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的悲剧婚姻

2024-05-01

伊莎贝尔的悲剧婚姻(精选六篇)

伊莎贝尔的悲剧婚姻 篇1

一、鲁迅与朱安婚姻状况

1906年, 鲁迅还在日本学习, 在母亲的三番五次催促下, 匆匆赶回家, 等待他的是一场婚礼[3]72。母亲与鲁迅的感情非常好, 在儿子的婚姻上, 做了她不应该做的强迫。在1906年7月26日, 桀骜不驯的青年鲁迅, 被装一条假辫子, 头戴礼帽, 身着礼袍, 迎接新娘朱安, 本应该是一场热热闹闹, 高高兴兴的喜事, 但是对于鲁迅来说, 无疑是踏入了婚姻的坟墓。结婚四天后, 鲁迅以“不能荒废学业”作为理由, 与二弟就一起去日本学习, 一走就是3年。他把朱安当做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 我自当好好供养, 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4]89。此后, 两人就分别深陷婚姻的坟墓, 一个在这头, 一个在那头, 两人都尝尽无尽的苦涩。一直到1944年, 专人整理鲁迅的遗物时, 拜访朱安, 这时的朱安已经形如枯槁, 白发苍苍, 生活贫困。禁不住对着来人说: “你们总是说鲁迅遗物要保存, 要保存, 我也是鲁迅遗物, 你们也得保存我呀!”这是朱安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呐喊, 曾几何时, 是鲁迅的 “礼物”, 如今却变成了鲁迅的“遗物”。

二、鲁迅旧式婚姻悲剧原因

1. 鲁迅旧式婚姻悲剧的主观原因。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的, 鲁迅是不愿意的, 内心也是痛苦的, 然而他并没有反对这场婚姻, 没有违抗母命。他对朱安只有两点要求, 就是要求朱安放脚, 二是要她进学堂学习。鲁迅的前期思想比较复杂, 并且也是变化发展的。在后期成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及革命家。但是这并不能够等于青少年时期的鲁迅, 当时他还是对旧式婚姻有一定的妥协性。高尔基曾经说过“, 没有纯粹黑色的, 也没有纯粹白色的”[5]79。

(1) 鲁迅孝顺母亲, 遵从母亲安排。导致其旧式婚姻悲剧性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鲁迅恪守孝道, 遵从母亲的安排。在后期作品中, 也看出他反对愚忠以及愚孝, 但是传统的孝道思想对鲁迅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鲁迅从小就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 对母亲也是比较孝顺的, 随着家庭环境的变化, 同情母亲的遭遇以及不幸, 更加孝顺母亲。对于母亲看重的女孩朱安, 认为朱安是一个孝顺以及懂事的女孩, 鲁迅只好顺从母亲的意愿, 并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正如后来黄源先生说过“:鲁迅对待朱安, 与其说是妻子, 还不如说是客人, 尽管是母亲的儿媳, 但却像客人一样尊重她, 绝不损害她。”也如后期他母亲说“, 两人在家也不打架、也不吵嘴, 就是没有感情, 各干各的, 不像是夫妻”。这也导致了两人长达二十年孤寂凄凉的生活, 鲁迅心中的压抑以及孤独情感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他借着《伤逝》中的涓生道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我能够, 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以及悲哀”。鲁迅在婚后写下了一系列的婚姻悲剧以及女性痛苦的著作, 像《祝福》、《伤逝》、《离婚》、《寡妇主义》、《明天》等。

(2) 鲁迅对待婚姻妥协。鲁迅对于旧式婚姻的问题上还是妥协的, 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婚姻的重要原因。在遇到许广平之前, 鲁迅是一直不敢冲破封建婚姻罗网的, 他说下了“愿意为朱安牺牲一世”, 因此, 对于许广平想爱又不敢爱, 怕世俗眼光的流言。他与许广平是在女子师范大学通过相互斗争、相互礼教从而建立起来的真正爱情, 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然而, 鲁迅对当时的形势存在着一些顾虑。 第一, 害怕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第二, 怕耽误许广平的青春。第三, 不敢放弃朱安。考虑到这些因素, 于是鲁迅写信给许广平, 要求给他一条光”。然而, 许广平回信说“你的苦了一生, 就是为旧社会所牺牲, 即为了一个人牺牲了你自己……我们何苦为了旧社会一个人而牺牲多数人呢……”如果不是因为许广平给他的建议, 恐怕他还是不敢冲破封建婚姻罗网的。然而,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在1926年9月鲁迅离开北京而是去南方任教, 虽然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反动军阀的压迫, 其中也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为了躲避在北平的母亲以及朱安, 还有社会的舆论。尽管鲁迅没有明说来厦门的目的, 只是说“我来厦门, 虽是为了暂避军阀, 正人君子们的迫害, 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 使有些准备”。许广平对于鲁迅的思想开导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使鲁迅能够真正地解放思想, 不怕流言蜚语以及谎言, 勇敢地对许广平说出“我可以爱”, 也正因为如此, 最后与许广平结为连理。但是这些事情并不影响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以及革命家, 在人格还是雄伟的, 在精神上还是坚韧的。

