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置管引流术

2024-05-09

腹腔置管引流术(精选十篇)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 年5 月至2014 年9 月到本院就诊,并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病例69 例,B超检查示脓腔直径在2.5~5.5cm之间,且B超提示病灶有液化。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肝区痛50 例,肝大43例,畏寒40 例,发热56 例,多呈弛张热或不规则性发热,黄疸57 例,休克4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穿刺组和腹腔镜组。其中穿刺组40 例,腹腔镜组29 例;男36 例,女33例;术前行血凝常规、血清常规、血常规、腹部CT、B超等相关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排除手术禁忌症,两组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脓肿大小、部位、并发症及抗生素使用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术后平均随访3.6 个月(2~6 个月)。

1.2 方法穿刺组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根据术前患者影像学检查脓肿所处肝段不同,患者取适当体位以便穿刺(仰卧位或左侧卧位),B超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并标记。碘附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范围约20cm,铺无菌洞巾,2% 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左手拇指与示指固定穿刺点皮肤,使穿刺点皮肤绷紧,右手持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逐层刺入肝内病灶,取出针芯,用注射器回抽有脓液,并用B超确认穿刺位置正确,经穿刺针送导丝至肝内病灶,固定导丝,缓慢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适当扩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沿导丝缓慢置入导管,退出导丝,注射器回抽有脓液证明穿刺成功,即可用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操作,抽取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加药敏,指导术后抗生素应用。在B超配合下调整导管深度,也可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便于引流和抽吸。抽液冲洗操作结束,固定导管,连接引流袋。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肝脓肿切开引流术,麻醉方法采用全麻,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头高脚低、轻度左偏的体位,有利于手术操作。在脐上缘做长约1cm的皮肤切口,由切口处以45°插入气腹针,回抽无血后接一针管,若生理盐水顺利流入,说明穿刺成功,针头在腹腔内。接CO2充气机,进气速度不超过1L/min,总量以2~3L为宜。腹腔内压力不超过2.13k Pa(16mm Hg)。然后置入1cm套管锥,缓慢插入腹腔镜。适当位置分别建立另外两个手术操作孔,并置入5mm套管锥。通过腹腔镜直视下寻找肝脓肿的病灶位置,通常病灶部位呈现局部水肿、充血,有些病例可见局限性隆起,表面呈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处若与周围组织粘连,进行钝性分离,充分显露肝脓肿所在部位。用自制专用抽吸器从低位抽取部分脓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以便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然后电刀切开肝脓肿病灶,用吸引器吸净脓液,清除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至冲洗液清亮,并吸净腹腔内液体。肝内脓腔病灶置入多孔硅胶引流管,于腹腔外连接引流袋。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1.3 术后处理术后监测患者体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引流液浓稠,给予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术后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上腹部CT,评估细菌性肝脓肿恢复情况。引流管拔除指征:1引流袋内无或只有少许液体引出(每日<10m L胆汁除外);2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恢复正常;3复查上腹部CT脓腔直径<2cm。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分别观察并记录穿刺组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退热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肝内病灶消失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白细胞及中性粒计数减少,肝内病灶减小,患者精神状态改善为好转;肝区不适未减轻,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未见降低或升高,肝内病灶直径无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治愈与好转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观察数据均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 Х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穿刺组患者手术时间、退热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优于腹腔镜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后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其中经胆道疾病上行感染占16%~40%,由于门静脉血行感染占8%~24%,直接感染罕见,经肝动脉血行感染文献报告不一,最多者为45%,隐匿性感染约占10%~15%[4,5]。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其中2/3 为大肠埃希杆菌,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次之;革兰阳性菌以金葡菌最常见,感染常为混合性。脓肿早期较小或未出现液化时可通过静滴敏感抗生素等方法进行抗感染治疗。若单纯抗感染治疗无效或肝脓肿的病程较长,脓腔较大,应尽早行切开引流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用电子、光学等先进设备原理来完成的手术,是传统剖腹手术的跨时代进步,它是在密闭的腹腔内进行的手术:摄像系统在良好的冷光源照明下,通过连接到腹腔内的腹腔镜体,将腹腔内的脏器摄于监视屏幕上,手术医师在高科技显示屏监视、引导下,于腹腔外操纵手术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探查、电凝、止血、组织分离与切开、缝合等操作[6,7]。腹腔镜技术已在普外科专业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一种方法。腹腔镜下细菌性肝脓肿切开引流,能直观的看脓腔并直接抽吸脓液,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开腹手术小,可同时处理腹腔内的伴发疾病[8,9]。

近年来,超声及CT等影像设备不断更新,介入技术及辅助设备日益发展,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已成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之一[10]。本研究发现,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治疗患者较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退热快、住院时间短、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对于穿刺时机的选择,目前临床医生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肝脓肿液化后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是最佳时机,细菌性肝脓肿液化前,经皮穿刺引流出脓液少,甚至没有脓液引流出,而有创的穿刺操作有可能诱发肝内脓肿转移,他们认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适应证为:1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持续高热,肝区不适等症状不能缓解,非手术治疗时间长;2影像学检查证实肝内局部脓肿病灶液化,脓肿形成囊壁;3脓肿病灶较大,液化坏死物较难吸收愈合,一般直径大于2.5cm[11]。另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确诊后,内科治疗无效,应早期行经皮穿刺引流术,冲洗时注意控制脓腔内压力,不要一次注入太多的液体,如果脓腔内压力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会使肝内细菌感染扩散,使患者病情加重。早期行穿刺引流术的优势在于:早期引流有利于坏死组织及脓液的清除,促进炎症吸收好转;早期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为临床早期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帮助,避免抗生素滥用,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减少细菌耐药机率;有利于缩短住院周期,减少体克、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位于肝脏特殊解剖位置的脓肿病灶(如位置较深、位于肝门及大血管附近、膈顶等),或脓肿破溃致腹膜炎、或肝内多发脓肿病灶且较小,或伴发胆道结石、胆道出血及脓胸等病例,不宜选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术。

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术舒适护理干预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5

