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档案资料

2024-05-16

地下水资源档案资料(精选三篇)

地下水资源档案资料 篇1

1 地下水资源论证范围

根据项目的建设地点和建设项目的拟取水量,依据水源地离用水户由近及远的原则,划定本次地下水源论证区位于新民市的东部,范围为北至东高台子、西至北施、东至辽河西岸、西南至柳河与辽河干流分界线,地理位置在东经122°83'~122°97'、北纬41°90'~42°07'之间面积为112.5km2(见下页图)。

2 论证区社会经济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社会经济概况以2003年为现状水平年。此次水资源论证区涉及新民市东城、新城两个办事处的15个村,区域常住人口2.11万。区内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其次为水稻、大豆等。现有耕地面积3607.3hm2,其中水田442.4hm2、水浇地66.7 hm2。畜牧业主要以生猪、蛋鸡为主,生猪年饲养量为2万头,鸡存栏数为55万只,其他牲畜8308头。通过对论证区实地调查,区域内共有机电井460眼、其中水田灌溉井350眼、菜田灌溉井4眼、养殖业水井4眼、其他用水水井102眼。2003年用水量为758.9万m3,其中灌溉用水531.0万m3、养殖用水30万m3、农村生活用水46.2万m3、牲畜用水51.7万m3、其他用水100.0万m3。

3 论证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辽河低漫滩、高漫滩及阶地和泛滥平原是区内的主要地貌形态。由方家岗至毓宝台河段,河床多河曲,河床滚动形成遗有沙丘、牛轭湖。区域位于中朝准地台华北断坳下辽河断陷辽河断凹大地构造单元,进入新第三纪,辽河断凹整体下沉凹陷,第四纪时沉积范围较新第三纪有扩大,发育完整,为一套河湖相松散沉积物。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为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其下伏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泥岩及其他基岩含水很少,均视为底部隔水层。按其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埋藏分布、富水性等特征,具体可分为中下更新统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Q1+2)、上更新统冲洪积潜水及微承压水含水层(Q3)及全新统冲积潜水含水层(Q4)。

4 论证区地下水资源量

经系列代表性分析,以最后建设的柴河水库竣工的1975—2003年为计算系列,共计29年。

4.1 论证区降水和地表水基本情况

论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 mm,地表水资源量为704万m3。各频率降水量和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辽河论证区段下游为毓宝台水文站,其多年平均河道径流量为28.2亿m3。

4.2 论证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4.2.1 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

根据论证区地表及包气带岩性和巨流河等地下水监测井1980—2000年间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参照辽宁省水资源评价成果,确定论证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y———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x———年降水量,100mm。

根据论证区降水量计算成果,计算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在0.21~0.27之间。

根据论证区1975—2003年逐年降水量计算成果,利用下式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式中pr———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

p———降水量,mm;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其取值利用式(1)计算;

F———计算区计算面积,km2,其值为112.5km2。

4.2.2 河道渗漏补给量

此次论证采用水文分析法进行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Q河补———选取河段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3;

Q下、Q上、Q间———上、下游水文站实测水量及区间产水量;

Q区———区间引提水量(+)或回归水量(-);

λ———河道渗漏补给量修正系数,其取值通过对区域的水面蒸发量和河段的下垫面条件的分析,确定为0.20。

马虎山—毓宝台区间河段长62.2km,论证区河段长22.8km。1975—2003年历年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成果见表2。

4.2.3 地下水回归补给量

井灌回归补给量包括井灌水输水渠道渗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由于区域灌溉田块面积较小,引水渠道较短,故此次计算忽略其渠道输水损失,仅进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Q井灌———井灌回归补给量;

β灌———井灌回归补给系数,其取值水田为0.22,旱田为0.13;

Q井田———井灌水进入田间的水量,采用用于农田灌溉的实际开采量。

根据实际调查资料,论证区井灌水田面积为6638亩,灌溉用水量为531万m3;井灌旱(菜)田面积为66.67hm2亩,用水量为30万m3;计算得井灌回归补给量合计为120.7万m3。论证区尚有养殖用水30万m3,由于水量较小,其渗漏补给量按水田灌溉入渗方法计算。养殖用水渗漏补给量为6.6万m3。论证区地下水回归补给量共计127.3万m3。

4.2.4 地下侧向径流补给

该量是指周边区域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方式对论证区的补给量。利用达西公式计算:

式中Q侧———年地下侧向补给量,万m3;

