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傩文化

2024-05-15

巫傩文化(精选三篇)

巫傩文化 篇1

人类求生存, 这是造成社会进化的根本原因, 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源。为了生存的需要, 人们创造了各种文化, 巫傩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萌发于遥远的古代。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 是多层次的, 是逐步积累的。就时间文化层来说, 巫傩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哪一个层次呢?

一般较大的时间文化层的形成与人类较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变动有关。较早的狩猎、采集等攫取性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文化, 随着宗教意识、社会意识、组织制度和艺术等等的产生, 早期的文化体系也由此而生。巫傩文化是属于原生层的文化, 巫傩面具、标志是表层结构;仪式和演绎方式属于中层结构, 而这种信仰则属于深层文化结构。作为核心层的宗教信仰文化, 它才是巫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观念和信仰, 然后人们才愿意为了这些观念和信仰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 以至后续产生相关的物质或物化的文化。深层文化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整个文化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并且变化的大小跟中层、表层文化结构变化大小成正比。正因如此, 一旦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消亡, 那么巫傩面具、傩戏、傩舞等表现工具和演绎形式也将失去它的意义, 只能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不过, 这种消亡方式是正常的, 一般不会重新兴起。

作为人创造出来的巫傩文化, 它是为人所用的, 人既能创造、利用, 也能改造、调整、控制它。而改造、调整、控制这种文化, 首先就必须分析它所属的空间和时间, 了解它的文化结构和状态, 分析空间各层文化之间的关系, 抓住起支配地位的核心层面, 同时必须剖析该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层面, 采用相应的对策。有生命力有功能的文化元素应当与新的文化体系整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保留其中地域特色的部分加以利用, 以注入新鲜的元素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得以传承下去-从傩面的造型形式中提取艺术感鲜明的元素, 从傩舞的服饰中探究民族制作工艺, 从傩戏的乐声中觉察其宗教意识与情感, 从傩祭的行为动作中学习宗教礼仪……将这些外显的文化以其它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 继续为人们所用。作为对湘西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化, 分析它对于我们研究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精神面貌以及这么多的文化现象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巫”与“傩”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 巫傩文化是与现代文化渊源关系较多的一种文化, 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文化体系。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 是人类征服不了自然就取媚于自然, 产生鬼神信仰的新石器时代产物。“巫”本义为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 “傩”, 由巫析出, 是驱魔逐疫、还愿酬神的一种娱神娱人的祭祀活动。在湘西地区表演艺术的文化形态, 经历了从舞蹈到依附于原始宗教的巫舞再到依附于原始宗教的傩舞这样阶梯式的三个发展阶段。傩是以面具为其主要特色的戏剧化的巫术和巫术性的戏剧, 比起法事更能娱神、娱人, 在湘西许多少数民族中很受欢迎。民众认为傩是很有效验性的:“一傩冲百鬼, 一愿了千神。”湘西地区居民对道、佛、傩都不排斥, 但一贯以巫为本。他们的宗教文化是巫本位文化, 其它都为它所用。因而, 湘西地区的巫傩虽然同属于一个文化范畴, 但性质不同。严格来说, 巫属意识行为民俗领域类, 而傩则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民俗类。巫文化的目的是假借鬼神的力量, 具体行为在人的身体上或家族结构上。而傩文化在古老的祭祀仪式上就出现了傩祭-傩仪-傩技-傩舞-傩戏, 再演变下去就有了各地不同的地方戏剧。可以说, 傩是中国戏剧的滥觞, 湘西古傩也从原始思想意识形态走向民间艺术。

客观地说, 在湘西地区的巫傩文化中, 傩戏至今仍储存着大量的巫文化信息。傩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 巫师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其它文艺形式为其服务, 使它成为一种娱乐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表演艺术。民间的还傩愿, 往往与巫事结合进行。傩坛外戏慢慢摆脱了宗教的格局, 向世俗的戏剧跨进, 演出的单位是坛, 即小型的戏班, 角色有分工, 服装与道具成为沟通人神交往的中介和符号, 这些都在傩事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傩面具保存在巫师的手中, 很大一部分已传承了好几百年,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傩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唱腔, 一般节奏比较明快、气氛热烈、流动感强、讲究韵味;傩坛音乐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 造就了一种巫术活动的氛围, 这些音乐会根据节目和表演形式的不同来划分类型, 它们都提高了傩戏的表现力。这些仪式与习俗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十分盛行。

