是约在了咖啡厅,6个人自掏腰包花了120元喝咖啡谈完了工作问题。

中央机关年内取消公车

在行政支出的层面上,也能看到八项规定的影响。张仲梁介绍,2013年,中央政府的三公经费大幅降低。他关注到,去年下半年,因为八项规定严格限制办公用房面积,建材市场上石膏板尤其热销,“因为很多豪华办公楼需要打隔断、缩小面积。”

结合工作经历,张仲梁说,国家统计局在江西新成立的调查队,“受惠”于办公用房清理,无需再新建办公楼,直接搬进了当地政府所腾出的办公室。另外,在湖南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中央下发八项规定的文件里,虽然只有600多个字,却非常有力量。”张仲梁进一步透露,公车方面,中央还将继续压缩,“今年起,中央机关除部级以上领导,一般性公务用车将全部取消,三年内到位。”

“宁愿少一点增长也要解决腐败浪费”

分析2013年各行业的增长数据,张仲梁指出,“八项规定”至少对国内6大行业影响明显。其中,餐饮业的增速由2012年的8.8%下降至去年的3.8%,降幅最大;住宿业(酒店)则由2012年4.9%的增加值下降至去年3.8%。

另外,饮料制造业(烟酒)、烟草制品业、印刷业、娱乐业也都受到禁公款吃喝令、禁酒令、禁烟令、明信片贺卡禁令和豪华晚会禁令的直接影响。

“有观点认为,中央八项规定对2013年GDP的影响达到0.6%-1.5%。”张仲梁说,在他看来,八项规定的确对经济影响较大,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张仲梁说,依靠奢靡浪费带来的经济增长,短期内拉动了市场的供给,但长期来看,不仅扭曲了供需关系、价格关系,更让经济走向不健康和不可持续。“宁愿少一点增长,也要要解决腐败浪费问题。”

我的英语学习时间去哪儿了 篇7

关键词:学习策略,习惯养成,时间管理

M成绩很好, 尤其是数理化, 几乎每次考试都可以在班里排前三。做作业也很快, 同桌做一张数学练习的时间, 他至少就做了一张半了。唯一的不足是英语, 成绩怎么也提高不上去, 总是在平均分左右徘徊。究其原因, 居然是阅读理解做不好, 每次考试阅读理解都要错那么5、6题, 扣十几分。久而久之, 自己对英语不那么自信, 就越发的对这个科目产生些负面情绪。他说, 他有时候忍不住会想自己的英语学习时间去哪里了, 然后懊恼不已。

那么, 怎么样帮助M提高阅读理解解题能力呢?

在现行英语课标中, 对语言技能七级 (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 中“读”目标的描述是这样的: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0, 000万字以上。而M, 通过检查他平时的英语练习量和练习题型发现, 他虽然练习做的不少, 但多为语法或词汇取向的单选题;虽然做完之后觉得自己“学到了知识, 努力获得了回报”, 但实际上, 英语思维及语言加工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只是收获了一些零星的语言知识碎片。

