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2024-05-18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精选十篇)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1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功能

1 .教育功能 。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结合课堂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

2.巩固功能。

在数学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就是新授课,上新课前有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 新课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 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课结束时巩固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还有提高性对比练习、综合练习,或为后继学习作埋伏性练习, 或为激发兴趣, 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

3.反馈功能。

课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练习, 以便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因此,教师要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的是练习的结果是否正确,因此教师要及时点评,给予肯定。

4.发展功能。

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

二、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练习要目的明确。

2.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 因此,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3.针对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练习。

4.多样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从题型上有填空、 选择 、解答等 ,从方式上 有口述 、动手操作、书面练习,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等。

5.时效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 教师对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

三、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 “ 好 ”、用“ 活 ”课本例题习题 。 课本的例题 、 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

1.对课本的例题要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2.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 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 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 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3.用“活”课本例题、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 题海”中解放出来, 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 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 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2

一、课堂练习题源于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练习题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热爱地理。例如,在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后,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没有按照教材设计要求学生去算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人口密度,而是給出“2008年南宁市区面积6479平方千米,人口263.89万人(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9》)”,要求学生算出南宁市区的人口密度。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效果迥然不同。

二、课堂练习题立足于课本

做好教材中的练习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有效的反馈作用。通过开展课堂练习及探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地理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立足于课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地理思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题抓住重点,少而精

课堂练习要有的放矢,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量的保证。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理解,并对模仿性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犯错,这便反映出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实践表明,练习的分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马虎应付,降低练习效率。练习量少些,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些,学生才能认真仔细、工整规范地完成练习。可见,练习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课堂练习题分层设计

练习题分层设计,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后,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例如,七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的教材练习(第9页):“英国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位置相当,可是1月两地平均气温却相差将近30 ℃,请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存在差异,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这道题,这时需要将练习题进行分层设计,即A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名称。B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特征。C层:要求说出两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这样才能以练激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总之,地理课堂练习的设计,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不能脱离课本;要抓住重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知识能更好地得到巩固、强化和灵活运用。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3

那么, 教师要如何优化高中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切合教学内容的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要求

(一) 练习或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 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起到及时反馈, 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 适时地穿插安排, 多选用难度不大, 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 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达到加深理解, 综合运用, 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其中内容上多样化的同时, 数量和表达方式上也要多样化。一是搞些“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多可少, 可自行设计也可广泛参考。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喜悦, 激发做作业的内驱力) ;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 ;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 (目的是体验成功, 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是“质疑袋”、“我的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 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所学单元的疑问, 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它内容。惟一的要求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三是“与老师对话”。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老师对话, 说出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可以向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 可以交流学习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 拉近师生情感, 形成合力, 教学相长。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 学生的解题能力、思考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二) 练习或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

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 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如在试卷空白处不失时机地插入一些化学谜语、化学小故事、环保知识等, 或布置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自制汽水、制作番茄电池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 产生学习的激情。

(三) 练习或作业的内容应体现复习性

在学新内容时, 为了巩固旧知识, 布置作业时选择数量少且比较好的前几章的练习题, 让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习, 逐渐积累。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纠错本上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 不仅学习了新知识, 而且巩固了旧知识, 一举两得。

二、设计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要尽量体现个性化色彩

(一)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设计分层型作业

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单纯知识型的作业, 布置一些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查阅资料写一份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 则布置一些基础型、知识型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如背诵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等识记性作业。因此, 学生作业不能一刀切, 齐步走, 要注意使之具有层次性:约2/3作业较容易, 大部分学生会做;1/3左右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 允许有些学生不做;另外再适当布置少量创新性作业, 只要求部分学生完成。

(二) 作业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

作业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 即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课外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题 (含补缺查漏题) 、巩固题和综合深化题。各层次题量各不相同, 完成形式及要求也有区别, 有的层次要详细解答, 有的只要写出答案, 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 量力而行, 对难以完成综合灵活的稍难题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将客观题按解答题格式完成。这样布置作业, 让学困生完成基本作业要求后, 从成功的喜悦中, 激发起获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让上层生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让中层生从“前后夹击”中追求新的满足。

(三)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设计实践型作业

化学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试一试、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 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 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启发了思维, 激发了想像。