湘西各族的傩文化属于荆楚文化的范畴, 实质上是一种农耕社会的固有的“鬼神崇拜文化”。它积淀深厚, 影响深远, 其“民神杂糅, 不可方物”的文化包容意识, 构筑起瑰丽奇异的南楚文明。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解读湘西巫傩文化, 首先分析其所属时间和空间文化层, 寻找它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及其被研究的意义所在;其次从“巫”与“傩”之间的时间阶段、差异性、表现形式及相互关联性, 解读巫傩文化并列存在的合理原因及其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巫傩文化,文化层,鬼神崇拜

参考文献

[1]薛若邻.中国巫傩面具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6.

[2]田若虹.岭南文化论粹[M].光明日报, 2013.

[3]刘芝凤.中国稻作文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二科, 2014.

[4]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傩面师:定格巫傩文化表情 篇2

傩面师大隐于市

沈从文回凤凰,先坐船从洞庭湖进入沅水,然后沿沅水逆流而上,从浦市上岸后,沿着山路再一直步行回凤凰。我们抵达浦市镇,也是一路随沅水而行。只不过我们走的是陆路,沿沈从文的脚步逆行。

乡村巴士沿着沅水逆流而上,我们也从汉族聚集地进入土家族和苗族混居的武陵山脉腹地。虽然是旱季,但是沅水依然不改大江本色,奔腾不息,卖力地切割武陵山脉棕色的山体。条条沟壑从山脊上开始发育,在那或宽或窄的沟壑边,散落着错落的黑顶苗族木屋,苗族是住在山背上的民族,这儿是他们的祖居地。

乡村巴士偶尔会在山坳边停车,一两个头上缠着布巾背着绣袋的苗族女子下车,沿着山坳里的羊肠小道远上,最终消失在大山的阴影里。也会有扛着蛇皮袋身着夹克的男子在靠近沅水的村庄下车,很快就钻进贴着瓷砖的水泥房里——这是一个土家族聚集的村庄,前身应该是沅水边的码头。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水路就是他们的高铁。沅水让土家人聚集的地方从寨发育成村,同时也抹淡了土家人的民族烙印。

我们从湘西州首府吉首坐长途大巴过泸溪县,再转乡村巴士后抵达湘西北边陲重镇浦市,一路颠簸两个小时间,同行的摄影师叫苦不迭,但我已经很庆幸。我没告诉他们,沈从文每次走这路出湘西都要一星期。

我们黄昏时分终于抵达浦市,浦市镇虽是闻名遐迩的古镇,但却和全国所有的乡镇一模一样。一横一竖两条灰扑扑的马路,临街是鳞次栉比的卷帘门店铺,但却鲜有人光顾,只有露天叫卖的烧烤摊上还聚集着三三两两的小青年。我们准备入乡随俗,上烧烤摊领略一下古镇气息,但摄影师却被路边的另一处“烧烤”唬住了——临街的老房子旁居然有一老者旁若无人地烧纸钱。今天不是清明也非中元节,为什么会这样?联想到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人巫混居的湘西腹地,明天要拜访的还是神秘的傩面师,食欲一下子都烟消云散了。

和傩面师约在浦市镇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见面。清晨的浦市镇被一层浓雾覆盖,正当我们准备玩竞猜游戏,看撕开浓雾向我们走来的傩面师将会是怎样的尊容时。一位推着自行车着瓜皮帽乡村教师模样的老者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跟前——他便是今天的主角,湘西屈指可数的傩面师刘明生。

刘明生给我们指定了他家的位置后,自己骑上自行车,车架上的塑料袋里挂着的粉条晃悠悠地消失在浓雾里。我们扛着装备夺命狂追。正准备埋怨傩面师只懂鬼事,不懂人情时,却发现傩面师正坐在前方路口的台阶上,待我们走近后示意我们一起走。这时,我们才发现傩面师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一起走吧,不碍事,湘西太潮湿,老骨头了,多少都会有点风湿,我因为要开像在山里呆得多,所以风湿比别人更重些。”