(3) 同情妇女, 恪守旧道德。鲁迅深深地了解到当时中国妇女的痛苦命运, 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是非常同情的。在作品《随感录四十》 中写道“:女性本来是没有罪的, 现在只不过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也只好陪着她做一世的牺牲?”通过鲁迅的这几句话, 能够解读出, 对朱安是有一定的同情的, 认为她自身并没有罪过, 只不过是旧社会的牺牲品而已。第二就是从人类的道德以及良心上来说, 作为男人不应该嫖妓。只能够陪着这无情的婚姻进行自我牺牲。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对待婚姻的态度, 因此, 鲁迅就准备“做一世的牺牲”, 对朱安履行“供养的义务”。最后, 当鲁迅乔迁新居时, 原本打算将朱安留守原住或者是回到绍兴娘家, 但是朱安执意不肯, 秉着“生是周家人, 死是周家鬼”的观念, 鲁迅也对此并没有做出反对。这些能够证明其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恪守旧道德的思想。在当时鲁迅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还没有认识到与朱安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从当时情况来看, 他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 鲁迅旧式婚姻悲剧的客观原因。中国社会主要以家族为基础, 长期的封建家长制度, 包办婚姻已经习以为常, 父母将子女看成是财产的一部分, 在婚姻世界里, 很少理解子女。鲁迅与朱安不幸婚姻是历史必然, 是封建社会制度以及封建婚姻制度所造成的, 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生活在那个时代, 是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的, 除了鲁迅, 还有郭沫若以及郁达夫, 都有过包办婚姻的经历。

(1) 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以及封建婚姻制度。作为鲁迅母亲, 当然也不会逃脱旧社会思想的怪圈里, 两人不幸的婚姻其母亲有着很大的责任。鲁迅母亲鲁瑞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通的妇女以及母亲, 思想是难以突破这种局限的。当时的周家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庭, 祖父是做官的, 在绍兴算是大户人家, 到鲁迅父亲的手里才败落下来。鲁迅的母亲在家听说鲁迅在日本已经和一个日本女子结成夫妻, 这在当时来看, 是绝不允许的, 尤其是鲁迅的母亲不愿意接纳一个外国女人作为自己的儿媳妇,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怕有损周家的名声以及周家的礼面。因为在1899年, 鲁迅就与未曾见面的朱安定下婚约, 在当时, 朱家算是一个有脸面的家庭, 并且朱家的家境比周家还要富裕, 如果允许鲁迅在外胡作非为的话, 就有损周家的家风以及家规, 更是封建婚姻制度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 鲁瑞有着比较强的封建传统观念, 正在此时又丧夫, 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 有责任承担其支撑门庭的义务, 因此, 鲁瑞就希望他早点完婚, 从而支撑其周家门庭。鲁瑞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行为上是错的, 选择理论上“门当户对”的朱家, 朱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还是占有一定地位, 到后期才败落的[6]136。

(2) 周、朱两家的经济关系。在1893年期间, 鲁迅家中遭到变故, 根据各种材料介绍, 已经到破产的地步了, 一个破产的家庭断绝了经济来源, 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 难以维持以后的生活。这些资料或许就成为某些研究者从经济关系这个角度来探索两人旧式婚姻的悲剧性[7]96。鲁迅自己说过“:听人说, 在我很小的时候, 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但是我到十三岁, 遭遇一场变故, 家里几乎什么都没有, 寄住在亲戚家里。”少年的鲁迅虽然屡屡出没在当铺以及药店之间, 肩负起长子的责任, 但是难以维持家中的支出, 因此, 对朱家求助, 也可能是一些因素。当然这也就是鲁迅母亲为什么这么催促鲁迅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与朱安的旧式婚姻应该得以结束的, 同时对鲁迅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后期受到许广平的思想教育, 两人并肩奋战, 感情与日俱增, 最后在信赖, 尊重以及体贴的前提下得以结婚。这种事情如果放在现在, 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 夫妻间没有感情, 本应该分离。 倡导自由恋爱, 自由结婚。过去的包办婚姻不仅对两人有着严重的损害, 同时对整个家庭也是有着较大影响的[8]99。