(四) 促进学生多向交流, 设计合作型作业

新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 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 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 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五) 培养学生研究精神, 设计探究性作业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作业设计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问题,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4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是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他可能从事的活动有()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 ②他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 ③他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 ④他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④发生在明治政府时期。答案:B 2.有人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派的形成

解析:注意题干问的是“外部因素”,而A、B、D三项都是内部因素。答案:C 3.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A.广大农民

C.新兴地主 答案:B B.中下级武士 D.高利贷者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草莽志士”指倒幕派,根据所学,倒幕派的主力是中下级武士。

4.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解析: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等级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答案:B 5.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相比,明显的特点是()A.私人投资 B.国家投资

C.外资投入 D.国家扶持

解析:从“殖产兴业”的内容上看,日本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政府采取赠送、优惠转让等政策,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答案:D 6.1871年11月,日本派出了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12国进行了为期22个月的考察。该考察团的最大收获是()A.加深了对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认识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C.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了建立近代化海军的重要性

材料二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韵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三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表现。(10分)答案:(1)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3)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

吸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

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条誓文》说明了什么。(4分)(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不得照搬材料)(8分)解析:第(1)问根据题干中“广兴会议”“破例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等信息,说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第(2)问根据“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可能是精髓所在”“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的相关信息回答,影响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中“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的相关信息回答。答案:(1)制定了改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2)依据:排除现代文明的精髓;以现代化发展尚未完全的德国为榜样。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研究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思路

对于教学设计思路的研究很有必要,这其实是教师对于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的一种梳理与回顾,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低效化行为以及教学上的不足,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这些问题,提升教学实效。教学设计思路可以以很多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对于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也要注重合理的教学策略的选用。这样才能够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这一点很有必要得到体现。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学生能够慢慢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前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方法,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乐于、且善于自主学习,并且慢慢感受到问题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一点点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能力与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要多融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野外地理实地考察研究,可以选择把如地质地貌等一些常见的考察类型作为首次考察对象,然后有计划的让学生接触一些矿物、岩石,从而让学生主动总结考察对象的特征和类型,最后让学生将前后两次的考察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矿物、岩石的不同形态。融入这样的教学实践环节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显著得到激发,学生会更愿意探究这些问题,更能够融入到对于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是一个需要有效把握的设计原则和理念。课本中知识点的分配有一些内在规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分析这些规律,把握课本知识安排的一些特点,让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比如,对于那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且具备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详细透彻的讲解,并且要多花课时间对于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对于那些课本上一笔带过的内容,教师则不用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让学生将核心内容加以掌握即可。重点突出才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详略得当才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工业地域”去设计教学内容。具体的步骤可以是:首先解释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工业地域”的概念,并且让学生例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工业地域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工业地域之所以会形成的原因所在,并要求学生跟着回答分析“集聚”的意义。此外,也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些地域会出现工业集聚?”帮助学生构建起“工业联系——工业地域”的知识体系。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迅速把握核心知识点,并且可以让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这也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辅助效用

地理课程的学习当然离不开地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要多发挥地图的辅助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来讲解各种实际问题,并且可以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典型问题的分析讲解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来指导学生有效读图,从地图中提炼各种信息。教师还可以借助地图来讲解一些具体的知识要点,以这种形式来辅助学生理解吸收各种教学内容,这同样可以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6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引导他们“敢想”,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所,能否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对教师的考验。化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其中守恒是化学学科思想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去实现。因此要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能否运用守恒的思维,设计时也应从这些方面分析。