城镇化的浪潮席卷全国,地处湘西边陲的古镇浦市也未能幸免。刘明生家住的不是我想象中的老式木楼,而是和城市类似的小区。刘明生家的堂屋几乎无处下脚——这里摆满了长短不一的木料。每一块木料的一端都凿出神态各异的人相:有的是凶神恶煞金刚,有的是戴着高帽的无常,有的则只凿出半边脸,辨不出何方神圣——这些便是刘明生雕琢的傩戏面具,在昏暗的光线下诡异异常。

湘西沅水流域,自古以来便是汉苗土三族混居之地。因为高山路远,交通不便,因而各种原始风俗得以保存下来,巫傩文化便是这原始风俗中最突出的代表。

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中的湘西,是一个民风原始的“失落世界”。赶尸、下蛊、落洞的故事,尽管谁都没有见过,但是湘西边民却都深信不疑。湘西人都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神共处的,但神放不下架子直接与凡人沟通,于是巫和傩,这样的人神中介就诞生了。神选择的代言人,不能空口无凭,得有信物证明。而傩面具便是这样的证物:戴上面具,立马化身为神——就好比圣斗士,穿上战甲,立马成为雅典娜的护法。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路是沟通湘西和外界最重要的纽带。沅水流域各族在通过沅水交通时,也把自己的文化融入沅水中。沅水之畔的浦市古镇是湘西北经济最发达处,因而也是文化融合最紧密处。沅水流域巫傩文化尤为兴盛,因而浦市也成为了巫傩文化大本营。在民国时期,也就是沈从文写《湘西行记》那会儿,是傩面艺人的黄金时代,仅浦市一镇,就有大小庙宇72座。每到节假庙会,各路神仙就会集体登场。而作为神仙们主要的行头傩面,就会得到集中展示。因而,对于傩面艺人来说,每一次节日,都是他们的才艺大赛。

傩面师的缘和命

1950年出生的刘明生,没有赶上傩面的黄金时代,却赶上了傩面的白银时期。

刘明生第一次做傩面,是在1977年秋天。那时,正值文革结束,湘西的巫傩文化在压抑了十多年之后,开始报复性复兴——各类佛寺道观不断涌现,民间的傩戏也开始复苏。有佛寺道观的地方就要造像,有跳傩戏的地方,就需要傩面。有需求的地方,就开始熙熙攘攘。

那时的刘明生,还只是浦市瓷厂的一名美工。这一年,因为湘西开始兴修庙宇道观,浦市瓷厂一下子接到了大量订单。原本是做瓷器的刘明生也被临时调配到新项目塑雕像上来。瓷厂为了新项目进展顺利,请来了专门塑罗汉的民间艺人王子军。王子军虽然只是自学成材的民间艺人,但却有一手绝活:他雕的罗汉,每一樽都惟妙惟肖。这让经历过文革文化断层的刘明生第一次领略到传统造像艺术之美。

终于,在看王子军的大肚罗汉看得心动后,刘明生开始“手痒”了——一个通宵的奋战,又一尊罗汉诞生。这是刘明生第一次造像。虽然造得很糙,但却把握住了罗汉神韵。这让被压抑了十年的王子军找到了知音,于是当即收刘明生为徒。于是,刘明生将近四十年的造像生涯开始了。

nlc202309041942

刘明生因为悟性高,很快就被师傅王子军送了个“飞蜈蚣”的绰号。在浦市瓷厂造像一做就是八年,直到师傅已经没什么可教。1985年夏天,35岁的刘明生终于出师,挑着开像的家伙,刘明生开始当游方木匠。

那时,刘明生做木匠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为宣传传统文化”,那时刘明生的动机很单纯——为利来,为利往。巫傩文化在湘西像种田吃饭一样平常。造像是极好的一门营生。游方,为了生计,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游方时,刘志明就像武侠小说中行走江湖的侠客。从不住店,逢观必进,逢庙必住,就连见到土地庙,都要停下来研究下土地公公的表情。有一次,为了画好罗汉,竟然在浦市镇江对岸辰溪县废弃的宋代古寺江东寺中住了半个月。