我向他指出这种情况, 在他非常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前提下, 与他共同制定了一个为期2个月的英语学习计划表, 以帮助他养成更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具体如下:首先, 保证阅读量。每天坚持至少读一篇完形填空及阅读理解练习。并弄清楚自己做的不好的有哪些题目。在自己看答案后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可以向老师求助。其次, 养成复习纠错本的习惯, 将自己做的不好的英语习题收集起来, 并且每周都予以清理, 达到做错的题目不再次做错的目的。第三, 改进背单词及读课文的习惯。在有光盘或磁带可以跟读的情况下, 尽量模仿读音进行跟读, 特别注意意群停顿及用语调表达情感态度的方法。背单词时, 更是要坚持“眼到, 手到, 心到”的六字原则, 一边背一边默一边归纳这个单词的读音规则。每周至少两次自主进行单词复习, 以应对老师每周一次的听写默写。制定计划相对于实施计划, 其所花费的努力总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在这两个月间, M努力践行自己制定的计划。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越是想要多花些时间在英语学习上, 越是抽不出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刚刚准备了相应的参考书及练习册着手实施这个计划, 先是两周后就要开始的阶段性测试, 对于一个高二寻求成绩突破的学生, 不想在这样的考试中表现不佳, 于是专注备考, 找不到整段的时间进行英语练习。为应对这种状况, M打起了零碎时间的主意。比如晚自习时, 做完理科练习之后下课之前的时间, 本来可能发发呆什么的就浪费了。现在这个时间段里, 离下课超过10分钟就做做阅读理解;不到10分钟就整理错题, 随时准备下课铃响停下来, 下一个碎片时间再跟上。于是, 用来提高英语的必要时间就这么挤出来了。接下来他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阅读理解做了一些, 可是怎么就一点起色没有?当M忧心忡忡的拿来他的阅读理解参考书, 让我看他完成的量以及所犯错误的量, 满脸郁闷的寻求老师的帮助。我翻看了他的练习, 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了归类, 发现他在这本教学参考书中几乎每篇与阅读理解文章都错1-2题, 这些错题90%以上属于这本书中较难的词汇题和推理归纳题。就词汇题而言, 他错的100%是单词诠释题, 参考书上的句子释义题完全没有犯错误。由此可见, M并非不能抓住文句中的信息, 他只是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信息, 所以才会出现单句释义全对而单词释义错了不少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 我特意找了一些关注上下文逻辑联系的练习题请他做, 并且适时地指出一些指示词所在的位置, 让他更有上下文意识, 从而不至于遇到单词释义就无从下手。M到底智商高, 我只是给出了练习和罗列了几个指示词, 他就可以自己去文本中寻找相似的词语并与需要解释的词建立关联从而对相应的词汇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至于那些推理题, 似乎是用功学习心无旁骛的学生的必然短板。不但是M, 考试时阅读理解正答率在50%以下的题目中一定有推断题, 而做错这个题型的同学中, 最苦恼的当然就是学习用功又屡做屡错的这几个。在与M进一步沟通后发现, 由于平时做理科作业比较多, 因此他对具体信息的把握能力比较强, 而相对而言, 归纳能力较弱些。针对这一状况, 我给他整理了一些主旨大意题、归纳推理题, 还有帮助提高推理能力的一些其他题型。并且在讲解的时候突出对文章文本类型的分析, 以便M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这类文章特征及解题基本思路的习惯。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M在接下来的考试里并没有取得异常辉煌的战果, 特别是英语。但是他的英语成绩稳定在了平均分之上, 并且他养成了天天做英语练习的习惯, 这些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M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动转化需要训练……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在M的案例中, 涉及到的就是英语学习时间管理习惯的养成。首先使M找到可用的时间, 缓解其焦虑情绪, 然后发挥这些时间的最大效用, 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树立学习的信心以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如下图所示:寻找学习时间→确定可用时间→ 发现学习问题→优化时间利用→ 发现新的问题→……

箭头部分就是他可以求助的学习间隙,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学习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 不但需要有老师的观察和训练跟进, 更重要的是M同学本身寻求突破的决心和信心, 以此二者为契机, 在纷繁的学习任务中寻找到英语学习时间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时间去哪儿了 篇8

要说2013年的奇葩电影真多,《富春山居图》和郭敬明再不好,毕竟这两部的导演水平确实有限,但冯小刚的电影,不说大雅也肯定大俗不了,结果今年却真给烂哭了。

以前,对于“权利名”三样全不占的小老百姓如我,对如此高大上的白日梦连想也不敢想,但总还能够跟着市井小民的甲方乙方一起乐呵乐呵,而这回,依稀仍见《甲方乙方》的影子,但华美的镜头语言下空洞的皮囊,一样的格式再也写不出同样的文风。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甲方乙方》中的“好梦一日游”,却不知在其前更有《顽主》的“3T公司”,而本片则正是“好梦一日游”+“3T公司”,不过强强联手并没有大于2,可叹王朔小刚葛优风华不在!