舒适护理模式的定义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说,护理人员要给予所有的人,包括妇幼、老人、患者一个最舒适的状态。2010年1月~2011年11月对总结了舒适护理模式在对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评估,舒适护理干预是重要而有效的护理手段,使患者感受到最大的舒适程度。实施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的焦虑和疼痛程度。36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置管后采取舒适护理干预,实施效果显著,减轻了住院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无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患者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43岁。均为自发性气胸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术,术后接负压引流瓶。平均至手术后6天拔管,配合抗感染等治疗,36例患者均痊愈康复出院。

舒适护理干预

心理舒适护理:穿刺前患者缺乏对该方法了解,术后多种不适,常引发情绪波动,出现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压力较大,对愈后担忧。穿刺前做好宣传,介绍穿刺的方法、目的、效果、并发症和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感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列举成功的例子,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接受治疗和护理。

体位舒适护理:患者置管术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易烦躁,易产生不适。体位的不适往往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等,影响疾病的恢复。向患者讲解体位的重要性给予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坐位或抬高床头15°~30°,注意做好护理安全范措施。

胸部疼痛舒适护理:术后疼痛主要集中在24~48小时,属于急性疼痛[1]。术前说明穿刺点可能出现的不适,使其心理有所准备,以提高耐受性。引流管在胸前内置留,患者有异物感,咳嗽、进食、上厕所、上下移动等疼痛加剧,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适度按压穿刺伤口部位,以减轻肺部和穿刺振动引起的疼痛,疼痛加剧难以忍受,遵医嘱予止疼镇静药,缓解疼痛,使患者适度改善。术后有效镇痛,可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利于病情稳定[2]。

睡眠舒适护理:由于患者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而影响正常的睡眠,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诱发或加重机体神经代谢功能紊乱,疼痛是影响术后睡眠最常见的原因。舒适护理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患者消除疲劳,促进体力的恢复,减少消耗,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机体恢复。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指导患者入睡方式,如看书、睡前泡脚等,合理安排护理技术操作,必要时夜间予镇静止痛药辅助睡眠。

引流置管舒适护理: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术后留置管的作用,妥善固定引流管道,保持管道的适当长度,避免因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水平位60~100cm,水封瓶长玻璃管以浸入水面下3~4cm为宜,术后30~6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避免管口被血块堵塞,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观察水封瓶波动情况,搬动患者、外出检查、更换引流液时用两把止血钳交叉夹引流管。患者下床活动、翻身时引流管一同搬动,以免引流管与引流瓶脱离,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再次引起气胸。切口处每天用75%酒精消毒,保持切口处皮肤清洁,敷料随脏随换,防止感染。

氧疗舒适护理:氧疗能帮助气胸的吸收。给氧要适量,氧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给氧量过大,肺泡易破裂,加重疾病。给氧一般鼻塞吸氧。流量5L/分,或持续低流量2L/分,保持输氧管通畅。

病房室温舒适护理:室温一般保持在20~28℃,湿度保持55%。室温过高患者易烦躁、胸闷、口干、呼吸费力,加重呼吸困难。室温过低,患者易着凉、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使疾病复发。室温保持适度,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患者舒适度增加,利于疾病的恢复。

拔管舒适护理:观察引流瓶无气体溢出,患者自觉症状好,经夹管24小时后拍胸片,证实气胸闭合即可拔管。拔管前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并嘱患者深呼吸,然后屏气,拔管时动作轻柔,以免拔管端损伤肺,引起疼痛。经常巡视,观察皮下有无肿胀、气肿,敷料是否有渗液、渗血等。

社会舒适的护理:允许亲人陪伴患者,良好的家庭氛围,细心的关怀,精心的照顾,能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各种负性情绪的影响。介绍病友,鼓励病友之间交流治疗的感觉和经验,让患者从新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舒适感。

讨论

舒适护理的应用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舒适状态。实施舒适护理后患者身心的痛度和不适度明显降低,焦虑感明显缓解,舒适度显著增加,护理满意度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在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术中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其开展不仅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了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而且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參考文献

1 赵继军.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2-313.

2 吴秀领.成人剖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5(18):5.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总数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17~76岁,平均(48±13)岁;全部选取颅内感染病例。

1.2分组

A组23例,采用置管时引流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管头向头部放置;B组23例,采用置管时引流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管头向骶部侧放置。A、B两组其余方法相同。

1.3材料

A、B均采用Medtronic体外引流及监测系统(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包括穿刺针1根,引流硅胶导管1根,连接管,集液袋等。

1.4方法

患者侧卧,保持背部与床板垂直,屈髋屈膝,使脊柱尽量后弓,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选择L3~ L4椎间隙穿刺,局部消毒2次,铺设无菌巾于手术部位,穿刺前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使用穿刺针穿刺腰大池,斜切口的方向为导管进入的方向, A组斜切口向上,B组斜切口向下,经穿刺针置入硅胶导管,自蛛网膜下腔置入软质导管6~10 cm,待脑脊液流出通畅,拔出穿刺针,连接尾帽。自皮肤出口处缝针固定后贴膜封固。再将导管沿脊柱方向向头部在皮肤上固定,直至肩胛位以上,在上面打圈用胶布固定。在引流管末端连接三通管,在连接处用消毒纱布包裹,并用胶布封缠,以保证连接处的无菌状态。三通延长管末端接集液袋,集液袋高度以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10~15 cm为宜,或根据每日引流量调整高度,日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

1.5评价标准

凡有腰部、腿部疼痛不适即为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如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经放低引流高度12 h仍无脑脊液流出视为堵管(参照美敦力公司引流管说明书置管时间为5 d内)。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

2结果

A、B两组46例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分别是6例和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4);A、B两组堵管例数分别是9例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见附表。

注:A 组较 B 组术后出现堵管和神经根刺激症状的例数均较多, 堵管(P =0.044)及神经根刺激症状(P =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具有微创、密闭、稳压、 引流充分的特点[3],很多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脊液漏等的患者利用腰大池置管持续流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4,5,6,7]。腰大池置管技术虽然优点颇多, 但其置管后可能出现很多并发症[8,9],尤其以堵管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多见,本文针对堵管及神经根刺激症状这两个常见问题加以分析探讨。