K———渗透系数,m/d;

I———地下水力坡度(无因次);

A———剖面面积,m2;

T———时间,一般采用365d。

区内地下水的流向总趋势为由北西向南东,水力坡度I=0.0003~0.0006,计算剖面长度7050m,含水层厚度45~60m,渗透系数采用K值为20~30m/d。计算得多年平均地下水侧向补给量为152.0万m3。

4.2.5 论证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在地下水总补给量系列的计算中,确定2003年为评价现状年,地下水回归补给量采用2003年的现状值;论证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采用可开采系数法,综合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各项补给源的性质,确定论证区地下水综合可开采系数采用0.95,见表3。

单位:万m3

5 论证区地下水供需平衡分析

5.1 论证区需水量预测

论证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现状年(2003年)地下水总开采量为758.9万m3,其中农业用水561.0万m3、农村生活用水46.2万m3、牲畜用水51.7万m3,其他用水100.0万m3。

根据区域的有关规划资料,农业用水维持现状不变;其他用水增长率为3‰,预测2015年论证区农村生产、生活年用水量为811.36万m3,加上建设项目计划年取水量为1666.0万m3(按340天、4.9万m3/d计算),论证区2015规划年总取地下水量为2477.36万m3。

5.2 地下水调节计算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勘查资料,地下水源论证区含水层较厚,平均在35m以上,含水层给水度在0.1~0.2之间,按区域面积112.5km2计算,保守估算地下水静储量在3.9亿m3以上。在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恢复性的基础上,在特枯年份动用部分净储量是完全可行的。

5.2.1 调蓄范围的确定

根据此次地下水量计算成果,建议采用傍辽河建设地下水源的开采方案。论证区辽河河段曲线距离为22.8km,直线距离为14km。根据区域的有关水文地质资料,设计建设项目采用两排组井的形式,影响范围为28km2,即调蓄范围为28km2。

5.2.2 起调年的确定

根据此次现状补、排条件下的地下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结果,确定起调年为1980年。

5.2.3 开采井群激发河水补给量计算方法

开采井群激发河水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Q激发———激发补给量,万m3;

K'———河床垂向渗透系数,m/d,取区域实验成果的下限值0.009m/d;

B———补给宽度(即计算断面长度),取论证区河段长度22 800m;

L———河床水面宽度,取区域河段枯水期平均宽度的一半,为30m;

(H-h)———河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值,超采年采用年内最大水位降深的1/2,补给年采用最小水位降深的1/2。

5.2.4 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

调蓄过程中,含水层给水度取值为0.15,地下水的可开采系数取值为0.95。

5.2.5 调算结果与分析

在计算系列内,地下水位最多连续下降年数为3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累计地下水位降深最大为3.25m(2002年);最大降深的3.25m动用地下水净储量丰水年(1975年)1年即可得到完全补充。在计算系列内,动用的地下水净储量累计最大为1363.3万m3,仅为论证区地下水净储量3.9亿m3的3%;最大河流激发补给量为364.68万m3,而毓宝台水文站95%保证率条件下的实测年径流量为3.3亿m3,最大河流激发补给量仅占实测年径流量的1.1%。

6 结论

通过论证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及地下水供需平衡预测计算,论证区动用少量的地下水净储量,形成一定的开采漏斗,激发周边补给量,可以满足建设项目供水保证率为95%条件下日开采地下水4.9万m3的取水需要及农业、生活用水需要。

摘要:本文以金新造纸厂水源地为实例,根据论证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概况,按地下水动态径流补给条件,综合计算论证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同时根据区内地下水利用现状和区内未来规划,预测地下水利用量,进行地下水供需平衡预测,考虑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分析特枯年地下水位降低所动用的地下水净储量所占总储量的比例,及河流激发补给量,最终评价水源地可否满足用水要求。通过论证,论证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可满足建设项目用水需求。

地下水资源管理 篇2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

(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

(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3、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措施:(1)跨流域调水及配套工程;(2)本地地表水开发利用工程;(3)污水处理回用工程;(4)节水工程;(5)其他水源工程;(6)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

14、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恶化的区别:地下水污染是凡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生物状况,地下水质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或生产的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地下水恶化并不代表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条件:(1)水质向着恶化方向发展;(2)这种发展变化是人类造成的;(3)发展的后果影响了水的用途;(4)程度超过了当地的背景值。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延缓性、难以逆转的特点。

15、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

(1)加强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了解地下水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