知识与技能要求方面,在知识传授方面,不同的学生感受不一样。有部分学生感觉听得懂,但一做练习就不会做。这其实是在知识上没有全面理解,只是表面上的会。如在物质的量计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一道课堂练习:2A+2B=4C+D,已知B和D的摩尔质量比值是11∶8,当7.8g的A和4.4g的B反应,生成的C的质量是多少克?本题旨在让学生敢用已学过的质量守恒来解题,再结合方程式算出C的质量。但学生解题时找不到入手点,觉得条件不足,不敢用质量守恒,无法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在技能方面,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独立思考、自我练习体会的过程。就如学游泳,教练讲游泳动作要领时很容易懂,但真的要学会游泳必须自己下水不断练习,反复实践体验,才能学会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游泳技能。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喜欢听老师讲授,能够附和老师,但不爱动笔,在写Na2SO3溶液中电荷守恒的关系式时,有的同学漏了HSO3-。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很大部分原因是不敢想,解题思维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的学生不注重过程体验,只想一蹴而就,只死记硬背结果,只关心是否和标准答案一样,没有思考如何得出结果,采用了什么方法。这就造成经常出现的某一种类型的题目,在运用守恒思维解题时出现教师讲了好多遍,稍变了形,有的学生又不会做的情况。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练习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出来。例如在设计陌生方程式书写的课堂练习时,虽然学生掌握了得失电子守恒,还是常常会碰到困难,引导学生敢想,运用一些小窍门,克服做练习中出现的主客观上的问题,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因此,要培养学生守恒的化学思维,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是知识上的缺漏,还是技能上的不足;是不注意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和掌握,还是意志力的缺乏,才能在设计课堂练习中融入守恒思维,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基于守恒思维精心设计,让学生“能想”,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掌握并熟练运用守恒思维解题,课堂练习是不可省略的部分,练习是学生获取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为此,对基于守恒思维的课堂练习题要进行精心设计。

1. 基于守恒思维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考虑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练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这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教改后的课程要求。因此设计课堂练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能用守恒的化学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的45分钟内不停歇地讲授,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知识掌握的效果比预期值差得多。守恒法这种高中重要的解题方法往往都是教师在讲一道题时学生能应用,遇到类似题目又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更要讲究有针对性、有效性,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特别应针对重难点和学生的个体“薄弱”之处,要针对不同形式的守恒设计专项练习。如针对学生理解误区或不好理解的某个守恒像质子守恒;针对学生遇到物料和电荷守恒较为相像而不容易区分用法的地方;针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犯的普遍性的错误;针对为防止学生遇到任何题目都使用守恒思维的定势设计专项练习。

例如,复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章,可以针对重点设计课堂的练习:有可用的实验物品铜丝、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铝条、稀硫酸、浓硝酸以及氢氧化钠溶液等,并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学生可以根据电池形成的三大条件,设计至少两个原电池,沿着“原电池设计”这一主线,把“原电池的构成所需的条件、正极和负极的判断、两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要点体现在学生设计的原电池中。在学生书写电极方程式时,指导学生运用守恒的思维,在给总方程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写出正负极方程式。学生在主动思考设计中本能地把原电池的知识深化,逐步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本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守恒思维的融合运用,达到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的目的。

2. 基于守恒思维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考虑课堂练习要有分层的特点

在课改后的教学要求中,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掌握程度。有一些知识只要学生知道,有所了解即可,有的要求高些,要学生深入理解,而某些重要的知识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如守恒思维解题。因此,要设计有效课堂练习必须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并兼顾所有学生“够得上”的准则,由易到难有层次递进。既要有“基础性练习”,也要有“提高性练习”,还要有“综合性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练习中获益。这样设计的课堂练习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成就感,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有收获,能力较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复习浓硫酸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①Zn与浓硫酸(足量)反应,Zn全部消耗完后共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②6.5g Zn与浓硫酸(适量)反应,Zn全部消耗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③6.5g Zn与适量浓硫酸反应,Zn全部消耗完。往收集到的混合气体中通入氧气(假设反应完全),至少需要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多少?从第一小题的基础的反应方程到第二小题的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应用,再到后面更难的加上电子守恒的灵活运用,让学生思维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这样的课堂练习有梯度,能让学生对守恒思维解题理解得更透彻,效果一定更佳。

3. 基于守恒思维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多样性的课堂练习的设计

单一的课堂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影响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由此,设计课堂练习除了常规的填空题、选择题外,还有紧扣实际的简答题,有条件的可以是边动手实验边练习实验题,还可以是借鉴“疯狂来往”等以小游戏形态出现的课堂练习,亦可以是一题变多题、一题多个角度地解题,让学生在有挑战性又愉悦心态下学习新知识,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溶液的酸碱性一章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三大守恒的书写。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出Na HCO3或其他盐溶液的电荷守恒的关系式,多写几个学生可能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就容易出错,达不到应有效果。可以在此基础上出一些选择题,例如有关Na HCO3溶液的说法,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设计由三大守恒衍生出的四个选项,学生就会在题目的引导下,写出所需的关系式。看似是选择题,实际上是填空题的做法,但是能让学生变换一下思路,不再是机械性地书写。