摘要:鲁迅与朱安的旧式婚姻无疑是历史悲剧, 过去对于鲁迅朱安的婚姻问题一直是避而不谈。本文针对鲁迅旧式婚姻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作出探讨。若有不当之处, 望加以斧正。

关键词:鲁迅,朱安,旧式婚姻,悲剧原因,启示

参考文献

[1]赵淑芳.入木的批判久远的启迪[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

[2]彭志刚.鲁迅与朱安的悲剧婚姻[J].湖南文史, 2003 (3) .

[3]王国民.旧式婚姻悲剧中的鲁迅心理探索[J].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9 (3) .

[4]孙德喜.鲁迅的婚姻与爱情心理探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 .

[5]关辰.牺牲者受害者献身者讨[J].四平师院学报, 1983 (2) .

[6]祝肖因.关于鲁迅旧式婚姻的几个问题[J].鲁迅研究动态, 1987 (9) .

[7]李彪.一本很别致的“鲁迅传略”[J].鲁迅研究月刊, 1991 (1) .

鲁迅的悲剧婚姻 篇2

鲁迅妥协了这段婚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自己在孝道面前的软弱有一定关系。鲁迅先生即便当时选择拒绝或出走,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她和朱安的婚姻也已成事实,中国的传统习俗总是重程式不尊重实质,重面子不尊重人性。所以这次婚姻悲剧,只能是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的罪恶,鲁迅和朱安一样是这个罪恶的牺牲品,在那样一个强大的习惯势力面前,受过西方教育的充满反叛思想的鲁迅也无力改变这样的事实。

朱安的性格让鲁迅爱不起来,连产生一点点喜欢的感觉都很难,怜悯的感觉又使鲁迅不忍心抛弃她,这是这个婚姻最可悲的地方。

她那么恪守封建传统,死心塌地的“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了,性格又那么古板懦弱,毫无个性和灵气,无论怎么对待她,都不会挣扎,哪怕她感到一丝不平对鲁迅发泄一下呢,哪怕她不侍奉他给他点脸色看呢,都让人明白她内心的怨愤和情感,可是,她一直都那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遵守妇道,遵守传统,尽管没有尝到一点爱情的温暖。

这一切只能让鲁迅感到怜悯而且厌恶,因为怜悯无法抛弃,因为厌恶更无法交流,即便这样,鲁迅也一直没和朱安离婚。二十年后,直到许广平出现,鲁迅才过上了几年正常人的家庭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有那么激进的思想,却忍受了那么多年痛苦的婚姻,他的痛苦比朱安更深刻,因为那是一种清醒状态中毫无麻醉的疼痛。

鲁迅与朱安这样孤独痛苦的婚姻,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

明明白白的。只有他们身后的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一张坚韧无比的网,笼罩并捆缚着他们,使他们难以解脱。

(二)这是《野草*墓碣文》的一句,此句从文字意思上面是说和人们一道进入了天堂,高居九霄之外的天宫之中,他却似乎并无感觉,好像已入万丈深渊一样。此思维是反常的思维,即是有悖于常人的思维模式。人们看见是天

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粉碎这个神话的。

喜剧作家的悲剧婚姻 篇3

1664年的夏天,巴黎的凡尔赛宫热闹非凡,国王路易十四在这里举行名为“仙岛欢乐”的盛大游园会。整整7天,凡尔赛宫门前车水马龙,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就在游园会结束的前一天,莫里哀的剧团准备演出他酝酿已久的大型讽刺喜剧《伪君子》。

戏马上就要开演了。舞台上装饰豪华,绿色的帷幕低垂,天花板上的一盏盏烛灯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国王已经就座,观众眼中都流露出期盼的目光。此刻,负责整个演出的莫里哀怀着激动紧张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了演出前的各项工作。一切就绪之后,他匆忙地向妻子亚尔玛特的化妆间走去,她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是女主人欧米尔。刚一进去,莫里哀就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妻子穿着一件华丽精致的长袍正兴致勃勃地等着上场。原来,亚尔玛特凭着多年的舞台经验,预料到《伪君子》的上演肯定能引起轰动。平常就喜欢打扮并爱出风头的亚尔玛特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采,不顾剧情的需要,也没同丈夫商量,私自定做了一件讲究的长袍。看到妻子那身令人眩目的打扮和眼中得意的神情,莫里哀非常不高兴。尽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还是毫不客气地让妻子脱下这套好像是准备参加舞会的服装而换上一套病人穿的衣服。可是,一向自以为是的妻子像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立刻大吵大闹起来,并声称如果不让她穿这件长袍就拒绝上台演出。莫里哀尽管非常恼火,但又不敢发作。因为按照平常的经验,他明白妻子骄纵而任性的脾气是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协商的余地的,如果坚持让她换衣服,她一定会拒绝登场,而演出也就无法开始。就在开演预报的铃声响起来的时候,莫里哀急中生智,他说:“戏中的角色穿上这件衣服,国王会怪罪的。”妻子听后,才生平第一次做了妥协,换上了剧中规定的服装。