概括地讲,《私人订制》是“一部电影,多个主题。乱七八糟,不接地气。不知所谓,一塌糊涂。”套用剧中的台词是“冯小刚成功了,他成功地做到了成全了自己,恶心了观众。”

的确,“低劣的小品段子+公益广告”的胡乱拼凑,想讲得有深度却只是隔靴搔痒地肤浅教育,全然不配和《甲方乙方》做比较。要说这是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可能更合适,除了范伟那点剧情还算勉强合格,后面就是瞎扯淡了,电影快结束时还来个公益广告片……真的好雷人。

编了几个笑话,想对权力、艺术和金钱进行讥讽,却又太偏激而毫无效力;想借电影作为公器说两句狠话,但就这么几段“笑话”、几句“狠话”,对今天的观众来讲,也早已不再新鲜。反而把自己陷入更深的媚俗,越迎合世界越迷失自己;最后央视版无力的总结把话题扯得更远……集锦式的剧本己显先天不足,部分讽刺段落限于审查制度又浅尝即止,赶工的痕迹过于明显。我的朋友更加失望说得更绝,“整部剧哪怕给我几个笑点也好,可惜居然只有尿点”。

电影里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拍过甲方乙方大腕手机这么棒的冯导又到哪儿去了……《非诚勿扰》1《非诚勿扰》2很烂,可里面毕竟还有“老男人的情怀”,这一回,恐怕除了带有一定的“报复”性质,我看再也找不到其他理由了一一《一九四二》的票房不甚理想,凉了冯小刚的心,于是,又承诺帮华谊兄弟把损失找补回来。所谓“报复性”,即投观众所好,投院线所好,不是拍沉重了招人骂么,那咱就拍浅的,“千万别说看懂喽,我血都换了,如果你们还说看懂了,那就是骂人了,别逼我去死。”

冯导把自己从真正的“电影梦想”中择了出来,开始按市场规律办事,不管身后功与名。

管什么功与名呢?拍电影的人不再呕心沥血地拍,看电影的人也没心没肺地看,坐我旁边的一对小情侣,一路看下来,那男生一直在黑暗中和女友搂搂抱抱,女生一直在说李小璐怎么感觉隆胸啦……

若说还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那就是杨老师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的那个网络笑话:我有十亿百亿我肯捐,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汽车我不肯捐,因为我真有这一辆汽车!一一只有你真的在那个位置了,设身处地地拥有那些东西,你的想法才真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你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你的本性,和人性。

还有一处,宋丹丹体验了一把富婆之后孤独走回昏暗的小胡同,全城灯火辉煌,而人生各自明灭。

把这两个桥段联系起来,是否可以这样解读:社会变得如此浮躁,这么多人去追求那些缥缈的、不切实际的、私人定制的梦幻,譬如无上的权力、无尽的财富或装B卖俗的高雅,甚至不惜付出金钱和生命,却忽略了身边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时间和人性……

动作要领去哪儿了 篇9

“不得动作要领”,是学生不能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是我们小学到大学的体育教师不能讲清、讲明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还是我们体育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运动技术的动作要领?因此,我们就提出了“动作要领去哪儿了”的问题,也有了“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和“如何找回动作要领?”的追问。

一、动作要领去哪儿了

日常教学中,动作要领不见的现象比较普遍,仅举以下三个例子:

(一)教案中动作要领不见了

笔者统计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的相关情况(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共收集20篇教案,其中描述动作要领的3篇,占15.0%。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教案集共收集了37篇教案,其中有动作要领描述的有13篇,占35.1%。这是在告诉我们:教案中动作要领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赵立、杨铁黎、冯霞等在《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一书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书中写道:“表格式教案的左边是教学内容,主要写学生学习什么或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应依次填写动作名称、动作要领、重点、难点、保护与帮助等”。