引流管成功放置后发生堵管,多是因为脑脊液相对黏稠,含有蛋白及细胞成分,如蛛网膜下腔的积血、红细胞崩解产物或炎性脑脊液等[10,11],可引起脑脊液流出不畅,管腔堵塞;引流管放置后,如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长度过长,可发生扭曲打折、管口端抵压在椎管内组织上,亦可引起堵管。颅内出血及感染的源头位于头部,其红细胞、蛋白及细菌等的含量浓度理论上是从头至尾逐渐递减,如果引流管头端位于低浓度的脑脊液中,堵管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故引流管头端向下可以避免一些浓稠甚至絮状的脑脊液直接流向引流管引流口,减少堵管;从解剖学看,圆锥、 马尾神经等其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变细消失,骶部的蛛网膜下腔相对较大,如使引流管头位于相对较大的空腔处,引流管不易打折,引流口不易碰到由上向下生长的神经,堵管的可能相对也较小。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放置时间较长,如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一般难以坚持,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神经根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但是调管后患者易感染、脱管,且消除刺激症状成功率不高。神经根刺激症状系引流管碰触到马尾神经或圆锥所致,引流管向骶部放置,使引流管与神经顺向走形,则可有效避免引流管直接刺激神经,从而减少、消除刺激症状。

此外,对于避免堵管,采用流量控制引流较压力控制引流为佳[12]。腰大池堵管后,可以采用冲洗、注射尿激酶、调整引流管的方法尝试再通。但临床发现,一旦堵管,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再通机率及通畅时间都不甚满意。如果因为堵管或神经根刺激等问题,拔除引流管,不但给患者带来较高的经济负担, 还给患者带来较痛苦的心理感受,所以减少堵管和神经根刺激症状显得尤为重要。引流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后向骶部侧放置引起堵管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机率较向头端放置小,故推荐置管时采用管头向骶部放置。

摘要:目的 对比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置管方向不同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大小。方法 将46例颅内感染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利用Medtronic体外引流及监测系统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A组采用置管时引流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管头向头部放置;B组采用置管时引流管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管头向骶部侧放置。比较两组出现堵管和神经根刺激症状的不同。结果 A组较B组术后出现堵管和神经根刺激症状的例数均较多,堵管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置管时导管向骶部侧放置引起堵管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机率较导管向头部放置小,故推荐置管时采用管头向骶部放置。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4

[摘要]目的:观察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联合高位置管术在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22.43±3.8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14±4.32)d;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高位置管术;肛周脓肿;高位马蹄形

为观察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我院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高位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符合《中国肛肠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15±2.67)岁;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66+2.8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精神病患者及各原发性疾病患者;合并腹泻、便秘及肛周皮肤类疾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进行性结核的患者;大小便異常、大小便失禁及肛门狭窄患者;合并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用酒精与碘酒对肛周消毒,并以2%利多卡因在肛周3、6、9点、脓肿处行局部浸润麻醉。肛管松弛后,用碘伏对肛管、齿线上痔区消毒3次。在脓肿波动最明显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将脓腔切开,将脓液排净,以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寻找内口并用球头探针自脓腔进入,从内口穿出,将内外口问皮肤、皮下组织切开,使脓腔和外界联通,对坏死区域、疤痕组织进行清理,若切口不整齐则修剪切口创缘。在伤口处注射长效止痛针,在创腔中放置油纱条,用塔形纱布对伤口包扎。以丁字带加压固定。观察组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主要步骤如下:麻醉成功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会阴部,铺无菌孔巾,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①放脓:于脓肿隆起最高处行放射性切口,采用手指探入脓腔并分开纤维间隔,排出脓液后对脓腔位置、深浅及周边累及情况进行探查;②6点位处理内口:于肛门后正中行放射状切口,用血管钳沿肌间隙向脓腔方向分离,确保脓腔同后位相同;对肛窦两侧粘膜进行结扎处理,将切口外延并修建为V型切口作为主切口;③多切口浮线引流:依照实际脓肿范围,行肛缘外放射状切口,用于辅助引流,各个切口问采用橡皮条进行浮线引流,同时确保橡皮条来回拉动;④清除脓腔坏死组织;⑤高位置管:肛提肌以上脓腔采取置管引流法,于脓腔顶端置入乳胶材质引流管,并固定在肛缘外侧。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控制大便时间为2d,期间依照患者情况积极进行对症治疗。患者便后可给予苦参汤加减坐浴治疗,换药过程中注意对创面的消毒处理,确保橡皮浮线上分泌物的有效清除。采用生理盐水甲硝唑对高位脓腔进行反复冲洗,预防其复发。于主引流口处放置纱条,必要情况下给予患者通便中药口服。

1.3疗效判定 治疗后,肛门切口愈合情况良好,且可以正常排便,肛门功能及外形恢复正常,且无复发情况,视为治愈;治疗后肛门切口愈合良好,患者伴有稀便情况,肛门外形正常,单存在肛门部分失禁,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切口未有效愈合或出现复发,肛内完全丧失且排便不受控制,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对照组为73.33%(44/6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22.43±3.82)d,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35.14±4.32)d,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肛门变形4例、肛门移位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发生肛门变形4例,肛门移位8例,切口不愈合复发4例,肛门失禁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肛周脓肿依照病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而感染因素主要有肛腺感染及中央间隙感染两类,其中肛腺感染约占90%。手术治疗是当前马蹄形肛周脓肿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采用放射状切口挂线引流结合高位置管术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势,通过多切口浮线引流减少了肛管直肠周围皮肤组织的损伤及切口的疤痕愈合,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结合高位置管术避免了挂线对肛管直肠环的损伤,保护了肛门功能;利用胶管的持续引流的作用和换药时冲洗作用,保证了每日排便后进入脓腔的粪渣及脓腔分泌物能得以及时清除,同时具有异物刺激作用,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脓腔闭合,从而达到提高深部肛周脓肿治愈率,减少复发的目的。在减少传统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带来的多项并发症、减少手术造成的对肛门功能及肛门形态造成的破坏、保留肛门皮肤及保护肛管括约肌等方面优势明显。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5

1 一般资料

根据本科2011~2012年行腹腔穿刺引流腹水68例, 其中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穿刺置管持续引流腹水36例。作者采用有效的整体护理方法对每一个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细心护理, 得到了家属及患者的满意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心理准备