像《伪君子》演出前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这对夫妻无数次争吵中的小小一幕。

莫里哀的婚姻是由他以貌取人而亲手酿成的。

1641年,21岁的莫里哀遇到一个流浪剧团并结识了团里小有名气的台柱演员玛德莱娜·贝雅尔。他俩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从此,莫里哀决定放弃一切,同她一起献身于戏剧并着手建立自己的剧团。经过努力,1643年,莫里哀与玛德莱娜等十几位热心戏剧的朋友成立了“光耀剧团”。从这时起,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姓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而给自己取了“莫里哀”这个艺名。然而,苦心经营的剧团却负债累累,多数成员离去,只有玛德莱娜一家在风雨飘摇中与他同舟共济。在外省流浪了十多年后,剧团回到巴黎并受到国王的青睐和保护。这时,年已40岁的莫里哀却对剧团里年仅14岁的女演员弗朗索瓦兹特别钟情。她是一个讲究衣着、喜欢打扮、富有魅力、善于吸引异性的女孩,从1660年起就开始在剧团里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讨厌鬼》一剧中的优异表现,就像一块瑰丽的珠宝使观众为她痴迷起来。莫里哀也被她年轻美丽的外貌所吸引并很快堕入情网,他全然没有考虑年龄的差距和性格的差异,更没有顾忌玛德莱娜长久以来对他的情谊,却准备娶她的“小妹妹”为妻。而正在走红的弗朗索瓦兹虽然比莫里哀小二十多岁,但她从实利出发,打算牺牲自身以换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于1662年2月20日举行了婚礼,在结婚证和户口簿上,成为莫里哀之妻的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听起来更为高雅一些的亚尔玛特。

莫里哀本来对玛德莱娜有情,而且二人共过患难,情谊笃厚,他却一直没有同她结婚,而是错误地选择了她的年轻美貌的妹妹。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给莫里哀的后半生投下了阴影。由于莫里哀年轻时同玛德莱娜相爱过,他的政敌便借此对他进行人身诽谤,说他娶了自己情妇的私生女,犯了乱伦罪。尽管莫里哀对这些谣传置若罔闻,但是亚尔玛特在情感上给他的痛苦和难堪却使他有苦难言。

那么,亚尔玛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法国历史轶闻》披露,弗朗索瓦兹是玛德莱娜20岁时与一个名叫莫德纳的伯爵的私生女,玛德莱娜将女儿托付别人抚养,自己则跟随巡回剧团演出,希望在莫德纳明媒正娶的妻子死后嫁给他。尽管伯爵夫人于1652年亡故,但玛德莱娜的希望却落空了,因为伯爵不愿把贵族的姓氏让给一个女戏子。愤懑的玛德莱娜带着女儿来到里昂,参加了刚刚到达那里的“光耀剧团”。为了不暴露自己的隐私,她将亲生女儿称为妹妹,而且,在亚尔玛特的两个证件上填的身份也是玛德莱娜的妹妹。莫里哀第一次见到弗朗索瓦兹时,她才14岁。莫里哀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一生中接触过的两个最亲密的女性,曾经给他带来欢乐和不幸的玛德莱娜和亚尔玛特之间的真正关系。

婚后的生活远没有如莫里哀想象的那么浪漫,相反,常常发生的争吵却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时间越长吵得越凶。特别是亚尔玛特成名之后,不仅生活奢侈挥霍,而且行为轻浮放荡,常与一些男演员发生风流韵事,使得莫里哀既愤懑恼怒又嫉妒得发狂。他开始感到命运的不幸,更没有想到自己温存而小心翼翼地教养起来的妻子竟然会是这个样子。他感到不能失去她,但又毫无办法,于是,他只有让苦恼来折磨自己,强迫自己尽丈夫的责任。没想到,软弱和娇宠反而使妻子得寸进尺,同床异梦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痛苦。他们开始分居,但隔不多久又生活在一起,可随之而来的还是争吵,于是他们不得不长期分居。夫妻感情的破裂和敌对势力制造的流言蜚语,使莫里哀饱受内忧外患的折磨,他大病一场几乎死去。从此,他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事业上,只有在专心写剧本和演出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忘掉个人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安慰。