(二)课后上课教师说不清、道不全所授技术内容的动作要领

有时随堂听课后会问上课教师,让他说说上课技术动作内容的动作要领,大都会说出一个大概,但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讲不全动作要领的现象。

在一次初中8年级课时教学重点为过杆技术的跨越式跳高课后,笔者问该教师: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动作要领是什么?教师回答说:简单得很啊,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过杆就是了。笔者问:摆动腿和起跳腿具体动作是怎么样的?该教师稍停顿后说: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跨过去呀。

跨越式跳高摆动腿和起跳腿仅仅是依次摆过横杆就是了吗?

从表2中,不难看出,3至4年级过杆动作要求只是依次过杆即可,而在5至6年级和8年级过杆动作的要求不仅仅是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过杆,而且摆动腿需内转下压、起跳腿外旋上提。

(三)不同教师对同一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会有不同的解读

某地举行了水平一前滚翻成直腿坐同课异构活动。前滚翻与直腿坐之间,有的上课教师要求学生前滚翻接直腿坐之间保持直腿姿势,而有的上课教师要求学生前滚翻后先弯曲双腿再伸直成直腿坐。课后,大家对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开展了相应的讨论,双方之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次争论说明对前滚翻成直腿坐动作做法有不同的看法,其根源在于没有去剖析前滚翻成直腿坐的动作要领。其实前滚翻与直腿坐间保持直腿是对人体在空中姿态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空中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的需要。因此,在阅读动作要领时,还得弄清楚该动作练习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发展学生怎样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避免为教技术而教技术的现象,才能使教学更具意义。

二、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

动作要领不见的现象还有许多,然不见的仅仅是动作要领吗?不是,不见的还有:

(一)知识的认同和关注

毛振明等认为:“体育课在什么时候都要以教学为主,都要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1]。并在《体育教学论》一书中指出:“体育教学中传承的是操作性知识,大多以技术动作为主”[2]。张洪潭也认为:“体育课的主旨是知识传承,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且“运动技术也是一种知识,是具有操作形态或特性的那种知识”[3]。二位专家尽管用词不同,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体育教学主要传承的是作为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

“那么运动技术又该如何传习学练呢?”,“显然要在正确示范与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没有足够次数的本体感受的叠加,就不可能学会运动技术,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4]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运动技术的教与学,要在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操练,才能学会和掌握运动技术。也就是说,动作要领是运动技术学练中的基础。

那么,何谓动作要领?查阅文献发现给动作要领下定义的并不多,我们首先在相应词典中寻找了要领的定义,后根据要领的含义选择了与其含义相近的动作要领的定义。“要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年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描述的:是指体育和军事操作中某项动作的基本要求。李皿所下的动作要领定义与要领相近,他认为“动作要领是对人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其身体动作方式的合理性所做的基本要求与规定”。[4]

从李皿所下的动作要领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动作要领,是对运动技术所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与规定,也是运动技术最为基础的知识点。作为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做的动作能达到运动技术动作的基本要求与规定已经足够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如果仍按竞技运动技术来要求的话,那么,体育教学仍会步入呆板、僵硬的田地,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先前我们所列举的教学中忽略动作要领的现象,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老师普遍忽视运动技术的基本要求和规定,更缺乏对运动技术相关知识点的关注。

(二)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关注

1.教学设计中需关注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不但对动作过程作了基本要求与规定,同时告诉我们身体练习时的主要环节与动作顺序,这为我们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如蹲踞式跳远动作要领一般结合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来描述,而我们的蹲踞式跳远的单元教学正向程序设计顺序一般是先学习助跑和起跳结合技术,随后学习腾空和落地技术,最后是改进和提高蹲踞式跳远技术。即按蹲踞式跳远技术环节先后动作顺序来设计教学进程。