(2)制定完善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工业化国家中,这种必要性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土地利用变更之前,必须进行所在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评价。只有符合规定质量标准的才可进行土地转让和项目建设。这种做法可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培养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尽快查明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制定和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切实保护地下水资源。近期应重点完成东部城市密集区、重要经济区(带)、重要城市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和防治规划的制定。

(4)解决污染物排放无序问题,做到先处理再排放。由于地下水污染治理难度大、时间长、费用高,因此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污染源。城市主要的污染源是废水、废液和垃圾。在发达国家,这些都是经过处理后再排放的。而在我国,不少城市依旧直接排放、填埋,对地下水构成严重威胁。

(5)尽快建立全国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实现对重要饮用地下水源水质的实时监控;应加强地下水污染机理和防治技术的攻关,建立一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为今后大规模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方法和积累经验。

16、地下水脆弱性:一类是本质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动和污染源而只考虑水文地质内部因素的脆弱性;另一类是特殊脆弱性,即地下水对某一特定污染源或人类活动的脆弱性。

17、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明晰产权,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水资源

管理中,只有明晰了初始水权,并建立实现水权价值的交易机制,才能促进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促进资源拥有者积极实现水资源价值,有效利用资源,调动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减少浪费。因此,根据我国《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在水资源评价、配置和综合规划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和界定初始水权,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以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篇3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资源区 符号 面积

亚资源区 符号 面积

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Ⅰ 10.64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1 9.30

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2 1.33 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Ⅱ 17.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1 4.95

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2 1.21 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Ⅲ 8.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1 7.81

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2 0.29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 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Ⅳ 6.22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1 1.85

三江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2 4.38 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Ⅴ 3.01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1 2.01

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2 1.00 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Ⅵ 0.78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Ⅵ 0.78

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及广大山区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内。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砂、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厚10-300mm不等,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500-3000m3/d。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钠钙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g/l。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之下(局部地段直接出露)和山区的中、新生代坳(断)陷盆地中(即: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地区)。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砂、砂砾岩及煤系岩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一般在构造复合部位水量较丰富,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缺乏地区,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广大的基岩山区及溶岩台地区,按含水裂隙成因及其功能特征,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分布与富水程度受岩性、地形、水文及气象等因素控制,其富水性差异极大,一般不具有大规模集中供水意义。

全省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属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淡水。山区基岩裂隙水循环交替强烈,一般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暂短的迳流后,部分沿途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山间沟谷潜水;部分径流至山前地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Na型。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循环交替作用相对较弱,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PH值6.0-8.0,水化学类型为HCO3-Ca或HCO3-Ca.Na型。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为微咸水或咸水,出现HCO3.Cl或HCO3.SO4-Na型水。全省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铁、锰离子含量偏高现象,铁离子含量一般为1-10mg/l,三江平原中部铁离子含量多在4-20mg/l,最高达32mg/l。另外,在松嫩平原和一些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存在高氟水及低碘低硒水,为地方病多发区。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149.52mm(1956-199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5.58×108m3/a。其中,枯、丰变化基本与年降水量变化一致。1999年为枯水年,年迳流深为92.99mm,地表水资源量为426.35×108m3/a。

全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年迳流深度变化在10-500mm之间。南部拉林河、牡丹江上游区,年迳流深在500mm以上,北部及中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地区年迳流深一般在250mm左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迳流深度在10-25mm。

黑龙江省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314.86×108m3/a。其中平原区为218.00×108m3/a,占69.2%,山区为96.86×108m3/a,占30.8%。

黑龙江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5.14×108m3/a,其中平原区为182.07×108m3/a,占84.6%,山区为33.06×108m3/a,占15.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预测结果表

平水年 2010年 2030年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266.76 182.86 316.98 217.29平水年(75%频率)197.72 135.22 247.93 170.22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量七十年代为28.01×108m3/a,八十年代为58.21×108m3/a,九十年代为65.00×108m3/a。二十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36.91×108m3/a。

现状年全省地下水利用量按行业统计:农业为42.45×108m3/a(其中包括林、牧、渔业利用量为2.11×108m3/a),占用水量的65.30%;工业为12.33×108m3/a(其中包括矿坑排水量为1.87×108m3/a),占用水量的18.96%;生活为10.23×108m3/a(其中大中型城市约为6.00×108m3/a),占用水量的15.74%。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哈尔滨、大庆、鸡西、绥化、双鸭山、七台河、海伦等市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阿城、木兰、甘南、呼兰等城镇,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80%;其它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均低于70%。而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多在1.34-40%之间,表明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我省的大、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地区,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分布不均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虽然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很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达50×108m3/a)。但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开采潜力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在山间河谷区及山间盆地区,地下水相对富集,为区地下水开采具前景地段。