在不幸的婚姻使莫里哀陷入痛苦的那段时间里,从他那颗受创伤的心田里涌流出的激情、快乐和泪花融化在《恨世者》、《乔治·唐丹》和《女博士》等剧本中。可以说,《恨世者》中的亚尔赛斯特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正如莫里哀与亚尔玛特之间的关系一样。亚尔赛斯特在对上流社会的无限憎恨中企图救出赛利敏那,但是他失败了,他得到的除了孤独外还有绝望;《乔治·唐丹》中的男主人公因娶妻而受到的种种欺侮和愚弄简直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凡尔赛宫的一次盛大庆典上,这出喜剧恰恰被选中作为节目上演。莫里哀亲自扮演唐丹,女主人公由亚尔玛特扮演。在国王路易十四和多达三千人的观众面前演这出戏,对莫里哀来说,实在是一次痛苦的嘲讽。

莫里哀努力克制着家庭生活不幸带给他的精神痛苦,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先后共完成37部喜剧。

据说。莫里哀夫妇在1672年玛德莱娜去世后曾言归于好,并在巴黎的黎塞留街买下了一所豪华住宅,可是,这所宅地还没有布置妥当,莫里哀就在1673年上演《无病呻吟》时倒在了舞台上,之后不到四小时就去世了。

简析《金粉世家》中的婚姻悲剧 篇4

关键词:金钱,性格,封建意识

张恨水在《金粉世家》自序中写道:“人生宇宙间, 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2) 所以我想简单的分析金燕西和冷清秋之间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金钱原因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所谓的爱情在金钱面前也会贬值。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表面上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 但他们婚姻的实质是建立在金钱上的。他们的相识、相恋、结合、分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和金钱紧密相连。

冷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心性高洁, 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 她才貌双全, 写文章的才华得到了金燕西父亲和大哥的赞赏。但是这样一位堪称新女性的知识分子却在金钱面前投降了。

“聪明的人是不受诱惑, 愚蠢的人, 是不懂诱惑, 至于小聪明的人, 明知道诱惑之来, 与己无利, 而结果, 心灵一动, 就进了诱惑之网了。” (3) 以清高自许的冷清秋也成了这所谓的“小聪明”。虽然冷清秋信奉“齐大非偶”的观念, 她自信自己不是贪慕虚荣的女子, 并不想攀附豪门。但是当她面对漂亮的绸缎衣料, 漂亮的鞋子, 几千大洋的珍珠项链时, 理智驱使她要去还, 然而虚荣心又驱使她把它们留下来, 最终虚荣心战胜了理智。面对金燕西的“豪追”, 她还是动摇并且投降了。

自然而然, 在金钱的攻势下, 金燕西逐渐俘获了冷清秋的芳心, 进而步入了婚姻殿堂。这场没有来自传统封建家庭的阻力, 也没有承受太多经济压力的婚姻是浪漫的, 但是这场建立在金钱上的浪漫婚姻是经不住残酷现实的考验。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性格原因

金燕西是豪门子弟, 用作者的话说:“家里的银钱, 每天像流水般的进来出去。所以他除了读书而外, 没有一桩事是不顺心的。” (4) 因此金燕西的身上不免有豪门子弟的通病, 整日游手好闲, 不务正业, 没有追求, 没有责任感, 养尊处优, 吃喝玩乐。这些通病可以说是金燕西的性格弱点。在他成为丈夫和父亲时, 他没有尽到自己相应的责任, 依然和平常一样吃喝玩乐, 没有任何的收敛, 从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和我行我素的性格。这就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冷清秋虽出身寒门, 但她接受了新时代的教育, 她有自己的思想, 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在金府每个人都会玩, 都会打麻将。可是她不, 她不同流合污, 清白自许, 所以她在金府就显得格格不入, 和她为伴的只有书本。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多读书谋个正当的职业, 可是金燕西的无所事事、忙于交际的行为让她大为失望。她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埋藏在她内心的“人格力量”觉醒了:“我为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起见, 我也不能再去向他去妥协, 成为一个寄生虫。我自信凭我的能力, 还可以找碗饭吃, 纵然找不到饭吃, 饿死我也愿意。” (5)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

性格不同, 观念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也就不同, 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