耐心向患者讲解腹腔穿刺引流术的目的及方法。告知患者这是一个很小的小手术。医生会为其行局部麻醉, 全过程都会有医生护士陪同, 如有不适可马上告知医护人员, 医生会及时处理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情。

2.1.2 术前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电解质、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情况。病情稳定方可行穿刺引流术。

2.1.3 物品准备

消毒穿刺包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局麻药 (利多卡因) 、皮肤消毒药品物品推至床边摆放合理, 严格控制病房出入次数, 合理安排工作程序, 限制人员流动。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 配合医生进行局部麻醉, 嘱患者放松。取少量腹水做生化及常规检查。

2.2.2

术中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血压及腹痛情况[2]。如出现出冷汗、面色苍白, 应立即停止放液, 并做相应处理。

2.2.3 注意控制放液的量与速度。

放液不可过多过快, 注意观察排出的液量, 初次放液控制在2000 ml以内。

2.3 术后护理

2.3.1 观察

2.3.1. 1 患者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4 h并经常巡视患者, 观察患者神志,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若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每天监测生命体征3~4次, 测量腹围1次, 体重1次。

2.3.1. 2 穿刺口

经常检查穿刺口有无渗血渗液, 如有渗血渗液要及时更换敷料。

2.3.2 引流管的固定

中心静脉导管较细较软, 如固定不当、不牢, 易使导管向外滑脱, 引流不通畅, 要再行腹腔穿刺会对患者身、心及经济上造成伤害。因此, 多用缝线固定, 经常检查导管外露长度。一般术后穿刺点没有大量渗血或渗液者常规消毒后用3 M透明敷料 (10 cm×11.5 cm) 外贴穿刺口还起到保护穿刺口及固定管道作用。而且用透明敷料有利于观察穿刺口有无红肿、感染、渗血渗液等。若渗液较多者使用棉垫外敷穿刺口既可保护穿刺口防感染也可吸收渗液, 再用小3 M敷料将外露的导管固定在腹壁上。若穿刺口有大量渗液时, 常规消毒后 (用碘伏消毒后再用酒精脱碘待干后方可贴牢固) 可用安舒造口袋粘贴在穿刺口上以收集穿刺口的渗液, 很好地避免渗出的腹水浸湿敷料、衣服及被褥,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3.3 引流管护理

腹水中, 因含纤维蛋白及肠管的蠕动易引起导管阻塞、打折、受压等, 均可使导管引流不畅。若导管无引流液流出, 检查管道有无脱出、压迫或扭曲, 若无上述情况确为中心静脉导管阻塞, 可用空针筒抽吸, 用生理盐水冲管或者直接用导丝疏通, 经上述处理后仍不通的可用尿激酶10 U加生理盐水5 ml冲管可使管道通畅[3]。灌注化疗后, 夹管保留24 h再开放。保留期间, 导管夹要夹闭, 防逆流引流袋的夹子也要夹闭间以防药液流出并不断变换体位, 使药物与腹膜充分接触, 24 h后持续闭式引流直至引流干净。一般隔7 d重复1次。每次放腹水量应<3000 ml, 若患者出现胸闷、心慌、不适等症状, 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关闭导管。

2.3.4 预防感染

由于置管引流时间较长, 经常反复灌注药物, 使患者体质逐渐下降, 有发生感染的可能, 因此外置导管的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每周消毒2~3次, 无菌敷贴每周更换2~3次[4], 对导管接头处严格消毒。根据CRBSI原理, 导管接口与引流袋的分离次数越少受感染的几率就越少。我科使用抗返流袋, 每周更换1次, 大大减少感染率。因抗返流袋在引流袋入口处具有防逆流装置, 具有抗反流功能, 有效地防止了引流液的反流, 这样腹腔引流管与引流袋的入口之间形成了一个密闭系统, 如果每日更换1次引流袋就破坏了腹腔引流的密闭性, 同时频繁更换引流袋的操作过程中, 在引流袋与腹腔引流管接头处易造成污染, 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而每周更换1次, 不但保持了腹腔的密闭性, 减少了发生逆行感染的几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还减少了医疗垃圾对环境的污染[5]。予灌注药物、引流腹水、更换敷料及更换引流袋时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引流期间禁止淋浴, 擦身时避开置管处皮肤, 避免浸湿无菌敷贴。

2.3.5 饮食指导

患者由于引流出大量的腹水, 丢失大量的蛋白质, 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如虾、鱼、鸡, 新鲜蔬菜水果等, 少食多餐。可以静脉补充白蛋白、血浆、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药物, 增加血白蛋白含量, 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

3 结果

本组36例均引流出淡黄色腹水, 29例未发生堵管现象;有7例发生堵管现象, 患者在引流至35~450 ml左右时发生堵管现象 (其中5例经用无菌生理盐水20 ml向胸腔内正压冲洗、抽吸和导丝疏通后, 引流通畅。2例经上述处理仍引流不畅的用10 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5 ml注入, 30 min后排除阻塞, 正常引流) , 经处理后引流通畅。所有导管均无滑脱现象, 未发生腹腔感染, 无因引流过快而出现心悸、咳嗽、气短等症状。

4 讨论

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放腹水及间歇注入化疗药物可以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外[6], 引流管接抗返流袋可有效的减少管道感染的危险。引流导管接可来福接头后再接普通引流袋可方便引流管注药及放腹水[7,8], 但可来福接头价格50元1个, 要每周更换, 抗返流袋价格16元也是每周更换1次, 大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加强对腹穿引流置管的护理、穿刺点的保护及抗返流袋应用方便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减少患者医疗费用。保证导管的固定、通畅以及预防感染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新, 宣之东, 祝志, 等.介入途径下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胸腔引流的临床应用.河北医药, 2012, 34 (8) :1171-1172.

[2]刘桂芬.腹水回输的护理现状.护士进修杂志, 2003, 3 (15) :166.

[3]崔伟燕.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间歇灌注治疗癌性腹腔积液的护理.现代医院, 2008, 12 (31) :2321.

[4]许永慧.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积液的护理.贵阳中医院学报, 2009, 5 (31) :51.

