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戏剧演绎

2024-05-14

舞台戏剧演绎(精选四篇)

舞台戏剧演绎 篇1

戏曲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她所创造的艺术也是她智慧的结晶。而戏曲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从宋元时代形成繁荣到今天, 已有317种剧种。因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装扮不同让人赏心悦目, 多姿多彩, 出神入化。

戏曲的装扮, 也就是化妆造型是舞台美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和服装, 灯光, 舞台布景一起运用艺术造型手段进行创作。化妆是帮助演员塑造准确, 生动感人的人物角色的重要手段。化妆的鼻祖就是傩戏。傩的假面形式对后世的戏曲脸谱, 有直接的影响。远在上古时期的傩祭中的“方相氏”“十二兽”都是戴面具表演的。到了唐代, 傩祭已经改良为假面与涂面并存的局面了。而涂面所需的材料大都是“粉”, 许慎《说文解字》曰:“粉, 傅 (敷) 面者也, 从米分声。”这就表明“粉”是用米来做的。而米粉的制作方法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粉”分为“白粉”“红粉”“紫粉”等等。其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非常复杂。出土金代戏曲文物, 大致已分为“洁面”与“花面”的分工。 (见元杂剧《货郎担》) “洁面”就是现代的生、旦、末;大多指俊扮, 用黑、白两色称之为“粉墨作场”后用黑、白、红三色化妆。“花面”就是现代的净、丑。到了明末清初, 更有“演剧, 皆不去网”的说法。生、旦都戴网子, 俗称“包头”, 而旦角不仅戴网子, 还需用黑纱或湖绉包头。 (来自张岱《石匮书后集》第五十七卷《义人列传.周梨园》) 。到了清朝, 戏曲化妆基本已定雏形。生、末、旦的化妆出现了抹彩、画眉、吊眉、带网子、勒水纱等化妆手法。净、丑脸谱化妆谱式更加丰富, 形成成套模式。乾隆年间, 旦角的化妆又发展出梳水头、贴鬓的装扮技巧。使人物扮相俊美, 俏丽。出自杨懋建《梦华锁薄》载“歌楼梳水头, 踹高跷二事, 皆魏三作俑, 前次无二。”注魏三即魏长生。清末民初, 据陕西戏曲资料显示, 当时由于角色已分工明确, 所以化妆也按行当不同, 化妆不同。花旦, 小旦梳水头, 贴人字型齐鬓或干鬓, 插几只大银钗, 戴几朵假花, 吊几串水银珠子即可。老旦, 正旦仍用包头, 但不施胭脂, 仅擦少许粉。小生, 须生一概不擦粉, 只于两腮稍抹胭脂或干红。净丑均需勾脸。旦角眉型短而细, 生行眉型粗而立。在现代化妆手法上还是保留一定痕迹的。但是现代戏曲化妆的在1913年梅兰芳吸收了上海文明戏的新式舞台, 灯光, 化妆, 服装等等。看来自古至今, 化妆造型是为舞台人物服务的。

二、戏剧妆与戏曲妆的表现方式与风格的比较

(一) 戏剧妆与戏曲妆的相同之处

戏剧妆与戏曲妆都属于舞台妆面。因为都是呈现在舞台上塑造人物为主, 所以它们是相通的。戏曲的现代戏的妆面造型就借鉴戏剧的妆面, 例如京剧的《沙家浜》、川剧的《金子》、话剧的《雷雨》都是经典作品。首先说话剧的《雷雨》通过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反映了周朴园的刻薄、虚伪、执拗愚顽。为了体现社会和他的个性特征, 舞台上周朴园的化妆运用了毛发, 尤其对那双眼睛进行了细致入微个性的刻画, 加粗了眼线, 更显得严肃, 阴鸷、练达、令人生畏。一副旧式的圆边眼镜, 深蓝的绸缎衣着与化妆为一体显示出他身上的虚伪的外表的背后暗藏一种霸气。川剧《金子》在妆术上对女主角只运用了戏剧化妆手法, 只有腮红最为突出, 颜色使用桃红, 一排整齐垂下的刘海, 更凸显了金子年轻, 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优美的唱腔肢体语言与形象的塑造揭示了金子愤世嫉俗, 敢爱敢恨的个性。也反映了她始终怀着对乡村陈旧呆板生活方式的厌倦而产生摈弃的态度, 对恋爱自由的强烈追求与向往。仇虎出场时一副野蛮, 大大咧咧的气势。凌乱的络腮胡, 一双凶神恶煞的眼神时刻巡视着四周。显得更加嫉恶如仇。虽然《金子》属于戏曲类但这两部戏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了饰物与毛发的添加和佩戴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 戏剧妆与戏曲妆的不同之处