三、封建意识原因

金家中的几个公子虽然都是家有艳妻, 但无一例外地在外寻花问柳, 金燕西也不例外,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受他们父亲的影响。

西美尔说:“一旦凭借我们手中的金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它们, 它们的魅力也就随之丧失殆尽。” (6) 对于金燕西这样的挥霍者来说, 他的真正兴趣和享受在于购买本身, 一旦达到目的, 他就要去寻找一个新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挥霍欲望。他婚后捧戏子, 与白秀珠的约会就是他寻找的目标。所以也就渐渐地疏远了冷清秋。

冷清秋虽在新式学校读过书, 但是她又受封建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封建婚姻伦理的束缚, 所以在她的脑海里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旧思想。

张恨水说:“假使我当年在书里多写点奋斗有为的情节, 不是给女士们也有些帮助吗?而在现在情形中, 这书免不了给人消闲的意味居多。” (7) 所以小说中的女性都没有为自己努力奋斗, 而是选择做所谓的“寄生虫”。当然封建伦理也不允许女性出外谋生。即使接受新式教育的冷清秋也不例外, 她认为女子就应该依靠男子, 因此她也选择了封建女性的传统道路相夫教子。可是金燕西依旧不思进取, 整天忙于交际。

封建意识、伦理使他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越来越深, 最终导致了婚姻悲剧的产生。

《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悲剧让我们觉得十分惋惜, 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原因很多, 我只是从金钱、性格、封建意识三方面对他们的婚姻悲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参考文献

①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②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年

③张恨水:《夜深沉》,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年

④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一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⑤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九十四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

⑥[德]西美尔:《货币哲学》, 于沛沛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飘》中斯嘉丽的悲剧婚姻原因初探 篇5

关键词:《飘》 斯嘉丽 婚姻悲剧

一、满足尊重需要的第一次婚姻

斯嘉丽出生在美国南方富裕的种植园家庭,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1861年,南北战争即将爆发,所有的人都在激烈地讨论着这场不可避免的内战。 但是塔拉庄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对此毫不关心,她的生活除了舞会、郊游,就是一群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其他庄园主的儿子们。

她一直爱着另外一个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她爱他好像他是她的一部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艾希利也深爱着她。当她得知艾希利要和温柔善良的梅拉尼订婚时,斯嘉丽以为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说服艾希利和她一起私奔,但是艾希利拒绝了她。这让斯嘉丽气急败坏并扇了艾希利一个耳光。不仅如此,她劝说艾希利和她私奔的对话被一名叫做瑞德的男人听到,并因此受到了瑞德的嘲笑。

骄傲的富家小姐斯嘉丽受到了沉重打击,她爱的人拒绝了她,陌生人见证了她的大胆和不符合淑女礼仪规范的鲁莽和冲动。最让她难受的是,别人知道她唯一中意的人就是艾希利,听到众人的低声细语,她感到自己的心都凉了。她面临着被所有人耻笑和羞辱的风险,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受到了威胁,尊严受到了挑战。她的家人也会跟着受到别人嘲笑。年轻骄傲的斯嘉丽第一次面对这么棘手的问题。

她匆匆地想,一个念头和一个计谋接连在她的脑子里闪过。她想到了查尔斯没有父母,也就意味着没有人会干涉她,而且他又住在大城市亚特兰大。如果她嫁给他,那她可以首先让艾希利明白她一点也不在乎他,只是和他闹着玩儿罢了。其次嫁给查尔斯也可以把喜欢查尔斯的霍妮活活气死,这个霍妮曾私下说了斯嘉丽的坏话,这样霍妮就成为人们永远的笑柄。

出于这样的考虑,斯嘉丽玩弄手段轻而易举地就让梅拉尼的弟弟查尔斯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了。为了报复艾希利,为了自己的自尊心,她匆匆地与查尔斯结婚,而且婚礼就定在艾希利和梅拉尼婚礼的头一天。但是不久,查尔斯就死在了战场上,还没有经历过美好爱情的斯嘉丽变成了年轻的寡妇。不得不说,只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而选择的婚姻是一场悲剧。

三、满足生存需要的第二次婚姻

1964年夏天,最后一批邦聯军撤出了亚特兰大,斯嘉丽在瑞德的帮助下逃离了亚特兰大回到塔拉,结果却发现父亲衰老无力,母亲爱伦已经离开了人世。斯嘉丽承担起了养家糊口、让整个家庭生存下去的重任。