三、注重学生完成练习的反馈,让学生“会想”,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验证课堂练习有效性的重要的步骤是学生对于所完成练习的反馈,只有在学生做出真实的反馈后,教师才能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会想”。教师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收集学生的真实的反馈。例如直接提问学生对守恒的掌握情况,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也可以进行阶段性的小测,还能分组探讨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不想把自己的知识接受情况让教师或同学知道,所以在课堂练习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学生学写Na HCO3溶液物料守恒关系式时,有一部分学生忘记了HCO3-电离出的CO32-而出错,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成果,要有抑有扬,让学生认识到再考虑周全些就可以做对。对学生进行公正且赞赏性的评价能够提升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会想”从而不断地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不能引起学生反思的课堂练习不是成功的练习。课堂练习的反思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在练习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解决问题有没有独立大胆地思考,是否还是用老旧烦琐的方法,有没有创新性的思想,能否把新知识灵活运用,能不能和同学、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能不能积极地参与练习的全过程。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建构守恒等在内的一系列化学学科思维的理解,强化精炼知识结构,必须通过个人的体验,这个学习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多问问“为什么”的习惯,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总之,想让学生灵活地用守恒思维,教师只有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练习的各个环节中去,在过程中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形成守恒思维解题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敢想”“能想”“会想”,才能不断地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方式设计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生活动,实施策略,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遍及教学的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体现一定创新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的活动。具体来说,活动教学是在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所以不应将活动教学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也不应将它限定于排除书本知识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活动教学应该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1. 考虑实际,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恰当地选择“活动”内容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或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自己设计一些活动的内容。只有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保证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

2. 结合教学,适当安排“活动”的时间。

从时间安排来讲,活动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前类、课中类和课后类。

(1)课前类。地理有些“活动”需要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之前先让学生观察记录最近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这类“活动”教师应在课前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下列举了部分笔者常用的“活动”题:

必修Ⅰ

·地球生命条件探索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当天气预报员

·实验: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辩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必修Ⅱ

·查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家乡的工业区位条件调查

·调查本地4个方位的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并设计方案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不同观点辩论

必修Ⅲ

·比较家乡两地区的差异,并说明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收集南水北调资料,谈谈对“调出区”与“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课中类。有些地理“活动”不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只要教师课上发资料 (或创设情境) ,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教材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课中类。(后文会具体介绍)

(3)课后类。实践类的“活动”一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课后做较多的工作,所以应该安排在课后进行。当然,受到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这类活动一般开展得很少,一个学期两三次,所以尤其要注意活动的质量,精心安排、精心组织。比如“调查当地工矿企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家乡商业网点和商业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应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二、“活动”内容的教学设计,即学生活动的方式

主要针对“课中类”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将活动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 把“活动”题作为新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途径之一来处理。

“活动”题中有相当部分的题目,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而设计的,这些问题的难度不高,学生通过学习是能当场完成的。比如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填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征,等等,数量很多,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堂提问,安排在适宜的时间,引导学生完成。

2. 把“活动”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其实是新课程所提出来的探究式学习。在运用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二是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 (课题) 与过程;三是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以必修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这一内容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变化表格,先计算城市化水平,再在坐标图上绘制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折线图,最后引出问题情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层层设疑,探索问题。根据完成的折线图,教师设置一些小问题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类国家的差异: (1) 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何不同? (2) 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3) 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4) 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新趋势探究,提供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在中心城市和郊区比重的变化表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5) 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内部差异探究。提供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变化图,思考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何差异。

(3)归纳总结,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完成表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较。再提出问题: (1)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 (2) 试分析“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

可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活动”内容,其突出的优点在于,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智慧的潜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有益处。其次,它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它使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法,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

3. 把活动题内容作为素材,培养学生“说理”和“析事”的能力。

教学上把活动中典型的事实材料与教材中案例相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比较,明确地理事物的特点。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可以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进行有机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都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有类似的地方,但自然原因有所不同。

4. 把“活动”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来操作,充分让学生讨论,主动参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许多教师都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专题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鉴于课时紧张,一个学期可以安排两三次专题活动课。我曾经上过一次活动课,内容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和情境设计。我事先对好莱坞大片《后天》进行剪辑,播放大概15分钟,这样保证学生既能看懂电影情节,又能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在看的同时可以适当旁白解说电影的背景。看完之后学生非常兴奋,我问他们:“如果同学们刚好是片中的某个人物,遇上片中的世界末日灾难,你会怎么办?”几个活跃的学生马上就接了话:“跑,拼命的跑。”我继续问:“如果你是片中的美国总统,你也撒开腿跑?如果你是片子中男主角,你如何带着你心爱的女孩子躲避灾难?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逃,活下来的人就真的是跑的快的人么?”学生就议论开了,这时,我就乘势进行分组,分别代表美国总统、男主角和男主角的父亲———气象科学家。