因剧种的不同, 所以它们的表现手法不相同。打个比方说:像人的性格不同, 表达感情方式不同。戏剧妆是以写实手法为原则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要做的是研读剧本, 然后根据剧情所需, 定下各个人物大概造型形式和内容, 再逐步深入到各个角色的个性化中。因此, 塑造出与人物性格相统一的形象是戏剧化妆的核心。戏曲化妆是以夸张写意手法为原则塑造人物形象, 戏曲妆以特定的模式表现人物造型。戏曲脸谱被称为“灵魂的镜子”。脸谱是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进行夸张, 以突出、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 脸谱一般见的最多的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白等。红色在戏曲中表示正义、侠义的人物品性;代表人物有关公, 关公的一身浩然正气夺取了长沙, 博得了世人的颂扬。黑色在戏曲中表示刚毅勇猛而智慧。代表人物如包公, 黑脸的包公要人们看到他骨子里的那股铁面无私的品质。白色在脸谱中的含义是奸诈。代表人物有曹操。黄色在脸谱中的含义又带有勇猛、枭勇的性格, 代表人物有典韦, 曹操的手下猛将。蓝色在脸谱中多为刚强, 有心计的意思;代表人物有窦尔墩, 窦尔墩采取了奸诈的手法盗取了御马。绿色的脸谱代表的意思是勇猛、莽撞。代表人物有《响马传》里程咬金。当然, 偶尔使用银色, 它象征着威力无限, 通常是神仙高人。总而言之, 脸谱色彩揭示了心灵的本质, 既概括了角色的性格, 使人物个性在形式里得到了夸张。

三、总结

搭个舞台 演绎精彩 篇2

在《家》一文的导学,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弘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在读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拟表演中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断展示]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前四句话?(生读课文)

师:这四句话,你们能读懂吗?

生:能。

师:读懂了可以讲给别人听,可以读给别人听,也可以演给别人看。今天啊,我们就用演的方法。老师先演第1句,给你们做个样子,大家可要仔细看,认真听啊!(拿出白云头饰)这是什么?

生:白云头饰。

师:(白云头饰戴在头上,边说边做白云飘动的动作)我是一朵白云,我在蓝蓝的天上飘来飘去,我离不开蓝天,蓝天就是我的家。)

师:谁是白云的家?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第2、3、4句请同学们自己演。谁来演?

生:我想演小鱼。(戴上头饰)我是一条小鱼,我在小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小鸟,我在树林里飞来飞去,把窝建在树林里,树林就是我的家。

生:我是种子,我生长在泥土里,没有泥土,我就不能长大,泥土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演得真好!这四句写得多美呀!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课文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个小诗人,能不能学着他的样,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生:竹林是熊猫的家,草原是马儿的家,书包是文具盒的家,教室是小朋友的家……

[反思]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创新在求异中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

一、让学生在读中激趣

修订版“大纲”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在本断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安排了两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激趣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供给舞台,演中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我设计了小鸟、小鱼、种子的角色表演,这样的设计是建构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弘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理解了“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的意思。这样的创设舞台,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于参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乐的主动性,为孩子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每个人都有机会说,每个人都能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演一演,并一起讨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广收信息,增强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让学生在创作中提高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让学生在模拟表演中提高