而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否则就要拍卖庄园来抵税,斯嘉丽将失去她深爱的土地而一无所有,于是她跟艾希利讨论如何挽救塔拉庄园,但是艾希利无能为力,他说他的家和全部财产都早已经完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毫无用处,因为他所属于的那个世界已经消失。艾希利非常明确地告诉斯嘉丽他无法帮助她,他能做的就是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学着当个农夫。

走投无路的斯嘉丽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求助瑞德,可是瑞德在监狱中无法提供帮助。情绪沮丧的思嘉丽在路上遇见了一辆马车,马车上坐着的正是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交谈中,斯嘉丽发现弗兰克日子过得还不错,她想借他的钱,可是转念一想他未必同意,而她的妹妹苏伦更是不可能同意。

斯嘉丽想到妹妹苏伦安乐的未来和自己与塔拉岌岌可危的命运,不禁愤怒万分,感到人生对她太不公平了。突然之间,她心上萌生了一个决心。那就是苏伦不应该嫁给弗兰克,不应该拥有他的商店和锯木厂,苏伦不配享用这些,只有斯嘉丽自己才能把这些据为己有,这样可以保住塔拉,可以保证家人的生存。斯嘉丽抓住了命运之船沉没时上面漂浮着的最后一根稻草。瑞德没有满足她的需求,但上帝把弗兰克给她送了过来。于是斯嘉丽谎称苏伦将与他人结婚,然后轻而易举地让弗兰克投入了自己的怀抱,从而挽救了塔拉庄园。

在内战之前,斯嘉丽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她拥有大量的财产和土地,拥有保障其安全的一切。即使在查尔斯战死之后斯嘉丽做了寡妇,她也拥有查尔斯所有的财产。但是战争夺走了她的一切财产。她剩下的只有塔拉庄园荒芜的土地,可是就是这一点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面临被夺走的危险。斯嘉丽权衡自己的处境之后,马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婚姻。可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很快去世了,留下了许多需要她打理的事情。可见,她的第二次婚姻也是一场悲剧。

四、满足安全需要的第三次婚姻

斯嘉丽同瑞德的感情纠葛贯彻整部小说。从瑞德不小心偷听到斯嘉丽劝说艾希利与她私奔,一直到斯嘉丽经历了两次婚姻,瑞德一直在其最失落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和温暖。他为了斯嘉丽可以做到出生入死、奋不顾身。

她之所以嫁给瑞德是因为在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之后,斯嘉丽失去依赖,她自己必须对生意亲力亲为,如果经营不善,她的生活就会失去财富的保障而重新过起贫穷的生活,这是斯嘉丽所无法接受的。从整个社会来看,重建中的亚特兰大充满了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对于安全的需求是斯嘉丽这个时期的主要需求。她需要有人帮助他经营木材厂,需要安全感,而瑞德是亚特兰大最精明和最富有的商人,可以满足她的需要,并且瑞德对她一直一往情深,所以选择瑞德作为第三任丈夫是精明的斯嘉丽最优的选择,以保证她不会重新过艰难的日子,保证她目前的财富并拥有更多的财富从而保障其安全并且能提升其社会地位。所以在瑞德向她求婚的时候,斯嘉丽答应了。

斯嘉丽并不了解瑞德,也不想去了解。虽然瑞德有些事让她迷惑不解。他会偷眼看她,那眼神怪怪的。斯嘉丽会常常发现他在偷看她,眼神怪怪的,有时流露出机警、殷切与等待的神情。可是斯嘉丽一直没有意识到瑞德一直在殷切地等待着她的爱。梅拉尼去世前把艾希利交给斯嘉丽照顾,看看比自己还孤立无助的艾希利,斯嘉丽这时才终于意识到瑞德就是自己的真爱,可是瑞德已经默默离开。没有意识到真爱,只把结婚当做是安全需要的第三次婚姻对于斯嘉丽来说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结语

斯嘉丽经历了三次婚姻,每次婚姻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出自报复艾希利和挽救自己的名声而嫁给梅兰尼的弟弟的第一次婚姻;为了挽救塔拉庄园和生存下去,而嫁给了自己的未来妹夫的第二次婚姻都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幸福;出于安全需求以及提高社会阶层目的的第三次婚姻给她带来了快乐,但是她却一直没有发现。斯嘉丽的每一次婚姻都注定是不幸的婚姻,因为每一次婚姻只是为了满足不同情形下的需求,唯独缺少幸福婚姻的关键词——爱情。语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李献民.飘[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Mitchell,Margaret. Gone with the wind.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house of China, 2002.