[5]曹丽娟.恶性胸腹腔积液引流2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6, 2 (2) :37-38.

[6]王桂强, 刘卫平.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21) :1733-1736.

[7]董颖.巧用2ml注射器及可来福连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腹水引流.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548-1548.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肝脓肿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7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行腹部超声,或CT、MRI等检查,或经穿刺等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排除真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及由于恶性胆道梗阻导致的细菌性肝脓肿。

1.2 方法

根据体征、CT和B超等资料,确诊肝脓肿部位,再在B超定位下选择好穿刺点。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沿穿刺点逐层麻醉至腹膜,待麻醉生效后,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刺入脓腔,注射器回抽有脓液后,经穿刺针侧孔送入J型软头导丝至脓腔,固定导丝,拔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开皮肤、皮下组织后顺着导丝置入导管,退出导丝,再用注射器回抽有脓液,即可用50m L注射器进行抽脓。穿刺抽脓时,可反复行B超检查,调整导管深度。还可进行冲洗,起到减少毒素吸收缓解症状、稀释脓液便于引流等的作用。抽液完毕,在B超引导下调节导管置入深度,固定导管,连接引流袋。当引流量显著减少时,复查B超,酌情调整导管深度;若脓腔消失,则拔除引流管。抽出的脓液送细菌培养+药敏,找出致病菌及敏感的抗生素。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均成功穿刺置管引流

组30例病人均一次置管成功,经抗炎、引流液冲洗对症治疗后均出现症状缓解、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复查CT,23例病人术后复查B超及CT脓肿缩小,7例病人脓肿消失。有4例患者因多发脓肿及脓肿分隔等原因进行多次穿刺置管引流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缓解,通过复查CT或B超提示此类患者在再穿刺置管引流术后1~2周内肝脓肿消失。

2.2 穿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0例患者共进行36次穿刺置管引流,发生不良反应5例,其中2例发生引流管脱落,需要重新置管;1例发生穿刺损伤性出血,经调整引流管及使用止血药后出血停止;2例并发胆漏及局限性腹膜炎,经保守治疗痊愈。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对象多合并有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2]。病人一般有发热、畏寒、全身乏力、肝区疼痛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肝脓肿的典型CT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边缘多模糊,内可见分隔及气体;增强后低密度病灶周边可见环形强化,可以是单环、双环和三环[3]。最需要注意与胆管细胞型肝癌相鉴别。若诊断失误且进行穿刺,可导致血运丰富的胆管癌组织破溃,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将加速转移。

肝胆管结石为肝脓肿常见的病因之一。胆道疾病并发肝脓肿的病程通常较长,病人处于长期消耗状态,病情危重,对手术的耐受性差,影响手术治疗的彻底性,导致多数病人需要二期手术,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负担。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脓肿的感染途径多属于血行性感染,通过积极引流,控制血糖及使用抗生素易于痊愈。但仍需注意防止复发的可能。作者的临床经验是:(1)直径小于4 cm的肝脓肿通过使用抗生素及B超引导下单次穿刺抽脓易于痊愈,一般无需置管引流;(2)直径大于4 cm的脓肿除穿刺抽脓外,还应置管引流,配合冲洗,可显著缩短疗程。

穿刺置管引流需要保证引流效果,也需注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作者认为,对位于左肝外叶或突出于肝脏面的脓肿,应特别注意防止损伤胃肠道。位于尾叶的肝脓肿或位于肝门部的肝脓肿,因位置深在,容易损伤周围重要脏器及血管,应慎行穿刺置管引流。针对多发脓肿,笔者认为可先行处理较大脓肿,经有效引流后,小脓肿多可自行痊愈,或较大脓肿融合,经引流后痊愈。如大脓肿紧邻小脓肿,可在B超引导及监控下经较大的脓肿刺至小脓肿,并适当摆动穿刺针,破坏脓腔之间的分隔,可一并引流。对于脓液粘稠,或脓肿未完全液化的病例,应留置略粗的双腔引流管,便于冲洗,保持引流通畅。出现引流不畅或引流量突然减少等异常情况时,应复查B超,并酌情调整引流管位置。若肝脓肿脓腔已向胸腔内穿破,单行腹腔穿刺引流已无法解决问题时,则需开腹行脓肿清除并同时行膈肌修补,术后还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具体情况根据患者自身病情而定。另外,对凝血功能障碍、孕妇、胃肠道胀气、多次术后的病人,采用穿刺引流的方法需谨慎。

本组有2例发生引流管脱落,1例系患者不慎拔出;另1例考虑为导管留置过浅,随着呼吸运动而逐渐脱出。在后续的穿刺置管时,将导管前端留置于脓腔内约5 cm,或使用猪尾巴导管,未再发生引流管脱落现象。1例发生穿刺损伤性出血,经调整引流管及使用止血药后出血停止;在后续穿刺置管时,常规进行彩色B超检查及监控,避开粗大的血管,未再生类似情况。2例发生胆漏及局限性腹膜炎,考虑胆管破溃至肝脓肿,且脓腔压力高和脓腔表浅有关。针对类似脓肿,采取穿刺抽脓减压后,再置入导丝及导管引流,未再发生胆漏及局限性腹膜炎。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随着介入超声的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治疗肝脓肿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治疗穿刺和置管引流[4]。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安全系数高等优点。穿刺置管持续引流肝脓肿时,还可进行脓腔冲洗,可迅速缓解毒血症,促进脓腔愈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随着穿刺经验的总结,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已经作为大多数肝脓肿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发症亦很少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肝脓肿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肝脓肿病人通过进行B超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30例病人共进行36次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B超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简便、安全、并发症低的优点,可用于治疗大多数肝脓肿。

关键词: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

参考文献

[1]YU SC,HO SS,LAU WY,et al.Treatment of pyogenic liverabscess: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atheter drainageand needle aspiration[J].Hepatology,2004,39(4):932-938.