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今是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模拟表演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途经。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当“小诗人”的角色,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模拟表演,大胆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双向互动的语言训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热烈起来,为学生搭起了舞台,弘扬学生的个性,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草根舞台 演绎春光 篇3

鄉村也有舞台了!山野的风奔走相告,把消息传遍一草一木。绿意盈盈的梦破壳而出,殷实起来的日子,有了自己的歌声和舞姿。

摆弄柴米油盐的手,采摘茶叶弯曲的腰,刚洗尽泥土换上平跟鞋的脚啊,在瓦亮瓦亮的灯光下,卸下羞涩,以另一种姿势抒情。

高枧乡是台州三门县乡镇企业发展最早的乡镇之一。经济富裕了,但文化生活一直没跟上。特别是一到晚上,村民们不是聚众打麻将玩扑克,就是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如果我们像城里人那样,自己组织个歌唱团、舞蹈队,每天晚上一起来唱唱跳跳,自娱自乐怎么样?”郑跃的想法立即得到同样喜爱文艺的郑尚其、郑建华的积极响应。

2009年初,由郑跃、郑尚其、郑建华三人组织并发起的“艺术团”,正式拉开了序幕。

郑跃经营的商店门口,是一条宽约五六米的人行道,不远处就是乡里的一个大花坛。他们自掏腰包花了1万多元,买来音响、话筒和电视机放在屋檐下,开始摆地摊找乐子。

“因为活动场所在乡里的中心花坛边,盛夏的时候,来乘凉的群众很多。最先是我们自己几个人唱,然后家里人也来一起娱乐,再接下来是周边厂里和村里的人也来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一些妇女还自发在旁边跳起了排舞。”郑跃比划着给我们讲起了高枧乡草根大舞台的发展史。

“‘自由唱’‘练地摊’容易组织,但不是长久之计。在表演中娱乐,更要在娱乐中享受,我们要有一个像样的大舞台。”团长郑尚其经营着一家企业,但他对草根大舞台投入的精力比企业还多。“只要有大型演出,我们都会把工厂的事情先放一下,或交代给其他人处理。”

2010年7月,在郑尚其的号召下,该乡20多名爱好文艺的办厂经商能人陆续加入到“草根大舞台”民间业余艺术团当中。根据需要,他们自费采购了音响、灯光设备、服装、道具等,并在高枧中心花坛上搭建了一个60平方米的钢结构大舞台。“到目前我们仅购买设备就花了30多万元。”

现在,这个舞台已经成了高枧乡老百姓心目中的“星光大道”。每逢集市日的晚上,这里乐声荡漾、人流如织,群众可以随时自编自导自演“土戏”,登台演出过的群众多达几千人次,周边20多个村的村民都会来观看。

不为其他,就是喜欢

设备有了,节目怎么编排呢?

郑士美是当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团里两大编导之一。他介绍,节目编排都是一步步摸索着来的。每场都录了像,每次演出完了都会点评节目。“我们还有一些群众评委,经常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团里另一个编导就是郑建华,只要灵感来了,郑建华编起节目来不分时间。有一次在昆明出差,半夜睡不着的他当晚就编好了一部《相亲》小品。“我们有些年纪大点的团友,不识字,但文艺细胞挺足。只要把节目想要传递的意思告诉他们,过几天保准能给你一个惊喜。”

“上次那个节目《酒驾》,用我们老百姓的身边事来阐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规矩。重阳节演出的自编小品《和谐家庭》,既乐了观众,也很好地宣传了农村家庭敬老爱幼美德,群众反映非常好。”村民郑士积说。

负责灯光的郑尚楼,同样自家有工厂,之前没这方面经验的他,每次演出时,都在现场观摩。“我主要是看灯光效果,哪个节目、哪个时段的灯光要亮、要暗或变化要多,看多了,心里就有底了。”

