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2024-05-14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精选十篇)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篇1

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产生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在教学中, 运用比较法讲授, 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而且从中也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教七年级上册《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这一课时, 将我国科技成就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他得出的圆周率值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颂祖冲之为“最卓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工程师”。通过比较,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再例如:在教七年级下册《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一课时, 再次将我国科技成就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不仅对我国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美国学者费正清估计, 到清朝乾隆四十年止, 中国印刷的书籍, 超过当时世界其他国家全部书籍的总和。活字印刷术在14世纪传到朝鲜、日本, 然后传到欧洲。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领先欧洲400多年, 为世界最早。指南针的发明同样如此, 12世纪末到13世纪, 中国的指南针由海路传到阿拉伯, 再传入欧洲, 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重要条件, 这是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如果欧洲人不借用中国人的指南针和船尾的舵, 欧洲人就不可能实现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席卷世界的大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总结, 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新的历史认识, 加深了理解, 知道了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新旧对比

新中国成立已经62年了。62年, 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 我们祖国的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 这些都是旧中国所无法比拟的。在讲课中,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 培养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讲授《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课时, 将新旧中国体育的情况进行比较。旧中国, 我国的体育事业极其落后, 中华民族也因此蒙受了种种屈辱。那时, 我国在世界上没有应有的地位, 运动员在国外也受尽了歧视和嘲笑。1932年, 短跑运动员刘长春独自一人参加第十届奥运会, 刚刚抵达美国, 美国报纸竟在他的照片下嘲讽地写道:“四亿五千万中国人的唯一代表刘长春, 明天请看这个中国人怎样跑吧。”比赛结束, 刘长春没有取得好成绩, 一次又一次受到外国人的冷遇。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的领导下,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工作。我国各个运动项目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1959年7月29日, 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 我国选手荣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 这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 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 我国运动员许海峰获得这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也是我国在历史上夺取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2004年, 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 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二名, 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我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体育大国。今昔对比,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给了体育事业新的生命, 怎能不从心里高歌:社会主义好!

又如:在教《“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这一课时, 将新旧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旧中国, 社会动荡, 国势衰落, 外国侵略者借机强迫中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 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孩子”被迫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真是令人痛惜。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和影响也与日俱增, 与旧中国相比, 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国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地实现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并分别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这两个离家很久的“孩子”终于又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真是令人拍手称快。今昔对比, 唤起了学生对旧中国的恨, 对新中国的爱。他们发自内心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 歌颂党的正确领导, 激发了他们为使祖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而刻苦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的对比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 历史教师可以选取正面的和反面的历史人物同时比较, 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面对西北边疆危机, 清朝官员各执一词。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 说什么“新疆不复, 于肢体无伤”。而陕甘总督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他认为, “重新疆者, 所以保蒙古, 保蒙古者, 所以卫京师”, 新疆“尺寸不可让人”, 若“停兵节饷自撤藩篱, 则我退寸, 而寇进尺”。两种主张谁对谁错?通过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李鸿章的主张是将新疆拱手让人。为了个人私利, 不惜出卖国家主权, 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左宗棠的主张具有维护领土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意义, 是完全正确的。在比较中, 大大加深了大家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的认识。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情感教育, 是一个好方法。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 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教育作用。

摘要: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 往往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历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等, 而忽视利用历史学科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新旧中国的对比、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的对比, 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运用,比较法,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篇2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我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 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 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稻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3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 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在词语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 篇3

关键词:词语教学 比较 方法

词语教学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词典上的释义直接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讲清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文章作者用词之精妙。“词不离句”、“义随境迁”是词语教学的两条基本原则,比较辨析则是词语教学的最佳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领悟到作者用此词而不用彼词的奥妙。因此,词语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从比较中鉴赏、从比较中学到他人用词之艺术技巧。就笔者的粗浅体会,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比较方法:

一、初稿用词与修改稿用词比较

所谓初稿用词与修改稿用词比较,就是要将文章初稿(或初版)用词与修改加工后的用词进行比较。通过先后的两稿或数稿的比较分析,才能具体而真切地了解到作者用此词而不用彼词的道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的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例如这样一个语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其中的“埋”是常见词,却用得十分精当,如果就词论词,学生很难体会到它的精当之处。其实,在鲁迅先生的手稿中,最先用的是“闷”,继而改为“淹”,最后才改定“埋”。在教学中,我们提供了这一材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一番比较辨析,他们发现:“闷”虽然能表达作者烦闷、愤懑的感情,但与“血”配合不妥帖;“淹”,虽与液体的“血”能够配合得上,但这里的“血”已经是层层淤积起来了,故又配合不拢;而“埋”就很贴切,使叙事简劲、深刻,有力地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强烈憎恨,抒发了对革命者深沉的怀念,表示了革命一定成功的坚定信心。又如“忍”和“丛”,在鲁迅先生的初稿中分别为“眼”和“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因为“眼看”是一般的看,不带感情色彩,“忍看”是岂忍看、不忍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忍”就更能表达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之情和对惨遭杀害的革命烈士的悲痛之情。“丛”是多,“刀丛”比“刀边”更形象,更能显现刀枪林立的白色恐怖之险恶,更能揭示反动派血腥镇压的凶残,也更能表现作者无所畏惧的精神。我们认为,引导学生从初稿和修改稿的比较中探求词语改用的真谛,关键在于教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多收集积累这方面的实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左右逢源。

二、调换词语比较

因为比较的词语都要从原稿和修改稿中去找,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些精妙的用词,是作家以其娴熟的功力一挥而就的,并不是多次修改而成的。因此,运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在教学中,可运用选择式比较。如《人民的勤务员》中有这样一句话:“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寻找”是一个寻常词语,用得却极其精当。为了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故意在黑板上写成这样:(寻找、利用、抓住)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出精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因为“利用”、“抓住”都是等“机会”出现,有了机会就为人民服务,没有机会就拉倒,而“寻找”是主动去找,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行为,因此,用“寻找”就表现出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情神,反映了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极端热枕和积极态度。

三、同物异词比较

这种比较就是对课文中同一描写对象先后的不同用词进行比较。如《孔乙己》一文中,同样描写孔乙己取钱的动作,一是“排”(排出九文大钱),一是“摸”(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与“摸”可以对调吗?不能,因为孔乙己的处境前后不一样。初次出现在酒店的孔乙己,虽然不会营生,但他给人家抄抄书,还能换些钱来买酒吃,因此,通过一个“排”字,我们仿佛看到孔乙己将钱一个挨一个摆出来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极其认真的,也是缓慢的,这样,就活化出了孔乙己对来之不易的钱的珍惜,也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在短衣帮面前的几分炫耀和傲然自得的神态。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里的孔乙己境况不同从前,腿被打断,是坐在蒲团上用手撑着“走”来的。要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四文大钱,还得找摸一番,才能“摸”出,可见钱之少;即使钱少,如果手脚灵活,一掏就可以了,探囊取物,也要艰难地“摸”半天,可见他已手指僵硬、动作迟钝,处于命运的悲惨境地。“排”与“摸”前后映照,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同物异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教学,反复体会,才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同物异词的比较中,要让学生领悟到:精选动词可以使人物灵动传神、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同词异物比较

就是将用于不同对象的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同一词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同词异物比较,有助于学生懂得“义随境迁”的道理。

例如《风景谈》:“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了,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了。”其中的“长”用得十分传神,为了让学生体味其妙处,可以联系已读过的课文《回延安》中的“长”(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荷花淀》中的“长”(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这三个“长”,尽管字面含义相同,但在文中所体现的情趣绝不相同。《风景谈》中的“长”用于写景,表现了牛体由低到高逐渐显现的情景,使明丽宁静、生气勃勃的画面由静到动、动静结合,俨然一幅月夜归耕图。《荷花淀》中的“长”用于写人,把人拟为植物,化动为静,使水村健儿巧妙隐伏、沉着射击的神态毕现。

五、增删词语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句中,增添一词或删减一词,然后两相比较,以显示某一词语的表达效果。这种方法常用于对辅助性或修饰性词语的品味。《阿Q正传》中写阿Q与小D打架,围观者有的说“好了,好了”,有的说“好,好”。有“了”与无“了”就不一样,前者是解劝,后者是煽动,把两种闲人的神情、口气和心理都活化出来了。