我省三大平原,总体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剩余量达102.04×108m3/a,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特别是东部的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地形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富水性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区,省会哈尔滨市以及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齐齐哈尔、油城大庆、商品粮基地绥化市均位于区内,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高。由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地下水开采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东部高平原,地势较高且上覆厚层亚粘土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相对贫水。仅在双城、绥化、海伦和肇东-五站一带的第四系承压水盆地,地下水相对富集,适宜建设小型水源地或分散供水。中部低平原,地势低平,有利用地下水赋存,且含水层多层叠置,构成大型蓄水盆地,具有较大开采潜力。但是,低平原深部前第四系含水层构成半封闭型承压水盆地,补给条件差,调节能力低,且局部存在微咸水和高氟水。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应加强规划,科学布局,避免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西部扇形平原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系潜水,且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开辟中型或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于松花江、嫩江干流及各支流两侧的河谷平原,是松嫩平原最具开采潜力地段。

根据中期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297.83×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63.1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89.35×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08.48×108m3/a。至201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平水年(50%频率)为182.86×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35.22×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48.86%,枯水年资源量66.08%,表明地下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较高。

根据远期预测,至203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417.02×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182.3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125.11×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19.91×108m3/a。至2030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为217.29×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70.28×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的41.12%,枯水年资源量的52.47%,其保证程度虽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满足远期供水需求。

地下水水质分级及其空间分布:

Ⅰ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我省北部及中东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兴凯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区的深层承压水区。

Ⅱ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和松嫩低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

Ⅲ类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闭流区及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

Ⅳ类地下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等大中型城市的建城区。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其分布:

我省地下水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主要污染质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锌、铅等。其次为耗氧量、铵氮、亚硝酸盐氮.反映该区工业污染占主导地位,生活污染次之。

中度污染区分布于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及城镇中心区。污染质主要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及铵氮等。反映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复合影响。

轻度污染区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农作区及村屯所在地。污染质主要为氨氮、亚硝酸盐等。反映生活、农药和肥料污染。

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广大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中检出的各项组分均未超过背景值。

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黑龙江省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

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天然水质不良、土壤盐渍化等。

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我省地下水中Fe、Mn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局部地区存在高氟水和低碘水。

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其次为山间河谷地带。高氟水集中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零星分布于海林、尚志、鹤岗等地。低碘水在全境内普遍存在。

由于存在天然水质不良,我省为地方病高发区,主要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及氟中毒病等。

黑龙江省土壤盐渍化分布于松嫩平原闭流区。该区潜水埋藏浅、迳流滞缓,土壤蒸发强烈,区内土壤盐渍化面积达27000多km2。

我省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污染和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及绥化等重要农业区,由于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和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致使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质为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等。

在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城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呈区域性持续下降趋势。目前,在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和大庆市让湖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一带形成面积达380km2和近5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开采井,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近30m,大庆市让胡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二十年间地下水位下降近20m。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1、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问题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可采资源量为215.17×108m3/a,而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65.00×108m3/a,仅占可开采量的30.21%。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进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如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等四大煤矿及重要农灌区,已出现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哈尔滨市、大庆市区已出现地面沉降迹象。另外,在大庆等地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严重,现有沙化土壤面积16.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1.9%。

2、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我省地下水利用总量中,工业用水占16.9%,农业用水占65.1%,生活饮用水占15.3%。由于农业用地下水所占比例过大,不仅在重要农灌区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也使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在灌溉过程中受到肥料、农药和地面固体污染物及地面污水的污染。从而制约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浪费问题

工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16.9%,而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其中哈尔滨市最高为65%,其它大多城市为40-50%,而中小城镇仅为10-20%。农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65%,目前农业灌溉方式基本上是漫灌,其用水定额水田是600m3/亩,菜田400m3/亩。若采用先进喷灌或滴灌技术,可降低用水定额近半。

针对我省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整,综合利用。

(2)调整地下水超采区开采井布局,减少现状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

(3)以找水为主,多渠道开源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

(4)控制污染,综合防治,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

上一篇: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下一篇:一次函数应用题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