刘明生首先挑着工具箱来到浦市西北百里外的白羊溪乡。因为他接到了湘西名刹奇峰寺的订单,雕刻佛像。奇峰寺的“造像总监”是一位年过古稀的雕刻师汤明泽。看到年轻的刘明生也来造像,老人好为人师的毛病就犯了:“雕菩萨,你可知人体比例?”刘明生随口用造像的行话回答:“站七坐五盘三半。”

汤师傅看孺子可教,当即出了考题:黄灵官,左手握九节鞭,右手擒拿乌龙,脚踏风火轮,甚是勇猛。出完考题后汤师傅就去做他的“造像总监”去了。只留着刘明生孤孤单单一个人琢磨师傅的话。还好自己经历了师门八年的历练,又有多次在寺庙观摩神像的经验,更有多年的美术功度加持。刘明生先拿出纸按汤师傅描述的样子勾勒出黄灵官形象,就开始用刀斧造像。

“那时奇峰寺周围的深山中都是原始森林,我在溪边找了一颗口径有簸箕粗的榔树,和村民们一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上山顶后,就开始用斧头锯子造像了。”刘明生说起造像的经历时轻描淡写,只说盛夏古寺,无水无电也无现代化设备。全凭手锯、斧头、凿来雕灵官,一雕就是半个月,自己的心性得到了极大的磨练。

当灵官雕成时,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唯有汤师傅在一旁默不作声。待人群散去后,汤师傅指着灵官对刘明生说:“你雕的灵官勇猛非凡,但你有没想过,灵官为什么要这么勇猛?”这个问题把刘明生问住了,以往他造像时,形神兼备是最高追求。但至于什么神像为什么长那样,从来没考虑!看到刘明生对背后的“所以然”来了兴趣,汤师傅又抛出了问题:“灵官雕好后,你可知道如何开光?开光要念什么咒语你可清楚?”

这时刘明生才回过神来,原来汤师傅是想收自己为徒,让他雕灵官只是对他入师门的考验而已,当即下跪磕头拜师。汤师傅是“高手在民间”的典型。佛道两教的掌故、巫傩背后的隐秘无所不知。就连写诗填词、篆刻绘画也信手拈来。

于是两人白天开像雕刻做工友,晚上授业解惑做师徒。

有一天,汤师傅接到业务要做“十八罗汉”,但因为文革十年,汤师傅的业务停了十载。再加上寺庙皆毁,要临摹也没去处,汤师傅焦急万分认为自己晚节不保时,刘明生把“十八罗汉”的图纸递到了师傅跟前。原来,这十八罗汉,在废弃的江东寺中正好有现成的。他外出游历时,曾在江东寺住了半个月,早已把这十八罗汉造型熟记于心。这让汤师傅大喜,从此教徒更无保留压箱底的请神祭典,开光口诀都倾囊相授。

“我做‘鬼脸壳’(湘西人对傩面具的俗称)的手艺就是从汤师傅那里学来的,汤师傅说做鬼脸壳只有核心弟子才会传授,我能学成这门手艺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刀斧演绎神鬼传奇

讲完自己的故事,刘明生从堂屋里搬出一块已经雕出模糊人脸的木料开始演示如何制作傩面。

“傩面的木料没有太多讲究,一般是就地取材。因为戴傩面的就是普通百姓,太名贵的木材没必要,也没人要!”刘明生边把面具粗胚在案板上固定,一边自嘲:“外人把傩面师看得很神秘,我们湘西人可不这么认为,抛开傩戏,傩面师其实就和木匠差不多!”

粗胚固定后,刘明生就开始拎出工具箱,像哆啦A梦一般从工具箱里拿工具:锯子、斧头等大件摆在地上;刨子、锤子、斧头等中号放在案板边远一点的地方;圆凿、方凿、油刷、调色板等小件则放在右手边。

“你姓雷,我今天就雕一个雷公吧。”说着刘明生就拿起笔刷在木质粗胚上画起来。刷刷几笔,木胚上就出现一幅似人似鸟的类漫画肖像。

“雷公名字虽然威风,可是长得可有点惨不忍睹。《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常被骂成‘毛嘴雷公脸’,你看和这像不像。”刘明生画得不够精细,可以说用粗陋、夸张来形容。因为傩面主要是傩祭时的道具。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在古代,傩祭是全民参与的。按规格不同,有“天子傩”、“国傩”和“乡傩”之分。“天子傩”为天子专用,“国傩”参与者为王公贵族士大夫,而“乡傩”的主体则为下层百姓。“天子傩”或“国傩”后来慢慢发展成阳春白雪的“雅”文化,而“乡傩”则慢慢成为“俗文化”的典型。泸溪傩戏便是乡傩的一种。