“这,是咱老百姓的舞台。”晚会的节目主持人、村民郑喜红谈起参与活动的感受时说。郑喜红一家子都参与艺术团的活动。她是主持人,公公负责服装,老公当司机,孩子没人带,演出时带着,有时也上台露一手。自家有工厂,遇到演出就停工。“我们好些团友都有厂子或其他工作,演出多了,难免有影响。我们都坚持着,不图啥,纯是喜欢呗。”

乡土文化登上特色舞台

年轻人上台了,上了岁数的大妈也不示弱,动作可以笨拙,热情不肯让步。溪水兴奋起来,香樟树兴奋起来,而月光故意不动声色,乡村舞台,以此为背景,栖息最淳朴的幸福。

舞台建起来了,节目丰富了,演员和观众也多起来了。但郑尚其总还觉得缺了些什么。“现在是业余文艺展现的舞台,我们能不能把它变为挖掘和培育乡土特色文化的平台?”郑尚其反复思索后找到了答案:“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增进邻里乡亲的感情互动,丰富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生活。”

自成立那天起,高枧草根大舞台始终把广大群众作为直接服务对象和群体,利用闲暇时间排练一些本土传统剧目、改编剧目或以农民身边事、身边人为体裁新编创作剧目,在节庆日、春节等假日,到本乡镇、邻乡镇的村子演出。

2011年,乡里先后举办了“2011年元旦文艺演出”“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会”“2011高枧乡‘迎国庆迎重阳文艺晚会’”等文艺演出;与农村集市日相结合,在每月逢农历三、八集市日在大舞台举办各种类型的小型演出,长年累月,雷打不动;小品《和谐家庭》《有钱存银行》、三句半《农村大变化》《计划生育就是好》等,以团结邻里、遵纪守法、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倡导社会和谐等为主题,再加上以方言表演,既喜闻乐见又无比亲切,深受群众喜爱。

以前只会低头劳作的乡亲们,放开了手脚,在大地的胸膛上,用心灵舞蹈。他们醉心于热气腾腾的生活,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春光。

让时光发芽,不仅靠勤劳的手,爱有多重,呼吸就有多轻。这样的夜晚是宁静小村别样的庆典,这样的夜晚是现代乡村的第二种写意。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这不正是美好的幸福生活图景吗?

(本文照片由陈小贞提供)

Rural Residents Find Fun on Grassroots Stage

By Zhu Zhu

Gaojian Tow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industrialized regions in Sanmen County in southern Zhejiang when village and town factories mushroom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form starting in the late 1970s. For a long while, entertainment events were far and few between in Gaojian. People drank, played mahjong and cards in their spare time. The only two recreational choices had unpleasant downsides: You lose money if you gamble; you get into trouble if you get drunk.

The idea of organizing some local recreations first occurred to Zheng Yue, a shopkeeper in Gaojian. He talked with Zheng Shangqi and Zheng Jianhua about his idea. The three saw eye to eye. Excited, they decided to take action.

In the early 2009, they set up a so-called “art troupe.” In front of Zheng Yue’s shop is a walkway about 5 to 6 meters wide and nearby is a large public square with flowers in the center. They chipped in and spent about 10,000 on acoustics, mikes, and a television set and turned them into a Karaoke system. They set up the system outside the shop and began to entertain themselves one evening. Their singing attracted crowds. Their family members came to sing. When the news that they sang regularly spread to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factories, more people came to sing and enjoy watching and listening. Some women who had done their evening line dance somewhere moved their dance venue nearby to enjoy the fun atmosphere.

After the first wave of excitement, the three founders of the art troupe thought they needed to expand and hold regular events. Zheng Shangqi talked with other entrepreneurs in the town and they responded enthusiastically. They decided to build a “Grassroots Stage” at the town square. They chipped in again. A 60-m2 steel-structure stage was set up at the square. They bought an acoustic system, lighting devices, costumes, and props.

The stage has evolved into an entertainment/recreation center for Gaojian Town and neighboring villages. There is a show in the evening when a market day ends, that is, there are about 6 regular evening shows per month, as a market day takes place every five days, a tradition that goes back to centuries in Gaojian Town.