《绿》的首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尾句是重复首句,只是在“惊诧”前增添了“不禁”一词。那么这“不禁”一词是否多余呢?不是的,首尾相比,后者比前者感情更强烈,“不禁”一词,把作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那种无比激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

当然,上述这种现成的句子,课文中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语句,进行删词比较。如: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这两句,前一句是原文,后一句则删去了“袅娜”、“羞涩”二词,它们都文通字顺,但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为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妩媚多姿,把花写活了,缺少这两个词,就没有原来那么形象动人。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比较法,思维方法,因材施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比较的策略来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 可以加大学生认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还可以在丰富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孕育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智慧。

一、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学习的知识不多, 社会经验也不丰富, 感性认知胜过理性认知。而同一年级的学生也会由于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不同, 导致学生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策略不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对“数”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简单机械地介绍给学生。要在学生课堂反馈和作业反馈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种兼具可行性和优越性的策略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比较中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学生一旦运用比较法认识了数学, 理解了数学, 对学生产生了兴趣, 我们的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 采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比较, 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对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 他们只有善于捕捉、通过比较才能形成认识网络。

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培养数学的思维方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并不是仅仅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而后将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为我们所用, 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有一次, 我故意把课堂教学时间留下10多钟,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数加上3再除以3接着加上6最后除以1结果是9, 这个数是多少?”我班有位叫L的女同学是这样做的:把一个数当作括号, 然后一步步做下去, 结果算出这个数是6。而我班另一位叫X的男同学是这样做的:把解题过程倒过去来做, 除以l就是乘以l, 加上6就是减去6, 除以3就是乘以3, 加上3就是减去3, 最后结果也是6。我趁机问学生:“X同学做得对吗?L和X两位同学的做法,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学生们都认为X的做法好, 既简单又准确。我小结道:“X同学的做法是运用了逆向思维, 运用逆向思维来做题, 有时既准确又方便。所以我们在平时做题时, 要多考虑一些方法, 不能受定式思维的束缚。当然,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逆向思维, 并不是说所有题目都是能用逆向思维来解决的。”

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我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和一道不能运用逆向思维来解答的题目。对第一道题学生运用逆向思维顺利解决了, 对第二道题运用逆向思维就行不通了, 还得运用常规的解法。

三、比较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小学生就像花朵, 他们的成长、开花、结果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充分的阳光。小学生们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人和事、认识世界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的过程。学生的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于欣、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张军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很有参考价值: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 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 如何安排呢?有的学生说:二 (1) 班和二 (2) 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 (3) 班和二 (4) 班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有的学生说:二 (1) 班和二 (4) 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 (2) 班和二 (3) 班再合乘一辆车。关于验证方法, 有的学生说:先算30+30=60, 再算60+6=66, 没有超过70。有的学生说:40+30才等于70, 36+30当然比70少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小棒来帮忙, 先摆3捆6根, 再摆3捆, 这样是6捆6根, 就是66, 比70少。还有学生说:用竖式计算, 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 个位6+0=6, 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 在十位下面写6, 所以也等于66。关于哪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 有的学生认为口算简单, 有的认为摆小棒简单, 有的认为用竖式好。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我们要在比较学生的基础差异上, 时刻研究学生, 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潜力、有情感的“人”来看待, 对学生的人格要高度尊重, 实现“课标”提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浅谈“愉快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 篇5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当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从台下走到了台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不能将其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将这种‚不愉快‛传染给学生。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无疑缩短了师生的距离,给课堂定下一个快乐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微笑,是一种心灵高度默契的有效沟通;是给予学生和自己,一种信任、一种力量的表现方式;是师生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也是教学实践中具体而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微笑如何学会呢?微笑其实是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的实践中,通过无数愉快教学沉淀下来的习惯。