“乡傩时,来唱傩戏,看傩戏的都是乡里乡亲,太精细的东西他们体会不了,所以傩面的造型越夸张,雕工越粗陋反而越能引起他们共鸣。”刘明生左手握凿,右手抡铁锤。手起锤落,木屑横飞。几分钟功夫,地上木屑散落一地,木胚上雷公脸也逐渐从平面变为立体。最后脸锤落在雷公的眼睛上,只听两声轻脆的声响,雷公的两只眼睛终于洞穿了。这时,刘明生拂去雷公脸上的木屑,把傩面贴在脸上。一瞬间,他便“变身”,从和蔼风趣的老者变成凶神恶煞的雷公。

雷公脸雕好后,刘明生从屋里端出一个搪瓷脸盆,把地上的木屑都放进脸盆中生起一盆火。待脸盆中生起青烟时,刘明生把刚雕好的傩面凑到青烟上。

“这是雕傩面的仪式么?让刚雕好的傩面‘吸烟’?”我忍不住问了一个很外行的问题!

“哈哈,的确是让傩面‘吸烟’,但你把这一行想得太神秘了,这可不是什么仪式。用烟熏,就像熏腊肉一样,一是为了让傩面防腐,二是让傩面看起来更有生气!”刘明生把傩面按在火盆上,烤一两分钟换一个位置,动作像烧烤摊的小伙子在烤肉串一般娴熟。烤了十分钟,看傩面里外都熏得泛黄后,刘明生这才把傩面滩在案板上让其冷却。

nlc202309041942

这时,刘明生也没闲着,他端起案板上的调色板,不紧不慢的调色。调好色,拿起傩面,就像京剧演员画脸谱一般给雷公“化妆”。

上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涂上一层底漆,待底漆干了后,再往上加一层… …因而仅给傩面上色这一道工序,有时就要持续两三个月。好在傩面颜色往往都比较单一,要么大红,要不大紫,更多的傩面,像是牛头马面、无常等往往都不用上色,只需要刷几层桐油就完工了。刷完漆、上完油,装上供佩戴用的带子,傩面的制作阶段就已经完成。

从娱神到娱人

如果是普通的木匠,在这个阶段,作品已经完工了。但是对傩面师来说,傩面却还不能“出厂”。因为傩面是沟通人神的道具,要出现在傩祭仪式上,还缺最后的流程——开光。其实,不仅仅是傩面,在湘西,任何神像都需要开光。而且开光时,不同的神像开光还需要念不同的咒语。

我们恳请刘明生做好人做到底,给眼前的雷公开光。刘明生摇了摇头:“开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哪能说开光就开光。”但是傩面师似乎又不忍心让我们失望。于是决定给我们秀一段傩祭时的道家咒语。

刘明生咒语念得正兴起时突然停止。因为他瞥见了我的录音笔。在刘明生看来,这是辟邪驱魔的咒语,是道家安身立命的本领,是轻易不与外人说的。刘明生念了一半咒语后,念得兴起,说要给我表演一段傩戏。在他打电话找傩戏戏友的间隙,我偷偷地百度了一下关键词,完整的咒语就跃然手机屏上。我继续向眼前的傩面师投去崇拜的眼神,傩面师见我孺子可教,破例告诉我 :“就咒语是我老师教我的几大压箱底的咒语,一般人我不念给他听!”