类似蹲踞式跳远进行单元设计的还有很多很多,象这类单元教学设计会降低老师设计单元的难度,与教师的动作思维接近,易被人们接受。

这类单元教学设计是传统的单元教学设计,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加入发展学生体能和技术运用的环节,那么,会更符合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首届初中体育区域联盟活动中杭州江干区鱼跃前滚翻单元计划,从“以技术为载体,重在发展学生体能”的角度出发,将五个课时分成技术维度、体能维度和应用拓展维度组成的单元,而课时学练手段的选用基本上与鱼跃前滚翻这一运动技术有一定的关联。如发展学生体能练习的仰卧举腿练习,其设计意图是加强学生腰腹肌力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

2.不同的技术教学阶段中关注动作要领

运动技术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掌握阶段和提高阶段,不同的阶段关注动作要领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其它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动作结构、顺序,建立一个完整的、清晰的技术动作全过程的动作概念。

掌握阶段。教师指导由一般指导转向个别指导,重视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纠正,启发学生根据动作要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完整技术的连续性和节奏感。这一阶段,建议运动技术学练过程中加入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通过体能的练习来促进运动技术的学练。如浙江省首届初中体育区域联盟活动跨越式跳高中的侧向高抬腿练习,其目的在于通过侧向移动更有助于做出移髋的动作,这也是上课老师通过反复研读动作要领、自己反复试练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练习方法。同时,也可考虑加入运用这一维度,毕竟学生对运动技术有所掌握的前提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加以检验与提高。

提高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因此,需引导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技术动作内在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如何找回动作要领

(一)力行一件事:重塑技术教学,回归体育教学本质

之所以称之为课程,必定有知识含在其中。认知类课程包含着认知性知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体系来表现自身的存在。而体育课程主要的内容是作为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是以运动表象为关键的传承环节,需经大量的操练方能掌握知识。

课改前期“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忽略的就是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运动技术,试图以迎合学生兴趣特点降低甚至忽略运动技术传承的必要途径来进行教学,其结果势必出现类似于立定跳远中动作始终不得要领的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运动技术教学乃是体育教学之本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作为运动技术基本要求与规定的动作要领始终贯穿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体育教学本质,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

当然,我们并无重知识(技术)轻能力之偏见,我们需要价值的再认同。

(二)价值再认同:技术·体能·运用

张洪潭通过剖析增强体质和传习运动技术之间的矛盾基础上,援引“互补原理”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健身论”思想,“强调体育课以虽具体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质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学思想”[7]。

郁达夫的棉衣去哪儿了 篇10

没多久, 徐志摩答应一帮文化界的朋友, 带郁达夫来与大家见面。 他见郁达夫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便特意买了一件棉袍送给他, 并嘱咐那天见朋友一定要穿得大方得体。 郁达夫满口答应了。

朋友们十分期待见到郁达夫, 还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以便与这位著名作家畅聊一晚。 可令大家失望的是, 徐志摩只身一人前来, 朋友们忙问, 为何郁达夫没来? 徐志摩哭笑不得, 说郁达夫正在宿舍里盖着被子睡大觉呢! 朋友们当时就来了气, 都指责郁达夫狂傲, 根本没把大家放在眼里, 便决定一起到郁达夫的宿舍讨个公道, 教训一下这个初来北京又不懂礼仪的家伙。

谁知, 徐志摩立即阻拦并解释。 原来, 那天正好周六, 郁达夫把自己的棉袍和鞋子全都借给了一位住在乡下、 回家没有棉衣御寒的学生。 他实在没有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 所以, 他决定这一次不与大家见面了。

徐志摩这样一解释, 原本愤怒的一帮朋友立即对郁达夫的爱心伸出了大拇指, 并纷纷凑钱给郁达夫置办了一身冬季的衣服。 据说, 这身衣服在周六周日依然成了公共的衣服, 一些家庭条件差的乡下学生回家都会跑来向郁达夫借衣服。 郁达夫倒也乐意帮助这些学生, 从来没有埋怨过。

上一篇:IOS操作系统下一篇:触摸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