教师要学会活跃课堂气氛,制造一些乐趣的佐料,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我在教学 ‚鸡兔同笼‛问题时,利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突破难点,掌握了知识。‚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只脚,请你算一算,共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我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现在,鸡与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2=168(只)‛学生齐答。‚和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只)‛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该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学生欢叫着。‚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取了比较幽默的言语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少了22条腿,而每只兔子少了2条,因此有11只兔子。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降低了很多。通过这样的佐料,让课堂充溢着活跃的气息和思考的氛围,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获得了有益的训练,我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与日俱增,‚亲其师,信其道‛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和约束,乐于接受,并形成自觉自发的思考和自律习惯,对其整个人格的构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师生关系,我用简洁的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微笑‛。它是教与学双方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共同成长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巧入情景。

好的学法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故事等有趣、诱人的情景,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

例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中的‚成活率‛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今年春天,我家的老黄鸡费了很大的劲才孵出了20只毛茸茸的小鸡,它们犹如一个个淡黄色的球,毫无顾及的在院子里滚动,还不时发出‚叽‛ ‚叽‛ 的‚响声‛,看着这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的心里也似乎开了一朵朵淡黄色的花。俗话说,乐极生悲,不幸的事情的终于发生了,一天早上,不知从哪个黑暗的角落遛出一只可恶的大老鼠,把两只最可爱的小家伙咬死了,还有两只不知去向,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猜猜,我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生气之余,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成活率‛是多少呢?‛……不言而喻,学生们是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悟在其中。再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愉快教学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多‛、‚平均分‛……等名词,术语较多,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通过讲故事或用幽默风趣的笑话来描述,因为数学总是渗透在实际问题中,只有联系实际‚讲得活‛,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得懂,记得牢,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讲‚分数的意义‛中的‚平均分‛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中的‚同时‛时,老师不妨将‚分子‛、‚分母‛比作两个同学,要给他们分东西,一个分多,一个分少,再问‚分子分得多‛‚分母分得少‛行不行?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行!‛老师说:‚噢,我知道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你看看‘分母’不愿意,生气了,该咋办?‛‚重分!‛这幽默风趣的语调使同学们豁然开朗,心时眼里笑开了花,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所阐述的问题迎刃而解,理解得透,巩固得深。也就是说,幽默风趣的语调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另外,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分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精神出发,分层前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中,主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置疑问,让各层次学生在分享中共同提高

设置疑问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常用的主要有三种:第一,利用原有知识设置疑问;第二,在关键知识点上有意识地设置疑问;第三,下课时设置疑问,令学生回味无穷。

二、激发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数学本身存在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喜欢上数学课,从而主动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圆片和准备好的白线。然后,笔者指导学生用白线沿着圆片的边绕上一圈,再量出各自的长度。最后,笔者让学生计算白线的长度与圆片直径的关系,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样逐步分层前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主动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其教学效果不言自喻。这样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这一知识点,从而让各层次学生学有所获。

三、调节课堂氛围,使不同层次学生想学、乐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缺少动人的情节,适当地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38.2除以2.7等于多少?”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得出的商是1.4,有的学生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笔者没有当场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第一种,余数4与除数2.7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答案是错误的;第二种,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第三种,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紧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余数也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是把4缩小10倍,从而得出0.4这一答案。”

四、分层练习,让各层次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某个知识或某项技能,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同样的练习题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么有的学生吃不饱,要么有的学生吃不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如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教师只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做好基本题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做好基本题,又要做思考题。这样的分层练习,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不同层次的练习题:“1/3=()/6=()/9;1/3=3/()=9/();2=()/()=()/() 。”这样三层练习题较好地兼顾了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练有所得,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用同一练习,笔者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笔者只要求学困生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及时辅导他们,帮助他们完成训练;对于学有余力的中上等层次的学生,笔者则要求他们使用不同的思路解答应用题,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篇7

比较学习法, 它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 但更多的是在复习中进行, 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纵横的历史知识之后, 要较好地对许多历史史实做系统的综合和比较。

在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中, 我就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首先, 我用了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他们根据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革命的任务和目的。

(2) 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导火线) 、重大战役。

(3) 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什么?

(4) 革命的领导权由谁掌握?代表人物是谁?

(5) 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6) 革命对社会的发展起来什么作用?