(2)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发言完了之后,或者是表演完了之后,由各组的代表对几位发言人进行打分,我最后点评,并把分数给表现最好的那位发言人。准备2—3分钟后,由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进行自由提问(问题数量是规定好的),如果对方能回答正确则给分,如果对方回答不出来,则要求提问的一方公布答案,如果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加分。至此第二环节结束。

(3)回归课本知识。我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小组抢答,答对加分,打错倒扣分。

高中地理课堂练习设计 篇8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到2011年开始逐渐流行,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受欢迎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也被称作“颠覆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传授课堂知识和内化知识两个学习阶段。在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课堂教授任务,学生课后需要利用作业或者实践内化知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其他资源等学习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教学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答学生学习困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翻转课堂”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学习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应用范围不广,应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发展国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高中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1.仍然将“教”作为设计出发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坚持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传授教学知识点,课堂设计形成了僵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总结和布置课堂作业等,教师旨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大多根据辅导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也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人教版第二册人文地理“大农场放牧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总是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角度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教学效果不理想。

2.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设计工作中,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多是教师的教学爱好,教师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促使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灌输性教学,关于学生参与课堂的设计非常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较为紧张。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设计教师课堂授课时间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教师讲解时间远远高于学生学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记笔记和听课,在课后背诵下来,传统教学设计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了接受性学习模式,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影响。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路径选择

1.构建完善监督平台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这就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没有教师陪同与学生陪同的条件下,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学习,但是对于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实现自学视频,并不会仔细关注教学视频。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重视地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希望学生能够在家长监督下完成自主学习,避免出现学生利用电脑终端玩游戏或者是看网页等现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构建网络监督平台,并且可以将教师录制的授课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监督平台跟踪和登记学生学习情况,尽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前学习视频。例如,在高中人教版第二册人文地理“工业区位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上传学习视频,鼓励学生到平台上自主学习,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配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2.鼓励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主要依靠教学视频,因此,教学视频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在高中地理视频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短小精悍”的原则,利用微课构建合理化的教学视频,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视频,每一段教学视频时间需要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能够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学习,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率。对于内容过多的知识点,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分别录制的方式,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人文地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主干知识或者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发现知识,探究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化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沟通,有效解决小组成员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人文地理探究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思考和想象,利用相关材料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文字材料和地图等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地理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公布小组探究结果,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例如,在高中人教版人文地理知识“工业区位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工业企业,诸如,鞍山钢铁公司和宝钢两个钢铁企业,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两个企业区位差别,可以从地理环境、产地、销售方向等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

3.坚持评价合理性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终结性和过程性三种。传统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但是一次两次考试成绩无法说明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从甄别和结果等角度,坚持多角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性比较强,评价学生需要坚持多方面和多角度。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含两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这个阶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学评价需要涉及自身、教师和家长。教师可以在授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评价则是涉及自身、教师和小组之内的学习成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例如,高中人教版人文地理“鲁尔区工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在汇报过程中还可以评价小组成员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等,在课后总结过程中,教师在总结知识点之后,可以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日渐发展促使社会对于人才素质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翻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内化知识,改进传统教育形式,不断丰富地理学习资源,促进高中人文地理教育公平,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也能够实现个性化辅导。经济日渐发展促使教育方面的投入日渐加大,这就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硬件方面的支持,鼓励更多学校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工作中,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谈对地理课堂练习的分层 篇9

一、设计思想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 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分层, 源于学生的差异。每个人都有差异, 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也是必然的, 这是政治课上所提到的“规律”, 作为教师, 我们要遵循这个“差异”的规律, 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它可以避免后进学生听不懂课程脱离课堂的现象,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地理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因为针对所有学生的有效性才是真正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 对优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后进生必须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 优生要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我们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分层的基本原则

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理念是,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意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作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这些理念, 因此, 我们在作业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新课程中的地理作业已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和课堂教学的延续, 而且是构成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生活过程, 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成点。因此初中地理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 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求,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而主动探究, 并乐于学习。