The art troupe has become the major entertainer in town. These grassroots entertainers never lack inspiration for creating shows. Some old-age performers, though with little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are creative stage artists. You give them an idea and a few days later, they come up with a complete show: a good storyline, characters, lines.

The members of the troupe, though not making a cent out of shows, put in more than their money. When a big show comes up, they sometimes close their businesses for an evening.

Zheng Xihong, a villager, emcees regular shows on market evenings. She goes all out for her role. Her father-in-law is in charge of her wardrobe; her husband drives her to and from the stage; her son tags along to be with the parents. N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art troupe gets paid for participating, but they are willing and they pay their time and money to be part of shows, as they think every minute is fun.

They have learned fast. Zheng Shanglou is in charge of controlling stage lighting. A factory owner, he did not have any experience of stage lighting. He learned through watching shows put up by other lighting controllers.

The troupe has created quite a few shows. Its repertoire includes old-time plays as well as new programs. Moreover, the troupe tours neighboring villages in important festivals such as New Year’s Day and Spring Festival. The shows, entertaining, also aim to promote community and family harmony, uphold patriotism, civility and value. Performers speak the local dialect so that messages can well spread and sink in better.

戏剧舞台上文化因素的翻译 篇4

关键词:戏剧翻译,可演出性, 文化因素

1 戏剧翻译的理论基础

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然而, 一直以来, 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 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部戏剧的书面文本和演出文本是彼此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 戏剧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 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 还涉及到很多语言学以外的因素。一般散文体作品的译者可以很好的关照“读者反应”, 而作为舞台演出的剧本的译者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里的读者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 更重要的是, 它包括演员、导演和剧院里的观众。余光中在谈到戏剧翻译时说:“戏剧的对话却是给人听的, 听不懂就过去了, 没有第二次机会……我的翻译原则是:读者顺眼, 观众入耳, 演员上口。”[1]所以译者不应该简单的把剧本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翻译, 而应该将剧本的“舞台演出性”作为戏剧翻译的主要标准。正如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所说的:“剧本应作为一个不完整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来阅读, 因为剧本的全部内涵只有在搬上舞台后才能完全挖掘出来”。[2]

2《茶馆》的对比分析

人民艺术家老舍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 这为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很强的优势。因为剧本通篇都是对话, 而对话最能够有力地说明人物性格。同时老舍十分重视戏剧语言的音乐性。他曾说过话剧中的对话是要拿到舞台上, 通过演员的口, 送到听众的耳中去的。由口到耳, 必涉及语言的音乐性。《茶馆》作为老舍先生的名剧, 更是集中体现出作者的语言功力。剧本通过一个茶馆和下茶馆的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变迁折射了从清末到解放前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英若诚和John Howard Gibbon的译本都很好的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暂不讨论剧本语言风格的传译, 仅谈谈译者在处理文化背景因素等方面为剧本的可演出性所做出的努力。

巴斯奈特根据文化等值的观点认为戏剧的翻译应该根据原语剧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力求使译语剧本在译语文化里实现与原语剧本文化功能的等值。英国的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剧本不仅要语言自然、简洁, 台词口语化;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文化习惯, “既不能对原文中的双关语、歧义句以及有关文化现象进行注释, 也不能为了保留原文的地方语特色而音译某些词语”。[3]所以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就应该特别注意。下面来看看《茶馆》两个英译本在文化方面所做的处理。

2.1 习语

2.1.1 庞太监:…咱们就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吧!