[2]何海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脓肿10例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186-187.[2]HE HB.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liver abscess clinical valueanalysis of 10 cases[J].China Practical Medicine,2012,7(15):186-187.Chinese

[3]王庆兵,杜红升,郭玉芳.肝脓肿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4):226-239.[3]WANG QB,DU HS,GUO YF.CT diagnosis of liver abscess[J].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Imaging,2009,10(4):226-239.Chi-nese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7

关键词:深部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出现在50~70岁之间, 主要以男性居多, 冬天和春天容易出现。高血压病通常会造成脑底小动脉出现病变, 最后出现微小动脉瘤。由于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及其他相关诱因, 使血压明显上升, 造成已经出现病理变化的脑血管破裂出血, 其致残、致死率极高, 因此, 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1]。本文对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收的62例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30例。年龄33~67岁, 平均 (56.3±4.9) 岁。出血量7~29 m L, 平均 (21.3±4.1) m L。患者进院时, 其意识状况根据GCS积分[2]:3~5分7例 (11.29%) ;6~8分9例 (14.51%) ;9~12分27例 (43.54%) ;13~15分19例 (30.64%) 。全部均有神经功能障碍, 同时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昏迷、偏瘫、颈项强直及呕吐。脑出血至手术时间为3~4 d 47例 (75.81%) ;4~5 d15例 (24.19%) , 平均时间为 (89.3±4.7) h。所有患者家属均被告知本组研究目的, 知悉治疗方法,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措施

对患者采取局部麻醉, 当麻醉起效后安装ASA-602S型脑立体定向仪头架。采取临床CT扫描, 取血肿最大层面当做穿刺靶点层面, 将靶点给予详细计算。靶点选择在血肿中心后1~2 cm部位, 临床手术穿刺部位按照血肿长轴的方向进行入路, 通常选取顶结节或者额部。对脑干出血的患者采取横窦下2 cm, 中线旁边4~6 cm当做穿刺点。临床主治医师采取钻孔方式把6F引流导管置入到预先设定好的靶点。将血液缓慢抽出, 大约占总体的十分之七左右即可, 采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彻底冲洗, 置入引流导管, 把2~4 m L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2万~4万U, 注入到血肿腔中, 每天1~2次, 夹闭引流导管2~4 h后采取封闭方式引流。对血肿采用CT进行复查, 当血肿消失后方可将引流导管拔除[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GOS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恢复良好 (5分) :日常生活、工作恢复正常, 存在轻度缺陷;轻度残疾 (4分) :残疾可单独生活, 可在保护之下进行工作;重度残疾 (3分) :无法正常工作, 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植物生存 (2分) :只有最小的反应, 例如, 眼睛可以睁开、睡眠/清醒周期;死亡 (1分) [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例患者手术后24~72 h将引流导管拔除, 无1例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和颅脑内部感染。其中, 3例 (4.83%) 发生呼吸衰竭, 2例 (3.23%)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 (4.83%) 肺部感染, 通过临床治疗后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手术效果显著。见表1。

例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预后差, 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其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其为一种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脑血管疾患。深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且患者预后较差, 丘脑、脑干等部位较深且重要功能区出血的患者, 即使出血量不大, 仍会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例如昏迷、偏瘫失语、呼吸功能减退等, 术后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溃疡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清除血肿可以改善缺血, 减轻占位效应, 还可以清除毒性物质, 以免造成继发性损害[4,5]。目前, 国内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为: (1) 血肿量>30 m L; (2) 中线移位>0.5 cm; (3) 侧脑室明显受压[6]。近年来, 立体定向手术在临床逐渐得到应用, 其定位精度高, 对脑组织损伤小, 放宽了手术指征: (1) 幕上血肿量>25 m L; (2) 无或轻中度意识障碍, 无脑疝形成; (3) 排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等导致的出血。手术时机一般分为超早期 (发病<7 h) 、早期 (发病<24 h) 和延期 (发病>24 h) 。多数研究者认为, 急性期患者病情不稳定, 发生再出血的几率较大, 因而认为慢性期、亚急性期为清除血肿的最佳时期[7],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在出血3~12 h内行清除术, 患者发病后3~8 h仍有部分出血尚未停止, 发病8~24 h为水肿期, 血肿周围组织开始发生组织学改变, 发病8~24 h为水肿期, 血肿周围组织开始发生组织学改变, 发病24~72 h血凝块开始硬化, 为水肿加重期, 此时进行手术治疗不易抽出血凝块, 且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发病5 d后, 周围脑组织会发生坏死、海绵样变性等继发性损伤, 发病后4~5 d内血凝块发生液化, 此时进行手术可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在脑实质受到损伤前清除血肿, 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还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 多数学者主张延期手术[8]。

临床开颅手术以及CT片进行定位经皮微创血肿清除手术, 在以往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尤其适应出血量比较大的患者。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采取立体定位技术对颅脑内部血肿进行治疗, 使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9]。有相关临床研究人员认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30 m L的, 可采取内科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 在2~3个月自行吸收[10]。本文笔者建议在患者病情渡过急性期后, 立即采取血肿清除手术, 这样在清除积血时, 可使血肿对附近脑部组织压迫明显减少, 同时还可以使血肿和血浆成分对附近脑部组织损伤 (继发性) 明显减轻, 对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1]。如今, 高血压脑出血采取立体定位技术进行治疗, 其临床手术方式大致分为3种: (1)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手术, 有抽吸以及粉碎的方式。 (2) 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给予血肿清除手术。 (3) 立体定向置入导管药物溶解外引流手术, 其中,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手术属于血肿排空手术 (机械性) , 非常容易造成血管壁附近脑部组织受损引发再次出血[12]。另外, 在内窥镜下可在直视之下采取血肿清除, 可是血凝块非常容易将其镜头挡住以及对工作道造成阻塞。两种临床手术方式都还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对深部脑干出血及出血量较少的患者,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困难[13,14,15]。

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后24~72 h拔出导管, 无1例患者出现再次出血和颅脑内部感染。其中, 3例 (4.83%) 发生呼吸衰竭, 2例 (3.23%)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例 (4.83%) 肺部感染, 通过临床治疗后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手术效果显著。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患者入院时意识状态、GCS评分及血肿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GCS评分越低, 则表明预后就越差。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25例脑室出血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年龄30岁~69岁, 平均年龄 (49.2±9.1) 岁。颅脑创伤患者4例, 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2例, 高血压脑出血14例。主要临床症状为神经功能缺失、意识障碍、呕吐、抽搐以及头痛等。