三、设计内容

那么如何分层呢?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差异, 把握学生的层次。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我把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A档的学生学习基础好, 自学能力强, 自制性高, 上进心强, 学习起来不用教师操心;B档的学生成绩中等, 基础较好, 但是自制性可能会较差, 需要教师经常提点;C档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需要教师不断督促。面对这些学生,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显得十分重要。而课堂练习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 (必做) 和提高题 (选做) , 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 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 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 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比如在讲地球运动一部分的光照图时, 同学们普遍反应难度大, 特别是复杂光照图的判读, 那么我就采用讲授法, 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认真听的学生学会, 不认真或者时有走神儿的学生了解。课下作业以与例题最接近者为主, 布置一或两个甚至不布置, 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做类似题 (初三学生每人手里都不只一本参考资料) 。但对于此部分最基本的地方时计算、一般光照图的判读、简单昼夜长短的计算等, 都采用讨论或类似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 让同学们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训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做题、人人提高。

四、预设生成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 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 避免学习时出现“优等生主动, 中等生被动, 学困生不动”的局面, 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 从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目的。实践证明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开展的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是行之有效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量力而为,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 得到良性发展。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 且分层不宜公开、过细;应具体情况具体确定, 力求多样化。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达标, 才能实现培优转差的目标。特别是在复习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 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分层, 才能使优生吃得好, 中等生吃得饱, 差生受得了,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地理,课堂练习,分层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2].孙邦农, 宋国胜.实施分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化学教学, 1999年04期.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篇10

[关键词]地理导入情境复习问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24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新旧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可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可激活学生思维;以活动作为导入,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此,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导入设计的一些方法作简单分析。

一、情境导入,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即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直观感知,教师借助教学用具(如地图、多媒体等)而为学生创设的熟悉的场景。在地理教学中以情境来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以情境导入新课,在情境素材的选择方面,一是要考虑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先借助幻灯片展示学生熟悉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生活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对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展开讨论,从而引入城市特点。在《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中,也可先展示学生熟悉的某个城市发展历程,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教材中的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分析。

二、复习导入,更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新旧知识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然后再进入新知的探究过程。以复习方式导入,更要注重在新知识间寻找联系点,通过矛盾冲突或问题衔接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以复习方式导入,在方式上切忌生硬,虽然课堂中也可采用复习提问、旧知识整理等方式来导入,但要注重以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要对旧知识中的概念进行复习,可采用抢答方式进行;如要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新知识,可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在案例分析中制造矛盾,从而引入新知。教学中需要注意,复习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引出新知识才是重点。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中,因为学生之前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行了探究,所以可以通过《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图》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有的城市发展迅速,而有的较为缓慢?在了解城市化概念的基础上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更利于学生去探究新的知识。

三、问题导入,更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在导入环节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进入新的学习环节,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积极意义。以《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为例,学生对自然资源并不陌生,故而导入时可先引导学生说出某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紧接着追问:“这些自然资源有什么共同点?如果要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如何分?”如此,让学生根据熟悉的自然资源,探究其共同属性和分类,结合教材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图,从而引入了自然资源的定义。

以问题方式导入新课,问题不能过于直接,这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而要注重把问题蕴含在情境或案例中,或紧扣学生的生活现象而提出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否则,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学生无法参与,自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对于学生的回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出指导或点拨,然后再过渡到教学中。

四、活动导入,更利于引导学生参与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而组织相应的活动,以活动方式而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这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中以活动方式导入,就要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

如猜谜语活动,在教学《水圈与水循环》时,以“地球仪”的谜语而导入,让学生在猜谜后观察地球仪,初步感受地球表面的构成。如广告语设计活动,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时,展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视频后,引导学生设计关于自然灾害的广告语,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洪灾有哪些危害。如操作活动,在教学《旅游业与地理环境》时,引导学生充当导游,对当地的旅游地进行介绍,然后提问“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对旅游的概念、分类等展开探究。在教学中,无论是开展哪一种活动,目的是要在引导学生参与的同时引入新的知识,故而活动要有趣味性,也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上述导入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教师还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当然,无论哪一种方式,更多的还是要能关注学生这一主体,以导入来激发其兴趣,更好地引导其参与地理探究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上一篇:基础商业银行下一篇: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