(7) 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然后,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用一节课的时间, 在学生完成复习的基础上, 由教师归纳总结, 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重点演示讲解, 逐一加以比较, 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1) 任务:扫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障碍, 目的:在于发展资本主义。

(2) 根本原因:现有的政治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都是一突发事件, 这一事件点燃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3) 革命的基本力量: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等等。

(4) 领导权:资产阶级 (或者与其有经济利益的同盟者) , 代表人物:一个资产阶级人物。

(5) 用资产阶级专政代替了地主阶级专政。

(6) 作用:解放了生产力, 铲除经济发展的障碍,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革命时利用人民群众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枷锁, 革命后对人民群众的要求不能充分满足。

(8) 通过的历史文献中都包含有民主、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思想。

但是, 由于革命所发生的国家、时间、条件与革命的深度、广度不尽相同, 因此, 这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各有其特殊性:

(1) 导致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不一;英国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针织统治、美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是波旁王朝的腐朽统治。

(2) 革命的领导权、基本力量和任务不太相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代表人物, 领导自耕农、手工业者、平民来进行这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北美是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业奴隶主联合, 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法国分别由资产阶级的各阶层 (资产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中的吉伦特派、资产阶级中的雅各宾派) 利用第三等级的力量, 通过巴黎三次武装起义, 把革命推向胜利。

(3) 从胜利后 (结果) 的政权形式看:英国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北美是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联合统治的总统制联邦。

(4) 革命的导火线:英国是苏格兰人民起义, 北美是波士顿倾茶事件;法国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5) 重大战役:英国是纳西比战役;北美是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法国是瓦尔密战役。

(6) 革命的性质有所不同: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北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 同时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有时, 对类似英国、法国、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这样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 我们也可以用列表法来加以比较, 比如:世界历史中的三次科技革命、思想解放史,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等等, 我们有计划的布置了作业, 把要进行比较的内容列表, 像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中, 我们把原因、发生的时间、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影响等, 用表格形式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 然后, 在下一节课抽查, 通过表格, 这样会更为直观, 在同一内容的表格中让学生找到相同的句子表述, 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的点, 而在这个表格中有, 在其他相同的表格中却没有, 那就是他们的不同点。

在对有原则性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问题时, 在处理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也做过比较法的尝试, 比如:我们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加以比较, 归纳出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 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是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消灭剥削阶级, 而这主要又体现在:

(1)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领导, 俄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2) 革命任务不同:法国是以推翻封建制度, 确定资本主义发展为基本任务;俄国十月革命是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为基本任务。

(3) 革命结果不同:法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 人民在革命后所处的地位不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十月革命使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篇8

语文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 是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例如我的“音乐作文教学”以音乐创造氛围,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有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最后进行口头作文, 在短时间内让思维配合音乐, 让音乐调动思维, 动与静结合, 情与景结合, 思考与表述有机的融合。

通过音乐作文这一模式的尝试, 我想多媒体对于作文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于是在音乐作文的基础上我又继续拓展:将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设备引入作文教学, 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在音乐声的流淌中, 在学生脑子定格。比如在上朱自清的《春》这一名篇时, 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春天的景象, 然后把画、声融合成一幅春天的图画, 用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最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 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和提高的过程。一节课下来, 我惊奇地发现, 连平时那些不太爱说话的、语文能力较差的同学在音乐的流淌间, 在文中美丽词句启迪下, 也能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勇敢地站起来用文字去“画”, 而且“画”得很好。正如布卢姆所说, 学生在接受提问思考的过程中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 “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 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 就可以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这个作文教学方式正是使学生登上两“梯子”, 使学生的构图作文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 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 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的提高过程。而我认为一堂具有形象性、启发性、情知性三个特点的作文课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我经过长时间作文教学的探索, 发现“脑中有画, 笔下方有文, 画文本一体。”无论是故事也好, 还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也好, 都有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物, 那么用画笔一样也能勾勒出它大致的轮廓, 写文章只不过是给这幅简单的画添枝加叶, 增加色彩。写事记人的文章如此, 写景状物的文章更不必说。而想象和联想这两种思维模式则成了一支最好的画笔, 它更便于学生在构图写作的同时添加一些更有新意, 更有韵味, 更深刻的东西, 让文章更充实, 更有深度。而这支画笔恰恰是潜藏在学生体内尚未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的“金子”。我大胆地将电教媒体的选用投向了电脑, 目的是使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点,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激情, 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 篇9