1.2 护理方法

1.2.1 急救护理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以及气管内异物,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 若患者存在呼吸抑制现象需要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或者口咽通气管治疗, 若患者病情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治疗, 既能够降低呼吸道阻力, 同时又能够保持良好的通气。严密监测患者的尿量、意识、瞳孔以及生命体征等, 若存在高热现象, 可应用冰袋, 不但可使脑水肿得到有效减轻, 而且能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及早进行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能够降低心肺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以及急性呼吸衰竭和脑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

1.2.2 引流管护理

对引流管的通畅性进行密切观察, 若发生引流管搏动消失以及引流管堵塞等现象, 需要对引流管进行有效调整和挤压, 应用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管可使其恢复畅通。在患者头皮上有效固定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脱出, 及时进行敷料更换, 确保无菌操作, 避免发生感染。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引流量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报告。对患者行换药以及翻身、叩背操作时需要对引流管做好固定。根据患者每日脑脊液量进行颅内压推算, 从而为引流时间以及脱水剂用量的调整提供参考[2]。

1.2.3 呼吸道护理

脑室出血患者容易出现脑缺氧、呼吸困难以及严重昏迷等反应, 为了有效改善脑缺氧现象需要给予患者常规吸氧, 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从而为氧流量调整提供依据。血氧饱和度受氧流量压力、浓度以及大小的影响, 若氧压力大、浓度高且流量大时血氧饱和度有明显的升高迹象, 但是若患者脑组织没有出现缺氧现象, 氧流量过大则会造成肺部损伤, 严重时还会造成氧中毒。因此, 必须应用血氧监护仪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进行即时监测[3]。

1.2.4 病情观察

脑室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心搏、呼吸停止, 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患者发病后短期内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升高、高热等, 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并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 同时做好气管切开手术相关准备。存在明显血压升高现象的患者给予其降压和镇静处理, 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和再出血现象,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4]。待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立即检查病因, 排除肿瘤出血性卒中、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和动脉瘤。若患者脑室内有过多积血需要及时进行尿激酶的应用, 以分解和引流血凝块, 防止引流管堵塞。

1.2.5 生命体征观察

若患者术后瞳孔形状发生不规则改变, 或者昏迷程度加重则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高, 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头颅CT检查, 若患者脉搏以及心率出现下降而血压显著升高, 则可能为颅内压有明显增高。为了防止再次出血需要立即进行有效降压, 同时对降压幅度进行严格控制, 防止血压过低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而使脑功能恢复速度和效果产生影响。若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头痛以及引流量上升等, 则表明存在再次颅内出血现象, 需要立即进行CT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手术治疗[5]。

1.2.6 感染预防

脑室出血患者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严重下降, 为了防止发生医院感染加重患者病情, 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患者所处病房环境的清洁性, 保持空气流通, 尽量控制人员流动, 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若患者伤口部位敷料出现潮湿现象或者出现污染时需要立即更换敷料。保持引流装置的封闭性, 防止出现颅内感染[6]。

1.2.7 基础护理

患者发病后需要确保绝对卧床, 为了方便静脉回流, 适当调高床头, 从而使患者颅内压得到有效降低并使脑水肿减轻。患者易出现暴躁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看护, 若患者难以控制时可应用约束带, 为了防止损伤患者皮肤, 不得勒压过紧, 待患者情绪恢复平稳后及时松解, 根据患者躁动情况适量给予其镇静药物。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和皮肤按摩, 降低压疮发生率, 做好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道口以及外阴护理。保证患者摄入充足营养成分, 无法正常进食患者给予其鼻饲饮食, 尽量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热量食物。可以应用肠内营养乳剂, 定时抽吸胃内残留物。经常帮助患者进行衣物、被褥等换洗, 保持个人卫生和皮肤清洁。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防止发生口腔感染。

2 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最终治愈占52%, 10例病情获得改善占40%, 1例死亡占4%, 1例放弃治疗占4%。

3 讨论

脑室出血是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疾病, 而且该病的致死率非常高, 不低于50%,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几乎所有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 脑室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主要原因在于:颅内压增高并引发脑疝;脑室出血引发氧合血红蛋白、儿茶酚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的释放;出现脑积水和脑水肿现象。及早对患者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病情, 从而为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的开展赢得时间。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理想的优势, 在临床上应用较广, 但是单纯进行手术治疗难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需要同时配合护理干预。

脑室出血患者病情发展非常快, 预后差,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 为了有效改善预后必须给予患者急救护理、引流管护理、呼吸道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保证呼吸道通畅性,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在我院行脑室出血治疗的患者行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 同时配合护理干预, 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3例患者治愈, 10例患者病情获得改善, 1例患者死亡, 1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 对行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的脑室出血患者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改善病情。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置管引流术,临床护理,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刘龙生.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 :113-114.

[2]魏麟, 金澎.快速细孔钻颅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3 571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7) :731-736.

[3]席永强, 郭少华, 杨松.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在原发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8 (6) :458-464.

[4]李变霞.锥颅穿刺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11) :2895-2896.

[5]刘雪伟.脑室出血钻孔置管引流术后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6) :218-219.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9

【关键词】 先天性肝囊肿;经脐单孔腹腔镜术;开窗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24-02