Eunuch Pang:…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 eh? (Laughs heartily.) (Howard Gibbon)

Eunuch Pang:Well said!Let's both try ourbest, andseewhathappens. (Ying Ruocheng)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是汉语中喜闻乐见的谚语, 英语中没有贴切的对应表达方式。Howard Gibbon将其直译, 虽然道出了中国的文化, 但是却给译语观众的及时理解造成了困难。比较而言, 英若诚舍形象取意义, 译为“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 非常口语化的译出了人物的意思和语气, 译笔干净利落, 适合台词上口的原则。

2.1.2 王利发: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Wang Lifa:Then we must try to breathe new life into her! (Howard Gibbon)

Wang Lifa:But we must try to save her! (Ying Ruocheng)

原文中的习语“死马当活马治”在汉语中简洁、凝练, 若直译成英语, 势必拖沓、累赘。Howard Gibbon用一个英语中的相对应的习语“try to breathe new life into”, 这样既能让译语观众轻松理解原文的意思, 还能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英若诚虽舍弃了原习语中的形象, 但语意清楚、对话节奏明快, 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2.2 具有历史背景的文化词

2.2.1 周秀花:你倒想得好, 可哪能那么容易!去吧, 小花, 在路上留神吉普车!

Zhou Xiaohua:That's a nice thought, but it's not as easy as that.Off to school now, Xiaohua, and watch out for those drunken American jeep drivers. (Howard Gibbon)

Zhou Xiaohua:You can hope, but that won't get you far.Off you go now!Be careful of those jeeps on your way! (Ying Ruocheng)

这里Howard Gibbon在译文中将吉普车译为“drunken American jeep drivers”, 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美国兵在中国横冲直撞, 横行霸道。英若诚则省略了“美国”, 虽然意思明确, 但文化内涵却没有表达出来。

2.2.2 茶客丁:得!不管怎么说, 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

Forth Customer:So what!My Bannerman's stipend's secure again. (Howard Gibbon)

Forth Customer:One thing is certain.My Bannerman's subsidy is safe again. (Ying Ruocheng)

在处理原文文化因素“铁杆庄稼”“康有为”时, 二人都采用了一般文学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加注”的手法。这样的翻译适合阅读, 但对于作为舞台演出的剧本来说却不太适合, 因为演员“台上表演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来予以注释”。[4]“观众的即时反应与注释的滞后性有着无法协调的矛盾”。[5]

2.3 北京方言

2.3.1 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

Fourth Elder Chang:What I'm trying to figure out is why we all have so many foreign things. (Howard Gibbon)

Master Chang:It puzzles me, the amount of foreign things we all have. (Ying Ruocheng)

“咂摸这个味儿”是一个典型的北京方言。他的原意是品尝食物的味道。但作者在这里用来描述常四爷在看到那个市民对洋人的玩意爱不释手是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和惊讶。Gibbon和英若诚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了出来。英若诚将原文的否定形式改成了肯定形式, 使语言简短、凝练, 演员更容易上口, 观众也容易理解。

2.3.2 黄胖子:哥儿们, 都瞧我啦!我请安了!

Fasto Huang:Brothers, look at me.I'm paying my respects to you. (Howard Gibbon)

Tubby Huang:Now, now, folks, for my sake, please, I'm here greeting you all! (Ying Ruocheng)

“请安”是清朝时期人们见面时表示尊敬别人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所以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请安”一般情况下是表达对长辈或是有权势的人的尊敬。这里是黄胖子向打架双方说的恭维话, 希望能制止事件的发生。两个译本都忠实于原文。但英若诚的翻译不仅表达出了尊敬的意思, 而且还还原了黄胖子的奉承拍马的语气。相比之下, Gibbon的翻译语气就略显单薄。

3 结论

戏剧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时, 译者首先要注重剧本的可演出性。因此, 翻译时就应该时刻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反应, 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当然不能一味迁就译入语读者, 产生在译入语读者听来十分可笑的译文。即使直译, 也要保证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大多数情况下, 可以采取意译, 即把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解释一下, 将大意翻译出来。《茶馆》的两个译本都各有千秋, 但是英若诚的译本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 译本充分考虑了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重视再现原剧本的口语化特征, 照顾到观众的感受, 从而保证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127.

[2]Bassnet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98.

[3]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72-173.

[4]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94

上一篇:信息与竞争情报下一篇:分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