一、运用电化教学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课文是小说和戏剧。学生限于生活阅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缩短学生认知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例如,我在讲述《孔乙己》时,就恰当地利用了录像。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看录像: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样式?孔乙己、丁举人之间有什么矛盾?他们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这些问题,在真正的小说氛围中去感悟这些问题,真真切切地感受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特有的魅力。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压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化教学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写作,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写作的一对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身临其境,从而进入文字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说话的创新能力。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在这方面具有强烈的优势。如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就可使用《北国风光》的投影,把诗人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文字的描绘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使学生从画面中想象到北国雪景那种磅礴的气势,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然后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通过以上的设计处理,投影形象非常鲜明,胜过千言万语,让学生自己导演,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运用电化教学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发掘教材中美的要素,让学生感知善,体验美,从而创造美?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美好的情感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场景、事物通过录像、投影、幻灯展现出来,创设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情操,进而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以《春》一课为例,教学中教师运用自制的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机勃勃的春意,并配以优美的轻音乐。学生们目视着美丽的画面,耳听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富有激情的吟诵,沉浸在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达到优化教学、高效学习的目的。

四、利用电化教学,优化课外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也必然决定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而课内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教学正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使语文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以课堂教学带动课外教学,并以课外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建立起课内外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利用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教学领域,不但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形式,也拓宽了活动的知识信息来源,对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完《羚羊飞渡》一课,学生对斑羚高超的飞渡技术和悲壮举动极为敬佩,对动物世界的神奇充满极大的兴趣。在课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看《动物世界》的录像,使学生能有意识地从动物身上获得一些启示。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篇10

一、学习情境的设定

首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动物医学专业的职业岗位中, 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岗位, 要学会疾病的诊断, 必须要能识别动物的病理变化, 学会动物剖检。所以我们将动物剖检技术确定为典型工作任务, 按由易到难的规律、逆向反推的方法, 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能力项目, 确定项目任务, 根据项目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确定学习单元。根据能力项目与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情景。依据各学习情境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学习领域中的比重分配各学习情境的课时数。

二、教学素材的准备

我们拥有牛、羊、猪、马、犬等的动物各器官常见疾病病理标本, 主要器官组织病理组织切片, 此外还有病理图谱、全套教学光盘以及教学课件等。利用这些素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在学习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本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 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与职业岗位有哪些联系, 使之起到职业导向的作用。要学会综合技能还需要单项技能支撑, 所以我们又围绕动物剖检划分出十个能力项目, 每个能力项目又分1~2个不等的二级项目, 这些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他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并包含整个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估表等材料, 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法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用“了解”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 “理解”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 “能”或“会”表述技能的掌握程度。在课前, 教师将学生分组, 确认组长, 发放课业工作单及资料单, 学生依据课业工作单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组长分配任务, 有的组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上网查阅相关问题, 有的按教材学习, 有的到标本室识别、观察。最后汇总, 同学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甚至互相辩解。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然后依据检查情况教师总结课内主要内容。学生再练习、观察、识别。最后再进行考核评价。通过项目实施过程, 充分体现教-学-做, 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结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 启发式教学在讲前或课上, 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解分析。

(二) 任务驱动式每个学习情境分几个学习单元, 每个单元有一至两个项目任务, 学生带着各自分配的任务, 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情景模拟式教学在剖检室或室外选择剖检场地, 按动物剖检术式进行现场教学,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讨论式教学在课前或课上, 引导学生对项目问题或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 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知识的目的。通过学生自我讨论、教生的交互, 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五)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广泛使用幻灯机、投影仪、DVD、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将教师的讲授与图片展示、实物展示融合, 使抽象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 教学效果好。近几年,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可针对性地反复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了不同系列、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五、应用效果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自学能力;项目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明确结论, 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甚至互相辩解, 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动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毅梅.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能教学实践研究.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44~45

[2]周祥瑜, 吕红.探索“模块式标准化”教学新模式.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16

上一篇:空巢下一篇:快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