[3]车文博.人文主义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在爱情和婚姻悲剧中剖析女性意识 篇6

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是什么造就了女性如此悲惨的生存境遇呢?是社会?是女性本身, 还是别的什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背后的问题。原因有很多。读完小说, 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个郁闷的、让人窒息的罪恶社会, 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权势力占绝对优势, 女性的地位非常的卑微。她们无能为力, 于是把爱情、婚姻都当作帮助其逃脱牢笼的手段。如果她们所选择的爱情对象是正直、善良、勇敢且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 或许她们可能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大多女性婚姻缺乏自主, 小说里的安娜就像一件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卡列宁, 而卡列宁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责任, 并且真心地爱她:“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然而, 安娜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 “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能够理解丈夫。勾心斗角的官场应付扼杀了卡列宁所有的生活情趣。他不可能像安娜幻想的那样, 想方设法地讨妻子的欢心。而两人性格的悬殊也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 也是婚姻不幸的根源所在。她在卡列宁家长式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过着不爱丈夫爱儿子的扭曲的家庭生活。但两人都竭力用理性来维持这段无爱的婚姻, 以至于婚后八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婚姻平静而没有激情, 而且“一直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楷模”。

爱情婚姻的基础是男女双方的相互理解, 这种基石的缺乏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如同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一旦有外力的入侵必将掉进毁灭的深渊。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并非生来就为女人, 而是变成为女人。”“女人是被社会建构成女性的。为了获得平等和解放, 女人必须拒斥受到社会压迫性限制的女性气质而培养男性气质。”安娜在无意识中走向女性的解放, 又在无意识中走向散发着不朽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何政广.莫兰迪[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啸声.《世界油画之林——莫兰迪》[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3]晨鹏.《20世纪意大利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自我的毁灭。在这一痛苦中夹杂着快感而最终还是以悲剧结束的过程中, 可以听到男权压迫下女性无奈而又快乐的喘息声。

二、爱情的诱惑与性格的必然

爱情的启蒙激发了女人内在的激情, 更唤醒了她们潜在的女性意识, 增强了其反抗传统伦理道德的决心和勇气。安娜到莫斯科去调节哥嫂纠纷途中, 在车站偶遇伏伦斯基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活标本”。此刻, 从安娜的眼神和微笑中流露出, 她已经被风度翩翩而风流成性的他所吸引, 心中期盼已久的热情被点燃了, 她的眼中闪烁着与同时代女性不同的个性的火花, 受过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熏染的心灵在爱情的激荡下迅速膨胀。她想竭力地摆脱令人窒息的男权束缚, 去尽情享受自由、平等的爱情。安娜的女权主义思想正在不自觉地闪现和蔓延, 贵族出身的她内心充斥着新旧两种思想文化的斗争。她曾努力用家庭, 丈夫, 儿子和名誉来摆脱这段感情, 但却无能为力, 这样的爱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 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安娜就是被惊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女人。她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 终于尝试到了八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未体味到的“爱情的幸福”。但这种沉醉于爱情中的幸福却是短暂的。伏伦斯基对爱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其迷人的风姿, 更主要的是虚荣心。“追求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 无疑会使他的身价倍增”。然而, 激情过后的他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 但安娜所爆发出的“激情”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她对爱情的信念坚如磐石, 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他献身, 她感到她一生的幸福都牵系于他一身。在她抛弃一起所换来的幸福几乎不保时, 便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里失衡, 积聚于心的失衡让原本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她变得有点神经质了。爱一个人不是占有他, 而是让他幸福。安娜在爱情上的偏执最终让她走向了毁灭自我的末路, 她的自杀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绝望, 更是对爱情的又一次渴望完全占有与求之不得的矛盾的报复, 她认为她的死可以换回伏伦斯基的无限惋惜和悔恨。

安娜的爱是热烈、执着而不顾一切的, 还有些疯狂, 她牺牲她的所有包括她的婚姻、丈夫、儿子、名誉, 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回她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曹禺先生笔下的繁漪:“爱起来像一把火, 能把你融化;恨起来也像一把火, 能把你烧毁的。”安娜的悲剧, 究其根源, 外源于男性中心社会, 内源于自身“灵”与“欲”的不可调和, 而卡列宁和伏伦斯基又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呢?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西方文学史上了不起的女性作品。作者从男性视角出发, 通过女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揭示了男权社会是女性命运的悲剧之源, 除此以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作者试图从社会根源和性格反面对爱情悲剧进行剖析。

关键词:男权社会,爱情启蒙,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29-37.

[3].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诱惑者的日记[M].徐信华,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2.

上一篇:蓝色的信仰下一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