手机屏幕显示,这咒语名为《敕灵鸡咒》,是道家神像开光、民间安葬时必念咒语——现代科技就是这样不懂风情,轻而易举地就把傩面师的骄傲和神秘撕得粉碎。

雷公面具成型,刘明生站起来,拿着傩面一步一顿的走走进另一间房间。当我跟着走进房间时,我看见刘眼生嘴角挂上诡异的笑脸。

“这么黑怎么不开灯啊?”摄影师也跟着进屋,按亮了白炽灯。灯亮,一声尖叫响起——房间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凶神、恶煞、阴森、扭曲的脸。这是刘明生的傩面陈列室,罗列了六七十件傩面。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黑白无常、十二生肖、三十六天罡,也有雷公电母风神,还有地藏王菩萨和十八罗汉… …

佛家、道家神像皆有,苗、土家巫术人物也不缺——走进这房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众神集聚的世界。

傩戏是人类祖先自然崇拜的残留,也是先辈生活场景的再现。傩戏,最开始只是一种人类取悦神灵的仪式,后来慢慢演化成娱神娱己的活动。在65岁的傩面师刘明生身上,则将傩戏从娱神到娱人的趋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集聚了一帮巫傩发烧友组建了一个傩戏班子,逢年过节就到湘西各地演傩戏。

“我不知道我会影响多少人对傩戏感兴趣,但起码我影响了我的家人,我孙女在我的影响下学了民俗艺术专业,她对我这个傩面师爷爷引以为傲。这对一个傩面师来说,够了!”

巫傩文化 篇3

巫傩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并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湘西地区不仅属于我国巫傩文化的最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巫傩文化的盛行之地,本文将湘西地区作为调查研究范围,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

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虽然道教以及佛教等派别在现实中较大的影响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因此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宗教信仰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湘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最为重要的组成仍然是原始巫傩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比如在湘西少数服饰图案的渗透这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能够在湘西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也体现在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中,巫傩文化往往通过象征、借喻、借喻的方法艺术化的处理生命意识,并且在文明隐晦的图像中表达出来。特别是湘西人们对一些具有较强生殖力或者生命力的动植物非常的崇拜。并且在服饰图案中将其美化后的形态巧妙的设计了出来,这样穿戴者也能够对这种生命意识有所感应。比如将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具有较强的生殖和生命繁衍能力的鱼、莲花、树、花以及石榴等用作服饰图案,通过运用这种图案表明人们希望人丁昌盛以及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巫傩文化中鬼神信仰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湘西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作为湘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具有非常悠久的信鬼好巫的历史,苗族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诸如画像、字符以及门神等可以起到辟邪作用的民间器物,所以对善鬼以及善神的依赖很多都体现在了服饰和佩戴中。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鬼魂的主要来源,除了天地祖先之外的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山川河流等都是具备灵魂的。与其他的民族比起来,苗族服饰中的巫术精神非常的强烈,善神恶鬼的区分虽然在苗族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所区分,但是不管是善神也好还是恶鬼也好都具有超人意念力量,能够在任何的事物上随意的依附。大小鬼神的象征出现在了很多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中,而且鬼神信仰体系在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也非常的多,这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巫傩文化中图腾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趋利避害是民间艺术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在取材的方面,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对这种功利性也具有非常多的追求。作为远古时代氏族的守护神,图腾受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广泛崇拜,人们对图腾的这种信仰和崇拜除了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较多的彰显在了服饰艺术中。作为普遍存在于少数名族中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将各种图腾崇拜的灵物或者意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体现在了服饰中。比如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蝴蝶、枫树、鸟、虎、狗、牛以及龙等动植物图腾,人们之所以会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图腾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的认可,并且进一步的获得图腾的庇护。

巫傩文化中悦神悦己精神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巫傩文化的典型精神特征就是悦神悦己,悦神悦己的这种精神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傩事傩戏中,而且少数民族的全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原始宗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出了信仰和取悦神灵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一种对自我喜好乐趣的追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湘西少数民族就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比如水神、洞神、花神、树神以及山神等都属于其崇拜以及敬仰的对象。湘西民众在现实生活不安以及不理解大自然的情况下,对非现实的神灵予以了很多的寄托,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实,并且将精神的慰藉找到。这样在一些服饰图案中就会带有一些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图样,通过这些图案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将神灵的力量体现出来,而在服饰上绣制这种神性图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神灵,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根据绣制服饰图案就能够实现取悦自己的目的。

结语

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文化,巫傩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根,其除了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之外,同时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鬼神信仰、图腾文化以及悦神悦己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

作者简介:刘琼,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艺术。

上一篇:卒中后抑郁患者下一篇:房地产税税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