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等优势[1]。为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效果,笔者选取35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4.16±5.28)岁,平均病程(5.62±2.03)年;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史询问、B超、CT等辅助检查,均确诊为先天性肝囊肿,排除肝血管瘤、肝囊性肿瘤、肝包虫病等症状患者,患者均伴随疼痛等自觉症状,短时间内囊肿较快增大,或者在体检时发现直径在5cm以上。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开窗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均全用气管插管全麻,选择右腹直肌切口入路进入腹腔,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定囊肿位置,切除肝脏表面大部分囊壁,吸除囊液,使用电凝涂擦囊脏内壁,破坏囊壁上皮细胞,止血后关闭腹腔。观察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均全用气管插管全麻,头高脚低体位,并根据囊肿部位选择左侧或者右侧进行倾斜,从而保证更好的线路。切口在脐部切开,长度为2.0cm,穿刺气腹针,并常规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穿刺1个10mm Trocar,将腹腔镜置入,并对腹腔、病变大小、位置等进行探查,将2个5mm Trocar插入,之间间隔为1cm,操作孔完成。抽取少量囊液,并对囊液的颜色及性状进行观察,判断是否与胆道连接,是否出现感染、囊内是否有出血等现象。用超声刀将囊壁切开,并采用吸引器将囊液吸引干净,将囊壁提起至顶盖组织,炎囊壁、肝实质结合部位将囊壁切除。对囊腔进行反复冲洗,观察是否出现胆漏、出血现象。经10mm Trocar将切除的囊壁取出,并立即送病理检查,所有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或基本消失,经B超检查患者原有肝囊肿消失或缩小80%以上;有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经B超检查患者原有肝囊肿缩小程度为50%~79%;无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经B超检查原有肝囊肿缩小程度不足50%或未见缩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6%;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2例,腹水3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1例,腹水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5例(14.3%),观察组复发2例(5.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中,在对囊肿进行引流术治疗时,要注意对肝脏的保护,尽量充分的暴露病灶。将囊肿切开时,若出现囊液内有胆汁,则说明连通胆道,需要立即转开腹手术治疗。对于有结节现象,可取囊壁结节送检,必要时需要做冰冻检查,排除癌变[2]。

传统手术主要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开腹开窗手术、无水酒精硬化术以及囊肿切除术等,开腹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肿主要目的为缓解临床症状,尽量取出病灶,预防复发。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安全无创。脐部为胎儿和母体的自然通道,同时也属于人体自然存在的瘢痕,再次手术时应尽可能遵循利用原手术切口的外科原则,故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时切口愈合之后瘢痕十分隐蔽,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几乎可以达到腹壁无痕效果。腹腔镜肝囊肿开创引流术后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出血、呼吸困难、腹水及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减少对脏器的损伤。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操作时由于受到孔道数目以及手术部位的限制,对邻近脏器的牵引具有一定困难,由于器械置入部位较集中,无法形成操作三角,器械对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造成一定困难,提高了手术难度。同时,患者的体型对手术操作也造成较大影响,如身材较高、体形肥胖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因此经脐单孔腹腔镜操作时难度高于穿孔多孔腹腔镜。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熟练程度,可显著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手术适应症。因此,该术式在目前临床中使用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勇男,吴硕东,苏洋,等.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减压术8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11):814-815.

[2]郭伟,张忠涛.单孔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性囊性占位病变[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166-168.

腹腔置管引流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200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30例, 女性患者70例, 年龄12~63岁, 患者均有右下腹痛, 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局部或者全部腹肌紧张, 结合相应辅助检查结果, 均确诊为阑尾炎, 其中包括60例单纯性阑尾炎、140例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

1.2 手术方法

采用常规的麦氏切口, 进行阑尾切除, 术中注意阑尾动脉的结扎, 以及阑尾残端的处理。对于根部穿孔、回盲部水肿患者, 以结肠带为进针点, 进行“8”字缝合, 再将周围脂肪组织或系膜固定在回盲部的残端。对于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未穿孔患者, 通过吸引器吸出腹腔渗液, 湿纱布擦净, 不进行腹腔引流, 腹膜缝合, 生理盐水冲洗。对于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患者, 手术操作同前, 术后于右髂窝处, 放置橡胶管, 进行有效引流, 注意引流管不要接触阑尾残端, 保持大约2.0cm的距离, 碘伏原液浸泡切口, 一期缝合。术后应用抗生素, 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引流情况, 一般术后3~7d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6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没有出现感染, 90例化脓性阑尾炎未穿孔患者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 50例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出现1例切口感染。

3 讨论

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患者, 以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多伴有严重的腹膜炎体征, 进行阑尾切除术后, 置入引流管进行腹腔引流,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 随着阑尾炎切除术手术水平的提高, 术后抗生素的应用, 阑尾炎术后腹腔引流的应用正逐渐减少, 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不但没有降低, 反而有所在增加。所以, 根据阑尾炎发病时间、病理变化、腹腔渗液情况, 合理腹腔引流, 这对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2]。

有人提出, 腹腔引流的引流管在被组织包裹数小时内, 其引流效果也就相应失效, 还会造成切口感染;橡胶引流管作为异物, 妨碍切口的愈合, 腹腔引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肠粘连、肠瘘、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手术水平的提高,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能够消退炎症, 无需再进行腹腔引流[3]。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 腹腔引流能够防止脓液由腹膜渗至切口, 防止渗液聚集形成腹腔脓肿, 一旦患者形成肠瘘, 通过引流管可以有效引流至体外, 同时, 通过腹腔引流便于术后观察有无出血[4]。本研究中, 综合考虑了关于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的优点和缺点, 选择性进行腹腔引流处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 腹腔渗液相对较少, 吸引器吸尽后, 湿纱布擦净即可, 不需要腹腔引流;对于化脓性阑尾炎未穿孔患者, 妥善处理阑尾残端后, 吸引器吸尽渗液, 湿纱布擦净, 也不需要腹腔引流;而对于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患者, 腹腔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手术过程中还会继续形成腹腔渗液, 所以, 术后必须放置橡胶管, 进行有效引流。

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 将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的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选取质地柔软的橡胶管作为腹腔引流管;引流管的头端不要接触阑尾残端, 要保持大约2.0cm的距离, 防止对阑尾残端回盲部的损伤;术后定时挤压引流管, 避免其堵塞, 保持其通畅性;根据引流液的多少、性状, 决定引流管的拔除时间;腹腔引流的同时, 配合抗生素治疗, 同时, 加强营养支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5]。

总而言之, 对于阑尾炎切除术, 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掌握手术时机, 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对术野的污染, 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阑尾炎病理变化、腹腔渗液情况, 选择性进行腹腔引流, 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一清.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01-103.

[2]柳峰.化脓或坏疽型阑尾炎术后放置腹腔内引流管的临床价值[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7, 10 (5) :739-740.

[3]张保富.阑尾切除经切口置管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20例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0) :897-898.

[4]全勇辉.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探讨[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7 (3) :258-259.

上一篇:练笔方法下一篇:防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